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7 11:17: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景区安全管理规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创建平安景区,确保景区治安安全、管理规范、游客放心,全面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综合效应。
二、考评对象
经旅游部门批准的旅游景区、景点。
三、考评内容
平安景区创建按照百分制进行考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管理组织和人员(10分):按景区管理需要,建立平安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配备相应的治安保卫和合法持证安全工作人员,配备不到位的,视情扣分。(考评单位:区安监局、区质监局、区公安局)
(二)安全设施(15分):景区涉及游客人身安全的设施、设备、场所,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和确保安全的要求。安全设施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的或存在问题的,每处每次扣1分。(考评单位:区质监局、区安监局、区公安局)
(三)重点要害部位安防设施(15分):游客密集区域、有危险性的设施设备、主要进出口和其他重点要害部位,按照治安安全管理要求,安装必要的红外线、视频、紧急按钮等监控、报警设施,并保持正常运行。没有建设或达不到要求的,每处每次扣2分,没有正常运行的,每处每次扣1分。(考评单位:区公安局、区旅游局)
(四)防范违法犯罪案件发生(10分):防范涉及游客的盗窃、诈骗、赌博等违法犯罪案件的措施落实。发生有重大影响的违法犯罪案件的,实行一票否决;一般案件较多的,视情况扣分。(考评单位:区公安局、区旅游局)
(五)预防安全事故发生(10分):有效预防火灾、机械伤害、人员拥堵,游客跌落、落水、被动物侵害等涉险事故的发生。发生景点有责任的游客死亡或者2人以上重伤、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故事件的,予以一票否决;发生一般事故较多的,视情况扣分。(考评单位:区安监局、区质监局、区公安局)
(六)消防安全工作(10分):消防设施配备齐全,消防安全监管落实,无重大隐患和事故。工作不到位的,视情扣分。(考评单位:区公安消防大队)
(七)商业行为合法有序(5分):景区及其管理区域商品销售、服务活动规范有序。发生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诈服务等行为的,酌情扣分。(考评单位:区工商局、区旅游局)
(八)防范处置矛盾纠纷(10分):防范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及时化解有关内部职工、团队游客等重大矛盾纠纷。化解不及时,造成重大影响的,每次扣3分。(考评单位:区旅游局、区公安局)
(九)应急机制(15分):应对突发事故事件、突发重大矛盾纠纷等的应急指挥、通讯、交通等系统性应急性机制健全,每年进行不少于两次的演练。没有建立制度的,每次扣3分,没有进行定期演练的,每次扣2分。(考评单位:应急办、旅游局)
四、考评方法
1、考评工作于次年1月上旬,由区旅游局牵头景区主管部门和考评责任部门参加,一次性进行考核,或者由各责任部门根据平时掌握情况,确定分数报区旅游局,其中考评单位2个以上的,列前位的为牵头部门。平时检查由区旅游局牵头有关部门实施。
2、每个项目的扣分总额,以项目总分为限。
一、基本情况
1-6月,受理旅游投诉案件1起(市质监所转办),已立案办结,并在规定时间书面上报市旅游质监所办案结果,结案率100%;开展景区(点)质量检查8次,旅行社业务检查6次,旅游星级饭店检查8次,旅游安全专项督查1次;接待旅游来访及电话咨询85起,编发“旅游质监信息”8期。
二、主要工作
(一)全力以赴,确保假日渡汛。今年是我国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后的第一年,针对假日多、假期短的特点,及时掌握信息,制订不同时期工作方案和各种预案,确保了假日经济平稳渡汛。
节前整治。节前,组织全所人员对各景区(点)进行工作检查,督促做好旅游接待服务准备工作,落实旅游安全防范各项措施;到旅行社(营业部)了解准备情况、提醒注意事项;对旅游星级饭店、餐馆进行卫生、消防安全检查。
节中维稳节假日期间客流量大,是旅游纠纷、投诉易发高峰期,旅游咨询电话也多。为确保游客和旅行社维权及时,制定了工作方案,进行周密部署。积极做好应急事件处理工作,围绕《*县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各项应急和预警机制,确保迅速、有效地处置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正常旅游秩序。假日期间,旅游投诉中心坚持实行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制度。
(二)强化监管,营造良好环境。在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应对法定节假日等旅游高峰季节的同时,注重做好日常旅游市场秩序维护监管工作。
抓行业安全管理。贯彻《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狠抓行业安全管理;与各旅游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促进旅游安全责任制的落实;积极协同质监、安监、公安、消防、交通、卫生等有关部门开展旅游安全大检查,搞好安全整治;认真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月”、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活动,取得较好成效。
抓规范服务。围绕奥运旅游年各项工作要求,进一步严格规范行业服务标准,要求旅游星级饭店加强前厅、客房、餐饮等质量监控,加强安保工作和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旅行社要选择资证齐全客运车辆、安全舒适的宾馆饭店、清洁卫生的餐馆场所和服务优质的购物场所并配备业务素质高的导游人员;各旅游景区要加强环境管理,改进卫生状况,确保环境质量,要加强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功能设施的管理,规范完善旅游标识、标牌和公共信息符号,在危险地段增设警示牌;出台《关于加强旅行社管理的意见》,规范行业管理。认真开展治理“零负团费”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零负团费”行为;加强导游规范管理,督促旅行社与导游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健全导游管理档案。规范导游活动,坚持要求持证上岗,严厉打击野导、黑导。
开展执法检查。不定期在全行业开展行业管理规范化、服务质量优质化、旅游安全保障化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限期整改,力促行业管理服务规范、优质、高效,旅游接待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旅游资源;资源安全;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经验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拿问题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稀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面临风化剥落的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蚀;一些曾扬名灭下的苏州园林和庭院,正从地图上消失;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也越来越受到人为的破坏与此同时,旅游地传统的民风民情文化逐渐被异化、冲淡或消失等等.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但也不能恢复原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一旦被毁将就水远失去,旅游资源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深入旅游资源安令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安全管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分析和预测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存在的危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
1.1旅游资源的定义国外把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而在我国,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具体界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表述.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类型.
1.2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旅游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稳定,旅游资源安全的内涵和意义深远.谷树忠,等人(2006)在综合各种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所谓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源安全的本质,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基础难以依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旅游资源需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需考虑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各地区在旅游开发利用时,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或储备量,以备及时、持续的利用.二是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证旅游资源基础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外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以维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平衡.此外,我国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分析和探究旅游资源安全的本质内涵.如: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是指其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来说是指旅游资源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旅游生产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过程,以及原始提取、加工改造中,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可利用范畴的延展或局限;在旅游资源分配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在旅游产品交换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产品在市场流通渠道中的畅顺;在旅游资源消费中的资源安全,是旅游者对作为旅游产品载体的旅游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消费结构越合理,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对资源的破坏越低.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旅游资源安全是指是在生态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之上,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其难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观念,运用科技创新方法,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协调,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并且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利用.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安全的内容丰富,需要深入探讨.2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天一人一机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对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我们将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旅游资源安全状态应由生态子系统(天)、行为子系统(人)和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三大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1生态(天)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天然禀赋状况,是旅游资源安全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质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组成.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增加了旅游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也满足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开发,所以旅游资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数量做保证,某种程度上说,数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灾害能力越高,则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平衡,实现旅游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复.
2.2行为(人)子系统行为子系统是人类的行为对旅游资源安全影响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构成.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很大方面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开发商在景区的大量建设、过度开发;旅游企业过分商业化、舞台化,扭曲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旅游者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旅游资源的行为子系统的安全,就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防止n-目开发、重复建设、模仿跟风;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严厉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
2.3保障机制(机)于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的保障机制子系统主要为生态、行为子系统的安全提供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资金技术、周边礼区保障、事故保险等方面内容组成.安全管理组织是整个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安全政策制度关系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有力执行;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离不开剧边礼区的支持;旅游资源安全保险是规避、化解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风险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统的内容共同为旅游资源安全的提供安伞保障.在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生态子(天)系统安全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皋本保证;行为(人)子系统安全决定于行为作用力的正负,正向作用力可以减少旅游资源发利用中的损失,是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重要推动.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是为旅游资源安全的生态、行为子系统提供管理支持、资金和技术等保障,是生态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安全的重要调控.3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关于资源安全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如王礼茂(2002)分析了影响资源安全5个主要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4项指标,初步组成了资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姚予龙、谷树忠(2002)研究了资源安全的机理,阐释了资源安全的经济学含义;梁亚红(2008)。在明确影响自然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技术进步和资源替代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状况、资源进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经济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因素、军事安全因素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较为全面.然而,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多,学者大多是探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安全『口J题产生的原凶12-14~,认为主要南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另外,我国还有些学者针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_r评价,如曹新向(2006)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米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周国海(2009)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压力一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它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研究都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不乏有启示意义.3.2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分析,以及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同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提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分三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共23个指标,其中生态(天)子系统包含8个指标,行为(人)子系统包含9个指标,保障机制(机)子系统包含6个指标,具体见表1.
3.2.1生态(天)子系统指标构成生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判断其对日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总量,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总量越多,可利用的空间越大;②旅游资源品质,反映了资源的价值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资源价值高,往往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也高;同时品质好的旅游资源,保护的压力越大,对整个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影响较大;③旅游资源结构,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结构多样,利用空间越大,越利于生态的平衡;④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概率高,对整个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安全的破坏程度越大;⑤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⑥旅游资源承载力,反映资源容量的大小,容量越大,破坏程度越小;⑦旅游资源的退化速度,资源生态系统有进化过程,但是退化速度过快,直接影响生态的自我更新和生态平衡;⑧工业三废排放量,目的地工业企业排放的三废,造成的酸雨等物质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3.2.2行为(人)子系统指标构成行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旅游者、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和资源保护意识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合理的预留储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使用价值和程度越高,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③景区新增建设面积,影响了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平衡;④本地居民人口增长率,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增加;开发利用和破坏的机会加大;⑤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接待人次增加,对旅游资源的需求量越大,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⑥本地文化异化现象,文化异化对本地文化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文脉的传承;⑦游客行为,文明的出游行为,对资源安全有利;反之,给景区景点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反映了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⑨本地居民资源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
3.2.3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指标构成保障机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保障措施和手段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作用大小,包括:①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制度,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使用和保护越合理,旅游资源越安全;②管理人员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合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资源越安全;③资源安全教育和宣传情况,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较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④资源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不投入也不利于保护,关键是科学的支配资金和利用技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越多,门槛越高,开发的难度加大,直接减少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⑥旅游资源保险状况,保险是化解和规避自然灾害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灾害防范有利.
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权重的赋值.通过旅游景区管理者、旅游者、院校专家们组成德尔菲小组,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互判,构造判断矩阵,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使用yaahp0.5.2软件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准则层、因素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使用软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行为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权重值分别为:0.3528和0.3771,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值为0.2702,说明先天的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禀赋,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进化和演化过程,而后天的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和破坏显著.三个子系统的各自指标权重情况:生态子系统各指标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影响相对较大,权重值为0.1592;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旅游资源直接造成破坏,权重值为0.1179;退化速度是衡量资源安全的破坏速度,权重为0.1179;旅游自然的禀赋状况,如总量、品质、结构等影响也不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的承载率也不容忽视,其权重值分别为0.1015,0.1122.在行为子系统中,根据权重值可以分成三层面,其一是本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和行为,分别为0.1433,0.1199和0.1226,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较大;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和综合利用率权重值分别为:0.】199和0.1147;其三是新增因素的影响,有新增建设面积、新增加的本地人口和旅游人次以及本地文化异化,这些方面也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保障子系统中,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教育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其权重值为0.1948和0.1884;制度规范、管理队伍和利用的条件相对也比较重要,分别为0.1649,0.1704和0.1595;从目前看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险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权重值为0.1221,但是未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障的一项有力措施.4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通过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确定,可以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为更加全面加强旅游资源的安全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本文提出如下相应的策略:4.1加强生态(天)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对于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要求在旅游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承载率、抵御自然灾害和文化旅游资源文脉的传承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文脉的永续传承,维护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资源需求.具体措施有:①在旅游资源数量上,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总量进行摸底,统计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数量,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并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的状况,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需加强管理;对于尚未利用且濒临灭绝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做好档案记录,使其自然进化;对于新发现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也要科学转化利用,维护旅游资源数量的多样性.②在旅游资源质量上,按照《中国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办法》,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等级进行评定,并依据等级采取保护措施.③在旅游资源结构上,既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更需重视,以维持旅游资源的协调.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稍微复原;而人文旅游资源破坏,将永远消失.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合理的舞台化等方式,让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永续传承.④对于旅游资源的承载率,在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时,需要依据国家标准计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高峰期因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事故发生和资源受损.⑤自然灾害是造成旅游资源危害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需针对在自然灾害中经常受损的旅游资源,通过安全技术构筑安全防护拦,强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⑥文化旅游资源是易损资源,虽然文化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旦不注意保护,亦易失传.根据文化资源的等级申报相应级别的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确定好相关传承人,使人文旅游资源的文脉得以传承.
