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

农民素质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2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民素质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民素质教育

篇1

关键词:农民素质教育;研究

一、农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思想素质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生产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手段所发挥的作用逐步凸显出来。尽管经济手段能够对农民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调节,但却不能替代思想教育,缺少了思想素质教育的农民素质教育是不完整的,尤其是当前农村经济步入飞速发展的关键期,对农民精神文明的要求和标准也会更高,所以对农民的思想素质教育应该不断地加强而不是有所放松。要想为农村经济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必须要把推动农民思想素质水平的提升作为根本依托,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互相支撑,营造健康持久的环境。

(二)文化科技素质教育

就当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而言,绝大多数农民的学历在初中及以下,也就是90%以上的农民都属于半文盲的状态,文化科技素质较低,进而影响到了农村经济建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为农村产业的改革发展注入动力,就必须要把侧重点放在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教育方面,使广大农民能够不断加入现代化的农村人力资源队伍当中,积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最终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的创新发展。同时还要落实科技兴农,科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农民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以外,还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学素质和技能,掌握科学的管理经营方法,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利用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利用环保等综合技术,推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三)智能素质教育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农业生产的层次大幅提高,农民劳动不再局限于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而是成为了一种综合性和复杂性的劳动活动,对科技提出较高要求的同时,也要求农民具备完善的智能素质,适应综合性劳动的需求。具体而言,智能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造能力。也就是积极投入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只有具备创造能力的农民才能在实际活动当中开拓创新,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迁移能力。也就是能将自身所学的技能、理论知识等纳入个人素质结构当中,并将其恰当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当中,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顺利迁移。第三,自主创业能力。也就是对市场以及个人有全面的把握和认知,能够综合相关条件来发展优势经济产品或项目,在市场经济当中立足。第四,信息捕捉能力。即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当中,耐心观察以及捕捉价值高的信息资料,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个人经营行为的调节。

二、农民素质教育提升的方法

(一)积极推进学历补偿教育

学历补偿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而且文化素质也是农民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智力水平等,让广大农民也享有学历教育的机会和平台,使得他们能够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发挥不平凡的价值。在农民学历补偿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农民的现有文化知识能力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农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在学历补偿教育持续不断推进当中,农民能够提高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做到与时俱进,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当中发挥力量,也让新农村拥有坚实的人才保障。

(二)培养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农民素质教育的提高离不开对农民的科学化培训。同时,教育培训必须将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农业增产增收作为重要的目标,具体而言是要把农民现有技术作为基础,充分了解农民的意愿和想要通过培训教育达到的目标,并在尊重其意愿和标准的前提下,来进行教育培养,最大化地发挥农民的自我发展水平。在技能培训上,要把市场作为根本的培训导向,结合市场需求来提高技能训练的实效性和应用性,使得农民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技能,也为农村的劳动力转移打下基础。在实用技术层面,可以紧密地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结构调整进行整合和适应,使广大农民能够掌握大量的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有效提高政策扶持力度

农民素质教育的提升以及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活动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扶持,这也要求政府的有关部门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机构的资金扶持力度,使得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经费来对当前的教育培训条件及环境进行改善和优化,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素质教育和培训支持。同时,为了让农民能够减少培训学习的成本,激发他们参与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政府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农民素质教育经费,并要求培训机构和相关单位能够适当地给予优惠和费用减免支持,降低其学习成本,让每一位农民都能够拥有参与培训活动的条件,使得他们接受教育的权益得到根本保护。

(四)积极发挥村干部的作用

在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当中,村干部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搭建了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从这一层面上看,村干部的素质高低以及工作质量的优劣,将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一方面,村干部必须要坚持以身作则的工作原则,在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当中率先垂范,成为农民的榜样,不断完善和提高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并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和提高村民的自觉意识,也就是引导农民一起投入到素质教育实践当中,完善个人的素质结构。可以说,村干部的示范以及榜样作用远远比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要更加的有效,而且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另一方面,村干部必须要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并将服务意识贯穿于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努力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切实了解农民在教育方面的需求,解决他们在实际生产生活当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通过积极发挥农民素质教育的作用,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五)转变教育管理培养模式

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需要立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变,那么,对传统的农民素质教育管理模式以及培养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教育管理模式而言,要坚持从农民实际出发,赋予农民更多的办学自,推动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落实灵活化的办学模式。相关培训院校要积极减轻农民的负担,开展内容丰富以及形式多元的短期培训。在内部管理过程当中,需要积极构建科学全面的学校管理体制,增强农民素质教育的质量以及效率。就教育培养的方法而言,必须要秉持以农民为本的根本原则,实施全面的农民素质教育,将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基础教育当中主要传授实用价值较强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在职业技能教育当中,需要把侧重点放在技能培训方面,提高农民科学技能的掌握水平;在思想教育当中,要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农民素质教育水平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只有提高了农民的发展水平和能力,才能够使其在新农村建设当中贡献力量,充分发挥自我意识,让新农村建设更上一层。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素质教育提高策略的研究,必须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农民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推进学历补偿教育,引导农民自我发展,并增强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郝坤安,张高旗.我国农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甘肃农业,2009,(6).

[2]张金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素质培养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

篇2

信息素质是获取、处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手段、信息道德和信息安全五个方面。对于农民而言,信息素质是指具有基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意识,能通过多种途径熟练地利用工具(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与农业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吸收和利用,同时能及时自己的信息,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的能力。随着农业信息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农民信息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目前农民信息素质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制约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影响他们参与社会建设和分享社会发展文明成果,影响农民家庭收入增收致富。通过走访我们总结出农民信息素质存在的问题:第一,信息意识缺乏。对信息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业信息化建设不关注、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缺乏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意识;第二,获取信息能力低。不能有效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对信息获取、利用、存在技术障碍和知识障碍;第三,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偏于保守,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对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计算机网络利用较少。第四,自身水平有限。对获取的信息缺乏识别,对安全性有疑虑。因此,对农民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刻不容缓。目前,国家对农民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开展不足,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大都以培训活动形式授课,有限的培训课也是影响有限,时间不固定,大都是配合农业信息化建设而开展的教育,对提高农民信息素质作用不大。以河南省为例,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每年会办一次信息员培训班,但名额过少,一般一个县仅有一名农民信息员参加培训,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总而言之,农民信息素质教育不足问题日益凸显。作为乡村信息中心的乡镇图书馆,获取政府支持,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优势,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是提升农民信息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乡镇图书馆在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对农民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教育职能之一“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1]。社会教育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它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由于农业信息化不断推进,对农业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规模大范围普及科学文化教育,强化信息意识,树立科学信息观,以适应社会发展。针对农村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为广大农民服务,加强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担负起历史赋予图书馆的神圣使命。

(二)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差异的存在,仍有部分社会成员在获取知识或信息方面处于极端弱势的地位。他们不但缺乏通过网络自由获取信息的技术能力,也缺乏通过产业化的信息服务机构获取信息的财力。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信息弱势人群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他们的信息缺乏已成为这种国家民主政治进程的最大障碍。而目前可以为他们提供信息保障的机构/制度,仍只有公共图书馆”[2]。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迈进了信息时代。为社会成员带来更多信息接触的平等权利和机会,有利于人们普遍参与信息经济活动,获取更多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由于农民信息素质较低,影响他们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及时获得相关信息来解决日常生产生活问题,不能参与信息经济活动之中,不能分享信息经济发展成果。而图书馆作为国家公益性机构,参与农民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农民信息素质,消除城乡信息鸿沟,保障农民信息公平,促进农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转变,是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图书馆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

(三)乡镇图书馆是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平台县级图书馆、乡镇图书馆、村级图书室作为基层图书馆,数量多,分布广,离农民近,便于服务,是广大农村地区信息服务中心。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视,乡镇图书馆基础建设和资源建设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规模扩大,经费增加,有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拥有计算机设备,普遍具有网络服务能力,管理手法先进,为农民读者服务手段颇具规范,他们传统服务受到了广大农民读者的认可,成为他们获取信息、普及科技的公益场所。乡镇图书馆可根据自身优势,利用现有的技术优势与网络信息资源优势、场地优势、人员优势,争取政府支持,设立农民信息素质教育培训点,购置相应设备,配备人员,开展农民信息素质教育。

