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0 09:56: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设计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设计素描;现状;教学模式;改革
一、我国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现状
设计素描教学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训练学生的空间意识、造型能力以及表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大多数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都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设计素描”的概念的提出不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所谓的“设计素描”教学一般将其分为几个模块,一是几何石膏体的训练,二是各种静物的训练,三是结合创意的素描训练,在创意素描的模块里面又分为联想、平面意向、解构、重构素描等。拿我们学院为例,这种教学模式无论是在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里面,其教学步骤和教学模式几乎都是相同,都是以全因素素描的形式表达形,肌理,再加上一些拼凑的造型,完成“创意”“解构”再“重构”的过程,以此实现设计素描的创新教育的目标。目前国内可以购买到的有关“设计素描”的高校教材,几乎都是以这种模块完成编写。在这些模块的训练中,对学生的造型能力的训练的确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其专业性而言,针对性并不强,由于专业的特点和侧重点不同,相同的教学模式反而模糊了专业特点,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失去专业方向感。当前,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教师习惯以传统的美术教学思想进行教学,由于过于注重绘画基础的练习,老师和学生都片面的注重绘画效果和装饰效果,而忽视了学习素描的目的性,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对空间意识的培养、质感的表达等显得至关重要。第一,空间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环境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其实就是对空间及空间形态进行的设计,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其空间结构和形态结构,都是体现环境设计的主要精髓,如果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缺失,往往使得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步入专业课学习时会因为对空间的认识不足而使得设计任务无法按照预想中进行研究与表达;第二,质感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质感是材料的语言,比如木头、大理石、塑料、玻璃、金属、布艺等,这些都是建材市场常见的各种材料,环境设计师都是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各种的设计表达,在这些设计表达中,设计师往往通过这些质感各异的材料表现出细微的差异,材质能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感受,在环境设计中,细微的质感也能体现作品的地域、人文、历史的情怀,或者是设计师个人对设计理念的一种向往,这种质感的表达需要经过长期的细微的观察和训练,才能够表现出生动而细致的触感,甚至是带有设计师个人的专属质感,这样的作品是具有生命力的,往往也能成为经典而不被历史埋没。这种对质感捕捉的能力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除了设计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作品的灵魂和内涵,还要有表达设计作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需要在最早的基础教育中就需要介入和培养的。
二、对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融合了诸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就意味着教学改革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1.以应用为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在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对专业充满了学习的激情和探索的欲望,但是知识结构和学习模式还是停留在过去的认知上,对专业的认识和方向不明确,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并进行相关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引入环境设计的相关实例,在讲解造型透视的概念时可以结合室内的床、柜、桌等物体来讲解,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的以石膏和静物为对象,而是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室内的造型上去,这样使学生能够更快、更直观的了解专业知识结构,直接和应用技能相联系,也符合我校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想,通过室内图片案例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2.以创新为目标,根据专业特性设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规范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性,设置教学内容,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验,将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教学效果明显有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显著提高。以我们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我们学校素描课是68课时,时间非常有限,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改变过去传统的以几何石膏、静物为主的训练模式,而是以室内设计装修案例的图片为例,在大屏幕中,先讲解出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大概规范画法,然后在黑板上以展示的图片为媒介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在规范学时内,按照要求画出室内一角,而室内一角是根据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来划定模块(图2-1,图2-2)。在68个学时结束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室内单体的画法,对物体的大致高度、宽度的确定也有了一定的能力,这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造型能力、室内物体质感以及空间感的认识和表现能力,还对人体尺度有了一些了解,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大大的增强了他们对未来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根据几年的教学实验观察,比起以往的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而言,学生更能接受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素描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今后进一步的专业教学打下了基础。3.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布置课后作业环境设计学是具有一个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学科,在训练基础造型技巧的同时,还要注意创意思维的训练,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合理的安排学生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身携带的速写本,除了日常的室内单体写生练习以外,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透视知识和造型原理将圆形、方形、不规则的几何形等进行空间的插接和转换,以此训练学生的空间意识和创造意识,这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训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老师除了引导学生思考以外,还要注意做好检查和评价,有效的教学监督对完成教学目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注重学科教学发展的时代性要突出课程的时代性,老师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内容,还要更新教学方式,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示范以外,还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比对和讲解,在传授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外,还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需要准备大量的课外资源,将传统的设计和当代的设计做比较分析,探索分析空间的设计、材料的肌理、色彩的搭配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将素描教学应用到设计案例中去。5.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增加师生时间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来改善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通过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通过评价机制来发现教师自身不足,来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机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评学生教师评学生,指的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在这个评价机制里,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根据学生考勤情况,平时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设置分值,这个评价可以作为一个灵活的抗干,控制学生的行为。(2)学生之间互评这个评价机制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目的在于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3)学生评老师教师通过例如聚会、课后座谈会,网上交流平台、匿名留言的方式,让学生提出对教学的创想、对老师的要求,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建立良好沟通交流环境。这个评价机制不仅能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还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
三、结语
关键词:环境设计;特色小镇;系统性;特色性
0概述
特色小镇这个概念是在全国特色产业发展的背景下登上舞台的,其作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有效助推器备受关注。相比之下,国外特色小镇的建设有着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如以创意经济闻名的海滨小镇日本香川县,以文艺复兴为标签的文创小镇法国里昂老城等,都依托于城镇本身的特色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特色小镇。由于我国特色小镇的概念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所以在理论支持上还十分匮乏,也正是因为缺少系统的理论体系,我国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特色小镇建设与国外的特色小镇建设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城市之间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对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1特色小镇研究缘起
特色小镇最早是随着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而提出的,旨在解决城市病等一系列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矛盾。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内容,而优化和改善生存环境也逐渐成为我国人民重视和探索的主要方向。与此同时,优美的环境氛围也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与此同时提升其本身的价值,从而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由此可见,对于环境的优化和改善势在必行。
2环境设计的新视角
环境设计作为设计类学科专业,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可以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帮助。环境设计从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出发,为居民区等建筑群和构筑物,道路和绿地的总体及具体布局提出设计方案。具体来说有两个特点,即系统性和特色性。
2.1环境设计的系统性
作为环境设计的第一特点,系统性是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即以整体和综合的视角审视设计要素,一切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设计的内容更加连贯和全面。位于上海的上海泰晤士小镇以英伦风格建筑为亮点,但是由于地处偏远,且小镇模式以住宅为主,忽略了当地交通不便的问题,导致小镇人烟稀少,成为“空城”,这也从侧面证实了环境设计的系统性十分重要。
2.2环境设计的特色性
作为环境设计的第二特点,特色性是环境设计的表达方式。只有密切结合所设计环境周围的现状、居民的需求、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方案,才能够达到设计目标,并且完善设计方案。安徽宏村的建设则充分体现了环境设计系统性和特色性的优势。
2.3环境设计的具体应用——以安徽宏村为例
宏村位于安徽省境内,由于保留了较为完好的徽派建筑以及宏村独特的村落建设而闻名遐迩。首先,从环境本身的角度分析,宏村基于当地环境特点形成了非常理想的小镇布局。宏村以北有山而立,名为雷岗山,而宏村南部有河流贯穿,整个村落背山面水,并且东西山脉遥相呼应。整个的村落借助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村落空间结构。由此可见,宏村的村落以当地自然风貌为主体,并且借助其山脉,河流的走势和成因构成了村落的空间特征,无形之中使得村镇与自然风貌和谐的同时又充满着灵动与自由,也由于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法构成“人——村落——环境”的有机统一,而这也是特色小镇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其次,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宏村的布局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契合,并且严格遵循古代礼制,反映了古镇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宏村的建筑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样式均是以天井为中心的围护模式,而基于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背景,宏村在村落空间的分布排列,以及建筑内部的分割与组合,都以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和秩序等息息相关,并且有着很强的宗族、尊卑等观念。在这些建筑群落中,祠堂是最为重要且规模最宏大的建筑,也是宏村村落的核心内容。最后,从居民需求的角度分析,由于村民的日常起居、衣食住行离不开水,所以宏村内部也建立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水圳并且与村内的民居建筑相连,以此来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临近水系也为宏村消防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不仅如此,宽阔的水系也很好地改善了宏村的村落间气候,而穿插于建筑群落里的河流也丰富了村镇内容,并且使得村落的住宅有了活络、开敞的空间,从根本上优化了村落环境。宏村对于水的利用不仅在物质层面满足着当地居民的各种需求,与此同时还充分发掘了水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影响,不仅如此,水的美学特性以及独有的艺术感染力也在宏村的建设和发展中被合理利用,从而为当地居民打造出一个生态、传统却又不失文化底蕴的生活环境。而水环境这一独特却又充满魅力的元素也当仁不让地成了宏村的一大特色与亮点。总的来说,宏村是基于我国历史溯源以及道家的思想精髓,并且结合其地域特色和文化而建设发展的。而宏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综合表现了儒道思想,反映了宗族关系在当时的重要性,在生动呈现徽州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环境设计系统性、特色性的设计方法。
2.4特色小镇建设中环境设计的方法总结
由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我们也需要参考类似宏村等优秀古镇的建设,从而总结出合理且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而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营造小镇空间特色、打造小镇独特的风格。具体有如下三点:第一,在整体环境的优化上需要密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特点以及区域位置等要素,充分发挥当地的地理优势,规避当地的各项劣势,从而更好地借助当地环境,合理地利用当地现有资源来打造独特的风格与形式。第二,在特色小镇局部环境设计如建筑、景观、装饰等方面,需要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人文特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提取合理的设计元素,并且呈现在设计内容之中。第三,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不能忽略当地居民的需求,如居住、休闲、运动等,并且在特色小镇等建设中融入这些功能性和文化性的需求,从而丰富小镇的内容、提升小镇的价值,与此同时也能形成小镇独特的环境氛围,从而突出特色。
3结语
环境设计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环境设计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对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专业范畴以内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法,并且通过独特的视角合理地分析特色小镇建设中所需的策略和内容,使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得到有益的尝试和正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上),2015(2).
