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范文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19 16:04: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首先,最主要的是在大环境上,职业教育得不到重视,职教观念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在目前的社会主观认知上,中国文化里“士农工商”的理念到现在还在根骨里传递着,但是现在在这个金钱至上的年代,逐渐演变成“士商农工”,而职业教育,在很多人的心里都归类为“士商农工”中的“工”,本来该齐头并进的这几类行业,结果逐渐被主流社会默然的划分了等级。大家都迫不得已才最后选择职业教育,这样的后果带来的就是职教的入门要求只能比较低,才有生源,导致的结果就是职教生源的参差不齐,又反过来相当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觉得职教并没有起到很大作用,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干扰。

其次,许多职校的学校教学环节上存在问题。第一是现在大部分职业学校很多教学内容已经远远落后制造业所用的设备、方法,例如化工分析、电气控制、数控等专业,很多学生通过职校培训以后,仍然需要重新开始学习,而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上岗。学校作为一个培养机构,而不是一个盈利机构,很难达到与时俱进,随时保持与最主流、最先进的技术手段相匹配,目前作法就是联系企业进驻学校,校企合作或者工学交替。但是目前就中西部地区而言,很少有企业愿意更深的与职校进行合作,仅仅只是达到表面上的合作,没有更深的交流,企业需要什么技能人才?我们学校能达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都存在许多问题[1]。第二是专业设置问题,现在很多院校不断的在开设新的专业。看着社会上什么火热就开什么专业,一味的追求在校就读率和招生名额完成情况,而很少考虑教学资源条件是否足够?就业是否会过于饱和,导致有些学生很难从事专业相关工作?职校目前的优势就在于快速而又针对性的培养合格的机能性人才,这样一来相当于浪费了资源而得不到回报[2]。第三是课程安排设置问题。职业院校的出发点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一些基础性的课程,例如数学、物理、英语,已经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了,而到了职校或者说大学,是延续基础知识并加于运用的阶段,对于此而言,就可以适当减少一些,而相对增加一些专业基础性课程的学习,给更多时间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第四是缺乏就业指导和相关的思想工作[3]。现在很多职业学校对于就业这块不是很重视,只有学生快到就业实习的时候,才开始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培训,这样的一个短期过程其实达不到什么作用。很多学生出来工作以后,缺乏正确的引导,觉得在学校的时候学不到什么能,而且觉得公司各种制度都是限制约束他的,都是对他不利而对公司有好处。这样很容易造成企业对学校的不满意,同时学生对学校,对企业都感到不满意。

最后的问题是缺乏来自家庭的支持和认可。现在很多家庭对于教育的支持和认可很少,总是觉得送孩子来学校了,那教育的事情就完全归于学校和老师了,对于学生就不管不问,对于一些突况,全都归类到学校和老师上。而对于学校,对于老师而言,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两个学生,而是很多个,我们无法做到每个学生都关心到位,每个学生都能时刻监督他学习。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还是需要家庭的参与和支持。

篇2

1.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理解窄化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强调知识的储备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不同,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应用。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培养的人才,都是不可替代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或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普通教育培养的学术型人才,是同层次且等值的。

2.职业教育政策支持相对薄弱

与瑞士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瑞士政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设有直属联邦议会的职业教育联邦委员会,各州设有理事会,全国性的学科委员会参照行业要求和欧洲标准规范职业教育体系。美国、英国等国政府近些年来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用于扩大技能培训以及改善教学设施。而我国还未能够形成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政策制度。

二、对职业教育新的认知和探索

纵观整个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无论是从职业教育的创新还是从构建内容完整、方法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等方面都有待改进,对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认知也需要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是一个跨界的开放性教育

职业教育连接了职业与教育两大领域,因此,职业教育应突破“围城”,大胆创新。当前的学者则认为,企业及工作过程也是知识的发源地,知识的传导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双向的。强化与行业的企业的合作,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响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现代化职业教育的特色。具体来说要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职业教育是体现人性、以人为本理念的教育

学校必须把育人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为其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的同时,还要做到面向人人,即建立面向人人的学习方式,创新办学模式和改革教育内容,为不同对象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

