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年护理常识范文

老年护理常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6 10:34: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年护理常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年护理常识

篇1

关键词:心血管患者 老年 异常心理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9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44-02

人的心理状态在生病时与正常时有较大差异[1],内心活动不同,表现也不同。对老年心血管病人进行异常心理研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治疗效果,作用积极。

1 一般资料

选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病老年患者100名,男女比例63:37,年龄58―79岁。其中心绞痛22人,心律失常34人,心力衰竭6人,心肌梗死38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对照组(50名)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名)在此基础上加强观察,对老年患者的异常心理加以分析,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分析对比其心理调查问卷资料,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的差别。

3 结果

3.1 两组异常心理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入/出):悲观(13/2),猜疑(16/4),焦虑恐惧(28/3),自卑疑老(6/1),孤独(10/1);对照组(入/出):悲观(15/6),猜疑(18/13),焦虑恐惧(25/10),自卑疑老(8/5),孤独(13/8);

3.2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15天;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1天。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中老年病人的异常心理得到明显改善,大大减少了住院时间(P

4 讨论

4.1 异常心理分析。老年心血管病人的异常心理因个体差异,表现也各有不同[2],主要可归纳为下面几点:

(1)悲观心理。老年患者病情常反复,受疗效不明显影响,容易悲观。主要表现:态度消极,情绪低迷,神情忧郁,少言寡语,容易感伤甚至绝望,有时暗自落泪。

(2)猜疑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听力与视力都出现退化,更加敏感,十分注意医护人员的神情与言语,对未知的恐惧,使他们产生猜疑心理。主要表现:小心,敏感,猜疑,生闷气,独自发愁,精神紧张,更甚者有病理狂想。通常猜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容易使病人失去对病情的客观评价。同时,对未知的猜忌,让他们容易往坏处想,恶化真实病情,产生消极心理,严重者出现偏执情绪,害怕治疗,抗拒治疗。

(3)焦虑与恐惧心理。老年人的各项机能下降,许多老人害怕去医院检查病情,诊断初时神情紧张,确诊为后,情绪恶化为焦虑与恐惧。尤其是反复的心慌、心绞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让病人出现濒死错觉,害怕与恐惧的情绪加剧。周围紧张气氛也将产生负面影响,加重此现象。这类老年人在恢复期,通常也会担心复发。主要表现:忧心,焦躁,出汗,失眠,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四肢无力,记性变差,注意力不集中等。

(4)疑老心理。老年病人在心脑等器官功能都出现衰退时,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得知患心血管病后,感觉更加明显,疑老情绪发酵。此类病人会觉得自己老而无用,是一种拖累,从而产生愧疚与自责心理。主要表现:悲观,怀旧,愧疚,自责,消极配合治疗,等死心态。

(5)孤独心理。老年人常有孤独心理,喜欢与儿孙相伴,害怕孤独。住院后,与亲人或朋友的交往急剧减少。同时其听力与视力下降,说话也吃力,语言沟通出现障碍,容易感到孤独寂寞,严重者觉得自己被遗弃,出现自厌情绪。孤独心理若未能得到及时纠正,会不断恶化,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治疗与预后。

(6)自尊心理。部分老年病人地位高、贡献大,性格较强势,希望所有的人都尊重他、顺从他,稍有不顺就会暴躁、发脾气。住院过程中,要求也更高,容易挑剔。他们内心希望所有医护人员都可以尊重自己,如对待长辈般的恭顺。主要表现:挑剔,蛮横,易暴躁,喜责备,独断专行,自以为是,自尊心极强。

4.2 护理干预。对存在悲观心理的老年人进行细心抚慰与耐心开解。积极沟通,给予精神支持,为其精神减压,帮助其重新建立信心,提高其配合度。

对病人的焦虑恐惧程度进行评估,分析具体原因采取有针对的护理行为,稳定其情绪,缓解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

针对自卑多疑的病人,积极进行健康宣教,让病人了解心血管疾病,引导其向正方向发展。

理解出现孤独心理的老年患者,抱有同情心,多与其进行情感交流,寻求病人亲属的配合,多陪伴,营造温馨的氛围,想办法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宽容自尊心强的老年人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善意,争取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老年病人的异常心理得到明显改善,大大减少了住院时间,说明注意观察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异常心理,及时进行心理指导,能有效缓解其负面心理,改善治疗与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志英.脑血管病后遗症的心理状态极其护理.中原医刊,2006,33(18):88.

篇2

关键词:五常法;老年病;护理安全

护理安全反映护理质量,护理不安全事故是患者接受护理过程中发生于法律及规章制度范围允许范围中的损伤、障碍、缺陷与死亡,护理安全直接关系治疗与康复效果[1]。老年病患者因抵抗能力弱、身体机能退化,且多伴有意识不清、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严重威胁老年病患者生命健康。"五常法"应用于护理即常组织、常整顿、常规范、常清洁、常自律,本次研究某院以"五常法"指导老年病护理,提升护理安全效用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老年患者200例(男112例,女88例,年龄60~83岁,平均(70.5±3.9)岁。脑卒中82例,伴有高血压80例,骨质疏松74例,高脂血症31例,冠心病30例,糖尿病28例。纳入标准:年龄≥60者,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老年病(如冠心病)者。据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①入院时行基础护理,按照常规护理路径,据患者病情,结合医嘱制定护理方案,给予治疗护理、饮食护理、生活护理等;②管理方法:遵照日常医院护理管理,由护理部统一安排工作,执行常规查房、消毒、基护、轮班。

1.2.2实验组 ①常组织:以"五常法"指导护理工作,开展"五常法"教学,使护理人员了解"五常法"思想、方法、目的、标准,由护理部建立"五常法"护理工作管理小组,由各科室护士长建立各小组,制定、实施、反馈"五常法"护理标准;②常整顿:建立安全隐患目录,对医院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整顿,排除安全隐患,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防跌倒,对老年人常活动区域如病房、卫生间等区域定期检查,增加扶手措施,夜间保证适度的光线,树立安全警示标识;防坠床,合理设计病床,添加约束带等保护装置,妥善安置治疗设施,加强安全教育,叮嘱家属注意事项,夏日增加对凉席的管理;防走失,对于意识不清,记忆力较差患者,加强监护,增加人员识别标牌,必要时于楼道等公共场所添加监控设备;防窒息,加强对进食的管理,特别加强对家属的相关教育,告知患者细嚼慢咽,给予易吞咽食物,鼻饲时严格执行操作标准,及时吸痰等[2]。③常规范:据以往经验,制定严格的操作标准,编制危险项目名录,设立警示标识,并时刻加强医护人员护理安全意识;对于宜活动,但体虚高龄患者,注意预防跌倒、拉伤,加强巡视,及时给予协助、督导,给予患者及家属相应健康教育,强调注意事项,务必使患者不逞强,科学合理的安排活动,并于活动时做好相关保护工作,如给予扶助、拐杖、防滑鞋等;对于有坠床、走失危险患者,如意识模糊、精神异常、痴呆患者,加强监护,促家属配合,繁复强调护理安全;对于易窒息患者,严格喂食,必要时可插管,建立应急预案,及时处置误吸。④常清洁:在保障患者正常休息、生活前提下,对病房及周围环境常清洁,清除垃圾、脏物,创造高标准的护理环境;保持地面干燥,维持防滑材料设施的有效性,维护时树立警示标识;对厕所防滑垫,各处借力扶手,病床、轮椅制动设施、安全带,仪器等,定期、不定期检查、维护,保持完好;对急救药品合理管理,记录种类、用法、用量、安置地点等,以方便、高效使用。⑤常自律: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管理者起到带头作用,积极执行"五常",总结经验,改善管理;分级管理,合理安排人员,保证随时随地有护理人员调用,特别注意夜间管理;加强自我学习,制定内部学习制度,集思广益,团结协作,促进护理人员交流,不断完善"五常"内容、标准,查漏补缺。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病历资料,统计住院时间、基护次数,意外事故(摔倒、走失、脱管、误吸等)并发症、治疗结局等情况。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

2 结果

2.1 住院相关指标 实验组人均住院时间、人均基护次数、人均并发例次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2.2 安全事故及患者结局 实验组安全事故、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五常法"起源于日本,原为企业改善生产环境方法,本次研究应用于老年病护理中,注重安全管理,有效的减少的了危险因素,抑制安全事故发生,进而提升患者治疗及康复水平,抑制不良结局[3]。但值得注意的是"五常法"对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五常法"大大的增加的了工作量,且高标准、高要求加大了工作压力,医院应酌情考虑实施。

参考文献:

[1]丁丽群,刘君,柳甜甜."五常法"在疗养院急救药(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09):850-850.