[2]…汪森强.水脉宏村[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1.1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延续性,那么更要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上,要多方面考虑怎样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和突出人性化的特点。例如,残障人士的通道,老年人及小孩的活动区域。要加强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性化需求。
1.2重视功能分区的规划
许多居住小区为了标新立异,夹杂了许多形式上的设计。而作为居住区本身,首先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这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实际的设计应用于环境当中,在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要有更深层次的环境需求,环境设计中可根据居住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计出相应的功能活动区域,关怀不同需求的人群,按照层次划分功能,着重规划居住区内各个功能分区,提高使用率,丰富居住区的生活环境。
1.3重视能源的再利用
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可开发能源的再利用。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利用的范围广泛。例如可以将太阳能应用到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利用太阳能调节地下车库的温度,不必使用暖气或是地热。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灌溉草坪用水可利用景观设计处理循环使用水资源,一方面可节省用水,另一方面还可作为环境设计中景观的一部分。
1.4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
居住小区的绿化种植应该以改善环境为中心,并结合特定的主题风格。要保护并且利用好居住区开发前的原有植被,这些植被生长的年限很长,有了较深的根基,不宜破坏它的生长环境。小区绿化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设计出与之匹配的植被景观,从而形成新的景观,结合地貌特征,适当种植高低灌木与乔木,既保护了原有物质资源,又合理地开发利用新的资源。
1.5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古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人要融入到自然当中,而自然的物质资源又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人的设计行为对自然界的干扰有正负之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产与生态协调的设计是一种正干扰。现实生活中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对环境的真实写照,人们被周围的环境所笼罩,惬意的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因此,自然的元素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1.6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当中,注重人工的修饰及装饰设计,这仅仅是形式感的表现,这些设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原有的存在形式。在设计中,除了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因素以外,在人为设计加工时要注重对空间布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如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很难进行保护与补救。因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尽可能做到对场地干扰的最小化和自然生态保留的最大化。
2结语
1基于设计工作过程的方法研究
环境设计的专业教学一般由基础课和专项设计课程构成,到了高年级,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真题真作”和“假题真作”的模式,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战性。这一模式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该专业学生大都来自美术类考试,他们的文化素质、逻辑思维,理性的综合分析能力相对低较。同时,在教学上的师资储备、教学条件和实习基地相对缺乏,在专业理论建树和工程项目研究方面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设计水平难以突破。这些弱点在就业方面已经逐步呈现出诸多问题。其次,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多注重表现技法的传授和形式语汇的表达,当学生面对实际项目设计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实际指导设计实施的方法与步骤,感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项目设计脱节,形式语汇难以建构。事实上,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在内的艺术设计各专业几乎都未开设专门的设计方法研究等类似的课程,所谓方法大多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与认识水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整个设计专业已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1科学的工作方法
现代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交叉学科。首先,环境设计的成果是以工程项目的建造为结果和过程的。因此,凡是涉及工程项目设计和建造的所有环节都将成为环境设计关注和遵循的必须原则。它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没有一个科学、系统、整体的方法来支撑,这一过程很难得以推进。其次,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又会有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相互叠加和展现。这更需要设计者具有冷静和睿智的头脑,运用一定的方法予以化解和实施。学校教育的问题是,这一复杂的动态系统由于不能及时得以评价或是由于片面的评价和引导,往往失去了真实的意义。方法成为设计过程中的注解,而非设计必须遵从的原则。在面对实际的项目设计时,盲从和慌乱成为普遍现象。
方法学,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简单地说,艺术设计方法学研究主要解决设计师面对设计项目时“怎么办”“如何开始”等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环境设计项目,其复杂的设计过程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规划(明确设计任务)、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整体设计的进程模式。这一模式的建立首先依靠科学的方法的介入和指导。例如,在初期需要有设计调查这一环节,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事实是,它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甚至仅仅被作为设计表达的表面注解和方案阐述时的理由。原因是,设计者缺乏正确的调查方法和途径,结果自然是片面和“想当然”的,因此也就失去了指导设计的实际意义。例如,对于综合市场的改造这一设计命题,微观上从管理者、从业者和消费者不同的诉求和需要出发,和宏观上从社区文化、市场竞争力与整体环境形象出发。对于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介入方式与方法不同,得到的指向和结果就会相差甚远。其次,整体设计的进程模式还要依靠科学的分析和解读。问题都摆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是分析和梳理出重要的数据和信息,逐渐整理出设计的理念和基本思路。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处理和分析数据,但不能为我们提供解决的方法,设计的进程再次回到了方法研究的范畴。科学的方法“可以将设计师从工匠的迷茫中解脱出来,从而投入工业的语境之中”。[1]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已经产生了变化,它不再将个性化和艺术表达作为首要条件,设计也不再是设计师一厢情愿的艺术表达,而是成为与委托方、其他工程师平等协作,参与并完成设计艺术生产的合作。这源于设计、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结果。因此,没有一个科学优化的工作方法,这一过程将会变得复杂。
1.2系统与整体的工作方法
系统与整体的设计方法不仅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原则,也可以成为其他设计领域关注和采用的基本方式。它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设计过程进行整体、全面的把握,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的关系,使系统获得优化。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设计全过程。
环境设计是复杂的、动态的设计过程,委托方意志的变化、投资额度的变化、市场反应的变化、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以及人力成本的增加,甚至施工环境的变化等,其间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设计的进程。这中间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思考、太多的环节需要关注、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太多的关系需要协调。因此,更需要设计师树立系统与整体的理念。整体性就是把设计过程中的任一对象看成各个要素,并按一定方式来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整体的部分,要素与整体、环境以及其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系统整体呈现出各组成要素处于孤立状态时所不具有的功能和性质。因此,在环境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强调这种关系的存在,清醒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用科学性的具体方法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学生也好,设计师也好主动地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方法,从与人沟通的能力、谈判的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决断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等细节入手,以分析、综合、评价、执行的手段贯彻于设计各阶段,使设计的问题得以凸显、集中、深入和拓展,最终以优化与适合的方式完成。
2基于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
