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6 10:55: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学资源的科学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 相较于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而言,生成性体育教学不但能够更好的体现体育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同时还为教学过程中师生创造性的发挥留出了更大的余地,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生成性体育教学的概念与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策略,以期能够借此为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生成性资源 体育教学 小学体育
生成性体育教学是在反思传统学校体育教学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一、生成性体育教学的概念与内涵
生成性体育教学,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教学中实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为契机,合理的调整或者是改变原来的教学预设,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在理解生成性体育教学的概念时,要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生成性体育教学强调要不但要关注教学的结果,还要关注教学的过程;二是,生成性体育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偶发性事件以及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附加的教学价值;三是,生成性体育教学核心要义在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切实关照。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生成性资源是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成性教学的重要载体,要确保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生成性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是基本前提。为了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应注意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目的性原则。在针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活动看作一个有着明确的目的地,但是却没有固定的到达路线的旅程。虽然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是动态的、可以灵活调整的,但是这个过程却必须要始终为最终到达目的地而服务,也就是说,在进行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所生成的资源必须是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对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进行科学准确的价值判断,如果发现这一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无用的,就要断然摒弃,以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其次,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指的就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一定要注意考虑使用教学资源的经济性,尽可能的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实现最佳的教学成效。例如:城市小学在进行体育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可以合理的融入时尚性的元素,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偏远的农村小学不顾本校的实际也进行类似的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无疑就违背了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很可能耗时耗力却反而不如就地取材,利用农村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生成性资源开发的效果更好。
最后,合作互补原则。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合作互补原则,指的就是在进行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不但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还要让学生积极、能动的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通过双方的努力共同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与效果。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策略
首先,注意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任课教师是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导者,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参考如下两种方法:一是,注意从任课教的反思与总结中启发生成教学资源,通过反思与总结,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的探讨,实现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二是,要注意从任课教师的失误中捕捉教学资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课教师即使再有经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某些小的失误,如:讲解时的口误,技术示范时的失误等等,此时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如果处理得当则有可能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跳高教学中,任课教师在示范跳高的动作时碰掉了横杆,此时,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刚刚自己为什么没有跳过横杆?怎样做才能够跳过横杆?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跳高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一方面同样也要注意从学生的错误中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同时还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奇思妙想,利用学生的创造力生成教学资源。例如:在跳远教学中有学生模仿青蛙进行青蛙跳,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关注,此时任课教师直接严厉制止,虽然能够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但是如果及时捕捉这一事件中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青蛙跳的动作与跳远动作之间的异同,并对这些异同之处进行适当的讲解,不但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跳远技术的理解,还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库;中学化学教学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逐渐被应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工业、农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中学现有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中来,以较高的热情开发出了大量的文本素材、图片(图像)素材、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素材、网络精品课程等,建成了各式各样的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网络课程库。这些电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网络信息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但是笔者在参加化学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资源大多是素材、教案、试题、课堂录像等的简单堆积,是课本知识的搬家,它们大多重数量轻质量,重建构轻应用,较少从受教者和施教者使用的角度考虑资源的结构编排,缺乏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教学性设计,特别是了湮没了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成果的实用性特点,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并且这些资源库经常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资源分类标准和建库规范,使得建成的资源库之间兼容、交流性差,从而造成了各种资源库鱼龙混杂的场面。所以,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具备科学性、结构性、动态性、标准性、共享性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势在必行。
(一)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是时代的需要
把丰富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是科技发展和现阶段教学要求的必然结果。随着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划》的颁布,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实施现代化教学的热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而中学化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而中学化学教育是是现代技术和生活的基石,所以在中学化学的基础教育中引入新概念、科学化的网络信息资源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技能,还能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可见,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符合时代的潮流
(二)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化学教育应该以培养人为主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运用教学工具和方法上要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可以扩大化学教育的涵盖内容,加强化学教育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多种学习方法。而且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使用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的网络信息资源库亦方便了在课程中实施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三)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符合“资源性学习”的理念
最早由美国学者萨其曼提出“资源型学习”的概念。资源型教学要求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不再是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通过协作、会话和情景来主动获取知识。如果能将中学化学教学的研究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相结合,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并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就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使所有的学生学会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库为学习服务,促进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四)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有有据可依
2005年“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标准与应用研讨会”在烟台举行,会议围绕着“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标准与应用”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界开始对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工作的重视。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编著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库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参考标准。通过统一各学校开发资源的行为、对资源属性标注标准,资源库技术的功能要求、资源质量的评价体系、资源制作的技术要求的规定,很大程度上扭转当前中学化学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混乱局面,为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提供一致的标准,从而实现了资源库的兼容性和共享性。
