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范文

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9 16:04: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创新实践设计教育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的观念不断地发展,设计已经不再只是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世界,更重要的是设计与科学的调和。探索未知,为后工业社会寻找新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理念,需要发展、深化和创新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并在艺术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1深化设计教育理论体系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在今天的经济市场条件下,需要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学校设计教育并没有完全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完全依赖用人企业,给学生就业造成压力。

2建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

2.1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本身富有创造性,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一批富有时代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以单纯传授艺术知识、训练艺术技能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集体绘画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育方式,营造人性化的教学氛围,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适合的手段、方法,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表现自我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加强基础课教学适应性与专业课教学实用性

艺术设计教学应纠正以往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在基础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逐步塑造出充满创造性、个性的表达自我。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在制订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现实的就业需求,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2.3增强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艺术设计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相渗透的。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今天开放的社会中,对外设计服务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的设计理论过度转化到设计实践中,增加理论指导实践的针对性,让学生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不断提高理论的深度,解决不断发展的设计实践中的问题。

3把握艺术设计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3.1艺术设计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科技主义文化已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世纪的设计观念是,从有形的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质设计向非物质设计转变;从产品设计向服务设计转变;从实物产品的设计向虚拟产品的设计转变。人们的需求重点从物质领域向精神领域转移。我们的社会从过去的“硬件社会”向今天的“软件社会”转化,人类已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因此,设计与社会经济形成互动的关系是设计艺术发展的大趋势。在这里,任何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和衡量标准都显得毫无意义,设计师同时也是艺术家,它将充满感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合理的生存空间,在更高层次上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艺术设计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刻的审美观和哲学观,因而使得设计语言是富有生命力的、是永恒的,是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设计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流行的色彩与块面的罗列与拼凑。对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的借鉴是在传统审美基础之上进行的。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必然立足于本土文化,将精髓融汇于现代思潮中,丰富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多极化的现代国际文化体系。在未来的设计趋向中,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价值观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把握住历史的契机,站在新的高度对中国传统哲学观、美学观的再认识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道路。

3.3坚持艺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篇2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克服语言障碍,是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

的基本前提。因此,在艺术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引进优秀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必然要求,是传统文化国际化的必然要求。这也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方式有所创新,至少要掌握一门国际化的交流语言。那么什么是“双语”?准确地说,双语教育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标。

二、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人类文艺发展的阶段来看,21世纪是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主义对立融合的时代,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主流的时代。被时展促发而逐渐醒悟的艺术教育开始观念和体系上的变化,这就大大拓展了僵化的思维模式,从各门类教育加强艺术文化的教育、艺术教育增加文化和跨学科教育都显示了一种变化趋势。但不能不看到目前良好的艺术教育观念变化后面,也严重存在着把“艺术教育”简单地局限于国内,没有把传统的艺术教育与现代新兴的思潮相结合,不能走出去,不能将自己的思潮用大众化的双语转化为国际文化,因为这也正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弊端,这也突显出双语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必要性。

现代艺术教育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华,同时在社会大炉中也提炼了更多的元素,它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也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延续下去,创新使得艺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了,就艺术教育来讲,他的国际化程度已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从艺术的起源到今天,他的大半成就来自国外,英国、法国是艺术的真正殿堂,那么又要如何将这些精华吸收到中国来呢?如果语言不通,又从何谈起艺术教育国际化呢!因此,艺术教育的趋势表明双语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三、现代艺术中运用双语教育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艺术教育的方向、培养对象和师资出口都有了较大改变,传统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综合高校的艺术教育也面临着时代机遇也存在较大问题:没有双语教育的艺术教育,没有精英化的艺术技巧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难就质量要求的泛泛人才。但艺术就是精英和天赋的领地,针对艺术类学生而言,双语教学颇显重要,这也是高等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头等大事,某些艺术类学生因自我行为控制能力差,特别是在对外语科目的学习上存在很大的误区,中国的艺术学生普遍认为外语不能在艺术道路上发挥很大的作用,只要掌握专业技能,就能工作。这种思想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各种艺术门类中,英语成为了一门必学科目,以汉语和英语同时作为学科教学媒介的“双语教学”在全国呈现蓬勃发展趋势,这是我国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特别是现在的艺术教育教学中,很多的应用软件都是通过英语编程而成,如果你不掌握这一门语言,你将无法操作计算机,也将无法把自己的设计意识体现出来,更谈不上能创作一件成功的作品。因此,只有扩大艺术教育的思路,使学生的这种思想从根本上改观,才有可能体现出普泛基础上的艺术精英教育的水平。

四、在现代艺术教学研究中如何促进双语教育

1、修改教学大纲,理解双语教学内涵

确定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双语课程开发的研究专题,就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教学策略与手段、共同探索有效的课程实施策略。帮助双语教师逐步形成正确的双语教学理念和策略。还应该指出的是,双语教育应该是双文化的教育,因此双语教师应对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具有较深刻的理解,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差异,并能在教学中教育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使其通过双语学习,既能学习学科知识、发展语言能力,又能吸纳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2、营造双语教学氛围,创造艺术双语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主渠道。双语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确定学生在双语学习中的目标?如何解决学生的词汇量与艺术双语学习需要之间的矛盾?在艺术教育双语教学中教师们更加重视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前阅读、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更加注意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语言材料去获取新信息、学得新知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建构。

3、加强艺术双语教育师资培训,增强双语教学实力。 首先利用寒暑假进行艺术教育双语教师集中培训,对艺术教育双语教师进行英语能力综合培训,特别是对艺术类学科专业术语进行专门的训练。其次组织一些艺术教育双语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到国外艺术学校见习,与当地艺术教育教师交流教学体会,搜集双语教学资源。再次定期进行艺术教育双语教学优秀论文评选和交流研讨活动,为艺术双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

篇3

关键词: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趋势

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发展大国,在国际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艺术教育,中、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融,出现了多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和载体,只有充分利用多元文化,才能促进我国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多元文化发展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多元文化互相包容、共同发展已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并对当代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具体而言,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多元文化对传统艺术教育模式造成了严重冲击。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交融、碰撞,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出现了新型的教学方法,也新增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并且使顺应时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其次,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越来越突出。审美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本质目标,艺术教育可以为学生带来审美感受与体验。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教育审美特征变得越发突出,学生可通过分析艺术作品蕴含的文化历史,了解文化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民族概况、地理环境,从而不断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最后,多元文化背景下,艺术和其他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实现了一体化发展。艺术教育中,会涉及许多历史、自然及地理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去考察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得到了进一步还原。学生在接受艺术熏陶时,还能积累其他学科的知识,实现知识的一体化发展。

二、当代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的现状

艺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为我国培养具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人才。但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文化教育观念落后、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工作正处于发展阶段,同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最主要的表现为文化观念方面的差距,并且与现下多元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悖逆。我国现下的艺术教育还处于“一元化”状态:在教学中会发现有一些教育学者将欧洲古典艺术当作现代艺术的文化形式,过分地推崇国外的艺术文化,忽视了本土文化;还有部分教育学者故步自封,只注重传统文化,漠视世界文化,文化视野狭窄。这两种现象是“一元化”概念的具体表现,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为此,2014年的国际艺术教育学会特别提出,要增进世界文化交流,将我国的艺术教育转向全球,从而加快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相信此举一定能促使艺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将我国艺术教育改革提上日程。

三、当代艺术教育多元发展的措施

(一)注重生本理念,感知多元文化情怀

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对当代艺术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新推行的《艺术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理解多元文化概念作为重要的教育要求,并且提出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对多元艺术文化精髓的学习、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从而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努力奋斗,这是对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最新教学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即把学生当作艺术教育的核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这有助于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吸纳多元文化的意识,不断为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创新艺术形式,感知多元文化情怀。如《孽海波兰》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对原昆曲的改造,在这个曲目中,梅兰芳先生通过改变头饰及妆容,为曲目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使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而红极一时,这是艺术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新。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此为例,让学生大胆地对《孽海波兰》进行改造,为其注入多元文化元素,在创新中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从而感知多元文化情怀,促进艺术文化发展。