3.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

篇3

关键词:课程内容;看法;职业教育

教育内容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最核心、最根本的,而教育内容主要体现为学校课程。自20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是在探索中调整、演变和发展而来的。下面就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弊端主要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新形势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技术变化周期的不断缩短及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工作岗位的流动性增强,以单项操作技能为主的劳动者将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的劳动者不仅仅是具备一技之长,所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可以是针对一群工作性质类似或相近的工作岗位,可以增加对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适应性课程,要考虑更宽的知识、技能面,要采取“宽基础、活模块”模式(群集式模块)。要建立必备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平台,包括政治文化类、工具类、一般职业能力类、专业技能类,分年级连续实施,学生所学知识并不针对某一工种,而是一个职业群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夯实学生的基础,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为学生继续学习和某一个范围内多渠道就业打下基础。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要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转化,促进人的发展。职业素质要求学生在社会上要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有一定的社会能力、人事能力、方法能力等,然后才是在职业上,要一定的特殊的职业能力。这样人的全面素质较高,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要以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转化,促进人的发展为主线,从各个维度设计、编制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仅要有智力因素的建构,即知识、技能以及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和方法的建构,还要有非智力因素的建构,即在学习中蕴涵的积极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

二、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要注重其实践性

当前职业教育学校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知识的盲目传授和盲目积累。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偏重纯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节。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职业教育的教学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技术农民、技术人员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等。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中,首先要确定明确能力目标,其次才是知识目标。职业教育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是整个专业的理论基础,不学肯定不行,学多了或所学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也不行,如这样,与学习基础文化课没有两样,只不过多了一点概念上的了解或认识而已,故专业基础课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职业教育实践性的实施不仅可以在自己学校进行,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进行。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有的地方搞得较好,但有的地方还是停留在一张纸上,没有实际的意义。职业学校只有与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才能提高学生与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将理论传授给学生,在学校的实践场所简单地实践,先在做中学,后到相关企业进行实际生产,后学中做,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符合人类知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实践―理论―实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学生何愁社会不要?有这样的学习与实习环境,学生可能逃学或厌学吗?

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要做到稳定与灵活的统一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社会需要新型专业,这就要求学校课程内容设置要与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相适应。而职业学校往往盲目设置课程,忽视学校的优势专业。设想:每隔几年,换一个专业,这不仅不符合办学规律,而且造成师资、设备浪费。但在市场经济下,行业结构变化的周期越来越短,对学校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也要求越来越高。我认为,课程设置首先应该稳定在某一大类专业上,即该专业的专业基础、基本技能课,以不变应万变。例如,钳工、焊工、机修、电工、车工、数控等传统专业,专业教师队伍成熟,设备齐全,要一直保持稳步健康发展。针对新兴技术、行业的课程,学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学生就业,灵活设置课程内容,随市场经济的调整与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四、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要做到各学科间的有机衔接

现行职业教育课程的各学科间缺乏有机衔接,不利于课程整体优化。尽管考虑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情况,但课程内容却是根据结构庞大而

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的。不仅专业学习的宏观内容的编排采取了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分科课程本身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这样,对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体系虽是完整的,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来说却是不完整的,导致职校毕业生到企业岗位后,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职业行为能力却较差,企业不得不重新进行上岗培训,使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考虑职业学校教育的特点与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职业教育课程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方式,使不同学科知识内容可以渗透融合,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形成知识的迁移。而今,社会需要跨学科、泛学科的能力强的扩展型人才,就要求职业教育课程的各学科间有机衔接,渗透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之,只有将各个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合理地设置课程内容,确保稳定与灵活的统一,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多动手动脑,才能使职业教育更上一个大台阶!

篇4

职业认同是指职业人对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从而形成坚持职业选择的愿望、职业动力及职业忠诚感,是做好本职工作、达到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1]。中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即指学生本人承认自己是中职学生以及将来的职业角色,认可职业的价值,并对这个职业的各个方面作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2]。中职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特定职业岗位的前期,他们对于所学职业的认同感势必会影响到将来所从事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行为。鉴于在校中职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我以某中等卫生学校护理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样本,旨在了解该校护生对所学护理职业的职业认同感的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培育和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择浙江省永康卫生学校 2016级的学生,女性,年龄15~17岁,为五年一贯制中职学生。问卷是在参考胡忠华[2]等职业认同问卷的基础上,征询专家意见后自行设计完成。其内容包括: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行为和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50份,有效率为97.22%,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缺乏自我认识,护理专业意识不强