设计方法学的研究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有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样,前者以观念与方法论影响后者,而后者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前者的发展,它们在相互促进中得以共同发展。[2]包豪斯注重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把艺术设计看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强调艺术设计和艺术的密切联系。艺术家与工艺技师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相互统一和相互转换的可能性。现代设计已经不是能由某个具体单一的工种或艺术家来独立承担的工作。乌尔姆设计学院强调全面发展的创造个性旨在擺脱“纯艺术家”的主观性,和“纯制作者”的狭隘性,从而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然而,乌尔姆设计学院试图把设计活动更多地建立在科学的推导和逻辑过程的做法,这又会导致对于设计师个体的艺术感受和认知的忽视。由于所处的时代语境和面临的问题不同,对于现代设计教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包豪斯和乌尔姆学院都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方面就艺术如何参与现代设计中给出了解释,进行了实践探索,但又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即忽视了作为设计师个体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发展和进化。类似于将设计的过程定位于前提条件限定下的被动执行和流水线生产,忽略了艺术的创造性和艺术设计除功能之外的活力因素。
2.1设计思维方法的分类
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都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发展的趋向却不同。
艺术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艺术设计思维的本质、现象、特征和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对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二是对艺术设计思维方法进行系统的整合研究。现代设计的科学本质及其目的性规定了设计思维的逻辑定向,即通过对各类相关因素进行充分的理性分析和理解,从而在设计中体现这种需要、目的或价值。其特点是把直观或经验所得的东西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定理、原理等,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个别到理性一般再到理性个别。逻辑思维在创新中对发现问题、直接创新、筛选设想、评价成果、推广应用、总结提高等环节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形象的创造要求艺术思维发挥独特的作用,只有综合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设计中的具体问题。这种综合性体现了设计思维的辩证逻辑,即处理好抽象与具象、理性与感性、分析与综合、历史的与逻辑的、人与物等关系。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统一的产物。在思维的层次上,设计思维必然包含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这两种思维特点,或者说是这两种思维方式整合的结果。
2.2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
研究设计理论,必须研究方法上的处理方式、创造性的观念和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果说目的性、实践性和规律性是一般方法的共性特征,那么情感性则是艺术设计方法最显著的个性特征。设计方法学涉及众多领域,是对设计方法的再研究,所以要尽可能多地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从更加宽泛的视角对问题加以定性,以新的视点审视设计问题,避免过早定论,脱离以往的做法,实施转化思路等。在各种复杂的设计过程中,科学的抽象思维得到的结果必须用形象的方式展现和反映出来,它最终仍是一个形象的建构问题。因此,艺术思维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自始至终地存在着,而且起着主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发散思维针对所给信息而产生的问题,要尽量从各式各样的角度去解读。它是一种跳跃式思维、非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围绕一个问题,从已有的信息出发,从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探索,从而获得众多的解题设想、方案和办法的思维过程。设计师可以对设计要求给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提出设计创意。从范畴化的角度来看,在谋求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创造出新的环境设计范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思考过程中,着眼于设计要求中心要素的思考容易受到既成概念的影响而落入惯性思维,运用周边要素开展的思考则表现出一种扩张的态势,并能从中找到更合适的设计方案。
3环境设计方法的嬗变
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传统认识论通过彰显“智慧之爱”并未将认识论引向解放。在克服科学认识论弊端的前提下,认识论研究领域中各种学说不断涌现。其中,生活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在批判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其理论体系。生活认识论是“生活世界观照下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关注的焦点转向人们生存的现实感性的生活世界”。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怎样认识社会的哲学学说,它以人们认识社会的认识活动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社会认识论关注的是知识的产生及其社会性。从关注理性哲学的科学认识转向关注人的生活和社会的认识,是认识论研究的层次深化和思路转换,开启了更广阔的认识论研究视域。这一转换为理解知识和知识的产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效地指导了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开发,从而促进知识创造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知识创造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在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以及学习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在以新认识论为基础的知识建构论、学习扩展论和知识创造模型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等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
社会的发展使工作任务越来越强调知识性、跨学科性和复杂性。“如果不与他人合作,单个人几乎不可能独自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同样的,“学习也是一个高度互动和动态的过程”。在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应考虑到这些特点。学生应在学校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协同工作从而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简单地将学生分组并告诉他们在一起工作,不意味着能够自然地发生协同合作。当前的学习环境设计没有过多地考虑如何有效地调节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使每个人都能为获得成功作出充分的贡献。人类的特质之一是能够集合共同的智力资源,一起解决问题,从而将创造知识的过程建立在群体协作的基础上。但现有的学习环境设计“缺乏分工合作与整合工具”。
人类始终跋涉于认识世界的旅途中,从对外物的认识到对自身的认识,体现出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是形成各种知识,因此认识论与知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统一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对知识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环境理论,因而不同的学习环境理论必定以某一认识论作为支撑。在当下,基于不同认识论基础上的学习环境设计正表现为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再到“以协同创造知识为中心”的发展轨迹,即从知识共享走向知识创造。因有理论的支撑和现实的需要,知识创造基础上的环境设计必将成为环境设计的主流形态。
4结语
设计方法学是一门动态发展的综合学科,对其研究与实践应紧跟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地有所发展和创新。正确处理好教学改革中科学与艺术、经验与分析、定性与定量、创造与适合等的关系则为关键。把空间形态、构成与人的行为状态的研究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出发点与研究对象,将现代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体系与方式引入教育模式的探讨,改变原有的以院校学科优势、地域特征、教师经验、感性认识为依据展开的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以动态的、发展的、系统的理论支持来研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并逐步形成基于系统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敏.设计Or艺术——乌尔姆设计方法初探[J].创意与设计,2010(02).
[2] 郑建启.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凌继尧.世界艺术设计的若干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
[4] 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一直以来,设计师的设计活动主要凭借审美直觉和经验灵感进行,往往导致设计结果不尽如意,而设计受商业模式的影响至深,忽略了使用者的感受,更是很少关注广大弱势群体,特别是偏远地区居民更是难以享受设计带来的便捷以及愉悦。维克多 ・帕帕奈克( Victor Papanek)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提出设计目的性的看法:设计师应该具有社会与生态责任感,不仅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须为残疾人服务;设计应从环境资源使用方面进行创意、应该为保护环境的有限资源服务 [1]。
环境设计应创造符合普通民众生活及发展需要的可持续性场所,而不是满足少数人所需要的“奢侈品 ”,通过观察,营造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公平的社会公共环境;引导多元价值取向,提倡个人使用、适可而止!
