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范文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9 16:04: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产业经济统计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产业经济统计分析

篇1

一、城市不同产业经济与城市用地规模关系

不仅城市产业经济总量与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有关,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也影响城市用地。不同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扩张作用是不同的。通过研究我国70个大中城市在2006-2010年间建成区与三大类产业发展关系,对城市产业经济数据进行回归模拟研究,发现了如下线形规律其中S2代表城市建成区规模,单位为平方公里,X1、X2、X3分别代表第一产业值、第二产业值、第三产业值,单位为亿元。利用SPSS系统进行线形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依据上述模型,可以发现产业与城市建成区规模有如下规律:第三产业对城市规模影响较大,且与建成区规模高度相关。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城市规模的影响弱于第三产业。即城市的服务业产值越高,则城市建成区规模越大,从而城市规模越大。

二、城市产业变动与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关系

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前工业化城市主要是农业经济为主,工业化城市的城市主导产业则是工业,而后工业化城市则是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城市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导产业,则城市土地扩张规模速度是不一样的。通过研究我国70个大中城市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城市转型期间,城市由农业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时,土地规模扩张速度最大。当工业城市转变为服务业城市时,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减缓。在2006-2010年间,上述城市转型的过程中,约60%的城市表现出上述规律。从我国大中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工业城市、服务业城市的土地规模扩张确实存在上述规律,此点可通过统计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假定城市建成区用地增幅为S,工业城市建成区用地增幅为S2,服务业城市建成区用地增幅为S3,工业城市GDP增幅为G2,服务业城市GDP增幅为G3。平均单位面积增幅产值=GDP增幅/用地增幅利用Excel计算70多个城市在2006—2010年的有关数据,计算结果如表所示。该数据表明,工业城市每年的土地扩张规模高于服务业城市,其建城区平均每年土地增幅大于服务业城市约2.26%;但是,服务业城市的平均单位面积产值增幅高于工业化城市约23.2%。所以,当工业化城市发展到服务业城市时,产业的调整导致城市土地扩张速度的减缓。而服务业城市的单位面积产值增加幅度高于工业化城市的单位面积产值增加幅度。产生上述原因,主要是在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中,工业厂房以土地平面使用为主,且工厂的区位因素直接影响着生产规模效益的发挥。而作为服务业为主的城市,土地利用表现为竖向综合利用,且土地效能大大提高,导致土地规模扩张速度减慢,所以,服务业城市的土地集约化程度大于工业城市,土地规模扩张速度减缓。

三、总结

篇2

一、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5亿元,可比价增长2.8%,其中农业总产值20.4亿元,同比增长3.6%;林业产值1亿元,同比增长1.3%;牧业产值19.2亿元,增长3.1%;渔业产值49.1亿元,增长1.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亿元,增长43.3%。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9.7亿元,90不变价增长2.8%。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1.夏粮生产呈“三增”的局面。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今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为121.19万亩,比去年增加了5.66万亩,增长4.9%;总产量为44.52万吨,比去年增加了2.73万吨,增长6.53%;亩产367.3公斤,比上年增加了5.5公斤,增长1.52%。今年夏粮生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去年秋播时动手早、力度大、质量高。去年9、10月份我市雨水充足,土壤墒情好。小麦主播期集中在10月1日—10月10日,全市抓住有利时机及时、集中播种,适期播种小麦面积占90%以上。这是今年小麦播种面积增加的主要因素。同时小麦价格上涨也对农民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产生积极的影响。二是气候条件总体对夏粮生长有利。去年秋播以来,全市气温明显表现为冬前气温略高,春后气温偏低的特征,对小麦的前期生长比较有利。特别今年5月份降水量较大且比较均匀,有利于小麦灌浆,确保了小麦单产和总产的稳定。三是小麦品种布局合理,优质麦成为主栽品种。去年秋播,我市结合国家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的实施,加大了优质高产良种的引进及推广力度,提高了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而且新品种抗病性强,全市没有发现较严重的小麦病虫害。四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上升,田间管理措施较为到位。尤其是针对小麦春后低温冻害、连阴雨湿害等不利天气条件,狠抓了灾后增施拔节孕穗肥及恢复肥、加强清沟理墒等田管措施。

2.畜牧业生产恢复增长。上半年,我市畜牧业生产发展良好,受畜禽产品价格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的影响,养殖效益非常可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殖积极性。全市肉类总产量达5.54万吨、奶类总产量11.71万吨、禽蛋总产量5.46万吨,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7.2%、6.2%和7.4%。主要畜禽存出栏也都不同程度的恢复增长:6月末,牛存栏8.34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6%。其中奶牛6.2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8.9%;猪存栏62.1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5.7%。其中能繁殖的母猪7.61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9.5%;家禽存栏1176.36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0.3%。1—6月份,出栏肉猪54.91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7.1%;出栏牛1.47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9%;出栏羊7.03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2.8%;出栏家禽827.77万只,比去年同期增长13.5%。

3.渔业生产增势强劲。今年以来,我市渔业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大洋捕捞、名优养殖、精深加工、港口海运全线突破。至6月底,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10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其中,海洋捕捞72.9万吨,与上年持平;海水养殖36.6万吨,同比增长3%;全市水产品总产值达到49.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可比价)。

(三)农民现金收入和消费支出同步增长

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9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4%。增长的原因:一是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是农民增收的主导因素。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个体私营经济的繁荣,农民从企业得到的劳动报酬继续增加。1-6月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885元,同比增长11.3%,占人均现金收入的48%。其中,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1217元,同比增长12.3%;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239元,同比增长17%。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平稳增长,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生活的基本保证。随着农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增加。上半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730元,同比增长22.6%。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192元,同比增长20%,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部分。第二产业收入136元,同比增长49.7%;第三产业收入402元,同比增长22.7%。三是财产性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上半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87元,同比增长36.4%。四是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上半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41元,同比增长49%。

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和食品类价格的上涨,促使生活消费支出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消费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上半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人均1950元,同比增长22.8%;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人均571元,同比增长14.1%;衣着消费支出人均237元,同比增长10%;居住消费支出人均343元,同比增长了67.7%;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01元,同比增长21.5%;人均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211元,同比增长2%;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60元,同比增长55.5%。

(四)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今年,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市委、市政府继续贯彻国家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力度。根据今年国家提高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标准,我市由去年的每亩29.5元提高到每亩49元。加上粮食直补每亩补贴15元,我市小麦平均每亩财政补贴资金达到64元,比上年增长44%,全市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共兑付8954.35万元,兑付种植小麦113.06万亩,兑付农户39.56万户,均占全部应兑付任务的100%。种粮农民户均增加收入226元,同比增长89.9%。另外还积极争取上级农机购置补贴扶持资金900万元,市县两级财政筹措200万元,共1100万元对购机农户进行补贴,补贴资金较上年增长59.4%。补贴资金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合并发放,高效运行,保证了资金发放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确保补贴兑付工作顺利实施。

二、存在的几个问题

综观上半年,我市农业生产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为全年农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农资价格的高位运行,仍然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尽管农民从农产品价格上涨和“三补一免”等农村政策中得到了明显实惠,但受农资价格和农业生产服务性费用增加的影响,如化肥:碳氨上涨48%,尿素上涨15-18%,复合肥上涨50%;农药:杀虫剂上涨25-43%,杀菌剂上涨35-55%,除草剂上涨30-45%;农地膜上涨25-40%;柴油:自6月20日起,每吨提高1000元,最高零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8%。由此导致了机耕、机播、机收等费用的增加,收割一亩小麦由去年的30—40元涨到今年的80—100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篇3

【关键词】建筑产业集群;南通建筑产业;竞争优势;集群效应

1.引言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的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的[1],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在地理位置上邻近、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联结。1998年波特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进一步诠释了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2]。马歇尔、韦伯、克鲁格曼等学者都对产业集群作过深入研究。相关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几乎是任何产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对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迅猛发展。但是,建筑产业集群现象却极少受到关注。事实上,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些建筑强市(县)、建筑之乡,往往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发展速度,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并且呈现出建筑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其中,南通建筑业就是典型的代表,其集群化特征和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值得深入研究。

2.南通建筑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2.1南通建筑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南通建筑业历史悠久,素有“建筑之乡”的美称。上世纪以前,南通建筑业由民间泥瓦木作的能工巧匠从事,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出现,南通建筑产业集群通过企业家创业开始萌芽。建国以后,由于国家建设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南通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最初的几家建筑企业为核心,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竞争优势;后来南通地方政府也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各种扶持政策和制度安排,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出现进一步规范了市场行为,产业集群的雏形初现。近些年来,南通建筑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企业与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大学、科研所等的联系日益频繁,知识、技术和信息在集群内快速流动,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出现,集群网络得以初步形成,建筑产业集群日趋成熟。

2.2南通建筑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江苏是建筑大省,建筑业总产值连续多年在全国名列首位。南通是建筑强市,建筑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于江苏省首位。截止2009年,南通共有建筑业施工总承包企业及专业承包企业911家,从业人员96万余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亿平方米,竣工面积9775万平方米,2009年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183亿元[3],占江苏的21.27%,已连续多年在全省排名第一,超过了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筑业总产值。最近5年中,南通建筑业对南通GDP的贡献达10%左右,远高于同期的江苏省和全国,支柱产业地位十分明显。

2011年,南通建筑业总产值超过了2600亿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南通建筑铁军承建工程的总施工面积达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2%,从业人数达到90万人,各项指标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截止2011年末,南通共有房建总承包特级15家,一级的超过80家,在2010年度中国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百强评比中,南通建筑铁军占据10席,超过了山东、广东、四川、安徽等传统建筑大省的综合实力[4]。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建筑产业一直发展迅猛,保持着较快增长和较强的竞争优势,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逐渐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特征。