由以上分析可见,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具有深远意义,是可行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一、巧妙捕捉猜想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离不开猜想,组织学生猜想与假设是科学课堂与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猜想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猜想时心理自由、思想放松,此时思维开阔、奇思妙想,随即会迸发会一些非预设性的“意外”,有些临时生发的“意外”或许正是创新精神培养的良好契机。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我首先创设了问题情境:“土豆在水中是沉是浮?”有的猜想“沉”,有的猜想“浮”,学生猜测后动手实验得知,土豆放在水中会“沉”。我紧接着提出新问题:“你们有办法使沉在水里的土豆浮起来吗?”我组织学生进行假设和猜想,我原本预设的是通过“加盐”的办法,没曾想学生出现了各种预设外的猜想,有的说:“加盐”,有的说:“掏空做成船”,有的说:“加糖”,看到学生的求异思维激活了,我表扬了他们的想法,赞赏他们善于思考、敢于猜想,并鼓励他们继续发散思维,接着有的说“切成薄片”,还有的说“将土豆装在塑料泡沫上也能浮起来”,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成了孩子们放飞想象的舞台。猜想往往是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新问题的分析与加工,学生思维活动在冲突中不断升华,往往会出现一些另类的奇特观点,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物,我们要及时把握住这些创新的火花,及时点评鼓励,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灵活捕捉实验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操作能力,培养求是精神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发挥教学智慧,利用这些生成性错误资源,相机开展教学。在科学兴趣班教学《吸热和散热》这个内容时,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分组实验:给同体积的水和油同时加热,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温度,然后停止加热,再每隔1分钟测量出各自温度。在实验完毕后,我让各组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数据,以便分析得出结论。在10组汇报的数据中,有8组数据显示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立即下降,而有2组数据反映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继续升高,而后开始下降,我知道这里面有学生的数据不真实,私自篡改了数据,我首先表扬了2组学生,赞扬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接着告诉学生:“油在停止加热时短时间内会持续氧化,所以温度会继续上升,然后慢慢下降。”我问另外8组的组长:“你们的数据为什么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物体一旦停止加热,就没有热量可以吸收,温度应该会下降,其实我们测量的数据也和那两组一样,只不过以为自己实验出错了,所以就改写了原来的数据。”他们不好意思的回答。“其实,油是液体中的一种特例,水和其他液体一般都是停止加热温度立即下降。你们今后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我趁机教育说。课堂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我们不必惧怕学生出错,而要及时发现灵活捕捉学生的实验错误,巧妙利用这种突发性的“节外生枝”,使之成为一种教育资源,用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发展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敏锐捕捉合作中生成性资源,提高合作能力,培养集体精神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推动效用. 在和学生讲到相关问题时,尤其是教师在就某一知识点进行阐述,并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时,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积极展开独立学习与自主探究,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会有积极的帮助.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已经较为丰富,这个时期的数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 而自主学习习惯的具备,则是学生更好地凸显自己的这种能力的根基.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的独立学习与自主探究创设更多机会,尤其是要借助生成性教学资源来加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讲向量的线性运算时,为增强学生主动探知的内在潜能,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生成的现有学习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抓住向量的线性运算与一些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如顺风时骑车比较容易,顶风划船比较费力、在流动的河水里划船,想垂直到达对面的对岸,船头应作适当角度调整等现实生活现象的关系,进而设置出划船到达对岸,在知道水流速度的前提下,应将船头进行怎样调整这一生成性的现实生活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思考,并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探究出最后的答案.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于已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发散与拓宽,可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一些发散思维的问题,这样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对于很多知识点的教学而言,让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是不够的,教师还要进一步拓宽知识教学的维度,要不断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实践探究能力. 这才是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良好掌握的凭证,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例如,已知 0 4 ,cos(4- ) =35,sin(34) =513,求sin( +) 的值. 这个问题案例是关于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学习新知和解答该类型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进行该类型问题解答的方法和经验.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解题成果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拓宽,可以通过一些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设置,如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求值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开展探究问题活动. 学生在探究分析中会慢慢认识到,这类问题的解题突破口是角的转换以及灵活应用诱导公式、两角和的正弦公式. 学生对于这类问题不仅有了更深的认知,在今后碰到相关问题时,也能够更准确地解答.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多边互动、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而非线性的、统一的、可以预测的、死板的过程。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往往容易稍纵即逝。那么,在科学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生成,如何进行教学价值的判断和教学思路的调整?面对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 创设境遇,开启学生生成起点
科学教学在达成教学性目标的同时,更应关注表现性目标,即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活动中具体的、个性化的表现。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基础出发,从教材与学生两个方面摸清课堂教学生成的起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境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并不强行要求他们达到统一的结果。从而启发学生生成的动机,开启生成的起点。
[案例1]“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片段,给岩石分类
师:把我们带来的岩石合在一起研究,给它们分分类,你们打算怎么分呢?
(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如颜色、形状、光滑程度、轻重等都可以,不必拘泥于统一的标准。)
师:每个小组商量商量,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给岩石分类。
(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思考适宜的分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交流汇报每个组采用的不同分类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分类,你有什么新发现?
(通过潜在的观察活动,学生生成了更多的岩石的特征和分类标准。)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境遇——把标志性的岩石样本与学生自带的岩石混在一起进行分类,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为学生的生成埋下伏笔。有的学生以岩石样本的标准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发现自带岩石具备新特征,也可以单独成为一类。通过创设发散的、开放性的问题境遇,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观察,做出新的尝试。这种教学境遇并不指向单一的答案目标,而是多元的、开放的,由课堂上学生个体的学习经验和探究过程所决定,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化的表达。在教师的调动和启迪之下,形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发现异彩纷呈,成为生成的起点。
二、 互动交流,激活课堂信息资源
教学过程并非单一的“教—受”过程,而是教学中多因素互动的过程;也非师生间的单向传递,而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生成性教学资源因互动而存在,通过互动,才有新的信息、资源的生成。科学课中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有谈话、讨论、共同探究等方式。
[案例2]“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片段,观察岩石的特征
师:(对于岩石)怎样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
生1: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手摸一摸。
师:用这些方法可以观察到岩石的什么特征?
生1:颜色、大小、形状、花纹,还有光滑程度。
生2:还可以用天平称。
师:那观察的是它的什么特征?
生2:轻重。
…… ……
师:好,这些好方法,你们都可以试试。给大家提个建议,每人选择其中的一块岩石进行观察。小组里商量一下,你们需要什么工具,请一个代表到工具车里来选。然后仔细观察,并记录。
(学生交流观察方法与发现。)
……
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中,逐步商讨出观察岩石的种种方法和观察探究的结果,在互动交流中产生丰富的生成性资源。
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更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观察、探究方法。互动交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知识的传递,也不光是为了达成共识,而更多的是科学视野的拓展,是师生精神的交流。
三、 因“势”利导,丰富教学过程
面对具体的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资源,教师不能生搬硬套预设的思路,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积极引导,因势利导,从而展现出丰富的教学过程。
[案例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片段
学生在实验前准备了多种实验材料,探究“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减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会怎样”这一问题。实验中大多数小组都发现:减小同一物体的体积,不会改变它们的沉浮。可是,有小组却发现:本来在水中会浮着的胡萝卜切成小块后,却沉到了水底。同学们表示疑惑,课堂上起了争论……
师:那么,胡萝卜放入水中到底是沉还是浮?是我们实验操作出了问题,还是胡萝卜本身出了问题?
