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9 16:04: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环境保护课题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环境保护;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伴之而来的却是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制约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期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营造生态良好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环境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
1、巨大的经济损失。2006年我国《2004年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绿皮书正式公布:2004年因环境污染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如果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的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全年GDP的6.8%左右。近年来政府虽然投入大量的人力,拿出巨资来对环境进行治理,但依旧难觅“鸟儿水中戏、河边畜禽满”踪迹,由于地方的保护,环境污染事件依旧上演,“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2、环境肆虐着人类的健康。根据卫生部的相关统计数据,2001~2003年出生缺陷归因于环境污染占新出生儿的25%的;有超过2.7亿的城市居民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环境中,大约有2.3万人死于各种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约有3亿人每天都在饮用受到污染的水,其中约有1.9亿人患病,每年约有3万儿童死于腹泻。另据肿瘤专家统计,每年200多万癌症患者中,70%与环境污染有关。
3、环境危害影响社会稳定。一是国内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众上访事件呈显著上升趋势,并且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致使企民、官民矛盾不断尖锐化。二是国际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在影响着我国的国际形象,像日本、韩国认为沙尘暴100%来源于蒙古和中国,还有东南亚一些国家抗议修水电站,破坏了他们的生态等。与周边国家存在的环境问题处理不好会成为外交摩擦的隐患。
二、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环境问题的根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创造了GDP年均增长10%以上的奇迹,然而这种增长是以资源高速损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全国高利税企业,排在前面的全是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中国不能再模仿发达国家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处理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他们留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须努力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1、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强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既有悖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初衷,也不利于人们保持良好舒畅的心情,不利于生产的进行。另外,污染治理和资源短缺不但会制约经济的增长、甚至制约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经济增长不足或增长方式不当是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贫困地区毁林开荒、草原过牧、陡坡种粮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把环境成本外部化,不考虑资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态服务价值,低成本的工业扩张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根源所在。
3、发展经济要有可持续性。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子孙后展的需要,给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环境条件是我们必须负起的历史责任。
4、环境问题是发展带来的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加以解决。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和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就难以奏效。只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才能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特点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要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以生态链为纽带统筹规划,建立循环型社会。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必须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2、清洁生产指生产过程中要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减少排放物的排污量和毒性,同时也要求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环境的影响。“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传统生产是一种孤立的、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环境的生产方式,由于它已延续很长时间,成为传统习惯,要使这种观念得以根本转变,需要不间断地施以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3、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强化环保责任意识。一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盲目攀比;二是不做表面文章,不急功近利;三是必须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切实做到保护环境,把绿色GDP作为考核官员的主要标准。五是强化“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更要成为人们参与环保的自觉实践。
Abstract: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key measurement,which has already promoted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ollege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influenced th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directly. This paper discussed teaching method improvement,special teaching content and versatile teaching forms,whichgot tested by questionnaire,and finally practice testified that these measurements increased the teaching effects.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教学效果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teaching effect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81-01
0引言
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各异的环境教育[1],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2]。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全球环境问题,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使命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其涵盖内容广泛[3],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多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1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授课
