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体育运动中常见的问题范文

体育运动中常见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5 10:08: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体育运动中常见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体育运动中常见的问题

篇1

摘 要 运动损伤问题是影响田径教学训练成效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就对田径训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问题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文章首先阐述了田径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问题出现的基本情况,然后又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希望对田径教学训练中降低运动损伤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 运动损伤 教学训练 田径 成因 预防

运动损伤是田径教学训练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影响田径教学训练成效的关键问题之一。而且运动损伤不但严重影响了田径教学训练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还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直接的、消极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田径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关注田径教学训练中的运动损伤问题,并提前做好一系列的、有针对性防治措施,以尽可能的降低运动损伤的出现几率。

一、田径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问题的基本情况

田径运动项目种类繁多,而且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体各个部分的负荷以及技术动作动作均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在田径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完全遵循人体运动的生理规律和教学训练的一般的规律,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运动损伤,例如:擦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以及关节脱位等等。从而严重影响田径教学训练成效的提升和学生田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的激发。

概括说来,在田径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径赛运动项目出现运动损伤的情况较多,其损伤出现的几率要高于田赛项目。而且径赛运动项目中,短跑项目出现运动的损伤几率要远高于中长跑。田赛运动项目中,跳跃类的运动项目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则要高于投掷类运动项目。而从田径运动项目的整体来看,运动损伤最常出现在运动员的下肢部位,如:踝部、大腿、膝部、足部等,最常出现的损伤类型则为:韧带损伤、肌肉拉伤以及关节扭伤等急性损伤。

二、田径教学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问题的成因

在田径教学训练的过程中,造成运动损伤问题的原因十分多样,但是一般说来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以及运动损伤防治教育的不足。自我保护意识和运动损伤防治意识不足,只关注动作的完成或者训练中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是导致运动损伤出现的常见因素之一;其次,准备活动不够充分。准备活动不充分,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训练,常常会造成运动损伤问题;第三,教学训练组织的不科学。训练过程中,偏大的训练强度或训练负荷超过了学生的集体承受能力,让学生的身心处于疲劳的状体,从而引发运动损伤;第四,技术错误。学生的技术的技术动作掌握不熟练,存在错误的动作技术,会在训练的过程中极易因违反了身体结构特点和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而造成伤害。另外,除以上所述的几种情况之外,在田径教学训练中能够引发运动损伤的情况还很多,如:身体素质水平差、运动场地、器材、服装不符合要求等,均有可能引发运动损伤,体育教师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研究,在此就不一一详述。

三、田径教学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体育教师应将安全教育作为备课和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田径教学训练的组织开展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预防运动损伤出现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以降低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

(二)重视教学训练中的准备活动

要降低田径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体育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训练中的准备活动。首先,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其达到活动适宜的水平,加强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水平,克服各种机能惰性。其次,充分的准备活动,还能够通过各关节肌肉的活动来加速血液循环,从而让肌肉得到充分的休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弹性,为正是开展教学训练做好准备。最后,准备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教学训练。

要想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则应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准备活动的活动量要科学。活动量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训练开展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科学的、有差异性的安排;二是,准备活动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既要包括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又要包括专项准备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准备活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科学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

科学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是防止运动损伤出现的重要前提之一。要科学的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体育任课教师应对人体的身体结构、技能特点以及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有着深入的了解,并能据此来做正确的示范、讲解和安排,以保证学生训练内容的科学性。而且在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的安排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难到易、科学衔接的规律,并能针对学生的运动水平、运动能力、优势特长、健康状况等实际情况,区别对待,灵活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预防成效。

(四)重视学生的技术动作训练

技术动作失误或错误是引发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技术动作训练以尽可能的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要加强学生的技术动作训练,首先应注意加强学生基本技术和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正确的动作概念;其次,体育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强调动作要领、动作难点以及动作重点,并适时的通过录像、幻灯片以及挂图等方式,进行科学的示范和分解练习,以促进学生正确的技术动作的掌握。从而在有效的提升教学训练效率的同时,降低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蒋宁.大学生运动损伤问题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2).

