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范文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5 11:13: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经济发展主要依靠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而发展较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产出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经济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强调经济“质”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世纪*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日益面临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方面的约束,面临“三农”问题和西部发展问题等难题,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符合世界性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以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篇2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01

一、新常态的概念与特征

最早在2002年出现“经济新常态”一词,指西方发达国家从经济危机中缓慢恢复的过程。在此后的2014年,主席在“APEC”第22次会议(北京召开)和G20峰会(澳大利亚召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中国经济新常态”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新常态,指新的普遍性表现形式,代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经济新常态是说经济的发展从一个旧的状态变化到了一个新的稳定的状态,也即经济从旧常态变为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形成和发展来自于旧常态,不断地摒弃和继承旧常态的一些特征。因此,分析经济新常态可以先从旧常态入手。

中国经济旧常态表现的特征如下:

(1)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在10%左右;

(2)经济发展是粗放式发展,依靠资源要素和劳动力投入,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3)经济发展依靠投资拉动,消费不足,缺乏平衡;

(4)投资率、储蓄率、杠杆率较高。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会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第二产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产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出口,消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这两驾马车,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要素的投入,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也是依靠出口,利用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也靠外资拉动投资市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所依靠的能源消耗正逐渐下降,科技密集型产业逐渐兴起,我国经济的发展正走向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需要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需要,经济结构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

(二)经济发展将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或者中速增长。从201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有所下降,2012年首次跌破8%,稳定在7.5%左右,近两年来,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到2015年达到了6.9%。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纵观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当经济总量提高到一定水平,经济增速放缓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保持平稳,国内经济形势仍然良好,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要经历的转型期。

(三)经济发展依靠创新驱动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从原来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产能过剩严重的情况下,传统旧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必须放弃原来通过规模扩张获取效益的发展模式,转而通过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摈弃原来旧的落后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也是经济新常态最核心的内涵。

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问题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长期积累的发展问题较为明显,长期粗放式经济带来的弊端不断地暴露出来,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雾霾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问题,环境治理已经刻不容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同时,随着国际上一些国家经济的萎靡,国际市场持续萎缩,缺乏动力,而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对外出口发展经济,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出口贸易是它们的经济发展支柱,所以经济发展压力仍然很大。而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也较为严重,我国制造业升级的整体形势不够乐观,仍然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支持经济的转型发展。

三、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要依赖政府的宏观指导,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经济的合理运行。但也应把握政策指导的力度,过度的政府调控会干扰市场的配置,导致市场秩序的紊乱。

(一)提供优质的创新环境

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通过创新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使原来的依靠资源投入、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转变为依靠科技投入的发展方式。

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引导市场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保护创新;同时,也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鼓励创新;对创新型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保障创新企业的利润回报。

(二)增强消费拉动力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我国经济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而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想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要依靠消费来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需要考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增加消费,一方面是增加居民收入,另一方面是鼓励居民消费。为此,政府可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使他们有钱可花,有收入去消费。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人们因为未来不确定性而不愿消费的顾忌,从而增强消费。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也不断兴起,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态势出现在大众面前,信息与互联网经济不同于实物经济,是介于连接实物经济和非实物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它有包括生产、存储和传播信息资源等物质基础,是一种新型的经济驱动源泉。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关的信息市场、信息需求、信息消费拉动经济的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具有创新性和很强的关联带动性,并且有着无限的增长潜力,因此,今后的中国经济必须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互联网经济,实现更高效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转变发展方式

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第一,更好地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简单地把增长当作发展、把增长作为第一位的追求。“增长方式”主要是就增长过程中资源、劳动、资本等投人的效率而言的。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也包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增长方式只回答了在要素投入方面用什么办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发展方式”不仅在要素投入上回答怎样做大“蛋糕”的问题,而且在发展道路上回答了用什么样的经济结构、什么样的环境代价做大“蛋糕”的问题。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二,更深刻地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内外需结构不平衡,国内需求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及体制机制不健全,是转变增长方式提出多年而没有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我国各方面条件比较好,必然成为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最便宜的“加工工厂”或“生产车间”。这就必然带来投资、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而投资、工业的快速增长又必然带动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的扩张及这些产业的投资扩张。加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必然主要依靠附加值低而占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贴牌生产方式来实现。这是支撑现阶段粗放增长方式的机制。因此,单纯就转变增长方式做文章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必须直奔成因,从本源上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内外需结构平衡了,产业结构优化了,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消耗高的粗放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用“发展方式”替代“增长方式”,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更强、现实指导意义更大。

