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范文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6 10:55:0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危机下的机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危机下的机遇

篇1

金融危机三大风险

金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一个高度货币化的社会阶段,几乎所有的资源配置和社会交易都离不开货币。如果以配置货币资源为主的金融业出现混乱,整个国家的社会交易自然会受到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就可能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因此,金融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在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保险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

金融危机是指一国或地区的所有或部分金融指标出现急剧恶化,如国内资本市场崩溃,大量金融机构倒闭,企业破产,经济增长下降等。在过去的十余年间,世界上爆发过多起严重的金融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和2000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等。

从这些危机中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有三:

其一,金融危机使资产大幅缩水。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盖茨个人净资产同期减少15亿美元至555亿美元;《福布斯》俄罗斯富豪榜前25名富豪的资产市值在2008年5月19日至2008年10月6日间暴跌62%,缩水超过2300亿美元,这相当于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资产市值的4倍;李嘉诚的损失也超过了200亿美元……国内,许多家庭持有的房产、股票、基金等资产也大大缩水,金融危机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了。

其二,金融危机使一些国家的社会秩序陷入混乱。银行倒闭,金融业崩溃,导致许多国家经济瘫痪,人心涣散,秩序混乱。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增加,又激化了社会矛盾,埋下了社会隐患。

其三,金融危机蔓延到可能会危及国家安全。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动荡,经济萧条等因素可能会危及到国家安全。2008年发生的越南金融危机就是这样。越南因为其发展模式的缺陷,对国外市场依赖度太高,所以当越南盾持续贬值,股市被腰斩,房价暴跌以及大量国际资本外逃等现象出现时,经济增长的良好环境就不复存在了。我们说,如果一个国家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外部需求即出口基础上,对外部经济过度依赖时,经济肯定是不安全的。

本次金融危机的内生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之所以如此频繁爆发,是因为在完全自由的经济条件下,金融危机具有内生性的特征。这主要源于两点:

第一,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分离。以商品和货币分别作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代表为例,商品与货币的转换随时都在进行,但商品有生产和交易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分离,若由于某种因素,整个社会生产的商品发生大量积压却不能转换为货币时,经济危机就将发生;另外,信用放大了交易中商品与货币相互转换的时间差异,信用使得商品能够推迟货币支付就实现交易,如果一个经济个体或组织出现了货币支付问题,则会引起该个体或组织社会信用的波动,并将波及其所关联的经济个体或组织,如果整个社会经济个体或组织同时出现了货币支付问题,就必然会造成社会支付链条在许多点上的中断,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第二,经济周期循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增长,它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周期循环上。在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组织的收益持续增长,同时市场融资条件宽松,利率较低,借款容易。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倾向于以借贷方式来实现扩大再生产。然而,当经济走上停滞或下降周期,利率就会比较高,市场融资也比较困难,而企业利润增长减速甚至出现负增长,原先借贷维持经营的做法就将难以为继。一旦出现资金紧张等问题,人们便会对高负债率企业产生怀疑,不信任感将迅速蔓延,表现出传染效应:一个经济组织产生的资金危机诱发了对相似的另一个或几个经济组织的冲击,多个经济组织的危机又诱发了行业危机。行业危机发生后,投资者的预期随之改变,行业金融资产被大幅杀跌,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工具的广泛使用提高了价格调整的频率、速度和精度,这就将使得下跌更加深不可测。如果该行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密切相关的话,就会引发金融危机。

从上述两点分析,本次金融危机具有鲜明的内生性。危机爆发以前,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充分享受着自由经济的好处,不受政府和美联储的任何约束,创新带来的收益刺激了消费,过度的超前消费不断积累着经济运行的风险,过度的金融创新向越来越多的本土和外国金融机构转嫁风险,最终低收入水平、低信用等级的社会群体房地产贷款(次级贷款)偿还链条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大批金融机构的破产和财务危机,进而波及到股市和社会实体经济,继而那些被卷入到次贷危机的外国金融机构也身陷泥潭,全球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价值洼地:金融危机的机会

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如企业大量倒闭、失业人口剧增、本国货币大幅贬值等,但同时也可能会创造出非常好的企业发展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价值低洼。

从经济学来说,价值的一般规律是:价格并不总是等于价值本身,而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的,当价格低于价值很多时,就产生了价值低洼。价值低洼给巴菲特等企业家创造了极大的盈利空间,并由此产生了价值投资理论。

金融危机的爆发,意味着此前远远高于价值本身的价值评估体系泡沫全面破灭,新的价值评估体系将被重构,放任自流的自由经济政策将添加政府监管色彩和国际贸易保护措施,产生金融危机的诸多先决条件将消失。但由于心理等因素,在重构过程中,对危机的持续恐慌和对前途过于保守的预测,使得事情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价值洼地不仅可能出现,而且较为普遍。实际上,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价值不断增长的过程,没有价值洼地,就没有企业投资机会。

再从世界经济史来看,无论多么严重的金融危机,都很难摧毁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必定会有一些企业安全度过危机并在随后的经济增长中发展壮大。尽管某些时候,危机会让一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低迷不振,如日本,但至今日本依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国家之一,这表明危机并不会消除所有的机会,反而会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创造许多机会。即便是被称作二十世纪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大萧条,罗斯福总统上任后不到半年便扭转了持续几年的恶劣经济形势,温暖的“炉边谈话”温暖了几代美国人,危机过后,经济再次高速增长。

事实上,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西方各国政府表现得相当团结,应对措施迅速有力,并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对重要行业和领域实行注资、减税、放贷等重要组合举措。一般来说,政府在危机时期重点扶持和重点投资的行业和企业,就是企业价值投资的关键机会所在。

我们来分析一个案例: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哈默,一生经营过石油、粮食、制药、酒业甚至铅笔等多个行业,且无一失败,原因何在?就因为哈默能捕捉到政府对重要行业和领域注资、扶持的机会。一次,他听总统施政演说,总统暗示战争一结束,将力争废除禁酒法案。这对异常敏感的哈默来说,是难得的商机,他马上开始制订抢占酒业主导地位的大战计划。在政府正式宣布解除禁酒令时,哈默的酒桶就得以高价出售,他因此大赚了一笔。趁政府尚未宣布解除禁酒令之前,哈默又抢购了5500股酒厂股票。不到两月的时间,所购股票每股由90美元上涨到了150美元。哈默还在政府严禁粮食酿酒之时,设计了一种80%用廉价土豆,20%用威士忌合成的混合酒,味道与纯威士忌并无太大区别。于是,哈默用仅有的3000桶威士忌合成了15000桶混合酒,又大赚了一笔。哈默的成功表明,企业在市场中运作,必须关注政府在危机时期重点扶持和重点投资的行业,尤其是善于发现价值低洼处,实现投资增值。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机遇

那么,金融危机下,企业究竟有何新机遇呢?

第一,要抓住政府扩大投资的机会,加快发展。每一次金融危机,政府都会对相关行业进行巨大投资。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政府投资,到2010年底政府投资将约4万亿元,目的是用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对于有着成功应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经验的我国而言,面对13亿人口的巨大内需市场,投资热点和投资机会绝不会匮乏。根据总理的六字方针:“铁路、汽车、煤炭”,可以预测,相关行业必定蕴涵着巨大的投资价值机会。

第二,要适应宏观经济变动,并从中提升自己。在金融危机下,企业要借机提升自己。一方面,挖潜内部潜力。在中国制造业中,员工70%的工作属于无效动作,由此可见内部挖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改造力度,降低运行成本,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积蓄力量。

篇2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机遇

一场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正席卷而来。这对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发展和转型机遇。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世界经济遭遇了数十年来的最大下降,受此影响,全球需求大减。WTO的经济学家在其最近发表的世界贸易报告中由此预测:由于受这种世界经济衰退导致的全球需求紧缩的影响,2009年世界贸易(按实际出口总量计算)可能下降9%左右,这是世界贸易自二战以来的最大下滑。其中,发达国家的出口贸易下滑尤为严重,今年将会下降10%。而在更加依赖贸易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今年的出口将会下降2%~3%。

目前世界贸易下降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同步性,自2008年9月以来,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按月度统计的进出口贸易均一直在下降(见图)。不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有所提高,其贸易的地理多样化也有所增加,一些学者认为这或许是“非联动”效应使得发展中国家不太容易受发达国家经济低迷的伤害。

资料来源:OECD国民账户~OECD National Accounts)

由此可比看出,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订单减少、生产锐减;全球资本萎缩、融资困难,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中小企业来说,也不能不说是一个机会。一方面,因为金融危机首要影响的是大宗产品、奢侈品的出口商,尤其是大型出口企业,由于其固定生产成本高昂,一旦海外市场购买力下降,则很可能导致持续亏损,甚至倒闭,而这些需求和订单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向国内众多中小型出口企业转移,这就为众多中小型卖家和供应商提供了增加出口量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也会从一定程度上迫使订单从大型出口企业转移到中小型出口企业。

二、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机遇

1.可重新激发企业家的创业精神

中国有句古话叫“乱世出英雄”,经济形势好,企业的效益好,企业家就会放松精神而缺乏斗志,而在困难时期,为了使企业能够在困境中生存和不断壮大,企业家们就会打起精神,苦练内功,不断激发他们自身所具有的创业精神,大胆地革新经营模式。

2.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帮扶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中央财政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其次在减免税赋方面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后,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此外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由纳税人月销售额600元~2000元和200元~800元,提高到1000元~5000元,减去了中小企业税赋;再次,放松信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从10月9日起暂免征收个人储蓄存款利息税,增加贷款规模,中央银行增加5%,地方银行增加10%,国家对民间金融已经承认合法性,努力支持中小企业,鼓励其健康发展,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政府还将继续推出帮扶中小企业的政策和措施。

3.中小企业转变经营发展模式的助推器

真正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摆脱不利的经济格局,就是转变增长方式,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金融危机将是转型的良机。为了在危机中生存、崛起,中小企业必须变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模式为依托产品的升级换代以质取胜的集约式增长方式,注重提升产业的结构层次,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增强产品的策划能力,走品牌发展之路。

4.中小企业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创新,精准服务

2008年下半年以来,阿里巴巴在CNBC、CNN、Fox等美国主流电视台投放广告,帮助中小企业在欧美市场开展深度营销,这是基于对欧美市场准确的认识而采取的措施。因为对于中国中小企业来说,欧美市场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消费能力很强的成熟的市场。无论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如何衰退,大量减少的应是奢侈品的消费。当金融危机来到时,由于奢侈品消费的需求弹性非常大,会产生大规模的收缩。但民众的基本生活消费却具有很大的刚性,需求不会减少。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民众对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将更加倾向于寻求物廉价美的产品,而“中国制造”无疑在这方面拥有优势。发达国家民众一致的认识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途径可以大大降低进出口双方的交易成本,以实现在金融危机时期民众对于价廉物美产品的消费需求。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衡取其轻。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要转危为机,积极创新,努力转型,使国际市场转向我国,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童方方: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经济论坛

篇3

关键词:工商银行;加拿大东亚银行;东亚银行;并购

一、并购背景及并购双方

(一)宏观经济环境

2009年6月4日,中国工商银行与东亚银行宣布,双方已就加拿大东亚银行和工商东亚金融控股公司股权买卖交易达成协议。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使得整个经济受到极大的打击。由于中国的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使得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相对较小。在此次危机中,外资银行的损失尤为巨大,相比之下中资银行由于业务相对单一并且国际化的程度不高,所以受到的冲击较小。于是,在危机之后很多中资银行开始寻找机会并购海外银行来扩大自己的分支机构,扩大中资银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而此次工商银行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则正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营业网点,开辟北美业务的重要一步。之所以选择加拿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加拿大的华人比较多,而加拿大东亚银行也是专门为当地华人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