(教师并没有忽视学生中所出现的不同声音,而是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
学生观察讨论后发现:胡萝卜切面上各部分疏密程度不同。用放大镜观察,切面上有的地方有气泡。用手压,疏的部分感觉较松,密的部分手感较实。
师:气泡多说明里面的空气多,气泡少说明里面含的空气少。胡萝卜各个部分的结构不一样,所以它的沉浮情况也会不一样。
案例中的教师进行了准确的价值判断,主动应变,对教学思路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引导学生层层剖析,使学生对物体的沉浮的认识更加具体、丰满。丰富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生动的发展。
四、 妥善应对,发挥偶发事件价值
课堂偶发事件是指教学过程中始料不及的,由学生、教师或环境因素诱发的,背离课堂教学目标,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妨碍教学任务完成的事件。例如小组合作中学生出现的争执与纠纷等不合作的现象、实验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和意外等等,这些常态中的偶发事件存在于真实的课堂中,无需回避和遮掩。如果把意外事件看做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则能够变不利为有利,发挥偶发事件的价值,对学生的发展就会产生附加价值。其实,教师只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理解、体察,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积极的回应,就能抓住时机,主动应变,及时解决问题,课堂资源就会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一、STEM教育理念
STEM教学是指以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个学科的基础的综合教学。每学期开设4到5个综合性研究话题,利用四科知识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STEM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数学抽象学科的兴趣。从STEM教育的成果看,学生可以在科学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已经学到的知识,利用各种设备开展多项实验,进行科学真理探索。
二、STEM教育背景下,科学课程改革的举措措施
(1)从科学实验入手,整合四科知识,增强探究性
小学科学教材从简易的生活实验入手,分析周边的动植物、空气、水源以及各种材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可以立足于科学实验,将相关的数学知识、工程和技术融入其中,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性的研究思想。例如,在“过滤污水”的课题研究中,首先,教师明确“污水处理”话题,对话题需要的知识进行简单叙述,采用自然池塘的水、生活日常用品、活性炭等为试验提供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制污水净化处理器,利用塑料瓶、棉制衣服、纸巾、活性炭包、抹布等不同物质进行过滤,比较各种材料的净化效果;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总结,拓展污水成分以及净化污水采用的原理。在“试验+讲解”的模式下,学生会对污水处理产生深刻的印象,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以科学故事为基,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树立远大的科研理想。科学教材中以科学家的具体事例为榜样,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探究。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注重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加强学生的应试能力,对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知识的发展史讲解不多,无法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水平。基于STEM教学理念,教师应开展素质教育,通过科学家发展真理的过程,为学生讲解科学研究的意义,突出科学家的品质,让学生获得感悟。例如,在“动植物繁衍后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生物学家达尔文为例,向学生展示达尔文发现“进化规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的奥妙和研究的艰辛。又如,法拉第将电学和磁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电磁学的大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学科整合,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数学知识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用途认知不明,常常按照公式进行生搬硬套,进而出现错误,科学课堂应该针对学生的弱项进行补救,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数学知识。例如,在“探究星体”的章节中,教师为学生讲解不同类型的星体和运行方式以及星体之间的影响,如潮汐。在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星球体积数值之间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星体之间大小的差异。采用数学知识进行简单计算,既可以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又可以完善科学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又如,在“能量转化”的章节中,教师按照实际生活对学校的耗电量进行计算,让学生体会节约用电的必要性。以上两个例子是简单整合,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知识的探索,由已知的知识推出未知的知识。
(4)课堂联系实际,拉近科学课程与现实的距离
小学科学教材中列举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但这些内容多为引导部分,与教材知识的运用有着差距,降低了学生对科学知识实用性层面的认知。因此,教师应该将科学课程知识内容与生活中的技术、工程进行联系,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基础知识的价值。例如,在“气体力量”的课题中,教师可以举出自行车胎、气垫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气体的力量,让学生进行自行车打气实验,在打气过程中深入感受气体的内在力量。课堂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将为学生提供理解现实问题的新角度,不断激发个人智慧,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三、结语
论文摘要:音乐教学中有效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能够增强课堂的艺术氛围,提升教学质量。音乐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的获取应通过构建平等、开放、动态的课堂和创设一定的生成情境来实现,并通过教师用敏锐眼光捕捉,进而加以利用同时,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发掘过程中要得弃随意性的教学行为
生成性教学资源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它包括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能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具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和机会。相对于预设性教学资源来说,它是不可预知的,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音乐创作是一门思维灵动的艺术,优美动听的旋律往往就在音乐创作者的灵感触发之际生成。音乐课堂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随时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艺术的灵光,准确有效地把握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是提升音乐课堂教学质态的保证,它将使教学锦上添花,使课堂也会因无法预见的意外而精彩。
一、构建平等、开放、动态的课堂教学环境来创造生成性资源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而教师则要在营造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中,不断激发学生知识生命的潜能,于是师师、师生、生生、生本之间进行了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引出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反思行为。作为具有思维能力和一定个性的学生,其思维、灵感的火花是需要有一个相应的教学环境的,严肃、拘谨的课堂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学生只能是教师讲授内容的接收器。因此,教师因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立足学生的实际及需求,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开放、动态的课堂教学环境。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认知水平、认识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
二、创设有效情境来促成生成性资源的产生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而审美教育的实质现在通常被理解为情感体验的教育,所以音乐是情感性的。因此,音乐的学习必须要i卜学生带着情绪带着冲动去探求,这样的课堂才更具审美有效性。
在很多音乐课堂中,由于缺少情境的创设,使一系列音乐活动简单堆积,显然学生学习积极与参与热情大大降低,审美有效性也随之降低。例如,下面请大家一起唱,而后,男声唱,再女声唱,再分角色唱。到底怎么样的情境活动创设是有效的?要理解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于教育于无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唤起学生音乐参与,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其中,有些情境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意境的,通过人文方式来感受的,也有些是在学科范畴内的情境活动,如熟悉音乐的过程,让学生伴奏—让学生学会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和谐之美。展开来说,让学生在经历情感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领悟音乐的表现方法,创造音乐的美,深入理解音乐的多兀表现形式……情境创设有时是一项活动,有时是一句话,有时则是一种意境,但它都能激发学生的参与,让’学生生动参与。具体如何有效,没有模式,只有教师自主囚材而定。
三、用敏锐眼光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
要想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单一信息资源,转化为积极的、丰富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这取决于教师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珍惜和用好学生为教学提供的真正的、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使教学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善于捕捉和巧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成熟教师的标志,还是一个教师富有教学智慧的标志。 1捕捉偶发事件。课堂中有些偶发事件的出现,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让学生重新注意于原定的教学内容是卜分困难的。此时,教师可以转而发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巧妙地将其转化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捕捉意外事件。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一些被认为是不利于教学发展的事件,对于这些生成的意料之外的信息资源,教师应巧妙地将其转化为能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学资源。
