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0 09:56: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环境设计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设计素描;现状;教学模式;改革
一、我国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现状
设计素描教学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训练学生的空间意识、造型能力以及表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大多数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都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设计素描”的概念的提出不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所谓的“设计素描”教学一般将其分为几个模块,一是几何石膏体的训练,二是各种静物的训练,三是结合创意的素描训练,在创意素描的模块里面又分为联想、平面意向、解构、重构素描等。拿我们学院为例,这种教学模式无论是在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里面,其教学步骤和教学模式几乎都是相同,都是以全因素素描的形式表达形,肌理,再加上一些拼凑的造型,完成“创意”“解构”再“重构”的过程,以此实现设计素描的创新教育的目标。目前国内可以购买到的有关“设计素描”的高校教材,几乎都是以这种模块完成编写。在这些模块的训练中,对学生的造型能力的训练的确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其专业性而言,针对性并不强,由于专业的特点和侧重点不同,相同的教学模式反而模糊了专业特点,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失去专业方向感。当前,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教师习惯以传统的美术教学思想进行教学,由于过于注重绘画基础的练习,老师和学生都片面的注重绘画效果和装饰效果,而忽视了学习素描的目的性,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对空间意识的培养、质感的表达等显得至关重要。第一,空间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环境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其实就是对空间及空间形态进行的设计,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其空间结构和形态结构,都是体现环境设计的主要精髓,如果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缺失,往往使得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步入专业课学习时会因为对空间的认识不足而使得设计任务无法按照预想中进行研究与表达;第二,质感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质感是材料的语言,比如木头、大理石、塑料、玻璃、金属、布艺等,这些都是建材市场常见的各种材料,环境设计师都是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各种的设计表达,在这些设计表达中,设计师往往通过这些质感各异的材料表现出细微的差异,材质能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感受,在环境设计中,细微的质感也能体现作品的地域、人文、历史的情怀,或者是设计师个人对设计理念的一种向往,这种质感的表达需要经过长期的细微的观察和训练,才能够表现出生动而细致的触感,甚至是带有设计师个人的专属质感,这样的作品是具有生命力的,往往也能成为经典而不被历史埋没。这种对质感捕捉的能力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除了设计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作品的灵魂和内涵,还要有表达设计作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需要在最早的基础教育中就需要介入和培养的。
二、对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融合了诸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就意味着教学改革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1.以应用为目标,明确教学目标在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对专业充满了学习的激情和探索的欲望,但是知识结构和学习模式还是停留在过去的认知上,对专业的认识和方向不明确,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并进行相关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引入环境设计的相关实例,在讲解造型透视的概念时可以结合室内的床、柜、桌等物体来讲解,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的以石膏和静物为对象,而是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室内的造型上去,这样使学生能够更快、更直观的了解专业知识结构,直接和应用技能相联系,也符合我校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想,通过室内图片案例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2.以创新为目标,根据专业特性设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规范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性,设置教学内容,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验,将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教学效果明显有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显著提高。以我们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我们学校素描课是68课时,时间非常有限,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改变过去传统的以几何石膏、静物为主的训练模式,而是以室内设计装修案例的图片为例,在大屏幕中,先讲解出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大概规范画法,然后在黑板上以展示的图片为媒介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在规范学时内,按照要求画出室内一角,而室内一角是根据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来划定模块(图2-1,图2-2)。