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范文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20 10:18: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国外银行发展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国外银行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外资银行 现状 分析

外资银行的界定,在理论范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定义认为,狭义的外资银行是外国资本在某一国家或地区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银行,而广义的外延则更为广泛,定义认为东道主国家对于设立在自己境内的从事各种银行业务的组织形式,都可以称之为外资银行。

从经典金融自由化理论的的角度,逐步放开国内金融市场的管制,引入境外金融机构,是发展中国家改变金融现状和深化金融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一般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会带来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从而提高东道国银行体系的资金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因为以寻求市场机会为根本动机的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后,会在监管当局许可的范围内尽力寻找盈利机会,其综合优势会对东道国银行造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因而可以迫使东道国银行改善服务品质、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增加产品创新,这就会降低垄断形成的高成本,提升银行部门的效率,进而增进东道国的国民福利。在技术溢出效应方面,外资银行的技术优势会通过以下两种非市场化转移方式外溢给东道国银行:1、外资银行对东道国银行的非自愿技术扩散,即东道国银行对外资银行的学习和模仿,东道国银行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和学习外资银行的优势技术,或雇佣外资银行的员工,来间接获取技术和经营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和改进组织管理;2、外资银行作为合作者对东道国银行主动进行技术传授,东道国银行通过引进外资来改变所有权结构,在此情况下,外资银行主动贡献其技术优势的激励可能会更强,因而技术转移力度会更大,溢出效应也将更加明显。

一、从金融市场角度出发,我们看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我国的影响

1、市场化推动。毫无疑问,当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市场必定受到冲击,利于市场化进程。原因在于,与国际更为接轨的外资银行,在操作上会以更加透明的规则作为自身基础,国内管控的壁垒也会受到减弱甚至消除,另外利率和价格管制的自由化,将更灵活的刺激银行间进行公平合理的竞争。同时,各种壁垒的消除,使得金融业在各自的传统业务上会有很多创新,减少国家队金融的参与。

2、改善了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外资银行进入后,将会刺激中资银行自身改革,以求适应发展的需要。另外更为直接的是,有些外资银行通过参股,直接派驻董事参与中资银行董事会,或是安排高级专业管理人员进入核心岗位,改善中资银行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水平。

3、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国金融法规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配套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及措施、管理体制都有待完善,这本身除了监管的要求以外,更多体现为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的一种法制健全。

4、外资银行的市场地位的增强,使得国际性资本流动扩大,促使中国向更灵活的汇率体制的转换。

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我们看看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积极影响有:首先外资银行可以作为示范,让中资银行学习他们的先进的金融服务方式、金融工具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可以在风险管控方面取得经验。因此外资银行的进入利于促进国内银行也的竞争机制,提高效率。外资银行的融入,要求中资银行不断创新业务、金融品种、提高服务品质、完善管理水平,以此跟上市场化进程;其次,外资银行的中国本土化发展,势必能提供很多具有竞争力的岗位和就业机会,这样可以为我国银行业培养人才;更为重要的积极面,当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在竞争中迫使中资银行提高自身个方位素养、效率的同时,也是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银行业与国际接轨,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然而,竞争环境的改变也会给东道国的银行体系带来不良影响。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消极影响表现为:首先外资银行凭借雄厚的实力及管理、服务、产品的优势,在竞争中势必要与中资银行争夺优质客户,这会使得中资原有客户流失;另外,给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外资通过国外传染性风险的流入对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安全产生威胁;再者,因为国外银行业多采用混业经营,这与我国银行分业经营模式大相径庭,这势必对我国银行业运行体制造成冲击,也挑战监管制度,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最后,外资银行进入多会选址发达地区,这种发展模式势必造成本来已有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更为严重。

二、外资银行的优势

1、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上的优势。外资银行以市场化作为基础,以利润作为导向,不受政府干预,机制比较灵活。

2、国际贸易融资及外汇业务方面的优势。以国际化的身份,在国际贸易融资及结算方面能够为中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3、风险管理水平方面的优势。借用母行风险管控的严格方式,使得不良资产比例低于中资银行。