3.捕捉学生的错误。我们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和我们对待生活垃圾的认识过程颇为相似。曾几何时,我们认为垃圾就是废物,必欲弃之而后快,而今天,我们终十认识到,没有所谓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我们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以前,我们一味地讨厌、惧怕学生的错误,殊不知错误也是放错了地方的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应采用比较、概括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归到符合学习要求的正确轨道上来。学生的错误是种真实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它是一面镜子,以错误为镜,可以知教学之得失。通过学生的错误,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缺陷与不足,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将其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从而在纠正错误的同时让学生从中受益。
四、用辩证观点来看待并摒弃随意性教学行为
注重音乐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并不是要求教师刻意去追求这种生成性教学资源,并且,更不能为了片面地追求生成性教学资源,而让课堂的随意性泛滥。音乐课的教学效果没有一个具体的检测标准,有无成绩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出。这样一来,也就使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中显得很是随便、随意,没有一个长远的培养目标,有的教师甚至连一个短期的培养口标都没有。课前不作相应的准备,上课时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讲到哪儿算哪儿。更有甚者,音乐教师凭着一台录音机,一盘教学磁带,让学生看着书,跟随范唱带反复听、反复唱,六、七遍下来,一节课就差不多了。音乐教师的随意性带来学生的随意性,学生在音乐课堂做其他学科作业、其他学科教师借用音乐课进行补课的现象,也就时有发生了。如此,音乐课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了。
论文摘要: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注重把幼儿和教师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生成性课程资源纳入科学教育活动当中。挖掘幼儿蕴藏的课程资源主要应把握兴趣资源、经验资源、活动资源等方面,开发教师蕴藏的课程资源主要是生活经验资源、教育经验资源、偶发性课程资源等。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要注重把幼儿和教师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作为丰富的课程资源纳入科学教育领域,使其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与幼儿深层互动,成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来源。
一、努力挖掘幼儿本身所蕴藏的课程资源
(一)应趣而生——妙用幼儿的兴趣资源
幼儿虽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科学的思维和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当和幼儿们在一起时,经常会听到许多奇怪的问题,如太阳为什么早晨升起、晚上落下,水是从哪里来的,人是从哪里来的等,这些看似浅显的问题,却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现象和深奥的科学道理。也正是这些疑问,激发了幼儿无穷的探究兴趣,指引着他们向科学的殿堂一步步迈进。
只有真正了解了幼儿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和兴趣点,教师设计的活动才能真正受幼儿欢迎。如在自然角观察活动中,有的幼儿因为自己种植的大蒜长得高而洋洋自得,有的则因为大蒜长得矮而感觉委屈。幼儿因为大蒜的高矮问题发生了争论,有的说自己浇水多所以长得高,有的说浇水多会把大蒜淹死。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大蒜的生长速度呢?教师在发现幼儿的争论后及时介入,并让幼儿又翻看了自己原来的记录。结果,他们发现各自种植的大蒜是放在不同的地方,而且在同一天记录的时间里温度不同、阳光照射的时间也有长短。究竟是不是这些原因,将信将疑的孩子自愿分成两组进行了研究,一组把大蒜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另一组将其放在背阴的室外,每天坚持做观察记录,结果,他们逐渐发现了两组大蒜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生长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境——巧用幼儿的经验资源
第一,从善用幼儿的疑问中生成。如在主题性科学活动“蚕的生长过程”中,教师让幼儿每人亲自养一些蚕。一个月后,幼儿带着自己的养蚕日记进行交流。教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一个明确的再认识和提升。活动中,当教师回顾“蚕是怎样结茧并在茧里由蛹蜕变成蛾后飞出来”时,幼儿却提出:“他们待在茧里时怎么就会长出翅膀,变成蛾呢?”尽管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半天,可幼儿就是不能领会。由于蚕蛹蜕变成蛾是在蚕茧里进行的,幼儿无法用他们的肉眼观察到,而幼儿又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故对自己无法亲眼所见和无法亲自体验的现象很难理解。可见,仅仅靠语言传授是不容易被幼儿所接受的。解决的办法是根据这个问题制作一个电脑动画课件,把蚕在蚕茧里的生长变化过程制作成一个简单的Flash动画,让幼儿能够亲眼见识一下他们所感兴趣的这个过程。
第二,从妙用幼儿的错中生成。由于幼儿思维发展不成熟,认识事物时往往会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很多教师在组织幼儿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时“见错色变”,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其实,教师如果从教学过程中幼儿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妙用幼儿的错”这一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幼儿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将幼儿的错误转变成一个良好的教学资源,使幼儿从中获益。比如在“认识风”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大多数幼儿猜想扇动毛巾会产生风,扇动塑料袋会有风,扇动纸板会有风,而扇动小木片没有风。教师就让他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许多小朋友验证后仍然认为扇动小木片没有风。原因是扇动小木片时风比较小,扇动的物体太重,因此不能明显感知。因此,教师就要换一些较轻的物体让幼儿扇,比如小纸屑,小木片把小纸屑扇得到处飞舞。由此,他们认识到“扇动任何物体都能产生风”。
第三,从巧用幼儿的话中生成。幼儿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语,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活动出现一些闪光点,从而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比如在探究“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幼儿把海绵放进水里,发现海绵先是浮在水面上,过一会儿就沉进水中。他们一边做实验,一边自言自语道:“海绵吸了水,所以沉下去了。”一句话提醒了教师,为什么海绵吸了水就会沉下去呢?为了给幼儿一个更高的探究平台,教师拿来了天平,让幼儿称一称干海绵和湿海绵的轻重,从而把探究“沉与浮”的活动引向深入。
(三)与生活接轨——活用幼儿的生活资源
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而且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意义。只有幼儿自己知道想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才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获取科学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幼儿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科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因此,关注幼儿的实际生活,充分挖掘利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是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大力开发教师蕴涵的课程资源
(一)挖掘教师的生活经验资源
教师的人生经历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它就像埋藏在地底下的矿藏一样需要开采、钻探。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经历、趣事去激发和感染幼儿,引起幼儿心灵的触动,促成幼儿科学灵感顿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激活教师的教育经验资源
首先,教师应重视对幼儿科学经验背景的调查研究。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一定要建立在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幼儿对要探究的事物的熟知程度决定他将要探究的程度。对幼儿的调查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幼儿对将要探究的主题或事物的主要概念、特征等方面的已有经验,并且还要了解对将要探究的主题或事物(现象)的主要探究兴趣点。
其次,教师应重视及时为幼儿的科学活动提供资料反馈。在幼儿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的指导和为幼儿提供反馈资料也尤为重要。它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一种必要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梳理前期经验和探究过程,作一阶段小结,进一步支撑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作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为幼儿新的科学概念和经验的建构提供支持。
最后,教师应注重对科学活动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教师对科学活动的反思也是科学教育活动非常有效的课程资源。通过教师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对过去活动的优点与不足加以归纳,这些归纳的结果都能成为教师新的经验和教学策略资源,为其科学教育活动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服务。教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成为下一次活动最有效的资源,促进科学活动的不断完善、改进和创新。
(三)善于捕捉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偶发性课程资源
第一,临场应变,适时利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会发生一些不期而至的现象。对这些突发事件和偶然情境,有的教师将其纳入自己的视野,予以关注,并将其和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或者本学科的教育价值有意义地联系起来,进行适当地开发和利用。
第二,筛选重组,合理利用。在一个真实的科学教育活动情境中,有时也可能同时出现多种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有的与活动有关,有利于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如幼儿突然萌生的想法和建议等;有的虽与活动有关,却阻碍活动的继续进行,如探究过程中幼儿因意见不同突然出现的纠纷等;有时会出现一些与教育内容无关的因素,面对诸多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偶发性事件,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背景,先进行筛选,然后根据活动原理对其进行重组。
不是所有的现象和活动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教师的判断和选择在处理类似现象时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辨析出不适当的、毫无意义的意见,选择和强调与科学活动有关的那些意见,以促进科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晓晔,祝军.从各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纲要看幼儿科学教育走向[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6).