崀山成功申遗后,对崀山的保护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加强崀山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和长远目标,是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宁县委“旅游立县”、邵阳市委“八个建成”重要战略目标的具体体现。
一、保护管理崀山遗产地的意义深远
(一)加强崀山景区保护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旅游业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与资源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经营和评估过程中,坚持强化自然、文化和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推进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的道路,促进旅游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旅游业“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环保和节能,牢固树立保护性开发和旅游开发服从于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保护好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好这方山水,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旅游业带动我县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将旅游产业建设成为资源保护与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
(二)加强崀山景区保护工作,是保护遗产地资源的需要。崀山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乃至全人类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资源,珍惜和保护好崀山景区资源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必须严格遵守《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联合国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34com8b.1决议的相关规定,切实加强对景区资源的有效管理和保护,克服只顾短期和局部利益、忽视长远和全局利益的错误倾向,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自觉保护崀山的意识,形成“从我做起、人人有责、全民参与”保护管理的良好社会氛围,把珍贵的遗产资源永续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这是崀山旅游产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
(三)加强崀山景区保护工作,是实现遗产地和谐发展的需要。崀山旅游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世界自然遗产地顶级品牌的取得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景区原住居民是景区保护管理的主人,他们与景区山水共存、和睦相处,生产生活互相依存。只有积极探索和发挥原住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特殊优势和潜力,激发群众参与保护管理,并在保护管理中受益,感受到景区保护管理工作的快乐,形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景区的保护工作才有群众基础。虽然当前面临着游农矛盾等诸多问题,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景区群众参与服务旅游,发展第三产业,景区群众会成为崀山旅游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只有把崀山景区保护工作做好了,景区旅游发展才有可靠保障,旅游产业才会发展壮大。从而推动景区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带领景区群众走上富裕道路。
(四)加强崀山景区保护工作,是打造崀山旅游品牌的需要。崀山是我县“一体两翼”旅游发展格局中和邵阳市的“龙头”,无论是旅游发展,还是保护管理、机制创新,都要充分发挥崀山的“龙头”作用。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对崀山景区发展的各项任务,营造全民兴游工作氛围,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崀山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遗产地,保护管理到位的地质公园,世界知名、国内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的总体目标。
(五)加强崀山景区保护工作,是巩固崀山申遗成果的需要。自20__年崀山申遗工作开展以来,县委政府通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项目资金、银行贷款、财政投入等多种渠道投入4.5亿元资金,实施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北大门综合服务区和高规格景区门楼、栈道、游步道,环保公交车站、智慧景区数字化管理系统、游客导服和电子门禁系统电子商务的建成实现了崀山旅游服务设施全面升级。景区公路沿线民居整建,沿线污染企业的搬迁,崀笏街和窑市街的改造;在景区全面实施了“三清四归”,“五改一建” “五杆入地”等环境综合整治措施,彻底扭转了景区脏乱差面貌,树立起了崭新形象,为崀山申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崀山”这块世界级品牌,是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创造的成果。保护管理好这方神奇的山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世界品牌,是巩固崀山申遗成果的需要,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保护管理崀山遗产地的成功做法
(一)突出政府主导地位。
一是从工作部署上进行主导。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以后,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确定了“旅游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兴县、开放活县”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创建中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打造国际旅游新区的宏伟目标,争取两年内成功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着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为有实力、有规模、有永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开启了第二次创业的征途。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旅游产业化领导小组,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旅游工作,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旅游业发展列入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认真进行考评,兑现奖惩。
二是从发展重点上进行主导。县委、县政府通过整合
全县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布局,按照“大崀山、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要求,以崀山为主体,以舜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黄金牧场为两翼,以相关乡镇旅游景点为补充,打造“一体两翼五组团”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按照“以点带面”、“以线连片”的要求,以崀山为龙头,整合多种旅游元素,大力发展差异化、系列化的旅游产品。
三是从优化环境上进行主导。动员各生产要素向旅游产业集结。交通、通讯的发展布局要与旅游发展规划相一致,城镇规划建设服务于旅游规划。加大旅游企业的体制与机制改革,推进“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推行市场运作,公司化经营。充分发挥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的重要作用,按照行业标准,严格准入、考核、奖惩制度,加强对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促进行业自律,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促进旅游企业相互支持,相互监督,共同发展.
四是从宣传推广上进行主导。旅游体制要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多元投资、全民兴游”的发展道路。注重整合资源、整体包装、整体营销、整体活动,形成形象宣传政府为主、市场营销企业为主,强化营销策划和营销队伍的建设,不断拓展客源地市场,扩大崀山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实行联合执法过渡。
20__年,县人民政府针对景区破坏资源和乱搭乱建行为屡禁不止的实际情况,从崀管局及国土、城建、林业、水利、公安、交通、畜牧等八个部门抽调了25名执法人员,组建了崀山景区联合执法大队,从严打击违反规划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的违章建筑、违法占地、滥伐林木、非法狩猎、挖沙采石、污染水体、损毁文物古迹等违法行为,已经从根本上扭转景区管理混乱的局面。现正在探索组建景区综合执法局,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完善执法体制,加强景区资源的保护管理,规范景区管理秩序。
(三)实施县、乡、村三级联动。
崀山申遗成功后,我县着力理顺管理机制,下发了文件,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崀管局代表县政府行使管理职能,主要负责景区的规划、保护和建设,恒源公司、盛源公司作为国有独资企业,具备完全独立法人资格,独立行使景区服务的经营权;旅游局作为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行业监管和培育;各有关乡镇主要负责辖区内的村庄环境整治、资源保护和参与服务。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相互协作,各司其职。
森林防火方面。组建景区消防中队和景区公安中心派出所,组建景区森林防火专业队伍并配备专用设备,在景区防火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防火工作,崀管局、旅游局、恒源公司成立了景区森林防火应急分队,各村也相应成立了村组防火联防队,出台了村规民约和防火公约,切实加强景区的森林防火工作。
卫生监管方面。每个景区设置了专职卫生员,景区内共设有垃圾箱100多个、痰盂桶70个。景区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及时回收,无公害处理,不留陈旧垃圾。核心景区8个村每村配备6名保洁员,实行分地段、划责任、勤检查、常督促的工作模式,确保景区环境卫生美化、净化。景区垃圾全部运到垃圾处理中心统一处理。
安全管理方面。崀管局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恒源公司成立了安全督查室,各景点均设立保卫处,定期排查景区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为游客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服务。应急处理方面,制定了《崀山旅游安全管理办法》、《景区安全防范制度》、《旅游高峰期安全制度及措施》、《非凡时段应急措施》、《夫夷江应急预案》等,对紧急突况进行了有效预防。
(四)让景区群众得实惠。
申遗成功后,我们着力解决景区原住居民的致富出路问题,落实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争取把景区内1.08万公倾林地全部纳入国家生态公益林,并由县财政每年下拨100万元,把补助标准从国家规定的每亩3.5元提高到每亩10元以上,大幅增加了原住民的补贴收入;二是招工用工上给予优待,在“保证素质,公开招考”的原则要求下,着力向景区原住居民倾斜,其中恒源公司63名员工中,原住居民28人,占到了近一半,景区船排工和保洁人员全部为原住居民;三是对新建的合格民居落实奖励政策,其中景区的每座奖励5000元,核心景区的每座奖励10000元;切实鼓励和引导景区原住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对景区家庭宾馆每新增1个床位奖励500元,对原有宾馆实施标准化改造的,每个床位奖励200元;四是在教育危房改造、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整理、通村道路、能源建设、社会救济等方面,对景区群众给予重点倾斜。正是由于崀山申遗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景区群众得以从“上山砍树、打猎,下河 捕鱼、采砂”等粗放的劳作方式中解脱出来,转入到做导游、拉马队、当船工、设摊点、办餐饮、建宾馆等行业中来,从农民转化为旅游服务人员,从根本上转变了发展方式。据统计,景区内的120多家“农家宾馆”及“农家乐”,每年每家纯利润在4万元以上。譬如“静庐”餐馆,年收入最高可达到60万元。马队人员、船排工人年均收入2万元以上,导游年均收入2万元左右。
三、保护管理崀山遗产地的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新机遇
(一)新目标—创建生态文明遗产地。坚持以党的“十”会议精神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旅游立县”发展战略之路。以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抓手,争创5a级景区为主要任务,以创建生态文明遗产地为目标,全面带动全县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交通、旅游文化、旅游城镇建设发展繁荣。
(二)新任务—创建5a级旅游景区。崀山风景名胜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体系、做精做细旅游景区产品的有效手段,对完善景区软硬件建设、铸造旅游名牌、优化整体形象,促进新宁旅游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下一步,我们要对照创建标准,从改善旅游交通设施,升级景区旅游设施,完善景区服务功能,强化景区综合管理,狠抓资源和环境保护,规范景区经营秩序,强化宣传营销等方面建设完善,全面提升崀山景区环境质量、服务内容和旅游功能,力争两年内成功创建5a级景区。
(三)新举措—实施精细化保护管理。
1、坚持“两个原则”。坚持以“严格保护、统一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和“政府主管、部门专抓、以村为主、群众参与”两个原则为指导,开展景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保护管理“一盘棋”的格局。
2、理顺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将加快崀管局机构改革进程。做好职能科学规划和派出机构的合理设置,争取省政府授权成立崀山景区综合执法局,尽快组建景区消防中队和公安中心派出所、交警中队,着眼于加强崀山景区综合治理,着力实现景区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常态化。
3、强化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充分发挥景区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将《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改)》、《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作为抓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景区开发、利用、建设等都要严格按照规划严格控制。要从全局、整体、长远的利益出发,严格执行规划,严格控制调整建设项目,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各类建设活动。
4、严格依法保护管理景区资源。严格履行《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中赋予的法律责任,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对风景名胜区的文化遗产、景观和自然环境,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实施保护。对违反《条例》规定的,要进行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通过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景区资源环境的完好无损。
5、建立景区资源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促进景区服务繁荣与景区社会事业共同繁荣。认真抓紧抓好景区的规划,突出重点以窑市街、崀笏街和北大门广场为三个接待服务点,以夫夷江生态休闲旅游区带动两岸的发展,以八角寨索道工程项目带动黄背村和窑市街,以开通景区旅游观光车队拉动景区消费,延长停留时间,促进景区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带动景区群众参与旅游服务行业的经营服务,提高他们保护景区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自觉参与,配合资源保护管理主人翁意识,建立群众参与的景区资源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二是严把景区民居整建规划选址审批、建设监管、验收发证三个关,进一步规范审批景区审批内容。严格按设计图件审批、监管、验收,推行以村为单位景区民居新改建工程限额审批制、奖罚制、户籍准入制、样板房建筑风貌制,进一步规范景区规划和建设管理秩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三是每年预算专项保护管理奖励经费,对景区镇、村、管理机构、经营单位、执法部门年度景区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实行考核奖励。被考核的单位在景区保护管理工作综合履职情况与该单位年度文明绩效考核挂钩,并在每年的保护管理工作专题会议上通报表彰并兑现奖罚,建立定期督查和年度考核的长效机制。
一、2009年度工作总结
(一)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旅游行业工作中开创新局面。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总体要求,我局紧密联系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实际,以“科学规划,品牌发展”为核心,圆满完成学习调研阶段理论学习、开展专题培训、班子成员开展命题调研、开展解放思想讨论、组织学习必读书目、边学边查边改等七项规定动作,认真做好分析检查阶段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党员开好组织生活会和形成高质量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三个环节,查找出制约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并深入各涉旅企业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企业的困难,积极想办法、添措施,集思广益共谋全县旅游业的发展方略,共度难关,鼓足信心,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壮大旅游业,提出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的举措,形成了“科学发展旅游业、以人为本发展旅游业、统筹兼顾发展旅游业”的共识,增强了把我县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神州*”的信心。做到了学习实践活动与业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我局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注重整改落实求实效,努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机关财务管理制度、财产管理制度、公务接待制度、公车使用制度等,切实抓好机关内务管理,降低行政成本。同时,注重抓好整改提升。针对存在问题,单位和机关干部个人的整改措施得到了明确落实,机关整体工作环境和工作效率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二)努力夯实旅游发展基础,在旅游品牌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一是加大景区及旅游企业建设力度。*旅游景区加快3a级旅游景区创建步伐,投资近200万元进一步扩建二期工程,已完成果园开发、道路硬化等重点工程,*民居、*、*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服务接待功能进一步增强;*大酒店投资近700万元扩改增加客房,进一步提升酒店服务质量,顺利通过省评星小组的测评,于今年5月底,正式悬挂三星级旅游饭店标牌,成为我县首家最高星级饭店,标志着我县旅游服务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积极引进国内旅行社,华厦、光大、铁青、招商旅行社纷纷在我县设立营业部。预计到年底,我县旅游景区及涉旅企业共投资近1000万元。二是成功申报*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通过近一年的努力,今年6月,省人民政府正式下文,批准我县*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为保护和开发*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升了*的知名度。三是积极申报*国家森林公园。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我局积极组织力量,并聘请相关资质单位专家,编制*国家森林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珍稀动植物图片集以及拍摄风光片。目前,已完成前期调查、可研编制、图片集制作以及风光片的摄制工作,即将进入省级森林公园申报评审阶段。待省级森林公园评审通过,即可进入国家级森林公园申报程序。四是积极配合做好全市旅游规划修编工作。切实加强对库区旅游资源的考察工作,确立了我县旅游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及在全市旅游中的地位。
