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范文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0 09:56: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体育武术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体育武术教学

篇1

但是,通过调查、访问发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陈旧,教学方法呆板,严重影响了小学武术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将体育游戏与小学武术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旨在促进小学武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通过体育游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获得快乐。学生不受性别、年龄、身体等条件的限制,每位学生都能从游戏中获得乐趣。有时游戏着重提高某方面素质、技能;有时则侧重调节情绪和休闲娱乐,这些都为武术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体育游戏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较大的变通。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进取精神,并能让参与的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获得优越感。

二、体育游戏的选择

武术教学的准备活动是为了充分活动身体,让学生进入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要全面活动身体,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我们可以选择运动强度偏小、具有一定运动量的体育游戏,如“报数凑团”、“行进间抛接球”、“大小西瓜”、“推铁环直线跑”、“往返渡河”、“拉网捕鱼”等,这些游戏简单易行,好组织,效果好,可以使学生快速投入到武术课学习当中;专门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为要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韧带、肌肉、关节等做的准备活动,如为了进一步活动下肢,在武术的跳跃教学前做“跳马”类游戏。通过体育游戏进行的身体素质练习、协调性练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对于武术练习后引起的身体、心理疲劳,可用一些轻松活泼的小型游戏进行放松。

三、体育游戏与小学武术教学相结合

1.通过队列队形的变换调动学生对机械重复性练习内容的参与积极性。在课堂运用不同练习方式,可以作一些圆形队列、方形队列、分组前进等形式的变化,利用外界环境的变化刺激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增强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例如,在教给学生动作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假设面前有一个怪兽,要求他们用刚才所学的动作进行编排打败怪兽。最后老师评选出最协调、最规范、最合理的动作,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小学武术教学在选择体育游戏时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体育游戏应不影响武术动作的完整性。武术讲究将动作的形和神有机结合,让人欣赏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动作变化,而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然而,一旦游戏运用不得当就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冲淡了学生在练习武术时对动作的感受。所以,在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选择体育游戏一定要考虑周全,使学生对动作形成正确理解。

篇2

一、武术精神在武术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武术在整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另外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使其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哲理。武术精神正是在传统道德观和民族精神的滋润和培育下,带有鲜明的仁学色彩,成为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征。

在小学体育课中开设武术课程,教师在传授武术基本技击技术的同时应给学生讲解其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武术技击技术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艺无德而不立”,“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修德”,这种谦和、尊师、忍让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敢顽强的精神作风及意志品质。另外通过无数中外的武林中人重义轻利、舍己为人、行侠仗义、保家卫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总之,通过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由一个自然的人成长为社会的人、有用的人。不仅为他们的学习奠定了理论文化知识基础,而且使其拥有了健全的人格,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小学体育课堂武术教学如何渗透武术精神

1.在小学体育课堂武术教学中创设含有武术精神的情境

在现代小学武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教师的观念,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教师不能只是有意识的教授学生一些动作,一般的理论知识。而是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有武术精神的情境。武术精神教学能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一旦形成,便有很长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主干。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看一些爱国电影,譬如,《叶问》,甄子丹饰演叶问时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武术,虽然是一种武装的力量,但是我们中国武术是包含了儒家的哲理,武德,我就是仁,推己及人。这是你们日本人永远都不会明白的道理,因为你们滥用武力,将武力变成暴力,去欺压别人。你们不配学我们中国武术。”这是一种真正的武术精神,民族爱国精神。学生可以在电影中潜移默化,即增长了武术知识,又学会了武术精神。

2. 武术精神与武术教学中“竞技教学”相结合

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武术受到威胁。现代的武术教学模式趋于竞技化,专业性的运动员必然得到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对其进行训练投资,这些社会影响也必然会影响学校武术的教学发展,对“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这样的武术教学模式已习以为常。武术精神是“兼容并包”、“道德至上”,而武术竞技应该是“以武会友、以搏励志”。只有将“武术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武术竞技之中,全面强调武术的文化价值功能,才能使现代小学武术教学良好发展。例如:在体育课堂中教授少年拳时,在复习课时,反复的练习,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练习效果必定很差,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武术小队,进行记分赛。由教师从每小队选一位裁判打分,每组学生分别展示少年拳,裁判一一打分,以得分最高的小队为胜。学生的练习非常认真,而且小组内互相纠错动作,观看同学学会了欣赏和评价。场上运动员努力将个人融入团队,积极拼搏、敢于负责、勇争第一,表现出了极强的集体凝聚力,体现出武术精神。体育教师要进一步总结这种经验,使这种良好的,有创意的教学比赛活动形式常态化,转化成以赛促练,以赛代考,以赛促教的新型教学模式,为小学武术教学的教学探索一条创新之路。

三、小学武术教学的发展方向

1.以武健体

武术是中华灿烂文明中的一颗明珠,其武学中的精、气、神更为许多仁人志士所推崇。教学中,积极践行以武健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武术两操”活动,即武术早操和武术课间操。活动中认真做好动作示范和动作指导,要求学生在操练中一举手一投足均体现武术韵味和力量,以充分达到以武健体的积极作用。

2.以武促学

在武术的教学活动中,以班上武术特长生为榜样,号召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意志与韧性。即“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练习武术的顽强意志和刻苦拼搏的韧性。并号召大家在学习上学习他们这种精神。目前,以武促学的良好作风正在班上蔚然风行,学习上比意志、比毅力的正气之风正在盛行。

3.以武怡德

篇3

关键词:“快乐体育”;小学;武术教学

“快乐体育”这一概念起源于日本,由毛振明博士引入我国,“快乐体育”充分迎合了教学主体的感情需求,在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情绪基础上,营造了一种自主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目前,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学都渗透了“快乐体育”的元素,因此,对“快乐体育”思想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渗透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快乐体育”思想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意义

小学生的平均年龄在6~13岁,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处于阶段性的过渡期,骨骼肌肉系统与神经系统都尚未发育健全,情感意志与认知能力都处于发展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活跃,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武术教学应该在充分满足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适当地融入“快乐体育”的内涵,使得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得到激发,对武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纵观我国当前小学武术教育,可以发现大部分学校仍在沿袭传统的武术教育模式,大多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被动模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将“快乐体育”的思想融入小学体育的教学中,这对于学生兴趣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极为有利的。

二、“快乐体育”思想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渗透

1.借助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使小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教学内容必须新颖丰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我国小学武术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多是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如五步拳、武术操、青年拳的学习等,这些单一呆板的内容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已有的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多样的武术手法,如掌法练习、拳法练习等,在充分的讲解后引导学生两两对抗,这样既能够使得教学内容得到了巩固,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2.利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与死板,无法调动起小学生武术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探索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借助现代多媒体与录像设备进行新型教学。影像教学能够带给学生较为直观的视觉刺激,不仅使得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好感度大增,还有助于学生形象记忆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外,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关注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时间短的特点,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比赛与小游戏,除此之外,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国民族英雄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对中华武术文化产生向往,进而有效提升武术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快乐体育”思想的渗透,学生在嬉笑玩乐中便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3.灵活的教学评价是实施“快乐体育”的动力

“快乐体育”思想的渗透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在教师的强制性规定下进行,应该是学生自发进行的一种学习行为,学校应该充分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在这个前提下,武术教学的考核标准与教学评价也要有所改进,不能采用单一的绝对评价形式,应该将平时上课的表现与技术考核的成绩纳入综合评价内容中,实现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的综合运用。此外,针对小学生个体差异明显的情况,应该大力提倡形成性评价的运用,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相对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适当地进行鼓励与表扬等。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充分地兼顾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给予了恰当的认可与肯定,这是对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极大调动。

当人们处于快乐的情绪时,其学习效果会十分理想,小学武术学习更是如此。“快乐体育”的目的便是通过和谐自然的学习环境塑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内接受体育教育。武术教师应与小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课前对小学生的心理与喜好进行了解,对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在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选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比赛让武术散发出活力与生机。一旦学生对武术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便会自主地投入其中,感受到武术所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柳 波.“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02).