篇3

常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一科,湖南常德 415101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性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将132例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给予心血管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8.48%)、PR间期(0.154±0.002)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次数(908.16±85.62)、QRS波时限(0.072±0.005)s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临床在护理老年性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时,应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做好急救准备,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关键词 ] 老年性;冠心病;心律失常;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0101-03

冠心病是临床心血管科常见病、高发病,临床表现为胸闷、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大汗、呼吸急促等,如若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可引起心律失常、猝死等,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在给予积极治疗的同时,综合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转归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提高老年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该文2011年4月—2013年5月间选择66例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32例老年性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相关诊断标准[2],均给予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常规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男41例,女25例;年龄65~76岁,平均年龄(69.21±2.14)岁。对照组男38例,女28例;年龄64~75岁,平均(70.13±3.05)岁。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内科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将其送进监护病房,并实施常规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患者床旁设置心脏除颤仪,备好急救所需药品,以应对突况。嘱患者减少活动,卧床休息。

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干预。

①疾病护理:入院后立即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1~2L/min,低流量氧气可刺激患者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有利于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的现象,减轻疼痛程度。并遵医嘱及时给予药物治疗,以控制心律失常发作,保证心肌血压供应,减少心肌梗死面积。24h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心律变化,做好心脏除颤、气管插管准备[3]。

②心理护理:老年性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常发生心前区剧烈疼痛、大汗淋漓、呼吸急促,患者常有濒死感。加上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与家属隔离,患者常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绝望等负面情绪,加重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护理人员要主动和患者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尽量满足患者心理、生理及情感上的需求。告之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并不可怕,经过治疗会得到有效的缓解;同时讲解负面情绪对疾病的不利影响,可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律失常进一步加重,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③饮食指导:老年性冠心病患者饮食宜清淡,提供优质蛋白,多食用蔬菜水果等,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每餐进食不可过饱,少吃多餐,以免因过饱诱发心律失常[4]。急性期患者应暂禁食。

④健康教育:老年性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卧床休息时间较长,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形成便秘;用力排便增加了心肌耗氧量,加重了心脏负担,极易诱发心绞痛及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嘱患者进食适量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等润肠通便;疾病早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症状稳定后可酌情下床活动,注意锻炼幅度不可过大,以心脏能够承受为原则[5]。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24h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分析心电图PR间期、QRS波时限,参照1979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疗效标准[6],分为显效:患者疼痛、心悸胸闷症状消失,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减少>9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减少50%~9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重,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减少<50%3个等级。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60例,好转5例,治疗有效率(98.4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室性心律发生次数等比较

观察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次数(908.16±85.62),对照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次数(1104.12±12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P<0.05);QRS波时限(0.072±0.005)s明显低于对照组,PR间期(0.154±0.002)s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老年性冠心病是临床心血管内科常见病,由于老年人各器官系统逐渐趋于老化,受凉、情绪激动等均易引起冠心病发作,诱发心律失常[7]。随着我国老年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控制老年人疾病发展,加强老年患者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对于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用患者的护理干预,不同学者根据所纳入病例的不同,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张敏娟[8]选择142例病例展开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组给予合理作息、药物是、心电监护、心理护理等干预手段,报道疗效优良率为82.92%(61/71),指出综合护理干预在护理干预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中的积极临床价值。该文以疾病护理、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健康教育整体护理方案,与张敏娟相比强调了饮食干预的措施,在疗效评价指标上,从痊愈、好转、死亡来评价,结果表明,治疗有效率98.48%(65/66)明显高于张敏娟所报道的82.92%,提示饮食护理干预有促进治疗效果的作用。这也与赵小峰[9]提出对冠心病患者加强饮食指导的观点相一致。

陈红丹[10]在分析老年冠心病瘵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时指出,年龄>70岁、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清心肌酶谱异常等均为老年冠心病病患者伴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疾病护理,加强心律失常心电监护,以及加强基础性的护理工作。周亚涛[11]撰文指出:患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室性心动过速病死率高达30%~50%,而发现和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是预防的关键,治疗是基础,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保障。该研究表明,通过整体护理干预后,明显降低了室性心律发生次数。进一步从心电图数据分析,观察组QRS波时限、PR间期等指标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疾病护理、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健康教育整体护理方案,可以有效降低室性心律发生次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

参考文献]

[1]周亚涛.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监护的监测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0,8(23):2080-2080.

[2]陈国伟,顾菊康,陈灏珠.心血管病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20-421.

[3]范玉兰,余全珍,张玉芬.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监护与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9):107-108.

[4]Zeghichi-HamriS,deLorgerilM,SalenP,etal.Protectiveeffectofdietaryn-3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onmyocardialresistanceto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nrats[J].NutrRes,2010,30(12):849-847.

[5]胡红达.综合护理干预对伴抑郁症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84-86.

[6]陈贵廷.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05-216.

[7]蒙建泓,黄庆文.通心络胶囊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69例[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4):302-303.

[8]张敏娟.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营养保健,2012(9):3333-3334.

[9]赵小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J].大家健康,2013(12下旬刊):249-250.

[10]陈红丹.老年冠心病病伴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4):3839-3841.

篇4

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心律失常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以及眩晕等症状,较为严重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甚至导致死亡等较为严重的后果。当前诱发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为:器质性心脏病、药物中毒和一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通常具有病情反复多变特点,能够导致患者心跳骤停,从而导致死亡。针对上述状况,为了有效了解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病规律,选择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选取该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对其临床护理方法以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在病例选择过程中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力低的患者。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6±2.9)岁,病程6~12年,平均病程(8±3.1)年,在此之中有心动过缓患者32例,房颤患者13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0例,室早患者5例。

2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病率较高的原因

根据现实研究,可以得出老年人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加重心肌淀粉样的变形,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房肌纤维和束支传导系统出现老化变形以及房室结起搏细胞出现减少症状,在此之中,冠心病是导致老年人心律失常高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3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昼夜变化规律

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准确把握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生规律以及变化具体过程,从而有效引导患者进行科学服药与作息,避免与控制心律失常现象发生。在通常情况下,冠心病心律失常基本发生于患者睡眠状态下,其高峰期位于夜间20:00―24:00,属于患者进入睡眠之前以及睡眠开始之后不久,而窦缓则主要发生于夜间2:00―凌晨5:00。

4 针对性护理措施

4.1 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要定时监测患者心率、心律以及脉搏与血压状况,对治疗效果与心电图进行及时分析与观察。针对一些症状不明显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需要加强对其病情观察。一些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虽然未表现出明显症状,然而由于其较差的人机体代偿能力,因此其主要表现为混合型的心律失常,病情较为复杂多变。若心律失常得到频繁发作,则需要相关护理人员在患者床边预先准备相关抢救器械以及药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随员的作用,嘱咐医护人员当患者出现心悸、胸闷以及出冷汗与全身无力症状时,应该及时赶到,做好急救工作。

4.2 饮食指导

医护人员叮嘱患者应该少食多餐,选择一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较多食用植物蛋白,特别是大豆蛋白,叮嘱患者多食用新鲜的水果与蔬菜。患者应该禁止吸烟与喝酒,忌讳浓茶与咖啡。医护人员嘱咐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该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因为排便过于用力,禁止出现憋尿现象。

4.3 用药指导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心绞痛以及抗心律失常常用药的服用方式,相关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的保管方法,与此同时,可以制定出健康教育的处方交付给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从而有效增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指导患者做好服药日记以及日历等,叮嘱患者依时依量进行服药,避免出现失误服药现象。

4.4 睡眠指导

通常情况下,冠心病心律失常症状一般发生于患者睡眠状态之下,针对这种状况需要护理人员结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半衰期以及作用时间进行有效指导,同时帮助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设定合适的服药与作息的时间表。在另一方面也要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采用音乐疗法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4.5 运动指导

护理人员可以结合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体制的状况与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具体严重程度来进行运动量的确定,具体运动量应该以不能够引发患者心绞痛与心理失常为度,同时要结合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反应来进行及时调整,帮助患者以及随从人员进行脉搏与心律的测定。

4.6 心理护理

在临床研究中,大多数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均具有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些心理疾病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预后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老年人基本上具有比较大的情绪波动,其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因此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地心理评估,以此做出适当的心理干预。

篇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达,我国人均寿命逐年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医疗界乃至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运用现有的医疗护理手段,尽最大可能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我们现阶段的重要任务。现将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及护理保健措施分析整理如下:

1 常见健康问题

1.1 退休不适综合征 老年人由于退休所致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生活环境等发生了改变,其活动空间和作息规律也随之发生改变,加上身体功能的衰退,尤其是听力和视力的减退,使他们无法与年轻人正常沟通与对话,这种巨大的落差常会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如空虚感,无用感,孤独感、被抛弃感等;导至部分老年人出现抑郁、自杀倾向。

