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与死的哲学思考范文

生与死的哲学思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5 10:08: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与死的哲学思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篇1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上课就睡觉、看到就头晕的哲学。

哲学的发展也如同一场伟大的战争一样轰轰烈烈,虽然不见刀光剑影,鲜血淋漓,但也气壮山河,惊天动地。哲学中有一部分,对于我们人生有很大影响。有些道理,我们不信它,我们的生活是一个样子;信了它,就会立刻变了样子。学哲学可以养成清楚的思维,怀疑的精神,容忍的态度,开阔的眼界,我们要有这种眼界,不但可以做事,而且更能善于做事。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只要你愿意深入,展现在你眼前的将是一种不一样的画面,而知识的真谛也往往蕴于其中。

下面我就说说哲学给我的人生的两点启示。

一、人生中的辩证法

哲学就是在你人生中遇到拐点后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篇2

一、导入――激发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巧的课堂导入,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导入新课的方法主要有:实物导入、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观点讨论导入等。

实物导入。例如讲“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内容时,教师可准备一盆生长茂盛的常春藤,通过讲解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土壤、空气、水分等要素的相互配合来说明哲学道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利用一盆花来进行点拨从而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歌曲导入。例如讲“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内容时,可引入歌曲《走进新时代》,这首歌曲很好地体现了“时展、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知识内容。

故事导入。例如讲“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内容时,我为学生送上故事《掩耳盗铃》;讲“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内容时,为学生送上《小灰驴背盐》的故事;讲“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内容时,为学生送上《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第二块血迹》的故事。

创设情境导入。例如讲“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内容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拿出笔将教材中的重点标出来,并故意制造出“笔”与“签字笔”、“红色签字笔”的误解,从而引出主题“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观点讨论导入。常言说:“理不辨不明。”通过讨论、辩论能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能力。例如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内容时,教师可展示古今中外的11种哲学观点请学生讨论分析,使学生从感性上辨别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

教学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其核心要求为:引发兴趣、自然衔接、创设情境、导入下文。

二、教法――灵活多样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课程,观点抽象、道理深奥。要学好这门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学习能力至关重要,教师恰当运用教学手段及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首先提供典型的案例(事例、材料),给出具体的材料,然后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讨论,使抽象的认识、观点或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的教学方法。例如讲“办事情要抓住重点”内容时,教师可先讲《楚王为什么会一无所获》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办事情要抓住事物的重点的道理。

情境创设法。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生动透彻,教师可以通过录像、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用歌曲、照片、挂图等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联想,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例如讲“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内容时,教师可给学生展示“接通电源,电灯发亮”的物理现象;讲“矛盾的特殊性”内容时,可设计活动“认认明星脸”。

逐层透视法。教学中遇到概念性较强、较抽象的知识点时,可用抽丝剥茧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理,使学生豁然开朗。例如讲“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内容时,可先设问:“既然人的体能和生理器官的功能在很多方面比不上动物,为什么还讲人是万物之灵呢?”由此引出哲学命题“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然后接着提问:“什么是主观能动性?”之后展示三则材料:“牛顿由思考苹果落地的现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21世纪的新发明”和“铁人王进喜事迹”,总结出主观能动性的三点表现。这样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讲解得很透彻。

对比分析法。很多哲学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非常相似,很容易混淆,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比分析以区别开来。例如“认识的根本任务”需要区分两组重要概念:“现象和本质、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于前者,列出表格从“含义”、“手段”等方面进行比较即可;对于后者,则需要列出表格从“含义”、“把握手段”、“程度”、“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以求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深入的理解。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材的情况、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运用。

三、课件――精益求精

多媒体课件融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能极大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应该把握简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进行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理解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教学思路,考虑教学方法,确定课件的内容结构、表现形式及先后顺序。

其次,要根据教材的需要、教法的要求精选教学素材,并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其变成可供计算机使用的数据。

再次,编写文字脚本,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师生活动,形成有序的课件框架;编写制作脚本,针对教学需要,根据多媒体的表现特点,综合编排图片、影像、声音等素材,设计课件的基本形状。

篇3

关键词:口语能力;口语训练;动机;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2-0027-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1.007

1. 引言

随着国家的全方位开放、经济力量的增强、国家形象的改变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国家的政治、经济、商贸、科技、文化等领域日益需要大量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而今,英语不仅已成为国际性语言,而且是我国大中小学教育中的第一外语。现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中明确规定,大学生要“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 2)。可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几乎只重视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以应对四、六级等各种英语水平考试,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重视不够,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强,“哑巴英语”(戴炜栋,2007: 1、3;胡壮麟,2002: 3-7)现象普遍存在。鉴于此,很有必要分析制约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因素,探讨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有效措施,以适应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需求。

2. 制约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

听和说是口语交际过程中密不可分但又形式各异的两个行为过程。听是说的基础,是输入和吸收语言信息的过程,说是输出和表达语言信息的过程。学习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听力理解能力相得益彰,只有能够听懂和理解的东西才可能流利地表达出来。因此,口语交际是集听和说技能于一体的重要语言能力(朱纯,1994: 262)。一般来讲,影响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学习动机

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结构体,是一个由无动机(amotivation)、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构成的连续体(continuum)(Vandergrift, 2005: 70-89)。在外语学习中,尤其是在课堂语言学习中,动机是激发学习者学习和保持漫长而枯燥乏味的二语学习过程的主要动力(D?rnyei, 1998: 117-135)。作为影响语言学习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之一,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成绩,制约其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口语学习作为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成绩与水平和学习者的口语学习动机关系密切。

2.2 语音语调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在没有非语言交际辅助的情况下,只有当交际者双方能够准确分辨对方连续语流中的语音时才有可能顺利进行交流。而且,在言语交际中,语调的强调功能、语法功能、语篇功能和态度功能不仅有助于说话者选择恰如其分的语调表达思想、而且有助于听者快速准确地获取重要信息(王桂珍,2005)。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是言语成功交际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2.3 词汇量

词汇是建筑语言大厦的砖块(束定芳,2008: 111),言语交际中,词汇量不足是制约不少学习者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交际中,许多学习者通常因找不到恰当的词汇来表达其观点、看法等而不得不求助母语,这种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非常普遍。

2.4 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三方面(文秋芳,1999)。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人们表达思想内容的重要载体。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传递的思想内容依赖于其思辨能力。一般而言,思辨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比较活跃,而思辨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在口语活动中往往表现出羞怯和畏难情绪。

2.5 交际策略

交际策略是“潜在地可意识到的”(potentially conscious)某些活动,是在交际者语言知识不足而引起思想表达上有困难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套有一定系统性的技巧(束定芳,2008)。它作为交际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语言心理计划。言语交际中,说者除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以及用于表达这些交际功能的句式、结构外,还必须掌握基本的交际策略,因为它是交际者在无法完成某一思想表达计划时的替代形式,无疑有助于成功交际。

3. 发展学习者英语口语能力的策略

发展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不仅需要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的有机结合,更需要在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口语的同时,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交际策略。

3.1 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根据动机的连续性特征,在一定条件下,无动机学习者也可以逐渐转变为有外部动机甚至内部动机的语言学习者。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利用一定的诱因,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并使之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从而形成其学习的积极性(范宜,2002: 244)。在激发学习者口语学习的积极性时,教师应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减轻学习者的心理焦虑,鼓励其大胆地开口;根据口语任务的难易程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对学习者进行启发,以有效控制和激起其学习积极性;采取有效奖励措施,尤其对口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给予关注与鼓励,使其获得进步与成功的喜悦,以免其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倾向;同时,根据口语学习结果反馈的信息,调整口语教学活动,改进教学策略等。因而激发学习者的口语学习动机,使其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主动的学习行为。

3.2 采用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

(1)听说结合、以听带说

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听的习惯和技巧,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大有裨益。首先,学习者通过反复听英语原声材料,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为口语表达积累和储备素材;其次,能够有机会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并将学到的词汇和短语等有效迁移到口语表达之中;再者,听力训练时,学习者也可以逐渐意识到语音语调对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的制约作用,激发其模仿标准语音语调的意识,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其口语交际质量。

(2)加强诵读、增强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足见诵读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朗读语言优美的语言材料,养成诵读习惯,增强其语言感悟能力;启发和引导学生模仿英语母语者的语音语调意识,重视重音、节奏等韵律模式;熟悉并掌握日常交际用语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开设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辩论赛或诗文朗诵、话剧表演等,为学习者创造多种口语训练途径。

(3)复述文本、培养思辨能力

复述是学习者在模仿、朗读、听或阅读一段文字之后,用自己的方式重现其内容的一个创作过程,是学习者在缺少对话者情况下提高口语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英语口语较好的学习者,可以用自己的话语复述听过或阅读过的材料,也可以完全摆脱原文重新组织、创作这些内容。对于程度较差的学习者,可以在运用原文句式复述材料中心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学会用自己的话语去表达(程晓堂,2002: 148)。在复述训练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就一些有意义的话题启发学生发表评论,适时培养其思辨能力。

(4)多媒体辅助、创造口语环境

多媒体是由计算机控制或协调控制的集声音、影像和图文于一体的有助于学习者外语学习的一种设施。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能够为学习者创造英语学习环境,增加其接触和运用英语的机会,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英语课堂中,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使学习者运用视、听器官感知英语语言,在英语情境中发展其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其在课堂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语言知识,为培养和提升其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打好基础。

3.3 有效运用交际策略

交际策略是语言学习者在其二语或外语知识有限时为达到交际目的而采取的一种表达方法(Richards, 2005: 115)。学习者在交际中因词汇或语法知识不足而无法表达意见、观点和看法的情况时有发生,了解和使用一些交际策略,可以有效补偿其语法知识或词汇上的缺陷,成功表达思想和进行情感沟通。

(1)掌握常规化套语

套语(formulaic expression),或称公式语言(formulaic language),是以单元形式存储在记忆中的单词序列,在使用时也以单元形式从记忆中提取,而不是利用语言的语法完全现场生成(Richards, 2005: 271)。掌握套语可有效保存加工资源、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度等。如英语学习者可以运用“In the first place”,“The general point you must remember is…”,“Let me give you some examples…”等惯用语组织话语;运用“This is John, mother.”,“If it’s not too much trouble, could you do me a favor?”等与介绍、请求等专门语言行为相关的公式化语言,自然导入话题或消除其交际时的紧张感。

(2)巧用话语标记语

话题是人们交谈的中心,交际时说者常常使用话语标记语来组织话语信息、预示话题转换、回应交际者等。有效运用标记语可使交谈轻松自然,气氛和谐友好。如用Yes,Good,Fine,Right,Great,I see等标记语可表明听者注意倾听,同时积极回应,表达自己对所谈内容的赞许、同意、肯定、附和等;用Er,Now,Well,You see,You know等标记语既能填补语流的空白、提醒听者注意,又能给说话者提供思考的余地;用Oh,I forget和Oh,I remember等标记语,则表明说者突然想起了某个话题等等。

(3)妙用迂回策略

迂回策略(circumlocution strategy)是学习者在英语会话中遇到交际障碍,因词汇量不足等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或正确表达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欲传递的思想、看法和观点表达出来的方法。运用换说法(paraphrase)、同义词、上下义词等方法可达到成功交际。如在下例中:

A: What does your friend do for a living?

