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临床医学的认识范文

对临床医学的认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对临床医学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对临床医学的认识

篇1

关键词:医教协同 临床医学人才 培养模式 思想认识 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R-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06-02

国家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下发后,我国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开始实施。这一轮医学教育改革动意和目标明确,即从培养临床医师的源头,也即从改革医学人才培养制度入手,密切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经验的联系,构建“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t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2],将我国对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形成贯穿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终生式医教协同培养体系,明确医学生经过院校教育毕业后要继续接受住院医师职业资格的培训,在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从医;明确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要在具有住院医师资格的基础上接受硕士生教育。可见,我国这一轮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注重于对医学人才实践经验的培养,注重于医学人才医术和医德的兼修,注重于医学人才职业生涯的初始教育培养、衔接教育培养和贯延伸于全过程的职业素养的淬炼。因此,正确认识和有效实践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助推这轮医学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取得实效的理论积淀。

一、正确认识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优长

(一)有利于增加医学人才的临床经验,和谐医患关系

在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当下,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生命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向着便利、温馨、放心、满意、高标准的方向发展,但“看病难”“看好医生难”的问题却成为社会突出问题,尽管我国医学院校每年都源源不断地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输送毕业生,但上岗后的医学毕业生与岗位需要差距较大,所掌握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技术不足以适应岗位需要,在医德和医患沟通能力上明显不足,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锻炼,缺乏从医经验,包括缺乏对患者就医心理、就医情感、就医需求的了解,以至于使得这个诱因成为医患矛盾乃至医患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医患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医患关系特指医师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它突出反映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直接的特定的服务与被服务的诊治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泛指医务人员与患者间的关系,其中“医”不仅仅是医师,还包括护士、医技人员以及医务管理人员;“患”不仅仅指患者,还包括与患者有关联的亲属、监护人、单位等群体,即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师为主体的人群与以患者为中心的人群之间的关系。[3]因之,医患关系紧张乃至形成医患冲突的后果是严重的,会从个体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矛盾引发到群体的多个方面的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了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僵化于传统模式和混同于其他专业的培养模式,忽略对我国现实国情、医情的考虑,忽略医学人才临床实践所应具备的医德修养、人文素养、医患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弊端,通过医学理论和医学技能的“智商”培养打底,医德、医情、医用的“情商”的历练,给予医学人才更充足、更具体、更真切的住院医师身份的体验,使得他们的专业素质更符合于进入医疗临床的需要,能够客观地对待不同情况下的患者,在医术和情感上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二)有利于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基础上培养快速胜任临床医疗需求的医学人才

医学人才的培养有其特殊性,因为医学人才所承担的职业使命是维护和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权益,“人命关天”可谓之职业神圣。医学的实践性很强,经过院校培养出的医学人才需要实现由“医学生”到“合格医生”的合格转身,这个合格转身需要临床实践经验的打磨,也即所学要致用,通过实用将理性知识化为感性知识,由感性知识体味落实到应用层面的经验,再将这个流程中体验到的经验和教训回馈给促学。而传统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对医学生的学历培养还是学位培养,既缺少住院医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缺乏毕业后教育培养与继续教育培养的衔接,在上岗后的职业能力的锻炼要经过初始很长阶段的不适应,甚至错过了打牢基础的入职阶段应该承受的专科实践锻炼。他们的职业生涯在起跑线上就存在先天不足,形成认识和能力上的瑕疵,在后续的职业生涯的实践链条上又缺乏足够的继续教育,带着认识和能力上的瑕疵履职,也就很难被患者所认可,造成医学人才培养上的资源浪费,大批的医学生走出校门后难于就业,患者所需求的“合格医生”资源不足,患者所需要的“专家医生”非到相当年龄甚至临近退休的年龄方可现之。

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其“施教”和“从医”相结合的特征,以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目标,以顶层设计的制度规范,探索出一条深化改革、明确标准、打牢基础、延展发展链条、提供更符合国情和医情需要的中国特色的医学培养路径,有利于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基础上培养快速胜任临床医疗需求的医学人才。

二、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操作层面的对策

我国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源于上海市医学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推广和借鉴上海经验是全国范围内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操作层面的应然对策,因此,从医学院校到地方医疗机构都应该认真学习和深刻体会上海市的这方面经验,参照他们的成功做法。同时,亦要结合自身情况,尝试具体操作方法。

(一)充分体会和借鉴上海经验

上海市所提供的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在系统设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突出“全”,在抓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突出“严”,在凝聚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资源方面突出“合”。[4]在这个认识层面展开来说,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确定,相关要求也已经明确,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精神,全面落实认真照办医教协同的临

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抓实抓细每个环节,严格把握标准,严格提高质量;追求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资源的高度聚合和全面配合的效果,以资源合作的最大效益求取最好的培养效果。

(二)积极尝试和探索具体操作方法

在医教协同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框定下,肩负培养医学人才重任的我国医学院校,要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实践、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多方面,积极积极尝试和探索具体操作方法,在提升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整体素养和能力上见成效,这里体现出教育理念的变革、教学管理方式和教学经验的变革,必须破除传统观念的阻碍,以积极投入的行为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投入实践,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从社会医疗事业方面说来,要积极配合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实施医教协同模式的变革,提供便利和尽好责任与义务。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教研[2014]2号文件.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P].2014-6-30.

篇2

成人医学教育是对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成人进行的医学再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和医疗水平[1]。换而言之,夜大学生都是具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的学生,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体质之下,如何与时俱进;如何真正的在提高他们学历水平的同时使之能力也获得提升,以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这成为了摆在我们成教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在这种形势下,也促使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有了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本文,着眼于探索适合成人本科生的临床实习方式,在第三年不脱产的临床实习期间, 进行定期的10个临床讲座, 内容涵盖内、外、妇、儿。包括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密切结合的对临床知识及技能的综合及灵活运用, 临床问题分析方法,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医患沟通和防范医疗事故等, 充分调动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突出临床教学的实用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 对各学科间知识的相互衔接及综合运用, 对了解临床医学的新进展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收获, 学生临床诊断更加思维开阔, 在运用理论只是进行临床治疗时考虑的问题更为全面, 对新知识的认识和追求也更为迫切。此项教学改革,其目的在于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 使培养的人才能尽快适应临床实际工作需要, 培养新形势下临床医学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多方面能力: 即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获取、处理和交流有关信息的能力; 更好的进行医患沟通和防范医疗事故的能力; 在处理临床急诊时的应变能力以及强化规范行医的认识等本文由收集两年来, 我们连续开展了两期系列专家讲座,因其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因此,我们不断对讲座进行改进更适合于探索性改革。并对2010级参加系列专家讲座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 现对结果分析如下。