4、产品创新方面的优势。因为是混业经营,外资银行有更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灵活、多样的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服务等,满足客户更为实用的需求。同时,服务环境和服务意识别具一格,并重视人才的培养。

三、发展瓶颈

1、法律法规的限制较多。外资银行必须遵守中国境内的法律法规,就当前情况而言,这些监管规则,主要还是以国内银行监管条件为蓝本来设计的,本身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存在很多方面差异,单方面以中资银行作为法规假设对象,势必会造成管理过严的情况。另外,针对外资银行而增加的监管条例,在竞争没有完成市场化的情况下,也会存在保护中资银行的倾向,这对外资银行的经营,也是有影响的。

2、经营性网点机构较少,在零售业务的拓展上面临较大的发展瓶颈。中国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对银行的网店需求量较大,相对单一并且驻点在发达地区的外资银行,不能及时满足人口流动性的需要,这势必影响客户对外资银行的选择。

3、和内资行不同,外资银行资金来源相对狭窄,获取资金成本也高于内资行的成本。外资银行资金来源主要靠母行或是境外同业拆借,同时受到严格的外债额度控制。或者另外一个途径是通过中资金融机构拆借,但这取决于中资金融机构对外资银行的判断。

4、存贷比限制严格。客户资源被内资行控制,虽然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起,企业融资需求旺盛,但存贷比限制和资源的稀缺使得外资银行的经营现对困难,同时,内资行拥有的国家信用的隐形期权外资银行并不拥有。面临中资银行的激烈竞争。

5、员工流动大,外资银行的员工流动现象较普遍。在零售业务领域拥有较强实力的外资银行的员工继续流失,外资银行经常认为它们扮演着培训机构的角色。人才不足一直是困扰各大外资银行的难题。对具备优秀业务技能的员工需求的增长势必使它们承受员工工资和福利上涨的压力。

四、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外资银行的积极作用,同时消除或减小其消极影响,建议应在如下几方面加强:

1、在外资银行进入的同时,中资银行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借鉴外资银行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了解、分析市场动态,跟随市场节奏制定短期发展计划;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先导,创新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提高服务意识,树立以客户利益至上的原则,丰富个人理财和私人银行业务,争取留住优质客户,开发新新客户;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重视银行业人才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留住人才的同时吸引人才。

2、中外资银行可以通过多种心事加强在业务上的全面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无论是股权间的相互配合还是业务上的往来。这样的合作,可以使外资银行尽快本土化,更适合中国需求,同时也可以利用中资银行的原有资源,实现自身的发展。另外,合作中,中资银行可以利用外资银行外汇资金方面的优势,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此外,中资银行也可以利用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的优势,克服自己在国际结算等业务方面的不足。外资银行也可以利用中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方面的优势,获得票据贴现等方面的业务,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3、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民营银行,培养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中资银行之间也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通过合作加强业务交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争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原有监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监管部门根据外资银行的特征,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及机制。这样规范化、制度化的监管,能够为外资银行提供一个开放而公平的发展空间,也有利于我国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5、加强外资银行的风险监管。监管机构应同外资银行所在国的监管机构建立监管上的合作关系,对外资银行进行日常风险监管,定期考查其总行的资本,风险资产比例,以确定对境内分行采取何种态度。加强外资银行的内部控制,销售行为和信息披露,以防止在国际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时,外资银行的不当行为造成我国国内经济损失的风险。逐步建立合规性检查与风险性监管相结合、以风险性监管为主导的监管体系,对外资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确立适宜的监管指导思想,把事后被动监管转变为主动监管,帮助银行管理人员发现潜在的风险,从而防范风险。完善资产风险权数方面的规定,借鉴巴塞尔协议体系的做法,运用信用换算系数对不同类型的表外业务项目和交易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把表外业务也纳入监管,堵塞表外业务风险膨胀的漏洞。加强外资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完善。考察其经营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市场风险等诸多因素,以对其经营状况、资本素质做出总体评价。

6、促进中资银行实现混业经营。我国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在金融市场发展的今天,已经跟不上需求了。这要求中资银行要转变经营模式,贴近混业经营,为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情况,也要求监管机构同时提高监管水平,完善体制,给中资银行进步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经营模式的平稳过渡。

7、整合监管资源,形成监管合力。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监管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协同完成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比如几家监管机构建立联席会议沟通确定管理体制,设立常设机构保证各种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管时有效沟通,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外资银行监管人才,对于外资银行的监管做到中国化、国际化。使得外资银行在中国不断发展,为中国金融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为中国金融国际化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 胡元礼,穆翔.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1,(12):93-115.