B: He’s one of those who give legal advice.

A: Oh, I see. He’s a solicitor, you mean.

B: Yes. That’s the word I was looking for. My vocabulary is still very small, I’m afraid.

A: Never mind. You explained what you mean.

对话中,交际者B虽不知道“solicitor”一词,但却很好地运用迂回策略,通过解释“He’s one of those who give legal advice.”使A明白了B的朋友是一名律师。

(4)借助非语言手段

口语交际过程中,要善于借助面相身势如点头、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非言语手段来传递感情、表明态度、弥补语言使用上的不足,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在无法表达但又非说不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实物、图画、手势、设问等方式主动向对方求助,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3.4 正确处理流利性和准确性的关系

语言准确性和流利性都不能偏废,但在初学阶段应更重视准确性;在高级阶段可加强流利程度的教学。教师对待学生交际中的语言错误,应注意策略,以避免挫伤学习者积极性为原则。尽量忽略学生的错误,采取鼓励肯定的态度纠正其错误,消除学生怕出错而怯于开口的心理焦虑,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愉悦感中增强其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和愿望。

4.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必须拥有较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受学习动机、语音语调、词汇量、思辨能力、交际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习者的口语学习动机,采用多种训练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提升口语表达能力的平台,学习者也应珍惜口语训练的机会,掌握技巧,学会运用有效交际策略。

参考文献

Dornyei, Z. 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 Language Teaching, 1998(31): 117C135.

Richards, J.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Vandergrift, L. Relationships among Motivation Orientations,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and Proficiency in L2 Listen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5(1): 70C89.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戴炜栋.外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思考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1,32.

范宜.英语学习方法指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胡壮麟.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2002(4):3-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修订)[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

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王桂珍.英语语音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生态危机 物质变换 人化自然 生态文明观念

上个世纪中期,全球性生态危机在西方国家被发现,进入21世纪后,人类面临的是更为严重的,更为突出的危机。生态危机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注意,人类也在开始反省危机背后的原因。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反思,尤其是在自然观的指导下进行这种哲学的思考,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

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危害。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环境问题,已不是局限在一国的范围,而是成为全球的问题。然而生态环境问题已不是近几十年才形成,自从有人类出现,就存在着环境问题。也就是说,生态环境的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既然是相互作用,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人类破坏自然的活动,这种破坏自然活动的历史同人类自身的文明史一样悠久。人类社会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的神力,到开始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利用环境,再到大规模的占有自然,尤其是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类本可以沉浸在这种征服的喜悦之中,然而人类却尝到了恶果。

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并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与人类发生作用的自然,环境问题的产生,乃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结果。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处在正常的轨道中,人类的自然观念出现了问题。美国学者麦茜特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前工业社会阶段;第二,现代性阶段”,【1】481而恰恰是在第二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出了问题。

二、关于自然生态的理论及给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启示

马克思曾指出自然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第一源泉”【2】298这就是说人的生存是依赖自然的,人通过与自然发生相互作用,才能生存与发展。生态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的。

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3】177人类一方面借助自身的力量从自然中获取自然资源,并将所获取的自然资源转化成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能量,实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的这种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必然会向自然界排出各种“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最终也会回到大自然中,参与到大自然循环中。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以劳动为中介的,劳动使人在自然界中得以获取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劳动体现出人的类本质,但是当劳动不是那种自由和自主的活动时,也就出现异化的现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人的异化”带来的是“自然的异化”。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理论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中国同样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存在着破坏的现象。我们通过学习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在人与自然双向作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合理地调节我们的实践活动,做到“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4】926–927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建设生态文明应有的观念

今天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时候,以为指导,首先要做的是转变我们观念。

(1) 要有整体的观念。自然并不是独立于我们人类之外被动的存在,相反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脱离了自然界人类就无法生存。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组成了一个系统。

 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要有整体的观念,同样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也要有整体的观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社会文明系统。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的问题,既然是发展,就不能单单注重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注重经济发展与其他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我们进行各项建设的基础,只有在保持人与自然生态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我们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

 (2)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马克思早就指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进行的是“物质变换”,由于“物质变换”的存在,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保证这种“物质变换”呈现一种良性发展的态势。生态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使这种“物质变换”持续健康的进行下去,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要实现这种良性循环,我们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要做的也很多,但是我们首先要树立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只有这种观念才可能像马克思所说的,“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传给后代”。

(3)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个“人”指的是人类,并不是个体的人或某个集团。这和人类中心主义有质的区别,人类中心主义在实践中往往是以具体个人或集团的利益出发。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不能为了某个人、某个集团的利益而着眼于局部利益、眼前的利益。

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尤其是在观念的树立过程中,要以自然观为指导,分辨出各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学说的真伪,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吸取有益的理论成果,以正确的理论观念指导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者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 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文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挫折;就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236-02

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热切关注使广大高校教育者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一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挫折,情绪低落,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大学生就业挫折教育成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对“挫折教育”的理论分析

心理学认为,所谓挫折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其中遇到的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而所谓挫折教育,就是对大学生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当前挫折教育的主要依据是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切心理现象为后天所习得行为,故承受挫折也是一种后天的习得行为,挫折能力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获得和提高。

如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Flued)认为,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既有社会生活条件因素,也有个体主观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弗洛伊德认为,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外部环境,减少和避免个体挫折,即截住挫折的社会因素源头非常必要。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Hany Stack Sulli-van)认识到了人际关系对挫折情绪产生的影响,主张通过加强人际交往,增加对人际关系的关注来避免挫折的产生。

二、大学生就业挫折的主要社会因素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供需矛盾

当前,大学生就业客观上存在供需矛盾。这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时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狭窄,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跟不上时展要求,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候遭遇挫折。表面看来,是大学生自身素质无法满足时代要求,而实际上是高校教育落后的表现。二是高校扩招产生的社会效应。近些年,高校大规模扩招既满足了更多人接受的高等教育需要,也导致了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下,高校毕业生供应相对过剩,从而使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三是高校专业招生的结构性矛盾。一些高校招生时对于眼下的热门专业盲目扩招,导致日后热门专业毕业生数量过剩,就业遇冷。而一些社会急需专业的毕业生的数量却无法满足需要。

(二)就业市场不成熟

大学生就业要进入人才市场,实行双向选择。许多大学生都会面临着择业就业的竞争压力。当代大学生认同竞争,赞成双向选择,但又担心机会不均、就业市场不成熟,从而增加了他们的顾虑。就业市场的不成熟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是存在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人才市场分割,阻碍了人才在不同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这也导致高校大学生更愿意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加剧了这些地区的就业竞争。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之间信息不畅通,增加了大学生就业难度。三是就业市场不规范,一些招聘会组织者受利益驱动,秩序混乱,毕业生择业效益不高。四是部分单位用人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造成人力资源的不合理流动。五是招聘中的性别歧视、高门槛等各种原因也影响着大学生就业。

(三)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我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一些人打着“人情”的幌子,搞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就业机会。还有的大学生不注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个人的努力,一味凭借长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等家庭背景来实现就业,这些现象影响了一些学生的择业观念。当他们遭受就业挫折时,不是去冷静面对,而为自己没有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而苦恼,陷入悲观失望情绪中。

三、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方法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研究表明,真正引起适应困难的主要不是挫折和冲突本身,而是当事者对挫折和冲突的看法和应付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并适应社会。同时,也要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帮助大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

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培养大学生,是一门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科学。大学生就业挫折实际上是大学生个人还没有适应并融人社会的一种情境,是没有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反映。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在当今时代,高校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教育管理部门、社会评估预测机构与高等院校要加强合作,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教育预测活动,并建立定期的教育预测结果机制,为大学招生规模和数量以及专业、学科设置和调整提供指导。最后,高等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本着为学生负责的精神,配置和调整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专业设置,合理确定招生规模。

(二)完善就业制度

帮助大学生战胜就业挫折,需要高校和社会的相互配合。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机会,尽快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就业机制。为此,要快速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人才跨城乡、跨地区、跨行业流动的就业市场环境,增加就业信息的透明度,规范毕业生招聘市场。招聘单位要理性对待人才需求,坚决杜绝招聘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就业,同时强化咨询工作,引导学生走出挫折情绪。

(三)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要教育学生理性对待社会不正之风或者依靠家庭背景找工作的现象。应该相信,社会不正之风毕竟是社会转型中的一个过渡现象。针对一些学生依靠家庭背景找工作,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P.M.Blau and O.D.Duncan)的社会流动理论指出,即使在发达的美国社会,父亲的职业、教育程度等家庭背景也会对子女的第一职业产生影响。大学生已经成年,具备了较高的自身素质,因此,要教育大学生继续努力,完善自我,勇敢接受社会的选择,应该把暂时的就业挫折视为人生的一个励志经历。

帮助大学生战胜就业挫折,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等,它不是要大学生去做拉关系、走后门的事情,而是为他们提供关怀、爱护、帮助、信任和指导。既要注意建立家人、好友构成的强关系形成的社会支持,也要注意交往不多的弱关系的社会支持。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S.Granovetter)的社会网络理论指出,长久没有来往的同学、前同事,或者只有数面之缘的人是联系较弱的社会关系,却能够提供有用的就业信息促进就业。因为弱关系中的信息由于经过较长的社会距离,能够使信息流行起来,并且具有较低的重复性。因此,高校教育者要注意凭借校友会等信息平台为学生就业提供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坤明.“挫折教育”与“挫折承受力教育”诘难[J].中国教育学刊,1999,(4).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78-03

