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范文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16 10:55: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金融危机下的机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金融危机三大风险

金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一个高度货币化的社会阶段,几乎所有的资源配置和社会交易都离不开货币。如果以配置货币资源为主的金融业出现混乱,整个国家的社会交易自然会受到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就可能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因此,金融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在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

金融危机是指一国或地区的所有或部分金融指标出现急剧恶化,如国内资本市场崩溃,大量金融机构倒闭,企业破产,经济增长下降等。在过去的十余年间,世界上爆发过多起严重的金融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和2000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等。

从这些危机中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有三:

其一,金融危机使资产大幅缩水。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盖茨个人净资产同期减少15亿美元至555亿美元;《福布斯》俄罗斯富豪榜前25名富豪的资产市值在2008年5月19日至2008年10月6日间暴跌62%,缩水超过2300亿美元,这相当于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资产市值的4倍;李嘉诚的损失也超过了200亿美元……国内,许多家庭持有的房产、股票、基金等资产也大大缩水,金融危机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了。

其二,金融危机使一些国家的社会秩序陷入混乱。银行倒闭,金融业崩溃,导致许多国家经济瘫痪,人心涣散,秩序混乱。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增加,又激化了社会矛盾,埋下了社会隐患。

其三,金融危机蔓延到可能会危及国家安全。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等因素可能会危及到国家安全。2008年发生的越南金融危机就是这样。越南因为其发展模式的缺陷,对国外市场依赖度太高,所以当越南盾持续贬值,股市被腰斩,房价暴跌以及大量国际资本外逃等现象出现时,经济增长的良好环境就不复存在了。我们说,如果一个国家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外部需求即出口基础上,对外部经济过度依赖时,经济肯定是不安全的。

本次金融危机的内生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之所以如此频繁爆发,是因为在完全自由的经济条件下,金融危机具有内生性的特征。这主要源于两点:

第一,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分离。以商品和货币分别作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代表为例,商品与货币的转换随时都在进行,但商品有生产和交易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分离,若由于某种因素,整个社会生产的商品发生大量积压却不能转换为货币时,经济危机就将发生;另外,信用放大了交易中商品与货币相互转换的时间差异,信用使得商品能够推迟货币支付就实现交易,如果一个经济个体或组织出现了货币支付问题,则会引起该个体或组织社会信用的波动,并将波及其所关联的经济个体或组织,如果整个社会经济个体或组织同时出现了货币支付问题,就必然会造成社会支付链条在许多点上的中断,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第二,经济周期循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增长,它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周期循环上。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组织的收益持续增长,同时市场融资条件宽松,利率较低,借款容易。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倾向于以借贷方式来实现扩大再生产。然而,当经济走上停滞或下降周期,利率就会比较高,市场融资也比较困难,而企业利润增长减速甚至出现负增长,原先借贷维持经营的做法就将难以为继。一旦出现资金紧张等问题,人们便会对高负债率企业产生怀疑,不信任感将迅速蔓延,表现出传染效应:一个经济组织产生的资金危机诱发了对相似的另一个或几个经济组织的冲击,多个经济组织的危机又诱发了行业危机。行业危机发生后,投资者的预期随之改变,行业金融资产被大幅杀跌,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工具的广泛使用提高了价格调整的频率、速度和精度,这就将使得下跌更加深不可测。如果该行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密切相关的话,就会引发金融危机。

从上述两点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具有鲜明的内生性。危机爆发以前,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充分享受着自由经济的好处,不受政府和美联储的任何约束,创新带来的收益刺激了消费,过度的超前消费不断积累着经济运行的风险,过度的金融创新向越来越多的本土和外国金融机构转嫁风险,最终低收入水平、低信用等级的社会群体房地产贷款(次级贷款)偿还链条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大批金融机构的破产和财务危机,进而波及到股市和社会实体经济,继而那些被卷入到次贷危机的外国金融机构也身陷泥潭,全球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价值洼地:金融危机的机会

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如企业大量倒闭、失业人口剧增、本国货币大幅贬值等,但同时也可能会创造出非常好的企业发展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价值低洼。

从经济学来说,价值的一般规律是:价格并不总是等于价值本身,而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的,当价格低于价值很多时,就产生了价值低洼。价值低洼给巴菲特等企业家创造了极大的盈利空间,并由此产生了价值投资理论。

