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网络课程范文

高中语文网络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5 11:13: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中语文网络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网络课程

篇1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网络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中语文网络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涌现出一批有关高中语文教学的专题网站和大量的网络课件,出现了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但它们基本上是将传统语文课程“网络化”,即只是把网络当作一种表现传统语文课程的媒介。这些表明当前高中语文网络教学无疑仍停留在低层次上。要将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必须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有重大的突破。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高中语文新课标),标志着新一轮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开始。高中语文新课标指明了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评价方式等方面体现出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应当运用高中语文新课标理念来指导高中语文网络教学。

1.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高中语文网络教学在选择内容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网络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提供了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并能跨越时空进行动态交互和资源共享,这些是传统语文教学所无法具备的优势。但从目前来看,高中语文网络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的作用仅仅是为一部分语文教师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备课资料和现成的教案、课件、试题、素材。网络课件也只是将课本内容搬到了网络上。高中语文网络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是没有选取到合适的课程内容。因此,我们应依据网络环境的特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目标和课程内容,选择适合高中语文网络教学的内容。

1.1 引导学生关注、思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未来公民正确的“公民意识”、“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今天的学生是明天国家的建设者、决策者。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而现在的高中学生,已不再把自己的思维视野束缚于学校里,已开始在思索自己的人生价值,关注国家的发展,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够坚定和成熟,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大多数高中学生喜欢上网,而网络中各种观点充斥其间,对学生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应利用高中语文网络教学的优势,一方面让学生树立起网络安全和守法等网民应具备的基本意识;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提供更多的、能启迪学生思考的人物和故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紧密地结合起来。

1.2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社区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了社区资源的概念,它包括了学校和学生所在社区周边环境中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人物、事件、实物;在课程内容选取方面,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大量增加了与现实相关的学习内容。这样就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也给予了学生一个很好的接触社会、了解家庭过去生活的机会。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社区资源,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整理成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在计算机教师的指导下建立专题网站与其他学校学生交流。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能大大提高学生与别人沟通、交流和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

1.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研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增加了大量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并与现实相关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它们涉及面广现实意义重大,如单靠课本上提供的素材和教师理解,要想让学生对它们有所感悟是相当困难的,而网络中丰富的内容及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给自我意识已初步形成、能相对独立地思考和判断的高中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机会,鼓励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去搜寻资料,去判别别人的观点,去体验、感悟、探究所学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网络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注个人的发展和身边的变化,是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科对学生个人发展、国家及社会的进步都是极为有用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语文学习有兴趣,才有自己想去好好学习语文的劲头;而关注现实问题的研究是让学生在语文网络学习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愉悦,增强学生的信息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为进一步的自主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2. 用新课程理念引领高中语文网络教学

2.1 处理好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网络具有海量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表现方式,这是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无法比拟的,但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互动是网络无法替代的。因此,在网络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运用网络技术,注意避免一些误区。首先,要防止那种新技术、旧理念的“网灌”课。网络课堂的内容不是越多越好,实现的方式也不是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教学内容反而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迷失方向,过于花哨的呈现方式会使网络技术喧宾夺主,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其次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学校网络的软硬件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使用网络技术,只有当使用网络技术能更好地解决课堂重点和难点内容、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时,我们才使用它。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书本、黑板、投影、网络各自的优势,让他们,扬长避短,为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服务。

2.2 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在网络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信息技术能力及他们与其他成员交流、协作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中的收获。因此,在网络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作为主要的标准,而应更多地看学生是否能自主地学习,能否与其他成员交流协作,分享资源和成果,能否独立地思考并有一定的学习成果作为主要标准。而这些正好适合了高中语文新课标所要求的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原则,高中语文新课标主张“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它在强调考查学生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的掌握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基本目标的同时,还考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与方法。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评价标准的改革,为高中语文网络教学的灵活性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研究

随着高中课堂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改革,致使网络资源走进了高中语文的课堂。高中语文课堂不再只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更是一个互动的课堂。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不创新教学模式,把网络资源高中课堂,那么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就会不断下降,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网络的发展使得网络资源不断丰富,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面临的问题。虽然有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引进的网络资源,但是在利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何克服问题,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高中语文的教学是本文研究的关键点。