3.南通建筑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来源

南通建筑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其竞争优势形成的原因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产业集群视角来看,建筑企业的地理集中和浓厚的建筑产业文化,加强了企业之间的联系,丰富的社会资本促进了集群网络的形成,给整个集群带来了集群效应,从而形成了竞争优势。因此,南通建筑产业集群效应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分工与合作促进规模经济。产业集群由于地理集中,大量相同产业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建立起竞合关系,从而,企业之间更容易实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提高了生产率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源整合,获得了规模经济。首先,分工使得单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有关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更大程度的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突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合作使集群内企业在对工程的联合承包、分包和专业承包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优化组合,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来寻求与项目要求相适应的最佳匹配点,在整体上取得1+1大于2的效果;再次,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能通过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不断促进专业化和分工程度向着整体效益最优发展,促进各个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形成建筑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复杂,很多巨型项目常常需要多家企业联合完成。建筑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有利于企业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和长处,形成资源整合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在长期的合作中实现共赢,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产业竞争力。现如今,南通市各县区都至少有一家大型航母级的特级总承包企业,其他分包企业依附总承包企业,形成长期固定合作的局面。2007年9月,由南通15家特级资质企业发起了一个建筑领域商会――南通建筑业商会,旨在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进行信息交流和协调关系等,这在某种层面上对加强南通建筑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起到了剂的作用。

3.2集群学习与竞合关系促进技术创新。知识通常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5],其中,显性知识相对隐性知识更易于交流与传播。建筑产业集群由于地理集中使企业在空间距离上更加接近,企业间显性知识的相互学习变得更加快捷便利;另一方面,集群企业网络式的联系和丰富的社会资本,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溢出和流动,并且传递成本以及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程度大大降低,这对于技术创新大有裨益。产业集群也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但这种竞争并不排斥合作,竞争关系激励企业不断提升其动态创新能力,促进新的创新,实现技术的改进、进步乃至突破;合作关系则促进了企业间合作创新,降低创新风险,扩大创新资源的占有,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据了解,南通市建筑企业由于产业集群,先进的施工工艺、技术方案、新型建材的使用以及高效率的项目管理手段等等,容易在集群内企业间扩散和交流,加之产业集群也使企业更加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企业利用已有的优越条件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企业自身的独立创新与企业间相对便利的合作创新相互促进,技术研发工作在竞争与合作中有条不紊,形成了比较优越的技术创新优势。这对加强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集群文化与信用机制降低交易成本。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Coase,R.H.)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以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可见,交易成本涉及与建立并实施一项完整契约有关联的所有的时间和费用,包括搜寻成本、谈判和签约成本、监督成本以及执行成本等等。建筑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产业上密切关联,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较为普遍,无论是产业链上前后向联系还是专业性工程、分部分项工程的外包,都使企业很容易寻找到交易对象,快速实现面对面的谈判,大大节约了市场信息的搜寻成本。此外,建筑产业集群企业间信息交流频繁,集群结构稳定,可以促进产业集群内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良好的信用机制,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进而降低了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减少有限理性和投机行为,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谈判环节,降低签约成本,而且可以大大节约签约后的监督成本以及执行成本,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

南通建筑企业集群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体现在施工企业与材料、设备供应商以及总承包单位与专业分包单位之间的合作上[6]。在南通当地,由于地缘、血缘、亲缘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了复杂又密切的社会关系,共同的文化和非正式制度在企业之间建立起了一定程度上的信任机制,这种社会资本和信用机制通过集群网络得以实现,并在集群网络的作用下不断得以强化,不仅减少了企业间的讨价还价现象,而且有利于形成协调与合作的行动,从而大大减少了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

3.4产业协同形成区域品牌。集群的产业协同,是指集群内的企业在生产、营销、采购、管理、技术等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的高度一致性或和谐性[7]。对于建筑产业集群来说,由于历史机遇、产业传统和资源条件等原因使建筑业最初在一个区域落户,形成产业的初始集中,其后大量相关企业相聚于此,逐步形成本区域专有的要素集聚和产业结构,此后,再通过集群的自我强化效应,集群逐步成长壮大,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随之提升,逐渐支撑起一种有影响力的产业整体品牌,这就是区域品牌。协同有助于建立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形成品牌效应,由集群内企业共享[8]。

南通建筑队伍自从1978年援建大庆和克拉玛依油田以来,始终坚持“承接一项工程,树立一座丰碑,赢得一方赞誉,开拓一片市场”的经营方针,在全国各地市场创建了一大批优质名牌工程,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被誉为“建筑铁军”,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且一直以来南通的建筑企业大都冠以“南通XX建筑工程公司”或“南通第X建筑工程公司”的名称,以保持并不断提高着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获得了广泛和持续的品牌效应,提高了建筑产业竞争优势。

篇4

[关键词]统计技术供水企业生产经营

统计技术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利用对各种数据的统计,从而了解市场的变化,并对市场各种经济要素的运行情况以及本企业的经营状态和与整个市场的相互关系都有一个良好的掌握。从而为企业的各种决策和生产经营中的各项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制定出合理的计划和决策。供水企业在城市各项公用事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公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同时供水企业又是集服务和生产于一身的行业,所以供水企业的社会效益也是首先需要考虑的方面。本文就对统计技术在供水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以及可以对相关工作人员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 对企业运行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首先是对企业运行现状的分析。由于统计分析主要是以对各种数据的统计资料进行一定的数量分析,所以相较于其他经验分析来说,具有更强的科学性。经常运用比较法、分组法、以及相关法和图示法等相关的分析方法,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对于供水企业来说,使用统计分析不仅可以了解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现状以及使用效果,还可以对劳动工资信息进行及时的了解,从而为企业的经济管理和综合平衡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可以更好的增强领导对工资调控和企业的继续发展的掌控力度。一方面,通过对供水量、售水量以及对各种原材料和能量的消耗分析,来了解供水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另一方面还可以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费用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从而更加合理的使用各种资金,从而降低成本和资金消耗。此外,还可以对劳工的数量、工资以及绩效等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通过相关数据之间的比较分析,得出企业的劳工工资的运行情况。最后,通过以上各种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得出公司的投入和产出比,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可以通过在客户中的满意度调查,从而得出顾客的满意度指数,根据得出的结果进行企业的相关改进。

由表中就可以看出顾客近期对企业的态度变化。

其次是对于企业的发展进行预测。通过对以上各种统计资料的分析,利用统计中的图示法来制定出统计图表,从而对供水信息和企业其他的运行情况进行一定的趋势和规律分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制定预测模型和选择预测方法,并最终帮助管理者进行预测计算,科学评价统计结果。通过这些预测数据可以更好的了解企业的发展前景、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二、 对企业发展进行科学决策

在供水企业的发展中,科学合理的决策占据着核心地位。一是可以通过各种统计信息使管理者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措施解决;二是可以在这些客观信息的指导下,明确采取相应决策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而可以使供水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有序的进行。三是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的各项生产经营的目标,制定出相应的行动方案,这些方案可以在对统计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制定。四是这些行动方案制定后,管理者可以再通过对比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等方法选择最好的行动方案,从而知道决策行动。最后,在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各种资料和数据的整理和及时统计,分析方案的实际效果和不足,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通过以上各种程序和方法,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 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控制

篇5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2001002 

1 引言 

本文通过对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数额以2003年为基期剔除物价指数影响因素之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河北省和北京、天津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差距,从而对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方向和建议。 

2 京、津、冀地区各行业固定投资状况分析 

河北省、北京和天津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如表1所示。 

由表1,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三个地区的省固定资产投资额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京津冀三地区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趋势都成逐年上升的趋势。河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三个地区的首位,河北省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在2009年超过了北京,增长速度较北京强,天津和北京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差距也在逐年拉大。 

由图1,河北省的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和金融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呈现平稳发展趋势。房地产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采矿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先上升后趋于平稳。河北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各行业占比最高的是制造业,其次是房地产业。 

北京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比重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由图2,北京的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平稳发展的趋势。金融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上升趋势。农、林、牧、渔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先平稳后上升的趋势。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和教育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住宿和餐饮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房地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北京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大的是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比重。 

天津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比重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根据图3,天津的采矿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教育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平稳发展的趋势。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上升的发展趋势。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发展趋势。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比较大的是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比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在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大,是一个农业大省,在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低,仍然处于偏基础性的生产阶段。没有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 

3 京、津、冀地区各行业固定投资差异状况分析 

京、津、冀三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各行各业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北京和河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差值状况如图4所示。 

由图4,河北省的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低于北京的房地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低于北京的相应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河北省的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高于北京相应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河北省的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也都高于北京相应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天津和河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差值状况如图5所示。 

由图5,河北省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低于天津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采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低于天津市的相应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房地产业也大都低于天津的相应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只是从2009年开始河北省的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才略高于天津的相应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河北省的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高于天津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农、林、牧、渔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都比天津的高。 

综合以上分析河北省的产业结构处于相对落后的组织状态。固定资产投资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偏大,投资于金融服务、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比值偏小。经济整体缺乏积极的牵引力,仍然处于偏基础性的产业结构生产阶段。 

4 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的京、津、冀地区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差异状况,河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于提升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升对于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适度降低制造业、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减轻对第一产业的重视程度,转移其固定资产投资至第三产业的投资发展。 

篇6

关键词:主成份分析;产业竞争力;系统评价

一、引言

为了更清晰了解各行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头作用,本文认为应对区域内主要产导进行分析、对比,确定区域的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其竞争力,同时发挥优势产业的溢出和集群效应,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竞争优势可以细分至产业乃至企业竞争优势,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该模型由需求条件、生产要素、企业的结构战略、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和竞争对手等四个关键因素,同时他认为政府行为、机遇等也会影响竞争力,可作为两个辅助因素加以研究。这些因素会强化或者改变其它因素的表现,共同作用形成一个动力系统,相互影响和制衡的情况下,决定和影响着特定产业的竞争地位及竞争优势[1](P.29-164)。