(二)认清本土文化,确立正确艺术价值观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注重外来文化的引入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本土文化的发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进行艺术教育时,让学生认清本土文化十分必要,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民族文化,拥有强烈的民族情怀。如带领学生鉴赏国外油画艺术品时,使其在感受西方油画写实或抽象主义带来的美好意境的基础上,明白中国传统的笔墨山水画也有营造独特意境的方式,通过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感知西方绘画艺术的写实与中方绘画艺术的写意,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绘画艺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显然,以往的教学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使许多学生过分地推崇西方文化,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因此,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艺术教育教师应首先对多元文化有更充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本土文化和其他多元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三)注重文化创新,培养学生的多元发展理念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对于艺术的追求越发浓烈,因此,艺术教学除了要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著名艺术家阿恩海姆曾经说过:“艺术形象诞生需要一定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使其符合时展要求,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文化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元发展的理念,并使学生多方位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不故步自封,不因循守旧,把创新应用到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时,可从一些中外艺术大师通过多元文化融合取得艺术突破的感人事迹出发,引导学生肩负起文化创新的使命,帮助学生形成多元的文化发展理念,不断创新艺术形式,从而推动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四)开拓文化思维,扩展学生艺术视野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进行艺术教育时应改变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更多艺术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艺术内涵的理解。首先,要注重新型媒介的运用,如利用网络或媒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艺术前沿知识的传播,赋予当代艺术教育更多活力与生机,为学生营造更加开放的教学氛围。通过引进新型媒介,对学生进行直观的艺术教育,拓宽学生感知艺术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全新认识。其次,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一些与艺术现象有关的艺术活动,如在上课前,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谈论当下热点的艺术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多元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对旧的艺术形式进行创新,赋予艺术作品新的艺术形象,这些开拓学生文化思维的教学形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让学生走在艺术教育的最前沿,促进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当代艺术教育要紧随时代形势,注重不同文化的交融和应用,抓住多元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不断丰富艺术教育形式,推进艺术教育改革,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社会竞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推动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家炳.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辨析——以美国为例[J].史林,2006,(5):185-188.

篇4

关键词: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价值定位 改革发展趋势

新形势下飞速发展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以不断增长的教育要求为导向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共识,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承载着崇高的文化使命,统摄着大学生人生之意义、道德之完善、生存之价值及心灵归宿的精神文本,理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顺应这一形式的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生存空间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教育的整体目标才能最终实现。然而,当我们置身教育大发展的宏观环境中客观地看待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时,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仍然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在明确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定位后,探讨其改革发展趋势,不仅对培养和造就完整的、具有创造性的、全面文化心理结构的大学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战略意义。

1.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

法国著名史学家丹纳(1828―1893)认为,[1]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本质,即主要特征、显著属性、重要观点、主要状态。艺术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使人类摆脱动物性,开始一种高级的生活――关心人自身和赖以生存的自然万物,无任何功利目的地静观默想。公共艺术(Public Art)泛指在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的造型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在群众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即通过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着重对人们进行的情操教育,是集娱乐、欣赏、基本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其目的是通过艺术教育的渗透,优化人的知识结构,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心灵,发展人的创新思维,培养人的感知性,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2]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就是指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它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其主要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形式展开。公共艺术教育和专业的艺术教育是有区别的。公共艺术教育不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过于注重对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借用其他学科那种固定的标准衡量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它是在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规律和艺术教育本身的规律的前提下,以培养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基本能力为目的,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艺术知识水平的提高为己任的素质教育。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和谐健康的审美观,提高人的感知力,激发人的创新思维。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作用,是传统概念中的智育所不可替代的。艺术创造中的主动性、自创精神和求异思维,直觉的敏锐性以及内在的理性逻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因此,许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开设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书法、影视、篆刻、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课程,对大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产生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运用模糊性与主观性的思维探索、理解、接受新事物,激发和强化他们的创作冲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以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依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可以定位为: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学生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2.1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1897―1896)认为[3]:艺术是人类创造出的对具体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它能引起我们精神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它通过一定的形式深深地启示精神的意义、生命的境界、心灵的幽韵。“艺术是心灵的体操”,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可以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得到矫正。艺术具有情感宣泄的功能,人的多种本能和欲望由于受到社会道德、宗教、世俗信仰以及纪律等因素的制约,更多是处在压制的状态。显然,艺术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使他们保持饱满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心理医疗的实践也证明,艺术对于治疗某些心理性疾病,如精神分裂、抑郁等有特殊疗效。

大学生处在思想、心理变化最为重要的时期,其压抑的心理能量可以通过音乐等艺术的形式得到宣泄,在艺术世界中得到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满足,并把他们本能的欲望升华为社会所允许、可接受的文明形式,把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感性和理性统一起来,使人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净化,实现对人性的改造。显然,通过一定的艺术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良好、健康的心理。

2.2促进大学生个性价值的实现。

在艺术创作和表现这类外化的建立美的活动中,其中有审美心理活动的参与;在艺术的鉴赏和评价这类审美体验过程中,也有内化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立。美感对人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在艺术创作中综合运用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形体艺术及言语艺术等,从而提升自已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可见,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注重人体感官与自我情感不断走向身心协调,并能将抽象思维有机结合,使人脑能协调发展能自觉地将道德品质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内美升华,促进道德境界的健康发展。

艺术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历来都是以人的“主体创造活动”探寻生命意义的,其所显现的形象、精神、情感、思维与审美等具有很强烈的个性取向,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的独特性,为学生的个性价值实现另辟了途径。

2.3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

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公共艺术教育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在联想、想象,甚至幻想的基础上无拘无束地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艺术本身就是人创造的产物,艺术美的魅力就在于能扩展人的心理空间,大大激活人的创造性心理活动,表现为创造的行动,而公共艺术教育正为培养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公共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勇于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追求个人独特的风格与色彩,以及在施行技术时的构思和表现方法上突破技术的极限。

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各种艺术媒介,使全体学生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达到一种美的境界。而感受和领悟的过程也是学生主体发挥想象力的过程,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知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教师通过营造一种平等、开放、自由的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促使大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感情,以使其思维的独立性、变通性、流动性得以尊重。

2.4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人文指导、艺术内容、审美情趣和创新源泉,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要内容。我国的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经根据艺术的审美本质与对象及其物态化的程度,将艺术分为实用艺术、表情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等。种种艺术,都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与表现形式。校园文化是艺术作品的概括,以及艺术思想的升华。正是有了这种类繁多的艺术门类,才使得校园文化在色调上显得多姿多彩,在内容上显得充实饱满,在表现上显得青春美感,在气息上显得充满活力、蓬勃向上。也只有这样的校园,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支持,吸引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参与,体现出和谐的氛围。

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3.1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大大加强,很多大学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公共艺术课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公共艺术课程普遍存在着课程不被重视、缺乏设计、杂乱无章、质量不高等现象。具体表现为设置随意性大,设置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除了本专业以外基本都把它们列入选修课的范围,并且对于课程的名称及其相关内容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都是各校自行其是,而有些高校的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配置不够合理。很多专业课不只涉及本专业的范畴,还会和其他的艺术种类有着一些必然的联系;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虽然设立了公共艺术课程,却并没有真正实施,因为其在经费投入、必要的教学条件和课程设置上都还远远没有到位所致;在课程层次上,公共艺术课没能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忽略了课程内涵的提升和实践的延伸。这样的现状无形中造成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畸形发展。

3.2法律不健全、培养模式功利化。

为了体现教育的民主性,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权利,应开设多门艺术类选修课配合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现在国内很多高校明确规定大学生必须完成艺术类选修课的学分,用相关规定要求学生参与,以达到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普及性艺术教育的效果。近几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学校艺术教育的法规文件①,应该说,教育部系列规程要求的颁布对各高校具体实施艺术教育提出了法规保障和政令要求。但是由于各种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督导机制的缺失,各省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甚至有的高校至今对教育部的文件仍然拒不执行。

当今教育的市场化、功利化、大众化趋势,使得艺术教育无法确保在自身功能、本体规律上运行延伸,从而失去了其理应担当的文化意义和现实责任。其后果是基础教育只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培养;急功近利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艺术素质普遍滞后,艺术知识与创新能力严重地“贫血”,艺术审美鉴赏力浅薄低弱等。这导致高校学生与艺术的情感疏远,主体精神审美情感的欠缺与个性审美取向的迷离,价值标准与生活品质的不和谐,这些结果客观上直接制约着大学生综合心智、健全人格的形成。

3.3评价体系单一化。

目前,高校在设立的公共艺术选修课中理论性偏多,与学生今后工作学习联系紧密实用性更强的艺术类选修课较少,评价体系不合理,任课教师考核机制不健全,学生存在混学分的倾向。这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减弱了教师教学的激情。