1高中语文网络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

作为信息技术中的一种的多媒体。其具备着信息技术的显著特点。客观的说,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可以有效的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有些教师的教学全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内容展示使用多媒体,讲解课文也只是照着PPT念。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感到新鲜,但是久而久之就会感到无趣,枯燥乏味。多媒体本身拥有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等特点,而高中语文的知识点繁多,博大精深。很多教师都想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往往会忽略了教材的内容讲解,也不能按时的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的展现形式是多姿多彩的,但是很多教师只使用幻灯片的形式,形式过于简单,学生感到无趣。面对网络资源,教师总会禁止学生过多接触网络,让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简单来说,高中语文网络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多半出现在教师身上。

2高中语文网络资源有效利用的策略

2.1教师正确对待多媒体的使用

教师只有正确的对待多媒体的使用,才能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资源,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根据语文教材知识点来决定采取哪种多媒体设备和展现形式,对于多媒体的使用,不能过分的依赖,也不能完全放弃使用。多媒体的应用以及网络资源的选择,最主要的目的是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来展现教学内容。如果是网络上一些知名教师做好的课件,教师也要对其内容进行核实、选择、删减、修改,不能完全按照别人的表达方式进行教学。把网络资源与自己的教学想法有机地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要对选择的资料有所研究,不能一味地相信别人的观点。在教学方式上也不能只使用PPT展示,还需要使用黑板等传统的展示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徐志摩的人生和思想。

2.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

如果学生对网络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会影响教师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不能消极的禁止学生接近网络,而是应该积极的让学生全面了解网络,走进网络。让他们发现网络的新世界。发现网络上的丰富资源。网络资源对他们的阅读写作等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络是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适当的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读书网站和文学,让他们充分体验网上阅读的便捷和优越性。例如在教学了《鸿门宴》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一方面了解课文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网络上也有很多关于鸿门宴的文学作品,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

2.3对阅读内容进行指导

网络上的阅读内容非常丰富,一旦学生选择不好,就会陷入难以选择的困境。再者,学生对于该选择什么样内容的读物会感到迷茫,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网络的阅读内容进行指导。选择网络阅读内容的原则应该包括以下两点:以名家名著为主,读品味高的作品。选择与课文联系的作品为主,兼顾时文佳作。具体的做法有:(1)给学生列出适合的阅读书目。这些书目可以是中外名篇,如《飘》、《简爱》、《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等。(2)列出与语文课程内容相关的读物及课程推荐阅读的书目。(3)列出当下具有影响力的作品目录、作家名字。把这些整理好的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上网阅读。这样学生对于需要阅读的书目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拥有了阅读目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找到自己所要阅读的书本。并且这些书本的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内涵,也有利于学生读书氛围的营造。

2.4指导和训练学生网上阅读方法

有些学生在网上独立的阅读,阅读的效果是由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决定的。所以学生阅读的方法和习惯训练是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和训练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收集经典的读书方法,让学生选择和借鉴。一些名人作家的读书心得、读书方法教师可以多收集,以供学生参考。(2)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运用的训练。阅读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应重点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几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四种读书方式”、“课外阅读方法”等都适合高中生阅读使用。训练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

3结语

高中语文的知识点繁多,教学任务繁重。教师要有效的利用高中语文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教师与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教师能够正确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指导和训练学生网上阅读方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此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让网络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海贤.高中语文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J].软件:电子版,2016(9).

[2]卫浩.语文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陈华程,CHENHuacheng.网络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J].科教导刊,2011(15):143-144.

篇3

[内容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变革,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应当尽快认识网络,熟悉网络环境,充分调动网络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应当以同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己任,以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指导为突破口,身体力行,教会学生高效学习。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网络环境任务策略

(一)

2000年10月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业已拉开帷幕。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

语文,是人们从事学习、工作,赖以思维并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当信息化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信息高速公路上的WWW(全球信息网)、E-mail(电子邮件)、Archie(信息查询)、Netnews(网络新闻)等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交往、学习乃至工作、生活方式的时候,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如上传、下载、聊天等)。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这些变革,是不以传统的经典的语文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不强,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认识网络,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二)

