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0 10:18: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生态景观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生态景观建设的内涵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综合相互作用的关系。景观指的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变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生态景观建设是将生态环境学科融入空间规划等的综合学科,创造一个可持续、自然的设计和建设实践的创新方法。生态景观建设的目标是设计出与土地和谐的方案,创造一个环境健康、可持续生产、生活的景观。生态景观建设致力于利用现有的设施和区域,加入生态元素和绿色基础设施,提高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
2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建设相关理论
(1)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区域的生命支撑体系,是自然环境和位于村镇内外绿色、蓝色空间所构成的网络。它提供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绿色基础设施是由公园、广场、河流、行道树、农田、森林和湿地等构成的网络,能够调节大气、改善水土质量,提高环境质量,促使人们身心舒畅。
(2)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益处,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水、净化环境等许多方面。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了景观的价值,但引入景观概念强调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新的特性,提高乡村景观的多功能。在项目实践中,应从生产性土地尺度提升到乡村景观镶嵌体尺度,搞好生态系统的合理布局,重视农业景观层次上的山水林田路形成的景观格局,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景观价值。
(3)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活多样性是指包括动植物、微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件层次上的变异性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观赏性的重要指标。乡村建设应重视生活生境的修复,建立富含生物的工程系统,也应该从加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乡村生态景观的特征。景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是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生活印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特征流失,近年来乡村景观受到了严重破坏。乡村景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内在要素和当地人改造自然形成的外在特征的综合体。它创造了一种“记得住乡愁”的场所精神,如果失去这些特征,则会出现“千村一面”。
3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景观途径
(1)建构多样的空间异质性景观。增加景观异质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永续性。增添树林、自然灌木篱、河岸缓冲带、绿道、公园等景观有助于提升景观异质性,并改善景观基质的质量,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水平。因此,在景观尺度上,应充分考虑自然、半自然及人工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分析现有景观要素及相互之间的空间,提出优化方案,在现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加宽景观元素间的连接廊道,引入新的景观斑块,增加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为多种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进而达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2)保持自然、半自然的生境。在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区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中,不仅要求生产效益,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林网、田中林地及农田边界带增加高自然价值的生态斑块的比例,追求生态效益。例如,在田间地头通过种植豆科植物或设置缓冲带等,为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3)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乡村农田不能单一强调规模作业,应结合土壤质地、肥力、水利、光照等环境条件和农作物生长特性,因地制宜合理分配,开展轮作、间作混种等多种模式,一方面了解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增加景观的多样性。例如,在传统果园中进行苜蓿等豆科植物,不仅抑制害虫,改善了果园小气候,增加了产量,同时也为土壤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4乡村水系生态景观建设