挫折和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实和心理现象。其症状主要表现为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人际沟通受到阻滞,致使成就感、安全感荡然无存,挫折感便油然而生,因此出现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消极的情绪,甚至还会出现攻击。挫折对人的影响与其说取决于挫折本身,还不如说取决于对挫折的评价和态度。面对同样的挫折,有的人焦虑不安、怨天尤人、悲观失望,有的人却心平气和、冷静应付、乐观进取。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拥有相对优裕的生活条件,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没有什么机会面对困难和挫折,导致许多大学生遭遇挫折时,他们的心理容忍力和承受力非常低。在学业上很优秀的大学生,如果心理素质差,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束手无策,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佼佼者,在事业上也难有大的成就。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耐挫折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挫折形成的原因

挫折,任何人都会遇到,对于涉世不深、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挫折更会接踵而至。导致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是内在主观因素与外在客观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引起挫折的原因是复杂的、因人而易的,所以,大学生受到挫折后不要惊慌失措,要根据外在条件和自身情况冷静、客观地找出造成挫折的真实原因,教师则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和帮助大学生对挫折进行归因分析。具体来说,形成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导致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矛盾

这里的主观是指大学生的自我需求。客观是指满足大学生需求的现实条件。一旦客观与主观有冲突,客观条件达不到主观的要求,就会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客观与主观产生矛盾的主要表现有:大学生个人无限的物质生活需要与家庭、学校、社会能提供的有限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学习成绩优异、工作能力强的愿望与同学、同事竞争的矛盾;希望展现自我、要求进步与机遇不多之间的矛盾;要求自由、独立与纪律、制度约束的矛盾;渴望良好的与人际交往与自己在集体、团体中的地位之间的矛盾等。

1.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以往的教育体制存在着欠缺。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小学生就被成绩高低所牵制,一天被逼迫着补习、作业等,进好学校的竞争压力使他们牺牲了应有的娱乐,缺少了童年的天真与快乐。这种以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使学生缺乏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大学是将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的场所,不光要求学生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情商,有部分大学生新生,无法适应新环境,遇到挫折不敢面对,而是推卸责任、消极逃避。还有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是佼佼者,而进入大学后,在高手如林的环境中优势消失,就没有了自信心,部分学生还产生自卑心理、进入恶性循环中,表现出强烈的挫折感,无法自拔,致使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下降、求知欲变得冷淡。

2.部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由于社会的原因,大学生的父辈们很多以前都经受过辛苦、贫困的生活,总想给儿女们最好的生活,平时在培育孩子时,总是把孩子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们面对的困难和和挫折父母们总是千方百计替孩子们去解决。孩子一旦考上大学,更视其为宝贝,凡事都顺从、代劳,如每年新生开学报到时,大都是一个学生两个乃至于更多的家长送,帮儿女们排队办手续、铺床,打扫卫生、洗衣服等等,这种从小就没独立处理过一些困难,凡事由父母包办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孩子养尊处优,独立生活能力很低,读大学后毕竟要离开父母和家乡,然而就会在生活上感到无法适应、无法在各种挫折中正常成长,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社会化过程,更有甚者还会导致有些大学生人格发展不健全。

(二)导致大学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还有个性不完善

大学生虽然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朝气蓬勃,敢于探索冒险,富有开创性,但从综合素质来看,个性还不够完善。如自尊心与好胜心过强、认识片面、容易偏激、理想浪漫、情绪不稳定、耐力不强、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世界观不明晰等。大学生个性的不完善导致了挫折心理的形成。

1.部分大学生心理挫折承受力较差。如未能入选学生会而自暴自弃的;因演讲失败而长期自我封闭的;离家才几个月的新生三番五次地要请假回家的;追女同学不成而酗酒闹事的等等。心理挫折承受力不好的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紧张、焦虑和不安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都会有消极的影响。尽管大学生中只有一部分同学是这样,但对他们的教育是否有效、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的氛围和校园稳定,因此,要花费老师们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教育照顾帮助这部分同学。

2.校内、校外环境差异会让大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生所在的学校环境相对是一片净土,同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单纯,而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社会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到处充满竞争、充满风险。校园和社会各种思想价值观念的差异,从学校到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让大学生们一时无法适应。此外,喧嚣的环境和交通、住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也会引起同学们的挫折感。大学生从学校踏入社会,面临的各种变化都是巨大的,产生挫折感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大学生教育中提前加强挫折教育、提高接受挫折的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大学生面临挫折的表现

在大学生群体中,面临挫折时的反应主要是冷漠、焦虑、消沉、抗争、攻击、固执和退化等多种形式。冷漠是指大学生在面临挫折时非常被动,不去主动应对,不去对挫折对象进行攻击,而是看不到希望,表现出对挫折情境无所谓、无动于衷的态度。焦虑是指大学生在遭遇多次挫折后失去自信,产生自卑感,在生活中时刻担心会遇到挫折,而产生紧张、彷徨不安的情绪状态。

消沉是指大学生遇到挫折就灰心失望、失意懊丧、精神萎靡,是意志薄弱,经不起风浪的表现,大学生处于消沉状态时往往认为人生不过如此,理想、前途都是无稽之谈,从而变得不思进取、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抗争是指大学生遇到挫折后积极应对,不向挫折妥协,表现出一种更加奋发向上和永不言败的精神状态,比一般情况下的奋发程度更进一步。攻击就是大学生受到挫折后,将愤怒的情绪对给他造成挫折的人或物发泄,经常谩骂同学、责备老师、损坏公物等行为。固执就是有些同学受到挫折后,按自己的方式盲目重复一些无效的活动,不能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且对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的意见置之不理,总是一意孤行,固执己见的一种行为。退化就是指一部分大学生遇到挫折后情绪激动,像小孩子一样哭闹、耍赖,没有主见,盲从他人的一种状态。长期的这种心理的痛苦煎熬,导致有些学生发生精神方面的疾患,一旦发生了精神疾患,即使多年的药物和心理治疗,也难以逆转健康的状态。

三、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几种办法

挫折在大学生生活中是时时存在的,困难和逆境也无处不有,对大学生进行挫折心理的调适极为必要。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不断进取的毅力,同时还需要冷静和理智。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免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只不过有些挫折轻,有些挫折重,有些挫折对大学生的打击大,有些打击小,所以大学生首先应正确认识挫折。心理卫生学认为,真正能帮助克服困难挫折的,不是困难、挫折、冲突本身,而是大学生们对于困难挫折的看法以及用来处理对付的方法。挫折教育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它不是教大学生们如何去避免困难挫折,而是给大学生们设定一些挫折,教他们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教他们正确克服挫折的方法,从而在挫折中不断发展成长。

2.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塑造坚强的意志。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内心总有一种减小压力、摆脱痛苦折磨、保持稳定情绪、随时处于心理平衡的适应性倾向,这种倾向就叫心理防御机制。而一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否完善,意志是否坚强、与耐受挫折的能力高低是密切相关的。胜利是属于意志坚韧的人,张海迪以“跌倒一百回,就要爬起一百零一次”的坚韧意志,实现了她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英国心理学家布朗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遭遇任何挫折和障碍,他会永远碌碌无为,一直保持其自我感觉良好和平庸的状态,既糊涂又愚蠢,像母牛一样怡然自得。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看他的意志是否坚强。而坚强的意志品质需包含四个特征: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果断性。针对大学生,高校教育者应逐步引导大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生活有较高层次的追求,首先要确立努力就能达到的近期目标,继而制定中长期目标,始终保持进取、积极向上的个性,提高适应环境和改变恶劣环境的能力,培养既能忍受折磨又有克服困难挫折的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坚强意志品质。加强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抗击打能力。具体的,我们还可以经常组织同学们学习伟大人物、英雄模范人物在挫折面前百折不饶奋发图强的事迹报告,以此来激励他们、督促他们,这对大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起到较好的效果。

3.认识自我开启成功的通道。认识自我从三方面做起:一是遇到困难挫折时要沉着理智,从主观、客观、条件、环境、目标等方面冷静分析自己受挫的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进行补救。二是要对自己的奋斗目标予以正确认识,并在前进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可以对目标进行调整。大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利用自己的特长、优势,制定最适合于自己的前进目标,目标一旦确立,就要全力投入到目标的奋斗过程之中。假如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发现制定的目标与自身不适,拼尽全力都无法完成,那么就不必再死撑,须要重新分析自己,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达成目标。如著名剧作家年轻时的志向是当一名医生,报考了三次北京医学院都没能录取,随后他及时调整为搞戏剧,最终在戏剧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三是要常常把压力化为动力。其实,一个人的积极向上因素是需要外界的刺激和压力来调动的。“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历史的伟大人物,他们多数是在磨难困境中成就起来的。

4.鼓励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当今的在校大学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对外界社会生活了解很少,进入社会后,他们将面临现代市场经济的挑战,就变得很难适应,且无法承受挑战带来的压力,这是因为大学生们在学校没有接触过社会,不了解社会本来就存在诸多磨练,这使得他们几乎没有遭受社会挫折和在社会中克服困难的机会。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在教导过程中,做到讲理论,讲事实,靠理性启发,用事实验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大学生们从心灵深处主动接受教育。同时要多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提前接触外面的社会,在社会的大舞台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教育者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给大学生创设些困难和挫折,让大学生们积极地寻找克服挫折、战胜逆境的方法,从而受到实践锻炼和考验,以此来提高大学生面对挫折的自我调适能力及对挫折的耐受力。另外,可以让大学生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和体能锻炼,让他们在“劳其筋骨”的尝试中,磨炼意志。在这里要提醒一点,教育者要正确理解“挫折教育”的意义,挫折教育不是仅仅有意识地让学生们吃点苦挨点累,而是要从教育的本质,从培养人的高度,来理解和实施“挫折教育”。

参考文献:

[1] 叔本华.论人世的痛苦[M].

