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5 11:13: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论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摘要:关于师范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师范生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对接,应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本文简单地探析了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跟中小学语文教学间的对接。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3]匡锦,易宏.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对东南亚汉语教育影响力的研究——以云南开展对外汉语教育为例[J]. 学术探索, 2010(5): 139-144.
论文摘要:关于师范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师范生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对接,应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本文简单地探析了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跟中小学语文教学间的对接。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3]匡锦,易宏.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对东南亚汉语教育影响力的研究——以云南开展对外汉语教育为例[J]. 学术探索, 2010(5): 139-144.
1.以文学经典作品为载体,彰显充实学生人文素养的魅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中,学生主要学习中国文字和语法的运用,教师从字到词到句子再到文章的讲授,是以五千年中华民族生发史中所积累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样板”来学习和领悟的。学习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品读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了解中华民族的古老的和时尚的语言文化中增加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认知和品赏能力。丰富的阅读可以使学生加强自身对于文字的运用,增加文学底蕴,增长知识。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作者的人格魅力,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修养。
2.以文学理论研究和品赏架构教学模式
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本身特点以及一直以来及至现在的教育模式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依靠教材的组织和提供,课堂教学中有教师讲授教材中所规定的知识和分析文章,学生通过听课和记笔记做作业的形式来习得。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考评依赖于卷面考试所取得的成绩,考试时学生的准备也是背诵笔记,一死记硬背的形式来掌握老师讲授的东西,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应用的操作,这种教学模式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只会理论知识,只会书本上讲解到的知识,离开书本就变得茫然,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是空读了文学理论,却自己难得能动手写出好的文章,这也是一些汉语文化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工作的原因。
3.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学以致用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教育”,社会对于专业型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渴求更是迫切。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更阻碍了人才的发展。由中文专业派生出来的新闻传播、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毕业就业方向鲜明,对比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似乎更失去了它的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文字的理解与感悟能力,造成学生社会适应性不强,无法很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对于一些基本的办公设备不熟悉或应用型写作不擅长都造成了学生工作时的困扰。中文专业就业的严峻性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其向应用性专业的改革,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增加自身修养的基础上,另外再掌握一种适应于社会需求的技能,无疑会缓解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因此,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化专业的改革是必要的。
4.结语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场所,其教育目标的核心就是要使学生具备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招生的不断扩大,中职学前美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下降,这成为中职美术专业待解决的难题。通过近几年课程改革,中职学校都在推进“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在美术教学中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挥地方经济资源与特色,进一步完善中职学前美术专业学生培养策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高美术学生的就业能力,让中职美术学生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立于不败之地。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发展不平衡
当前,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主要策略,已经成为中职学校重要办学模式。但我国具有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广阔的特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具有片面性。当前产教结合还不平衡,部分中职学校缺乏主动性。[1]在课程设置上,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忽略了美术职业岗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使美术学生远离生产第一线,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来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生综合能力还有待探究。
2、我国对美术行业认识的不够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现在社会及家长对美术教育虽然引起注意,但这种注意使扩招后的中职学校都开设了学前教育美术设计课程,在这样的条件下仓促上马新课程,必然会使师资力量缺乏,造成学生成才率下降。加上中职学生越来越多,而幼儿园数量有限,可容纳的人数有限,学生居多而教学条件不足,教育资源越来越危机。还有,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美术设计基本功很不扎实。其次,从学校角度来看,在我国中职学校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职业技术学校很少,很多中职学校对美术相关的其它方面不引起重视,从而影响了我国美术设计教育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职教育的急功近利
我国很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资金不足,课程上还重抓文化儿轻专业,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对实训基地和设施的投入也非常有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学生很难在实训情境中得到锻炼,实施以人为本的培养方式较难。当前,中职教育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竟然大规模削减基础文化课的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培养人文精神,忽略了陶冶情操课程的学习,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培养策略的探究
1、更新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观
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终身教育,以人为本。中职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在获取职业技能,还要有在未来适应社会的发展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首先,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念。要树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增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观。其次,要提高美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靠美术教师来实现,教师对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职学校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落实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2]