(二)并购双方

1.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于2005年完成股份制改造,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时挂牌交易。工商银行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截至2008年年末,工行总市值达到1739.18亿美元,总资产达97576.54亿元人民币,税后净利润1111.51亿元。工商银行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也是全球最赚钱的商业银行。并且工行的客户广泛,截至2008年年末,工商银行拥有1.9亿个人客户与310万公司客户。

2.加拿大东亚银行

加拿大东亚银行是东亚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在加拿大有6家分行,主要为当地的华人提供金融服务。东亚银行于1918年在香港成立,一直致力于服务香港客户,并与内地及海外提供企业及个人银行服务。东亚银行现为全港最大的独立本地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截至2008年年末,东亚银行的总市值为497.92亿港元,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当年净利润为0.39亿港元,同比下降99.1%。

二、并购动因及评价

工商银行此次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的重要原因在于工商银行的国际化战略。工商银行的全球化战略布局是从亚洲开始的,然后在1999年至2003年期间发展欧洲的分支机构,最后第三阶段是在美洲和其他市场发展,从而最终迈向全球,实现全球化战略。

而此次工商银行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正是工商银行全球化的第三个阶段,工商银行在整个美洲都只有一家分行――纽约分行。而在北美洲除了美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国家就是加拿大,所以工行的此次并购意在拓展其美洲市场。因为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华人众多,而且加拿大和美国居民可以自由跨越两国的国界,所以贸易往来非常频繁,工商银行通过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的方式来达到扩展其业务范围的目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除了上述原因外还在于工商银行原本就和东亚银行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互信度高,并且同为亚洲银行,双方也比较熟悉各自的业务流程与方式,文化的认同度也比较高。所以在收购以后,工商银行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用于银行流程的再造和企业文化的重塑,再加之加拿大东亚银行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亏损情况,所以并购后对工商银行业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交易结构

由于加拿大东亚银行是东亚银行的全资子公司,所以其股权明确。并且由于加拿大东亚银行的并购对加拿大的金融安全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也不会受到加拿大政府的太多阻拦。由于上述原因,此次并购的交易结构也较为简单,其中只涉及到工商银行和东亚银行。

此次并购涉及到两个交易,分别是:

(一)工商银行向东亚银行支付7300万美元(5.67亿港元)为对价,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70%的股权,东亚银行持有剩余的30%。

(二)工商银行向东亚银行出售其持有的工商东亚75%的股权,东亚银行以3.72亿港元(约4800万美元)为对价。

并且上述两个交易互为前提条件。交易中涉及到的第二个交易,为工行出售工商东亚75%的股权给东亚银行。工商东亚为工商银行与东亚银行于1998年设立,主要提供证券经纪、承销、保证金融资、期货及期权合同交易等服务。工商东亚由工商银行和东亚银行分别持有75%和25%的股权。之所以要出售工商东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工商银行在香港成立了主要从事投资业务的工银国际和工银亚洲,为了避免同业竞争和更好的发展工银国际,工行需要将其出售,而出售后东亚银行的业务得到相应的拓展,使得其在投行领域能够更好的发展。

根据协议,在上述交易完成的一年后,工行拥有买入期权,可将持股比例增加至80%;东亚银行在交易完成一年后则拥有卖出期权,可将所持有的加拿大东亚银行的股份转让给工行,而加拿大东亚银行则成为工商银行的全资附属公司。

由于交易双方均需出让股权,所以最终只需要工行支付约2500万美元即可,而东亚银行则获得2500万美元的收益,可以缓解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部分影响,使其现金流更加充裕。而此次收购工行将用现金作为支付,因为2500万美元(约合1.95亿港元)对于全球最大的工商银行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四、后续评价

从其目前的状况来看,并购的双方均没有受到并购的不良影响,而呈现出双赢的局面。工商银行继续保持着世界第一大银行的位置,并且盈利能力继续提升,而加拿大东亚银行和东亚银行也逐渐从金融危机中缓解过来开始了快速的发展。工商银行通过此次并购使得其在美洲的营业网点数目增加,客户数量增大,有利于工行今后开展其他业务。截至目前,工商银行已经在全球的五大洲拥有了其分支机构,使得工商银行由一个中国本土的商业银行转变为一个国际性的真正的大银行。

篇4

Abstract: This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led to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worsening, and thus the impact and influence to China's foreign trade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worse. By analyzing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internal rectification and reform proposals of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adverse impact of the crisis.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贸企业;挑战;机遇;应对策略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challenges;opportunities;coping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149-02

0引言

自2007年4月开始,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美利坚合众国,并向世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断蔓延和扩散,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股指连续多日大幅下挫。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这场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也未能幸免,受整个世界经济疲软影响,国内各个行业均受到影响和冲击,尤其以外贸行业为主要代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必须从自身的发展和经济规律中寻找出路。

1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的挑战

1.1 市场整体需求下降,外贸订单减少中国是一个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直接表现为出口增长放缓。中国外贸受影响的主要表现为:进出口低位运行,进出口量价齐跌,中国对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出口均大幅下降。2008年11月份起,我国外贸开始呈现负增长趋势。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金融危机的发生势必减少它们的需求,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的出口,其中,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增速下降位列第一,其次是欧盟及日本。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主要目的国在经济增长放慢时,该国的国内贸易保护势力就会抬头。发达国家在立法层面和世界贸易组织层面会出台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2008年仅3个月内,成员国共公布贸易保护主义措施83项,是自由化措施的两倍多。

1.2 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出口大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出口商品,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也低于10%;进而造成外贸增长方式以数量型、粗放型扩张为主以高投入、高消耗、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为主。以纺织、服装、玩具、汽车、钢铁等行业为代表的贸易加工企业,受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少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困境并纷纷倒闭。同时,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近60%,过多地依赖美国、欧盟及日本几大主要贸易伙伴。

2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的机遇

2.1 国际商品价格下降,原材料价格下跌,利润空间增大金融危机也给外贸带来新的机遇。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金融机构流动性资金短缺,逐渐从大宗商品市场撤离资金;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增长信心不足,大多持悲观态度,从而对大宗商品的预期需求下降, 大宗商品价格在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下跌,这有利于我国减少进口成本利润空间增长。中国现已成为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买方,国际商品价格的下降将大大缓解中国企业的成本上涨的压力,并增加中国企业在价格上的话语权。

2.2 市场结构变化,经济结构重组就国际市场而言,金融危机之后,消费者从高端商品转向中低端商品,这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投资机会显现。

就国内而言,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倒闭的企业,多为附加值低的中小型贸易加工企业,通过金融危机,整个市场和行业重新洗牌,生存下来的企业通过并购倒闭企业、健全有效的资本市场等手段获得更多的资源,利用时机提升品质,做大做强,增加抗风险能力;从而达到优化组合的目的。

2.3 有效利用政府优惠政策,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财政部、税务总局和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在税收政策方面,多次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以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出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应对风险能力。在信贷政策方面,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增加信贷最高额度,多次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加大对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3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的应对策略

3.1 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全球市场份额实施市场多元化,有重点地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拓宽外贸出口渠道。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利用国家“走出去”战略,到越南、非洲、拉美设厂,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环保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规避贸易壁垒,进一步争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拓展出口渠道;近年来,巴西等拉美地区、印度、越南、印尼、南非等经济体的发展速度很快,中东、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地区经济虽然也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仍有增长,应该作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目标市场。

3.2 积极整合资源,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导致了进口原料以及原器件的成本降低,因此出口企业要想使成本下降,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充分利用保税政策的基础上,增大进口原料的比重。对于重要的原料供应商实行入股以及参股的方式,扩大生产链条,加强企业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整合上游资源。整合下游的市场销售资源,推行“走出去”的策略,和外国商进行合作,或者直接地在外国设置办事处,进而扩展市场。经过外贸企业的整合。加强外贸出口的实力,是主体结构实现最优化以及规模的效益化。

应该借助于目前的有力时机,把那些低效率以及高成本和污染的产品淘汰掉;对低端出口企业(劳动密集型)要适当的做好技术创新的工作。然而,对于一些制造业(因为原材料的上涨而使企业成本抬高),我们要改进其技术,加大产品的附加值。构建与出口发展相适应的产品结构,将产品的品牌和技术含量提高,同时要提高产品在国际间的竞争力,在利用优惠政策(国家增值税改革)的基础上,及早到更新主要设备,另外,也要充分利用国家出口退税提高的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去研制国家支持的重点产品。

3.3 调整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市场因为在第二产业中包含了许多高耗能的产业,所以,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呀加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特别是服务业,逐渐的用服务产业取代工业化,实现由单一引擎向双引擎的过渡,扩大内需,更为主要的是经济的增长可以扭转依靠外部的资源以及贸易环境的局面。

此次的金融危机给我国最大的领悟就是要加快经济增长的转型。在此次的经济周期中,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多依靠的是出口与投资,然而,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却没有给我国的经济做出显而易见的贡献。数据显示,自2002年来,最终消费支出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逐年下滑,2007年该数据已由5年前的43.6%下降到39.4%。经济增长对国外经济的依赖程度越高,经济的稳定性则越差,因此将经济增长点由投资和出口转向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参考文献:

[1]梅新育.把握应对危机中的机遇[J].了望新闻周刊,2009.

[2]王波.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机遇[J].经济研究,2008.

篇5

一、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面临的发展瓶颈

(一)中国制造将持续面临出口瓶颈

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国际经济。中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已经高达近70%,我国GDP的40%左右是由出口拉动的,如2005年我国64%彩电、87%DVD、64%摩托车都用于出口创汇;几乎发达国家所消费的一半服装来自中国制造。

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将面临至少两年的萎缩,世界银行也预计全球2009年经济将萎缩1.7%。据近几年的统计,美、日、欧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这些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严重下滑,势必导致需求锐减。此外,全球经济衰退也势必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将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出口必将受到较长时间制约。

(二)国内市场和产品开发严重不足

中国产品出口比例惊人,一方面反映中国已充分融入全球经济,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制造业长期不重视对国内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国内国外市场比例倒挂。

对制造企业而言,直接接收国外订单和设计要求,意味着只需将企业的精力、成本放在简单的制造环节,而无需思考销售渠道、销售网络,更无需进行市场研究和产品研发、设计。因此,在之前20多年不断扩大的国外订单的“呵护”下,中国企业形成了对国外市场和研发的依赖性,丧失了自我开发市场的自立本领。当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国外市场的大门开始合拢后,中国企业又一时难以及时开辟国内市场,产能过剩骤然凸现。

(三)中国产品缺少品牌意识,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极低

目前,我国已有172种商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例如,2004年我国出口手表9.6亿块,平均单价1美元;出口鞋59亿双,平均单价仅2.5美元,不及意大利的1/3;出口传统照相机5600万台,平均单价5.9美元,不及日本的1/20。

其原因在于,中国制造企业不重视以品牌定位发展战略、核心技术、差异化设计、服务管理为基础的品牌建设。生产利润大半被国外拿走。中国企业只是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品牌知名度的不足,造成中国产品难以引起消费人群的品牌联想和形成品牌忠诚度,难以打开国内外市场。在金融危机时期,贴牌生产的产品及企业完全受制于国外市场的萎缩和订单的大幅减少,唯有被动挨打,挣扎在倒闭边缘;而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产品和企业,在极为有限的市场内也备受国际知名品牌的打压,随时有被淘汰的命运。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设计的发展机遇

任何危机中都共生着危险与机遇。金融危机就提供给中国设计三大发展机遇,且机遇难求。

(一)产业升级――中国设计生存环境优化机遇

中国制造业呼喊产业升级已近十年,但推进乏力。大量代工企业的存在,造成中国企业长期依赖国外设计,即便是初步转型为开发自主品牌的企业,也难以改变长期养成的“拿来主义”心理。