乡村的水系主要包括河道、沟渠池塘、水库、和湿地等具有重要的生态、生产、景观、美学及社会功能。水体生态景观建设要按照生态和人工防护工程相结合的原则,尽量建设生态景观化缓冲带。而滨水缓冲带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最富有活力的生态与景观地区,可以丰富乡村景观和文化价值,为乡村提供良好的景观开放空间,成为乡村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
5乡村植被生态景观建设
不同类型地带的生态植被建设是实现景观尺度上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应充分利用草被植物、绿篱植物和乔、灌、木等乡土植物开展植被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的地域及地段条件、功能定位,结合景观整体规划与设计,应用具体生态植被营建模式满足特定功能。乡土植物景观具有体验性和亲和感,能够呈现独特的田园风光,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使人们感受到乡土性,记得住乡愁。
6乡村道路生态景观建设
道路,尤其是硬质道路,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道路廊道的增加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生境损失的原因之一,也是形成干扰与隔离效应的动因和前提。为减小道路对生态的消极影响,乡村景观生态道路的建设主要考虑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美丽乡村道路生态景观设计应该符合地域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设计要充分体现出乡村的独特风情,营造生态环保型的景观道路,保证车辆安全通行,构建开阔化的多样特色空间。
1.1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从表1-2数据上看,集聚区现有绿地多为公园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湿地公园及防护绿地等其他绿地形式数量较少,特别是滨海防风林,未能形成规模。绿地系统功能单一,以观赏性为主。绿地分布集中,特别是新城区和老城区的绿地相隔较远,绿地分布不均匀,布局不尽合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1.2缺乏文化性和特色性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海洋文化历史的滨海城市,台州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文化结合不够,对海洋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不足,使得城市绿地没有形成台州的风格和地方特征。3.3缺乏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城区中原始植被保留力度不够,人工植物群落未能有效模拟自然植被景观,生态景观单调。植物配置缺乏必要的组织,乡土树种的应用较少,不能很好地突出地方特色,同时也不能体现植物多样性。
2对策建议
2.1增加并均匀分布各类绿地
基于台州市总体规划,增加集聚区各类绿地的指标,如可规划集聚区内的城市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4.33%,居住用地的绿地率不低于35%,工业用地绿地率不低于20%,物流仓储用地绿地率不低于15%,学校、医院、政府机关、部队等单位绿地率不低于35%。积极提倡多种绿化形式,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构建以岛屿、沿海防护林、道路绿地等生态廊道为基础的生态景观网络。
2.2塑造海洋文化,建设特色景观
2.2.1保护大海的自然特征,使滨海生态景观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城市滨海区域往往拥有特有的景观元素,如礁石、沙滩、海浪、特有的动植物等,并可与海边的民俗风情、文物古迹、栈桥、沿岸建筑等人工景观相互交织,形成丰富的景观资源。大海的自然特征本身就体现了海洋文化及滨海区域的特色,对于滨海地区的城市特色设计,应充分保护和突出并强化大海的自然特征,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基于此,集聚区范围内的海洋景观元素,如大陈岛、大鹿岛等应尽量保留原貌,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加以合理的开发建设。2.2.2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引入海洋元素,在人工环境中体现海洋文化与特色生态景观建设应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当地的环境。每个城市都有特殊的功能和地理条件,当地特有的建筑材料、气候及生活方式应予重视,并且应当发展一种本地区民众喜好的城市风格以提高这种文化的内涵。在集聚区生态景观建设中,应引入台州的海洋元素,体现城市特色。建设连续的亲水空间。人类有接近自然的本性,在水体边缘设亲水空间,可以将水景引入到区域景观中,连续的亲水空间以及随之而生的生态景观绿廊,可以为区域的生态景观建设添砖加瓦。控制滨海天际线。在建设中分析视线走廊,控制建筑物的位置,开辟透景线,注意滨海天际线的控制,防止阻挡通向水边的视线走廊。保护历史建筑,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滨海区保留着许多结合了海洋文化的历史建筑,将历史建筑的保护结合到滨海区的生态景观建设中,使滨海景观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这不但可以提高滨海区的文化氛围,而且还可以体现本地区的特色。如集聚区的桃渚古城,还遗有戚继光抗倭的古迹,完全可以修护建设,将其结合到生态景观规划中来。
2.3增加乡土和适用植物,营建多样化生态景观