1.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

1.1 听课对象: 我院夜大2010 级临床医学本科生138人。 他们已完成全部教学大纲内的课程学习, 并在原单位进行不脱产实习,即将毕业。

1.2 研究目的:通过讲座, 激发同学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同学思考理论知识;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初步建立起批判性的临床思维能力,能基本正确地处理疾病;并能够主动并独立的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动向。讲座讲的是一些普遍的原理, 是通过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展开的。夜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有实际临床工作经历的,在经过他们以往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再为其理论性的梳理和总结临床知识,同学听过讲座后, 就会得到更高层次的质的飞跃, 迅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3]。即使对比较复杂的病症经过老师的启发引导, 也能顺利做出判断。在同学的笔记中还可见到, 同学们根据讲座的讲解, 结合临床实践就一些很难掌握的内容和教师展开讨论, 包括症状与疾病变化的关系, 症状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等, 反映了讲座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很快能把从讲座中获得的知识融于他们的知识建构中,并进一步的付诸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

1.3 研究方法

1.3.1 邀请专家: 均为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多年的的各科室专家、教授和我院领导。每人每个讲座授课3小时, 共计10个讲座,30个小时。

1.3.2 讲座内容: 校外专家都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 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出发,讲授各科室相关临床知识和诊疗技术常规、规范医疗行为、防范医疗事故和如何加强职业防护等内容;增强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提升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具体内容见如下表1。

表1专家讲座的内容

讲座内容

1.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2.医疗现状与对策

3.骨折的诊治要点

4.急性胰腺炎的诊疗进展

5.x光片的阅读分析方法

6.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

7.妇科急腹症诊断及其鉴别

8.如何分析心电图

9.医院感染管理

10.如何做一个好医生

1.3.3 问卷调查: 全部讲座结束后, 给学生发放不记名的问卷调查表。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几项内容:1、你是否在职及工作年限 2、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意义; 3、认为专家讲座的内容重点放在哪里,专家讲座的内容是否适合你; 4、对本次专家讲座的总体对象; 5、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的时间安排是否合适; 6、认为专家系列讲座适合我院哪类学生; 7、认为专家讲座占毕业考试成绩的30%是否有助于你出勤; 8、认为是否有必要邀请这些专家进入大学课堂讲课; 9、认为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助于你提高临床医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临床感性认识和自学能力的提高;10、你对今后我院组织专家系列讲座工作有何建议。发放问卷调查表138份, 回收135 份, 回收率97.8%。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1 本次系列专家讲座问卷调查表结果见表2。

表2 讲座问卷调查表结果

问卷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n ( %) ]

1 你是否在职及工作年限: 在职(3年以上)

34(25.2%) 在职(5年以上)

80(59.3% ) 非在职

21(14.5%)

2 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意义: 很有意义95

(70.4%) 较有意义

26(19.3%) 一般

11(8.1%) 没有意义

3(2.2%)

3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的内容重点应放在: 学科前沿知识

105(77.8%) 现场工作实践

113(83.7%) 其他

26(19.3%)

4 对本次专家系列讲座的总体印象是: 非常好

112(83%) 还可以

18(13.3%) 一般

5(3.7%)

5 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的时间安排是否合适: 合适

104( 77% ) 时间太长

21(15.6% ) 时间太短

10(7.4%)

6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适合我院哪类学生: 毕业班学生

125(92.6%) 所有年级学生

10(7.4%) 进入专业实习学生

125(92.6%)

7 认为专家讲座占毕业考试成绩的30%是否有助于你出勤: 非常有效

105(77.8%) 还可以

26(19.3%) 没有影响4

(2.9%)

8 认为是否有必要邀请这些专家进大学课堂讲课: 很有必要107

(79.3%) 有必要

21(15.6%) 一般7

(5.1%) 没必要

9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是否有助于你提高临床医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临床感性认识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非常有帮助

102(75.6%) 还可以

28(20.7%) 没有帮助

5(3.7%)

10.对今后我院组织此类讲座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

2.2 从调查结果可见,其中94.9%的学生认为专家讲座占毕业考试成绩的30%是否有助于出勤,参与讲座的学生到课率在85.8%以上,明显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一点可以明显看出,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2010级夜大临床专业本科生84.5%为在职人员,工作5年以上的占到59.3%。由此可见,这一大部分学生是有一定的医学基础和临床实践经验的,一方面他们的知识面相对较全日制的学生要广,另一方面他们学习的功利色彩也比较浓厚,只学对自己有用的,不学所谓“无用的”。成人医学教育学生更喜欢按既定的目标学习,注重实效和有否实际意义,更多的注重学习的价值,没有价值的理论学习对他们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根据成人学员的以上特点,决定了他们怕基础、怕理论、重临床、重实践的学习特点。长期以来,成人教育教学又是普高的一个缩水的复制品,依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而临床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循证医学观的发展,临床理念和诊疗技术均有很大程度的革新。面对这些又是临床大夫、又是学生身份的成人学生,以往这种重理论、轻临床实践的教学方法,忽略了成人学员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不了他们对学习医学新知识、新技能和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的需求。因此,对成人医学教育方式的改革也就显得更为迫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改变以灌输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坚持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尽可能多引导学生自学,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2]。探索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理论教学,更多的让学生与老师互动,通过优秀教师的讲解,教会成人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更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潜能。

2.3 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很有意义和较有意义的占89.7%; 有94.9%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邀请这些专家进入大学课堂讲课。96.3%的同学认为专家系列讲座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对临床感性认识和自学能力的提高。说明邀请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对成人本科生进行讲座, 一方面专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多年的宝贵临床经验,以及补充一些教科书上没有的新知识, 帮助学生总结梳理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常规,这对于解决目前教材滞后的现象是有一定意义的,对于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成人医学生也是完全有必要和非常有意义的。另一方面介绍一些重要的学科发展前沿知识, 进而开阔学生视野, 扩大知识面, 以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夜大学生也会为知名专家给自己授课、解惑而感动,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4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的内容和重点应放在临床实际环节实践上占(77.8%),学科前沿知识占(83.7%)。且83%的同学对本次系列讲座有很好的印象。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是目前高校的年轻教师较为薄弱的环节,对于夜大学生,实际上大部分授课教师大多为年轻教师他们的临床经验可能欠丰富,且成人学生普遍对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教师具有排斥心理,专家讲座弥补了成人学生对获取老师临床工作经验的需求,且面对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他们多饱含敬仰之情,不爱学习也难。由于我们邀请的均为附一院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且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在各自的领域都多有建树,他们在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书本中所没有的知识, 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5 认为专家系列讲座适合我院哪类学生这个问题。有92.6%的同学认为合适进入专业学习的毕业班的。进入专业学习和毕业班的学生已经全面学习了培养方案里的所有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而对专家讲座内容涉及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等内容更容易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这些知识对于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学习专业知识起到促进的作用。因此,对毕业班学生开设讲座更为合理。