三、乡镇图书馆实施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原则

(一)多层次教育方法与多渠道教育途径相结合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不一、自身条件多样的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对于种养殖大户、乡村企业家等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较高文化水平的农民,这类人群见识广,一般配备有计算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水平,可以网络教育为主,网络咨询为辅方式进行。而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弱但有较强学习愿望的农民,可以通过培训班的方式,利用图书馆设备,通过形象化的功能演示、鲜活的事例说明,实地实践操作、强化辅导等方法加快农民信息素质教育。

(二)以农业信息化为契机,结合农村地区实际,确保教育与应用相互促进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信息素质教育需要切合实际情况,避免教学内容空洞、理论化,教育活动单一。应以农业信息化为契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色与文化发展水平,关注农民切身利益,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农民信息需求。

(三)发挥信息中心作用,注重营造氛围图书馆做好软硬件建设,营造氛围,发挥信息中心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图书馆资源、农业信息化建设资源等来提高信息素质,满足自身信息需求。针对农民喜群聚群议特点,对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国家政策信息、劳务信息等农民较为关心的专题设置讨论区、交流区,工作人员加以引导,或答疑解难,或引线搭桥,营造氛围,真正发挥其信息中心作用。

四、乡镇图书馆实施农民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农业信息化教育课,提高农民信息意识结合农业信息化建设,开设农业信息化教育课,重申信息重要性。从宏观方面,引导农民充分认识到,信息也是生产力,在信息化大环境下,走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是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认识到信息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家庭增收的重要性。使农民从思想上树立“科教兴农,信息富农”观念。从微观方面,使农民了解信息经济的优势,比如能够了解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掌握农产品市场的变化情况,为各种生产和市场决策;在网上实现“订单农业”合作意向;随时通过网上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交易;访问农业专家网站,咨询农业科技知识,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疑难问题;及时了解农业政策、劳务信息等,来实现生产最大收益。这样促使他们去积极创造条件,学习信息网络技术,积极利用县、乡、村信息化建设资源,加快信息观念转变,树立科学先进的信息意识。

(二)开展计算机使用教育和网络资源应用教育,发挥信息优势针对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传统和保守,还不能很好地使用计算机通过网络等现代方式获取信息资源。根据他们水平普遍较低,接受能力较弱的情况,细致入微地开展便于理解的计算机功能、网络资源利用功能演示教育,展示计算机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的快捷方便,消除农民对现代化工具和技术利用的恐惧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文本则将视频、音频、文本、图表等结合在一起,通俗易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能够随时用视频点播系统进行播放和接收,方便易学。在授课时如果结合农民比较熟悉的事例可以更好地激发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使农民能够自如地使用计算机、自由上网、简单处理计算机常见故障等。

(三)开展网络信息资源教育,提高农民获取信息能力按照检索、搜集、加工和传递信息等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信息获取能力教育,使农民掌握获取网络信息资源方法和操作技巧。

1.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网络信息检索方面的培训。包括农业实用信息检索一般知识,主要类型检索工具的检索方法和技巧,农业数据库检索方法、检索策略,网络常用查询工具的应用,网上涉农专题信息的查找方法等。并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特色和实际需要,依托政府网及涉农信息网等权威信息交流平台,对农民常用的、有实用性的各类农业信息网站、农产品交易网站、科技信息网站、农业数字共享资源加以推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即时性,充实网络信息资源检索内容。

2.对于检索搜集出来的信息进行简单加工,通过比较、咨询、深度查询等方法,剔除过时、错误、虚假、无用信息,对有益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吸收和应用。

篇3

为深入贯彻区委《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和区政府《关于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确保完成今年全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任务,切实起到减少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作用。根据余杭区人民政府《关于*年余杭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经镇政府决定,现将《*镇*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下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培训任务

*年区政府下达给我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任务为1021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34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培训30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350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31人。根据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各镇乡作为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的责任单位。我镇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承担相应责任。镇化技术学校要根据办学实际和师资力量开展相应培训工作。各村、社区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要积极配合镇化技术学校完成各项培训任务。重点要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训、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训,突出“精兵”农业和“薪金”农民,全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道德的新型农民。

1、农业专业技能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40人。主要是根据我镇优势农产品特色,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经营一产的技能水平或能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工人。本类培训由各村组织发动人员,镇农办和镇成校开展培训。此类培训将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指导和实地操作的方式进行。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发给绿色证书或农函大证书。

2、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00人,其中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培训100人。主要是根据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各自不同的就业需求,结合本镇就业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非农岗位就业技能培训,有序向非农岗位转移,成为二、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此项培训主要包括电脑、电工、电焊、缝纫车工、餐饮服务、冲压工、家政管理、车辆驾驶、机动车修理、农村经纪人、个人创业等专业。各村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人员参加技能培训,使我镇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成为二、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本类培训由各村组织人员,镇经发办、镇妇联、镇总工会、镇团委等负责牵头,镇成校等实施。培训后,按国家有关工种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并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50人,主要培训对象是目前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但因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学历,工作稳定性差而可能重新回流到农村的农民。同时,通过培训也可进一步提高我镇企业在岗职工的素质和企业形象。本类培训由各村和有关企业(单位)组织发动人员,镇经发办、镇总工会、镇妇联和镇成校负责实施,培训后,按国家有关工种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1人。培训对象是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不含各类职高、中专、技校)未能继续上学的人员和各类高中的流生,年龄在16至20周岁,步入社会前应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相关就业技能培训。本类培训由镇教办牵头,联系各村和有关学校负责落实人员,镇成校负责实施。

二.培训经费安排

根据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对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给予资金保障,为广大适龄农民至少提供一次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培训机会。因此,镇财政也将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保证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区委、区政府把“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与转移就业”列为新农村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为此,各村、社区、镇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统筹谋划*年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与转移就业工作,结合各自职责,专人分管,强化工作责任;要正确认识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意义和重要性。镇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要做到培训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交流,不定期地召开有关会议。

篇4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农业面临向信息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转变。广大农民能否抓住机遇,把农业生产和经营迅速融进国际大市场,这关键在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对我市而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必然直接影响着我市农业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因而,提高广大劳动者,尤其是新型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已是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对此,从事农民教育的农广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为农广校的发展壮大,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笔者认为,农广校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农民的教育:

一、开放、创新、竞争意识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有着占全国人口总数3/4强的农民,他们思想的解放程度,观念的更新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前进的步伐。广大农民只有及时转变观念,积极投入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之中,掌握一些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新项目的生产管理技术,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从目前我市现状来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对一些新经验、新技术不敢去尝试,害怕失败,因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速度。针对农民的这种思想状况,我们首先应加大对农民进行“开放、创新、竞争”意识的教育力度,充分发挥农广校学员遍布全市农村的优势,大力宣传经济发达地区思想解放带来的经济大发展的先进经验,使他们率先成为解放思想的典范,从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转变思想观念,积极谋求实践致富之路。为此,我们应积极教育引导农民提高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其树立立足本地扩大外向型经营的意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生产适销对路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学会从洋人腰包里掏钱。唐山迁安弘业地毯有限公司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头,真正做到了“从洋人腰包里掏钱”。农业生产更应如此。

二、高效优质品牌意识教育

农产品的质量如何,是国际竞争中的关键所在,我国农业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是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质量的竞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营养型、健康型的农产品,尤其是加入WTO后,虽然打破了“关税壁垒”,但“绿色壁垒”又成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阻碍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入的合法手段。因此,农民必须注重在选择优良品种、精耕细作、绿色环保等方面下工夫,农产品才能有望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教育农民树立创品牌意识。在这方面,秦皇岛市卢龙县红星科研中心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在“变”字上下功夫,把甘薯生产加工成薯脯和薯香酥等一系列产品,用优质的产品和精美的包装,创出名牌,占领市场,在外地很是畅销。他们就是在“巧”字上取得了成功。应该说现在我市已越来越认识和重视到了品牌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市经济在这方面已呈现了许多可喜的亮点。如迁安市“金鑫”牌甘薯淀粉、“民雁”牌大棚油桃、“佳宾”牌八月脆桃和“阜安”牌无公害蔬菜商标。为顺应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的“名牌”战略,农广校应充分发挥作为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品牌”意识教育,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专业技术教育