(三)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在旅游产业扩张上实现新突破。按照县委、政府的整体部署和要求,我局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狠抓资金建设,促进旅游工作的提质加速。5月份,我局参加了市政府在东莞举办的全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洽谈会。我县*瑶俗文化村开发项目作为市宣传部的文化产业项目与(香港)中菲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签约,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其中还包括旅游线路的包装和旅游在珠三角的推广合作。6月中旬,我们邀请深圳海外旅行社到我县考察,确定开发项目合作事宜。11月中旬,我局积极组织全县旅游景区和企业参加广东国际旅游交易会和浙江义乌旅游商品博览会,境内外多家客商有意到我县考察。此外,我局积极筹建美院学生写生基地,目前,已落实2个写生基地,分别是以*为中心的高山瑶写生基地和以*镇为中心的平地瑶写生基地。
(四)积极推动行业建设,在队伍素质提升上树立新形象。一是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我局积极开展旅游安全大检查,完善了旅游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突出了节假日期间和重要时段的安全监管,使我县的旅游安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针对金融危机后旅游市场面临的新机遇,乘势而上,自加压力,把工作重点放在日常监督上以及“五•一”和“十•一”小长假期间,认真做好节假日期间的旅游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节假日各项工作机制,完善了信息整合机制、游客疏散机制、投诉处理机制、应急处理机制、指挥联络机制、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坚持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全面掌握和了解全县假日旅游市场情况,全县一年以来没有一起涉旅治安、刑事案件和旅游重大伤亡事故发生。二是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我局高度重视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理论业务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旅游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力争做到文明执法、按程序执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加各项调训。今年以来积极组织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业务调训3次,受训人员6人次。在加强政治思想、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通过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提升,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建立一支学习高效型的执法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进一步做好外侨工作,在解决侨属侨眷生活困难上有新成效。我局以护侨、富侨、安侨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侨务工作,成效突出。一是积极做好侨情普查工作。为开展各项侨务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我们成立专门的调查组对全县的侨情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县侨情底细。二、积极主动做好侨属工作。我县美国侨属*因大集体职工未能解决养老保险金一事为由写信到国侨办上访。为此我局主动了解相关政策,通过我局三番五次耐心细致地作思想工作虽然按政策无法落实,但老夫妇对我局工作非常感谢。三是全面落实《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并按照相关规定提高了老年归侨生活补助费,为维护大局稳定做了大量工作,树立了良好的外侨形象。四、积极为侨属侨眷办实事,侨属*因体弱多病无人赡养,生活非常困难,到我局反映后,我局立即与镇主要领导衔接为其落实了低保费,对此他对我局非常感谢。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旅游投入不足,发展水平不高。多方面原因,旅游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旅游开发缺乏大手笔运作,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品味低,效益不显著。旅游各功能要素配套有些失调,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不大,旅游市场脆弱。近几年来,通过多方面的宣传推介,旅游市场开发逐步得到拓宽和延伸。但由于我们产品缺乏强大的吸引力,市场还表现相当脆弱和不稳定,景区游客接待时多时少,市场时东时西,景区经营难以把握,产业发展负面影响大,市场尚未进入稳定期。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休闲购物街区质量评定的术语和定义、评定项目和要求、评分要求和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划内的旅游休闲购物街区的质量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0001.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10001.2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GB9664文化、娱乐场所卫生要求和标准
GB16153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GB/T17217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
《山东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
《山东省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旅游休闲购物街区
商业特色鲜明、旅游氛围浓厚,可同时满足游客购物体验及观光休闲需求的街区。包括具有旅游休闲购物功能的商业街、购物中心和专业市场等三大类。
3.2
商业街
具有观光、休闲等旅游功能,能够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商业街。
3.3
购物中心
具有休闲、娱乐、体验等旅游功能,区域影响力大的购物中心。
3.4
专业市场
具有观光、体验等旅游功能,从事旅游商品批发零售的专业市场。
4评定项目和要求
4.1基础设施
4.1.1街区内的经营单位应按规定办理相关证照,包括工商注册登记、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消防检查意见书、排污申报许可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依法持证经营。
4.1.2商业街长度在100米以上,临街商业网点密度为70%以上;购物中心和专业市场营业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
4.1.3交通设施完备,500米范围内设有公交站点,有公交车直接通达,交通便捷,进出方便。
4.1.4停车场地配置合理,游客停车方便。
4.1.5设置与营业场所面积和游客流量相适应的厕所。
4.1.6设有无障碍通道、低位收款台等。
4.1.7银行营业网点或ATM等设施配置合理。设有银行网点和ATM柜员机,可提供24小时自助银行服务,50%以上的商家设有POS终端机,可使用银联卡消费。
4.1.8设有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公共广播系统。
4.1.9设有可提供小吃、快餐、休闲、娱乐等体验式活动的场所。
4.1.10旅游旺季,80%以上的商家营业到22点,有24小时营业的商铺。
4.1.11街区内设有具备国际、国内直拨功能的公用电话,移动通讯信号良好。
4.2环境特色
4.2.1设置公共休息区域,配置绿化景观和雕塑小品,有艺术感和文化气息;环境舒适,空气清新,室内营业场所设有空调。
4.2.2建筑风格应与其自身的功能定位、环境特色相协调。
4.2.3户外广告、灯饰应符合《山东省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具有特色,宜使用节能灯具。
4.2.4橱窗及各种商业展示布置创意独特,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4.2.5具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商业、文化、旅游能够良性互动。
4.2.6应合理保护、利用、开发街区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4.2.7销售当地特色产品的店铺不少于30%。
4.2.8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作坊或旅游商品表演销售区。
4.3服务设施
4.3.1使用“好客山东”旅游标识。
4.3.2设置中外文对照的导览图或全景图。
4.3.3在明显位置设置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小件行李寄存等便利。
4.3.4设有专门的客服人员提供导购服务和指引。
4.3.5设有旅游宣传设施如电脑触摸屏系统、影视屏,或提供当地旅游宣传资料。
4.3.6指示标识牌符合GB/T10001.1、GB/T10001.2的要求。
4.4诚信经营
4.4.1不得经营假冒伪劣商品,无围追兜售行为。
4.4.2规范价格标签管理,所有商品和有偿服务应明码标价。
4.4.3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售后服务。
4.5服务
4.5.1从业人员着装规范、整洁,仪容仪表端庄、大方。
4.5.2语言文明,礼貌、热情,对游客一视同仁,尊重客人的与风俗习惯。
4.5.3为游客提供订购和邮寄托运服务。
4.5.4能为特定人群(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特殊服务。
4.5.5有一定数量工作人员使用外语为客人提供服务。
4.6管理
4.6.1建立管理机构,制度完善,管理规范。
4.6.2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
4.6.3建立并完善游客投诉处理机制。在醒目位置设有投诉电话号码,并及时处理游客投诉。
4.6.4定期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持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
4.6.5有当地或街区的形象标志和旅游宣传口号,树立品牌。设立专门网站,开展网络宣传营销及咨询。
4.6.6有正式批准的发展规划。
4.6.7街区纳入旅游线路。
4.7卫生
4.7.1街区卫生符合GB9664的要求,街区内餐饮场所卫生符合GB16153的要求。
4.7.2卫生责任制度和卫生检查制度健全。
4.7.3环境整洁,无杂物,无积水,无乱堆、乱放现象。建筑物及各种设施设备无剥落,无污垢。空气清新,无异味。
4.7.4垃圾箱(桶)完好、分类设置,标识明显,数量满足需要,造型美观,与环境协调,垃圾及时清理。
4.7.5公共卫生间符合GB/T17217要求,布局合理,标识醒目。具备水冲、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或使用免水冲生态厕所。卫生间设施完好、整洁、无异味、无污物、无堵塞。男女厕位比例合理,有残疾人厕位。
4.8安全
4.8.1遵守《山东省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消防及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建立安全事故处理预案及应急救援机制。
4.8.2消防、防盗、救护等设备齐全、完好、有效。
4.8.3配有专业保安人员,维护购物街区秩序。
4.8.4出入口方便游客集散,紧急出口标志明显、畅通无阻。
4.9加分项
4.9.1设立相关主题的博物馆、展览馆,展示文化特色。
4.9.2被评为国家A级旅游景区。
4.9.3街区内商铺中被评为山东省旅游购物商店的数量超过商铺总数的10%,或购物中心和专业市场被评为山东省旅游购物商店。
4.9.4已形成主题商业街。
4.9.5有国际、国内知名商业品牌入驻。
4.9.6街区内店铺获得政府认定的荣誉称号。
5评分要求及标准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旅游业已跨入“大众旅游”时代,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0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17亿人次。在频繁旅游活动的背后,暴露出诸多不文明的旅游行为,特别是一些带有“中国式”烙印的不文明饱受诟病、引发争议,严重损害中华礼仪之邦的形象。
为此,国家旅游局于2006年提出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2013年正式出台的《中华人们共和国旅游法》,第五条明确指出“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2015年4月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并根据实施情况于2016年5月修订形成《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2015年5月,《旅行社行前说明服务规范》、《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两项旅游标准实施,标志着文明旅游首次以行业标准形式出现。
一、旅游标准与游客不文明行为概述
(一)旅游标准的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标准化工作起步于1987年,是服务行业最早开展标准化的领域之一,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旅游标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局部到全面、从行业到跨界,截止2016年底,我国旅游业已有国家标准32项、行业标准50项、地方标准400余项、企业标准2万多项。标准已成为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化行业监督管理、推动经济新常态创下旅游业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
(二)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类型及影响
游客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为影响他人或损人利己行为,如不遵守交通规则、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插队拥挤、乱丢垃圾等,或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触禁行为,其违背了民族地区或他国的风俗习惯。概而言之,游客不文明行为可分为无知型、习惯型、放纵型三类。其中,无知型和习惯型是由于对陌生社会环境缺乏认知,已有的生活习惯与旅游目的地社会道德规范的矛盾或冲突,以至于游客做出不文明的行为。只有放纵型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自我满足”,肆意放任非道德本能和私欲的行为。所以从中国游客种种不文明的表现可以看出,放纵型是少数派,若能通过有效的宣贯和教育机制,依法管理、标准引导,方可制约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提升公民旅游素质,重塑大国形象。
二、涉及游客不文明行为管理的旅游标准解析
(一)完善休假时间的安排和旅游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
目前,我国公民休假时间主要集中在“十一”、“春节”两大黄金周,以及寒暑假等公共假期,旅游需求在这几个时间点集中释放,必然导致旅游景区、公路交通、食宿接待等旅游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从而引发游客不自觉地产生“不合作”心理和“不文明”行为。
依据《旅游休闲示范城市》(LB/T 047-2015)“带薪年休假制度的落实”(4.5.1条)的要求,落实职工休息权益的政策,制定职工休假的保障措施,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制定并执行带薪年休假及弹性休假制度。标准引导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保障公民充足的休假时间,使“有闲”旅游成为可能。
依据《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LB/T 034-2014)“以人为本”(3.1条)及“景区旅游者流量控制”(5章)的要求,景区景点应设置最大承载量,提高游客游览舒适度,减少游客与游客之间、游客与服务人员之间、游客与旅游管理者之间、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防止不文明行为出现。标准引导旅游目的地管理坚持宜人、宜游、宜居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提供优质的旅游规划建设和有效的旅游安全保障
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目的地规划建设应立足于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生的发展理念,旅游要素配备完善,全面满足游客体验,确保在更大的时空下,旅游活动安全合法,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依据《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建设与管理规范》(LB/T 038-2014)“规划”(4.6条)与“城市品牌”(5.1条)的要求,规划设计应尊重地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建筑和设施与自然环境、景观协调统一,保护与节约资源,示范区所在城市安定、文明、和谐。标准引导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尊重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不损害公共社会和他人利益。
《旅行社安全规范》(LB/T 028-2013)规定了旅行社安全工作的一般原则,对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安全经营与服务体系,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置提出了基本要求。如“旅游交通安全”(5.3.2条)提出旅游汽车应配备一部“游客安全乘车温馨提示”宣传片,乘坐飞机、火车等公共客运交通工具时,导游应提醒游客遵守相关安全要求。依据《旅行社老年旅游服务规范》(LB/T 052-2016)“相关信息介绍”(7.4条)的要求,导游应帮助老年游客正确安全使用交通工具上的常用设施,主动引领其入座用餐等。标准所引导的公共交通安全、有序用餐等都是文明旅游的重要组成。
(三)旅游从业人员良好的形象示范和有效的引导教育
《旅游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导游和领队从事业务活动,应向游客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游客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游客违公德的行为。不仅是导游和领队,所有旅游从业人员都应身先士卒,发挥率先垂范作用,积极宣传倡导文明旅游,主动监督管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4308-2010)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分别对饭店及景区的服务质量及员工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尊重游客的信仰与风俗习惯,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从业人员形象良好,言行举止文明礼貌。旅游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形象示范是文明旅游的重要表征。
依据《导游服务规范》(GB/T 15971-2010)“食宿服务”(5.3.3条)、“行程游览服务”(5.3.4条)、“娱乐服务”(5.3.6条)的要求,导游应告知游客住宿、用餐基本情况及注意事项,向游客介绍当地的风俗人情,倡导游客文明观看文娱节目。依据“购物服务”(5.3.5条)的要求,导游不得强迫游客购物。标准引导旅游从业人员接待游客时态度诚信、言语温暖、行为磊落,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和指正。
(四)“文明旅游”专项标准编制和相关规定提出
对文明旅游的呼吁、对不文明行为的谴责,既需要宣传教育,更要依靠法律、制度、标准的规范。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文明旅游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推动文明旅游要求入法入规,推进相关标准的制修订与宣贯落实。
《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LB/T 039-2015)是规范文明旅游的第一个专业性行业标准,它围绕法律法规、风俗禁忌、绿色环保、礼仪规范,从吃、住、行、游、购、娱,以及口岸进出、如厕、突况处理等方面对文明旅游引导做出了具体要求。《旅行社行前说明服务规范》(LB/T 040-2015)是国家旅游局首次将“文明旅游”以旅行社行业标准的形式明确下来。两大标准的出台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
依据《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3-2016)“管理”的要求,旅游厕所内应设置语言文字规范、位置醒目的文明用厕宣传牌。最新的《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LB/T 048-2016)、《国家蓝色旅游示范基地》(LB/T 049-2016)、《国家人文旅游示范基地》(LB/T 050-2016)都将“教育培训”作为“质量管理服务”的重要组成,要求示范基地应承担起向游客宣传绿色旅游意识、海洋文明旅游意识及历史人文知识的责任,同时对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进行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绿色生活等知识的普及。多项标准不约而同地在内容中体现了提出了涉及“文明旅游”的相关要求。
三、旅游标准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全方位管理模型构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已实施的旅游标准,内容涉及完善休假时间的安排和旅游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提供优质的旅游规划建设和有效的旅游安全保障、旅游从业人员良好的形象示范和有效的引导教育,以及围绕“文明旅游”的专项标准编制和相关规定提出。