篇4

摘 要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项目丰富多彩,加上武术自身存在的缺陷,使武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在基层很多学校,武术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方法欠缺,教学形式单一,甚至出现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状况,在一点程度上影响了武术的传承,而武术的发展与传承,一定要从儿童青少年时期抓起。

关键词 新课改 武术 小学体育教学

一、开展学校武术教学的内在价值

(一)教育价值

传统武术强调“练武先修德”,用武德的精神去约束自身行为,用武林杰出人士的故事勉励他们正义果敢,以身作则,青少年会很愉快的接受,习武之人无论是外在的技术和内心的心境,都具有一种刚健有为的精神力,崇尚武德,自强不息,不向邪恶势力低头,浩然正气,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驻立于世[2]。通过学习武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气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国家发展的忧患意识,对于增强社会和家庭责任感乃至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之延续极为重要。在学校发展武术,完全符合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二)健身价值

武术的健身效果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长期坚持武术运动,能使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强,骨的血液供应得到相应改善,久而久之可使骨密度增加。武术运动可使肌纤维肥大,肌肉发达结实,健壮。对神经机能紊乱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呼吸系统也有明显的锻炼效果,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学习、看书很疲劳时,出去走走,练一练武术,调节一下气息,对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有很大帮助,学生有时紧张、压抑、愤懑,还可以练练拳脚,舒展一下筋骨,这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是有益的。

(三)观赏娱乐价值

武术作为东方文化的体育运动,具有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唐代诗仙李白曰:“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诗圣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写到:“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宋代的“瓦舍”明清的“走会”,都充分体现了武术的观赏娱乐功能。

学校武术发展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大规模学校习武活动可以成为青少年们切磋武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形势,既可达到健身,又可达到自娱娱人的目的。

二、武术教学现状

(一)刘家旭、董建《我国小学武术师资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周玉芳、丛燕、王爱珍、马志刚《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我国小学大部分没有开设武术课,即使开设武术课的学校多数教学方式落后,对开展武术教学极为不利。小学生了解武术大多都是源于网络电影中,导致学生多数都喜欢武术,认为练习武术可以防身自卫,还有的认为武术是一种娱乐玩耍项目,只有极少的学生认为武术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我国小学拥有专业素质的武术教师较少,教授武术课的教师多数以前从未接触过武术都是现学现卖,导致武术教学的质量下降。我国小学有武术场地同时也有器材的很少,即使有武术器材也形同摆设。

(二)毕邪卓《大连市小学武术课程教学计划现状调查》,亓元《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等等,这些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结果表明:小学武术的开展情况极差,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师资力量不足、武术场地器械缺乏,武术教学方法落后等等。并根据小学武术教学现状提出对策主要有:提高校领导重视程度,引进优秀武术教师,加大武术宣传工作,学习传统武术文化知识,加大对武术器材、场地的投资,校运会中增加武术项目等各级武术赛事活动,创新、完善中小学武术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将武术列入期末考试内容等等,都是促进小学武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资料调查,专家学者对小学武术教学的论述,较为简略,且存在大量的重复现象,缺乏对小学生灌输武术的文化内涵,不能更好的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研究相对滞后,与中国日益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运动相比,形成明显的反差。且对象单一和不完善,对于小学武术教学的发展有着制约作用。小学武术尤其是技术方面非常欠缺,学校对武术的认识较少,武术教学的体系构建,师资力量尚不完善,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高,自身宣传的不够,教学力量匮乏,这都是小学武术开展不起来的原因。

三、结论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武术教学是采用传统的武术教学内容,不能和时代的发展相联系;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模式陈旧,组织形式均不具备创新,教学没有围绕武术特色来进行展开,教学效果不理想,失去了武术的攻防意义,

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地方,青少年学习武术既可以强其体魄,又可以传承发扬文化,学校为武术的发展发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充分激发青少年习武热情,并把武术里优秀的思想和现代教育相结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红伟.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校武术发展之研究[D].2008.

篇5

1协同效应的内涵

协同学认为,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这一原理指出,系统的有序性是由诸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作用是任何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协同导致有序”是这一基本原理的高度概括。武术是体育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有着成熟的理论思想、完备的技术体系以及独特的教学方法。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一种运动项目,与田径、球类、体操等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在教育理念、价值功能、教学方法上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这充分体现出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教育系统有序状态的形成,从而提升体育教育的整体效能。

2武术在体育教育理念上的协同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练习形式具有多样化,教学内容也丰富多彩,与常规的田径、体操、球类项目共同构建了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呼吸的配合及神情的贯注,可以使学生气息宁静,做事专一;通过身体各部位、器官的共同参与,可以增强学生肌肉力量、拉伸肌肉韧带柔韧性;通过武术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柔韧性素质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同时也使灵敏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得到发展,长期练习可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武术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其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在武术练习中,由于武术动作具有强烈的“技击性”,身体素质的训练着重强调“打练结合”,因此在实战或模拟实战中,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高昂斗志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其次,武术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套路练习时,学生可以在技术动作上相互交流,在一些对打动作练习中互相“喂靶”等。此外,武术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尤其是武德和武术比赛规则的约束。学生在参加武术比赛时,能最直接、最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可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规范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武术在体育教育功能上的协同

武术以完备的技术体系、独特的训练方法、显著的健身效果,对实现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例如,长拳的“十二型”,其动作包含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仆等,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其次,武术教学注重对武术礼仪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谦虚礼让、宽厚待人的优良品德。武术礼仪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最常见的武术礼仪有“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递枪礼”等,动作不一,内涵各异。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武术“以礼始、以礼终”的身体规训,使学生在武术礼仪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德艺双修”,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格修养。再次,武术教学可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刻苦练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要学武、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可以看出,要学好武术非得下苦工夫不可。尽管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难度相对较低,但是学生们要掌握好武术的技术技能并非易事,需要勤学苦练才行。

4武术在体育教学方法上的协同

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研究各种体育教学方法并开展有效教学。目前,按照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5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3)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方法,包括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循环练习法;(4)以比赛活动为主的方法,包括游戏法、比赛法、情景法;(5)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方法,包括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小群体学习法。在武术套路教学时,讲解法与示范法是武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武术动作技术相对于田径和球类而言较为复杂,不仅要求技术动作准确规范,还要求精神意识与动作的协调配合,即强调“内三合”与“外三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除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外,还要身体力行。例如,一堂课特别是新授课时,一个武术动作要反复示范好几遍,讲解好几次,直至学生完全掌握才行。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武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如果教学内容为结构简单、难度不大的武术动作时,可以采用完整示范法进行教学,将武术技术动作完整地演示一遍,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如果教授的是较为复杂的武术技术动作或为了提高学生的动作质量时,则可采用分解教学法进行教学。当然,在实际武术教学过程中,常常将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武术技术动作结构的完整性。此外,在武术中有大量的技击格斗动作,根据“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采用讲解与示范教学法、完整与分解教学法、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教学法,还可以采取武术实战或模拟实战的形式,采用比赛法、小群体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5结语

学校是武术传播的主阵地,学校武术教育决定了武术发展的未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应不断改革创新,以崭新的姿态、完善的体系、深刻的内涵成为小学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强身健体、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伟大教育使命,切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曹忠 单位: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许刚.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9).

[2]蒋俊东.协同论对现代管理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4(1).