1.2 多种慢性病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污染,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高盐、高脂、高糖、高热量饮食,使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增多。目前,老年人最常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小脑退化综合症、帕金森综合症、慢性支气管炎等,这大大的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3 空巢效应 由于子女长大后,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再与父母同住,又因为工作或学业繁忙,无法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与父母沟通越来越少,基于对儿女们的依恋和不舍,以及对儿女们在外的担忧,常常使老人整日处于期盼、挂念、担心的负面情绪当中,这样极其不利于老年人健康。

1.4 角色缺如 部分老年人,身体机能上虽已逐渐衰老,生理上已是老年期,但在心理上拒绝进入老年期,与年轻人较真,认为自己还是和年轻时一样,有用不完的力气和精力,因此,经常过度透支自己的精力和体力,经常会累的腰酸背痛,却不服气;有了病,也不愿意就医,认为还和年轻时一样,挺一下就过去了,这样就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甚至有可能小病变成大病。

1.5 死亡恐惧综合征 由于配偶或周围的同龄人相继离世,使得部分老年人整日处于死亡的过度恐惧当中,再加上身边无人陪伴,缺乏倾诉对象,更加重了他们的孤独和恐惧感,导至他们身体有一点不适,就认为自己要离开人世了,这种情绪也不利于健康。

2 护理保健措施

2.1 指导老年人自我保健 ①提高预防自理缺陷的意识:通过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意识到自我照顾与帮助他人具有相同的社会价值,使他们自觉自愿的在生活上克服和预防自理缺陷。②培养自我观察与判断能力:通过健康教育,使老年人通过看、听、闻、摸的方法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或疾病的早期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主动寻求医务人员的帮助,以免延误诊断治疗。

2.2 创造良好居家环境 指导老年人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居室要光照充足,每日定时2-3次通风,通风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室温适宜,夏季保持在26-28℃,冬季保持在20-22℃,湿度保持在50%左右;同时,保持地面平坦,防滑。

2.3 合理膳食 老年人的饮食原则是:①食物应粗细搭配,利于消化。②经常参加适当体力活动,以保持能量的平衡。另一方面,要防止老年人脱水,因为老年人渴觉不敏感,当感到口渴时已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因此,建议并督促老年人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ml。

2.4 良好的睡眠 良好的睡眠,能增强免疫力,使人精力充沛。因此,对于睡眠质量下降的老年人,应给与积极干预,措施如下:①生活要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②保持情绪稳定,做到劳逸结合。③创造适宜的睡眠环境:卧室光线柔和,睡前可听一些令人放松的轻音乐等。

篇6

关键词:COPD;呼吸内科;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内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病,特别是对老年人,在我国十大死因中,COPD居城市第四,本文对老年COPD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常见的护理问题分析,以探讨优质护理对其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内科2011年3月~2012年6月60例住院COPD患者,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我国《慢性阻塞性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改版》,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50~77岁,平均(55.3±4.1)岁,病程4~25年,平均(10.1±3.5)年;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52~78岁,平均(56.1±5.1)岁,病程3~26年,平均(9.9±4.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①针对心理问题,加强心理护理:老年COPD患者均为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久治不愈,身体基础条件差,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的的心态,容易激动,针对这种心理状态应当采用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鼓励患者,给患者提供相关疾病的信息,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患者正确表自己的内心感受,疏导患者心理压力;②针对老年人安全隐患进行针对性护理: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在住院过程中易发生跌倒摔伤、走失等,老年COPD患者在运动后常会出现胸闷气促,运动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不加注意容易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伤,在护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病房以及科室楼道的卫生打扫,保持病房、厕所灯容易发生摔伤的地点的干燥,在护理过程给患者佩戴手带,上面标注患者姓名、疾病、联系电话;③日常生活问题:老年COPD患者常会有睡眠障碍,针对这种问题,在护理过程中应当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入睡条件,尽量白天不要睡觉,以免影响夜间睡眠,同时患者长期卧床、气促、翻较易发生压疮,沐浴时水温不应过高,不适用刺激性的沐浴液,并嘱咐家属按时翻身,并记录翻身时间,给臀部、腰部等易发生压疮位置垫气圈,保持床单的整洁、干燥;④指导患者掌握正确氧疗方法,进行正确的呼吸训练,指导患者翻身、做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训练方法为用鼻子吸气,屏气后嘴唇呈"吹口哨"样慢慢呼出气体,呼气时尽量缓慢,尽量多呼出气体,手部可置于胸部辅助呼吸,练习20min/次作用。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St George'呼吸问卷(SGRQ):用于评价慢性气促受限疾病对生活质量影响程度的问卷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进行测评,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患者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吸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肺活量的比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SGRQ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SGRQ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可以看出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肺功能影响比较 护理治疗前两组VC、FEV1、FEV1/FVC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VC、FEV1、FEV1/FVC三个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COPD患者病程长、反复发作,老年人身体基础功能差,并发症较多,在护理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有效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两组患者护理后,可以看出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VC、FEV1、FEV1/FVC三个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老年COPD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并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疾病诊治指南(2007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邓维.社区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当代护士,2008,16(10):61-62.

篇7

【关键词】老年性常见病 高血压 护理

1 高血压的病因病机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并有随年龄而增高的趋势。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在约5%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故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致使血压的调节功能失调而产生。对此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都有相应的阐述。

1.1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自身调节。正常的血压调节是一复杂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心排出量和外周阻力。

1.1.2钠的摄入,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均示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饮食可降低,利尿剂主要是减少体内钠而产生降压效应。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钠敏感,还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即存在一种遗传性排钠障碍。

1.1.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肾素主要由肾小球旁细胞分泌,释入静脉血中的肾素将肝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肺循环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近年的研究显示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大动脉壁上均有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而二者对血压的调节均起重要作用。

1.1.4中枢神经系统,已知反复的过度紧张与精神刺激可以引起高血压。当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时,皮层下血管运动中枢失去平衡,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加,使节后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 ,而引起外周阻力增高使血压上升 。

1.1.5五是钙的参与。钙是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收缩过程中兴奋-收缩偶联剂,这直接依赖于细胞外钙内流的增加和细胞内贮存钙的释放,也有钙的参与和调节 ,因而钙可直接或间接参与血压的调节。

1.1.6其他因素,如:肥胖,饮酒过多,低钾摄入,体镁减少,以及具有血管扩张作用激肽酶-激肽系统和前列腺代谢产生异常等因素的参与。

1.2祖国医学则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禀赋不足与体质偏盛偏衰等因素,导致人体脏腑阴阳平衡失调,气滞血淤,升降失常,风火内生,痰淤交阻而发病。病变在肝,病源在肾,肝肾阴阳失调是本病的病机重点,其病机要点可概括为虚(肝肾阴虚)、火(肝火、肝阳)、风(肝风)、痰(痰湿)、气(气逆、气滞)、血(血淤)等六个方面。

2 老年性高血压病人需做的医疗检查

老年高血压病人由于各自表现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不同,所以筛查由为重要。一旦发现高血压后要检查引起血压异常升高的病因,并根据的轻重程度查看是否存在合并症,做出相关的常规检查,高血压常引起的疾病的靶器官有:

2.1心脏-要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以判断是否有心脏肥大,是否存在心肌损伤或合并冠心病等。

2.2眼底:了解小动脉病损伤情况,以便对高血压病分级。

2.3尿常规及尿微量白蛋白及肾脏超声检查:以了解有无早期肾脏损害,高血压是否由肾脏疾患引起等。

2.4血液生化检查:包括尿素氮、肌酐电解质、血脂、血糖、血尿酸、血粘度等,判断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及合并症,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

2.5其他检查:如脑CT、血离子等。

3 高血压的用药原则

3.1西医学用药原则,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终生治疗,科学合理地按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物,不能因为症状改善或消失而中断治疗,或任意减少服药,不可擅自增加药量,更不能擅自停药,导致严重的高血压合并症。尽量使用长效药、缓释剂,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注意不良反应,一般首选钙拮抗剂、利尿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

3.2中医学用药原则:“治病必求治本”是祖国医学治疗的原则,护理人员必需熟悉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才能正确指导老年人用药。(1)阳亢型以平肝泻火为治则。(2)阴虚阳亢型以滋阴潜阳为治则。(3)阳虚型以壮阳益气为治则。(4)风痰瘀兼夹湿型治则为祛风化痰、活血化瘀。总之,调整肝肾,滋阴潜阳,阴阳并补是本病的用药关键。