[2] 江伟康.大学生健康教育读本[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性道德人格;教育;思考

近年来,伴随着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的浪潮,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高职院校以培养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劳动者而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我们也发现,不少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人格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实践性道德人格教育方面认识还不充分,实践还不到位。

一、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

1、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理念不能体现时代性,不能与时俱进。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和多元的价值理念已经极大地影响着当代高职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高职院校需要面对现实,及时调整思路和教育理念,过去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进一步扬弃,新的道德教育理念要在实践的炼炉中脱颖而出,成为指导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平台和有效载体。

2、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空洞,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能很好地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难以解决学生关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的道德人格教育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若即若离,联系不密切,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学生不能通过现有的道德教育获得他们应该树立的道德理想、道德意志和道德信仰,甚至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上也缺乏深刻性和持久性。

3、高职学生的道德人格现状难如人意。政治思想上,一些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弱,政治敏感性低,在重大问题上立场模糊,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存在错误认识:价值观上,相当部分高职学生不能在多元的价值世界中找准方向、明晰坐标,不少学生具有较明显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倾向;道德修养上,学生主动接受道德认知、自觉进行道德实践的比较少,参与道德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明显落差和脱节,道德行为滞后明显。

(二)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性道德人格教育严重缺乏

实践性道德人格教育是主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一定的道德实践活动,以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教育形态,其核心理念在于道德实践。早在古希腊时期,以道德为主要研究范畴的伦理学即被认为实践的科学。中世纪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不仅强调道德必须以信仰为前提,而且强调道德必须外化为人的行为和践履义务的活动。在近代,康德、黑格尔也认为道德应该是实践的。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纯粹理性是实践的,也就是说,它能够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东西自为地决定意志,――而且它通过一个事实做到这一点,在这个事实之中我们的纯粹理性证明自己实际上实践的。”中国宋明时期陆象山、王阳明都认为“行”是道德的最基本的内容和最本质的特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尤尼斯多年从事青少年社会伦理和道德发展研究,提出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理论。可见,道德实践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进而形成其健康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并最终落实为道德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遍观多数高职院校,关注学生技能和证书的程度明显要超出重视培养学生道德品格和健康人格的程度。

二、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可能性

实践的观点是哲学思想的原点,在那里,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出发点,实践对认识具有本体论意义。在产生之前,旧的唯物主义以自然界为本体,力图把精神还原为自然,用自然来解释人类的精神现象,从而也把物的尺度当作人类全部活动的根据。马克思深刻地洞察了旧唯物主义者自然本体论的缺陷,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岜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需要从玄虚的空灵境界走入务实的现实生活,走进学生的实践世界,并且让学生真正成为道德人格实践的主体,在主客体关系的不断融合和交换中,实现道德认知的深化和道德人格的升华,达到道德知行的和谐统一。

1、从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看。人的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过程。客观存在的道德现象和道德理念经过人的大脑加工,形成人的道德观念,再外化为人的道德行为,通过行为表现出来。高职学生跨越了中专和大专两个层次,年龄上有一定延续性,心理上处于第二次断乳的关键时期,思维不定型。逆反心理较强,涉世不深,缺乏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不易接受自认为不正确的观点。同时,他们又不自觉地被卷入这个复杂多元、良莠碰撞的现实环境之中,极易接触外来无良文化和一些所谓时尚、超前和后现代意识。高职学生要有效应对外界的诱惑和内心的不安,必须不断加强道德实践和修炼。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作用、转化不会凭空产生,必须要有一个基础和中介,而“实践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换的基础和途径”。同样,高职学生的健康道德人格也不会凭空产生,必须在现实的不断道德实践活动中得到训练和强化。

2、从道德人格各构成要素的形成机制看。道德人格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道德人格的认知,还包括基于认知上的关于道德人格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一切认知,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高职学生所具有的或好或差的道德人格现状也都是在他们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学校生活是学生接触的最重要的实践之一。校园生活,包括学校教育实践,对学生的道德人格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学生道德人格的各个方面、环节、要素都与他们在学校的道德实践活动息息相关。说过:“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他们”。可见,道德人格各构成要素的形成是离不开道德实践活动的。

3、从检验道德人格的标准上看。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把主体和客体真正统一起来。同样,对高职学生道德人格的检验也不是听他们怎么说的和怎么想的,而主要是看他们是怎么做的,看其在具体的道德境遇尤其是道德冲突中所作出的自主道德选择和自觉道

德行为。道德实践是检验学生道德人格的唯一标准。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效果如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恰当,最终都要由学生的道德行为来体现和判断。

三、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实施

(一)实践性道德人格教育目标

追寻适合高职学生的道德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价值坐标系,青年学生的道德人格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信念、道德行为与习惯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当前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既要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意志。又要创设道德情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并在道德行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与健康的道德人格。正如康德所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

(二)实践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

实践性道德人格教育重在实践,在高职学生的具体生活中主要渗透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针对学习目标制订计划,专业课、文化课注重融入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勤奋作风和科学态度,技能实践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2、生活方面。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品德,树立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意识,建立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抵制低级趣味和腐朽堕落;

3、人际交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理往能力。构建平等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氛围,培养学生健康合理的竞争和协作意识;

4、社会方面。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高尚情怀。增强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投身祖国建设实践的热情和志气。

(三)实践性道德人格教育形式

道德实践活动具有生动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能调动学生自觉进行道德学习和道德践履的积极性,合理有效的道德人格实践活动能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道德内化。

1、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学生重视培养技能,教师可充分利用正常的实践性教学课程,融入健康道德人格的教育。深入研究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善于抓住契机和灵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2、开展社会调查。要真正地使学生深入到社会、深入到生活,使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其意义。不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不能形而上学跑过堂,做表面文章。

3、建设道德教育基地。要将基地道德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做,不能应景而作。

4、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志愿者各项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要有组织、有纪律、有活动、有实效。

5、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壮大社会性义工队伍。使学生通过这些公益活动,亲身体会现实生活,培养道德情感。

(四)实践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评估体系

篇8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和谐师生关系 哲学

在当代教育转型中,我国的英语教学出现了两种明显的转变:一是课堂教学模式正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转变;二是教育观念正从“惟命是从”的师生观向“平等合作”的师生观转变。这两种转变无疑是教育的进步,是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课堂教学模式和师生观念的变化,英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似乎也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英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比原来更淡薄,更不融洽;师生关系的概念显得模糊不清。这种模糊不清的师生关系如果处理不好是有碍于英语教育教学发展的。为了澄清认识,明确观念,本文拟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建构英语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问题。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所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中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接纳,形成师生真挚的感情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和学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区别于父子与母子,区别于兄弟姐妹,区别于朋友同事,在教育活动中不可忽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可以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是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且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使其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古人所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则更好地证明了师生之间良好的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在英语教学中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几个方面

怎样构建英语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一个班上的学生有好有差,还有大部分处于中间。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大多数中下学生。其实,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学生是人之常情,但毕竟好学生只有几个,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学习居中下的大部分学生。试想,如果我们总是只叫那几个所谓的好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表演节目,或者老是表扬那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而对其他学生的点滴进步视而不见,那么,他们会怎么想呢?他们会认为老师偏心,不关心他们,不在乎他们的存在。所以我认为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会平视学生、赏识学生

平视学生也就是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而不能居高临下,固守“师道尊严”。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有一次在讲到英文诗歌那一单元时,我问:“你们谁能背诵英语的诗歌或者唱英文歌曲?”同学们跃跃欲试,但是没有人勇敢地站起来,甚至有同学说:“老师,你先给我们唱一首吧。”我说,“No problem.”同学们掌声一片。我给他们唱了一首英语歌曲,这一下同学们的热情高涨起来,纷纷起立朗诵自己知道的英文诗歌或者唱英文歌曲。很自然地,我就把教学转入到教学内容上去了。学生们接受起来也很轻松,带着浓厚的兴趣探索自己未知的内容。

赏识学生就是承认学生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愿望。”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要不失时机地给予他们表扬。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种磁场,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从而使其“爱屋及乌”,把英语学习当作一种享受。

(三)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全世界有4亿多人把英语作为母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的重要性已不容置疑。这些大道理学生都懂,可他们更要实际:我又不出国,干嘛要学英语?所以,在大多数农村孩子的心里,英语可学可不学,最多是为了应付中考和高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能随处感受到英语的存在:酒店中的洗手间(washroom)、各种商品上的英语说明、网络游戏中的英语说明、口令等。我曾问过一些酷爱玩网络游戏的学生,问他们那上面的英语说明和口令能否听懂看懂,他们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我趁机给他们讲学好英语的好处,他们若有所思。再上课时,他们已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听讲了。同时我和他们心理的距离也近了。

(四)把握好师生关系的度

教师要适度处理好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严格与宽松、主体与主导、主体与客体、表扬激励与批评激励、学会英语知识方法技能与学会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关系,善于把握好师生关系的度。师生过于亲近,没有了教师应有的威信,会影响英语课堂的教学纪律;师生过于疏远,师生之间人为地设置了一条不可逾越的屏障,彼此缺乏相互了解的思维空间,不能有效地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在思想上就容易产生误解,师生对话的互动就难以有效地进行下去。

(五)明确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

作为英语教师,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又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要正确处理好主角与配角、主体与客体、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与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导与主体等方面的关系。这些矛盾的统一体是互动的,它直接制约着教与学的行为。为此,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善于处理好这一系列矛盾,真正使师生关系达到和谐统一。

(六)树立好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创业 恩创者 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为什么要创新创业

一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自2001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49万人,预计2016年毕业生人数将有可能更多。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就很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各高校应当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课,并且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会调整好就业方向,提高自身素质,迎难而上,学会自主创业。

二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近年来,“创新”一词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核心要求,不仅在各高校大学生之间被推崇,而且在很多企业之间深受重视。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劳动市场不仅需要技术型人才,更看重创新型人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同时是对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

三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无论什么时候,创新都是不朽的主题,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民族的精神灵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希望更多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创新创业。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期,相比以前,更注重人的综合素质。而高校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各高校将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视为首要任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好未来人才资源管理。

二、大学生怎样创新创业

首先,提高自身创业素质。面对创业,很多大学生感觉一片迷茫,不仅缺乏对公司运营情况的掌握,而且连一些基本的商业专业词汇都不了解,感觉无从下手。创业之前,大学生应当认真学习有关创业的基本知识,同时端正态度,好好学习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一课。

其次,做好相关的市场调查并累积经验。创业前,准备工作要做到位,切忌盲目创业,也不要急功急利。可以亲自去相关单位实习一段时间,学习别人的经营模式及其他可取之处,为自己创业积累丰富的经验。

再次,多方面熟悉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充分了解优惠政策后,最大化地利用优惠政策自主创业。同时,为创业前期提供资金,为后来更好地发展夯实基础。

最后,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创业道路中,大学生会面对各种困难、挫折。但是,往往打败他们的不是那些客观因素,更多的是心理承受的各种折磨等一系列主观因素。所以创业的大学生需要极大的勇气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挫折。即使失败,也不轻言放弃,要有“在哪儿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的决心和勇气。

三、“恩创者”项目实践的意义

在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各级领导、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的“恩创者”创业训练项目运用互联网思维,将线下学生资源进行整合,对接相关企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到企业实训工作,从而更好地让他们明确就业方向、指定职业规划。“恩创者”的创立为在校大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了互惠共赢的桥梁。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上班,提前接触自己喜欢的工作,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是很好的勤工俭学的机会。不仅解决了在校大学生课余无聊的现象,更给大学生提供了积累社会经验的平台。对于企业而言,解决了一线缺人及很好地规避了人才流失问题;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缩短了试用期,大大降低了企业培训费用;提高了公司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并在招聘期间对人才的选择留用占据主导权。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仅缓解了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压力,更为培养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恩创者”的创立正积极响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是“创新世纪”的产物之一。希望该APP能够得到大家的青睐。

参考文献:

[1]http:///kuai_xun_4343/20141202/t20141202_ 1208601.shtml.