2.6 本次专家系列讲座安排在2010级夜大本科生不脱产实习期间, 分别有10名专家分10 个专题进行。对本次专家讲座的总体印象: 有83%的同学认为非常好, 13.3%的同学认为还可以。同时认为举办专家系列讲座时间安排合适的占77%, 时间太短占15.6%, 时间太长的占7.4%; 而在认为专家系列讲座内容是否合适你这个问

题, 有73.6% 的同学认为非常合适;23.5%的同学认为还可以。因此, 总体来说, 同学们对专家系列讲座的总体评价较好, 认可度较高,专家系列讲座的许多内容对同学们今后的执业医师考试和临床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一点,从学生的课堂笔记中可见一斑。

2.7 部分同学认为专家系列讲座应该增加一些专业学科前沿知识和动态发展。并对我院今后组织专家系列讲座工作提出建议: 如更加合理安排讲座时间, 增加讲座的次数,充实讲座的内容,每一个讲座后留出提问的时间, 增加与教师互动提问的环节。

3、结论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在我院夜大临床本科学生不脱产实习期间开设专家系列讲座作为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项内容已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后, 我们还将一如既往的举办此类专家系列讲座活动, 会考虑以此为契机,对成人医学教育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讲座时间安排上会广泛征集学生的意见,更多的考虑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使讲座真正在学生中间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讲座内容上也会与学生代表开展座谈,共同商定,更加贴合成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需求,并会在安排上增加一些现场临床现场实践教学内容的知识、以弥补成人学生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同时, 适当调整专家系列讲座的时间, 使同学们有与专家提问、答疑等互动的时间。举办专家系列讲座的教学改革, 目的在于在现行的成人医学教育模式中, 探索更适合成人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我们培养的成人临床医学本科生能成为理论扎实、基本功强、素质过硬的能够经得起患者考验和医院能用得上的高质量的人才。

篇3

老年病人护理不仅仅局限于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还需从深层次的情感护理入手。行为医学作为一种多学科的医学方法,它把内科学、生理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原理结合成一体。在医学领域里,“异常行为、行为疗法”诸词也应用甚广。对此,在治疗老年病的同时,开展行为医学护理,对老年病的康复可起到重要的意义[1]。近年来,对我科128例次的老年病人实施行为医学护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28例老年病人中,男性98例,女性30例;年龄60-97岁。离休老干部110例,工人12例,农民及无业者6例,大部分患者患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老年疾病,60%以上老人已丧偶。

1.2 方法:让病人选择舒适的,保持病房适宜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熟悉病人的病情及与病人病情相关的细节。护士用平静、缓和的语言先和病人聊天,让病人消除自卑、无用感,增加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感,对精神紧张和焦虑的老人,主动搀扶、握手、拍背等方式的接触语言诱导放松。

2 结果与体会

行为医学在我院老干部病房临床治疗中起了良好的作用。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及生理功能、机体各组织和器官机能减退,多数老年病人程度不同的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伴有功能障碍和精神障碍,特别是心、脑、肾的功能减退,使心理状态随之出现老年人特有的变化。本组老年人患病时常多系统疾患同时存在,躯体表现比青年人多见,如头晕、无力、心悸、泌尿系统症状以及疼痛综合症和睡眠障碍,所以,即使是一个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也比较复杂,症状多样化:一病多症或出现一症多病。因此,首先要对他们关心、爱护、体贴,这在护理中被视为人的基本需要[2],通过心理、生理途径调节人的循环系统,使心率由快趋于正常,血压由高趋于平衡,还可起到消烦解忧、促进放松的良好作用。对危重老年病人,能同时体现对病人家属的关怀,因为危重老年病人的家属由沉重的思想负担。

实施关爱的行为医学护理,能给患者及家属提供情感支持,使他们精神不垮掉,为病人及家属在情感沟通上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减轻思想负担,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帮助病人平静宽慰的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对于那些离职的老同志,他们辛勤工作一生,积劳成疾,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心理状态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应加倍关心照顾他们,改变他们人老无用的想法,孤独、寂寞的性格,以及担心自己病后成为社会、家庭累赘的情绪。

行为医学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奉献自我,适时提供患者心里的慰藉与支持,适时满足患者身体舒适与安全的需要,帮助他们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建立新型的护换关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干预;妊娠高血压;临床效果;意义

妊娠高血压也叫作妊高症,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孕周为20w以上的产妇中,对母婴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需积极干预[1]。本文旨在分析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妊娠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意义,特收集我院的104例妊娠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的104例妊娠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无既往肾脏疾病史、既往高血压史以及分泌12w以后高血压未恢复者,根据其护理方式将其分为个性化护理干预组(52例)与普通护理组(52例),个性化护理干预组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8.44±4.27)岁,其中有25例为轻度,14例为中度,13例为重度,孕次0次~4次,平均(2.14±0.37)次患者的合并症状包括:高血压51例,胸闷34例,水肿29例;普通护理组年龄22岁~38岁,平均年龄(27.95±4.48)岁,其中有23例为轻度,15例为中度,14例为重度,孕次1次~4次,平均(2.22±0.41)次患者的合并症状包括:高血压50例,胸闷33例,水肿2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妊娠高血压程度、孕次、合并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普通护理组患者即按照传统普通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包括叮嘱患者做好日常卫生、口头像的给予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个性化护理干预组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首先是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抚,由于产妇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往往会对患者的正常饮食、睡眠及护理依从性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血压控制效果,需要护理人员掌握其不良心理的原因和程度,并积极通过沟通交流、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方式纠正其不良心理,必要时通过专业的心理医师进行治疗[2];其次是加强对患者症状表现的观察,要积极观察患者的尿量、呼吸变化以及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则要做好吸入性肺炎、坠床、褥疮的护理,加强胎心监测,注意观察阴道有无流血、胎动等情况;其次是严格按照医嘱对患者应用硫酸镁等药物,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中毒现象;再次是监测患者的病情进展,特别是产程进展,积极开展产前评估,叮嘱患者保持营养和良好的休息,密切监测患者宫缩情况;最后是加强分娩后护理,尤其是重点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产后子痫的防治;注意观察有无切口渗血等意外情况出现,详细准确的记录患者的尿量、尿颜色变化,预防各种不良反应;叮嘱患者分娩后必须卧床休息,一直到病情稳定后方可开展活动,以促进肠道功能增强,并进一步加快伤口愈合和恶露排出;叮嘱患者重点做好日常清洁,如果患者为子痫抽搐则需暂停喂奶。