由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而目前我国多数大学都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学时数相对较少。必然要求对讲授的内容做到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我们在查阅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筛选了以下几方面的素材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同学:(1)列举出你认为的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2)全球环境问题。(3)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问题。(4)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5)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6)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7)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措施。(8)物理污染、微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9)公害事件介绍。(10)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11)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工业园区。(1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3)当代大学生如何肩负起环境使命?由于所讲的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及以后的工作密切相关,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以专题的形式紧密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多样化的授课形式,转变教学主角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填鸭式的,课堂上始终是老师作为主角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记,其缺点是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尝试了让学生当主角的授课方式,每学期拿出3-4学时让学生分组准备材料进行课上讲授,由同学和老师共同打分并记入平时成绩。同学们都能认真准备,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讲到精彩处常常博得满堂掌声。一次一名学生在用多媒体讲解时假想了一个奇特的沙漠耐旱动物,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我仍然记忆犹新。在每次课前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本周内发生的环保大事,可以口头的形式、或者制成幻灯片到前面来讲解,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在纸上交给我,下堂课由我讲给同学们听。此外还采用了课堂讨论以及定期布置小论文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3调查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当前我国高校以公选课出现的环境教育多数都是缺少实践部分的[4],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实践项目供学生来完成。这种活动一方面可以填补实践教学的空白,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保护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4灵活公正的考试方式
为了保证多数同学都能顺利地拿到学分,很多学校都将选修课的平时成绩提高很多,有的甚至达到了50%,此外由于选课人数众多,如果仅凭考察出勤和作业等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公正客观评价学生带来了困难,而将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实践环节纳入考核标准,比如积极主动发言的就要增加平时分,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需要卷面考察的部分应避免单纯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可以防止学生到网上直接下载论文蒙混过关。由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门大学里的公共环境教育课程而不是专业课,面向的学生来自多个专业,知识背景相差较大,所以试题的内容应当难易适中,深浅得当,既要覆盖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也要突出一些热点问题,可以多设置一些灵活多样的题目,如结合环境热点问题的材料分析,可有多个答案的填空题等等。
5教学效果的检验
为了检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效果,我们设置了一套基本知识测验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课程进行到2/3时发给同学,每名同学领取两份,其中一份自己回答,另外一份拿给没选本门课程的同学来回答。以2008年和2009年统计调查结果为例。
2008年和2009年参加选课同学获得高分人数明显多于未参加选课的。以2008年为例,选修本门课程的有5人获得满分,64%获得80分以上成绩,60分以下的仅有6人;而未选修本门课程的无人获满分,仅有15%获得80分以上的成绩,55人在60分以下。2009年数据显示:学生整体环境意识有所提高,选课同学中有8人获得满分,80分以上人数增加到72%,而未选课的同学中仍没有人能获满分,获得80分以上成绩人数达到了25%;与2009年相比,无论是选修还是未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其不及格率都有所降低,但未选修本门课程的不及格率仍然较高,远远高于学习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同学。
参考文献:
[1]阮俊华,张志剑.高校环境教育促进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34-36.
[2]杨淑萍.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5):92-94.
1.认识白色污染与生活的关系,树立防止白色污染的环保意识
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塑料袋一类的制品对环境的污染,化学老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认识塑料的成分,认识塑料对环境的影响,进而探讨防止白色污染的措施,一是减少使用塑料袋;二是循环利用塑料袋;三是使用布袋、篮子等取代塑料袋进行购物,树立防止白色污染的环保意识。
2.认识沼气的形成原理,树立节能的环保意识
沼气是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能源,可以用来照明、做饭,沼气的利用不仅体现了循环利用秸秆、粪便的节约意识,也体现了使用洁净能源的意识。因此,在讲到沼气时,应详细讲解沼气的形成原理、对生活的影响、利用价值,从而让初中生树立“节能”的环保意识,利用生活中的废物变废为宝,走一条低花费、高效能、节约型、环保型的环保之路。
3.通过学习新能源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使用新能源、开发新能源的意识
使用新能源、开发新能源已经成为人类探究新的生存方式的重要手段,是走向环保社会的重要一步。因此,在讲到大气污染时,渗透能量转换和新能源知识,应引导学生积极使用新能源,在将来树立开发新能源的远大理想,积极探索新型能源,开创一条低污染、高效能、循环利用的环保之道。
4.通过对H2O的深入学习,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学习化学时,当讲到水的成分时,应渗透水的相关知识,比如水的重要性,地球上水资源的缺乏,以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一是可以循环利用水资源;二是可以防止水污染。
5.正确认识拼车对生存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一部分,因此,在讲到大气的成分时,化学老师一定要详细讲解汽车尾气的成分,以及这些有害成分对空气的影响。进而认识大气污染和人类健康、生存的关系,并结合相关视频进行熏陶教育。最后,提出拼车这一环保措施,引导学生认识拼车的重要性,不仅节约花费,还有利于保护环境。
6.结合实验教学,加深环保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十分密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更直观,更现实,更生动,其效果更显著。将化学知识、化学实验与环保知识结合起来,研讨实际生活中的保护环境的措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环保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经常要向学生介绍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这时附带讲授一些环境保护措施,可以使学生理解环境污染的预防方法。在具体实验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制取化学物质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并掌握污染物回收知识。如铜和热硫酸反应。尽量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只要学生能观察到其物质存在,能得到明显的结果即可。如用硫化亚铁和盐酸反应制取硫化氢,未排出的气体要用碱液吸收。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统一处理,一定要指定处倾倒或回收,严禁随意胡乱倾倒。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质(气体、液体)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放,尽量避免有毒气体和液体泄露乱淌。
7.实施假期课题调研,提高环保意识
课外活?邮强翁媒萄У难由旌筒钩洌?在假期开展课题调研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假期里,根据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既可以补充课堂上教学因时间限制而造成的不足,又使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通过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寒暑假前,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去教学,参观化肥厂、农药厂、造纸厂、制革厂等地,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以及尚有哪些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假期开动脑筋,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