认识自己、认识职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职业生涯规划能否成功的关键,但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6.42%的护生非常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有80%以上的护生不够清楚一个合格的护士应具备哪些心理素质,并且也无法确信自己将来适合护理专业的各项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很多护生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自我认识,对将来从事的护理工作缺乏必要的职业认知。

(二)缺乏切合自身实际的考虑,职业目标模糊

调查结果表明,仅有24.02%的护生喜欢护理专业,19.63%的护生选择护理专业是因为兴趣所在,选择护理职业的标准多为保健因素,占55.4%,46.32%以上的护生尚未形成或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或考虑过未来的职业发展,22.12%从未主动向他人询问或与人讨论未来的工作。在访谈中也发现许多的护生虽然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但没有去认真地考虑过自己将来的职业或专业,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

(三)参与面不够广,职业态度不够端正

调查结果表明,入读前曾参与过护理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的只占7.71%,并且44.72% 的护生在校期间很少实施自己的规划;有23.33%的护生不曾试图了解各类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很少及没有收集职业或升学方面的信息;24.31%的护生毕业后有不从事本专业一致的工作的考虑。这充分说明大多数护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计划,即使有计划,也难免存在理想化倾向,同时缺乏对其专业和将要从事的职业的社会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的了解。

(四)职业价值取向偏颇,过于注重自我感觉

通过调查发现,在“毕业后,我会非常愿意从事本专业一致的工作”时,仅33.97%的护生表示“符合”;而追问其余护生为什么不愿意时,她们都言及做“护理工作”就是“打打针、拿拿药、端端盆”。在“我认为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一项调查中,“获得工作快乐”占41%,“社会地位高”占25%,“工资高”占18.7%,“职位高”占8.8%,“适合自己”占6.4%。以上数据表表明,多数护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过于注重个人的自我感觉,很少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发展的规律,在职业价值取向上w现出一定程度的现实化、实用化、功利化和自我化等特点。

三、讨论

(一)重视入学职业教育,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中职人才的培养,要从进校到毕业全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思想教育。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生将要从事的职业,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就业教育,是与社会生产第一线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针对新生入校时对专业认识不清,缺乏职业了解的情况,从新生入学之初,就应该通过入学教育介入专业介绍,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牵引,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职业角色的情感,促使学生形成坚定的职业认知,激发学生对所学本专业的热爱,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并积极进取。

(二)明确中职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有“一技之长”的中等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评价上,多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充分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尽量挖掘出他们的特长与闪光点,留足空间鼓励其张扬个性。在课程设置上,应灵活地根据学生的需求特点,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充分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先实践,后讲理论,让学生带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学理论。同时,在实训环节中全面开展职业角色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明确职业行为规范,加强学生责任感、同情心和博爱心的培养。

(三)加强职业自我效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自我效能感最重要来源是个体的成功体验[3]。中职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被动选择所学专业的特点,制定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增加学生学习成功的几率;帮助学生建立“我能成功完成学业目标”的信心,学会正视失败,正面引导,形成积极的归因态度,认识到通过自身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同时,有效开展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完成“识岗―练岗―临岗―顶岗”这一连续而不断提升的实践训练过程,即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了校内教学与岗位实际工作的有效对接,使学生确信通过自身认真努力的实践就会取得理想的学业成就。

(四)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中职学生的生涯教育不能仅限于“毕业前指导”,还要贯穿全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应建立全程化生涯教育体系,详细制定各年级学生的生涯指导方案。低年级侧重培养职业意识、巩固专业思想,了解所学专业相对应的素质要求,树立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高年级和毕业班侧重培养职业能力、增强实践能力、转变职业价值、掌握择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尽早进行生涯教育,有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有利于临床教师以稳固的专业价值理念和行为影响学生的专业情感[4];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所学职业的热爱,并以积极的态度正视社会地位,真正体会到职业工作的价值,成为一名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娴熟的专业能力、良好的职业认同感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汤国杰.职业认同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机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7.

[3]王君,高阳.不同学历临床护生自我效能感比较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10):954-955.