在68个学时结束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室内单体的画法,对物体的大致高度、宽度的确定也有了一定的能力,这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造型能力、室内物体质感以及空间感的认识和表现能力,还对人体尺度有了一些了解,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大大的增强了他们对未来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根据几年的教学实验观察,比起以往的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而言,学生更能接受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素描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今后进一步的专业教学打下了基础。3.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布置课后作业环境设计学是具有一个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学科,在训练基础造型技巧的同时,还要注意创意思维的训练,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合理的安排学生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身携带的速写本,除了日常的室内单体写生练习以外,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透视知识和造型原理将圆形、方形、不规则的几何形等进行空间的插接和转换,以此训练学生的空间意识和创造意识,这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训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老师除了引导学生思考以外,还要注意做好检查和评价,有效的教学监督对完成教学目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注重学科教学发展的时代性要突出课程的时代性,老师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内容,还要更新教学方式,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示范以外,还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比对和讲解,在传授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外,还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需要准备大量的课外资源,将传统的设计和当代的设计做比较分析,探索分析空间的设计、材料的肌理、色彩的搭配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将素描教学应用到设计案例中去。5.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增加师生时间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来改善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通过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通过评价机制来发现教师自身不足,来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机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评学生教师评学生,指的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在这个评价机制里,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根据学生考勤情况,平时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设置分值,这个评价可以作为一个灵活的抗干,控制学生的行为。(2)学生之间互评这个评价机制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目的在于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3)学生评老师教师通过例如聚会、课后座谈会,网上交流平台、匿名留言的方式,让学生提出对教学的创想、对老师的要求,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建立良好沟通交流环境。这个评价机制不仅能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还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
三、结语
关键词:环境设计;特色小镇;系统性;特色性
0概述
特色小镇这个概念是在全国特色产业发展的背景下登上舞台的,其作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有效助推器备受关注。相比之下,国外特色小镇的建设有着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如以创意经济闻名的海滨小镇日本香川县,以文艺复兴为标签的文创小镇法国里昂老城等,都依托于城镇本身的特色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特色小镇。由于我国特色小镇的概念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所以在理论支持上还十分匮乏,也正是因为缺少系统的理论体系,我国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发展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特色小镇建设与国外的特色小镇建设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城市之间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对特色小镇的建设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1特色小镇研究缘起
特色小镇最早是随着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而提出的,旨在解决城市病等一系列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矛盾。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物质条件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内容,而优化和改善生存环境也逐渐成为我国人民重视和探索的主要方向。与此同时,优美的环境氛围也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与此同时提升其本身的价值,从而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由此可见,对于环境的优化和改善势在必行。
2环境设计的新视角