(1)确立课题研究内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时,着手从身边细小的方面考虑,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选取一些紧贴日常生活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像“贵港水泥厂的污染物处理问题研究”“东湖水质检验与分析”、“关于‘凤凰街’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调查”等等。
(2)课题研究实施过程。有了充分的研究计划和准备之后,同学们就深入学校、家庭、车站、菜场、社区等,发放调查表,收集反馈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实地测量,采集标本,调查取样,采访群众,倾听呼声,充分收集研究材料。
关键词:小学科学;小学生;环保意识
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比较严重,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还有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等都严重地破坏着我们生存的环境,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导致这些情况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们缺乏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环保习惯也不佳。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现将有关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要在科学教材中挖掘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与特征来说,小学科学课和环保教育存在一些相似的地方,其中内容丰富、知识面很广
(1)智能教育内容。科学课的教材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情况,还有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等,对我国环境问题的现实情况、起因和解决的策略都有介绍,揭示了人和自然互动发展过程中一些要吸取的经验与教训。例如,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动植物”就很好地阐述了这些内容。
(2)道德教育的内容。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讲述了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对资源没有节制地进行掠夺开采,将过多的废弃物扔到环境中,不计后果地肆意破坏与污染环境,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会产生较大的威胁。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要树立正确、新型的环境道德观念。
(3)行为教育内容。告诉学生要自觉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平时要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主动捡起垃圾等,自觉地投身于环保事业中。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内容,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小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1)要把科学知识和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地结合起来。
(2)在课堂上要巧妙地穿插一些环保知识、较好地渗透环保意识。科学课不是环保课,还有许多别的内容要讲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注意不要一味地单纯宣传环保知识。老师只能在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将环保内容巧妙地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领悟、体会环保知识,并主动地投身到实际中。
(3)结合实践操作,使学生的感性知识增加,深化环保知识的学习。
二、积极地利用当前社会上高涨的环保氛围,大力地宣传环保意义
1.与环保热点问题相结合,激发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国在所有的超市、商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的规定,要想使用塑料袋必须是有偿的,这样就使许多人重拾菜篮或者是应用其他的环保节约品来替代塑料袋。这些与我们有较大联系的事情使学生觉得非常亲切,既能思考又能理解,还提升了环保教育的效率。
2.结合有关的环境纪念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有不少,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纪念日,开展一些环境方面的活动,使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断地增强。
三、在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学生的小课题研究属于一种实践性活动,主要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主动地发现、探索、研究等更深入地学习知识。我们可以在各中队组织开展一些环保小课题的活动,让全体学生在研究的情境中亲自动手实践,这样就能很好地获取直接的经验,让学生养成较好的科学精神与谨慎的科学态度,使他们掌握了基本的科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嘣銮浚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有关环保的小课题研究,例如,乱丢垃圾的危害;铅笔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树木的本领有什么;马路上废气的危害;如何巧妙地节约水资源;我家附近的河流;校园里的绿化氛围;影响校园美的行为知多少;废弃垃圾的处理;预防废电池污染;白色污染的不利方面……通过这一系列有关环保的活动,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都能自觉地保护自然资源,从小就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通过对一系列环境保护系列小课题的研究,达到了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那就是关心、知识、态度、责任。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小学科学课堂和环境保护教育的紧密关系,从小抓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事情做起,使小学生在小时候就树立强烈的环境意识,使他们做到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里,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庆幸的是,人类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群体。它通过“教育”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选择性地传递有益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文明。因此对于今天出现的环境危机,“教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从心灵深处唤醒人们去热爱自然。因此对全民,尤其是对承担人类发展未来重担的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一、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
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
二、展主题活动,加深环保意识
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小队、班级,甚至全校师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如组织初一学生结合6月5 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三、 实施课题研究,提高环保意识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同学们通过可触、可闻、可见的实践行动,深刻领会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对部分有潜力并自愿将来从事环保事业的学生,创造了环保初步认知条件,使他们将知识、实践和责任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并引导他们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
四、 结合家庭社区,强化环保意识
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
学生的启蒙教育在家庭,家长的任何点滴环保活动和教育都能给子女留下最初的环保意识,如不在公共场所吐痰、乱扔纸屑,不使用含磷洗衣粉,节约用水,不食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攀折小树,不随便摘花,不践踏草坪等等。如果再经学校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可能成为环保的积极分子。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融入环境教育,不仅要讲解实验装置、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实验结果对错,还要强调整个实验过程的正确性,在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涉及有害物质的实验时,教师指导学生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有害液体排出或者气体外漏,对排出有害气体的实验增加转化装置或吸收装置,向学生阐明有害气体排入空气中的危害,在实验中不能任意排放有毒物质.