4.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

4.1理顺“审美感知”与“艺术创新”的辩证关系。

国家教育部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明确地阐述了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差,智商不低,但他们对艺术的了解,几乎是“空白”。为此,应使他们对各类艺术的载体、形式,以及各类艺术的历史、源流、特性有大概的了解,知道各类艺术之间的共性和特性,从而使他们在把握艺术外部形式的同时能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感悟、想象,对艺术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从感性到理性、从浅层次到深层次,达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对美的创造能力。创造即创新,是艺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艺术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唯有“创新”才能激活。艺术教育要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陶冶情操,开拓视野,活跃思维,要引导他们联想、思考、探索,把他们打造成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完整人格的新一代。艺术教育对建立人的全面文化心理结构,培养和造就完整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的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5]

4.2设置交跨的公共艺术课程。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6]美国当代著名音乐艺术教育家(Bennet Reimer)贝内特・雷肤说:“以若干人文艺术学科的结盟是对艺术境界的最好说明,也是进入艺术境界的最佳途径。”[7]可见,实施学科交跨具有广阔的前景,尤其对公共艺术学科。西方的很多大学早已实现了学科交叉,尤其艺术课程实行学科综合,跨系、跨专业选修学分更为普遍。我国很多教育专家也纷纷发表己见,提倡学科交跨机制,这样能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互补融合,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渗透科学的方法和精神,将各自的单一目标融合到总目标中来,达到教育的完整性要求。显然,开发、设置、实施高校艺术课程的综合与学科交跨,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我们应大胆地探索开办“艺术与教育”、“艺术与健身”、“艺术与心理”等各类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艺术素质与其他素质的融合,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8]

对于艺术类专业,可采取与姊妹艺术相互交叉或与非艺术学科相链接等多种教育形式。如音乐、美术专业的学生可相互交叉选择一门基础课或有代表性的专业课,让学生了解不同专业的共性和不同的表现手法,使他们懂得物物相需的生态关系,不仅体现在各门艺术之间的艺艺相同,更重要的是把这个相互通达的艺术整体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等紧密联系起来,以拓展想象空间,加深对艺术的理解与诊释。[9]在课程层次上,公共艺术课应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充分发挥其在知识传授、思维训练、人格陶冶等不同层面的作用。注重课程内涵的提升和实践的延伸,不仅能够弥补各自学科的缺陷,而且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刚开始进行艺术普及教育时,学校应开设赏析类课程,但随着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我们开始把赏析课向两头延伸,即向上往美育、艺术理论方向延伸,提升课程的深度和内涵;向下往艺术实践和技巧课延伸,让学生亲身参与艺术活动。

4.3组建各种大学生艺术社团。

在高等学校加强艺术教育,不但要开设艺术选修课,让大学生掌握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且要积极组建大学生艺术团等文艺社团,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以歌咏比赛、舞蹈比赛、器乐比赛、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提高成员的艺术素质,活跃校园文化。但在高校开展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应该把握本校的艺术教育的定位,在基层艺术活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再通过它的示范和宣传作用,促进大学生艺术活动的普及,绝对不能以社团活动代替艺术课程;不能将课外艺术活动作为单纯知识技能训练的场所,而应该在保护并不断提高学生艺术兴趣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艺术知识技能的训练。

4.4健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相关法规建设。

大学生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综合的艺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使他们的艺术能力和个人素养得到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加强和完善艺术教育政策法规建设,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教育的“附属品”,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各种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管理。为了确保高校艺术教育的顺利推进,高校也要转变以往僵化的思想观念,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艺术教育法规,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认识美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课程实施水平,使公共艺术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高校还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02)》提出的要求,并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4.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从辩证法看,和谐既表现矛盾的同一性,同时也体现矛盾的差异性。学生年龄结构有差异,兴趣爱好有差异,个性价值取向有区别,所来自的地区文化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接受程度不同,评价方式也应该不同。但是差异性中也存在同一性,那就是对自身价值与个性展现的尊重。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方式要讲究“和而不同”,在大同中存小异,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多元归于一体,一体包涵多元,让多种评价方式共同存在。在具体操作中要克服专业化倾向,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思路是否开阔、是否有创新,教师知识是否渊博,作为评价的基本依据;在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水平评价的同时,注重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领域的发展水平,要把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与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既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又要对学校的教学决策进行评价,并作为年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五、结语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在高校的深入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以其特有的艺术教育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将其作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并确保其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得到发展。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汲取现代教育理论的新成就,综合现代教育模式研究的精华,结合高校艺术教育的特点和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在传统教育模式上突破、创新,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逐步把艺术的学习型课程转变为研究型与实践型紧密结合的新型艺术教育模式。

注释:

①教育部2002年7月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一栏里规定,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要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教育部对普通高校开设包括音乐艺术在内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设置、保障等作出了法制性规定。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31.

[2]苏玲,曾艳,贺才琼.深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9-101.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4.

[4]庞海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5]黄小明.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J].艺术百家,2004,(1):116.

[6]李政道,杨振宁.学术报告厅――科学之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2.

[7]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97.

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227-01

一、职业学校艺术教学的紧迫性

职业学校的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职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事方法,合作能力是职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通过一些以集体活动开展的行为,让学生懂得协作配合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统一认识和共同情感的团队协作精神,而且每个个体会自愿的为了整个团队而接受法律的约束、从而形成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艺术教育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操,比如一些服装设计和表演专业、计算机网络制作以及动漫制作等,这些都是需要具备很好的额审美能力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学校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审美能力,切实综合的发展学生素养,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个体参与到以后的社会工作竞争中。

因此,职业学校需要将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作为培养综合人才和育人的目标之一。

二、职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艺术教育起源于西方,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属于我们本土的一种具备地域性质但是皆具世界通性的一种教育。由于我国职业学校众多,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一些职业学校对于艺术教育的不重视,主要体现在:1、意识不够强。办学者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招生、就业、学校规模等这些事上,却忽视了学校内涵的建设、打造特色学校、品牌专业以及提高学生素质这些软实力方面,特别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下的功夫不够,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力度明显欠缺,殊不知这些软实力正是构建学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的竞争说到底其实是学生的竞争,只有具备良好的学生人才,学校才会具有竞争的实力。2、师资不够。老师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主导人员,目前职业学校在艺术类教育方面的老师配备不足,这主要是由于一直以来对与艺术教育的不重视而造成的,从而使得艺术老师在学校教学中专注力不够,能力素质好的基本都会寻找更好的出路,导致了职业学校艺术老师不仅师资不够同时教师的质量也参差不齐。3、艺术教育氛围不浓。由于目前学校在管理模式上的一贯风格,使得学校重视技能以及就业方面的氛围营造,而缺乏对于文化、艺术等氛围的营造,学生在学校中得不到更多的艺术给养,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对于艺术的一种追求,导致学生艺术素养不高。

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模式及改革

1、转变观念,配备充足的师资力量。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是教育的主导,这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和相互影响的管理。职业学校需要根据具体的学生的数量以及专业设置过程中的要求配备相应的老师数量,如果老师的数量太少,根本难以维持正常的学校授课,如果过多,则会造成师资的极大浪费,所以合理的配备师资力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校组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确定。对于没有艺术类专业的职业学校,基本可以配备一名音乐老师和一名舞蹈老师,这样就能基本满足学校平时的日常教学活动。而对于艺术类学校或是有艺术专业的职业学校,则要增加艺术老师的数量,以满足教学要求,并且确保艺术教学的质量。

2、合理设置学分机制。要切实的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开设足够的艺术课这是很必要的,同时也必须的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经的模式。学校需要对专业学生开设一门或是多门的艺术课程,并且实行学分制管理,将艺术课的学分纳入到学生的学分制中,成绩合格的课程可获得一个学分,这样从某些层面来讲可确保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同时还要每周固定安排时间上课,学生学完课程之后,成绩合格取得1学分。通过上述的这些改革,学生不仅能提高其艺术修养,也能通过艺术课来弥补文化课或是专业课所缺的学分。

3、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校招收艺术专长的学生进入学校组成艺术团体来参加各种比赛和表演,已经成为学校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种方法,并且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但这些活动的受益范围有限,一般只是参加表演的人员可从中受益,但对于表演能力不强但酷爱艺术的其他学生来讲,也同样充满了对于艺术的渴望,所以学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同等教育,进一步提高其艺术素养和能力,做到均衡发展。