2、转换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在社会职业岗位第一线从事操作、服务或管理的实用型人才为主。笔者通过对职业教育学的学习,认为进一步完善“宽专多能型”学生的培养,整合学科资源,实施模块教学,实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课程设置要进行以下几点改革:首先,要巩固基础理论课程设置,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能够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文化基础。其中,基础论课课程设置具体科目有公共礼仪与就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政治经济学、公关与应用文写作、数学、应用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等等。其次,要对基础知识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课时分配。对技能知识模块与实训知识模块进行合理配置。
3、努力提升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必须强调课堂的实效性,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和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性,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我地发现学习,努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中职美术教师必须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参与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4、多渠道开发美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资源
中等职业学校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强调人才能够快速适应某一具体工作岗位。新时期职业学校要努力加强校企结合,学校积极和幼儿园联系,和多家幼儿园建立了合作关系。结合学校各专业优势和各具体幼儿园的特点,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学校本着面向市场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
作者:赵琳琳 单位:大连计算机学校
参考文献:
1.对专业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强
文秘专业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文秘专业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几类:没有别的喜欢的专业可以选择;父母的意愿;初中的同班同学读文秘专业。大多数学生不了解文秘专业,对文秘专业认识不足,加上初中时的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有畏惧心理,学习目的不明确,容易感到前途渺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强。
2.自卑心理严重
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文秘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属于中专科层次,进来读书基本不看分数,与高中生相比有自卑心理;二是社会上对中职学生有认知偏见。
3.人际关系是新生难以解决的问题
“95后”的中职学校学生多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来到陌生的学校环境,面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同一个教室下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习惯、人情风俗,他们渴望结交新朋友,却因为“自我为中心”的习性不懂得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班集体的凝聚力不够,班集体活动无法开展,同学之间相对冷漠,课堂教学活动也受到影响。
二、中职学校文秘专业新生入学的教育意义
1.入学教育是中职学校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内容,是新生进入中职学校教育活动的起点,内容包括: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安全教育、适应性教育、对文秘专业的认识。
2.根据“首因效应”可知,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所以,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课,入学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入学教育有利于文秘专业班集体的建设,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军训、入学第一堂课等内容选拔合适的班干部人选,通过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三、中职文秘专业入学教育方式探索
1.加强专业教育,引导学生热爱文秘专业
班主任应该向新生详细介绍学校的情况,以及文秘专业的专业介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及岗位等,组织新生参观图书馆、文秘专业实训室等学校设施,使新生尽快熟悉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了解学校、了解自己的专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氛围和校园文化,使新生入学后就能了解文秘专业是培养从事秘书、文书、档案管理、公关礼仪及计算机文字处理等办公室程序性的人员。教育学生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学之。
2.注重专业兴趣培养
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很多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有的甚至根本不感兴趣,这势必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积极性。每年9月开学一个月内,会有少部分学生要求调换专业,甚至退学。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对中职文秘学生进行职业及职业道德的培养,向新生介绍文秘专业的发展前景和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介绍秘书岗位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观企业和机关单位。学生看到文秘专业将来就业的工作环境,增加从事文秘专业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自豪感,使新生逐渐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文秘专业的兴趣,调动学习专业的积极性,脚踏实地地把学习搞上去。
3.加强文秘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职业教育。中职学校学生一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而学习;二是通过3年的中职学校的学习可以有机会进入到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中职文秘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好,对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更为渴望。所以,入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用人单位对秘书人员的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注重综合素质,即要求秘书人员德才兼备;二是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入学教育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重新评估自己,审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从而把专业学习与将来的就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努力的方向和潜心学习的动力。
4.加强人际交往教育
俗话说:“会做事,更要会做人。”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在中文文秘专业的入学教育中加强人际交往教育的重要性。由于个性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很多学生却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室友友好相处,甚至有部分学生不愿意与班上其他同学交往,课余时间基本用来上网、玩手机。糟糕的人际关系影响了文秘班集体的凝聚力,班级活动难以开展,学生难以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成长。因此,中职学校应帮助学生尽早地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逐步培养自信、自强、诚信、友爱等诸多方面的健全人格。通过建立班级QQ群、微信,满足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丰富入学教育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联络,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5.加强生活常识和心理的教育
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第一次离家生活、学习,缺乏社会阅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文秘专业班主任应在入学教育时对学生加强生活常识教育。例如,向学生介绍在宿舍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危害,提醒学生注意财产安全问题。班主任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摸底,重点关注心理有障碍、贫困生、孤残及单亲家庭的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动向,给予关心和爱护,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咨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自我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1.1创业教育开展的情况
大部分独立学院均在实施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与开展效果各不相同,而选择市场营销专业开展的基本内容有:
