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范文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7 11:17: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传统报业 数字化 转型 南方都市报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08-01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书、微信等的普及,让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这使得传统的信息传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报纸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传统报业转到数字报业是报纸行业在未来发展行之有效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南方都市报》为例,它的成功转型,让报纸行业窥探到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它的成功也影响着整个中国报业,成为中国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头军。

一、《南方都市报》的数字化发展概述

作为国内首家成功数字化转型的传统报纸,《南方都市报》已经成功推出了三种不同的网络精品阅读模式,分别为南都完整版、南都精华版以及南都播报。南都的这种网络阅读模式充分满足了受众个体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不论是盈利模式,还是报纸运作特点上都凸显出了鲜明的数字化特征。

报纸与网络相互结合是报纸行业的发展新模式。早在06年元旦,《南方都市报》就已经上线了他们的电子版本报纸。而后,《南方都市报》不断改革、探索发展路径,比如,推出他们的精华版和南都播报等等,07年中旬,《南方都市报》官方网站正式运营,形成了网报互动的新模式。《南方都市报》网站的成功运营开创了报业在信息时代的新模式。

而如今,《南方都市报》已经看准手机端的市场,推出了pad版本、安卓手机版本、苹果手机版本等等,这样,用户在进行新闻浏览时,就不用再下载客户端,直接在手机浏览器中就可以浏览了。而《南方都市报》在这之前在珠三角地区进行了较深层次的调研,他们首先在珠三角地区试水,结果大受好评,由此面向全国进行推广。随着人们对手机越来越依赖,手机新闻市场的扩大是必然的。

二、《南方都市报》的数字化转型对我国传统报业的启示

1.整合网络平台,突破区域限制

起初,报纸行业对于网络的探索仅仅只是将自己的东西搬到网络上面去,并没有对网络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但是,经过几年网络报业的发展,报纸行业不仅仅只是一味的在网上公布信息,更多的是,对网络新媒体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不再把自己的门户网站的建立作为主要目标,现在人们把网站当做一个平台,进行新闻媒体的资源整合,进行优化尝试。

对于珠三角地区的人们来说,奥一网也许比较熟悉,这是05年集团委托南都创办的综合性珠三角地区门户网站,是此网站的网址,作为一个门户网站,其功能自然不能停留在新闻,它是社区互动平台是交友平台等等,奥一网依靠南都强大的新闻资源,在中国推出了网报一体的概念,并且付诸行动,而在这之后两年,南都新开了数字媒体部门,这样就意味着南都官网―――南都网() 正式上线。

在网报一体的概念提出后,新闻已经不再同于以前的新闻概念,它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而新闻的生产也就不同于以往,互动平台的很多信息,都是新闻的来源,这种采编方式也就成为了南都立于成功地位的基础,而在社区讨论中,言论渠道的进一步拓宽是南都所要做的。通过这种社区互动的方式获取新闻咨询更是新闻生产方式的改革,造就了新闻生产的多样模式,而新闻在人们的讨论中互动中持续升温,进而扩大影响力,有利于自身建设。南都报对网络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引发民众讨论,加强舆论监督,更有利于加强自身的影响力,扩大综合实力。

2.“内容+ 渠道”下的理念更新

内容首位,渠道优先。不论时代怎么变革,报业传递给民众的信息内容是媒体行业所最需要注重的,只有有好的内容的支撑,才可以使得报纸的得以生存。而转观09年金融危机,在新媒体的盛行中,很大一部分报社进军全媒体,以内容为首位,加强各种媒介形态的融合。但是从目前看来,如果仅仅只是要依靠内容去打拼是完全不够的,更要拓宽渠道。就像人大博导喻国明(2015)说的:“报纸行业现在就像修路,而新媒体就是这条路,只有把最后的都修成功了,这才可以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南方都市报》从06年的上线电子版本到现在的成功,它在报纸行业的数字化探索过程中以内容和渠道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新闻体系,这也是很多的网络所不具备的长处。所以,在报纸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应该要与网络新媒体携手共创。同时,也要加强对受众的影响力,与广大受众积极互动。

3.探索全媒体路径,促进媒介融合

南都于09年新成立全媒体运营委员会,为了给传统媒体《南方都市报》增加发行量,增强影响力,也为了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南都还与电视台、广播进行合作,实现新闻资源的广泛传播,搭建起全方位的全媒体平台。

全媒体与网络媒体不同,它依靠的是各种形式的媒体,就算全媒体有了很好的发展,但还是不能忽略纸质版,要不断扩大影响力,以内容为王,提高竞争力。南都于09年中旬,每星期都会推出《深度周刊》,深度剖析新闻事件,给人们树立良好的新闻形象,也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尽到了一个媒体的责任。

将来的报纸行业,数字化是必然的,要加强网络与传统媒体的深入融合,以内容为首,全方位的提高影响力,搭建和谐的网报体系,整合资源,进行优质资源共享,加强报纸信息到网上信息的渠道拓宽,使得数字报业走得更远更好。

三、结束语

通过分析《南方都市报》从传统报业到数字网报的转型,给之后中国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为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南都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生产力等都给中国传统报业起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南都的数字化探索和南都的成功也给我国报业报网互动模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颖.全媒体环境下传统报业转型途径探究[J].科技传播,2014(04):79-81.

[2]张英军,贾岳.发挥共震效应打造自身特色――报业新媒体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4(03):56-58.

[3]任昌辉.试论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及升级路径[J].东南传播,2014(10):77-78.

篇2

从大方向看,数字出版是出版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我国,虽然传统出版和印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继续存在和发展,但其也必须不断进行数字化改造和提升,不断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提升自身影响力。因此,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探索高新印刷技术是传统印刷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有传统印刷企业,都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印刷市场、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自己企业的战略定位、市场细分,认真研究和思考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扬长避短,赢取更大的发展。

1.数字化转型和发展

传统印刷数字化转型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印刷数字化,同时发展数字印刷和高新印刷技术。

(1)实现印刷数字化

①实现印刷内容数字化

传统印刷企业应充分利用所拥有的内容资源以及编辑和管理优势,利用新技术实现内容数字化,一方面不断推出新的数字内容产品,形成新的内容资源,另一方面对原有的内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应用,推出适合不同媒体需要的内容产品;实现内容和载体形式的分离,对于同一内容,可以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加强对内容资源的管理,由目前主要为印刷服务,发展为可为印刷媒体、网络媒体等全媒体服务的“媒体内容开发和管理”企业;在条件成熟时,甚至可以发展成为各种媒体的内容产品供应商。

②实现印刷生产过程数字化

印刷生产过程数字化主要包括数字图文采集、数字排版、数字拼版、数码打样、CTP制版、印前数据控制的印后加工等,即基于CIP3/PPF或CIP4/JDF的印刷全过程数字化,这是印刷数字化的基础,也是实现效率、质量、成本优化的基础。

③实现印刷经营管理数字化

印刷经营管理数字化主要包括建立印刷服务网,通过实现自动报价、网络接单、异地印刷、个性化服务、作业跟踪等功能为客户提供更快捷的服务;强化印刷企业内部人、财、物、产、供、销的统一管理及核算;建立客户、出版和发行管理系统,实现编、印、发一体化;建立印刷设备和器材的供求网络,改善供求关系,优化设备供应和原辅材料供应。

④实现印刷设备数字化

印刷设备数字化也是印刷数字化的基础。没有数字化、智能化的印前设备,就不能生成CIP3/PPF和CIP4/JDF数据文件,而这些数据文件要控制印刷和印后加工过程,就要求相关印刷设备必须能够接收、解析和执行这些数据文件,也就是说,这些设备必须具备接收这些数据的接口和执行这些数据命令的能力。因此,印刷设备必须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如要应用印刷油墨预置和色彩闭环控制系统,就要求印刷设备具有接收印前油墨数据的接口,接收这些数据后,各墨区的墨键必须能自动调整;在印刷过程中,墨色发生变化时,印刷设备必须配备在线检测系统,与标准样张比对、计算、发出调整指令,各墨区的墨键也必须能迅速、准确地执行再调整指令。可见,如果使用完全需要手工调整的印刷设备,根本无法实现印刷过程的数字化。

(2)发展数字印刷

从广义上讲,采用传统的印刷方式,印刷复制数字化内容,就是数字印刷;从狭义上讲,数字印刷是采用生产型数字印刷设备进行的印刷(目前可分为静电成像数字印刷和喷墨数字印刷两种)。鉴于目前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现状,数字印刷更适合个性化按需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因此,传统印刷企业可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和市场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数字印刷。在设备配置上,可将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传统印刷设备和数字印刷设备搭配使用,以满足长版、短版印刷和个性化印刷市场发展的需要。

(3)发展高新印刷技术

随着高新技术在印刷行业的广泛应用,印刷业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展,印刷业也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传统印刷大多是 “内容印刷”,只是将信息复制在需要的承印物上,但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的日益融合和发展,为“功能性印刷”创造了条件。所谓“功能性印刷”,是指采用印刷复制的方法和手段,解决某些精细产品批量生产的难题,使得印刷复制的工业产品能够实现某种或某些功能属性,如生物检测芯片的生产、集成电路板的印刷、显示器的印刷、太阳能电池板和柔性太阳能电池膜的印刷、大面积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印刷、RFID标签的印刷等,这些新技术已经或即将进入工业化阶段,并能构建出新的产品理念。

在信息媒体不断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印刷业的客户越来越注重多种感官体验,因此像QR码这样能够在印刷与移动应用之间实现互动的技术正在成为印刷的发展趋势;同时,由于包装印刷越来越奢华,防伪印刷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促使了非纸介质出版物的产生,因此,传统印刷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也应该利用数字化内容优势,不断扩大出版介质范围,积极发展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

上述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微电子、生物医学、增强现实以及产品创意等领域为印刷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在印刷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印刷企业应时时注意这些领域的发展,并主动研究自己企业是否适合进入这些印刷领域,应何时、如何进入,并在条件基本成熟时积极探索。

2.不同印刷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向不同

一个完整的综合型印刷企业应包括“媒体内容开发和管理”、“印刷介质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及服务”三大部分。因此,印刷全过程的数字化也应该是这三大部分的数字化。专业的印刷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具体业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转型。

不同印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内容各不相同。综合性的大型印刷企业或印刷集团,因其业务基本包括以上三大部分,所以其转型应该三大部分全部覆盖;对于只有“印刷介质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业务的印刷企业,只进行印刷生产、加工的转型即可;对于开展了印刷“流通及服务”的印刷企业,则还需要对流通及服务进行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印刷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折。每家印刷企业都应该认真对技术、市场发展情况和趋势进行调研,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和优劣势确定发展和转型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实施。

3.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

(1)坚定数字化转型的信心

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和逐步普及的背景下,一切能够数字化的都将被数字化。数字印刷、印刷数字化、数字出版是今后出版印刷业的发展方向,这是毫无争议的。因此,作为印刷出版工作者,首先要转变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走数字化道路。虽然由于数字印刷、印刷数字化、数字出版技术及市场目前尚不完全成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将长期并存、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但这绝对不能成为不转型和“看一看、等一等”的借口,聪明的经营者,应该积极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早转型,早主动;晚转型,更被动。

(2)利用优势,转变发展方式

在各印刷领域中,面对汹涌来袭的数字大潮,出版印刷所受的影响应该最为强烈,因此,笔者也对传统出版及印刷企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出版印刷的核心是传播正确信息和文化知识,因此出版内容资源是核心。传统出版企业有着雄厚、优质的内容资源,远比网络原创内容丰富得多,人们对传统出版企业内容资源的信任度远高于对网络原创内容资源的信任度。但是,数字出版的时效性、快速性却远高于传统的纸介质出版。

因此,传统出版企业,应充分利用内容资源优势,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把自己发展成为媒体内容开发和管理商,为多媒体出版提供内容产品;其次,应主动开拓和发展新媒体介质出版,在做好纸介质出版的同时,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网络出版物等全媒体出版方式。传统印刷企业则应主动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改变粗放式管理、数量式增长的现状,向精细化管理、质量型增长方向转变;同时加快向信息技术、创意设计、加工服务三位一体发展的步伐,加快由单纯的被动加工生产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