所谓网络环境,是指构成国际互联网(Internet)以及与国际互联网相连的局域网络物理空间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软件。网络信息,是指网络上储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信息内容本身、记录信息的载体、信息的表达形式、信息组织的结构和信息传播的手段等要素。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们选取、组织、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在数量上具有海量性,在种类上呈现多类型、多媒体、跨地域、跨语种的特点;在分布上是分散、开放但具有独特的超文本链接和模糊检索关联的统一体;其形式特点则凸显出交互性,基于电子平台、数字编码基础上的多媒体超越了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集中了语言、非语言两类符号,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媒介,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事件,能触动人类的不同感官经验,在本质上成为人机互动的共享媒体;在效用方面,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和高增值性等特点。网络信息资源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这就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倡导的主旨。当不少语文教师正在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尴尬局面中,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一位具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能不对此予以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投入。

语文教育信息资源是网络信息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它在网络计算机上的存储位置,可分为泛在资源、导航资源和本地资源。泛在资源即未做过信息的学习网站,包括大型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广泛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资源一般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它通过目录的形式已完成了非本地资源的信息工作。P2P导航资源,是页面到页面的组织方式。它主要以标题的形式组织信息资源,点击标题即可到达文章的真实IP地址;S2S导航资源,则是站点到站点的组织方式,如网站首页的友情链接等。本地资源是指存在本地服务器或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结构良好,如CSC电子备课系统、K12教学资源等也属于此类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实际,选择利用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

近两年来,中文网络教育资源与日俱增,以语文教学为主题的教育网站也有了一定的数量。过去语文教师中只有极少部分的先行者费时费力封闭式地制作课件辅助教学的状况,将由于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的日益丰富和开放而得到根本的改变。如下列的教学网站(页)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作文快车(/~zuowenpal)

作文教学网()网上免费作文集,每周作文教学,语文教参,作文论坛,学生bbs。

作文岛(/~zowendao)

中学语文网(/helixing)有不少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小学flash课件下载,超大规模教学论文库,教案库、教师交友,php维护,强劲数据库支持。

中小学生作文网(/index.htm)

中山语文()

中基网语文教育(/xueke/yuwen/index.htm)

正宗语文网(/~zowendao)

语文之友(/~lzyjm)

语文在线课堂()

语文网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网络"相结合,有各类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网络教育频道()

语文大观园(/~wcunzhi)大语文网站,有逻辑、修辞、诗词、对联、开心果园等版块。

语文E网()

一苇渡航()

新华拼音输入法()新华拼音输入法,汉语拼音文字,中文速记,汉字编码,中国语文现代化,中国语言文字,汉语普通话。

网上语文课堂(/index.htm)华南师大中文系网上教学课题组主办。

网上语文课堂()提供语文教学辅导及高考信息。

天方网()初中语文学习辅导与练习,并提供解答。

人教社中学语文(/zhongyu/index.htm)

全语文五程式学习钥匙方略()课题组的一些资料和活动的最新信息,语文学习的讨论和研究,文学社、课件、教案等。

黄金书屋-成语故事(/book/41/104005.html)

汉拼文与文字码(/%7Ehpwen)

高中语文辅导站()

高考语文复习教与学()

高考网址(/gaokao/url.htm)会集全国各地高考网址,其中有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源。

成语查询系统(/file/utility/otheru/2000083104.shtml)

K12-语文教学天地(/teacher/sub_edu/chinese)

4U电脑书库()中华文化通志,汉语大词典,中华古汉语字典的Internet版。

(三)

近年来,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及其培养在各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美国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要求,简而言之有以下八条:1、具有信息修养的学生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2、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3、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4、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5、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6、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7、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8、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

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问题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浏览性阅读(博览)和探究性阅读(精读)未能受到重视。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的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浏览性阅读要求是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准确筛选所需信息。探究性阅读则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阅读过程中的浏览与探究,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方法上,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动。在教学过程上,湖北省李克刚老师设计过如下的学习流程:1、明确方向,提出建议。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组织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下,以"传记文学"为方向进行阅读,进而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把该文改写成《刘和珍君传》。2、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在明确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搜集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读书卡片,初步筛选、收集信息。如在开展《祝福》阅读教学时,有的学生就通过搜索引擎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把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集中在一起进行分析。3、归纳整理,分析理解。即引导学生对各种资料进行归类,发展学生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4、展示观点,深入认识。在占有大量信息并进行初步归类加工后,引导学生继续完善、加深对阅读主题的认识,对重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事物事理。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组织学生在聊天室里写作,发表看法,交流意见,衍生创造出新的信息。

