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市场定位范文

金融市场定位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5 11:13: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市场定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市场定位

篇1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市场定位

1村镇银行在监管层与学者眼中的定位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服务定位和宗旨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实行“小额、分散”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存贷款业务不能超出县域经济区域。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既要坚持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坚持商业存在原则,达到资本保值升值的目的。村镇银行只要在坚持信贷标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下,审慎经营、科学管理,合理运用定价机制,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首批提出试点的村镇有6个,仪陇县金城镇是其中之一。仪陇是国家贫困县,全县幅员面积176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2万人。当地银行业机构原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其中邮储机构不发放贷款,农行县支行的信贷审批权限比较有限,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是该县信贷增量投入的主要力量。截至2007年3月,该县各项存款余额4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9亿元,县域存贷44.37%。因此在仪陇建立一家村镇银行和一家贷款公司比较符合当地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从数据上似乎也可以证明村镇银行目前的改革试点是成功的:惠民村镇银行开业9个月时间,截至200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6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08万元,其中对97户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6笔、850万元,贷款余额520万元;对91户农户累计发放贷款95笔共210万元,贷款余额188万元;实现收入21.1万元。

在对村镇银行的介绍中还不可避免的谈到村镇银行区别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地方,从银监局的报告中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募集资本的开放性。村镇银行可引入本(外)地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自然人资本。四川仪陇村镇银行引入的就是南充市商业银行以及四川本地的其他几家企业。二是服务的社区性,村镇银行不得跨社区办理存贷款业务,可有效满足当地金融服务需求。三是由良好银行发起,有利于将成熟的业务产品推广到农村。南充市商业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二级城市商业银行,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现在的人员引入和业务管理基本都是依据南充市商业银行进行的。四是法人治理相对健全,业务流程相对清晰,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成立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对24.5万农户计29亿元的统一授信。

2村镇银行在农户眼中的定位

在经营者与农户眼中,与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市场三大机构的区别才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落脚点。

2.1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

2.1.1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比较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优势就是全国的网点以及规范的服务”,这是金城镇居民的话。农行全国联网系统优势使在外打工的当地农民有了最快捷、安全的方式将其资金进行异地划转,所以农业银行总是门庭若市,而居民也为排队长龙而苦恼。村镇银行的进入在短期内似乎也无法改善这种局面。由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于本土,所以其资金划转在跨行跨地区方面只能通过南充市商业银行和兴业银行的系统进行。而且目前在当地只有一家营业网点,虽然计划实施自助服务柜台,但很多农户根本无法使用。所以,无论是从村镇银行还是从农户个人的时间以及成本方面来看,村镇银行的存款获取是没有优势的。即从存款业务来讲,村镇银行需要把握好尺度才能在当地长期发展下去,农民也才能从中得到切实的益处。

2.1.2与农业发展银行的比较

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的贷款中,也有令人深思的地方。其中的贷款创新点在各媒体中都有报道,比如当地的獭兔养殖——但是这种看似新颖的贷款模式却是在政府的带领之下进行的——这让人看到的是一家政策性银行的做法。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村镇银行依靠了很多的政策扶持,但其盈利模式是什么?风险又由谁来承担?从这点上看,村镇银行的组织资本构架与其盈利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现在靠政策扶持,将来又怎么办?如果仅仅是依靠政策的话,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何在?

2.2与农村信用社的比较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那么就首先来分析下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区别。在农村信用社主任的眼中,僵化的体制以及落后的人员素质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资本的开发性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清的还有更现实的问题——外来性。虽然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优质的当地银行,但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它对于金城镇这样的农村来说是水土不服的——至少在短期来看。首先,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典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其优质的业绩来自于其在二级城市的投融资经验,而对于山区农民的金融需求而言,外来经营管理理念和外进人才是无法适应当地状况的。其次,从本地获取金融人才而言,很现实的方法是从农村信用社“挖人”。但是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员工在当地的高工资地位待遇以及长期的客户关系网络等等原因让已经在改进的农村信用社“放人”几乎不可能!这样看来,本来的人才优势则有可能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瓶颈”。

同时,在农户眼中农信社是给予过他们贷款支持的。不仅是村镇银行,早在2005年开始,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就已经对所有农户实行了授信,村镇银行的授信“不过是再走一遍别人走过的路而已”。虽然在银行中了解到村镇银行的授信额度有所提高(小额信贷),但对于只需要对农业生产提供金融帮助的农户来说,村镇银行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额度的提高。村镇银行的良好思路也在于此:比如,在农业保险方面,南充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方之一——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在此方面有着一整套的国际经验。村镇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在当地进行实践——这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比拟的优势。

3总结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处于尝试阶段,在调查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改革的目的所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而良好的金融服务。所以,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在摸索中勇于创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农村经济中逐渐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一)金融机构市场定位的内涵。一是市场定位的基点是竞争。市场定位的过程就是识别差别、发现差别、显示差别的过程。金融机构通过调查研究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各个品牌各自所处的地位、各有什么特色、实力如何,可以进一步明确竞争对手和竞争目标,发现竞争双方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目标市场通过市场定位与竞争者以示区别,从而树立金融机构的形象,取得有利的竞争地位。二是市场定位的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目标顾客。消费者不同的偏好和追求都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标准有关。金融机构只有通过了解购买者和竞争者两方面状况,从而确定本企业的市场位置,通过树立企业形象,为产品赋予特色,吸引更多的目标顾客,才能在目标市场上明确企业的服务对象,取得竞争优势和更大效益。三是市场定位的实质是设计和塑造产品的特色和个性。产品的特色和个性可有多种表现,既可以通过产品实体本身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价格、质量、服务、促销方式等形式来表现。金融机构通过市场定位,可以确认产品、品牌能在多大程度上对应市场需求;比较评价竞争者与本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在市场上的地位;抢先发现潜在的重要市场位置;了解和掌握应该追加投放新产品的市场位置,以及现有产品是否重新定位或放弃的方向等;设法在自己的产品、品牌上找出比竞争者更具竞争优势的特性或者创造与众不同的特色,从而使其产品、品牌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取得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如中国民生银行将自己的品牌个性定位于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服务,在中小企业客户群中树起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四是正确理解市场定位、产品定位与竞争性定位。市场定位强调的是企业在满足市场需要方面,与竞争者比较,应当处于什么位置,使顾客产生何种印象和认识;产品定位是就产品属性而言,企业与竞争对手的现有产品,应在目标市场上各自处于什么位置;竞争性定位则突出在目标市场上,和竞争者的产品相比较,企业应当提供何种特色的产品。三个术语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事物。中国金融机构往往都处于这样的处境之中,无论是银行、保险公司还是证券公司,无一例外地想做“最大”,只要有可能就想在所有的业务范围内取得最好的成绩。这固然是一个不错的定位,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金融机构在目标市场中恰当的定位,不仅能够使自己和产品为更多的顾客所接受和认同,还可以使银行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和资源,针对竞争对手的弱势和缺陷,扬长避短,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二)金融机构市场定位的基本策略。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金融机构应遵循发挥优势、围绕目标、突出特色、体现有形的市场定位指南,实施多种市场定位策略,涉及银行经营不同方面,且不同定位策略可以同时并存。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定位时应坚持优势原则。当今,国际大型银行治理的目标是发展核心业务,并购也是为支持核心业务发展战略,但当某项业务不再支持其核心竞争力时,银行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剥离,及时退出;这种不断进行业务整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实现定位目标的过程。金融机构在进行市场定位时应考虑自身全局战略目标,并且金融机构的定位应该略高于金融机构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对称点。这种定位就是一种隐含目标驱动,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机构的潜力并不断使这种潜力达到最大化。金融机构在进行市场定位时,一方面,要突出外部特色,即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资本实力、服务、产品质量等,确定一个与其它金融机构不同的地位。如工商银行将自己定位为“客户身边的银行”、“依赖的银行”,强调信誉实力和网点实力;民生银行则定位在“平民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定位于“市民的银行”等,突出中小型银行灵活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突出内部特色。在同一银行甚至同一城市中的一家银行,也可以根据所处地理位置或自身服务等特点,区分出不同的特色设置分支机构。

二、典型案例:花旗银行差异化市场定位

(一)市场目标的选择。花旗银行力争要成为中国主要的人民币放贷银行,其目标是将花旗银行的所有系列产品带到中国,并由此定下了系列市场目标:选择与中国的银行系统建立战略联盟进行业务合作,提高市场的成熟程度和扩大市场容量;要扩大客户量,要提高企业客户的服务附加值,提高个人消费者客户的服务附加值。

(二)目标客户定位。公司业务方面,花旗银行此前的客户大部分是外商投资企业,未来的业务增长将主要转向来自优质的本地公司。个人业务方面,“花旗贵宾理财”是全球闻名的名牌服务项目之一,因此,花旗银行要争夺中国的高端客户。多元化的投资理财才是花旗银行着力培养的市场,具体区分方法如下:一是收费淘汰。设置存款门槛,通过收费存款的方式淘汰掉一些效益低的客户,以保证对高端客户的服务质量,同时也让其客户感觉到成为花旗银行的客户是身份的象征。二是差别服务。花旗银行“一对一”式的理财咨询柜台和贵宾服务房间比储蓄柜台面积大很多。花旗银行的差异化策略完全配合其市场细分策略,一切出发点是瞄准自己的目标顾客群———高端市场,客户资产越多,收的服务费越低。花旗银行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形成了“对于银行来说,最好的经营策略就是明白自己不该做什么”的经营哲学,把客户市场区分为不同的门类,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来满足客户需求。如今,中国是花旗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花旗在中国市场获得的巨大成功,其选择与中国银行系统建立战略联盟,设置门槛,收费淘汰,抢占高端客户,实施贵宾理财,根据客户资产量差别定价、差别服务的经营理念和差异化服务策略值得中国金融机构学习和借鉴。

三、中国金融机构市场定位的差异化策略

差异化发展战略是市场定位的基础,也是现代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一种常用而有效的理念和方法。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可以摆脱传统金融机构低水平竞争的格局,凸现出金融机构的比较竞争优势,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一)金融产品差异化定位策略。金融产品定位首先要确定具体的产品差异,对目标市场竞争者和企业自身状况进行竞争优势分析。对于所设计的金融产品,要考虑产品的差异对目标顾客的重要性、金融机构实施产品差异的能力、所需时间、竞争者的模仿能力等,并做出相应决策。金融产品差异化定位的侧重点在于它的独特性和专业性,金融机构一般都通过产品在某一方面的专业特长进行定位,使得产品能够在市场中找到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细分市场,同时通过这种产品定位巩固这一市场。因此,很难看到金融机构进行全面优势定位的金融产品,这样的定位既花费巨大的成本,而且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交通银行利用自己在外汇业务上的优势开发出了“外汇宝”,招商银行利用自己在网络方面的优势推出了“一卡通”,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推出的“神行车保”汽车保险等,都是金融产品差异化定位的例子。