二、PCA法及评价指标的选择

产业竞争力量化评价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科学合理方法对评价指标界定,并对各指标进行科学的权重分配;根据选取的评价指标,通过调查手段对各指标进行数据采集,经标准化处理后运用相关程序分析计算,即得竞争力量化评价水平。

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开展科学的评价研究的前提。运用成熟和定型的分析框架分析,结果易于使人信服,也可以简化研究工作。产业竞争力评价是一项前瞻性、客观性、科学性要求很高的工作,而不同的产业有其各自的特点,就目前看关于产业竞争力评价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所要研究的新问题,本文确立了新的分析框架,采用PCA(主成份分析法)进行产业竞争力评价。

在实证研究中,问题的分析可能要涉及到多种因素或变量,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变量多必然增加计算量,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主成分分析(PCA)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用较少的综合指标取代多指标,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理想工具,既能满足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又能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以较少变量,获得较多信息量。主成分分析法应用数学变换的方法, 用一组不相关的变量通过线性变换取代给定的一组相关变量,从而实现在数学变换中变量的总方差保持不变,将这些新的变量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1个变量拥有1个主成分,令第一主成分为第一变量具有最大的方差,依次类推。由于第一主成份在所有的主成分中包含最大信息量,很多学者在研究综合评价问题时常采用第一主成分来比较不同实体间的差别。因为即使舍弃若干分量,也可以保证将85%以上的变差信息体现在综合评分中,使评价结果真实可靠。

依据上文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首先进行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说明。

(一)产业生产能力

产业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既定的生产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品数量或能提供的服务数量,它是一项反映企业生产可能性的指标,通常情况下它代表了企业处理原材料数量的能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影响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生产规模,没有规模难以降低成本,没有规模难以增强实力,企业必须以壮大自身规模为前提,形成合理的规模经济,利用核心规律和协同发展规律,带动整个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相互扶持、相互促进,从而带动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2](P.115)。综合以上分析,本文选用人均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总产值三个指标从不同角度衡量地区各产业的生产能力。

(二)资源配置能力

资源配置力是指地区使用各种经济资源进行生产活动实现产业配置并获得经济利益或效益的能力。一般来讲,较强的产业资源配置力能更有效地争取、利用和控制经济资源,以提高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都,从而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资源配置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产业是否能实现持续发展。本文选用利润总额和主营业务收入来反映地区产业的该项能力。

(三)市场开拓能力

市场开拓能力主要指企业获得市场份额、抢占市场的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产业区域竞争力的高与低。市场表现是评价产业竞争力最基本的标准。市场开拓能力弱,说明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占领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企业在市场的表现将不佳;市场开拓能力强说明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有较大竞争优势,有能力影响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竞争对手[3](P.42)。本文用市场占有率来衡量市场开拓能力,通常市场占有率以地区工业收入占地区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来表示。

(四)产业配套能力

产业的发展与支持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配合密切相关,产业配套能力是指在技术和生产上具有联系的各产业间协作配合及相互支持的能力[4](P.29)。具有生产、技术联系的产业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制约的作用。对于产业而言,如果与其配套的关键产品能以最捷径的方式的获取,使交易成本降低,企业便可实现以较小成本获取较高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绝大部分工业行业是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因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连续性,其配套问题也变得更为复杂,产业配套能力是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在为其它产业提供必要工具或产品的同时,也需要得到其它产业甚至是本产业内各子行业的合作配套服务。目前理论界关于产业配套问题还处于研究阶段,为了较好地反映产业配套能力,在指标选取上要注意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了能较好地衡量区域产业配套能力通常使用反映产业集聚程度的指。通常来讲,在一特定区域内企业集聚程度越高,即生产同类产品或相近产品的企业越集中,越能促使提供配套产品的企业向其靠拢,产业配套服务效果越好,这就是产业的集聚效应。本研究将调整后的空间基尼系数作为反映产业配套力的指数,G=(si一xi)2其中si表示i地区产业就业人数占地区工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xi表示工业就业人数占地区总就业人数的比重。

鉴于考察产业的评价指标涉及面广,影响因素较复杂,且因素相关联性不一,为剔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避免主观随意性,可采用因子评价模型进行因子评分,以便对产业竞争力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三、应用PCA法进行产业竞争力系统评价

为进一步证实该方案的可靠性,本研究以齐齐哈尔为例,通过齐齐哈尔经济统计年鉴、企业、相关部门提供大量资料收集有关数据,将数据利用SPSS(15.0)中的因子分析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实证模型,其总方差分解表如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到,前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大于1,分别为5.802、1.045,并且这两项指标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超过85%(85.535%),也就是说前两个主成份包含了大部分的信息,其所占比例已达原始指标变量包含全部信息的85.535%,由此我们在对行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时,可以选择前两个相互独立的主成分作为评价的综合指标。由碎石图可进一步验证上述选择的正确性,根据斯格里准则,通过主成分的提取过程我们发现,自第2个主成分所对应点处斜率明显变小,所以提取前2个指标作为主成分,应能反应大部分信息。

因子分析的核心内容是因子载荷矩阵,利用SPSS软件做出上述因子的载荷矩阵,再利用回归法得出函数的系统,最后写出以下因子得分函数为:

F1 = 0.184X1 + 0.258 X2 + 0.210X3 + 0.247X4 + 0.235X5 + 0.132 X6 - 0.094X7 - 0.136X8

F2= 0.098X1 - 0.027X2 + 0X3 -0.066X4 - 0.056X5 + 0.085X6 - 0.189X7 + 0.421X8

想要求解出最终的竞争力表达式,还需要计算两个因子的权重。如前所述将两个因子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85.535%定为1,则可算出因子1和因子2的权重分别是0.76和0.24,由此可以得出最终竞争力表达式:产业综合竞争力(Z) =0.76*F1+0.24*F2

分析结果表明,专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位列前矛,与专家其它方法论证结果一致。

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是一项复杂和综合的工作,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和分析结论是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和发展策略的依据,因此评价方法的科学性与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区域经济的发展除要考虑重点产业的选择外,还应考虑产业竞争潜力及产业关联度等因素,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标准。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李芳凝.中国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辽宁 大学学报,2011,(4).

篇7

关键词:京津冀;三次产业;物流一体化;灰色关联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03402

1 文献综述

现代物流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学者们对物流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多。

张颖(2009)以区域物流系统理论为指导,通过建立SD模型,分析和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关系。槐艳菲(2010)通过定性分析论证了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并运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对区域物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进行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建立区域物流评价指标体系。赵丽丽(2011)运用相关、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表明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国民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吴爱东,庞绪庆(2014)运用灰色系统相关理论,对京津冀物流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度和协同性进行了研究,表明京津冀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比较高的关联性,总体发展较协调。

2 理论基础

灰色系统理论由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1982年)提出的,该理论的研究对象为不完全信息问题,即以这种"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

2.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及计算过程如下

(1)设定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

参考数列反映系统行为特征,也就是模型中的因变量,而比较数列影响系统行为,即为模型中的自变量。

设参考数列为: X0=[X0(1),X0(2),…,X0(k)](1)

设比较数列有n项,分别为:

3 实证分析

3.1 灰色关联分析

本文选取了物流业增加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作为衡量京津冀各地区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指标,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三个指标作为影响物流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分析物流业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的关系。

为了方便对京津冀三个地区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数据全部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记物流业增加值(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x0作为参考序列,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x1、x2、x3,作为三组比较数列。如表1。

由于京津冀三地所处的经济环境、要素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等不同,三个地区中各个地区的三次产业对本地区物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而表现出来的关联度也是不同的。具体来看:对于北京而言,影响北京物流业发展的三次产业关联度分别为r02>r01>r03,即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物流业发展的关联度依次大于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物流业发展的关联度大于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物流业发展的关联度。而天津物流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分别为r03>r02>r01,即影响天津物流业发展的因素中三次产业由大到小分别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对于河北省来说影响物流业发展的三次产业分别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也就是说第二产业与河北省物流业发展的关联度最大。

3.2 灰色预测模型的构建

根据京津冀三地2005-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的数据对未来几年京津冀三地物流业的增加值进行预测,构建灰色预测模型,从而为京津冀三地物流业的协同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1)数据的预处理。

以北京为例,对2010-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的数据采用一次累加的方法得到新序列。

(2)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述的理论基础,计算待估参数向量U^=

4 结论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京津冀区域物流的协同发展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从京津冀三个地区的物流业总产值与三次产业的灰色关联度来看,由于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源要素禀赋等因素的不同,三次产业对地区物流发展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总体来看,河北省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京津两地,这是多年来京津冀区域发展的长期不协调所导致的。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河北省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升本省各方面的能力,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颖.基于SD模型的京津冀地区物流与经济协同发展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2]槐艳菲.基于产业竞争力的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0.