网络环境下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阅读,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的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精读,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扩大学习时空,激发写作兴趣,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下的网络空间已经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极为自由和广阔的阵地,学校、学科、班级、个人主页正层出不穷,E-mail(电子邮件)、ICQ+Netmeeting(网络寻呼+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栏)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发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载体。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将直接激发创作欲,形成良性循环,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桑新民博士指出:"中国网络教育模式必须完成教师灌输为主向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教师有各自不同的专业,但各专业教师共同的使命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网络技术当然不是包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毫无疑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包括语文科在内的各专业教师首先必须自己先学会高效地学习。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版权所有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

2、桑新民:《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人民教育》2001年(8);《从印刷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福建教育》2001年(3)

3、李克刚:《网络环境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探讨》,

4、俞高敏:《信息技术与语文创新教育研究课题报告》,/teacher

篇4

关键词: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班班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给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生机。2012年9月,贵州省安龙县兴隆中学课题“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案例研究”(全国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获中央电教馆审批立项(现正在各学科教育中开展研究与实施),农村学校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拉开帷幕。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随着网络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高效性,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

语文,是人们从事学习、工作,赖以思维并进行交际的基本工具。当今人类社会,信息化:WWW(全球信息网)、E-mail(电子邮件)、Archie(信息查询)、Netnews(网络新闻)等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的交往、学习乃至工作、生活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如上传、下载、聊天等)。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的这些变革,是不以传统的经典的语文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目前,农村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不强,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语文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应用还没有完全付诸于行动,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认识网络,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经过人们选取、组织、序化后的有用信息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内容数量上具有海量性,种类上呈现多类型、多媒体、跨地域、跨语种;是分散、开放具有独特的超文本链接和模糊检索关联的统一体,突出交互性;多媒体集中了语言、非语言两类符号,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媒介,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事件,触动人类的不同感官经验,成为人机互动的共享媒体;具有共享性、时效性、强转移性、强选择性和高增值性等特点,其决定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主性,恰好应合了人本主义和素质教育倡导的主旨。相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情况,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因此,一位具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应该予以强烈的关注并积极投入到实际教学应用中去。

语文教育信息资源可分为泛在资源、导航资源和本地资源。泛在资源包括大型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其它广泛存在的网络信息资源。导航资源一般作为学习的辅助材料,它通过目录,从页面到页面或从站点到站点的方式组织,点击标题或者网站首页的友情链接即可到达文章的真实IP地址。本地资源是指存在本地服务器或计算机上的信息资源,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结构良好,如CSC电子备课系统、K12教学资源等。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结合学校的网络硬件环境实际,选择利用不同的教育信息资源。

网络环境中教学资源日益丰富和开放,以语文教学为主题的教育网站如作文快车/作文教学网/中学语文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小学生作文网/中山语文/中基网语文教育/正宗语文网/语文在线课堂/语文网络教育频道/语文大观园/语文E网/新华拼音输入法/网上语文课堂/天方网人教社中学语文/全语文五程式学习钥匙方略/成语故事/高中语文辅导站/高考语文复习教与学/成语查询系统/K12-语文教学天地/4U电脑书库/中华文化通志/中华古汉语字典Internet版等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网站教学资源帮助自己搞好教育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语文任务,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迅速扩展,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充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在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过程中,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指导学生学会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五是为研讨特定问题的探究性阅读。因此,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使学生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准确筛选所需信息。同时指导学生能够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围绕一定的主题,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并开展相关探究活动。

篇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证明,成功的语文教学,既要遵循教学规律,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凭借教材,挖掘美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有效融入美的教育。

1.借助语文教材,挖掘美的因素

"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首先要挖掘自然美。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其次要发掘社会美。社会没是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美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如《土地》写了劳动人民为保卫土地和争取成为土地的主人而进行的斗争。《荷塘月色》和《土地》两篇课文既表现了人的美,又体现了社会斗争的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蕴含着劳动美。再次,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美的因素无处不在,需要善于挖掘。

2.依托语文课堂,创造美的意境

2.1情感的和谐美。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取决于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的教具,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反应。"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马卡连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在讲课时使用不同表情,灵活多变,"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美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就能实现教师所期望的美育效果。