篇3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市场定位

1村镇银行在监管层与学者眼中的定位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服务定位和宗旨是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县域经济,实行“小额、分散”和商业可持续原则,存贷款业务不能超出县域经济区域。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既要坚持服务“三农”,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要坚持商业存在原则,达到资本保值升值的目的。村镇银行只要在坚持信贷标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原则下,审慎经营、科学管理,合理运用定价机制,有效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首批提出试点的村镇有6个,仪陇县金城镇是其中之一。仪陇是国家贫困县,全县幅员面积1767平方公里,人口10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2万人。当地银行业机构原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其中邮储机构不发放贷款,农行县支行的信贷审批权限比较有限,农村信用社和农发行是该县信贷增量投入的主要力量。截至2007年3月,该县各项存款余额4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0.9亿元,县域存贷44.37%。因此在仪陇建立一家村镇银行和一家贷款公司比较符合当地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从数据上似乎也可以证明村镇银行目前的改革试点是成功的:惠民村镇银行开业9个月时间,截至2007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36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08万元,其中对97户中小企业累计发放贷款116笔、850万元,贷款余额520万元;对91户农户累计发放贷款95笔共210万元,贷款余额188万元;实现收入21.1万元。

在对村镇银行的介绍中还不可避免的谈到村镇银行区别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地方,从银监局的报告中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募集资本的开放性。村镇银行可引入本(外)地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自然人资本。四川仪陇村镇银行引入的就是南充市商业银行以及四川本地的其他几家企业。二是服务的社区性,村镇银行不得跨社区办理存贷款业务,可有效满足当地金融服务需求。三是由良好银行发起,有利于将成熟的业务产品推广到农村。南充市商业银行是全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二级城市商业银行,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现在的人员引入和业务管理基本都是依据南充市商业银行进行的。四是法人治理相对健全,业务流程相对清晰,经营机制相对灵活。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成立后的几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对24.5万农户计29亿元的统一授信。

2村镇银行在农户眼中的定位

在经营者与农户眼中,与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农村金融市场三大机构的区别才是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落脚点。

2.1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

2.1.1与中国农业银行的比较

“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的优势就是全国的网点以及规范的服务”,这是金城镇居民的话。农行全国联网系统优势使在外打工的当地农民有了最快捷、安全的方式将其资金进行异地划转,所以农业银行总是门庭若市,而居民也为排队长龙而苦恼。村镇银行的进入在短期内似乎也无法改善这种局面。由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于本土,所以其资金划转在跨行跨地区方面只能通过南充市商业银行和兴业银行的系统进行。而且目前在当地只有一家营业网点,虽然计划实施自助服务柜台,但很多农户根本无法使用。所以,无论是从村镇银行还是从农户个人的时间以及成本方面来看,村镇银行的存款获取是没有优势的。即从存款业务来讲,村镇银行需要把握好尺度才能在当地长期发展下去,农民也才能从中得到切实的益处。

2.1.2与农业发展银行的比较

在四川仪陇村镇银行的贷款中,也有令人深思的地方。其中的贷款创新点在各媒体中都有报道,比如当地的獭兔养殖——但是这种看似新颖的贷款模式却是在政府的带领之下进行的——这让人看到的是一家政策性银行的做法。作为一家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企业,村镇银行依靠了很多的政策扶持,但其盈利模式是什么?风险又由谁来承担?从这点上看,村镇银行的组织资本构架与其盈利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冲突,现在靠政策扶持,将来又怎么办?如果仅仅是依靠政策的话,村镇银行与农业发展银行的区别何在?

2.2与农村信用社的比较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第一次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的产物,那么就首先来分析下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区别。在农村信用社主任的眼中,僵化的体制以及落后的人员素质是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资本的开发性从本质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清的还有更现实的问题——外来性。虽然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优质的当地银行,但通过我们的实地调查了解到:它对于金城镇这样的农村来说是水土不服的——至少在短期来看。首先,南充市商业银行是一家典型的城市商业银行,其优质的业绩来自于其在二级城市的投融资经验,而对于山区农民的金融需求而言,外来经营管理理念和外进人才是无法适应当地状况的。其次,从本地获取金融人才而言,很现实的方法是从农村信用社“挖人”。但是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员工在当地的高工资地位待遇以及长期的客户关系网络等等原因让已经在改进的农村信用社“放人”几乎不可能!这样看来,本来的人才优势则有可能成为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瓶颈”。

同时,在农户眼中农信社是给予过他们贷款支持的。不仅是村镇银行,早在2005年开始,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就已经对所有农户实行了授信,村镇银行的授信“不过是再走一遍别人走过的路而已”。虽然在银行中了解到村镇银行的授信额度有所提高(小额信贷),但对于只需要对农业生产提供金融帮助的农户来说,村镇银行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额度的提高。村镇银行的良好思路也在于此:比如,在农业保险方面,南充市商业银行的投资方之一——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在此方面有着一整套的国际经验。村镇银行需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础上在当地进行实践——这是农村信用社无法比拟的优势。

3总结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正处于尝试阶段,在调查中遇到的很多实际问题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改革的目的所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而良好的金融服务。所以,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在摸索中勇于创新、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农村经济中逐渐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金融服务 市场定位

一、市场定位的理论发展

(一)企业市场定位的概念

市场定位是企业及产品确定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市场定位是由美国营销学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在1972年提出的,其含义是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

(二)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涵义

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就是指农村信用社为自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找到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适当位置,使自己的各个方面能在客户心目中留下别具一格的银行形象和值得购买的金融产品的印象的过程。

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内容包括竞争战略定位、顾客定位、产品定位和形象定位。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要通过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环境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等等作为基础,最后确定市场定位战略。

准确的市场定位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竞争力,使农村信用社能够应对外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多重挑战。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二、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是面向“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之所以定位“三农”,是因为农村信用社主要是由广大农民入股组成,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农村,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和广大农民,服务对象以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为主,员工最熟悉的服务领域是“三农”。同时,受区域经营特性所限,农村信用社在资本、规模、成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各方面均受到严重制约,难以和大中型金融机构争夺大中型客户,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无论业务怎么发展,都必须植根农村,贴近农民。另外,这又是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所必需的,因为农业是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受到国家的政策保护,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经济周期、行业发展、人口和地理、社会心理和客户利益因素,可以得出结论:农村信用社的这种市场定位将使自身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要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加强经营管理,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这一提法,已明确了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也主要在“三农”,但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一些工业化程度高、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或即将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三农”的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些个体、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民已不再是农民,而是工人、商人、投资者,在此类情况下,如果再从传统的“三农”概念中去界定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那么就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与情况的变化,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就同实际情况产生了严重的背离。

(二)二不同类型特征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具体模式

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活动中要坚持以支持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支持“三高”农业,在满足农户一般性种养业贷款和小额消费贷款资金同时,增加对农产品加工户、个体工商户、运销户的信贷支持,要根据当地政府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对优势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有一定种养规模且信用好的农户和辖内符合国家产业、行业政策,优先扶持,对名胜和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当地龙头企业等作为自己主要的客户群体。针对实际情况,调整贷款期限,对一些经营周期长的项目,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或者实行活放活收的贷款管理模式,让农民拿到一笔贷款后,在定期归还贷款利息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滚动使用贷款。转变观念,适当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投放数额,农民提供多门类全方位的信贷扶持。

(三)城郊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1、坚持服务“三农”支持高效农业发展

城郊农村信用社要优先安排资金支持高产、高效益农业,以及与城市居民密切相关的“菜篮子”工程,重点要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努力把城郊培植成城区居民生活资源的供应站,从而加大城区对郊区市场的依赖。特别要支持用地面积小、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等。在支持方式上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以产业大户和专业户为扶持重点,带动城郊农民走共同发展的路子,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与支持,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2、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

位于城郊的信用社与设在农村的信用社在经营环境与服务对象上有明显区别,城郊农村信用社必须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创新发展思路,找准市场定位,走出特色之路。城郊型农村信用社随着其“农”字色彩的逐渐淡化,不能再将市场片面地定位于“小农业”,同时,也不能把自己等同于一般商业银行,片面的追求“小而全”的经营模式,那只会在削弱自身总体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为城郊信用社以后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随着城乡结合部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兴起,为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而这恰恰就是各大金融机构竞争力最薄弱的领域,是城郊型信用社最容易争取和发展的空间,这也符合城郊型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的现实和分散风险的要求。因此,城郊型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应该是:坚持以“农民自己的银行”为定位点,大力拓展支持社区发展和民营企业两个空间。

三、规范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的思路

(一)推进农村信用社市场业务创新

太和联社所处地域工业较为发达,农业为相对弱势产业,且大量农村人口随着锦州市城镇一体化的推进,纷纷涌入城市工作,“三农”信贷需求逐年萎缩。最为一家城区型农村信用社,太和联社根据锦州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自身发展的定位是:

在满足辖内“三农”资金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城区存、贷款市场规模,以城镇自然人贷款为主,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不断夯实发展基础,规范业务条线,开发适应地域特性的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以打造现代化的农村商业银行为目标,成为锦州市金融领域的佼佼者。

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推动业务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始动力,谁就占据了业务创新的制高点。农村信用社应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努力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人才竞争机制,切实保证农村信用社能够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同时,要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在业务创新中做出贡献人员的激励力度。

(二)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

目前,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初步到位,绝大多数省份都选择了省联社作为政府行使管理职责的机构。在“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承担责任,信用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新体制下,省联社如何履行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责,现在还没有成型的模式和做法可供遵循。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系统工程,我们称之为“现有认知水平的最佳选择”,是符合实际的。

(三)争取政策支持为营造实现市场定位的良好氛围

篇5

金融危机前的跨境筹资模式

过去十年,国际银行业境外债权债务规模迅速扩大,增速甚至超过很多国家的国内信贷,跨境资金市场越来越重要。

各国银行债权债务的币种结构并不一致,如法国的银行境外净头寸基本是欧元,可直接从其国内市场融资解决,但诸如英国、瑞士、德国和荷兰等国的银行境外净头寸则主要是美元,它们在本地市场得不到足够的美元,且持有美元的对手方也不需要欧元,双方往往达不成交易,因此需要通过跨境筹资来弥补资金缺口。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仅欧洲的银行跨境资金需求就达约3500亿美元,但与当时8万亿美元债务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当然,跨境筹资的关键不是跨币种的资金需求,而是决定银行风险状况的到期日结构。大量美元净头寸表明欧洲银行为获取较高回报率,将资金投向了那些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的美元资产,但这些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期限较短的美元拆借和外币掉期,从而使银行承受了很大的展期风险。

危机前,其他国家的银行与欧洲银行情况不同。日本的银行当时虽也持有大量美元净头寸,但其美元债权流动性很高(如持有美国政府债券),且日本银行很少利用短期拆借资金进行美元投资。韩国则不同,韩国银行尤其是在韩外资银行因与企业进行外汇衍生交易,在危机前几年中背负了大量境外美元短期负债,因其不受当地外汇流动性规定的限制,且可从母国低成本筹资,因此,通过开展大规模境外融资来满足投资需求。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银行与韩国银行业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它们虽也利用跨境资金,但主要通过掉期交易,其境外债权头寸不高,也不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