国际间的农业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可以说就是农民综合素质竞争。例如肯德基在我国土豆泥、薯条的销售额每年达好几亿元人民币,但是肯德基宁肯因原料不足而断货,也拒绝中国土豆,这首先根源于我们的科技种田水平低下,产品不达标人家不爱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对土地的土质、微量元素、适合种植何种作物,心里没底,生产什么基本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农产品质量上不去。从无公害农业到有机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作物生产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焦点。这些都足已说明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广大农民只有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培训,按示范园样板田种地,才能在竞争中以雄厚的实力,独领。针对这种现状,农广校已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如在坚持对广大农民进行正规化学历教育的同时,着力抓好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百万农民大培训等重点工作。大力开展新技术、新种子的试验、推广工作。今后,农广校应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动员广大新型农民参加学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充分发挥联办单位的功能作用,深入到农村农民中广泛宣传,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和改革开放的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发展机会。同时,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在教学和培训的内容方面深化改革,增强教学吸引力、实效性。利用当前的信息技术、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开展教学,考虑开设一些综合性的专业。总之,应积极开动脑筋,使设置的教学专业适应形势,满足市场和农民的需要。

四、市场信息教育

篇5

一、__市__区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据《__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__年底,__区农村人口共有71万人,其中壮年劳动力36万人。据抽样调查分析,当前,__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科技素质低下,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质落后。

1.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从抽样调查的142个对象来看,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可以看出,农村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整体素质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法国,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在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5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

2.农民的科技素质低下。目前,__区农民农业生产技能素质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开始运用现代生产技能转变,但仍与加快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__区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多是35岁以上、文化素质较低、思想滞后的劳动力;在现有的务农人员中,参加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只占22,认为没时间也没必要参加科技培训的占31.2;拥有农业生产一技之长的只占10。虽然近两年来,随着阳光工程的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的兴起,__区约有15000余名农村劳动力接受过职业培训,且有1229人获得技术等级证书,但是仅占__区农村劳动力的0.34。由于务工技能素质低,外出务工人员普遍都是干重活拿低薪。据调查,__区有53的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在本地打零工,从事的大多是“提灰筒”、搬运工之类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3、政策、法制观念淡薄。经过近几年的宣传教育,农民的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高。95以上的农户对党的政策表示拥护,85以上的农民表示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遇到正在实施的犯罪行为时会迅速报警。但仍有一部分农民政策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在政策掌握方面,有的甚至连涉及切身利益的政策也不了解。如“粮食直补”已发放到位,可有些农民只知道给自己发了钱,至于发的是什么钱,发放标准是什么、应该发多少都不清楚。至于“农机补贴、村村通工程、阳光工程”这样带来间接效益的政策更是一无所知。还有些农民缺乏法制观念,在遇到伤害时,要么懦弱忍让,要么威言恐吓,要么暴力相向,要么滥用私刑,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从而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

4、思想道德素质落后。当前,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农闲时节农村聚众带彩抹牌赌博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人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封建意识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仍比较浓厚。同时,农户之间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小偷小摸、顺手牵羊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据调查分析,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有素质教育方面的原因。

(一)农民自身的问题和原因。主要是三方面造成农民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素质提高。一是目光短浅,存在短期行为。大多数农民包括一部分基层干部对自身素质状况不能正确认识,缺乏忧患意识,形成了观念上的近视。相当一部分农民只看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这种短视行为扼杀了获取知识技能的欲望,严重阻碍了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二是小农意识浓厚。大多数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尤其对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不敢担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政府倡导什么,他们就种植什么,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三是自身封闭。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以“小家”为中心,得过且过,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来引导农业生产,也不愿学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二)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面的原因。多年来,为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做了大量服务性工作,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办班培训、示范带动、开通农业直通车、送科技下乡、开辟农业专栏等,为农民提供多渠道的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服务,但对农民教育工作的滞后和不足,使得农民素质未能尽快、有效提高。

一是教育工作分部门开展,缺乏总体部署。目前,__区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有农业局、科技局、教体局、扶贫办、乡镇企业局、党校、团委、妇联等八家单位,各单位的上级业务部门都安排了培训任务。由于缺乏总体规划 ,统筹安排,办班培训时都是各自为政,培训内容、对象往往出现重复交叉。而“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无论哪个部门到乡镇办班,乡镇都得组织一次,加大了组织难度,难于取得实效。

二是科技培训链存有断点,培训方式有待改进完善。就__区来讲,一个完整的培训链是由区农业、科技部门办班培训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然后发挥他们的组织带动作用,把学到的知识再传授给农民。但由于有一部分接受过培训的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回去后并未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传授,从而导致培训链中断,造成同一个村同一个人参加多次培训,而其他一般群众从未直接参加过培训。目前的培训方式也缺乏灵活性。农村组织培训,大多都在集镇上,农民参加一次培训要跑很远的路,很不方便,有的农民就不愿意去。

三是职教、成教滞后,主阵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是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__区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技能教学设施普遍陈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同时,全区13所镇化技术学校和329所村成人技术文化学校由于缺乏经费,基本闲置处于闲置状态,致使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四是文化事业发展不够,不利于农民素质的加快提高。__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文化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全区13个乡镇文化站只有4个达到省定面积标准,而有5个乡镇文化站因站舍破烂,已基本无利用价值。税费改革后,由于无经费来源,村级文化活动室普遍处于瘫痪状态,目前,全区设有图书室的村只有47个,而各方面设施条件好一些的村级图书室也只有张湾洪山头、古驿余沟村、朱集马沟村。同时,农村文化力量也严重不足。农村和农民题材的节目十分有限。广播电视这种对当前农民思想文化有着重要影响的传播工具,很少讨论农民群众面临的思想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题材的文艺节目更是少得可怜。以往的电影下乡村巡回放映、剧团下乡村巡回演出已明显地减少,不少地方的农民群众一年到头难以看上一部优秀的电影、一台好戏,更不说通过文化事业潜移默化农民观念,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了。

三、新形势下做好农民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和增加收入能力,有助于增强农民群众妥善处理农村社会矛盾、管好农村事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能力。总之,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条重要战略途径。目前,加强农民素质教育,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利用好,在加强正规教育的同时,通过党在农村的政策和工作,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在农村中形成一种学科学、重教育的氛围,使农民素质教育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自觉活动。当前,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订总体目标规划。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教育、农业、科技、劳动、财政、司法、人事等等多个部门,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如果没有良好的组织领导做保证,势必造成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因此,区委应高度重视,成立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农业和教育的副区长任副组长,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农业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专门负责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科学制定总体目标规划。当前,应结合新村建设,制订农民素质教育的任务目标,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提高农民素质,服务新村建设。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区一半以上的农户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村有3—5名大学生,10名以上中专生,具备条件的16—45岁农民参加过培训。用十年的时间,使农民的文化素质由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转向以高中文化水平为主,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相适应,主要村干部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文化;9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的科技、政策、法律水平有较大提高,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具有搜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2、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如前所述,__区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单位有八家,在培训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教育培训零散无序,成本高、成效较差。因此,应将__区的农民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中优势兵力攻坚。在每年年初,有培训任务的单位可将培训计划上报给区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 办公室,由办公室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综合全区情况,科学安排全年培训工作计划,明确培训对象、培训任务、培训目标和方式,避免重复交叉和撞车。在培训时,可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市场营销知识、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同时,健全培训网络。在职业教育上,充分发挥区职教中心、区党校、农广校作用,充实和完善一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扩大培训规模;在农技推广上,可借助教育部门的远程教育网络,由各镇组织,充分发挥镇、村成人技术学校的作用,让农民就近学习,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同时,健全培训监督考评机制,确保培训链完整。从培训单位到村组干部、农业骨干,应做到目标明确,职责清晰,从而避免培训断点出现。

3、加强宣传,因势利导,增强农民学科技的主动性。目前,广播、电视已在农村十分普及,成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应充分发挥区广播电台、区电视台、镇电视差转台的作用,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好典型,增加农业知识节目播放时间,尝试把农业知识节目办得生动有趣,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吸引农民收看。同时,深入调查农民对生产技术的需求,按需施教,使农民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篇6