第三,更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惬意的环境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区域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由于一些地区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和收人增加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也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确定更全面、更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方针。所以,用“经济发展方式”代替“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体现了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需要的内容。

实现“三个转变”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寓意深远,意义重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这就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国内需求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6%,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高达92.6%,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只有7.4%,即使近几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91.9%。而且,我国今后仍然能够主要依靠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人口大国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庞大的消费需求;工业化进程加速,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巨大的投资需求;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内需空间。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必须处理好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近几年,我国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年的21.7%,增加到*年的40.7%。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由*年的63.8%,降到*年的38.9%。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据世界银行《*年世界发展指标》,*―*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远远高于美国的3%、世界平均的2.4%。但问题是,我国投资增长更快,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资本形成;从消费领域自身来看,消费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制约了经济健康发展。

因此,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

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服务业发展滞后,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近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反而继续强化,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年以来一路攀升,由44.8%提高到*年的48.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年达到峰值以来一路走低,由41.5%减低到*年的39.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7%降到38.6%。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必须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人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6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左右。但为此投入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却比产出所占比例高得多。*年,我国消费石油3亿吨、原煤21.4亿吨、粗钢3.5亿吨、水泥10.5亿吨和氧化铝1561万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8%、39.6%、31.8%、47.7%和24.4%。即使考虑汇率因素,我国经济增长付出的能源、资源代价过大,也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年公布的全球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拥有50个,欧洲占有38个,亚洲也有11个(其中日本8个、韩国3个),而我国却一个也没有。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我国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看,我国己经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等带动经济发展的阶段。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已经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按照“三个转变”的要求,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着力完成以下带有战略性的重大任务。

(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评价机制循环体系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观念,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内部要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2.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步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树立新的经济增长观。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完善评价机制和循环体系。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评价机制循环体系

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载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观念,奠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内部要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建立生态工业网络,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篇5

关键词:经济安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

一、产业安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中国主要是以增加物质上的资源耗费来维持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其和大量的外资进入多多少少也有关系。就外资而言,其带来的主要是高污染、高能源以及高材料耗损的密集形式产品,然而,大气、水、土地以及矿产等资源正好是政府可以廉价甚至是无成本的利用资源,政府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GDP,达到国家设定的政绩标准。在加工贸易以及由外资所控制的那些合资企业推动下,国内的第二产业明显落后,资源方面的耗费在要素结构中的投入越来越大。在年,中国GDP总量按照现行汇率来计算只占世界的约,但是却耗费了全球的煤炭、的水泥以及的钢,较为落后的生产形式不但不依靠现代化管理,同时也不依靠先进的科技。所以说,虽然跨国公司在我国施行的是“合伙”的管理制度,可是我国的管理却有一种野蛮的管理性。从此可以看出,要想使得要素投入结构从主要以资源耗费为主转向以管理创新、综合素质提高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要条件之一就是产业安全。

第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出口拉动为主要需求结构,其与大量的外资进入不可分开。就外资而言,其对国内制造业的控制步进占据我国主要市场,更是为了能够得到国内大量的资源以及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是他们拥有的加工贸易,占据国内出口总量的一大半。所以,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二年以后,国内对外贸易由年的左右上升之,年上升到; 年与年大约为。为了从困境中走出来,政府进行了超常的投资措施,不但造成了产能过剩,也对通货膨胀造成了压力。从此可以看出,需求结构要从依靠出口拉动和投资转向依靠出口协调、投资、消费,产业安全绝不能忽视。