[2] 刘蕾.浅析外资银行分析参与业务的现状与管理[J].上海金融,2011,(4):115-117.

篇2

论文关键词:中间业务,发展创新,4P

 

一、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根据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定义为: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并进一步细分为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和其他类共九大类。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表1 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规模

不断扩大

增长明显

效益

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大提高

不高,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偏低

品种

已达2万多种

260多个品种

客户服务

篇3

1.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所有银行业务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并且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发展的时间也比较晚,相比西方国家不是很成熟,实际上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商业银行才开始真正发展银行的中间业务。国内商业银行收到了分页经营相知和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依然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要业务,中间业务发展非常的缓慢和停滞。把银行的中间业务仅仅看成是附加的业务,没有站在银行整体经营的角度去发展中间业务,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思想认识不足,一直把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方法而不是利润增加点看看待。总体而言,国内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比较缓慢,与外资银行和国外的银行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2.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欧美国家二战以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所得的收入一般占整个比重的30%-65%之间。在欧美国家一些特别重视个人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整个比重会更大一些。特别是在实行混业经营之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长足有效的发展,规模也逐渐扩大,他们在保险、证券、个人理财等方面的业务已经成为了整个银行十分重要的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中,正常的收付业务却成了次要的工作,这个现状和我国目前的情况正好相反。而且在西方的很多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更好,软硬件设备等管理信息系统更为先进,可以再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向客户提供景荣服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降低了经营的成本。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统计与核算

1.统计中的数据的采集。统计核算是指对事物的数量进行计量,通过计量来研究和监督大量的或者个别典型经济现象的一种方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数据采集应该是包括国内所有的具有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数据的采集工作,其选用的采集方式可以采取外部社差、抽样调查、报表及直接管理人员对话等方式,在这些方式中,要以报表的方式为主要的采集方式,定期报表能够更准确的展现出所采集的数据的特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可以借鉴目前我国信贷业务所采用的定期报表的制度,在各级商业银行指定好报表之后,将报表报与同级别的人民银行,下级的人民银行上报至上级的人民银行,最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各个地区的分行汇报上报总行即可。

2.统计指标的设定。统计指标是综合数量,反映的是总体现象数量的特征,是用来描述总体基本状况和各个变量分布特征的综合数量,不同的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内容不同。统计指标包含三个构成的要素,一个是指标名称,一个是计量单位,另外一个是计算的方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统计绝对指标大体上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中间业务的数量,中间业务的金额,单项中间业务笔数,单项中间业务发生额度,单项中间业务收入,中间业务的收入,单项中间业务净收益,中间业务净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统计的相对指标包含结构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下面列举几个相对指标的计算公式。例如,比较相对指标=A单位某指标数/B单位某指标数,通过这种指标的相互比较,可以看出我们目前不同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数量和收入水平,例如可以比较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国际结算的水平。统计指标是从整体上研究,几乎无法或者很难得到基本的特性,所以在进行总体的研究之外,还需要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研究,这就需要进行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是指根据事物内在的性质和统计研究任务的要求,将总体各个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进行研究的一方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统计分组不但可以反映和研究中间业务的内部结构,而且可以划分中间业务的类型,反映各个中间业务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明确出一共包含多少个类别,每个类别下面有多少小类别和品种,做完划分之后,就可以整理出“关于建立中间业务统计制度的征求意见稿”,并将意见稿发送到有关部分,请求他们提出修改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确定的中间业务的统计分组会更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