4、提高教师素养。老师的素养直接影响到授课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老师的道德、世界观、教学态度、行为举止和治学精神具有极大的敏感度,并受其影响。因此,这就要求艺术老师在具备很好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要倾注更多的爱心与耐心,充分了解学生做好沟通工作,以自身为榜样感染和教育学生。

篇6

关键词:教师语言意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中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教师语言意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条件。随着20世纪以Hawkins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掀起“语言意识运动”以来,语言教育界对语言意识在外语/二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意识有助于其语言技能及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教师语言意识的提高则关乎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和内地相比还比较滞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高,云南省“到2000年本科学历的教师才占11.6%,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在对民族地区英语师资队伍的培养活动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师们的需求”。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制约了民族地区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尤其是师范院校的教师承担着培养和培训教师的重任,他们平时教学任务繁重,他们的知识结构、外语水平、整体素质关系到高校学生的整体水平。教师只有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提高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

二、教师语言意识

“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语言意识已经成为语言教学关注的主要问题。这场所谓的语言意识“运动”,既包括母语也包括二语/外语教学,试图找到提高学生和教师语言意识的方法”。这场“运动”使语言教育家们认识到如果学生能够准确地分析和描述语言,他们就能有效地使用语言;而教师如果能够对所教授的语言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分析语言将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到底何为“教师语言意识”呢?教师语言意识(Teacher Language Awareness,TLA)是20世纪末Thornbury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教师潜在的语言系统知识”。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教师语言意识涉及到教师的学科知识(subject knowledge)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谈论语言现象本身、分析语言、了解语言的功能,并且在疑惑的时候对语言的可接受性做出判断”。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在学习者有疑问时做出合理的分析、解释。Andrews对香港17名母语为汉语的英语教师跟踪研究发现教师潜在的语言系统知识的缺乏使他们不能解决学生的困难。教师应该具备Hales提出的“对语法、词汇、音位特征、以及不同形式的使用对语义产生的影响的敏感度”。教师的学科知识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师语言意识的核心,Shulman认为在教学这一不确定、复杂的条件下,教师需要采取缜密的行动。要使行动有效,就得依靠深厚的学科知识。

然而,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教师的语言熟练程度(language proficiency),也就是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CLA)也是教师语言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教师对语言作出反应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教师语言结构的准确性及教师介入语言输入的恰当性。正如Edge说的教师应成为语言的使用者,这取决于教师语言的熟练程度,决定了教师是否足以作为学生的样榜。Andrews认为“教师掌握高水平的学科知识并不能确保将这些知识在课堂恰当运用”,“正如有这样的教师:他们有知识但缺乏意识(即恰当使用语言的敏感性),还有一些教师有意识但由于缺乏知识使得他们介入内容相关的问题的尝试受到影响”。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复杂性就体现在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影响教师语言意识的实施。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学科知识及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策划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样就不难理解学生抱怨这样的教师: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却由于语言能力弱而无法将它们传授给学生。

当然,教师还应具备足够的教学法知识,它是教师学科知识的组成部分,能将教师的语言知识通过娴熟的语言使用能力传递给学生,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教师也将根据其掌握的教学法知识来选择、调整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符合学生的现有能力和知识结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现有学习程度,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来提供可接受性的语言输入。

三、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现状

我国是英语教育大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需要一大批合格的英语教师。合格的教师需要接受职前及职后的专业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数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学历层次也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是,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始终不能满足英语教育的需要。目前,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师缺编30~50万人。中小学英语教师在学历层次方面也没有完全达到国家的相关规定”。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问题更多,李少伶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调查反映出“到2000年本科生学历的教师也才占11.6%,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还很艰巨”,“经济落后制约教育发展,英语师资培训很难落实”。涂孝春谈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现状“英语教师严重不足。受过高等教育的小学英语教师比例很小,只占30%”。李会菊和朱慧敏的研究发现贵州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大学英语学习存在师资条件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容乐观,师资水平有待提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

首先,在教师职前教育方面,担负着培养教师重任的师范院校在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上不够明确,培养出来的多是适合各部门、各领域的通用人才,较少考虑师范院校英语人才培养的特点;师范院校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师范生难免将这些方法用到今后自己的教学中;作为师范生的必修课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时间短且效果往往难以如人所愿,师范生对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对将要面临的困难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更何况少数民族地区还大量存在非师范生,甚至非英语专业毕业生教授英语的情况。

其次,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思维观念、交通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面临极大挑战。“虽然教师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阶段,但它仍然只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职后专业发展对教师的成长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教师在自身素质的提高方面,还停留在应付教学的教学水平层次,而不是提高教学的教研层次” 。一定数量的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结构陈旧,缺乏课堂教学理论,制约了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非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终身的工作。各级政府、学校及教师培训机构都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承担着责任。当然,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培训机构――师范院校的教师更应注意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其语言意识的发展、知识结构的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都决定了受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方向。因此,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刻不容缓。

四、教师语言意识与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英语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尤其是合格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对政府、学校和个人来说都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丰富,“就其中性意义来讲,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自己在课堂上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李丽生等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归纳为“教师在其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

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伴随其一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最终达到各项技能的逐步内化、吸收并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涉及到教师的知识结构,它由教师应该具备的多种知识组成。许多学者都将学科知识看作是教师必备的知识结构,它也是教师语言意识的专业组成部分。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二语习得、语言学、文化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师应该运用掌握的语言学理论分析、解释语言现象。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而言,他们的学历结构参差不齐,有的教师自身的英语学科知识相对薄弱,在日常教学中难以做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由于缺乏相关的学科知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不尽人意。对学生的提问只能采取回避的办法,结果造成学生从教师方面获得的语言输入有限,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各级政府、教育机构及学校应该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接受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教师不断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学科知识。

教师学科知识的完善只是教师语言意识的一个方面,教师的语言熟练程度将影响教师如何将其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Andrews指出“教师语言意识包括学科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它包括对两者做出反思并且包括前者要以后者为媒介”,“作为教师来说,她是否是一个有效的交际者直接关系到她能否足以作为学生的样板”。从这一点不难看出教师的语言交际能力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语言熟练程度决定了语言学习者所接受的可理解性输入,否则教师无论有多么丰富的学科知识,也会苦于无法“倒”给学生。

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现状来看,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水平还不高,“除了为数不多的重点中学和外语学校以外,绝大多数的中学教师都缺乏完全使用英语授课的能力,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有相当高比例的初中英语教师是高中毕业和非英语专业毕业,这些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英语口语能力尤其薄弱,他们无法使用英语进行授课和组织课堂活动,课堂教学中使用汉语授课和组织教学活动的现象相当普遍”。李少伶的调查发现“民族地区中学,特别是县乡一级的英语教师能用英语教学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教师仍用汉语教英语,这使学生即便在英语课堂上也同样得不到接触英语的机会”。龙梓菁和王江华的课题也发现民族地区主要用英语讲解的教师仅为12%。

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语言交际能力的弱势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尤为不利,他们大多数处于交通不便地区,经济条件受限,语言学习更多依赖于教师的语言输入,教师语言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学生缺乏语言实践的机会,给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带来影响。即便有的教师具有较强的英语学科知识却受困于其语言表达,结果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到这些知识。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加大对教师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诸如自主学习、在职教育、假期培训、脱产学习等多种渠道提高在职教师的语言水平以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

除此之外,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良好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都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特征,采用适当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认真了解、研究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背景,探究民族学生语言学习困难的成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另外,教师信念也会影响课堂教学,影响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制定和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采用。当然,教师信念也会影响教师学习、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构建新的教学理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五、结语

大量的研究证实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意识有助于教学的有效进行,从不同角度研究教师语言意识对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地区的英语教学需要更多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熟练的语言能力、完善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及教学情景知识、熟悉教育学知识的高素质的教师。英语教师的培养和专业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应引起各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1]李少伶.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发展――以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调查为据[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11).

[2]Andrews,S.J.Teacher language awarenes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Thornbury S.About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Edge,J.Applying linguistic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 training for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J].ELT Journal,(1).

[5]Hales,T.Exploring data-driven language awareness[J].ELT Journal.1997,(2).

[6]程晓堂,孙晓慧.中国英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3).

[7]涂孝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反思民族地区英语教师教育培训[J].成都大学学报,2008,(8).

