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0 09:56: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小学体育武术教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但是,通过调查、访问发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陈旧,教学方法呆板,严重影响了小学武术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将体育游戏与小学武术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旨在促进小学武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通过体育游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获得快乐。学生不受性别、年龄、身体等条件的限制,每位学生都能从游戏中获得乐趣。有时游戏着重提高某方面素质、技能;有时则侧重调节情绪和休闲娱乐,这些都为武术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体育游戏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较大的变通。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进取精神,并能让参与的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获得优越感。
二、体育游戏的选择
武术教学的准备活动是为了充分活动身体,让学生进入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要全面活动身体,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我们可以选择运动强度偏小、具有一定运动量的体育游戏,如“报数凑团”、“行进间抛接球”、“大小西瓜”、“推铁环直线跑”、“往返渡河”、“拉网捕鱼”等,这些游戏简单易行,好组织,效果好,可以使学生快速投入到武术课学习当中;专门性准备活动主要是为要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韧带、肌肉、关节等做的准备活动,如为了进一步活动下肢,在武术的跳跃教学前做“跳马”类游戏。通过体育游戏进行的身体素质练习、协调性练习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对于武术练习后引起的身体、心理疲劳,可用一些轻松活泼的小型游戏进行放松。
三、体育游戏与小学武术教学相结合
1.通过队列队形的变换调动学生对机械重复性练习内容的参与积极性。在课堂运用不同练习方式,可以作一些圆形队列、方形队列、分组前进等形式的变化,利用外界环境的变化刺激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增强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例如,在教给学生动作后,创设情境,让学生假设面前有一个怪兽,要求他们用刚才所学的动作进行编排打败怪兽。最后老师评选出最协调、最规范、最合理的动作,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小学武术教学在选择体育游戏时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体育游戏应不影响武术动作的完整性。武术讲究将动作的形和神有机结合,让人欣赏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动作变化,而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然而,一旦游戏运用不得当就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冲淡了学生在练习武术时对动作的感受。所以,在小学武术教学过程中选择体育游戏一定要考虑周全,使学生对动作形成正确理解。
一、武术精神在武术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武术在整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另外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使其蕴涵了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哲理。武术精神正是在传统道德观和民族精神的滋润和培育下,带有鲜明的仁学色彩,成为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征。
在小学体育课中开设武术课程,教师在传授武术基本技击技术的同时应给学生讲解其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武术技击技术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艺无德而不立”,“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修德”,这种谦和、尊师、忍让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可以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勇敢顽强的精神作风及意志品质。另外通过无数中外的武林中人重义轻利、舍己为人、行侠仗义、保家卫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总之,通过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由一个自然的人成长为社会的人、有用的人。不仅为他们的学习奠定了理论文化知识基础,而且使其拥有了健全的人格,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小学体育课堂武术教学如何渗透武术精神
1.在小学体育课堂武术教学中创设含有武术精神的情境
在现代小学武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教师的观念,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教师不能只是有意识的教授学生一些动作,一般的理论知识。而是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创设一个有武术精神的情境。武术精神教学能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一旦形成,便有很长的稳定性和传承性,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主干。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看一些爱国电影,譬如,《叶问》,甄子丹饰演叶问时说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武术,虽然是一种武装的力量,但是我们中国武术是包含了儒家的哲理,武德,我就是仁,推己及人。这是你们日本人永远都不会明白的道理,因为你们滥用武力,将武力变成暴力,去欺压别人。你们不配学我们中国武术。”这是一种真正的武术精神,民族爱国精神。学生可以在电影中潜移默化,即增长了武术知识,又学会了武术精神。
2. 武术精神与武术教学中“竞技教学”相结合
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武术受到威胁。现代的武术教学模式趋于竞技化,专业性的运动员必然得到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对其进行训练投资,这些社会影响也必然会影响学校武术的教学发展,对“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这样的武术教学模式已习以为常。武术精神是“兼容并包”、“道德至上”,而武术竞技应该是“以武会友、以搏励志”。只有将“武术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武术竞技之中,全面强调武术的文化价值功能,才能使现代小学武术教学良好发展。例如:在体育课堂中教授少年拳时,在复习课时,反复的练习,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练习效果必定很差,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武术小队,进行记分赛。由教师从每小队选一位裁判打分,每组学生分别展示少年拳,裁判一一打分,以得分最高的小队为胜。学生的练习非常认真,而且小组内互相纠错动作,观看同学学会了欣赏和评价。场上运动员努力将个人融入团队,积极拼搏、敢于负责、勇争第一,表现出了极强的集体凝聚力,体现出武术精神。体育教师要进一步总结这种经验,使这种良好的,有创意的教学比赛活动形式常态化,转化成以赛促练,以赛代考,以赛促教的新型教学模式,为小学武术教学的教学探索一条创新之路。