3.统计信息的披露问题。目前各个商业银行在统计信息的披露上存在着共同的一致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指标统计的口径不一致,各个商业银行所采用的统计指标口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第二个问题是披露的信息内容有限。因此,我们的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的做法,完善信息披露相关规范。银行作为特殊的行业,其信息披露可以促进银行自身与社会的协调发张,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价值。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投资银行;现状;理财

一、投资银行的概述

就中国的投资银行概念来看,中国的投资银行业是投资银行的行业,其主要的组织形式可以是证券公司,其中包含金融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以上都是主要从事投资银行的业务运行机构。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国名经济发展迅速,证券业务的发展开始从商业银行的独立业务机构中独立出来,发展势头良好,主要形式利用证券流通、交换为主要形式的一种中介机构体系。由此可见,券商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投资银行的原形是商业银行,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体现。

二、我国证券公司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规模已经基本成型,资本主义市场的出现带动了证券公司,作为国内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在国内的资本市场中扮演投资银行的角色。我国最开始出现投资银行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之后投资银行的数量提升至130多家,其中专门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达到300多家。在1995年的时候,中国建设银行和国际上的5家金融机构一共出资1亿美元建立起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之后CICC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

整体来看,我国的投资银行发展时间经历了不同阶段,例如,数量增长时期、蓄势整理时期、大规模重组规范发展时期,但是对比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发展还有所欠缺,为了深入的拓展国民经济,努力发展资本市场,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投资银行,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发展情况还不够乐观,存在诸多问题。

(一)投资银行业法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证券法,但是由于法律定的内容比较宽泛,还没有专门的涉及到具体的投资银行业务,针对性的投资银行法还没出现。我国的证券公司还不是真正的现资银行,当前国内的投资银行业务运营中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行为。与此同时,国内的很多管理条例十分不完善,例如,《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很多规定和投资银行自身的业务经营相矛盾,其中规定,任何的金融机构不能为股票交易提供足够的贷款。就国际惯例来看,投资银行从事并购的过程中,能够为并购公司提供良好的资金融通机会,但是由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其会助长投资银行很多不规范的操作。

(二)证券经营机构融资能力差

除了国内几个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办理的证券公司之外,多数的证券机构经营资金还不到1亿,平均资金只有3000万,很多国外的投资银行,例如,摩根斯坦利,其资产总额已经达到3182亿美元,且美林公司的实际资产也高达3000亿美元,远远的超过了我国130多家证券公司的资产总额,可见国内的证券公司规模太小,因此其承担投资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能力偏低,对自身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国内的证券公司自有资本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分业经营是根本因素,国内的证券行业、银行业、信托行业、保险行业等都实施分业经营的政策,虽然能够良好的分散风险,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资本聚集的能力偏低,金融行业的整体规模得不到扩大。除此之外,我国投资银行的起步时间很晚,发展时间较短,投资银行自身的资本累积能力下降,导致机构自有资本少,由此显著阻碍了国内投资银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证券公司业务范围狭窄

中国现行证券公司在整个资本市场中一共承担了三种角色,即一级市场的承销商、二级市场的经纪商、二级市场的交易商,其中一级市场的承销商属于证券公司经济利润的主要来源。综合形式的证券公司资金收入结构中,全部收入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自营承销的收入,经纪业务在整个收入中的利润占比达到50%。面对很多新型的投资业务发展,例如,基金发起、项目融资、兼并和收购等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对于金融创新引发的很多新型金融业务,例如,期权业务、掉期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发展的关系很少,只有很少部分的国内大的投资银行中涉及到相关知识,但是由于实力不足,经验不足等因素,很多业务的发展一直都不够成熟。

(四)股权结构不合理

就目前来看,我国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发展特点呈现出高度集中化的特征,证券公司前股权的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已经超过60%,股权集中的情况突出在国信证券上,其前五名的股东持股比例已经超过95%,国内很多证券公司股权结构呈现出前五个人的持股比例的平均数达到28%,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平均比例是10%。股权集中的情况还体现在股东人数少上,例如,国泰君安的股东只有13个,其他类型的综合类券商中的股东都低于50。