台州园林植物约1332种(包括变种和变型),隶属于174科2亚科622属,其中包括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和珍稀树种[4]。在生态景观建设中,应尽量增加乡土植物的比重,同时适当引进外来植物,营建多样化的生态景观。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分步进行,把特别耐盐碱、耐水湿、耐土壤瘠薄的树种作为先锋树种先行种植,待生态环境适当改善后,再增加其他植物种类。根据集聚区的具体情况,同时考虑市场供货可能,应先选择容易采集或繁育的种类。集聚区各个区块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可选择不同的树种。滨海堤坝区。常绿乔木可选木麻黄、香泡、柏木、黑松、罗汉松等。落叶乔木可选水杉、国槐、榔榆、杜仲、珊瑚朴、加扬等。常绿灌木可选孝顺竹、凤尾竹、小蜡、伞房决明等。落叶灌木可选海滨木槿、紫薇、迎春、芭蕉、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芙蓉、月季等。水生植物可选芦苇、大花醉鱼草、红瑞木、五节芒等。重生湿地区。乔木树种可选水杉、池杉、柽柳、国槐、垂柳、女贞、石楠、桧柏、杨梅、苦槠、桑、合欢、乌桕、构树、盐肤木、枫杨等。灌木树种可选红叶石楠、夹竹桃、木芙蓉、孝顺竹、八角金盘、火棘、花石榴、卫矛、紫荆、月季、海滨木槿、木绣球、金丝桃、孝顺竹、凤尾竹、火棘、滨柃、黄馨等。地被植物及水边、水生植物可选葱兰、石蒜、鸢尾、蔓长春花、水葱、姜花、荷花、睡莲、花菖蒲、水竹、美人蕉、花叶芦竹、千屈菜、芦苇、鱼腥草、香蒲、灯心草、大花醉鱼草等。生活居住区。常绿乔木可选石楠、苦槠、柏木、青冈、金合欢、广玉兰、雪松、香樟等。落叶乔木可选黄连木、珊瑚树、无患子、桂花、枫香、法国梧桐、梧桐、榉树、黄山栾树、垂柳、重阳木、白玉兰等。花灌木可选金丝桃、八角金盘、伞房决明、海桐、孝顺竹、凤尾竹、云南黄素馨、南天竹、红花继木等。落叶灌木可选结香、海滨木槿、紫薇、垂丝海棠、西府海棠、花石榴、木芙蓉、芭蕉、紫荆、迎春、木槿、桂花、银杏、樱花、榔榆、月季等。藤本地被植物、草坪可选常春藤、扶芳藤、油麻藤、麦冬等。水边、水生植物可选大花醉鱼草、美人蕉、花叶芦竹、芦苇、香蒲、水葱、慈菇、姜野灯心草等。本文来自于《浙江农业科学》杂志。浙江农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3小结
关键词:伊川县;园林绿地;生态景观;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365-01
一 伊川县园林绿地及生态景观建设的着力点
伊川县位于洛阳市南部,属高山丘陵地貌,多年来都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县区。近年来,在党和地方领导的科学引领下,战天斗地的伊川人在这片并不具有先天优势的土地上,创造了新的历史,伊川县目前已经成为洛阳市最具发展潜力和投资前景的县区之一,各项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百姓生活和经济发展水平走在了同等条件下兄弟县区的前列。
笔者在伊川县农林部门工作多年,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和伊川县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伊川县园林绿地及生态景观建设的关键在于:首先,从生态园林城区目标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分别创造以沿河为主的自然水体景观区及由环城林组成生态绿色景观区,形成以城区外部绿色林带景观为背景,水体景观为依托,以城区景观轴线为网络骨架,突出城区的重点地段景观风貌,以城区公共绿地系统和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景观结构;其次,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再次,突出“系统”的观念,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突出城市整体环境观念,保护城区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除此之外,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着重建设沿河地带的绿地系统;最后,突出因地制宜、经济节约原则,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效益。
二 伊川县园林绿地规划思路
1.沿河绿色景观区。 设置滨河林荫路,据地形采取自然式或规划式布局;临近水面设置游步路,可设踏步与水相连,可设小广场或凸出水面的平台,供游人远眺和摄影;于岸边设置栏杆和坐椅;宽地带可设一些草坪、花坛、树丛及一些简单的园林小品,如雕塑花架等。
2.公共建筑景观区。 沿主要道路等形成有特色的公共建筑景观带,包括居住区、机关和学校。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照我国规定指标:小区公共绿地面积为平均每居民1~2 m2。由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组成了公共绿地景观区:步行街道路上可铺设装饰性强的花纹路面,还可布置些装饰性小品,可供行人休息的坐椅,凉亭、电话间等,绿化以草坪花坛为主,可能的情况下种植乔木蔽荫;花园式林荫路立交桥北侧与街道平行,并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可设2条以上步游路,可安排儿童游戏场,坐椅、花坛、喷泉、小型雕塑花架等,每隔75~100 m分段布置,车行道与林荫道绿带之间要有浓密的绿篱和高大乔木组成的绿色屏障相隔,立面布置常以外高内低的形式,道路广场面积不宜超过25%,乔木占地面积为30%~40%,灌木占20%~25%,草皮占15%~20%,花坛占2%~5%,也可因地制宜。
3.景观空间轴线。 形成以主要街路为主轴的绿色发展空间,街道分隔带绿化以种植草皮为主,严禁种植乔木,可植不高于0.7m的绿篱、灌木、花卉等低矮植物,为方便行人,街道可分段以75~100m为宜,可与人行横道、大商场、公共建筑出入口相结合。