篇6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武术教育;现状;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在师资、设施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指导,着力培养武术专长教师;二是合理搭配武术教材;三是改善教学方法;四是扩大交流,形成武术学习热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又被称为国术,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注重内外兼修,练养并存的健身特点。坚持武术锻炼对人体的机能和心理有着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有壮内强外、全面促进的健身效果。依托学校来普及推广武术,可以达到培养人们终生体育的意识和锻炼习惯,从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项目的角度来说,学校是发展民族体育的中介,武术本身的发展和普及也绝不能忽视学校这块阵地。

一、学校武术教学的现状

1、学校武术师资的配备情况

目前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的锻炼观念。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开设武术课教学的学校占一少部分,使得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几乎处于名存实亡的现状。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所调查的东北三省32所省会城市大学、中学和小学时发现,有27.26%的学校开设武术课,而72.74%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武术专长教师,缺乏简明有趣的教材,好的武术教育缘于好的武术教师,解决目前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必须培养一定规模的武术专业教师。

2、学校武术教材实施的现状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武术教材的科研论文,对学校武术教材的调查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1)教材陈旧和脱离学生实际。对武术教学内容的调查表明:学校生最喜欢格斗和对练,其次是套路。(2)武术教材的结构过于单调,包括:基本功、基本组合、武术套路。(3)武术基本功的创新很少,缺少新颖的武术基本功组合动作,使同学们失去了对武术的热爱。有68%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教材中的武术内容,40%-45%的学生没有体育教材,30%多的教师是没有体育教材,特别是农村学校,情况更加严重。说明了现行的学校武术教材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与教师教学现状的矛盾

据调查,学生普遍喜欢武术运动,但不愿意上武术课,缘自于体育教师的呆板教学,现实的武术课并不被学生所认同。综合资料显示:有50%以上的大中小学生喜欢武术运动,农村学校比例更高一些。学生普遍认为:武术是一项较为简便的锻炼方法,通过习武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自卫防暴,同时还可以体会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强身自卫是多数学生追求的目标,女生习武更加追求自信和自卫的目标。学生的兴趣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武术固有的健身、修身、防身的作用,也反映了学生不同层面的价值取向。学生喜爱武术,但是在正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教师难以把武术的教学内容真正的传授给学生,造成了目前武术教学的空洞无力,甚至是流失。有的学校甚至取消武术教学,长期如此,那么这项流传千年的民族传统精髓就会不复存在。

二、加强学校武术教育的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指导,着力培养武术专长教师

近几年来,我国体育师资的整体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每年从体育院校培养出来的武术专业毕业生是很有限的,而这些毕业生中能到学校一线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是少之又少。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适合于各种教学,但对于灵巧性和技击性较强的武术教学,稍显不足,面对这种情况,上级主管部门应该把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武术教师作为长远目标,解决目前武术教师缺乏的现状。对学校的体育教师,应选派责任心强,基本功扎实的年轻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加大培训力度,使这些年轻教师能承担起武术教学的重任,形成一支具有武术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尽可能的使每一个学校都有一名具有武术专业的教师,定期进行测验,提升整体教师基本水平。

2、合理搭配学校武术教材,提高学生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下,各项目教学都进行合理搭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武术教材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以适应新的体育教学思想的要求。首先,教材要突现武术项目攻防和对抗的本质特点。其次,武术实战技能与文化熏陶并重。在教材的设计上将丰富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学生易懂、易学并感兴趣的形式,要提升武术教材的科学性,深入了解武术项目的特点,深度加工教材,用简化、变形、游戏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与分化相结合,把复杂难学的武术竞赛素材进行分解,用其中符合体育教材原则和学生心理的内容作为武术教学的内容,展现武术自身的风格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3、合理改善武术教学方法,选择多种教学手段

学校很多学生不愿意上武术课,与体育教师呆板的教学有关。要想改变目前武术教学的现状,必须从改变武术教学方法上做一些尝试。教学方法是教师运用一种主要的手法进行教学的行为方式。在武术教学中,主要运用念动训练法和表象训练法,这主要是心理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其中武术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讲解动作的规格,动作路线,攻防含义,引起学生对动作的求知欲望;示范法是武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生动、具体的直观手法,在示范过程中,要注意示范面、示范位置、选择示范时机、变换示范速度等,使学生清楚的了解动作,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提高学生兴趣。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音乐在武术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要根据不同的动作选择不同的音乐,了解音乐与武术动作的内在联系,使音乐与武术动作的配合恰到好处,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扩大交流,提高影响,形成武术学习热潮

武术运动是一项群众体育项目,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完整人格的塑造有积极的作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各学校开展武术教学和课外锻炼颇有成效的学校树立典型,让各学校参观学习,交流经验,扩大影响。各学校应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利用大课间时间,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习练武术,采取多样形式,每个班都能创编出不同特点的武术操、搏击操、器械操、各种套路组合、太极拳等,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了解武术运动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在学生们自由创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技术指导,全班动员、全员参与,形成武术学习的热潮。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学校是我国普及武术知识、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我国在校的学生有两亿多,如果他们能在学校得到良好的武术锻炼,掌握武术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学习几套拳械,常练不辍,练得体魄健壮,武德高尚,若干年后,我国整个国民的精神风貌,必将大为改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强中强国”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武术进入学校并得到广泛普及,势在必得,只要各级有关领导,尤其是决策层,从思想到行动上真正把武术工作重视起来,加上各基层教育者的认真贯彻落实,那么,中华武术一定会在学校教育中显示出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真正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方理勇.浅议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学内容的结合.体育教学,2003.01 .

篇7

光明路小学建立于1942年,是一所有着71年悠久历史的学校。历经几十载的风雨历程,从数次课程改革到今天光明路小学自主研发的《武魂》校本课程,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主动发展 特色发展,才是提升学校内涵和社会声誉的有效手段。历经七年的探索研究,武术特色教育的丰硕成果使名不见经传的光明路小学声名远播。

一、理念指引――最初梦想

光明路小学83%的学生为来城务工子女,多有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心理防线脆弱等现象。“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这成为了他们最初的梦想。光明路小学体育教师魏换强是学武术专业的,出身武术世家。他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就选择了武术这一传统运动项目。

开始,通过练习武术中太极拳,强健身骨,增强体质。后来也参加了一些大型表演。在练、演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在改变。习武不仅使每个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还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张扬,自信、自强、活泼、开朗的个性在每个人身上显示出来。看到成效就看到希望,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决心。教育特色的创建与实施,离不开办学理念的指引,经过论证,确定为以特色化《武魂》校本课程的建构作为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明确了“以武塑德 博爱做人 以武启智 博学成才”的办学理念。

二、校本课程――践行梦想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给了学校自我发展的空间。特别是2008年的教学评估别强调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为他们指明了方向,让他们认识到,武术特色要想让它延续,让它不因为领导或老师的更换而搁浅就必须形成常态化,让武术走进课堂。经过反复酝酿,确立了《武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施。校本课程不是武术而是武魂,诣在练武的同时,感受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在练武中修武德,学做人。诣在向学生宣扬民族正义感和“重义守信、助强扶弱、恭廉修行”的民族气节。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先行试点、逐步推进的原则来开展《武魂》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在2007年光明路小学首先确立了太极拳为试点项目,率先在4至6年级推广24式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的这一年里,学生们习练武术的兴趣空前高涨,他们不自卑了,自信了、勇敢了,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张扬,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后,他们确立了每个年级所需习练的功法。更进一步的推广试点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开始着手《武魂》校本课程编写。

“习武者尚武不尚力、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教之武”。《武魂》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能让学生在练武中露一手,更重要是能让学生在练武中懂得武德,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通武知、观武影、唱武歌、知武事、读武文、品武韵、修武德、练武姿”等形式,让学生全面感受武术的无穷魅力,体会《武魂》的丰富内涵。