篇10

[关键词]高职;星座文化;休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青年文化的独特性使星座文化在高职校园普遍流行,高职学生对星座的态度也存在许多差异,大多数研究重点关注迷信星座的那批大学生,调查中发现不相信星座的学生也存在休闲生活模式的问题,需要教育者因势利导。

一、星座文化接触动机

高职学生接触星座主要出于自我认知的需要,如性格、爱情、职业、命运等,用来缓解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吻合青少年时期的心理迷茫状态。按照动机划分,高职学生接触星座文化有以下几种类型:

1)工具型:这部分学生以星座为共同话题结交朋友,星座的内容也是用来指导日常生活,或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工具。

2)好奇型:这类学生较多思考哲学命题,对于人生和未来有许多困惑,试图在星座里面寻找一些答案。

3)跟风型:受到周围群体的影响,尤其是同宿舍的室友,而对星座被动接触。同时,因为星座被大学生视为流行文化,存在从众心理。

4)消遣型:年轻人精力充沛,喜欢新鲜事物和个性化生存方式,星座成为这部分学生用来打发时间,张扬自我个性的一种休闲方式。

二、星座接触的影响要素

设定的影响要素包括性别、生源地、年级、政治面貌、网络接触等。呈现以下趋势:女生比男生对星座文化更感兴趣;城市化水平高的生源地学生对星座更感兴趣;大二和大四学生比大一和大三学生对星座文化更感兴趣;浏览星座网站的频度与大学生对星座文化的兴趣成正比。同时,数据表明,文科学生较之理科学生更为热衷星座知识,也更多用于生活实践,以下表格可以反映这一差异。

三、星座接触行为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不安,需要一种接近"信仰"的事物缓解内心的躁动和迷茫,星座语言的权威性制造了一种信任感,从而使部分学生借助星座支撑自己的信念。在遇到挫折和失败之后,在星座书上寻找解释又可以释放内心的压力,星座的语言则可以坚定自己向前发展的意志。不同学生群体对星座的态度上存在差异也有一定的外在原因,以专业和性别为例,理科(计算机)专业学生男生比例较高,通常每班的男生占到70%以上。这一男生群体表示主要休闲方式为电脑游戏,平时与同学交流的话题也多数围绕游戏展开。游戏升级挑战占据了极大部分休闲时间,消耗了极大的精力,以致较少思考个人命运或者哲学等较为"不实际"的命题。大多数学生表示不会阅读教材之外的课外书,而一旦打开电脑就是游戏,不会去关注星座之类的话题。同时理科专业学生普遍表示学业压力大,课程和考证等带来的一系列压力只有通过游戏这种极端的休闲得以展示放松。虽然事后证明游戏只是加重疲惫感,因为没有更喜欢的休闲方式而难以戒除。理科专业所涉课程较少涉及人文,80%以上的学生表示能激发对人生思考的课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课程,但是部分学生的人文探求处于休眠状态。

四、大学生休闲教育的问题

现状反映出高职学生休闲方式堪忧,并未能如哲学家所言,在休闲中发现自由、美和人生真谛。

(一)过度休闲

如过度砍伐一样,极端的休闲方式破坏学生身心的平衡,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受访学生有一定比例表示,星座知识那么多,谁有空去看?除了学业的忙,剩下那些绝对自由的时间,许多学生贡献给了电脑网络,游戏是其中最为热门的消遣方式。虽然初衷是为了放松自己,结果却是走向了更深的疲惫。

(二) 消极休闲

那些从不看课外书也不玩电脑游戏的学生在做什么?令人吃惊的是,睡眠是一部分学生的主要休闲手段。这一部分学生有一个特点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甚至是精神麻木,对现实存在畏惧心理,睡眠是他们暂时逃避现实压力的一种手段。自由时间对于他们不是享受而是一种负担,消极的休闲不利学生人格的完善,反而怠慢的教育的进程。

(三)孤独休闲

班级集体团结,集体活动活跃的班级往往有较好的课堂表现,学生个体精神面貌也更加良好。究其原因,人在集体中寻找到的温暖和友爱是对自我完善的有效激励。然而在被询问是否会将星座知识用于交友时,有学生表示大学里没有朋友,只有同学和室友。深深的孤独感使他们不论在学习还是休闲的过程中都难以呈现积极阳光的面貌。

五、休闲教育的要素探索

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其价值不仅仅在维持生命个体的存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的更有意义,更富有情趣。"此亦静极怂极,无中生有之数也。"《红楼梦》中这一句话很好描述了现在有些学生的状态,较多的空余时间反而导致他们躁动,不安,甚至恐惧,以致选择极端的方式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环境塑造人,校园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资源,英国教育十分重视校园氛围这一隐性课程因素,通过生态学校建设,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提高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校园环境也是反映学校办学理念的一个载体,甚至可以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得以开展一个平台。就如走入苏州的拙政园,便能感受园主的大气和涵养,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也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升。所以校园环境创设不容忽视,需要多方借鉴并结合师生的意见建议。

六、结语

填鸭式的教学,封闭式的管理,起早贪黑的生活,无所不在的激烈竞争,简单重复的枯燥训练等等,使原本充满智慧与快乐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使校园成为许多学生倍感压力和失落的地方,而不是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言辞虽为激烈,却不得不引人深思。学校的办学理念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星座文化作为学生休闲生活的产物,透射出大学生休闲观念和休闲模式的局限性也可以让教育者借此窥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者,引导学生实现人生意义的积极探索,从而提高人文哲学修养,是教书育人过程中不可忽略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11):240-241

篇11

关键词 志愿者 服务动机 激励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137-02

一、志愿者及志愿者激励

(一)志愿者

志愿服务最初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至今已经发展了两个世纪志愿者。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活动者”。韩森认为志愿者是指在不为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的人群。丁元竹和江汛清认为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二)激励

激励就是创造满足成员需要的各种条件,激发其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通过激励,可以使现有职工最充分地发挥其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通过激励,还可以进一步激发组织员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而使组织的绩效得以大大提高。所以,组织对其成员的激励是至关重要的。

(三)志愿者激励的意义

相关理论显示,人们在无报酬的工作中,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益是随着时间或工作量的增加而呈现反方向递减的。就算是出于自愿精神的志愿者行动,也有积极性耗尽的一天,因此,对志愿者进行激励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根据志愿者的参与动机进行适当的激励。首先,激励措施能增强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热情;其次,激励措施能减少志愿者的抵触心理、减少工作矛盾;再者,激励措施让志愿者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受到肯定、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最后,激励措施有利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指导志愿者的行为、利于活动开展。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

虽然绝大部分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不计报酬,但总有其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Cuskelly与Harrington通过研究发现,志愿者的动机一般包括:社会联系、帮助他人、打发时间、获得认可、满足他人的需要、协助组织达成目标、个人的充实感、发展技能、寻找快乐、获得成就感、自我的表现以及提升自己的形象等。张萌等以奥运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分为奉献服务型、扩大社交型、自我提高型、价值实现型、提升资历型和盲目型等,并认为发现盲目随大流型的志愿者占调查比例的42%。考虑到国内外对于志愿服务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环境不同,国内外志愿者服务动机虽大部分相似,但也有些出入。本次广州亚运会60多万名志愿者中,在校大学生担任了主力军。大学生志愿者不同于普通社会志愿者,他们参加服务的动机有自己的群体特殊性。

经过对服务于广州亚运会广外场馆的4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的调查,超过90%的志愿者明确表示自己有参加亚运志愿服务的意愿,但参与动机中看到同学们参加自己也参加的随大流型也占了30%以上。关于志愿服务动机的多项选择结果如下表:

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者为获得学分及综合测评奖励而参加的比例最高,在访谈中,部分学生表示因为参加亚运志愿服务是获得实践学分的途径之一,而这个实践学分是每个在校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至于综合测评的奖励,志愿者表示如果其他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获得了加分,而自己因为没参加志愿服务而失去加分机会的话,那么自己在综合测评时将很不利,为了不被加分因素拉下也参加志愿服务。此外参加亚运的自豪感和获取徽章等纪念品在服务动机中也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学生表示能参加国际大型赛事,并能获得一些亚运徽章留作纪念,是他们非常看重的。

三、 广外场馆的志愿者激励

外在激励方式:

根据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结合亚组委志愿者部和学校的政策,广外场馆制定了针对志愿者的系列激励制度。

1、 评优:利用评优制度,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或授予荣誉称号,并将评优结果向所有志愿者公布。并且评优的志愿者在综合测评中将获得更加明显的加分优势。

2、 特殊事项的激励:对于家庭发生意外或者服务期间生病的志愿者,给予特殊的慰问关怀。对这部分志愿者的措施和激励效果同对特殊群体的相似。

3、 特殊时间的激励:是指在特殊的日期或时间采取的不同于往常的激励措施。例如:在节日里为在岗志愿者送去节日的问候、举办节日庆典;在志愿者生日当天送上生日祝福、举办生日会;对深夜工作的志愿者进行慰问和关怀等。

4、 不同年龄、性别的激励:对年幼或年迈的志愿者给予特殊的关注和奖励;对女性志愿者从事粗重工作给予慰问和奖励等。

5、 不同岗位的激励:对于不同岗位的志愿者要有不同的激励措施。工作辛苦的志愿者要的到更全面更深层次的激励,只有这样,付出多的志愿者才能保持平衡心态,认识到他们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是值得的。

从激励方案实施的效果来看,均起到了提升志愿者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的作用,但不同的激励政策效果也有所不同。以下图表是根据第16届亚运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场馆志愿者进行调研分析而得出的结果:

调查发现,本以为会被志愿者看重的服装激励和零食激励,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而评优和关怀祝福短信以及荣誉徽章的激励满意度则比较高。经过对部分志愿者的访谈,发现志愿者更看重以区别对待为基础的激励措施。具体言之,当志愿者受到的激励措施是针对自己一人或少数志愿者时,给予他的激励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志愿者会感受到强烈的自豪感或归属感,这种激励措施能极大程度提高这部分激励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反的,当一项激励措施是面向所有志愿者时,所有志愿者都会有“每个人都有”“不管表现怎样都有”的心理,他们很少会把这种激励措施当成是对自己工作的激励,而更多会当成是理所当然的福利。因此,面向所有志愿者的激励措施只是起到了保障志愿者权益的作用,对于激励志愿者努力工作的效果倒不显著。