三 伊川县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生态建设和文态建设,都是实现大地园林化的重要内容。风景资源的开发作为大地园林的重要部分,必是生态和文态建设的有效结合,对于改善都市圈环境、增加绿量、提高人们的生存条件至关重要。研究风景资源的生态规划,经营好城市圈这一重要元素,是做好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生态环境、走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条件。
1.可供借鉴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原则。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活系统的载体,景观生态规划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满足人类各方面的需求。笔者认为,在伊川县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上,主要包括整体优化原则、异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景观个性原则、遣留地保护原则、生态关系协调原则和综合性原则。在公园生态景观建设中可直接借鉴这些原则,为景区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2.伊川县生态景观规划建设的着力点。 笔者认为,在规划建设中,如何贯穿景观生态理论,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景观质量,这是需要首先考虑的。
(1)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因此,笔者认为,生态景观公园的规划不应当仅从单一的旅游经济等目的出发,而应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目的的需求,因循自然、显露自然,组景应注重意境的创造,以自然美为主,辅以人工美,充分利用山石、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之美,塑造自然景观,并把人工设施和雕琢痕迹融于自然景色之中,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的最大化。
(2)环境关联。外部和内部都存在着环境相关关系。我国古人既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创造了风水相关的思想。城市外部有自然山脉、河湖、森林、湿地等大环境景观背景,城市内部有不同立地条件和围合空间形式,在城市公园生态规划建设时,要抓住大环境景观特色和公园环境景观特色,做好环境关联的文章。
关键词:城市;彩色;生态;植物应用
1 建设城市彩色生态景观的定义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特色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的发展后劲,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城市彩化,是指在城市园林绿化中从单一的绿化向多彩绿化的升级态势与过程,其主体为园林绿化植物从单纯的绿色植物发展为以绿色为基色、多色彩园林绿化植物群体的广泛应用,形成城市特色。
城市彩化,意味着在以绿色植物为主体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基础上,在人居密集的城市中心广场、景观公园、景观大道、水岸绿化带,以及城市中心区向乡村自然植被过渡的近郊区,充分利用植物色彩美(彩色的叶、花、果、枝干)和形态美,通过乔、灌、藤、草等植物合理配置,营造出凸显植物色彩美、形态美、健康美,随时间季节而变化、具有现代特色的城市彩色生态景观,提早生活品质。
2 建设城市彩色生态景观的必要性
2.1 从绿化向彩化升级,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有专家统计,当一个城市的人均GDP在800~1000美元时,城市空间环境美化的主题是“绿化”,而当城市的人均GDP提高到3000~4000美元时,城市空间环境美化的主题就会转为“彩化”。可见,一个城市的彩化程度,反映的不仅城市的绿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它还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水准,亦提高了生活品质。生活品质是城市价值的核心,追求生活品质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确立生活品质导向,是对城市价值认识的高度概括,也是实现城市高端发展的必然要求。
被誉为“国际花园城市”的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开始腾飞,新加坡开始大力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和垂直绿化,营造出享誉全球的彩色城市景观。美国也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城市森林,大力提倡彩色植物营养,体现植物多样性,植物品种多,大树多,花、草、树木和谐搭配;绿化、美化的和谐统一,使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
并非巧合的是,目前中国城市彩化程度最高的是也恰恰是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代表的沿海发达省市。杭州、上海、北京是实施城市彩化的先行者。
浙江省委、省政府早就前瞻性地提出了“彩化浙江”的战略,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和城市彩化理念的进一步传播,亦形成席卷大江南北的城市彩化浪潮。
2.2 高起点的环境规划建设目标需要高层次的城市园林绿化相匹配