[8]李会菊,朱慧敏.贵州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大学英语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4).

篇7

关键词:课程开发;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岗位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7-0095-02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何 静(1987-),女 ,新疆阿勒泰人,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动物疫病防控。

1 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1.1 课程设计理念

适应动物疫病防控新形势的需要、适应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动物疫病名录的调整、有关疫病防治技术标准、规程的更新)的新要求。把传统学科体系的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的内容进行整合,以法律法规知识、生物安全处理知识为主线,构建基于地方畜牧业发展特点的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1]。从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以及教材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重新定位、设计。

1.2 课程设计思路

学校自2008年开始对畜牧兽医专业进行改革,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企业、乡镇调研,切实落实毕业生回访工作,分析地区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洞察岗位需求变化,按照“以行业为先导、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工作所需确定教学内容”的理念构建课程[2]。《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教学改革是在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性建设大的框架下进行的,结合新疆畜牧业的特点,研发了实用的特色课程,课程开发思路见图1。

2 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通过对阿勒泰地区大型畜牧企业(如草原兴发、光明乳业、阿尔曼乳业、特色养殖企业福海金勃鹿业有限公司、全国首家驼奶生产企业新疆旺源驼奶实业有限公司、做清真肉制品加工的富阳食品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各级畜牧兽医站及牧民家中进行调研,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度,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与目前专业岗位需求有偏差的课程内容,并进行调整。

2 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2.1 基于地方畜牧业发展现状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定位

畜产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及课程骨干教师通过对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并参照劳动部动物疫病防疫员、动物检疫员中级及高级工资格认证标准,结合阿勒泰地区畜产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岗位能力需要,对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职业能力、素质分析情况见表1。

2.2 以地方畜牧业发展先现状为立足点,重组教学内容

利用地区畜牧业发展优势,做好工学结合教学

在工学结合课程的运行上,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实践上设置三个梯度、三种形式的渐进式教学。

2.2.1 单项技能 如单项传染病的预防、检测,屠宰动物单个器官的检疫操作等,这些单项技能大多操作简单、细致,能够在单个课时量、在学校实验室内即可完成。也可在进行理论讲授后即可开始实践操作,或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边讲授边操作。

2.2.2 以项目为单元的实训任务 这一层次的实训是放在学生的实训周里,学生会到实训场去做单项技能的综合实践,以一个个任务为引导,完成某项完整的工作程序。如能力模块三的兽医消毒技术,包含了消毒药物的配制、对畜禽圈舍进行的物理、化学等方式的一系列消毒程序。

2.2.3 综合实训 本课程的综合实训安排在学生的顶岗实习中,让学生提前到岗位上去“真刀真枪”的工作,在春季、秋季的防疫工作中,安排学生随同防疫工作人员一同进入养殖场、下乡进村,进行实践锻炼。

3 以完成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为目的,建立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库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要能够完成将来岗位上的工作任务,在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上,围绕岗位工作任务收集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所需的一切资料,如屠宰检疫员岗位,要完成这个岗位的任务,那么就必须知道相关法规、认识检疫钩等工具,需要检疫票据单、检疫人员工作流程录像等,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字或图片、视频,让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岗位能力有个初步认识。

4 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设计

改革了考核成绩的评定方法,从单纯的卷面成绩改为将平时成绩、卷面成绩和实验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评。

建立了阶段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课程效果评价体系。实验课占总成绩的30%,主要根据平时表现(10分)及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完成情况(20分)进行给分。侧重平时实验要求,结合报告及各部分实验结果,每个实验独立评分,实验成绩为各实验成绩的平均分,实验课程独立评分,但计入该课教学课程分数。平时作业和小测验及表现(30%);实验操作技能(30%);理论部分期考(40%)。并分析考试成绩,制作各班成绩分布曲线,要求呈正态分布。通过分析总结教学经验,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21世纪,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张燕南、赵中建曾在《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中指出,大数据时代下,教育的及时性、全面性,决策信息的可利用性等得到了有效提升。Schoenberg也曾在《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中指出,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决策与发展质量的改善。因此,对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数据时代具有的特征

大数据是基于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下,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普及应用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随着《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舍恩伯格与库克耶合著所著)的印刷,大数据得到了人们广泛的重视与关注。关于大数据、大数据时代的研究层出不穷。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研究的不断深入,大数据与教育发展、个人生活以及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由《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分析可知,大数据是借助科学技术分析而形成的数据集合体。加之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大数据时代具有体量大、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线上获取等特点。[1]大数据为海量信息中有价值信息的挖掘与利用提供了支持,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有用信息的采集与获取对信息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由上述分析可知,大数据不仅是一种资源、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一种新的思维,它引导人类有目的地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设计或创造,实现数据中有价值信息的挖掘与利用,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依据。在这种思维引导与技术应用下,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应用重要性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在研究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例如,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于2009年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美国教育信息系统的数据存储超过了260PB;2014年云图书馆、翻转课堂、移动设备、移动学习、基于信息技术喜爱的平等教育、创客等成为教育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技术。[2]而这些教育技术与大数据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大数据时代为教育领域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就高校艺术教育而言,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艺术教育理念与教学思维得到革新,人们对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目标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侧重于对教育本质的挖掘与回归。指出高校艺术教育对具备艺术创新创造能力、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数据应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艺术传播能力等创新型、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此同时,在教学思维革新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利用大数据技术(如数学统计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数学建模研究方法、计算机技术)实现教育数据的采集、挖掘与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在此过程中,人们对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行为、学习效果、学习内容、学习趋势以及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认知与掌握。为高校艺术教育策略与方法的革新提供了数据支持,促进了艺术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基于信息技术应用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创客空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法、立体化混合教学体系、多维教学评价系统等应用与推广,充分体现了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艺术教育策略的改革与创新发展。

3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趋势可知,集智慧教学、服务型管理、个性化学习以及多元化评价为一体的系统化、科学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是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但从大数据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而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课程体系不健全、社会实践匮乏是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艺术教育的优化发展。[3]对此,基于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趋势,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层次性、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即将专业型人才、普通型人才以及精英型人才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创新+应用+综合”三位一体的社会需求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实现课程教学方式与内容的创新,并以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核心,实施开放式、服务型的教学管理,用以满足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在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中,教育工作者应注重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变,在认知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依据现阶段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在此过程中,应把握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应用中存在的价值,依据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资源库,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开放性。同时,借助在线远程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借助大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具有社会实践价值的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多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此外,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从多个层面出发,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等内容,以及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学评价等方法。

4结语

大数据不仅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能力,也是一种基于海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方式。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的改革已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大数据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实现了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及时、准确确立,实现了教学策略选用的科学性,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艺术教育教学中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协同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梅.大数据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模式[J].美术教育研究,2016(09):94-96+99.

[2]邢丽梅.大数据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32(06):110-114.

篇9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美术教育 发展趋势

1.新媒体时代对于美术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到艺术教育中,打破传统艺术教学存在的局限性。在传统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学表现形式通常需要借助绘画、手工等途径完成,美术教育耗时较长,且传播范围极为有限。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及教育平台,让其教育过程变得更开放,美术表现形式更动态化。新媒体环境下,美术教育有了更大的发挥平台,教育传播方式变得更丰富。同时,一些软件技术拥有较为强大的后期处理功能,能在原创绘画作品上进行合理调整及润色,使整个作品更具视觉效果。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虽然有助于凸显作品的亮点,但使美术作品的原创观念逐渐模糊。此外,由于互联网、移动通信应用的普及,社会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相关电子移动设备获取信息,打破以往信息交流及获取的时空限制。美术教育中,教师、学生及相关人员均可利用网络搜集不同地方甚至不同国家较具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并以此作为美术学习素材,很大程度上推动美术教育全球化发展。

2.新媒体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2.1美术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多媒体环境下,美术教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不再是以往的单一技能教育,更多的是展现美术教育的丰富性和人文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美术教育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在原有美术教育内容上融入艺术、人文色彩等大量其他元素。美术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提高学生基本绘画技能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更多潜能,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丰富美术教育观念,为我国素质教育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2.2美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的普及,为美术作品快速、大范围传播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使美术作品有了更大的展现舞台。同时,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更多欣赏美的途径与机会,一些对美术作品有着浓厚兴趣的受众,便可通过网络了解新的美术资讯及欣赏最新的美术作品。美术教育在网络中的渗透,有助于陶冶受众情操,为社会发展中公众艺术素养的培养提供助力。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公众的审美情趣,有助于公众根据自身偏好建立个性化的美术体系,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创造美。这就彰显出美术教育的功能,充分反映出美术教育的公共性发展趋势。