设计前期调研是设计的第一步工作。设计师在资料收集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整理,形成合理的设计概念,从而为后面的设计工作提供充分的依据。考现学,是日本的一个现代学派,是从博物学延伸而来的一门学科,最初创立者是日本的今和次郎。它以现代社会现象为对象,根据特定场所、时间,有组织性的进行调查、研究,对世相、风俗进行分析、解说的一门学问,近些年对中国的调研方法论影响非常大 [2]。
一、环境设计调研方法
(一)描绘记录。在今和次郎对“起居室、餐厅、卧室物品调查”中,用描绘记录的方式对生活空间中的每一件物品做了详细的描述,包括空间的尺寸、方位,家具摆放位置,以及家具内部使用情况和放置的具体物品等 ......在手绘图形旁配有文字说明。通过手绘调研图,可以对居住者的生活喜好、文化职业背景等影响居住者习惯的内在因素进行全面了解。从而为详细分析人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提供了信息,为环境设计提供了依据。只有基于空间使用者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的设计,才能让使用者有空间归属感,才是设计所追求的以人为本,而不是停留在视觉层面上的形态。
(二)路上观察。路上观察法是考现学的延续。日本舞台设计家妹尾河童为了明晰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偏远地区书店营销方式,他从书的印刷、运输方式、运输路线,书籍分配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观察。并且对书籍经营者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决定书店运营模式的因素。正是基于细致的观察、系统的调研,才能为书店的选址、经营规模、营销理念、设计定位等提供充足的设计依据,使设计更加准确,确保了设计更优化,回归到:“设计应从环境资源使用方面进行创意、应该为保护环境的有限资源服务。 ”的议题上来。
二、环境设计调研实践
2016年8月,笔者参加了“中国秘境绘访――黔东南侗寨写生调研游学活动”深入当地农家对生活、生产用品进行观察和调研。对其功能、比例、材质和使用方法进行记录。“农具(侗语 gòng)”采集于黔东南一户居民家。通过访谈,了解到物件的名称发音间于 gòng和gàng之间,尾音较长,是稻谷加工的主要器具。 gòng由当地专门石匠来制作,对石材的选择严格,制作需要足够的耐心。通过调研发现:生活道具是在地民众生活智慧的结晶,通过一个老物件来了解一个地区的日常,认识一个地区的生活美学――“平民设计,日用即道”。
(一)调研以描绘记录的方式进行资料的采集,并且为了日后更加直观的呈现考察对象,结合照片拍摄进行补充。
(二)为了弄清楚农具的具体作用以及使用方法,对农家进行了访谈。得知了稻谷加工技术的演变和发展。
(三)通过入户调研,了解了当地农家的生活及生产方式,为下一步的“居住空间改造设计”提供了依据。
调研,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现实状态的摹写,更多的是对文化的思考,对现状以及现状成因的分析,因为,只有深入了解居民生活现状,现状成因和背景文化,才能使设计富有内涵,从而更贴近生活。
三、环境设计调研整理
在“山西省工业遗址的保护与限定性研究”课题中,笔者以考现学为基本调研方法,积累了设计前期丰厚的第一手资料。
调研主要运用手绘、拍摄的方式从考现学的视角进行路上观察,收集相关信息。首先了解山西省境内工业遗址分布情况、开发使用情况并且进行评价。选取具有典型社区特征的“晋华纺织厂”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场地区位和场地平面,做成平面图。然后对相关场所进行五感观察,观察场地周边居民的行为痕迹寻找社区文化建设的立脚点。研究小组选择周末和非周末的时间对场地进行人群活动的注记,并整理分析,得出场地周边居民活动的范围、活动特征以及活动规律;分析场地周边居民的构成情况以及文化程度和v史背景。
研究小组对“晋华纺织厂”周边居民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分别以年龄层次和活动特征作为划分依据。对每一类人群进行行为环节的分析和采访,了解目标用户对于场地的需求以及现有场地存在的问题。同时寻找类似的社区空间进行同类型比较,吸收其他社区的优点长处。最后,对“晋华纺织厂”做6W的分析,完成人物角色模型,并分析现有场地历史背景、布局、分区到微观的按人群需要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通过调研了解存在的问题后,对“晋华纺织厂”的场地及周边的改良规划、并按照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的改良设计,提供了非常充实的参考依据。
总结
设计调研是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科学深入的调研方法可以从使用者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特征以及等方面对环境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回归设计的最根本――以人为本!
注释:
[1] 维克多.帕帕奈克(美).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1.
[2]陈国栋于“中国秘境绘访――黔东南侗寨写生调研游学活动”名为《立场――观察、记录、整理》的讲座
[3] 藤森照信编.今和次郎――考现学入门 [M].筑摩书房, 1987.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network teaching trend, this paper from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teaching stages of mixed type,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theor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 with, from preparation, impart knowledge to organize students to form groups work together to solve problems, explore each order segment suitable teaching method.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the advantage and the network teaching and the hybrid education focus on students, students to the identity of the subject in teaching process, fully stimulate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the cultivation of design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design specialty; mixed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
1 混合式教学背景
目前,信息化环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更多的人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渐渐适应了多样化的知识传播渠道和网络学习方式,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以及便捷的沟通交流方式,使教育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
所谓混合式教学就是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混合式教学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持下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授予者转变为提供资料的交流者、学习的帮助者以及讨论的组织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课上听讲课下作业的学习模式,转变为课上面授讨论、课下网络学习交流等多种学习模式。对教师而言,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课程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混合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2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特点
在课程体系上,环境设计设计类课程的先导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基础的设计表现技能,又了解本专业基础史论概况,对专业有较为全面且深刻的理论认识及过硬的方案表达技巧。设计类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主要讲授设计理论,并指导学生将其应用在专题设计中,进而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和动手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一般利用教师的专业认知、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前期对于设计原理、方法、流程进行讲解,中期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最后进行设计方案的展示与评价,这样的教学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可以有效地监控整个教学过程,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但是,环境设计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资源时效性强,设计理论与案例分析资料量大,课上讲授时间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前沿设计理念的了解。另外,学生进行设计实践的过程应是反复循环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补充设计资源,及时进行指导、讨论、修改,课上师生交流时间较少,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网络教学可以为师生提供多样的资源、灵活的交流平台,但也存在缺乏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现场指导等缺点,因此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方式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适合设计类课程。
3 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类混合式教学方法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特点和对应的岗位需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于构架,有效提炼经典课程内容,将混合式教学理论应用与教学实践,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将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有机结合,探索灵活多样、科学合理、效果突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设计类课程的多个教学阶段出发,由前期课程准备、阐述与传授知识到组织学生形成团体共同解决问题,利用多种方式整合资料,完善资料支持方式。在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可进行讨论学习、协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积极探索考核与评价方式,利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与手段,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测试。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训练到协作环境,使混合式教育围绕学生展开。
3.1 设计资源的建设与分享方式
要促进学生知识的良好建构,资源内容的设计开发要从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向“学教并重”,即不仅开发素材、课件类资源,更要开发支持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和研究性学习的有关资源。因此,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微信、云盘等网络工具进行设计资源建设与分享,提高资源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微信公众平台能够利用学生课下的碎片时间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且可以语言、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消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先根据课程体系、性质以及教学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划分成授课单元,进而细化为知识点。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情况对知识点进行分类,选择知识教授的方式方法。将易于理解的设计理念在微信公众平台提前,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课程进行中,挑选课上所讲授的经典案例进行,供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在学生进行设计实践中,针对出现的问题,前沿设计案例,组织学生在课上对其进行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引导学生设计实践。
