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6 10:55: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教学资源的科学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摘 要 相较于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而言,生成性体育教学不但能够更好的体现体育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同时还为教学过程中师生创造性的发挥留出了更大的余地,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生成性体育教学的概念与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策略,以期能够借此为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生成性资源 体育教学 小学体育
生成性体育教学是在反思传统学校体育教学弊端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一、生成性体育教学的概念与内涵
生成性体育教学,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以教学中实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为契机,合理的调整或者是改变原来的教学预设,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在理解生成性体育教学的概念时,要注意如下几点问题:一是,生成性体育教学强调要不但要关注教学的结果,还要关注教学的过程;二是,生成性体育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偶发性事件以及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附加的教学价值;三是,生成性体育教学核心要义在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切实关照。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生成性资源是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成性教学的重要载体,要确保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生成性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是基本前提。为了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应注意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目的性原则。在针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活动看作一个有着明确的目的地,但是却没有固定的到达路线的旅程。虽然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是动态的、可以灵活调整的,但是这个过程却必须要始终为最终到达目的地而服务,也就是说,在进行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所生成的资源必须是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对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进行科学准确的价值判断,如果发现这一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无用的,就要断然摒弃,以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其次,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指的就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一定要注意考虑使用教学资源的经济性,尽可能的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实现最佳的教学成效。例如:城市小学在进行体育教学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可以合理的融入时尚性的元素,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果偏远的农村小学不顾本校的实际也进行类似的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无疑就违背了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很可能耗时耗力却反而不如就地取材,利用农村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生成性资源开发的效果更好。
最后,合作互补原则。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合作互补原则,指的就是在进行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不但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还要让学生积极、能动的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通过双方的努力共同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与效果。
三、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策略
首先,注意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任课教师是小学体育生成性教学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导者,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从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参考如下两种方法:一是,注意从任课教的反思与总结中启发生成教学资源,通过反思与总结,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的探讨,实现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二是,要注意从任课教师的失误中捕捉教学资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课教师即使再有经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某些小的失误,如:讲解时的口误,技术示范时的失误等等,此时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如果处理得当则有可能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例如:在跳高教学中,任课教师在示范跳高的动作时碰掉了横杆,此时,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刚刚自己为什么没有跳过横杆?怎样做才能够跳过横杆?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跳高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小学体育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一方面同样也要注意从学生的错误中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同时还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奇思妙想,利用学生的创造力生成教学资源。例如:在跳远教学中有学生模仿青蛙进行青蛙跳,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关注,此时任课教师直接严厉制止,虽然能够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但是如果及时捕捉这一事件中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青蛙跳的动作与跳远动作之间的异同,并对这些异同之处进行适当的讲解,不但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跳远技术的理解,还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库;中学化学教学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逐渐被应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工业、农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中学现有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中来,以较高的热情开发出了大量的文本素材、图片(图像)素材、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素材、网络精品课程等,建成了各式各样的素材库、课件库、教案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网络课程库。这些电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网络信息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但是笔者在参加化学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资源大多是素材、教案、试题、课堂录像等的简单堆积,是课本知识的搬家,它们大多重数量轻质量,重建构轻应用,较少从受教者和施教者使用的角度考虑资源的结构编排,缺乏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教学性设计,特别是了湮没了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成果的实用性特点,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并且这些资源库经常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资源分类标准和建库规范,使得建成的资源库之间兼容、交流性差,从而造成了各种资源库鱼龙混杂的场面。所以,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具备科学性、结构性、动态性、标准性、共享性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势在必行。
(一)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是时代的需要
把丰富的网络资源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是科技发展和现阶段教学要求的必然结果。随着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划》的颁布,各个学校都在积极进行教育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实施现代化教学的热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而中学化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而中学化学教育是是现代技术和生活的基石,所以在中学化学的基础教育中引入新概念、科学化的网络信息资源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技能,还能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可见,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符合时代的潮流
(二)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化学教育应该以培养人为主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运用教学工具和方法上要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的网络信息资源库可以扩大化学教育的涵盖内容,加强化学教育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的多种学习方法。而且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使用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的网络信息资源库亦方便了在课程中实施STS教育,是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