(1)在实训室进行商务谈判实训及ERP沙盘模拟演练,开展商务谈判大赛及ERP沙盘模拟大赛,不仅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且锻炼学生创业的能力。
(2)组织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学校就业项目申报、以及各种创业大赛等创业竞赛活动。选择好的创业伙伴十分重要,通过参与各种创业竞赛,了解创业的具体途径,寻求创业的更多信息,还可以结交未来各行各业的人脉关系,提高自身沟通能力和说服能力,树立创业的信心,从而减少创业中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3)通过当地政府、学校无偿提供给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创业孵化中心进行创业,既可降低学生的投入成本,同时也让自己真正的从事营销工作,更好的实现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1.2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2.1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1)学校层面不够重视,并未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去,而仅仅将创业教育视为“业余教育”。有的甚至只是停留在“创业设计大赛”、“创业设计活动”等创业实务层面,比赛结束创业项目终止,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2)部分学生片面理解创业教育。首先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有资金和物质就能创业,与个人的能力毫无关系,并未意识到在创业过程中的高新技术产品、知识、新型服务等因素的作用。其次,部分学生在理解创业概念上比较片面,如将创业和创办企业等同起来,或者将创业理解为勤工助学。最后,部分学生将创业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具体表现为创业创意不足、团队合作较弱、自我约束力和承受挫折能力不强等问题,很难适应创业中的竞争。
1.2.2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优秀的教师和强大的师资队伍,何谈创业教育。现阶段绝大多数在独立学院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没有创业经验,实践能力仍十分缺乏,导致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指导创业竞赛的教师或辅导员,没有任何创业竞赛或实质的创业经历,指导学生创业作品不知从何入手,严重影响创业的效果。
1.2.3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投入匮乏大多数独立学院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招生情况不好,无法在社会实践基地、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经费,加上学校在社会中影响力不大,获得企业与社会的创业资源的支持有限,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投入相当匮乏。
1.2.4课程设置不完善与缺乏科学的教材
(1)部分高校虽然为市营专业的开设了相关创业教育的部分课程,但也只是一些孤立性的课程,有些院校甚至连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预测等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都并未开设,整个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关联性、逻辑性,学科内容和教育目标的设定不明确,更缺乏配套的教学体系,导致创业教育经常无章可循,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整理。
(2)独立学院市场营销创业教育缺乏科学的教材。教材普遍缺少关于如何发现创业机会、创业企业如何管理与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内容,还有些学校不使用创业教材,直接由教师讲授一些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再补充一些管理学、法律、经济学等与创业教育相关的知识,没有科学的教材直接影响创业教育实施的效果。
2加强独立学院市场营销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应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以能力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企业家素质和能力的新型人才,具体措施为:
(1)创业教育需要政策支持及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落实国家、省、市文件政策,营造创业教育氛围,需要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首先政府要为创业提供必要的法制保证,呼吁和协调社会各界积极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其次独立学院市场营销要以“以创业促改革、以竞赛促进步、以校企共同合作、实现营销自我”为口号,让学校吹起创业风,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创业,并且通过多渠道与企业合作,广泛建立实践基地,为创业争取更多的投资资金。企业与社会各界在创业教育中充分扮演好“伯乐”的角色,对看好的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2)完善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完善市场营销专业整体设置要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除了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以外,融入创业课程,并将创业课程模块纳入到培养人才方案中,把“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时充分利用好创业教育平台,要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实训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学校就业项目申报、以及各种创业大赛等创业竞赛活动,争取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让学生熟悉创业各个环节,有利于学生扎实创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提升创业的实战经验与经营能力。
(3)改善师资力量薄弱环节,推动创业教育发展。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是一支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需要打造一支符合本校实际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国际合作或者引入创业成功人士兼职任课教师的方式,通过辅导、研讨、讲座的方式提升教师的能力与素质,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网络模拟公司的组建与运营比赛、ERP(企业资源计划)沙盘实战模拟演练、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等等。
(4)创建大学生网络创业平台。由于网络创业具有投资风险小、创业门槛低、发展潜力大、效益回报快等优点,是大学生创业的最佳途径。而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的发展,要以电商、微商的发展为机遇,构建网络创业平台,既可以满足高校创业教育的需求,也能开拓就业渠道,从而大大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3结语
要想从根本上完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就需要从实践教学管理、实训教材建设、教学体系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四个方面做起。
1.1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完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对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来讲,实践教学管理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和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管理的重要地位,尽可能去完善这一管理体制,进而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可以在教育界稳定立足并发扬光大。
由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只有能充分适应社会酒店行业的飞速发展才能在教育专业改革中经久不衰。就社会发展现状来看,只有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有计划的实践教学安排,通过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和毕业实习等方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灵活结合,在坚实的实践教学体系强有力的支撑下,才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实用型酒店管理人才。
1.2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专业实训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不单单是对综合知识理论的传授,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专业实训。专业实训能力的优劣,直接关乎着学生在日后酒店管理工作中的能力。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教育目标。要想让学生切实掌握酒店管理方面的技能,必须加强专业实训教材建设,这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并得到锻炼的有效方式,促进了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学生实践技能的高低也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酒店管理行业需要的是在工作中可以凭借扎实的技能,出色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的实干型人才,这些能力在专业实训教材中都会得到体现。学生只有充分重视专业实训,才能让自己的实干能力得到提升,为日后做好胜任工作、打好基础能力的准备。