每次化学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强调化学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督促学生要严格遵守.对于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实验废弃物,要组织学生进行回收,如可回收银镜反应实验后所产生的硝酸银溶液.在减少污染的同时,教导学生保护环境,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同时,还应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化学药品的用量问题,争取使用最少的实验药品,取得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地减少化学废品的排出.由此看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入环境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二、通过组织学生课外活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课堂教学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适当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十分有必要.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环保教育,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政策,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不道德和违法的.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受污染的江湖或化工厂等地参观,鼓励学生自行与湖泊周围的居民和厂里的技术工人交流,让学生了解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和污染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思考处理这些废气污染物的方法,同时明确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紧迫.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还能有效进行环境教育和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课题研究,让学生走出校门,通过搜集相关材料,进行讨论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写出《日用化学洗涤剂调查》、《周边居住环境状况分析》等课题的研究报告.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关注环境污染和保护,关注生活现实,并联系实际用化学的角度去审视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也可以邀请环保部门的专家领导走进校园,向学生宣传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扩大环境保护在学生中的影响,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污染与化学息息相关,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化学,调动起学生内心为治理环境污染作出努力的决心和信心.
三、总结
各位领导:
根据本次座谈交流会议程安排,现将县发展改革局牵头的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开展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传达贯彻会议精神,筹备启动编制工作
根据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全省“十四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通知》(川发改规划〔2019〕227号)文件和市发改委工作安排,县政府于2019年8月20日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会和省、市安排的前期工作配合落实会议,正式启动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落实意见征求征集,确定规划编制单位
根据县政府安排,县发改局立即启动规划编制的前期重大课题和行业规划意见征求征集工作,向全县各部门、县级领导干部征集征求意见。及时召开班子会,确定规划编制单位。
三、确定编制内容,印发规划编制实施方案
参考全市规划编制前期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内容,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内容已全面确认,县人民政府已于2019年10月10日印发了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方案别明确了本次珙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县政府政策研究中心(室)、全县主要经济指标部门和重点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本次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同时,根据规划编制工作的实际需要,可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成编制工作专班,落实“十四五”规划编制协调服务工作,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了工作的开展。
四、珙县“十四五”规划重大前期课题和专项规划情况
本次规划,县政府确定了12个重大前期课题和19个专项规划。重大前期课题涵盖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产业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思路研究,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通道经济发展研究,重大项目谋划包装、高效推进研究,深化区域合作、协调联动发展机制研究,县域副中心建设研究,人才发展规划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研究,城乡生态环境保护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课题研究等方面;专项规划包括: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建设,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信息化发展,科技发展,文化旅游发展,水利发展,林竹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交通发展,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保护,应急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业发展。
12个重大前期课题计划采取分类打包方式,以竞争性磋商或直接委托等方式招标落实,目前,具体招标方案正在起草中。计划在2019年底前重大前期课题拿出成果,指导“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同步在2019年年底形成。2020年,将全面铺开“十四五”规划编制,2021年两会时印发。19个专项规划,在县“十四五”规划印发后一年内完成编制印发。
五、存在问题
从前期的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意见征集情况看,存在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关键词:培养;提高;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66-0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里,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庆幸的是,人类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群体。它通过“教育”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选择性地传递有益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文明。因此对于今天出现的环境危机,“教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从心灵深处唤醒人们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因此对全民,尤其是对承担人类发展未来重担的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设环境保护课
学生属于人格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孩子们环境意识的培养首先要从课堂开始,学生一人一本的《环境教育》一书,老师每周至少上两节课,从一年级就开始渗透环境方面的知识。教师可根据当地当时的情况,设计一堂引人入胜的环保课。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而地球上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只占全球总水量的百分之零点几,且分布很不均匀。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口的增多,水资源越来越紧缺,尤以城市为最,许多城市由于缺水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如何才能做到节约用水,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如:杜绝长流水、养成随手关水龙头的习惯、水的重复利用。
二、实施课题研究,提高环保意识
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今年,以我为中心的科研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上学期已开题,我觉得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老师的引领是否能给学生带来意识的提高很重要。同学们通过可触、可闻、可见的实践行动,深刻领会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三、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然、锻炼自己。比如:让学生亲自参与种菜、种花等活动中,既使学生了解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培养了学生爱劳动、爱集体、团结向上的精神。科学家早就证明,动物和孩子之间有一种天生的联系。许多研究探索了动物对儿童有益的社会影响,发现与动物相处会给孩子带来许多益处。例如语言表达能力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强、而且更有自尊心。通过与动物的交往,还使学生萌发对大自然的热爱,进一步的了解自然,融入自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参与社会实践
我国的很多地区以往在一些法规和规范的宣传活动中,非常重视发挥中小学的特点和优势,并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在全民环境意识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的这种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毫无疑问,如果能够在中小学学习过程中,适当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内容,如拣拾垃圾、种花护树、参与一些环保公益宣传活动等,并配合以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活动,既可以使他们直观的了解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内容,体会做环境小主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中强化自身的环境意识,又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感染、带动全社会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学校实行校园周边的环境由每个班轮流打扫,每次安排二十人左右手拿火钳在过往路人的赞叹声中打扫,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五、参观考察
参观考察是学生认识问题的一种直观的感性的活动。通过参观考察,人们特别是孩子们有了对大自然景物的感情,势必会转化成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也即通过增进孩子的环境情感来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距离我们学校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就有一个垃圾处理厂,利用课余时间带同学们去参观考察,当同学们看到垃圾处理场的垃圾堆积如山,蚊蝇乱飞,臭气熏天时,一致感叹怎么这么多垃圾?从何而来?旁边的农户怎么生活?很多的问题出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对他们的触动应该说比较大,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怎么保护,我们应该怎么做?