(三)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符合“资源性学习”的理念
最早由美国学者萨其曼提出“资源型学习”的概念。资源型教学要求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不再是单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通过协作、会话和情景来主动获取知识。如果能将中学化学教学的研究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应用相结合,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并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就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效果,使所有的学生学会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库为学习服务,促进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四)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有有据可依
2005年“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标准与应用研讨会”在烟台举行,会议围绕着“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标准与应用”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界开始对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工作的重视。由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编著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库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参考标准。通过统一各学校开发资源的行为、对资源属性标注标准,资源库技术的功能要求、资源质量的评价体系、资源制作的技术要求的规定,很大程度上扭转当前中学化学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混乱局面,为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提供一致的标准,从而实现了资源库的兼容性和共享性。
由以上分析可见,基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具有深远意义,是可行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一、巧妙捕捉猜想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离不开猜想,组织学生猜想与假设是科学课堂与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猜想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猜想时心理自由、思想放松,此时思维开阔、奇思妙想,随即会迸发会一些非预设性的“意外”,有些临时生发的“意外”或许正是创新精神培养的良好契机。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我首先创设了问题情境:“土豆在水中是沉是浮?”有的猜想“沉”,有的猜想“浮”,学生猜测后动手实验得知,土豆放在水中会“沉”。我紧接着提出新问题:“你们有办法使沉在水里的土豆浮起来吗?”我组织学生进行假设和猜想,我原本预设的是通过“加盐”的办法,没曾想学生出现了各种预设外的猜想,有的说:“加盐”,有的说:“掏空做成船”,有的说:“加糖”,看到学生的求异思维激活了,我表扬了他们的想法,赞赏他们善于思考、敢于猜想,并鼓励他们继续发散思维,接着有的说“切成薄片”,还有的说“将土豆装在塑料泡沫上也能浮起来”,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成了孩子们放飞想象的舞台。猜想往往是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新问题的分析与加工,学生思维活动在冲突中不断升华,往往会出现一些另类的奇特观点,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物,我们要及时把握住这些创新的火花,及时点评鼓励,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灵活捕捉实验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操作能力,培养求是精神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发挥教学智慧,利用这些生成性错误资源,相机开展教学。在科学兴趣班教学《吸热和散热》这个内容时,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分组实验:给同体积的水和油同时加热,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温度,然后停止加热,再每隔1分钟测量出各自温度。在实验完毕后,我让各组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数据,以便分析得出结论。在10组汇报的数据中,有8组数据显示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立即下降,而有2组数据反映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继续升高,而后开始下降,我知道这里面有学生的数据不真实,私自篡改了数据,我首先表扬了2组学生,赞扬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接着告诉学生:“油在停止加热时短时间内会持续氧化,所以温度会继续上升,然后慢慢下降。”我问另外8组的组长:“你们的数据为什么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物体一旦停止加热,就没有热量可以吸收,温度应该会下降,其实我们测量的数据也和那两组一样,只不过以为自己实验出错了,所以就改写了原来的数据。”他们不好意思的回答。“其实,油是液体中的一种特例,水和其他液体一般都是停止加热温度立即下降。你们今后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我趁机教育说。课堂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我们不必惧怕学生出错,而要及时发现灵活捕捉学生的实验错误,巧妙利用这种突发性的“节外生枝”,使之成为一种教育资源,用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发展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敏锐捕捉合作中生成性资源,提高合作能力,培养集体精神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推动效用. 在和学生讲到相关问题时,尤其是教师在就某一知识点进行阐述,并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举例时,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积极展开独立学习与自主探究,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会有积极的帮助.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上已经较为丰富,这个时期的数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 而自主学习习惯的具备,则是学生更好地凸显自己的这种能力的根基. 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的独立学习与自主探究创设更多机会,尤其是要借助生成性教学资源来加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在讲向量的线性运算时,为增强学生主动探知的内在潜能,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生成的现有学习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抓住向量的线性运算与一些生活中的常见实例,如顺风时骑车比较容易,顶风划船比较费力、在流动的河水里划船,想垂直到达对面的对岸,船头应作适当角度调整等现实生活现象的关系,进而设置出划船到达对岸,在知道水流速度的前提下,应将船头进行怎样调整这一生成性的现实生活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思考,并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探究出最后的答案.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对于已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发散与拓宽,可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一些发散思维的问题,这样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对于很多知识点的教学而言,让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是不够的,教师还要进一步拓宽知识教学的维度,要不断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实践探究能力. 这才是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良好掌握的凭证,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例如,已知 0 4 ,cos(4- ) =35,sin(34) =513,求sin( +) 的值. 这个问题案例是关于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学习新知和解答该类型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了进行该类型问题解答的方法和经验.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解题成果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拓宽,可以通过一些生成性教学资源的设置,如利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求值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开展探究问题活动. 学生在探究分析中会慢慢认识到,这类问题的解题突破口是角的转换以及灵活应用诱导公式、两角和的正弦公式. 学生对于这类问题不仅有了更深的认知,在今后碰到相关问题时,也能够更准确地解答.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多边互动、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而非线性的、统一的、可以预测的、死板的过程。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往往容易稍纵即逝。那么,在科学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生成,如何进行教学价值的判断和教学思路的调整?面对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 创设境遇,开启学生生成起点
科学教学在达成教学性目标的同时,更应关注表现性目标,即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活动中具体的、个性化的表现。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基础出发,从教材与学生两个方面摸清课堂教学生成的起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境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并不强行要求他们达到统一的结果。从而启发学生生成的动机,开启生成的起点。
[案例1]“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片段,给岩石分类
师:把我们带来的岩石合在一起研究,给它们分分类,你们打算怎么分呢?