二、区域经济安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能够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形式从主要依靠出口拉动转向依靠出口协调、投资以及消费。中国在以往的一段时间里,一直以东部沿海区域的发展为主要经济战略,为的是能够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建立起一个长期贸易的关系。因为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并没有对中国采取得对外放放而对中国减弱技术歧视政策,所以东部沿海区域还是主要依靠发达国家的贸易市场,引进外资方面还是以高污染、高原材料耗费、高能源耗费、较低技术能力、较低附加值的外资形式为主,贸易方式上主要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加工方式为主。到21世纪初期,就广东省和江苏省而言,广东省出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分别达到了和,江苏省则达到了和,最后都在年的金融危机当中受到了严重损坏。

第二,能够不断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从依靠资源的耗费转向主要依靠管理创新、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先进的科技。我国沿海地区是加工贸易的密集地区,不断是的国家将大量资源投入其中,造成国内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落后,两极开始分化。东部沿海区域以中西部区域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以及原材料为主要依靠,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我国很快成为国际上最大的资源耗费国,其中每单位所耗费的资源大约是美国的倍,是欧盟的倍,是日本的倍。东部沿海区域的现代化产业虽然较为先进,可是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方面却较为落后。

三、国家经济安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不断使国内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按劳分配为主要结构的基本制度得到巩固,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就社会主义的生产目标而言,其主要决定因素在于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它认为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不是为了满足资本家的利益,而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中国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至今,人们的收入尤其是劳动居民的酬劳在国内的平均水平中占据较低的地位,而且呈现下降的形势,就基尼系数来讲,也从1979年的0.12增长到21世纪初的0.45,很快超越了贫富差距较大的如发达国家中的美国,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主要不但是因为二次分配教委滞后,最主要是因为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受到损坏。私有制企业不断增多,在利润方面,一次性分配的比例定会增高。差距不断扩大,严重限制了二次分配调节能力,所以我国不能只在分配制度上研究问题,更应该把重点放在所有制上面。

第二,国家经济权利的维护,对抵制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经济形势转变的干扰具有积极作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美国对我国的产品出口仍然呈现歧视态度,这是中国和美国贸易逆差最根本的原因。可是美国却用其为借口,使得中国持有大量美国企业债卷和国债。之后,美国将美元进行贬值,以此为要挟使中国市场对美国资本进行开放。伴随着大量的资源被外资所消耗,国内在市场销售、技术以及品牌上对国际市场更加依赖。如此一来,需求结构依赖出口供给的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立与对外开放的实施,可以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证和前提。

参考文献:

[1]陈明星,陆大道,查良松.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地理研究. 2009(02)

[2]许艳,濮励杰,张丽芳,朱明.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3]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基于帕加诺模型的实证检验[J].经济问题. 2005(10)

篇6

可以说,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转变充分反映了中国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为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和成本。大家知道中国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明显的“三高一低”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即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这些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消耗而实现的,正是由于“三高”才导致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效率。所以,在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一定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应该说,这些要求为探索途径的转变提供了可操作性理论指导。

第一,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完善产业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实现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当前必须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促进经济增长由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推动,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要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要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要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与城镇化结合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发展,在经济增长和推进就业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主要包括: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通过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推进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的结构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下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推进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构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已成为一个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独立经济形态,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这是当今经济结构诸多变化中最具根本性和基础性的变化,它的发展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二元经济的发展方式。具体表现在:一是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民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并不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培训,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产业工人还是农民转向新经济部门都需要经过教育和培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来,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都需要给予重新认识,这正是需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所在。二是资本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资本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待工业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流向农业,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着工业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这就需要资本在两个部门间实施合理配置,即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互动。三是市场实现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工业化的发展依赖于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扩张,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由于知识经济部门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和知识,它的应用将主要取决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需求,这就需要在知识经济部门与传统经济部门之间构建起共生共荣的相互关系。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中心环节。自主创新主要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技术创新则是着重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强调成果的应用性,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就在于两个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主动向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投入或者提出所需要的带有产业化的科研方向,以获取原创性成果,实现原始创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用知识创新成果解决其技术创新的难题,主动将知识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

篇7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由“快”字当头到“好”字为先,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的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决影响又好又快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抓好这两个重点,也就抓住了全部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切实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