金融危机的爆发,意味着此前远远高于价值本身的价值评估体系泡沫全面破灭,新的价值评估体系将被重构,放任自流的自由经济政策将添加政府监管色彩和国际贸易保护措施,产生金融危机的诸多先决条件将消失。但由于心理等因素,在重构过程中,对危机的持续恐慌和对前途过于保守的预测,使得事情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价值洼地不仅可能出现,而且较为普遍。实际上,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价值不断增长的过程,没有价值洼地,就没有企业投资机会。

再从世界经济史来看,无论多么严重的金融危机,都很难摧毁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必定会有一些企业安全度过危机并在随后的经济增长中发展壮大。尽管某些时候,危机会让一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低迷不振,如日本,但至今日本依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国家之一,这表明危机并不会消除所有的机会,反而会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创造许多机会。即便是被称作二十世纪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大萧条,罗斯福总统上任后不到半年便扭转了持续几年的恶劣经济形势,温暖的“炉边谈话”温暖了几代美国人,危机过后,经济再次高速增长。

事实上,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西方各国政府表现得相当团结,应对措施迅速有力,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对重要行业和领域实行注资、减税、放贷等重要组合举措。一般来说,政府在危机时期重点扶持和重点投资的行业和企业,就是企业价值投资的关键机会所在。

我们来分析一个案例: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哈默,一生经营过石油、粮食、制药、酒业甚至铅笔等多个行业,且无一失败,原因何在?就因为哈默能捕捉到政府对重要行业和领域注资、扶持的机会。一次,他听总统施政演说,总统暗示战争一结束,将力争废除禁酒法案。这对异常敏感的哈默来说,是难得的商机,他马上开始制订抢占酒业主导地位的大战计划。在政府正式宣布解除禁酒令时,哈默的酒桶就得以高价出售,他因此大赚了一笔。趁政府尚未宣布解除禁酒令之前,哈默又抢购了5500股酒厂股票。不到两月的时间,所购股票每股由90美元上涨到了150美元。哈默还在政府严禁粮食酿酒之时,设计了一种80%用廉价土豆,20%用威士忌合成的混合酒,味道与纯威士忌并无太大区别。于是,哈默用仅有的3000桶威士忌合成了15000桶混合酒,又大赚了一笔。哈默的成功表明,企业在市场中运作,必须关注政府在危机时期重点扶持和重点投资的行业,尤其是善于发现价值低洼处,实现投资增值。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机遇

那么,金融危机下,企业究竟有何新机遇呢?

第一,要抓住政府扩大投资的机会,加快发展。每一次金融危机,政府都会对相关行业进行巨大投资。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到2010年底政府投资将约4万亿元,目的是用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对于有着成功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经验的我国而言,面对13亿人口的巨大内需市场,投资热点和投资机会绝不会匮乏。根据总理的六字方针:“铁路、汽车、煤炭”,可以预测,相关行业必定蕴涵着巨大的投资价值机会。

第二,要适应宏观经济变动,并从中提升自己。在金融危机下,企业要借机提升自己。一方面,挖潜内部潜力。在中国制造业中,员工70%的工作属于无效动作,由此可见内部挖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改造力度,降低运行成本,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积蓄力量。

篇2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机遇

一场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正席卷而来。这对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发展和转型机遇。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世界经济遭遇了数十年来的最大下降,受此影响,全球需求大减。WTO的经济学家在其最近发表的世界贸易报告中由此预测:由于受这种世界经济衰退导致的全球需求紧缩的影响,2009年世界贸易(按实际出口总量计算)可能下降9%左右,这是世界贸易自二战以来的最大下滑。其中,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下滑尤为严重,今年将会下降10%。而在更加依赖贸易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今年的出口将会下降2%~3%。

目前世界贸易下降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同步性,自2008年9月以来,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按月度统计的进出口贸易均一直在下降(见图)。不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有所提高,其贸易的地理多样化也有所增加,一些学者认为这或许是“非联动”效应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太容易受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的伤害。

资料来源:OECD国民账户~OECD National Accounts)

由此可比看出,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订单减少、生产锐减;全球资本萎缩、融资困难,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也不能不说是一个机会。一方面,因为金融危机首要影响的是大宗产品、奢侈品的出口商,尤其是大型出口企业,由于其固定生产成本高昂,一旦海外市场购买力下降,则很可能导致持续亏损,甚至倒闭,而这些需求和订单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向国内众多中小型出口企业转移,这就为众多中小型卖家和供应商提供了增加出口量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也会从一定程度上迫使订单从大型出口企业转移到中小型出口企业。