(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如颜色、形状、光滑程度、轻重等都可以,不必拘泥于统一的标准。)
师:每个小组商量商量,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给岩石分类。
(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思考适宜的分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交流汇报每个组采用的不同分类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分类,你有什么新发现?
(通过潜在的观察活动,学生生成了更多的岩石的特征和分类标准。)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境遇——把标志性的岩石样本与学生自带的岩石混在一起进行分类,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为学生的生成埋下伏笔。有的学生以岩石样本的标准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发现自带岩石具备新特征,也可以单独成为一类。通过创设发散的、开放性的问题境遇,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观察,做出新的尝试。这种教学境遇并不指向单一的答案目标,而是多元的、开放的,由课堂上学生个体的学习经验和探究过程所决定,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个性化的表达。在教师的调动和启迪之下,形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发现异彩纷呈,成为生成的起点。
二、 互动交流,激活课堂信息资源
教学过程并非单一的“教—受”过程,而是教学中多因素互动的过程;也非师生间的单向传递,而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生成性教学资源因互动而存在,通过互动,才有新的信息、资源的生成。科学课中互动性的教学方法有谈话、讨论、共同探究等方式。
[案例2]“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片段,观察岩石的特征
师:(对于岩石)怎样观察?用什么方法观察?
生1: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手摸一摸。
师:用这些方法可以观察到岩石的什么特征?
生1:颜色、大小、形状、花纹,还有光滑程度。
生2:还可以用天平称。
师:那观察的是它的什么特征?
生2:轻重。
…… ……
师:好,这些好方法,你们都可以试试。给大家提个建议,每人选择其中的一块岩石进行观察。小组里商量一下,你们需要什么工具,请一个代表到工具车里来选。然后仔细观察,并记录。
(学生交流观察方法与发现。)
……
在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中,逐步商讨出观察岩石的种种方法和观察探究的结果,在互动交流中产生丰富的生成性资源。
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更是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来交换彼此的思想,探讨观察、探究方法。互动交流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知识的传递,也不光是为了达成共识,而更多的是科学视野的拓展,是师生精神的交流。
三、 因“势”利导,丰富教学过程
面对具体的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资源,教师不能生搬硬套预设的思路,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积极引导,因势利导,从而展现出丰富的教学过程。
[案例3]“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片段
学生在实验前准备了多种实验材料,探究“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减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会怎样”这一问题。实验中大多数小组都发现:减小同一物体的体积,不会改变它们的沉浮。可是,有小组却发现:本来在水中会浮着的胡萝卜切成小块后,却沉到了水底。同学们表示疑惑,课堂上起了争论……
师:那么,胡萝卜放入水中到底是沉还是浮?是我们实验操作出了问题,还是胡萝卜本身出了问题?
(教师并没有忽视学生中所出现的不同声音,而是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
学生观察讨论后发现:胡萝卜切面上各部分疏密程度不同。用放大镜观察,切面上有的地方有气泡。用手压,疏的部分感觉较松,密的部分手感较实。
师:气泡多说明里面的空气多,气泡少说明里面含的空气少。胡萝卜各个部分的结构不一样,所以它的沉浮情况也会不一样。
案例中的教师进行了准确的价值判断,主动应变,对教学思路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引导学生层层剖析,使学生对物体的沉浮的认识更加具体、丰满。丰富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获得生动的发展。
四、 妥善应对,发挥偶发事件价值
课堂偶发事件是指教学过程中始料不及的,由学生、教师或环境因素诱发的,背离课堂教学目标,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妨碍教学任务完成的事件。例如小组合作中学生出现的争执与纠纷等不合作的现象、实验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和意外等等,这些常态中的偶发事件存在于真实的课堂中,无需回避和遮掩。如果把意外事件看做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则能够变不利为有利,发挥偶发事件的价值,对学生的发展就会产生附加价值。其实,教师只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理解、体察,不断留意学生的变化与反应,捕捉偶发的教育契机与智慧火花,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积极的回应,就能抓住时机,主动应变,及时解决问题,课堂资源就会变得更加丰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