2.2内容的新奇美。众所周知,教学内容和形式无论多么丰富、美妙,如果学生早已熟知,就很难产生美感。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感官是很容易疲劳的,需要变异和调剂,需要新鲜的刺激。青少年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他们天性好奇,注意力难于集中。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考虑内容的丰富美、条理美等外,必须竭力创造新奇美。如钟德赣老师创立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就十分重视这一点。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拟编思维训练题、分小组讨论,在单元结束时,让学生出单元测试题……这一系列"反常"做法,大大刺激了学生感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了由此产生的新奇美引发的良性效应。

2.3流程的节奏美。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中,兴奋点的迁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上课铃到正式进入新课的几分钟内,学生的兴奋点仍在课间的某一人或事上。接下去的20-3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随之渐渐回落。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特点要仔细讲、切实练,让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处于亢奋的积极状态,体现一个"紧"字。一些非重点或已多次遇见过的知识点,则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整理,以体现一个"松"字。总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流程,讲究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

3.发展语文教师素质,传承美的教育

3.1教师的语言美。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均离不开语言,教师的主导性亦是靠传授的语言来体现。语文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作为肩负语文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最好的手段,亦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具有"不可逆转和无法估量"的作用。

3.2板书的简明美。板书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在课堂以简明的文字、线条等,将课文内容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再现出来的直观教学手段。好的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板书的特点最主要、最突出的应是简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板书,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创美的氛围。

篇6

一、整合的可能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

1.信息技术的特点。

(1)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

(2)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

(3)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4)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

(1)阅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2)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

二、学习环境的构建

学校建立语文网络教学网站“网络语文实验室”。网站分为资源区、学习区、交流区、教师区。

资源区分为站内资源和网络资源。站内资源有在线图书馆、基础知识、高考特区、新闻中心、学习方法、课件等;网络资源精选网上相关网站进行链接。

学习区分为课文、阅读、写作、口才、研究几个版块,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相应的版块以不同的课件形式呈现。

交流区有论坛和聊天室供学生进行异步或同步交流。

教师区介绍在线教师情况,提供电子邮箱,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整合的模式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1.教学内容问题化。

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及其他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从网络获取资源的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

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四、整合的实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力于探索“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此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搜集、甄别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电子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小组内成员之间交流、协作,小组与小组之间以问题的方式进行质疑、辩论,最终达到全班同学都能共享任何一组的学习成果。

应用“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题化。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然后确定系列课题,供学生选择。选题时,一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事能做”;二要与学生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有事可做”;三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有事愿做”。

2.自我学习、小组学习成果作品化。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一定要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交流。因为学生根据选定的课题,在研究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让其制作成电子作品时,他们会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组间交流问题化。

每个小组研究的课题不尽相同,为了使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其目的有三:①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②其研究的成果会存在不完善甚至错误认识的可能,通过展示会为其他同学或教师所发现,并通过解答其他组同学的疑问,使问题探讨的程度加深,认识更加合理;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和向其他组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倾听、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讲解、提问、辩论、思维等能力得以提高。

五、引发的思考

在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中,不断受到观念的冲击、技术的阻碍,体验着探索的艰辛和创造的快乐,引发的思考是广泛而深入的。

1.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革命的支柱。

信息技术不应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应该认识到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2.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篇7

关键词:语文网络教研 实效性 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网络教研作为“互联网+教研”的一种新型、新兴教研形式,具有传统教研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教研不受时空及人员限制,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只要有电脑、网络等基础设备,教师们就可足不出户地参与教研活动,在降低教研成本的同时还享受到了优质资源,可以与专家、教师等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探讨问题,弥补了传统教研的缺点,为促进教研活动有效开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渠道,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现实意义。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学科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具有基础性、广域性、开放性等特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研的融合,将网络教研以教学资源丰富、便于交流互动等传统教研不具备的优势,为语文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方式。