2.3美术教育发展形势的多样化

美术教育在今后必将发展成为终身教育模式,并且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群,而是以全民为主。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构成部分,美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的发展存在较高的社会价值。在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LED技术、数字化设备、媒体交互等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与设备都被应用到教育中,这些先进技术应用的优越性最终使美术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特征。

3.对新媒体环境下美术教育健康发展的思考

新媒体环境下,美术教育的开展虽然存在较大的优越性,但同时会带来较多隐患。为此,为保障美术教育健康发展,还需考虑到新媒体对美术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认清局势,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3.1传统思想与现代美术观念的关系

美术作为文化载体之一,承载着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精髓。但是,信息时代,网络文化的冲击及大量外国思潮的涌入,让美术教育内容及体系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使部分传统美术教育思想及内容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美术教育发展需求,并逐渐脱节,最终成为现代美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困扰因素。因此,在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以发展眼光看待美术教育的优秀传统,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美术教育发展趋势,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与方法,对优秀传统加以剖析、利用,使之与现代美术教育观念有效融合。

3.2新技术手段与教师教学的关系

新媒体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应用到绘画及相关美术作品中,使美术作品愈加趋于动态化、虚拟化。高新技术的应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但同时造成一些负面影响,美术作品过于依赖现代技术手段,美术艺术原本的审美价值淡化。因此,相关美术教育者对学生开展美术教育时,不仅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造力,让学生形成对新媒体技术的正确认知。此外,由于美术教育中新技术应用的普及,美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越来越匮乏,学生对先进技术的依赖远远大于施教者。美术教育实施者应精心组织美术教育活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将新技术手段作为美术人才培养工作,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3媒体交互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新媒体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以更生动、立体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吸引学生注意力,并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及美术作品产生更直观、深刻的感触。但是,美术教育者需认识到过多运用新媒体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及动手实践能力,阻碍学生艺术思维空间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朱腾燕.当代高校美术教育的趋势[J].美术教育研究.2014(08).

篇10

关键词:现代舞;多元化;科技化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55-01

一、多元化

多元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一)舞美构成要素的多元化

舞台美术原本就由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响效果等多种要素构成,并且涵盖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实用美术乃至建筑、园林、音乐等各种艺术因素。而现在,除上述多元化因素之外,又囊括广告宣传、海报制作、节目单设计等等。可谓是舞台艺术“大综合”之中的“小综合”,其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过去的舞台美术,基本上分为写实主义与写意主义两大艺术风格,而现在的舞台美术,除了这两种艺术风格外,还包括了印象派、抽象派等西方现代派的艺术风格。其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越来越鲜明。

(三)纵横交汇

世界舞美还呈现纵横交汇的发展趋势。在纵向上,呈衍化特点,即从本民族或特定区域的艺术源流出发,保持传统特色又赋予时代精神。我国戏曲舞美就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有力证明。欧洲各国亦如此。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舞台美术,也都既有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新时代的新元素、新特点。横向上,呈交汇特点,即各国舞美之间、各舞美和其他艺术之间。形成交叉、交融、交汇的新趋势。例如把影视放映技术用于舞台布景,就是大胆的创新与突破。

(四)时空造型的多维拓展

作为舞美的主要方式――舞台时空造型,也呈现出多维拓展的发展趋势。许多舞美大大加强了动态功能,大幅度地拓展了时空落点与表现范畴。或用朴素的造型形式表现深刻的内涵,或用华丽的形象构成奇特的是舞台艺术局舞台的二维空包括观演关系体化结构设计。

二、科技化

纵观世界舞美,呈现明显的科技发展趋势。许多现代化的

高科技,都进入舞美领域。例如电脑设计的布景,投影布景,激光布景,灯光中电脑灯、激光灯,音乐音响的电脑调音台等等,使整个舞台美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

现代化的声、光、化、电等各种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世界舞台美术真正形成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

三、人性化

在人性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充分发挥舞美设计师的作用

尊重舞美设计师,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例如在捷克,就有舞美设计大师斯沃博达与威赫尔。国家对他们格外重视,不仅待遇优厚,而且分配有高级豪华的别墅。政府对舞美的高度重视,促进该国的舞美学科走在世界舞美前

列,成为世界舞美中心。他们把举办国际舞美展览活动当作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把舞台美术看成是人民文化生活中进行综合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舞美设计新人

许多国家的艺术院校或戏剧院校,都设立了舞美系或舞美专业,大力培养舞美新人,这也成为世界舞美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三)加强舞台美术与观众的互动

舞美设计充分尊重观众的人格与审美需求,把观众当作艺术的主人和“上帝”,直接为他们设计手持道具――彩棒,充分体现出现代舞美尊重观众的人性化发展趋势。

在人性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尊重舞美设计师,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例如在捷克,就有舞美设计大师斯沃博达与威赫尔。国家对他们格外重视,不仅待遇优厚,而且分配有高级豪华的别墅。政府对舞美的高度重视,促进该国的舞美学科走在世界舞美前列,成为世界舞美中心。他们把举办国际舞美展览活动当作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把舞台美术看成是人民文化生活中进行综合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篇11

现代美术的发展趋势探析 精品 源自数 学科

弘扬主旋律为主导我国正致力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主义的文化,对于文化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美术事业或者美术产业都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域,因此,国内美术的发展主线依然是以主旋律为主,美术创作者们遵循的首要创作原则应该是创作健康的、有审美价值并且符合国家和人们利益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应该体现时代的特征,具有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不拘一格,应该实现“百花齐放”的方针,只要美术作品符合人民和国家的利益,能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达到充实的效果,就应该鼓励。坚持美术发展的主旋律,才能保证思想以及价值观的正确性。美术创作者们应该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应该被暂时的经济利益蒙蔽双眼,而去创作一些低俗的美术作品,这样就亵渎了美术家的身份,也是对美术这门艺术的极大不尊重。美术的创作与发展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的,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美术的创作亦是如此。因此国内美术的发展趋势是立足于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不管是现实主义的作品还是理想主义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生活和社会的真实,对人们的生活有总结反映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指导的作用。脱离了现实的美术创作是没有意义的,就算是先锋派美术或者超现实主义美术,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还是因为通过变异和夸张的手段反映了现实。艺术不是虚无缥缈的,理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是艺术获得长久生命力的基本保证,因此,我国的美术发展趋势必然是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国内美术与西方美术交流加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全球化的发展逐步深化,我国的美术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这种影响还会持续下去,未来一段时间内,美术创作会更多地融入西方美术的创作元素,创作出一批中西合璧的美术作品。我国的美术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研究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的学者逐渐增多,美术领域的创作者们接受的美术教育已经中西贯通,并且越来越体系化,因此西方的美术元素会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并借鉴的,“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是正确的,但是我国美术的发展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立场,坚决否定全盘西化,并对抗外域文化的不正当入侵,因此,我国美术与异域美术的交流应该掌握好一个限度的问题。

深入挖掘我国传统的美术元素,弘扬中国传统的美术我国特有的山水画以及其他美术形式,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应该深刻地进行挖掘并弘扬,防止被埋没掉,应该通过合适的途径进行传承。国内美术的发展趋势,必然包括中国传统美术的发扬光大,传统美术是我国当代美术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如何将传统美术和新媒体、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结合起来,这是国内美术发展必须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时代在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美术发展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应该进行稳妥的创新,而不是安于现状。现阶段,美术产业化趋势突出,美术不只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生活消费品,美术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工艺美术以及设计领域对美术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些领域中,应该充分发掘传统美术的元素,将传统美术的作用充分地予以发挥,不仅传承了我国传统的美术,还创作和设计出特点独特的产品。因此,传统美术是美术发展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丢弃的,国内美术的发展需要求新,需要吸收外来美术的优点,但是应该立足于本民族的美术。美术批评学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探讨美术的发展趋势,不仅要探讨美术创作的发展趋势,还要探讨与美术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其中之一就是美术批评学的发展趋势,美术批评属于艺术批评的范畴,批评的对象是美术作品或者美术现象。美术批评一般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主要针对当前美术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现象进行评论,所以它对美术的各项发展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能够对美术的发展给予前瞻性的规划和思考,对美术创作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美术批评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一定是一个不断完善并深化的过程,应用于美术批评的各项理论会更加充盈和丰富,对美术创作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使美术创作的内容更加深刻,形式更加多元化。美术批评家们应该认清美术发展的形式,不迎合不渲染不夸张,要有扎实的做学问的底气,对美术发展的现象提出中肯的批评以及实事求是的看法,反对浮躁的学术风气。