六、结合家庭社区,强化环保意识
1、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
2、学生的启蒙教育在家庭,家长的任何点滴环保活动和教育都能给子女留下最初的环保意识,如不在公共场所吐痰、乱扔纸屑,不使用含磷洗衣粉,节约用水,不食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攀折小树,不随便摘花,不践踏草坪等等。如果再经学校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可能成为环保的积极分子。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一)把环境教育的知识寓于学科教学之中。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们立足课堂,利用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境科学知识的渗透教育,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科学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科学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结合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其中环境考察课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典型形式。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乡土地理考察等活动。
另外,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要强调实践性、参与性和跨学科性。小学思想品德课可能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美术与劳动技术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和环保方面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作品,当同学们用废物制成各种各样的作品其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把环境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纵横交错,更加开放,更加宽泛的教育体系。这将有利于素质教育,有利于课外活动的开展。
1、与重大环境教育日(周、节)相结合
借助于植树节、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土地日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节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之成为学校环境教育的传统。如在“世界环境日”开展“从小做个环保人”等活动,使学生树立较强的环境保护观念,切实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
2、加强社会实践,丰富环境教育内涵。
让学生在保护环境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年级以上各中队要成立废品回收小队,将家中即将扔掉的可回收的绣品垃圾集中起来,定时卖给废品回收处。学生要在教师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和考察社区人们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明白造成各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分析研究对策。
3、与生动有趣的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课内外的渗透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促使同学们产生积极要求参与环保活动的强烈欲望。重点开展以绣品垃圾为主题的环保小制作(布艺)的兴趣小组活动,提倡动手做。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05.5—2005.6)
规划课题,提高认识,查阅资料,制定完善方案.
实施阶段(2005.6—2007.3)
总结阶段(2007.4—2007.5)
结题、撰写论文。
七、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相关论文、有关活动案例、简明校本环境教材、调查报告、学生环保科技小论文等。
八、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课题领导组:王庆念徐杰陆娟娟刘培张严
课题负责人:张严(负责课题的设计和编拟、主持并调控实验的全过程、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和管理、进行实验总结和理论研究。)
主要成员:张惠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珍郁蓓蕾龚勇秦玲娣徐国洪及各教师(组织实验和论证、完成各阶段的实验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撰写阶段性成果报告、协助课题负责人进行课题总结。)
九、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用理论武装自己,并联系实际,提高教科研的能力。
2.环保实践内容联系本地实际,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3.注重与领导的沟通,实落相应政策,寻求大力支持.