在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管理过程中,首先,充足的休假时间与完备的旅游公共产品与服务是实现不文明行为管理的基础性条件,有效抑制了因旅游供给不足所带来的拥挤插队、抢道占位、不顾老幼、破坏旅游资源等问题。其次,科学的旅游规划建设和有效的旅游安全保障是实现管理的保障性条件,在描绘“蓝图”时融入文明旅游理念,发展绿色低碳、生态和谐的旅游经济,为游客创建舒适且安全的旅游大环境,有效抑制了因项目“先天不足”和安全措施不到位而引起的游客损害公共及他人利益、过度维权等问题。再次,旅游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有效的引导教育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管理起到示范作用,服务经营者的“言传身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礼仪禁忌等内容的宣介,适时的提醒和劝阻将有效抑制了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最后,围绕文明旅游工作的专项标准编制和相关规定提出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管理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文明旅游不仅有赖于宣传普及,同样需要制度约束,通过标准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使不文明管理有章可循、有“标”可依,有效抑制了“放纵型”不文明行为的出现。
经过三十年的培育发展,我国旅游标准体系已日趋完善,标准化工作逐步深入到文明旅游行为的规范。从基础与保障条件提供,到示范与监督两手共抓,四个方面协调作用,基本实现标准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全方位管理,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四、提升旅游标准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管理的对策
(一)优化标准管理,做好基础保障
结合国情,建立旅游标准“制定―实施―监督”相分离的管理模式,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带动行业协会参与,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标准体系进行认证,提高旅游标准的有效性,增强优秀企业的辨识度,提升旅游企业实施标准的积极性。一是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业标准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体现产业融合,强化公共资源配套;二是旅游项目要确保宜游、宜居、宜人的体验设计,将整体规划民主化与产品设计开放化方式相结合;三是旅游建O要从全境出发,统筹配置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设施,打造安全完善的旅游设施体系;四是旅游管理以人为本,既确保有序运行,有能兼顾全体旅游参与者权益。
(二)强化标准宣贯,倡导文明旅游
贯标工作是旅游标准化的重中之重,为同时推进旅游标准化与文明旅游两项工作,相关部门应统一部署,组织一支熟悉相关旅游标准的专家队伍开展授课与指导。一是利用媒体宣传、网络平台、旅游手册、移动终端APP,以及公益活动和专题培训等形式,积极开展全民文明旅游教育及文化知识普及,倡导全体旅游参与者进行自律监督,约束自身行为举止;二是增强旅游企业标准化意识,确保合乎标准要求的经营和服务,直至养成文明旅游惯性;三是培养并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应变能力,以形象感染游客、以服务感动游客,在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工作中起好示范引领作用。
(三)提高标准实效,加大监管力度
标准实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最佳秩序”,而旅游标准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管理是否有效,首先要引入评价体系对其进行检验,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实现对标准实效的评价、监控、预警及协调作用;其次要以《旅游法》为基础,研究制定不文明旅游行为等级和判定标准,依据标准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管,严格执行、措施有力、惩戒得法;最后要积极探索旅游标准的绩效评估与反馈机制,可以通过区域(企业)旅游标准化试点,运用“示范+推广+完善”的方法,促进标准落地,并不断提升完善。
(四)完善标准体系,提升发展质量
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高于一切。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格履行法定责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政府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坚持 突出 落实、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贯彻落实上级有关要求,分析当前安全生产形势,安排部署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和专项整治行动等重点工作,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扎实开展集中整治行动,深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全力推进主体责任落实,千方百计预防和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保持总体稳定的良好势头。
但是,安全生产永远在路上,事故往往就发生在稍有松懈的那一瞬间,任何时候都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坚决压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水平,坚决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下面,就抓好当前的安全生产工作,我再强调几点:
一、坚持统筹兼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一要充分认识专项整治的重大意义。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各类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安全生产压力持续加大,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专项整治和集中整治的重大意义,把开展好这两项工作作为对“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和执行能力、工作水平的一次实践检验,作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来推进,坚持标本兼治、找准根源、精准治理,切实消除一批重大隐患,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要解决集中整治重点问题。要压实工作责任,深挖细查、突出解决政治站位不高、红线意识不强、安全责任缺位、隐患排查不扎实、三个不到位、监管执法宽松软等六大类综合整治重点问题,进一步厘清职责边界,健全完善责任落实机制,压紧压实党政领导责任、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构建覆盖“神经末梢”的责任落实体系,确保安全生产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按照集中专项整治和集中整治行动方案明确的整治重点、时限安排,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全面堵塞安全监管漏洞,彻底排查治理各类隐患,切实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坚决防范和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三要持续保持安全整治高压态势。各镇街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编制执法检查计划,严格按计划开展执法检查。在执法检查中,要铁面无私,敢于动真碰硬,凡是问题较多、隐患突出,特别是在历次检查中重复出现的非法违法行为、重大安全隐患,要坚决采取“四个一律”和停产、停建、停电、停供等强制执法措施,做到从严查处、打击到位。要认真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暗查暗访、交叉检查,持续保持高压态势,精准打击各类事故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倒逼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二、突出重点领域,全面抓好关键行业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工作既要抓全面覆盖,又要抓重点领域。要盯紧重点行业、重要部位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关键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坚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一)文化旅游领域。在这个疫情防控的特殊阶段,做好文化旅游领域安全生产工作至关重要。要做好客流分流预案,防止人员集聚,严格落实开放景区疫情防控各项要求,确保假期旅游景区管理规范、疫情防控不出问题。各责任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坚决整治安全警示标识不齐全、安全防护设施设置不规范、防火安全存在漏洞、防爆炸防踩踏等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旅游车辆及驾驶员资质不达标等问题,为游客创造一个安全的旅游环境。
(二)危险化学品领域。要强力开展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提升行动,强化重点区域、重要时段和关键环节的风险管控,推动完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经营和废弃处置各环节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坚决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
(三)煤矿领域。前段时间,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安全生产专家及执法人员对煤矿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将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反馈。各煤矿企业要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认真制定整改措施,严格按标准要求整改落实。特别是要重点治理“五假五超”组织生产,密闭空间、高冒区、采空区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井下违规放炮、动火,采深超千米矿井、冲击地压矿井未落实有关规定,高瓦斯、自然发火和水害严重矿井未有效落实治理措施,停产整顿矿井违规复工复产等问题,切实消除事故隐患。
(四)交通运输领域。要加强“两客一危”车辆管理,大力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三超一疲劳”、非法营运、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运输介质不符、货运车辆超限超载等违法违规行为。近年来我市实施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比较多,施工场地多、工人安全素养差别大、安全隐患多,要加强施工工地安全生产管理,特别是一定要抓好恶劣环境条件、危险施工条件下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确保各项工程安全、快速推进。
(五)城镇建设领域。重点整治施工企业无相关资质或超资质范围承揽工程,违法分包、转包、挂靠工程,盲目赶工期、抢进度和恶劣天气强行组织施工等行为。对起重机械、深基坑、高支模、脚手架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老旧小区建筑安全等问题,要快速、有力查处。
(六)教育(校车)领域。各镇街、市教体局要加强学生防溺水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初中复学演练、高中学生假期安全教育等工作。同时,还要重点整治校园用电设施设备、人员密集场所、校车运行和学校周边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七)消防领域。要加强高层建筑、地下建筑、文物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加强消防通道和疏散通道的安全排查整治工作,推进重大火灾隐患和区域性火灾隐患治理。
三、严格落实责任,全面做好防汛准备
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秋季气象年景总体偏差,水旱、洪涝灾害可能多发、重发。机构改革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了相应调整,机制体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确保全市安全度汛。
一要从严落实防汛责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逐层级、逐部门、逐工程、逐岗位落实具体职责,当前要抓紧基层防汛职能调整,及早明确辖区内河道、水库、蓄(泄)洪区、城市防汛及防台风等责任人名单。特别是要着力落实旅游景区、工矿区、水库下游、山洪易发区、低洼易涝区、城乡结合部等易受洪水威胁的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防汛责任,打通防汛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
二要全面开展汛前督导检查。从现在开始,各镇街要全面开展防汛抗旱防台风自查工作,要按照拉网式、无死角、全覆盖要求,对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工程、每一个环节都检查一遍,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行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本行业的防汛检查工作,切实消除本行业的隐患。
一、我国老年人养老旅游现状与问题
养老旅游(又称旅游养老),是老年人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为了寻找更舒适的养老环境而离开居住地,连续不超过一年的休闲、度假和养生等旅游活动的总称。
我国养老旅游市场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萌芽、发展,目前主要表现为团队旅游、自助旅游,旅游目的以观光休闲为主,旅游人群主要是60-75岁,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好的城市中低龄老年人。参加团队旅游是当前大多数老年人旅游的首选形式,主要包括原工作单位组织的离退休员工集体休养旅游,老年人自行或相约参加的旅行社组织的休闲旅游等旅游项目。近年来随着老年人经济条件提高、身体健康状况增强、旅游交通条件改善、敬老爱老设施完善以及老年人旅游意愿增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倾向于自助养老旅游,或于山水间怡闲情,或到异乡处访亲友,或在养生区求短憩,旅游和生活质量均明显提升。其中,候鸟式养老旅游最具特色,也发展最快,大致可分为异地养老机构旅游养老、自主交换式养老、分时度假养老等模式。异地养老机构养老主要是指老年人根据气候变化和个人爱好,到更适合养老的异地养老机构休养,一段时间后再到其它地方的养老机构休养或返回居住地,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北老年人冬天到海南养老旅游。自主交换式养老指不同地方的两个或多个养老机构根据老年人的意愿相互交换床位,以及不同地方的老年人自主或通过公益性组织联系,在一段时间内相互交换住所。2004年,大连设立了全国首家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又如位于赣州市杨仙岭旅游区杨仙老年公寓是江西省首家集养护、托管、娱乐、购物休闲、康复和医疗于一体的大型老年生活场所,其发展目标是“赣南老年人的家在全国各地,全国各地老年人的家在赣州杨仙老年公寓”。分时度假养老主要是借助旅游酒店等服务机构,通过购买分时度假权益等形式实现短时、多地或多机构分时养老,如近年来各地推出的权益性度假酒店、分时度假会员制等。
养老旅游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已开始暴露出一些制度性或措施性问题:一是法规文件中对养老与旅游互动的制度安排只有倡导性意见,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养老旅游制度创新缺乏动力,个别地方单兵突破的养老旅游试点也“雷声大雨点小”,或成效不明显,或局限于一隅无法全面推广。二是各地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老补助政策地方保护,对非户籍老年人在本地旅游养老不予补助或减少补助。如某区《社会办养老机构资金补贴暂行办法》规定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给予10万元至20万元的开办补贴,但户籍老年人应占全部收养老年人的80%以上。三是各地对与养老旅游相关的老年人社会优待政策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如某市《老年人社会保障和社会优待办法》规定外地常住老年人可享受公交免费、减免国有景区门票等优待,但须是常住的外埠老年人,并且办理和持有该市老年人优待卡或优待证,从而把绝大部分养老旅游者排除在外。四是养老旅游管理和服务部门职责不明,导致重复监管或监管空白同时存在,特别是监管不力的情况非常突出。五是缺少对养老旅游的专项扶持政策,特别对老年人自助旅游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
二、发达国家养老旅游发展经验与借鉴
发达国家是养老旅游的发源地,也是养老旅游的积极推动者,欧盟、美国和日本的发展经验颇有借鉴意义。
(一)欧盟及法国的老年人福利旅游计划
欧洲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聚集区,借助养老旅游深度品鉴欧洲文明是许多欧洲老年人的重要生活内容。欧盟自成立始就非常重视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老年人旅游问题,2003年,欧盟了关于欧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指令,提出动员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界力量参与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欧洲委员会注意推进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福利旅游事业,2010年推出了主要针对老年人、少年儿童、身体残障人士以及一些家庭有困境人士的福利旅游计划,补助他们在旅游淡季的时候到政府指定的旅游场所和酒店进行消费。
欧盟各成员国都制定有相应的老年人福利政策,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养老旅游优待政策。如法国政府于1982年成立了全法度假支票管理局(ANCV),为此那些经济拮据的人提供“度假支票”服务。符合享受度假支票条件的老年人,自己只需支付支票总价的20%--50%,就能在两年内赴欧盟17万个旅游合作点度假。据ANCV统计,仅2009年该机构就帮助了10万名退休者外出度假。
(二)美国的老年人自驾游
美国在二战后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自驾旅游在美国养老旅游中占有相当重大的比例。美国老年人自驾旅游得益于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便利的房车或其他自驾车辆使用政策,宽松的老年人驾驶证管理政策,以及完善的老年人自驾旅游服务设备设施。如美国有许多主要服务自驾车游客的路边老年人客栈,这是一种简易旅馆,可以泊车,按小时收费。客栈工作人员均为接受过所在地风俗、车辆维保、简单医护和心理学等短期培训的老年人,深受老年游客欢迎。其中威尔逊路边老年人客栈还被美国旅游交通部评定为“美利坚老年人顾客满意旅馆”。
美国老年人的养老旅游经济保障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层面的社会保障机制,包括颁布《社会保障法案》、《美国老年人法》和《禁止歧视老年人就业法》等法律法规,设立老年人问题管理署、政府老龄问题顾问委员会和社会保障总署等老年人管理和服务机构,构建以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与救助制度为主体的社会保障机制等;二是推行以“倒按揭”为代表的老年人专项金融服务。
(三)日本产业化养老模式下的养老文化生活服务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庞大的老龄人口迫使日本政府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产业的新模式,创新形成了家庭养老、国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日本社会化养老产业主要服务对象是不满足于基本养老需求,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老年人,其基本方式是以市场运作为基础,借助政策补助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高端养老服务,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项目之一是“大人俱乐部”。“大人俱乐部”是日本最大的铁路企业“JR东日本”面向50岁以上人群特别推出的养老旅游项目,主要是组织老年人参观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并在旅游线路中突出住宿、餐饮的文化性,如注意安排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等,在东日本地区颇受欢迎。
三、我国养老旅游发展条件与原则
养老旅游既是养老的新模式,也是旅游的新形式,发展养老旅游既要契合养老的基本要求,还要符合休闲旅游的基本条件,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社会发展阶段,尤需从主要政策上创造条件构建养老与旅游互动机制,以支持和促进我国养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开展养老旅游的基础条件探讨