(3)调整产品结构

目前传统出版企业的产品结构不太合理,重传统出版,轻数字出版,产品也只有单一的纸质出版物,虽然一些企业近年来开发了基于其他介质的出版产品,但所占比重甚微。

因此,传统出版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自觉、主动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的出版印刷经营模式,实现编、印、发全过程的数字化;对于内容开发与管理工作,则应实现从内容收集、内容数字化、编辑、修改、校对、制作、销售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与控制。

对于传统印刷企业来说,加速推进绿色印刷,是其调整产品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印刷企业应认真贯彻和执行绿色印刷标准,大力开发和应用绿色印刷新技术,以中小学教科书、政府采购产品等为重点,大力推动绿色印刷的发展。

为了达到建设印刷强国的目标,有条件的印刷企业,应通过强强联合、资产重组等方式,努力将自己建设成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综合型出版印刷企业或集团;不具备条件的印刷企业可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或主动加入大型企业或集团,以求共同发展。

(4)加速人才培养与交流

篇3

全球报业都在下滑

前几年全球报业都在下滑时,中国报业仍然是“风景这边独好”,但是2012年中国报业确实也感受到了“冬天”的到来,增长速度也大大放缓了,新媒体的广告额整体上超过了传统媒体。并且,受经济大局势的影响,媒体广告额整体下滑,报业广告额下降尤为严重,网络广告的增长势头也不及以往那样迅猛。

全球的日报发行量近年来一直在下降。从2009年-2010年的数据来看,全球的日报发行量在下滑,而且电子报纸的阅读率已经增长到纸质媒体的1/3左右,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但是,从全球看,媒体广告增长最快的地方、增长最大的市场实际上还是在中国。全世界十大广告增长市场第一是中国,第二是巴西,第三是俄罗斯,前十名大都是一些发展中国家。

日本报业的现状

日本报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报业之一,但不跨国。从单个报社来看,世界规模第一、第二、第三的报纸都在日本。2011年,据日本报业协会对外公开的发行量数据显示(如图1),第一名《读卖新闻》发行1002万份,第二名《朝日新闻》802万份,第三名《圣教新闻》550万份,之后依次为《每日新闻》374万份、《日本经济新闻》305万份、《中日新闻》273万份、《东京体育新闻》242万份、《体育日刊》和《西日本体育》196万份、《产经新闻》167万份。这是日本各大报纸对外公开的发行量,因为这个数据是报业稽核机构ABC勘察过的,所以这个数据是权威可信的。

对于日本这个只有1.2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有着发行量800万份、甚至1000万份的报纸,可见日本是报业发达的国家,这个报业王国的报业发展确实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日本报纸发行的一大特点是挨家挨户配送报纸,送报上门的比例非常高。例如,发行1000多万份的报纸《读卖新闻》,95%都是送到家的,零售的只有4%,邮寄到其他偏远地区的只有1%。送报上门的比例韩国超过90%,美国70%,瑞典71%,芬兰70%,巴西49%,捷克30%。而在英国订阅报纸则是件很麻烦的事,大都是零售的,读者要到报摊上或者去便利店购买。

尽管如此,近十年来,日本报纸的发行量也一直在下滑。日本日报的总发行量,从5400多万份一直下降,现在实际上已经跌到4900万份左右。从1999年起发行量10年共减少300余万份,其中2008年-2009年下降100万份。

广告收入可以反映出日本的媒体格局。2004年-2011年,日本报纸的广告额一直在逐渐下降,期刊的广告额也在下降,电视基本上保持了平衡;网络的广告额在不断提升,到2011年的时候,已经超过报纸;包括户外媒体在内的其他新媒体广告额也在不断提高。

10年前,日本报业规模大约是中国报业的3~5倍左右。2011年中国报业的发行收入加上广告收入的总收入是789亿元,日本报业的总收入折合人民币大约是1500亿元,是整个中国报业的1倍左右。

日本各个报社的收入情况也不一样。大体上日本报纸的平均销售收入占60.7%,广告只占23.4%,其他收入占14.4%。从整个日本报业的支出平均情况看,报社运营费用占56%,人工支出占24.9%,用纸支出13.7%,还有其他一些小的支出。

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业务模式

报纸数字化转型最早开始于美国,《纽约时报》是最早的旗帜。日本报业的数字化转型起步也很早,但真正有突破性发展的报社不多。日本的报社不但开展报纸业务,也积极地推进数字化媒体的相关业务。随着宽带化的普及发展,他们采用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日本新闻协会每年搞一项“报社与通讯社的电子媒体现状调查”,每年参加这一调查的报社数量略有差异,2011年86家报社参加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现在日本报社开展最多的数字业务就是向手机媒体发送有偿的信息,向移动终端提供信息,通过数据库提供信息服务;此外,网络视频也是一个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子,报社与通讯社能提供网络视频、报纸图像等信息服务。发展数字报业关键在于商业模式。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电子报订阅收费模式。报业数字化业务比较普遍的一种模式就是报纸网站向读者提供电子报,这种模式《纽约时报》最早开始,主要是采用电子报订阅收费的方式。日本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都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电子报订阅收费业务的收入占整个报业总收入的比例还比较低,这就迫使日本的几家大报社在前几年出现了一次从竞争对手到联手搞数字报业的情形,已经联手的几家报社是《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他们已经强强连手,采用的是数据库服务分账模式,但这种模式目前还没有看到明显的成效。

手机报服务模式。目前日本报纸数字业务的最主流模式是报社与通讯社向手机移动终端提供信息服务,这种服务不只是局限于我们国内手机报的概念范围,其中需要使用者付款的收费服务比例越来越多。从2011年起,“向移动终端提供信息”的调查分成了“向非智能手机提供信息”与“向PDA、智能手机提供信息”两个选项。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便于推广,容易收费。目前来看还是向非智能手机提供信息服务的业务量大。

数据库服务模式。另外一种比较可行的报纸数字业务模式是数据库服务模式。越来越多的报社与通讯社将积累了多年的采访报道信息建成数据库,利用其开展收费业务的模式就是数据库盈利模式。这是一种长尾效应。

网络视频服务模式。网络视频和图片库服务业日益成为日本报纸数字业务的比较主流的模式。报社与通讯社向手机移动终端提供视频和图片信息服务,成为一个业务量较大的数字业务。但是,网络视频业务由于日本的版权管理极其严格而受到很大的限制。当然,也有一些报社采取与其他网络媒体进行内容合作开展数字业务的模式。

综合全面的报纸数字化模式。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经济新闻》的综合全面模式,也是世界范围内比较成功的报纸数字化转型模式。《日本经济新闻》拥有日本信誉度很高的门户网站“日经网”,他们采取的是门户网站的广告收入、数据库收入,以及电子报的订阅收费、手机报收费等商业模式,报社的数字业务量大概已经能够占到整体收入的1/4,利润的40%都来自于数字媒体,这在报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数字化能够拯救报业吗?

中国的报社一直都很关注数字化,这些年传媒学界业界一直在很高调地呼吁数字化转型,但是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却微乎其微。我们不禁要问:数字化真的能够拯救报业吗?从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数字报业所增加的收入远远还不能填补传统报业所流失的收入,与报业传统业务收入的量也不成比例,实际情况是,数字化并没有拯救报业。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

到底是数字化根本就拯救不了报业还是我们的推行不力呢?

到底应该加速推进数字化还是缓慢推进数字化呢?

社交媒体到底是报纸的掘墓者还是报纸的拯救者?

我们的报社都跑去做官方微博是创新还是找死?

报业数字化投资是个无底洞,做了,找死;不做,等死。到底值不值得这样做?

难!难!难!这些问题是困扰我们报业经营者的时代难题。2012,关于“世界末日”的玛雅预言没有实现,但是报纸的“末日”端倪已经显而易见。

路在何方?

笔者认为,报纸不会消亡,但会衰退,鼎盛期已经过去,情况会每况愈下。中国报业的衰退会比发达国家报业的衰退期推迟5年左右,但也应该认真考虑危机应对和转型问题了。

从技术、人才和体制等各方面创新发展数字化业务。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报社的数字化业务还是能够做到一定规模的,可以搞报纸的数字化,也可以直接去办数字媒体。办新媒体不要用报业精英,而要用网络精英。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和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才。对于中国报社来说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来说更是制度创新。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大部分国家的报业已经失去了数字化发展的最佳时机,最主要的原因是报人的思维定式束缚了报人的创新。不要以为报社只能办报纸业务,也不要认为新媒体只是网络技术公司的专利。报社和网络公司都是公司!不适应市场的发展都会完蛋!

中国的报业数字化转型也已经错过了最佳机会,但还有机会。报社的数字化业务应该视报社的规模和市场的特性采用灵活的模式。单一的模式可以,综合的模式也可以。

把数字化转型和多元化经营相结合。数字化转型不是报业最好的出路,更不是唯一的出路。报业经营创新应该考虑走数字化转型和多元化经营相结合的路子,应该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型。例如,报业集团的房地产投资、文化产业发展、资本运营等都会是一条出路。

目前,绝大多数报业集团主要的收入和利润都来源于一张或几张报纸,这一方面说明报业集团主营业务突出,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存在单一化经营的风险。随着媒体格局的变化,实行多元化战略,借助资本的力量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拓展,进入有线网络、图书出版、动漫影视、广播电视等媒体相关产业领域,打造全媒体经营格局,以报为主、多元发展,既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报纸主业,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多个利润支撑点,有效降低单一化经营的风险。

发挥报业优势,探索“大数据”营销。相对于新兴媒体来说,中国报业有一些外国报业所没有的优势。例如,中国报业比新兴媒体有更大的采访权和内容优势,遗憾的是这一优势没有被发挥出来。报业拥有多年积累起来的大量的忠实受众,这是一笔最大的财富,可以用所谓的“大数据”方法来挖掘。现在最需要了解的是,怎么能够利用好“大数据”?怎么能利用这个“大数据”做好营销?利用好这些数据,经营好这些受众,通过这一新的领域探索报业的新出路,这是我们应该努力探索的时代课题。

篇4

2016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T?V机构之一――T?V南德意志集团(以下简称“T?V S?D”)成立的第150周年,也是其在华耕耘的第25年。10月26日,T?V S?D在上海举办以“立足变革之中国,激发永续之信任”为主题的150周年庆典活动,回顾了T?V S?D在150年间,利用技术专长,确保新型技术安全可靠并且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产业创新的辉煌历史。作为全球领先的专业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T?V S?D也将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关注与投入,并持续以从德国“工业4.0”中获得的实践经验来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深入的专业服务。

权威技术带来安全保障,推动产业创新

凭借权威技术,T?V S?D在每次工业革命中都能做出重大贡献,未来也将持续积极推动技术向前发展。作为周年庆典计划的一部分,T?V S?D将着眼于未来对经济及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4个战略主题:可持续发展、消费者保护、城市化及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领域。

T?V S?D管理委员会主席施特克芬教授强调:“德国‘工业4.0’的核心在于用技术将人、互联网和物理世界相连接,并使相互连接的设备能够自发地互相传递信息。通过虚拟与现实的交汇,改变我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我们相信‘数字化转型’将对几乎所有的商业和社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T?V S?D也将围绕如何帮助企业把握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同时将数字系统安全相关风险降至最低,以帮助企业建立信任,在数字化转型的当下赢得竞争力。”

继T?V S?D在慕尼黑创建数字技术中心之后,2016年3月,新加坡数码服务卓越中心也正式揭牌。这些数字技术中心的建立,持续强化了T?V S?D在功能安全和工业安全网络方面的能力,同时能为客户制定创新解决方案,致力于拓展和服务智能基础设施及“工业4.0”等智能细分市场,为客户提供关于解决安全、功能性、可靠性和互操作性等方面的最新知识及分析(监控及大数据),帮助企业在维持安全性及竞争力的同时,充分实现当今数字化转型的潜能。

立足变革,激发中国企业数字化升级

当前,中国制造业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作为T?V S?D在德国以外最重要的战略市场,除了向中国提供客观、专业和优质的测试与认证服务以外,T?V S?D还将向中国企业介绍蕴藏在德国“工业4.0”背后核心理念的更多细节,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制造业变革的到来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