二、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机遇

1.可重新激发企业家的创业精神

中国有句古话叫“乱世出英雄”,经济形势好,企业的效益好,企业家就会放松精神而缺乏斗志,而在困难时期,为了使企业能够在困境中生存和不断壮大,企业家们就会打起精神,苦练内功,不断激发他们自身所具有的创业精神,大胆地革新经营模式。

2.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帮扶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中央财政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其次在减免税赋方面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后,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此外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由纳税人月销售额600元~2000元和200元~800元,提高到1000元~5000元,减去了中小企业税赋;再次,放松信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从10月9日起暂免征收个人储蓄存款利息税,增加贷款规模,中央银行增加5%,地方银行增加10%,国家对民间金融已经承认合法性,努力支持中小企业,鼓励其健康发展,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政府还将继续推出帮扶中小企业的政策和措施。

3.中小企业转变经营发展模式的助推器

真正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摆脱不利的经济格局,就是转变增长方式,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金融危机将是转型的良机。为了在危机中生存、崛起,中小企业必须变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为依托产品的升级换代以质取胜的集约式增长方式,注重提升产业的结构层次,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的策划能力,走品牌发展之路。

4.中小企业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创新,精准服务

2008年下半年以来,阿里巴巴在CNBC、CNN、Fox等美国主流电视台投放广告,帮助中小企业在欧美市场开展深度营销,这是基于对欧美市场准确的认识而采取的措施。因为对于中国中小企业来说,欧美市场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消费能力很强的成熟的市场。无论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如何衰退,大量减少的应是奢侈品的消费。当金融危机来到时,由于奢侈品消费的需求弹性非常大,会产生大规模的收缩。但民众的基本生活消费却具有很大的刚性,需求不会减少。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民众对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将更加倾向于寻求物廉价美的产品,而“中国制造”无疑在这方面拥有优势。发达国家民众一致的认识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途径可以大大降低进出口双方的交易成本,以实现在金融危机时期民众对于价廉物美产品的消费需求。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要转危为机,积极创新,努力转型,使国际市场转向我国,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童方方: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经济论坛

篇3

关键词:工商银行;加拿大东亚银行;东亚银行;并购

一、并购背景及并购双方

(一)宏观经济环境

2009年6月4日,中国工商银行与东亚银行宣布,双方已就加拿大东亚银行和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股权买卖交易达成协议。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使得整个经济受到极大的打击。由于中国的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使得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此次危机中,外资银行的损失尤为巨大,相比之下中资银行由于业务相对单一并且国际化的程度不高,所以受到的冲击较小。于是,在危机之后很多中资银行开始寻找机会并购海外银行来扩大自己的分支机构,扩大中资银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而此次工商银行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则正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营业网点,开辟北美业务的重要一步。之所以选择加拿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加拿大的华人比较多,而加拿大东亚银行也是专门为当地华人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

(二)并购双方

1.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于2005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时挂牌交易。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截至2008年年末,工行总市值达到1739.18亿美元,总资产达97576.54亿元人民币,税后净利润1111.51亿元。工商银行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也是全球最赚钱的商业银行。并且工行的客户广泛,截至2008年年末,工商银行拥有1.9亿个人客户与310万公司客户。

2.加拿大东亚银行

加拿大东亚银行是东亚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在加拿大有6家分行,主要为当地的华人提供金融服务。东亚银行于1918年在香港成立,一直致力于服务香港客户,并与内地及海外提供企业及个人银行服务。东亚银行现为全港最大的独立本地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截至2008年年末,东亚银行的总市值为497.92亿港元,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当年净利润为0.39亿港元,同比下降99.1%。

二、并购动因及评价

工商银行此次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的重要原因在于工商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工商银行的全球化战略布局是从亚洲开始的,然后在1999年至2003年期间发展欧洲的分支机构,最后第三阶段是在美洲和其他市场发展,从而最终迈向全球,实现全球化战略。