养老旅游是养老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社会经济和养老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部分老年人已不满足于基本的养老需求,开始提出老有所享和老有所乐的更高要求。具体来看,发展养老旅游至少需要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现实条件:一是要有必要的经济保障,即传统养老模式下的物质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并且能够有富余的资金用于满足旅游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部分富余的资金可能是老年人可的储蓄存款、人寿保险金、子女补助款或其他自有资金,也可能是政府直接或间接给予的财政性补助资金,足以保障老年人实现或部分实现老有所享、老有所乐。二是要有健康的身体条件。养老旅游通常不会像普通旅游那样可能需要旅游者跋山涉水,但仍然要长途奔波,舟车劳顿,对老年人来说在某种意义也一种“体力挑战”,健康的身体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同时,养老旅游还是一种修心养性的休闲旅游,既有助于心身愉悦也需要有愉快的心情才会考虑安排出游活动,所以养老旅游不但需要生理上的身体健康,也需要心理上的身体健康。三是要有充分的安全保障。安全是养老的基础条件,也是旅游的基本前提,老年人更容易受到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对安全的要求也更高,没有充分的安全保障就没有养老旅游。不论是异地短住、分时度假还是置换式养老,养老旅游者不仅要面对陌生的环境,接触陌生的人群,还要面临安全相关信息的缺失,特别是医疗保障相关信息的缺失等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问题,必须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保证老年人敢于出游,乐于出游。四是要有完善的养老旅游服务设施。老年人不宜参加运动量大、刺激性强的旅游项目,养老旅游从行程上看具有运动量小、文化性强、保健要求高的特点,对养老旅游服务设施也要求确保安全、便捷和舒适。这就要求养老旅游服务场所在服务设施设计、建设和运营上围绕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进行统筹安排,不能为了迎合游客寻求刺激的心理而忽视养老旅游者的特殊需求,以确保老年人安于出游、乐于出游。
(二)发展养老旅游的基本原则
养老旅游的发展以四有为基础,即经济上有实力,身体上有健康,服务上有安全,市场上有需求,这些要素需要由政府或社会以及老年人自己共同提供。从发展原则上看,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原则:一是互动联动原则,即保证充分、有效地发挥与养老旅游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互联互动,包括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的互联互动,政府部门与养老机构和旅游企业的互联互动,公共资源与商业要素的互联互动,以及养老旅游企业与老年人的互联互动等。二是市场主导致原则,即根据市场规范和商业化原则调整老年人的养老旅游供求,实现平衡有序发展。三是政策扶持原则,即将养老旅游纳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通过财税、土地等相关政策给予必要的扶持和促进。
四、我国养老旅游发展机制与政策
养老旅游既是传统养老方式的重要补充和全面提升,也是旅游产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新兴市场,需要全面贯彻互动联动的原则,结合市场主导和政策促进两方面的因素,构建和完善我国养老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与促进政策。
(一)构建和完善促进养老旅游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养老旅游涉及养老旅游者、养老机构、旅游企业、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等多种主体的的多种行为,并具体体现为多项权利和义务,需要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由于养老旅游是新事物,《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旅游法》都没有明确规定养老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而且有些规定还可能会制约养老旅游的发展。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52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制定优待老年人的办法,逐步提高优待水平。对常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给予同等优待”。这种常住要求把非户籍且居住期限不满一年的养老旅游老年人排除在外,制约了养老旅游的发展。建议尽快修改《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和《旅游法》,从法律上明确养老旅游发展的基本规范,同时要本着协调一致的原则,制定促进养老旅游发展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以及对养老旅游进行具体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行业标准等,从而构建全面的养老旅游法律保障体系。在全面立法条件尚不具备时,可以选择海南、广西等省区进行养老旅游发展试点,通过先行制定《养老旅游发展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或行政规章,促进养老旅游健康、协调发展立。
(二)探讨和创新促进养老旅游发展的土地保障机制
发展养老旅游既符合完善我国养老框架体系的基本国策,也是实现旅游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重要措施,国家和地方政府有责任也有必要制定促进养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土地保障政策。制定促进和保障养老旅游发展的专项土地政策,主要包括专项用于养老旅游发展的国有土地划拨、出让及其配套政策,保障养老旅游发展的集体土地征收或专项使用政策,养老旅游发展土地规划或指标安排政策,以及土地出让金减免或分期支付政策等。
(三)创新和完善促进老年人参加养老旅游的资金保障机制
要发展我国养老旅游产业,需要在产业发展早期从资金方面给予特定的补助和扶持,一是用财政资金直接补助老年人参加养老旅游,主要是设立专项资金,直接补助特定的老年人群在特定的时间内到特定的养老旅游目的地进行养老旅游活动。二是对老年人的部分养老旅游消费给予费用减免,如公共交通费用和旅游景区门票减免等对非户籍老年人与常住老年人实行同等待遇。三是老年人的特定收入给予税收优惠,以支持老年人参加养老旅游。如对部分老年人的非经常性收入给予较高额度的税收减免等,或则将老年人养老旅游费用纳入其子女的税收减免范围,实行一定额度的收入减免税等。四是对老年人开展专项政策性或商业化的养老旅游融资服务,如鼓励商业银行试行“倒按揭”业务,鼓励老年人以房养老,发放由老年人子女担保或以房产抵押的消费贷款等。
(四)创新和完善促进专业机构开展养老旅游的资金保障机制
养老旅游产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资金方面的专项扶持,以帮助整个养老旅游产业顺利渡过产业培育期。一是探索建立逐级下拔,逐级配套的养老旅游专项财政补助资金,为专业或兼业养老旅游服务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扶持,放大中央财政资金的政策效果。二是综合利用国债转贷资金、财政贴息贷款、旅游专项资金、服务业专项资金、养老服务专项资金等现有的政策性资金重点扶持养老旅游企业。三是对养老旅游服务企业实行分机构、分类型专项财税支持,符合养老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部分企业实行较大幅度的税收减免优惠。四是探索利用中华慈善总会“夕阳工程”、福利彩票“星光工程”等公益资金对养老旅游企业进行专项扶持。五是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养老旅游企业,提升养老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六是探索建设专门的养老旅游酒店,探讨城市老年人与养生旅游地农民合伙建设自用房屋的新机制,可赋予老年人约定房间及公共设施使用权和一定时期内的使用继承权,农民有所有权和约定房间及公共设施的使用权,并拥有一定时期后的全部使用权。
(五)改革和优化促进养老旅游的保险保障机制
持续健康发展的养老旅游不仅需要有老年人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保险,而且也需要服务于养老旅游的老年人的人身意外伤害、疾病保险、财产保险等商业性保险,以及以养老机构、旅游机构和旅游养老机构为保险对象的专项责任保险,从而构建与养老体系和旅游养老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养老旅游保险体系。从操作上看,应当构建全国统一的老年人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网络平台,使参加养老旅游的老年人的社会保险应当尽快实现全国通取服务,其医疗保险信息也应当尽快实现全国共享,确保养老旅游老年人的基本经济和医疗保障。同时,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尽快开发适用于养老旅游老年人的意外伤害、疾病保险、财产保险等特定种类的商业性保险,或者综合性商业保险,特别是要保障老年人在旅游过程中重大伤病、紧急救援等相关支出,通过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联动配合实现对养老旅游老年人的全方位保险保障,使老年人无忧出游,快乐养老。
(六)构建和优化养老旅游发展的多方联动执法机制
在目前养老旅游发展初期,应重点构建和优化以下几方面的联动机制:一是构建养老、旅游、卫生、工商、质监等承担或部分承担养老旅游监管职责的部门联动监管机制,通过联合执法等措施加强对养老旅游的监督管理,以监管促发展。二是构建养老旅游监管机构与消费者协会、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联动机制,发挥社会组织或其它机构对养老旅游的促进作用。三是依托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构建养老旅游机构间的联动机制,重点是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养老医院和旅行社等养老旅游服务信息的供求信息联动,通过养老机构床位置换、招商宣传等手段服务和促进养老旅游发展。四是试点老年卡与其他身份证件的联动机制,探讨建立老年卡与老年人社会保障卡、居民身份证三证合一的联动机制,明确老年人不分户籍享受公共交通工具和旅游景区费用减免优待,异地使用后相关补助资金可从中央政府财政转移资金中相应扣除或加以考虑。
(七)建立和健全促进养老旅游发展的安全保障机制
安全是养老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扶持我国养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有效的多方联动、多因素协同作用的安全保障机制。其一,要有健全的适用于养老旅游发展的安全管理规范,规定养老机构、旅游企业、养老旅游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全面的安全服务义务。其二,实施全面的安全监督管理,包括养老旅游相关安全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养老旅游机构内部安全管理,养老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服务管理,以及养老旅游者的自我安全防护等。其三,实施养老旅游全程安全管理,从专业养老旅游机构安全管理,到养老旅游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再到养老旅游突发事件安全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确保安全管理贯穿养老旅游的全部过程和环节。
(八)建设和改进促进养老旅游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
一、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活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商贸旅游服务行业服务规范(标准),大力度促进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服务技能培训,推动服务达标,强化质量管理,形成长效机制,使重点商贸旅游服务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服务环境明显改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消费者投诉率明显降低,公众满意度明显上升,服务行业整体形象明显变化,以崭新面貌迎接建国60周年。
二、重点工作
按照十个行业的共性特点和个性要求,从抓基础、抓规范、抓重点入手,确定工作原则,明确重点任务,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服务规范(标准)。各行业要建立和完善服务质量规范(标准),制定和推行行业管理规范、环境规范和员工行为规范的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服务质量体系,不断完善软硬件管理服务的基础性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准。
(二)规范服务行为。各行业的服务员工应仪容端庄、服装整洁、举止得体、手势标准、用语文明,体现良好修养与素质,提供准确、耐心、细致、快捷的人性化服务,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不断加强技能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三)规范经营行为。百货零售业、超市重点规范促销行为,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管理;餐饮业重点加强菜品质量、价格和服务行为管理,加强原辅料进货、环境卫生管理,规范消毒程序;美发美容业重点推行美发美容质量标准,加强设备用具、洗染发品和技术技能的质量管理;酒店住宿业重点加强明码标价、规范结算、用品用具卫生及个性化服务管理;旅行社重点加强业务合同管理,强化依法诚信经营;景区景点重点加强完善的服务设施和必要的安全警示设施建设,规范使用公共信息指示符号,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加油站重点加强油品质量和数量的标准化操作管理,强化站区工作环境建设;文化博物馆业重点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创新服务方式;公交行业重点加强运营服务质量综合考评,保证车辆和服务设施完好;出租车行业重点加强规范服务、行车技能、客运安全等管理,加强设施建设,提高公众满意度。
(四)开展行业等级评定。凡有条件的行业,要依据相关标准或规定,组织开展旨在促进行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的行业等级评定工作,并使之常规化、规范化、制度化。
各行业要按照上述工作原则和重点,结合行业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三、方法步骤
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细化方案(20**年4月)。重点工作是:4月初,召开全市商贸旅游服务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活动专题动员大会,作出部署。各有关部门、各区县和有关行业协会、窗口企业要按照本活动方案并结合行业、地区和企业实际,分别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抓紧启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分解任务,细化措施,确保活动起步高、效果好。
第二阶段,分类实施,边整边改。重点工作是:制定完善服务规范(标准);组织行业宣传贯彻服务规范(标准),开展争创服务标兵活动;组织开展行业培训工作;企业针对自身存在的服务质量、服务环境等问题主动边整边改;采取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对窗口企业在服务质量、服务环境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开展自查和抽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活动深入开展和扎实有效。
第三阶段,总结评比,完善提高(20**年10月至12月)。重点工作是:在十个行业开展百名服务标兵和十名服务形象大使评选活动。经过层层推荐、审核评选、部门认定,由每个行业推选出十名服务标兵,形成百名服务标兵。获得服务标兵称号的青年员工,可同时享受团市委命名的"青年服务之星"称号。在此基础上,评定每个行业服务标兵的第一名为服务形象大使。获得服务形象大使称号的员工或集体,可同时享受市总工会命名的"**市五一劳动奖章"或"**市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称号;或享受团市委命名的"新突击手"或"青年文明示范岗"称号;女形象大使享受市妇联命名的"**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召开全市窗口单位百名服务标兵和十名服务形象大使表彰会议。通过树立一批服务示范典型,培育一批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职责分工
按照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工作到位的要求,具体分工如下:
(一)市商贸旅游服务业繁荣发展指挥部负责全市商贸旅游服务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活动的组织策划、统筹协调,推动工作开展,督查督办工作进度,做好宣传报道。
(二)按照部门工作职责,百货零售业、超市、餐饮业、美发美容业、住宿业、加油站由市商务委牵头负责;星级酒店、旅行社及景区景点由市旅游局牵头负责;出租车、公交行业由市建委牵头负责;文化博物馆、纪念馆等由市文化局牵头负责;市商务、旅游、建设和文化部门分别负责组织推动本系统行业协会开展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活动。市精神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按照各自职能,组织相关活动,协调认定荣誉称号。
(三)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对所属区域窗口企业在服务质量、服务环境等方面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窗口企业研究区域特点,创新工作思路,及时总结推广;及时督促企业对存在问题加以整改和解决。
(四)行业协会负责组织制定本行业的具体实施方案;组织推动行业规范(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完善,并推动企业贯彻实施;组织行业专项培训,强化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达标和等级评定;组织行业服务标兵和服务形象大使的评选、命名。其中商贸领域的相关工作由市商业联合会统筹负责,其他领域的相关工作由各专业协会负责。
(五)企业作为活动的主体,应当贯彻落实市、区县和行业协会工作安排,研究制定企业自身工作方案,突出服务特色,搞好组织实施;组织开展本企业达标活动;加强对自身存在薄弱环节和问题的整改和解决;大力推进企业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环境等软硬件环境提升。
五、主要措施
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集中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工作扎实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商贸旅游服务行业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活动分指挥部,副市长任学锋负总责,市政府办公厅、市商务委、市旅游局、市建委、市文化局、市工商局、市精神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商业联合会为成员单位。分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商贸旅游服务业繁荣发展指挥部。各有关部门、各区县、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大对工作目标任务的督办检查,务求取得实效。
(二)开展培训调研。由市商业联合会牵头,会同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及有关行业协会,对培训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和整体策划。以窗口企业一线员工和重点岗位员工为主体,以服务程序、服务技能、服务礼仪、服务语言、服务心理等为核心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并推动企业深入开展经营规范、行为规范及行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在商务礼仪、双语服务、文明用语、接待服务、操作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服务水平。针对服务行业青年较为集中的特点,就服务行业青年职业状况、发展需求、社会认同感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管理水平。
(三)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建立自律约束机制。由市商业联合会牵头,从强化服务质量入手,组织开展活动,编印服务公约,加强行业企业自律,确保恪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经营。二是建立媒体曝光机制。由有关部门、消协及相关协会按照职能形成申诉、立案、确认、曝光的有效链接,并通过媒体"监督台",对企业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舆论问责。三是建立投(申)诉处理机制。由市消协和"12315"、"12319"和"23549000"等投(申)诉举报中心,按照有关要求对投(申)诉处理作出具体规定,规范工作程序,确保咨询、投(申)诉得到答复和解决。对所投(申)诉问题触犯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法处置。四是建立行业警示机制。对企业一年发生两次以上服务质量等方面问题的,由行业协会给予业内自律警告;凡发生较严重问题且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业协会按相关规定处理。五是建立协商调处机制。商务、旅游、建设、文化部门和消协等协会建立工作联席制度,定期会商消费者普遍反映的重点共性问题,制定有效措施,主动解决难题。消协等各有关行业协会与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密切联系,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对消费者投诉问题的协调解决。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省食品药品监管暨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6年工作,全面部署2017年食品药品监管工作。
州委州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2016年xx州政府正式印发了《xx州“十三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建设规划》,出台了《xx州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共同责任机制》、《xx州食品安全行政约谈管理办法》(试行)和《基层监管所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充分体现了州委州政府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决心。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16年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简要回顾