篇8

【关键词】钻石模型;纺织产业;产业竞争力

一、波特的“钻石模型”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结合不同国家竞争优势对其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产业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他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自身的竞争能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四种基本要素。

1.生产要素――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要素,如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等;另一类是高等要素,如科研机构、高科技人才、电信通信设施等。

2.需求条件――国内、外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

3.相关和支持产业――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包括企业的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激烈程度等。

以上四个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构成“钻石模型”的主体框架,四个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完整的钻石体系还包括政府和机遇两个因素。

二、南通纺织产业竞争力分析

南通纺织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不断的技术革命,目前已经形成了由聚酯、化纤、织造、印染、服装行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并围绕该产业链出现了纺机、印染助剂、技术服务、纺织软件等辅行业,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协作的产业体系。

1.生产要素

(1)地理位置与基础设施

南通素有“江海明珠、风水宝地”的美称,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和沿江“T”型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是我国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江苏省确定的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的“三沿”战略的重点地区,是重要的现代化港口、工业、贸易与旅游城市。南通水陆空运输网络发达,货物吞吐量大,电力基础设施好,能源供应充足,有强大的淡水资源。毗邻上海,随着南通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及更多层次上接受国际纺织产业的转移。

(2)人力要素

南通纺织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丰富的人力资源。南通的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拥有一定数量的高等院校,其中南通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南通职业大学等院校都设有纺织、服装及经贸类等相关专业,每年都有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充实到本地及周边地区,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3)资本与技术要素

南通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纺织产业基础,吸引了大批外商,韩、美、日等众多海外跨国公司在南通设立了办事机构并投资建成了生产基地,仅日本,就有一百多家纺织企业落户南通。不过,南通纺织产业的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性比较大,个人资本发展不足,结构有待升级。

近年来,南通市进一步加强了与国内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鼓励科技投入,重点研究开发各种高科技纤维材料、各种新型服装面料等,大力开发高新技术新产品。目前,南通纺织产业已经拥有印染、化纤、经编及产业用纺织品等的先进生产设备。当然,南通纺织产业的科研及技术改造虽然在某些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科技的总体实力不容乐观,产品结构也不是很合理。

2.需求条件

市场需求是产业竞争力的第二个关键要素。南通市场需求条件可以从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两方面来分析:

(1)内部需求

从国内市场来看,南通在江浙一带及在全国纺织业发展中的不可忽视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南通地区特色的产业集聚,也体现在其特有的专业市场集聚。南通各纺织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为南通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部需求,如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经过二十多年发展,从在夹缝中生存的“地摊市场”成为闻名全国的家纺之都。此外,南通周边有很多的服装生产基地,如杭州的女装、宁波的男装、温州的休闲装等,这些生产基地都是南通纺织品面料的巨大市场。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也是南通市纺织产业巨大的潜在市场。然而,由于南通的大部分产品走的是中低档路线,对于市场竞争激烈,以时尚消费为主的上海市场而言,南通的纺织服装产品还不具有明显的优势。

(2)外部需求

全球纺织业的变化与发展,国外市场对纺织产品的消费增长,国内消费的新热点,上海作为国际采购中心的地位的确立,南通及其周边地区巨大的市场群体及国外的需求将刺激生产者更多地满足市场需求,将自己纳入国际纺织产业链中,对南通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需求条件。

3.相关和支持产业

纺织产业的块状发展是南通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块状经济区内以分散而均匀的中小企业为主,并存在相当数量的家庭工厂。行业内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是与多变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这些中小企业机制灵活,专业性较强,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同时企业之间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紧密联结在一起,企业之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分工与协作网络。在横向上以床上用品为主体,化纤、印染、印刷包装多行业紧密结合;在纵向上包括以生产加工为主体,销售、运输、服务等相关环节,分工协作,也能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当然,其他纺织相关与支持行业如咨询业、物流业、包装业及设计、印刷等行业的发展尚待加强。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结构往往随着产业和国情的不同而不同。竞争者的形态在企业创新过程和国际竞争优势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1)企业规模与结构

首先,南通大型纺织企业多为一条龙生产,与小企业缺乏合作与沟通,小企业由于资金、设备投入不足,只能进行初级品生产,形成两极分化的企业格局。企业分布上游多、下游少,产业链仍待完善。其次,南通纺织产业中存在着严重同构的现象。南通许多家纺企业,在国内、国际同行业中规模较小,产品几乎都是床上用品,产品品种单一,存在严重的同构现象。产业同构在一定程度利于竞争市场态势的形成。但是,产业结构的趋同所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对区域总体产生的负面效应要大于正面影响,尤其对工业初、中期阶段,急需形成专门协作、规模经济的区域更是如此。

(2)竞争者

南通纺织产业面临激烈的竞争,既有内外部市场的竞争,又有高档产品对手与中低档对手的竞争。南通虽有一定数量的纺织大企,如东丽、帝人、大生、联发、三友集团等,但是与周边某些城市相比较,南通的纺织企业既不大也不强。无锡有江苏阳光、华西村、凯诺科技等上市公司。常州的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生产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牛仔布上市企业。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生”还没有上市。

5.机遇

机遇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是一个变数。江苏省政府提出的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省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洋口、吕四深水大港的开发建设,将使南通形成沿江优势进一步放大,沿海优势强劲突破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给南通市政府大力发展纺织业提供了政策、环境和宏观调控的机遇。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沪通铁路及沪崇启、沪崇海等过江大通道的建成,将使南通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能更多地接受上海经济的辐射,包括上海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丰富的专业人才等,为南通纺织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南通纺织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补充和支持。

6.政府

纺织产业作为南通的主导产业之一,关系着南通的经济命脉,南通市各级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招商引资、建立各专业市场、筹建行业协会、建设产业园区、举办专业展览会以及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方面,为南通纺织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南通市各级政府的基层政府组织与当地的纺织企业联系非常紧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了如指掌。可以说,政府在南通纺织产业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这正是波特“钻石模型”中政府变数的作用。

三、结论

借助波特的钻石模型,我们既可以看出南通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又可以看出南通纺织产业存在的不足。

1.从要素条件来看,南通纺织产业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从产业规模上看,在化纤、面料织造与印染、床罩、枕套、被套、被子、手套等生产能力处于全国领先。从产业装备上看,已经拥有印染、化纤、经编及产业用纺织品的先进生产设备并且大型企业已经进行改造与更新,掌握发展先机。从产品品种结构上看,基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优势明显,正致力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已经具有比较优势。南通纺织企业应致力于从成本导向型、生产加工型向价值创造型、营销型企业发展。

2.从需求条件及相关与支持行业看,南通纺织产业发展空间很大

国内对中低档纺织品的需求量大,国外包括中东、非洲对中低档纺织品的需求的增长,甚至北美和欧盟对中低档纺织品的需求也不少。南亚诸国的竞争,促使南通地区的专业市场及其相配套的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会展业、咨询业、设计中心等相关与支持行业的启动、与上海的接轨等也正在完善其职能。

3.从企业结构、战略和竞争角度看,南通纺织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实力相对薄弱的中小型的家族企业常常致力于中低档产品的开发,而实力雄厚的中小企业的存在,引发了持续的价格与成本竞争,迫使企业在降低成本上狠下工夫。最重要的是,产品有市场,有大量中小企业持续的投资生产。许多企业斥巨资引进最先进的纺织机械设备,初衷也是提高生产效率,但生产的仍然是中低档产品。这使得南通纺织产业在低端市场,拥有其它地区无与伦比的优势,有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MichaelE.Porter,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篇9

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过程

按照波特的理论[1],产业竞争优势是指一国的特定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创造出比其它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它可以直接表现为该国的产品价格低于或质量优于其它国家的同类产品。产业竞争优势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较强的产业竞争力表现出来,集中体现了企业竞争优势和代表了国家竞争优势。

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科技创新、产业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作者曾构建了产业竞争优势评价模型[2],对中国医药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演化阶段进行了实证分析;黄文青[3]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赵玉林,周珊珊等[4]基于新钻石模型对武汉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行了评价;王家庭[5]基于中国30省区的数据对科技创新、空间溢出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张赛飞,邓强等[6]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则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为研究视角,分析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一)从绝对指标上看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

1.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整体表现。

从1995-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及出口额等总量指标都逐步提高,分别从1995年的965.36亿元、937.09亿元、53.55万人和528.41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23 576.3亿元、23 227.6亿元、361.49万人和14 265.7亿元,增幅达20倍之多[7],这也反映了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在逐步形成和提升。见图1。

图1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表现

注: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2-201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里面没有1996年和1997年的出口额数据

另一方面,1995-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从业人员、主营业务收入、企业数和出口额不仅绝对数量在增长,而且其占全国的比重一直位居首位。其中,出口额更是一直占全国总出口额的1/3以上,当年价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几乎也是一直占全国的1/4以上。因此,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在全国具有绝对竞争优势,而且主要是规模优势。见图2。

图2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

2.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的表现。

从当年价总产值和出货值两个方面分析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五大细分行业,即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广东省及全国的发展情况。从当年价总产值看,1995-2011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1995年和1999年甚至超过了70%,因此,相对于其他四个高技术行业而言,其具有绝对的优势。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其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也在30%以上,2003年超过了40%,因此,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广东省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相反,1995年至2011年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在广东省的优势并不明显,特别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其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0.5%,另外,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占广东省的比重也不超过5%。见图3。

图3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5大细分行业总产值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比重

从出口额的角度同样可以看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中具有绝对优势,两者之和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95%以上;而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1995-2011年三者比重加起来不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5%,具有相对劣势。见图4。

图4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5大细分行业出口额占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出口额的比重

(二)从相对指标上看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

为了更全面了解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情况,下面再从出口竞争力指数这个相对指标的角度进一步分析。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其竞争能力的大小揭示了该产品所处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这里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on,TC)来衡量。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从产品的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产品竞争力的变化。

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公式为:

式中:TC为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Ve为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值;Vi为高技术产业的进口值。

通常,TC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在±l之间。当其值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越强;小于0时,说明竞争力弱,指数越趋近于-1,其竞争力越弱。若TC≥0.8,则该产品具有很强竞争力;若0.5≤TC<0.8,则该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若0≤TC<0.5,则具有强竞争力;若TC=0,则该产品具有一般竞争力;若-0.5≤TC<0,则该产品具有低竞争力;-0.8