1.3注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在高职院校对酒店管理行业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是社会酒店管理行业衡量高职院校输出人才是否优质的标准之一。在当今社会,高学历已经不再是个人能力高低的唯一代表,社会更需要的是实干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对人才的培养定位时尤其应该注重这一点。
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创设并完善教学实践条件等方面,加强高职院校对实干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确保满足酒店管理行业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1.4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
社会对优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真正的优质人才不仅仅只局限于高学历或高技能,各方面综合能力较高的人才才是最受欢迎的优质人才。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注重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出于社会对于综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促进学生快速成长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符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发展日益壮大的酒店管理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1.5在教育教学中强化学生职业意识教育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酒店管理行业的闪光点,更深刻地认识到从事酒店管理行业的意义所在,以加强学生对酒店管理行业的职业意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服务理念,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一个真正具有强烈职业意识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地更加出色,才有可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也是影响酒店管理行业从业者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推动环节。
2.结语
众所周知“,少而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特别是对小学教育专业来说,更应如此。本专业的大学数学教学时数只有150学时,远远少于一般理工科的200多学时的教学时数。这就要求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所涉及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训练与基本数学思想,突出重点,纲举目张。判断基础的标准要有两个考量。一是站在大学数学系统的角度考虑,哪些内容的能奠定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二要站在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去考虑,哪些知识与小学数学有联系,能有效的提高师范生数学素养,促进师范生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通过这两点的考虑,就能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点在哪里。万万不可谈多求全,如果内容过多、过繁,过深,势必不得要领,脱离专业需求,对学生的学习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精选最基本的东西,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的实质、方法和思想,使学生在后继课程学习和以后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教学过程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
本课程的学习对于许多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循序渐进、有浅入深,尽可能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深入浅出、平实自然,不故作高深。应当通过典型的实例、直观的表述、详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的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抽象的数学叙述,正确把握和理解其内容的实质。在教学中要把握形式化度。由于教师受自己的专业研究影响,养成严谨的习惯,习惯追求叙述的一般性和抽象性,强调形式化和符号化。这对于以后不从事数学研究和教学的非专业学生而言,特别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来讲实在没有必要。一味的追求形式化,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而且歪曲了数学的本质,误导了学生。能用直观描述性语言去解释的首先要用直观性的语言去描述,让学生通晓其大意,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典型的例子,做适当的抽象,给出抽象化的形式,这应当是本专业大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形式。
3教材处理要紧密联系小学教学实际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有二,一是掌握掌握大学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与方法,为其它数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高观点的认识小学数学,提高自己判断小学数学价值的能力,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思想,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紧密的联系小学教学实际。在教材处理是要考虑到这一章节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对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存在什么的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要把这种联系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一明晰、深入的认识。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要去研究大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呢?有的人会认为学过大学数学,这种联系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的,看待小学数学的有关内容会水到渠成的明晰与深入。其实不然,很多时候会深入宝山,空手而归。这就需要教师要适时的引导,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的认识水平。例如,极限与小学数学圆的面积、圆柱体积的推导;极限与圆周率;积分与面积计算等都是大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之处,而且这些地方也是小学教师是是而非之处。这样的联系既可以使含糊的东西变的明晰,也是学生增加对大学数学学习的兴趣,消除学学数学无用的想法与论调。
4教学要突出思想性文化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数学数学教学与其它理工科的大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该课程学习是其他数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不同之处是,理工科的大学数学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往往直接用于以后的工作,大学数学成为谋生的工具。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其作用往往是间接的,更多的体现在教师对小学数学认识的层面,而很少直接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大学数学中所蕴涵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也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如:讲极限,可以让学生体会曲与直,有限与无穷,精确与近似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处理的数学方法;讲导数时,可以通过导数概念的产生,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概念抽象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既可以体会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也可以感悟到哲学上抽象的一般过程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一哲学方法;讲中值定理,从罗尔定理到拉格郎日定理再到柯西定理,引导学生弱化条件,使结论更具有一般性,这个教学过程即可以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研究方法,也可以体会到哲学上特殊到一般哲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不仅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应当挖掘出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点知识和技能,而且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及人文精神,乃至一般科学方法论,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方法论水平的提高,去把握什么样的数学知识方法最有价值,什么样的知识方法最有价值,高观点的处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5教学要视基本训练,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好一门课程,单单掌握有关数学结论是不够的,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并做好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很有必要的。大部分在数学上学而有成的人都能体会过,通过做题可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结论和方法;获得计算推理的能力;理解、掌握应用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本途径;同时也锻炼自己刻苦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的能力和习惯。这些对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们来说,也非常必要。因此要学好大学数学要有一定的题量来保证。但是,这些题既应有一些基本题,也要有一些经过一定的努力,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探索才能解决的题目。这些题目应具有有典型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应具有较高的训练价值。