2016年,全州食药监管系统认真贯彻州委州政府和省局的决策部署,按照“四个最严”要求,推动落实“四有两责”,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持续加强日常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守住了不出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底线,全州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可控、稳中向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筑牢工作基础,进一步完善食药监管体系
当前,xx州食药监管系统承担“四品一械”监管职责,同时承担州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职责。目前全州共有17个食品药品和工商质量监管局,142个基层监管所。全州58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建立了食安办,聘请了4329名村和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把监管触角延伸到乡镇(社区),同时将食品安全协管员补助及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二)严抓日常监管,进一步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2016年度,xx州食药监管系统全面落实“四个强化”、“两个公开”,深入开展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强化食品药品日常监管。食品方面: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开展食品生产许可审批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普查建档工作。开展食品经营许可审查换证和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农贸市场规范工作,目前已初步完成流通环节猪肉追溯体系建设。推进食品经营许可制度改革和换证工作。加强网络订餐监管,要求州内仅有的1家“美团外卖”依法审查入网餐饮单位食品经营许可资质、进行实名登记并在网上公示。推进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和“明厨亮灶”工作。药化械方面:强化对全州药化生产流通企业的监督检查和整改落实。强化特殊药品监管检查。推进新修订药品GSP实施。对西昌辖区药品批发、零售连锁公司的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进行集体约谈,督促企业进行全面自查和整改。以《医疗器械经营环节重点监管目录及现场检点内容》涉及的产品为重点产品,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从事需要冷藏、冷冻及植入材料经营企业为重点企业,开展日常监督检查。
二是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方面,开展了节日食品安全、食用植物油塑化剂、牛肉制品、月饼、收售病死猪肉、农村食品市场“扫雷”专项整治行动等专项整治。药品方面,开展了中药材、中药饮片、药品流通领域专项整治回头看、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冷链管理监督检查专项行动、非法经营疫苗行为专项清查等药械安全专项整治。
三是狠抓大要案件侦破,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以查办典型案件、强化办案能力为重点,查获了贩卖磷酸可待因案件(“8.10”案)、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经营药品案(“2.24”案)、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案( “3.01”案)三个大案要案,涉案金额x万余元。2016年xx州共出动监管执法人员x人次,检查食品药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共计x家次,立案526件,结案717件(包括当场行政处罚210件),罚没合计x万元。移交司法机关17件,批准逮捕13人,全力查处食品药品违法行为。
四是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食药化械抽检工作。以往年抽检不合格率较高、日常监管中投诉举报较多的食品药品为重点抽检对象,对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各业态类型进行覆盖性抽样。同时结合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开展抽检工作。2016年度,xx州完成食品抽检x批次(国抽x批次、省抽x批次、州抽x批次,评价性抽检253批次),不合格56批次;完成食用农产品x批次,不合格4批次;完成药品抽检756批次,不合格20批次;完成化妆品抽检9批次,医疗器械监督抽检32批次。
(三)强化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目前,xx州检验检测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一是加快推进州食品药品检验所搬迁新建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x万元,位于西昌市食品药品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6亩,已于2016年9月14日正式动工。二是加快推进四个分中心建设。昭觉、越西、会理、盐源四个县区域性检验检测分中心建设项目,已落实了建设用地,现处于施工图纸设计阶段。三是配备基层执法装备。2016年州局已对51个基层监管所配置了台式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摄像机等执法装备,为部分有车辆编制的基层监管所配置了执法车辆,投入资金共计490万元,同比增加x%。
(四)强化培训力度,进一步打造优质高效队伍
委托四川大学、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开展了4期集中业务培训,培训人数400余人次。组织召开“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等系列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组织县(市)局监管人员、乡镇分管领导召开了全州系统各类专题集中培训6期。对乡镇、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4000人进行了各类食品药品监管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培训和法律法规培训。
2016年,全州监管制度不断完善,监管能力不断提升,监管工作不断加强,稽查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各项监管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希望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
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喜,但存在的突出问题也不容回避。一是我州基层监管体系有待健全。基层监管所普遍存在经费不足,基础设施条件不足,缺乏执法车辆,装备配备数量偏少、质量偏差等情况,无法满足基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执法需要。二是技术支撑能力有待加强。州内目前面临技术机构划转整合缓慢的问题,系统检验检测等技术支撑能力还比较薄弱。三是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全州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职能新、机构新,系统人员来源广,新进人员剧增且大多业务基础薄弱,监管队伍业务素质与担负任务不相适应,不适应工作的情况突出。四是全州食品产业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企业数量大,绝大多数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发生问题难以查源追踪。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过去一年,州委州政府和省局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有力有效保障了监管工作顺利推进;过去一年,各县(市)扎实开展工作,你追我赶,大胆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注入了新动力;过去一年,全系统干部职工勇于担当,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方面的尊重和支持。在这里,我代表州局党组,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2017年重点工作安排
2016年全州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总体考虑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实现科学监管、精准监管和效能监管为目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以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保障,严防、严管、严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事故的底线。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立足监督检查,强化风险应急
一是推动企业自查。督促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主动排查隐患,明确风险点源,落实原料采购、生产过程、出厂检验等制度规范。通过信息公开,及时曝光违法行为,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风险管理制度,在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行HACCP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应用,加强相关人员培训和考核。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加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二是加强风险应急。全面落实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研判会议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应急管理和风险监测。推进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完善应急预案,及时高效处置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全力做好会东县2017年度Ш级食品安全应急事故处置演练。三是强化日常检查。按照 “四个最严”的要求,落实 “四有两责”,完善农贸市场及农产品销售监管制度建设,继续开展重点品种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对全州药化生产流通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和整改落实、加强特殊药品监督管理,做好医疗器械日常监督检查和经营备案。四是强化专项整治。以白酒(特别是散装白酒)、淀粉制品、饮用水、畜禽水产品、保健食品等为重点品种,以网络订餐、小餐饮、小作坊为重点业态,以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学校及周边、旅游景区为重点区域,以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为重要节点,结合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五是规范依法监管。在监管全过程中,都要注重加强痕迹化管理。确保执法行为无过错。要进行文字记录、图片的系统留存和管理,把痕迹化管理自觉融入到每一次执法检查当中,监督检查执法人员每一次现场检查,都要认真填写“四品一械”监督检查记录卡,将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意见等详细记录,并由当事人、执法人员签名确认。做到日常监管时有章可循、规范执法时留有痕迹、考核检查时资料完备、责任追究时有据可查。
(二)强化抽检监测,加大办案力度
科学安排抽检监测任务。配合国家总局和省上完成“国抽”和民生工程食品抽检任务。继续开展食用农产品抽检工作。突出日常消费量大、风险高、易受环境影响等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重点品种的抽检,突出开展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添加剂、非食用物质等抽检,突出对大型超市等主要销售环节的抽检,突出对高风险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抽检,强化抽检监测核查处置工作。落实行刑衔接制度,集中督办一批社会影响大、公众反映强烈的大案要案。通过行政告诫、曝光、限制产品销售、联合惩戒等措施,严查严惩违法广告的企业和产品。强化执法规范、程序规范、文书规范,提高办案质量,切实提高全州查办案件的能力。
(三)推进制度改革,助推食药企业发展
一是扎实推进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州县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实现州县两级行政审批项目服务指南、审查细则、办理流程、运行模式基本统一。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完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推动依法行政、阳光用权。积极参与盐业体制改革,确保食盐质量安全监管职能顺利交接。深入推进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改革。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自建网站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分级备案管理。二是推进实施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督促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稳步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及时掌握进展情况;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加强政策宣传,鼓励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药品生产企业积极申报,推进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工作;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中药材种植养殖模式,鼓励和引导企业自建中药材GAP基地,使用可追溯的中药材为原料,从源头上提升川产中药材质量,助力脱贫攻坚。
(四)健全监管执法体系,提升标准化水平
一是健全抽检监测体系。深入推进监管体系建设,推动实施好《xx州“十三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建设规划》,推进州食药检验所搬迁新建工程、4个县区域性检验检测分中心建设等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继续推动实施基层监管所标准化建设,对州、县市、乡镇(街道)三级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机构的执法人员配备基本装备(移动执法终端、现场取证设备配备)等工作,着力强化检验检测技术支撑力量和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力量。推进监管工作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智慧监管”,推进食品安全工作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综合平台建设,食品药品安全重要信息。二是开展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监管所标准化建设,落实人员和装备配备,力争全州大部分县(市)完成年度快检车投资计划。xx州共有基层监管所x个,目前已对x个基层监管所配置了台式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摄像机等执法装备,计划到2018年完成全州142个基层监管所的标准化建设。推进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快检室规范化建设进程,在13县(市)设立快检站,配备快检人员和快检设备,并及时公布快检信息。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加强监管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2017年,要继续加大对县(市)一线监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计划培训监管人员x人左右。各县市要对乡镇(街道)食安委办人员、村和社区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进行全员培训。加强对监管相对人的教育培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五)扎实推进创建,提升质量安全
积极组织会东县申报第二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加强对已申报成功第一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的西昌市进行动态管理,巩固提升创建成果;督促各县(市)认真抓好食品安全示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计划从今年开始,各县市以每年推进全县20%的乡镇创建成功,力争5年内实现全州全部乡镇(街道)创建成功,为我州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州奠定坚实基础,构建具有xx特色的食品安全示范创建体系。落实餐饮单位主体责任,提升“明厨亮灶”的覆盖面。督促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进货查验、成品检验、环境卫生、防止餐厨废弃物回流餐桌等各项制度规范。加强网络食品经营监管,督促网络第三方平台等开办者落实实名登记、许可证审查等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及时查处违法经营。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旅游景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认真宣贯《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小摊贩管理办法》和《食品安全法》,以“三小”条例的贯彻落实为重点,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以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农村集体聚餐、旅游景区、“三小”(小餐饮、小摊贩、小作坊)为监管重点,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加快解决部分学校食堂无证经营问题,今年内,全州所有学校食堂必须持证经营,无证经营的将被依法予以取缔。全州所有已备案登记的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应当悬挂备案证、登记卡、健康证明和食品安全承诺书。
(六)推进信息公开,强化宣传报道。
一是强化信息公开。制定和设计监管信息公开计划及相应制度,分行业、分类别、分品种的推进信息公开。进一步深化政务网络建设,逐步实现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全公开、全透明,重点抓好案件查处信息公考和检验检测信息公开。二是强化舆论监督。继续在xx日报、xx城市新报、xx电视台和各县市的有限电视等媒体开辟栏目,组织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动态的宣传,畅通12331投诉举报渠道,进一步提高公众识别假劣的能力和消费维权的意识。三是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今年将州局各科室队(所)和各县(市)局的信息工作等各项单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任务,实行单项考核表扬先进,逗硬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和信息报送等单项工作的督查考核。要求各县(市)局要加强领导,上下联络,确定一名信息宣传联络员,负责落实与州局办的衔接、稿件组织、信息报送等具体工作。对州局各科室队(所)考核将根据信息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评选各类先进的主要依据。
三、真抓实干促落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2017年的工作思路已经确定,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狠抓落实,开创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新局面。作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者,如今我们面临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风险更高。在这里我强调几点要求:
一是要强化学习,提高能力。食品药品监管,对象多、环节多、业态复杂、链条很长,同时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责任重大,政策性、专业性都非常强,不懂不会的问题还是存在。针对这些情况,州局非常重视和强调培训工作,在2017年也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一些培训内容。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志,在珍惜这些培训机会的同时,都要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努力掌握监管规律、钻研工作业务、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素质能力,特别是要认真学习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