一是丰富“法制资料进农家”内涵,提高针对性。针对如何为农民学法用法提供方便实用的资料的问题,联合相关涉农部门编印成一本可以随身携带的小册子《农民学法用法100题》,为农民随时随地学法提供了的方便,被农民称为学法用法的“掌中宝”。围绕省司法厅提出的“对标找差,全国争先”的目标,积极探索现代普法的新方法,推出《普法信息卡》这一全新的法制宣传教育形式。该卡每周一卡,一卡一法,既方便携带、阅读,又可收集装订成册,集中查阅,深受农民喜爱。省司法厅专门就《普法信息卡》向省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和司法部报送信息,将其作为全省普法品牌,作为“对标找差,全国争先”的典范予以介绍。

二是创新“法制文艺进农家”形式,增强渲染力。为了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县司法局、文化局和掘港镇从去年上半年开始,一起指导具有百年历史的地方群众文化团体“黄海剧团”,创作排练了一台专题法制文艺节目,到各镇进行巡回演出,观众已达20余万人。

三是建立“法制信息进农家”制度,扩大覆盖面。组织相关涉农行政执法部门,编制法制短信,利用现代信息传媒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优势,每半月一期,向全县手机和小灵通用户编发法制短信,形成长效机制,加强对全县广大农民平时的法制教育。

四是加快“法律服务进农家”进程,建立顾问制。在全县基层法律服务所全面推行村级法律顾问制度。对还未推行和建立村级法律顾问制度的镇,要求镇服务所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主动与村委会和村经济组织、规模较大的个私企业联系,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引导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主动、热情地为顾问单位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法律服务。去年春,本县的3名收购商来到马塘镇,打白条欠款收购春茧3585、5公斤,欠下52个农户的茧款111150、50元,事后迟迟不付款给农民,52户受害农民准备上访。担任该村法律顾问的镇法律服务所有关人员立即启动了法律援助程序,协调法院对一名收购商的部分资产实行了诉前保全,终于迫使3名收购商兑付了农户的春茧款,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年,新店镇曹庵村的农作物受到临近县工厂有毒气体的污染,发生大面积死亡,损失惨重。县法律援助中心闻讯后,立刻派律师去当地取证,并入户宣传相关法律知识,使广大农户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场民事纠纷的处理过程成了律师和基层法律工作者带动农民学法用法的过程,《农民日报》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篇7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全力打造农广校文化

北京市农广校注重打造自身文化建设,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主要有:以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农民培训和高等学历教育为两翼的“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的办学理念;实体带动、项目推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四种办学模式;“走进‘三农’,走进政府,向体外循环,走农科教结合”的发展路线;“推政府门,做政府人,办政府事”的工作方法;“搭建平台,支持服务,上下联动,共同发展”的体系建设方针;“培训你一天,跟踪服务你一年”的农民培训理念;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一体化办学等。

(二)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全力举办农民中职教育

农广校的主体就是中等学历教育,近几年来,北京市农广校始终坚持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没有项目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闯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项目推动。市农广校采取“农民培训+农民学历教育”模式来开展中等学历教育,既完成了农民培训的任务,又发展了中等学历教育。自2011年市农广校承担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以来,就始终将阳光工程培训与中专学历教育结合,与技能鉴定结合,实行“三证合一”。采取集中授课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观摩交流相结合,技术培训与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多种教学形式。阳光工程培训、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培训的相互结合,既满足了农民技术培训的需要,又开启了农民实现终身教育之门,这样的培训扎实、持久。

二是校校联合。市农广校与职业学校、农民田间学校联合,既解决了经费问题,又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中等学历教育,稳定发展了办学规模。

三是“1+X”模式。市农广校与企业、政府部门、村联合,由联合方出资,农广校实施来推动学历教育。实践证明,“1+X”联合推动学历教育模式在北京开展得有声有色,非常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文化驻乡工程实施过程中,与村开展的农民文艺中专班,现在已逐步开展与政府合作,政府每年拨入经费;农艺入户工程实施过程中,与农村社区开展的现代农艺中专班;与园林绿化局合作开展的管护员中专学历班、林果专家人才中专学历班;与监狱管理局合作开展的中专学历班等。这种模式,既解决了经费问题,又推动了中专学历教育。

(三)加强研究,创新思路,提升农广校自身能力

打铁必须自身硬。多年来,北京市农广校注重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教育能力、培训能力、研究能力、推广能力、宣传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水平,强化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北京市农广校主持市级课题4项,参研省部级课题2项;完成“北京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等研究报告2篇;发表“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路径选择”等科研论文4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完成《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等专著2部;组织编写阳光工程等培训系列教材22本,主编制作果树关键栽培技术视频教材11部,其中一部教材获得农业部全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优秀地方教材,一部教材获得市教委教材评选一等奖。这些成果,对农广校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基础。

二、主要特色与创新

(一)以文化驻乡为载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途径

市农广校通过深入郊区教育实践,开展教学试点探索,创新出“文化驻乡”为主要载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通过驻乡进村,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开设农民文艺中专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农民自愿接受系统教育,以文化促科技,以科技带文化,实现科技文化融合,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的综合素质。“文化驻乡”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为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以“文化驻乡”为载体的“科技文化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双师合作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双师合作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是针对农民“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而总结出一种新型教育培训模式,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双师合作型”即有两位教师上课,职责分别是教学组织和知识导入。目前在北京市农广校体系内全面推广这种教育培训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学员听课率达到100%,同时还吸引了很多旁听学员参与,受到农民学员的欢迎。如在大兴区瀛海镇的中专班上,注册学员40人,可长期听课的学员达到65人。在2014年乡土专家培训班上,一个学员表示参加农广校的培训是他参加所有培训中收获最大的。市政府考核绩效办对全市培训效果检查中,农广校承担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所取得的效果在市农委所有培训项目中排名第一。

(三)培育自主培训品牌

篇8

一、高素质农民培育社区教育服务现状调研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培训基地结合汉中市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以及技术转型升级的需求,大力开展农业知识宣传、农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构建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服务模式,提升社区教育服务的质量,强化社区教育功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促进社区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开展,以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服务。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围绕“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服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本地区的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服务现状进行调研,收集调查问卷74份、座谈会8次、个别访谈200余人次,整理资料300余份。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培训人员认可的社区教育培训方式是“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培训内容主要以农民综合素质培训、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为主,培训结束后可以获得相关的资格证。47%的调查者认为参加此类培训的时间较短,希望培训授课方式以集中面授、远程授课和编组学习多种形式,采用教师讲课和自己手动操作练习等多种方法结合为主。25%的调查者认为培训的成果不能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增产难、致富慢,培训内容上要求包括现代农业理论知识、产品市场及营销、创业技能等。55%调查者认为培训地点的选取上过于局限,希望延伸至区县、乡镇一级的地区。

二、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培育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目前汉中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多,留守人员年龄偏大、劳动能力不强,青壮劳动力缺乏,制约了农业劳动的开展,优良的品种及主推技术难以在农村中推广开来。

(二)部门配合不紧密,培训缺乏统筹性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在管理工作中,协调配合不强;分配任务时,培训单位与受训人员统筹不到位;培训资源整合混乱,往往出现多个培训专家讲同一内容,不同培训单位组织的专家为同一人等现象,导致受训人员抱怨重复培训、培训内容单一等情况出现。归根结底,各部门未能紧密配合,缺乏有效的培训管理系统。

三、高素质农民社区教育培育的思考及对策

(一)加强社区教育培训宣传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渠道做好高素质农民在科技致富等多方面的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如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王永定,原来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成为了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020年被评为全国就业创业脱贫典型代表。培育一个致富带头人,带动脱贫一大片。另外,可以将一些高素质农民培育好的经验及方法进行推广,不断提高高素质农民的影响力,让青年农民看得见希望,回到农村,建设农村,成为新一代高素质农民。

(二)因地制宜,多渠道整合资源不断强化工作计划,配套规章制度,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训要求,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一线授课”和“实操演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依托社区教育服务平台,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并聘请指导老师,如本土农村实用能人、产业能人、农民土专家等。在全市展开社区教育活动,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借助各类网络平台及媒体为高素质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和信息服务。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汉中产业发展特色及农民对相关技能的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线上线下相结合,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

篇9

1.1“生产发展”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农业发展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科技素质高的农民,一方面能够将新技术、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农民科技素质越高,从事非农产业就业能力越强,就业机会越多,获取的收入越多。