环境是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城市之间竞争的焦点领域。良好的环境既是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核心竞争能力和潜在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虽然环境对人类具有普遍的重要性和广泛的影响力,但人们对环境的真正关注和研究,却是随着全世界环境问题的产生,并危及人类生存、发展时才开始的。环境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至少有3个方面的作用:①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环境是人类的栖息地,各种环境要素如空气、水、土地和生物等都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必要条件;②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事关城市的发展快慢和兴衰成败,是加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③环境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良好的环境,是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人才向往的高地、商务成本降低的盆地和经济效益提高的福地。目前大多数北方城市正面临难得的高速发展机遇,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应考虑用“城市彩化”的理念来引领城市园林绿化,大力建设城市彩色生态景观,进一步美化城市,进一步强化“开明开放”的活力城市形象,进一步体现“接轨国际、充满活力的开放之城”的城市特质。有鉴于此,建议大力建设彩色生态景观,提升城市景观品位,提高城市环境价值。
2.3 彩色生态景观将使城市景观脱颖而出
环顾中国北方诸多城市,很难找出有水平、有品位、有特色、与现代化城市相匹配的园林绿化景观。目前各城市都在探索和寻求营造特色城市景观。若北方城市引进“彩化生态景观城市”理念,将使北方的园林绿化和城市景观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4 彩化具有多重综合效益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种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也不可逆转地在城市园林绿化的嬗变演进上体现出来。城乡绿化是基础,城乡彩化是升级,彩化城乡将具有多重综合效益:
① 可推动城乡色彩的丰富化;② 可带动绿化植物的多样化;③ 可营造城市园林景观亮点;④ 可提升城市环境宜居程度(宜游宜业);⑤ 可促进城乡园林绿化升级;⑥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⑦ 能有力推进和谐社会创建。
彩化城市,大力建设城市彩色生态景观,将给城市带来充满活力的城市新形象。她可以提升城市景观建设的艺术性,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满足城乡居民的审美需求和精神享受;能进一步丰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植物多样性和色彩多样性,提升园林绿化植物色彩和形态的审美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营造具有城市特色的、优美的彩色生态景观,提升环境品质与城市品位,为招商引资和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3 建设城市彩色生态景观的可行性与植物的应用
国内外城市彩化的实践,已经使营造城市彩色生态景观的理论日益丰富和完善。现代城市彩色生态景观,不仅仅停留在景观色彩上,而且还蕴含着建设健康、可持续的生态园林、与城市现代化相得益彰的现代风景园林等丰富内涵。
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的城市彩化实践,已经使营造城市彩色生态景观的技术日益成熟,彩色园林植物日益丰富,如深秋彩色树种:银杏、金边马褂木、大叶榉、鸡爪槭、紫叶挪威槭、乌桕、枫香、金叶刺槐、无患子、兰果树、美国红栌、黄莲木等。常用于道路、公园、庭院和公共绿地,亦作为深秋彩色点缀树种。仲夏彩色观赏花灌木:花叶柳、金光榆、金叶皂荚、紫叶皂荚、花叶复叶槭、粉叶复叶槭、花叶枸骨、花叶胡颓子、花叶锦带、花叶扶芳藤、金边红瑞木、金叶龟甲冬青等。此类植物的幼叶多位金黄色、银白色和紫色,在仲夏季节仍具较好的观赏效果。早春彩色植物:红叶石楠、金森女贞、金叶连翘、银叶日本女贞、花叶女贞、紫叶加拿大紫荆、花叶火棘、金叶大花六道木、花叶络石、紫叶李、紫叶桃、紫叶矮樱、金叶接骨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金叶小檗等。这类植物常在城乡园林绿化中作为色块植物的主要材料。彩色观赏地被植物:花叶玉簪、金边玉簪、银叶玉簪、矮金娃娃萱草、金边菖蒲、银边菖蒲、金叶苔草、花叶常青藤、斑叶大吴风草、紫叶杂浆草、金叶亮绿忍冬、金叶莸、金叶过路黄、银纹沿阶草、金叶景天、花叶蔓长春花、金山绣线菊、兰花三七等。适宜用作色块和地被植物。彩叶湿地及水生植物:花叶水葱、竹节芒草,斑叶芒草、花叶菖蒲、花叶芦竹、玉带草等。此类彩色湿地及水生植物适宜用作河岸、水系及湖畔的水边、溪旁。
关键词:城市防洪 生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的水利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确保防洪安全情况下,城市水利建设要加强景观生态环境建设。
1合理的堤防走向
在城市防洪规划中,最常见的工程措施是将河道拓宽、清淤整治、裁弯取直、修筑堤防,以便减少河道糙率,增加河道泄洪能力,减少水流对凹岸的冲刷,从而达到抵御洪水的目的。从防洪方面看,综合采取以上措施,可以达到减少防洪工程占地、减少工程投资等目的。然而,从景观方面看,以上措施的采用或多或少都会损害河道的景观价值。曲折、自然的河道代表着富有生命和变化,给人以良好的视觉感受。为了保留河道的景观价值,在河道防洪规划时,除河道瓶颈外,河道走向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不必强求平直;沿河应尽可能布置一些蓄水湖池,在河道拐弯急刷的河段,将凸岸段堤防后移,洪水期形成湖泊,不强求等宽;或利用水流的分与合,形成河心小岛,做到河流水系曲折变化,有聚有散;堤防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在保证城市主要地段的防洪安全前提下,允许局部淹没,做到有防有放。考虑河道景观后,河道的占地可能增加,但河道的占地综合利用价值提高,并不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而且,避免了河道大面积的土方开挖,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降低了工程投资。
