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范文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15 11:13: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而发展较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产出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经济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强调经济“质”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世纪*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日益面临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方面的约束,面临“三农”问题和西部发展问题等难题,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符合世界性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篇2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01

一、新常态的概念与特征

最早在2002年出现“经济新常态”一词,指西方发达国家从经济危机中缓慢恢复的过程。在此后的2014年,主席在“APEC”第22次会议(北京召开)和G20峰会(澳大利亚召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经济新常态”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新常态,指新的普遍性表现形式,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经济新常态是说经济的发展从一个旧的状态变化到了一个新的稳定的状态,也即经济从旧常态变为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旧常态,不断地摒弃和继承旧常态的一些特征。因此,分析经济新常态可以先从旧常态入手。

中国经济旧常态表现的特征如下:

(1)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在10%左右;

(2)经济发展是粗放式发展,依靠资源要素和劳动力投入,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3)经济发展依靠投资拉动,消费不足,缺乏平衡;

(4)投资率、储蓄率、杠杆率较高。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会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第二产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要素的投入,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也是依靠出口,利用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也靠外资拉动投资市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所依靠的能源消耗正逐渐下降,科技密集型产业逐渐兴起,我国经济的发展正走向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需要,经济结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

(二)经济发展将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或者中速增长。从201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有所下降,2012年首次跌破8%,稳定在7.5%左右,近两年来,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到2015年达到了6.9%。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纵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当经济总量提高到一定水平,经济增速放缓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保持平稳,国内经济形势仍然良好,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经历的转型期。

(三)经济发展依靠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从原来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产能过剩严重的情况下,传统旧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必须放弃原来通过规模扩张获取效益的发展模式,转而通过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摈弃原来旧的落后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是经济新常态最核心的内涵。

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长期积累的发展问题较为明显,长期粗放式经济带来的弊端不断地暴露出来,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雾霾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问题,环境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同时,随着国际上一些国家经济的萎靡,国际市场持续萎缩,缺乏动力,而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对外出口发展经济,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出口贸易是它们的经济发展支柱,所以经济发展压力仍然很大。而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也较为严重,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整体形势不够乐观,仍然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持经济的转型发展。

三、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要依赖政府的宏观指导,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经济的合理运行。但也应把握政策指导的力度,过度的政府调控会干扰市场的配置,导致市场秩序的紊乱。

(一)提供优质的创新环境

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通过创新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使原来的依靠资源投入、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科技投入的发展方式。

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引导市场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保护创新;同时,也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鼓励创新;对创新型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保障创新企业的利润回报。

(二)增强消费拉动力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我国经济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而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想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要依靠消费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需要考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增加消费,一方面是增加居民收入,另一方面是鼓励居民消费。为此,政府可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使他们有钱可花,有收入去消费。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人们因为未来不确定性而不愿消费的顾忌,从而增强消费。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也不断兴起,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态势出现在大众面前,信息与互联网经济不同于实物经济,是介于连接实物经济和非实物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它有包括生产、存储和传播信息资源等物质基础,是一种新型的经济驱动源泉。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关的信息市场、信息需求、信息消费拉动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创新性和很强的关联带动性,并且有着无限的增长潜力,因此,今后的中国经济必须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经济,实现更高效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转变发展方式

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第一,更好地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简单地把增长当作发展、把增长作为第一位的追求。“增长方式”主要是就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投人的效率而言的。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增长方式只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办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发展方式”不仅在要素投入上回答怎样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在发展道路上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环境代价做大“蛋糕”的问题。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二,更深刻地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内外需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是转变增长方式提出多年而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我国各方面条件比较好,必然成为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最便宜的“加工工厂”或“生产车间”。这就必然带来投资、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而投资、工业的快速增长又必然带动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的扩张及这些产业的投资扩张。加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必然主要依靠附加值低而占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贴牌生产方式来实现。这是支撑现阶段粗放增长方式的机制。因此,单纯就转变增长方式做文章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必须直奔成因,从本源上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内外需结构平衡了,产业结构优化了,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消耗高的粗放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更强、现实指导意义更大。

第三,更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惬意的环境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区域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由于一些地区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和收人增加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也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确定更全面、更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方针。所以,用“经济发展方式”代替“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体现了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的内容。

实现“三个转变”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寓意深远,意义重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6%,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高达92.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只有7.4%,即使近几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91.9%。而且,我国今后仍然能够主要依靠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工业化进程加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内需空间。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近几年,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年的21.7%,增加到*年的40.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年的63.8%,降到*年的38.9%。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据世界银行《*年世界发展指标》,*―*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远远高于美国的3%、世界平均的2.4%。但问题是,我国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从消费领域自身来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

