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7 11:17: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校教学与科研,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辨析 谈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浅析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浅谈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的关系 对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认识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探讨 民办本科高校教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理论探索 探析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论民办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学和科研关系初探 论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演变与协调发展 如何正确处理高校中科研与教学的协调关系 高校图书馆教学科研与实践创新的互动关系 大学校长谈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探析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与教学科研关系 高校图书馆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协同关系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张茧,刘爱民.教学名师优先晋升教授 湖大率先出台激励措施[EB/OL].湖南:红网,2006-10-8. http:///c/2006/10/08/997398.htm.
[6]程蓉,王春,罗倩.SCI,是舞台还是羁绊[EB/OL].山东:山东大学(威海)高等教育研究所网站, http:///show.jsp?aId=220&classID=050320091800675976.
关键词:教学型地方高校;教学;科研;互动
在教育市场不断开放的背景下,教学型地方高校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这两项工作正像是高校的两只翅膀,虽然各自涉及的领域不尽相同,但是只有两者相互协作才能最终带动高校的腾飞。因此,加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互动是势在必行的。
一、教学型地方高校科研与教学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型地方高校中,科研和教学活动难以实现良好互动的主要原因是两项工作的发展不够均衡。这种局面主要表现为,学校过度重视教学工作而对科研工作有所疏忽,甚至认为对科研工作的过分关注会影响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具体表现为,学校在对教师的学术水平进行评价时更多的是以教学水平为依据,忽略了教师科研成绩。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地方型高校缺少优势学科,教学课程质量偏低,教师难以围绕教学课程开展有价值的科研工作,再加上地方高校的科研条件普遍较差,正常的科研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这就使得地方高校的教学成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二、如何实现教学型地方高校科研与教学的良好互动
1.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改革,促进科研和教学的互动。为了实现科研与教学工作的良好互动,加强教学型地方高校的内部改革,就需要改变过去重视教学而忽视科研的局面,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放置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加大对科研工作的各项投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立项指导。另外,为了使科研与教学工作相互激励,在科研项目的选择上,如果研究方向不够明确或者不够稳定,可将科研项目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更多地选择一些人才培养方式、教学新手段、多媒体教学等有助于改善教学工作的科研项目,加强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实现两项工作的齐头并进。
2.用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高校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实践,又能对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的指导作用,加强高校教学内容的改革就需要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吸纳学术科研成果。为此,将科研工作与教学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是教学型地方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将科研项目引入到日常的教学课堂中,以科研成果变革和丰富教学内容,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积极动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悟到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学成果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3.转变教师观念,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在教学型地方高校中,教学成果是评价教师学术能力的主要尺度,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直接导致教师过度重视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忽略科研工作的进行,严重阻碍了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有效结合。在实际的工作中,高校教师应该是教师和研究者的结合体,对教师能力和声誉的评价应该综合其科研成果与教学成绩。因此,为了加强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互动,有必要将科研成绩纳入到教师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另外,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科研对教学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努力转变过度追逐声誉的心态,以科研成果推动教学工作的进步。
4.实行科研学分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促进科研与教学工作实现互动的过程中,除了教师的个人努力外,地方高校可以实行科研学分制,通过学分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为此,学校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开放实验室以增加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通过学术讲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等。最后,学校需要对学生的科研实践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除指出不足和改进方法之外,需要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充分评价,并要将学生的科研成绩纳入到综合成绩中,使科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三、结语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全面发展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有必要将科研实践融入日常教学中,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尽管各地方高校在开展科研工作方面存在诸多限制,但是通过国家、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信科研工作的大力开展必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极大改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科研;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8日
教学和科研是所有高校都存在的两大职能,科研和教学的和谐发展是高水平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近年来,教学和考研的关系往往被割裂开来,认为两者是相互矛盾的。教学和科研作为高校重要的日常工作,其中科研是实现学校价值的主要方面,教学是实现学校目标的重要手段,两者同等重要。因此,应该理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实现教学与科研双赢。
一、在教学和科研关系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目前,部分高校和教师片面的认为教学和科研之间存在矛盾关系,割裂了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
(一)科研第一,重科研轻教学。这种观点认为,高校的发展在于科研,没有科研的大学,就不能称为大学。由于科研工作对高校的社会地位、荣誉和教师个人经济利益有着更直接的影响,部分教师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为了提高工作业绩,过分地重视科研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只考虑争取多少科研经费,轻视教学工作,忽视教学工作的价值,教学工作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这对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影响着学校和教师的自身发展。
(二)以教学为中心,重教学轻科研。这种观点认为,科研是少数具有科研能力和需要晋升职称的教师的个人行为。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主体,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重教学轻科研。把教学单纯的理解为教学行为,割裂了教学和科研内在联系。这种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教学工作上,教学时间严重占用科研时间,自身的科研水平得不到提高,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二、教学和科研关系认识上存在误区的原因分析