三、小社团,大舞台――梦想绽放

光明路小学为了更好的发展武术特色,提高学生们的武术修养,成立了校武术队和武术社团,形成了武术队尖子生、武术社团和全员三个层次的武术培训体系。并积极与校外力量强强联合,聘请了省、市优秀教练员到校指导,尖子队员的训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武术社团也根据队员的年龄特点,组建不同年龄层次的武术梯队,训练时做到由易到难,逐步深入,使队员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并通过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柔韧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武术小社团还不定期组织社员开展武术交流活动。让社员深入社区、公园、晨练点,了解社会,并和民间的传统武术大师请教、学习,和晨练的习武者交流习武的心得。为附近的居民表演武术节目和教授一些强身健体的方法。组织小社员们参加各级别、多形式的艺术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这些活动留给大家深刻印象的同时,给光明路小学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附近的居民不再用老眼光看光明路小学了,对学校的态度变了,有的住的很远也要到光明路小学来就读。光明路小学的孩子们变了,变得大方了,敢说话了,每个学生都洋溢着阳光、飒爽的神采。

四、丰硕的成果,灿烂的未来――放飞梦想

篇8

一、现行高校武术公体课的弊端

(一)内容单调、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动作难度较大与现代体育课教学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客观要求不符,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现行的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内容基本上以五步拳、初级长拳三路、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为主。可是这些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教学的需要。

(二)内容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现行的武术教材中,以初级长拳三路为例,一个套路共有三十六个动作之多,除简单的比划动作之外,学生要做到“拳如流星”,“跟随手动”,“目随势注”等特点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导致大多数学生模仿动作难看不舒展等也是造成学生不喜欢武术课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加上大学的课时较短,一般按排一周一次课,总学时为一个学期。学生每上完一周课后,在也不进行练习,等下周再来上课时前面的内容有忘了,既不利于教学又耽搁时间。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培养不了学生课外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考评制度不合理,学生自我锻炼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民办高校武术课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判多为学期末的“技术考试”的形式为主,造成学生只是片面模仿技术动作的,而真正的自我锻炼意识较淡薄。

(四)学生第一次接触武术项目的盲目性。

对于大部分刚进入高校的大学生来说,对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清楚武术所包含的项目及其特点,在一次调查问卷中,我们了解到,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人以前接触过武术的项目,而另外一部分听过,见过,但自己从没有参加过。特别是我国的一些贫困的地区,条件的不足导致大多数人只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些武术的比赛,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传统武术内容进入高校武术课教学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武术的健身功效。

习可健身。武术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都有所提高。实践证明习武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二)武术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观之可悦目。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能培养习武者坚持不懈,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勇敢无畏,坚韧不屈,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意志品德。

(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项目,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它独特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民族性、地域性、健身性等。而高校把武术作为教学内容,能得到很好的继承、发展,所以我国应大量在各中小学及大学普及和推广武术运动。现在,我国以河南为首的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相继都开展了规模大小不同的武术学校。它能为民间一些喜欢民族武术的人提供一定的条件,也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提供又一个平台。

(四)有利于中国传统武术向世界的推广。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项目,每年都吸引来至于不同国家的专家,留学生慕名来我国各大高校学习中国武术。故在普通高校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武术的教学,使他们通过对传统武术技能的学习和演练,能更深刻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

三、建议

(一)加强教师在传统武术方面的业务培训。

在我校的武术教学中,相当部分任课教师是非武术专业,教师本身对传统武术的理论和技能理解的不够深刻,这样会导致在课堂中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掌握地方传统拳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把学生吸引到我们的课堂上来。

(二)丰富教学方法,加长学习的时间。

我们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观看教学录像,观摩课等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动作表象,激发对武术的兴趣,再次我们可以延长教学的时间来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国家应加大投入。

我国现有的武术学校虽然为数不少,但做为我国传统优秀体育项目,我国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鼓励武术界的人士多开办一些这样的学校,多开展一些比赛。

(四)普及传统项目(武术)的教学。

武术做为传统项目我国应加大这方面的投资,使每个中国人都了解此项目,从我们的小学教育人手,让每个学生都学会最基本的武术动作,把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正的落到实处。多开展公益性的活动,让每位公民都能参加到这种活动中来,真正做到强身健体,增强民族团结的效果。

篇9

[关键词] 传统保健体育;武术拳操;校本开发;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 R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2(c)-0164-04

传统保健体育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心理的暗示,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功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1]。1982年6月原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国家体委联合发出“关于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体育课中增加传统保健体育内容”的通知,经过30多年的教学改革,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体育教学逐渐形成并完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2]。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创编的传统保健体育创新功法――武术拳操作为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的创新项目,于2009年创编完成,已成功举行了八届武术拳操比赛,在上海高校产生巨大的影响力[3],目前已纳入到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体育规划教材,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全面推广。

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如何优化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4],进一步促进高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改革。本研究通过传统保健体育创新功法――武术拳操的教学实验,以此论证武术拳操在传统保健体育课中开展的价值,为今后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级12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学生选课情况和本研究的需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学生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66名,其中男32名,女34名,年龄17~19岁,平均(18.2±1.7)岁。对照班60名,其中男29名,女31名,年龄17~19岁,平均(18.1±1.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总学时为42学时,每周3学时,共14周),实验班实施以武术拳操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验,对照班实施以三路长拳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验,两组均由同一位武术专业教师采用相同教学手段和方法,分别进行教学。

1.3 观察指标

1.3.1 运动强度 应用Polar F55心率表遥测心率,以心率来反映运动强度。随机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各16名健康学生,运用Polar F55心率表进行运动过程中的心率测试。测试者跟随音乐节奏分别完成整套武术拳操、三路长拳练习,设置每10秒记录1次数据,同时记录受试者的心率变化。

1.3.2 体育学习兴趣水平 参照汪晓赞[5]“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作为量具,制订大学生调查问卷,以“体育学习兴趣”为维度,采用5点评分法,完全同意为5分,较同意为4分,同意为3分,部分同意为2分,完全不同意为1分,分值越高,J可度越高。为了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分别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由6位从事武术教学与研究的专家进行调查审核,确定其效度,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必要的补充修改;在信度方面,采用重测法,从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出30名同学进行预测试并回收,2周后选择同一批调查者再进行测试,经过计算重测信度的R值为0.82(P < 0.05),说明2次调查结果的相关性较好。在学期初发放问卷126份,随堂回收有效问卷126分(回收率为100%);学期末发放126份,随堂回收有效问卷126份(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对回收后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班平均心率为(132.3±4.3)次/min,对照班平均心率为(141.5±4.6)次/min,两组平均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前,两组体育学习兴趣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分与实验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实验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分明显高于实验前(P < 0.05),且实验班实验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学校武术教育突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6]。但目前很多高校武术教学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武术教学内容仍采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创编的初级套路,学生要想规范完成套路动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练习,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武术的兴趣。由此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老师教的武术,上课时学习情绪不高的现象[7]。2009年,在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创编了学生阳光体育创新项目――武术拳操。武术拳操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遵照武术拳术和体操的创编规律组成的各种单个动作、组合和套路的练习形式[8]。它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选取多个拳种的经典动作,精心编排,设计新颖,在富于韵律的节奏中练习武术,操练中结合发声,具有动作简单实用、突出攻防格斗、强调发生助威、适于集体演练等特点,适合学校武术的教学与开展,也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弥补了规定武术套路所存在的缺陷。目前,武术拳操已被列为上海市阳光体育大联赛必选运动项目,在上海市各高校得到全面的推广。已有研究表明,开展武术拳操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9]。