篇12

关 键 词:艺术教育教学评价 评价体系 评价比较 发展趋势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切有效可行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和影响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育评价经历了“心理测验时期”(19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目标中心时期”(20世纪30—50年代)、“标准研制时期”(20世纪50—70年代)和“结果认同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四个发展阶段。随着教育的发展,关注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被认可的可能,既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是现代教育评价的主流,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教育评价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有教育活动,哪里就需要教育评价”。当前,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导致了教育目标的泛化,这给教育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中获得一些启示,冷静思考教育评价该何去何从。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重新确定适合中国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理念、建立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艺术教育教学评价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是以艺术教育(包括美术、音乐、电影、戏剧和舞蹈等)为对象,研究各类艺术教育目标与相应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一定的价值判断的学科。从宏观的层面看,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为研究艺术教育思想评价和艺术教育制度评价。从微观的层面看,它的研究范围可划分为研究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类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的评价,如学校办学思想、学校领导管理质量、教师教育和教学质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质量的评价等。它的基本范畴包括艺术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模式、类型,以及教育质和量的规定性评价,教育质和量变化的度的评价,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等。

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教学评价,一是推动艺术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对自己的要求和努力方向,促使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教改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二是有效调节教师教学行为,为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借助于反馈信息,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增进教师间的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内在需要和动力,增强热情和信心,形成个人教学特色与风格。

二、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评价体系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既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考察一种新的评价活动是否合理、有效提供了评判标准。具体来说,一是评价的理论或政策要强化自身合理性诉求;二是评价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三是教育评价要与其他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协调一致。

1.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指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全面评价,包括学校资格的鉴定、学校各方面工作及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价等。

现行学校评价制度限制和误导了学校发展路径的选择,要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就需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发展性学校评价倡导质量提高型的内涵式发展,注重在潜力分析评断基础上的目标定位评价,关注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立这种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整体评价观念,从艺术教育的要求看,学校评价应树立整体观念,可以通过外部的评价为学校创设优良的环境,学校评价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评价;二是注意评价标准的弹性,协调好统一标准与艺术特质的关系,办学特色是在一定教育理念下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艺术特质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统一、独特性与普遍性统一、抽象性与实在性统一、稳定性与变动性统一的特性。它在客观上要求一种弹性的评价标准,具有弹性的评价标准能照顾到不同艺术学校的自我理解与追求,使评价面对实践时具有实效性,较好地适应了各种学校的特质与不同要求,有利于从多角度、多层面促进艺术教育事业的整体推进。

2.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是对教师的素质、职责、行为、教学绩效四个方面进行评定。教师评价的重点就是和教师一起分析工作中的长处与不足、收获与失落,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行动计划,目的是形成一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制。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制包括:一是建立突出个别差异性的艺术教师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在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个性化评价之间取得平衡,关注艺术教师个体差异和人格特征,形成个性化评价;二是重视教师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三是以专业发展为教师评价的目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如果教师评价总是停留于对教师过去和现在表现的评定,教师评价则没有意义。要根据这些现有的表现制定一些新的评价要求,就是从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求,制定出的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向专业发展的方向努力。

此外,各种网上论坛也是教学绩效评价的重要参考。事实上,在网上活跃着许多学生评议课程教学、评价授课教师的论坛,在这些论坛上由于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往往能流露出一些真实的看法,可信度较高。但是由于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只能将网上的言论作为参考,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上述三点得出综合的结论。

转贴于 3.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指对学生成长发展情况的评价,包括对学习情况、态度、情感和身体发育情况等的评定。树立合理评价观念,选用合乎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采取多样的方法来形成一种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一是树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观念,选择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内容。要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制度,首先就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整体的、全局的,具有价值追求的学生评价观念,要确立发展性评价观、强调过程性评价观、倡导参与性评价观、操持评价情境观和树立评价伦理观。同时,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发现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二是评价突出个性,强调专业表达能力。个性发展是保证艺术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评价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建立一整套适合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和评估的评价体系,个性化的、创新性的艺术类学生才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另外,艺术类学生的能力评价要强调专业表达能力。专业表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艺术学科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专业表达的绩效评价(即课程成绩考核)中,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系统、规范和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制定评分标准。

三、不同学科的教学评价比较

艺术学科的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评价标准的非客观性。首先,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更具灵活性。我国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艺术教育的评价过程中,就在不断调整。比如,评估的学校中,南京某艺术学院和北京某美术学院由于培养模式的不一样,一所是优秀而一所是不合格,但两所学校的学生则都受到社会的认可。注重过程还是注重结果,在教育评价中,这个“度”应该是不断研究和调整的,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过程往往决定结果,艺术教育则有所不同。其次,人才评价的标准具有多重性。其他学科的人才评价,应该说评价方式可以标准化,但艺术人才的评价则是多重性的,多样性的,它的标准可能是现代的,也可能是传承的;可能是国际的,也可能是民族的。最后,不同的艺术学科的成才模式也不一样。比如,音乐的人才在小学阶段则基本定型,而纯美术的绘画等人才可能在大学毕业的很多年以后方成建树。因此,教学评价可能注重过程,可能注重结果,更可能注重潜力和发展的因素。

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传承性、现代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它没有一致的标准,也不能用一致的标准评价。在这一点上,中外的艺术教育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发展的模式应该说也是趋于一致的,只不过欧美的艺术教育发展得更成熟些,评价的理念和模式可能更合理和科学。

四、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以前的教育评价的理论基础是机械唯物主义,本来“四代评价”对其评价是很科学很客观的,但从批判实证主义的不足到完全信奉建构主义的相对本体论,排斥世界客观性,“四代评价”创立者竟跌进了自己思维定势的怪圈之中——使其陷入唯心主义泥淖。教育的教学评价发展趋势势必改变这一不足,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同样也面临这样的发展趋势。

1.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的多样化,评价标准和功能的多元化

随着人们对教育评价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教育评价包括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和教育活动的过程;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发展以及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发展。教育评价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分析评价和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等。评价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本人,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学生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教育评价标准可分为效能标准、职责标准和素质标准。效能标准包括效果标准和效率标准;职责标准主要对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素质标准是教育活动各部分对活动主体素质的要求。要协调考虑各种标准,否则会导致教育评价功能实现的失败。同时,现在教育评价越来越重视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力图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了解他们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2.建立艺术教育自主性评价体系

艺术学科缺乏自主的评价标准和评估体系。在各种针对高等院校的学科评估体系中,我们看到充斥于各种评估指标的,只有“科学研究”“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之类的科技行政术语,却很难见到与人文艺术有关的称谓。在“科学研究”一栏中,只认“被SCI /EI/ISTP 收录的论文”和“被SSCI/CSSCI 收录的论文”,而对在艺术专业期刊上发表的作品和论文,以及参加的各种展览,则基本不予认可。这种现象暴露出“科技至上”的观念对艺术学科的贬抑,而在现实中则造成对广大艺术教师的专业积极性的挫伤,非常不利于艺术学科的发展。

强调艺术的主观性、个性、多义性,突出艺术是审美的、非功利的、人格化的本质,实现艺术的重个性化的感性体验,重心灵的沟通与感悟。因此,在成果评价上,艺术则以善和美为指归,落实为人性的关怀与人格的提升,往往没有实际的效益和可以量化的指标。由此可见,根据不同学科的规律与特点,制订出自主的相对合理、相对多元的学科评估标准和评估机制,是确保艺术学科健康发展的前提。

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艺术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哪里有教育活动,哪里就需要教育评价”,因此,重新确定适合中国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理念,建立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迫切。

艺术教育教学评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既为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考察一种新的评价活动是否合理、有效提供了评判标准,主要包括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具体来说,就是评价的理论或政策要强化自身合理性诉求,要面向实践,深入实践,与其他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协调一致。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评价不同,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要更灵活;其次,人才评价的标准具有多重性,不同的艺术学科的成才模式也不一样。同时,从艺术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看,艺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内容、方法和主体更现多样化,评价标准和功能更趋多元化,更加重视建立艺术教育的自主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梁玉娟等.教育评价的前沿研究调查.blog.online-edu.org/wujuan/cat_aaoeeau.html.