[2]张燕.幼儿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活动[J].科技信息,2008,(8).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程资源库;牛羊生产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4-0031-03
一、翻转课堂及研究现状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也被称为颠倒课堂或颠倒教室,教师事先录制授课视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观看,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课前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课中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而完成知识、技能的融合,颠覆了传统教学课中教师传授知识,课下学生内化知识的模式。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保障下,翻转课堂正引领着全球自下而上的课堂教学改革。
(二)翻转课堂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于2007年,由美国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创立。学生在家通过教学平台上的音频、视频完成自主学习,课堂转变成师生互动的场所,主要是答疑解惑、操作指导等。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翻转课堂教学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及数字化学习为基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早期的翻转课堂主要在美国各个学校进行,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模型,如哈佛大学模型、斯坦福大学模型、河畔联合学区模型、可罕学院(又名可汗学院)模型、林地公园高中模型等。翻转课堂的推动得益于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开发型优质教育资源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翻转课堂的推广和应用。2012年初,我国引入了翻转课堂的概念,对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如张金磊建构的游戏化翻转课堂模式,将游戏化学习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并通过教学案例证明了游戏化翻转课堂的有效性;钟晓流等则是将翻转课堂与太极思想、认知理论深度融合,构建出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模式;宋朝霞构建的翻转课堂则是将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融入项目式教学中。
二、牛羊生产课程翻转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
(一)翻转教学的必要性
牛羊生产是农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培养牛羊健康养殖的能力,为满足牛羊生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按照现代畜牧业的改革发展需求,实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场所多为养殖场、饲料加工厂,操作对象多为牛羊等活体动物,老师的操作和学生的训练要求一遍通过,每次都要规范,不好反复学习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课程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资源共享型的课程资源库,进行翻转教学设计,解决学生难以课前学习、难以反复学习、难以拓展学习的困难,实现课程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无疑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良好途径。
(二)翻转教学的可行性
随着计算机网络迅猛发展,数字化学习在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作为网络学习工具的智能手机和电脑等终端设备的普及,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手段。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牛羊生产课程2008年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为依托,结合教育部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课程资源库项目建设,牛羊生产建设团队与辉山乳业、上海牛奶集团、西来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紧密合作,共同建立了互动共享型的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库,将行业动态、企业最新技术、教学资源和职业岗位培训等内容整合其中。学生通过登录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库,进行自主学习,师生间或同学间可以有效沟通,教师可以针对性的点评和指导,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构建基于课程资源库的牛羊生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搭建共享型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库
根据牛羊生产课程教学目标和共享型课程资源库的开发标准,依托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引进的德实教学平台,建设共享型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库引进牛羊生产相关行业、企业的新需求、新技术,建设系统完整的课程资源,包括:课件、动画、视频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试题库、作业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等。资源具有通用性、易用性、交互性、科学性和可扩展性,能满足高校师生、社会学习者的课程教与学的需求,可以为不同学历起点的学习者提供优质学习资源;课程资源库建立了完善的与学习者的互动机制,课程学习平台既是师生交流与互动的平台,也是牛羊养殖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的专业培训平台,见图1。
■
图1 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建设示意图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施方案
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获取知识和内化知识模式进行翻转,在课前获取知识,让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源自行掌握。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强化技能训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本文以牛羊生产课程中的“奶牛场的场区规划布局”为例,设计基于共享型课程资源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教师确定任务目标,分别进行课前学习任务、课上强化技能指导、学生反馈评价等环节的教学,见图2。
■
图2 基于课程资源库的牛羊生产翻转教学模式
1.课前学习
课前,教师首先设定“奶牛场的场区布局”这一任务的学习目标:了解奶牛场场址选择要求,熟悉奶牛场的功能区划分,掌握奶牛场的规划布局技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教师根据典型案例、视频动画等学习资源,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制作学习课件,并将相关资源和学习任务传达给学生。学生登录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库,观看规模化、集约化奶牛场的图片、视频,进行相应学习任务的自学,了解奶牛场规划布局的基本常识,调研校内外实训奶牛场,测量规划奶牛场各个功能区的布局。这一环节,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相互独立,不受时间、空间因素的限制,师生通过课程资源库平台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辅助学生完成任务。这一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自主寻找学习资源,制订学习计划,安排学习时间,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2.课上技能指导
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完成知识内化,二是要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活动效率。课堂上,先由团队成员汇报“奶牛场的场区布局”这一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以此了解学生对任务的实践过程,包括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情况,然后针对疑难问题进行引导,提供资源支撑,启发团队协作。任务完成后,通过团队内部互评、团队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考核技能任务完成情况,并制订每个团队的下期任务。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使学生在翻转课堂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3.学生反馈评价
学生的反馈评价包括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学习过程包括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技能展示等环节。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库学习的过程、为完成“奶牛场的场区布局”做的准备都在课程资源库教学平台的后台有实时记录。学习效果通过课程平台的在线测试评价,包括任务完成情况、测试成绩、团队合作精神、岗位职业素质等体现,从学生的知识能力获取、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进行全面评价。因此,翻转课堂的考核由师生双方共同进行,不断总结评价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基于课程资源库的牛羊生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思考
(一)自主学习、无界沟通得以实现
通过共享型的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库,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随时互动交流,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地域等条件的制约,亲身体验岗位工作的真实环境与流程,教师通过网络实现与学生无界沟通。
(二)翻转教学效果显著
基于课程资源库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流程与学习方式,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锻炼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一种优质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牛羊生产课程学习的实践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极大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也显著提高。
(三)注意问题
牛羊生产课程资源库依托于互联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因此课程新资源要及时补充,资源要形象,有吸引力。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师生及时沟通、交流。
[ 参 考 文 献 ]
[1] 余晓永,张倩,蔡之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存在的主要误区
将教学光盘资源当课件使用
课堂实录是教学光盘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特级教师上一堂课的全过程,其中有很多教学光盘资源中有特级教师使用视频媒体、图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内容。而一些教师运用教学光盘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时只利用光盘资源中的视频媒体、图片,通过视频媒体、图片再现情景和过程。这其实只利用了教学光盘资源的一小部分功能,其核心价值没有发挥出来。
教学光盘资源运用缺乏目的性