三、小学武术教学的发展方向
1.以武健体
武术是中华灿烂文明中的一颗明珠,其武学中的精、气、神更为许多仁人志士所推崇。教学中,积极践行以武健体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武术两操”活动,即武术早操和武术课间操。活动中认真做好动作示范和动作指导,要求学生在操练中一举手一投足均体现武术韵味和力量,以充分达到以武健体的积极作用。
2.以武促学
在武术的教学活动中,以班上武术特长生为榜样,号召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的意志与韧性。即“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练习武术的顽强意志和刻苦拼搏的韧性。并号召大家在学习上学习他们这种精神。目前,以武促学的良好作风正在班上蔚然风行,学习上比意志、比毅力的正气之风正在盛行。
3.以武怡德
关键词:“快乐体育”;小学;武术教学
“快乐体育”这一概念起源于日本,由毛振明博士引入我国,“快乐体育”充分迎合了教学主体的感情需求,在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情绪基础上,营造了一种自主的学习氛围,有效地提高了体育教学的质量。目前,不少学校的体育教学都渗透了“快乐体育”的元素,因此,对“快乐体育”思想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渗透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快乐体育”思想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意义
小学生的平均年龄在6~13岁,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处于阶段性的过渡期,骨骼肌肉系统与神经系统都尚未发育健全,情感意志与认知能力都处于发展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较为活跃,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针对这些特点,小学武术教学应该在充分满足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适当地融入“快乐体育”的内涵,使得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得到激发,对武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纵观我国当前小学武术教育,可以发现大部分学校仍在沿袭传统的武术教育模式,大多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被动模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将“快乐体育”的思想融入小学体育的教学中,这对于学生兴趣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极为有利的。
二、“快乐体育”思想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渗透
1.借助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使小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教学内容必须新颖丰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我国小学武术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多是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如五步拳、武术操、青年拳的学习等,这些单一呆板的内容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创新已有的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多样的武术手法,如掌法练习、拳法练习等,在充分的讲解后引导学生两两对抗,这样既能够使得教学内容得到了巩固,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2.利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式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与死板,无法调动起小学生武术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探索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借助现代多媒体与录像设备进行新型教学。影像教学能够带给学生较为直观的视觉刺激,不仅使得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好感度大增,还有助于学生形象记忆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外,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关注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时间短的特点,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比赛与小游戏,除此之外,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中国民族英雄的历史故事,使学生对中华武术文化产生向往,进而有效提升武术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快乐体育”思想的渗透,学生在嬉笑玩乐中便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3.灵活的教学评价是实施“快乐体育”的动力
“快乐体育”思想的渗透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在教师的强制性规定下进行,应该是学生自发进行的一种学习行为,学校应该充分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在这个前提下,武术教学的考核标准与教学评价也要有所改进,不能采用单一的绝对评价形式,应该将平时上课的表现与技术考核的成绩纳入综合评价内容中,实现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的综合运用。此外,针对小学生个体差异明显的情况,应该大力提倡形成性评价的运用,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相对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适当地进行鼓励与表扬等。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充分地兼顾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给予了恰当的认可与肯定,这是对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极大调动。
当人们处于快乐的情绪时,其学习效果会十分理想,小学武术学习更是如此。“快乐体育”的目的便是通过和谐自然的学习环境塑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内接受体育教育。武术教师应与小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课前对小学生的心理与喜好进行了解,对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进行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在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选用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比赛让武术散发出活力与生机。一旦学生对武术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便会自主地投入其中,感受到武术所带来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柳 波.“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02).