6教学评价要科学合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是,以专业意识为基础,以外在背景为动力,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探讨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长足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结构
(一)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理念就是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儿童观等。教师理念的形成过程就是教师的认知过程。教师的教学理念是隐性的,并长期、稳定存在的,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内在的、根本的影响。就教学理念而言,在小学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一是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积累词汇、培养语感、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二是挖掘人文内涵。通过课文主旨的讲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三是授予正确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知识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往往直接支配着他的教学活动:知识结构规定了思考问题的视野,也规定了他的实践工作范围。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上始终是在他的知识范围之内进行的”。
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学科知识和人文素养,学科知识是教学的基础,人文素养是要求教师用自己真实的感受来带动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培植起一种人文情环;二是教育专业知识,也就是教学方法,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木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高相关”。 也就是说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更重要。
(三)专业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主要分为: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提升能力。教学能力是小学语文老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对教材解读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对课文感悟的能力、对教程的组织设计能力等。教研能力是在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探讨研究的能力,是对教学任务的进一步深化,决定了教育变革的方向,课程的研制、开发。提升能力就是要求小学教师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化教学任务。
二、影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外在因素
影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社会地位低是小学老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大多数人认为小学教学内容简单,教师要求的素质相对较低。社会地位、经济待遇是大多数人选择职业的主要考虑因素,只要提高小学教师地位,提高福利待遇,才能引进人才进入小学教师队伍,促进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发展。
(二)内在因素
影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知识结构。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教师只有热爱这个职业,才能热爱她的学生,才能用自己的心与学生沟通,将自己的知识和感悟传授给学生。知识结构是小学教师发展的基础,也是制约因素,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知识素养、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才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知识结构中缺少一部分,教师就谈不上个人发展,更谈不上专业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
(一)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实践和勤奋思考的基础上,撰写教学日记,记录下课程上学生的反响及授课的效果,课后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相关经验。教学还要积极参与教学课题研究,总结出自己教学经验中普遍性的东西,将教学实践理论化,使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总结,将理论升华后再应用于实践。在反复的实践工作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使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二)努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首先要从教师教育入手,教师教育要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实施、教学过程等方面,全面进行改革,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教师开展教育,除了师范教育外,还应采取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教师作为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间人,应具备基本的专业教学理论,还应具备教学实践专业操作能力。教师教育就是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传授给教师,让教师将反复论证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此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
(三)形成促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组织及有效的交流机制
学校、年级组、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与生活的日常组织,可起到专业组织的作用。但要使教师专业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就需要建立跨学校的专业活动组织,如研究会、学会等,主要目的是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要形成专业组织的内部交流机制,出台定期研讨、定期参观活动等一系列的交流机制,大家共同探讨专业问题,交流工作经验,以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教师未能转变角色
在师生角色定位方面,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而是作为合作伙伴和辅助者,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对于学习,教师不再承担全部的管理责任,而是将大部分责任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要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课堂充分还给学生,而教师所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在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客观规律、事物之间联系等认识不够深刻,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引导学生加深理解。然而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中,教师并没有很好转换角色,充当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并未有效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
2.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建构意义。只有学生对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并主动学习探索以期达到学习效果,才是一次成功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习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在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堂实际中,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并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也不高,不能主动挑战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未能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在课堂学习中仍有所拘束,思维受到限制,不能更好地表达想法及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
3.缺乏真实的学习情境