环境设计作为设计类学科专业,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可以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帮助。环境设计从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出发,为居民区等建筑群和构筑物,道路和绿地的总体及具体布局提出设计方案。具体来说有两个特点,即系统性和特色性。
2.1环境设计的系统性
作为环境设计的第一特点,系统性是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即以整体和综合的视角审视设计要素,一切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设计的内容更加连贯和全面。位于上海的上海泰晤士小镇以英伦风格建筑为亮点,但是由于地处偏远,且小镇模式以住宅为主,忽略了当地交通不便的问题,导致小镇人烟稀少,成为“空城”,这也从侧面证实了环境设计的系统性十分重要。
2.2环境设计的特色性
作为环境设计的第二特点,特色性是环境设计的表达方式。只有密切结合所设计环境周围的现状、居民的需求、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方案,才能够达到设计目标,并且完善设计方案。安徽宏村的建设则充分体现了环境设计系统性和特色性的优势。
2.3环境设计的具体应用——以安徽宏村为例
宏村位于安徽省境内,由于保留了较为完好的徽派建筑以及宏村独特的村落建设而闻名遐迩。首先,从环境本身的角度分析,宏村基于当地环境特点形成了非常理想的小镇布局。宏村以北有山而立,名为雷岗山,而宏村南部有河流贯穿,整个村落背山面水,并且东西山脉遥相呼应。整个的村落借助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村落空间结构。由此可见,宏村的村落以当地自然风貌为主体,并且借助其山脉,河流的走势和成因构成了村落的空间特征,无形之中使得村镇与自然风貌和谐的同时又充满着灵动与自由,也由于因地制宜的设计方法构成“人——村落——环境”的有机统一,而这也是特色小镇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其次,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宏村的布局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契合,并且严格遵循古代礼制,反映了古镇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宏村的建筑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样式均是以天井为中心的围护模式,而基于古村落的历史文化背景,宏村在村落空间的分布排列,以及建筑内部的分割与组合,都以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和秩序等息息相关,并且有着很强的宗族、尊卑等观念。在这些建筑群落中,祠堂是最为重要且规模最宏大的建筑,也是宏村村落的核心内容。最后,从居民需求的角度分析,由于村民的日常起居、衣食住行离不开水,所以宏村内部也建立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水圳并且与村内的民居建筑相连,以此来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临近水系也为宏村消防安全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不仅如此,宽阔的水系也很好地改善了宏村的村落间气候,而穿插于建筑群落里的河流也丰富了村镇内容,并且使得村落的住宅有了活络、开敞的空间,从根本上优化了村落环境。宏村对于水的利用不仅在物质层面满足着当地居民的各种需求,与此同时还充分发掘了水对人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影响,不仅如此,水的美学特性以及独有的艺术感染力也在宏村的建设和发展中被合理利用,从而为当地居民打造出一个生态、传统却又不失文化底蕴的生活环境。而水环境这一独特却又充满魅力的元素也当仁不让地成了宏村的一大特色与亮点。总的来说,宏村是基于我国历史溯源以及道家的思想精髓,并且结合其地域特色和文化而建设发展的。而宏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综合表现了儒道思想,反映了宗族关系在当时的重要性,在生动呈现徽州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环境设计系统性、特色性的设计方法。
2.4特色小镇建设中环境设计的方法总结
由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我们也需要参考类似宏村等优秀古镇的建设,从而总结出合理且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而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营造小镇空间特色、打造小镇独特的风格。具体有如下三点:第一,在整体环境的优化上需要密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特点以及区域位置等要素,充分发挥当地的地理优势,规避当地的各项劣势,从而更好地借助当地环境,合理地利用当地现有资源来打造独特的风格与形式。第二,在特色小镇局部环境设计如建筑、景观、装饰等方面,需要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人文特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提取合理的设计元素,并且呈现在设计内容之中。第三,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不能忽略当地居民的需求,如居住、休闲、运动等,并且在特色小镇等建设中融入这些功能性和文化性的需求,从而丰富小镇的内容、提升小镇的价值,与此同时也能形成小镇独特的环境氛围,从而突出特色。
3结语
环境设计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环境设计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对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专业范畴以内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法,并且通过独特的视角合理地分析特色小镇建设中所需的策略和内容,使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得到有益的尝试和正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上),2015(2).
[2]…汪森强.水脉宏村[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1.1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延续性,那么更要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上,要多方面考虑怎样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和突出人性化的特点。例如,残障人士的通道,老年人及小孩的活动区域。要加强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性化需求。
1.2重视功能分区的规划