篇8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问题 自主创新

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的五年。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并且年度最高最低的增幅仅差1.1%,CPI年平均上涨2.1%(除2007年外),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可是,党的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经济发展代替经济增长,也将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改为又好又快发展。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更加关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平等教育、保证平等机会、解决腐败和破坏环境等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虽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GDP年增长率都在8%以上,但总体来说还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依然是以高投入为支撑

我国的经济长期存在着高投资率,低投资效率的问题。40%的投资率远高于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本,劳动投入和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技术创新所占的比重很小。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

(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弱

我国技术贡献率不到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并且企业、科研院所、政府三者脱节,企业虽然研发的产业化目标很明确但研发能力不足,科研院所虽然具有大量的研发设备和研发人才但却不能将研发成果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政府也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来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投入不合理,物质资源的消耗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粗放扩张,物质资源消耗大而效率不高。2009年,我国GDP占全球总量的8%,但消耗了世界能源消耗量的18%、钢铁的44%、水泥的53%,我国原油、原煤、铁矿石消耗量也都居世界前列。如此多的资源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在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资源都是各国争夺的对象,我国在原油储备,铁矿石的议价上都处于不利的地位,高资源消耗的路子肯定是走不通的。

(四)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国内生产总值中至少有3%~7%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得来的。高排放、高污染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在很多省份,水问题相当严重,中国的水质7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黄河的断流时间越来越长,长江日趋黄河化。这在最后危害的将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利益。

总体来说,虽然目前我国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仍居世界百位以后,且不说单纯以GDP作为经济发展的指标本来就不合理,更何况有大量地方政府为了业绩虚报谎报指标。只注重短期的利益而不注重长远利益。总的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属粗放型,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求有三个转变:一是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在生产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三是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那么,要想改变我国现有的这种数量型、高成本型、高资源消耗的规模扩张型经济发展方式,而向质量型、低成本型、效率提高型和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即是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支撑。

不论从国家、社会还是企业的角度来看,自主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从国家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通过大规模吸引外国投资“以市场换技术”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科技发展上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显,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依赖国外技术转移,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尤为明显。

从社会的角度看提高创新能力把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依托,那么资源的消耗自然就减少了,在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此举将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开辟道路。此外环保技术上的创新,可以实现以尽可能少的污染排放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改变现在不断恶化的环境。

从企业来看,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为国外品牌贴牌生产,而只获取微薄的利润。大部分利润被国外公司拿走,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在市场竞争激烈,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今天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我国企业必须搞自主研发,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新的产品和市场,获取创新利润,形成良性的自主创新机制,从而依靠持续的技术创新与进步形成核心竞争力,赢得市场的主动。

三、我国自主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篇9

[关键词]经济发展;效率配置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社会经济活动商品和劳务在量上的增加,更加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变化,简单来说这些结构变化可以归纳为:

①传统判断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产业结构指标,即作为衡量国家发达程度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高低,和它紧密相关的便是就业结构,每一个产业所吸纳就业人口的比例,就业结构的分布情况更加体现一个国家人口素质的结构变化。

②产品质量结构变化,具体而言,产品是劳动密集型,资本或则技术密集型等,产品的附加值变化结构等等。

③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常见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收入中多少比例由于了生活必须开支。

因此,传统的以“GDP增长论”为衡量经济发展的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如今中国的发展,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何使资源得到更高效率的配置利用,这才是经济发展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而其中包含两个个方面:一是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单位产品的资源耗费数量;二是资源的配置效率,即通过分配资源到到不同领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首先,总需求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构成总需求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以及货币当局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贡献率在下降,而反观以前不足的消费需求在如今的中国扮演者越来愈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调整和优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总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的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拉动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出口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通过自身的产业换代升级来打开国外市场,而非一味的通过产品的价格优势,因为目前的中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土地价格居高不下,所以提高自身产品的品质才是唯一的出路。