由于数据有限,本文只测算了2002-1010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见表1。

由表1可见,广东省高技术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只有2002年小于0,其余年份均是介于0和0.5之间,说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具有强出口竞争力。

另外,与其他省级区域对比可以看出,福建、江苏、天津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略强于广东省,福建省高技术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最强。

二、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现状

科技创新就是基于科技的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它是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其越来越成为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增速明显

为促进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广东省经济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广东省不断提高对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力度。广东省R&D经费内部支出在1995年只有1.735 3亿元,而在2001年超过了50亿元,2005年超过了100亿元,2008年超过了200亿元,2011年则达到了将近481亿元。同时,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投入的新产品开发经费也是大幅度提高,由1995年的2.9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81.28亿元[7]。

相对而言,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也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是很大。而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分别为4.33亿元和1.21亿元,远低于2007年的22.54亿元和2.23亿元[7]。见图5。

图5 1995年至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情况

(二)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产出成绩斐然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在2011年分别达到39 338项和45 172项,达到历史最高值。

同样,近几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出口额也得到大幅度提升。2011年的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7 408.07亿元和4 283.09亿元,也创下历史记录。见图6。

图6 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项科技产出指标

三、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的测度

通过前述分析可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得到极大提升,但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科技创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测度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科技已成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劳动力和资本这两大传统要素。同样,本文认为科技创新在广东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过程中是内生变量,因此在建立模型时把其作为单独的变量考虑进去。

用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为解释变量,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取1995-2011年之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OLS法)进行回归分析。由于对各时间序列取对数后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对经济时间序列取对数后可以避免模型的异方差,因此对指标的原始数据都取其自然对数,建立双对数函数模型进行计量检验:

ln Y=c=a ln X(2)

式中:Y为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X为被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a=d(ln Y)/d(ln X) ,即为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竞争优势提升所作的贡献。运用Eviews 7.0经济计量软件进行计算,得到回归模型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增长与其竞争优势的提升正相关。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每提高1%,就可以促使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提升0.661 7%。

(二)科技创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行业竞争优势的测度

采取上述同样的方法和模型,分析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各细分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作用。

以Y表示被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总产值的增加;ci表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的常数;ai表示科技创新对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竞争优势的贡献度;Xi表示解释变量广东省高技术产业i的R&D经费内部支出,建立双对数模型

式中:i=1,2,…,4。i=1时代表广东省医药制造业,i=2时代表广东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i=3时代表广东省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i=4时代表广东省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由于1995-2011年广东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数据不全,无法进行回归分析。所以,在此就不再计算科技创新对广东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贡献度。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加大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

从上述分析可知,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增长与其竞争优势的提升呈正相关。虽然近些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总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其研发投入强度却不到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因此应不断提高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提升其竞争优势。

第二,提高研发投入产出水平,加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近些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出现下滑,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更多地用于了先进设备的引进,而这是不利于广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因此应加强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工作。同时,也要加强研发投入经费的管理,提高发明专利授权数,因为这是研发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志。2009-2011年,广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发明专利数占专利申请数的比重分别是68.06%、72.77%和65.99%,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因此要继续保持这种优势,合理支配研发投入经费。

第三,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

虽然广东省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大省,拥有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拥有华为、中兴和腾讯等一大批创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但是其众多关键的技术和产品仍主要靠进口解决。在全球家电制造产业链上,广东省的家电产品也一直在中低端徘徊。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重点发展规模超千亿元的软件、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群。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以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极具产业包容性的智能家电,实现广东省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广东省高技术产业。

[ [6] 波特 迈克尔.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68.

[2] 张倩男.中国医药制造业竞争优势演化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6):4348.

[3] 黄文青.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2941.

[4] 赵玉林,周珊珊,张倩男. 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8100.

[5] 王家庭.科技创新、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30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2(11):4954.

[6] 张赛飞,邓 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25130.

篇10

关键词:劳动力;城市功能区;对应分析;聚类分析;比较优势

当今世界的城市发展中,较多注重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合理划分。城市各功能区的合理定位,能使城市范围内的各功能区在空间上和内在经济联系上紧紧相连,从而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目前,国内对城市功能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区位优势、产业集群、资源整合和传统优势方面。相对而言,忽略了已经形成的区域劳动力存量的产业分布和结构对功能区发展的影响。

北京作为中国的标志性城市之一,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合理的城市功能区划分是北京是否今后具有发展后劲的重要前提。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北京市已经成了中国中部和北部区的劳动力聚集中心。经过长期的劳动力流动和聚集,目前北京各区县的劳动力产业分布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分布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产业在不同区县的劳动力资源禀赋状况。因此,笔者站在劳动力产业分布比较优势的角度,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深入分析北京市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产业分布规律,从而为城市功能区的划分提供劳动力布局的依据。

北京市共分为13个市辖区和5个市辖县。其中,13个市辖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和昌平区;5个市辖县包括:大兴县、平谷县、怀柔县、密云县和延庆县。本文以北京市这18个区县为单位,研究各区县的产业劳动力分布规律。

本文选取三次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来体现三次产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同时通过各区县三次产业和产业内行业劳动力分布的相关性分析来说明北京的产业人群聚集情况和各区县产业劳动力分布比较优势情况。

一、各区县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总体分布特征分析

通过表1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各区县的三次产业人口比重。现对表1进行更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和分析。

1 各区县与三次产业人口分布的对应分析将表1中的数据通进行对应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各区县与三次产业人口分布的确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从输出结果可知:所有的检验都很显著。结论认为:各区县与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的确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从此角度研究北京市的劳动力产业分布是可行的。

(2)各区县与三次产业人口分布具体关系的直观分析

运用统计方法,将各区县与三次产业人口分布的关系具体展现在对应分析点图上,得如下输出结果:

由图可知,延庆县和大兴县主要以第一产业劳动力分布为主;顺义区和昌平区主要以第二产业劳动力分布为主;宣武区、崇文区、海淀区、东城区和西城区主要以第三产业劳动力分布为主。其他区县均以两大产业的混合劳动力分布为主。具体为:房山区、通州区、平谷县、怀柔县和密云县主要以第一、二产业混合劳动力分布为主;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丰台区和朝阳区主要以第二、三产业混合劳动力分布为主。因此,各区县均显示出一定的产业人口分布特征。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区县目前在发展上的产业现状,即延庆县和大兴县目前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顺义区和昌平区目前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宣武区、崇文区、海淀区、东城区和西城区目前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其他区县还未形成明显产业优势,目前均以两大产业的交叉发展为主。房山区、通州区、平谷县、怀柔县和密云县目前主要以第一、二产业为主;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丰台区和朝阳区目前主要以第二、三产业为主。

二、各区县优势产业劳动力产业内行业分布特征和发展优势

1 第一产业劳动力占优势的区县

第一产业劳动力占优势的区县为延庆县和大兴县。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在此不作过多分析。

2 第一、二产业混合劳动力占优势的区县

第一、二产业劳动力占优势的区县为房山区、通州区、平谷县、怀柔县和密云县。

通过表3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第一、二产业混合劳动力在该组区县的相关产业内劳动力总数。为更明确地对比分析,现对表2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和分析。

(1)第一产业劳动力聚类分析

聚类结果表明:在这些第一、二产业混合劳动力占优势的区县中,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可分为三个类别:人数最多的一类是房山区和通州区,人数次多的一类是平谷县和密云县,人数最少的一类是怀柔县。同时考虑到市辖区的发展应更注重现代城市化,因此相比而言平谷县和密云县更具有发展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2)第二产业劳动力聚类分析

聚类结果表明:在第一、二产业混合劳动力占优势的区县中,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分布也可分为三个类别。

第一类别包括平谷县、怀柔县和密云县。对照数据可知:这3个市辖县中,制造业劳动力总数是相比其他第二产业劳动力总数中最抢眼的行业。因此,此三县具备加快制造业发展的潜力。同时考虑第一产业劳动力聚类分析的结果,平谷县和密云县具有发展农业加工制造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第二类别仅包括通州区。对照数据可知:通州区的制造业劳动力总数是此组区县中最多的。因此,应在通州区建立倾向于第三产业的制造业基地。

第三类别仅包括房山区。对照数据可知:房山区的采掘业和建筑业劳动力总数是此组县区中最多的。因此,应着重发挥房山区采掘业和建筑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3 第二产业劳动力占优势的区县

第二产业劳动力占优势的区县为顺义区和昌平区。

由表4和图1可得出结论:顺义区和昌平区应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优势,从而保持第二产业的产业优势。具体到产业内,这两个市辖区的人口优势在于制造业和建筑业。而顺义区的制造业更胜一筹,昌平区的建筑业更显优势。因此,顺义区应在加强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向制造业倾斜,而昌平区则应在加强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向建筑业倾斜。

4 第二、三产业混合劳动力占优势的区县

第一、二产业混合劳动力占优势的区县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丰台区和朝阳区。

通过表5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第二、三产业人数占多数的区县的相关产业内各行业人数。现对表4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和分析。

(1)第二产业劳动力聚类分析

聚类结果表明:在这些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总数占优势的区县中,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分布可分为三个类别。

第一类别包括石景山区和丰台区。对照数据可知:这两个市辖区中,制造业劳动力总数明显多于其他第二产业行业是最明显的特征。因此,此二区具备加快制造业发展的潜力。同时考虑第二、三产业对应分析的结果,石景山区和丰台区应

注重发展面向第三产业的制造业。

第二类别仅包括门头沟区。对照数据可知:通州区的制造业劳动力总数和采掘业劳动力总数均在本区行业劳动力数量中占优势。但考虑到石景山区和丰台区的制造业发展优势,因此应在门头沟区着重发挥采掘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第三类别仅包括朝阳区。对照数据可知:朝阳区的建筑业劳动力总数是此4个市辖区中最多的。因此应着重发挥朝阳区建筑业的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2)第三产业劳动力聚类分析