1.3效果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的顺产率以及两组新生儿的体重情况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3]。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x±s)表示本实验的计量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个性化护理干预组中有24例患者为顺产,顺产率为46.13%,普通护理组中有8例患者为顺产,顺产率为14.81%,个性化护理干预组患者的顺产率明显高于普通护理组(P

3讨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往往会因素环境因素、患者的心理因素导致病情加重,因此,除了要积极通过药物干预,还需要加强护理。传统的护理在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方面流于形式,没有考虑到不同患者间的个体差异,因此护理效果不够满意[4]。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妊高症患者的病情控制效果、保障母婴健康和生命安全至关重要。个性化护理正是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而推广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护理核心是充分以不同患者的个体化差异灵活选择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方式,加强健康宣教、心理护理,以期从患者的心理、生理入手,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5,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个性化护理干预组患者的顺产率明显高于普通护理组(P

参考文献:

[1]刘美莲,陈耀强,叶凤珍,等.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03.

[2]陈尚轩.心理护理及行为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压水平和妊娠结局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05.

[3]周萍.浅谈护理干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妊娠结局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5,01.

[4]余丽君.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健康教育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分娩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01.

篇5

【关键词】 中风; 益气活血法; 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25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2-0033-02

脑卒中又称之为脑血管意外,中医又名中风,是因脑血管局部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循环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为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所在医院对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1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分别予以西医单纯治疗及中西医联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缺血性中风治疗的11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本组110例患者当中,男76例,女34例;年龄55~76岁,平均(64.6±5.5)岁;病程3~15个月,平均(6.4±2.2)个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符合中风的中医诊断标准;发病时间在14 d之内;年龄在35~80岁;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本身有中风病史的患者;本身有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本身患有严重的心、肾功能疾病的患者;正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针对对照组的56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均给予波立维进行常规治疗,具体的用法用量为:口服75 mg/次,1次/d。持续用药14~28 d为一疗程。

1.3.2 观察组 针对观察组的54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在给予患者服用氯吡格雷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进行联合治疗。取黄芪60 g,归尾6 g,赤芍4.5 g,川芎3 g,桃仁3 g,红花3 g,地龙3 g,用水煎服,如常法[2]。持续用药14~28 d为一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NIHSS评分较接受治疗前减少>85%,病残程度为1级或0级;(2)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NIHSS评分较接受治疗前减少50%~85%,病残程度为3级或2级。(3)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NIHSS评分较接受治疗前减少低于50%,甚至增加[3]。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n=54) 25(46.30) 28(51.85) 1(1.85) 53(98.15)

对照组(n=56) 21(37.50) 25(44.64) 10(17.86) 46(82.14)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的54例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共有2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0%;对照组的56例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共有9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7%。由此可见,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总满意度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例(%)

组别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

观察组(n=54) 25(46.29) 26(48.15) 3(55.56) 51(94.44)

对照组(n=56) 20(35.71) 24(42.86) 12(21.43) 44(78.57)

3 讨论

中风的发病因素较为复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以及发作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都是致使患者中风的相关因素[4]。中医认为,中风又称“卒中”,主要是由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及烟酒等因素致使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病情易发生变化等特点[5]。目前,临床治疗中风仍以用药治疗为主,西药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风病因,长期服用这些药物易产生很多副作用,使患者免疫力下降,恢复缓慢。这时,就突出了补阳还五汤的功效,它主要由黄芪、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等药物组成,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的功效;归尾具有活血破瘀的功效;赤芍具有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同时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为佐药,以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之力,地龙通络,性善走窜,可增强全方补气通络功效,使药力周行全身[6]。本组方益气活血的功效十分显著。结合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服用氯吡格雷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总满意度分别为98.15%、3.70%、94.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2.14%、不良反应发生率16.07%以及总满意度7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因此,笔者认为,中西医联合治疗中风的效果要比西药单纯治疗更具优势,药效直达病灶,药效发挥快,降低了西药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减轻了疾病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益气活血法联合西医治疗中风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鲁启洪,刘红艳,张红星,等.益气活血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6,28(2):80-83.

[2]魏涛,孟祥琴,王伟.益气活血通脉汤联合西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3):273-274.

[3]徐芳琪.益气活血化痰平喘汤联合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3):126-127.

[4]张利军,白宇.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9,15(1):23-24.

[5]杨姣玲.捏脊疗法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8):11-12.

篇6

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检验科的人员一般从事技术工作,没有完善的临床知识,因此阻碍了和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临床医生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很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1-2]。尤其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学生,对检验项目的意义缺乏深入的认识,只有对书本上知识的认识,无法了解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尤其是对检验的特异性、敏感性、精敏度、准确度缺乏足够的认识。

2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质量进行检验,因此,检验科应该不断加强和临床科室之间的协作、对话、沟通和交流,加强对医学实验室整体质量的管理,尤其要强调对医学检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在分析事后质量监控的过程中,检验人应该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同时收集患者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的意见及时接受,提高检验科的工作水平,不断开展能够服务患者的新业务,同时满足临床的需求[3-4]。在检验科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放在核心,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减少因为标本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的消极影响。检验医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应该和临床医学相结合,除了应该加强自身建设之外,还应该增加临床医师,同时为临床科室提供相关的资料。

3检验科需要与临床医学结合

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临床医学的核心是检验质量,因此,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应该增加与临床科室之间的协作、对话、沟通和交流。医院检验科人员应该参与到病例讨论和临床会诊之中,提高双方的沟通水平,检验科的医生应该及时查看临床病人的病情,一旦在检验的过程中出现可疑的结果,应该立刻进行调查。检验科医生应该积极的参与到协作之中,充分发挥检验医学的作用和地位,转变以往检验医学仅仅是提供结果或提供数据的思想。同时,检验科应该加强对临床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强化临床意识。但是在实际工作之中,因为检验科的人员一般从事技术工作,没有完善的临床知识,阻碍了和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因此,检验科应该转变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聘请具有临床经验的医生从事检验工作,或设置专门的检验医生岗位,使临床医师不断加强,提高临床治疗工作和实验室工作的结合程度,最终提升整体检验医学的素质。