教师在运用光盘时,往往把光盘中的教师讲的、学生说的全部播放。这样一来,就重复讲授了好多知识,也就浪费了时间,造成了课堂时间不够,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有些教师认为既然光盘中的每一节课都是很精彩的,就不需要再结合本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每一节课都应用光盘来进行教学,这样反而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让学生有看“电影”的感觉
有些教师简单地以为利用光盘进行教学就是把光盘从头到尾播放一遍,让学生静静地看,在切入点只作简单的处理。这种方式就像看电影,学生只是一个观众,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很少。这实际上抹杀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简单的问题回答式
有些教师在运用教学光盘资源进行教学时,只简单播放光盘中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画面,然后逐个在组织本地课堂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这无疑是画蛇添足,由本地课堂的教师提问不是更好吗?还有的教师播放到教学光盘资源设计的几个切入点时,对光盘教师提出的要求,只是简单地组织学生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
走出误区的策略
如何走出误区,真正发挥教学光盘资源的作用,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策略可以解决。
增强使用教学光盘资源内容的目的性
教师使用教学光盘资源进行教学,是要为本地课堂教学服务。在利用教学光盘资源各个环节时,一定要考虑运用教学光盘资源内容的目的性,明确达到的效果。例如,在运用教学光盘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时,首先播放光盘教师导入新课的情节,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今天我们上课是两个课堂、两个教师,让学生明白今天上课形式与平常上课不一样,让他们在思想上作好准备。又如,在播放光盘教师启发学生记住生字方法这个环节时,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这种记生字方法,且只播放部分内容,不一定全播,让本地课堂的学生模仿且创新性地学习。要根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选择光盘资源内容,以利于激发我们学生的兴趣,帮助本地课堂教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发挥好教学光盘资源内容的示范性
远程教育教学光盘资源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是经过课程专家共同研讨,经过反复推敲,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授课的教师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我们教师在运用教学光盘资源上课时,应当学习光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以光盘教师为主,当好辅导者、参与者,将教学光盘资源内容融入本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本地课堂教师要有效利用光盘教师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通过播放部分内容,由本地课堂教师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光盘资源的示范性不仅指教师教学,还体现在学生学习上。电视中的学生学习情景和学习方法也会对本地课堂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用教学光盘资源补充本地教学不足
教学光盘资源是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其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学生知识面广、扎实。本地教师在运用教学光盘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某一方面水平不高,可以通过播放光盘来弥补,始终让教学过程处于最优状态。例如,在教学“‘红领巾’真好”这一课时,有一个教师写字的基本功较差,本地课堂教师就通过播放光盘,让电视中的教师写“跃”和“领”这两个字,要求本地课堂学生书写,然后要求学生自由练习写,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由于农村偏远学校的学生知识面窄,基础知识薄弱,领悟可能不到位,就可以通过播放光盘中学生回答这方面问题来填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
把握好光盘课堂和本地课堂互动性
【关键词】生成性课程资源 地理教学 开发
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点的灌输,而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创新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等的培养。在一个动态变化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教学的灵活性以及自身的随机应变能力都将极大地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生成的目的在于学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充分调动师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做到最大限度地开发生成性课程教学资源并实现有效的课堂生成是当代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在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来谈谈中职地理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的开发。
一、生成性课程资源流失的原因
(一)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学生们的反馈
教学课堂存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确定性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先确定本次课堂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让整个教学课堂有个大致的框架;不确定性指的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无法预测课堂中发生的突发状况,比如说学生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所提的问题是教师始料未及的。
例如,笔者曾经去某中职学校听课时,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解《地球表面形态》这一知识点时,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问道:“为什么要大费周折地去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呢?这除了浪费人力、物力之外还有其他实际的意义吗?”教师听了之后,笑了笑,说了一句“当然有意义的呀!”之后便无其他详细的解答,而是继续他的讲课内容。我想这位教师那句可有可无的回答对提问的学生来说肯定毫无意义,从根本上来说,它并没有解决学生们的困惑,这不利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教师自身能力的局限
地理具有一定的变化性与复杂性,因此,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并不全面。此外,有的教师在能力上有所局限,从而导致那些学生们所了解而教师并不知道的知识点被教师所搁置,这也不利于地理教学课堂资源的生成与开发。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流水侵蚀地貌类型时让学生们举例,一位学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教师由于自己知识面的缺乏,所以是这样回答学生的:“喀斯特地貌几乎不存在于地区,你再思考一下,试着举出其他例子。”“可是我曾经看过的一本地理课外书上说也存在发育良好的喀斯特地形,只是不丰富而已。”这位学生立即反驳道。没想到教师并未将此当回事,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那我们课后再细细研究这个问题吧。”继而继续他的课程。
教师的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会让学生们更加迷惑,而且也不利于这种潜在的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教学课堂过于封闭
正如前文所述,教学课堂具有一定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二者在教学课堂中相辅相成。然而很多教师却过分强调了教学课堂的确定性,对教学课堂进行机械性的预设,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也让教学课堂变得过于封闭。殊不知,学生自身潜能的开发以及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相对自由的教学课堂上才能实现,而教师过于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们的思维变得呆滞。此外,在地理教学中,学生视野的开阔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率。再者,过于封闭与沉闷的课堂也不利于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教师在课前所做的课程设计固然重要,但是教学课堂的动态性与开放性也同样不可忽视,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让生成性课程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二、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一)截取有效的课程资源
众所周知,一个班的学生必然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课堂上就会出现有些优等生提出的问题让差等生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作为教学课堂的调控者与引导者,教师应当截取对班里大部分学生们有利的课程资源。所以,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避虚求实的方式,在课堂上只给学生们一些提示,让他们在课后查阅资料解决。这样既不会打击提问者的积极性,又可以确保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加强师生互动,确保正确生成
在教学课堂上,师生应当做到平等交流,也就是说,学生们遇到不懂之处就及时提出,教师碰到棘手问题时也不可采取逃避的方式。唯有师生之间平等交流探讨学术问题,才能让生成性课程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同时,师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应当及时处理错误生成,确保正确有效的生成。
三、结语
在中职地理教学课堂中,生成性资源不胜枚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并加以利用;此外,教师要给予学生新鲜空气,而不是一味地采取封闭式教学。唯有如此,生成性课程资源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 课堂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
在德育课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教学的实践性的特点,更多地让学生参与,避免简单地灌输,更多地使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形成动态课堂,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特点,在把握《大纲》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哲学与人生》各单元理论要求,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贯穿于理论学习之中,与学生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我们以《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的课堂活动为例,谈谈我们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对哲学课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
一、以《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教学活动为例
《哲学与人生》第一单元内容为《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探讨的理论问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是指导学生在人生选择和人生实践中,坚持从主客观条件出发,正确进行人生选择,尊重规律,自强不息,从而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一)竞拍活动设计
围绕本单元内容,我们设计了一次人生目标竞拍活动。活动程序如下:
1.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推选出各组的组长;