聚类结果表明:在这些第二、三产业混合劳动力总数占优势的区县中,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总数分布可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别包括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对比观察表5可知: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的第三产业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均小于丰台区和朝阳区,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并不占劳动力优势。因此应大力发展其第二产业,使其向第二产业强区逐渐过渡。第二类别仅包括丰台区。对比观察表5可知:丰台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整体水平明显落后于朝阳区。但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劳动力总数方面仍然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丰台区应立足于制造业的支撑,大力促进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发展。第三类别仅包括朝阳区。对比分析表5可知:朝阳区是本组区县中第三产业劳动力总量最占优势的市辖区。因此,朝阳区应着重倾向于向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5 以第三产业劳动力总数为主的区县

经对应分析可知,第三产业劳动力总数占优势的区县为宣武区、崇文区、海淀区、东城区和西城区。

通过表6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第三产业劳动力总数占优势的区县的相关产业内各行业劳动力数量。现对表6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和分析。

聚类结果表明:在这些第三产业人口数占优势的区县中,第三产业的人口数分布可分为二个类别。

第一类别包括宣武区、崇文区、东城区和西城区。对比观察表6可知:上述4个市辖区的第三产业劳动力分布情况大致相同,在劳动力总量上东城区略占优势。因此,目前上述4个市辖区发展的关键是特色的选择和突出。第二类别仅包括海淀区。海淀区是第三产业人力资源最充足的市辖区,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因此,海淀区应充分发挥这种劳动力优势。

三、结论

篇11

[关键词]供给侧;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投资效率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8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经济增长问题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c,“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的提出使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亚当・斯密、凯恩斯、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经济增长的问题。国内关于经济增长动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吕铁和周叔莲(1999)、(2006)、黄志钢和刘霞辉(2014)等;二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问题,如干春晖(2011)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明显的作用;三是从体制改革的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增长问题,如林毅夫(2000)认为农村改革、非国有部门的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不难发现,资本积累、产业结构、体制改革等因素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也是河北省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本文对河北省宏观投资效率和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供给侧结构性角度系统分析了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动因,并为河北省投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1 河北省宏观投资效率的分析

投资效率,一般是指投资活动所取得的结果与所投入使用资源之间的对比关系。目前,国际和国内比较常用的度量宏观投资效率的指标是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

即,ICOR=ΔK/ΔY=I/ΔY

其中,ΔK为资本存量的增量,每年新增的固定资产投资为I,ΔY为产出增量,该指标衡量了增加单位产出所需增加的资本投入量。表示,该指标越大,增加单位产出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越大,投资的效率越低;反之,该指标越小,则投资的效率越高。

笔者选取了河北省近20年的数据,主要指标包括: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河北省国民总收入、河北省GDP年增加值。依据以上指标值计算得出ICOR值,见表1。通过对ICOR值趋势分析,可以发现,ICOR几次峰值的出现时间分别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期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期间以及从2012年至今出现的持续上升,且峰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之前的两次。这一趋势反映了当前河北省近几年的宏观投资效率持续偏低,并且蕴涵一定的金融风险。从ICOR的均值来看,其均值为5.6,表明近20年中河北宏观投资效率总体偏低,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与20世纪90年代的高投资效率相比,相去甚远,与全国宏观投资效率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这显然不利于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究其原因,一方面导致河北省宏观经济整体投资效率较差因素可能主要来自于政府主导的公益性较强的交通运输、环境、供水、能源工程等领域,这些公共产品一般是以非价格为特征的,投资不追求跨期最优的结果。另一方面河北省优势产业竞争力不足的最大差距是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经济发展对要素投入已经形成了很强的路径依赖,大量的资本投入引发了资本边际回报水平逐步走低,导致了宏观投资效率的走低。

2 河北省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产业结构高级化由Moore指数表示,该指标以向量空间夹角为运算基础,将产业分为n个部门,构成一组n维向量。把每两个时期之间两组向量的夹角作为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Mt为t时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程度,Wt,i为t时期第i产业所占的比重。

数据选取为河北省2003-2015年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占比。从Moore结构变化值来看,在过去的13年里,河北省产业结构未发生较大变化,仅在2015年发生了较大变化,Moore结构变化值发生了0.1个百分点的变化,是近年来变化最大的一次,可见河北省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有所成效。

同时,以河北省年度GDP值为被解释变量Yt,以Moore结构变化值(Mt),固定资产投资比例(It)及金融发展水平(Ft)为解释变量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时间序列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其中Mt=Moore结构变化值*100,Ft=(金融机构年末存款量+金融机构年末贷款量)/GDP。

LN(Yt)=α+β1LN(Mt)+β2LN(Ft)+β3LN(It)+εt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下:

LN(Yt)=-8.9228+2.5124LN(Mt)-0.0312LN(Ft)+1.1833LN(It)+εt

其中DW=1.9288 R2=0.8821 F=1049.92 Prob=0.0371。

注: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

根据参数估计结果可以看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Moore结构变化值)对GDP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也就是说Moore结构变化值每变化1%,经济将增长2.5%。依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可以看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增加将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比例(It)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为明显,但从河北省宏观投资效率分析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在逐渐减少并难以持续。

3 河北省投资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协同效用分析

在过去的20年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河北省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各行业投资竞争激烈是造成投资效果下降的重要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技术进步是经济持续长久增长的内在动力,因此,要鼓励各类型的投资主体积极投入新技术的研发,促进投资结构的优化。河北省要实现由要素规模扩张带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向改革创新、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等要素质量提升的增长方式转型,由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转型,就需要加强对“新技术”和“软实力”的投资,形成以技术引领投资,以技术引领产业的发展趋势。

河北省供给侧产业结构不协调导致产业效率低下,制约着河北省经济增长。因此,未来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时培育经济新增长点,重构产业竞争格局,化解产能过剩,提高产业效率。明确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角色和地位,重点培育优势产业,充分考虑当地实际产业条件和资源,利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产业政策,增加供给的有效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吸引投资、以创新建立龙头的新理念,建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创新系统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新旧动力的转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东.我国宏观投资效率及国际比较研究――基于1980-2010年的数据[J].科技广场,2012(2).

[2]张哲谈,张鹏.科研投入、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价格,2015(6).

篇12

关键词:西瓜(Citrullus lanatus);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产量;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S651;Q244;S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0-4953-03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Path Analysis between Chlorophyll Content, Fluorescence Kinetic Parameters and Watermelon Yield

HUANG Xiang,HONG Juan,ZHANG Li-hong,GE Mi-hong,YE Li-xia,WANG Lei,CHEN Tao,CHEN Gang

(Wuh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345,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watermelon variety Zaochunhongyu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nitrogen on photosynthetic traits change and yield of watermelon leaf,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were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nd yield were analyzed during seedling, cranberry and blossom period, swelling frui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very significant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chlorophyll conte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kinetics parameters and yield, with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Y=

-3.018+0.012 Xnitrogen -0.004 3 XSPAD-0.017 0 X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0.001 0 Xvariable fluorescence -0.002 8 Xmaximum fluorescence +0.015 0 Xpotential activity+5.070 0 Xconversion of light energy efficiency. Nitrogen concentration, potential activity,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yield. 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SPAD, variable fluorescence and maximum fluorescence had negative correlaed with the yield. The influence of each parameter on watermelon yield ranking from big to small as follows: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maximum fluorescenc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variable fluorescence, SPAD, potential activity. The effects of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the initial fluorescence and maximum fluorescence on yield were direct. The effects of potential activity, variable fluorescence and SPAD were indirect. Nitrogen concentration had strong direct action and indirect action on yield.

Key words: watermelon(Citrullus lanatus); chlorophyll content;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dynamics parameter; yiel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path analysis

西瓜(Citrullus lanatus)为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果实甘甜,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含有大量葡萄糖、苹果酸、果糖、番茄素及维生素C等物质,是一种营养丰富、食用安全的食品[1]。目前,叶绿素荧光作为光合作用研究的探针,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2,3],前人在作物营养元素上也做过大量类似研究[4-7],但有关西瓜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动力学参数对其产量的影响报道较少。因此,拟通过不同氮浓度下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之间的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西瓜品种早春红玉产量的影响,分析各个参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大小,旨在为西瓜的高产稳产、合理施肥及营养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试验设置

供试西瓜品种为早春红玉。将西瓜种子置于塑料瓶中晒种12 h,清水冲洗干净,在35 ℃恒温培养箱中催芽3~4 d。2012年4月5日播种,待种子发芽后,选取萌发一致的种子播种于塑料钵内(钵内装满细沙)。播种7 d后出芽,14 d后开始施营养液,用改进的Hoagland营养液配方[8],营养液用去离子水配制,各种养分元素均用分析纯试剂。

设8个施氮浓度(纯N):50(N1)、100(N2)、150(N3)、200(N4)、250(N5)、300(N6)、350(N7)、400(N8) g/L,每处理4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1.2 叶绿素含量、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测定

每份材料选取生长一致的3片功能叶,分别于苗期(6月10日)、伸蔓期(6月24日)、开花期(7月9日)和膨果期(7月23日)采用SPAD-502 DL叶绿素仪(日本美能达公司)测定叶绿素含量(SPAD值),用OS5-FL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美国Opti-science公司)测定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3片功能叶的平均值为该处理的测定值。测定叶绿素荧光时,叶片预先暗适应20 min,然后直接读出初始荧光(Fo)、可变荧光(Fv)、最大荧光(Fm),计算代表PSⅡ潜在活性的参数(Fv/Fo)以及代表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的参数(Fv/Fm)。待果实成熟后,每个株系混合收获,称量果实总重量。