而此次工商银行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正是工商银行全球化的第三个阶段,工商银行在整个美洲都只有一家分行――纽约分行。而在北美洲除了美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国家就是加拿大,所以工行的此次并购意在拓展其美洲市场。因为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华人众多,而且加拿大和美国居民可以自由跨越两国的国界,所以贸易往来非常频繁,工商银行通过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的方式来达到扩展其业务范围的目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在于工商银行原本就和东亚银行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互信度高,并且同为亚洲银行,双方也比较熟悉各自的业务流程与方式,文化的认同度也比较高。所以在收购以后,工商银行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用于银行流程的再造和企业文化的重塑,再加之加拿大东亚银行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亏损情况,所以并购后对工商银行业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交易结构

由于加拿大东亚银行是东亚银行的全资子公司,所以其股权明确。并且由于加拿大东亚银行的并购对加拿大的金融安全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也不会受到加拿大政府的太多阻拦。由于上述原因,此次并购的交易结构也较为简单,其中只涉及到工商银行和东亚银行。

此次并购涉及到两个交易,分别是:

(一)工商银行向东亚银行支付7300万美元(5.67亿港元)为对价,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70%的股权,东亚银行持有剩余的30%。

(二)工商银行向东亚银行出售其持有的工商东亚75%的股权,东亚银行以3.72亿港元(约4800万美元)为对价。

并且上述两个交易互为前提条件。交易中涉及到的第二个交易,为工行出售工商东亚75%的股权给东亚银行。工商东亚为工商银行与东亚银行于1998年设立,主要提供证券经纪、承销、保证金融资、期货及期权合同交易等服务。工商东亚由工商银行和东亚银行分别持有75%和25%的股权。之所以要出售工商东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工商银行在香港成立了主要从事投资业务的工银国际和工银亚洲,为了避免同业竞争和更好的发展工银国际,工行需要将其出售,而出售后东亚银行的业务得到相应的拓展,使得其在投行领域能够更好的发展。

根据协议,在上述交易完成的一年后,工行拥有买入期权,可将持股比例增加至80%;东亚银行在交易完成一年后则拥有卖出期权,可将所持有的加拿大东亚银行的股份转让给工行,而加拿大东亚银行则成为工商银行的全资附属公司。

由于交易双方均需出让股权,所以最终只需要工行支付约2500万美元即可,而东亚银行则获得2500万美元的收益,可以缓解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部分影响,使其现金流更加充裕。而此次收购工行将用现金作为支付,因为2500万美元(约合1.95亿港元)对于全球最大的工商银行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四、后续评价

从其目前的状况来看,并购的双方均没有受到并购的不良影响,而呈现出双赢的局面。工商银行继续保持着世界第一大银行的位置,并且盈利能力继续提升,而加拿大东亚银行和东亚银行也逐渐从金融危机中缓解过来开始了快速的发展。工商银行通过此次并购使得其在美洲的营业网点数目增加,客户数量增大,有利于工行今后开展其他业务。截至目前,工商银行已经在全球的五大洲拥有了其分支机构,使得工商银行由一个中国本土的商业银行转变为一个国际性的真正的大银行。

篇4

Abstract: This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led to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worsening, and thus the impact and influence to China's foreign trade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worse. By analyzing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internal rectification and reform proposals of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adverse impact of the crisis.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贸企业;挑战;机遇;应对策略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challenges;opportunities;coping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149-02

0引言

自2007年4月开始,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美利坚合众国,并向世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断蔓延和扩散,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股指连续多日大幅下挫。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这场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也未能幸免,受整个世界经济疲软影响,国内各个行业均受到影响和冲击,尤其以外贸行业为主要代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必须从自身的发展和经济规律中寻找出路。

1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的挑战

1.1 市场整体需求下降,外贸订单减少中国是一个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直接表现为出口增长放缓。中国外贸受影响的主要表现为:进出口低位运行,进出口量价齐跌,中国对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出口均大幅下降。2008年11月份起,我国外贸开始呈现负增长趋势。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减少它们的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的出口,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位列第一,其次是欧盟及日本。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主要目的国在经济增长放慢时,该国的国内贸易保护势力就会抬头。发达国家在立法层面和世界贸易组织层面会出台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2008年仅3个月内,成员国共公布贸易保护主义措施83项,是自由化措施的两倍多。

1.2 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也低于10%;进而造成外贸增长方式以数量型、粗放型扩张为主以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为主。以纺织、服装、玩具、汽车、钢铁等行业为代表的贸易加工企业,受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困境并纷纷倒闭。同时,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近60%,过多地依赖美国、欧盟及日本几大主要贸易伙伴。