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学有所用”
我的研究领域是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毕业后如果能投身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实习期间非常幸运,自己不仅可以了解报告书(表)编制的整个工程,还直接参与到两份环评报告表的编制中,特别是看到平时经常研究的预测模型、预测方法被运用到环评报告中,真有一种莫大的欣慰感。不过,现实中的环评与理论中的环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环评报告中的评价方法一般都选用最成熟、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在环评技术导则中都有具体的规定,从理论上说,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简单比较实用的方法,我们在发小论文的时候往往不会选用这些方法,但在现实中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前导师也说过这两类环评的差异,通过实践自己对这种差异认识的更加形象,这给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启发,那就是尝试着改进现有环评方法,使它们在评价、预测现实环境时更加实用、更加准确。
“积累经验”
说实话,现在环保行业的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在实习中通过与一些专家、企业用人单位交流后发现其主要症结在于:虽说我们是所谓“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实我们并没有掌握好能胜任这个行业的必要技能,一提到环境工程就是水处理,一提到环境科学就是环境管理、环境评价。这种经验缺失其实就是知识的片面和技能的单一。通过实习我就发现环评工程师真是一个知识面要求广泛的职业,不仅需要了解环保相关政策法规,掌握必要的环评理论,此外化学知识、建筑学知识都要有所涉及。退一万步说,如果你的文字功底不强,也不太能胜任这个行业。所以说,如果不在学习中多掌握点技能,很容易在工作中犯原则性错误。在我接手的两个项目中就遇见过上述问题,有个项目单位在申报时总是口口声声地说他们的生产过程没有污染,甚至还想在污染物排放量上做点文章。通过向单位工程师学习咨询,我对其中的厉害关系有了一个清醒认识,其实企业是想逃避建设配套的环保设施,当然最终我得按章办事。我想如果没有单位专业人员的帮助,我是不会认清企业这类行为的本质的。
“体察现状”
由于项目的需要,实习期间我去了许多县市,对当地的环保形式和环保工作有了一些了解。俗话说“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环境专业的研究生,只有多到各地实地调查,才能真实地了解基层环保工作的艰难,才能更深层次地明白中国环境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尴尬的症结所在。虽然各地对本地区的环保很重视,但是在具体落实中却有许多难处,经济上的、行政上的、观念上的等等。比如在与某县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交流中得知,由于当地近几年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展缓慢,当地领导对于一个违反产业政策的招商项目“特别重视”,从批文到申报都明令环保部门大开绿灯,以致通过环评时由于有相关批文,环评单位在否决时也显得非常吃力。又比如有些地方在做规划环评时明明没有了环境容量,还为了所谓的地方经济硬上“大项目”,环保部门在出环境标准回执函时往往有点力不从心,但是为了地方的“大局”,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实习,我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环境现状,了解到了许多环保工作的尴尬,也体会到了许多环保人的难处。的确,真正实现环境保护这一国策,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难题,更是体制上的难题。
“学有所用”
我的研究领域是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毕业后如果能投身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实习期间非常幸运,自己不仅可以了解报告书(表)编制的整个工程,还直接参与到两份环评报告表的编制中,特别是看到平时经常研究的预测模型、预测方法被运用到环评报告中,真有一种莫大的欣慰感。不过,现实中的环评与理论中的环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环评报告中的评价方法一般都选用最成熟、最有效的方法,而且在环评技术导则中都有具体的规定,从理论上说,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简单比较实用的方法,我们在发小论文的时候往往不会选用这些方法,但在现实中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以前导师也说过这两类环评的差异,通过实践自己对这种差异认识的更加形象,这给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启发,那就是尝试着改进现有环评方法,使它们在评价、预测现实环境时更加实用、更加准确。
“积累经验”
说实话,现在环保行业的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在实习中通过与一些专家、企业用人单位交流后发现其主要症结在于:虽说我们是所谓“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实我们并没有掌握好能胜任这个行业的必要技能,一提到环境工程就是水处理,一提到环境科学就是环境管理、环境评价。这种经验缺失其实就是知识的片面和技能的单一。通过实习我就发现环评工程师真是一个知识面要求广泛的职业,不仅需要了解环保相关政策法规,掌握必要的环评理论,此外化学知识、建筑学知识都要有所涉及。退一万步说,如果你的文字功底不强,也不太能胜任这个行业。所以说,如果不在学习中多掌握点技能,很容易在工作中犯原则性错误。在我接手的两个项目中就遇见过上述问题,有个项目单位在申报时总是口口声声地说他们的生产过程没有污染,甚至还想在污染物排放量上做点文章。通过向单位工程师学习咨询,我对其中的厉害关系有了一个清醒认识,其实企业是想逃避建设配套的环保设施,当然最终我得按章办事。我想如果没有单位专业人员的帮助,我是不会认清企业这类行为的本质的。
“体察现状”
由于项目的需要,实习期间我去了许多县市,对当地的环保形式和环保工作有了一些了解。俗话说“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环境专业的研究生,只有多到各地实地调查,才能真实地了解基层环保工作的艰难,才能更深层次地明白中国环境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尴尬的症结所在。虽然各地对本地区的环保很重视,但是在具体落实中却有许多难处,经济上的、行政上的、观念上的等等。比如在与某县环保局一位工作人员交流中得知,由于当地近几年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展缓慢,当地领导对于一个违反产业政策的招商项目“特别重视”,从批文到申报都明令环保部门大开绿灯,以致通过环评时由于有相关批文,环评单位在否决时也显得非常吃力。又比如有些地方在做规划环评时明明没有了环境容量,还为了所谓的地方经济硬上“大项目”,环保部门在出环境标准回执函时往往有点力不从心,但是为了地方的“大局”,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实习,我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环境现状,了解到了许多环保工作的尴尬,也体会到了许多环保人的难处。的确,真正实现环境保护这一国策,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难题,更是体制上的难题。
江苏省昆山市花溪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是一家新办的幼儿园,新办幼儿园的发展特色应该是什么?经过一年的探索,我们发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这早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热议话题,提高环保意识也已成为当前教育的重点。在反复的考察、比较与筛选之后,我们最终确定了将环保教育作为幼儿园的办学特色,并在这条环保教育的道路上,开始了起步与探索。
一、制定明确目标,保证环保教育的长效性
在开展环保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去考虑环保教育的成功与失败,而只是简单地去尝试、去实施。而环保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是在于受教育者实际上的环保行为和影响。为了达到一定的成效,必须有一套扎实可行的计划,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于是我们展开调查和分析,制定了幼儿环保教育的目标和实施计划,目标就是:
1.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通过环保教育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整合实践,使幼儿从小形成初步的绿色生态认识,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鼓励幼儿大胆参与环保活动,实现幼儿充满个性的健康成长。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对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帮助教师形成一种生态思维的教育方式和教科研方式,增强教师课程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提升我园的办园特色。通过环保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进一步提升我园的办园特色,加强我园教育前行的步伐。
有了目标的定位,再制定了相应的可实施的计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进行适时地修改与调整,便能保证整个一学年甚至更久远的环保教育的长效性。