新兴市场国家尽管也参与国际市场,但对跨境资金需求不大。如在墨西哥,外国银行只持有少量的比索资产,主要通过本地资金市场进行筹资。在巴西,不论是外国银行还是本国银行都主要依赖本地资金市场,同时须遵守有关外币风险敞口的规定。亚洲金融中心地区的银行,如香港和新加坡,其为市场提供美元,但需求相对较小,基本上是美元的净提供者。因此,这些地区银行在危机早期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纵观危机史实,为正确评价危机导致市场动荡的重大影响,应认识到美元在掉期交易中作为周转货币的作用,比在即期交易中更重要。欧洲国家的货币互换标的除了美元外,还可能选择欧元,但大部分其他币种的互换标的则只能选择美元。实际上,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共同参与到外汇掉期市场亦是导致流动性紧张的原因之一。

跨境市场资金转移及溢出效应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跨境资金市场出现紧张态势。随着银行通过表内外投资工具涉及巨额次债投资等信息被披露,市场担心加剧。交易对手资信状况的不确定性使银行缩减了信贷额度,市场上资金供应骤然减少。由于这一过程是系统性的,市场参与各方担心资金不足,开始预先储备流动性,由此导致市场上资金供给下降,银行也开始降低杠杆率。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资金期限错配严重,并依靠跨境筹资的金融机构风险完全暴露。此时,由于持有长期美元投资的机构在客观上因市场缺乏流动性而无法出售资产,并在主观上因不愿立即出售贬值的资产而承担损失,因此,尽管信贷环境不断恶化,但银行对跨境资金特别是美元的需求仍维持高位。

无担保资金市场压力跨越时区传递到有担保资金市场

由于担心交易对手风险,无担保资金市场上易出现资金紧张压力,且这种资金紧张很快在美元离岸市场上显现。由于外资银行在美国市场上融资成本提高,使得其越来越依靠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筹资。于是,时区之间的差异加大了离岸美元市场的压力。不过,在亚洲和欧洲市场上,很多资金的拆出方,尤其是官方机构不愿意进行无担保拆借,导致美元流动性供给下降。因此,美元资金的压力持续到整个亚洲交易时段和欧洲交易时段的初期,一直到美资银行在其交易日提供美元流动性,这种压力才得以缓解。

无担保资金市场的融资难问题使得金融机构转向有担保资金市场,即使在这里交易对手风险被弱化,但有担保融资市场上也是压力重重。由于担心信贷质量和抵押品变现问题,利用私营机构证券回购进行融资越来越难,这进一步增加了抵押品估值的波动性,导致贷款人倾向于回收资金。最终,大量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美国庞大的三方市场进行融资的证券也被贷款人拒收。

美元的供求日益不平衡也造成外汇互换市场资金紧张。当一些机构想通过互换市场进行融资时,贷款人却从市场上退出。其主要原因并不仅仅是交易对手的风险,而是贷款人前瞻性持有美元头寸的谨慎性。

对各国市场流动性的冲击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跨境资金市场的资金紧张状况也影响了国内资金的流动性。有证据表明某些国家国内资金成本在上升,反映出机构想把手中资金在外汇互换市场上换成美元。这种行为使得美元市场的压力传导至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市场。在这些离岸金融市场上,参与者们都想借本币而换美元。在巴西,离岸市场危机使得以前能获得离岸资金的国内公司不得不转向国内资金市场,产生了对小企业的挤出效应,同时也推高了融资成本。

国际市场上日益增加的避险交易引起很多货币的全面贬值,特别是某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受到的冲击更大。例如,墨西哥比索贬值导致一些公司衍生产品外汇交易损失惨重。损失产生后的追加保证金又增加了美元需求,从而导致比索更大程度的贬值,如此恶性循环。

篇6

关键词:金融本科 环境 培养目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本科人才成为当今社会成为最重要也是最紧缺的人才之一,金融本科学生因其数量多在金融教育中受到格外的重视。因此,根据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面临的环境,在对其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的前提下研究改进金融本科教育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面临的理论与市场环境

(一)面临的理论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以银行活动为核心的金融格局,逐渐向以资本市场的融资活动为核心转化,由此以财务决策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微观金融理论逐渐被大家重视起来。由托宾和马克维茨创建的现资组合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形成了现代西方金融学的主流学派。

伴随西方金融理论向微观转化的潮流,西方金融教学开始日益重视资产定价、衍生金融工具、货币时间价值等金融经济学的内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的金融本科教育也应该适应这一世界金融理论引领的金融教学方向的趋势,使金融本科教育与金融理论的发展保持一致。

(二)面临的市场环境

1. 国内市场环境

从1994年实行新的金融体制以来,我国的金融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发生了较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及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

市场经济改革之后,我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的“大一统”的金融模式解体,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体系:除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1994年又建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而且出现了大量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和合资银行大量涌入,可以预见:随着入世带来的金融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机构多元化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伴随金融机构多元化的金融体系转变,中国的金融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除了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做出界定、整顿同业拆借市场、规范货币市场外,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化和上市以及利率的市场化。这些新变化无一不对金融学本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丰富,而且要求其要能够紧跟时代特征更新知识。

(2)金融市场趋于成熟

我国金融市场经过20多年的锤炼已经越来越趋于成熟:以银行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市场为核心的货币市场和以股票债券为主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货币资本市场规模的发展壮大,又带来了筹资方式由间接为主转为直接为主,筹资方式多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金融工具的不断更新及金融风险的不断加剧。

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仅使金融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要求以往金融本科教育中忽视金融市场理论和实务的传统金融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加入与金融市场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及技术,以使金融本科教育的内容有多元知识的结构。

2. 面临的国际市场环境

当前,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伴随这种经济发展潮流,我国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进程明显在加快,经济领域中对单一性金融人才的需求必将减少,从而增加复合性金融人才,即既懂管理又懂金融的人才和既通英语又懂金融的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的金融本科教育以最快的速度和方式不断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二、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的目标定位

在我国金融学专业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曾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对人才培养目标做过几次大的调整。20世纪50年代主要强调培养金融战线的领导干部,60-70年代主要培养又红又专的财经工作者,改革开放以后强调为金融系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设置了金融学专业,其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普遍定位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无疑对金融本科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临新时期金融本科的人才市场需求,这个目标定位显然要加以调整。通过对近几年金融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结合国内外金融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当今金融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重点培养通才中的专才”较为合适。理由如下:

1. 以“通才”为主要的培养目标

过去我国的金融高等教育基本上属于“专才”教育,这种培养模式比较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当前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入世6年来金融业越来越开放,这就要求金融本科教育不能只注重某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既要掌握银行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同时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学生还必须掌握大量的国际金融知识,熟悉和了解国际金融的有关原理和规则。因此,金融本科教育必须以“通才”为主要的培养目标,打造宽厚的基础,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全方位的能力。

2.市场需求状况要求必须强化“专才”教育

市场需求是我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而当前各类企业的需求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的金融本科教育在“通才”的基础上必须强化“专才”教育。一个专业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的满意程度。当前金融本科生的就业问题存在一种矛盾,一方面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金融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当然这与个别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各类企业的不同特点要求金融本科学生在具备丰富金融知识的同时,要根据本企业的业务特点强化某方面的技能。金融专科生较薄弱的金融基础知识使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而更高级别的研究生又因过于侧重理论知识也不适合做具体的金融工作,大量的企业需要的是既有广博的金融知识又在某方面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如金融市场决策,需要金融本科生在具备丰富的知识之后又把“专”的知识学会,在市场决策中专管某项业务,而且决策要正确。所以,我们的金融本科教育仅局限在“通才”培养上还不够,而应该是不论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是“通才中的专才”。

三、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的思考

(一)改革并完善金融本科课程设置,以适应新的培养目标定位

无论是何种培养目标定位,都必须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强化或弱化某些教学环节来实现。“通才中的专才”这一金融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课程设置,总体应以“淡化专业课,强化选修课”为思路。专业课可以保证学生掌握本科阶段必需的基础知识,满足本科阶段“通才”教育这一培养目标,选修课则可以保证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满足“专才”这一目标定位。学生毕业后无非两大去向,一是就业,二是考研。基于这种实际,可在金融学专业上设定多个金融方向,并在各方向上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群体,这样来保证所有本科学生在具备一定金融基础知识的“通才”基础上,既满足部分学生就业的“专才”需求,也满足部分考研学生的“专才”需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新的环境需要

1. 结合专业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学后知识又掌握得不牢固,导致“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弊端出现。因此,可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并用的形式教学,如采取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金融学的许多课程如《国际金融市场》、《银行会计》、《证券投资学》等实际上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运用案例教学加深学生的印象和激发兴趣,运用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加强校企联系,建立“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注重学历这一社会潮流下,各高校的教师队伍基本上由硕士或博士组成。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自身的实践能力却不够丰富,具体到微观的业务操作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之后加大学生校外实习的力度,让学生到实际的金融部门去实习,实现“走出去”的方式。这一方式的实现可通过教师与实际金融部门的课题研究,加强与金融企业的联系,以方便本校学生的实习。同时,还要运用“请进来”的方式,定期聘请金融实际部门的专业人士以办讲座、座谈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发展状况和简单的实际业务操作。

(三)在适宜的课程中推广双语教学,以强化金融本科学生的外语能力

中国入世带来的金融开放程度的扩大及金融全球化趋势都要求现代的金融本科人才既要掌握大量金融基础知识,又要强化英语和通晓国际金融惯例,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就是在适宜的课程中推广双语教学。目前双语教学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受到重视,但总体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一探索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一定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课堂容量确定是否进行双语教学,一般来说,课程难易程度适中,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适宜推广双语教学;二是要注意加强双语授课教师本身的英语及金融理念的修养,某种程度上这是决定双语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三是要注意双语教学选择的教材应以最新的英文原版教材为主,这既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跟踪金融理论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最新的金融理论知识。

(四)积极筹建金融实验室,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为了达到“通才中的专才”这一目标,除了课程设置上在专业课之外加大选修课的份量来体现以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要有配套的金融实验室来体现。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培养方向建立相应的金融实验室,如模拟银行、模拟股市等。又如在模拟银行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会计等理论知识,通过计算机谋求一个职位,模拟银行业务。在这种模拟环境中,学生通过进行业务模拟实践,可增强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扬等.中国金融理论前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李洪梅等.关于新时期金融本科教育的思考.全国高等院校金融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优秀论文集,2006.4.

[3]王学武.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思考[J].吉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8).

[4]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5]曾康霖等.金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M].西南财大出版社,1998.