篇2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武术散打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问题。文章主要从运动损伤的特点、致伤原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武术散打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致伤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希望对武术散打运动中运动损伤事故的规避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武术散打 运动损伤 损伤致因 损伤预防

武术散打作为一种实用搏击术,其对抗性强、运动强度也比较大,再加上动作变化多端,极不规则,所以,相较于其它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而言,在武术散打运动中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非常高。而运动损伤事故一旦出现,轻则影响运动员的正常学习和训练,重则会影响到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因此,武术散打运动中的运动损伤问题必须引起应用的关注和重视,以尽可能的降低武术散打运动中运动损伤问题出现的几率。鉴于此,本文就针对武术散打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致因及预防措施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以期对武术散打运动中运动损伤事故的规避能够有所启发。

一、武术散打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的特点分析

在武术散打运动中,运动员主要是通过拳、腿以及摔来击打对方而得分的。而且由于武术散打专项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在运动中头面部是有效得分的部位,而且也是运动员取得优势性胜利最为有效的部位之一。因此,在运动中,运动员出现头面部损伤的情况最为常见,多项与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的相关的调查均曾表明,头面部是武术散打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几率最高的部位,除此之外,在武术散打中其他出现运动损伤几率较高的身体部位,按出现几率的高低依次为:下肢、上肢、躯干、颈部。

而具体到武术散打运动中运动损伤出现的时段特征上,由多年的教学训练经验可知,在武术散打运动中,一般来说,运动员在竞赛期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最高,在竞赛准备期的几率稍次,而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最低。常见的损伤类型则以扭伤、擦伤、挫伤以及出血等情况为主,以急性损伤为主,符合一般体育运动损伤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二、武术散打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致伤原因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资料分析和多年的教学训练观察发现,在武术散打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致伤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武术散打运动自身的运动项目特点

在武术散打运动中所出现的很多运动损伤,是与该运动项目的项目特点之间存在着直接性的关系的,这一点在上文武术散打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特点中已有简单的提及。

对于武术散打运动而言,其主要的技术特点如下:多用脚底、脚背或是拳面为进攻点,具有被摔的不可定因素。而且某些武术散打运动员为了防止对方击打自己的大腿部位或是腰腹部位,常常习惯用小腿提膝的方式来防守对方的进攻,从而常常出现小腿部位的相撞;某些运动员习惯用灵活的躲闪、游击打法的方式,这样就会使得踝关节使用的频率和次数大大增加,造成局部负荷加大等等,而这些都是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事故的潜在性因素。由此可见,武术散打运动自身的运动项目特点,也是引发武术散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因素之一。

(二)开始运动前所做的准备活动不够合理

准备活动是让机体逐步进入运动状态,并做好运动准备的一系列身体练习和身体活动。如果在开始运动之前所做的准备活动不够合理,运动员的出现运动损伤事故的几率会明显增加,这一点在武术散打运动中也不例外。

针对武术散打运动来说,准备活动不够合理的情况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没有做准备活动或是准备活动过于潦草应付,以至于准备活动不够充分;二是,准备活动的量太大,超过了准备活动的标准,过犹不及;三是,准备活动与正式的运动之间时间间隔过长,丧失了准备活动的意义;四是,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运动项目的内容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大,结合的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准备活动的作用。

其中,准备活动不够充分,实际上指的就是运动员因没有做准备活动或是准备活动做的不到位,而没有充分调动起散打运动中参与运动的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以至于机体没有达到与散打运动相适宜的水平的情况。特别在散打运动中,由于散打运动快速、紧张和激烈等特点决定了其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在开始散打运动之前机体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那么运动员就很容易会因为身体关节、肌肉以及韧带等的弹性和伸展性没有得到充分的拉伸,而引发运动损伤事故。

其次是准备活动的量太大,过犹不及的情况。也就是说运动员在开始散打运动之前所做的准备活动已经超过了准备活动最佳的负荷量,以至于因准备活动的量太大,而在正式的运动或比赛中,身体功能反而有所下降或是过早的出现疲劳问题,从而影响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引发运动损伤问题。

再次是准备活动与正式的运动之间的时间间隔过长的情况。这种情况实际上指的是武术散打运动员在做完准备活动之后,没有直接进行散打运动或是训练,而是在准备活动与正式的运动之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以至于在真正开始运动或训练时,因准备活动而达到的最佳运动状态已经减弱甚至已经消失,从而失去了准备活动的价值,成为了引发运动损伤的潜在性因素。