4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不足

临床医生虽然对专业知识十分精通,但是缺乏对检验知识的深入理解,很容易出现混淆检测项目的现象。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加强对检验医学的认识和学习,加强二者的沟通,使它们能够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应该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在工作过程中,直接向检验科的人员进行请教。同时,可以邀请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相关课题的讲座,着重于检测项目的参考区间、药物影响、生物学变异、影响因素、临床意义、方法原理和临床应用等,不断提高临床医生的检验学水平。

5沟通方式的改善

篇7

【关键词】临床医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随着现代医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临床医学也抓住了发展契机,收获了巨大的成就。临床医学是门应用型的学科,对学习本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掌握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及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对急、难、重症做出初步诊断、处理的能力。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并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必须要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问题。因此,在临床医学的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临床医学的概述

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各专业学科的总称,在疾病的科学发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诊断,通过治疗和预防的手段,实现消除疾病、减轻病人痛苦,促进人体健康的目的。

与其它的应用学科相比,临床医学的显著特征是其研究对象的未知因素有很多,不只是局限于对已知理论的应用上,同时还需要依据经验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实践”。回顾医学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医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往往是由临床医学提出来的,一切疾病及其规律在活体上的表现即“临床相”,都是依靠临床医学来确认的。在临床医学的实践性很强,在进行“摸索实践”中,能够切实体会并感受到基础理论的不足。

二、临床医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1.转变观念,变教学为导学。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重视自身的教不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统一不重视学生的个性、重视管教学生不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现代临床医学教学中要积极转变观念,把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是由教师引导出来的。在临床医学的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适时地引导和点拨。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变教学为导学,培养学生对临床医学的认知活动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2.解放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工作的本质就是一种交往、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两个主体之间通过交流和互动实现共同发展。在临床医学的教学中,教师不要成为牵线木偶,更不能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充分解放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氛围,通过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的营造,能够深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应用。因此,解放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力。

3.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才能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临床医学直接接触病人和疾病,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临床医学的课堂上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医学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将来要走向的岗位,根据其所面临的角色设置实践性较强的叙述方式和试验情节,让学生明确方面,带着目的主动去学习。结合生活实践,设置合理的情境,有助于内化和深化学生对医学知识的应用,在实践中也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4.指导学法,让学生主动学习。达尔文曾经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临床医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也决定了在其教学中要着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去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古人也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内容的传授很重要,但是让学生切实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对教师赐予学生的最要好的装备。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金钥匙”,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挖掘知识的宝库,从而有助于实现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5.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临床医学自学能力。临床医学的教学中可以充分结合学科重点的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临床医学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学是自主学习而不是自由学习,并且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才能凸显出效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览有关临床医学的报纸和书籍,或者建议同学利用网络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医学知识内容,以此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医学知识,从而延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临床医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既是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立新.在医学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4):59-60.

篇8

1前言

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提供了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高的智力支持。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影响,社会上对高学历、各类证书过度关注,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标准,导致学生只想获取证书,不重视学习知识,背离了教育的真正目的[1]。这几年,由于扩招,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研究生教育的需求。特别是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更是不容乐观,更是无法满足现阶段发展需要。因此,进行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质量,是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2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现状

2.1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研究生的教育需求

院校对研究生的教育没有投入更多资金,没有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研究场所,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落后,无法满足研究生的教育需求。研究生的教育不仅要提高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对科学研究的自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更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有丰富的临床知识,还要有科研能力。实验室是研究生培养科研能力的主要场所,但是很多学校的条件不能使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落后的教学条件,导致很多学校只能灌输理论教学, 或者是老师进行实验,学生围着看,学生没有实践操作。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中,学生没有实践,对课题的研究,就会没有头绪,手忙脚乱,造成学生缺乏对科学研究的深刻认识。

2.2学校不重视对研究本文由收集整理生的思想教育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科技创新型的人才,并且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受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式影响,现阶段的研究生目的只是为了更加容易就业,研究生教育制度“严进宽出”,学校以及导师没有严格要求研究生有科研成果,毕业压力小,导致就业压力大[2]。再加上很多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研究生心态浮躁、目标迷惘、精神空虚、没有学习兴趣等。研究生就只重视学位证,忽略学习专业知识和研究课题,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无法提高。

2.3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缺乏

导师是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指导者,但是临床医学的导师很特殊,他们很多时间都用在救死扶伤的工作中,对科学研究的时间被相对的减少,不能及时学习新的知识、方法以及研究动向,知识结构比较陈旧,在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上无法适应技术发展。而且,大多数的临床医学导师不但要治病救人,还要担任医院的领导重任,繁忙的工作,导致没有时间、精力关注研究的最新进展、成果,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时间更是大大减少。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导师陈旧落后的知识结构,无法深入指导研究生的科学研究,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发展。

2.4研究生教育的考试制度不完善

我国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在考试上还是传统的卷面形式。研究生教育是培养自学、思考、创新能力,是培养综合素质。考试的形式应该多样化。研究生教育的考试制度无法完善是由于学校教学设施无法满足研究生的实验技能考试,以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比较繁琐,因此学校都只采取卷面考试的方式。

3.临床医学的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策略

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学校应该对研究生教育加大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使研究生有更多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让研究生到医院去观摩导师的临床操作,接触到具体的临床问题,再把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同时还能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临床医学的研究生不仅临床能力要高,科研能力还应该比较强,有创新。实践能够给研究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3]。能够激发研究生思维,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还应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3.2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使研究生认识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从根本上改变错误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习和科研能力。学校教育应该多元化,激励研究生对研究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其重要性。研究生是未来医疗界的中坚力量,不但要担起救死扶伤的历史重任,还要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使研究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3.3加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

对研究生的教育中,导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导师是研究生的向导、楷模,导师的素质高低对研究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临床医学的研究生导师是医疗、科研的主力军,对研究生的技能、科研能力起到引导作用。所以,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要先建设研究生的师资力量,学校应该特聘著名教授、医学专家担任研究生的导师,使研究生汲取到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年轻的拔尖人才使之指导研究生,保证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实效,提高研究生的质量。

3.4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应该改变研究生“严进宽出”教育制度,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更加要严格规范化对研究生的教育。鼓励研究生尽早的独自进行科学研究,加强研究生和导师间的沟通交流。让研究生尽量多的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接触更多领域的导师,能够更好的提高科研能力,促进创新能力,提高培养质量。