然而,这场金融危机提供了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和刺激设计需求难得的历史机遇。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下,一批以贴牌代工为主的企业因为接不到国外业务,或原已微薄的加工利润再受挤压而应声倒闭。只有拥有自己强大的品牌形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进行产业升级,从初级的制造型企业OEM,发展到设计型ODM,再到品牌型OBM,最后到战略型OSM,这是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不得不做出的生存抉择。

而产业升级只要从OEM时代跨入到ODM时代,就意味着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因为从设计型到品牌型及战略型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设备”,而是“技术+设计+品牌战略”。这些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了品牌巨大的差异化,也是品牌不被市场淘汰的立命之本。设计作为未来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其战略地位将被极大提升,对设计的市场需求也将成数十倍放大。这无疑是中国设计赢得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二)扩大内需――中国设计风格探索推动机遇

30年来,中国设计一直处于照搬、抄袭、借鉴、改造等初级发展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早已形成的产品设计风格,如德国功能主义风格、北欧人本功能主义风格、日本素朴和风风格,中国虽贵为“世界工厂”,但就是没能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制造企业长期把目光盯在了国外市场,在与国外知名品牌合作的基础上,进入国外市场。中国企业无需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市场差异,自然谈不上针对国内市场的差异化设计。探索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也就无从谈起。

为了降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政府明智地将扩大内需作为了今后几年经济拉动的首要任务。政府自2008年10月至今,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如:增加群众收入;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保障性住房民生工程建设,促进消费等。这些政策将有力地带动国内家电、交通工具、住房、家具、家居用品、装饰品以及服装、日用品等大批产品进入全国666座各级城市和广阔的农村市场。

可以预见,中国制造业的市场主攻对象正从国外转向国内,这给中国设计加快本土风格的探索和形成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因为,中国的广阔市场相对于成熟的国外市场是较新的,而大部分的三、四级城市及农村市场是全新的,且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中国的制造企业将不得不研究这些新市场的人文环境、审美情趣、文化传统和设计元素,以期设计出更加符合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这种将由商业需求带动,由庞大制造业主动实施的,对中国各地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运用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和积累,将是此前30年所不曾有的,必定会大大加快具有中国设计风格的形成。

(三)国家崛起――中国设计文化自信建立机遇

设计文化狭义上指的是设计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等对设计行为具有指导意义的一切意识形态。设计文化自信则是一个民族对以本民族文化为思想内核,吸取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创造发展本民族设计文化的自信心。她源于对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及现代化建设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的强烈认同,源于对民族文化自然融入到本国设计的强烈认同,以及对继承和发展体现民族文脉的民族设计的强烈认同。

随着中国经济近30年的高速增长,GDP于2008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金融危机到来,让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唯有中国还能以8%的速度增长,其他国家均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是负增长。中国被寄予了带动全球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重大希望,经济大国地位和影响力正以惊人速度得到快速确立。

中国经济地位的跃升,使得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发展理念和文化艺术等中华文化,也得到广泛关注和传播。中国科学院研究认为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已升至全世界第七,亚洲第一。中国近两年的国学热正体现了国人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与自觉。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得到了空前增强。

设计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对设计产品在全球化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身份问题的自我意识的增强,设计产品和设计文化中的民族认同,也呈现出越来越重视的倾向。中华文化自信心的快速提高,必将大大提高中国设计师的设计文化的创造自信心,有利于摆脱近一个世纪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和对西方设计的效仿,从而大胆开展广泛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设计的探索和创新,去体现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与文化独立。

三、抓住历史机遇,加速推进中国设计发展的行业对策

中国设计行业应抓住金融危机赋予的历史机遇,主动出击,实施以下四项发展战略。

(一)“品牌核心战略”――参与产业升级和品牌竞争,彰显设计力量,树立设计在品牌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目前,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设计研发和技术研发成为了企业产业升级和品牌树立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广阔的衣、用、住、行等非高科技消费品制造领域,据日本的相关调查显示,在开发差异化产品、国际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明星企业等方面,设计的作用占到50―70%以上。因此,设计界应主动出击,积极与广大的制造企业实现设计与制造对接,帮助企业实施产业升级和品牌树立。

首先,设计企业要搭建与对外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对话交流平台,了解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困境,进驻企业聚集区,实施设计推介,找出目标细分市场,针对性开展设计研发,逐步拉开与同类同级产品的差异化,形成独立的品牌形象,确立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

其次,要争取政府经费支持,广泛参与各类产品博览会及企业发展论坛,促使企业将设计研发确立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重视设计研发―树立品牌形象―获得高额回报―增加设计投入―提升品牌价值的良性循环。

(二)“设计联盟战略”――树立“大设计”观,建立跨行业联盟,传播创意设计,推动设计发展

金融危机推动了企业对品牌和设计的需求。这需要设计界能够把握这样的时机,突破狭隘的设计行业界限,树立一种联合各界精英的“大设计”发展观,集中各方面智慧、能力和资源,共同带领中国制造完成向中国创造的快速转变。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发展之路,各国的跨行业的设计联盟如20世纪初的“德国工业联盟”、“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20世纪中的“日本工业设计协会”等,都对实现本国设计和制造业的腾飞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设计界也应在全国,特别是各沿海发达地区发起成立由设计界和政府、企业界、教育界、科技界、法律界等不同界别精英组成的“创意设计联盟”,促进中国知识产权法的完善和执行,保护中国原创设计的权益;联合政府和媒体,广泛传播创意设计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营造全社会尊重设计、购买设计、发展设计的良好氛围。

(三)“设计文化战略”――开发国内市场,研究和运用传统文化,形成中国风格设计

因此,中国设计界应大力倡导中国风格设计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应设立“中国风格设计年度系列大奖”,对杰出的中国风格设计作品、设计师、设计企业及设计理论予以重奖,鼓励创造新成果;另一方面,及时将新的中国风格设计思想和实践进行广泛的交流、总结、推广和发展,不断探索中国设计独有的文化内涵、设计语汇、表现形式,引领中国风格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在社会上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风格设计,不断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扩大中国风格设计的消费市场。

(四)“国际拓展战略”――占领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

金融危机让中国提前登上了国际经济舞台的中心。而近五年的几大全球博览盛会都在中国举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些盛会不仅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标志,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现代设计的大舞台。

这些国际舞台将提供给中国设计界与国际设计界平等交流的平台,并激励中国设计师以莫大的创新勇气,去探索用现代设计表现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新路。这对中国设计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更好地把握中国设计文化精神和借鉴各国设计风格和国际设计潮流,丰富中国的设计思想,建立中国设计文化自信心,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设计界要积极占领这些国际舞台,大胆参与国际设计合作与竞争,快速提升自身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并以国际舞台为窗口,展现中国现代设计的最新成就和设计文化。同时将创意设计团队、个人和作品进行大力推广,为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产品走向世界,赢得世界的尊重,开拓国际市场做出积极贡献。

篇6

【关键词】房地产税法改革 国际金融危机 难点 机遇

一、前言

金融危机的出现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间接影响到了我国房地产的发展,进而引发了房地产税法改革。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为了能够维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大力对房地产税法进行了改革,通过房地产税率、信贷、税收等政策的改进有效的避免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产业的失衡。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难点分析

(一)房地产产业缺乏资金的支持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在我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大力出台相关经济政策,从宏观和微观的经济市场入手,但这并未能完全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房地产产业是一项利润十分高的行业,但是相应的其投资资金也是很高的,一般小型房地产企业均会面临房地产资金不足问题而导致破产,大型房地产资金链相对稳定,在资金方面没有过多的担心。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无论是小型企业还是大型企业都遇到了资金问题,严重限制了房地产产业的发展。

(二)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增长前景堪忧

由于房地产行业市场化以来近20年的巨额利润,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一方面导致实体业增长乏力难以为继,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房地产出现大量库存,各地纷纷出现鬼城、鬼楼,国家紧急出台有关房地产的去库存政策,比如海南省政府2016年2月出台了“两个暂停”政府文件:(暂停办理新增商品住宅(含酒店式公寓,下同)及产权式酒店用地审批(包括农用地转用及土地征收审批、土地供应审批、已供应的非商品住宅用地改为商品住宅用地审批、商品住宅用地容积率提高审批),暂停新建商品住宅项目规划报建审批。)房地产行业虽然价格仍然在高位运行,但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持续能力堪忧。

三、房地产税法改革对地税业务、收益的重要性

在地税的业务中,房地产始终是一大关注的重点,而房地产的税收也是地税收入的一大来源。为了减轻企业发展的负担,推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我国提出了营改增策略。但是营改增背景下地方业务与收益剧减,在一些方面的支出远远大于收入,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地税的消亡。但是房地产税法改革的出现及时的拯救了地税业务和其收益,有效提高了地方税法业务与收益,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1]。

四、金融危机下我国房地产税法改革的机遇

(一)政府对房地产税法态度回暖

为了能够减少金融危机对于我经济的影响,国家寻找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带动我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房地产产业无疑是一大明智的选择,在我国,房地产产业是一项龙头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资金链的运行,能够很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所以,政府对于房地产税法改革的态度回暖,为房地产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这是金融危机之于房地产产业的一大机遇。

(二)为求稳定,开展房地产建设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的态度是“稳定、增长,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定,国家就不得不直面当下农民工住房问题。农民工为了生活需求背井离乡投入到城市建设,最渴望解决的问题就是住房。国家正是基于此,就会大力开展房地产建设,为我国房地产改革带来另一大机遇。

(三)优胜劣淘,促进房地产长期发展

虽然在金融危机下,我国房地产产业迎来了一些难题,急切的需要进行税法改革,但是这并不能够就是说此种税法改革仅仅是迫于形势的需求。因为,在此税法改革的影响下,我国房地产必将会进行新的调整,优胜劣淘,提高我国房地产内部建设的质量,这无疑又为我国房地产税法改革提供了一大机遇。

五、针对房地产税法改革提出的建议

经过以上内容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房地产税法改革的几点建议,另外,为了能够使策略更容易接受,以海南房地产行业发展为例,进行解析。

海南房地产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持,由于海南优美、适宜的环境与地理位置,使得海南成为了一个旅游的好去处,海南房地产的发展正是看到了旅游业的利益,才实现了海南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海南房地产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房地产税法改革,海南房地产的发展的确有很大优势,目前已经在向一个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海南房地产资源十分多,类型有度假村、酒店、景区住宅等,十分受大众喜爱,销售金额更是大幅度的增长,而且还有愈来愈烈的趋势,所以,在此情况下,其税法改革就成为了一大关注点。

(一)出台相关法律

海南房地产产业拥有较为可观的的发展前景,但是此前提是当地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法律,保证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比如: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一方面降低土地收税,保证房地产土地成本,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拉动内需,开阔房地产发展市场。

(二)与市场相关联

海南房地产的发展市场十分可观,而且其主要面向与旅游业,所以,在房地产税法的改革上就要意识到这一点,在对市场进行深入了解后才能做出计划。海南最大的优势在于风景秀丽、气候适宜,所以海南房地产发展需要意识到这一点,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不同类型的建筑。比如:在临海的土地上可以建造一所豪华的海景房,根据其特点有针对性的建造才能更好地发展。

(三)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不仅是海南房地产税法改革发展的要求,还是全部地区房地产税法改革发展的要求,只有在此原则下建立的房地产税法改革才符合民声,能够顺利实施。在一些税法的制定上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公开化处理,让公民能够详细的了解我国当下房地产税法改革的内容,能够尽可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另外,海南当地政府也可以借助网络投票,将百姓的心声表面化,了解当地百姓的需求,以求保持税法改革的公平与公正。

六、结束语

金融危机背景下,房地产税法改革是必然的,当然在此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难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际金融危机也为我国房地产税法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倘若我国房地产税法改革能够及时的把握住这次机遇,那么房地产税法改革的形势将会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篇7

新型阅读方式是发展的新方向

作者:吴抵抗(菲律宾《潮流》董事长)