2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的机遇

2.1 国际商品价格下降,原材料价格下跌,利润空间增大金融危机也给外贸带来新的机遇。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机构流动性资金短缺,逐渐从大宗商品市场撤离资金;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增长信心不足,大多持悲观态度,从而对大宗商品的预期需求下降, 大宗商品价格在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下跌,这有利于我国减少进口成本利润空间增长。中国现已成为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买方,国际商品价格的下降将大大缓解中国企业的成本上涨的压力,并增加中国企业在价格上的话语权。

2.2 市场结构变化,经济结构重组就国际市场而言,金融危机之后,消费者从高端商品转向中低端商品,这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投资机会显现。

就国内而言,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倒闭的企业,多为附加值低的中小型贸易加工企业,通过金融危机,整个市场和行业重新洗牌,生存下来的企业通过并购倒闭企业、健全有效的资本市场等手段获得更多的资源,利用时机提升品质,做大做强,增加抗风险能力;从而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

2.3 有效利用政府优惠政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财政部、税务总局和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在税收政策方面,多次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以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出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应对风险能力。在信贷政策方面,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增加信贷最高额度,多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加大对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3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的应对策略

3.1 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实施市场多元化,有重点地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拓宽外贸出口渠道。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利用国家“走出去”战略,到越南、非洲、拉美设厂,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环保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规避贸易壁垒,进一步争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出口渠道;近年来,巴西等拉美地区、印度、越南、印尼、南非等经济体的发展速度很快,中东、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地区经济虽然也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仍有增长,应该作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目标市场。

3.2 积极整合资源,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导致了进口原料以及原器件的成本降低,因此出口企业要想使成本下降,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充分利用保税政策的基础上,增大进口原料的比重。对于重要的原料供应商实行入股以及参股的方式,扩大生产链条,加强企业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整合上游资源。整合下游的市场销售资源,推行“走出去”的策略,和外国商进行合作,或者直接地在外国设置办事处,进而扩展市场。经过外贸企业的整合。加强外贸出口的实力,是主体结构实现最优化以及规模的效益化。

应该借助于目前的有力时机,把那些低效率以及高成本和污染的产品淘汰掉;对低端出口企业(劳动密集型)要适当的做好技术创新的工作。然而,对于一些制造业(因为原材料的上涨而使企业成本抬高),我们要改进其技术,加大产品的附加值。构建与出口发展相适应的产品结构,将产品的品牌和技术含量提高,同时要提高产品在国际间的竞争力,在利用优惠政策(国家增值税改革)的基础上,及早到更新主要设备,另外,也要充分利用国家出口退税提高的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去研制国家支持的重点产品。

3.3 调整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市场因为在第二产业中包含了许多高耗能的产业,所以,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呀加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特别是服务业,逐渐的用服务产业取代工业化,实现由单一引擎向双引擎的过渡,扩大内需,更为主要的是经济的增长可以扭转依靠外部的资源以及贸易环境的局面。

此次的金融危机给我国最大的领悟就是要加快经济增长的转型。在此次的经济周期中,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多依靠的是出口与投资,然而,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却没有给我国的经济做出显而易见的贡献。数据显示,自2002年来,最终消费支出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逐年下滑,2007年该数据已由5年前的43.6%下降到39.4%。经济增长对国外经济的依赖程度越高,经济的稳定性则越差,因此将经济增长点由投资和出口转向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参考文献:

[1]梅新育.把握应对危机中的机遇[J].了望新闻周刊,2009.

[2]王波.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机遇[J].经济研究,2008.

篇5

一、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面临的发展瓶颈

(一)中国制造将持续面临出口瓶颈

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国际经济。中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已经高达近70%,我国GDP的40%左右是由出口拉动的,如2005年我国64%彩电、87%DVD、64%摩托车都用于出口创汇;几乎发达国家所消费的一半服装来自中国制造。

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将面临至少两年的萎缩,世界银行也预计全球2009年经济将萎缩1.7%。据近几年的统计,美、日、欧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这些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严重下滑,势必导致需求锐减。此外,全球经济衰退也势必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将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出口必将受到较长时间制约。

(二)国内市场和产品开发严重不足

中国产品出口比例惊人,一方面反映中国已充分融入全球经济,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制造业长期不重视对国内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国内国外市场比例倒挂。