3.5加强和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

篇9

1口腔医学中教育实用性的突出点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应用的教材《口腔科学》高度概括和浓缩了口腔医学系学生几乎所有的专业课程,很多章节在口腔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是作为独立的专业课开设的。由于口腔医学的课时较短,教学内容较多,若所有章节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但假若是粗略讲解,又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教育实用性需要保证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用上,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以,面对不同的章节,需要确定好其教学突出点。口腔颌面部感染是口腔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学习时,着重学习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颌面部间隙感染与淋巴结炎等,掌握局部与全身表现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好的应用。又如在学习口腔黏膜疾病时,重点学习口腔念珠菌病、创伤性溃疡、口腔黏膜病损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牙体牙髓病学,则着重讲解牙髓病与根尖周病,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让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诊断及知晓治疗原则。至于口腔颌面部损伤以及口腔颌面部肿瘤,重点讲解患者口腔颌面部损伤的应急处理、软组织损伤分类和处理等,同时让学生掌握颌面部肿瘤的分类,针对其他章节,可以不作为教学的重点,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课后联系时间进行自学。此外,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条件,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入病例,让学生根据病例资料进行诊断,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以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辨别。总的来说,实用性的原则便是让学生在获得课堂记忆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

2加强临床医学学生口腔医学教育实用性措施

2.1提高学生对口腔医学的认识

当前,临床医学的学习内容较为复杂,涉及面较广,口腔医学作为其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很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并不会从事口腔科临床工作,所以,绝大部分学生便萌生出听不听无所谓的学习态度,往往只是在临考试前进行突击学习,对口腔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较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在教学时向学生讲解口腔医学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学习口腔医学之前,在绪论教学中应用典型病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性上体会“口腔医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与每一位临床医生的工作存在紧密联系。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口腔医学方面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学生可以利用书本、互联网等,通过不同的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此外,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分小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讨论完毕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发言,总结本组的观点,若课堂时间较为充裕时,可让每一个同学均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汇总、总结和点评,完善学生们的答案。在当前高等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相关疾病的图片、视频等,对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2.2激发学生对口腔医学的学习兴趣

加强临床医学学生口腔医学教育实用性还需要努力提高学生对口腔医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穿插安排讲述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与实践应用联系紧密的内容。比如:口腔卫生宣教与保健常识、牙齿美容修复方法、种植义齿、口腔颅颌面多发联合外伤的治疗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结束语

篇10

1生物医学模式的历史贡献及其缺陷

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健康和疾病问题的一种认识,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下,人们以生物学观点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对疾病发生的机理、治疗和预防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控制了烈性传染病,大大提高了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为医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日益显露,表现在基础医学研究中,脱离人体整体性进行分割或孤立的研究,忽视人体的整体性;在临床医学中过于强调生物因素的作用,忽视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妨碍了对疾病发生受多因素影响的全面认识;重医疗轻预防等[1]。现代疾病谱已发生了变化,现代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不断带入医学领域,医学整体化、综合化发展趋势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生活改善,人们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等这一系列重大变化,表明,现代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正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2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指导作用

医学模式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思维结构和医学观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问题认识的思维结构和医学观反映了医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趋势,对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2.1完善临床思维结构,提高诊疗水平

长期以来,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的临床医学,以单一生物因素进行临床思维和观察,立足于确定疾病的生物或理化的特定原因,在疾病观察上重器官、组织或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治疗上寻找消除生物病原或理化因素的手段。这种单一生物因素的临床思维结构和方式,限制了它对疾病观察的视野,对现代慢性病的诊治,生物医学模式是无法解释其病因和疾病过程的复杂变化。现代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受到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临床医学应在生物医学基础上,把观察健康和疾病的视野向心理和社会领域拓展,不断完善临床思维的结构,根据病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特征进行疾病诊断、治疗,提高医疗水平。

2.2更新医学观念

医学模式的核心是医学观,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学更新医学观念,以适应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需要。

2.2.1更新医学是纯自然科学的观念

医学不是纯自然科学,而是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科学,医学研究和服务对象是人,人是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2]。长期以来,由于受生物医学的影响,临床医生认为医学是纯自然科学,在实践中,仅从生物学角度去认识和考察疾病,这是片面的。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都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紧张心理和环境污染是现代慢性病的重要病因。当代科学迅速发展,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产生一批具有明显社会科学特征如《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医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表明21世纪的医学除向微观的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外,还向着宏观的整体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临床医学要更新医学是纯自然科学的观念,从医学的双重属性出发,全面、正确认识健康和疾病的本质,才能有效地解决当代卫生保健中出现的问题,推动临床医学向前发展。

2.2.2更新生物因素是唯一致病因素的观念

生物医学模式把生物因素作为唯一致病因素,因而限制了它观察疾病的视野,是它的重要缺陷。现代慢性病病因复杂,绝非由单一生物因素所致。据调查,我国现代疾病谱和死因谱中的前10位疾病顺位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伤害、呼吸系疾病、消化系病、传染病、泌尿系病、神经精神病、内分泌病,这10类疾病死亡的4个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占37.3%、人类生物学因素占31.43%、环境因素占20.04%、保健服务制度因素占10.80%[3],美国的情况类似[6]。这表明现代慢性病,由生物、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综合因素所致,其发生与表现形式已由单因单果向多因单果和多因多果形式发展。现代社会生活中,如竞争激烈、婚姻失败、家庭暴力、丧偶、亲密家庭成员死亡、过于疲劳等,造成紧张和恐惧心理,若不及时进行心理和精神调节,容易引起心理和精神疾病。据报导,118例神经精神患者中发病前有过工作紧迫繁重占21.2%,意外事件惊恐占12.7%[3]。紧张心理易导致身心疾病已引起社会关注。所以临床医学要更新生;20物因素是唯一致病因素的观念,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来综合认识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在防治上要兼顾病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需求,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2.2.3树立“三维”健康观

健康观就是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去认识健康,采取什么方法去维护和促进健康。不同的医学模式有不同的健康观。生物医学模式从单一生物因素去认识健康,认为患了病就失去健康,当疾病被治愈又重新获得健康,所谓“无病即健康”,这个健康观是片面的,消极的。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病或虚弱”,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的概念,即“三维”健康观,从生物角度看人的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从心理、精神观察人的健康是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有自我控制能力并保持心理平衡状态;从社会学角度衡量人的健康,是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各种意外事件的能力[4],这就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现代医学模式的健康观扩大了人们认识健康的视野,对卫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篇11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为预防医学课程的学时数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预防医学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存在,与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脱节,预防战略思想没有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3]。沿用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整体医学观念,重治疗,轻预防。另一方面临床医学生认为预防医学与临床工作相差很大,对今后的工作没有用处,对预防医学不重视,常常是为了考试而应付了事[4]。另外思维差异,缺乏实践教学也是影响预防医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5]。

正是由于目前在临床医学专业存在着上述预防医学教育的薄弱环节,许多医学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也取得了一些成果[6-8]。