2.由组长统计小组各成员5年内的个人目标,每个成员限提出一个目标;
3.各小组在小组成员所有目标中,选出一个小组目标,并以小组名义写在黑板上;
4.以展出的小组目标为拍卖的标的,每组的竞拍资金为6000元,500元起拍,每次喊价加500元。喊价最高的为买家,组长为竞拍人。
5.写出本次竞拍活动的感想。
(二)竞拍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后,各小组的组长开始统计本组成员的个人目标。对于即将面临实习就业的中职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都进行过设想,写出个人5年内的目标,应该是不太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要实现的目标太多,只写一个太少。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家庭环境,写下一个最符合实际的个人目标。
接下来的一步是小组成员讨论气氛比较热烈的一个环节:每个小组提出一个小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综合成员目标,经过讨论,认真思考,写出一条最符合实际的小组五年内实现的目标。并要求组长谈谈最后为什么会确定这个目标。
通过这两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在会计班的教学中,会计班的学生写出了如下的目标:①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②五年内存二十万;③周游世界;④考取专科本科文凭;⑤找一份会计工作,工资不断提高。
当各小组将本组的小组目标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时,各组成员都会把所有目标进行比较。这时,对于竞拍哪个目标,各组都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竞拍结果可能出现有些小组如愿以偿,有的小组没有拍到想拍的,而有的小组居然拍到了两个目标,有的小组经过深思熟虑放弃竞拍,竞拍过程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竞拍结束后,我们将各小组的竞拍结果列出来。逐个目标进行分析。例如,对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这个目标,我们进一步引导,对于会计专业的中职毕业生来说,什么才是理想的工作呢?月工资是多少?什么岗位?工作地点在哪里?工作环境要求?发展前景如何?通过这样引导分析,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理想工作这一目标。而对于五年内存二十万,周游世界这样的目标,教师也不应该进行否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物质追求,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获得物质享受的合理性。我们给学生做了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题,目前一名中职生的基本工资大概是2000元左右,然后列出每月的伙食、房租、水电、话费、日用开支等,学生通过自己计算,已经非常清楚,五年内存二十万、周游世界的目标是不太现实的问题,把学生从幻想中拉到了现实,这时开始有学生嘲笑写出这些目标的同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一棍子扑灭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了许多的惊喜,五年内拿到二十万也是有可能的事情。关键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人的发展也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并且不断努力。学生们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才能更加脚踏实地地考虑,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必须付出努力。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有的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有的则明白了要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定位,重新设定自己的目标。
而当我们关注到竞拍的结果时,有一个小组花了2500元拍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1000元拍到了考专科、本科文凭,总共耗费小组资金3500元拍到两份目标,他们说,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又有了文凭,相信五年后的自己会更加优秀。有的小组开始互相埋怨,意见不统一,有的小组犹豫不决,最后什么也没拍到,有的小组甚至最后否定了小组目标,放弃竞拍。对于这样的小组,我们给予更多的理解。人在做选择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犹豫不决将有可能失去机会,互相埋怨将更不利于团队合作,而当认为目标不切实际果断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一旦确定好目标,就一定要努力。对于那些什么也不拍,认为存了6000元的小组,我们给予的提醒是:你们放弃了一次机会,而这样的机会或许你再也不会碰到。
因此,竞拍人生目标的活动,让学生懂得用哲学思维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学生不光理解了本单元的内容,而且明白了人生选择的现实性,从而达到了本堂课的目的。而在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学生都会产生我们在课堂设计时没有预想到的情况,而利用好这些生成性资源,可以使得课堂更加动态,同时为我们今后的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
最后,我们让学生写下这次竞拍活动的感受,有学生这样写道:通过这次拍卖,我认识到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愿望、梦想。也觉得部分人的愿望是无止境的。这次拍卖后,让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踏实一点,别过分浮夸。我觉得这次拍卖活动很特别,因为它使我认识到每个人的需求都不同,从而让我发现,若要实现某个梦想、达到某个目标,必须要量力而为,要实现这些目标都要努力,没有东西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晚餐。我希望以后在课堂上有更多这类型的活动,这样可以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实现愿望就必须努力。
二、对《哲学与人生》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考
让教学活动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这是我们设计教学活动的初衷。我们在设计《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活动中,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人生,真正地把哲学课堂从教师的“授”转变为学生的“SHOW”。而每次在活动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更加开拓了我们教学的思路。因此在设计哲学课的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以下几点:
1. 教学活动设计应灵活开放
当教学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我们都会根据每个单元的不同内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营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同时要利用好生成性资源,有效进行引导,使得这些资源为课堂所用。
比如说,在竞拍活动中,学生对竞拍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而真的开始竞拍时,有些小组不敢竞拍,担心其他同学笑话,有些小组在说明竞拍理由时,担心说不好,不敢畅所欲言。随着活动的不断推进,气氛不断融洽,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给予鼓励,使学生融入活动中,开始学会思考,师生双方在这种氛围中进行探究或自发讨论。
2. 教学活动设计必须进行充分预设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也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预留“弹性空间”。在实施过程中,要预设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如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应如何作答,应如何引导、归纳。而对生成性资源的关注和整理,也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思路,这也是对教师教育机智的一种考验。
在竞拍活动中,我们要考虑到学生最有可能会写出哪些目标,在分析这些目标时,我们应当如何进行引导。竞拍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竞拍的结果:①各小组各自拍下自己的小组目标――这个很有可能。②某些小组可能拍到一个以上的目标;③流拍,不参与竞拍;④某些小组竞拍不到自己想要的目标;⑤几个小组竞争一个目标。对于这些结果,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解释。只有充分预设,才能在课堂活动中出现偶发事件时,使活动不发生偏差,导致活动失败、失去意义。
3. 教学活动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个性空间
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而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的利用,就是对学生个性的最好保护。我们的教育不是让学生努力成为和别人相同的人,成为讨别人喜欢的人。个性也不是我们拍一拍脑袋为学生想出来,我们只需要做的是在课堂中创造环境、设置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心灵自由。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应该传输给学生的是塑造正确的情感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本文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写出了各自的目标并竞拍,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而学生最后写下的感想,更是一种心灵碰撞后人生观的升华。这些活动环节,都随时产生了许多的教学资源,教师如果把握得当,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教学活动过程中评价标准应多样化
每个学生的成功肯定充满个性,每个学生的发展也必然有各不相同的道路。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应该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和成功来实施的,评价措施的运用,也应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在竞买活动过程中,学生在竞买前要说自己的目标,竞买后要谈谈为什么竞买这个目标,放弃的也要说明理由,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活动后写的感受,也给予及时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感也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附《课堂活动设计表》
【参考文献】
[1]黎奇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一、节外生枝
【案例1】“千克的认识”教学
生:老师,我看我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杨XX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作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国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1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住了学生中的“节外生枝”,充分利用了这一教学资源,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学也因此才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二、倒行逆施
【案例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
教师一番铺垫后: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节课――
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书上看到的。
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生:我知道,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拼成长方形。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沿着高剪,不沿着高剪可以吗?