篇5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中级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2.教学内容的改革

(1)实用性。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决定了中职教学内容的特点,即按照实用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而教师要能够结合实际应用,以应用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对课程的应用性有一个切实的感性认识,提高对课程内容的重视程度。

(2)基础性。中职教育虽然与我们通常所说“普通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使每个受教育的学生能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为今后生活和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却是这两类教育担负的共同任务。所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绝不等于可以忽视对学生的基础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①所谓职业教育的基础性,是强调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为他们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中职教育实际,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教学、就业等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把学会认知和学会做事统一起来,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市场需求与社会人文需求结合起来,切实重视和加强中职学生的基础教育。

②人文素质培养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放在首位。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人文教育的弱化与精神文化的缺失会造成人才培养上的缺陷,并将直接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审美情趣、崇尚信仰等精神品质,不仅是由人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所以,努力使中职学生成为“人格高尚、基础宽厚、技能娴熟、特长明显、终身发展的合格公民和劳动者”是中职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面对中职生源素质下降的现状,仅有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不够的,还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探索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

1.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毋庸讳言,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常常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所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出于对课程应用性的考虑,与单纯掌握某种技能相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走出校门的学生必然会遇到更新的知识、技术及设备,甚至几年过后,在学校掌握的设备技术可能就会被淘汰,相关技能也就失去了应用价值。而且庞杂的课程内容全部利用课堂或回校培训来解决,也是不现实的。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计划的自学。

2.推行“五给”教学理念

(1)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面对学生的一些有价值的、值得讨论的解答,教师不要立即评价、判断,尤其不要轻易作出否定的评价。教师通过“延迟判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互相评断,乃至在自言自语中深入思考,也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疑问表达出来。如果没有教师的“延迟判断”,学生缺乏期待,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实验探究活动就会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无深度可言。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是“教学留白”的艺术,几秒钟至几分钟的留白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再思考、再创造。

(2)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去展示。课堂上,教师要创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有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能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在学生提出的新创意不完善甚至有错误时,要允许学生出错;要经常引导学生“猜测、期待、观察”,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感受,而学生通过再实验、再观察的体验,思维就有了更大的自我发展的空间;要避免出现只有讨论的形式、没有深刻体验的情况。

(3)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去争论。当学生之间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对学生在冲突中闪出的这些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及时捕捉、展示。把冲突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争论、相互启迪,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小组讨论,让所有成员畅所欲言。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一直倾听、思考,引导学生尽可能把自己的想法都表达出来,使方案在讨论中逐步完善。

(4)给学生一个支架,让他们去攀登。学生在深入思考、创造性设计的过程中,有些想法是不正确的,有些想法是正确的但又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面对这些情况,教师不轻易否定,也不代劳,可以通过描述、提问等方法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架,给学生再表现的机会,使其改正错误、修正不足,通过严密的思考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5)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去评价。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评价,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亲自实践。更要给学生一些权利,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标准评价别人的想法。这种权利可以使学生选择、处理、应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增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和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反馈,可以使评价更加客观。

3.化繁为简,以例

职业教育的教学,不在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多高,对公式、定理的证明有多么完美,重要的是学生是否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有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烦琐的理论通过形象生动的例子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利于提升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笔者学校推行了分层次的学案教学,要求教师深入钻研课程大纲,充分了解学情,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为学习方案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的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强的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5.对学生实施无批评评价

应实施无批评评价,努力营造和谐校园氛围。笔者学校对全体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学生发言有误,教师不责备,要修正加激励;学生听课违规,教师不训斥,要提醒加劝告;学生练习出错,教师不打,要问号加批语;学生主动质疑,教师不回避,要肯定加赞赏。”现在,学生们都说:“大家都知道老师有时候是在批评,但这种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

6.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借助多媒体、模拟、仿真、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考核形式的研究与探索

长期以来,课程考核的形式是限时笔试,试题的题型是例题的翻版,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一些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计算不严谨的学生往往在这种规范化的试题中失分较多。显然这种考试形式并不能真正检查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特别是目前,由于中职学校采取“宽进宽出”的方式吸引学生,因而学生综合素质整体偏低。改革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考试方法,使之比较适合评价目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势在必行。

中职学校的课程考试不同于中考中的课程考试,也不同于普高生的入学考试,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是不能准确地评价出学习效果的。那么,如何比较全面而又准确地进行评价呢?

笔者认为,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提问、作业、操作等多种考核形式。内容上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形式上可以考虑化整为零,就是把传统的每学期两次考核变为结合教学内容不定期进行多次考核,也就是每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完毕后,即可进行考核。中职课程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每一部分知识几乎都以应用为主,因而考核应主要侧重于应用能力,变单纯的笔试为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当然,对应用能力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的忽视。基础知识的测试可以在应用能力测试中反映出来,也可以放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进行,但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以占50%左右为宜。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又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