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活动,科研是重要的工作,科研和教学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是高水平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然而,在对教学和科研关系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
1、领导认识偏颇。高校领导对教学科研工作的认识和支持程度对教学和科研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些高校领导只重视教学工作,认为学校就是教与学的阵地,一切活动都应为教学服务,科研更应该为教学服务。还有一些领导认识到科研工作对学校地位的重要影响,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忽略了教学工作。
2、教师个人自身原因。教师立足于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会决定自己在科研和教学上的精力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是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社会活动和行政工作,这就导致用于教学科研的时间较少。此外,由于科研工作对教师个人利益、声誉有着更为明显的影响,一些人认为高校的教学是软任务,科研才是真水平,科研更能让教师产生成就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科研上,从而忽视了教学工作。
(二)客观原因
1、宏观政策的导向。受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影响,科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幅度增加科研经费,鼓励和引导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科研水平提高了,学校就会获得充足的项目经费,社会影响也就随之提高。因此,在宏观政策的导向影响下,科研和教学的平衡发展受到影响,二者在高校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2、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上,教学工作的评价较难操作。教学工作不仅需要教师付出努力,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的投入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看出成果。相反,对科研工作的评价容易量化。科研的投入在短时间内能看到效果,没成果和有成果、一般成果和重要成果差异明显。而教师职称评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水平,对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两者相结合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工作只作为参考。在这种评价体系下,产生了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中的教学和科研关系
实际的工作中,由于不能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发展。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实现教学与科研双赢。
(一)正确定位教学和科研的功能。高校是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身的现代人才培养的场所。教学和科研既不相矛盾,也不能相互替代,没有科研的教学不是高校中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也不是完整的科研。教学是传授知识,科研是发展知识,教学和科研都是学习的过程。构建教学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让教师通过自身的参与,树立对教学和科研统一性的认识,改变二者相脱节的局面。
(二)教学与科研互动,实现教学和科研相长。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教学是科研的基础和前提。教学让教师对知识、理论更加融会贯通,为科研工作奠定基础,科研离不开教学,教学是科研的基础和前提。其次,科研反哺教学。高校的教学是融入了科研的教学。一所大学如果仅仅是教学的大学,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大学。科研不仅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也有助于提高学校声誉、生源质量和教师业务水平。构建教学和科研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赋教学于科研当中,在科研中开展教学工作,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真正实现教学科研相长。这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主旋律。
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校中的教学和科研关系,激发教学和科研的内在动力,用教学促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将“研”与“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与科研双赢,才能给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方黑虎,丁信毅等.论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利与弊[J].教育与现代化,2005.2.
教学是高校的根本使命,科研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两者正如高校发展的两翼,只有并驾齐驱才能越飞越高。然而,现在许多高校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笔者从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教学 科研 协调
《高等教育法》规定,现代大学有三大任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但在经济全球化、教育大众化、大学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甚至相冲突的情况。高校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教学视为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是学生学习的园地,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地方。作为学校来讲,顺利和圆满地完成教授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其根本目的。然而,随着各高校功能的扩展,科研在院校组织中占据了首要地位,高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意义与价值日渐突出,而作为教学者的角色却不断地被边缘化。
一、教学是高校的根本使命
高等学校首先是一个培养人的机构或场所,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环节。因此,教学不仅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主体性工作。《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可见,高等学校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应围绕这个中心,而不是偏离这个中心。
(一)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高校教学过程是高等教育系统最基本的活动过程,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高校虽然倡导科学研究,但它与专门的研究院所不同,它以肩负的教育教学职能为显著特征而区别于科研院所。高校的第一要务是育人,教育教学是高校的本质特征。高校的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表征了高校对真理的不懈的探求精神,这也是高校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因此,高校的科学研究,其根本上是以教育教学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影响为最高境界。
高校是以创造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组织实施高等教育教学活动,重点培养的是人才的创造能力和组织引领能力。大学生不仅要懂得自己如何开展工作,而且还要懂得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且还要善于有效地组织引领他人开展工作。高校人才培养的这种高质量、高端性,决定了高校教育教学必须是由高水平、高素质、创造型教授引领、带动的高级教育教学活动。
(二)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
教师的基本工作是教学工作,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李岚清同志曾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赋予教师以更大的责任和希望。教师工作关系着教育的成败,关系着民族的兴衰。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一位从教50年的大学教师所说的“在大学教育中,教师的作用重要,教师的影响深远,教师的责任重大,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应是每位教师的座右铭”。高校要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将教师的一切工作都纳入教书育人活动之中。
二、科研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是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活动。科研是大学教师深化认识、不断探索和发现真理的学习过程。因此,科研不应当是大学教师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的工作,而是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不断探索真理,进行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的科学研究和学习活动。
大学教师所从事的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可能与所讲授的专业教育教学的某一课程相距甚远。但是大学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却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影响到他的学生。学生从具有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身上,获取的将不仅仅是知识,而且还一定包含有探索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一位能够把专业理论知识讲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易于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的教师,这对学生来讲无异于讲演艺术大师。而能够以科学研究的成果打动学生的教师,那么他将一定是能够唤起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欲望的领航人。然而,这正是大学科学研究不同于专门研究机构的本质功能所在。也就是说,大学开展科学研究的意义、功能,不仅仅是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重要的是影响大学的人才的培养,为科学技术的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核心科技人才竞争力资源。