4 老年高血压病人心理及药效特点

老年高血压病人心理及药效特点心力减退,性情变异,易受外界药品广告影响,用药不规律,影响治疗。感情脆弱,敏感、多疑、固执,容易受伤,情绪不稳,影响治疗。对多数药物敏感性较高,机体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下降,器官功能发生改变。少数药物敏感性降低,表现为耐受,药物反应减弱。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程度增高,过敏反应发生率增高。

5 老年高血压病人服药的护理

5.1重视老年人用药的心理反应,耐心解释药物与本病治疗的关系,使老年人从心理上自觉接受并遵从医嘱用药,不擅自购买广告药品扰乱治疗。

5.2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易忘记服药,特别是老年痴呆、抑郁症、独居者应警惕误服或过量服药,必需请家属或亲友监督协助,住院患者,护士应全面担负起病人的用药护理。

5.3掌握老年人服药情况,避免降压操之过急,导致血压骤降,发生危险,老年高血压不宜单一用药,应联合用药,减少每种药品的不良反应。

5.4不宜睡前服用降压药,服药后2小时为降压药的高峰期,加之睡熟后血液循环减慢,血压相对平时有一定下降,两种情况共同作用,使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容易诱发脑血栓、心绞痛、心梗等疾病。

5.5中药治疗方案应简单,选择药效好,配置简单,服用剂量尽量避免隔日1次,一日三次等方式,最好每天1次或早晚服药。

篇8

【关键词】老年患者 改进灌肠方法 舒适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07-02

在中医痔疮手术的肠道准备工作中,清洁灌肠法广泛运用于传统肠道准备方法,术中肠胀气,之能减少,利于术野暴露,避免术中及术后过早排便。但70岁以上老年患者因盆底肌组织萎缩退化,括约肌功能缺失,松弛,不能控制排便。术前清洁灌肠时往往出现液体边进边出的现象,给护士工作造成不便。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渐摸索出适合老年患者术前灌肠的技巧。

原术前常规使用0.2软皂水800-1000ml通过灌肠肛管灌肠,而我们现对老年患者灌肠方法做了改进。

1方法

1.1将22好肛管改为12号一次性吸痰管。

1.2将肛管前端用液状石蜡油,左手食指、拇指轻轻将分开,右手将好肛管轻轻插入,插管深度15-20厘米改为20-25厘米。

当患者稍有便意时,护士用左手按压患者臀部右侧,尽量压到溶液灌完,继续按压5-10分钟为止。嘱患者尽可能保留后再排便,如此反复2-3次,一直达到清洁灌肠的目的。

2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发展、转变、预后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人一日生病,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尤其是手术病人更会产生较强的生理应激反应,比如:焦虑、恐惧等不健康的心理,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的改变,消弱机体的抗病能力,使病人的手术耐受性降低,对手术造成一定的危险性;很不利于手术后的康复,由于老年患者免疫力和抗感染力的下降,生理储备能力和代偿能力逐渐减退,抗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再加上老年患者机体反应差,又伴有各种慢性疾病,其危险性和死亡率都明显高于年轻人。因此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对于手术的治疗和康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改进方法

3.1粪便堵塞导管的机会比灌肠管少。12号一次性吸痰管为导管前端,和侧端都有开口,内径比灌肠管稍光滑,粪便堵塞导管的机会比灌肠管少,这样可避免导管堵塞进程的操作失败,致患者不满,并由此降低工作效率。

3.2减少灌肠中的液体流出

使用吸痰管灌肠,可严格控制流速和压力,对肠道刺激少,减少液体流出。护士用左手按压患者臀部右侧,可降低直肠壁内感受器的强度,降低排便反射,可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使液体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促使大便充分软化,提高肠道清洁效果。

3.3病人痛苦小

导管较灌肠管软,对直肠粘膜刺激小,损伤少。特别是对盆腔巨大肿瘤和肠道痉挛者,插管遇到阻力少,可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不适。

3.4灌肠中的护理

由于灌肠部位在,治疗时需将裤子退到臀部以下,患者常会感到丧失尊严。因此,要注意周围环境,床与床之间用屏风或布帘遮挡;患者取侧卧位,注意遮盖,尽量减少身体的暴露以保护患者的隐私;冬天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在灌肠过程中,护士经常询问患者有何不适,使其感到被关怀,从而增强其安全感,稳定情绪,对防止紧张、消除不适有良好的效果。

篇9

中图分类号:R473.6;R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14)04_0348_03

心律失常是开胸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全肺切除术由于创伤大、肺功能丧失多、血流动力学改变明显、术后两侧胸腔压力不均衡而容易产生纵隔移位等原因,较肺叶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更为常见,严重者可致死亡。过去认为,老年肺癌患者由于心肺代偿功能欠佳,不适宜行全肺切除术,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监护和治疗手段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单纯年龄不属于手术禁忌证,而且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许多高龄肺癌患者愿意选择外科治疗。我们回顾了近7年来因肺癌行全肺切除术的老年患者89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9例,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科行全肺切除术老年肺癌患者共89例(男59例、女30例),年龄65~79年,平均(70.2±4.5)岁,左全肺切除80例,右全肺切除9例。术前合并高血压病或冠心病45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36例。术前均由支气管镜或肺穿刺证实为肺恶性肿瘤,术后病理:鳞状细胞癌43例,腺癌35例,细支气管肺泡癌5例,混合型癌5例,小细胞癌1例。

1.2方法:术中、术后用多功能生命监护仪进行连续心电、血压、末梢氧饱和度监护至少术后72h,详细记录心律失常出现的时间、类型及治疗的结果,诊断标准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诊断学》教材,并把研究组中术后未发生心律失常者设为对照组,两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患者均在术后30天内痊愈出院,未发生严重致死性并发症。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9例(发生率55.1%),其中男38例,女11例;左全肺切除者44例,右全肺切除者5例;术前合并心肺疾病者39例;手术时间>3小时23例;术中低血压者20例,术中术后氧饱和度低于90%(持续时间≥10min)者35例;术后电解质紊乱者心律失常发生16例;术后镇痛不满意者26例。

心律失常类型:窦性心动过速17例,室上性心律失常28例,包括频发房性期前收缩4例、房颤23例、加速界区异搏心律1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6例,表现为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混合发作2例。心律失常始发时间:出现于术后24h内21例;24~48h 18例;48~72h 9例,72h以后1例。

3原因分析

3.1年龄因素: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脏窦房结起搏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75岁以后正常窦房结细胞仅剩下约10%,心脏传导系统的神经纤维密度逐渐减少,心排量、心肌对氧的利用率明显下降,这一趋势在男性中更为常见[1]。老年患者开胸术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增加了心肌的应激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兴奋性相对增强的异位节律细胞更容易抢先夺获和超速抑制窦性心律,使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显著增大[2]。

3.2术前合并心肺疾病:肺癌患者血液粘滞度增高,老年患者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多有心肌或传导系统的异常,当术后肺通气功能进一步下降,缺氧等因素加重可诱发心律失常。老年患者同时多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应变能力减弱,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大大增高。

3.3手术操作因素:有报道全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55.56%[3]。全肺切除后肺容量储积短时间内明显减少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心脏负荷加重,最终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手术时间>3小时,肺组织受压迫牵拉时间较长造成迷走神经丛张力增加,诱发心律失常;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在主动脉弓和气管分叉处之间形成心丛,损伤后易产生折返运动和触发激动,诱发心律失常[4]。

3.4术中低血压和术后缺氧:术中失血引起低血压时间较长及物对心肌的作用,可加重已有的心律失常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故术中手术医师应和麻醉师密切配合,保持血压平稳,避免心肌缺氧[5]。全肺切除术后,短时间内肺的有效通气量及通气血流比变化较大,造成低氧血症;胸腔内压力改变可致纵隔移位和呼吸系统功能不全,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极易诱发心律失常。

3.5伤口疼痛:术后伤口疼痛使呼吸运动和咳嗽排痰受到限制,导致术后不同程度低氧血症的出现,进而诱发心律失常。疼痛患者心理紧张、烦躁焦虑,可促使机体儿茶酚胺、醛固酮、皮质醇、抗利尿激素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的释放,这些激素可引起机体水钠潴留、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甚至心律失常[6]。

3.6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术后的液体正平衡量过大可导致组织器官水肿,产生缺血、缺氧及酸中毒等,继而引发心律失常。全肺切除术后肺循环的容量在短期内明显下降,如果补液过多或速度过快,易引发心功能衰竭;机体中钠、钾、镁与钙离子等的水平变化是影响心脏节律运动的重要因素,低钾或高钾血症会引起心肌兴奋性增强,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心脏停搏;体温、血压过高或酸碱失衡,均可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