一、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刘延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调动全国500多万名教师参与、晒课300多万堂。这种‘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促进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1]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开发了大量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晒课、网络听课、网络备课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教研活动,能够满足部分教师需求,解决部分教师疑惑,缩小了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和数字鸿沟,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如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积极开展网络校际协作。搭建了校本部、湖畔分校、中宁宽口井希望小学三校区的远程教学平台。建立的网上备课平台,将教案、课件等资源共享到平台上,其他教师可以用批注的形式进行二次备课,然后在校际之间开展在线同步上课,且三校的学生可以进行交流互动,课后三校的教师也可以进行在线交流研讨,共享集体智慧,积累宝贵经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这样的做法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为促进教学公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渠道与方式。在对一线教师这一群体进行访谈时,青铜峡市回民中学苏红老师说到:“通过网络教研,我们能够与许多知识渊博的专家老师结识,与许多优秀的同行朋友交流。记得在上初三下册的一节综合活动课时,我把教学设计发在空间,其中活动重点是诗歌朗诵欣赏与学生习作创作,我想在课上让学生欣赏更高层次的诗歌朗诵,有一位山东的高中语文老师,转给我了一个网址,内容是她的朗读空间,她把《黄河》这首诗推荐给我,还给我推荐了背景音乐,为我指导一些朗诵细节,并且帮我完成了《人民万岁》这首诗的音频制作。”从这位老师对网络教研带给自己便利的陈述中,我们可看出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网络教研的帮助,使得朗诵这一环节非常成功,学生深深地受到了感动。这位老师也将这一成功归功于网络教研:通过网络教研,她得到了实用、恰当的教学资源并加以恰当应用,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改进教师教学方法

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资料的获取渠道与数量大大增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足不出户知天下事”的互联网时代,使得学生可以学习来自网络的各种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在互联网思维变革教学的引领下,一些学校开始将信息技术做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力,积极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教学的深度融合。例如: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银川市兴庆区第十八小学等学校都在进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这一模式将课堂内外的时间进行了调整,即教师将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完成自主学习,按照教师之前设计好并发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学习任务。课上则主要进行课堂交流、训练检测等任务。语文的教与学都需要用到很多的资料,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内容的了解与掌握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过程,对于已知的内容可以简单浏览,对于不懂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学习,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进行扩展学习……发现的问题、学习的心得等可以在课上进行交流。整个过程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了学生,使得语文教学从“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而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将这一模式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当中,需要有效的教研活动作为支撑,网络教研能丰富教学资源、及时回应和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便于师生更好地教与学,所发挥的作用也不言而喻。在被调查的中小学校语文教师中,认为网络教研对教师教学方法改进“很有帮助”和“有点帮助”的共占到了74.72%,而认为网络教研对教师教学效率提高“很有帮助”和“有点帮助”的共占到了75.46%。可见,大部分语文教师对网络教研在改进教师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这反映出网络教研在教学方法改M、教学效率提高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网络教研的出现与发展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思路,创新与变革教学方法的过程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专业能力。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平台能够将大量的优秀教师汇聚在一起,他们也许分布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区,但可以因为共同的研究兴趣与问题形成“共同体”。这一特点可以增强教研的交互性与时效性,使教师间的交流与讨论更自由、更充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更快捷、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此,有研究者也指出:“多数教师忙于备课、上课,能够专门进修的比例很小,网络则可以使教师的学习变得随时、随意。以网络为平台,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习的自主性和资源的丰富性是这种专业发展模式的两大特色。”[2]也就是说,网络教研能更自主地进行学习,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个性化的问题与需求,有利于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的兴趣,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从而帮助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现阶段,大部分具备信息素养的语文教师已形成在备课或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上网搜索有关教学资源的习惯,在与其他教师的对照与交流中,认识自身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取他人之长为自己所用,开阔思路,增长见识的目的。

总之,网络教研并不等于网络与教研的简单累加,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的全面整合。从本质上讲,网络教研在技术层面上是一种多元化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教研形式,在文化层面上是一种自主、平等、民主、协商、共建、共享的现代教研机制。因此,发挥好网络教研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服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度重点课题“区域化教师网络教研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134721499]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教育部关于印发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的通知[R].教技[2015]6号。

篇8

关键词:教育改革;大学;人文素质;语文;边缘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语文是中小学的主要学科,而在大学阶段,与专业课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这也是大学语文逐渐地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一些大学对大学语文课程也从设置到取消再到设置,不断地变化,这从侧面体现了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对于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可以说大学语文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其内容与教学实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质、道德水准等各个方面,而它对学生的社会化作用是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大学语文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这个语文能力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的必需品,是学生日后走向社会与社会沟通交流的能力,因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2)大学语文是一门有着先进文化背景和深厚底蕴的学科,对于塑造学生“三观”有重要意义。大学语文蕴含着我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并融合了高尚的道德伦理观念,对于个人品行和思想影响深刻,在大学生中体现得更为突出。(3)大学语文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大学阶段,大学生除了获得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培养兼具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新型大学生也是国家所倡导的。