媒体生存环境的优劣.离不开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根据菲律宾国家统计协调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菲国经济同比增长仅0.4%,远低于政府先前估计的1.8%-2.8%的增速,成为自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菲律宾经济增速最为缓慢的一季度。菲高层经济官员甚至表示,如果后几个月菲国经济运行状况较第一季度没有明显改善的话,菲律宾经济可能在年内进入衰退。

与电台、电视及网络媒体相比,印刷媒体在经济危机中显得尤为脆弱。2007年,菲律宾还有5家华文报纸争奇斗艳,短短两年间,1983年创刊的《菲华日报》已于2009年5月因债务问题宣布暂时停刊,而《菲律宾华报》创刊仅两年却已几易其手,在近期经过大规模改组和调整后,才避免了关门倒闭的厄运。在菲律宾华人社会存在时间较长的《商报》(1919年创刊)、《世界日报》(1981年创刊)和《联合日报》(1973年创刊)虽然经营状况相对良好,但也是几多艰辛,大部分依靠翻译当地媒体的内容为生,普遍缺乏自采的新闻产品,与20世纪上半叶菲律宾华文媒体的黄金盛世不可同日而语。

金融危机对华文媒体的影响不容忽视,但不可否认的是,事实上,华文媒体目前的读者集中在老一辈华人和新侨这两大群体中,要扩大老一辈读者群并不现实,因此华文媒体生存的希望就落在如何把握新侨这个市场上。作为新侨,他们的母语是中文,无论如何,看中文比看英文感觉更加亲切自然,另一方面,许多新侨初来乍到,有很多华人社会的讯息需要从华文报纸中汲取。所以,有这个需求在,华文报纸就仍然有继续发展的市场。更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旅菲新侨在国内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过去高,阅读华文报纸更有基础。

但与此同时,不少老报人也发现,与老侨民不同的是,新侨普遍没有看报纸的习惯,工作上的繁忙占据了他们的阅读时间。如何让新侨在忙碌的工作中接触并离不开汉语信息是菲律宾华文媒体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而新型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和掌上电子设备阅读则是菲律宾华文媒体发展的新方向。

办有水准的免费报纸

吕家明《明报》北美行政总裁

旧金山《明报》的停刊,系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北美的市场局限、办报的人才不足,令《明报》在旧金山的生存并不乐观,再加上金融危机的“雪上加霜”,短期之内《明报》在旧金山前景并不明朗。与其耗费资源作艰难挣扎,不如暂时停刊,以从长计议、谋求东山再起。

利用金融危机之时,进行这类调整,精简传媒的架构,对于海外华文媒体的长期发展反而是件好事。

在这次危机下的调整中,《明报》的纽约版,也从原来的收费报纸变成了免费供阅。这是当前海外华文媒体所处市场生态改变下的“产物”。从收费到免费,并不意味着报纸质量的下降,在纽约等人口密集的城市,办有水准的免费报纸,十分有前途。

改成免费供阅后的《明报》,其纽约市中心的发行量要超过该区域内的一些华文报纸,广告收入也随之大大提升,比原来增长了至少四分之一。

对于金融危机过后的海外华文媒体前景,我从来感觉都是良好的。尽管《明报》的多伦多和温哥华部分也在金融危机下作了架构调整,但金融海啸中其加拿大方面仍是盈利,没有亏本。

金融危机给我们很好的机会去调整、精简海外华文媒体的架构,以寻求更好的发展。虽然在这场危机中,很多海外华文媒体进行了“深度调整”,但作为海外华人的民族感情联系桥梁,伴随着中国的日益;_工大和海外华人社区的扩大,海外华文媒体将谋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机遇。

做一张传播中国的英文报纸

文/黛薇(美国中国之星媒体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令美国报业遭到重创。美国名牌传媒纷纷倒闭。我们却从危难中见到惊喜,我们已让今天只管“向钱看”的很多唯利是图者相形见绌,因为我们这个海外华人传媒群体,向人们宣示了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散布在世界各地,有水有阳光就春风吹不尽。

14年前《辰报》创刊,今天已经在华人社区的读者心灵中,有了自己的一个位置。在人们以为中国之星肯定要倒闭之时,我们不但在危机中坚持不申请破产保护,坚持着让我们的中文报纸《辰报》(英文名字是《CHINASTAR WEEKLY》)继续发行。中国人有句话,背着抱着一般沉。我们如果抱着缩减的哲学,即使缩到零点也不能免除目前的窘迫与负增长。我们确实无法等待美国经济的自然恢复。一切求发展的愿望和意志。取决于我们有没有退路,取决于和我们有着众多关注的人们,他们的幸福和中国之星的整体荣誉是我们的责任。目前在全北美,乃至全世界,正面传播中国的海外英文报一份也没有。中国在海外需要一份能渐进全球的报纸和综合传媒形象。为此,中国之星媒体集团很早就开始进入主流做各种积蓄。沿用UCS(UniversalChina Star)这个名字:还通过其所在的芝加哥新闻协会CJA以及国际新闻协会IPCC,希望尽快通过英文传播凸现美国华人社会形象以及今日中国经济文化概貌。

学习他们的新闻语言,接受他们的审美模式,以及一些只有他们的母语才能做得到的精彩的新闻报道细节。我们不应在美国只做一份只有中国人读的报纸,还要做一份美国大众也愿意去读的报纸。

《UCS WEEKLY》,就是中国之星一个新的起跑点,完成一个最终的转变需要核心价值的确立和超越功利的目的。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更多的人认同和参与。从这个起点上,我们目前仅站在起跑位,应该知道任重而道远。

金融风暴,让我们一马平川地看到了地平线的另一端。无论经历的是足以被嘲笑的狼狈、尴尬,还是坚持、发展,今天的我们终成为幸存者,立足美国,背靠中国,幸运地被浪潮推动着。尽管前进中的船还在颠簸摇晃,今天我们勇敢地冲过风暴,就是为了明天能够一次又一次地面对风暴。

加大华人商业公司的宣传

文/任传功(2CR澳洲中文广播电台国语节目主播,澳洲《新市场报》总编《澳华电视传媒》创办人)

在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海外华文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付这种挑战,在危机中求生存、在危机中求发展、在危机中寻找机遇、把危机当作机遇,成为华文媒体的要务。

中国的发展与强大,自然对海外华文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有利好的局面。从长远来看,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会进一步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形象也会越来越好,而其在海外市场也将不断地受欢迎。这不仅是由于中国产品的自身质量在不断地提高,更重要的是中国产品大都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日常日用消费品,而且这些产品大多物美价廉,在金融危机之下越来越呈现出好的趋势并被广泛接受。因为这些产品在经济不景气之下,与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购买力相吻合。

篇8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行为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将我们带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它是指目前世界经济所处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是在经济重创后的脆弱恢复阶段,能否真正实现经济完全回升尚不明确情况下的一段缓慢复苏阶段。金融危机给全球带了巨大影响,形成了至今为止经济态势,关系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技艺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创新、动手人才,在国家的前进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发展趋势与倾向在新的经济态势下更成为整个社会的焦点。

1.金融危机给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带来的影响

1.1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金融危机导致的首要问题就是经济增速的放缓,金融危机的影响迅速由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由发达国家蔓延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我国受金融危机冲击比较严重的是外贸、制造等产业以及外资企业。由于国外订单大幅萎缩,很多企业纷纷裁员,导致劳动用工需求减少,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明显下降。反观大学、大专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难度也随之增加。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关键特征:一是劳动力需求不足,二是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1.2金融危机的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促使高职学生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面对越来激烈的就业竞争,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经济态势下,当代高职院校毕业生深刻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高职学生比以往更加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增加自己的就业砝码。参军或者创业,出现多元化的毕业选择,这必将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金融危机促使高职院校加快改革。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下高职院校教育形式以及专业设置的不合理,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出合格的技能性专业人才。最主要的就是确定合理的专业结构。面对这场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和影响,高职院校迅速作出相应的改革,专业调整,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迎接新的经济态势打下基础。

2.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变化

2.1学习态度与认识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后金融危机经济态势下,经济形势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而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选聘更为严苛。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相比以前的散漫、敷衍,更多在学习上的是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务实。这不仅努力学习本专业课程,为了拓展知识面、增加就业祛码,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不仅需要将自己培养成为一名专业技术型人才,还要成为一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2.2在就业问题上的应对。高职学生自我评价更加客观。毕业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在后金融危机下,可以说就业难变成一种动力。它让高职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了解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更明确的定位,根据自身能力选择发展方向。高职学生就业观念逐步转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依然存在,但更多的学生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先就业谋生存,再择业谋发展”。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自主创业,选择灵活的就业方式来适应当前形势。2.3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学生消费认知的变化。相对于以前大手大脚、毫无顾虑的“豪放式消费”,更多的学生趋向于计划性消费。金融危机对学生的理财、消费观念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而且在后金融危机下这将成为一个习惯而保留下来。学生的理性消费回归。金融危机使得大学生对高消费逐渐抑制或缩减,传统的节俭消费观念重新成为主流;品牌消费从国外高档大品牌向国内普通小品牌转移。相对于金融危机之前,学生将商品实用性放在第一位。由此可见理性消费回归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最大的消费转变。

3.对高职学生心理与行为变化的思考

高职学生们已经开始行动,正在逐渐对自己作出调整。更清醒客观的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灵活多变的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各种压力。也体现出了当代高职学生的时代性,这是时代所给予他们的考验,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有能力接受这次挑战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为了更好的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只有自身的努力还是不够的,学校、社会以及政府都应该为他们提供最大的帮助。国家应该积极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同时学校也应该设置一些相关的课程,更加有针对性的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通过灵活的形式和鲜活的内容让高职学生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上有国家的政策引导,下有学校的积极行动,只有这样才会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晖.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31.

[2]郭秀兰,张丽娜.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焦虑心理的调查研究.改革与开发,2009,22.

[3]胡显,李斌雄.国际金融危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4]付政.金融危机下大学生消费市场投资分析.中国商界,2009,10.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可行性

一、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内容与意义

1.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内容

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为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所必须要走的道路。所谓产业升级,是指企业为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产业的素质和生产效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经济的增长是科技发展的表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必须要依赖科技的进步才能发生。市场需求对于产业升级只有一部分的影响,产业升级的基本方向还是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处于金融危机这样敏感的发展时期。科技的进步能够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因此,企业需要集中注意力在新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上,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

企业转型是与产业升级息息相关的。企业转型的重点落在企业的远期发展方向、运营模式的转变以及企业管理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通过企业转型,主要目的是为了重新塑造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以及新的企业形态。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部分的企业转型是属于企业战略性转型。比如从传统的工厂升级为高科技技术企业,从而完成从资源密集型企业转型到技术密集型企业。企业转型相当于一次重生的过程,整个过程存在着很多挑战,比如,管理模式的改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步衰落,企业需要在管理上做出改变,形成现阶段最主流的WEB组织体系。比如企业雇融、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签约外部合同员工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合作关系,如何将这些关系平等有序的管理起来是需要企业思考的地方。

2.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意义

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对于企业来说无异于一次涅槃重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也充满了机遇。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虽然生产制造能力强,但是掌握的核心技术却不多,缺乏创新,大多数国内企业争取的是十分的微薄的加工利润。原本所拥有的低成本的优势也不能为企业赢得未来,特别近几年来,印度、越南、巴西等国发展很快,与我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只有寻求转型和企业升级才能继续发展下去。通过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才能使产品功能的合理化程度、性能的可靠性程度、使用的安全性程度得到全面性的提高,并且全面提升产品的品质、价格、档次、技术含量和品牌含量,全面增强过程的可控性和交货的及时性、服务的可达性。

二、企业转型的途径分析

1.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的机遇

金融危机的发生,对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制造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若是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巩固自身制造业的中心地位,在未来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金融危机下,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一定会加快速度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对于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都将带来历史性的契机和挑战。