评价运动强度的指标有很多,常用的有心率、耗氧量、运动后血乳酸量、代谢当量、最大摄氧量等。由于在实践中,反映运动强度的指标测试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如无氧阈值、血乳酸值、通氧量、摄氧量、最大摄氧量利用率等,对仪器设备和场地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10]。心率直接反映了人体心肺功能的变化,其对运动刺激反应比较敏感,能够确切地反映身体负荷的不同变化,心率的变化与运动负荷变化之间有因果关系,具体表现为身体运动-能量代谢增加-摄氧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增加,运动强度与心率同步变化[11]。另外,心率指标的测试不需要专业的人员,并且能够在运动现场实时测定,结果也容易比较和评价,更易于应用于实践。因此本研究采用心率指标来评价运动强度的大小。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运动的最佳心率范围在110~120次/min到170~180次/min之间,在此区间心功能将得到很好的锻炼[12]。测试结果表明,在武术拳操和三路长拳的运动过程中,两者的心率基本上都处于运动适宜范围,无统计学差异,按照生理学上鉴定为正常人体中等强度负荷,属于有氧运动范畴,能够起到健身的作用,适合不同体质大学生锻炼。武术拳操总共48式动作,一套完整时长为2 min 20 s,其运动量适中,适合于不同的锻炼人群,武术拳操动作力度上以刚为主,以柔为辅,刚柔相济。练习武术是通过人的身体运动实现的,练习者只要进行适度的身体运动就能够增进健康。练习武术拳操能提高人体速度、力量、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而且大多数动作左右对称,能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该套操强调“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强调上下肢全部要协调一致,腰、身、腿全部协调一致,人体各部位几乎都参加运动,有效改善各运动中枢和植物性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增强对各肌肉群的控制能力。

从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的得分变化来看,对照班的得分稍微有点提高,但没有明显变化,而实验班的得分则明显提高。从两组之间的关系变化来看,实验后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班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班。结果表明,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班进行的武术拳操教学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而对照班进行三路长拳教学对学生体育学习积极兴趣的提高则不明显。三路长拳由于动作多,路线复杂,不利于学生记忆,难度偏高,缺乏吸引力,教师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教授大量的动作,而学生则必须反复强化记忆学习才可能掌握住。同时由于大部分课堂时间用于讲解动作要点,学生模仿练习,往往忽略动作本身所蕴含的攻防含义,即使是武术专项教师讲授,往往也是一带而过,所以学生对所学动作只知道动作技术,而不知道动作内涵,从而在课堂上表现为学生对动作反复练习而兴趣不高,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学期教学结束后,除了考试内容勉强记得外,其他武术内容基本忘完;平时用武术进行锻炼的少之又少。但是武术拳操相比较对照班教授的三路长拳,更加突出武术简单实用的技法,并着重突出武术的攻防技法,设有两人对穿、两人对打动作,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学生在掌握了动作内涵后更能理解动作的规格要求,从而在课堂上练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氛围都非常热烈,在课余时间经常两人一组进行锻炼。另外,武术拳操有较多的发声,主要为“哈”“嘿”两种,以声催力,能有效增加动作爆发力,宣泄不良的情绪,增强演练气势,比较适合集体演练和比赛,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心理学理论认为,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优先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主体在认识或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导致主体将其注意力经常集中或趋于某事物、积极从事该项活动的心理动力调节系统[13]。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查询,很多高校武术课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反映学习武术的兴趣不高,达不到武术课的教学目的,所以在武术课中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才能够有利于武术课的教学[14]。本研究实验前后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显著的提高,提示实施武术拳操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影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季浏教授之问“体育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是,教武术的什么内容,怎样教武术,能使许多学生像喜欢跆拳道那样喜爱并学会武术等” [15]。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大学武术教学中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老师教的武术内容的难题。

目前,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同时医学生的学业压力也非常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大学生由于各种压力而引起的焦虑症和抑郁症[16]。高校体育教学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并让学生掌握一项体育锻炼的技能,培养大学生的运动习惯,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17]。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了,才会自主练习并深入探究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W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很大影响[18]。在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对照班的大部分学生反映对武术教学的内容缺乏兴趣,动作复杂难练,对动作中内隐的攻防含义不能完全理解掌握,课余时间很少自主进行练习,而实验班采用武术拳操为教学内容,能让学生领悟到一招一式的攻防含义,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运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学生的运动参与状况能够客观表现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和态度,能反映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正确与否[19]。

中国武术素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武术拳操在创编时就考虑到移动距离的问题,所有动作都在左右两米完成。没有大面积进行窜、跳、蹦、纵、闪、展的长拳动作,其锻炼对场地、器械条件要求很低,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去进行锻炼,不受场地条件限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锻炼,对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有促进作用。大学体育是个体接受最系统、最规范的体育教育,是人们进行终身锻炼的基础阶段,它是培养个体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终身体育能力和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最重要的时期[20]。将武术拳操引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传统保健体育教学中,作为加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优势课程进行教授,本研究结果提示,通过武术拳操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增强练习武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虞定海.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32.

[2] 翟立武.高等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特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3):92-94.

[3] 吴志坤,王宾,徐仰才.高等院校开展武术拳操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5(27):11-12,19.

[4] 张峰,赵光圣.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5(1):77.

[5] 汪晓赞.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学习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吉洪林,赵光圣,张峰.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变革探析―兼论对当前武术教育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2):91-97.

[7] 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134.

[8] 王宾,席饼嗣.武术操的历史寻绎及研究现状-兼议武术拳操的创编[J].搏击・武术科学,2011,8(2):24-25.

[9] 王宾,徐仰才,吴志坤,等.武术拳操教学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医教育,2015,34(1):21-24.

[10] 陆耀飞.运动生理学[M].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5:171.

[11]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教师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2] 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46.

[13]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3-4.

[14] 马宏武,周鹏.高校大学生对于公共体育课中武术教学的兴趣分析-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J].学校体育学,2015, 5(31):119-120.

[15] 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说明与分析(二):课程目标[J].中国学校体育,2012(3):14-17.

[16] 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8-149.

[17] 廖万民.论学校全民健身c终身体育教育[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6):61-64.

[18] 杭华彬.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体育意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7(6):99-103.

[19] 潘峰,孙黎曼,王雪芹,等.终生体育视野下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状况分析-以山东省部分医学院校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60-61.

篇10

特殊教育学校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石,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水平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1]。据教育部的《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比上年增加86所;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全国共招收特殊教育学生6.57万人,比上年增加1613人;在校生37.88万人,比上年减少2.00万人。与此同时,人们对承担着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任务的特殊教育学校赋予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已不仅仅是接纳特殊儿童就读的机构,而是要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为特殊儿童的学习、就业和未来发展服务。学校校务评估是评估者依据相关的评估标准,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学校整个或某一方面管理工作的状态和结果以及运作过程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目的在于鉴定、监控并指导学校工作,帮助学校或鼓励学校自我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改进,促进学校发展和质量的持续提高[2]。因此,如何衡量与评价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价值,了解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营绩效,深入挖掘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工作中的问题与盲点,优化教育配置,对于满足特殊儿童的发展需要、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台湾目前已确立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评估体系,了解并吸取台湾特殊教育学校评估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评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在分别以“特殊教育”、“台湾特殊教育”、“台湾特殊教育学校”、“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台湾特殊教育评价”等为关键词,在国家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厅、台湾教育部网站上进行模糊检索;然后,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二次筛选。筛选标准是所的文件必须包含“特殊教育”或者“特殊学校”,文件内容必须是同特殊学校评估(义务教育阶段)直接相关的指标体系。最后,经过整理,获得了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相关资料。

二、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的简要介绍

依据《特殊教育法》和《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中的相关规定,台湾教育部在2013年4月颁布《101年度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实施计划》,着手组建特殊教育学校的评估体系,以背景、输入、过程、产出(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CIPP)理论为基础,在评估中以校长领导为输入,以满足学校和个别学生需求为考量核心,考察其在行政管理、学务专辅、环境设备、社群互动等7个方面的实践过程,以评量办学成效为产出。具体介绍如下:

(一)评估组织

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有三个组织部门,即由教育部选聘教育行政人员、学者专家、校长等代表共同组成的评估会,由教育部选聘特殊教育相关学者及民间团体代表组成的评估小组,以及由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组建的评估研发及工作小组。这三个部门的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如上图所示,评估工作是由评估会统筹,评估小组、评估研发及工作小组配合执行来完成的。具体实施时,评估会负责审议、咨询整体评估事宜,整体调控;评估小组负责前往各个学校进行实地评估;评估研发及工作小组负责拟定评估工作计划、指标、量表、评估手册资料,并为评估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施流程及评估方式