1.3 数据记载及处理

生长期间进行田间观察记载,所测定的项目编码如下:氮浓度(X1)、SPAD(X2)、初始荧光Fo(X3)、可变荧光Fv(X4)、最大荧光Fm(X5)、代表PSⅡ潜在活性的参数Fv/Fo(X6)、代表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的参数Fv/Fm(X7)和产量(Y)。数据使用Excel 2003和SAS 10.0进行整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3.018

+0.012 X1-0.004 3 X2 -0.017 X3 -0.001 X4 -0.002 8 X5 +0.015 X6 +5.07 X7,P

2.2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简单相关与偏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得到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简单相关系数及偏相关系数(表1)。从表1可以看出,氮浓度、初始荧光、潜在活性参数、光能转化效率参数与产量呈显著相关,而其他参数对产量的作用较小。在这些显著性参数中,氮浓度、潜在活性、光能转化效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初始荧光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从表1还可以看出,在偏相关系数中,只有氮浓度对西瓜产量的偏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氮浓度对产量的间接作用也较大。

2.3 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反映了各指标在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对产量的综合效果,不能真正反映各指标对产量的直接或本质的作用[9,10]。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通径分析,对相关系数进行剖析,估算出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一步揭示这些参数与产量相关的原因。

通过对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通径分析(表2),从表2可以看出,各参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是不均等的,作用从大到小为光能转化效率、初始荧光、最大荧光、氮浓度、可变荧光、SPAD值、潜在活性。在所研究的参数中,光能转化效率、氮浓度、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的通径系数较大,表明这4个参数对产量的影响力较高;氮浓度和光能转化效率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正,表明它们对产量的正效应比较明显;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的通径系数为负,表明这两个参数对产量有明显的负作用。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氮浓度、光能转化效率和初始荧光是对西瓜产量影响较大的3个参数。保持合适的氮浓度,提高植株光能转化效率,降低初始荧光,有利于西瓜产量的提高。光能转化效率、初始荧光和最大荧光对产量主要是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影响不大;潜在活性、可变荧光和SPAD值与产量的相关主要是由间接作用产生,直接作用较小;氮浓度与产量的相关是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共同的影响,但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表明此研究所涉及的参数对西瓜产量的影响具有综合性,在实际生产上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植株的生长环境,提高西瓜产量。如适当的氮用量,特别是营养最大效率期氮肥的用量,提高其氮肥的利用率;提高植株的光能转化效率,增强植株光合效率,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西瓜的高产稳产[5,11,12]。

试验仅考虑了西瓜生育期内氮浓度、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对产量的影响,剩余通径系数仍然较高,表明还有其他影响产量的外界因子没有考虑进来,外部气候条件、土壤情况、试验环境的不同等均有可能对产量造成影响[6,13],具体还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郑高飞,张志发.中国西瓜生产实用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李 晓,冯 伟,曾晓春.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J].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0):2186-2196.

[3] 徐德聪,吕芳德,潘晓杰.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J]. 经济林研究,2003,21(3):88-91.

[4] 夏 乐,于海秋,郭焕茹,等. 低钾胁迫对玉米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8,16(6):71-74.

[5] 王 伟,李兴淘,綦左莹,等. 低钾胁迫对不同效应型大豆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8,27(3):451-455.

[6] 谭雪莲,郭天文,张国宏,等. 氮素对不同小麦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调控效应[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3):437-441.

[7] 马博类,徐礼根. 供氮水平对香根草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园艺学报,2007,34(2):469-472.

[8] 陈 钢,黄 翔,洪 娟,等.氮对西瓜生长及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果树学报,2011,28(4):657-661.

[9] 汪宝卿,张礼凤,慈敦伟,等.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J].大豆科学,2010,29(2):255-259.

[10] 汪修奇,邓小军,李晓忠,等.湖南烤烟化学成分与焦油的相关、通径及回归分析[J].作物杂志,2010(2):32-35.

[11] SHANGGUAN Z P,SHAO M A,DYCKMANS J. Effect of nitrogen nutrition and water deficit on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in winter wheat[J].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0,156(1):46-51.

篇13

目的研究贵州两个不同种植基地的细叶桉精油的化学成分变化特征。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利用GC-MS进行分析,采用相对保留指数对化合物进行定性,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结果56个化合物被鉴定,主要成分为蒎烯、樟脑萜、百里香素、柠檬烯、松香芹醇、松油醇、龙脑、蓝桉醇。结论两个基地细叶桉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这些化合物的含量有差异。

【关键词】 细叶桉; 精油; 化学成分; 贵州; 代谢特征;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variational properties of chemical compound in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oil from two growing bases in Guizhou province.MethodsBy steam distillation and GC-MS analysis methods, chemical compounds were analyzed qualitatively using relative reservation index, and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by area normalization.Results56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nd beta.-Pinene, camphene, beta.-Cymene, D-Limonene, L-pinocarveol, Borneol, alpha.-Terpineol and Globulol were predominant.Conclusion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essential oil from two Eucalyptus tereticornis are consistent, although the contents of each compound are different.

Key words:Eucalyptus tereticornis Smith; Essential oil; Chemical composition; Guizhou; Metabolic property; GCMS analysis

桉树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速生常绿阔叶树硬质材中最有价值的树种之一。它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杯果木属(Angophora)、伞房属(Corymbra)和桉树属(Eucalyptus) 3个属树木的总称[1,2]。桉树属Eucalyptus植物作为重要的人工林树种,在我国常将桉叶油用于中草药。桉叶油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杀虫促渗和局部麻醉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咳嗽及皮肤疾病[3,4]。对桉叶油性质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5~7],但对于国内种植桉树叶油的化学成分的研究还较欠缺[8]。细叶桉Eucalyptus tereticornis Smith是种植于广西、贵州等地的速生丰产桉树品种。 在我们的文献调研中,尚未见相关的文献报道贵州种植地区的细叶桉精油化学成分。本研究通过相对保留指数值,报道贵州两个不同种植地区的细叶桉精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的代谢特征,为种植地的生产者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

1 器材

1.1 药材与试剂 样品1号源于从江县一个实验基地,20070810采收,海拔200~300 m;样品2号,采自六盘水市的一个种植基地, 20070725采收,海拔1 600~2 000 m。经鉴定为细叶桉Eucalyptus tereticornis Smith;C8-C17的直链完烃内标,乙醚,正己烷,无水硫酸钠均为分析纯。

1.2 仪器 GCMS - QP2010(日本岛津),挥发油提取装置,旋转蒸发仪。

2 方法

2.1 挥发油提取与分析

2.1.1 挥发油的提取[5,7]将样品1号和样品2号各精确称量粉末50 g,分别置1 000 ml圆底烧瓶中,加水适量,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再加适量乙醚浮于水上层。置电热套上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约5 h,至测定器中的油量不再增加。蒸馏完毕后,在冷凝管上端加少量乙醚冲洗冷凝管,待充分分层后,打开活塞放出刻度管的水,收取乙醚层,无水硫酸钠干燥后,用旋转蒸发仪在40℃蒸干,精密称定。

2.1.2 GC/MS分析

气相色谱条件:氦气(99.999%),恒流0.5 ml·min-1;色谱柱为FactorFourTM:Capillary column, VF-5ms -30 mm×0.25 mm×0.25 μm;进样口温度230℃。柱温采取程序升温,60℃保持4 min,10 ℃/min升至100 ℃,2 ℃/min再升至140 ℃,保持5 min,8 ℃/min升至230 ℃,保持15 min; 进样量1 μl,分流比20∶1。

质谱条件:电离方式为EI,电子能量为70 eV,电子源温度230℃,接口温度280℃,检测定量为1.2 kV,质量扫描范围为10~500 amu,扫描速度1 000 amu s-1,扫描周期为0.5 s,分辨率为2500。

2.1.3 实验步骤 取挥发油1 μl,正己烷溶解。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通过检索Nist147标准质谱图库,并结合有关文献人工谱图解析以及相对保留指数,确证挥发油中的各个化学成分[8,9]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对挥发油中的各成分进行定量。

相对保留指数的计算:

IR=100Z+100tr(i)-tr(z)tr(z+1)-tr(z)

IR表示相对保留指数;Z和Z+1表示被测组分前后两个正构烷烃的碳数; tr(z), tr(z+1) 和tr(i)分别表示被测组分前后两个正构烷烃的碳数和被测组分的保留时间。见图1,表1。

表1 样品精叶油的成分及含量比较(略)

图1 两基地样品精油化学成分的总离子流图(略)

3 结果

3.1 含量测定样品1号与样品2号精油的含量分别为4.27%和4.85%(鲜重),结果表明精油的含量变化不大。

3.2 挥发油化学成分细叶桉挥发油组分中,主要是萜类化合物。样品1号桉叶油的主要成分是蒎烯(26.24%),樟脑萜(2.16%),百里香素 (4.54%),柠檬烯 (8.23%),小茴香醇(3.43%),松香芹醇(7.72%),龙脑(6.25%),α-松油醇(13.34%),蓝桉醇(5.47%)等。样品2号桉叶油的主要成分是蒎烯(13.4%),樟脑萜(6.21%), 百里香素(2.54%),柠檬烯(10.53%),小茴香醇(4.57%),松香芹醇(10.50%),龙脑(5.25%), α-松油醇(18.28%),蓝桉醇(7.93%)等。样品桉叶油的成分及含量的比较见表1和图2。根据相对保留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个成分的相对保留指数见表1。

图2 两基地样品精油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比较(略)

由此表1和图2中可见,样品1号桉叶油和样品2号桉叶油的化学成分相差不多,主要是萜类化合物,分别占总桉叶油的95.81%和98.46%,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总精油含量的84.02%和84.87%,倍半萜分别占11.79%和13.61%。从图1中可见,两个样品精油中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但各化学成分之间的含量相差很大。

4 讨论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我们可以推断①同种基因型的桉树挥发油组成大致相同;②生长期的气候条件对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影响较大;③桉树叶挥发油中松油醇的含量很高,而松油醇是种用途广泛的物质,考虑到药效与含量的关系,要想获得尽可能多的松油醇,应该考虑桉树的种植季节;④八强峰是制定中药指纹图谱的重要依据,蒎烯、樟脑萜、百里香素、柠檬烯、小茴香醇、松香芹醇、龙脑、α-松油醇、蓝桉醇在桉叶油中的含量较高,建议作为桉叶油指纹图谱的标志性化合物;⑤细叶桉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累积与外界环境胁迫有关,为进一步研究次生代谢产物生源合成途径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K Cimanga, K Kambu, L Tona,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essential oils of some aromatic medicinal plants growing in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J].J Ethnophamacol. 2002. 79:213.