自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以来,T?V S?D以出色的创新能力,紧跟环保低碳的发展趋势,在国内建立专业的实验室网络,为国内客户提供专业的培训和讲座,与当地公司开展合作,提升质量水平。

“中国的消费互联网‘黄金20年’已经过去,产业互联网‘关键30年’已经到来,未来必将颠覆现有的产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沈斌教授在活动现场分享道,“目前国内企业最大的浪费就是数据,未来企业要转型升级,需要彻底实现数据化。”

T?V南德意志大中华集团总裁和首席执行官范华德表示:“为了实现数据化,我们必须要使数据交换和学习变得更加安全可靠,需要用相关的标准来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同时要确保利用数据时的安全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需要在此领域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联合行业协会、学术界及企业,共同推动数字化的创新发展。”

以人为本,传承世纪服务理念

篇5

关键词:数字阅读;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77-03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变革,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从最初甲骨文时期阅读龟甲,到后来竹简为载体的读简时代,再到后来纸张发明之后的读纸时代,直到现如今数字媒介产生之后的读屏时代。伴随着每一场媒介革命的到来,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数字阅读地不断普及,数字出版逐渐成为出版企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字阅读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读者的认可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数字阅读率不断上升。

如表1所示,国民对数字化阅读的认可度在不断升高,是数字化阅读方式解除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另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也是提高数字阅读率的重要推手。另外,在阅读过电子书后仍然购买纸质图书的人数是在逐年下降,这对传统出版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如表2所示,数字阅读的读者群以年轻人为主,即数字阅读人群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这也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未来,民众对数字阅读的认可度也将更高。另一方面,纸质图书的出版销售面临严峻挑战。如北方传媒出版集团201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7亿元,同比下降2.64%。而业绩下降主要是由于销售减少导致,从公司主营业务来看,其中发行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1.9%。所有业务的毛利率都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0.94个百分点。这表明在数字化浪潮中,传统图书出版与发行受到严重挤压。

因此,不论是从外在的读者需求,还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广义的数字出版包括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游戏等的出版发行;狭义的数字出版是指以阅读为指向的数字图书出版。本文研究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其中所指的数字出版是以文本阅读为导向的狭义的数字出版。

中国传统出版企业数量较多,同时又各具特色,很难对其进行一一研究,即使对其一一研究也不能得出合理有效策略。因此,本文选取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简称北方传媒)、湖北长江传媒集团、江苏凤凰传媒集团、时代出版、新华传媒、中南传媒六家出版企业为研究样本。选择以上六家出版企业,一是因为其均为传统的出版企业,符合研究对象的要求;二是其均为已经上市的出版企业,其经营状况的相关资料较为公开,便于研究;三是因为其作为上市出版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能够站在行业的前沿,把握行业发展的动向,对他们的数字化转型实践的研究也就更有代表意义。

一、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现状

数字化浪潮汹涌而来,传统出版企业在经历了短暂的焦虑和无措之后,没有选择固步自封,而是选择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数字出版的到来,并身体力行地转变发展策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布局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出版并不是新鲜事物,但是缺乏成熟有效的经验,在实践层面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为较早开展数字出版实践的出版企业,在数字转型方面,上市出版集团走在了很多传统出版企业的前面。通过对比他们彼此走过的路径、找出他们的相同或不同点,也就能对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窥探一二了。

1.加快优质图书内容数字化

对传统出版企业来说,将现有纸质图书通过数字加工制作数字图书是最为简单的方式之一。这样可以达到将现有内容资源的二次销售。在选择的六家上市出版企业中,将现有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加工均是较为基础的数字化策略。纸质图书数字化转换技术门槛较低、操作简单,对于一般出版企业来说均是相对较为容易可行的措施。凤凰传媒董事长陈海燕认为:“数字出版又极大地解放了内容生产力。因此,凤凰传媒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便是存量内容的数字化传播、复制。”[1]因此,将现有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尤其是优质图书资源的数字化转换是传统出版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第一步,也是最简单有效的一步。

2.打造数字出版产业链

数字出版对出版产业的冲击不仅体现在内容载体介质的改变,更体现在对出版流程和图书销售模式的改变即改变了传统的产业模式。在传统出版模式下,出版企业往往只是内容生产者,不承担图书的销售,即是单纯的内容提供商。而数字出版的到来,对传统销售渠道的冲击是致命的,传统实体书店纷纷关门即是明证。因此,销售渠道面临着重新的大洗牌,作为传统的内容提供商的出版企业也纷纷加入到销售渠道的争夺中。如表3所示,传统出版集团纷纷自建平台,既是内容提供商又是渠道销售商,试图打造一条自己掌握的数字出版产业链。

传统出版企业通过自建或与第三方技术上合作的模式,纷纷打造各种类型的数字平台,在生产内容的同时,也在试图掌握销售渠道,在数字出版竞争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3.探索数字出版技术与发展趋势

技术发展是引领此次出版业变革的重要因素,因此,掌握核心的技术或者发明更新更好的数字出版技术就能占领数字出版的先机,甚至引领数字出版的方向。

面对数字化冲击,传统出版企业主动出击,选择强强联合,与当地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开展合作,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持。这对推动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作用。

4.联手移动运营商开展移动阅读

移动阅读是数字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由于移动运营商拥有大量手机用户,移动阅读读者数量庞大。作为拥有较大的内容资源优势的出版企业与移动运营商开展合作可以达到以内容换平台的目的,无形中拥有了大量读者。如北方传媒集团旗下辽宁少儿出版社与中国移动签订了手机阅读业务协议,通过手机、移动电子书和网络终端,提供电子书的自有增值业务。再如时代出版2010年6月与浙江移动合作开发手机阅读业务,双方以公司提供的作品在手机阅读平台上产生的信息费为基础进行结算,对公司授予浙江移动的作品按信息费收入分成。在与移动运营商合作过程中,大多是出版企业将电子图书投放在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参与分成,从而盈利。通过这种形式,有些图书电子版的收入远超纸质图书的销售收入。

5.开发数字阅读终端

面对数字出版,以硬件生产为主的企业纷纷以电子阅读器投入数字出版的竞争,用终端掌握读者,从而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面对此种情形,部分传统出版企业也试水阅读器生产。如表5所示,在这六家企业中,只有长江传媒和新华传媒两家生产终端设备,而其中长江传媒的点读手机是数字教育终端,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子阅读器。在投入市场之后,阅读终端的销售情况远低于预期效果,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夹击下,几乎没有立足之地。

二、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六家上市出版企业转型实践的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在转型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也为其他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过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有益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数字产品定位不明

通过对六家上市出版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出版企业已经能够认识到数字出版的势在必行,也在采取措施进行数字化。但是,在数字出版过程中,对自身的数字产品大多缺乏明确的产品定位,只是沿袭传统出版内容和出版策略,或者是将现有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加工。面对数字阅读读者,缺乏对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倾向的调查分析,也就不能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另一方面,数字出版仍处于发展初期,出版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数字产品品牌,往往还是在借用传统出版业态下形成的品牌开展数字出版业务。

2.盈利模式单一

当下数字出版还处于探索阶段,虽然传统出版企业纷纷加入数字出版的大军,但是对于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还不明晰,盈利手段相对单一。出版集团虽然凭借自身强大的内容优势,可以与技术运营商开展合作,但技术运营商处于强势地位。在合作过程中,模式单一,内容出版单位提供纸质图书内容,但并没有参与图书的数字化过程,无法掌握数字出版的核心环节,也就丧失了对内容数字化的话语权。

3.数字产品国际竞争力低

在六家上市出版企业中,北方传媒旗下的辽宁科技出版社与美国数字出版商Actrace合作,将建筑设计类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并通过美方电子书销售平台进行销售推广,2012年实现了200种电子图书“走出去”[5]。但是,整体数字出版行业中,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数字出版竞争还略显不足:一是,参与企业少;二是,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少。这种“两少”造成了我国数字产品销售市场仅仅局限于国内。但这既是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机遇,说明我国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业务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4.数字出版人才不足

人才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在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才至关重要。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而言,不仅是内容载体的变化,更是整个出版流程、出版工艺的变革。从对六家出版企业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都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均积极与技术运营商、研究机构等开展合作,引进技术人才。但是,对于出版企业来说,数字出版人才的紧缺并非单纯的引进技术人员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出版人员转变原有的出版观念,研究了解数字阅读的具体内涵,以及数字阅读背景下读者的新的需要和心理。因此,与第三方技术运营商的合作并不能解决出版企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需要出版企业尽快地建立专业的数字出版人才队伍。

三、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建议

事物的发展以及我们对其的认识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对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应如此。转型期,错误亦或问题总是在所难免的,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能够不断深入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为传统企业如何转型找到正确的方向。针对当下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尝试性的思考:

1.打造数字品牌

在数字出版领域,不仅有传统出版企业还有从事IT事业起家的技术企业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移动运营商等。可以说,数字出版竞争已经不单单是出版企业的竞争。在如此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出版企业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和知名的品牌就不能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甚至无法生存下去。所以,要根据企业自身现有的实力以及现有出版资源,找准目标读者,确定清晰的发展战略和行业定位,做到差异化竞争,这样即使规模小的企业也能做到特色经营,逐渐发展壮大。而品牌是提高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的有力砝码,在竞争中要有品牌意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利用各种媒体做好产品的宣传推广,获得读者的认可,培养忠实读者。

2.探索数字图书多元盈利模式

数字产品能否盈利,是衡量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当下传统出版企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盈利模式单一、数字产品不能盈利的问题。想要打破这一困境,出版企业就需要探索多元的盈利模式。出版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内容不同,探索不同的盈利模式。如大众类数字图书,可以学习借鉴Amazon和盛大文学的微支付模式,一些旅游类图书可以学习国外一些旅游图书出版商的“广告+旅游”的模式。根据出版企业自身的出版特色,探索更加多元的盈利模式,是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关键。

3.开展“培训+引进”模式的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企业的生产方式、运营模式、管理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出版业向数字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面对新形势,人才问题已成为影响传统出版企业转型的关键因素。传统出版企业亟须培养一批掌握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网络营销、新媒体传播等专业技术知识的数字出版编辑策划人才和新媒体技术人才,要进行产品升级、跨媒体扩张、打造大型传媒集团,必须要有高层次的科研与创新人才。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引进技术人才这一条路,需要对企业内部现有编辑队伍的改造,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打造新型人才队伍。即一是需要加快对现有员工进行数字出版培训,让他们改变观念、领会数字出版内涵,同时掌握数字出版技术;二是从外部引进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4.展开国际合作提高竞争力

中国文化产品走向国际经历了较长的历程,现如今数字产品走出国门也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与国外数字出版企业开展合作,利用国外企业的数字产品销售平成数字产品的输出。如北方传媒旗下的辽宁科技出版社与美国数字出版商Actrace合作,将该出版社出版的部分建筑设计类图书内容进行数字化转换,通过美国电子书销售平台进行销售推广,实现数字图书“走出去”,提高自身参与国际竞争的砝码。当然,这种走出去还是一种比较初级的方式,获取的利润需要和国外平台分成,但这一种比较有效和快捷的途径,能够将内容快速打入国际市场,树立一定的知名度。

数字出版来势汹汹,对于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是“危”与“机”并存,出版企业只有主动出击,抓住数字出版的“机会”,才能躲过它带来的“危险”。虽然对于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的认识还有待研究和深化,但必须行动起来,投身于数字化转型的有益实践中去,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确立自身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地位。如若仍然停留在对传统出版的幻想和坚守中,那必将在新一轮的出版行业洗牌中被行业和时代抛弃。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期;传统印刷业;创新;路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30

[中图分类号]F42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02

0 引 言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的迅猛发展,一场数字化革命正在中国风起云涌,中国正迈向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这一转型将提高生产力和推动经济增长。企业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以便更好地适应时展,印刷业也不例外。印刷业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集中出现,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集约化程度低与自主创新乏力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再加上新媒体的冲击,众多传统印刷企业面临发展瓶颈。印刷业应该把握数字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新机遇,创新发展思路,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实践跨越与发展。