1.实施流程评估体系包括准备、评估、总结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评估内容,并开展针对评估人员和受评学校的培训活动;在评估阶段,受评学校完成自评,评估人员进行实地测评,并在一个月内完成评估报告,在14日之内把评估报告送达受评学校;在总结阶段,讨论评估结果,在14日内告知受评学校,并受理受评学校的申诉,完成评估结果的修订与公示。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2.评估方式评估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即学校自评和实地评估相结合。(1)学校自评:受评学校负责人参加自评说明会;组成学校评估委员会和工作小组进行自评,撰写自评报告;召开自评报告协调会议,汇整学校自评报告。(2)实地评估:评估人员参加专业评估培训会后,进行实地评估;然后根据评估情况撰写各校评估报告,并针对评估情况召开讨论会,确认正式评估结果。(三)评估内容评估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项目、指标、参考效标。原则上,评估人员依据指标进行评分,受评学校依据参考效标进行资料准备,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免评部分参考效标。因此,受评学校评估时的具体参考效标内容略微有所不同,以下会具体说明。评估项目及指标内容和占分比例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评估共有7个项目,50个指标。对于第三层次参考效标的内容,《101年度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实施计划》未做详细规定,各个受评学校参考《102-103教育部所属高级中等学校特殊教育班评估实施计划书》中的相关规定,各自制定具体的参考效标进行自评。通过查阅各个受评学校的自评报告,发现参考效标内容多是依据本校情况制定,推广性较低,且数量较多(范围在90-105个),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关于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的分析

欧盟在2001年提出“欧洲跨国合作的学校教育品质评估”(Europeancooperationinqualityevalua-tioninschooleducation)报告书,明确指出,教育品质的评估与改进,最终取决于学校层面的发展。该建议书呼吁各会员国在学校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的平衡框架上,创建促使学校进步及学生学习成效提升的双赢目标。在对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评估时,应坚持这一双赢目标。综合分析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除了达到这一目标外,还有以下优势和不足之处。

(一)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的特点

1.评估以完善的特殊教育法规为制度基础台湾自1970年以来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以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其中,2000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第13条规定:政府及民间为能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发展,应该加强教育研究与教育评估工作。该法令的颁布是台湾教育评估制度的法源基础,表明了教育评估工作的重要性。2003年修正的《特殊教育法施行细则》规定,“直辖市及县(市)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办理特殊教育之绩效,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应至少每两年办理评估一次”。至此,台湾特殊教育评估已由过去的专案性、重点性的实施,转为常态性及持续性的品质监督工作。2010年修正的《特殊教育法》第47条规定:“高级中等以下各教育阶段学校办理特殊教育之成效,主管机关应至少每三年办理一次评估”。此项规定除强调特殊教育服务品质的掌控,应继续由常态且持续的评估工作把关外,更进一步加长了常态评估工作的时间间距,由两年延长为三年,使学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周期性的自身素质提升。基于以上法律的颁布,台湾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特殊教育法规体系。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务评估体系正是依据上述法律制定,从而保证了其高效的执行力。2.评估程序严谨,力求客观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是一套严谨的评估系统,首先,评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评估和结果。三个阶段相互衔接,紧密联系。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都做出了具体规定,确保每一阶段任务按时完成。例如,在评估阶段,评估结果一个月内必须反馈给受评学校。这一举措,不仅能够让受评学校了解自身发展的现状,而且也能够让受评学校在自评的基础上,审核评估小组的工作,通过主客观评价的结合方式,确保评估能够客观的反映学校的发展现状。其次,评估结果的审核过程,更是体现了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工作的重点是力求客观反映受评学校的真实情况。例如,在总结阶段,如果受评学校认同评估结果,则公布评估结果,评估完成;若不认同,可以在收到评估结果的14日内,就有异议的部分向评估小组提交复审要求。评估小组需在14日内,完成复审工作,并再次反馈给受评学校;受评学校收到复审结果的14日内,可提交申诉报告,说明评估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拟解决方案。3.评估内容全面,体现专业性评估中最为突出特点的是评估内容,在范围上涵盖了校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对象上,考虑评估学校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体现了评估的专业性。例如,在学校管理方面,评估了校长领导和行政管理;在教育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评估了课程教学与实习辅导,重点考察障碍学生的适性学习,个别化教育情况,以及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在素质教育方面,评估了学务辅导,重点关注障碍学生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在学校硬件设施方面,评估了环境设备,特别是校园无障碍环境的设置。在学校绩效方面,评估了绩效表现。此外,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是障碍学生,在社群互动的评估中,重点关注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如何合作,以更好的促进障碍学生的发展。例如,学校定期编印家长手册、通讯等刊物,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资源等;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合,为障碍学生提供医疗层级的专业复健等服务。总而言之,台湾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务评估旨在全方位的展示出校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全面而具体的反映出学校教育的成效与不足,进而为学校未来发展计划的修改与制定提供全面可信的基础资料。4.评估工作多方协作台湾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务评估工作不仅仅是由某一个部门完成的,而是多方协作的结果。这在2001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第11条规定中也有所体现,各市县教育局均设特教科和包含咨询、特殊学生鉴定及就学辅导会;各中小学设特殊教育推行委员会,大学设立特殊教育中心以保障特殊教育的推行运作。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的研发由高等院校负责,事务性的工作由教育部和特殊学校负责,整个评估过程需要多方协作,各司其职,发挥各方所长,专业而公正的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现状做出有效评价。

(二)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的不足之处

1.评估指标划分过于细致,导致重复测评正如前文提到的,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的指标共有50个,虽归属不同的评估项目,但也有重合的部分。以资源整合和策略联盟这两个指标为例,二者的内容有重叠,资源整合中有“配合提供学生的医疗等相关服务”,而策略联盟里则出现了“与社区医疗服务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医疗层级的康健服务”。这种两个指标下的参考效标内容重叠,不仅会使事务杂陈,加大评估工作的任务量,耗费不必要的时间和人力;而且也会使受评学校为满足评估要求而重复做同一工作,影响工作效率,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2.评估人员构成过于复杂,影响评估的一致性评估人员构成既包括高等院校的特殊教育教授,相关机构的专业人员,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包括民间团体代表。这里不难发现,高校与相关机构、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者基本都是专业人员,对特殊教育有专业的了解。至于民间团体代表,则不能保证他们的专业性足够高。这样,在评估时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的知识背景和教育观念的不同容易造成观点的分歧,影响评估结果的一致性与科学性等。

四、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评估尚无统一的标准,基本是各省市自行制定评估方法。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特殊教育事业起步较早,能为特殊学校的发展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条件。因此,制定特殊学校评估标准中83.33%的省市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中西部。此外,我国各省市的特殊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在整体结构和具体评估项目方面差异较大,评估内容分散在学校定位,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环境,教育保障,教育效果等六大方面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难以全面反映特殊学校的发展现状。正如刘五驹[8]指出,在各省市制定的评估方法中,普遍存在指标体系的构建随意性大于科学性。鉴于当前我国特殊学校评估标准缺乏理论建构,可采用的操作性评估工具不足,缺乏完整的评估体系指导等问题,再结合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的经验和教训,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完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提供法律基础

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的依据是其完善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而我国大陆地区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还比较缺乏。目前与特殊教育相关的规定有: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入学及学籍管理、教育教学工作、校长教师和其他人员、机构与日常管理、卫生保健及安全工作、校园、校舍、设备及经费、学校、社会与家庭共计七个方面对特殊学校办学进行了规定。2001年,教育部了《义务教育阶段培智学校/聋校/盲校教学与医疗康复仪器设备配备标准》。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由总则,建设规模与建筑项目,学校布局、选址、校园规划与建设用地,校舍建筑面积指标,校舍建筑标准五个方面构成。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特殊学校评估指标体系,缺乏对特殊学校进行监管和评估政策的依据。正是由于立法的滞后,各省市特殊教育的管理才杂乱无章。只有制定专门的特殊教育法,才能从上至下有序的开展特殊教育工作,才能依法制定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评估体系。