4护理对策

4.1整体评估及护理:对于拟行开胸手术老年患者,入院时护士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针对个人情况做好护理评估,正确估计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做好健康宣教,多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介绍手术的安全保障以及手术后的医疗护理措施,手术前是患者心理上最紧张的时刻,护士耐心细致能减轻患者的恐惧、紧张和顾虑,使其以轻松的心态接受手术。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激发患者康复潜能,强化自身免疫力,以此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术后要及时发现处理疼痛及其他护理问题,不让患者有丝毫的担忧,多巡视、多慰问、多关心,使其有安全感、信赖感。重视出院时的健康指导,帮助患者树立和坚定康复的信心。

4.2生命体征监测及护理:围手术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熟练掌握各种监护仪的应用,观察心律、血压、氧饱和度与神志的变化,护士要会看一般心电图,及时识别心律失常危险信号,尽可能去除诱因。老年人出现心律过快、体温、血压过高等情况时要迅速向主管医生报告,立即处理,以防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心电监护至病情平稳。

4.3术后呼吸道护理:老年开胸患者术后咳嗽乏力、排痰不畅,导致缺氧,从而影响整个循环系统。术前1周严格戒烟,保持口腔清洁,指导患者登楼梯、深呼吸、屏气动作等锻炼,逐步增强心肺功能,学会有效咳嗽,掌握咳痰技巧。术中注意呼吸道分泌物的清理,麻醉膨肺前尽量吸出呼吸道及口腔内分泌物。术后持续吸氧,注意保持呼吸道湿润,痰液粘稠者采取小量、短时、多次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易咳出,排痰后立即温开水漱口。对排痰困难患者,采取拍背及刺激咳嗽反射、鼓励深呼吸促使痰液排出。

4.4疼痛护理:有效预防术后疼痛或减轻疼痛,是预防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7]。术后常规静脉镇痛泵持续镇痛,72小时撤除后口服曲马多缓释片等镇痛药物,对痛觉特别敏感的老年患者出现疼痛感觉时要及时镇痛,护士耐心协助老人做深呼吸,全身放松,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和安抚,保持室内环境安静,减少探视和干扰,保证患者能充分休息和睡眠。

4.5输液护理:术中及术后的补液应严格控制液体量及输液速度,使得全肺切除老年患者在已有通气血流比值改变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适应重新形成的通气血流比例,保证机体的氧供需平衡。需要护士严密观察尿量、尿色、胸腔引流量等,对出入量及血气、电解质检验结果要准确分析,出现失衡立即报告、及时处理。静脉补钾、钙、镁离子时严格控制滴速,防止电解质失衡影响呼吸循环功能。

4.6饮食及生活护理:麻醉清醒血压稳定后予半坐位,给予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过饱加重心脏负担,术后48小时起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普食,保持大便通畅,可指导患者每天按摩腹部,以促进肠蠕动。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定期协助患者翻身、在床上肢体活动可以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3天起协助患者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进行心肺功能康复锻炼。重视对家属的健康卫生宣教,家属对疾病和手术越了解,对患者康复越有利。

心律失常是老年全肺术后常见并发症,对于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等,充分给氧、协助排痰、良好镇痛、心理疏导、穴位刺激等护理干预,大部分患者可以自行恢复正常[8]。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巧玲.食管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5):1837-1838.

[2]Lee JM, Lo AC, Yang SY, et al. Association of angiotens in_converting, enzyme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with serum level and development of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J]. Ann Surg,2005,241(4):659-665.

[3]徐婷婷,高雅文.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60-62.

[4]张萍.自主神经对心脏节律的调控[J].心电学杂志,2003,22(1):57.

[5]曹炜,石开虎,张飞,等.70岁以上肺癌患者开胸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0,21(1):15-17.

[6]罗琼,于胜招,胡虞乾.老年患者腹部疾病全麻术后心脏急症发生机制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05,11(9):818.

[7]张梅,陈淑娜.老年开胸223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预防性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30):58-59.

篇10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胰腺癌属高度恶性肿瘤,75%的胰腺癌发生在胰头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被认为是治疗胰头占位性病变的标准术式,同时涉及实质性脏器的离断和空腔脏器的重建(有三个吻合口需重建),因此手术操作复杂,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高。老年人由于生理状态特殊,脏器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应激能力迟缓,且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呼吸功能不全等,手术风险更大,因此加强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尤为重要。本科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对18例60岁以上的老年胰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62~85岁,平均7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8例(44.4%),上腹部饱胀不适12例(66.7%),黄疸13例(72.2%),消瘦乏力3例(16.7),发热9例(50%)。该组患者3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行经典的Child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胰头癌11例,十二指肠癌2例,壶腹部癌4例,胆总管下段癌1例。术后并发症胃排空延迟1例,切口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无一例死亡及发生胆漏、胰漏、大出血。

1.2方法均采用全麻平卧位,术区碘伏消毒,取上腹正中切口,经典的Child术式,其中3例保留幽门,按胰、胆、胃空肠吻合顺序重建消化道,胰肠端端套入式Prolene线双层缝合,胆肠Prolene线间断单层缝合。

1.3结果本组18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0例,胃排空延迟1例,无胆漏胰漏等其它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12~17d,平均住院日(13.67±3.58)d。

2 围手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肿瘤确诊的突然性,对预后不良的估计,对手术的恐惧,加上腹痛、发热、黄疸、皮肤瘙痒,使患者出现悲哀、焦虑、恐惧的情绪,影响食欲、睡眠,使手术耐受力下降,且本组患者年龄偏大,患者还会担心术后自理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文化及个人需求,有针对性的给予感情疏导,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目的和方法,介绍成功的病例,帮患者树立信心,患者均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度过围手术期。

2.1.2 疼痛护理70%~90%的胰腺癌伴有疼痛症状,我们为患者创造安静、清洁的环境,缓解紧张情绪,评估疼痛的性质和程度,给予舒适卧位,以减轻癌肿对局部的压力和张力。

2.1.3评估营养状态本组为肿瘤性消耗性疾病,术前多有营养不良,患者入院后测体重,积极评估进食和营养状态,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的食物,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补充白蛋白。良好的营养状态不仅能够保证机体所需的能量,而且直接影响切口愈合和手术成功率。

2.1.4基础护理①保证睡眠质量: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指导其取舒适的,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催眠剂,并评估其效果;②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每天用温热水给患者擦洗皮肤,避免使用刺激皮肤的碱性肥皂或沐浴液,皮肤瘙痒者用炉甘石洗剂局部外涂止痒,指导其穿棉质内衣;③便秘护理:老年患者,且胰液胆汁排出不畅,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可导致便秘。鼓励患者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同时可进食香蕉,促进排便。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晚睡前200ml。还可顺肠蠕动方向做腹部按摩。必要时可服轻泻剂或低压灌肠。

2.1.5监测血糖测血糖3~4次/d,观察有无低血糖症状。血糖升高者遵医嘱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在7.2~8.9mmol/L,出现低血糖者适当补充葡萄糖。

2.1.6术前宣教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相关检查的必要性和方法,与患者、家属讨论病情及治疗方案,讲解手术方式、过程、效果,使患者心中有数。为患者讲解术前禁食、留置胃管、尿管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导患者术前练习排尿、排便,练习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

2.1.7术前准备术前3d按医嘱常规补充维生素K[1],术前常规备皮、备血、皮试,术前1~2d口服导泻剂清理肠道内粪便,术前3d口服肠道抗菌药物以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术日10h禁食,8h禁饮,留置胃管、尿管、肠内营养管。

2.2术后护理

2.2.1术后动态监测患者返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常规心电监护、吸氧2~4l/min,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若出现脉搏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休克症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观察伤口敷料,引流液颜色、质和量,大小便颜色和量,皮肤巩膜颜色变化,体温变化,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

2.2.2合理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是术后很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不仅能够促进手术切口和吻合口的愈合,还能减少胰漏、胆漏等并发症。术后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5~7d,行静脉营养支持,按体重补充热卡、氨基酸、蛋白质,48h后开放肠内营养,第1d生理盐水250ml,第2d生理盐水500ml,第3d起使用肠内营养液由500ml/24h逐渐增加。胃肠功能恢复后可进清淡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半流、普食。进食宜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富含蛋白质、易消化食物,鼓励少食多餐并增加活动。

2.2.3用药护理术后采用两组静脉输液,一组静脉滴注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奥曲肽等;另一组静脉通道滴注止血药、抗生素以及补充水电解质,以补充血容量,维持机体内平衡。