对制造企业而言,直接接收国外订单和设计要求,意味着只需将企业的精力、成本放在简单的制造环节,而无需思考销售渠道、销售网络,更无需进行市场研究和产品研发、设计。因此,在之前20多年不断扩大的国外订单的“呵护”下,中国企业形成了对国外市场和研发的依赖性,丧失了自我开发市场的自立本领。当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国外市场的大门开始合拢后,中国企业又一时难以及时开辟国内市场,产能过剩骤然凸现。

(三)中国产品缺少品牌意识,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极低

目前,我国已有172种商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例如,2004年我国出口手表9.6亿块,平均单价1美元;出口鞋59亿双,平均单价仅2.5美元,不及意大利的1/3;出口传统照相机5600万台,平均单价5.9美元,不及日本的1/20。

其原因在于,中国制造企业不重视以品牌定位发展战略、核心技术、差异化设计、服务管理为基础的品牌建设。生产利润大半被国外拿走。中国企业只是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品牌知名度的不足,造成中国产品难以引起消费人群的品牌联想和形成品牌忠诚度,难以打开国内外市场。在金融危机时期,贴牌生产的产品及企业完全受制于国外市场的萎缩和订单的大幅减少,唯有被动挨打,挣扎在倒闭边缘;而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产品和企业,在极为有限的市场内也备受国际知名品牌的打压,随时有被淘汰的命运。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设计的发展机遇

任何危机中都共生着危险与机遇。金融危机就提供给中国设计三大发展机遇,且机遇难求。

(一)产业升级――中国设计生存环境优化机遇

中国制造业呼喊产业升级已近十年,但推进乏力。大量代工企业的存在,造成中国企业长期依赖国外设计,即便是初步转型为开发自主品牌的企业,也难以改变长期养成的“拿来主义”心理。

然而,这场金融危机提供了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和刺激设计需求难得的历史机遇。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下,一批以贴牌代工为主的企业因为接不到国外业务,或原已微薄的加工利润再受挤压而应声倒闭。只有拥有自己强大的品牌形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进行产业升级,从初级的制造型企业OEM,发展到设计型ODM,再到品牌型OBM,最后到战略型OSM,这是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不得不做出的生存抉择。

而产业升级只要从OEM时代跨入到ODM时代,就意味着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因为从设计型到品牌型及战略型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设备”,而是“技术+设计+品牌战略”。这些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了品牌巨大的差异化,也是品牌不被市场淘汰的立命之本。设计作为未来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其战略地位将被极大提升,对设计的市场需求也将成数十倍放大。这无疑是中国设计赢得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二)扩大内需――中国设计风格探索推动机遇

30年来,中国设计一直处于照搬、抄袭、借鉴、改造等初级发展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早已形成的产品设计风格,如德国功能主义风格、北欧人本功能主义风格、日本素朴和风风格,中国虽贵为“世界工厂”,但就是没能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制造企业长期把目光盯在了国外市场,在与国外知名品牌合作的基础上,进入国外市场。中国企业无需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市场差异,自然谈不上针对国内市场的差异化设计。探索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也就无从谈起。

为了降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政府明智地将扩大内需作为了今后几年经济拉动的首要任务。政府自2008年10月至今,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如:增加群众收入;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保障性住房民生工程建设,促进消费等。这些政策将有力地带动国内家电、交通工具、住房、家具、家居用品、装饰品以及服装、日用品等大批产品进入全国666座各级城市和广阔的农村市场。

可以预见,中国制造业的市场主攻对象正从国外转向国内,这给中国设计加快本土风格的探索和形成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因为,中国的广阔市场相对于成熟的国外市场是较新的,而大部分的三、四级城市及农村市场是全新的,且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中国的制造企业将不得不研究这些新市场的人文环境、审美情趣、文化传统和设计元素,以期设计出更加符合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这种将由商业需求带动,由庞大制造业主动实施的,对中国各地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运用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和积累,将是此前30年所不曾有的,必定会大大加快具有中国设计风格的形成。

(三)国家崛起――中国设计文化自信建立机遇

设计文化狭义上指的是设计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等对设计行为具有指导意义的一切意识形态。设计文化自信则是一个民族对以本民族文化为思想内核,吸取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创造发展本民族设计文化的自信心。她源于对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及现代化建设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的强烈认同,源于对民族文化自然融入到本国设计的强烈认同,以及对继承和发展体现民族文脉的民族设计的强烈认同。