(二)规范的评估程序,确保评估有效性

台湾特殊教育学校校务评估体系既有“背景,输入,过程,产出”的理论基础,又有规范的评估程序。比如,在准备阶段,除了完成评估工具的制定外,还规定必须召开学校自评和评估人员实地评估的培训会,确保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评估和总结阶段,规定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受评学校的时间范围,给与受评学校申请复审和申诉的机会,不断完善评估结果,保证了评估的客观性。李凌艳[9]指出同西方传统相比,我国的学校评估工作及其问题的研究更多地是从一种行政管理的需求角度诞生的,而并未满足专业性研究领域对教育评价从实践到理论的研究需求。因此,我国在开展特殊学校的评估工作时,要注意从专业领域的需求出发,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加快评估体系的理论构建,对评估指标和结果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实现全面、真实、客观的评估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这一目标。

(三)整合高校、特殊教育服务机构等资源,提供专业支持

篇11

一、幻灯机和实物投影仪的应用

幻灯机的种类较多,但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大致相同,都是由光源,凸透镜和平面镜组成.由于幻灯机操作方便,易于掌握,而且价格便宜,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师使用幻灯机大部分的做法都是将一些课前整理好的反映教材重点、难点的知识投影到屏幕上,或者将课堂上要讲解的习题投影到屏幕上,只起到一个小黑板的作用.其实对于物理教学而言,利用幻灯机进行教学有许多独到之处,可以利用它来讲解许多物理知识.

例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利用幻灯机打出的强光可以让学生演示手影、皮影戏;在讲“日食、月食”时,用两个圆形的纸片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让两个纸片在幻灯机前移动形成日食、月食的奇观等;在讲“光的三基色”时,可利用透明的三色胶片在幻灯机上进行色光的混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投影仪的使用对物理教学的帮助也很大,尤其是实物投影仪,它可以将难以看清的表盘刻度、实物直接投影到屏幕上,放大需要观察物体的倍数,使难以看清的微小变化、不易观察的现象一目了然.

例如,在讲“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时,做演示实验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学生难以看清,又不可以竖直放置.这时教师可将条形磁铁放在玻璃下,然后一起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在玻璃上撒上铁屑,轻敲玻璃板,大屏幕上清楚地显示出条形磁铁的磁场分布情况.

又如,在“法拉第的发现”实验中,由于灵敏电流计的表盘很小,做演示实验时,学生看不清指针的偏转,这时教师可将灵敏电流计的表盘投影到屏幕上,放大后指针偏转情况很明显.

如果所做的实验仪器较大,不易放到实物投影仪上,那它还有一个独到的地方,可以把它的镜头对着你需要观察的地方,即使不搬动仪器也可放大得非常清楚.教师事先可先了解实物投影仪的使用方法,课前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训练,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二、电视和VCD的应用

电视已得到普及,电视节目摄像简单,可制成光盘保存,光盘可大量复制,这给教育的普及带来极大的方便.有些一般学校无法做的物理实验,教师可去工厂、企业摄像,通过电视和VCD组合教学,让学生通过声、像结合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物态变化”时,笔者去钢铁厂拍摄了铁熔化成铁水、铁水再凝固成铁的过程,去野外拍摄了霜、露、冰、瀑布等,并制成了碟片,通过播放,让学生有一个充分感知的过程.

当然,利用电视机也可进行远程教学,实现网上的教学过程传播,达到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

例如,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的空中课堂有中学物理的课堂同步教学,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观看,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授课、模拟练习、播放动画、解题计算等.由于计算机上备有声卡、显卡,学生能以视觉、听觉接受知识.如果把计算机与其他媒体结合,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实现学习的个别化,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另外,利用计算机实现联网,可实现远程教学和网上资源共享,促使教学的优质资源互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计算机还可自制一些flash课件.flash课件生动、形象,非常适合初中生,学生观看的兴趣非常高,可提高教学效果.

篇12

关键词:高校体育;武术教学;问题;对策

一、前言:武术作为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健身功能和内省功能。高校武术教学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健身的主要环节,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武术,并帮助学生掌握该技能,不仅可以满足大学生兴趣,形成体育锻炼好习惯的需要,也是促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和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项目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随着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已形成一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校园文化,高校武术课程教学已取得较大的成绩,然而从总体上看,大部分高校的武术教学并未达到预想的改革效果,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新时期的高校武术教学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而确立科学合理的武术教学体系,所以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研究,寻找影响高校武术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目的为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武术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系统的武术练习,能够有效提高练习者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长期坚持可有效培养坚韧、顽强及果断等优良意志品质,同时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树立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优良风尚。

三、高校武术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的定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严重:武术教学目标作为高校武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可以积极地修正教学活动方向。然而,目前的高校武术教学目标的定位依然受到提高技能等传统思想的束缚,注重技术学习,忽视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长期效益,这有悖于武术教学的初衷。

2.教材过于陈旧:高校武术教材大都是竞技体育的缩版,内容陈旧,弊端诸多,学生只是模仿教师动作,无法掌握其中内涵,认为武术套路没有“实用性”,只有外部动作架势,缺乏实际的攻防价值,兴趣普遍不高。

3.武术理论教学内容偏少:长期以来,武术理论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绝大多数高校武术课考核时没有理论要求,导致理论课的教学时数不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武术价值和常识性知识的认识。

4.教学方法守旧:很多高校武术教师的教学方法方面,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难以发挥教师特长,而学生也只能按照教师示范死记硬背、枯燥练习,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将所有精力集中在动作技术的精雕上,致使整个教学过程死板、沉闷,制约着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5.教学双方的关系不和谐: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很有个性,对旧形式表现得异常反感,而对新异刺激的追求极为强烈,对传统的套路教学非常厌倦,热衷于风格泼辣、刚猛的精短套路,由于缺乏沟通,教学双方产生思路偏差,致使无法默契配合。

6.评价方法不科学:大部分高校所制定的武术教学考核标准为:从套路的完成情况、动作规格、劲力、熟练性与连贯性等四个方面,成绩的评价不仅单一,而且受“技能教育观”的影响,过于强调技术技能评定,此种考核方法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目标不一致。

7.武术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受传统武术教学观念的影响,从事武术教学的教师不认真钻研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法程式化,致使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沉闷乏味,压抑大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影响武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提高高校武术教学效果的对策

1.优化武术教材,丰富教学内容:高校武术教学内容需迎合大学生兴趣进行合理安排,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应穿插攻防明显的散打等内容,通过充分体现武术技击性来激发大学生练习的兴趣和动力,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防身自卫能力,在对抗教学中实现所掌握武术技术的运用和发挥,可培养大学生勇敢顽强和不怕吃苦的优良品质。

2.增加武术理论教学时数: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深蕴其中的文化内涵更具魅力,所以,增加武术理论教学时数,讲授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利用历史人物或事件实施武德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的结合。

3.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高校武术教师需态度和蔼,刚柔相济,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诱导和启发提高大学生学习的欲望,将提高师德作为提高教师总体水平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间和师生间多交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突破传统武术教学模式: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积极尝试实现竞技性和娱乐性的有机融合,即将枯燥的武术技能融入到趣味游戏当中,使之成为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提高,可将武术公共课调整为武术选修课,按照学生的喜好分班教学,会促进高校武术教学的深入开展。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新理论、新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现代音像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实施直观形象的教学,因其生动、直观,易被大学生接受,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武术教学效果。

5.评价方式科学化: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讲武术是一项有一定难度的运动,因此考核时需要拓宽教学评价范围,将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作为参考依据,同时兼顾其他评价方法(如自评、互评等等),为大学生积极营造一种“高质低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付出后能够感受到进步的成就感,继而成为终身体育手段的可能性。