上世纪90年代,在《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中,美国教育部曾提出“使得学生由被动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投入学习时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学生学习与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应处在真实的环境中”。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创设轻松的课堂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进行探索实践,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更加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情境设计的好坏对课堂的成败有直接影响,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把教学的出发点放在内容和周边的实际上,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将英语知识与具体实际充分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真实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情境。切忌泛化情境、仅对目标与功能进行考虑,然而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中常常泛化情境,造成虽然表面有热闹的情境,但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效率却很低的后果。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根据建构主义的相关观点,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的有效性。对于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许多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甚至上课昏昏欲睡。因此,在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利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将抽象的英语知识转化为具体画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开展互动教学
只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整个教学过程才是有效的。教师应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交流。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教师应起到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讨论、练习等进行充分的鼓励与引导,提供学习资料与学习情境等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教师不仅要将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而且要监督各个小组进行有效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应进行交流与互动,建立起互相帮助支持的学生群体。有机结合学生个体自学、合作探究和学生群体讨论,即有机结合个体、小组、班级的学习,鼓励每一名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应为学生设定一定的学习任务。例如要求其预习课文、自主查阅单词、收集课文资料等,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工具,进行有效的资料收集工作,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由学生将课文情景再现,教师应引导学生放开思路,以学生作为主体,鼓励其大胆表达问题和想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其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另外,教师还应充分把握时机,扩大英语专业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将课堂推向。
4.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应将教材、网络资源、资料库等各种教学资源活化,在现实情境中融入英语专业知识、技能要求及教学目标。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原本抽象的概念、知识不再晦涩难懂,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在实际生活中,专业英语的许多知识、原理都有一定的表现和用处,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学生可对这些表现和用处有清晰的认识,对于专业英语的相关知识、含义及具体应用有恰当的把握。
5.评价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化理论对课程的构建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专业化需要其深化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能。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都会体现在课程的架构上。例如,调整教育专业类课程的比重,体现教育专业课程在师范教育中的位置以及影响;创造教育实践机会;注意对师范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在前沿的教育环境下,师范生基础技能的培养等。教师专业化需要处理好专业课程以及教育类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一起提升的目的。而目前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是受小学教师所担当的责任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性所影响的。通常小学教师都要承担一系列的职业任务,其中有相关科目的教学、对学生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等。一般小学教育活动的多元化特点与相匹配的活动指导任务,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以及对体育、音乐、美术以及舞蹈等方面的特长。因此年龄段学生的发展方向缺乏确定性,同时可能蕴藏着一定的发展潜能,这就需要小学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及特长。此年龄段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因此将教师视为绝对的权威,小学教师对此年龄段的孩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相关资料显示,最讨小学生喜欢的教师通常是讲课生动、热爱体育、细心、知识渊博、站在学生立场考虑问题的教师。而此年龄段的学生情绪波动较大,自觉性、稳定性以及自控能力较差,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而小学时期又是树立习惯行为的阶段,同样是优秀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也为小学教师的专业给出了一定挑战,比如奉献精神、细心爱护以及有耐心等。
2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一些举措
目前,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为:与小学教育革新相匹配,与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相匹配,全面深化教师专业化发展,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本科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其最具代表性的理念包括:(1)培育全能型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2)培育文理兼修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3)培育掌握多学科知识结构,但并非全科型教师。我们所提到的全能型小学教师要与包班教学的需要相匹配,不过专业化程度无需太高,很多村小都需要此类型教师;文理兼修或按专业培育的小学教师可以满足城镇一般规模小学的需求;而分专业培育出的小学教师,因其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所以适合大规模的小学。经调查发现,很多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都会兼教品德和社会课,而数学教师则兼教信息技术以及科学课,只有美术、音乐和体育这三门课程有专业教师担任。在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地区的农村小学都实施包班制度,而对于教育大环境来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主要还是以乡镇小学为主,尽管很多学生都希望就业于城市小学。针对这一现象,在对专业进行定位时,不但要顾及到小学教育的特性、本质、教师专业化能力、学科未来的进程以及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顾及到地域差异、生源条件以及毕业生的意愿。所以,要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目标定位成:培育面向农村教育,可以担任小学数学以及语文课程教学工作,最少可兼教两门以上课程,可以担任班主任工作,有较高研究能力的教师。要重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实施,一般来说课程实施就是将课程体系予以实践、拓展以及维护的一系列过程。而课程体系的架构则是辅助教育的一种手段,课程的实施可以将蓝图变为现实。已架构的课程机制是不是有较高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这就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同时在实施环节可以按照实际情况予以相应的调整。要全面促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改进,深化课程体系的改进是要依附于课程评价的,课程实施环节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对课程评价所得到的信息是课程改进的有力依据。
3结语