二、开展课题研究,提高环保教育科学性
我园开展以“幼儿园环境保护教育”为课题的教研活动,申报了苏州市级的教育研究课题《环保教育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实践研究》,并将具体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互交流,实事求是,不断研究环保教育科学的方法。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全园教师环保教育的基本素质,把开展环保教育,培养幼儿环境保护的意识纳入幼儿发展的目标之中,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总结提高,齐心协力提高幼儿环境保护教育工作科学性。
三、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强化环保教育实践性
在生活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环保教育的契机。处处、时时的环保教育可以让幼儿在感受中积累体验,在体验中萌感 ,在情感萌发中逐步升华为一种理性的认识:“每件小事都与环保有关,爱护环境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在责任感和自主精神的驱使下,使幼儿自然成为“环保小卫士”,也在无形之中养成了良好的环境保护的习惯,一年来,我们的环保教育成功开展了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了环保教育实践性。
1.带领幼儿实地参观,加深幼儿对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加强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我们带着孩子到附近的工厂、工地、马路走走,听听喧闹的汽车喇叭声、机器的隆隆声,感受噪音的嘈杂难耐;看看工厂烟囱里冒出来的滚滚浓烟,怎样使湛蓝的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看看工业污水的排放如何污染了城乡的水源,大量的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怎样导致河水日渐污浊,还有满山遍野的“白色垃圾”如何剥夺我们不多的青山绿水……所有这一切都会让幼儿强烈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而逐步地确立了一定的环境保护的意识。
2.组织幼儿观看影视、阅读画报、浏览图片,进一步加深环保教育的印象。在平时的环保教育活动中,教师借助幼儿喜爱的电视节目和幼儿文学作品对其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动画片《地球超人》、童话故事《嘟嘟鸭星球》等,都是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的好教材。另外,教师们还经常给孩子讲解那些宣传环境保护的画报、图片,让孩子了解一些环保的基本知识,这样,就可以让幼儿比较容易的接受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树立起环保意识。
3.开展环保教育教学,将环保意识渗透课堂。我们在各教学领域中充分挖掘环保教育素材,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渗透,使幼儿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环保教育,形成正确的环境观、科学观、价值观。在教师们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小班组教师开展的科学活动《水宝宝》、社会活动《不可以浪费,为什么》、《空气宝宝在身边》,中班教师组织的中班科学《垃圾分类》、语言活动《香甜的小溪》,以及大班组的科学活动《包装袋上的标识》、社会活动《大树——我们的朋友》,等等,都很好地带领孩子们一同接受了环保的课堂教育,效果比较好。
4.创设环保游戏的情景,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接受环保知识。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活动中最容易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因此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也能让幼儿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美术、音乐、积木、办家家等教学活动中进行游戏,例如,利用旧报纸、易拉罐等废品和筷子、杯、塑料袋、盘子等做模型、小工艺品;在办家家的游戏里摆放妈妈用过的粉盒、雪花膏瓶、头巾、兜子等,让孩子们愉快的做游戏,使他们懂得废品也能再利用,促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增强环保意识。
一、结合教材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渗透环保教育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一)用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教学进程中,当涉及到环保知识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兴趣,如:在学完九年级课本第三课的活动课《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后,(1)让学生考察本地一个主要污染源。(2)对此污染源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加以分析。(3)提出整改方案,向有关部门反映。(4)举出身边随处可见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具体例子。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营造适宜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二)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
在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功夫,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相互启发、互相帮助、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1、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差异,具有“领导才能”且乐于助人的学生选作小组长,给小组长一定的职权(如召集组员学习、决定学习内容、督促学习过程等)。由于学生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学习小组要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
2、每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组间展开竞争。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习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讨论、交流存在的问题。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先搁置起来,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提出,由老师进行点拨。在合作学习中,学习优秀的同学要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注意引导他们合作精神,多鼓励,少批评。
3、教师点拨小结。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点拨,挖掘教材中可以点燃,激发创造性火花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一些有规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情境。
为了学生更好自主、合作、探究,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讲到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中,“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一框题时,可用多媒体教学代替枯燥无味的讲解,对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引出提问: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由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这样即可以创设一种氛围,又可以增强实效性。然后再结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辅助。
二、结合环保知识,培养环保能力。
(一) 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通过活动教育学生,可以强化学生环保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开展活动课学习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与主体自觉参与环保活动教育的最佳途径。以政治知识与环境内容的结合点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环保课外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引导他们参与爱护环境、治理环境的活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而且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有兴趣的素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环保意识。