6.注重武术教师队伍建设:各省市教委应该依据目前高校的师资情况,有计划地举办高校武术教师及教练员的培训班,帮助他们不仅掌握武术技能,从理论上注重武术的科学研究,对教师的培训不仅仅局限于武术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学习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切实提高医疗保护技能,此外还可以像其他专业一样,设立精品课程,从而培养出适合高校武术教学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7.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各高校需根据自身状况,适当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扩建场馆,增添器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锻炼环境,同时给予政策支持,充分调动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从而切实推动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

总之:中华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高校武术选项课作为大学生传承武术的渠道之一,体育教育工作者需不断完善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使其对武术产生浓厚兴趣,实现武术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参考文献:

[1]闫慧,刘双恩.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趋势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

[2]付荣.安徽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

[3]秦子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4]李焕荣,李杨,徐文峰.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改革与发展研究[J].内江科技,2007

[5]许朝洲,吴向宁.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篇13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的表现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无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提问有“数量”而无“质量”。从课堂提问数量和教学实际效果来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仍然存在“量多质差”的缺陷。各年级数学课大多存在类似“是不是”、“对不对”之类无思考价值的提问,有的课甚至多达6次以上。课堂教学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却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量多而质差的课堂提问不仅不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2)候答时间过短。笔者在听课时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在发问后还不足几秒的情况下就立刻叫学生回答,试问这么短的候答时间学生能思考出什么?还有这样的情况,教师问题一出,马上进行小组讨论。看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如果没有个体的深入思索,学生的回答不是过于肤浅就是流于模仿。而且由于没有自己的思维成果,学生也不会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也难怪小组讨论时各唱各的调了。

(3)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过于简单、粗糙。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两种现象较为明显,一是教师以权威自居,对学生的回答求全责备,只给予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压抑;二是评价语枯燥,动不动就“你真棒”、“你真聪明”,特别在低年级段更明显。不是真切地评价使学生找不到被表扬的感觉,感觉不到老师真切地鼓励就会打消学生再次积极、认真思考问题的冲动,课堂提问的魅力也因此被削弱。

2.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无效提问的原因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无效提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没有精心准备。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 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此很多教师理解为教师在一堂课中讲得越少越好,应该让学生多讲,教师讲多了又成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出现了主观上希望通过课堂提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实质上则是为了“提问”而“提问”,用“提问”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要说的答案,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把“问答”当作“对话”。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则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新课程理念,但师生、生生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交流和互动,“对话”也仅浮于表面, 流于形式。

3.从“无效提问”走向“有效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正是将问题付诸实践的关键一步,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紧扣主题,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同时,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所提问题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在备课中还要反复推敲所设计的问题,使课堂提问有明确的目的性。

(2)问题难易适当,吸引学生参与。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基础来设计问题,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要力戒那些“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过于简单的提问。例如教“长方体的体积”时,先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几个不同形状的大长方体,然后提问:“大家边观察边思考,看看大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大都会说出长方体的体积恰好等于长乘以宽乘以高。不要机械地提问:“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等于长乘以宽乘以高?”这样的提问难度太低,无法激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参与数学学习。

总之,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积极探寻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使课堂提问真正发挥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 选项课 武术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Martial Arts Selective Sports Teaching

ZENG Hanmin

(Physical Education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gmen, Hubei 448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rtial arts selective sports teaching in Hubei Province, thus put forward the counter measures.

Key words selective sports; martial arts; teaching model

0 引言

当前,高校实施武术选项课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硬性重复教学模式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把机会与权利公平分配给大学生,让大学生施展其才华,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借用武术运动形式以及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气质、修养、需要和自我觉醒得到充分挖掘。

1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研究的需要,查阅有关武术教学文件和大学武术选项课教学改革的相关资料。(2)专家访谈法。通过拟定的访谈提纲,面访了本省5所高校的武术专家学者20人,其中体育部门主要负责人5人,武术教师20人。(3)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开展武术选项课程的大学进行问卷调查来反映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本次共发放问卷表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5 份,有效率为85%。(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的原始数据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所有统计采用SPSS4.0完成,为本文提供可靠有效的参考。

2 分析与讨论

我们从表1武术选项课的课时统计可以知道,我省许多高校武术选项课,大学生跟武术教师学习相处限制在每周一次的选项体育课上,这样课时量变得极少。而由表2得知只有相当少的大学生具有课外武术老师指导或到社会机构进行武术学习的机会。因此总的来看,高校武术选项大学生极度缺少武术练习的活动机会,所以学生的武术技术水平也就无法得到更大提升。

我们从表3武术教与学满意程度表可以看出有超过了多数大学生对武术老师的教和自我的学不能很好的统一起来。而这一现象也恰好反映了大学生武术运动水平个体的差异性。据悉,许多高校大学生在进行武术选课时,每年度都要进行一次网上集中选课,这样操作就容易产生一些矛盾。例如一个大学生有可能一年级选择了网球,而二年级又选了武术。这样往往会出现在一个选项班级中学生的武术水平差距较大。

由此,在对20名武术体育老师的调查中可知他们所制定的对大学生的武术考核形式,见表4。我们可得出武术考核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许多的考核评价形式都在一个学期末的时候,武术老师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对学习者进行分别评分与考核,本文认为只借用一种考核办法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做法并没有尊重学生和老师的学习过程。

在对100名武术选项课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可知其中有55名大学生非常后悔选择了武术课程,这占到了调查总数的70.7%,针对这些学生,可以得到原因如表5。

从表5我们可以得出,武术选项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在武术老师能力和运动项目本身两方面。在武术老师方面,中青年武术老师在整个师资队伍中占有的比例较高。各级职称的年龄差别非常大,高学历武术老师所占的比例偏低。尤其是武术教授和副教授的年龄相对偏高,特别是教授已接近退休年龄。另外,武术师资队伍的各个专项结构比例也极端不合理,从事武术教学每个分项目武术教师比例偏小。运动项目自身方面,武术是一项运动技术性要求特别高的项目而且它的分类也较多。譬如武术项目可以分为器械类、拳术类、对练类及集体项目等。而每一种武术类别技术水平又各有差别,尤其是因为采用器械来练习武术动作,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

3 对策

3.1 加强武术教学管理,逐步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当前,高校实施武术方式选项课教学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兴趣性,但却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这就要求我省高校武术教师快速转变教学观念,顺应当前高校武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即使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妥善处理武术选项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与困难,要统筹兼顾,逐步提高武术教学管理水平。在武术选项课实施过程当中,要统筹规划武术场地设施和师资的状况,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大学生性别比例和身体运动条件等因素,要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的武术学习需求。

3.2 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高校武术师资极为不足的情况,我们需要逐步完善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并强化他们的职后教育。第一,高校应该多提供给武术教师尤其是中青年老师进修学习和深造的机会,积极多种有效途径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第二,高校要加强武术人才机制建立、尤其要抓好武术师资队伍的配置,通过社会引导和事业指导等方式提高武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适合本校武术教学形式的可操作性考核标准。第三,还要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武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倡武术教师的一专多能,提高用人工作效益。

3.3 加强同其他高校的教学联系

我省高校武术应该强调以比赛促进武术教学。在本校以及通过各个学院之间的友谊赛、邀请赛等来激发大学生武术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大学生自发地去学习与掌握武术技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组织武术比赛来锻炼大学生的组织能力。最后,高校还可以积极地派武术代表队参加校际和社区以及省市组织的多种武术比赛或者以承办与协办相关武术比赛来促进高校武术社会化的发展。

4 结语

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方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大趋势,它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而通过我们的武术教学实践,研究这种武术选项课程学习形式,使武术选项的课堂教学得以扩大,大学生学习空间也逐渐得到延伸,这样有利于调动大学生武术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