许多居住小区为了标新立异,夹杂了许多形式上的设计。而作为居住区本身,首先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这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实际的设计应用于环境当中,在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要有更深层次的环境需求,环境设计中可根据居住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计出相应的功能活动区域,关怀不同需求的人群,按照层次划分功能,着重规划居住区内各个功能分区,提高使用率,丰富居住区的生活环境。
1.3重视能源的再利用
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可开发能源的再利用。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利用的范围广泛。例如可以将太阳能应用到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利用太阳能调节地下车库的温度,不必使用暖气或是地热。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灌溉草坪用水可利用景观设计处理循环使用水资源,一方面可节省用水,另一方面还可作为环境设计中景观的一部分。
1.4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
居住小区的绿化种植应该以改善环境为中心,并结合特定的主题风格。要保护并且利用好居住区开发前的原有植被,这些植被生长的年限很长,有了较深的根基,不宜破坏它的生长环境。小区绿化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设计出与之匹配的植被景观,从而形成新的景观,结合地貌特征,适当种植高低灌木与乔木,既保护了原有物质资源,又合理地开发利用新的资源。
1.5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古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人要融入到自然当中,而自然的物质资源又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人的设计行为对自然界的干扰有正负之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产与生态协调的设计是一种正干扰。现实生活中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对环境的真实写照,人们被周围的环境所笼罩,惬意的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因此,自然的元素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1.6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当中,注重人工的修饰及装饰设计,这仅仅是形式感的表现,这些设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原有的存在形式。在设计中,除了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因素以外,在人为设计加工时要注重对空间布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如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很难进行保护与补救。因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尽可能做到对场地干扰的最小化和自然生态保留的最大化。
2结语
1基于设计工作过程的方法研究
环境设计的专业教学一般由基础课和专项设计课程构成,到了高年级,课程设置更倾向于“真题真作”和“假题真作”的模式,以此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战性。这一模式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该专业学生大都来自美术类考试,他们的文化素质、逻辑思维,理性的综合分析能力相对低较。同时,在教学上的师资储备、教学条件和实习基地相对缺乏,在专业理论建树和工程项目研究方面相对薄弱,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设计水平难以突破。这些弱点在就业方面已经逐步呈现出诸多问题。其次,传统的环境设计教学多注重表现技法的传授和形式语汇的表达,当学生面对实际项目设计时往往不知所措,缺乏实际指导设计实施的方法与步骤,感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项目设计脱节,形式语汇难以建构。事实上,包括视觉传达设计在内的艺术设计各专业几乎都未开设专门的设计方法研究等类似的课程,所谓方法大多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与认识水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整个设计专业已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1科学的工作方法
现代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交叉学科。首先,环境设计的成果是以工程项目的建造为结果和过程的。因此,凡是涉及工程项目设计和建造的所有环节都将成为环境设计关注和遵循的必须原则。它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没有一个科学、系统、整体的方法来支撑,这一过程很难得以推进。其次,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又会有很多错综复杂的问题相互叠加和展现。这更需要设计者具有冷静和睿智的头脑,运用一定的方法予以化解和实施。学校教育的问题是,这一复杂的动态系统由于不能及时得以评价或是由于片面的评价和引导,往往失去了真实的意义。方法成为设计过程中的注解,而非设计必须遵从的原则。在面对实际的项目设计时,盲从和慌乱成为普遍现象。
方法学,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简单地说,艺术设计方法学研究主要解决设计师面对设计项目时“怎么办”“如何开始”等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环境设计项目,其复杂的设计过程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规划(明确设计任务)、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整体设计的进程模式。这一模式的建立首先依靠科学的方法的介入和指导。例如,在初期需要有设计调查这一环节,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事实是,它往往被忽视或流于形式,甚至仅仅被作为设计表达的表面注解和方案阐述时的理由。原因是,设计者缺乏正确的调查方法和途径,结果自然是片面和“想当然”的,因此也就失去了指导设计的实际意义。例如,对于综合市场的改造这一设计命题,微观上从管理者、从业者和消费者不同的诉求和需要出发,和宏观上从社区文化、市场竞争力与整体环境形象出发。对于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介入方式与方法不同,得到的指向和结果就会相差甚远。其次,整体设计的进程模式还要依靠科学的分析和解读。问题都摆出来了,接下来要做的是分析和梳理出重要的数据和信息,逐渐整理出设计的理念和基本思路。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处理和分析数据,但不能为我们提供解决的方法,设计的进程再次回到了方法研究的范畴。科学的方法“可以将设计师从工匠的迷茫中解脱出来,从而投入工业的语境之中”。[1]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的地位已经产生了变化,它不再将个性化和艺术表达作为首要条件,设计也不再是设计师一厢情愿的艺术表达,而是成为与委托方、其他工程师平等协作,参与并完成设计艺术生产的合作。这源于设计、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结果。因此,没有一个科学优化的工作方法,这一过程将会变得复杂。