摘 要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运动项目丰富多彩,加上武术自身存在的缺陷,使武术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冲击。在基层很多学校,武术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方法欠缺,教学形式单一,甚至出现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状况,在一点程度上影响了武术的传承,而武术的发展与传承,一定要从儿童青少年时期抓起。
关键词 新课改 武术 小学体育教学
一、开展学校武术教学的内在价值
(一)教育价值
传统武术强调“练武先修德”,用武德的精神去约束自身行为,用武林杰出人士的故事勉励他们正义果敢,以身作则,青少年会很愉快的接受,习武之人无论是外在的技术和内心的心境,都具有一种刚健有为的精神力,崇尚武德,自强不息,不向邪恶势力低头,浩然正气,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驻立于世[2]。通过学习武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民族气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国家发展的忧患意识,对于增强社会和家庭责任感乃至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之延续极为重要。在学校发展武术,完全符合学校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二)健身价值
武术的健身效果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长期坚持武术运动,能使机体的新陈代谢加强,骨的血液供应得到相应改善,久而久之可使骨密度增加。武术运动可使肌纤维肥大,肌肉发达结实,健壮。对神经机能紊乱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呼吸系统也有明显的锻炼效果,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学习、看书很疲劳时,出去走走,练一练武术,调节一下气息,对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有很大帮助,学生有时紧张、压抑、愤懑,还可以练练拳脚,舒展一下筋骨,这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是有益的。
(三)观赏娱乐价值
武术作为东方文化的体育运动,具有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唐代诗仙李白曰:“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诗圣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写到:“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宋代的“瓦舍”明清的“走会”,都充分体现了武术的观赏娱乐功能。
学校武术发展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大规模学校习武活动可以成为青少年们切磋武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形势,既可达到健身,又可达到自娱娱人的目的。
二、武术教学现状
(一)刘家旭、董建《我国小学武术师资问题的探讨和分析》,周玉芳、丛燕、王爱珍、马志刚《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我国小学大部分没有开设武术课,即使开设武术课的学校多数教学方式落后,对开展武术教学极为不利。小学生了解武术大多都是源于网络电影中,导致学生多数都喜欢武术,认为练习武术可以防身自卫,还有的认为武术是一种娱乐玩耍项目,只有极少的学生认为武术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我国小学拥有专业素质的武术教师较少,教授武术课的教师多数以前从未接触过武术都是现学现卖,导致武术教学的质量下降。我国小学有武术场地同时也有器材的很少,即使有武术器材也形同摆设。
(二)毕邪卓《大连市小学武术课程教学计划现状调查》,亓元《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等等,这些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结果表明:小学武术的开展情况极差,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师资力量不足、武术场地器械缺乏,武术教学方法落后等等。并根据小学武术教学现状提出对策主要有:提高校领导重视程度,引进优秀武术教师,加大武术宣传工作,学习传统武术文化知识,加大对武术器材、场地的投资,校运会中增加武术项目等各级武术赛事活动,创新、完善中小学武术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将武术列入期末考试内容等等,都是促进小学武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通过资料调查,专家学者对小学武术教学的论述,较为简略,且存在大量的重复现象,缺乏对小学生灌输武术的文化内涵,不能更好的促进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研究相对滞后,与中国日益蓬勃发展的全民健身运动相比,形成明显的反差。且对象单一和不完善,对于小学武术教学的发展有着制约作用。小学武术尤其是技术方面非常欠缺,学校对武术的认识较少,武术教学的体系构建,师资力量尚不完善,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高,自身宣传的不够,教学力量匮乏,这都是小学武术开展不起来的原因。
三、结论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武术教学是采用传统的武术教学内容,不能和时代的发展相联系;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模式陈旧,组织形式均不具备创新,教学没有围绕武术特色来进行展开,教学效果不理想,失去了武术的攻防意义,
学校是青少年集中的地方,青少年学习武术既可以强其体魄,又可以传承发扬文化,学校为武术的发展发扬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充分激发青少年习武热情,并把武术里优秀的思想和现代教育相结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红伟.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学校武术发展之研究[D].2008.