2.我国企业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可行性和思路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不少企业正积极寻求企业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经营困难,面临倒闭的危险。为了更好的实现我国企业的转型,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基本的思路:

(1)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依旧会是工业。从“十二五”之后,我国已经步入了后工业化时代,企业的转型需要充分考虑后工业的时代的特征,并且加大对新型能源的开发与研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除了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之外,还需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特别是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社会服务业等,以此来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把服务业作为发展重点之一,以服务提升制造业,形成工贸互动的局面。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政策,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可寻求更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发展外向型经济。西部经济发展较落后,应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中部地区则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的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中部崛起。

(2)自主创新,努力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企业要加大投入,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力量的培育,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提升企业产品技术的创新能力。从长期来看,企业可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加强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的联系,努力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联、政府扶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企业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引进技术人才。

(3)关注市场变化,积极寻求对外合作。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企业的转型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积极寻求对外合作是最合适的方式之一。在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今天,企业切不可固步自封,否则将陷入十分落后和被动的境遇。通过合作来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产业升级政策的做法以及经验,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进外资并注重外资的质量。将引进的外资运用到各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将其投入到科技研发当中,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推动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3.企业转型升级措施实行的保障

(1)需要构建产业升级的平台。在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时,首先要创新企业观念,要对产业升级有足够的认知程度。企业要大力发展基础产业,为企业的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后备条件。在提升企业硬实力的同时,还应该加大投入发展企业软实力,提升企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产业升级的接纳和吸收转化的能力。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降低、消除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阻碍。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以方便产业的升级。对于产业的升级不能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并且要与当地的生态承接力相适宜。

(2)提升企业的产业承接能力。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企业作为核心载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的升级实质上是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可能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另一部分的企业可能通过增加销售量的方式,对于新的调整,企业要有足够强的产业承接能力,适应产业升级带来的改变。由于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和协同方式会产生一定的改变,提高企业的承接能力,就需要企业构建适合自己的产业对接链,并且整合资源来提高自己在产业链上的竞争地位。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企业要识别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然后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这个环节当中,这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最直接的方式。通过提升竞争力来获得对其他环节协同的主动性和资源整合,使得企业成为产业链的主导,构建起基于产业链协同的竞争优势。在承接的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对三个方面的整合,即管理整合、文化整合以及技术整合。

①管理整合。对于新招聘的员工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以保持团队的整体水平和效率,从而营造团结进取,积极创新的团队氛围。

②文化整合。不同的地区和企业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差异可大可小,所以企业新的生产区位需要对文化进行整合来使企业更好得融入到当地的外部环境当中。

③技术整合。对于以并购和外包的方式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的企业来说,由于不同企业的生产技术以及各项技术标准存在的差异会导致产品质量的参差不齐,进行技术整合相当有必要。通过对技术标准的调整来达到技术的一致性,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统一性,确保产品的质量。

(3)加强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调节作用。为提高部分企业对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关心程度,政府需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从而起到一个“推手”的作用。使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中占据主动地位。与此同时,政府需要整顿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消除部分产品和服务在行业或地区上的障碍和歧视。

三、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目标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要求的。除了考虑产业结构的问题,还需要考虑我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所以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设定了三大目标:

1.发展以经济增长,质量提高为内容的“低碳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新能源技术、减排技术以及人类生存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模式还是一种“高碳经济”,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2.逐渐推广能耗低,温室气体排放少的“零能源建筑”。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洁净的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等,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3.优化经济增长结构,强化国内需求稳步增长的“消费主导”。目前,内需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失调的表现之一,这将制约着我国经济健康协调的发展,因此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需要着眼于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积极扩大内需。

四、结语

金融危机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如何抓住机遇,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企业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前进。通过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生命力和发展方向,在金融危机这样敏感的环境下,要积极求变,否则企业就会被金融危机的潮水淹没。

参考文献:

[1]李云娥:宏观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8,(03).

[2]甄炳禧: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问题研究,2008,(05).

[3] 东方信邦:宏观财经(电子版)[J]. 2010,(6):17.

[4]黄树东:选择和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5]陈海华:关于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01).

篇10

【关键词】县域经济 县域支行 发展定位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石,决定和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金融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而西部县域支行(指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所辖县域分支机构,下同)由于网点收缩、信贷审批权限上收和门槛高企等原因对地方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力度不断衰减。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郑重提出:“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应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部分县市已经把财政性存款与县域支行的贷款投放力度相挂钩,西部县域支行正面临着发展的两难境界。西部县域支行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变化,发掘新商机,把握新机遇,找准定位,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从而赢得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一、新形势下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西部县域经济面临着农业产业弱,客户层次低,工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生命周期短等天然劣势。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危及县支行信贷资产安全,资产质量下滑,不良率高企就可能卷土重来。但是,对经济总量占西部地区GDP50%以上的县域经济不加支持或支持力度非常小,将会严重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大发展。金融危机在对我国东部外向经济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和历史机遇。

一是未来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区域。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呈现出两大变动趋势:区位上从东部向西部推进,行政层级上从中心城市向县域推进。东部和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基本成型,未来国家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无疑是西部县域。金融危机则加快了这一进程,国家加大了对县域经济的投资力度,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2300亿投资中有130亿投向了县城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空前。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普遍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县域经济受到了重点倾斜,一些重点工程纷纷落户,部分工程提前开工,积极财政政策下县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开始显现。

二是东部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区域。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东部地区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弱化,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源开发型企业的低成本优势不复存在。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从产值上估计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使得资源红利和人口红利开始出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西部县域经济将会承接更多的来自东南沿海的产业转移和大型资源开发类企业的直接投资,产业集群将会进一步形成。

三是消费型经济转型最大受益区域。目前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大。据《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1980年西部人均收入相当于东部的70%,到2000年降到了54%。2006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是西部地区的1.5倍。新一届政府非常关注农民的增收问题,农业税的取消、种粮补贴的发放等惠农政策,西部县域农民收入同比增速明显加快。尤其是金融危机后,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家电下乡等频频出台,西部县域经济受益最大。

二、把握机遇需要西部县域支行重新定位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市场转轨的要求,连续撤并、收缩低效网点,加一步加大对中心城市的资源倾斜力度。西部地区尤甚。大多数西部县域支行的发展定位就是主抓负债业务,做上级行的“储蓄所”,只存不贷或多存少贷,资金运用主要是上存上级行获取利息收入。这一资金的转移现象被地方政府形象的将之称为“抽血机”。西部县域支行要突破游离于地方经济发展边缘的尴尬现状,把握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发展机遇,就必须确立新的发展定位,以定位引导行动,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负债业务是根本。西部县域的优势在于负债业务,也是西部县域支行的立行之本。发展负债业务,必须把立足点放在储蓄存款,把挖潜的目光放在财政性存款和企业存款上,强本固基,打造立行之本。紧跟县域经济发展新方向,加大经济新兴区域网点布设,在未设机构的农村人口密集区设立自助银行,传统网点与电子渠道并行,富裕客户与普通客户分层服务,提升县域经济服务能力。加大财政性存款维护力度,强化上下级联动,做好国库集中支付和非税收入的日常服务工作,确保财政存款系统内循环。大力挖掘中小企业存款增长潜力,跟踪新项目,提供全程服务,寻找增长新源泉,不断做大负债规模,充分发挥县域支行资金聚集的基础功能。

资产业务是龙头。紧跟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县域的重点项目,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优先配套信贷资金,重点支持。紧跟大型央企或省企最新投资动向,第一时间了解信息,强化上下级联动,做好服务延伸和信贷支持工作。紧跟产业承接项目,以工业园区为依托,以产业集群为主要支持对象,强化承接项目金融服务和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紧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和涉农企业贷款,提高对县域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担保方式,积极探索农户合作联保、山、林、土地、水库经营权抵押担保。设计更加灵活的信贷方案。对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项目,要设计有利于项目建设的长期用信方案;对常收常付的商业流通领域企业,要设计常还常贷的用信模式;对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既要满足项目建设需要,又要满足其季节性收购资金需求。实施差别化的风险监管和责任追究机制。

新兴业务和产品是抓手。县域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按照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热点由东向西的转移阶段,金融危机则加速了这一进程。西部县域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县域经济不同于城市经济,发展县域金融必须对城市金融发展理念进行扬弃,根据县域经济特点和客户群体量身定做产品,在交易中寻找风险和收益的平衡点,切实成为县域金融服务和创新的主力军。首先要结合县域经济特点,大力推广县域需求量大、接受程度高、潜力大的产品,重点可放在借记卡、理财产品、保险、基金等城市行已经普及的但县域正在兴起或还没有普遍接受的现代化金融产品,提升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水平。其次是把握县域经济发展新动向,以需求为导向,研发适合县域经济特点的新产品。要创新性加大对农村消费的支持力度,尽快研发与国家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相匹配的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和汽车下乡的相关金融产品,发挥好产品的服务载体功能。再次,是加强与县域新型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县域新型金融机构正在蓬勃兴起,西部县域支行要积极探索合作开展业务的可能性,各取所长,发挥好大银行结算等方面的优势,延伸业务触角。

三、新发展定位急需加强外在环境建设

西部县域支行新的发展定位的确立,更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县域支行及其上级行多方的共同努力。

西部县域政府:积极搭建产业基地、工业园区融资平台,依靠产业集群统一从银行争取信贷支持;对政府控股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进行整合,培育精品,壮大实力,争取创出几家获得国有大银行总行认可的担保公司;推动建立社会征信系统,实现银行、税务、工商、电力等部门的企业信息共享,使银行可能方便、全面了解企业的诚信状况;各级政府要大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在中小企业贷款违约时,动员各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协助银行催收贷款,确保贷款安全;执法部门要及时满足银行采取法律手段催收贷款的诉求,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帮助银行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全力打造借款人不敢违约、无法毁约的金融生态环境。

县域支行上级行:改变原有的对县域支行的发展定位,鼓励县域支行突破“单极式”发展,多条腿走路,支持县域支行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大信贷投入,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在审批权限、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西部县域支行以相应的倾斜,扩大个人消费贷款、助业贷款等个人、个体类贷款审批权限,满足县域富裕人群的消费和创业需求,扶持县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尤其要在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问题上下大功夫,积极探索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多种担保方式并举,解决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强化县域支行人员培训,强化交流和岗位体验式培训,提高县域支行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县域支行: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积极转变服务观念,把客户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县域支行工作人员的唯一标准,改变“官商”作风;优化内部人力资源配置,改变机关人员和一线人员的不合理配比,压缩二线人员数量,充实一线营销力量;积极推进激励约束机制改革,面向市场确定收入,明确产品挂钩单价,严格落实产品买单制,做到激励明确,效果突出;打破原有的层级组织架构,发挥新型组织形式沟通链条短、市场反应快捷的特点,根据业务需要组建任务型营销团队,吸纳上级行和县支行的业务精英,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大型企业在县域投资、产业转移项目营销力度和服务质量,有选择型的介入资产业务;实行中小企业专业化经营,涉农贷款紧抓核心企业和核心农户,积极发展联贷联保等适合县域经济特点的担保方式,以持续创新和专业化经营化解经营风险,打造“品牌叫得响,客户认同度高,支持县域经济力度大”的新型西部县域支行。

【参考文献】

[1] 张光军等:关于农业大县支行内控问题的调研报告[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8(2).