二是要严明纪律、廉洁自律。我们既要严格遵守中央、省、州委相关廉政规定,做到廉洁从政、廉洁自律,要遵守严格的工作纪律,更要恪守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体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遵守纪律、以身作则,严格遵守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八要”“十不准”的行为准则。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心系群众、真抓实干,只有执法人员作风正、监管才公正、执法才严明,食品药品监管才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力。要把提高行政效率、规范审批程序、优化作业流程、公开审批事项,作为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具体内容,最大限度地缩短审批周期,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正确运用手中权力、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按照“五级监管”体系的要求,坚持“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以及“属地和行业共同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全力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镇食药安委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指导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各项工作。督促各村(社区)、各相关部门履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各项监管措施。
各村(社区居)委会:负责本辖区春节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组织领导工作。
食药监所:负责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以及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经营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保健食品和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的生产经营违法行为。
农技站:负责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加强对蔬菜、水产品等食用农产品的监督检查和监督抽检,对存在农药残留超标、违法使用禁用物质等安全隐患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全面治理。
兽医站:负责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对存在兽药残留超标、兽药和饲料违法使用禁用物质等安全隐患的畜禽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治理。
派出所:负责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严厉打击农产品种植养殖、畜禽屠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和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的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问题。
镇食药安委其他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能职责,共同开展好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工作。
(一)农产品种植环节
重点对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合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蔬菜直销便民店。
重点品种:正季蔬菜、甜橙、食用菌等品种。
重点内容:察看生产基地周边是否有污染源,农业灌溉用水是否受污染,生产基地环境是否达标;基地是否存在农膜、农药袋、肥料袋等废弃物;基地相关管理制度是否上墙;查看生产基地田间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购买库存和使用记录是否按要求归档保存;上市前农产品农药残留快速自检是否开展;是否坚持实行产地准出制度并保留准出证明存根;“三品一标”农产品是否按规定包装标识上市,询问基地日常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情况;是否坚持杜绝使用违禁农药和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制度;是否开展“三品一标”申报认证;是否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检员制度;是否经常接受各级农业部门技术指导。抽取即将上市的农产品样品,现场封存,送市综合农业检测中心进行定量分析检测,作为检打联动的依据。
(二)畜禽养殖屠宰环节
重点对象:畜禽养殖场、屠宰场、饲料生产企业、兽药饲料经营市场。
重点品种:生猪、禽类。
重点内容:
1.畜禽养殖场:养殖投入品使用记录及库房、防疫及诊断治疗记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记录。
2.生猪屠宰场:生猪进场及查证验物记录、屠宰检疫及记录、无害化处理及记录、人员当班记录。
3.饲料生产厂:原料企业的资质查证验物记录、饲料及添加物原料购进记录及票据、饲料及添加物原料出入库记录、原料检测记录及留样记录、产品生产记录、产品检测合格及留样记录、产品销售记录、不合格产品及原料无害化处理记录。
4.兽药饲料经营批发企业(户)或连锁总店:产品企业的资质查证验物记录、饲料及添加物购进记录及票据、饲料及添加剂销售台账。
(三)水产品养殖环节
重点对象:水产专业合作社、江河船型网箱养殖单位(含个人)。
重点内容:水产生产记录,资料齐全;投放的种苗健康无病;使用国家批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渔药,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使用国家批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渔饲料,不得使用“三无”渔饲料;自己配制的渔饲料不得对外销售。
(四)食品生产环节
重点对象:城乡结合部、集中性生产区域、日常监管存在问题或社会关注、反映情况较多的生产单位,日常监管时季节性停产的生产单位,可能利用节假日突击生产热销食品的生产加工点。
重点产品:酒类(白酒、配制酒)、米面油、调味品、肉制品(腌腊肉制品)、糖果、糕点等品种。
重点内容:企业原料库房、生产关键控制环节、半成品库房、成品库房和检验室。核查是否采购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和失效变质的食品原料或不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特别是白酒中使用甜味剂);是否严格控制危害性食品添加剂使用(特别是腌腊制品的亚硝酸盐);是否存在为提高产能擅自减少关键生产工艺、降低食品主要成分、虚假(提前)标注生产日期或产品未经检验合格出厂等行为;是否存在伪造、假冒、夸大企业信息或产品信息等标签违法行为;是否在食品中添加药品(特别是配制酒);核查小作坊基础卫生环境,不得存在对食品有直接污染的因素;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健康证明;不得采购使用非食品原料、失效变质或回收原材料,不得滥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等相关产品应当清洁无害。检查的同时针对可能存在问题的生产企业、近期未进行产品抽验或曾经抽验发现问题的小作坊以及其他环节反馈存在问题的生产单位进行产品抽验,按照抽验结果及时依法从严处置并跟踪控制问题产品。
(五)食品流通环节
重点对象:城乡结合部、乡(村)镇、社区、车站、码头、
旅游景点的副食店和摊贩;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和食品店、蔬菜直销便民店等重点单位。重点品种:乳制品、肉制品、米面制品、禽蛋制品、儿童食品、老年食品、膨化食品、豆制品、糕点、调味品、食用油、酒类、腌制食品、冷冻食品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品种。
重点内容: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是否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是否经营超过保质期或被污染的食品;预包装食品无标签或进口的预包装食品无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食品与非食品混放,储存条件不符合存放要求的食品;肉类食品无检验检疫证明;蔬菜直销便民店等固定经营场所销售的农产品是否符合准出制度的相关要求;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有形市场内现场制售行为是否符合要求等。要以快检初筛、监督抽检等方式排查食品安全风险、消除隐患,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六)餐饮服务环节
重点对象:旅游景区、庙会、游园会等人群聚集场所及周边的餐饮服务单位;农村坝坝宴、集中承办节日聚餐活动和宴席的大中型餐饮服务单位。
重点行为:餐饮服务单位超范围、超能力接待行为;加工制作存在安全隐患的野菜、野果和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行为;非法使用亚硝酸盐等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重点内容:主体资格是否合法;食品加工处理区域环境是否整洁,凉菜等专间操作环境卫生是否符合规范,冷藏消毒等设施设备能否正常运行;餐具清洗、消毒、保洁设施的数量和大小能否满足供餐需要;是否严格落实餐具清洗、消毒、保洁措施;食品贮存场所是否符合要求;餐厨废弃物的处置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回收利用废弃油脂的行为;是否按规定配置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建立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健康档案;从业人员中是否存在无健康证明的人员,是否安排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工作;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人员是否佩戴口罩,是否穿戴好工作服、帽;原辅材料的购进与储存是否符合规定,餐饮制作加工质量控制和添加剂的使用是否符合要求;农村坝坝宴是否按要求进行备案指导等内容。
(七)药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经营环节
重点对象:药品、化妆品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城乡结合部、农村、中心城区、商业街区、旅游景区以及客运站及周边等重点区域的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零售企业和医疗机构。
重点品种:处方药、抗菌药物、国家有专门管理要求的药品、疫苗、终止妊娠药品、特殊药品。
重点内容:
1.药械生产企业:检查其是否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是否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易燃易爆及危险化学品安全检查;
2.药品经营企业:是否严格执行GSP的标准;是否从无证企业、非法渠道购进药品;是否确保药品来源流向的真实、可追溯;
3.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抗菌药物是否凭处方销售,是否非法销售、非法使用疫苗、终止妊娠、含特殊药品的复方制剂等药品。
4.医疗机构:重点检查药品购进、储存、调配和使用制度的执行情况,是否从无证企业和个人购进药品。
(八)、农村群体性聚餐指导环节
重点对象:农村群体性聚餐举办业主。
重点内容:
1、宴席加工场地和食品贮存地远离禽畜圈舍、开放式厕所、垃圾堆、沼气池以及其它污染源,并事先进行环境清理,采取措施消除老鼠、蟑螂、苍蝇等病媒生物及其孳生条件。
2、不得采购使用《食品安全法》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不得销售的农产品。
3、宴席加工服务人员身体健康,个人卫生习惯良好;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和近期有腹泻、发热、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症状的人员,不得进行餐饮食品加工制作。
4、配备足够数量的加工、贮存、清洗、消毒、保温、冷藏、冷冻等设施设备,加工过程所使用的刀、墩、板、桶、盆、筐、抹布、容器等工具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5、餐饮具和盛装熟食品的容器必须经清洗、消毒后方可使用。
6、加工用水应使用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自来水或安全的井水,不得直接使用河水或田间水。
7、在制作加工前应当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及原料,不加工使用腐败变质、霉变生虫、有毒有害、病死毒死禽畜肉及鱼类、超过保质期或其他感观性状异常的食品及原料;不加工制作野生菌、发芽土豆、新鲜黄花等容易引发食物中毒的食品。
8、需要熟制加工的菜品应烧熟煮透,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凉菜卤菜慎用、少用,确需应现食现做,当餐用完。
9、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较长时间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条件下储存。隔餐食品再次食用必须彻底加热,食品中心温度不低于70℃,菜饭色泽正常、无臭味及其它异味,感官异常的不得食用。
10、供餐的每种食品应在冷藏条件下留样48小时以上,留样食品应按品种分别盛放在清洗消毒后的容器内,每个品种留样不少于100克。
11、农村自办宴席举办者应加强农药、鼠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管理,不得在食品加工场所及就餐场所放置有毒有害物质;加工好的食物应妥善保存,严防投毒等不安全因素,并做到防鼠、防蝇、防尘。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各村(社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春节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工作,充分认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切实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强化责任意识,把抓好春节食品药品安全检查作为当前我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任务。早动手、早安排、高标准、严要求,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二)制定方案,明确工作责任
根据全镇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的总体要求,各村(社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详细的工作方案,投入足够的精力,提早部署、精心组织,将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的职责落实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加强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各村(社区)、各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品种、重点单位和重点场所的集中治理。要密切配合,搞好衔接,做到部门联动、区域联动,构建严密监管网络,形成工作合力,保证政令畅通,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迅速处置,最大限度降低影响,确保我镇春节食品药品安全。
(四)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各村(社区)、各部门要多渠道、全方位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社会广泛参与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牢固树立法律、道德、诚信意识,全面落实食品药品安全主体责任。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倡导健康消费。
(五)加强联系,密切信息沟通
各村(社区)、各部门要健全信息互通工作制度,及时反馈工作情况,加强舆情监测,随时处置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隐患。大检查活动结束后,各村(社区)、各部门要对有关情况认真进行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报告精神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和平的目标,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原则,着力打造食品安全示范区,把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严管重罚与弘扬诚信有机结合,加快“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安全食品的市场占有率,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工作目标
1、区、街道、社区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健全,责任明确,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
2、食品安全“三网”建设成效显著,基层群众监管队伍健全,管理规范;连锁超市实现全覆盖,放心店覆盖率达90%以上,食品集中配送率达80%以上。
3、食品安全信息收信、报送网络健全,信息统一、规范。食品安全宣传深入持久,宣传工作涉及到社区、城乡结合部等基层领域。
4、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有计划、有部署,重点突出,成效显著。全面掌握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基本情况,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5、实施农产品定期药残检测,蔬菜高毒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5%以上,鲜活畜(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
6、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生产经营市场准入,组织实施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等制度,食品质量抽检综合合格率达95%以上。
7、生猪定点屠宰率达100%,无注水肉、病畜肉上市,积极推进牛、羊、禽类定点屠宰。
8、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执行严格,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及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达100%。
9、积极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辖区内学校食堂实施率达100%。
10、小作坊(小加工厂)、小饮食店(小餐馆)、小超市(小食品店)、小卤菜店、小熟食店(小摊点)等“五小”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管理规范,食品安全有保证。
11、实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辖区内不得发生ⅳ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或负面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
12、食品安全事故投诉处理率达100%。
13、食品安全消费满意度达80%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管,切实提高食品质量安全。
1、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分级监管,强化食品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2、严格实话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开展食品生产许可审核,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添加违禁药物等违法行为。
3、逐步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整顿和规范工作。按照既要管好,又要便民的原则,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措施,提升监管能力,失去食品小企业小作坊走整合、规范、特色、品牌发展之路,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保障居民消费健康安全。
(二)加大市场巡查和抽检力度,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
1、在流通领域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流通领域的巡查和日常检查,督导流通企业建立协议准入、经销商管理、索取票、购销台帐、不合格食品退市等制度,建立企业内部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加强食品的日常检查。
2、完善监督抽查和食品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加大对重点食品的抽检力度,强化对散装食品、生鲜食品、清真食品的日常监管。
3、逐步规范集贸市场的食品经营行为。改善市场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市场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水平,建立经营者的诚信档案。
4、集中开展食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以城乡结合部为重点,积极排查食品安全隐患,规范食品市场秩序,打击制假的违法行为。
5、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的日常监管,确保肉类市场安全有序。
(三)加强食品餐饮消费环节的监管,严把食品“入口关”。
1、认真做好餐饮业和集体食堂的食品卫生量化分级评定工作。按照餐饮业、集体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组管理的要求,加强对餐饮企业和集体食堂的分级监管。