1协同效应的内涵
协同学认为,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这一原理指出,系统的有序性是由诸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作用是任何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协同导致有序”是这一基本原理的高度概括。武术是体育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有着成熟的理论思想、完备的技术体系以及独特的教学方法。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一种运动项目,与田径、球类、体操等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在教育理念、价值功能、教学方法上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这充分体现出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教育系统有序状态的形成,从而提升体育教育的整体效能。
2武术在体育教育理念上的协同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练习形式具有多样化,教学内容也丰富多彩,与常规的田径、体操、球类项目共同构建了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呼吸的配合及神情的贯注,可以使学生气息宁静,做事专一;通过身体各部位、器官的共同参与,可以增强学生肌肉力量、拉伸肌肉韧带柔韧性;通过武术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柔韧性素质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同时也使灵敏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得到发展,长期练习可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武术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其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在武术练习中,由于武术动作具有强烈的“技击性”,身体素质的训练着重强调“打练结合”,因此在实战或模拟实战中,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高昂斗志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其次,武术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套路练习时,学生可以在技术动作上相互交流,在一些对打动作练习中互相“喂靶”等。此外,武术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尤其是武德和武术比赛规则的约束。学生在参加武术比赛时,能最直接、最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可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规范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武术在体育教育功能上的协同
武术以完备的技术体系、独特的训练方法、显著的健身效果,对实现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例如,长拳的“十二型”,其动作包含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仆等,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其次,武术教学注重对武术礼仪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谦虚礼让、宽厚待人的优良品德。武术礼仪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最常见的武术礼仪有“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递枪礼”等,动作不一,内涵各异。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武术“以礼始、以礼终”的身体规训,使学生在武术礼仪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德艺双修”,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格修养。再次,武术教学可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刻苦练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要学武、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可以看出,要学好武术非得下苦工夫不可。尽管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难度相对较低,但是学生们要掌握好武术的技术技能并非易事,需要勤学苦练才行。
4武术在体育教学方法上的协同
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师必须研究各种体育教学方法并开展有效教学。目前,按照教学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5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示范法、演示法、保护与帮助法;(3)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方法,包括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循环练习法;(4)以比赛活动为主的方法,包括游戏法、比赛法、情景法;(5)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的方法,包括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小群体学习法。在武术套路教学时,讲解法与示范法是武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武术动作技术相对于田径和球类而言较为复杂,不仅要求技术动作准确规范,还要求精神意识与动作的协调配合,即强调“内三合”与“外三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除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外,还要身体力行。例如,一堂课特别是新授课时,一个武术动作要反复示范好几遍,讲解好几次,直至学生完全掌握才行。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武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如果教学内容为结构简单、难度不大的武术动作时,可以采用完整示范法进行教学,将武术技术动作完整地演示一遍,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表象;如果教授的是较为复杂的武术技术动作或为了提高学生的动作质量时,则可采用分解教学法进行教学。当然,在实际武术教学过程中,常常将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武术技术动作结构的完整性。此外,在武术中有大量的技击格斗动作,根据“打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采用讲解与示范教学法、完整与分解教学法、预防与纠正错误动作教学法,还可以采取武术实战或模拟实战的形式,采用比赛法、小群体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5结语
学校是武术传播的主阵地,学校武术教育决定了武术发展的未来。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应不断改革创新,以崭新的姿态、完善的体系、深刻的内涵成为小学体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起“强身健体、传承文化、立德树人”的伟大教育使命,切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曹忠 单位: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许刚.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9).
[2]蒋俊东.协同论对现代管理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