任务来源:2006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篇7

1 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业务经营范围和成立条件

1.1 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

《办法》规定消费金融公司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经银监会批准,消费金融公司可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人民币业务:(1)办理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2)办理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3)办理信贷资产转让;(4)境内同业拆借;(5)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6)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7)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业务;(8)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9)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10)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其中:

(1)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是指消费金融公司通过经销商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约定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耐用消费品(不包括房屋和汽车)的贷款;

(2)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是指消费金融公司直接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的贷款。

(3)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

(4)消费金融公司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经银监会批准可以设立分支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的具体条件由银监会另行制定。未经银监会批准,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在注册地所在行政区域之外开展业务。

2 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条件

2.1 公司基本要求

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最低限额为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银监会规定的公司章程;有健全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等制度;有与业务经营相适应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其他设施;

2.2 主要出资人要求

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有较高要求,《办法》规定主要出资人应为境内外金融机构和银监会认可的其他出资人,且应具备下列条件:

(a)具有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经验;

(b)最近1年年末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c)财务状况良好,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合并会计报表口径);

(d)信誉良好,最近2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经营记录;

(e)入股资金来源真实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f)承诺3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消费金融公司股权(银监会依法责令转让的除外),并在拟设公司章程中载明;

(g)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机制和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

(h)境外金融机构应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处2年以上,或已设有分支机构,对中国的市场有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且所在国家或地区。

2 中国消费金融公司的当前试点情况

银监会在《办法》颁发后圈定了北京、上海、成都、天津四地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试点期间,每个试点城市设立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分别是:

(1)2010年2月底,国内首家消费金融公司――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下称“北银消费”)在北京正式挂牌营业,该公司由北京银行独资设立,注册资金3亿元人民币。

(2)2010年3月1日,四川锦城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锦城消费”)在成都宣布成立,注册资本3.2亿元人民币;其中,成都银行出资占比51%,马来西亚丰隆银行出资占比49%。

(3)2010年6月,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银消费”)在上海成立,由中国银行、百联集团及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亿元组建,中国银行控股。

(4)2010年12月,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下称“捷信消费”)在天津成立。与中银消费、北银消费和锦城消费3家“银行系”色彩不同,捷信消费为外资独资,由中东欧最大的私有投资集团――PPF集团全资建立,注册资金3亿元。

以下是这4家公司的基本情况和当前贷款规模如下:

3 当前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和产品定位

3.1 中国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还有待培育

虽然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余额以7万亿人民币的规模居亚洲第一,但需求主要集中在房产、汽车和小贷消费信贷,这三类需求主要由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银行卡中心的产品所满足。并且,在消费信贷总量中,扣除住房和汽车以外的消费信贷仅占贷款总量的1%左右,而美国这一比例大约为25%。这说明,面向个人的消费信贷市场在中国尚处起步阶段,还有待培育和发展。

3.2 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

当前中国的消费金融公司主要聚焦中低端消费者,期望能填补银行传统个贷、信用卡业务和小贷公司等的空白区域。例如:中银消费就把目标客户归结为“小新”和“大新”。所谓“小新”,就是处于大学毕业初期、需要用钱的社会“新人”;而“大新”,即工作若干年、处于结婚生子阶段又有资金需求的“新人”们。目前中银消费的客户构成中,年收入低于6万元的家庭占比达70%以上,刚走入社会的年轻人占比超过60%,郊区居民占比近30%。

3.3 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产品

家电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个人现金贷款是所有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业务,但各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拓展对象略有不同,中银消费还推出了信用卡逾期转为贷款的新业务。

从销售模式上看,消费金融公司产品主要分成两大类:

1)商户合作,面向商户服务的客户退出消费贷款,个人消费者通过商户POS刷卡使用,行业涵盖教育、装修、旅游等多领域;

2)个人现金贷款,即消费者向消费金融公司提交和审核贷款用途证明后,直接向客户发放现金贷款,资金转入消费者绑定的银行卡供消费者使用。

从还款要要求看,消费金融公司产品同样可以分成两类:

篇8

Markowitz认为,市场上的投资者都是理性投资者,投资者可以分散投资来实现投资组合利益的最大化以及风险的最小化。Sharpe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他将证券的风险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系统性风险,另一种是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而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分散投资来消除。CAPM模型的具体形式是:

其中,E(ri)表示某种证券的预期收益,rf表示无风险资产的收益,E(rM)表示分散化的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也就是说,有价证券的风险补偿收益等于该证券的β系数乘以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

但是该模型并没有考虑到投资者的价值取向,在现实中,投资者的世界观、生活方式、生活状态、心态情绪都可能影响到资产的定价,噪声交易者的存在也表明了许多依据CAPM模型进行的证券定价并非有效,与之相比,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有更大的优势。

二、文献综述

Shefrin and Statman提出了财富的单一驱动力来解释价格有效市场与价格无效市场的区别,他们认为,单一的驱动因素影响均值方差有效边界、证券投资组合收益分布、风险溢价、期权定价以及期限结构等,这个单一的驱动因素就是使证券投资组合收益最大化所需的信息的最小量,而噪声交易者作为第二驱动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价格进行干扰。1991年,Ferson and Harvey发现噪声交易者使收益曲线和市场投资组合之间产生联系;1992年,Chopra,Lakonishok and Ritter发现噪声交易者使市靓潞统常收益之间产生联系;1993年,Canina and Piglewski发现噪声交易者使期权定价的主动波动和客观对等物之间产生差距;1994年,Brown and Schaefer发现噪声交易者使市场投资组合风险利率和长期利率的波动加剧,以上研究均表明,财富的单一驱动力不符合证券市场的实际。

CAPM模型成立的基础之一是市场完全是由信息交易者构成的,然而噪声交易者的存在使CAPM模型难以成立。1994年,Shefrin and Statman针对证券市场上的噪声现象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信息交易者符合CAPM的模型标准,不同个体间有良好的均值-方差特性,而噪声交易者经常会对证券价格进行高估或低估,从而扰乱证券市场的平衡,噪声交易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异方差特点。

三、理论分析

设ρ*为均值―方差有效边界上的投资收益率,是市场投资组合的函数,β*(Z)是相对于ρ*衡量的证券Z的β系数,i1为无风险利率,EΠρ(Z)为证券Z的期望收益率,A(Z)为证券的反常收益率,当价格有效时,Z(Z)为0,则证券Z的期望收益为:

■ (1)

在市场上存在噪声交易者的情况下,设ρMV为市场投资组合均值―方差有效边界的收益率,ρ(Z)为这种情况下证券的均值―方差,β(Z)是行为β,且■,β(ρ*)是度量ρ*有效程度的指标,且■。假设ρ*与ρMV的标准差相同,所以β(ρ*)≤1。β*(Z)衡量与有效市场因素ρ*有关的风险,■衡量与证券Z相对于ρ*有关的风险溢价,因此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公式为:

■ (2)

当证券市场价格有效时,反常收益A(Z)为0,该公式反映了市场β与反常收益A(Z)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券反常收益与该证券均值―方差有效边界的β系数成正比,与证券市场的β系数成反比。鉴于β(ρ*)≤1,在■相同的情况下,证券市场的β与反常收益成正比。

在CAPM中的标准β取决于公司规模、账面价值、以及市场组合,而BAPM中的行为β更多的考虑到了投资者的价值特征。一般情况下,传统的β值大于行为的β值,定义噪声交易者风险为NTR,用NTR来表示传统β与行为β之间的关系,其表达式为:

■ (3)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鉴于15山水SCP001、11云维债、12云煤化MTN1、10中钢债、10英利MTN1这五种公司债券在近期发生违约,这五种债券的发行情况势必会对证券市场造成噪声现象,从而引起债券市场的波动,本文从这五种违约债券发行时的区间成交量、区间成交金额、净资产平均收益率(ROE)、总资产平均报酬率(ROA)出发,研究违约公司债券对其他公司债券收盘价的影响,由于证券市场中发行的公司债券数目较多,本文选取了收据较为全面、代表性较强的50家公司债券作为研究对象。所以的数据均来自万德数据库,全文采用SPSS软件辅助分析。

(二)SPSS软件的实现

表一 其他公司债券收盘价与违约公司债券相关因素的相关性

由上表可得,其他公司债券的区间收盘价与违约公司债券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884、0.904、0.907,相关度较高。显著性分别为0.046、0.047、0.035、0.033,均小于0.05,所以拒绝原假设,其他公司的区间收盘价与违约公司的区间成交量、区间成交金额、净资产平均收益率、总资产平均报酬率有极大的相关性。因此,违约公司债券的噪声效果会影响到整个债券市场的定价情况。

(三)数据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ROE又称股东权益回报率、净资产利润率,是净利率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使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它衡量了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以及公司运用自由资本的效率。ROE值与投资收益正相关,ROE值越高,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越强。上述违约公司债券的净资产收益率均为负值,其中,12云煤化MTN1的ROE值为-46.25%,11云维债的ROE值为-749.75%。因此,以上发行违约公司债券的公司的公司资本结构有较大的漏洞,持续盈利能力不强,短期盈利能力也普遍较弱,由于上述违约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普通的公司差距明显,ROE对证券市场的噪声影响也因此会非常明显,对一般公司债券的收盘价也有极大的相关性。

总资产报酬率ROA是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利润的指标,又称投资盈利率、企业资金利润率,使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的利润与同期资产平均占用额的比率,它继续深入的分析了资产盈利能力以及经营负债的能力。上述发行违约公司债券的公司中,除了10中钢债的ROA值为证书外,其他的违约公司均为负数,其中,11云维债的ROA值最低,低至-5.55%,由此可得,这些违约公司的资产利用效率较低,资金平均占用率过高,成本费用过高,利润总额下降过快,经营管理水平较差,由此反映出这种违约公司债券的噪声影响较大,会很容易引发证券市场的波动。

(四)违约公司债券产生噪声的原因

15山水SCP001是第一起超短融违约事件,所谓超短融,是指银行间市场发行的期限在270天以内的债务融资工具。本文以该违约公司债券为例,分析违约公司债券噪声产生的原因。

1.基本面角度。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然而水泥业的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首先,与水泥业相关的固定投资增速指标创13年来的新低,房地产投资增速也下滑至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次,水泥价格行情下降,水泥产业产能过剩,水泥市场逐步衰退,从而导致从事该行业的各公司盈利水平产生波动。

2.噪声交易者角度。母公司内部产生股东控制权的纷争,权力的混乱致使母公司拒绝继续为子公司输入资金,票据提前到期条款频繁发生导致该公司的资金链断裂,最终形成全面的资不抵债的情况,流动性危机逐步产生并继续恶化,由此可见,公司治理环境是导致公司债券违约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显示,最近几期15山水SCP001的平均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3453%,这表明该公司的经营状况欠佳,然而,该公司的平均区间收盘价为103.0314元/股,累计区间成交量为5,280,000,000股,累计区间成交金额为5,360,965,895.364元,并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说明该公司债券对市场造成的噪声影响过大,对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产生了过多的干扰,因此该种债券违约的影响范围也^大。