篇11

【论文摘要】2009年金融危机在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给企业和市场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政府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到位和经济的逐步复苏,在我国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将迎来一次新的企业并购浪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提出当前金融危机下存在企业并购的有利条件,并为我国更好地开展企业并购提出相应建议。

2008年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全面爆发,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希望借此来缓减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四万亿投资和出台《关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刺激我国经济发展和规划我国产业发展。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在十大产业政策规划中对9个产业明确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这必将引起我国企业新的并购浪潮。

一、我国企业并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的并购活动日益活跃。并购活动呈现出纵向并购增加、大量中小企业加入并购大军、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联动并购频繁等趋势。尤其是海外并购活动比较活跃。当前形势下,企业并购对于中国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企业并购步伐放缓,并购交易额明显下降,但是中国还是一枝独秀。2008年我国并购交易创下了1643亿美元历史新高,增幅18%。但是,从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企业并购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并购。由于我国特定的环境和体制,中国企业并购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纵观企业并购的历史,其中有成功的典范,也不乏失败的案例。据统计,国际上大型企业并购案例中失败的占近三分之二,重组十年后公司仍成功运营的比例只有25%。从思科公司并购20多家企业成功到美国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重组的问题不断,从我国TCL集团并购汤姆逊到平安并购富通等的成败得失,都说明了并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并购后的整合不成功。

1、我国企业并购中存在过多行政干预

企业并购是一家企业在市场上获得另一个企业整体或部分资产和控制权的一种市场行为。企业并购是一种企业自愿的市场行为。可是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中,行政干预色彩一直很浓厚,当政府以不适当的方式介入时,一般意义上的市场行为、经济行为就会因为两者在动机和评估体制上的不同而发生扭曲。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并购很多是为了救济另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让一家效益好的企业去兼并这家企业以避免出现社会问题。还有一种l隋况是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打造上市公司,要求几家效益好的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以达到上市目标。这种“救济型”并购效果并不佳,没有达到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可能还造成效益好的企业被拖垮。另外一种情况确实把优势资源进行组合,但是,并购后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只是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进行简单的相加而已。所以,多数行政干预方式下的企业并购的效益和效率比较低。

2、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没有很好的整合

企业成功并购后,就面临着如何整合,尤其是当两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时。兼并方如何把自己的企业管理制度应用到被兼并方以及两者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冲突都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营进行。采取怎样的整合措施,使企业并购后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上能够尽l陕磨合相融,这是企业并购后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

3、人力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在我国企业并购的案例中,出现很多由于企业并购后,各企业的员工利益受到影响,员工闹事的现象。同时在并购活动过渡期,企业的动荡和模糊状态使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降低,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容易造成并购过渡期中的消极怠工和生产效率的下降。因此,企业并购后,必须要进行员、理阻力克服与行为整合。

4、忽视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

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其经营模式和企业文化也不同。由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他们的企业文化也就存在明显差异。虽然企业并购主要是资产和业务的整合,但是我国企业并购往往忽视企业文化的整合,总是不谈企业文化整合对并购的实际影响力。但是企业文化整合往往是整合的关键。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并购的有利条件

经济危机给企业并购产生不利影响确实存在,但是有利于促进企业并购的因素仍然在发挥作用,有些因素正是危机本身的产物,这些因素包括低廉的资产价格,产业重组造就的投资机会,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环境相关产业的迅速扩张等,这些因素将迟早会启动新一轮的我国企业并购。

1、政策机遇

国家正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而并购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不但能够给企业带来生产和经营的规模效应,增强协同效应,节约交易成本,而且通过纵向和横向并购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提高竞争力。国务院《关于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对9个产业明确提出要扶持大企业,支持并购重组,这必将引起国内企业新的并购浪潮。国家提出“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带动我国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纷纷跨出国门,开展海外并购。这些都为我国企业并购提供了政策保障。

2、我国宏观环境良好

尽管受全球经济整体衰退的拖累,我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在财政刺激方案的刺激下,2008年我国经济仍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2009年经济的内在活力开始恢复,整体经济出现止跌启稳的迹象。这给我国企业并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环境。

3、市场机遇

金融危机和严峻的经济周期为公司低价收购资产提供了机会。这给我国一些拥有大量现金的公司收购被低估的资产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股票价格的大幅走低也会导致新一轮的企业并购和产业结盟趋势。 三、金融危机下国内企业并购的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经济的逐步复苏,2009年我国有可能出现各类投资和会资金到资本市场购买低价产权资源的情况,资本市场有可能成为企业并购重组的主战场。当前,中国企业并购正显现出以下四大趋势。

1、企业纵向并购日益活跃

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现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企业将出现为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发展动力,以整合生产下游要素,构筑企业新的价值链的企业并购。预计今后几年里,纵向并购仍会以两位数增长。

2、以同行业整合、推动企业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的横向并购将全面展开

我国提出要在各个行业整合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近年来,同行业之间的企业并购比较多。从2008年企业并购热点看,成交金额同比出现较大涨幅的行业分别是工程建筑业、文化产业、农业、制造业、房地产业和资产管理业。2009年,以1O大产业振兴规划为契机,企业横向并购重组将在更大范围、更多行业、更宽地域展开。

3、大型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加速,混合并购将会渐入

我国提出国内大型企业上市目标和政府部门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并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种政策在2009年将促使国内大型企业进行主辅分离和资源整合,以实现主业板块或集团整体上的目标,也促使科研院所重组到大型企业集团。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目标,大型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将加速度进行。这种态势将促使混合并购曰益活跃。

4、企业异地结盟、异地并购趋于活跃

大企业与地方政府的经济合作正在大规模展开。地方政府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异地并购的不断展开,将大大推进市场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优化配置,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

四、更好地发展我国企业并购的建议

1、进一步健全企业并购的法律体系

建议制定一部《企业并购法》,对于我国企业并购做出专规定,作为并购法律体系的核心,完善企业并购相关的主体法律和部门规章。此外,应该减少我国并购法与其他法律的冲突,尽量向国际通行规则靠拢。在制定或完善产权交易法、资产评估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金融法、税法等方面的法规时,也应考虑到企业并购的因素。

2、转变政府角色,使政府成为企业并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

政府对企业并购应在宏观上进行指导,运用产业政策指导企业并购,避免企业盲目并购,使产业结构在企业并购中达到最优化。由于企业并购行为一般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因此,有可能只有利于并购双方,不利于整个社会。政府需要以监督者的身份制定监管政策对之加以控制和调整,及时制止那些损害市场效率和妨碍公平竞争的并购活动的发生。因此,在企业并购中,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定经济规划、产业政策方面。

3、做好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篇12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

纵观近年来大学生的创业形势,虽然有了相当的进展,但从实际来看,大学生创业现状不容乐观,很多的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举步维艰,浅尝辄止,成功者寥寥无几。即使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工、原料、租金等生产成本降低;一些行业的竞争,趋于平缓。此时介入这个市场多于众多的创业者正是机遇。从局部来看,零售业、金融业等行业的洗牌有可能让大学生创立的新兴企业与传统产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但是从目前有关的数据来看,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数量远远要多于成功。主要因素有:

1.创业资金的不足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创业之路举步维艰。此前,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 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针对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五类人员提出了很多优惠的政策,以鼓励和帮助他们自主创业。国家、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许多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利好政策。有的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给予大学生创业企业20万元以下一次性创业资助资金等。但是,缺乏资金依旧被大学生视为创业的最大障碍,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来源渠道少,一是目前,我国家庭经济收入普遍不高,特别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还在为衣食温饱担忧,不可能依靠家庭筹措创业资金。二是有些大学生不能向金融机构或风险投资人证明自己的盈利能力,融资困难。据了解,大学生申请创业贷款的途径主要有三:直接向银行申请贷款、申请科技型中小企业贴息贷款和利用新的技术成果或知识产权、专利权进行担保贷款。但是,政策“门槛”拦住了不少大学生,申请创业贷款的程序为:向居委会提出申请―街道办初审―区县劳保部门审核―银行审批放贷,手续不复杂,时间也不长。关键很多大学生无法提供一定抵(质)押物或担保。而另一方面,创业贷款的申领也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因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再好的创业计划成为泡影。

2.创业意识不强

(1)被动性。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逐步扩大,大学毕业生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就业出路愈来愈成为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与此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就业观念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多数大学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而不愿意去冒险创业。从目前公务员招考的持续升温,也能从侧面证明这一点。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很少有人把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职业选择,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是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

(2)片面性。不少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的把创业看得高高在上,认为只有高科技、高资本才能够开展创业;或把创业看得一文不值,认为是下岗工作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或把创业同各种素质锻炼混为一淡,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或把创业理解为就是创办公司,甚至误将在学校卖东西等小生意等同于创业。

(3)盲目性。不少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大学生对市场和自我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盲目追赶创业的潮流,成为大学生的又一个时髦;有的大学生把创业作为攀比、竞争的手段,而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或是否具备了创业的成熟条件,“赶鸭子上架”;有的学生在创业方面的选择上,缺少对市场的深入调查分析,一味追求热门行业;有的甚至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他们有的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简单地认为仅凭三言两语的一个主意就能让人家注资。

3.创业技能弱

缺乏相关的创业教育和实战经验是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阻碍。现在的大学生创业知识不够完备,求成心理过于强烈,因此,缺乏冷静的思考和理论方法的学习。特别是很多大学没有系统完善的创业知识体系,学校没有针对大学生制定科学的创业教育计划,没有比较权威的理论作为创业教育的依据,这些使得大学生创业处处碰壁,步履维艰。他们信息结构单一,没有市场经验,设计产品时不了解市场需求,因此无法分析未来的商机,从而错过市场机会。与此同时,大学生社交能力不强上也将成为创业过程中的极大困扰。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打破制约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如何使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良性发展,如何解决学生在自主创业中碰到的问题,这是目前学校、政府、社会、银行三方面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学校、政府、社会、银行为一体的创业资金保障体系

创业资金是学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但是缺少资金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难题,因此,要使大学生的创业资金得以保障,就要具体牵涉到学校、政府、社会、银行,各部门都要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真正负起责任。要协调好学校、政府、社会、银行等部门之间的关系,要互相配合,通力合作,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立法形式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银行在保障大学生创业资金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应是保障大学生创业资金的主要承担者。银行办理大学生创业资金贷款,主体是国家与大学生,银行只是代为操作。因此,帮助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政府应该在帮助大学生创业方面肩负起更多的责任,承担起更多的风险,可以由政府担保贴息贷款,目前国家专门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行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大学生可以获得小额无息贷款。学校可以向社会推荐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将其中好的创业项目及自主发明作为无形资产担保贷款,使学生获得启动资金。学校也可以积极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争取各种创投资金的支持,为大学生设立一定规模的创业基金,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人才辅助,实现“双赢”。社会各部门可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支持,降低大学生市场准入条件,减少公司注册资金,减免大学生到工商、税务等部门办证的相关费用。

2.加强宣传教育,改变大学生创业的观念

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经营困难,招聘会数量和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数都明显下降,给毕业生求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昔日那种一劳永逸的就业、终身稳定的职业已经不复存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变化莫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学会生存是人们在新形式下接受教育的首要目标。因此这就要求毕业生转变观念,多渠道拓展就业途径。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因此,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政府机关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观念,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应当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创业过程中,父母要关心他们的创业,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社会还必须提供一定的社会舆论导向,要消除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误区,抛弃急功近利的创业教育理念。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向社会广泛宣传,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在创业者遇到暂时的挫折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学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必须解决广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要切实转变高校就业教育的思想观念,要进一步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 使青年大学生成为既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具有国际竞争力, 又具备创业的激情、勇气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真正将创业的思想渗透到就业指导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部过程。

3.探索开设适应于大学生层面的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建立起培养既有创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创业型人才,首先要调整人才的培养目标即要从培养就业型人才向培养创业型人才转变,一项统计显示美国有1600所以上的大学提供了2200门以上的创业课程,有82%的被调查的大学为本科生提供创业课程,因此,要实现这个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适当调整学校的学科课程体系,具体来说,一是可以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适当的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使青年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为什么要创业及现代创业的发展历程,了解熟悉并掌握创业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等,通过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使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其创业的理论知识。二是可以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开设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将、创业教育实务课程,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创业运作的基本方法和成功经验,使创业的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实践中长真知,避免在真正的创业实施中的很多误区,提高创业成功的机率,以增强大学生在社会中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洋.大学生创业,机遇挑战并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5):11.