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利用百度云库进行资源分享,生成二维码加入教学课件中,学生在课堂上扫描二维码即可阅读或收藏相关资料,如政策法规、标准和规范、设计类电子书等,简化资源获得方式,提高学习资料的即时性。在资源分享给学生后,告知学生资料的有效下载时间,保证资料的有效性,督促学生下载、阅读、应用资源。
3.2 课程讲授与组织方式
课程讲授中,注重设计原理、方法、流程的讲授,使用分析法对专业基本概念、问题从多角度予以阐述、解释,引导学生课后调研、查阅资料。采用多媒体教学,针对设计类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与经典案例图片结合起来授课,力求使学生理解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所在和来源。讲授过程中,突出知识体系的梳理,帮助学生形成该课程的知识框架,将网络教学中的碎片化资源进行整合,转化为有效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较为全面的设计理论知识结构。设置习题课、讨论课等多种课堂形式,注重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践,要求学生合理分工,协助完成设计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利用本校教学平台中的学习中心,建立网络课程学习组,教师定期在论坛中与学生交流沟通,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辅导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开放论坛权限,使学生可以在论坛中相互交流,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学习研究,与教师和其他人开展讨论,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的能力。
3.3 设计实践指导方式
根据环境设计的特点,在设计实践中以任务推动设计,课上下发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将设计任务按照设计流程进行划分,明确设计任务的时间、过程、效果标准,并要求学生分组协作完成。教师采用课堂与网络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学生按照任务书要求进行调研、设计,将完成的阶段性成果通过网络上传,教师及时进行分析、指导,并将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教师在课上讲解对应的知识点,解答问题,课下针对出现的问题,相关设计理论与案例作为补充,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热情。在设计阶段结束时,指导学生将阶段性成果进行梳理,对比方案的设计、修改过程,进行设计反思,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3.4 考评方式
在作品表达上,鼓励学生的作品多样化,利用二维图片、三维模型、视频等方式作为作品的呈现方式,多维度表现其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设计过程以及设计成果。在考评方式上,教师以学生的学习情况、讨论活跃度、设计效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增加学生互评、网络评价等方式,使考评更加客观。利用本校教学平台中的学习中心,要求学生对自己及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设计作品有更好的认识。组织学生录制过程视频,将设计成果制作成电子展示作品,通过网络进行,将网络点击率与点赞数量作为考评依据,提高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和专业认知。
关键词:环境问 题能源浪费 污染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16-01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类提供生活与生产所必需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
通过对资料的查阅,我们首先了解了中国环境十大问题主要为: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都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作为一名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也许我们不能在在宏观层面上改变什么,但是我们可以从自己身边的小事作出自己的努力,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加以解决。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较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垃圾回收利用率低、能源浪费大、空气污染指数过高等,这些环境问题贴近我们的生活,也便于我们大家共同用实际行动去改善。
就针对垃圾处理这个问题,大量生活垃圾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如何进行循环利用就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生活垃圾的分类是很重要且很必要的。对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既可便于垃圾的回收利用,也便于垃圾的处理。其次,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废物利用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作为未来盼设计师,我们更应该注重如何变废为宝,对于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不仅可以节约生产成本,还可以根据废物的特点,经过转化处理和修整,甚至还能营造出不同的质感和风格。
我们人口数目的巨大是客观现实,能源的消耗量大师不可避免的。但另一方面,能源的浪费问题却是可以尽量避免的。目前,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往往忽视水、电的浪费现象,甚至很多大型的娱乐、休闲、消费场所常常为了营造出更好的灯光效果,忽略了电能的过分利用这个问题。“熄灯一小时”这个全球性的公益活动,恰好给我们以良好的启示。作为未来的环境设计师,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不能一味的去学习怎样营造所谓的时尚与前卫,应该把如何用最节能的方式打造出最完美的创意放在首要之处,并且应该更好地去推广类似“熄灯一小时”的活动。
一、教授方法
(一)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的结合
讲授法是《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理论知识传授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叙述、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理论知识讲解之前首先要改变学生对课程的原有认识,基于高等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要求,以及同学们在工作岗位上绘制建筑装饰施工图的态度,首先要增强同学们对建筑装饰工程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建筑装饰工程文化素质,树立创新设计的精神。解决学生被动学习《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的局面,提高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历届优秀毕业设计生的工作现状和他们绘制的建筑装饰施工图纸的介绍,同学们了解这本课程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心理实实在在的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其次在课程内容中学生主要是对正投影法与三面投影图中的内容理解比较缓慢,针对这个问题,结合专业自身特点,运用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制作了三维动画,一步一步分解知识点,改变了原有PPT课件只有图文对照解释知识点的现象。这样使课程内容更生动,更直观,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这种讲授方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这个基础上以实际图例为基础,以小组的形式,以师生互动方式在课堂上进行三面投影图的训练,增强了学生对室内空间的认知和理解。
(二)讨论法
讨论法在《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中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对应的建筑装饰施工图,由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去观察图纸,发现正确和不正确的地方。第二部分是《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在每一章节理论知识讲解?Y束后,任课教师会设计一些题目给学生们现场绘制,并且会随机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绘制,绘制完成后也是先由同学们自己判断。这两部分都是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从而巩固理论知识,这个环节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讨论结束时,任课教师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二、学习方法
(一)练习法
理论知识的理解情况主要通过各种练习来检验,这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工程制图与识图》中,练习主要有每一章结束的小练习,形式有口头回答问题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实际操作的练习,主要是临摹一些建筑装饰工程图纸,巩固对制图规范要求。比如线型、线宽、标注、文字等的具体运用,锻炼学生由画笔到针管笔的转变,锻炼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锻炼豪放到精细的转变,锻炼随性到严谨的转变。为独立绘制施工图图纸做好铺垫工作。在了解的课程的重要性和明确了学习目标后,同学们很认真的在进行角色的转变,一遍一遍的对自己的否定,最终完成自己比较满意的图纸,给了自己一个肯定。
(二)任务驱动法
为了解决《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内容与后期专业课程脱节的情况,改变课程练习由全部临摹图纸修改为三分之一课时临摹。其它的三分之二课时由任课教师对学生下达任务,对实际施工完的工程由同学们完成测量、制图任务,模拟一项工程竣工图的一部分内容。通过这个训练可以再次检验同学们对于理论课程掌握情况,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的能力,及时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其次通过这个训练可以培养同学们对空间的观察能力,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锻炼。再次,在这个过程中测量和讨论这一部分任务是以小组单位,绘制是以个人为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会主动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在人类还没有诞生之前,地球上就已经有了环境――自然环境。万物生灵都在这同一个环境下生存繁衍,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的选择。从人类的产生一直到人类的今天,无时无刻不进行着创造,努力的求索,宇宙的神秘面纱被人一步步的揭开,基因也已向人类敞开了它的大门。无论人类文明如何的发达,人所处的环境与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始终密切相连。
追求更加适宜生活和居住的环境是人的基本需要。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难以避免地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致使当前人类生存环境前景不容乐观。人类已经深深意识到改造环境和美化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人类在创造生存空间环境的同时,也被自己创造的环境深深地影响着。由于人所能及的地方必将有环境与其相依相伴,环境影响着人的心情、人的审美、人的意识活动等。对公众进行普及性教育,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空间,培养具有环境艺术设计能力的人才迫在眉睫。