1 义乌传统印刷业的发展现状和困境分析

义乌包装印刷业依托“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的区域优势,发展成为浙江省四大印刷产业区之一,2007年中国包装联合会授予义乌“中国商品包装印刷产业基地”的称号。然而,义乌印刷业在长期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深层次矛盾集中出现,严重制约了印刷业的可持续发展。再加上新媒体的冲击,众多传统印刷企业面临发展瓶颈。

第一,产能过剩、市场失衡、印刷工价偏低。印刷行业同质化发展严重,差异化发展不足,产能严重过剩,企业通过降低工价的方式来抢夺订单,印刷工价越来越低,行业进入恶性竞争状态。加之传统印刷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单纯进行加工,无品牌意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因此,难以适应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现实要求。

第二,经营成本增高,印刷企业进入微利时代。印刷用纸张、油墨、版材等物料成本逐年上涨,加之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印刷业招工难,人工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印刷企业利润降低,进入微利时代。

第三,传统印刷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个性化、按需、可变数据印刷的需求。

第四,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电子产品逐步成为主流媒介,传统书报刊大量被替代,书报刊印刷需求下滑,相应的印刷市场严重萎缩。

第五,义乌传统印刷业高技能人才短缺。相对于德国高技能人才占企业员工总数40%的比例来说,义乌印刷企业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义乌印刷企业目前还大都实行两班工作制,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比较差,待遇低,人员流动性非常大。同时,由于管理模式传统,企业没有完善的人才晋升制度,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普遍存在着留不住人才的现状。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是决定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人才短缺将直接制约企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印刷企业面临着新一轮的严酷洗牌。如何把握数字化与信息化带来的新机遇,创新发展思路,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印刷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

2 义乌传统印刷企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义乌印刷包装企业规模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微型企业,受限于企业规模小、科技发展水平低、管理模式落后、技能人才短缺等因素,数字化转型仍然面临很多的挑战。

第一,认识不足。义乌大多数企业仍然采用传统式的家族管理模式,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对于产业和行业发展信息的了解比较滞后,不善于捕捉新信息,对印刷业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印刷数字化转型即采购最新的数字印刷机,大力发展新兴数字印刷即可。抑或有些企业认识不到印刷数字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仍然采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对数字化持观望态度。

第二,人云亦云,缺乏主观的战略决策。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企业认识不足,无法充分认识到企业自身的经营特色,忽视了别人无法提供而自己可以提供的差异化服务,缺乏差异化发展道路规划,盲目跟从别人,势必再次陷入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的怪圈。

第二,资金问题。发展新兴数字印刷需要高昂的设备投入,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成本压力令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3 义乌传统印刷业创新发展路径

印刷业向数字化转型,大型企业借由资金和市场优势可快速实现转型,而高额的设备资金投入让中小微型企业面临转型难的困境,不转型死路一条,单纯的跟风又没有资金支持。因此,对于中小微型企业来说,如何转型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3.1 流程创新

3.1.1 传统印刷的数字化改造

传统印刷的数字化改造,即用数字技术和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印刷水平,应该包括以下4个方面。

3.1.1.1 印刷内容数字化

对印刷内容资源进行再开发,使其能够为全媒体服务,甚至可以使印刷企业发展成为“媒体内容开发”供应商。

3.1.1.2 印刷生产数字化

基于数字化工作流程(CIP4/JDF)实现从原稿的录入到成品输出的印刷全过程的数字化,具体包括:数字图文信息的采集、组版、拼大版、RIP、数码打样、色彩管理、计算机直接制版、数字印刷以及由印前数据控制的印后加工等。

3.1.1.3 印刷经营管理数字化

结合互联网,改造传统印刷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印刷电子商务实现自动报价、网络下单、异地印刷等,为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内人、财、物、产、供与销的统一管理。

3.1.1.4 印刷设备数字化

没有数字化、智能化的设备,印刷工艺过程全数字化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必须有数字化、智能化的印前设备,才能生成基于CIP3/PPF或CIP4/JDF的数字化的数据文件,而数字化的印刷和印后设备才可以共享这些数据文件传送的信息,如油墨预置、套准预设、折页预设与装订预设等,使印刷生产更高效。因此,印刷设备必须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

3.1.2 发展新兴的数字印刷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定,使用生产型数字印刷机进行的印刷称为数字印刷,即狭义的数字印刷。目前,我国的数字印刷机及其关键部件、数字印刷所用耗材(纸张、油墨)等基本依靠进口,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数字印刷的发展。传统印刷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先将数字印刷设备和自动化水平较高的传统设备结合,并根据自身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全数字印刷设备,以满足个性化、按需、短版、可变数据印刷等的需求。

3.1.3 发展高新印刷技术,拓展印刷新业态

传统印刷企业可审时度势,抢占印刷新领域,如功能性印刷、介质印刷、3D打印等。

3.2 经营模式创新

以前,印刷业是传统的加工业,其终极产品就是印刷品。数字化转型期传统印刷企业应该善于把握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计算机、互联网以及其他行业进行有机的融合,延伸印刷产业链,扩展印刷新业态,用差异化战略启动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

3.2.1 重视品牌经营

传统印刷企业不应仅停留在产品印刷加工方面,而应该重视创立品牌,经营品牌,改变传统模式,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方案和服务上面,由单一的印刷加工企业转变为“信息技术、创意设计、加工与增值服务”于一体的企业,树立增值服务新形象。以优秀品牌带动区域产业集聚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3.2.2 创新营销方法和手段

网络时代,传统中小印刷企业要创新营销方法和手段,利用其数字化优势,积极拥抱互联网,拓展印刷电子商务和网络印刷业务,大力发展网络贸易,拓宽营销渠道,扩大市场范围。

国内外很多的企业都在通过数字化改变自己的经营模式。以雅昌集团为例,1993年万捷创立雅昌公司,率先提出“印刷业是服务业”的新理念,并积极探索传统印刷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印刷业产业升级,提出并实现了“传统印刷+现代IT技术+文化艺术”创新经营模式,即雅昌模式。雅昌模式将传统印刷工艺、现代数字技术和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传统印刷行业转变成了以数据处理为核心和产品的新兴产业。

3.2.2.1 艺术品印刷

通过多年积累,雅昌凭借国际一流的印刷技术、管理水平和质量水平,成为高档印刷品市场的领导者,建立了一套艺术精品印刷的图像处理标准。为画家、拍卖行、博物馆印刷画册、拍卖图录及纪念资料等高档艺术品。

3.2.2.2 雅昌艺术网

雅昌通过艺术品印刷数据的积累,创办了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类专业网站――雅昌艺术网,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和载体。

3.2.2.3 高端艺术复制品

雅昌已经建立了独有的艺术品复制工艺标准和工作流程,通过艺术品复制使国家瑰宝得以再现以满足普通艺术品爱好者的收藏愿望,同时对中国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3.2.2.4 数字资产管理

雅昌为艺术家建设了数字资产管理托管库、个人官网网站、在线数字美术馆和拍卖会防伪预报系统等。

3.2.2.5 策划、摄影和展览

雅昌模式成功构建了一个平台,将艺术家、学术界、文化界和收藏机构连接在一起。雅昌已参与主办了很多文化活动,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艺术品收藏与展览。

4 结 语

面对现今低价竞争的印刷市场红海,义乌传统印刷业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印刷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优劣势,紧紧抓住数字化转型期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带来的全新机遇,配合数字化媒体时代进行改革,以差异化战略来扩大市场份额,以创新来获取高额利润,打造属于印刷产业的蓝海战略。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阿里云于2009年创立,阿里从购买软件走向了技术自研道路,经过18年的发展,阿里巴巴本身已经成为数字经济体的最佳案例,其在自身业务场景中形成了完善的数字化转型技术和方法论。据Gartner数据,阿里云全球市场份额排名第三,仅次于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大中型企业们也纷纷转向阿里云来寻求解决方案。该季度财报中披露,中石油、国泰航空、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等正在使用阿里云提供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其中,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正在落地阿里云ET城市大脑,辅助城市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公共治理。我们因此而看好云计算行业的长期发展趋势,梳理云计算产业链相关龙头公司如下:

IaaS:浪潮信息、紫光股份、宝信软件、中科曙光、宝信软件

PaaS:用友网络、东方国信

SaaS:用友网络、广联达、恒华科技、卫宁健康、恒生电子

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用友网络、浪潮信息、宝信软件、东方国信、上海钢联、汉得信息、赛意信息、鼎捷软件。

我们坚定看好云计算和BIM给广联达、恒华带来的发展机遇,继续重申重点推荐。工程造价业务实现稳步增长,云转型效果持续显现;工程施工业务快速增长,收入结构持续优化;海外业务保持领先,积极布局金融业务。随着云计算和BIM等新技术的变革,建筑行业进入了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大量技术把各种信息整理起来管理工地。BIM模型等技术应用于BIM建造;大数据等技术则应用于数字企业。广联达智慧工地和BIM建造相融相生,BIM建造是解决设计的问题,这样实施的信息可以从智慧工地中得到,再结合数字企业就可以形成企业PDC的循环,这三块业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给施工企业形成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重点推荐组合:

篇8

关键词:CDIO教育理念;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

随着信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数字经济浪潮势不可挡,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方行业共识。据上海社科院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体量为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4.8%,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7.9%,中国正从数字经济的追随者转变为领跑者[1]。百行百业开始意识到,在国家数字经济战略背景下,外部环境的数字化转变已经决定数字化转型将会是未来传统企业的必经之路和战略重点,谁能率先在包括企业战略、营销、商品、商业模式、管理乃至企业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整体的数字化转变升级中成功推进并取得成效,谁就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抢占未来发展先机[2]。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对传统产业和原有就业岗位造成冲击,造成就业岗位大幅度消减,同时数字技术及其相互融合也会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继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3]。数字技术与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上述双重效应必将在未来重塑就业市场结构,同时伴随着对就业人群数字能力的升级需求,应用型高素质数字人才将成为未来市场上最为短缺的专业人才。波士顿咨询公司认为,当前中国数字人才缺口巨大,预测到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就业容量将达4.15亿,拥有“特定专业技能(尤其是数字技能)”对获取中高端就业机会至关重要[4]。因此,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培养与时俱进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是当前地方高校急需面对的重要问题。

1CDIO教育理念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5]。CDIO教育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的条件,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对大系统(集社会、历史、科技为一体)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四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作为高度重视数字技能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数字经济专业是系统培养具有利用数字技术来分析解决经济问题,掌握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综合性问题的发现、分析、设计、评价和改善能力,适应新型经济业态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数字人才,这与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大体上相吻合,因此,基于CDIO教育理念来构建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上是一种可行的选择途径。

2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1研究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特点,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色:第一,注重应用。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未来不仅需要拥有特定信息专业技能的人才,还需要大量与信息专业技能互补协同的跨界人才,具体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产品研发、先进制造、数字化运营和数字营销等六类数字人才,这些人才需求无不体现出实践性与应用型特点。第二,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数字经济专业办学面向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数字化转型背景,培养的是需要熟悉中国数字经济运行规律与改革实践,将来能够从事有关区块链、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宽口径人才。这种人才呈现出显著的、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特征,因此培养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第三,强调数字化能力。数字经济专业培养面向企业数字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特别是数字化能力,将是未来企业用人最重视的部分。培养学生包括数字战略管理、数字产品、数字化运营以及数字营销等方面的数字化能力,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2.2研究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基于CDIO教育理念,从系统工程的视角来研究设置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审视并处理好各门具体课程的逻辑关系,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来组织课程大纲建设,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搜集政府部门、企事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代表,同类院校或相关专业的专家代表,本学科带头人以及本专业教师代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研市场人才需求特点来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注重包括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数据科学等多学科之间存在交叉性的内容,根据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有针对性的培养数字化思维、实现数字化价值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此为导向来构建课程实施大纲。