上表的激励措施中,“志愿者荣誉徽章、评优奖励、保暖物资激励、生日会和祝福短信”是只针对部分志愿者的,只有表现佳或者处在特殊岗位的志愿者才能得到这些激励,因此激励效果显著,大部分志愿者对这部分激励措施表示满意。

此外,“志愿者基础徽章、志愿者服装保障、零食激励”等措施是针对所有志愿者的,因此志愿者们更愿意将这些措施看做是本来就有的福利,没感觉到这些措施的激励作用,因此效果非常不明显。根据图表反应,只有很少志愿者对这些措施的激励作用表示满意。

1、内在激励方式:除了常规的徽章、评优、零食等激励措施外,广外场馆还设置了志愿者之家、志愿者信息处理中心等保障志愿者的机构。而调查结果发现这些机构在运行过程当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可以将之称为团队精神激励方式和平等尊重激励方式。

2、团队精神激励方式:志愿者之家是场馆设立的,集休息、会议、展示、娱乐为一体的志愿者活动场所。我们发现,一些小组经常会在此开短暂的任务布置会和总结会,或者利用休息期间在志愿者之家玩一些桌面游戏。在这个过程之中,小组的成员彼此间的友情和信任感加深,团队凝聚力也得到加强,不少志愿者表示这种团队归属感和荣誉感很大程度上能促使他们去更加努力提供优质服务。

3、平等尊重激励方式:志愿者信息处理中心的运作模式是广泛收集志愿者的意见和建议,由中心成员将之反应给相关业务口经理,再将经理的答复或者解决方案反馈给志愿者。我们的调查发现,一些志愿者的意见得到回复、建议得到认可、提得问题得到解决后,会觉得很被尊重和重视,从而大大激发他们的服务积极性,而极少数志愿者提的一些要求回复较迟或没有答复时,则会有不开心和消极怠工发生。同样的,我们发现业务口经理将志愿者当朋友,平等的商谈和对待时,这个部门志愿者的服务努力程度和工作状态明显较好。因此,我们认为,管理者采取平等、尊重和重视的态度对待志愿者,也将是一种很好的的激励方式。

参考文献:

[1] 韩森. 做志愿者. 金城出版社,2001.

[2] 丁元竹,江汛清. 志愿活动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 张萌,卢兰平,王辰怡. 大学生奥运志愿者服务动机及动机过程化的研究.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7):99-103.

[4] Cuskelly G, Harrington M.Volunteers and Leisure:Evidence of Marginal and Career Voluntarism in Sport.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1997:11-18.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 预防 干预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人文社科校级科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17-0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其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比最大(30.6%)[1],而在时间和金钱都可以相对自由安排的大学阶段,上网已经成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防止及战胜网瘾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必修课。笔者在网络成瘾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资料查阅、问卷调查、课题研究、亲身实践等环节深深地认识到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对在大学中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打造健康上网氛围、建设多级别的网络成瘾预防干预机制,帮助大学生预防和战胜网瘾已经是一种责无旁贷的选择。具体实践与思考如下:

一、预防措施

预防胜于治疗。由于我国虽然在大学之前开设有计算机课程,但大多都是教授一些计算机的初级知识和软件操作,而对如何健康地使用网络基本没有涉及,所以一进入大学,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紧张、生活环境的变化等一系列因素很容易使部分学生转到互联网上去寻求各方面的心理满足,产生网络成瘾,如果此时让大学生全面认识网络的双刃剑作用,了解如何正确健康使用网络,势必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增加网络成瘾问卷调查

对新生入学后开展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工作,并特别增加网络成瘾的摸底、筛查内容,如采用Young设计的八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对大一新生的网络使用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并筛选出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对得分较高的开展干预工作。

(二)开展健康使用互联网的专题讲座

帮助大学生认清互联网虚拟、去抑制、工具的本质,为大学生提供合理使用网络的健康模式,并对影响网络成瘾的个人、家庭及社会原因、长期危害等进行重点讲解。这可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对网络无所不能的错误认识,在认知领域重塑对互联网的客观评价。

(三)增强大学生适应性认知能力训练

Davis(2001)认为,影响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核心因素是“非适应性认知”, 关于自我的非适应性认知主要包括自我怀疑、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否定的自我评价等; 对世界的非适应性认知则认为网络给了他一切, 现实则一无是处。他认为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情感症状和行为症状是由认知症状诱发的。只有引导学生领悟、理解到使自己产生不适的现实压力因素, 并通过积极的行为来应对和减轻这种压力,通过一些具体方法的训练,让学生体会不同的压力应对方式产生的不同心理体验才能够最终避免网络成瘾状况[2]。

二、干预方法

目前对网络成瘾的治疗方法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笔者认为在高校中对大学生的网络依赖首先应作为一种不良行为习惯来看待,不宜直接上升到精神疾病的范畴,所以在干预这种不良行为时可考虑从学生的认知、行为、环境、社会支持等方面综合入手,逐渐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可替代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认知行为习惯,从根本上消除网瘾。具体可思考以下方法:

(一)认知行为干预

首先要改变网络成瘾大学生错误的认知,让其认识到网络在给他们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虚假性[3]。例如,有的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上聊天,让其充分认识到网上交友并不一定会扩大其交友范围,很多印象良好的网友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像换了另外一个人。第二步让网络成瘾大学生选择一种比较感兴趣的积极健康的行为做为摆脱网瘾的替代行为,设定每天的行动时间、目标,通过一步步实现目标作为激励和引导,进而实现对新行为的正强化,逐渐帮助其摆脱网瘾。

(二)环境干预

环境对人的影响众所周知,许多学生都是受到周围同学的潜移默化,加上便利的上网条件,才一步步陷入网瘾之中的,所以重视环境的力量也会对网络成瘾学生产生有益的影响。如已经有一些大学制定了大学一年级新生在校园里不得拥有个人电脑的规定;还有一些学校积极管理校园周边的小网吧;对大学校园内的电子网络加强监管,例如屏蔽大型网络游戏、黄色网站、限制每次上网时长等,这些行为都是对帮助学生戒掉网瘾有一定益处、值得认真思考的有益尝试。

(三)体育运动干预

通过运动消耗网络成瘾学生的大量能量,提高他们的免疫能力和改变他们的代谢系统,缓解眼睛、颈椎、肩肘、腰椎及腕部疲劳,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规律。总之,通过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症状实施干预,具有独特的心理效应,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成瘾症状并促进其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一定程度的提高。体育运动所独具的心理效应,可以作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的一种有效形式进行推广。

(四)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疗法在治疗网络成瘾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可以将有网瘾倾向的大学生组织成一个团体,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指导者,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交流、沟通,帮助小组成员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从而摆脱孤独感、无助感,加强团体合作,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3]。

(五)引入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方法

综合性大学中往往开有社会工作专业,通过引入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方法,可有效利用校内资源,缓解专业心理健康老师人手较少与需求量较大的矛盾,并且干预效果非常明显。所以建议社工从优势视角出发,以小组工作为社工方法来发掘青少年内在的潜力及优势的方面,让青少年正确并适当的使用网络促进其人格和家庭关系的健康发展。利用同质性小组与异质性小组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帮助困难青少年个体获得来自同辈群体和小组内的情感支撑和资源互补。最终使网瘾青少年由内而发的摆脱网瘾,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其他由网瘾带来的种种困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篇13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 服务创新 高校图书馆

网络环境下的资源组织方式和用户信息行为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人们不再亲自到图书馆就可以利用丰富的电子资源和服务,图书馆员不是被动坐等读者上门,而是“走出去”主动宣传推广服务,帮助用户更好地利用资源开展学习、教学和研究。这种嵌入用户空间、融入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嵌入式馆员(embedded librarian)、延伸或拓展型馆员(outreach librarian)成为新阶段图书馆的新角色,他们作为图书馆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有效推广了图书馆形象、资源和服务。

另一方面,将读者“请进来”参与图书馆工作,增强图书馆与读者的深层互动、构建良好的关系、提升读者服务也日益受到重视。清华大学图书馆秉承“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为主导”的办馆理念,除了注重沟通互动的宣传推广活动、读者调查、社会网络服务等以外,近些年来在读者深度参与管理、创新合作服务方面积极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

与一般性提需求、提建议等“使用性参与”相比,深层次参与、合作式互动中的读者不是单纯的被服务、被教育的对象,而是全面参与服务设计、组织实施、创新过程的“建设性参与”者,作为图书馆的一份子与馆员一起工作,强化了读者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构建根植于用户环境的图书馆创新系统。高校读者群体包括学生、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管理部门等,本文重点关注学生层面。学生深度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创新,是图书馆与学生读者的深层次互动,是图书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直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实践的功能体现,图书馆因此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实践基地。从组织角度看,学生走进图书馆参与管理和服务创新,与馆员嵌入用户空间形成一种双向融合、双向交流,对于图书馆更好地融人大学生学习生活、建立和维系密切的用户关系、不断巩固图书馆价值,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图书馆和大学三方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学生参与管理与服务的常规做法

清华大学图书馆自建馆早期就开始吸收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据《清华大学年鉴》(1921),当时清华大学图书馆有14名工作人员,其中3名身份为“学生助理”。学生助理这个角色发展至今,在新时期新环境下也被赋予了更多使命,焕发了新的生机。对图书馆而言,学生读者参与管理和服务有助于缓解人力资源压力,增强图书馆队伍的活力;对学生而言,有机会深入了解图书馆,发挥个人特长,促进个人学习成长,特别是一段图书馆的工作经历使得他们对图书馆具有特殊的感情,图书馆给他们的成长留下更深刻的印记。

1.1 基本数据

目前,清华大学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渠道主要包括:勤工助学图书馆分队、“三助”(助教、助管、助研)岗位、学生顾问团队等,涉及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各种学生身份。其中,勤工助学岗位和三助岗位是清华大学全校实行的制度,涉及学校图书馆在内的多家单位,经过多年发展,已经融入图书馆常规工作,成为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学生规模较大,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定品牌和影响力;学生顾问则是近几年图书馆为进一步密切与广大学生读者的联系而采取的新举措,还在探索发展思路。基本情况见表1。

除了以上常规渠道外,图书馆还与一些社团合作,比如IEEE学生分会参与图书馆宣传推广等,招募各种临时志愿者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例如参与占座管理、手机图书馆应用测试等。