我教研室在多年非预防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上述不足也有较深刻的体会,也试图通过教学过程改变临床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看法,为了了解这种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以及了解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真实态度,我们对本校临床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随机抽取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87人为调查对象。在完成防医学课程教学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授课前后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②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水平;③对预防医学课程设置的意见,对哪部分课程最感兴趣;④在临床工作中是否有意识运用预防医学知识等方面等。

调查发现,我校三年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讲授预防医学课程之前,84%的学生没有或仅是偶尔接触过预防医学的概念或知识,95%以上的学生认为很少有其它学科的老师会主动介绍一些预防医学的知识。在上预防医学课程之前大部分同学的态度是“可能以后会用得到,掌握一些总比没有好”占56%,10%的同学认为一点也不重要,因为是考试课才学,只有34%的同学认为该课程是“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认为比较重要”。此项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临床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观念教育也不容乐观。首先临床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渠道去了解预防医学,从入学开始没有相应的预防医学的系统性教育,使学生更局限于临床医学的知识学习,对预防医学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另外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在整个临床专业的传统教学体系中,预防医学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预防医学被剥离在了临床医学的知识体系之外。在临床医学的教学目标中,预防医学只是一种附属知识。由于教育者对其重视不足,才会导致学生产生这种预防医学知识不重要,学不学都行的态度。

因为这种预见性的结果,我们在预防医学的授课过程中,除了知识的介绍,更多的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给学生传输一种现代医学的理念,通过现实的案例介绍临床与预防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同学们认识到临床医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知识对今后临床工作的支撑作用和重要性。

课程结束后的调查发现,78%的同学部分或完全改变了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要程度的看法,这虽然很值得我们欣慰,但在这78%的同学中,看法完全改变的只有6%,另外72%的同学只是部分改变了对预防医学课程的看法。这也让我们意识到,由于长期只注重临床专业的学习,强调所谓主课的重要性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学生心中造成的这种预防医学无用论的影响是持久而强大的,不是一两个教师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的,需要整个教学体系的调整和努力。

个人认为这种教育体系的调整涉及到两个核心问题:一是,预防医学教育的早期介入,二是明确早期介入的实施者。早期介入即从医学生入学开始就要开展系统的预防医学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强调现代医学是一个“完整体系”,注重临床与预防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不要让学生过早地形成狭隘的专业思维定式。明确早期介入的实施者即由谁来完成早期的预防医学观念的教育。目前的预防医学课程大都在三年级以后才开设,失去了预防医学教育的最佳时间。而且在一个学期要把预防专业的6、7门课程用很短的课时讲授完毕,更加使学生加深了预防医学不重要的印象。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将预防医学的课程提前致一年级或与医学专业课开始的同时讲授,选择那些对临床医学背景知识要求不是很高的课程,如食品卫生与食品营养,环境医学,卫生统计学课程,并与临床专业课程之间形成交叉和联系,会起到较好的预防医学观念启萌的作用。那些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课程如职业医学、毒理学、流行病学等可以在更高年级完成,甚至可以在五年级时完成。通过这样与临床课程之间的的同步和密切关联,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在整个医学过程的地位和掌握预防医学知识的重要性。

预防医学早期教育的实施者,除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师以外,相关课程的临床专业课程的老师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相比较而言,学生可能更相信和易于接受本专业老师的一些观念。如果临床专业课程的老师能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预医学的知识引入和联系,会对学生生产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我们的调查还表明,近60%的学生认为预防医学课程的讲授与临床之间缺乏联系,也是临床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兴趣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要求预防专业的教师也要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然而在当今专业越来越细化的时代,让教师掌握非自己专业的知识,这将是对教师师提出的新挑战,也是现代医学教育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们的调查还发现,就预防医学课程本身,也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有近70%的同学认为预防医学课程实习偏少,尤其是现场实习,象职业医学、传染性疾病、食品营养等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实习专业。50%以上的同学希望能给予1个月的预防医学现场实习锻炼,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预防医学授课后,60%以上的同学希望今后继续学习并及时更新预防医学知识;70%以上的同学会将学习到的预防医学知识应用到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并会有意识的参与到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中去。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识别、评价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掌握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措施,从而在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控制坚持一、二级预防范围内,不仅是公共卫生医师的责任,也是临床医师的责任。

篇12

【摘要】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的学科建设越来越完善。检验医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医学的两个重要科目,检验医学应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才能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进而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关键词】特点 检验方法 实验室

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电子学等学科的发展及新的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的应用,使检验医学得到迅速发展。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体、细胞或其它体液的检验,与其它检查技术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1]。

1 检验医学的特点

1.1 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临床医学迎来了本质的变化:血液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临床生物化学之间将不再存在学科分界线,检测手段将更加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各种?PCR?等技术的应用和引进,将使得临床实验室的人员素质更好、学术氛围更浓、科技水平更高。

1.2 其对病因有高度的控制性和整体的协调性:它比其他医学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早已突破了过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规为主的检验。面对琳琅满目的诸多检验项目和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非常需要整体协同运作。仅就检测结果准确性要求而言,不仅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的确定,还包括对检验方法的选择,以尽量减少不同方法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干扰、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室间的差异,如果这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的不客观。

1.3 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使检验更加准确更科学: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其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例,对于检验医学来讲,分子生物学使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使检验可以从事后性判断向前瞻性转变,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

1.4 最后随着现代社会的检验的需要,例如基因检测的检验项目前景应用非常广泛:现代国际社会中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的应用,意见在检验医学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使得检验医学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现代的医院里面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科室的额检验信息及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所以现代检验医学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因此而给检验带来的巨大变化。而恰恰是促进检验医学产生并迅速发展的缘由。

2 检验医学的意义

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它不仅与病人、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这就为提高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供了相当的可能。

检验医学在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也非常显著,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例如子宫颈涂片检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宫颈癌的发生,在我国普遍开展的甲胎蛋白检查有助于发现小肝癌,明显提高肝癌的生存率。由?WHO?推行的新生儿筛查工作,通过促甲状腺激素(TSH)和苯丙酣尿症的检查显著降低了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酣尿症的发病。

正是上述作用地不断发挥,今天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检验医学的意义所在。

3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3.1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必要性

(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一但医生发现送检的脓液培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佳。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2]。

(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

(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科提供所需要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权,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3.2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比如:欲诊断早期肝纤维化,只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层粘连蛋白(LN)或Ⅳ型胶原即可。而不应该把二、三十种诊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都或大部分进行检测,这样会造成时间、人、财、物的浪费。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和认识,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刚刚毕业的医学生,他们对现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认识、理解不够深,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项目、更新很快,而对检验项目的准确度、精敏度、敏感性、特异性等了解不够。故更有必要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或直接向检验人员请教,或去检验科进行必要的见习。请检验科负责人,特别是请检验医师到临床科定期做专题讲课,特别要着重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使临床医生做到胸中有数[3]。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只有相互促进,紧密联系,才能使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更好的共同发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好的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 康克菲.创刊词[J].中国检验医学与临床,2000(1).