2.3基于CDIO理念开展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革新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市场需要的是知识与能力双优的高素质数字人才,在知识体系方面,需要掌握与技术快速发展相匹配的新技术、新产品,在能力构建方面,需要匹配岗位要求,不论从事服务、市场、还是研发岗位,既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利用当前“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采取SPOC或雨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结合到传统课程教学中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深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在专业必修课(特别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搜集行业应用案例,基于CDIO教学理念及其“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实施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场景或问题中来,引导学生通过沟通与合作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字技能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应用。该部分的重点,一是优化数字经济专业的案例教学课程体系。明确案例教学法应用的课程,明确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基本知识点与教学单元。二是建设案例库资源。作为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库将围绕课程知识点,以尽可能接近企业需求或工程实际的综合性项目来进行建设,兼顾体现专业办学特色。三是组织实施案例教学、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组织实施符合数字经济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过程,并合适选择案例教学、SPOC、混合式教学方式,讲解、讨论、归纳来向学生展现一个真实应用场景,学生按照问题或任务来开展组织多样化的学习过程。

2.4根据CDIO教育理念推进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下,未来5-10年是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时期,而国内高校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端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时间不长,独立于企业的学校教育在瞬息万变的技术市场上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市场上掌握相关技术和应用的人才十分短缺,几乎供不应求。根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行符合国际标准、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考虑校企深度合作方案,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企业市场触觉敏锐、反应快的特点以及优质数字人才资源,为高校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数字化知识快速更新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或实习,或将企业现实项目或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直接带入高校课堂,基于企业运营管理中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到包括设计、部署、运维、优化等各项目阶段,注重培养学生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组织沟通能力,通过熟悉企业项目流程规范,提前理解和把握企业对人才素质与技能要求,体会并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与工作模式。

2.5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挖掘学生数据价值

传统教学方式通常严重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把握学生学情和教学方式,其弊端是无法客观而准确刻画真实学情,并且无法向其他课程教学进行复制和推广。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充分吸收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思想,合理应用当前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成果,可有助于实现上述“经验式”教学向“大数据服务式”教学的转变,有效加强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精细化管理,走出一条具有数字化特色的新型教学之路,增强专业办学的竞争力与吸引力。该部分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深度挖据学生数据的信息价值,促进个性化教学。利用后台数据库统计学生各方面信息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获取学生画像与学情报告,研究其学习过程存在的规律、特点和代表性问题,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归因,然后利用当下“大数据+教育”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研究设计符合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案,采取具有针对性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二是开展研究和探索在线教学方式。大数据技术与丰富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在线教学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可行方式,可以联盟兄弟院校相关专业,以课程共享的形式推动各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校级共享,竭力打造出多门精品课程,逐渐扩大平台课程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2.6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显而易见,面向数字化转型背景的应用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不能依靠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必须重点突出包括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在内的转变,构建科学而多元化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第一,教育评价。利用数字化教学信息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获取学生特征,对照CDIO教育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从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价,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决策提供可信依据。第二,学业评价。利用考试评价、考核测评以及心理测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完成学业所应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科学评价。第三,社会评价。通过电话、邮件等多种途径回访用人单位和企业,设计调查表及时了解用人单位或企业对实习生或毕业生的满意度情况,全面收集和分析用人单位或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并汇总反馈给学院主管领导、专业教师以及学工进行调整改进。

3结语

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和社会数字化转型趋势对未来就业人群的数字能力提出了升级需求,在上述背景下,本文以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研究构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经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人才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适应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数字人才需求,研究结果可以为地方高校推进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索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全力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N].人民邮电,2019.[2]胡青.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与绩效[J].浙江学刊,2020(2):146-154.

[3]紧跟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在第五届中国物业管理创新发展论坛上的演讲[J].城市开发,2019(22):24-26.

[4]檀盼龙,邵欣,张建新,李云龙.基于OBE+CDIO理念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项目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189-193.

篇9

关键词:新媒体;行业报;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99-02

一、引 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最近,美国《华盛顿邮报》将旗下连年亏损的《新闻周刊》以1美元的价格转售给哈曼国际工业集团创始人西德尼•哈曼。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全球传媒行业对纸媒未来命运的广泛讨论。

事实上,美国《新闻周刊》的生存困境不仅标志着美国报业的衰落,也是全球纸媒急需破解的难题。“报业衰亡”似乎已经不是危言耸听。在数字化大潮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已经不是要不要转型的问题,而是如何转型的问题,而这种转型,对我国行业类报纸尤为迫切。

二、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与党报、都市报和综合类报纸不同,作为我国报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多数行业报曾长期担负着中央各部委或大型国有企业机关报的角色,是专注于某一特定行业或领域的专业报纸。

在计划经济时代,行业报作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其发展主要依赖行政力量的推动。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伴随着新闻出版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行业报陆续与行政力量脱钩,进行转企改制,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在这种形势下,面对财政资金断奶,新闻纸、人力等成本的快速增加,曾经高枕无忧或市场化竞争不是很激烈的行业报,逐渐遇到了发展危机。更为严峻的形势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原本市场竞争能力较弱、新闻时效性不强的行业报,处境更加艰难。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音视频技术与因特网的结合,如数字报纸、数字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其基础和核心载体是互联网。与新媒体拥有的海量信息、互动传播、及时便捷、多媒体视听等优势相比,纸媒尤其是行业报具有天然的劣势,比如破坏生态环境、信息量有限、单向传播、时效性滞后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读者群,开始加速疏离报纸拥抱新媒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1.8%;手机网民规模为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另据新闻出版总署我国第一份《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出已经达到799.4亿元,总体经济规模超过图书出版。由此可见,网民的急剧增加使传统的阅读方式迅速被颠覆,纸媒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以互联网、户外新媒体和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正在成为主流。

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导致众多行业报的发行量不断下降,广告收入锐减,人员频繁流动,一场数字化生存危机笼罩着行业类报纸。据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广告总规模为193.3亿元,已经超越了户外广告收入,2010年将达252.7亿元;预计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将达到423.1亿元,超越报纸,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广告媒介。

用内外交困来形容当前行业报的现状并不为过,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否则难逃消亡的命运。当务之急,行业报要变被动为主动,变宣传为服务,充分发挥多年来积累的行业优势和专业优势,以积极的心态迎合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加快数字化转型,寻找新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三、跳出报纸办网站

众所周知,数字化已经无可阻挡地汹涌而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媒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实际上,新媒体的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对行业报来说,必须要看清大势,主动融入新媒体大潮中,尽快把数字化转型上升为战略高度,纳入报社的长远规划,加快在新媒体方面的布局。

鉴于大多数行业报都建立了网站,因此加快网站建设,实现报网互动,是行业报目前最现实也是较容易的数字化转型之道。目前,在行业报建立的网站中,真正实现盈利的还很少,能够自收自支的也是屈指可数,大多数行业报网站还处于投入期,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这也导致很多行业报处于上下两难的境地:不投钱担心落后于时代,大笔投入又缺乏资金来源。

综合来看,行业报网站不能盈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用办报的思维方式和盈利模式办网站,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订阅收费模式,二是用新闻吸引点击量,再以点击量吸引广告。

这种模式是现阶段大多数行业报网站普遍采取的盈利模式,其目的是试图实现“一个产品,多个传播渠道”,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信息共享。表面看起来这种模式有其合理性,但不符合网媒的特点,没有把网媒的优势发挥出来。

行业报究竟如何办好网站?由于新媒体以互动传播为特点,以整合营销传播为手段,在内容、传播和营销模式等诸多方面均有别于传统媒体,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复制于新媒体,需要按照新媒体发展规律办事,跳出办纸媒的思维定势,结合行业特点寻找盈利模式。目前,在各行业报创办的网站中,效果较好的大体有三种模式:

一是摆脱体制束缚,走市场化道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社早在1999年,建立了网站,成为报纸的电子版;2004年,在电子版的基础上,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网站“中国创新网”,并成立了中高新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网站的内容维护与业务开发,开始相对独立地探索新媒体发展模式与规律,摆脱了体制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收益。

二是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开展咨询服务。中国黄金报社主办的“中国黄金网”,从2004年开办“全球贵金属实时行情短信服务”,当年就实现盈利。截至2009年底,该报社数字信息产业收入达到报社总收入的10%,处于全国报业领先水平。中国税务报社主办的“中国税网”以税务咨询为主,2004年创建当年就自收自支,2009年收入达到1400多万元。

三是立足行业,开办电子商务。利用媒体资源,用宣传置换企业产品销售,即用网络广告推荐某个产品,有了销售以后,再与商家分成。中国石化报社创建“中国石化团购网”,整合全国百万石化员工的分散购买力,建立“厂商直销联盟”;2007年,与一汽大众合作,为石化员工购买一汽大众汽车6202台,为石化员工节省购车费1241万元,为报社创收120万元。“中国石化团购网”创办一年多,就与一汽大众、海尔、太平洋保险等知名厂商合作,实现销售额8亿元,达到了既为行业员工服务,又为企业服务,增加了报社收入。

四、发展新媒体的几点建议

著名的《蓝海战略》认为,在红海中,每个产业的界线已经被人们所接受,竞争规则也已为人们所知。与之相对,蓝海代表着亟待开发的市场空间,代表着创造新需求,代表着高利润增长的机会。行业报的新媒体蓝海在哪里?如何驶向蓝海并经营好蓝海?综合各行业报发展新媒体的实践,有几个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要加大对新媒体的投入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网络化的步伐加快,行业资源正面临被竞争对手瓜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主动转变观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技术优势,其结果将是路越走越窄,资源越来越少,发展越来越艰难。因此,必须要解放思想,加大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投资新媒体时,应该结合报社实际,对新技术要做到高度重视、理性对待、合理投资、为我所用,做到既不盲目跟风也不随波逐流。

二是提升新媒体的地位,使其独立运营。现在一些报社的新媒体,依然由报社的单一的网络部门负责管理和运营,人手少、权力小、自主性差,难以摆脱体制束缚。因此,必须要把新媒体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实体,避免受原有报社体制的干扰。条件成熟时可以吸引战略投资,一方面可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更多地运用市场化手段发展新媒体。另外,要强化报纸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互动双赢,避免互不买帐、相互拆台。

三是加强品牌再造和延伸。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纸媒的衰落,但这并不代表报纸品牌的消失,更不代表报社肩负信息传播责任的丧失。相反,利用新媒体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品牌塑造和延伸,使行业报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品牌延伸的方向包括:通过网络开展音频视频业务;介入更多的文化活动,如图书、期刊及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向电子商务延伸;向其他领域,如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等延伸。

四是从舆论宣传到信息服务的角色转变。不可否认,报纸是,肩负着舆论宣传的重任。但是,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以及对信息需求的独特化,以往自上而下、宣教式的传播方式,已经越来越被读者所厌恶。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角色转变,是必然趋势,也是新媒体的优势之一。因此,行业报新媒体必须在“专业信息”和“综合服务”等创新业务上下功夫,打造核心竞争力。

五是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当前,新技术层出不穷、盈利模式不断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固守原有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行业报必须紧密关注电子阅读器、网络视频、移动采编系统、短信、彩信、手机报等新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各种营销手段的创新,包括精品内容营销、实用资讯营销、广告营销、活动营销 、品牌营销、数据库营销 、咨询服务与创意营销等,加快盈利模式的探索。

五、结束语

数字化对传统媒体的改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这一趋势要求传统媒体人,既要做报刊的“守望者”,也要做巨变的“见证者”,更要做新媒体的“建设者”。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在办好报纸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媒体,是行业报解决发展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预想,随着行业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行业报将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晋雅芬,牛春颖,李雪昆.2010年中国传媒业:加速整合,蓄力待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

[2]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4).