2、完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在餐饮企业和集体食堂推行原料进贷溯源制度,加强对餐饮单位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建立集体就餐提前申报备案制度,加强现场监管。加强日常巡查,规范巡查记录。
3、强化餐饮单位的卫生监督。制订可行措施,强化对旅游景区、学校、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就餐环境的卫生监管,严防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四)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1、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示范企业(基地)、社区、市场创建活动。细化创建条件和标准,完善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的动态管理制度,通过各类典型的示范和引导,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2、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食品安全作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通过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五)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建立顺畅的信息渠道。
1、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综合利用和渠道。加强监管部门的信息互通共享,构建信息汇集和通报网络,尽快建成反应灵敏、快速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
2、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分析能力,对食品安全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
3、建立和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建立方便、畅通的举报渠道,增强市场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工作要求
(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的领导。结合街道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机制。对各社区要落实相应的监管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网络。各监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各自监管环节实行严格监管,着力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明确监管职责。按照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明确创建工作责任。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能造成具有重大影响损失或后果的,要追究相关部门及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加强领导,落实经费。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工作,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同时,要结合工作实际把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所需经费列入预算,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四)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要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广泛宣传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的工作举措。做到食品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各单位和部门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密切联系,采用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和知识的普及。宣传部门要及时宣传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要正面报道各部门、单位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成果以及优质食品和优秀企业,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典型案件,营造人人关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
五、领导机构
和平街道办事处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李亚楼 办事处主任、街道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车 敏 办事处副主任、街道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任
成员:有关科室负责人和各社区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街道综合安全科,孟凡军兼任办公室任。
六、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0年2月)
学习创建标准,制订实施方案,召开工作会议,进行专项研究,形成有关决定和规定等。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0年4月)
按照实施方案,对照创建标准,分解任务,具体部署和组织实施。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4月)
街道办事处委托街道食品安全委员会组织考评,发现问题,限期整改,认真做好总结和迎检准备工作。
一、认真抓好《关于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的工作意见》的落实,不断提升城乡环境建设整体水平
一是不断提高首都环境建设基础保障水平。进一步强化首都环境建设委及办公室和各区县、乡镇环境建设机构建设,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交叉程序建设,明确城市管理问题主责部门管理规范、工作流程和工作介入点;积极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推动基层城市管理机构建设和联合执法落实;建立完善环境建设资金保障和资源配置机制,依据新时期城市管理改革要求,完善市区两级财政投入机制,推进环境建设以奖代补等制度建设。配合推进环境建设综合考评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加大首都环境建设办关于综合考评及城市环境网格化管理协调力度,科学确定综合考核评价项目,推进环境建设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建立健全环境建设督查反馈机制,逐步完善举报、反馈、督查、绩效考核和群众评价等机制,切实推动城市环境管理再上新台阶。
二是大力开展环境建设四大惠民工程。第一,深入开展群众身边环境集中治理工程。认真总结三年来城市道路环境建设达标工作,按照贴近市民、深入生活的要求,把市级达标道路与区域环境建设提升工程紧密结合,区级达标道路与街巷胡同整治紧密结合,进一步修改完善城市道路达标标准,优化验收流程和指导形式,科学确定达标数量,协同部署,一体建设,集中治理,整体提升。第二,扎实开展中心城区环境改善工程。按照郭金龙书记和王安顺市长关于“加大中心城区胡同环境整治力度”要求,认真研究“大杂院里听民声”、“楼宇社区问民计”、“田间地头访民需”相关意见建议,2014年在东城区、西城区确定30至50条街巷胡同,根据调查摸底情况,结合推进城市校园周边、老旧小区、集贸市场周边、旅游景区及公园周边环境建设,明确三至五年目标任务,建立工作标准,提高设施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并按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资金支持,不断提升中心区域环境水平。第三,积极开展郊区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按照首都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要求,总结延庆、顺义等区县农村环境建设经验,研究制定关于提高农村环境建设水平的指导意见,提出村庄建设指导标准和工作内容,把农村环境建设逐步纳入城市环境建设中并提供相应资金支持。第四,着力开展群众环境建设参与工程。加强首都环境建设热线宣传和资源利用,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数据分析,建立与其他热线的资源整合交流,有效解决群众实际需求。同时加大“门前三包”落实力度,明确标准、内容和检查奖惩的依据和标准,研究推进环境建设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城市环境公共服务工作。
三是积极推进其他重点环境整治建设工作。第一,统筹推进环境建设重点项目。在2013年试点工作基础上,2014年拟在全市范围继续组织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提升工作,每区一个,共拟定16个区域提升项目。第二,继续开展铁路沿线环境整治。部分铁路沿线积重难返的脏乱差问题,单靠某个部门难以解决,明年拟以京哈线北京段为试点,与规划、铁路等多部门联动,深层次研究铁路沿线痼疾顽症治理,通过拆、改、建等综合措施,力争对常规的环境整治有所突破。第三,全面完成环二环绿道建设。督促协调西城尽快完成绿道2期(白纸坊桥至永定门桥)环境建设工作,协调加快东城段绿道建设。通过生态护岸改造、亲水性建设、挖掘文化内涵等方式,对滨水景观进行提升,完整建设环二环滨水绿道,最大限度发挥滨水绿廊的休闲、景观、生态功能。第四,深入推进环境乱象集中治理。起草印发2014年城乡环境建设集中治理行动方案。深入开展街面秩序、经营秩序、旅游秩序、交通秩序、市容环境等方面的脏乱现象治理,强化工作统筹协调,强化牵头单位作用和区县主责地位,调整完善工作机制,根据三年工作目标的要求,实现年度目标任务。第五,努力做好APEC会议环境保障和国庆65周年环境布置。结合中央和北京市APEC筹备小组工作方案,制定印发全市环境治理、环境保障和环境布置工作方案。继续强化进京第一印象区域(铁路沿线、机场地区、高快速路沿线)、重点区域(会议、驻地、活动区域)、旅游景区和繁华商业区的环境建设,全面遏制突出问题,提高城市环境水平。根据中央和市委、市政府要求,提前着手国庆65周年环境保障和环境布置的设计、招标工作,并结合APEC会议安排做好城市环境布置,彰显隆重热烈的节庆氛围。
二、认真抓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垃圾全过程科学管理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按照《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3-2015年)》关于第二阶段(2014年1月-12月)进度要求,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主要推进项目有:建成南宫生活垃圾焚烧厂项目1项,续建3项,开工建设12项。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成董村餐厨垃圾处理厂1项,开工建设6项。垃圾渗沥液处理设施开工建设4项。
二是切实抓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率城区控制在1%,郊区控制在2%,保持生活垃圾产生量的缓慢增长势头。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焚烧、生化处理能力比例,力争达到45%。在完善市属垃圾处理设施在线监控系统基础上,建设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在线监控系统,推进生活垃圾登记排放系统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IC卡计量系统开发项目(二期)等信息化管理项目建设工作。开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定额管理工作,包括劳动定员和费用预算定额等方面内容,从而完善北京市市容环卫相关标准规范。
三是继续推进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根据《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三年实施方案(2013-2015)》,2014年应完成100处治理任务,完成总量的40%。2014年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计划开展治理103处,其中新增项目72处,结转项目31处。
四是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按照“十二五”时期规划目标,2014年北京市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70%以上。2014年将继续在全市选择相当比例数量的居住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已开展的近3000个居住小区垃圾分类成果,继续完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在全市16区县开展垃圾分类居民奖励试点工作,开发居民奖励管理系统。切实提高专业化收集运输和处理水平,构建垃圾分类技术物流体系。进一步深化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重点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继续发挥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专家库和绿色宣讲团的作用,把“社会大课堂”、“区县行”、“社区行”活动持续深入进行下去;继续办好“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网”,提升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在16区县各建至少一个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教基地;继续组织开展好“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和“垃圾文明一日游”活动,争取直接受众达到十万人以上。
五是积极推进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规范管理。依托朝阳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全面开展餐厨垃圾规范收集、运输和处理工作,力争全市餐厨垃圾规范收集率和资源化处理率达到45%以上。继续深化和完善餐厨废弃油脂统一收运、定点处置工作,采取“疏堵结合、重点突破”的方针,全面推进餐厨废弃油脂综合监管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力争全市餐厨废弃油脂规范收集率达到100%。大力推动每日就餐人员规模1000人以上的党政机关建设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实现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进一步推进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餐厨垃圾价格收费体系。
六是全面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2014年纯电动环卫车辆比例达到30%,继续增置多功能清洗车辆,城市主干道开始实施再生水冲冼,每月对城六区道路尘土残存量进行监测,并及时公布监测结果。
七是着力加强建筑垃圾运输规范管理。按照《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进一步抓好建筑垃圾运输规范管理工作。2013年前全市建筑垃圾运输车全部实现密闭化,2014年6月全部安装定位系统。完善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行业管理制度,自2014年7月1日起,凡不符合北京市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专用车标准的车辆不得从事运输。实行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企业从业管理制度。严格办理建筑垃圾消纳许可,并在施工现场进行公示。实行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通行证制度和运输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八是努力提高公厕服务管理水平。继续推进旱厕改造工作,改善群众如厕环境。按照《市行业公厕服务管理工作标准》,继续加大对行业公厕的检查分类指导力度;修订出台《北京市公厕建设标准》,加强公厕宣传工作,推动公厕建设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认真抓好燃气热力安全供应保障工作,不断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一是积极推进气热等市政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陕气进京四线北京段工程、东北热电中心供气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增强本市燃气供应保障能力。建立天然气资源供需预测和调度运行响应机制,扩展热电气联调联供监控平台功能。统筹规划新增热电厂、煤改气、冷热电三联供等大型用气项目,落实天然气资源。全面推进农村地区瓶装液化气供应网点建设。
二是切实加强燃气行业安全监管。启动燃气行业立法工作,完善行政许可制度。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坚持和完善燃气供应企业综合评价和气质抽测制度。选择部分企业进行燃气行业安全生产和用户服务标准化试评,取得经验后在全行业推广。推进燃气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天然气供应企业的评级试点,组织开展燃气供应企业服务质量监督评价。整合北京市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点,对餐饮经营单位实行液化石油气专业配送。建立燃气使用安全审查和社会公示制。
三是加快推进供热改革步伐。开展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推动热费制度改革。落实北京市与财政部、住建部签订的《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协议》,力争完成85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加快推进热费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热计量用户采暖费“暗补”变“明补”政策,调动用户参与热计量改造和节约用热的积极性。力争出台特殊群体冬季采暖补助政策。积极推进供热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工作。
四是全力做好冬季供热保障。实施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和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工程。在优先安排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管线老化、供热不达标小区的基础上,继续实施200个小区老旧供热管网改造任务。完成1600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在做好热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协调做好热力、燃气、电力三方的联调联供。
五是健全完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统筹地下管线数量、运行现状、管理机制等情况,通过建立和完善地下管线管理组织体系、基础数据信息管理体系、隐患排查治理管理体系、安全服务管理体系、应急处置与管理体系、法规标准保障体系等,形成“综合协调管理、部门分段负责、行业和区域监管、权属主体负责”的地下管线运行综合协调管理体系,提高地下管线安全运行的保障能力。
六是深入推进“城市生命线实时监测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依托“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围绕“城市生命线”系统,加快项目实施,建立“日常监测”和“特殊应对”机制,实现燃气、热力、供水、排水、电力五大示范企业数据集成和共建共享。
七是强化落实行业安全生产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和 “一岗双责”的要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组织开展市政市容系统安全生产检查,排查治理隐患,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标准。加强燃气、供热、环卫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和监督。重点开展公共服务用户燃气使用安全专项检查,健全和完善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机制,强化城市公共设施安全应急管理,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四、认真抓好基础保障机制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是提升健全统筹协调和责任标准体系。发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统筹领导和综合协调作用,落实首都环境建设办专兼职领导席位制度。健全市区两级环境建设统筹协调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环境建设属地主责,厘清部门间的工作职责,落实作业单位和社会单位环境责任制,提高管理、作业、执法、监督的效能。进一步健全首都环境建设标准体系。
二是不断完善执法协调和监督考评体系。加强市区两级城市环境秩序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协调,整合区县执法资源,推动基层联合执法。发挥市行政执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重大执法事项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执法工作的督察。完善首都环境建设综合考评体系,进一步加大考评结果在行政效能监察、组织人事考核的比重。落实“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制度,每月在市政府会议曝光环境乱点,每季度在市委常委会进行曝光、通报。
三是切实增强资金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补助机制,重点采取以奖代补、以奖的方式,加大对重点整治项目的支持力度。研究建立适应区域发展、持续提升环境水平的资金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