1.2系统与整体的工作方法
系统与整体的设计方法不仅是现代工业设计的重要原则,也可以成为其他设计领域关注和采用的基本方式。它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对设计过程进行整体、全面的把握,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的关系,使系统获得优化。从系统的角度分析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设计全过程。
环境设计是复杂的、动态的设计过程,委托方意志的变化、投资额度的变化、市场反应的变化、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以及人力成本的增加,甚至施工环境的变化等,其间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设计的进程。这中间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思考、太多的环节需要关注、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太多的关系需要协调。因此,更需要设计师树立系统与整体的理念。整体性就是把设计过程中的任一对象看成各个要素,并按一定方式来构成的有机整体。作为整体的部分,要素与整体、环境以及其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系统整体呈现出各组成要素处于孤立状态时所不具有的功能和性质。因此,在环境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强调这种关系的存在,清醒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用科学性的具体方法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学生也好,设计师也好主动地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方法,从与人沟通的能力、谈判的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决断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等细节入手,以分析、综合、评价、执行的手段贯彻于设计各阶段,使设计的问题得以凸显、集中、深入和拓展,最终以优化与适合的方式完成。
2基于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
设计方法学的研究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有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样,前者以观念与方法论影响后者,而后者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了前者的发展,它们在相互促进中得以共同发展。[2]包豪斯注重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把艺术设计看成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强调艺术设计和艺术的密切联系。艺术家与工艺技师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相互统一和相互转换的可能性。现代设计已经不是能由某个具体单一的工种或艺术家来独立承担的工作。乌尔姆设计学院强调全面发展的创造个性旨在擺脱“纯艺术家”的主观性,和“纯制作者”的狭隘性,从而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然而,乌尔姆设计学院试图把设计活动更多地建立在科学的推导和逻辑过程的做法,这又会导致对于设计师个体的艺术感受和认知的忽视。由于所处的时代语境和面临的问题不同,对于现代设计教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包豪斯和乌尔姆学院都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方面就艺术如何参与现代设计中给出了解释,进行了实践探索,但又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即忽视了作为设计师个体的思维方式的不断发展和进化。类似于将设计的过程定位于前提条件限定下的被动执行和流水线生产,忽略了艺术的创造性和艺术设计除功能之外的活力因素。
2.1设计思维方法的分类
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都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发展的趋向却不同。
艺术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艺术设计思维的本质、现象、特征和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对艺术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二是对艺术设计思维方法进行系统的整合研究。现代设计的科学本质及其目的性规定了设计思维的逻辑定向,即通过对各类相关因素进行充分的理性分析和理解,从而在设计中体现这种需要、目的或价值。其特点是把直观或经验所得的东西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定理、原理等,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个别到理性一般再到理性个别。逻辑思维在创新中对发现问题、直接创新、筛选设想、评价成果、推广应用、总结提高等环节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形象的创造要求艺术思维发挥独特的作用,只有综合的思维方式才能解决设计中的具体问题。这种综合性体现了设计思维的辩证逻辑,即处理好抽象与具象、理性与感性、分析与综合、历史的与逻辑的、人与物等关系。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统一的产物。在思维的层次上,设计思维必然包含了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这两种思维特点,或者说是这两种思维方式整合的结果。
2.2设计思维方法的研究