[2] 陈宏础.临床实验室必须规范化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0(1).

篇1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185

实施现代化管理

近20年来我国检验医学有非常迅速的发展,一些较大医院检验科全自动仪器设备已赶上或超过了先进国家的设备。其次是检验方法学和试剂的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使检验质量有很大提高。对实验室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实验室认证,是保证检验质量的核心。实验室认证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实践证明,其在规范实验室管理,保障实验结果质量,提高人员素质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针对医学实验室起草的ISO 15189(学验室的质理管理)美国CLIA 88[1](国实验室管理法律文件)认可依据。CLIA 88内容十分丰富,有493个章节[2]结合自己科室工作的特点,建立质量控制规定;标准和校准验证;室内质控;纠正措施;质控记录等。其中每一项内容都对其实施的各环节写出详细的书面资料,而且要认真执行,并作好记录。

与临床医学结合是检验科的需要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①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②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③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④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地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临床医生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

临床医生主要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时对检验项目深层次的理解及横向知识略显不足,往往是把有相同临床意义的项目都做检测。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和认识,随时加强沟通,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刚刚毕业的医学生,他们对现有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认识、理解不够深,只停留在教科书上,它的内容往往滞后于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很多新技术、新项目更新很快,而对检验项目的方法学了解不够。故更有必要加强对检验医学的学习,或直接向检验人员请教,或去检验科进行若干周的见习。请检验科负责人,特别是请检验医师到临床科定期做专题讲课,特别要着重讲新开展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方法原理和临床意义、影响因素、生物学变异、药物影响、参考区间等知识,使临床医生做到胸中有数。

取得医护人员及接触病人标本的有关人员的支持

检验结果的质量除了检验科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外,还与医护等人员有直接关系。都是分析前质控内容,这些环节处理不当,就会使标本在未送到实验室之前,就发生了变异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标本采集时病人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运动前后所采标本之间也有所差异。转送标本不及时也影响检测结果。夏季气温高,病房病人尿液标本若不及时送检会使尿液腐败。在病房医生下医嘱后,护士往往先忙于自己的主要工作,而后采血送检,造成分析前标本的变异。

总之,检验科医(技)师主动与临床医师必须随时沟通,互相渗透,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篇14

 

基础医学从解剖学中脱胎,通过不断发展,衍生出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并促进了药理学与法医学的发展。在各类医学科目中,具有主干的地位和纽带的作用。随着基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也得到了更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因此,文章即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进行分析。

 

1.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渗透的核心教学思想

 

基础医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医学生日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培养一名高级临床医师,必须把基础医学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为临床医学解决问题。一个临床医师没有雄厚的基础医学知识,就不能在医疗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开拓,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基础医学同临床医学的联系。如在讲述生物化学氨基酸分解代谢内容时,介绍了谷氨酸脱羧酶催化谷氨酸脱羧生产γ-氨基丁酸(GABA),GABA是一种大脑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谷氨酸脱羧酶的辅助因子是VitaB6,由此说明VitaB6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又进一步解释,指出在应用VitaB6治妊娠呕吐时,有可能造成新生儿抽搐症,这是由于孕妇长期服用VitaB6造成胎儿对VitaB6的需要量增加,出生后出现“戒断现象”,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惊吓表现,而在临床上易被误诊为VitaD缺乏症。这样学生对VitaB6的知识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以后的临床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都必须认识到学科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加强交流。

 

2.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教学的几点不足

 

2.1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专业的划分也逐渐细化。基础医学,在当前已经被细分为生物学、胚胎学、解剖学、寄生虫学等诸多学科。不仅使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工作的难度。而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两者,也随着科目的不断细化,而逐渐分离。教学实践表明,这种细化划分的方式,虽然能在某一科目领域,深化教学效果。但在总体上,不利于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这方面讲,这种教学法,略显得不偿失。

 

同时,由于科目的过细划分,导致课程内容在不同科目的教学中,出现大量重复现象。不仅浪费了较多学习时间与精力,同时还因内容简略,导致学生难以透彻理解。

 

2.2缺乏具有临床经验的理论课教师

 

综合性大学中,通常开设有各类医学专业。但这些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培养目标不同。临床医学,其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医生,这是其他医学相关专业,如生物化学、生理学等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在临床和基础医学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研究。而最为理想的情况,就是选用在职医生,作为基础医学教师进行授课。然而,受到各种因素条件的限制,导致当前各院校,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从而造成讲授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师,虽然在医学院毕业,但多数不具有在职医生的身份。如此一来,无法更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还影响和限制了科研和教学的思路。

 

2.3缺少创新的教学方式

 

临床上所面对的患者疾病种类繁多,病情变化较快,医生平日里所掌握和储备的医学知识,未必能完全覆盖临床上各种变数。因此,在实际治疗当中,还会对医生的应变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等,提出诸多挑战。传统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完全凸显,所以依旧没摆脱灌输式教学的影子,无法充分提高和挖掘学生的应变能力。

 

3.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渗透式”教学法

 

3.1加强与新的医学知识相互联系

 

每门基础课程都能解释一些临床知识。我们从生物化学的教学改革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医学生物化学的特点是在讲透一般生化基本理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强与医学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过去的生物化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解释的临床医学知识并不多。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中的迅速发展,有许多医学难题在分子水平上得以阐明。比如,发现了控制肥胖的ob基因;发现了调节肿瘤细胞生长的癌基因、抑癌基因;找出了许多基因突变导致某些酶或蛋白质功能丧失而扰乱了物质代谢等等。实际上,在生化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的例子很多,有些还是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例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脂肪代谢紊乱与高脂血症、酶学在整个医学领域的应用等,因此联系临床医学贯穿于整个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引用医学实例要恰当,不要“喧宾夺主”。内容要精选,不要生搬硬套,要以基本理论知识服务临床为目的。

 

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并通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讲授的一门学科。

 

3.3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方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主导。将相关知识通过问题引出,并加以串联。首先提出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并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建立假设。由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他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在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问题处理方法的记忆程度。同时,还提升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将来的临床治疗中,面对各种疾病时,都有着较强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结束语

 

基础医学对临床医学专业具有指导作用,是每个医生所必须掌握的,也是继续深造、终生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应完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体系,同时加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联系,选择先进、高效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