篇10

【关键词】数字电影 放映技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56-01

近年来,数字电影伴随着科技数字化进步不断发展,数字电影放映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技术研发、技术改进、技术发展的过程让影视数字化成度更加明显,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发展前景更具展望性。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数字化发展的不断扩大化,深度激发了大众文化消费潜力,大众文化的消费渠道再度被拓宽。

一、数字技术对电影产业产生的积极作用

1.独特的影视效果

数字技术为一切视觉形象的创作提供了可能性,增加了电影鲜明的视觉艺术效果。借助数字技术的科学手段让电影创作过程中一些难以显现的艺术场景、人物形象、拍摄方式完美呈现,让靠实际拍摄无法实现的特殊镜头语言的表达方式得以实现。再者,电影制作的数字化水平合成的气势宏伟、场景壮观的清晰画面,逼真地搬上荧幕,轻而易举地展现在大众面前,给广大观众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冲击和震撼。

2.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数字技术作用下,电影视觉效果得到了很大完善,同时电影艺术创作空间也得到了极大拓展。电影制作艺术空间的拓展主要通过现实主义手法对领域内的现实进行描述,让历史真实再现或者对历史进行重新再造。

现如今,全3G影片的出现是数字技术拓宽电影艺术空间。全3G影片制作手段的出现完全该改变了传统的工作程序,使工作人员完全从胶片和摄像机的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了创作空间的自由化。

3.有力的技术保障

数字技术为电影开创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段数码摄像机是数字时代运用最广泛的产物,方便、简单、易操作的工作性能为创新电影形式提供了技术保证。

二、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电影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电影的大力推广与发展,推进了电影放映技术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目前社会形势为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便利条件。

1.国际对数字电影发展的大力支持

促进电影产业顺利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电影产业提供了保障。电影数字化发展,带动了电影放映技术不断更新,成为促进电影事业发展的巨能。为了推动我国电影事业发展高超国际先进水平,就必须紧跟数字电影发展大势,建立可靠的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监管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数字电影发展体系,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各个环节的应用,为数字电影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2.具备数字电影发展的技术环境

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统一体。电影艺术的基础就是电影技术,电影艺术在电影技术的引领下才能得以顺利发展。新产业在新技术的促进下产生发展,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已经成为数字电影产业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电影由胶片型向数字型转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数字放映技术日臻成熟。国内外电影放映新技术不断寻求发展的新市场,这为我国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纳新、集成、消化、在创新提供了宝贵资源,创始了良好的技术环境。

3.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国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顺利完成了数字化发展过程,其中农村流动性放映模式的形成为城市数字影院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电影产业数字化放映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有力助推了数字电影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探析数字电影放映技术发展趋势

1.近年来,整个数字电影体系受到数字技术融合性发展趋势影响深远,促使数字电影放映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功能更加齐全。不远的将来的数字电影不仅只是播放系统的数字化升级,将是整个系统的数字化升级。为了更好地适应转变,数字电影放映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应当从电影播放的整体系统和相关设备数字化向服务设备信息化转变入手。数字电影播放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应当实现以往的简单提供数字化电影储存播放设备向着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体系和标准过程的转化。

2.目前,数字电影制作的核心技术和制作设备的数字化进程,在电影数字化发展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得到实现。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将会成为将会是电影行业未来的发展重心建立的基础。届时,高效的数字化电影制作流程将会产生,制作效率势必也会的到更大的提升,数字电影在新媒体中的竞争地位也会得到提升。如今,数字技术在数字电影创作领域中的得到大力推广,未来的数字电影中,数字特技的应用、建模技术与运动捕捉的特效、适时预览立体影像、技术合成以及技术获取、三维动画、制作立体影视等广泛应用,将会令数字电影更加精彩纷呈。

3.数字电影视不仅有吸引人故事情节和诱人宣传,最大的优势是能给观众带来强大刺激的感官盛宴。先进的数字技术的产生,并且在电影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电影播放模式播放效果,远远不能满足观众们的消费需求,所以针对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为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创作方法、传输技术及监督措施,将是电影技术工作者需要长期研究的重点。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影响下,我国的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充分认清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的学习开发与广泛应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发展,对促进我国数字电影产业健康科学发展作用重大。

参考文献:

[1]徐晓飞.论电影放映技术更新与发展趋势[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3:281.

篇11

数字出版转型的行为阐释

清晰的转型升级路径为实现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多年来,北语社通过项目合作制培养起一支既熟悉传统出版又适应数字出版的编辑、发行和管理队伍,具备了实现转型的人力资源条件。国家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相继推出的各种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出版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面临的资金瓶颈。由此,北语社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战略任务进入快车道,并逐渐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走在了全行业前列。

(一)制定数字出版战略规划

2011年,北语社在电子音像出版、网络出版等业务先行摸索出的经验基础上,前瞻性地做出了依托专业特色,从传统图书出版、电子音像出版和网络出版转向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的决策,制定了数字出版战略规划并纳入出版社“十二五”整体发展战略中。

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确立了如下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思路创新为重点,以技术革新为契机,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科学管理为保证,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数字技术贯穿于内容生产、过程管理、渠道传输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坚持科学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切实提高北语社数字出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扩大发展规模和效益,实现传统出版业态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升级,增强北语社的核心竞争力,使数字出版成为“十二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助力汉语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十二五”期间,北语社将充分发挥国际汉语教育、文化国际传播的专业出版和外向型出版特色优势,坚持走特色化、专业化、精品化数字出版发展之路。主要战略任务包括:完成存量出版资源的数字化整理和加工;以电子商务为基础搭建网络出版平台、资源集成服务平台和移动出版平台;构建以语言教育类产品和外向型文化产品为主要方向并且种类齐全的数字出版产品体系;以国际市场为主体构建数字化的传播渠道;通过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形成内容的关联、挖掘、生产、加工、管理、传播等全产业链的数字化。

(二)确立产品和技术布局

在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的框架下,北语社立足于中长期的战略需要,对数字出版产品和相应的技术实现方案进行了整体布局。

在产品布局上,北语社以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为根本方向,主要围绕汉语学习和教学类、外向型文化类等两方面内容进行特色化、全媒体、品牌化的数字产品开发和数字资源库(平台)的建设。其中,北语社具体规划了移动媒体产品、工具类软件和数据库、网络电子书、多媒体产品、以HSK和MHK为品牌的在线学习与评测系统、MPR出版物和点读产品、音视频产品等7条重点产品线。对各条产品线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北语社也规划了各自相应的开发格局和重点,将中长期布局任务细化到当前,保证建设和开发的节奏性和连贯性。

在技术布局上,北语社坚持商业合作与自主开发相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技术路线: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手段,将自身的内容优势与技术服务商的技术优势进行对接;另一方面,对于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体系的核心技术,则通过一次性买断、前期注资开发等多种形式获得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把握数字出版时代的主动权。

(三)建立组织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

为保障数字出版业务的顺利开展,北语社成立了数字出版中心,作为数字出版发展战略的主要执行部门,在其他事业部配合下开展工作。对数字出版中心实行目标管理,从运营机制、财务核算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建立了相应的制度,通过科学的激励与约束,调动数字出版中心策划、执行选题与产品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数字出版业务向前有序推进。

数字出版本质上仍是出版工作,规范的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为此,北语社建立了从选题申报、人员组配、合同管理到编辑审校和文件归档的整套数字出版工作流程,并分门别类针对不同载体形式的数字出版物制定了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实行周期性质量检查和质量管理责任制度。流程体系和质量管理办法在数字出版业务运行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落实数字出版重点项目与产品

制定数字出版战略规划之后,北语社围绕重点项目与产品,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数字出版各条产品线。目前,以全球汉语教学和文化资源平台、移动出版平台和MPR语言读物等为代表的重点项目和产品正在有序推进,进展顺利。

1. 全球汉语教学和文化资源平台

全球汉语教学和文化资源平台是北语社数字出版战略中最重要的集成性综合项目,主要面向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师、学习者以及中华文化爱好者提供不同种类和性质的资源服务。平台汇聚了海量优秀国际汉语教育数字资源与中华文化数字资源,以北语社自主品牌的产品和资源为主,同时鼓励用户上传资源进行收费或免费的共享,实现了教育出版的内容体系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遵循数字出版的商业逻辑,全球汉语教学和文化资源平台提供“免费+收费+增值服务”的访问模式,对资源进行不同层级的定义并设计不同的技术实现手段,从而既满足大型数字出版项目盈利的需要以及目标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实现长期的稳定发展。

全球汉语教学和文化资源平台项目的策划和执行体现了北语社对教育出版数字化的最新理念,即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教育出版从单本教材出版向教学系统构建、从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从实物销售向网络下载流通、从内容核心向用户核心的四个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可以打造一套适合社情和市场的清晰的商业模式,逐步推进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

2. 移动出版平台及产品

紧跟移动互联网的最新发展趋势,北语社面向海外读者打造了以传播汉语与中华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一站式全媒体移动出版平台。平台集成了产品内容在线预览、音视频点播、分类检索、精品推送、产品导购、信息和本地书架管理等功能,为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汉语学习和中华文化体验服务。

同时,与平台配套的移动媒体出版物也相继研发。北语社把移动媒体产品线按照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了细化,尤其针对适合平板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阅读的多媒体出版物和有声电子书等细分类别进行了精心设计和重点开发,推出了多个以多媒体为展现形式,可以实现文本阅读、动画演示、发声朗读、视频播放、录音回放、交互练习、学习游戏等功能的独立产品或应用。

3. MPR语言读物

MPR出版物是北语社数字出版七大产品线之一。2013年,北语社启动了MPR出版业务试点,与深圳天朗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确定合作意向,研发“中文小书架”项目。

“中文小书架”是一套专为海外儿童设计的汉语分级阅读绘本。北语社还将针对适合的国际汉语教材产品进行MPR版本开发,尽快形成MPR出版物的产品线规模。

“中文小书架”MPR版的推出丰富了北语社汉语语言学习出版物的载体形式,通过这套试点MPR出版物的运作,北语社充分发挥外向型出版优势,与数字出版技术成果实现了创新融合,开辟了利用“中国智造”的国际标准推广中华文化的全新的出版格局。

未来计划及趋势研判

全球汉语教学和文化资源平台以及移动出版平台作为成本投入高、技术构建复杂、研发周期较长的大项目,经过2013年以来的建设,一期研发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具备了对外开放的条件。因项目主要面向国际汉语教育专业领域,北语社在立项之初就组织营销与发行人员对项目开发应用前景做了针对性调研,摸清了平台上线之后的目标市场需求特点。

在研发中,北语社也突破闭门造车的窠臼,利用教材推广、教学年会、数字出版研讨会等多种渠道,介绍展示内测版、未上载至服务器的本地版等多个版本的平台系统,积极吸收与会人员尤其是汉语教师和汉语学习者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平台的功能设计。预计2014年底,全球汉语教学和文化资源平台一期和移动出版平台一期将正式上线,分别登陆国际互联网和苹果在线商店。首批21种MPR语言读物已经在2014年深圳文博会正式展出,并已在10月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亮相。

篇12

中国记者:从去年以来,作为集团营收主体的都市报影响力和利润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面临危机成为报界共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崔安定:个人意见,报业收入开始下滑,报业的高额利润一去不复返,原来人们在报社广告部排着队要求登广告的场景已经成为历史。报业也呈现出下滑态势。

从高额利润转向行业平均利润,任何行业的发展趋势都是如此。对此,我们应有清醒认识。

但是巴菲特为什么还要收购那么多地方报纸?因为他认为虽然报业的利润率在下降,但还是能有10%的回报率,还是不错的。

中国记者:您认为造成报业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崔安定:新媒体正在蚕食报业资源。

以前,我们报人常常在想,我们七八个亿的广告,谁来替代我们?现在的形势已经很明确,确实不会有某个媒介一下子替代报纸,但是会逐步蚕食。小到APP、户外广告、LED大屏等,大到门户网站、社交媒体都在分流报业的广告资源,类似这种新媒体的东西越多,报业也就越困难。目前,报纸广告的下滑还在持续,不断有新的东西在分流报纸广告。投放渠道不断增加,报纸广告自然不断下滑。

目前,西部省份报业下滑趋势还不太明显,从东到西,应该有个逐步影响的过程。现在,华商传媒集团的四份子报每年收入依然增长。可能到2015年,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报业下滑速度无法预测,可能在下滑到一定程度之后会有一个平台期,这主要取决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变化,广告增长是GDP增长的两倍,经济加速下滑不太可能,但增长多少也不一定。这就是报业转型的背景。

战略转型与产品转型

中国记者:从报人办网开始,其实报业就开始了转型尝试。时至今日,报人对转型的理解思路更加开阔。华商传媒集团怎样理解转型?