随着中国经济近30年的高速增长,GDP于2008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金融危机到来,让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唯有中国还能以8%的速度增长,其他国家均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是负增长。中国被寄予了带动全球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重大希望,经济大国地位和影响力正以惊人速度得到快速确立。

中国经济地位的跃升,使得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发展理念和文化艺术等中华文化,也得到广泛关注和传播。中国科学院研究认为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已升至全世界第七,亚洲第一。中国近两年的国学热正体现了国人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与自觉。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得到了空前增强。

设计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对设计产品在全球化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身份问题的自我意识的增强,设计产品和设计文化中的民族认同,也呈现出越来越重视的倾向。中华文化自信心的快速提高,必将大大提高中国设计师的设计文化的创造自信心,有利于摆脱近一个世纪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和对西方设计的效仿,从而大胆开展广泛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设计的探索和创新,去体现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与文化独立。

三、抓住历史机遇,加速推进中国设计发展的行业对策

中国设计行业应抓住金融危机赋予的历史机遇,主动出击,实施以下四项发展战略。

(一)“品牌核心战略”――参与产业升级和品牌竞争,彰显设计力量,树立设计在品牌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目前,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设计研发和技术研发成为了企业产业升级和品牌树立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广阔的衣、用、住、行等非高科技消费品制造领域,据日本的相关调查显示,在开发差异化产品、国际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明星企业等方面,设计的作用占到50―70%以上。因此,设计界应主动出击,积极与广大的制造企业实现设计与制造对接,帮助企业实施产业升级和品牌树立。

首先,设计企业要搭建与对外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对话交流平台,了解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困境,进驻企业聚集区,实施设计推介,找出目标细分市场,针对性开展设计研发,逐步拉开与同类同级产品的差异化,形成独立的品牌形象,确立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

其次,要争取政府经费支持,广泛参与各类产品博览会及企业发展论坛,促使企业将设计研发确立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重视设计研发―树立品牌形象―获得高额回报―增加设计投入―提升品牌价值的良性循环。

(二)“设计联盟战略”――树立“大设计”观,建立跨行业联盟,传播创意设计,推动设计发展

金融危机推动了企业对品牌和设计的需求。这需要设计界能够把握这样的时机,突破狭隘的设计行业界限,树立一种联合各界精英的“大设计”发展观,集中各方面智慧、能力和资源,共同带领中国制造完成向中国创造的快速转变。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发展之路,各国的跨行业的设计联盟如20世纪初的“德国工业联盟”、“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20世纪中的“日本工业设计协会”等,都对实现本国设计和制造业的腾飞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设计界也应在全国,特别是各沿海发达地区发起成立由设计界和政府、企业界、教育界、科技界、法律界等不同界别精英组成的“创意设计联盟”,促进中国知识产权法的完善和执行,保护中国原创设计的权益;联合政府和媒体,广泛传播创意设计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营造全社会尊重设计、购买设计、发展设计的良好氛围。

(三)“设计文化战略”――开发国内市场,研究和运用传统文化,形成中国风格设计

因此,中国设计界应大力倡导中国风格设计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应设立“中国风格设计年度系列大奖”,对杰出的中国风格设计作品、设计师、设计企业及设计理论予以重奖,鼓励创造新成果;另一方面,及时将新的中国风格设计思想和实践进行广泛的交流、总结、推广和发展,不断探索中国设计独有的文化内涵、设计语汇、表现形式,引领中国风格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在社会上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风格设计,不断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扩大中国风格设计的消费市场。

(四)“国际拓展战略”――占领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

金融危机让中国提前登上了国际经济舞台的中心。而近五年的几大全球博览盛会都在中国举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些盛会不仅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标志,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现代设计的大舞台。

这些国际舞台将提供给中国设计界与国际设计界平等交流的平台,并激励中国设计师以莫大的创新勇气,去探索用现代设计表现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新路。这对中国设计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更好地把握中国设计文化精神和借鉴各国设计风格和国际设计潮流,丰富中国的设计思想,建立中国设计文化自信心,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设计界要积极占领这些国际舞台,大胆参与国际设计合作与竞争,快速提升自身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并以国际舞台为窗口,展现中国现代设计的最新成就和设计文化。同时将创意设计团队、个人和作品进行大力推广,为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产品走向世界,赢得世界的尊重,开拓国际市场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