1.2“生活宽裕”要求农民有较强的经营管理素质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农民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改善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农民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观念、竞争观念、管理观念还有一定差距,只有努力学习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知识,增强经营和管理能力,才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增加收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要求农民提高经营管理素质,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准确的市场信息,科学决策,合理进行生产经营,增强组织的经济实力,提升合作组织的凝聚力、生命力。

1.3“乡风文明”要求农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乡风文明是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体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乡风文明,需要农民具有较高的政治道德水准,关心国家时事政治,热爱和维护社会主义制度,自觉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热爱集体,积极从事乡村公共事务,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村民公约,维护乡村安定秩序。有科学创新精神,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崇尚文明、崇尚科学,不迷信、不封建、不信邪,依靠自身努力,通过勤奋劳动,实现家庭富裕。有诚实守信观念,建立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诚信社会。

1.4“村容整洁”要求农民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断提高卫生健康素质。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出的应该是村容规划科学合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就要求新型农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爱清洁、讲卫生、重健康,勤于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爱国卫生运动,既有比较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又有健康的体魄从事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改善。

1.5“管理民主”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民主法制观念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体现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实现管理民主必须使农民具有公民意识、维权意识、民主意识,能够正确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这就要求广大农民通过加强对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加深对自身权利、义务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守法、维权、参与、监督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增强农民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让农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农村事务管理。

2.当前农民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道德素质相对下滑 有些地方的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漠,重权益,轻义务,主要体现在集体公益事业的一事一议方面,参加议事易,出工出钱难;个别地方宗族观念有所抬头,特别体现在村委选举中,只投票给本族本姓;有的青年农民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有的地方存在求神信邪、聚众赌博等封建陋习和迷信现象。

2.2科技文化素质呈现多方面不平衡 地区之间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农民素质高;产业之间不平衡,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素质高。

篇10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感知价值;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108-03

一、引言

目前,教育财政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1],我国农村现行义务教育存在投资体制不健全、投资总量不足、投资分配结构失衡、城乡义务教育投资不均衡等亟待解决的问题[2]。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效果,对于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方式、投资分配、投资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义务教育投资的效果难以客观的衡量[3],义务教育质量的尺度是学生的发展,而且投资收益周期很长,存在明显的“纵向外溢”和“横向外溢”[4],而农民对子女的发展及其对家庭带来的收益有着切身的感知。顾客感知价值理论(Customer Perceived Value,CPV)是在人们为寻求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基本出发点是从顾客角度出发来寻求竞争优势。Zeithaml,Parasurama,Berry(1990)认为顾客感知价值是基于所得与所失的感知而对产品效用所做的总体评价[5]。现有成果主要从宏观角度对义务教育投资进行研究,缺乏农民这一微观主体的角度针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相关研究。鉴于此,借鉴感知价值理论,根据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特点,将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农民感知价值定义为农民所感知到的义务教育投资带给子女和家庭的价值的叠加,并以天津市农村地区的农民作为研究样本,对义务教育投资农民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问卷设计中考虑以下问题:农民能够对所调查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或感知;农民能够对所有问题作出清晰的判断或评价;农民所填写的问卷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判断,没有策略行为。

根据感知价值的含义,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感知价值是其主观上的评价并且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分析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农民感知价值的问题,并得出这一问题的定量结果。

(二)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5~7月对天津市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农民感知价值的调研数据,随机抽取天津市津南区、宝坻区、西青区、北辰区、静海县5个区、县中的37个行政村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50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2.43%。调查问卷分为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感知价值两部分。农民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数及人均年收入;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感知价值涵盖了12相关因素,包括学杂费免除、营养餐补助、校车、学生品行、学生成绩、教学水平、校舍建设、教师进修/培训、社会活动、图书室、实验设备和体育设施等。

三、农民满意度实证分析

(一)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农民感知价值的统计描述

对调查结果统计后得各指标的得分■,各项的理论平均分为3分,处于3分以上说明感知价值较高,处于3分以下则表明感知价值较低;所有农民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中,农民对学杂费免除的感知价值最高,其次依次为营养餐补助、校车、学生品行、学生成绩、教学水平、校舍建设、体育设施、社会活动。天津市自2007年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农民对子女教育经费的投入下降、农民负担减轻是农民对学杂费免除感知价值高的原因。自2006年以来在中央级地方财政的共同资助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对农村中小学校舍进行改造,学校撤并后由于距离的增加校车可以节省农民接送孩子所带来的时间成本,这些导致农民对营养餐补助、校舍建设和校车的感知价值较高。而农民对图书室、实验设备和教师进修/培训的感知价值低于理论均值,由于农村中小学对于农民的开放程度不高,导致农民对学校内部办学条件的改善不了解,造成其感知价值偏低。

(二)不同个体特征农民感知价值的统计描述

通过调查统计表明,不同的个体特征对农民感知价值并无显著影响,农民大都对图书室、实验设备和教师进修/培训的感知价值普遍不高,大部分都低于3.0的理论均值,可能原因是这些方面农民不容易感知到其价值;18~25岁的农民对学杂费免除、营养餐补助、校车、学生品行、教学水平和社会活动等的比其他年龄段都低,而对校舍建设和体育设施的感知价值较高,可能是由于这个阶段的农民接受完义务教育的时间尚短,对学校的印象更深,更能形成对比,况且这个年龄段的人大多没有结婚或孩子还未到入学年龄,对诸如学杂费免除、营养餐补助和校车等的了解程度偏低,因此感知价值较低;61岁以上农民对营养餐补助、校车、学生品行和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感知价值更高,可能是因为在农村中的成年老力在外打工或忙于农活,年长者承担了照顾孩子的重任,对于学生的日常品行和学校组织的活动参与或了解的比较多,导致对此的感知价值较高,而对教学水平、学生成绩等的感知价值较低,是因为他们相比较于父母更加宽容,更希望孙辈健康成长就好,对于成绩没有过高的要求;小学以下学历农民对学生成绩的感知价值要高于其他学历农民,或许是因为由于自己学历低更期望孩子能有更大出息,所以对成绩比较敏感;初中学历和高中学历的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农民感知价值都差不多,并没有太大差异,都对学杂费免除、营养餐补助、校舍建设和校车等便于观察的因素感知价值较高;大专以上学历农民对教学水平和学生成绩的感知价值较高,而对营养餐补助和学杂费免除的感知价值较低,也许是因为学历高导致家庭收入较高,对于经济因素的敏感度不高;家庭人口2人以下的农民对学杂费免除、营养餐补助、校舍建设、校车、学生品行、学生成绩、教学水平、体育设施和社会活动的感知价值较其他家庭的农民的感知价值要低,在教师进修/培训、体育设施和图书室等有较高的感知价值;家庭人口在6人以上的农民对学生品行、学生成绩、学杂费免除、营养餐补助和校车的感知价值高于其他家庭的农民;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的农民对学杂费免除和营养餐补助的感知价值较高;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1~3000元的农民对学生成绩、教学水平和图书室的感知价值较低,而对校车的感知价值较高;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农民对教学水平和学生成绩的感知价值较高。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农民感知价值评价

1.指标体系构建。本文根据对农民的调查情况,结合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效果,将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农民感知价值分成基础设施、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农民感知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包括基础设施、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指标层包括12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农民感知价值影响因素,其中,基础设施指标包括校舍建设、实验设备、图书室和体育设施,教学质量指标包括教学水平、教师进修/培训、学生成绩、学生品行;学杂费免除,社会服务指标包括营养餐补助、校车、社会活动。

基于上述农民感知价值指标体系的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得出,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农民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中总的排序为学杂费免除、营养餐补助、校车、学生品行、学生成绩、教学水平、校舍建设、体育设施、社会活动、图书室、实验设备和教师进修/培训;其中,社会服务依次为学杂费免除、营养餐补助、校车和社会活动;教学质量依次为学生品行、学生成绩、教学水平和教师进修/培训;基础设施依次为校舍建设、体育设施、图书室和实验设备。