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工业及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在中国今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农业的发展方式仍比较落后。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农业的地位依然是非常重要,目前国家对于农业的税负已经完全减免,所以未来农业的发展仍然落脚于科技,只有农业设备的改善,务农人员的科技素养提高,这样我国的农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够强有力,市场的竞争秩序不够规范,创新体系不够完善,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缓慢,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生产业及现代服务发展仍不够充分,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因此,必须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大力发展服务业,同时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然后,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人口户籍制度分为城市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二是通过中国的区域分布情况分为东,中,西地区经济发展。在中国今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梯度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城乡体质二元结构的积弊,城乡差距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设备,教育水平都远远好于中国的农村发展,但这一切都离不开城市的各种建设者,而其中大部分均来自中国的农村,可以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稳定环境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一个平衡关系,比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医保问题等,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教育问题等,这些问题均长期存在,但在原来追求经济增长量的时期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但是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走到了严峻的十字路口,所以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最大的问题是面对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西部地区有必要以破坏环境,利用耕地等为代价?另外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定要必要产业重复的情况,应该联系区域实际,定位自己的优势产业。因此,必须以突破二元经济结构,缩小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距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最后,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师决定经济发展中供给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是改善供给结构及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条件。在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体系的不完善,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的改善进展缓慢。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及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扩张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入及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增强转变,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经济效率的提高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综上,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各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恰当性和适时性,离不开对于国际经济金融形式的准确把握。因此,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环境,构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建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在党的十报告中,不再用“平稳较快发展”,代之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再用“又好又快”的提法,代之以“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寓意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这是继续推进我国经济沿着科学发展道路前进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十六大以来,我国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紧迫感、使命感,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主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支撑作用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经过十年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在质量和效益上仍然远远地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虽然我们年年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讲又好又快发展,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特征仍比较明显,发展效率总体不高,发展代价过高过大,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十分突出,质量和效益不高,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形成。

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环境有密切联系,特定的发展环境必须用相应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发展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从国际看,自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受到巨大冲击,出现了以总需求增长放缓和全球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多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发展方式的竞争。欧美国家为了摆脱经济衰退和债务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口收缩,我国出口遇到极大的困难。要在更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趋利避害,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必须加快构建更具活力更富有竞争力的发展方式。从国内看,经济发展内生条件发生新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加快,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能源资源约束更趋强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区域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中等收入阶段风险凸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的现状,必然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经济工作的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务必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我们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篇11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最近撰文解读党的十报告,诠释如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他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而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环境有密切联系,特定的发展环境必须要用相应的发展方式与之相对应,当发展环境发生变化时,发展方式就必须与时俱进。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具体体现在“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的要求上。

一个立足点——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发展方式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具体表现为: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重复建设问题没得到根本遏制,产业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城市化发展质量不高,等等。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就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如果不尽快改变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即便国内生产总值上去了、甚至跃居世界前列,但中国也很难真正成为世界强国。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真正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去,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四个着力——要把推动发展的重点放到“四个着力”上

——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过程。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等问题,仍然严重地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因此,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创造体制政策环境。

——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我国如果不能快速提高创新能力,将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和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更加被动。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抓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随着欧美等推进“再工业化”,我国一些领域现有的生产能力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我国目前这种高度依赖低端加工组装、缺乏技术创新和品牌的产业体系已经极不适应发展需要,迫切要求适应市场需要变化,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着力构建与绿色发展、新能源、信息化相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我国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并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土地供应日趋紧张、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传统优势正在逐步削弱,迫切需要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进一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五个更多——加快形成“五个更多”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国内外经验表明,只有立足内需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我们必须尽快改变高度依赖国际市场、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的增长格局,努力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之上。

——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既加大了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也制约着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

——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要素数量投入,致使各项要素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贡献有限。要改变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赚取微利润的发展方式,促进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推动,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

——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不仅单位产出资源、能源消耗居高不下,而且各种原因造成的浪费也相当严重。我国部分资源已高度依赖进口,能源资源供应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强化资源节约,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力争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经济更可持续发展。

篇12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我们党总结近30年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探索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问:如何正确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

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更加丰富,也是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更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课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内涵上主要是指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关键是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转变增长方式为基础,但发展方式的许多问题属于经济的外部性范畴,不能仅仅用资源配置效率来衡量,还要用发展的协调性、公正性、可持续性来衡量,不仅要靠完善市场体制来解决,还需要在完善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的进程中来实现。从一定意义上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使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根本性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问: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任务,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哪些紧迫要求?