雨果曾说道:“没有艺术,人类生活便会黯然失色。”那么人类赖以生活的环境,如果没有了艺术,人类就如同生活在地狱。在人间创造天堂,正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魅力所在。环境艺术涉及的范围十分之广泛,从建筑、城市空间、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园林艺术到人的生活的所有空间,无所不包。可以说凡是人所在之处,皆为环境艺术所涵盖的范围。将艺术融入环境,使环境适宜人类生活,培养具有环境艺术设计能力的人才相当重要。对于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人员,以及大众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就显的尤其重要。
环境艺术教育是指以环境艺术为媒介对公众所进行的教育或施加的影响。因此,教育是以环境的形成,环境的价值以及特定环境对人所形成的影响诸方面展开的。环境是当时的时代风貌的体现,它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科技进步水平。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罗马的斗兽场以及北京的紫禁城都是当时那个时代最高的物质和精神的结晶。环境艺术教育不同于纯艺术的教育,环境艺术的美与不美是不以我们主观感受为转移的,它带有某种程度的强迫性,它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们。从民众的角度来说,一件优秀的环境设计作品,无疑是一项公益事业,这些也就是当前普及环境艺术教育之根本所在。
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仅仅靠市场的带动和自然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加强专业教学的规范性,提高教职人员专业文化素质,势在必行。提高环境设计水平,首先是“源头”的治理。如艺术高校及一些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加强对自身的建设,中国传统美育的一个观点“蒙以养正,圣功也”从环境艺术教育的意义上来说,要达到“养正”的目的,应遵循以下几点:
1.独立思考与群体交流相结合:通过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使个人设计能力全面协调而自由的发展,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学习,交流共同促进环境艺术设计能力的提高。
2.感性与理性结合:通过对环境艺术范畴基础知识的了解,重点培养设计意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意识到环境中的不美之处,才能有意识的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做到由“饱参”到“顿悟”。有了这种对知识的把握,才能在直觉的“瞬间”把握对象的精髓,运用自己所学得的理性知识进行环境设计创造。
3.艺术与科技结合:艺术的表现永远脱离不了技术的支持,对设计相关软件的熟练操作是基础,它就是设计人员的画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开拓了新天地,当今建筑材料,雕塑艺术的造型材料都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造型材料的变化决定了加工工艺和造型的变化,要想设计跟的上时代的要求,这些知识和技能,需要我们深入到生活、工作中去学习,去体会。
4.审美与非审美结合: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审美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和审美意象的能力。只有意识到什么是美,才能发现环境中的不美。而非审美涉及人生的诸多方面,如情感、理论、科学等,主要给予人们认知和教化,在人的心灵中发生影响和作用。环境沉默无声,却洋溢着热烈的情感,它感染人们让人产生美的感悟,激发人们再创造。
5.危机意识:不乏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做的好的国家,环境设计好的国家也有,我国要迎着风浪勇往直前,感受危机,产生危机意识,有压力,将压力和危机转换为动力。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是近年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以发展的眼光进入当代的环境设计领域,从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来讲,环境设计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认识也是不一致的。如何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必将随着教育方式、方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有待于我们坚持不懈的去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环境小品;设计;空间
一 环境小品概述
(1)我国环境小品发展概况
由于世界各国文化不同,城市环境小品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20世纪70年代,日本制定了改善居住环境的指导方针,指出了城市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舒适、优美、卫生、方便、安全。随着人民精神需要的不断提高,我国开始越来越重视城市环境小品的设计,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环境小品设计已经成为了区别于园林、景观设计的独立行业。到目前为止,我国环境小品设计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2)环境小品概念
环境小品一般是指一切具有一定美感并为环境需要而设置的人为建筑物,环境小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其通常包含以下主要内容:反应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及自然条件;最大可能的使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技术及能源;采纳并吸收消化当地的建筑风格、人文文化及建筑成就;具有与其他地域明显不同的地方特征。
(3)环境小品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小品是构成城市空间环境的一个部分,城市环境空间又为环境小品提供了广阔的背景空间,环境小品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是十分紧密不可分割的,他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思与布局。环境小品的摆设、空间设计要符合环境背景,并与环境背景保持协调一致。2)比例与尺度。美丽的东西要恰到好处,环境的特点及功能审美决定了环境小品设计的尺度问题。3)色彩与质感。色彩与质感是环境小品的双重属性,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充分发挥环境小品中产品的色彩质感才能产生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增强环境小品的艺术感染力。4)多样与统一。环境小品的设计要富于多变,要突出自己的风格,但是也要统一于整体环境,要共存于环境中。5)功能与技术。环境小品设计要兼顾功能的是实用性和技术的创新性,在满足装饰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功能与技术的适用性。
(4)目前环境小品设计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环境小品设计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功能缺陷而导致的形态问题,环境小品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设计立意不新颖,没有自己的特色,甚至出现雷同的现象,不注重与自然的融合,环境小品显的十分突兀,没有地域特色等等问题。
二 环境小品的设计方法
对于城市广场环境小品,设计人员应该在确定设计要求及目标的前提下,对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一定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常见的环境小品设计思维方法如下。
(1)只思维(单向思维法)
所谓只思维(单向思维法),是指带有目的性的设计方法,他根据城市广场环境小品的不同特点、人群的不同需要进行设计,是城市广场环境小品设计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设计方法之一。只思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由于一个城市广场环境小品的设计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该地区人文文化、地理条件、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等,只思维设计方法就是要全面、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而设计出合格的作品。
(2)复思维(复合思维法)
复思维(复合思维法)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艺术准则,将现有的技术、表现形式、材料等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使其相互作用并产生新的功能。复思维设计方法使得城市广场环境小品设计表现形态更加丰富,同时也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很多便利,常见的复思维包括附加型复合、异类复合和同类复合三种设计方法。其中附加型复合是指在原有环境小品的基础上添加新的功能及新的表现形式,以原有环境小品为主体,利用其他产品对主体环境小品进行改进;异类复合是指将不同功能特点的产品进行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设计方法;同类复合是指将具有同一类型的环境小品组合在仪器,每个环境小品在保留自身特点及功能的同时,相互之间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段紧密结合,相互配合。
(3)反思维(反向思维法)
人类的思维具有方向性,存在着正向与反向之差异,由此产生了正向思维与反向思维两种形式。逆向思维法是指为实现某一创新或解决某个因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采取反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环境小品设计可以从平常设计思路的反向进行思考,通常会取得不错效果。对于一些环境小品设计,如果仅从设计方案上分析,从正面思考,恐怕绞尽脑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但是如果运用反向思维法,从反面去思考,可能立即就能明确环境小品创作的范围和对象,瞬间就能把握环境小品设计的主题。
(4)混思维(混淆思维法)
混思维(混淆思维法)是指打破传统的设计方法,将各种方法混沌化,并从中寻找设计灵感。混淆就是混杂 , 使界限不分明,把不同种类的事物的概念或定义模糊,并且可以将本来是属于甲的特征,应用到了乙的身上。在环境小品设计中,可以将不同的设计理念、设计概念进行混淆,打破他们之间严格的界限,是其相互混沌,相互融合,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设计效果。
(5)全思维(综合思维法)
全思维(综合思维法)是指在考虑解决某一问题时,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分割的问题来处理,而是当作一个有机关联的系统来处理。综合思维是把某一事物的某些要素分离出来,组接到另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些要素上的创造性、创新性思维的过程,其是掌握系统、整体及其结构层次上的综合,有着更高层次的认识基点。在环境小品设计时,可以把其放到整个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中去,综合的进行设计。把相关环境小品事物的整体作为小品设计的认识前提和起点,对环境小品整体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环境小品设计的整体把握。
三 结语
城市广场环境小品对城市环境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阐述了环境小品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给出了环境小品的概念,分析了环境小品与环境景观的关系,指出了我国环境小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归纳总结出了环境小品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环境小品的设计思维方法,文章研究的内容对指导环境小品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字:城市建筑和谐生态环境
Abstract:
In the 21 st century, is the city of the most rapidly development time, but also is the most serious city problem era.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 place building uprooted and up. Facing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 city building how to in the design and environment are fusion, and natural harmony,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proposed severe tests.