2.权重计算及重要性排序。根据已获取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农民感知价值各影响因素的得分,采用1~9标度法对各因素构造两两判断矩阵,最后求出各因素的最终权重,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看出,嘀刈畲蟮氖墙萄е柿浚为0.5880;其次是社会服务,为0.2552;最后是基础设施,只有0.1568。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的权重占到了0.8432,说明农民对关系学生本人和自身家庭的相关效果更加重视,在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没有满足的情况下,农民对学校基础设施价值的感知不敏感。其中,对基础设施中的体育设施的需求不强烈,校舍建设、图书室和实验设备占主要地位;教学质量中的教学水平重要程度相对较高,而学生品行、学生成绩和教师进修/培训次之,这与我们的预期有些差异。或许是因为农民认为教学水平的提高能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社会服务中的学杂费免除和校车所占比重较大,营养餐补助次之,社会活动最小,说明现阶段农民对直接关乎家庭负担和学生利益的需求较高。

3.农民感知价值计算。结合各指标的得分和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感知价值为3.4693,大于理论均值3分,表明天津市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感知价值是比较高的。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逐渐增多,投资到学杂费、营养餐、校舍建设等方面较多,导致农民整体的感知价值较高。

四、结论

基于农民的视角,通过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农民感知价值影响因素所进行的分析,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第一,农民对学杂费免除的感知价值最高,其次依次为营养餐补助、校车、学生品行、学生成绩、教学水平、校舍建设、体育设施、社会活动,而对图书室、实验设备和教师进修/培训的感知价值较低,均低于理论均值。第二,不同的个体特征差异对农民感知价值具有显著的影响。第三,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感知价值是比较高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教学质量,主要包括教学水平、学生品行、学生成绩、教师进修/培训。基于以上结论,为进一步提高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效果的感知价值,应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投资的投入力度,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相对有限的投资在教学质量、教学基础设施和学校的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合理分配,并可从多方面扩展义务教育投资的渠道来源和完善义务教育投资机制。

注:

(1)篇幅所限,在此略去各指标得分表。

参考文献:

[1]熊晓花.义务教育投资的来源构成及负担结构比较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4):56-58.

[2]张静,杨文超.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09,(6):3-5.

[3]宗晓华.财政分权、人口外流与地方政府义务教育投资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0,(15):86-88.

篇11

1 桂花学校基本情况

桂花寄宿制小学,位于P 市回族乡康庄村,主要负责周围柳沟、清水岭、桂花三个村适龄学生的义务教育。此区域为农业村,山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交通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全校学生158 人,全部为回族,男生93 人,女生65 人,家庭贫困生22 人,单亲家庭18 人,留守儿童39 人;教职工10 人,45 岁以下4 人。

2 贫困生家访

心理援助中心在和学校沟通后,利用双休日,和学校老师一起走访了8 户家庭9 名学生。通过实地走访,了解了这些学生的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有5 人,父母外出打工有3 人,整年或半年见不着孩子,聚少离多,给家里打电话多是问问家里基本情况,很少跟孩子深入沟通;父母亲残疾或重病5 人,即便父母在家照顾孩子,也出于父母自身的原因,无法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职能。走访的这九位同学,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学习自觉性差,导致其学习成绩不理想。另外,其家庭较为贫困,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在家的父母均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学者杨东平说:教育是为了改善生活、增加幸福感。对民族地区的孩子来说,要实现上述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3 教师座谈

中心为了解班级学生状况以及老师的期待,找到今后工作的切入点,与全校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以下是对4 位老师访谈的基本情况:

三年级语文苏老师,从教36 年,其对孩子们的学业状况堪忧。因为许多家庭有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老人照顾孩子,周末孩子还要参与家庭劳动,绝大多数家长的文化程度偏低,加之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缺失,孩子过一个周末,所学习的知识基本上就忘得差不多了,因而就形成学校5天家庭2 天效应。

同时,农村小学撤点合并,原来的村小学成为村的教学点,保证一、二年级学生的就近入学。三年级学生要到中心小学就读,离家较远的孩子需要在校住宿。住校的孩子们要学会照顾自己,学会叠被子、打水、扫地,冬天自己生火取暖,他们在学校生活中还是遇到了不少的问题。

四年级陈老师,从教19 年,其忧虑的是孩子们的学习习惯,班级45 人,只有20 人可以正常完成家庭作业。据跟踪调查发现,许多孩子回家由于缺少家庭的督促,自觉性较差,还有些孩子要帮家人做家务活,自然就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班上还有10 名学生,因各种因素而提前入学,年龄比同班同学小,各门功课每次也就考10 分以内,识字特别少,课程内容基本上听不懂,目前小学生的学籍都是实行电子化管理,不能留级,最担忧的是会产生一批新时代的文盲。

五年级张老师,从教33 年,据其了解,出身于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的孩子在成长中易受挫,形成心理阴影,使得他们的性格孤僻,自卑胆小,难以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亟需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维护。同时,家庭的贫困,也使得这些孩子对家庭现状特别敏感,因此,给孩子以物质支持也非常重要。

据该校的尕副校长介绍,学校教职工共10 人,设有正副校长2 人,开设语、数、外、音、体、美,每人均代课2 门及以上,代课最多的每天8 节,最少的4 节,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目前住宿学生66 人,有管理员2 人,校领导2 人,班主任4 人,8 人均为教师,中间不能脱岗,基本上全校教师均在校,不能兼顾家庭孩子,老师晚上值班时,最怕的就是孩子生急性病,因为就医点比较远,看病很困难。

4 对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思考

在与孩子的面对面交流活动中,我们收集了孩子们的心愿,上交154 份,许多孩子有多种愿望,总的来讲,孩子的心愿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物质和精神方面。其中在物质方面,表示希望能够拥有电脑及良好的学习用具,达到了55%;在精神方面,希望父母关系和睦的占了20%,需要亲情陪伴的占25%。通过调查走访,让我们对民族地区孩子们的教育现状有如下思考:

(1)三年级学生留在村小学多上一年学,既符合群众需求又符合教育规律。在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三年级学生住校,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在学校生活还是有不小的挑战。同时,留在家照顾孩子的父母或者老人,接送孩子还是比较吃力。另外,三年级孩子们的年龄多为8~9 岁,从身心特点来说,虽然8~9 岁儿童开始对大人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但其正处于情感上最需要妈妈的年龄,并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非常需要妈妈分享其喜怒哀乐。从幼儿个体发展过程来看,情绪情感调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关系到个体认知、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和同伴关系等多方面的发展。②学会独立、成长自我是人生的重要学习内容,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如果能在村教学点多上一年学的话,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如何独立生活,并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甘肃教育部门负责人王嘉毅提出,是否能在一些边远地区试行3+6的学制,即让孩子从一至三年级,在家门口的小规模学校上学,等学生到四年级时,再统一集中到乡镇的中心学校寄宿或者走读。③从孩子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这种新学制让我们充满希望,也是当地教育部门进行的有益探索。

(2)民族地区的山区学校,由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学校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改扩建后办学条件和办公设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发展中还是面临很多问题。住宿的学生晚上要上自习,一些教室有五六个灯,只亮了一个,原因是电路老化无法修理。我们去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开展活动,各班级学生将教室里的桌椅搬到过道,这是学校唯一的一间电教室。学校体育器材短缺,有篮球4 个,但缺乏足球和排球。学校经费主要包括水电费、厨师工资、烤火的碳、办公用品、校园建设。据老师介绍,这所学校的硬件及经费投入还是不错的,如果学校规模再小一点,连正常运转都成问题。目前国家的专项教育经费保障了学校的正常运行,但在涉及学生发展的物质条件投入上却显得捉襟见肘,应是这类学校共同面临的困难。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看,此区域的社会发展程度、基础设施还有待升级。