五、建议和策略

篇9

摘 要 数据挖掘能帮助商业银行分析金融业务数据,找出规律,并发现目标市场。本文通过对数据挖掘在国内外银行个人金融产品市场定位的应用状况进行分析,指出了中国商业银行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由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数据挖掘 个人金融产品 市场定位

一、引言

数据挖掘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从大型数据集中挖掘出隐含的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在商业银行日常业务中,能对金融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发现目标市场。客户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在金融产品同质性非常严重,商业银行必须懂得利用数据挖掘认清自身的优势,对已有客户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客户的消费偏好,找出客户的购买动机、购买行为和购买力等方面的特点,才能开发出适合客户的金融产品。

二、我国个人金融产品的发展现状及市场定位

1.我国个人金融产品的发展现状

为了满足当前社会个人融资及理财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功能多样的个人金融产品,如:个人储蓄存款、银行卡、个人理财、个人消费信贷,以及电子汇款、银证转账、外汇买卖、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以及各种代收代付、代保管等。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3年5月底,我国个人存款余额为44.17万亿元。以全国人口总数13.5亿计算,人均住户存款应为32719元。央行数据还显示,我国个人存款中,储蓄存款为42.94万亿元,占了97%以上。另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占总调查量20%的高收入者拥有相当于42.4%的财富,不足5%的人占有全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的一半,城市中40%的最贫困家庭基本不具备承受消费信贷的能力。根据目前我国个人经济状况存在的差异,在推出个人金融产品时必须结合自身能力分析,做好客户定位、区域定位和产品定位。2008年招商银行推出的“一卡通”和“金葵花理财”,由于市场定位准确,很受客户欢迎,市场份额在银行业同类产品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2.个人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市场定位的方法一般先按地区和人口因素的标准作初步划分,接着在这基础上再按收入标准实行差异化分层,然后针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差异化需求开发新的产品。个人客户市场通常有四种划分方法:第一是按人口统计与社会经济变量划分,涉及不同年龄、收入、性别、教育、职业和种族等;第二按心理因素划分,包括客户的社会阶层、生活方式和个性特点;第三按地理因素划分,包括不同国家、地区、城市规模和地理密度等;第四按客户对金融产品追求的不同核心利益,分为不同的群体。

三、数据挖掘在个人金融产品市场定位中的应用

个人金融产品面向社会大众,而他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银行必须有相适应的一系列金融产品体系,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1. 数据挖掘在国外银行的应用

美国的大型银行大部分已经建成大型的数据仓库,具有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美国现代商业银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陆续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实现了对业务交易和经营管理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在90年代初期陆续建立了决策支持系统(DSS),在对业务交易信息和经营管理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信息分析、加工的集成;到了9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大型商业银行先后花巨资开始建立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数据仓库(BDW)体系。如,美国Firstar银行的公共数据库中储存着每位消费者的信息,利用数据挖掘可以透彻分析消费者购买新产品的原因。在数据库中能够找出一种模式,为每种产品找到最合适的消费者。他们采用读出数据变量,结合消费者的具体情况,是否有家庭财产贷款、信用卡、存款或其他投资产品等,将他们分成若干组,然后使用数据挖掘预测何时向哪位消费者提供何种产品。数据挖掘使国外商业银行有很强的市场适应性,能够结合传统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与保险、证券买卖、基金、外汇交易、国际、信托业务等相联系,不断开发合适的新产品,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的产品体系。通过准确定位的个人金融产品,银行的竞争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2.数据挖掘的应用程序

(1)采集客户信息资料。每一次客户交易和服务的过程发生在不同的渠道中,通过对各渠道的数据进行采集并作初步归类处理,就能转换成丰富的客户信息,例如客户群体属性,客户背景信息、客户满意度评价等,详尽的客户信息有助于银行更好的制定产品定位策略。

(2)对客户信息作集成处理并存入数据仓库。数据仓库能够对信息作集成处理,形成一个汇总信息平台,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支撑数据。在个人金融产品市场定位时,要先进行产品的属性定位、功能定位、档次定位和组合定位,以便确定产品类型和组合。例如一些银行在推出新的信用卡、转账卡、提款卡和联名卡时,要依据不同客户的需要赋予银行卡独特的产品特征。只有充分掌握了顾客需求差异的信息,才能更好地设计出功能独特的金融产品。

(3)创建分析模型及专项分析。数据挖掘能够随时调取客户相关信息,运用相关的模型和指标作专项分析,例如客户盈利能力分析、行为分析、贷款风险分析、追缴分析、资信评估等,这是数据挖掘的主要手段,它可以发现重点的目标使用者(购买者)。在客户盈利能力分析中,由于不同客户对银行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通过数据挖掘可以有效地分析和预测不同市场活动情况下客户盈利能力的变化,以帮助银行制定适合的市场策略;通过客户的行为分析,可以判断客户对交叉销售的接受程度,从而找出对客户最优的产品或服务匹配。

(4)数据挖掘、为决策支持提供服务。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银行利用特定的分析工具,使用统计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客户信息的“数据矿山”中找到蕴藏的“金块”。经过数据挖掘银行将更清楚的认识自身条件,更好的把握自已的竞争优势。还可以经常审视金融产品提供的利益是否被目标市场所认可,产品的市场定位在目标市场上是否突出。1996年1月12日成立的中国民生银行,其产品定位和竞争战略围绕的是以“民”为本,并推出了相应的多种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迄今已占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四、数据挖掘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状况

自1999年9月开始,我国各个银行都陆续开展数据大集中,数据挖掘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建立起的相关硬件设施包括服务中心和数据仓库等。2011年中国工商银行建成了面向全球化、综合化、集团化发展的第四代科技应用系统(NOVA+),创新推出短信服务平台、移动银行等一大批基础平台和拳头产品。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业务收入212.64亿元,增加64.06亿元,增长43.1%,主要是个人贷款服务、个人贵金属、个人银行类理财以及私人银行业务实现较快增长。银行卡业务收入172.68亿元,增加35.81亿元,增长26.2%。在应用数据挖掘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系统功能欠缺

已经建起的系统由于缺乏深度的客户信息分析以及后台可集成销售业务的操作功能,使得国内银行薄弱的客户关系和长期积累下来的大量客户数据未能被充分利用和挖掘。又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以及还没真正建成以客户为标识的统一数据库,导致在金融产品市场定位时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

2.数据挖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各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非常类似,在同一个地域内的客户从银行获得的服务大同小异,银行未能为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当客户到银行咨询投资理财问题时,职员对客户的偏好及能力无法把握,很难令客户满意, 最终客户失望离去。这反映了银行未能很好的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客户,不知道应该对哪一类客户提供何种服务和产品,如何将重要客户留住,往往在业务决策时碰到极大的困挠,浪费了许多资源,失去了很多机会。

3.客户相关的数据处于分割状态

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信息系统是按照传统手工处理流程开发的,银行的交易业务, 营销、销售、客户服务和支持业务都是孤立的进行。系统的设计都是以账号为中心,根据客户业务品种的不同, 市场、销售、服务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客户在银行内部各系统中的账号各不相同,客户信息是散乱和不连续的,客户在办理不同的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办卡)时,个人信息资料都要重复填写,这给客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五、改进建议及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今后我国商业银行在应用数据挖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建造分布式数据库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各地拥有大量的分支机构,银行在建造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时可以采用分布式的数据库环境,让各分行都拥有自己的CRM系统,并与本地综合业务系统及呼叫中心连接,同时在总行建有CRM数据库,提供面向全行的分析决策功能。例如,银行总部统一建立一级网上银行,所有网上银行的客户均在同一数据库中注册,客户的信息直接在总行的CRM系统中集成,各分行可以随时调用总行数据库中的客户信息。

(二)银行内部应协调一致

由于金融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无形性和易模仿性,因此,商业银行所提供的各种金融产品的差别就在于其服务质量和顾客对该服务的满意度上。这表明,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已成为各银行竞争的关键。银行必须充分调动内部各部门及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做到内部紧密协作,才能在开发、设计和推广金融产品的整个过程中全面贯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市场营销理念,共享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挖掘的作用。

(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金融产品

银行要在已有业务基础上顺应客户消费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利用各种现有的金融工具进行创新。例如,在经济领域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如何降低风险并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已成为广大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而面对新的投资机会,银行客户对新的信贷手段和权益生成的需求也随之增长。根据这些情况,银行可以与其它金融机构合作,加强银保、银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做到高起点,高技术,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产品。

六、结语

国外银行的科技化程度高,能够以客户信息为中心进行个人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位,国内银行在这方面还处于被动的地位。实际上,在国内人们更愿意购买本国银行的金融产品,国内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开发、设计和经营,向客户提供合适与满意的金融产品。

参考文献:

[1]周梅.金融产品创新:历程、机制与策略.财贸经济.2009.02.

[2]黄少安,刘达,郭冬梅.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机制选择和政策建议.理论学刊.2011.01.

[3]崔海蓉,何建敏,胡小平.结构化金融产品的最优设计与定价基于发行者与投资者视角.中国管理科学.2010.04.

篇10

关键词: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影响因素;对策

1.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意义和现状

“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业银行对服务三农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为乡镇大中型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农行对农村信贷投放、农电网完善工程、农村通讯设施建设、自来水工程建设、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农村信息网络和文化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支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农业银行可为农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农业银行以其开展各种金融服务的经验和遍布全国的信息网络,可以为农户提供丰富的金融服务。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发展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转型是否成功。目前来讲,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尚不完善,作为资金供给者的正规金融机构仅仅是农信社而已,而农信社作为合作性金融机构,其资金规模很难满足乡镇大中型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的资金需求是必不可少的,针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银行重返农村势在必行。农业银行作为商业性金融机构,面对农村金融市场高风险、低收益、弱补偿性的经营条件,实现其“服务三农,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是当前其正确的选择路径

2.外部环境对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约束分析

2.1政治环境的约束分析

农业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后盾作用。就目前而言,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在整个金融领域里属于比较弱势的一部分。要实现通过农信社扶植农村这样一个弱势群体比较集中的市场,以期实现农业的发展,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效果上都不会太理想。

而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银行之一,有能力且有责任扶持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业发展。但是,商业性银行的商业目标与农村金融市场回报状况必然存在矛盾。作为政府应该提供切实可行的帮扶政策,政府应该实施多种优惠政策,支持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进行商业化经营。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杜绝再度出现农业银行施行战略大转移,大力收缩县乡机构的局面。可以说,对于农村金融市场,政府适当的政策支持和好的政策环境,才是农业银行在农村金

2.2.当前法律缺失对“信用”的呵护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用缺失,企业和个人逃废债行为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行的法律制度缺乏对债权人的有力保护,导致银行债权得不到清偿,为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大开了方便之门。这需要通过农行自身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和国家提供法律支持来得以根本解决,通过法律来惩罚违约者来促进农村信用环境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当前法律并没有将“信用”作为一个特殊对象来呵护的现状需要改变。