Key words: the city building a harmon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是群居动物,城市成为了人类社会存在的最高级方式,但是随着人口的膨胀、城市用地的日益紧张,城市出现的诸如交通拥挤、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等众多的问题,那么,对于人而言,再发达的城市文明也失去了它的魅力,它让人的一种简单生活方式,变的嘈杂无序,而且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寻求一种适合环境的建筑方式,成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人类的发展中一直探讨的话题,自古以来,这个问题就困扰着我们。在人类文明的脚步不停前进的今天,怎样去面对自然,怎样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去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迫切解决人与环境的和谐之道,是城市建设中我们的建筑设计师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一、田园城市
1898 年,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城市设想被英国的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被称为“田园城市”。但是由于它过于脱离社会现实,田园城市的实践无法取得成功,但是正是这种在实践中无法建设的与其构想那么完美的城市生态思想对以后的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山水城市
1990 年 7 月,科学家钱学森提到了创造“山水城市”,将“整个城市建成一座超大型园林”的想法。其主旨就是把中国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溶合在―起。它主张城市建设要将自然环境与城市建筑相结合“把城市筑成人造山水”。由于“山水城市”没有给出具体的城市形态模型,不是具体的城市规划设想,人们无法具体操作。但是,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理论概念,一种具备可开放性的科学构想,它吸引了国内外更多有识之士参与探索并试图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去实践它。
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建筑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污染也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的生活环境中,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建筑设计需要更高、更新、更为客观的理念。而在现如今的城市建筑中,高科技智能建筑、绿色生态建筑、实用主义建筑成为建筑设计的主要类型。
3.1舒适型建筑
这种建筑对其空间的安排要求比较合理,要求空间的各个功能要有其合理的尺度比例,分区明确,各得其所。这种建筑设计方便了物品的摆放以及人的活动空间并且具有相对的私密性。此种建筑对室内的环境质量、采光、通风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空间的使用率高,符合现在日益紧张的空间要求,并且可以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是追求时尚与舒适的人群比较喜欢的建筑类型。
3.2智能型建筑
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到来,高度发达的电子科技,迅猛增长的通信技术以及后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智能型建筑随之诞生。作为具有创造性的建筑类型,智能型建筑就是把计算机等新型的科学技术融入到建筑艺术之中,使人通过多媒体通信,智能保安等获得合理投资信息,并且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
3.3节能型建筑
由于资源的日益紧张,节能成为了我们的热门话题,而随着科技进步,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太阳能、风能的直接利用,将太阳能和风能转化为人们生活的动力,这些节能技术的发展,都促使了低能耗建筑的大量兴起。
3.4生态建筑
1969 年,美国著名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通过对城市与乡村的环境现状分析,阐述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提出了环境理论和规划设计方法要以生态原理为基础,生态建筑学从此诞生。生态学理论的核心,是如何科学地解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所谓“生态建筑”,其意义就是要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建筑的问题,要把生态学原则渗透到人类的建设活动中去,最优地处理人类的城市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为城市发展中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提出了新的建筑设计理念,使城市在建设中,更多地做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
在当今渴望回归的城市人眼中,以绿色为基础的生态型建筑无疑成为最理性的选择。生态建筑主要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尊重当地的地形样貌,动植物分布以及气候特点,实行因地制宜。并且能够整体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在如今的建筑设计中,最直观和最普遍的生态建筑就是绿色建筑。所谓绿色建筑就是自然元素与城市建筑的结合。利用绿色植物来弥补由于钢筋、水泥的大量运用而造成的城市生态缺陷,利用植物本身的调节能力来改善建筑内部空间的物理环境。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是绿色元素与建筑有机的结合,并不仅仅是一种附加的关系。绿色建筑将恢复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使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设计有机结合,使得建筑绿化越来越从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步走向城市生态化的转变。
四、总论
“历史越向前发展,人和自然的区别越强烈,统一也越深刻和丰富”。要从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掠夺式的建设逐步面向环境走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全方位多角度的来考虑城市建筑的持续性发展,使城市建设符合环境和人和谐相处的自然之道。
参考文献
[1]单晓莹 叶自成 浅谈新时期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J] 工程科技 235
[2]饶泽锋 关于当代城市建筑设计中文化理念的思考[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7):178
环境行为学,研究的是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一把可以打造出精致室内环境的强有力的“工具”,而相比工具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工具,笔者认为:所谓运用“工具”的合理性关键在于设计者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如何思考和工作。虽“工具”一样,但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政经体制、民族文化或使用对象,其设计结果也应不尽相同,这取决于设计者的抉择判断、认知行为以及创造性能力。而这种能在任何设计阶段将“工具”摆正位置,合理运用以便能够更好地为具体项目的设计方案成功落实而服务的思考与方法则被简称为“应用方法”或“应用思维”。
“应用方法”在设计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识范畴。其重心并非阐述或梳理环境行为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法则,而是侧重于,作为一种工具,它应以怎样合理的存在方式去为设计而服务;如何使该理论体系成为真正可靠的设计依据;以及我们在设计并对其应用时所采取的逻辑推理方法。简言之就是:设计者如何正确应用“工具”,使之服务于设计。
适宜原则
所谓“适宜原则”是指针对一些非共性问题,或具体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再经过利弊、主次的取舍,最终得出一个既符合原理又满足实际的适宜的决定。这种常见而又困难的设计思考方式非常的理性且实用。它可以在设计过程中有效地规避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来源于自我意识上,比如:理论系统中过于僵化、教条的方法论或设计原则。
例如,在环境心理研究中,有这样一例心理实验:分别将随机抽样人群置于总体呈深蓝色和橘红色的两个空间中用餐,结果发现,处于橙调的空间的试验者要比冷色空间的试验者具有更高的食欲,其就餐体验也更加愉快。那么基于这样一套实验得出的“形而上学”式的研究结论,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在具体实际运用时,如果一味地将橙调作为用餐空间的主基调,那么具有主题为海洋文化的冷色调餐厅是否完全可作为一种失败的设计案例去参考呢?如果深究现阶段的有关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文献会发现:建立在这种研究基础上而得出的实验结论不在少数。那么基于这种状况,我们是否更应该秉持批判的态度去审视和运用它呢?
这里有三个要素需要分析:一是使用者和委托人的要求,所谓的设计依据必需和实际情况向相符合。二是场地,即使用场所的特点及限制,还有当地的地域文化色彩以及民族风情;三是时间,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即以多种时间单位而评估出空间使用效率、使用者更变以及其使用需求的变化,并考虑后期的消耗、维护和管理。将这些复杂的要素整合后再与环境行为学中的相关理论原则进行综合再取舍,这是个十分纠结头疼而又必需得出结果的过程,难度在于设计者需要全面系统的罗列问题,将综合出来的因素进行主次的安排和利弊的分析,而经过取舍,择出最适宜的优化方案。
建构新视角
设计者的工作往往并不是给予客户他想要的,而是给予他从未想过的,而当客户得到它之后,就会意识到这就是他一直想要的。这种观念似乎在一些企业的发展文化中也得到极力认可,对它的赞同不仅出于一个设计师本应具备的洞察力和创造力,更是源于对于专业的执着和敬仰。
建构新视角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以及时刻保持敏锐细致的洞察力。这种应用方式可以极大的发挥及促进理论原理对具体设计的指导性和启发性作用。环境行为学中往往从人的心理角度去剖析设计的本质,例如,从行为学的角度去理解门厅或玄关的本质,将其看成是引导人发生“进入”这一行为的物质实体,而这种行为本身,便使得“入口”这个空间充满着焦虑与不安;人眼视网膜中的中央凹,被视为“科学的前提”,它具有观察细节和帮助完成高精度任务的功用,对这一视觉领域规律的研究将有助于在室内空间中创造合理舒适的视觉环境。
通过对这些原理的把握可以极大地拓展设计的思路,针对某些有关人类生理、心理、行为等不常被人关注但又极其重要的视角,去提出新的设计问题,设计构想,从而形成新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或新的设计理念。总之,设计师以其独特的视角去探索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励新概念的建构,而这无疑是一种连客户也为之动容的创新行为。
思维导图
方案中的思维导图就是运用集中与发散的思维,对设计环节中的因素要点进行直观化的集中与归纳。
思维导图可以有助你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直观的设计系统,而这相对于仅仅掌握对环境行为学在室内设计中的熟练运用要更加重要。所谓设计系统是设计者脑中的“总程序”,每个人的设计体系都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其设计系统也会有所区别。导图中清晰直观的逻辑线索可以快速整理设计师脑中复杂的设计因素,从而促进工具得到高效应用。
【关键词】 社区环保 主要特点 管理平台 工作方法
社区是新形势下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实行民主自治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地域空间的城市管理基层组织,社区环境保护与每一个居民息息相关。由于历史、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却成为当前环保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推进社区环保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社区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1.1空气污染:污染社区空气环境的有害物质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一氧化碳、氨气、硫化氢、二恶英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的燃烧;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烟囱排放的烟尘、道路交通的二次扬尘;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含碳物的不完全燃烧,其中汽车排放的占55%;氨气主要来源于煤化工、制冷等企业;硫化氢主要来源于化工业和生物体的腐败、分解和发酵;焚烧垃圾、塑料、橡胶制品等可能产生二恶英。