三、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对于很多学校来讲,为了在科研项目申报和技术攻关上能有显著的成效,教师都分为了两类,一类是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型教师,另外一类是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学型教师。这种看似非常合理可行的人员合理配备的分配却存在很多问题,导致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割裂。首先,很多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很少甚至基本上不参与学生课堂教学,在科学研究中很多新的科研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直接和学生见面,学生也很难有机会参与和了解这些最新的科研成果。其次,教学型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非常的繁重,势必造成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那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很多更新较快的知识可能在学生未毕业之前就已经过时甚至淘汰了,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陈旧,在工作中很难短时间适应工作要求。笔者认为教学与科研不应该是矛盾和冲突的。而应该是相互促进,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一)科学研究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在相关的理论课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研究成果和研究体会,特别是介绍研究者具体的一些理论成果和学术观点,可缩短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科研分析能力与创新精神。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理论教学,不仅丰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而且通过与学生交流,形成新的灵感和论点,促进科研纵向发展,通过指导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形成新的科研选题。科研与教学相互推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教学又推动科研,教学科研相长,共同发展。
(二)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教学有其特殊的意义,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和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学术地位和所能开展的实验课水平的高低;科研成果的水平高低也离不开实验的具体验证。让学生采用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实验形式,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的积极性,并具有敏锐的科学预见性。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又可提高学生对科研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改变以往实验只走简单操作过程的验证性实验形式,提高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
(三)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
现代社会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变传统的“知识型”为“智能型”、“综合型”和“复合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本专业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大学教育必须扩大视野,立足科技前沿,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合到大学教学体系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体会和成果,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通过指导他们参与科研设计、文献检索和论文书写等,可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感性认识,打消他们的畏难心理;带领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进行一些比较系统的专题研究,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研究难题,还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把教学与科研联系起来的枢纽。因此,教师必须从事科学研究,站在科学前沿,加强自己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萍, 贾天军, 郑文芝.科学研究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管理参考.
[2]谭海玲.论高校教学与科研.实践与探索.
一、教学与科研存在的问题
大学教师作为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必然受所属高校各项制度制约。尤其普通院校自身利益出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评选标准,并将发展科研视为层次升级的最佳选择。教师在面对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时,为了实现自身发展,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投放在科研上;同时关于“优秀学生”的评定,成绩、科研占据重要成分,忽略学生自身德育品性和成果获取的途径。教学与科研环环相扣的魅力就是:互相托举、补台不拆台。
二、教学与科研互促
1、科研?c教学的传承关系
科研与教学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挖掘人才、输送人才的基地;教学是教授学生对专业领域的认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科研是建立在专业知识领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挖掘。折射出教学与科研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学习一个是应用,并相互佐证;反映出科研是教学的传承、发展。2016年10月15日教育部提出“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无疑是对教学、科研中活动主体的要求。充分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学生基础上,构建“学-研-产”发展模式,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高校信息融合、优秀实验团队、先进实验设备等优势的充分发挥,开展以科研活动的根本目,增进教学内容、方式改进和创新,延伸教学活动到科研生产目标,最终达到强化教学的时效性。
2、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无论高校科研具有如何的高瞻性,必然是建立在大学教学的重点建设内容。教师教学,使学生认识专业、接触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感悟并能够焕发学生的亮点,逐步渗入科研中。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质量都对科研的助推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着“人才培养为”中心,发展“老带新”、“先学带后学”,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的传承关系。科研教师以学术报告、现场实践等方式直接参与到学生培养实践中,促进科研发展。
3、科研与教学的互促作用
科研成果的提升,是学校集合优质资源与师生努力的共同结果。科学研究能够深化思维逻辑、改善沟通、锻炼吃苦耐劳的品质及细心踏实的优良品质;这些也是当今师生具备改革创新的基本能力。通过教师对自己的科研活动过程思考、概括与总结融入到教学中去,转化为教学优势;同时尽可能的让学生融入基本的科研当中,充分带动学生能动性,从而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在参与其中,存心理上获得一种主体性自我认知,从而提高沟通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沟通的效果、互信程度得到极大的改善,学习效率也会因此得到明显的提高。不断涌现出教育能手、精品课程、科研硕果。近年来,372名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了7693名本科生参加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教师将科研实践转化为专著47部,教材38部。以安全学院为例,具有科研经历的教授为相关代课教师;同时根据课程需要渗透科研相关内容,基本上有3个课时。本科毕业生均从科研出发,以良好的科研反哺教学,达到科研、教学的共赢。安全学科国家级教学团队获批,足以证明“教学科研”融合与互相托举功效。
三、制度保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教师、学生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责任,各方都要担负起各自的使命和责任。合理的制度是建立教学与科研的互促关系永久保障。西安科技大学召开了人才和教学工作会议,在制订“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时,把建设一流本科作为核心指标,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重要内容。“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正在扭转,科研优势正在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将教师评聘奖励制度改革作为重点,重中之重是增加教学权重、引导鼓励教师把精力更多地投入教书育人。这些举措,不但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交流互动,优化教学内在机制与实施环境,推动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