2.3农村保险市场支持力薄弱

农业生受限于自然条件,导致了农业生产具有不确定性。例如洪涝灾害,禽流感、狂犬病等灾害都会直接影响农业,农户的生产收益很难得到保证,也会给农业银行“三农”方面的贷款带来损害。农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危害性灾难会是成片发生的,需要有风险的分散机制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农户的经营损失和农业银行的违约风险,降低农业贷款死账率,提高农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减少不良贷款数量。

3.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战略分析

3.1政治环境的支持: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风险分担作用

针对农业银行这样一个大型商业银行,要想平衡其服务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之间的矛盾,必然需要国家公共财政给予支持,在以往不良贷款剥离上公共财政已经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农业生产固有的风险性和预期收益的不稳定性,常常使农业银行在面向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三农的同时承担巨大的风险,由于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最终造成巨额亏损,这也是导致农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的原因之一。所以农行在实现其“服务三农,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过程中一定要分两方面管理其业务,国家也要通过区分两方面业务承担其责任,发挥公共财政在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中的作用。一方面,对于农业银行在农业产业化发达地区,所从事的商业性金融业务,由其管理者按市场规律对所经营金融产品进行定价,提供适应当地金融需求的高端金融产品,与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共同竞争。另一方面,对于农业银行因从事的政策性金融业务所面临亏损的风险,应由政府来负担,并且也尽量保证获得平均利润。

3.2金融产品的设置和人员的任用策略

针对于我国目前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因地制宜的设计金融产品和对工作人员的选拔是必要的。

1.金融产品设计要符合当地市场需求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导致不同的金融需求,农业银行必然要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产品,才能实现“服务三农,商业运作”的市场定位,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

2.对农业银行人员聘用方面进行适当调整

在用人方面,要改变以往用人制度上崇尚高学历的用人方案,可以减少因为信心不对称产生的为题。早期的农村金融市场主要是通过民间金融市场进行的,依靠的信贷网络也主要集中于邻里、亲人。这些人对于农村各个农户的信息非常了解,拥有相对完全的信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贷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人更有利于农业银行在这一地区的业务拓展,而且加之一定的责任制对这类工作人员的约束,为保住现有工作,他们会利用自身在农村中的威信来减少违约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申维娜,孟彦军.我国农村金融现状与改革思路浅析[J],当代经济.2009.

[2]夏登峰,彭玉风.关于新时期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调研报告[J],经济论坛.200.

篇11

2014年国家工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迅速,其中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已有317家,其商业银行总资产合计714.763亿元。金融市场份额占全银行业的37.2%。

二、SWOT理论分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

中小商业银行想要发展,就必须要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根据SWOT理论的分析来看:

(一)S(strengths)优势

相比起我国国有四大银行,中小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小,中小型客户居多。因此,受到外界金融风险的影响小。另外,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所以也比较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补助。最重要的是,中小商业银行规模小带来的灵活性使得其改革更为容易,无论是业务营销方式的改变,还是内部结构体制的治理,都比国有四大银行要容易得多。

(二)W(weaknesses)劣势

(1)市场定位缺失。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主要被我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划分,导致我国的金融市场产品导向完全由四大国有银行控制。因此,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对于自身的战略定位缺乏,基本遵从国有银行经营业务为导向,国有银行经营什么业务,中小商业银行便经营什么业务;另一方面,原本中小商业银行还占据了一些中小城市或者乡镇的金融市场。但近年来金融市场改革的进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凭借网点的拓展和业务的扩散,其主营的营业业务已然拓展到中小城市和乡镇之中。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原有的业务自主性和市场份额更为降低,最终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在跟随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渐兼并吞没。

(2)金融体制欠缺带来的歧视性。我国特有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归根究底就是:政府主导性和垄断性。一方面,政府的主导性使得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行政干预下失去了自身的主导权,从而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永远只能被动的改变,而不能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另一方面,垄断性带来的四大国有银行的强势,面对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又或是业务拓展。完全依靠自身的强大资本优势,直接抄袭或者兼并。二者合一,使得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环境更为的苛刻。

(3)规模限制带来的风险。一方面,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观念之中,资本的大小决定了公信力的多少。因此,我国的国有银行才会稳固地占据着金融市场巨头的领导地位。而中小商业银行因为资本的限制,导致了规模不够巨大,使得公信力不足,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想要发展,就必须依靠强大的资本作为后盾。而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规模限制,导致资本规模得不到扩充,业务的拓展缺少资本的支持。从而使得中小商业银行陷入资本怪圈,发展的越来越慢,直至被淘汰。

(4)内部控制体系缺陷。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法人管理结构和董事会监事会制度都不完善,业务自我发展能力和约束机制的欠缺导致了产权的不明。董事会、监事会制度的缺少使得风险管控体系丧失,引发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增加。

(三)O(opportunities)机会

2014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开始允许民营银行的出现,而私人投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我国原本四大国有银行为主的金融格局有了重新地划分。在这个前提下,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得以参照新兴的外资银行和私人银行重新进行改革,从而在新的金融环境之中转换出一套特色化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四)T(threats)威胁

金融改革的进行,使得民营银行合法化和外资银行更为强势地进入。这样的改革虽然使得中小商业银行原有的威胁解除,不在受四大国有银行影响。但同样的,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更为的激烈,中小商业银行原有的市场也将重新进入新的竞争者,增加了风险程度。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一)确立市场定位,走特色化道路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想要发展,就必须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通常来说,不同的市场环境有着不同的市场划分,而不同的划分必然有着不同的金融需求。中小商业银行想要发展,和国有四大银行同业务竞争显然是不可取的,无论是资本上还是人力上,乃至于内部的管理方式上,国有四大银行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在发展之初,就要为自己确立好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将业务重心放在中小企业的市场之上,以个性化服务和针对性产品,在中小企业市场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转变融资方式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限制,一直是限制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小商业银行想要发展,就必须转变融资方式。改变原有的政府借贷,他行贷款模式,而将民间资本和个人资本加入进来。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方式,结合一切可利用的资金源。使得一方面,通过脱离资本控制,而使得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自主化;另一方面,通过融资的多元化,扩大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本规模,从而使得中小商业银行规模限制的问题得到解决。

(三)内部控制体系改革

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不能单纯地依靠外在条件的改革,而更多的是需要银行企业的改革。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当主动的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改革,使得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明细每一个部门的全责,并确立出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使得中小企业银行内部的积极性提高,主动的进行产品的创新和利润的追求。从而推动其对市场的规划,应对不同时间和环境,制定出相对应的市场定位。

(四)技术支持,建立IT系统

虽然我国现今的中小商业银行已经脱离了手写的局面,但对于客户资源的整理和客户数据库的建立却明显缺失。市场的划分在于对客户群的划分,而客户群的划分就来源于对客户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因此,一套IT系统的建立,将是整个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所在。因此,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想要发展,就必须建立完整的IT系统,不间断地进行客户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市场的划分和细化始终占据市场的前瞻地位。

四、结论

篇12

【关键词】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发展路径

引言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是丰富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举措,对于目前还处于二元传统经济社会的中国具有加强金融服务供给、推进农村经济金融改革的重要意义。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现阶段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提出两种可行建议。

一、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

(一)村镇银行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又称态势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通过分析村镇银行自身的优势、劣势和所处环境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找出较合适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1.优势。一是本土化优势。村镇银行具有社区性银行的通常优势,十分熟悉本地市场,与贷款客户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大银行而言较小,对当地小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较强。二是高效率优势。村镇银行决策链条短,信贷机制灵活,能适应农村“短、频、快”信贷需求。三是发起人优势。村镇银行发起人可以是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或者优秀的农村合作银行,能够较好地利用发起行的资源,利用发起行的结算网络,借鉴发起行的先进制度,利用发起行的品牌优势,从而在起步之处就具体较强竞争力。

2.劣势。一是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农村金融市场包含了多个层次,有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资金需求,有个体工商户、种养殖大户以及需要政府补贴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资金需求,有外向型企业的国际业务需求等。富裕起来的农民还对保险、基金等现代金融产品有较大的需求。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对市场和风险的把握还不够,金融产品还很单一,难以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二是吸储难度大。村镇银行网点少,市场品牌的建立也尚需时日,老百姓对村镇银行认可度不高,吸储难度普遍较大。三是结算网络不畅。从功能上看,村镇银行可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但从目前情况看,各家村镇银行结算网络还不健全。

3.机遇。从机遇方面看,广大农民、农村企业急需能为其解决燃眉之急、贷款门槛低的银行,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这对于新成立的村镇银行是一个良好的商机。

4.挑战。农村金融市场总的发展态势将是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农业发展银行逐步扩大商业贷款范围,主要面向农业龙头企业;邮政储蓄银行利用其网点优势,大力推广小额贷款;农业银行也将加大对农村市场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会带来农村金融市场客户资源的重新分配。

(二)农村金融市场客户群分析

农村银行机构的服务对象可以大致分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企业和农户三类。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民生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投入大、收益慢,单纯依靠商业化运作存在较大困难,应以政策性金融为主。

2.农村企业:属于商业性金融需求为主。农村企业是带动农民致富、繁荣农村经济的基础。发展一批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企业能有力地带动农村工商业发展。比如,近几年蓬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单个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信息劣势和规模不经济,是农民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的内生性制度变迁,具有旺盛生命力和良好发展前景。

3.银行网点:中心城镇以外的农村银行网点建设,属于政策性需求。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目标之一是解决服务空白问题,这一目标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尤其是银行网点的服务空白问题。从浙江中等发达县市看,一个银行网点吸收2000万左右存款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而在非中心乡镇居民财富水平难以这一存款规模。显然,在没有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希望新兴的村镇银行扮演政策性角色到偏远地方设网点,既不利于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也达不到搞活农村金融的目的。

农民的信贷投入也不属于纯商业性金融需求。对农村的农民结构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贫困农民,没什么专业技术,依靠打工出卖体力劳动维持生计。这部分农民在浙江山区较为多见,日常收入只能吃饱饭,要满足子女就学、改善生活环境等资金需求就捉襟见肘了。第二类是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从事个体经营,从事种养殖业等等,具备一定的经营能力。此类农民是浙江农村经济中的中间力量,他们分布在大部分农村地区。浙江农村大部分家庭应属于第二类。第三类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从事相对规模化的个体经营,收入较为稳定。这部分农民在城市郊区或经济发达村镇较为多见,在一般农村则不占主导地位。实现农村的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重点在于前两类,这两类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带有强烈的政策性特点。

二、浙江省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

(一)浙江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2008年5月27日和28日,我省首批试点的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和玉环永兴村镇银行分别开业。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是我国目前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村镇银行,之后村镇银行业务在浙江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截止2011年11月,浙江已经开办了36家村镇银行。

试点村镇银行的设立最直接的良好效应是: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进服务质量。村镇银行由于其市场定位与农信社较为相似,成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直接竞争对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出于竞争压力,纷纷抢占和巩固在农村的市场定位,主动提高对农村企业和农民的服务质量。