1.2 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常规型学生参与工作方面的实践经验

勤工助学分队管理方面,原来的工作以临时性任务和读者服务的辅岗位为主,学生流动性大、不稳定;规模和发挥作用较小,给工作组织带来不便。清华大学图书馆近些年尝试建立新的勤工助学管理模式,将勤工助学工作由图书馆管理变为学生自主管理,包括业务自主管理、人员自主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实行目标考核,有效克服原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目前分队独立承包所有开架库区的图书上架、整架任务,成为一支能够独挡一面、有责任感、成就感、可信赖的团队,同学们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经常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大赛”、“上架体验”、“读书文明周”等特色活动,活跃勤工助学分队的气氛,加强队员之间的联系交流,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图书馆的岗位成为颇受学生欢迎的勤工助学岗位。如一位同学在总结中这样写道:“勤工助学分队工作凝聚了一群人,给了他们一份责任,使得他们在共同的目标下去锻炼自己,培养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服务意识、团队意识等,在完成工作任务、服务读者的同时锻炼了自我。”

清华大学图书馆通过加强岗位管理的灵活性、适当的岗位轮换、培训,多任务交叉、融合,避免学生由于岗位单一产生疲劳懈怠,鼓励结合岗位要求的“小创新”,促进每一个学生助理全面进步。比如邀请有经验的勤工助学分队队员兼任学生顾问,比其他同学更了解图书馆,更能提出可行的措施和办法;而咨询台博士生助理适当参与其研究领域的资源建设、专业咨询等,对于深化学科服务和个人研究学习均有裨益。

学生顾问方面,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与以往的学生顾问由推荐产生不同,2012年的学生顾问换届改用学生自愿报名、面试筛选的方式进行,共有50多名同学热情申报,图书馆从中择优选取了22名同学组成了新一届图书馆学生顾问,他们更加务实地参与到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中,为不断改善读者服务工作提供可行性建议,协助宣传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为图书馆的发展献计献策。

2 学生参与服务创新的项目式实践

相对于日常工作,项目式合作更适合创新性的探索服务,因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也更有挑战性,其中成功的项目案例可成长为可持续的机制得以延续。

2.1 “爱上图书馆”项目案例——本科生参与利用新媒体开展图书馆服务营销与推广

项目背景:清华大学图书馆自2006年起每两年举办大型服务宣传月活动,活动的内容通常有发放宣传资料、主题展览、专题讲座、读者座谈等。然而,传统的营销形式多流于单向的服务推广,难以吸引年轻用户群体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在Web2.0时代,更多新形式的营销手段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收效。特别是当前大学生已经是“数字土著”一代,他们喜欢新颖、时尚的新鲜事物,比如视频新媒体,各种校园活动大到招生宣传片,小到院系学生节,几乎都有精彩视频助阵。这些视频大都由学生自主创作,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力。然而,怎样将图书馆的需求和学生的创意、技术结合起来呢?

项目来源:清华大学1996年正式启动了“大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计划”,旨在支持本科生在学习中接受科研和实践训练,加强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参与学生在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还可获得SRT学分。SRT计划作为清华大学的一项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跨学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改措施,十几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了将图书馆服务创新探索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2011年1月,图书馆申请了学校的SRT项目并成功立项,由3位学科馆员担任指导老师,招募若干名有特长的本科生参与尝试创作宣传视频与游戏。

项目过程:项目信息后,共收到20余名各有特长的学生报名和咨询,最终项目组选定4位学生成员。其后又相继通过广泛招募及特别邀请的方式加入了若干名学生志愿者,参加出镜表演、配乐、宣传海报制作等环节。经过前期培训、创意策划、编剧拍摄、后期制作全部流程共半年多的努力,项目主要成果——“爱上图书馆”系列短剧和游戏顺利推出。“爱上图书馆”系列短剧通过一个因书结缘的校园爱情故事,展示图书馆的种种美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以此吸引学生关注图书馆、激发其探索利用图书馆的兴趣;“爱上图书馆之排架也疯狂”Flash在线游戏则在于普及图书排架规则,帮助读者有效提高在书库找书的效率,达到提高图书馆素养的目标。

项目组通过图书馆主页、微博、社交网络、移动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进行了作品和深入互动,设计制作了宣传海报、书签、明信片等进行配套宣传。“爱上图书馆”浪漫而务实、清新而幽默的剧情与风格得到校内学生的热捧,同时也受到校友、业内同行、校内外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剧中涉及的图书馆资源、服务、空间、校园文化广泛传播,并在新浪微博和人人网上掀起了大讨论,可谓一次卓有成效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和形象推广活动。

项目收获:“爱上图书馆”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指导老师、团队学生、志愿者学生之间有着深度、密切的合作和互动,互相激发与交流碰撞出了创意的火花。对图书馆而言,邀请用户参与营销微视频与游戏的创作和传播,从用户环境出发,以用户视角设计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作品,对学生群体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而且利用新媒体环境,如视频网站、微博、社交网络进行传播,使得图书馆推广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这是一次图书馆以Lib 2.0理念为指导,在融人用户环境,用户体验式资源推广方面做出的积极有力的实践探索,也是在流媒体兴起、社交网络深入以及移动网络快速发展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在寻找能深入读者生活、有效传播服务的一次全新尝试。2011年12月,“爱上图书馆”项目从学校近千个SRT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评委会选出的20个优秀项目之一;2012年3月,项目荣获第10届国际图联(IFLA)国际营销奖第一名。更为欣喜的是,“爱上图书馆”的成功也助力了团队成员的成才之路,两位工科同学在毕业后被香港著名大学媒体编导专业录取深造。清华大学图书馆将继续通过SRT项目拓展与学生深度合作的领域,融入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并促进图书馆服务创新。

2.2 新材料课题研究案例——研究生参与深化学科服务

项目背景:在图书馆做好普遍服务、推动服务向广度拓展的同时,如何向深度有效延伸、加大支撑学校科研及学科建设的力度?近年来清华大学图书馆进一步挖掘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能力,尝试深人课题的研究支持型学科服务实践,努力探索深层次、专业化、知识化学科服务的有效实施模式。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紧缺,仅靠学科馆员势单力薄、力不从心,能否最大范围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其中,汇聚智慧、促进知识交流和分享,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协同共赢的服务模式呢?

项目来源:2010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受学校合作科研单位委托,承担其新材料重点项目的部分研究任务,负责新材料前沿动态推送和技术咨询报告研究,具体南学科馆员负责组织实施。

项目过程:为充分利用院系学科优势、弥补学科馆员人力不足,项目组从学校相关院系招聘到5位不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与4位相关学科馆员组成项目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新材料重点领域(电子材料、纳米材料、金属材料、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的前沿动态跟踪,以及《太阳能国内外发展综合咨询报告》研究。在项目为期一年的研究进程中,学科馆员发挥熟悉学科资源,以及在文献检索、文献计量分析方面的优势,博士生发挥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研究方向对口的优势,紧密合作、定期讨论交流,每月为委托单位提供深度的前沿跟踪信息推送,最终完成高质量的技术咨询报告。

项目收获:通过新材料课题,图书馆探索出一种深化学科服务的模式,强化了图书馆的专业学术形象、体现了服务育人的价值,参与课题的学生通过该项研究在拓宽研究视野、获得科研锻炼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信息素养。

近年来图书馆如何深入支持科学研究、为科研型用户提供嵌入流程、供需契合的深层次服务是一个普遍受到关注的难点问题,本项目中学科馆员与博士生的合作是一次初步探索。清华大学图书馆在继续寻求与优秀研究生多方位合作的方式,如邀请他们担任主讲、分享学科资源或工具的应用方法与技巧,与助教博士生合作建立维护LibGuides学科信息频道,探索深度挖掘资源、促进知识交流、高水平支撑教学科研的有效路径。

“爱上图书馆”和“新材料课题”项目促进了团队学生的成才之路,体现了图书馆对于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的价值,同时,学生的成长和收获也在学生群体中为罔书馆赢来更好的口碑,这种图书馆与用户深度交互、共建共赢共生的模式可操作、可持续发展。大学专业设置众多、学生社团众多;学生专业和兴趣广泛,创意无限,希望得到全而锻炼和发展;而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在学生成才阶段可以扮演重要角色,为学生提供更多空间和平台,以项目促进深度合作,实现共同成长。

3 对学生读者深度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思考

3.1 共建共生,意义深远

以读者体验和深度参与为特征的图书馆与读者合作管理与服务创新模式,一方面使读者收获和成长,另一方面使图书馆借力读者、发挥读者所长,超越自身局限,缓解读者服务无限性和馆员精力能力有限性的矛盾,将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提高到新水平、拓展到新领域,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构建图书馆与读者共建共赢共生的发展模式,形成图书馆与大学良好的互动生态环境,将图书馆自然融入用户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空间,有效织人大学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实践中,加强图书馆对于大学不可或缺的价值和影响力。

3.2 建立渠道,形成机制

建立多元化渠道、形成跨界合作机制,常规T作与项目探索相结合,融入学校教学科研的主流实践,为学生深度参与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创新提供组织基础。

Web2.0环境为用户参与提供了更多技术平台和理念,但多数用户的参与往往停留在提需求、被服务或浅层次互动状态,如何激发图书馆与用户共建共赢的深度合作需要有效机制。研究和实践表明,用户深度参与特别是参与创新需要拥有领先需求、或领先技能的“领先用户”。发掘不同兴趣特长而且对图书馆工作有积极性的领先型用户是合作成功的关键。清华大学图书馆通过学生助理、学生顾问、项目合作等多种渠道已经积累了深度合作的用户资源,未来将注重多途径发现潜在的领先用户信息,例如利用OPAC流通数据、电子资源使用统计、微博活跃度以及各种值班日志等分析挖掘潜在的领先川户,并通过完善的用户关系管理系统,将维系当前用户、发掘和培养领先用户工作提高到新水平。探索利用新技术促进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各专业学科、不同兴趣爱好用户之间跨界合作,创造更大价值。

3.3 统筹管理,协同创新

加强统筹,整合“走出去”和“请进来”这两支力量——学生深度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与馆员嵌入式、拓展式服务相结合,凝聚资源、强化交互,协同创新,比如在学科服务团队中加入学生助理成员,结合学生专业发挥作用,提升学科服务效果;在学生管理上加强矩阵管理模式,纵向为其常规工作团队,横向是短期的项目或兴趣小组,为完成不同项目创新而设立。但实践过程中应以培养人才为根本宗旨,注重学生的培训和能力提高,注意把握学生专业基础学习和实践锻炼的平衡,切忌各项任务目标过多、过杂。