高校教育,以人文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加强如今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诚信教育,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教育综合改革领域的重要方向与基本导向。诚信是一个人的诚实性和信用度,体现出了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会计专业大学生由于其将来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加强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至关重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立德树人也是如今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基本导向。对于高校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其不仅仅应该熟悉、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树立较高的道德品质,强化职业素养,增强诚信度。加强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适应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规律的职业道德。
二、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1、会计专业大学生缺乏诚信教育的文化环境
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实践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与研究,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职业道德、诚信程度的教育与培养。由于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长期培养的是专业性人才,只注重掌握具体岗位技能的工作人员。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缺乏息息相关。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大学课程的设置基本都是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与职业相关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没有把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任务中来。
2、会计专业大学生教育缺乏科学的体系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是以会计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审计等为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的教育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这种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培养出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实践中,大多数老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这种方式难以使学生重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如何充分利用实务演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性,提高大学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应措施
1、优化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的文化环境
高校是人才输出的摇篮,同时是职业道德教育、诚实教育的主要课堂。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度至关重要。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优秀、高雅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侧面反映,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科学体系,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的指导,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快速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位。通过高校文化建设来促进会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诚实守信的优秀道德品质。增强高校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校风学分建设、治学、创造精神的培养,可以反映出高校的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在促进学风与校风建设的同时,要发展先进文化的思想的建设,坚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建设和谐、正确的高校校园舆论氛围。其次,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方向与信念的体现,培养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勇于创新的精神就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形成压力,增加动力。只有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营造一种开拓创新的氛围,保持千帆竞发的竞争态势,在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中逐渐培育会计专业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优化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典型实践环境
实践性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实际中逐渐培育大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优化典型实践环境是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走出课堂接触实际操作,亲自体验,不断感悟与提高技能。典型实践环境包括通过对典型场景的参观、典型人物的访问调查和教育过程、内容融合所酿成显示的特殊氛围。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才能将理论转化为自己真正的技能,将感性认识深华到理性认识。可以考虑设置一些到相关单位实习、聘请专家到课堂讲座形式的专门课堂,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强化对诚信的重要性。
四、结语
1.专业定位的特色。
专业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宗旨,专业定位上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客观上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向复合型转型,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在具备有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整合于一体。从这一角度讲,小学教育具有双专业性———专业综合性以及职业导向性,与中等教育中针对某一学科的培养指向具有显著差异。这正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的特色所在。
2.培养目标的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特色建设的灵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深厚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首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资培养宗旨是为小学教育服务,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所培养师资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再次,小学教育对象是学龄期6~12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生活性和人文性。
3.培养模式的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落脚点。培养模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分为3种类型:分科培养模式“、综合+方向”模式、综合培养模式。分科培养模式,套用了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传授。此模式下的小学师资,学科知识基础夯实,但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小学教师多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综合+方向”模式,以中文、数学等核心课程为主,另辅以其他相关分科教学,强调文理兼通、学有专长。相比分科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弱化了学科界限,但对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培养有所忽视。综合培养模式,重视通识教育,强调广博的知识视野,但课程繁多,知识缺乏系统化。基于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思考,笔者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立足于教育学专业,采取综合培养模式,即将大学通识教育与学科综合教育相结合,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但同时应注意精简课程,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4.课程设置的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是落实培养模式的基本路径。在综合培养模式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采取通识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文学类课程等。二是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理论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主要是指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法等。四是教育实践课,主要开设教育技能课和实践课,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口语、教育科研等。通过以上课程,使学生具有大学通识文化水平、学科的专业水平、教育理论水平以及实际教学水平。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面临的挑战