[2] 刘玉明,李素芳,吴玉田.蓝桉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6):461.

[3] 吴青业,王 岩,周莉玲.不同来源桉油成分的GC-MS分析[J].中药材,2003,26(10):724.

[4] 罗嘉良,宋永芳. 3种桉叶油化学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1,3(3):79.

[5] 孙汉董,丁靖垲,丁立生,等.桉叶油的化学成分[J].云南植物研究,1985,7(3):351.

[6] Li H, Madden JL.Analysis of leaf oils from a Eucalyptus species trial[J].Biochemical Systematicsand Ecology, 1995,23(2):167.

[7] Li H, Madden JL, POTTS B M. Variation in volatile leaf oils of the Tasmanian Eucalyptus SpeciesII. Subgenus Symphyomyrtus[J].Biochemical Systematicsand Ecology, 1996, 24(6):547.

篇14

关键词:油气田企业 清洁生产 环境政策 博弈分析

一、引言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油气田企业作为国家的能源生产和消耗大户,广泛的开展清洁生产活动显得尤其必要。清洁生产既是一种工业生产方法又是一种环境管理思路,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的内涵可以用“节能、降耗、减污、增效”8个字来描述,是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战略,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洁生产从产品设计开始,到选择原料、工艺路线和设备、废物利用以及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不断地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末端治理与生产过程的脱节,使环境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为了更好地控制环境污染,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我国油气田企业自2003年就正式开始推行清洁生产,至今效果一直不理想。而完善有利于调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外部政策激励机制,是促进油气田企业清洁生产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政府使用的环境管理手段主要有两种: “命令―控制型”和“经济激励型”。发达国家在促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时以经济激励手段为主,而发展中国家政府目前还是以“命令―控制型”为主,市场化的环境经济手段的使用正处于探索阶段。不管采用的那一种环境管理手段,政府和企业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博弈。企业追求的经营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部门除了追求经济指标之外,还需要考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这两种不同的环境管理政策下,企业和政府在实施清洁生产时的相互关系,研究理性的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具体决策及其均衡的问题,从而把这种关系理性化、抽象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二、“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下的博弈分析

(一)无政府监管下企业清洁生产的博弈分析“命令―控制型”环境管理政策中,政府通常以强制措施为主,要求企业必须实施清洁生产,否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处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就会增加成本支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经济效益。因此,作为理性的企业一定会根据收入和支出间的关系来决策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政府和企业在开展清洁生产的博弈中,每个主体都理性地选择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假设在没有政府监督下,企业的决策一定是在没有任何排污约束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进行产品生产,这时政府期望的社会福利可以表示为:M1=T+M0-E。其中:M1为政府期望社会福利;T为财政税收;M0为其他社会福利;E为环境污染损失。企业的期望收益可以表示为:W1=S-T-Cs。其中:W1为企业期望收益;S为企业销售收入;T为企业上缴税额;Cs为企业生产成本。假设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产量为Q,售价为P,企业需要上交三种税金:增值税(税率t1)、所得税(税率t2)和其他相关税款(税率t3)。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表示为:Cs=a+vQ;财政收入等于企业上交的税金:T=QPt1+(QP-QPt1-a-vQ)t2+Qt3;则企业的期望收益为:W1=QP-T-Cs。假设环境污染损失E和企业的产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用?仔表示这一比例。假如不考虑环境自然净化率、污染产出率等其他因素,则环境污染损失E可表示为:E=?仔Q。设其他社会福利与企业规模相关,其相关系数为,则其他社会福利可以表示为:M0=?茁Q。在政府不监督的情况下,期望社会福利(M1)和企业的期望收益(W1)分别表示如下:

可以看出:在不受市场需求限制的情况下,企业将发动自己全部的生产能力来提高产量,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是不会主动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的这一做法会使社会福利总水平不断下降,直至降为零甚至为负值。此时可以求出社会福利水平为零时的产量QE,称之为“临界产量”:QE=,将临界产量代入E=?仔Q中得:E=。当企业产量为 “临界产量”时,社会福利总水平为零,说明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政府失灵”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介入,通过改变博弈双方的收益、加强监督来促使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三、“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下的博弈分析

(一)对称信息下的博弈分析 “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地开展清洁生产活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根据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所产生的环境绩效是否可测,可分为对称信息和不对称信息的博弈两种情况。油气田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时,与政府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政府作为委托人,企业作为人,并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企业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政府除了追求经济指标之外,还需要考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假如二者之间的信息是对称的,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于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予以补贴,不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予以处罚。政府即便是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但随着补贴金额的不同,企业也会有实施清洁生产和不实施清洁生产两种选择。假如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成本减去政府的补贴仍大于企业不实施清洁生产时政府对其罚款,则企业选择不实施清洁生产;假如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成本减去政府的补贴小于企业不实施清洁生产时政府对其罚款,则企业选择实施清洁生产。因此,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企业是否选择实施清洁生产,主要看政府给予的补贴金额。由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所产生的环境绩效改善是可测的,那么政府可以根据观测到的环境绩效改善情况给予企业合适的补偿,因此,政府的激励方案可以建立在企业的行动上。针对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其实施清洁生产的成本不同而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此时,政府和企业都是风险规避者,不承担任何风险。

(二)非对称信息下的博弈分析石油企业由于其生产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在实施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当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企业较政府而言,掌握着更多、更准确的关于企业真实的环境绩效、经营状况的信息;政府无法准确地观测到企业改善环境绩效的效率水平。这种情况可以运用非对称信息下的委托理论进行博弈分析。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由于政府作为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人的努力水平,只能观测到一些与之相关的变量,这些变量由人的行动和其他的外生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因而只能反映人行动的不完全信息。由此可见,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对于任何给定的补偿方案,作为人的企业必须选择能够使自身效益最大化的行为。委托人要达到预定的期望值,面临上述两个约束的含义是:作为人的企业从合同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人选择委托人所期望的行动时得到的期望效用要大于其从选择任意行动中得到的期望效用。只有达到这两个约束条件,人才会选择接受合同,从而使委托人达到预定的期望值。在“经济激励型”环境政策下,假如企业和政府之间存在信息对称的情况,政府能够完全观察到企业的努力水平,就可以完全根据企业的努力水平予以补偿,对于企业而言,得到的政府补贴也会随着环境绩效的提高而上升,此时的激励政策有效。政府和企业双方都是风险规避者,可以做到完全规避风险。然而现实情况是,企业和政府之间存在着非对称信息的情况,政府作为委托人无法观测到企业改善环境绩效的努力水平。只能通过观测一些与之相关的变量,来判断企业的努力水平,这些变量只能反映人行动的不完全信息。政府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企业,在满足两个约束条件的情况下企业才会选择接受合同,从而选择最有利的行动达到政府预定的期望值。

四、油气田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政策建议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大环境污染处罚力度。博弈分析表明:纳什均衡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成本、企业被处罚金、政府的监督成本和监督效率有关。在同样的条件下。企业被处罚的金额越大,选择不实施清洁生产的概率就越小。当企业不实施清洁生产的罚款额小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净收益时,企业宁愿选择被罚款而不愿实施清洁生产。这种现象在我国以油气田为代表的资源行业普遍存在。因此,在“命令―控制型”环境管理政策下要加大处罚力度。第二,提高监管效率。政府部门必须提高监测技术,降低监督成本,来提高监督效率。同时要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和监督,对没有采取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立;环保部门不能批准环境影响评价不达标的项目;对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责令其停产治理,不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进行改造的,不得恢复生产。第三,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油气田企业的净收益。一方面通过信息服务与技术支持等来降低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绿色宣传影响企业的价值观念,给予企业的清洁产品一定的价格补贴,提高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积极引导消费者环保意识,购买绿色产品,通过扩大产品的销售,提高企业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发展清洁生产的价值预期,从根本上促进企业主动采取措施实施清洁生产。第四,制定合理的经济刺激手段。市场化的环境政策对清洁生产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清洁生产对于油气田企业实现经济效益而言,不确定性程度较低,易于观察,实施激励政策的效果很显著。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采用根据企业清洁生产成果确定激励支付的政策措施比较有效。但是对于环境效益来说,由于不确定性程度较高,不易观察,激励效果是不明显的。因此,应采用固定支付合同的方式来奖励企业。比如,政府可以采用固定补贴或税收减免的方式来鼓励企业主动采取措施提高环境效益;建立税收差异或优惠政策,对企业开展利用清洁能源、污染或少污染的清洁工艺、高效设备、清洁产品,政府给予一定期限内的减免税收政策,加大政策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力度,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本文系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油田绿色生态发展过程与调控对策研究”(项目编号:ZR2009HQ009)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光军、徐松等:《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政策激励机制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第3期。

[2]舜友、丁祖荣、李娟:《清洁生产中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第1期。

[3]吴伟:《环境污染问题的博弈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