2.2.4引流管护理术后患者留置胃管、空肠营养管、胆肠吻合口引流管、胰肠吻合口引流管、T管及导尿管,应确认各引流管是何部位,且引流管均需注意保持通畅,严防脱落、扭曲、堵塞,每1~2h挤压1次;并应注意引流液的量、性状及颜色。按时巡视病房,及时发现各引流管有无异常。按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管道护理,防止感染。

2.2.5监测血糖监测血糖、尿糖、酮体水平,每4~6h测血糖1次,血糖应控制在8.4~11.2mmol/L以内。应用胰岛素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低血糖症状,如发生应适量补充葡萄糖。

2.2.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常见的有①出血:可发生在早期或数周以后,可为腹腔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早期多因凝血机制障碍、创面渗血、结扎线脱落等引起,1w以后多因胰液腐蚀组织血管引起[1]。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伤口敷料,引流液、胃液的颜色及量,观察有无腹胀腹痛、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症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医师,及时应用止血药物或手术止血。②胰漏:多发生在术后5~7d,出现腹胀腹痛发热,腹腔引流液由淡血性转为无色液体,可达200~300ml/d,腹腔引流液淀粉酶超过1000u/ml,可确诊[2]。需保持引流通畅,持续低负压吸引或双套管冲洗,按医嘱应用减少胰液分泌的药物,加强营养支持,应用有效的抗生素,皮肤周围涂以氧化锌软膏保护。③多发生在术后5~10d,腹腔引流液为黄色,放置T管可减少胆漏机会,保持引流通畅,有效预防感染,对周围皮肤处理同胰漏;④胃排空延迟:术后10d以上患者仍不能耐受流质饮食,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饱胀,呕吐,可能与手术、胰漏或腹腔内感染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镁、低钙、低钾有关,故术后保持胃管通畅,留置胃管5~7d,遵医嘱适当给予止吐药如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小剂量红霉素。

2.2.7其它合并症的护理由于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范围大,加上本组老年患者各系统功能减退所以更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压疮、肠粘连、肠梗阻等合并症 ①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鼓励患者咳嗽咳痰,适当吸氧,指导多翻身拍背,痰多且粘稠者行雾化吸入,适当止痛,应用敏感抗生素,祛痰药物。②心血管疾病:本组10例合并高血压,术后监测血压,禁食期间用硝酸甘油静脉泵入控制血压;2例发生心律失常,经抗心律失常治疗后纠正;术后常规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监测,控制补液量及输液速度,适当镇静镇痛。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早期运动,指导家属按摩腓肠肌,1次/2h,5~10min/次,活动双脚趾,伸屈脚背,睡前温水泡脚及根据医嘱合理应用抗血栓药物,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减少肺动脉栓塞严重并发症发生。④压疮:保证床单整洁干燥柔软,指导并协助老年患者定时翻身,更换,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可用热毛巾,爽身粉搽拭骨突部位,必要时可放气垫。

2.2.8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对待疾病。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高蛋白低脂饮食,少量多餐,禁烟酒。术后每月复查肿瘤指标,每3月复查CT1次,不适随诊。

3讨论

本文总结了18例60岁以上的老年胰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营养状态评估和支持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教育;术后做好动态的监测、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血糖的监测和调控、合理的营养支持、手术并发症及老年相关合并症的观察和护理。笔者认为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医师准确的资料,及早处理,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总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一种创伤大、复杂、高难度的手术,其并发症发生率高,护理难度大、时间长、工作量大,必须做到严格规范、细心负责,才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恢复。

参考文献:

篇11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6-134-01

结肠癌是发生在结肠部位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结肠癌患者的临床死亡率较高,在临床系统治疗后预后效果不佳,大部分患者在被确诊时已经处于结肠癌的进展期,在施行手术根治术之前已经存在转移或复发的情况[1]。随着近些年结肠癌发病率不断提高,患者在出现症状时已经处于中晚期,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近些年对于结肠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越来越得到重视[2]。并且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术后顺利恢复十分重要,做好正确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次研究对结肠癌手术老年患者施行询证护理的具体方法和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开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普外科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90例,患者经腹部超声、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癌,无严重肝肾、心肺功能障碍,无肠梗阻表现。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9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27-77岁,平均年龄536岁,手术切除部位左半结肠19例、右半结肠21例、横结肠5例;观察组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541岁,手术切除部位左半结肠20例、右半结肠22例,横结肠3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手术切除部位等临床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手术前帮助患者禁食、灌肠、导尿,在手术后对患者施行胃肠减压、营养护理、抗生素预防、引流管护理等措施。

观察组患者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型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并引入循证护理方法,具体护理方法如下[3]:①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在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恐惧、悲观、焦虑的心理,不仅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也会在手术中绕手术,导致手术失败。在术前进行沟通交流,并且配合社会支持系统,护理人员可通过多学科的知识调动患者和家属的治疗积极性,并正面配合手术治疗,对于还不知道身患癌症的患者,在日常护理中注意保密。②对患者进行癌症相关健康教育,消除患者对疾病的焦虑、恐惧感,护理人员应该与家属积极沟通,让家属和患者逐渐接受疾病的存在,通过渴望和期望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开展直结肠癌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可通过播放宣传片,发放宣传手册的形式开展,宣讲的重点为患者及家属,主要内容包括术前准备、术后配合的相关注意事项,例如术后如何翻身、下床活动、进食、恢复锻炼技巧等。让患者和家属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在护理人员开展工作时得以配合,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也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可有效缩短医患沟通的距离和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率。③术前进行饮食护理,禁水时间较长会影响患者休息和睡眠质量,建议在术前1天可进食少量饮食,在手术前晚进食流质饮食,术前6小时禁食,术前3小时禁水。结肠癌患者在手术前1天进行肠道清洁,避免在手术中术野受到污染,也防止术中感染的发生,在术前6小时服用和爽粉,术前晚进行肥皂水清洗灌肠。术前15-30min对患者放置尿管和胃管,减少患者因过早放置带来的痛苦,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配合整个手术过程,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在术前后对患者加强观察,让患者感受到整个手术过程均有护理人员照顾,增加患者安全感。④在?g后也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除常规临床护理外,密切观察患者伤口及生命体征情况,注意病房环境的整洁舒适,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帮其恢复舒适,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工作,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减少患者因疼痛出现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消除患者不良紧张情绪,对患者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衡的可及时补充水分,术后在排气后尽早饮食有利于增加患者的肠道蠕动和肠道血流量,有利于长到功能的恢复,下床活动可帮助消化功能恢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活动范围和活动强度可从小到大,逐渐开展,运动应在患者身体可承受范围内,在术后3天后才能进行下床运动。对于创口较深较大的患者,应避免过度增加腹压导致创口扩大,应告知患者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不但可加快术后恢复还能有效预防肺部感染,争取得到患者的配合。患者在术后48小时内容易出现腹腔内出血,应保证腹腔引流管通畅,加强引流管护理,密切观察各种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对患者腹部切口的敷料渗出液和渗血情况也应密切观察。待患者术后排气后可恢复饮食,腹腔管内出现粪水样物应怀疑吻合口瘘的出现。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回复后,应经过主管医生和护士的同意,在科学指导下恢复饮食,初期为流质饮食,逐渐过度到半流质,到普通饮食,饮食成分组合应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避免出现食用粗纤维食物。患者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高张力出现吻合瘘,禁止摄入刺激或辛辣食物。在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引流管颜色、渗血、性质等情况,患者是否出现腹胀、腹痛、腹膜刺激情况,如有发生应立刻告知医生。在术后三天的时间里密切观察造口处肠黏膜的血运恢复情况,保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防止肠内容物与皮肤接触,观察皮肤是否出现水泡、充血、湿疹等,如发生造口感染、堵塞、脱垂等及时告知医生,重新处理。并告知患者和家属正确使用造口袋的方法,及时更换防止感染。

13临床评价在患者出院前由护士长组织对护理满意度进行测评,采用自制《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4],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l症情况。

14统计学分析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满意度计数资料用百分比构成,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计量资料用均数和标准差构成,组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8%明显高于对照组8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9%低于对照组200%,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篇12

关键词:老年人;长期护理;比较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家庭结构的变化、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得目前老年人养老及长期护理面临巨大挑战,而这给传统家庭养老、护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仅仅依靠家庭可能即便其亲属即便用尽人力、物力、财力,也难以让老人体面养老,保证其晚年的生活质量,长期护理则可以缓解此种压力,也正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所迫切需要。比较分析国外现有长期护理制度的发展状况,研究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展的护理制度,可以为我国建立适合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借鉴。