篇14

《白轮船》的创作背景及生态文学特点

一、创作背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然与人的关系日趋紧张,这使世界文坛越来越多的作家焦虑不安。他们在文学作品中不同程度地思考这一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全球性问题――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前苏联著名作家艾特玛托夫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艾特玛托夫于1970年创作了中篇小说《白轮船》,这是一部在人与大自然主题中充分渗透道德哲学内涵的作品。该小说自然情节的描述并不复杂,但在描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方面却让伦理道德思想得以深刻的体现,被认为是作家的巅峰之作。这是一个凄惨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个被遗弃在外公家的七岁孤儿,没有名字。孩子喜欢到山顶上眺望碧蓝的伊塞克湖,寻找一艘游弋在湖面上的白轮船。他听说爸爸是水手,于是他渴望变成一条鱼游到湖水里,上船扑向爸爸的怀抱。外祖父给他讲长角鹿妈妈的故事,那是个动人的传说:长角鹿拯救过吉尔吉斯人的祖先,但后来鹿妈妈的后代遭了殃,成群的鹿被杀害了。从此,这个地方再没人看见过鹿。小男孩牢牢记住了这个故事。有一次小男孩突然看见了两头小鹿和一头白色母鹿,他好像在梦中,一口气跑回家,告诉了外公。可是,第二天,正当小男孩昏睡时,一声枪响把他惊醒,他看见大人们忙里忙外,孩子在棚子里看见兽皮和鲜血,再看墙根下带角的鹿头,他浑身冰凉、毛骨悚然。他听见可怕的笑声,觉得有人拿斧子对准他的眼睛,他惊恐地拼命躲闪。谁也没注意,孩子摇摇摆摆走到河边,跨进水里,去寻找他梦中的长角鹿妈妈和白轮船去了。小说的结尾是悲剧性的,但是它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激起人们维护真理、保护自然的良知。

二、生态文学的特点

生态文学是当代文学与生态思潮的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对生态危机的综合回应。它把关怀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一个崭新的文学现象。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以关注人类生存环境为起点,从道德与精神方面探索了人与大自然关系的新内涵,来唤起人们珍惜我们的家园――地球。

艾特玛托夫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生态文学专家。当人类生存遇到困境和大自然遇到生态危机时,他哲理性地思考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艾特玛托夫在1985年2月17日第七期的《莫斯科新闻报》答记者问中曾说过:“四十年来,生活有了质的变化,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条件。于是,有些人便自我陶醉,丧失了记忆,开始追求物质享受,而不追求精神享受。但是,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自我感觉才是使他配得上活在地球上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心安理得地拼命追求升官发财,一味伪善,首先要使自己不能称之为人,就像我这部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那样。眼前的利益不应夺去我们的记忆。因为记忆是我们铁面无私的良心。而良心是绝对不允许一个人背叛他精神上的最高理想的。”作家认为,人与大自然应当具有相同的权利和地位,人们应该抛弃人类沙文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与大自然平等、和平相处,建立一个健康、和谐的人类社会,这正是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的重大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得以生存。艾特玛托夫从哲理的高度思考了人与大自然的内涵及关系。这是他对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的挑战,使人们的自然生态意识能够觉醒,表现出一种超前的生态观。艾特玛托夫通过《白轮船》这部小说,反映了20世纪以来人与人、人与大自然和人与自我的紧张关系,同时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即人类不仅应该对自己负责,还应对地球负责,同时还得对子孙后代负责,否则随着对大自然的破坏,人类必将毁灭自身。

艾特玛托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性思考

艾特玛托夫说过:“我越来越相信,小说的哲理性比重应尽可能增加,如果哲理性的比重小,而以主题的迫切性取胜,那么时过境迁,这样的作品就会失去意义。”不难看出,作家非常注重哲理探索,经过长期探索得知:人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如沧海一粟,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所以说,人是大自然的产物,附属于自然。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是自然之子,应和同是自然之子的一切动植物平等相处。

艾特玛托夫非常热爱大自然, 深刻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 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哲理思考,他说:“热爱大自然和必须保护大自然的题材对我们来说非常亲切。” 事实确实如此,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生存,开始对大自然进行疯狂掠夺,包括污染环境、无序地残杀稀有动物、乱砍滥伐,所有这些行为使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艾特玛托夫就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他在《白轮船》中涉及了这一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见解,从人是大自然之子和大自然是衡量人类道德的标准两个层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理性。

一、人是大自然之子

“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人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 ,“我们连同我们自己的头脑、血和肉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作者得出结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共赢和共荣的关系,而不是征服、改造和索取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既然是伙伴关系、朋友关系,那么就要求人类在处理与大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须尊重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克服急功近利和目光短浅的思想,树立人与大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艾特玛托夫向来反对“万物之灵”的人类以“征服者”与“统治者”的态度对待大自然,反对征服和占有自然的一切行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而和谐的关系,人应把森林当做“绿色的朋友”, 把动物视为“人类的小兄弟”,这才算得上是 “自然之子”。

在小说《白轮船》中,当孩子惊喜地发现了三头梅花鹿的时候,鹿也同时发现了孩子,但它却却并没有害怕,“这头长角鹿妈妈细心而安详地朝孩子望着,好像在回忆:它在哪见过这个大脑袋、大耳朵的孩子的……小鹿肥敦敦的,又结实又招人喜欢。它忽然又抛开柳条儿,活跃地跳了起来,拿肩膀去蹭母鹿,围着母鹿转了一会儿,开始撒娇了,拿它那还没长角的头使劲地擦鹿妈妈的两侧。长角鹿妈妈静静地望着孩子。”

艾特玛托夫在《白轮船》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自然生态美景,即人类与动植物、人类与整个大自然和谐友好地共处着。这正是作家殚精竭虑的东西,也是他内心世界的流露。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始终把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认为是主仆关系,始终没有超出这个想法。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就是把人类自己同自然界分割开,独立于自然界之外,以统治者自居,却忘记了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界的婴儿;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仆人,就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一无是处,面对自然侵害时逆来顺受,这也是不合常规的。从世界文明史来看,这些思想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超越这个层面,从思维上进行理性的探讨。要做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抛弃旧观念,注入时展的新内容。如何才能做到这一切呢? 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既不是“自然界是主人、我们是仆人”的关系,更不是“我们是主人、自然界是仆人”的关系,而是人类是自然之子。所以我们应该放下主人的傲态,放下仆人的卑态,平等地与大自然进行对话,理性地与大自然握手,与大自然共谋发展,共同进步。只有这样,人类生存的自然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人类的生活前途才会越来越光明。

二、大自然是衡量人类道德的标准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的客观性、顺应自然。因为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依据其自身的规律发展。人类由于违反自然规律、不尊重自然而频频招致大自然的报复。当前人类的居住环境日趋恶劣,都是因为人类违反大自然的规律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平衡,并能使人的精神得到净化;而掠夺大自然、残杀万物生灵、毁坏大自然的过程,就是人类破坏平衡的过程,也是人性道德堕落、变异的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残忍、贪婪、自私、冷酷、功利主义就会得到恶性膨胀,就会导致人的本质的蜕变和精神的堕落。艾特玛托夫把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同人道主义、人性联系在一起,把人类是否尊重大自然当做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善恶与否的标准,并把不同的人们之间因为不同的观念而引发的冲突归纳到善恶冲突的范围。

《白轮船》中描写了善和恶两类人。莫蒙爷爷和孩子是善良人的代表,他们不仅对人友善, 对自然也是和善的。莫蒙爷爷是护林所唯一一个尽心尽力看管森林的人,他说:“看管森林的人,就是不让树林受到任何损失。”他相信长角鹿妈妈的传说,把白色长角鹿妈妈看成是吉尔吉斯民族唯一的恩人和母亲,对她敬若神灵。《白轮船》中的小男孩也热爱大自然,在林中虽没有小伙伴儿与他玩,但是他并不孤独,因为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朋友,吉尔吉斯古老的长角鹿母的传说滋润着他的心灵。莫蒙和小男孩儿都是与自然亲和为善的代表,是千百年来熠熠生辉的人类最宝贵的精神文明,正因这一点,人类才优越于其他物种,人类的未来才有希望。

在小说《白轮船》中,护林所的领导奥罗兹库尔谋取私利,偷伐森林。当树林中突然跑出三头美丽的梅花鹿时,善恶两类人的态度完全相反。莫蒙爷爷和小孩尽力想为长角鹿妈妈的后代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而护林所领导奥罗兹库尔等人只看到鲜嫩的鹿肉和硕大的鹿角。鹿的出现,瞬间将两类人分为善恶两类。艾特玛托夫把对待大自然中动物和植物的不同方式和不同态度,作为判断人类善与恶的标准。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每种动物的悲惨遭遇最后都以人的悲剧为结局。《白轮船》中三头梅花鹿的死让莫蒙爷爷非常痛苦;而纯洁天真的孩子,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于是摇摇晃晃地走到了河边,直接跳进了水里。 就连残酷屠杀梅花鹿的奥罗兹库尔,最终也没有落下好下场。他的这种行为远不止他一人所为,他只是作家塑造的“恶”的形象代表。他所做的一切既是对始祖、对自然的背叛和对传统道德的否定,又是“对神话传说的轻蔑,也是对千百年传统精神财富的弃绝”。

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及意义

艾特玛托夫对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作了更深刻的揭示,从人是自然之子和大自然是衡量人类道德的标准两个层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意义。同时,作者也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及意义。《白轮船》提到科克泰的贪婪、奥罗兹库尔的虚荣与傲慢。他还强调:“贪财、权欲和虚荣心使人苦不堪言,这是大众意识的三根支柱,无论什么时候它们都支持着毫不动摇的庸人世界。大大小小的罪恶都藏匿于这个世界里。”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人世间善与恶,都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些最平淡无奇的事物中”,但是,“为什么总是恶战胜善呢?”这才是艾特玛托夫思考的主要内容。它总是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体现在人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的善与恶的冲突、对抗中,总是把人的善恶与保护大自然联系起来。因此维护人与大自然的统一和谐,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间的真善美!艾特玛托夫认为,要想根除破坏大自然、虐杀生灵、掠夺自然资源的恶行,就必须树立人们心中的善意,只有善意根深蒂固,并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大自然才会得到保护,人类才不会面临道德沦丧所带来的威胁。否则,人类将“由于自己的暴虐而毁掉这暴虐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韩捷进.艾特玛托夫[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0.

[2]胡志文.生态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土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01):99.

[3]石南征.白轮船・前言[A].艾特玛托夫著.立冈译.白轮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