2利用防护堤发展地面的景观建设
地面的排水系统建设虽然扩大了城市的排水能力,加大了暴雨排入河流的速度,可是,这样的改造工程也应注意和谐共建。对于城区原有的河道整治要保证其河道的直通和宽广,对其河道的行洪断面进行加固,保证洪水来临时的输水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其调蓄能力,使其排洪的压力减少。同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也要兼顾防护建设和景观安排。堤背的景观利用十分重要,防护堤的作用虽然是要避免城市遭到洪水的侵害,可是高高的堤背确实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民的视野,对城市的整体布局造成了影响。针对这一矛盾,在堤身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将堤顶加宽成城市道路,使路堤结合,既方便城市交通,又利于汛期防汛。具体来讲.可以将堤背坡采用缓于l:5的坡道与原地面相连,背面种植草皮,这样既美观又有防护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3对防洪堤断面形态及护岸的景观处理
由于雨量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同一河道在设计洪水标准下的洪水流量可能是枯水期流量的几十或几百倍。从景观方面看,在枯水期河道应有一定的水匝宽度和水流深度。为了满足洪水期泄洪要求.河道必须有较大的行洪断面:而为了保持枯水期河道景观,河道断面不宜太大。解决该矛盾的最好方法是河道采用复式断面。主河槽采用较小的宽度。保证枯水期有一定的水深,能够为鱼类、昆虫、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同时又能满足防洪要求。主河槽两岸的滩地在洪水期间行洪,平时则成为城市中理想的开敞空间,具有很好的亲水性和临水性,适合居民自由休闲游憩。
4滨水区城市绿地系统
影响滨水绿化带的宽度控制的因素很多,水体沿岸陆域开敞空间控制主要为了滨水绿化带建设,滨水绿化带要体现主题性。滨水绿化带应以树林布置和草地布置相结合,一味模仿国外以大片草地而无遮荫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水与绿的结合是环境景观的基础。自然美是滨水地段的主要美学特征,应该设法营造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保持岸线的纯自然性,从而给人以回归大自然原始美的感觉,这是滨水地段绿化的首要意义。滨水地段的绿化布置相对于水的位置关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从近水的滩地到堤岸护坡、堤顶,再到水岸空间的,从水中到岸上,从堤内到堤外,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4.1近水的滩地上种植地方性耐水植物
这样的滩地在丰水期被淹没,但大部分时间露出水面。要依据水生植物适应水深的情况,配植选种多样水生植物,使其与两侧河滨绿地的乔木、灌木景观形成呼应,重构水生植物、鱼类、昆虫类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营造丰富水景景观,形成类似天然的湿地生态环境。
4.2在护坡上种草
在现有的护坡上砌筑混凝土框架,在框架内填土、种草,是结合堤岸防洪、并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改造的较好办法。对于比较适宜种植的护坡,可进行多种植物的组合搭配,可达到丰富的视觉效果。在堤岸上面及堤岸以外的步行空间应以高大乔木为主,为步行和活动提供足够的硬地面积,同时也提供足够的树荫面积,又能保证视线的通透。
4.3 远离水岸的空间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处理成大面积的绿地但要避免一览无余的绿地,也要避免过密的树木遮挡视线。沿水绿化带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可以净化水体,在沿江栽植大面积绿化有助于提高自然的渗滤净化能力,减缓污染土壤对水体的威胁。大范围连续的、多层次的河道水系绿化和水系水质的提高也为鸟类和水生动物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和容量,从而更加提高滨水地段的自然活力和生机,使水环境更具吸引力,也增强了不同滨水地段的地方特色和景观个性,而同一地区恰当的物种选择又可分明地展示出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
5保持河道的曲直美感
河道的堤防取向要尽量与河道特点相融合,最常见的工程是将河道拓宽,清淤整治,裁弯取直,以便增加河道的泄洪能力,减少水流对凹岸的冲刷,从而达到抵御洪水的目的。然而,从与城市景观融合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无论设计的多么完美,总是会过多过少的影响河道的观赏价值。为了保留河道的观赏价值,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尽可能保证河道的曲直美感。例如:沿河应尽可能布置一些蓄水湖、池,在河道拐弯急刷的河段,将凸岸段堤防后移,不必强求等宽,或利用水流的分与合,形成河心小岛,做到河流水系曲折变化,有聚有散。堤防的布置也应灵活多样,在保证城市主要地段的防洪安全前提下,允许局部淹没。做到有防有放。
6结束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水利建设应该有着更高的追求目标,应在确保防洪安全情况下,加强景观生态环境建设。在建设中,要从河道建设,防护堤建设、行洪断面建设人手。一方面做好滩地绿化、堤岸照明等措施,来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要以城区现有的防洪工程为基础.综合加固.提高河堤防洪标准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