冯玉明:每家转型都是一部“血泪史”。转型并不是包医百病的良药。大多数肯定是转不成的,只能挣扎着活下去。这是这个话题的必然宿命。

我们经过大量调研之后,首先确认的就是所谓转型是战略转型,而不是产品转型,只针对产品的任何单一的修补、延伸都只能是保健,而不能救命。救命的方法我们也不敢说自己已经找到了,只能说基于我们目前的资源和能力,我们希望未来三到五年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起码让我们走在大路上。

信息过载时代,除了版面怎样留住客户?我们需要拿出新的业务,新的服务,新的产品,传统媒体不是只有等死,而是怎样发掘我们的资源价值,焕发我们的青春。当中一定要基于我们的资源和能力做这个事。否则,转型是不可依托的,有风险的,短命的,跟风的。这样的教训在全国是很多的。大家都说转型当然要交学费,但是学费的额度和频率过多的话,那一定还是有基础原因的,比如方向本身就错了,可能新服务新产品没有很好地对接市场,所以一定要了解新服务新产品是为谁而诞生的。谁会为此来买单。

中国记者:在新的技术和传播环境下,报纸怎样才能更好发挥媒体属性,构建传播力和影响力?

冯玉明:新媒体时代,报纸不一定要死,但不再一枝独大,不再是我们唯一的衣食父母,而是成为集团旗下一个合理的盈利手段。信息传播模式被颠覆,由信息稀缺到信息过载,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个特征。都市报的巨大红利能够获得基于的恰是信息稀缺背景。而我们是有门槛的市场主体,所以我们能够获取暴利。

信息过载时代,专业媒体人一定还有机会,只是要找准如何发挥好自己的优势。技术再厉害,也有做不了的事。比如很多业务要靠人工智能+人工。这就使专业的信息生产者、处理者、拣选者能发挥非常好的作用。我从来不认为纸媒将死就是新闻将死,纸媒将死就是传媒将死。我认为只是挑战我们有没有找到新的业务方向,说到底还是市场决定论,用户决定论。用户和市场都改变了,不改变当然没有出路。转型并非要追求多么高的暴利,而是要重塑传统媒体在新传播时代的价值。说到底这是我们转型方案设计的追求和出发点。转型与转身

中国记者:您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提及,转型之前要先转身。请问您是如何理解转型的?“转型之前先转身”的含义又是什么?

齐东:现在业内对转型的探讨不很清晰。一栋楼,租出去,变身物业公司不叫转型,只是个转身而已。报社开个酒店也能赚钱,但这跟转型没有关系。

我们认为的转型是战略转型,转型的方向、路径、战略逻辑,是一脉相承的。或者说,就是基于内容广告发行三方面的资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环境下,寻求与用户需求相适应的新模式、新服务、新平台,这可以理解为核心能力转型。

没有新媒体,只有新服务。只有在转型的探索中,我们才能知晓什么是我们基于现有资源能够提供的强服务。产品转服务,这个转化率是市场筛选出来的,在这个基础上,报业的收入结构才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实现来自用户的收入。理想的转型与不够理想的转型

中国记者:转型的模式逐渐积累出一批,您认为什么是理想的转型,而哪些转型不够理想?应如何判断?

篇13

[关键词] 报刊媒体 数字化转型 移动媒体 运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6-0062-04

[Abstract] Traditional press media exists two modes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 foreign mode of abandoning print media completely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omestic mode to the cross-media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cross-media development mode of Modern Media Co., Ltd.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media business, finally, mobile business operation strategy of the press media are proposed. Emphasis on the cooperation importance among press media, technology companies and channel operators, at the same time, the press media need to change from the shallow operating model “secondary selling”of the content, to the mobile, open and social innovation business mode, and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CSD mode”in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business.

[Key words] Press medi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Mobile media Operation strategy

报刊数字化转型一直是学界与业界重点讨论的话题,如今已经走到尼葛洛庞帝所说的“传送信息的传播者根本不知道传送出去的比特最终会以何种面目——影像、声音还是印刷品——在接收端出现”[1]的节点。在多种媒介终端竞争格局中,国内外媒体表现出不同应对方式:国外的传统媒体“大佬”急于向数字化转型,舍弃纸质介质,选择数字终端,实施完全转型,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而国内的传统媒体虽然看到快速发展的新媒体逐渐蚕食纸质读者群体和广告份额,但大多数实施“软着陆”,向全媒体转型,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创建“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南方都市报提出构建“南都全媒体集群”等。

继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改变人们接收数字信息行为之后,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等移动数字设备的流行,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建设与普及,使信息传播在碎片时间、碎片空间上再次得到延伸,这也逐步改变人们的信息消费习惯[2]。因此报刊在实施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移动媒体及其运营,从信息终端、内容以及内容交易方式三个方面重构与读者的关系。本文以现代传播集团为例,透过其移动媒体的经营方式,探讨报刊发展移动媒体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印刷媒体坐稳主流,移动媒体乘势崛起

现代传播集团从2010年开始开展移动数字媒体业务,并在2011年提出将移动媒体定为业务发展的重点,旨在打造一个领先的移动媒体平台。如图1所示,移动媒体(数码媒体)的业务收入从2010年的54万元,到2012年的3420.2万元成为集团第二大业务。对2010—2012业务收入数据分析,发现印刷媒体仍然占据主营收入地位,且远远超过移动媒体收入,但是年增长平缓;移动媒体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同样,印刷媒体对现代传播集团盈利做出主要贡献,但增长缓慢;移动媒体自推出伊始就为集团贡献盈利,虽然数量少,但增长强劲,表明经营状况良好。图中的印刷媒体数据由广告与发行两部分构成,虽然印刷媒体广告收入与盈利实现缓慢增长,但发行收入出现下降趋势(图中未细分),且亏损年年扩大,可见印刷媒体市场逐渐萎缩。

图1 现代传播集团2010—2012年

印刷媒体与数字媒体经营数据(千元)

注:1.数据来自现代传播控股有限公司公布的业绩[3];黑线代表印刷媒体数据,灰线代表数字媒体数据,方块代表收入,三角形代表盈利。

2.图示纵坐标为对数刻度,反映发展趋势;为了直观对比,采用双坐标,印刷媒体数据使用左侧纵坐标轴,数码媒体数据使用右侧纵坐标轴。

现代传播集团的业务结构反映了目前我国报刊经营现状,印刷媒体依然是报刊主营业务,虽然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发行年年亏损,但是丰厚的广告收入仍然维持着一大批报刊的生存与发展。然而印刷媒体似乎增长乏力,广告收入增长疲软。与此同时,各报刊注重引入和使用传播新技术,大力开发数字媒体产品,特别是针对时下流行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移动设备,强调数字信息产品的移动特性。报刊移动媒体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较典型的应用受到读者的青睐。

2 移动应用仍处于试验阶段

移动终端除了用于阅读,还能用作游戏娱乐、社交、办公等,丰富多样的应用使得报刊在发展移动媒体的过程中不仅存在同行竞争,还必须与其他类型的应用特别是游戏类争夺用户注意力。传统报刊虽然依靠其已有声誉获得一批移动用户,但是,仅靠纸质媒体的声誉和运作方式难以维持移动媒体的生存,遑论发展和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当前我国报刊的确面临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但远未到达美国那种非此即彼、非转即死的境地。因此,面对移动信息浪潮,我国传统报刊无须过于担心,应该认识到当下是大浪淘沙的试验阶段,要开放、创新地进行移动媒体应用试验。反观现代传播集团移动应用产品组合,包含了不同性质、不同内容和不同收费模式等明显差异化的应用。如表1所示,既有杂志应用,也有日常工具应用,如iWeekly Calendar为用户提供精彩图片和日历服务;既有指向明确的单项应用,也有多元化电子杂志应用程序,如iMagazine可为用户提供现代传播集团旗下各类杂志的电子版本;既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应用如Bloomberg Businessweek;收费方式多元化,分单期、月订阅和年订阅等方式,iMagazine对平台内产品根据纸质媒体实行差异定价,类似专属现代传播集团的电子报刊亭。可见,无论是内容表现形式,还是收费模式,现代传播集团通过不同移动应用进行差异化设置,这种方式有助于现代传播集团通过产品的优胜劣汰找到移动用户喜爱的、符合移动媒体发展趋势的数字内容传播方式。

表1 现代传播移动应用程序组合

注:数据来源于App Store,灰色底标记数据代表评分用户数少于50。

3 报刊发展移动媒体策略分析

3.1 移动媒体是内容与技术的结合,与专业技术方合作将事半功倍

报刊必须明确自身在移动媒体产业链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有的放矢地执行移动媒体发展策略。在数字浪潮的冲击下,媒体信息不再是传统报刊的独角戏,终端设备商、网络运营商以及一些新兴科技公司纷纷加入这场数字信息的争夺战。新兴科技公司具备技术优势,电信运营商拥有渠道优势,两者都是发展移动媒体不能绕开的环节。相较之下,传统媒体提出向全媒体转型,是基于内容生产商的传统定位,致力于用多种渠道为受众提供多种形式的内容,以全形态内容作为吸引受众的最主要因素[4]。内容始终是报刊的独特优势,报刊在发展移动媒体的过程中,要以内容为核心寻求合作,或向其他环节渗透。如现代传播集团以12961000元的代价向广州市众德咨询有限公司收购iWeekly的业务经营及其相关资产,为iPhone和iPad用户提供集团杂志内容,并提供广告服务;收购专门从事提供移动装置大型数码出版方案的公司RTI(Rakuraku Technologies Inc.)20%的权益,进而在中国和日本建立移动应用程序技术中心,负责完善已有应用程序,开发新产品,向用户提供最先进的阅读体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移动媒体业务具备三个优势。

首先,传统报刊通过收购技术厂商能够以相对成熟、进步的技术进入移动媒体领域,将科技公司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自身资源,向产品研发渗透。新媒体不应只是杂志的PDF加上视频而已,iWeekly for iPad以其魔法互动和至美界面呈现出数字阅读的全新时态[5]。读者作为“隐身人”以第一视角介入场景,体验真切的视觉感受:在厨房参谋专题《味游沙拉》中,滑动餐桌,就可以在时间线中快进快退,学习厨艺贴士;在当代艺术及文化类专题中,艺术家以“语音导览”形式,向读者一对一地讲解其创作灵感,以视频、音频、特效等将读者带入虚拟的画廊展场。技术手段丰富了内容的表现形式,提升了用户阅读体验。

其次,由技术公司负责产品研发与改进,能够保证移动媒体产品的先进性和易用性,并及时地根据用户评价作出有针对性的修正。如表1所示,现代传播集团的各款移动媒体应用更新周期大多约为一个月,且根据App Store用户评价内容可发现,用户反馈信息主要体现在功能优化设置与应用程序稳定性两大方面。高频率的升级换代需求,与用户重视产品功能等因素,决定移动媒体应用必须有持续的技术优势以保证其跟随乃至引导用户使用需求。

再者,相较于在传统报刊内部组建新媒体部门或技术部门,收购技术厂商的方式更有助于报刊面对技术、面对移动应用产品时摆脱传统运营思维的束缚,让技术独立运作,既在报刊统一思想指导下与内容保持联系,又能根据自身行业特性创新技术,同时有助于报刊本身专注于内容生产,保持内容核心竞争力,减少二者相互掣肘的几率,实现二者进步性的融合。

3.2 媒介的改变呼唤运营模式的转变,创新移动媒体的商业模式

传统报刊发展移动媒体既是为数字化转型探路,也是为将来的经营竞争布局。因此,移动媒体必须为报刊带来新的获利方式。报刊发展移动媒体的形式大多以移动应用程序为主,这种方式一方面适合移动终端和方便用户使用,另一方面通过控制程序下载或内容下载区别于互联网信息的完全开放,适合报刊进行收费设置。目前,移动媒体如iPad应用程序主要存在四种收费模式,一是完全免费,二是下载收费,三是限时限量内容免费,超过一定额度再进行收费,四是通过广告获取收益[6]。