(3)心理援助应坚持扶智第一的原则。在与学校老师的座谈中,有老师提出他带的班级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另外住宿的孩子在冬天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他们的讨论主题围绕着如何募集资金展开。在走访困难家庭时,我们的所见所闻着实令人心痛:有一户家中只有一床被子,连黑乎乎的棉絮都露出来了;还有2 户家庭,孩子连学校灶上的一顿二元五角的饭都吃不起,要啃家里带来的烙饼以维持一周的生活。对于特殊困难家庭,我们要想尽办法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解决孩子们的吃饭问题。通过家访,中心将社会上募集来的衣服送给孩子,送给孩子们浓浓的爱和温暖。企业家拜春红女士为每位住宿学生定制了一条褥子,帮助孩子们温暖地度过寒冬。中心力所能及地提供了一些物质支持,但是心理援助应该是以扶智为主,针对孩子们的诉求,可以请优秀的爱心企业家做励志演说,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4)关心孩子健康成长,关注特殊家庭孩子需求非常重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以上统计状况可以看出,这些孩子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由于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④造成孩子们在校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民族地区家庭父母关系也深刻地困扰着孩子们,孩子对父母间的争吵非常敏感,他们困惑,到底是因为父母不爱自己了,还是因为自己本是多余的。这种无助感会让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产生严重偏差。父母关系的好坏也会深刻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际关系。幸福的童年,离不开和睦的父母关系和亲情的陪伴。因此,政府、家庭和学校要联动起来,让孩子在学校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温暖,深入走访特殊家庭,动员一切力量给予帮助;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合作、竞争、交流中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也要大力传播心理健康的理念,对有心理疾患的孩子,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篇12

一、信念为先

只有从业者对所从事的职业认同了,才能化为绵绵不绝的动力,建立起坚定的信念,此之谓千金难买心喜欢。

第一,教师本身的信念。包括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认可,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渴望成为一名职业的农民培训教师,渴望继续从事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渴望讲台。在培训季讲课是中心,在非培训季备课是重心。像一只蜘蛛每天都在编织,海量的阅读,持续的收集,痴迷的思考。

第二,树立农民的信念。当下严重的离农现象,不仅是因为农业辛苦、效益低、风险高的行业特点,更有农民社会地位低等社会原因。在新型职业农民这个词中,“职业”是核心诉求,职业意识的建立无疑是最为基础的培训目标。在培训中,如何让学员转变意识,认识到农民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是与教师、律师、医生、军人等同等地位的职业,认识到从事农业同样可以有富足与体面的生活尤为重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提出源于解决“谁来种地”重大问题的日益显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首先解决农民是职业、农业是事业的基本认识问题,并由此而让学员坚定当农民、搞农业的信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就是舍本逐末。信念教育解决的是意愿问题。唯此,才能产生价值感、责任感,才会产生定力,才会干这行爱这行,而不是仅仅把农业作为生存或逐利的手段。

二、随遇而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应比职业培训师更职业。只有准备充分、考虑周全、多才多能,才能做到“随遇而安”、游刃有余、自成一体。

第一,教学时至少要自带三样设备。一是扩音器。原因是我们的课件中会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不同的视频素材,电影、电视剧、音乐、小品、科教片、课堂实录、纪录片等都拿来用。多数情况下,教学点上要么没有连接线,要么没有电脑音箱,要么视频播放软件不支持等问题,导致不能正常教学,小音箱最好自己带。二是翻页笔。让教师在教学演示时彻底解放出来,真正实现“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讲到哪里、指到哪里”。小小的一个教学用具,有没有,用不用,折射出的是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三是笔记本电脑。为了不受培训机构教学条件限制,为了操作起来更方便,自带笔记本电脑是必要的。遇到特殊情况投影仪也需带上,比如有时培训机构的投影仪有故障。为了应付停电,还可买台可充电的微投,只要一面墙,就可以讲课。

第二,能够熟练地开展多媒体教学。白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比较,培训机构和农民更欢迎的是多媒体教学。一是单纯的白板教学太单调。呆板许多,信息量少。因为白板教学的假设条件是教学条件极差,没电,没电脑,没教室,或者是田间课堂。现实条件下,这种假设存在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携带白板远比携带电脑、投影仪麻烦的多。三是多媒体教学比白板教学功能更强。只要有电,白板能干的事多媒体都能干,但多媒体能干的事白板不一定能干。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讲课,不是电脑的错,是教师的过。没有电脑,也存在照本宣科。

第三,学着做好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必备的关键能力。白板、大白纸作为辅助手段或应急措施是比较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还是应该作为主流,师资培训内容加入课件设计基础性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现实的情况,很多老师的课件都是一页文字接一页文字,或请别人制作,或一个课件年复一年。学做课件,是基层农民培训教师的真实需求。

三、勇担重任

培育职业农民,把好“三农”阵地,实现“小康”梦想,培训教师重任在肩,理当勇挑重担、孜孜不倦、谋求新篇。

一要正视问题找根由。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县农广校请过不少的专家讲课,能讲好课的专家只是极少数,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并不天然匹配。令人焦虑的是花费很大精力组织来学习,而学员学不到东西,画了龙却无人能点睛。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缺底气。基本没有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上讲台讲专业课自己没有底气。这也许是很多接受了培训的农广校的教师未能走向讲台的主要原因。二是缺师资。其实,每个县市师资库里,并不缺少专业技术型教师,相对而言公共理论课师资比较缺。讲现代农业方面的师资缺口可能最大,现代农业涵盖所有农业问题,也包括非农业问题,对长期从事专业技术或长期就职于农村经管、农村能源等职能部门的教师也有挑战性。三是知识浅。理论与实践水平不高,知识面窄,缺乏综合分析与调研探索能力,这些教师,课讲不开,理说不明,自然达不到好的效果。

二要做好党的“三农”政策传播者。党的“三农”政策包含了历史、现在与未来,兼顾了国家利益、农民利益和其他群体利益,融合了各类学术精要。但教师不能做“鹦鹉”,照本宣科地讲党的“三农”政策,必须学习、思考,创造性的讲。

三要做好专业技术教育的传承者。让新型职业农民在专业技术上创新求精、求质、求优、求异,创新促增收、谋发展。

四、理念为本

在培训工作中有三个理念是必须清晰的。

一是培训者要树立的农民培训理念。将尊重学员、满足学员、激励学员的理念贯穿到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我们的很多培训工作资金花了、专账建了、事情做了、档案整了、典型有了,与培训方案严丝合缝,但是效果总是差强人意。排除把培训当任务还是当事业、是解决农民问题还是解决培训机构自己问题的基本态度外,最重要的就是培训理念的问题。资金都一样,要求也一样,效果差别却很大,探究缘由,表象是方式方法的问题,内在却是培训理念的问题,形在而神不在。

篇13

为加强对农民工流动教育课堂(以下简称流动课堂)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流动课堂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各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的积极开展,有效使用好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经各区县、局公司申请,由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素质办)提供的设备须纳入本级工会的资产管理工作,认真做好素质工程配发资源的资产管理。

二、各区县、局公司须按要求在素质工程配发的资源设备上统一粘贴“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专用标识。

三、各区县、局公司工会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本区域、本行业农民工集中的国有、非公企业设立若干流动课堂,并组织、指导各流动课堂做好农民工教育培训计划,将每年的培训内容、培训人数等信息上报素质办。

四、各流动课堂须有负责职工培训的主管领导1人,教学管理人员3人(含)以上,包括农民工辅导员2人、教学设备管理人员1人等。

五、各流动课堂要将文化素养知识、技术技能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作为组织学习的主要内容。每次播放影视作品前,须放映不少于20分钟的关于素质提升和技术技能学习的影像资料和教学光盘。

六、各流动课堂须积极参加素质办组织的各种培训会议和教研活动,按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七、各流动课堂要对农民工培训加强宣传,及时将相关信息和图片等资料提交素质办。

八、每年年底,各区县、局公司工会须将全年培训内容和人数按每台放映设备流动的单位汇总情况,按要求上报素质办。素质办每年将不定期对各流动课堂的教学组织和资产管理工作进行调研督导。

九、各流动课堂须做好教学设备的日常保管和维护,正确操作使用设备,认真记录设备使用情况。

十、各流动课堂经申请审批后,按照素质办要求填写并及时上报《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农民工辅导员基本信息表》,认真填写《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资产设备管理卡》。

 

篇14

关键词 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评估;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5-0057-06

对政策实施效果的系统评估,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判断政策决定正确与否、政策执行得力与否的主要标准,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也是如此。为解决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就业中遭遇的多重困境,我国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政策,但却缺乏对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为此,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紧制定农民工培训质量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统一培训考核指标、考核程序和考核办法”。可见,对现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效果进行系统评估,已成为客观、全面考察相关政策实施状况,以促进相关政策贯彻落实的迫切要求。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缘起