同时,试点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资金来源不足制约信贷供给。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机构网点少,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来说,在存款的吸收上处于劣势,存款难问题尤为突出。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个人旺盛的融资需求较为旺盛。比如2008年6月份,上门玉环永兴村镇银行进行信贷需求登记的小企业就达三百多户,覆盖了各主要行业。相比之下,村镇银行相对局限的信贷资金来源对下一步的信贷投放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存贷比已超过90%,玉环村镇银行也反映受存贷比限制,信贷投放难以满足企业正常需求。

(二)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情况

从试点情况看,与地方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户均贷款规模相对要低。但与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客户层次反而更高。从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户均余额看,两家村镇银行均高于当地合作金融机构。从这三家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来看,基本符合设立初衷,以“三农”和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

(三)影响村镇银行定位的主要因素

1.内在盈利压力: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即使农户、小企业等民营资金入股也不等于信贷会自然向小额贷款倾斜,股东不能不关心分红等收益情况。在收入主要依靠利差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存款和贷款市场份额的提高。因此,村镇银行成立之初资本金过大,意味着资金的过剩和浪费,造成银行经营成本过高和分红压力。这反过来还会迫使银行背离中低端客户的市场定位,从而追求短期的盈利效应。

2.网点结构:村镇银行网点少,延伸服务能力不足。网点结构一是影响银行对客户的服务能力。短期内,村镇银行不具备开办网上业务的能力,其服务对象也不具备安全使用网上业务的知识。服务农民,更多的还是要依靠有形网点。二是影响小额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小额信贷主要依靠经营者品德、投入回报情况等软信息,而不是依靠财务报表等硬信息。村镇银行在农村网点不够,影响了信贷员对农民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和风险情况的把握,出现“不敢放贷”或“低效率放贷”现象。

3.人员结构:新招聘员工对农村情况不够熟悉。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员工43人,其中40人有从业经验,主要来自当地国有银行,熟悉银行基本业务,但对涉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并不熟悉。

4.经营意识:从实际运作情况看,村镇银行发起人和经营层还存在明显的求大思想,而不是小型的精品银行思想。村镇银行高管层普遍希望以尽快的速度把规模作大,实现较好的盈利,然后再实现业务重点向农户和微小企业倾斜。 (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67页)

三、未来村镇银行定位的选择

(一)村镇银行的两条发展路径

从以上分析来看,村镇银行面临两条发展路径的选择。一是“中高端切入”模式。村镇银行利用发起行品牌、技术等优势,吸收较高的资本金,按照城商行模式建立起较为先进的金融服务能力,从而在县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中迅速站稳脚跟。二是“低端起步”模式。村镇银行规模不大,成立之初即立足于以农户贷款和个体工商户贷款为主,做小、做散。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这种模式在特色产业较为明显或者家庭工业、个体工商户较为集中的县(市)更为可行。

这两种模式难分优劣,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以一、二类农户为重点。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现实需求看,对较为贫困的第一类农民,银行的主要支持手段是扶贫贷款。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由地方政府贴息或担保,达到收益覆盖风险的目的。对第二类农民,主要支持手段是增加有效信贷供给,改善服务质量。通过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规范运作、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创新服务手段,提高对人口密集、产业相对集中的家庭工业的支持力度,从而更有效地支持农民致富。

2.以优质的银行服务为手段。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社会效益都需要具备优质的银行服务手段,包括灵活的信贷制度,更为丰富的服务品种,更贴近农村需求的服务方式。

3.有步骤地增设银行网点。农村地区需要增加银行网点,以方便百姓生活。同时,村镇银行要扎根农村,也需要有农村网点来推广业务。但网点的设置是在成本收入可行的前提下推开,达到“银行赚钱、百姓受益”的双赢局面。

(二)村镇银行的定位是动态演变的过程

当前,村镇银行的业务盈利点在小企业和较为富裕的农民,其市场定位和农信社有较大重叠,单户贷款额度甚至高于农信社。这与银监会希望的“先解决服务空白,后解决竞争不充分问题”有一定矛盾。但从村镇银行自身发展来看有一定合理性。市场定位不是政府指定的,而是通过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自然演进形成的。

政策限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等大项目的信贷投向相对可行,但对于额小、量大的小额贷款,监管只能限制单户贷款比例,而不具备识别贷款对象的更具体类别,即使能识别,也是成本太高,不具备可行性。相比较而言,市场竞争对定位的制约作用更为有效。比如,在从紧货币政策时期,信贷需求旺盛,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对象选择余地大,贷款对象往往会选择经济状况好的富裕农户和中等规模企业。但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时候,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会根据其地缘优势选择一般农户贷款。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机构的资产负债规模还相对较小,息差较低,而固定成本和费用较高,盈利压力较大。现已盈利机构的平均经营时间约为11个月,据测算其他机构3年内均可实现盈利。在需要尽快盈利的情况下,村镇银行难以有积极性来培育小额农户贷款。同时,主发起行较好的支持也为村镇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现实条件。

村镇银行的加入使农村金融市场产生鲶鱼效应,受冲击最直接的农信社势必更加重视在农村的业务基础,巩固其农村阵地,使其服务对象进一步往下沉,从而间接上达到减少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目的。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一、二类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商业化金融需求能力也大大提高,村镇银行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Carter, D. A., McNulty, J. andVerbrugge, J. 2005.“De-regulation,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business lending perform-ance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ume 29, Issue 5, pp. 1113-1130.?

[2]李彦东.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N].金融时报,2010-3-22.

[3]万解秋,谢金楼.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OL].中国改革论坛网,.cn.

[4]丁薇.透析村镇银行发展现状[J]银行家,2009(11).

[5]刘寅喆,银河.村镇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意义及其发展策略[J].财经视线,2008(8):78-79.

作者简介:

篇13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2006年12月银监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到今年,已,有接近八年的时间。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速度相当迅速。而当前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专家学者都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及其服务于农村金融的作用等问题,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农村金融理论文献综述

国外对农村金融的研究比较早,并且全面而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农村信贷补贴、农村金融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

1、农业信贷补贴论

农业信贷补贴论,也称为农业融资论。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信贷补贴论一直都是农村金融理论界占主流地位的传统学说。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农村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资金短缺的问题。由于农业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投资周期长、又缺乏抵押品等特点,而农户绝大多数都是贫困人群,他们收入少、没有储蓄,因此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是不可能贷款给农民以及农业企业的。为此,要促进农业的发展、缓解农村贫困的问题,就只有采取政策性的手段,为农业注入政策性资金,建立非营利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资金分配,增加农业生产投入。

2、农村金融市场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反思农业信贷补贴论存在的不足,农村金融市场论逐步取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的位置。与农业信贷补贴论不同的是,农村金融市场论注重的是市场机制。其主要观点为:农民以及贫困阶层具有一定储蓄能力,不需从外部向农村注入政策性资金;正是由于如农业信贷补贴论这种低利政策的实施反而阻碍了人们存款,抑制了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农村金融市场论的主要观点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极力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扭曲,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认为利率自由化可以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自由调整利率,不用依赖外部的资金来源,也能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

早在80年代之前,已有一些专家学者对农业信贷补贴论提出了质疑,如McKinnon(1973)提出专制货币政策阻碍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Shaw (1973)指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受到了严重扭曲,政府对金融的管制大大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制度安排才能促进资金和维持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的稳定性。农村金融市场理论观点的代表者(Adams,1984)对农业信贷补贴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贫困农户是有储蓄需求的,只要有储蓄激励机制,大多数贫困的农户愿意选择到金融机构储蓄。

3、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揭示出市场机制并不是一只“万能“的手,要培育一个有效率的、稳定的金融市场,仍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的要素去支持它,如政府的合理干预。构成农村金融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基础是以200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Stiglitz为代表的对不完全竞争市场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Stiglitz(1990)根据其研究结果指出,在小组贷款的方式中,组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银行所面临的道德风险,能大幅度提高贷款回收率。同时他也指出金融市场失败主要是因为存在不完全竞争、投资者缺乏信息等七个主要问题,他认为,由于市场的失败,政府就需要展开合理的干预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有效率。Ghatak(1999,2000)、Tsaael(1999)等也在建立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在采用小组联保的形式下,同一类型的借款者集中在一组能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

国外专家学者对农村金融的研究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的理论之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及供给主体的研究。如WynGrant和AnjeMaeNamara(1996)探讨了英国和爱尔兰两国农业贷款机构的发展及其之后的商业化。同时其研究结果也标明规模大的农户通常能更好地把握借款机会及运用新的金融工具。Han,D.Seibel(2001)指出非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后由于受到规模、延伸和持续性等因素的限制,发展并不理想,提出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观点。(2)对农村金融组织微观运营机制的研究。M .S.Sriram (2002)以印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减少交易成本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建立信用来解决信息不充分问题。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的研究等。

(二)有关社区银行、村镇银行以及中小型银行的研究

1、中小银行优势、定位及发展策略的相关研究。

Berger & Udell(1995)提出了“小银行优势”假说,其研究发现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更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并且像社区银行这类中小银行在获取和处理“软数据”的能力比大银行更强,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借贷上拥有比较优势。Hauswald和Marquez的研究结果同样也表明,大银行在处理“硬数据”的能力比较强,但是由于远离关系型中小企业借款者,因此其处理地方“软数据”的能力远不如小银行。Mester等人也指出,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在处理信息上具有较强的优势。Keeton、Harvey、Willis (2003)根据以往10年的实证研究结果指出,社区银行与大银行相比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并且多数社区银行能独立运作、增长速度较快。

2、中小银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Samolyk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区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经营状况良好的地区银行能较好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Simo和Stavins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当地银行为当地家庭和中小企业的主要金融服务机构,并且当地银行的经营状况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较强的相关关系。Holland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正是由于地区银行的规模小,他们破产或者倒闭所引起的系统性风险的概率非常小,但是大银行虽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分散风险,但他们的破产倒闭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却可能是致命的。

3、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

盂加拉国的Grameen bank(GB)模式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小额贷款运作模式。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的经济学家Muhammad Yunus研究调查发现正规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贫困阶层,而非正规金融的高利贷只会让贫困阶层雪上加霜。1983年Yunus在孟加拉国开办了Grameen bank,Yunus(1999)的研究结果中提出该行的主要贷款对象为贫困阶层,目的是帮助他们脱离贫穷;贷款流程共包括三个环节:贷前、贷中和贷后,贷款的模式为“小组+中心+工作人员”,这种模式充分运用了多次博弈可大大降低信用风险的原理。

二、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国内学者研究较晚,但自其试点以来,理论界和实践部门都对其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存在的问题、市场定位、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包括风险控制等。