篇13

关键词:金融危机;系统工程;经济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9)04-0034-09

2008年起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最初是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市场危机引发的,它以美国市场次级房地产抵押证券及相关金融衍生品的崩溃为标志,致使不少金融机构受此影响严重亏损,甚至倒闭。同时,由于投资者大量撤逃美元,造成美元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和市场流动性危机。伴随全球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过程出现的,是股市低迷,资本流动逆转,大宗商品市场大幅震荡,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加剧。随后,因美元流动性危机产生的扩散效应,美元资产危机又演变为全面的纸币信用危机。尽管一些发达经济体出台了“救市”方案,多国央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但很难阻止全球性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及时采取各种带有防范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宏观调控措施,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战略,使当前国内经济与外贸基本上呈现相对稳定的态势,经济下滑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一、金融危机凌逼下我国经济的现状

从GDP角度分析,目前中国实体经济运行好于预期。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为6.1%,增速虽低于上年同期修正后的10.6%,但略高于预期的6.0%(见表1)。这是在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发达国家经济衰退进一步加深,不少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甚至负增长的形势下取得的骄人业绩。

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也提示中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迹象。国家统计局2009年4月9日公布了一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1.1,比上季度提高6.5。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周期影响,企业家信心指数曾大幅下滑,从2008年第三季度的123.8降至第四季度的94.6。而现在101.1的指数是经历了3个季度的续降后首次出现的回升。同时公布的还有第一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05.6。虽比上季度回落1.4点,但与2008年该指数从三季度的128.6急降至四季度的107.0的21.6点的跌幅相比已明显收窄。这说明我国政府旨在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初见成效。与此同时,部分国内需求(如房地产、汽车需求)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抑制后也开始阶段性释放。

从PMI来看,中国经济也出现了回暖的迹象。有GDP风向标之称的制造业PMI在经过上年数月回落后有所反弹,2009年3月达到52.4%,并且跨越了标志着经济扩张与收缩分界线的50%关口(通常PMI>50%提示经济总体扩张,

从PPI和CPI角度分析,国内外市场需求相对萎缩是PPI、CPI走低的主要原因。3月份PPI跌幅较上月有所扩大,这是自2008年12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出现的负增长,它显示企业潜在的产能过剩情况仍然存在;CPI则下降1.2%,较上月跌幅缩小0.4个百分点。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国际市场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也是工业品出厂价格走低的原因。

2009年3月固定资产投资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5.2%。此外,随着十大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提出和刺激效应的显现,消费市场开始活跃。第一季度,汽车、家电、农机等产品销售升温,成品油消费及一部分城市的房地产销售也出现了回暖迹象。港口方面的统计数据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新动向:3月份,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2%;港口煤炭发运量达到4000万吨左右,接近正常水平,铁矿石进口量达到5100万吨,创下月度新高。

正如总理所言,2009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积极的变化。首先集中表现为在内需的拉动下GDP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分别比2008年同期和第四季度提高了4.2%和6.4%。进出口虽然同比下降,但环比逐月提高。这表明一些行业和企业生产正在逐步恢复。其次是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的攀升,它表明中国经济在一些领域开始企稳回升。第三是市场信心提振,经济活跃程度提高。股市、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扩大。总之虽然还不能得出已经复苏的结论,但可以说经济下滑的势头稳住了。随着政府干预的力度加大,随着有利因素的积累,经济有望出现更明显的回升。

二、金融危机凌逼下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虽然从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2月,受金融危机以及国际市场需求下滑的直接影响,我国外贸增速逐月放缓,但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3月份我国进口额为717.3亿美元,同比降25.1%,环比增加19.45%;同时出口额为902.9亿美元,同比降17.1%,环比增加39.12%。在此前出口数据已持续下降5个月的背景下,这次出口的反弹无疑给企业和市场带来了极大的鼓舞。

此外,3月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同比和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比来看,服装出口额为74.3亿美元,增长9.9%;家具22.3亿美元,增长1.3%;鞋类20.8亿美元,增长7.7%;箱包9.8亿美元,增长11.7%。而且这部分产品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比增长。而3月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537.6亿美元,同比下降18.8%,环比增长25.6%;钢材出口167万吨,同比下降59.5%,环比增长2.2%;粮食出口28万吨,同比下降49.8%,环比下降7.8%;肥料出口42万吨,同比下降72%,环比下降59.5%。

另外,政府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也开始在扩大内需上发挥作用,3月份我国的进口值有所反弹,进口价格有所回升。2008年10-12月,我国进口值环比分别减少8.7%、19.5%和16.2%。2009年1月和2月进口值环比减少幅度则分别缩小为3.7%和5.4%,而进入3月份却增长14.1%,进口价格环比也出现2.7%的上涨。这对稳定生产预期,提振消费信心具有促进作用。但部分初级产品进口同比继续下滑,如3月份进口原油1 634万吨,同比下降5.5%,这说明部分企业还处在去库存化的调整中。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因外需下降造成的出口增速减缓。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外贸依存度较大的国家,对全球经济的依赖较大,对美国的依存度更高。

凭借成本及价格优势的中国出口商品在全球市场占有较高的份额,例如:全世界70%的玩具,50%以上的手机、空调、彩电,40%的纺织品都在中国生产。然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使美元不断走软,导致人民币持续升值。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国企业出口的商品按美元结算的价格就会上升,这样便削弱了我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从而导致我国出口的下降。同时,金融危机使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消费力明显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出口。此外,目前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趋淡,日本经济再度陷于停滞,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有所回落,这些因素也增加了我国出口的压力。

其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汇资产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了把金融危机转嫁给别的经济体,美联储滥印货币,结果导致了美元信用危机,使我国的外汇资产面临巨大的风险。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美元的大幅贬值将使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面临严重的缩水威胁。尽管我国现在已成立了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尽量使外汇能保值或增值,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投资的通道必将是充满风险的。另外,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美元信用危机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外汇资产(特别是在美元债券)上的收益。

再者,金融危机还会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甚至加剧。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程度地面临企业销售下降、利润递减、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等问题。在经济低迷的形势下,出于对本国经济的保护,贸易保护主义会有所抬头甚至加剧,从而构成对我国外贸实体的严重伤害。由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反补贴等造成的贸易摩擦将使我国外贸企业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外需不足的条件下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比如,前一段时间,美国不断炒作我国玩具、牙膏、水产品、轮胎、宠物食品等产品的安全问题,限制我国有关产品的进口,严重损害了我国相关出口企业的利益。2009年2月美国国会甚至通过了在经济刺激方案中添加“购买美国货”的条款,同时,要求获得振兴款的公共工程只能使用美国生产的钢铁。此事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被称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美国钢铁业还把本国钢铁工人的失业归咎于中国,美国7家钢企曾联合向有关部门递交诉状,指责中国“非法”向美倾销用于开采油气的钢管。这表明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将愈演愈烈,我国的外贸出口将会遭遇到更多的艰险。况且,正如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wT0事务咨询中心总裁王新奎指出的,“由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制度和大多数贸易伙伴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制度的本质差异所决定,当前的贸易摩擦越来越表现出政治性和体制性的特征。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热衷于把贸易问题政治化。”

三、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1 金融领域

在金融领域应继续推进积极稳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强化对商业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性管理。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下半年,在下调银行准备金比率的同时,连续3次下调利率,同时取消了对银行信贷的相关限制,这对于刺激消费与投资,稳定企业和市场信心具有巨大的作用。但央行的货币政策在防止宏观经济过快回落方面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还需靠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的辅助和支撑。针对部分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吃紧的现象,主管部门应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另外,在积极推动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的同时,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了转嫁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美联储滥印货币动摇了美元的信誉和其作为世界储币的地位,但也为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契机。中国可以在允许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同时,向国际社会提出建立包括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等在内的货币发行联动机制和限制机制,以稳定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的,中国应当以一个负有责任感的大国的姿态在现有国际金融框架下参与全球金融救援行动,以争取更大的“国际金融话语权”,提升自己在国际金融格局中的地位。在购买美元资产时,要求更高的权利保障和更优惠的价格。在拟定对场外衍生市场以及对冲基金的国际监管准则过程中,提升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并且“呼吁发起设立对次按证券的清算机构”,因为“建立国际性的清算机构是掌握全球次按证券现状和演变趋势等重要信息的关键。”。

2 国内市场 在国内市场,应优先发展IT产业、汽车制造业和包括工程机械在内的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

(1)金融危机使我国IT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力。由于国外的订单大幅减少,出口量的大幅下降等因素,IT外包市场受到较大的冲击。而且,从企业消费市场来看,随着经济增长的减速,一些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如金融、外贸、物流等,其IT产品需求大幅减少。从个人消费市场来看,随着消费者信心指数的下降,IT产品作为个人消费的非刚性需求,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部分个人及家庭IT产品的市场销量会出现阶段性回落。

然而,这只是相对的,并不表明整个IT产业“严冬”的来临。在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空间的基础上,在政府积极扩大内需的政策引导下,IT市场的需求潜力将得到挖掘和释放。随着旨在刺激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在重点领域的逐步到位和项目推进,随着广大农村和城镇,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地震灾区的IT基础设施与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在农业、交通、建筑、医疗等行业的IT产品需求将有望得到快速增长,一些新的市场机会也会应运而生。

此外,从个人消费市场来看,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由于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在广大农村及中西部落后地区,个人及家庭IT产品的渗透率还不高,因而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再说,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等都为个人及家庭IT产品市场的未来走势注入了稳定的因子。

有专家预测,由于欧美IT产业巨头遭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并开始纷纷裁员来压缩企业成本,大量高端人才可能流入国际市场,这对于我国IT行业来讲是一个难得的招纳高端人才的机遇。

(2)2008年我国汽车市场因金融危机曾一度疲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汽车销量为938.05万辆,比2007年增幅回落15.14个百分点,创下近10年来增幅最低的历史纪录。其中,有1/4企业未达到计划销量的50%。国内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也出现了下降,仅占到整个汽车市场份额的25.92%,而2007年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则为29.4%。在危机的压力下,一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国汽车产业的考虑,提高了进口关税以抵制国外汽车产品的流入。这使我国汽车产业的出口雪上加霜。

为抵御金融危机对我国各经济部门的冲击,2008年11月,我国政府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其中有关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等措施无疑给正在走下坡路的汽车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12月3日召开的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明确提出,要积极扩大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汽车金融、汽车保险等业务,减少过路过桥费来鼓励国内消费者买车。这表明了政府加大了对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政府制定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内容涉及:减征乘用车购置税、开展“汽车下乡”、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促进和规范汽车消费信贷、规范和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完善汽车企业重组政策、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由于政策效应以及油价、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叠加因素,汽车国内消费市场有望逐步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此外,在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推动下,近年来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随着农村改革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潜力巨大的农村汽车市场有望在未来几年启动。

有必要指出,金融危机很可能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机遇。我国汽车行业的大发展最终要依靠自主品牌的发展,只有自主品牌做强了,中国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汽车产业大国。中国汽车企业要在应对危机的同时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高效调配资源,提升产业结构,从而逐步摆脱国内乘用车领域由外资主导,缺乏自的不利局面。在这方面,上汽和南汽的异地重组为整个汽车制造业树立了典范。企业重组不仅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效率,而且也加快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94.4亿美元,同比增长42.5%。其中进口60.2亿美元,同比增长21.8%,与2007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9个百分点;出口134.2亿美元,同比增长54.3%,与2007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9.2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工程机械是一个和城市建设、交通运输、能源开发等密切相关的产业。2008年工程机械则呈现前高后低的发展势态。与2007年同期比较,一季度稳步增长,二季度呈现高速增长,增幅均在50%以上,其中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0.5%,出口增长72.4%,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但三季度开始,由于金融危机,国外跟工程机械关联度较高的投资项目迅速减少,造成了我国企业效益的急速下滑。柳工、徐工、小松山推、安徽叉车、山河智能等一批企业面临出口订单大幅度减少的困境,与上半年相比较,订均下降40%左右,严重的下降60%。从9月份起,工程机械市场国内销售情况也开始恶化,相当数量的企业9、10月份面临销量骤减、库存增加、资金流紧张等问题。许多企业为消化存货,开工率不足产能的10%。