答:集中反映在:一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着力构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体制,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二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是加强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缓解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四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五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深化区域分工合作,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形成工业化、城镇化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国土开发格局。

六是调整内需与外需结构,逐步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型增长机制。统筹协调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统筹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统筹协调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参与全球多边、区域合作的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问:如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互动过程。现阶段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市场功能,增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市场机制对技术进步和节能降耗的激励和“倒逼”效应。不从完善体制入手,缺乏制度性约束和动力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难到位。

当前,最迫切的,一是要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价格偏低,造成对资源要素过度需求和浪费,客观上刺激了经济的粗放型增长。资源价格改革涉及利益结构的调整,短期内会遇到一些阻力,还会带来低收入者承受能力问题,但不下决心推进这项改革,价格扭曲状况很难扭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很难落到实处。

篇13

1林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

1.1林业经济发展中的内部关系问题

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因在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时,一味追求林业资源的增长,而忽视了合理的利用。片面地认为只要林业资源足够多,那么林业经济就能迅速得到发展。

1.2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依靠林业政策的调节,林业政策主要包括管理部分和资金部分。政府在林业政策方面并未进行有效持续的制定与完善,这给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同时,资金的不到位,分配的不均匀,也给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1.3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

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仍旧是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传统的模式对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来说可能有短期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并未能产生长久的效益,甚至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反作用。

2林业经济管理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从解决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关系、加强林业政策的引导、改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林业科技经济等方面,加强林业经济管理。

2.1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内部关系的措施

林业经济发展与林业资源之间通常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需要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结合科学的数据分析得到最有效的协调途径,提出合理化改善建议,将是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方式。

2.2解决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影响的措施

通常林业政策能够指导林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林业政策时,需要对整体的林业发展情况和林业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政策本就是帮助人们协调林业经济发展的,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全面考虑。例如,在管理方面,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与体系;在资金方面,进行合理的分配。无论政策还是资金都适度向林业经济管理方面倾斜,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

2.3解决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的措施

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林业的科技研究工作,改变林业的体制结构,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将科学的发展模式融入到林业经济发展实践中,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推广新型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重组。

2.4发展林业科技经济

林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现代化科学技术。依靠科技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保护我国林业资源。重视林业研究,不论是基础性的还是应用性的,并要注重培养专业的人才来引领我国林业的发展,真正从整体上改善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现状,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进行林业改革的关键,依靠科技发展林业经济,才能逐渐步入正轨,找到正确的发展方法和途径。

3结语

篇14

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从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角度看,扩大消费需求,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体现了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目的的指导思想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就在指导思想上为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奠定了基础。观念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具体又是通过政策措施来实现的。要提高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结构中的比重,首先要改变投资结构,通过增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提高消费需求创造基础性的条件

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要求我们切实把握扩大消费需求与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力转变之间的关系。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之一。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要素,是要纠正我们过去主要注重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忽视消费拉动作用的某些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这一意义上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来拉动,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

从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的一般规律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是有其客观性的。通常在一国经济起飞阶段,投资是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投资的增长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的扩大,特别是“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以轻纺工业产品为主体的出口将会迅速增加,这时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得到明显提升,使经济增长转向主要由投资和出口来拉动。在实现了经济起飞以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国内的消费能力明显增强,这时,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断提高,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并且消费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拉动力。这是经济增长拉动力变化所表现出的规律性特征。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从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角度看,扩大消费需求,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体现了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发展目的的指导思想。因为扩大消费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没有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扩大,改善民生就没有了实质的内容。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是我们发展观念的重大转变。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不是以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为目的,不是以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为成本,不是以影响社会和谐为代价,而是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因此,把扩大消费需求,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既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般规律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何有效地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需要观念的转变来推进。发展观念的转变实际上是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深化的表现,主观的认识越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就越能够有效地推进经济合乎规律地发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就在指导思想上为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奠定了基础。观念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具体又是通过政策措施来实现的。因此,要把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政策导向。

一是从供给的角度看,要提高对消费品生产领域的投资力度,特别是提高对服务业的投资。要提高消费需求在社会总需求结构中的比重,首先要改变投资结构,通过增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提高消费需求创造基础性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