二、大学语文课程面临的问题

大学语文在高校开设的时间较早,经历了开设、取消、再开设的过程,表现出高校对大学语文地位与作用的不确定性。尤其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应用性科学更受到社会各界的追捧,而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教育逐渐边缘化,也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大学语文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2.大学语文教学手段和方法滞后

纵观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与初高中语文教学相差不大。教师依旧是“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

3.大学语文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一方面接受着中国教学知识,一方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上更加多元化,他们更加注重自我意识的表达,然而,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只是局限在教材上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坚持以课件为准,高高在上,大学生得不到自我表达的权利,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满足不了学生全方位的文化需求,因此,从教师角度来讲,其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三、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对策

1.科学定位大学语文课程地位,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

大学语文应是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而当今的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道德缺失、文化知识薄弱等现象,急需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必须给予大学语文科学合理的定位,重视大学语文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学校的重视,提高师资力量,增加教师的交流和培训,有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就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对教学工作的实践与创新,教师可通过启发式教学使语文回归它的本质,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2.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学语文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改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1)计算机作为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应将大学语文与其进行有效地联系。从教师的教学课件开始,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音、图等优势,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讲授。(2)将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即让学生带着语文知识去实践。例如,学生学到个人道德与品行塑造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去观察身边的一些个人道德品行较差的行为,并让学生自我思考,采用怎样的手段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3)学习还可开设大学语文网上学习频道,其下设诗词鉴赏、小说阅读、秘书写作、申论辅导等专题性课程供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

3.更新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

教师作为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传递者,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从大学生所处阶段所具有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语文教学。面对大学生接受知识的国际化和全面性,教师应根据大学语文教材进行科学的延伸,不再局限于本学科本民族文化,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通过跨学科、跨国界来重新审视和解读各国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同时,现代社会也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观念更具有现代化,教师可将网络文学、影视文化、卡通动漫等纳入大学语文研究的范围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这些现代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培养了学生科学的逻辑能力和人文素养。

总之,大学语文教育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是高校应该重视并大力宣传和鼓励的,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玲.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多媒体;宏观功效

多媒体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很多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匹敌的优势,给传统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有必要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使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丰富和激活课堂,促进阅读教学的优势整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一、创建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营造或创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性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引起学生情感体验,打开学生的认知思路,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课堂教学力求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是关键。语言课程偏重于形象思维,更适合多种媒体的参与,因而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优美的抒情散文,可选用自然风景方面的图片和优美抒情的钢琴曲来设计课件的封页,在课前营造适当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适当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的情况下,是选用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和音乐。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创设了一个集文字、图像、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为一体的立体课堂环境,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通过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感觉,极大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序、生动地在课堂上展示各个直观素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在目前提倡以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指导下,如果能在课件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设计,在课堂上借助课件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提示,从而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分析和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也会激发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用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去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对学习的热爱,这就需要把课堂设置成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活动舞台。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促使抽象问题直观化与形象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传统教学媒体中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多媒体的直观教学,尤其是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中国建筑的特征》,理解和把握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是难点,应当从直观教学入手。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典型的体现这些特征的建筑图型,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表述,在图中找出柱、梁、斗、拱、举架,这种直观形象的对照使学生对中国建筑结构特征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从而顺利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可见,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直接感受和理解语言,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通过视、听、说加深印象,强化记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合理处理感性材料,优化感知刺激,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系统,为其形象思维奠定基础。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能将一些抽象的不易描述的内容转变成直观的形象的画面,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这也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从而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愉悦学习落到实处。

三、灵活再现课堂阅读教学过程

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就是再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发生阶段上猜想结论,有利于帮助学生揭示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十分有利。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组合,可以将抽象、微观、远程的认知领域,转化为生动的现实情景,从而缩小认知时空,扩大认知领域,使整个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如在利用多媒体教学中,讲解某些知识点时可以反复再现讲解过程,才能使学生能更直观、快捷、高效的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师的知识演绎过程反复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可以针对知识吸收的薄弱环节进行反复巩固和强化,直至最终理解消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学习过程,能够让语文阅读教与学的过程变得轻松自如。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异步性为学生提供了探究问题、巩固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并能真正落实学生的有效学习。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在相同的时间和空间里所难以达到的。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还可以加大语文阅读教学的练习量,能使训练形式更多样,反馈更全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媒体反馈及时、准确的特长,使课件具有跟踪学生学习情况的能力,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使教师能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程序,使教学任务得以有效完成。作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和使用者,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多媒体信息给学生带来的信息反馈,灵活地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欲、创造欲。