(一)关于村镇银行运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研究。

目前专家学者对此问题研究较多。刘津慧,唐青生(2009)指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村镇银行变相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在当地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并未按银监会的要求将网点设在贫穷的地方,而更多的设在比较富裕的地区,吸存能力有限等。曹泽辉等(2012)指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开发力不够,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金融市场,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缺乏竞争力,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也有待完善等。刘姣华(2014)指出当前我国村镇银行存在以下问题:发起行一支独大,民间资本参股动力不足,网点单一、社会公信度低、业务品种少、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支农作用不明显等。李照杰(2014)根据对天津村镇银行的调研情况总结出天津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市场注入受到限制、目标定位不明确,与其他银行相比缺乏竞争优势。

(二)关于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鲍吉(2009)指出,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分支机构扩大营业范围和资金来源范围,把触角延伸到农村金融空白区,以建立一个覆盖面更为广泛的村镇银行,真正发挥为“三农”提供服务的作用。傅皓辉(2009)指出我国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弥补农村金融空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其在经营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如资本实力弱、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外部配套环境不健全等障碍。我国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如格莱珉银行的“小组模式”、印度ICICI银行拓展农村业务渠道的方式,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错位经营、多渠道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引导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提高其风险防控能力等来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李晓健(2011)指出广西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社会认同度低、支农配套体系不健全、中间业务发展不充分、绩效薪酬机制有待完善;并提出存进广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导入企业识别系统、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同度、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支农配套体系建设、提高业务经营水平、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健全绩效薪酬机制。周才云,张毓卿(2014)指出我国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遭遇到一些诸如经营风险高、获利能力不足、资金来源少等瓶颈,制约了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为保证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周才云等提出应从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监管出发加强金融监管,政府也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同时村镇银行应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和构建区域金融发展圈。

(三)关于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研究。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村镇银行的定位:

1、市场定位偏离初衷。

唐立新(2008)指出当前不少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偏离服务“农村、农民、农业”的初衷。由于针对“三农”的金融业务风险、成本较高从而违背了村镇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因此他们在经营时无疑会选择那些贷款金额大风险相对较小的客户如中小企业。

2、应明确市场定位。

邹力宏,姚滢(2008)采用swot分析法从村镇银行的优、劣势及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四个基本要素出发明确了我国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在欠发达地区为农户和微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但需注意减少政府的干预,同时应加强信用担保制度建设和风险控制。张寰(2009)认为村镇银行创新信贷模式,完善小额信贷的管理机制,致力于为小农户提供服务。田仲菊(2009)指出农村金融机构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可以为农村的高端金融市场――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大型涉农企业、乡镇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创新担保模式,为其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关于村镇银行治理结构的研究。

柴瑞娟(2010)等认为首先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非常灵活,村镇银行可以根据业务的具体情况和决策管理的特点来灵活设置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其次村镇银行的约束有效,由于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通常都是经验丰富、管理模式成熟的商业银行,其自身的约束力本身就较强,公司治理结构合理,故而村镇由银行的内部约束力也较强。陆智强(2012)认为村镇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类型是村镇银行的成本和发展模式两个影响因子的函数,根据其所设立的四类内部治理结构模型,得出结论:并没有适合村镇银行的最优内部治理结构,各个村镇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内部治理结构。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农村金融、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理论已被我国理论和实务界接纳吸收,应用在指导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各个国家的国国情不同,我们只能借鉴而不能完全照搬这些理论。目前我国的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但更多的是从理论上进行研究,而像国外那样收集翔实的资料数据展开定量的实证研究的却较少。

参考文献:

[1]高晓燕,孙晓靓. 《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6)

[2]樊巍.《对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问题的若干思考》[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3,(1)

[3]孟德锋,卢亚娟,方金兵.《金融排斥视角下村镇银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学动态2012,(9)

篇14

关键词:四大商业银行 贷款定价 利率市场化 多元回归分析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深化,贷款定价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信贷业务的核心内容。对于我国境内任何类型的商业银行而言,信贷业务都是银行业务的主体,在经营收入上远大于中间业务,因而贷款定价对我国商业银行更具有特殊的理论与实践价值。2004年,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大力支持、指导和激励下,四大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贷款定价成为每一类商业银行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利率管制时期,由于贷款价格被政府锁定,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靠资金规模来赢利。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贷款价格开始富有弹性,银行机构依靠管理各类风险来盈利。银行风险定价的目标不是用来限制有效贷款项目的投放,而是为了充分覆盖和预防各类金融风险,以保障银行盈利的真实性。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实施之后,通过合理的风险定价,银行机构完全能够在原有的运营环境下发掘出新的盈利点,拓展有效的信贷市场。在风险相等的条件下,银行机构应优先发放收益高的贷款项目,而在收益相等的环境下,银行机构应优先满足风险低的贷款项目。

由于受到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贷款定价经验普遍不足、技能落后、视野狭隘,不仅抑制了银行运营效率的提升,也阻碍了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贯彻。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一直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颁布和监督,过于严格的利率管制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产品定价能力的不足,致使产品价格对市场缺乏迅速准确地反应。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价格缺乏敏感性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瓶颈”因素。

四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是我国金融系统的枢纽,也是国家宏观金融政策贯彻执行的主要平台。四大商业银行的市场规模占据我国银行机构的70%以上,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变化存在根本性影响。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经验性解析揭示了贷款定价的微观机理,深化了对贷款定价机制的认识,不仅促进了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策略的改进,也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银行机构贷款定价机制的优化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模型构建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绩效的理论影响因素可分为八个方面:客户信用评估、信贷资金监管、利率管理人员培育、贷款成本估算、客户市场定位、信贷数据整合、信息系统优化和宏观政策识别。其中:客户信用评估是指银行机构对客户信用评价的准确性,是银行贷款发放的基础性影响因素;信贷资金监管是指银行机构对所发放贷款使用质量的监管效率,监督借款方是否有效地利用信贷资金;利率管理人员培育是指银行机构实施专业利率管理人员培育的成效,是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薄弱环节;贷款成本估算是指银行机构对贷款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成本预测的准确性,这和贷款定价的确定存在着直接关系;客户市场定位是指银行机构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的客户市场,优先选择升值空间较大的优质客户;信贷数据整合是指银行机构能够合理地管理各类信贷数据,实现深度数据挖掘的功能;信息系统优化是指银行机构能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的应用效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宏观政策识别是指银行机构善于判断各类宏观经济、金融、贸易政策的导向,从而制定和调整自身的贷款定价战略。这些因素行为的实施质量直接决定了四大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成败,因而可以依照这种理论框架来构建贷款定价绩效与贷款定价因素之间相关性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根据以上的理论分析,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原理,以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为因变量,以贷款定价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同时考虑到贷款定价模型的影响,可以构建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分为成本加成定价模式、利率加点定价模式和客户盈利分析模式,在现阶段得到较为普遍地运用。

其中:y是被解释变量,代表风险贷款定价绩效;D1、D2是二分变量,分别代表利率加点定价模式和客户盈利分析模式;f1至f8是解释变量,分别代表客户信用评估、信贷资金监管、利率管理人员培育、贷款成本估算、客户市场定位、信贷数据整合、信息系统优化和宏观政策识别。

模型检验

(一)数据收集

四大商业银行均采用了五级组织结构,即总行、一级分行(省分行)、二级分行(市分行)、县(区)支行、储蓄所五个层级。一般而言,二级分行相对于一级分行具有一定的业务独立性和核算独立性,相对于县(区)支行又具有一定的业务统一性和区域协同性,因而可以选择二级分行(市级分行)作为研究的样本单位,并拟在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各获取样本25份,共获得样本100份,可以满足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数据要求。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方法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制,将贷款定价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为7个等级,根据样本单位的特征在每个等级上选择自己适应的值。等级的设计由人民银行信贷司的专业人员完成,等级的选择由各分行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或者业务骨干来判断,从而确保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也确保了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本次数据调查自2012年10月1日起,至2012年12月12日止,历时73天,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二)样本特征

样本的地域分布特征和专业定价人员人数分布特征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三)实证检验

基于理论模型,在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利用Eviews分析工具,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回归方程能够解释总变差的57.0%,总体检验也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其中,客户信用评估、利率管理人员培育、贷款成本估算、信息系统优化、宏观政策识别的回归系数值也达到一定高度,且具有显著性。同时,贷款资金监管、客户市场定位和信贷数据整合的回归系统值较低,且缺乏显著性。

结论

在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体系中,客户信用评估、宏观政策识别、利率管理人员培育、贷款成本估算和信息系统优化对贷款定价绩效的提高产生了实质性促进作用,而贷款资金监管、客户市场定位和信贷数据整合对贷款定价绩效的改进缺乏促进功能。可见,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了银行的现有资源,实现了银行资源的有限度开发,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拓展空间。

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绩效战略的深化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大力强化贷款资金监管、实施客户市场定位和加强信贷数据整合,以挖掘贷款定价的潜力;二是继续维持客户信用评估、宏观政策识别、利率管理人员培育、贷款成本估算和信息系统优化的功能,确保这些要素的功能恒久性地发挥作用,不会出现衰退状态。维持和改进是贷款定价战略制定和执行的永恒主题。具体而言:

第一,持续追寻信贷资金的使用状况,对信贷资金的去向进行全程监控。四大商业银行主要面向大型国有企业发放贷款,由于制度和体制因素的干扰,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状态难以在短时期内克服,导致不良贷款的积压。但是,撇开制度性因素的影响,银行机构的监管不力也是造成大量不良贷款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现实的贷款机制中,一些银行机构放任自流,对国有企业的贷款缺乏监督意识,并未制定较为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对体制性弊端产生了放大作用。

第二,深入进行市场分析,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功能,实现准确的市场定位。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银行混业经营也日渐显著,四大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交叉领域越来越多,这也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一些银行机构模糊了混业经营的思想和理念,认为混业经营就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为、无所不知,忽视了对客户需求的分析,失去了明确的市场定位,严重阻碍了贷款绩效的提升。事实上,混业经营更为强调市场定位的准确性、严谨性和规范性,把准确的市场定位看作混业经营的法宝之一。

第三,深化客户市场数据管理的功能,提高客户数据的利用效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四大商业银行的各级机构都积累了大量客户信息,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客户数据库,但是,对这些数据的应用却远未达到预期目标。相比于西方商业银行而言,四大商业银行的数据挖掘能力较低,仅停留于主观判断层面,缺乏科学化的模型分析,导致对隐藏于大数据背后的金融规律认识的肤浅。在现代金融市场上,贷款定价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客户数据挖掘的竞争,银行机构要善于从客户数据中发现和把握市场时机。

第四,四大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转型不过三十年,由完全的行政机构向市场化组织转变,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在宏观政策识别、客户信用评估、专业人员培育、信息系统开发和贷款成本估算等方面均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技能,但仍未达到市场化的要求,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按照西方银行的标准,四大商业银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是一种半行政化半市场化的组织机构,业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听命于政府安排。可见,四大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进程中能取得如此进展实属不易,应长期勉力维持。

参考文献:

1.黄斐,张同建.国有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与核心能力的统计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2(11)

2.刘良灿,张同建.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运作机制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