研究设计理论,必须研究方法上的处理方式、创造性的观念和艺术的表现手法。如果说目的性、实践性和规律性是一般方法的共性特征,那么情感性则是艺术设计方法最显著的个性特征。设计方法学涉及众多领域,是对设计方法的再研究,所以要尽可能多地产生让人耳目一新的想法,从更加宽泛的视角对问题加以定性,以新的视点审视设计问题,避免过早定论,脱离以往的做法,实施转化思路等。在各种复杂的设计过程中,科学的抽象思维得到的结果必须用形象的方式展现和反映出来,它最终仍是一个形象的建构问题。因此,艺术思维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自始至终地存在着,而且起着主要的或决定性的作用。发散思维针对所给信息而产生的问题,要尽量从各式各样的角度去解读。它是一种跳跃式思维、非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围绕一个问题,从已有的信息出发,从不同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探索,从而获得众多的解题设想、方案和办法的思维过程。设计师可以对设计要求给出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提出设计创意。从范畴化的角度来看,在谋求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如何创造出新的环境设计范畴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思考过程中,着眼于设计要求中心要素的思考容易受到既成概念的影响而落入惯性思维,运用周边要素开展的思考则表现出一种扩张的态势,并能从中找到更合适的设计方案。
3环境设计方法的嬗变
以科学理性为基础的传统认识论通过彰显“智慧之爱”并未将认识论引向解放。在克服科学认识论弊端的前提下,认识论研究领域中各种学说不断涌现。其中,生活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在批判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其理论体系。生活认识论是“生活世界观照下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关注的焦点转向人们生存的现实感性的生活世界”。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怎样认识社会的哲学学说,它以人们认识社会的认识活动为对象,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进化过程和特殊规律”。社会认识论关注的是知识的产生及其社会性。从关注理性哲学的科学认识转向关注人的生活和社会的认识,是认识论研究的层次深化和思路转换,开启了更广阔的认识论研究视域。这一转换为理解知识和知识的产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效地指导了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开发,从而促进知识创造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知识创造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在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以及学习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在以新认识论为基础的知识建构论、学习扩展论和知识创造模型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等的支撑下发展起来的。
社会的发展使工作任务越来越强调知识性、跨学科性和复杂性。“如果不与他人合作,单个人几乎不可能独自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同样的,“学习也是一个高度互动和动态的过程”。在教育与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应考虑到这些特点。学生应在学校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协同工作从而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简单地将学生分组并告诉他们在一起工作,不意味着能够自然地发生协同合作。当前的学习环境设计没有过多地考虑如何有效地调节学生之间的关系,以使每个人都能为获得成功作出充分的贡献。人类的特质之一是能够集合共同的智力资源,一起解决问题,从而将创造知识的过程建立在群体协作的基础上。但现有的学习环境设计“缺乏分工合作与整合工具”。
人类始终跋涉于认识世界的旅途中,从对外物的认识到对自身的认识,体现出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是形成各种知识,因此认识论与知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统一的。知识是学习的核心内容,对知识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环境理论,因而不同的学习环境理论必定以某一认识论作为支撑。在当下,基于不同认识论基础上的学习环境设计正表现为从“以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再到“以协同创造知识为中心”的发展轨迹,即从知识共享走向知识创造。因有理论的支撑和现实的需要,知识创造基础上的环境设计必将成为环境设计的主流形态。
4结语
设计方法学是一门动态发展的综合学科,对其研究与实践应紧跟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地有所发展和创新。正确处理好教学改革中科学与艺术、经验与分析、定性与定量、创造与适合等的关系则为关键。把空间形态、构成与人的行为状态的研究作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出发点与研究对象,将现代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体系与方式引入教育模式的探讨,改变原有的以院校学科优势、地域特征、教师经验、感性认识为依据展开的传统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以动态的、发展的、系统的理论支持来研究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并逐步形成基于系统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敏.设计Or艺术——乌尔姆设计方法初探[J].创意与设计,2010(02).
[2] 郑建启.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凌继尧.世界艺术设计的若干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
[4] 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一直以来,设计师的设计活动主要凭借审美直觉和经验灵感进行,往往导致设计结果不尽如意,而设计受商业模式的影响至深,忽略了使用者的感受,更是很少关注广大弱势群体,特别是偏远地区居民更是难以享受设计带来的便捷以及愉悦。维克多 ・帕帕奈克( Victor Papanek)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提出设计目的性的看法:设计师应该具有社会与生态责任感,不仅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须为残疾人服务;设计应从环境资源使用方面进行创意、应该为保护环境的有限资源服务 [1]。
环境设计应创造符合普通民众生活及发展需要的可持续性场所,而不是满足少数人所需要的“奢侈品 ”,通过观察,营造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公平的社会公共环境;引导多元价值取向,提倡个人使用、适可而止!