四、扩大阅读教学课堂信息容量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出现和应用,给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契机,为教育功能的全方位拓展创造了条件,它可以提供大量的背景资料(文字、图片、声音、电影片断等),为学生的开放式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需要拓展总结的东西比较多,此时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发挥其固有的特长。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课件功能,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课件,极大的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增大课堂的容量。如介绍成语知识时,制作PPT课件,可展示成语的全部类别,迅速让学生明确成语使用中应该注意的望文生义、搭配不当、重复赘述等多方面复杂问题。这样的课堂容量不使用多媒体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课堂容量充实,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好的电视节目、VCD、DVD、录像带等录制放到媒体服务器,也可以在教室直接上互联网,使用网上的资源。各种信息只需简单的组合,就可在课堂上使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教师在教学中也可经常向学生提供好的语文网站,扩展信息来源,通过多种渠道来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此外,多媒体技术还在最大程度上使资源得到共享,可以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新的多媒体技术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保证。

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后,课堂便形成了立体的信息枢纽,课堂信息交流途径由单一性变为多样化,并逐步发展为信息网络。这样既增大了信息流量,又拓宽了交流渠道,多媒体技术对刷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构建全新的课堂模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信息获取、转化、传递和创造的能力。由于现代教学媒体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并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教学模式为阅读教学服务,使阅读教学适应整个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对这一问题进行的一定的探讨与尝试显然非常必要。当然还要看到目前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具体分析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和优势,合理选择科学使用多媒体是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坚持的原则。

(作者单位:大连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1)

(上接第126页)

教育功能是通过宣传、教育、激励等道德活动方式,借助社会舆论、竞技体育的传统习惯,特别是良知和高尚的品格的示范作用,培养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道德意识、观念、品质和行为。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正、反面教材让参与者懂得善与恶、是与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从而提高竞技体育参与者的道德认识,完善自身的道德行为。

4.4竞技体育道德的评价功能

在竞技体育道德中的好与坏其实就是善与恶。在竞技体育活动实践中,用竞技体育道德的善与恶来评价其行为,并进行对自身行为的衡量,从而达到弃恶从善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善”对竞技体育参与者进行激励,竞技体育的参与者不单单是独立的个体,团队的凝聚力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整个团队在参加竞技体育活动时可能代表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这时,爱国主义的道德情感、民族振兴的自豪感,成为激励参与者为发展国家体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们亦可以用“恶”对竞技体育参与者进行谴责,谴责也是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从批评、指责的角度教育竞技体育参与者,警示和告诫他们什么是符合体育道德的行为,什么是背离体育道德的行为。这种评价形式也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5.结语

众多专家学者提出,加强竞技体育道德建设是一件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事情。当“刻不容缓和迫在眉睫出现在众多的呼声里,还不足以说明竞技体育道德的重要性吗?当今社会已被“绿色”所染满了,在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也应该呈现出“绿色”、“无污染”的画面。我国应重塑新时期竞技体育道德价值观,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竞技体育道德价值观取向多元化,新时代,我们应加强以义利观、胜负观、荣辱观、公私观、苦乐观作为主要内容的竞技体育道德价值观的教育。重视竞技体育道德,加强教育、提高修养,使竞技体育参与者在实践中表现出“善”的言行、思想,使竞技体育能够健康积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博.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分析及其建构[D].导师:赵忠祥.:河北师范大学,2007.

[2]王革,卓莉.浅析21世纪竞技运动中体育道德问题及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3):100-103+109.?

[3]孙卫欣.浅析当前竞技体育伦理问题[J].中国证券期货,2013,(04):322.

[4]张婷.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其构建途径[J].体育与科学,2009,(05):74-76.

[5]刘湘溶,刘雪丰.当前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其实质[J].伦理学研究,2006,(03):88-91.

[6]周德胜.加强体育道德教育,促进体育事业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