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年以来一路攀升,由44.8%提高到*年的48.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年达到峰值以来一路走低,由41.5%减低到*年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7%降到38.6%。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人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年,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561万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也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年公布的全球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拥有50个,欧洲占有38个,亚洲也有11个(其中日本8个、韩国3个),而我国却一个也没有。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国己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按照“三个转变”的要求,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着力完成以下带有战略性的重大任务。

(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评价机制循环体系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观念,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内部要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步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树立新的经济增长观。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完善评价机制和循环体系。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评价机制循环体系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观念,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内部要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篇5

关键词:经济安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

一、产业安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中国主要是以增加物质上的资源耗费来维持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其和大量的外资进入多多少少也有关系。就外资而言,其带来的主要是高污染、高能源以及高材料耗损的密集形式产品,然而,大气、水、土地以及矿产等资源正好是政府可以廉价甚至是无成本的利用资源,政府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GDP,达到国家设定的政绩标准。在加工贸易以及由外资所控制的那些合资企业推动下,国内的第二产业明显落后,资源方面的耗费在要素结构中的投入越来越大。在年,中国GDP总量按照现行汇率来计算只占世界的约,但是却耗费了全球的煤炭、的水泥以及的钢,较为落后的生产形式不但不依靠现代化管理,同时也不依靠先进的科技。所以说,虽然跨国公司在我国施行的是“合伙”的管理制度,可是我国的管理却有一种野蛮的管理性。从此可以看出,要想使得要素投入结构从主要以资源耗费为主转向以管理创新、综合素质提高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条件之一就是产业安全。

第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出口拉动为主要需求结构,其与大量的外资进入不可分开。就外资而言,其对国内制造业的控制步进占据我国主要市场,更是为了能够得到国内大量的资源以及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是他们拥有的加工贸易,占据国内出口总量的一大半。所以,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二年以后,国内对外贸易由年的左右上升之,年上升到; 年与年大约为。为了从困境中走出来,政府进行了超常的投资措施,不但造成了产能过剩,也对通货膨胀造成了压力。从此可以看出,需求结构要从依靠出口拉动和投资转向依靠出口协调、投资、消费,产业安全绝不能忽视。

二、区域经济安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能够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形式从主要依靠出口拉动转向依靠出口协调、投资以及消费。中国在以往的一段时间里,一直以东部沿海区域的发展为主要经济战略,为的是能够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建立起一个长期贸易的关系。因为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并没有对中国采取得对外放放而对中国减弱技术歧视政策,所以东部沿海区域还是主要依靠发达国家的贸易市场,引进外资方面还是以高污染、高原材料耗费、高能源耗费、较低技术能力、较低附加值的外资形式为主,贸易方式上主要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方式为主。到21世纪初期,就广东省和江苏省而言,广东省出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分别达到了和,江苏省则达到了和,最后都在年的金融危机当中受到了严重损坏。

第二,能够不断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从依靠资源的耗费转向主要依靠管理创新、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先进的科技。我国沿海地区是加工贸易的密集地区,不断是的国家将大量资源投入其中,造成国内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落后,两极开始分化。东部沿海区域以中西部区域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以及原材料为主要依靠,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我国很快成为国际上最大的资源耗费国,其中每单位所耗费的资源大约是美国的倍,是欧盟的倍,是日本的倍。东部沿海区域的现代化产业虽然较为先进,可是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却较为落后。

三、国家经济安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不断使国内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按劳分配为主要结构的基本制度得到巩固,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就社会主义的生产目标而言,其主要决定因素在于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它认为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不是为了满足资本家的利益,而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中国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至今,人们的收入尤其是劳动居民的酬劳在国内的平均水平中占据较低的地位,而且呈现下降的形势,就基尼系数来讲,也从1979年的0.12增长到21世纪初的0.45,很快超越了贫富差距较大的如发达国家中的美国,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主要不但是因为二次分配教委滞后,最主要是因为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受到损坏。私有制企业不断增多,在利润方面,一次性分配的比例定会增高。差距不断扩大,严重限制了二次分配调节能力,所以我国不能只在分配制度上研究问题,更应该把重点放在所有制上面。

第二,国家经济权利的维护,对抵制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经济形势转变的干扰具有积极作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美国对我国的产品出口仍然呈现歧视态度,这是中国和美国贸易逆差最根本的原因。可是美国却用其为借口,使得中国持有大量美国企业债卷和国债。之后,美国将美元进行贬值,以此为要挟使中国市场对美国资本进行开放。伴随着大量的资源被外资所消耗,国内在市场销售、技术以及品牌上对国际市场更加依赖。如此一来,需求结构依赖出口供给的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立与对外开放的实施,可以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证和前提。

参考文献:

[1]陈明星,陆大道,查良松.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地理研究. 2009(02)

[2]许艳,濮励杰,张丽芳,朱明.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3]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