1.专业定位短期内难以落实。
上文中指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标的综合性专业,但实际发展状况却是实力相对雄厚的师范类大学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重心放在了本科以上的教育,真正从事小学教育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新合并升格的综合类大学在发展小学教育专业时,则在培养目标上陷入了重学术性或重技能性的两难境地,部分高校旨在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但所培养出的许多小学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科研结果不具有可操作性。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小学教育专业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招生和就业面临双重困难,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也难以承载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任务。
课程设置问题如前文所述,三种课程设置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弊端。一是将教育专业课程与某一学科课程简单相加,课程之间彼此独立,缺乏有机整合;二是重视学术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三是课程设置陈旧刻板,无法适应时展步伐,教育内容滞后于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部分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新开设专业,学科之间逻辑顺序混乱,甚至出现断层。还有些院校课程设置过于繁冗,学生难以真正内化吸收,教学实践课程很多也流于形式,致使毕业生在学术性与技能型上都难以占据优势地位。
3.教学方法缺乏革新。
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院校在创新方面的培养情况都差强人意。很多大学教师在理论上积极主张个性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是沿用“注入式”教学模式讲授教育理论。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往往失去听课兴趣或者无法内化所学知识。另外一些教师的课堂则过于关注形式上的新颖性,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仍需进行切实有效的变革。
4.师资来源途径单一。
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其师资力量大多来源于其他专业。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而专业方向课的任课教师则来源于相应的中文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专业等。这种背景之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另外,许多教师没有相应的小学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对小学教育的认识滞后,学生难以受到正规有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引,专业特色建设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
1.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格。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小学教师,这在客观上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生源提出了要求。但由于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与薪资待遇较低,因此在志愿填报率上历来低迷。生源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潜质以及学生对小学教育的专业情意,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开展时阻力较大。针对此现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已通过相关政策倾斜吸引优秀生源,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提供基本保证。
2.构建科学的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综合与专长相结合。坚持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构建具有综合性特色的课程知识体系。其次,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要优化小学教师教育的显性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之间权重;另一方面,重视课外教育和隐性课程,努力使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协调发展、交融一致。再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专家型教师,具备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具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能力与技能。
3.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及发展情况,在选择师资力量时既要注重学科学术背景,又要考虑基础教育实践背景。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敢于突破,实行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制度,建立与小学的长期合作关系。此外,在教师的选聘方面,不局限于学历和职称,大胆选聘人才。一方面,可以聘请其他高校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提高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还可聘请部分优秀的小学校长、引进具有“双思素质”的教师做兼职教师,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4.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文化。
教育要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由于教育对象与教育任务的特殊性,更应凸显人文性。通过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意识到本体价值,克服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思想,形成专业情意。学生在未来不仅成长为有专业知识的小学教师,同时还是具有人文情怀的教育工作者。
四、结语
“三得”教育就是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上课)听得懂、(实训、作业)做得出、(考核、考试)考得好。“三得”教育是针对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长期存在的“三不”(听不懂、做不出、考不好)现象提出的。中职生上课很多内容听不懂,弄不清,感觉是受罪,久而久之上课就成为了他们的负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三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就学校层面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接受水平脱节。
现在教材选择的内容及其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初中内容基础之上的,但读职教的学生大多数远没有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因此对教材内容,如果上课教师不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灵活处理,学生是无法听懂的。
2.教师教学无考核、无评价,应付式教学。
老师们认为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只要对着教材讲,将知识点讲清楚,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学生听没听懂似乎与他无关。这种典型的应付式教学,长此以往导致了学生上课听不懂、无所收获。
3.学生学习没压力、没动力。
现在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跟毕业、就业没有严格挂钩,对其学习行为不产生任何约束力,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最终放弃学习。
二、实施“三得”教育的措施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不我待。我校积极创新开拓,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确保“三得”教育落到实处。
1.明确“三得”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作为中职教师,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铭记教师责任,切忌漠视学生,用“爱与责任”呵护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克服自卑心理、找回自信的前提下主动学习。
2.建设教、学、考一体化题库。
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与专业组长根据学科特点,共同确定本学科的考试形式(理论考试或技能考核),并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编写一套试题集。试题集中包含理论考试题目和技能操作考核题目及考核过程评价标准。
3.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明确规定,期考成绩合格率(及格率)必须在80%以上。及格率的强制要求,迫使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听懂自己的课。期考时,教学考评部门依据期初确定的试卷结构,聘请专人从题库中随机选取试题组成考试试卷。
4.严格成绩管理。
明确规定考试成绩与学生评优、学生毕业证发放挂钩。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必须参加补考,补考不及格者不能按时毕业。
三、实施“三得”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