1 国外长期护理制度模式设计

1.1 覆盖范围及保险对象

根据德国法律规定的“护理保险遵从医疗保险”原则,法定和私人医疗保险的参保人都必须参加护理保险;既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也没有参加私人医疗保险的国家官员、军人等由国家负责。此外,月收入在610马克以下的人不需缴纳保险费。

日本政府采用强制保险的方式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将4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纳入长期护理范围,并规定 65岁及以上的国民为第一号被保险者,40~64岁的国民为第二号保险者(见图1)。前者只要有护理需求,都可以接受护理保险提供的服务;而后者的护理需求则被限制在《护理保险法》所规定的护理需求内。

美国实行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相结合的模式(见图2)。社会保险及救助的覆盖范围较小,医疗救助中的长期护理是面对贫困人群的医疗保障计划。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以自愿保险方式,保险公司往往将被保险人投保时的年龄限制在50至70岁之间。

1.2 缴费及资金来源

德国法定护理保险理论上是雇主雇员各承担一半的保费,但实际操作略有不同(见表1)。私人护理保险采用的是预付基金制度,缴费率是根据参保人参加私人护理保险时的年龄、个人最高可获偿付金额、风险附加保费等因素来确定的。法律规定私人护理保险费不能超过法定护理的最高限额。

日本护理保险第一类被保险人按其收入确定保险费,由市町村征收保险费。第二类被保险人的保险费首先由国家统一征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免缴费用,医疗救济对象、低收入及生活贫困者减免50%。日本护理保险给付所需费用的50%由公费负担, 其余50%由护理保险费负担。公费负担的比例分别为国家25%、都道府县12.5%、市町村12.5%(见图1)。

美国医疗照顾计划主要分为A部分和B部分(见图2)。医疗救助中的长期护理是一项贫困人群医疗保障计划,无需缴纳保费。商业保险保费的缴纳随着被保险人的年龄、给付期限、等待期、投保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投保时被保险人年龄越小,其费率越低。

1.3 服务分类及支付方式比较

德国的护理分为住宅和住院护理两大类。按需要强度又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护理主要是指在个人饮食、卫生、日常行动方面;第二类护理主要是指1天至少需要3个不同时间的3次服务;第三类护理需日夜服务(见表2)。

日本长期护理服务项目分为两种护理类型 :一是居家护理,二是专门机构护理。两种护理类型又分为6个等级7个层次,每一护理等级都有具体的护理费用规定,即:要支援1:每月4970单位;要支援2:每月10400单位;要护理1:每月16580单位;要护理2:每月19480单位;要护理3:每月26750单位;要护理4:每月30600单位;要护理5:每月35830单位。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有护理院、辅助护理设施和家庭健康护理。护理院提供的服务仅限健康护理和康复治疗,且须在医疗照顾定点护理院接受护理。家庭健康护理针对无能力出门而只能在家接受护理的护理对象;家庭健康护理A部分的最高给付次数为100次,在护理过程中租用医疗器械需要承担20%的费用。

2 我国部分地区的实践――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青岛市在我国率先建立并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尚属首例。1987年,青岛市先于全国十二年、山东省七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发展进程较快的城市之一。

青岛市于2006年开展了依托社区医疗机构和养老护理机构的老年医疗护理试点,于2011年在部分二级及三级医院中开展了医疗专户试点工作,青岛市总结多年试点经验,于2012年7月下发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其覆盖范围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2014年12月30日青岛市下发了《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管理办法》中规定,从2015年1月1日起,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扩大至农村地区。

2.1 主要内容

“用人单位及个人无需另行缴费,每月月低,将当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记入比例划转0.2%的资金量的2倍为比例,从医保统筹基金中划转,列入陈真职工护理保险基金;每年年底,以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按0.2个百分点为标准,从职工居民(不含少年儿童和学生)医保统筹基金中划转,列入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同时青岛市从福彩公益基金中划转2000万元至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中。

青岛长期护理保险在给付水平方面,费用报销不设起付线,且规定了高于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服务形式分为:专护、老护及家护,其中专护是指病情较重,需要住院治疗并接受较高医疗条件护理,其护理保险基金报销其护理费用的90%;老护则是由于患有重性慢性病,生活无法自理,需由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为其提供长期医疗护理服务;家护则是根据其自身意愿和家庭实际情况,需在家中居住并接受由定点社区医疗机构所提供的上门护理服务,老护和家护的报销比例均为96%。费用结算专户与二、三级医院的参保人其结算标准分别为每床170元/日、200元/日,而老护、家护则以60元为标准结算。

同时,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采取了总额预付制,实行共付保险,以避免医疗护理过渡消费,此外,还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放开医疗护理服务供给,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降低服务成本,并不断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

3 启示及展望

3.1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选择

中国应当采用社会保险为主体,商业保险为补充的模式。纵观国际,美国商业长期商业保险目前实施已有较长时间,其商业保险发展已经非常完善,但其覆盖面及市场份额仍相对较小,且可能其面临逆向选择等风险,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于我国只能作为补充。德国和日本等多国所采取的是企业、个人和政府共同付费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模式,得到的成效,不仅化解了老年人的护理费用危机,减轻了政府和个人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保证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让其可以体面养老。

3.2 完善筹资机制

通过研究分析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其并没有独立的资金来源,而是依附于医疗保险。这可能缺乏会可持续性,但如果增加企业缴费,那会有悖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精神:适时适当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因此,应慎重考虑企业缴费部分。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如此之严重,这与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直接关联,计划生育政策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红利等有利条件,而其社会成本今天看来,大多转化到了独身子女父母身上,国家应当对采取措施,保证其晚年的生活质量,因此,国家和政府应当对长期护理保险给予适当补贴。

3.3 加强护理员专业培训与管理,建设护理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青岛市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中,专业护理人员仍有缺乏,而日本等国家有较为完善的护理人员专业培养系统,这也是其制度能够发挥较好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还未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前,应当未雨绸缪,先将人力、物力等基础条件准备好,以保证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制度地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姚玲珍.德国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

[2] 李超民.美国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

[3] 韩凤.它山之石:世界各国医疗保障制度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 蓝淑慧.老年人护理与护理保险:中国、德国和日本的模式及案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5] 王岚岚.借鉴美国经验大力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J].中国保险报,2006.

[6] 李光宰.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理解[M]..韩国京畿:共同体出版社,2007.

[7] 高春兰.日本和韩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比较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3.

[8] 施巍巍.国内外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研究综述[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

[9] 刘燕斌.德日美以四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架比较[J]. 中国医疗保险,2011.

[10] 青岛市政府办公厅. 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 试行) (青政办字[2012]91号) ; 青岛市人社局.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实施细则(试行) (青人社发[2012]51号).

[11] 朱秋莲.青岛长期医疗保险:政策设计、实施成效与展望[J].人口与社会,2015.

篇13

随着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老年患者越来越多。由于开胸手术的麻醉和创伤,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很大,加上老年患者本身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故开胸术后容易并发各种心律失常。手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患者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经过对我院ICU病房2005年1月~2006年4月收治的56例胸部手术的患者进行监测统计,其中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有20例,占35.7%,现对其进行原因分析及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中,男16例,女4例,年龄60~76岁,平均67.5岁。其中行肺减容术2例,食管癌根除术4例,全肺切除术3例,肺叶切除术11例。20例患者中并发房颤的有6例,并发二联律偶发室早的有4例,引发窦性心动过速的10例。

2 原因分析

见表1。表1 20例心律失常原因分析

2.1 术前合并多种疾病 老年胸外科患者常伴有其他疾病,如老年慢性肺疾患、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术前就有心电图或心功能检查异常。

2.2 缺氧[1] 麻醉作用导致呼吸部分抑制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而未能完全排出或因伤口疼痛,患者不敢做有效咳嗽排气,导致术后气体交换障碍,产生低氧血症。低氧血症可使颈动脉和主动脉化学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加,心脏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引起心律失常。

2.3 心理因素 多数老年患者适应能力差、反应迟钝、理解能力差、性格固执,对本身疾病的忧虑,对手术的恐惧以及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容易受家属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疲倦、睡眠不足等,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激发持续性冠状动脉痉挛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2.4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手术后,由于大量失血、失液、禁食、胃肠减压等摄入不足,排出增加,从而引起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可使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律失常。

2.5 感染因素 老年患者开胸术后,常常并发肺部感染及吻合口感染,本组病例有2例是肺部感染,有2例是吻合口感染。肺部感染主要与老年人肺功能减退,呼吸道防御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呼吸道分泌物积聚等因素有关。吻合口感染主要以手术吻合技术、癌症晚期、术后低氧、营养供给障碍以及老年人组织细胞再生、愈合功能减退有关,感染可使全身小动脉收缩,从而使心脏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发生心律失常。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护士首先要热情接待患者,了解患者的家庭环境、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疾病情况、思想情绪。其次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找出心理、生理、社会等相关因素引起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再则,主动关心患者的饮食、睡眠、活动情况,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创造一个良好的病区环境,解除患者失眠、疼痛、焦虑紧张心理。