最后是,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运动内容结合的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通常来说,准备活动是分为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和专门性的准备活动两种的。在进行专门性的准备活动时,必须选择与武术散打运动相近似的准备内容,才能够使运动员的技能适当激活,机体做好运动准备。而如果专门性的准备活动与武术散打运动的内容结合的不够科学合理,甚至脱离了武术散打运动的特点,那么是很难获得好的准备成效的,而且也很容易成为引发运动损伤的因素之一。

(三)教学训练过程中局部的运动负荷过重

教学训练过程中局部运动负荷过重从而引发运动损伤事故的情况,通常是因为在开展武术散打运动教学或是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运动内容或是运动负荷的安排不够科学,从而使得武术散打运动员机体的局部训练符合超过了其所能够承受的生理极限,从而造成运动损伤的问题。例如:在武术散打训练的过程中,部分教练员或是运动员为了突破重拳、重腿的力度和速度,常常追求“极限负荷”的训练方式,虽然说这种训练方式的成效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部分教练员或是运动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过于重视训练的效果,从而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以至于在训练时所安排的运动量或是运动负荷超过了自身的生理极限,使得身体部位的劳损程度加剧,并最终因过度训练而引发运动损伤。

(四)自我保护意识差

自我保护意识差以至于引发运动损伤,也是目前我国很多武术散打运动员常见的问题之一。武术散打运动员自我保护意识差的问题,表现在很多武术散打运动员对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或是根本就不太了解,部分武术散打运动员甚至对运动损伤的名称以及造成损伤的原因均搞不清楚等多个方面。以至于很多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对运动损伤抱着蛮不在乎的态度,没有提高自身预防运动损伤事故的意识和警惕性,甚至存在认为护具可有可无,不带护具就进行训练的情况,从而导致出现了很多能够预防和规避的运动损伤事故,极大的增加了运动损伤出现了几率

三、预防武术散打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对策及建议

(一)根据武术散打运动的特点,做好常见运动损伤部位的防护

根据武术散打运动的特点,做好常见运动损伤部位的防护,是预防武术散打运动常见运动损伤的一个有效方法。例如:针对武术散打运动员常常出现头面部损伤的问题,可以借鉴拳击比赛训练中在运动员面部抹油的方法来进行头面部的防护,以降低运动员头面部损伤出现的几率;根据武术散打运动技术特点、进攻特点,可以有意识的强化运动员接触性防守技术中的阻挡练习、拍档练习以及格挡练习,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运动员的拳法防守技术和高腿进攻的防守技术,提高运动员手臂的抗击打力,从而借此种方式降低常见运动损伤部位出现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二)做好准备活动,充分发挥准备活动的作用

由上文分析可知,准备活动的不合理、不科学是引发武术散打运动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更好的预防武术散打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问题,就必须要重视准备活动、做好准备活动、充分发挥准备活动的作用,从而切实降低因准备活动不科学、不合理而引发运动损伤事故的几率。

具体来说,要实现以上目标,应注意如下几点:首先,应注意向运动员讲解准备活动价值,强调准备活动的意义,让运动员从思想上认识到科学合理的开展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以确保运动员真正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准备活动;其次,要注意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的运动量。在准备活动中,运动员的运动量过大或是过小均不利于准备活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应注意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合理的运动量;第三,要注意准备活动与武术散打运动的有效结合。也就是说在针对武术散打运动而进行的专门性的准备准备活动中,应注意与运动内容和特点的有效结合。例如:可进行与拳法、腿法以及摔打等内容相关联的准备活动练习。最后,还要注意准备活动安排的时间,最好在进行完准备活动之后,直接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以避免过长的时间间隔降低准备活动的成效。