农民工作为我国现有“城乡二元结构”下特有的产物,在国外对其的研究不多,主要集中于对城市移民问题的关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城乡人口流动提出了多种理论视角,如推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同化理论等;另一方面是对城市移民职业培训及相关问题进行经验研究。而国内已有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现实困境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从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反映政府责任问题的研究居多,如政府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和培训经费使用效率不高[1],培训资格认证中存在的政府部门垄断行为[2]、政府督导缺失、缺乏对农民工培训的配套政策[3]等。其次,企业也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常会出现问题的对象。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使得企业对于农民工的培训缺乏动力[4],导致农民工教育培训中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度低下[5]。另外,许小青等提出了企业不愿意或难以独立承担企业内农民工培训的任务是导致培训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之一。除了政府和企业,农民工群体本身的问题也很多,是影响培训的重要因素之一[6]。李亚芹等认为这一群体自身教育上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残缺”以及农民工群体弱势化导致自身话语权缺失这两个问题使得他们很难自主推动培训的进行。二是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过程的研究[7]。有学者认为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并且对培训过程缺乏有效的培训质量控制体系[8]。三是提升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效果的对策研究。钱桃英等认为农民工培训政策执行中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因而应科学制定体现多元主体不同利益诉求的农民工培训政策,并努力建构保障农民工培训政策执行中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平衡的制度体系[9]。关晶等认为,应当建立阶梯化的现代学徒制体系,并纳入将其纳入正规学制,为农民工构建继续学习和社会向上流动的路径[10]。

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已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研究内容上,研究农民工培训政策的主体、内容、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居多,而系统研究审视现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效果的较少;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局限于定性研究方法对该问题进行描述性的居多,而将定量研究方法运用于其中的居少。因此,本文基于贵州省的实地调查,通过运用实证研究范式,系统评估现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效果,以探究现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体系与其实施效果之间的动态相关性。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的界定

自变量:现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体系,即贯彻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和实施农民教育培训政策的组织结构及其组织过程。本研究将其具体化为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的组织体系、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的教学体系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的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组织体系是指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中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及管理部门,是农民工培训的主体。

因变量:现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是指现行的农民工政策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实际作用,本研究主要从农民工培训后的再就业状况与职业适应性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其中,农民工再就业状况具体操作化为就业机会的增加、职业技能的提升、择业能力的增强以及职业收入的增长等四个维度;农民工职业适应性具体操作化为职业技能的适应性、人际关系的适应性、职业心理的适应性和职业环境的适应性等四个维度。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是在政策实施体系与农民工个体之间持续的互动过程中,对农民工所产生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应当受到组织体系、教学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组织体系对农民工再就业状况有显著影响,即组织体系越规范,农民工再就业状况越好;假设2:教学体系对农民工再就业状况有显著影响,即教学体系越完善,农民工再就业状况越好;假设3:保障体系对农民工再就业状况有显著影响,即保障体系越健全,农民工再就业状况越好;假设4:组织体系对农民工职业适应性有显著影响,即组织体系越规范,农民工职业适应性越强;假设5:教学体系对农民工职业适应性有显著影响,即教学体系越完善,农民工职业适应性越强;假设6:保障体系对农民工职业适应性有显著影响,即保障体系越健全,农民工职业适应性越强。

(三)资料来源与处理

本文调查数据来源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研究”课题组2011年9月在贵州省内的贵阳、遵义、安顺、毕节等四个地级市或地区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在抽样过程中:首先,采用配额抽样方法,预定样本量为300个。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多样性,贵阳市分配样本90个,因为该地区教育培训基地与机构数量多,培训项目类型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其他地区各分配样本70个。然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贵阳市抽取3个区,在其他地级市或地区中分别抽取2个区或县级市。最后,在贵阳市抽中的每个区的培训机构中随机抽取30名,在其他地区抽中的区或县的培训机构中随机抽取35名参加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最终抽取300名农民工作为本次调查样本。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7 份,有效回收率为 95.7%。本研究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包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估

为了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本研究主要通过农民工在培训后的再就业状况和职业适应状况两个维度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在研究中,采用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并对8个评估指标均进行正向赋分,每个指标分为完全不符(1分),有点符合(2分),符合(3分),较多符合(4分),完全符合(5分)五个等级,缺失值则以所有调查对象在该问题上的平均得分来替代处理。数值越大表明政策实施效果越好,在问卷中则反映出农民工再就业状况越好或职业适应程度越高。在数据处理时,本研究将这些定序变量视为定距变量,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出反映量表项目指标内部一致性程度的Cronbach’s alpha系数,见表1。通过观测表1中Cronbach’s alpha系数的数值可知,用于测量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实施效果各维度的项目指标其内部一致性程度符合要求,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群体的就业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通过本次调查统计可见,这些政策的落实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民工就业与城市融入,但从整体而言,其实施效果尚未达到最佳(均值≈3.3),与政策预期仍存在一定差距。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

1. 农民工培训前后就业状况对比分析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见,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之前,农民工未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其职业收入、职业技能、择业能力、就业环境等测量指标的得分均值为2.71,而在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之后,其相关测量指标得分均值提高至3.35,得分提高了0.64分,总体均值提高了2.55分。通过配对样本 T检验的结果显示,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就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可见,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具有显著效果(t=5.73,df=286,Sig=0.001)。

2. 农民工培训前后职业适应水平对比分析

从表3的统计结果可见,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之前,农民工未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其职业技能适应、人际关系适应、职业心理适应、职业环境适应等测量指标的得分均值为2.53,而在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之后,其相关测量指标得分均值提高至3.24,得分提高了0.71分,总体均值提高了2.84分。配对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职业适应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可见,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具有显著效果(t=5.73,df=286,Sig=0.001)。

(三)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体系的各维度与实施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为深入探究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体系的各部分因素与实施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即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实施效果,其影响程度如何。本研究以农民工培训后的再就业状况、职业适应水平,即实施效果的两个维度为因变量,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体系为自变量,依据统计学原理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来进行分析,见表4。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对模型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关检验。两个模型中各变量的VIF值(方差膨胀因子)均大于1且小于2,说明四个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DW值为1.815、1.762,说明两个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分别对回归模型以标准化预测值为横轴、标准化残差为纵轴进行残差项的散点图分析,散点图呈无序状态,说明两个模型不存在异方差问题。而从回归分析结果中的修正后判定系数Adjusted R2可以看到,自变量对农民工再就业状况的解释力较大 (R2=0.314),对农民工职业适应水平的解释力相对较小(R2=0.226)。具体而言,从表4中多个回归模型的统计结果,可以得知:

第一,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组织体系的各个维度来看,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形下,培训单位性质对农民工再就业状况有显著影响,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31(P

第二,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教学体系的各个维度来看,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形下,培训次数对农民工再就业状况和职业适应水平有显著影响,其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246(P

第三,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保障体系的各个维度来看,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形下,培训经费来源渠道对农民工再就业状况有显著影响,其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32(P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从以上的统计结果及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方面,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各种制度性不平等,以及劳动个体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偏低、职业技能缺乏,使得农民工群体在就业和生活中面临多重困境。为解决该群体在城市的就业问题,我国政府下发了多个指导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的政策,并在全国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教育与培训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现行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实施体系仍呈现出培训主体的单一化、培训机构的良莠不齐以及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同程度的脱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单一等现象,导致现行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与政策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另一方面,现行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是一个由组织体系、教学体系、保障体系三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共同为现阶段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进而直接关系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本研究表明,组织体系、教学体系、保障体系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实施效果均具有显著影响。

(二)对策

研究表明,保障和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已成为与贯彻落实当前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题中要义,而这一目标可通过 “三位一体”共同推进的方式来得以实现。

一是要规范组织体系,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培训效率。当前我国农民工培训机构良莠不齐,上级主管部门或组织应当对其培训资质进行定期审查,采取动态筛选机制,对不能达标者果断取消其培训资格。并且,政策解读与执行过程的灵活性特征给予了政策执行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而组织中的有效激励设计能诱导有利于组织目标的行为。而在农民工培训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对政策执行主客体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农民工培训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动力不足,偏离政策初衷。因此,为促使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制定者的目标保持一致,增强农民工培训政策实施的实效性,应当创新激励机制,激发政策实施主客体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