1.2水污染:社区水污染的主要指标有氨氮(非离子氨)、石油类、化学耗氧量(COD)、大肠菌群等。社区水污染主要来源于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禽畜养殖污水;堆放在河沟边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对油类的加工、储运和使用以及饮食业、汽车维修保养业是社区石油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1.3固废污染:社区固体废物主要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以及电子和医疗垃圾。固体废物污染是社区的重要环境问题,不但会污染溪河(包括地下水)水质,有碍观瞻,而且产生恶臭,污染空气,还会繁衍有害生物。
1.4噪声污染:社区的噪声源种类繁多,有交通噪声、“三厅”噪声、餐饮噪声、装修和加工噪声等,是社区居民投诉最多的突出环境问题。
1.5辐射污染:社区辐射污染种类较多,有放射性、电磁辐射、热辐射、光辐射等。放射性污染对人体危害最大、最直接。一些可能有放射性的大理石板材、煤渣砖、特定水泥等被建筑物封闭,增大了室内放射性污染的水平。
1.6室内污染:居室的装修材料、家用电器及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出一些有毒有害气体、化学粒子以及电子微尘,从而产生各种污染。装饰装修污染主要来源于胶合板材、油漆和板式家具以及各种内墙涂料、胶粘剂、布艺沙发的喷胶中释放的的甲醛、苯系物等。厨房的油烟是室内污染的重要环节,清洁剂、液化气等的使用也会带来污染。镉、铅和汞等是室内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大多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对人体产生危害。
1.7规划缺失: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许多社区没有进行环境规划,或者即使有规划也是不够完善,导致社区环境存在严重的不协调,如绿化率低、地面硬化率高、楼距小、日照采光不足等,环保基础设施缺乏或不完善。
2 社区环境保护的工作特点
现在大多数的社区是在原来居委会的基础上整合而成,不同的社区表现出不同的环境特征,但都具有以下环保工作特点。
2.1基础性:一方面,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工作的基础环境。社区环境状况与居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是居民环境权、健康权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社区环境保护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复杂性:由于环境问题产生和管理手段的综合性,决定了社区环境保护的复杂性。例如,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社区规划问题归规划部门监督管理;社区“三厅”噪声归环保部门监督管理,但偶发性噪声(装修、深夜划拳、家庭音响等)归公安部门监督管理;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归城建部门监督管理等等。当前,社区环境保护还是环保工作的薄弱环节,一是环保部门人力物力有限,一时还未能建立统一的社区环境管理机制和工作平台,社区环境保护未纳入规范化监督管理的轨道;二是社区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缺失,例如,社区环保日常监督管理的主体、工作机制、管理权限和手段等都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2.3群众性:社区环境问题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与社区居民密切相关。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技术进步,除了需要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外,还必须要有公众的参与和合作。只有社区居民积极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预防为主,防微杜渐,才能真正改善社区环境,有效地控制污染、治理环境。
2.4区域性:由于社区的历史背景、所处位置和经济发展以及居民认同感的水平不同,社区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和影响也不相同,表明社区环境保护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区域性,必须根据社区环境特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措施,以社区为主进行环境管理。
3 社区环境保护的工作内容
社区环保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要建立社区环境管理平台,及时收集环保信息,组织开展宣教活动,协调解决环境纠纷,监督巡查污染排放,保障居民享有环境权。
3.1建立管理平台:要明确社区环保监督管理责任,配备工作人员,把环境保护列为社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将绿色理念的传输、绿色环境的营造、绿色文明的培育,贯穿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监管制度,制定社区环境保护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建立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社区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估和环保创建活动。
3.2环境规划管理:社区环境保护要重视环境规划管理,这也是落实居民环保参与权的具体体现。合理划分社区环境功能小区,科学布局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如文化娱乐活动场所、餐饮业、小型加工业等。加强社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园林绿化,以及资源循环利用。全面协调社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3.3环境纠纷管理:根据社区自治管理原则,社区环境保护要建立环境问题投诉和纠纷调处机制,发动居民监督管理社区环境问题,及时掌握社区环境状况,将社区环境污染纠纷投诉化解在基层。
3.4污染控制管理:社区环境保护要参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认真执行社区环境规划,及时反映社区民众对拟建项目的意见、要求。要通过民主自治管理,监督社区企业的日常排污行为,与排污企业达成环境保护协议,保障社区环境改善和生态平衡。
3.5环境质量管理:社区环境保护要落实居民的环境知情权,定期评价社区环境状况,并向居民报告。
3.6组织环保宣教:通过组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使居民了解当前社区环境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自己能为环保做什么,建立社区环保的奖励、批评机制,形成“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舆论氛围。
4 社区环境保护的工作方法
由于社区是自治的基层组织,无行政执法权。因此,社区环保工作方法主要是通过民主自治管理,找准存在的环境问题,制定工作计划,发动居民参与,最终控制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促进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
4.1居民听证:居民听证法是社区环境保护自治、解决历史遗留环境问题(例如,饮食业布局不合理导致的污染,以及“三厅”噪声污染等)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环境问题及其处置方法或整治方案举行“居民听证”,收集汇总居民代表的意见,实行“阳光操作”,以“无记名投票和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形成集中意见,最终达成决议并向居民公告,为环境行政执法夯实群众基础。
4.2提前介入:对一些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环境问题,如布局规划、建设项目等,社区要提前介入、积极参与,及时反映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设计阶段就考虑对布局、绿化、建筑选材、能源使用、垃圾处置和环保基础设施的要求,执行“三同时”制度。
4.3民主评议:对个别影响社区环境的不良行为,比如社区企事业单位污染超标排放、居民乱烧垃圾等,通过社区民主评议、道德规范进行约束,实现监督管理。
4.4协商一致:对比较普遍的影响社区环境的不良行为,通过协商,达成协议进行约束。例如,对社区内的排污企业,协商一致,签定环境保护协议书,限制排污量和作业时间,减轻对社区环境的影响。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
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工业强州”发展战略和做强核心区,带动功能区的思路,按照以资源定规划,以规划定项目的原则,突出特色,优化结构,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引进符合我区产业规划和优先发展资源开发型、规模相对较大的项目,尤其注重引进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业关联度大、有长远效益的工业项目,适当发展服务业和房地产经济。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项目质量和资金到位率,大力加强投资环境建设,营造亲商、招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在2009年实现协议引资6亿元,力争到位资金3亿元(含续建项目)的工作奋斗目标。
1、2009年争取投资和协调服务的项目
①协助做好黔东火电厂一期(2×60万KW)工程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核准服务工作和电厂二期启动协调服务工作;②做好贵州省东立水泥有限公司年产12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及配套产业链包装厂等项目的引进和协调服务及建设工作;③做好年产8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项目落实和开工建设前期工作的协调及其产业链配套的卫星项目引资工作;④做好启动实施黔东工业区道路网建设(长10公里、宽36米城市主干道建设工程和长6公里、宽26米工业主干道建设工程)的项目融资招商工作;⑤完成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发展规划的补充规划工作,力争在4月底前提交规划成果;⑥跟踪多晶硅生产、镍铁合金生产、高钛铁合金生产和实木复合地板木材综合开发等项目,争取早日签约落户;⑦根据工业区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做好各工业区与各园区、功能区投资促进的协调服务和项目准入落户工作;⑧根据产业规划和项目库,做好定点定项目招商工作。
力争引进一批造纸、化工、冶金、能源、建材大中型工业项目,初步形成以林业、矿产资源为重点的主导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基地,建立健全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管理服务体制及运行机制。
重点发展能源、新型建材、冶金、化工、白酒及饮料、生物制药、农林产品加工等七大产业群及附属配套产业链,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运行较为良好、效益较为显著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工作措施
1、根据《工业基地产业发展规划》和《补充规划》,不断充实和更新招商引资项目库,聘请有资质的专家或机构对项目库编制进行指导。
2、进一步完善工业区(含功能区)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健全激励机制并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
3、努力打造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引资项目平台,做好引资信息的联络工作,加强与沿海地区(如广东省等)投资促进机构和招商中介机构的联系,并做好项目推介。
4、加大工业区对外宣传工作力度,搭建工业区网上招商平台。力争今年6月底开通招商网站,同时在媒体上多层次宣传工业区各项工作进展成效,提高和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
5、组织好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参与省、州举办的各项重要招商活动或商务会议、会展,精心组织好年内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招商活动,开展小分队招商、开展以商招商活动,有选择地参加国家级、区域性博览会、交易会和贸洽会及项目推介会,力求多开展一些综合性或专题招商活动。
6、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在逐步加快投资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招商引资服务体制建设,认真落实服务承诺制,建立健全投资者投诉中心,建立办证办照“绿色通道”,创建依法办事、公开公正、高效诚信的投资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