设计前期调研是设计的第一步工作。设计师在资料收集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整理,形成合理的设计概念,从而为后面的设计工作提供充分的依据。考现学,是日本的一个现代学派,是从博物学延伸而来的一门学科,最初创立者是日本的今和次郎。它以现代社会现象为对象,根据特定场所、时间,有组织性的进行调查、研究,对世相、风俗进行分析、解说的一门学问,近些年对中国的调研方法论影响非常大 [2]。
一、环境设计调研方法
(一)描绘记录。在今和次郎对“起居室、餐厅、卧室物品调查”中,用描绘记录的方式对生活空间中的每一件物品做了详细的描述,包括空间的尺寸、方位,家具摆放位置,以及家具内部使用情况和放置的具体物品等 ......在手绘图形旁配有文字说明。通过手绘调研图,可以对居住者的生活喜好、文化职业背景等影响居住者习惯的内在因素进行全面了解。从而为详细分析人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提供了信息,为环境设计提供了依据。只有基于空间使用者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的设计,才能让使用者有空间归属感,才是设计所追求的以人为本,而不是停留在视觉层面上的形态。
(二)路上观察。路上观察法是考现学的延续。日本舞台设计家妹尾河童为了明晰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偏远地区书店营销方式,他从书的印刷、运输方式、运输路线,书籍分配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观察。并且对书籍经营者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决定书店运营模式的因素。正是基于细致的观察、系统的调研,才能为书店的选址、经营规模、营销理念、设计定位等提供充足的设计依据,使设计更加准确,确保了设计更优化,回归到:“设计应从环境资源使用方面进行创意、应该为保护环境的有限资源服务。 ”的议题上来。
二、环境设计调研实践
2016年8月,笔者参加了“中国秘境绘访――黔东南侗寨写生调研游学活动”深入当地农家对生活、生产用品进行观察和调研。对其功能、比例、材质和使用方法进行记录。“农具(侗语 gòng)”采集于黔东南一户居民家。通过访谈,了解到物件的名称发音间于 gòng和gàng之间,尾音较长,是稻谷加工的主要器具。 gòng由当地专门石匠来制作,对石材的选择严格,制作需要足够的耐心。通过调研发现:生活道具是在地民众生活智慧的结晶,通过一个老物件来了解一个地区的日常,认识一个地区的生活美学――“平民设计,日用即道”。
(一)调研以描绘记录的方式进行资料的采集,并且为了日后更加直观的呈现考察对象,结合照片拍摄进行补充。
(二)为了弄清楚农具的具体作用以及使用方法,对农家进行了访谈。得知了稻谷加工技术的演变和发展。
(三)通过入户调研,了解了当地农家的生活及生产方式,为下一步的“居住空间改造设计”提供了依据。
调研,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现实状态的摹写,更多的是对文化的思考,对现状以及现状成因的分析,因为,只有深入了解居民生活现状,现状成因和背景文化,才能使设计富有内涵,从而更贴近生活。
三、环境设计调研整理
在“山西省工业遗址的保护与限定性研究”课题中,笔者以考现学为基本调研方法,积累了设计前期丰厚的第一手资料。
调研主要运用手绘、拍摄的方式从考现学的视角进行路上观察,收集相关信息。首先了解山西省境内工业遗址分布情况、开发使用情况并且进行评价。选取具有典型社区特征的“晋华纺织厂”作为研究对象,了解场地区位和场地平面,做成平面图。然后对相关场所进行五感观察,观察场地周边居民的行为痕迹寻找社区文化建设的立脚点。研究小组选择周末和非周末的时间对场地进行人群活动的注记,并整理分析,得出场地周边居民活动的范围、活动特征以及活动规律;分析场地周边居民的构成情况以及文化程度和v史背景。
研究小组对“晋华纺织厂”周边居民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分别以年龄层次和活动特征作为划分依据。对每一类人群进行行为环节的分析和采访,了解目标用户对于场地的需求以及现有场地存在的问题。同时寻找类似的社区空间进行同类型比较,吸收其他社区的优点长处。最后,对“晋华纺织厂”做6W的分析,完成人物角色模型,并分析现有场地历史背景、布局、分区到微观的按人群需要所存在的具体问题。
通过调研了解存在的问题后,对“晋华纺织厂”的场地及周边的改良规划、并按照不同人群的活动需求的改良设计,提供了非常充实的参考依据。
总结
设计调研是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科学深入的调研方法可以从使用者的文化、生活习惯、行为特征以及等方面对环境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回归设计的最根本――以人为本!
注释:
[1] 维克多.帕帕奈克(美).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1.
[2]陈国栋于“中国秘境绘访――黔东南侗寨写生调研游学活动”名为《立场――观察、记录、整理》的讲座
[3] 藤森照信编.今和次郎――考现学入门 [M].筑摩书房, 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