(五)股权流动性差

由于目前国内的证券公司发展基本上属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两种,绝大多数的证券公司都不属于上市公司,由此可见,股权的流动性相对较低,国有股权的流动性很差,无法利用集中交易的形式实现交易市场的转让。中信证券虽然是一家上市公司,但是根据2004年的报告可知,其中非流通的股票占据总体股资的84%,其中肆意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达到33%。

三、对改善证券公司治理的建议

(一)加快股权结构的改善

我国需要实施股权多元化的措施,不断优化国内证券公司上市速度和融资能力,完善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重点在于提升股权结构的多样化,不断规范证券公司的法人治理模式需要政府部门和国有独资企业从证券公司中退出,不断的鼓励境外战略的投资者、民营企业和国内股份企业等加入证券公司,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需要不断的吸引国外很多著名的投资银行度中国的证券公司进行投资,原因在于很多投资者除了可以带来大规模的资本金,还能带来很多先进的证券行业管理机制、风险掌控力和产品创新机构,就目前很多国内证券公司的生存环境来看,可以采取放宽外资在证券公司中占的比例,甚至可以让外资企业实施控股。

(二)大力推广独立董事制度

需要不断努力的推广证券公司内部的独立董事制度,使其和控股的股东之间缺少联系,采用诚信且刚正不阿的专业人员利用司法程序利用独立董事的身份加入到董事会中,发挥职能权利,由此确保董事会的决策可以保护股东,保障诸多小股东的实际权益。为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可以适当的增加独立董事会的实际数量,整体比例可以设置接近于50%的席位,不能只是象征性的设立一名或者两名董事,证券公司内部的各个委员会需要交给独立的董事管理。

(三)建立风险控制制度

为了充分发挥证券公司内部监事会的作用,实现监督的实效性,可以适当的拓展监事会的权利范围,其中包含将部分的监事提名权利上交给监事会,监事可以代表整个公司对董事和管理人员进行,财务报告交给董事会编制之后上交监事会进行审核,之后提交到股东大会上审议。

(四)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审计是证券公司整w治理过程中监督工作和反馈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内部审计部门需要独立的给公司提供相对独立和客观的监督活动、评价活动和咨询活动,主要目的在于提升组织的价值,良好的改善组织的经营能力。券商需要建立起审计委员会,由此良好的监督公司内部的审计活动状况,做好内外审计关系的协调工作。审计委员会的组成中需要将独立董事作为独立的召集人,且独立董事的整个构成需要占到绝大多数,由此来保证整个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客观性,保障职能行使的有效性。

四、结语

根据数学模型的研究显示,国民财富的增加,导致风险资产的财富投资不断增加,由此刺激了专业化投资理财服务的出现,促进了投资银行的发展。由此可见,金融监管部门需要解决好投资市场中的很多深层次问题,强化对于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信心,由此才能长远的实现投资银行的发展和繁荣。投资银行的发展中重要的是完善自身治理结构,由此才能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如果治理结构不良,证券公司的中介作用得不到良好发挥,市场中的“三公”原则得不到体现,为了缓解国内投资银行的问题,完善自身治理才能保持持续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吕丰民.试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财经界(学术版),2013,01:14,16

[2]张孝君,钱瑶.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监管对策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3741

[3]李燕,杨珂.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03:182184

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直销银行 存款理财化

一、引言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种“宝”类产品占据了商业银行一定的业务市场份额。在2013年9月,继北京银行与ING集团合作开通了全国第一家直销银行后,直销银行在中国便快速发展,多家金融机构试水直销银行,使之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大格局下又一新兴事物。直销银行是个舶来品,对于其概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等在国内外都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直销银行就是无实体网点、不设柜台、不发放实体银行卡、目标客户精准、24h营业、通过电子设备和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办理业务互动的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为我国直销银行的发展营造了一个有利的市场环境,促进直销银行将成本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本文就是探究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直销银行的发展对我国存款理财化的影响,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直销银行发展现状和存款理财化发展现状