该生摇头。
师: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动手试一试。(原定让学生探索结论的教学变成了现在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倒行逆施”,打乱了教师的设想,打乱了教学的程序,面对这种现象教师不应选择回避,而应选择面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趁机调整方向,重新设计和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
三、顺水推舟
【案例3】“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
当教师完成了课堂预定的目标(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后,正想出示练习题,一个好学的学生问: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又该怎么比较?
我一喜:这不是课前设想而正愁没有切入点的问题吗?
由于学生仍处在积极的探索情境中,因此这一问题的提出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回应。
生:也可以像刚才一样画图表示(但这一方法立即招来反对意见――麻烦)。
新的问题再次激起同学们创新的思维火花,教学的难点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中突破,并达到了最佳的拓展境界。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虽出乎预设思路,但合乎教学流程,学生既然自发地吹来“东风”,教师就应迎“风”而上,趁机“顺水推舟”,用学生所想所做组织下一环节的教学。
四、锦上添花
【案例4】“求最小公倍数”教学
生:老师,李XX,他没有按你的要求去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我看了一下他做的方法,确实与别的学生不同。沉思了一下后,我展示了分解质因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短除法。
师:李XX,请你把自己是怎样想的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李XX:我发现求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先用2去除,再用3去除,就相当于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6去除。
师:大家同意他这个发现吗?
学生一部分点头表示同意,还有一部分眼神漠然,似乎不明白。
师:这会不会是个巧合?让我们一起做两道题来验证一下,看李XX的发现是否正确?
学生练习后,都肯定他的发现是正确的。
师:李XX真爱动脑筋!同学们也都鼓起了掌。
师:我们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既可以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一步一步去除,也可以用李XX的方法,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去除,结果都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同学们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其实,有时学生的思考中包含着他们的解答方式,包含着他们各自的见解,包含着他们独特的创造。教师应充分挖掘,使之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用来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巧借课堂生成,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是不可预测又难以控制的,更多的是充满“变数”的生成.教师应做到有备而来,全面地整合教辅材料、深入细致研究教学大纲,又要结合课堂生成随机应变、即时调整部署新的战略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决胜于课堂之上.教师在课堂生成的变幻中,有助于不断的提高专业素养,在一瞬间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对生成资源做出准确判断,挑出有利于课堂发展的“新能源”,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即时变换教学模式应对学生问题导向加以探究和引导,对生成性资源进行深加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层价值,特别是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抽象难理解的概念,灵活多变的题目,不时会有生成性资源给教师带来障碍.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和与基本初等函数》时,给学生贯穿一些函数的用途:考古学家根据化石来推断该生物生活的年代;人口增长问题;投资问题;
GDP问题等都可以用函数来解决.在讲了众多不同的函数后,一个学生兴奋地说:“函数的威力真大啊!”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通过在教学中贯穿一些数学理论的发展背景和数学文化历史,让学生感受数学带来的震撼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斗志.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性,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服务.
二、开发课堂资源,实现学生能力培养
有效的整理课堂生成资源,建立应对生成的基本策略,多种形式灵活的开发课堂资源,使课堂能够更紧实、有效.
1.利用新旧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永远不会成为预设的再现,随时都会有矛盾产生.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知识方面的传递和沟通中,学生随时企图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新旧知识在不能统一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矛盾冲突,亟待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出现.正是因为不断的有新资源生成,学生对新问题的不解和疑惑,来推动课堂教学的进行,激发学生给予想弄明白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不等式》时,在对不等式的讲解后,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已知 x,y∈R,且2x+3y=4,求1/x+1/y的最小值.随后学生开始兴致勃勃的解题,很快就通过计算得出了答案,学生的解法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说明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掌握的很好.正当我感到满意进入下一个问题时,有一个学生举手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这个题的已知条件不变,那么1/x2+1/y2的最小值是多少?面对这一突来的问题,其他同学也跟着纷纷询问,这时如果避而不答,必然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失去了一次难得的探究机会.我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降低了题的难度:将已知条件改为了x+y=2,然后让学生试试看,几分钟后,学生顺利地获得了解题方法.通过逐级增加难度的方法将这个题顺利解决,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地学习了不等式的解题方法.这样的即时新旧知识的冲突,虽然打破了对课堂的预设,但是演绎了另一种精彩,将数学课堂变为了一场智慧的交锋,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2.演变错误生成,纠正善诱学习方法
错误是进步的阶梯.在日常的习题练习中,学生不小心就会出现错误,老师要善于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错误,进行集中讲评,纠正学生的解题思路,利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使用正确的解题方法,挖掘出错题中相关的基础知识,并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练习,帮助学生“亡羊补牢”.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时,学生在了解了等差数列后,针对等差数列的定义、公式、性质,进行一些计算,可以使学生在解决等差数列的题时,能够灵活、正确地使用这些知识,便建立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数列{An}和{Bn}均为等差数列,Sn和Tn
分别是它们的前n项之和,且Sn/Tn=(4n+3)/(2n+5),求A8/B8.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个学生做错了,而且这个错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于是,便请他上黑板给大家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对该学生的肯定或怀疑或否定中,我让持不同态度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供大家参考讨论,最终学生发现该学生的解法中忽略了该等差数列不是常数列的这个关键点.学生在讨论中还想到了更为绝妙的解题方法,使我也见识不少,连我都没有想到.通过学生的错误,顺利地演变为了一次探究,使学生更为明确知识的要点,另外还可以采取提前暗示的方法,提醒大家的认真,事先说出易错点,做到“防患于未然”.错误的正确引导,可以使学生不再畏惧错误,不再让错误打消学习的积极性,而是在错误的纠正中寻找到进步的乐趣,将失败的悲痛化为崛起的力量.
3.促进深入探究,加强知识延伸迁移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老师对知识的传授远没有应用来的更深刻,教师要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生推进一个探究的状态,捕捉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和迷惑不解,想方设法的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在探究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基本的做题方法,使知识之间能够灵活转化,顺畅迁移.例如在学习《直线与方程》中有关直线的斜率探究时,利用逐层探究的方式,在黑板上的坐标系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这个图形可以表示什么?学生通过交流、探讨,最后得到:这是一次函数的图象.接着问:能否知道哪个一次函数?这说明什么问题?在学生对直线的认识中,借用跷跷板来进行探究,在跷跷板的运动中,会形成无数条直线,这些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从而引入学生对斜率的探究,怎样来确定直线的斜率,指导学生在直角坐标系中进行研究.在学生不断的讨论思考、交流分析中,逐渐地认识到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就是用代数式研究几何图形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探究逐步地揭示了“直线的斜率”的本质特点,加深了对其的理解,流畅自然地讲完这节课.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针对比较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可以巧妙的借用生活中的示例,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经过自主探究不断地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完善和修复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则需要适时地给学生建立一个“支点”,使学生在探究中更为高效、深入.
三、总结教学反思,师生同进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