[2]李冀.教育管理辞典.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

[3]孙孔懿.学校特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8页.

篇13

关键词:幼儿;档案袋评价;问题;趋势

幼儿档案袋评价法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评定方法,因此也要以实践为标准检验其有效性。笔者从两方面介入,提出了幼儿档案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求完善幼儿档案袋评价法。

一、幼儿档案袋评价中的问题

通过分析文献发现,各学者对于档案袋评价在实施过程中问题的研究各有侧重,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应该从档案袋评价本身的弊端以及档案袋评价实施者的问题这两方面来看待。

1. 档案袋评价本身的问题:

关于档案袋本身的问题,笔者主要结合胡中锋(2008)在《教育评价学》以及霍力岩、赵清梅在《多元智能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中的论述,总结如下:

①档案袋评价的时间问题:应用档案袋最大的障碍就是时间问题。尤其是幼儿档案袋评价,要耗费教师更多的精力,实际中又难以保证给予教师充足的时间。

②档案袋评价的不同适用度问题:档案袋本身更适合艺术类学科,开放性评价以及非选拔性评价;更适合相对学习压力较轻的阶段,如幼儿园、小学及大学。

③档案袋评价的信度与效度问题:档案袋评价很难像传统评价一样判断其信度与效度,但这一问题有不可回避。

④档案袋评价与大规模、利害评价的关系问题:在大规模的评价中采用档案袋的做法还存在争议,利害评价中档案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都有待提高。

⑤档案袋评价的标准化问题:灵活性太强的档案袋同时导致了档案袋评价的主观性太强,很难做到标准化和客观化。标准化问题也主要集中在档案袋内容和档案袋评价标准难以标准化这两方面。

⑥档案袋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确定学生作品的收集标准与收集方式的问题;确定档案袋存储的方式和地点问题;定期管理档案袋的问题;使用权的问题。

2.档案袋评价实施者的问题:

国内多数学者对档案袋评价的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实施者的问题上,典型的有两种:

第一种:问题主要指向实施者的儿童观与评价观等方面

1.重结果轻过程;

2.对幼儿作品的选择存在盲目性;

3.对幼儿作品缺少必要的说明;

4.档案袋评价结果构成不全面等。

第二种:问题主要指向实施者在具体操作中的问题

1.档案袋成了幼儿作品的收集袋;

2.档案袋成了幼儿优秀作品集;

3.档案袋成了取悦家长,争取生源的筹码;

4.档案袋成了美丽的装饰物。

对于档案袋本身以及实施者方面的问题要综合看待,根据档案袋本身的优点选取恰当的领域以及方式、内容,力求在使用档案袋评价时问题最小化。

二、幼儿档案袋评价的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档案袋评价,在现今的幼儿教育领域,不仅是要作为一种新兴的质性评价方法。关键的是,必须清楚建立档案袋的目的是什么,档案袋将如何使用,它对学生有什么帮助,真正地起到关注学生的发展的目的。以下即笔者对“幼儿档案袋评价”发展趋势的几点看法。

1.档案袋评价反思功能的完善

档案袋评价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反思,既包括教师的反思也包括儿童自己的反思。反思功能的完善是档案袋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它体现着档案袋评价的不断完善,真正扎根在幼儿与教师的生命中。

就档案袋评价而言,教师的反思应该贯穿于评价的整个过程,而不是评价实施之后才做的事情。总之,时时是反思之时,处处是反思之地。而且教师要更具体地要围绕幼儿作品进行方方面面的反思。

幼儿的反思,应建立在幼儿对档案袋评价方法逐渐熟悉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幼儿自己的反思策略,如开始时,仅是对自己的档案袋中内容的回忆与感受,接着就要学会初步评价这些内容,最后自己也可以简单地为自己提出改进措施,并附加在档案袋里,完善幼儿自身的反思功能。

2.档案袋评价与其他方法的结合:观察法、量化评价方法等

幼儿档案袋评价虽然在性质上属于质性评价方法,但并不排斥结合一部分量化的评价方法,如对幼儿某方面发展的水平的评价中,就可以结合一定的标准数据,更客观地初步判断幼儿发展水平,然后再质性地收集幼儿进步的资料,真实全面地观察幼儿评价幼儿。同时,幼儿档案袋评价法非常依赖老师对幼儿的观察,灵活地掌握观察法,为不同的评价目的服务。所以,观察法如何与档案袋评价结合也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领域。

3.“艺术领域档案袋评价”带动其他领域档案袋评价的发展

上文在研究幼儿档案袋评价的问题时,已经说明了档案袋评价有其自身的弊端。比如在适用性上,档案袋本身更适合艺术类学科,开放性评价以及非选拔性评价。同时,在现有的理论中,也发现,关于艺术作品的档案袋评价研究更趋成熟。如孙文云(2008)在《幼儿音乐档案袋评价的模式》中从可行性、教育目标、评价维度等方面提出了幼儿音乐教育档案袋评价模式构建的设想。在现今的幼儿教育评价实践中,因为艺术领域的档案袋评价更易于被教师接受和掌握,而且艺术是幼儿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关于艺术领域的档案袋评价更丰富和成熟。所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应该借鉴艺术领域的档案袋评价方法。不断完善整个幼儿档案袋评价法。

参考文献:

[1]姚伟.幼儿园教育评价行动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姚伟,崔迪.当前幼儿园档案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7

[3]姚伟.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及其对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4

篇14

因为考察中国舞美的新发展,就要面向世界,站在世界舞美的高度。那么,世界舞美呈现哪些新的发展趋势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多元化

多元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舞美构成要素的多元化

舞台美术原本就由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响效果等多种要素构成,并且涵盖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实用美术乃至建筑、园林、音乐等各种艺术因素。而现在,除上述多元化因素之外,又囊括了广告宣传、海报制作、节目单设计等等。可谓是舞台艺术“大综合”之中的“小综合”,其多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艺术风格的多元化

过去的舞台美术,基本上分为写实主义与写意主义两大艺术风格,而现在的舞台美术,除了这两种艺术风格外,还包括了印象派、抽象派等西方现代派的艺术风格。wWW.133229.COm其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也越来越鲜明。

(三)纵横交汇

世界舞美还呈现纵横交汇的发展趋势。在纵向上,呈衍化特点,即从本民族或特定区域的艺术源流出发,保持传统特色又赋予时代精神。我国戏曲舞美就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有力证明。欧洲各国亦如此。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舞台美术,也都既有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新时代的新元素、新特点。

(四)时空造型的多维拓展

作为舞美的主要方式——舞台时空造型,也呈现出多维拓展的发展趋势。许多舞美大大加强了动态功能,大幅度地拓展了时空落点与表现范畴。或用朴素的造型形式表现深刻的内涵,或用华丽的形象构成奇特的景观,但都共同致力于将舞美由仅仅是舞台艺术局部的装饰发展到总体意念的表达。从舞台的二维空间发展到三维空间,并进一步发展为包括观演关系的演出场所在内的多维动态时空的立体化结构设计。例如音乐剧《猫》的舞美设计,就像整个剧场内外设计成一个“动物世界”,使整个天地真正变为一座“大舞台”。

二、科技化

综观世界舞美,呈现明显的科技化发展趋势。许多现代化的高科技,都进入舞台美术领域,例如电脑设计的布景、投影布景、激光布景,灯光中的电脑灯、激光灯,音乐音响的电脑调音台等等,使整个舞台美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像,令人耳目一新。

现代化的声、光、化、电等各种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世界舞台美术真正形成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

三、人性化

在人性化的21世纪,世界舞美也呈现人性化的发展趋势,这种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一)充分发挥舞美设计师的作用

尊重舞美设计师,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性。例如在捷克,就有舞美设计大师斯沃博达与威赫尔。国家对他们格外重视,不仅待遇优厚,而且分配有高级豪华的别墅。政府对舞美的高度重视,促进该国的舞美学科走在世界舞美前列,成为世界舞美中心。他们把举办国际舞美展览活动当作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把舞台美术看成是人民文化生活中进行综合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舞美设计新人

许多国家的艺术院校或戏剧院校,都设立了舞美系或舞美专业,大力培养舞美新人,这也成为世界舞美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