大部分移动媒体依然通过订阅或广告的方式获取收入,经营模式依旧是传统的“二次售卖”。这种方式在终端和渠道掌握在其他公司手中的移动媒体时代是难以奏效的,2011年2月15日,苹果宣布新的内容类(报纸、杂志、视频、音乐等)应用软件收费方案——对所有经由苹果iTunes商店发生的内容交易,苹果将收取交易额的30%提成,还要加上40%的报纸广告收益,在向苹果贡献提成后,仍然无法获得数字时代最重要的资源——用户数据[7]。这无疑使得报刊应用程序通过订阅和广告实现盈利越来越艰难。而业界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收费墙”,在习惯廉价内容乃至免费内容的国内信息接收环境里,只能是一种奢想,在短时期内难以获得大量用户认可和接受。因此,报刊要通过移动媒体实现盈利,必须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开放性与社交性,改变传统报刊运营思维,扩充信息传递意义至内容传播、交流与服务,创新经营方式。如现代传播集团自2013年起不仅继续推出新产品完成iContents策略外,还投资执行iShopping策略,推出媒体推介电子商贸平台,不仅为广告商提供iPad、iPhone等移动媒体的广告空间,还准备通过数字媒体形成包括宣传、购物指引、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更加广阔的业务范围。

在用户注意力竞争更为激烈的移动平台上,报刊必须探索移动媒体经营多样化,创新其商业模式。本文认为可参考地铁系统的“R+P模式”[8],仿效地铁通过网络化、规模化、集成化运营在其经过范围产生巨大外部效益的方法,移动媒体可采取“CSD模式”(Content+ Space+ Data),以内容为核心,提升内容品质、完善产品功能,提高使用体验,增加用户数量的同时,将用户很好地聚合在移动媒体平台上,以此提升产品所在赛伯空间的价值,如广告价值、电子商务价值,并形成用户数据库,进行数据营销。如前面强调的,在实施新的移动媒体商业模式过程中,报刊必须运用并体现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开放性与社交性。

移动性。移动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主要在于能够通过移动终端掌握用户的移动规律,根据用户接收信息的内容、时间和空间建立用户坐标系,根据坐标信息扩展服务。例如,通过GPS、无线信息网络等的定位功能获取用户位置信息,实现LBS 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提供周边生活资讯、团购及优惠信息[9],根据用户坐标上三个因素相互关系的变化改善媒体内容设置,以及追踪用户坐标变化掌握其移动规律,向广告商等售卖,帮助其进行精准营销等。

开放性。移动媒体产品既要利用开放的网络信息,也要建构自身的开放性。通过其他移动媒体、社交媒体开放的API接口,了解用户在这些媒体中的使用行为及其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对比分析改善自身的内容和功能设置。与此同时,报刊在运营移动媒体时要注意增强内部与外部开放性。传统报刊一直提倡发展全媒体战略,其中就包括要增强媒体的开放性,促进媒体间的联系与交流,同样,移动媒体要增强内部开放性,产品组合中各媒体共享内容资源与用户数据,建立统一的移动媒体平台。移动媒体设置外部开放,一方面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及时回应用户反馈信息,另一方面打破传统报刊的内容封闭性,改变逐渐与时代潮流相悖的僵化的“传—受”关系,鼓励UGC(用户生成内容)加入产品内容版块,提高用户参与度和用户黏度。

社交性。媒体在发展,用户也在成长。用户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选择,再到渴望诉说与对话。如今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就像打电话和发短信一样是一种随时随地的行为。如果忽略用户的诉求,报刊将同样会被用户遗忘。所以,报刊要注意通过移动媒体加强与用户的交流。同时,对一向重视用户产品需求和行为信息的广告商而言,与用户直接对话更能获得直观感受。因此,报刊能够通过二者对社交的需要,重构“二次售卖”模式,重新定义用户、报刊和广告商的关系,通过邀请目标用户和相关广告商,以电子商务、线下活动等方式,成为二者对话的平台。

篇14

关键词:产业数字化;数字化产业;产教融合;市场营销

一、研究背景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7.5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的19.1%,占GDP比重的7.3%。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1.7万亿元,占数字经济比重的80.9%,占GDP比重的31.2%。数字经济内部结构呈现“二八”比例分布。2020年,三次产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8.9%、21.0%、40.7%,同比分别增长0.7、1.6和2.9个百分点。数字时代下,培养新一代国家建设人才已迫在眉睫[1]。数字化产业的发展,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保障。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算法、云计算服务、区块链、数据安全、数字消费等各种数字化技术所用的新基建和数字化设备,使数字产业快速发展并得以应用。这些数字化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是支撑起产业数字转型的砥柱。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5G等新一代通讯技术的变革和应用,席卷行政服务系统、教育系统、金融系统、医疗系统等所有领域。高校传统专业教育已不能满足产业数字化新需求,唯有顺应时代和产业的变化不断更迭,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新技能型人才。

二、数字经济新业态产教融合现状

美国能诞生如此众多的互联网巨头,与其职业教育的“合作教育”模式密不可分。“合作教育”模式是将专业人才培养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一种高等教育策略。2009年,美国将“合作教育”模式更名为合作与实践教育(CEED)。该策略由于较好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等多方共赢,得到了美国相关政府机构、教育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2]自英国脱欧以来,欧盟经济支柱主要来自德国和法国。德国作为老牌工业强国,虽然数字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但是,其成功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双元制”,却值得学习和借鉴。[3]我国数字经济新业态正处于刚起步阶段,相比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亟需探索出适合我国“两化融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模式。近些年“数字”成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但是,由于我国数字化人才较为缺失,暴露出高职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存在诸多缺陷。目前,关于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并不多,尤其是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成果更是比较少。通过研究目前关于数字经济新业态产教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关于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及解决的方法。产教融合存在的困境与解决对策是当前研究的主要热点;二是如何依托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例如,钮雪林结合苏州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专业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建设必须要以协同化对接、数字化改造以及融合化转型等方面入手,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三是关于国内外不同育人模式的比较与实证分析。

三、“数字化转型”下的产教融合新挑战

(一)目标企业选择难题

合作企业的选择,需经过慎重甄选。企业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软硬实力都不及大型优质企业,在承担校企合作的教学育人中,人力、培训、设备、场地、技术、管理、运营等各方面的成本和投入会成为其主要制约因素。同时,产业数字化也使得行业“洗牌”加剧,涌现出一批顺应数字化转型的优质企业,这批优质企业在产教融合中对人才培养方向更能把握时代脉搏。在目标企业的选择问题上,需要高校对目标企业进行有效评估和谨慎甄选。

(二)企业课程与传统教学内容不相符

在产教融合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企业课程与传统教学内容不一致的问题,以及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低导致课程内容陈旧两大问题。首先,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沿用陈旧人才培养方案和原有知识体系的情况,教材和教法,都没有融入最新数字信息技术,专业建设停滞不前。课程负责老师不愿与企业深度融合,改革课程内容,导致最新的企业标准、企业操作规范、理实一体化课程及企业实训实践类课程无法顺利推进。其次,当目标企业选择不当,或企业发展速度大大低于产业变革,导致企业开发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尤其是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转折点,企业需要最新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做支撑,才能在产教融合中开发和融入产业最新数字化技术内容。因此,新时代下的产教融合和产业人才培养,不仅对教师、教法、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合作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企业投资巨大,回报不稳定

首先,从课程的开发来说,需要校企的共同参与,针对学生群体,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发一套既囊括现有知识体系,又符合企业标准的教材和课程。对于企业来说,需要企业上层战略决策的支持和大力投入,需要有经验的专职人员与课程负责老师积极双向沟通,因此,人力成本的投入必不可少。其次,从实训基地建设来看,校企双方前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实训室、实践基地、教学设备、网络设施等,合作期间产生的水电、培训、师资等一系列费用,以及后期对实训基地和设备的维护保养等成本,一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校企合作不稳定,合作最终不了了之,企业投入将无法收回,也会造成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最后,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校企达成产教融合意向,设置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开设各类实践实训项目,最终完成学业,培养出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期间会存在人才培养的时效性,就业双向选择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并且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周期大大加长,难以满足企业短期人才紧缺的需求。

四、基于“数字”的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产教融合过程中叠加产业数字化转型,给校企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下文将以市场营销专业建设为例,研究和探索基于“数字”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一)“数字”发展背景

2015年阿里巴巴首次提出概念,随着大数据技术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发展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例如,2018年我国数字规模为22.2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179.4亿元。由此可见数字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引擎。“数字”是企业级的业务能力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其通过对业务、数据以及技术的抽象化,将业务按照领域进行拆分,以服务化的形式输出共享能力。数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在数据层面上,数字有效解决了企业系统间数据孤岛的问题,有效解决了数据“汇管用”的问题;在业务层面通过对各业务线的模块去除,让前台业务走向市场,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响应力;在技术层面,具有可扩展性,能够让整个网络架构更加开放,避免了重复开发[4]。

(二)“数字”+产教融合模式“数字”产教融合模式,使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教学广度和教学深度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契合了高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数字服务于教学,实现深度产教融合,如图1所示。数字对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起到核心关键作用,在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涉及从生产制造、采购物流、仓储运输等生产制造环节,到客户服务、数字营销、门店调配等流通环节,再到结算中心、供应链管理、人资管理等企业运营管理环节。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教育教学的视域更开阔,理念更趋全局化,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教学广度随着数据的延伸,不仅涉及数字化营销,而且延伸到了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门店运营、成本控制等多个领域,教学广度得到了大大提升。从教学深度来看,从课本的理论知识为主,营销策划实践为辅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更深层次的基于数据的数据采集清洗、可视化报表制作、公(私)域运营、大数据品牌营销、内容营销、算法和AI提升人效等基础上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划,教学深度增加,专业深度增加,更适合数字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1.数据采集

如图1所示,产教融合部分包含两大内容和一大条件。根据上文数据来源分类,企业数据分为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两大类,数据的采集过程主要从离线采集与实时采集两方面进行。首先,内部数据是指在根据企业内部经营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筛选,主要包括不涉及商业机密的企业以往数据:营业额达标率、客单价、人效、毛利、进销、损耗等数据。具体数据包括日(月)营业额、日(月)营业指标、日(月)完成率、客单数、客单价、人效、每日(月)同比、每日(月)增长率、客单增长率、采购、销售、毛利(率)、陈列(样品)报损、报损率、日销前十等。其次,外部数据是指通过网络爬虫获取的互联网数据、第三方接口数据等产生的相关数据。最后,对于上述用于教育教学的数据,其数据量相当庞大。在互联网环境下,客户数据来源比较广泛,既包括客户办理各项业务的数据。例如,客户的基础信息数据、客户消费数据、订单业务数据等等,还包括客户位置移动范围数据等。基于日益繁琐的数据,需要系统要具备数据收集和储存的系统作为支撑。因此,基于数字将数据进行整合,并通过全过程的数据采集才能获取动态全面的数据,并最终筛选有效数据用于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

2.数据应用

数据应用是“数字”平台建设的核心,传统的数据系统只是简单地存放或者展示难以有效发挥数据的潜在价值,不能达到数字资产的应用价值。基于数字产业的发展,构建产教融合必须要将所有的数据纳入到同一套系统中,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DNA”数据视图,整合系统的所有资源,让平台系统内的成员都可以使用数据资产,以此达到支撑整个智慧运营体系的数据要求[5]。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数据应用,主要是利用智慧运营体系中数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客户精准画像、企业科学决策、AI(算法)预测、制定营销战略、撰写营销策划方案、个性化学习等,通过校企产教融合,将数据应用环节共同开发成各类数字营销实践课程。

3.基础工具及条件

在数据采集和数据应用的过程中,校企共建实训场地提供软硬件保障,硬件设施包括本地机房、互联网设备,物联网、互联网等,软件设施包括数据采集分析工具(python、excel)、云平台、数据共享数据等。通过云平台和数据共享数据,服务器将操作实践内容共享至学校机房,同时物联网实现万物互联,校企指导老师在线指导和评估,前置课程中可加入一些基础的工具课,或在实训课中加入有针对性的工具操作模块。数据是领先行业的共同选择,构建了企业进行应用开发的新一代平台型基座,通过数字赋能变革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秉承科学性和先进性原则,兼顾时展特征,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对基于数字产教融合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希望能对高校实现新时代数字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所帮助,希望能对各专业建设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希望能对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常春,张晓丹.职业教育中的产教融合模式分析[J].电子技术,2021(12):200-201.

[2]汪福俊.美国应用型高校的合作教育机制——以德雷塞尔大学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8(12):57-67.

[3]陈保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国际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18(5):40-46.

[4]胡翰林,沈书生.基于技术的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1(9):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