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确立课题,引导学生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学会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
1.确立课题研究内容及方向。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选题时,课题不要求过大,要结合身边的、细小的,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如:“关于身边的白色垃圾的调查”,“对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经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环境(某一方面)的具体建议。”等等。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着手制订研究的计划,准备研究的材料,依靠小组分工合作的精神,制定实施方案。
关键词:生态文明学校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55-01
一、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
1.构建和谐校园
贯彻人本思想,?坚持公平正义,构建良好环境,促进校园和谐。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教育的核心思想,教育的终极任务就是人的发展,包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心中时刻装着教师和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教师和学生,关心、尊重教师和学生,促进校园和谐。公平公正是校园和谐的基石和核心,没有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就不会有真正的和谐。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尊重、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2.建立科学民主、公平公正的运行机制
首先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体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把“以情感人”和“以章束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法制、文明、规范、和谐的校园。其次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做到在制度面前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公平公正,让师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竞争与合作,通过公平竞争获得自身的利益,实现自我发展。
3.打造环境优美的校园
首先倡导绿色文化,践行绿色行为,绿色校园文化是以“绿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办学、管理、育人等各项工作中。坚持绿色办公,实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行动。其次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要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保护自然生态,加强绿化美化工作。要对学校的污水、废气、实验室废物排放和垃圾处理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校园卫生工作,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校园。建设资源节约型学校,增强节约意识。从加强教育、强化管理、完善设施等方面入手,开展节电、节水、节约办公用品、废物回收利用工作,培养文明意识和节约意识。
4.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首先开展生态文明的学科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通过专题讲座、学科渗透、主题班会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其次 开展生态文明专题研究。在教师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科研成果。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研究性学习中,在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水资源保护、大气质量保护等课题研究,动员师生广泛参与。再次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内在素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如文明行为规范、团结合作精神、文明礼仪习惯、集体荣誉观念等,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文明意识。
5.塑造学校文化特色
生态文明建设完全可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为许多学校提供一个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基本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抓手。广泛动员、全员参与是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形成共识,共同践行,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
二、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具体措施
1.提供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政治保障
学校领导要重视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把解决生态问题、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把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摆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理念与指导原则,并结合实际,制订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规划与具体的落实计划。为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提供相应的政治保障。
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抓手。从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文明习惯、文明行为着手,追求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和谐,生态文明不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制度的和谐,人与课程的和谐。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尊重、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3.弘扬生态文化,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文化。进行生态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进行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开展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办学、管理、育人等各项工作中。保护自然生态,加强绿化美化工作。加强校园卫生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功能齐备的校园,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4.注重生态道德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生态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生态道德决定着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行为。在品德教育方面,要将生态文明作为学生的基本品德要求,将思想品德从通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关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作为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生态文明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教育与教学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坚持以立足课堂、了解知识、增强意识、提高实效为指导思想,积极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之中,提高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率,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5.培养生态化的消费方式,践行生态文明
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陈文斌,覃元理,刘经纬. 论新时期高等学校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使命[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