3.2 对患有多种疾病的患者 术前应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需做动态心电图,明确心脏功能,发现异常应按医嘱给予及时处理,对吸烟伴有肺部疾病患者,手术前常规给予一周抗生素治疗[2]。对糖尿病患者应严密监测血糖及尿糖变化,按医嘱正确及时给药,使血糖控制在6~10 mmol/L,尿糖控制在0~+左右,再行手术治疗。手术后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动态观察心律的改变和供氧效果,发现异常及时配合医生处理,若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给予静脉滴注或口服心律平治疗。若发生房颤,显示肺功能不全,可间断应用生理盐水20 ml加西地兰0.2~0.4 mg缓慢静脉推注,同时给予速尿20~40 mg静脉推注,密切观察用药后的效果。

3.3 呼吸道护理 术前对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正确咳嗽的训练也很重要(每日4次,每次15 min)。在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供给足够的氧气,是术后护理的关键。患者被送回病房后,立即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为6~8 L/min。当患者清醒后,给予半卧位,便于引流,帮助排痰。根据病情每1~2 h让患者坐起做有效咳嗽一次,并为之轻轻拍背,定时做雾化吸入(0.9% NaCl 20 ml加氨溴素30 mg,糜蛋白酶1支),2~3次/d,对痰多不易咳出者,给予一次性吸痰管吸痰或用气管镜吸痰1~2次。同时,在术后的2天内,给予必要的止痛措施也有利于患者更好地咳嗽、咳痰。

3.4 电解质监测 老年患者行开胸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口渴、少尿、皮肤黏膜干燥、房性早搏等临床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抽血测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给予合理均衡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保持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3.5 控制感染的发生 老年患者开胸术后,首先加强呼吸道护理,协助做好有效的咳嗽、咳痰,促进肺扩张,以防止肺部感染。其次,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防止切口感染。第三,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抑制致病菌的生长,防止感染的发生。

3.6 其他 保持胸腔闭式引流通畅,观察胸液的色、量及伤口的渗血、渗液情况,及时发现活动性出血的症状,必要时给予输血,以维持有效的血液循环功能,严格控制输液速度,30~40滴/min,防止输液过多、过快而导致心力衰竭,准确记录液体的出入量。

4 小结

总之,老年开胸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积极寻找致病原因,及时处理是预防和控制心律失常的关键,而严密的病情观察和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 老年患者;手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55-01

现在,随着人口构成上老年人口比例的逐年增加,老年病人日益增多,需要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也日渐增多。但年龄仍属手术的不利因素,衰老的机体接受手术打击后,易发生各脏器的并发症及特殊的病理变化,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再加上老年人又常伴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使手术耐受性明显下降,无论施行择期或急诊手术,其危险性和死亡率都明显高于年轻人。因此,在老年患者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全面的精心护理,减少或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对58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实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发生常见并发症20例,现将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患者中,男42人,女16人,年龄最大84岁,最小62岁,其中胆结石10例,胃癌4例,肠梗阻手术8例,胃溃疡6例,腹股沟斜疝16例,急性阑尾炎14例。

12 58例患者术前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者38例,术后发生常见并发症20例。除1例患者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19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治愈出院。

2 术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分析

腹部手术是外科中施行次数最多的手术。本文重点论述老年人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疼痛、营养不良、切口感染和裂开、粘连性肠梗阻、褥疮等较常见,对患者的康复影响颇大,但这些并发症多数都可以预防。只要术后仔细观察、细心处理是可以及时诊断和治愈的。

21 肺部感染和肺不张 因老年患者肺活量降低,加上其术后长期卧床,活动量减少,易并发肺部感染。常见肺部并发症主要有:肺部感染、肺炎、肺不张、呼吸衰竭等[2]。本组有12例术后并发不同程度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

22 切口感染 全身因素:如感染、疖肿、龋齿等作为感染灶,在手术创伤后,身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发生血源性感染。局部因素:术后切口引流不畅,血肿形成;局部感染。

23 切口裂开 常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或缝线拆开24小时内,发生率04%-3%,多见于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的患者,常因患者剧烈咳嗽、喷嚏或用力排便时,突然自觉切口剧烈疼痛或突然松开,随即切口处敷料出现较多渗血、渗液,有时还能听见缝线崩裂的响声,甚至可见肠袢或网膜脱出。

24 术后疼痛 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24小时内感觉疼痛最明显,2-3天后逐渐减轻。疼痛除了影响患者的休息和睡眠外,还可增加切口感染率,可引起术后呼吸功能恢复不良、肺炎和肺不张等并发症。

25 营养不良 老年人不爱吃、吃不动、易偏食和某些需控制饮食的慢性疾病导致了老年人的营养不良,外科病人中约50%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部分并发症与营养不良有直接关系。另外在应急反应条件下,营养方面的要求明显增加,胃肠道营养缺乏可导致小肠黏膜萎缩及菌群易位,极易出现低蛋白血症,直接影响切口愈合。

26 粘连性肠梗阻 老年患者术后活动相对减少,胃肠功能恢复迟缓,加之代偿能力较差,常易出现恶心、呕吐,并发粘连性肠梗阻。

27 褥疮 老年患者因惧怕伤口疼痛,活动较少,因此卧床时间较多,易出现腰骶部、足跟、臀部等部位褥疮。多为受压的肌肤缺血、红肿、甚至坏死,特别是在天气逐渐炎热时,湿度增大,适合细菌繁殖,容易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3 并发症的护理对策

31 肺部感染和肺不张护理 吸烟患者在术前停止吸烟1-3天,练习胸式深呼吸。术后鼓励患者多做深呼吸,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痰。抬高床头、使用抗酸药物有助于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一旦发生后,需静脉点滴有效的抗生素及给予雾化吸入等排痰措施。

32 切口感染护理 术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切口护理,定时切口换药。术前、术后加强营养,纠正贫血、低蛋白等,增进病人抗感染能力。合理使用抗生素,按时给药以增强药物效价。

33 切口裂开护理 发生切口裂开时,安慰病人,嘱病人平卧屈膝,并立即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用腹带包扎,通知医师。处理原则:对较小的切口裂开,患者危重不能耐受手术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并用胶布拉拢、固定、外层加强包扎。伤口完全裂开并有肠管或网膜脱出者,需立即到手术室在良好的麻醉下进行缝合[2]。

34 疼痛护理 术后应给予积极有效的镇痛措施,同时要观察监测呼吸及血压,做好心理护理,通过听音乐、交谈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有效地控制或减轻疼痛。切口疼痛难忍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在运用止痛药物前要仔细查体,防止掩盖其他症状。也可术后给予止痛泵持续应用[3]。

35 营养不良的护理 老年人术后可进食时应保证饭菜温度适宜,食物应以流食和软食为主,多吃白肉,如鸡肉和鱼。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健胃消食片和吗丁啉调理食欲。对无法进食的患者,应进行胃肠道外营养;对多发性创伤的患者,应行空肠造瘘术,以补充早期的基础营养。

36 粘连性肠梗阻护理 粘连性肠梗阻主要表现为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后近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应与手术后肠麻痹恢复期相鉴别,后者多见于术后3-4日,恢复排气后,症状自行消失。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多为纤维素性粘连,容易被吸收,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术后鼓励和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同时要消除老年患者紧张情绪,逐步增加活动量,促进肠蠕动,避免肠管粘连。

37 褥疮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371 主要原则是定期翻身、减压,每2-3h翻身一次,局部可使用气垫、气圈等。对长期卧床的患者,最好使用褥疮防治气垫床。

372 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碎屑也是防治褥疮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和干燥。一般情况下,定时采用50%酒精按摩骨骼凸出部位的皮肤,如骶尾部、髋部、枕部、肩胛部、肘部、足跟等,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或减少褥疮的发生。

373 补充营养、保持高蛋白饮食,防止机体分解大于合成,以促进伤口愈合,收到比较理想的康复疗效。

374 除局部换药外,配合红外线照射。照射距离离患处约30cm,每日1-2次,每次30min,也能取得显著效果。照射时应随时观察局部情况,以防烫伤。

4 小 结

由于老年患者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较低,手术耐受性较差,腹部手术对老年人身体损伤较大,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因此,我们要针对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和措施,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对老年患者加强巡视,正确进行术后指导,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使老年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尚妍,吴凯蒂,陈红老年人手术前心理状态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新医学学刊,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