为了应对危机,2009年2月,我国政府出台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着力发展重大成套设备、高技术装备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提高装备制造业集成创新和国产化水平。这对工程机械行业来讲是令人鼓舞的消息。工程机械行业只要抓住时机,及时淘汰落后的产品和工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一定能够迎来该行业灿烂辉煌的明天。正如亚洲制造业协会指出的,此次金融危机对于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来说,影响也有积极的一面,能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企业转型升级。这是一个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形成自主核心竞争力、完成产业升级的“黄金机会”。0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尚处于发展阶段,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工程机械装备,且一大批灾后援建工程项目的展开也需要这些装备作保障,因而国内市场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它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也会起到助推的作用。

3 外贸领域 在外贸领域应至少考虑以下几点:

(1)转变经营模式,提升企业及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王新奎指出:“根据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一结论同样也适用于现阶段正面临金融危机考验的中国经济。金融危机把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放到了一个更加凸显的位置。“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必须逐步改变目前主要依托廉价资源优势,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引进外资,发展加工出口贸易的粗放式的对外开放观。”

在国外市场相对萎缩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产品必须依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开发产品的新功能来创造附加值,进而提升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具体地说,出口行业应当改变经营思路,从低附加值、高耗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向使用新能源、新材料、创造高附加值的现代化生产,加快产品的升级,加大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力度,逐步摆脱产业链中利润较低的加工环节,向高水准的设计、生产、品牌、服务、营销等经营模式看齐,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加工贸易出口额中的比重,从而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正如一些业内人士强调的,在西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必须重新定位产品,打造自主品牌。在加强品牌建设和经营的同时,调整与之相关的价格策略和营销策略,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出口企业必须使产品的定位同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观念相契合,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价值链,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加速企业的市场扩张。比如,我国现有的纺织企业中,多以定牌、贴牌为主,自主品牌只占10%左右,产品整体水平较低,缺乏自主的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纺织行业可以在对市场进行细分的同时,从环保功能和科技含量等方面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2)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面对西方市场的衰退,外贸企业应尽快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以便将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最小化。具体地说,企业在转变经营模式,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要努力挖掘包括非洲、拉美、东南亚等经济区域在内的新兴市场的潜力。近年来,这些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较快,进口需求越来越大,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而且金融危机对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影响相对较小。从目前来看,中国对美贸易下降最为明显,对欧盟和日本次之,而对发展中的新兴市场降幅不大。更何况,不少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地理和文化传统上比较接近,不少非洲、拉美国家对西方多少怀有一种戒备心理甚至采取敌视的态度,这就容易使它们和中国产生一定的亲和力。

有必要强调的是:必须把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提到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因为我们平时所讲的外贸依存度主要是指对西方市场的依存度,而西方市场由于各经济体内在的经济结构等深层次原因具有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而且经济问题常常被政治化,有政府幕后撑腰的反倾销诉讼案例往往会让中国企业蒙受突如其来的、巨大的损失,甚至使之一蹶不振。而增加新兴市场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权重则有助于逐步减少对西方市场的依赖性,化被动为主动,增强企业对外部风险的抵御能力(因为对外贸易过于集中于少数西方经济体势必导致企业的经营受制于该经济体的货币汇率的波动,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3)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外贸行业的发展。西方金融危机给国际金融秩序的调整,特别是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创造了机遇。2009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一项决定: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其要旨为:1)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同时,健全金融法制,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与安全。2)优化现代航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在整合资源、完善服务的同时,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3)发挥先进制造业优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服务业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4)在推进企业改革的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5)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内其他中心城市的互动,加强与香港的优势互补和战略合作,形成分工合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这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对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规避汇率风险、改善外贸企业经营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同时,这也增强了人民币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干预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而人民币国际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少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增加人民币在海外的融资渠道,使中国在各项交易中拥有参与定价的权利,掌握管理财富的主动权。

另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也为推动外贸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它涉及到航运金融(包括船舶融资)和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方面的政策突破。这对于航运企业减少资金转换成本等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化,上海集装箱枢纽港功能将得到优化,中国国际航运竞争实力将大大增强,我国在外贸领域的经济安全将得到有效保障。

总之,应对金融危机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在金融和外贸领域有所作为外,必须始终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其中包括降低税收、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推进医疗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并通过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发挥房地产市场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同时,放宽在教育、医疗、保险等领域对民营企业的限制,为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创造必要的条件。正如巴曙松指出的:“中国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受了多次外部大的冲击的考验,每一次冲击都成为中国经济充分调动各种经济资源,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大机遇。应对97’金融风暴时,迅速推进了国企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国有银行改革,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相信,次贷危机的冲击同样也会带给中国一次全面推进经济改革的机遇。”

注释:

①④⑤王新奎.论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历史机遇J.国际商务研究,2008,(1).

②⑥巴曙松.金融危机凌逼中国经济[J].上海经济,2008,(12).

③邹十践.初探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和冲击[J].建筑机械化,2009,(2).参考文献:

[1王新奎.论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历史机遇[J].国际商务研究,2008,(1).

[2]巴曙松.金融危机凌逼中国经济[JJ.上海经济,2008,(12).

[3]张燕生.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2008,(3).

[4]陈雨露.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8,(9).

[5]曾庆文.解读世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外经贸形势及未来走势[J].中国改革论坛,2008,(10).

[6]王颖.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9,(1).

[7]李丹.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汽车市场机遇[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篇14

没了赞助商的F1成了折翼的天使

金融危机席卷而来时,以“烧钱”著称的F1率先面临空前危机:早在2008年,先是加拿大站、法国站因亏损严重不得不退出,此后,本田公司也退出F1。在全球汽车生产商陷入困境的大背景下,“退赛”的多米诺骨牌开始倒下。

本田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福井威夫在宣布退出F1的新闻会上这么解释:“这个困难的决定是根据全球汽车工业面对的迅速恶化的运作环境所作出的。”

在世界赛车历史上,本田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本田每赛季为F1耗费4亿美元,如今宣布退出,不是本田花不起这个钱,而是折射出金融危机下众多跨国企业的选择:收缩财源,攥紧拳头面对风险。

2010年,F1加拿大站比赛重新回到了赛历中。不过受到经济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加拿大站比赛却面临没有冠名赞助商的尴尬。

加拿大吉尔斯·维伦纽夫赛车场没有找到冠名赞助商,对此,赛道新任推广商弗朗索瓦·杜门迪尔表示,“没错,我们没有找到赞助商,不过在选择赞助商的过程中,你必须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所以我们正在确定未来一段时间的赞助商,而不仅仅是2010年的赞助商。”

寒冬中,体育界只能自救。国际汽联主席莫斯利多次强调F1必须大幅削减经费,以避免更多车队承受不了资金压力而退出赛事。

据体育经济学家计算,一支顶级F1车队每年的开支要在4亿欧元以上。虽然F1联盟每年从比赛和电视转播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分给车队,但实际上每支车队至多能够分得几千万欧元,与4亿欧元相比,这点收入只能是杯水车薪。现在,由于来自汽车业和银行业的赞助大量减少,许多F1车队都不得不靠举债度日。F1赛车属于高科技产品, F1大赛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体育赛事,一个新的汽车引擎至少100万美元,有的高达400万美元,日本的丰田车队近5年来已经在车队上烧了将近8亿英镑,但是依然与冠军宝座相差甚远。

收入减少,开支增大,F1车队陷入了负债经营的噩梦之中。据估计,F1大赛的负债总额已经高达16.5亿欧元,巨额债务可能导致更多的车队考虑退出F1。F1某车队负责人认为:“如果F1再失去两支车队的话,这项赛事估计就会消失了,因为只有8支车队参赛的F1是肯定留不住观众的。”

市场化职业足球成了最大受害者

在高度市场化运作下,职业体育演绎了无数财富神话。不过,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职业体育所受到的冲击无疑也颇为显著,比如足球。

从2008年起,就一直流传着意大利前总理、AC米兰俱乐部老板贝卢斯科尼有意转让俱乐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危机。2008赛季,AC米兰仅球员工资支出就超过1.2亿欧元,全年总亏损高达3198万欧元。作为世界上最著名俱乐部之一的老板,贝卢斯科尼几乎每个赛季都自己掏腰包购买顶级球员,以满足球迷的胃口和提高球队成绩。虽然贝卢斯科尼富可敌国,但金融危机不得不让他考虑,放弃这个暂时还很难扭亏为盈的无底洞。

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市场化程度极高的职业足球无疑受害最深。根据欧洲足球经济学家估计,欧洲五大联赛俱乐部负债总额约70亿欧元,其中英超俱乐部外债超过38.5亿欧元,意甲俱乐部的外债也有20多亿欧元。一些小俱乐部更是面临破产。紧缩开支以及提高票价是这些俱乐部采取的主要手段,但这又会导致球员降薪甚至失业,观众数量也会减少,这种饮鸠止渴的做法只能是暂时性的。

职业网球受冲击前途未卜

当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止是职业足球。面对如洪水般的金融危机,曾经看上去风光无限的职业网球,终于也显出了焦虑窘迫的一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职业网球可谓不愠不火,天王费德勒和在他身后不停追赶的一群少年天才们虽然没有挣个盆满钵满,不过也不愁会断炊。相较起来,倒是女子网球界的莎拉波娃财路大开,在富豪榜上飞速上升。谁料想,金融危机袭来,职业网球也跟着遭殃。

2008年夏季,金融危机甫发之时,国际网坛人士对于职业网球界的前景仍然持乐观态度,各专家大腕普遍认为在过去几年并未出现经济泡沫的职业网球界或许不会受到太大或者直接的影响。没过多久,赞助美国网球协会达10年之久的美国国际集团(AIG)突然宣布,他们与美国网球协会的赞助合同到期后不再续约。

施里弗是一家电视台的网球评论员,同时还是某支美国职棒大联盟球队的小股东。她承认,她每年负责主办的慈善网球PNC经典大赛的赞助费,现在就少了许多,现在“我们必须依靠门票收入来维持生计。这项比赛已经进行了23届,但是能否办下去现在还说不准”。

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有实力赞助职业网球比赛的公司也摆起了架子。由于某些精明的公司正在等待网球大赛赞助费降价,以印第安纳波利斯网球大赛为首的不少网球大赛在寻找新赞助商时就碰足了钉子,而且像墨西哥的罗斯卡布斯网球比赛、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网球大赛等新兴赛事都遇到了赞助不足的问题,因此行家们预测,在不远的将来,职业网球赛事只会减少不会增加。

虽然职业网球赛事已经举步维艰,但是顶级网球运动员的收入却不会马上减少。不过,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职业网球运动员的收入肯定难以维持现在的水平。明星“减薪”之所以没有实行,是因为比赛方不愿意因为降低出场费用而“气走”大牌球星,不过大牌明星也都明白,收入缩水肯定是迟早的事情。

橄榄球联盟老板开会商议抱团取暖

NBA是美国全球化推广最广的联盟,但是NFL(国家橄榄球联盟)才是美国职业体育联盟的老大。在过去四十几年里,橄榄球是美国最受人喜爱的体育运动。《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超级碗,“美国最盛大的四个节日分别是:感恩节、圣诞节、新年和超级碗。超级碗是惟一一个可以把商业广告放到1亿观众面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