直销银行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快速发展。随着2013年9月北京银行与ING Direct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开启了国内的直销银行业务后,直销银行的在中国的发展便势如破竹。

(一)我国直销银行发展的现状

截止到2015年4月,我国已经有23家直销银行成立,在这23家直销银行中有12家直销银行是依托于母银行的品牌优势开展的,取名为“XX银行直销银行”如“北京银行直销银行”,其余11家则使用了独立的名称如“小马Bank”。前者在前期推广中比较容易,但是缺点在于会让用户混淆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等;后者则推成出新,让客户眼前一亮。

目前上线的直销银行中包商银行、台州银行、南粤银行、宁波银行、浙商银行、浦发银行、兰州银行这7家直销银行目前只有PC客户端,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徽商银行、恒丰银行、长沙银行和工商银行6家银行则只推出了手机APP,剩下的10家采用了PC客户端和手机APP共同开发的。

(二)存款理财化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对金融业的金融服务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的传统存贷款业务等表内业务已经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创新不断,为理财产品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平台,促使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根据《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显示,在上一年度的银行业发展具有:资本市场低迷、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较差、银行业存款“活期化”趋势较上年同步放缓等特征。在上市银行中,2012年末大型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为51.48%,比2013年末上升了1.35个百分点。

三、直销银行发展对存款理财化的影响

作为储蓄大国的中国,受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和人们持币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居民的储蓄存款不断增长。2003年~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在平稳中增长;而储蓄增长率基本都保持在13%以上的稳定增长中。仅在08年股市动荡引起的资金回笼导致2009年经济增长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时,储蓄存款出现较大波动。在2011年之后经济增长率和储蓄存款增长率都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趋势。

直销银行在2013年开始在中国金融环境中试水的,发展时间短。本文便选取2010年至2014年的数据对我国储蓄存款变动趋势做分析。我国近五年的储蓄存款变动趋势趋于一致:2、6、9、12月都是增长的高峰期,1、4、7、10月都是呈现下降趋势,即其变动呈季度性变化,每个季度都有一个高峰期一个低峰期。同时,五年里我国活期储蓄存款每年的变动也是有规律的:每个季度都有高峰期和低峰期。其中3、6、9、12月是增长高峰期;4、7、10月是低峰期,甚至呈现负增长的趋势。而我国2010至2013年全年的定期储蓄存款变动情况,全年中定期存款的变动相比储蓄存款总额和活期存款总额的变动更趋于稳定。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直销银行的发展对我国的存款理财化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我国居民进一步增强了投资理财意识。但是我国存在着实际利率出现负利率的现象,所以在存款利率上限没有放开的情况下,这一现象会削弱居民和企业手中的财富。而存款理财化的推进,又会促使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快,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

而直销银行的发展对存款理财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销银行相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在网点进行业务办理的方式相比,服务渠道更广,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业务办理更加贴近客户的需求;利用高效有序的电子终端设备为顾客提供服务,可以增强客户体验,让客户24小时足不出户就能够办理金融业务;直销银行不发放实体银行卡,通过电子账户与多家银行合作,减免手续费,给客户更多优惠。

四、直销银行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在现有发展模式和阶段的影响下,未来国内直销银行有如下几个发展方向。

(一)准确定位不同类型直销银行

对于区域性银行来说,直销银行可以帮助其突破跨区域经营政策的限制;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直销银行补充其网点;而国有商业银行更多将直销银行定位于非本行的客户,向非本行客户直销。

(二)注重独立品牌塑造

在独立品牌塑造的基础上其将提供更具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区别于传统银行和同类平台的业务。

(三)打造移动化综合服务平台

直销银行可以以移动端服务为主对用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简单清晰的界面。

参考文献

[1]ECBS.lectronic Banking,European Committee for Banking Standards[S],2001.

[2]韩刚.德国“直销银行”发展状况的分析及启示[J].新金融.2010(4):23-26.

[3]巴曙松,吉猛.从互联网金融模式看直销银行发展[J].中国外汇.2014(2).

[4]孟毅.关于直销银行建设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4(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