(三)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避免运动负荷过重的问题

运动负荷安排的科学性不但对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成绩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且对降低运动损伤事故问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练员和运动员,一定要全面、客观的了解运动员身体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运动员身体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安排运动量,并采用科学的训练方式以尽可能的避免因运动量过大,尤其是局部负荷过重而使得运动员的身体难以承受造成运动损伤的问题。例如:教练员在安排散打运动员的运动负荷时,不但要注意根据散打运动员自身的生理特点和个体差异来确定其运动量,而且还可以采用经常进行改变体味的交叉训练的方式,来避免单一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模式,从而让运动员机体的肌群获得转换休息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局部负担过重的情况,以降低运动损伤出现的概率。

(四)注意提高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提高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从根本上降低武术散打运动损伤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具体来说,要提高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应注意根据武术散打运动项目的内容和特点来提醒运动员哪些部位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并向他们讲解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以尽可能的提高运动员的预防意识;二是,应注意向运动员传授遇到危险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的知识储备;三是,应注意加强运动员思想品德教育,及时了解每个运动员的身心状况,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保护教育。

而要提高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自我保护能力,则应该在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根据武术散打运动训练的内容和特点,在讲解自我保护知识时,进行一些辅的练习。这些辅的练习,不但能够促进运动员对自我保护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切实提高运动员的自我保护能力,降低运动损伤事故出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孙尔靖.在体育教学比赛中怎样预防运动损伤[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

[2] 张广明,宋根成,朱晓东.青少年武术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部位及原因调查[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05).

篇3

摘 要 摔跤运动属于角斗类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仅会发生直接的身体接触,而且运动强度大、对抗性强,因此,在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极易出现运动损伤事故。鉴于此,为了降低摔跤教学与训练中运动损伤事故出现的几率,为摔跤教学训练活动的安全、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文就针对摔跤教学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与预防等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分析了缺乏安全意识、技术动作不合理、运动负荷过大以及准备活动不充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摔跤教学与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致伤原因,然后又根据以上几方面的致伤原因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希望对摔跤教学与训练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摔跤 运动损伤 损伤特点 损伤原因 预防策略

摔跤运动属于角斗类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的过程中不仅会发生直接的身体接触,而且运动强度大、对抗性强,因此,在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极易出现运动损伤事故。而运动损伤事故一旦出现,不但会影响摔跤教学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摔跤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执教者应积极的对摔跤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归纳总结预防摔跤运动损伤的策略,确保教学训练工作的安全、高效开展。

一、摔跤教学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

概括来说,摔跤教学与训练中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是缺乏安全意识。在摔跤教学与训练中,很多运动损伤事故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但是由于多数青少年学生都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也缺乏运动安全方面的知识,所以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比较差,并因此引发了很多本不应出现的运动损伤问题。

其次是技术动作不合理。摔跤运动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的过程中,要取得胜利,并不是一味的凭借蛮力,而是要通过力量的巧妙运用,才能够摔倒对手,获得比分。但是,在开展摔跤教学与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摔跤教学与训练活动时,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平均年龄也比较小,所以对摔跤运动的项目特点和规律缺乏深入的认识,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就掌握摔跤技术动作的要领,也常常会出现不科学、不合理的技术动作,而这些不科学、不合理的技术动作就是引发摔跤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次是运动负荷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范围。摔跤运动属于个人直接对抗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教学训练中很容易出现身体疲劳的问题,如果教练员在开展摔跤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所安排的运动负荷过大,超出了学生机体的承受范围,那么就更容易引起学生身体的疲劳。而如果在身体疲劳的状态下,继续开展教学训练活动,一旦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引发运动损伤事故。另外,在运动负荷过大的情况下,开展摔跤教学与训练,常常会使得学生机体的某个部位或者是某几个部位的负荷量过大,因为局部负荷过重的问题引发运动损伤。例如:在开展摔跤专项力量训练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腰部、腿部以及手部等的训练为主的,与此相对应的,负荷量就会主要的集中于膝、腰以及肘等部位,此时如果教学训练过程中运动负荷过大,那么常常就会因为这些部位局部负荷过重引发运动损伤。

最后是准备活动不够充分。由于摔跤运动是一项运动强度大、对抗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在开展教学训练活动之前,如果没有开展充分的准备活动,就直接进入高负荷、大强度的教学训练环节,往往很容易引发运动损伤。

二、摔跤教学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针对上文所分析的摔跤教学训练中引发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特提出了如下几点有助于降低运动损伤事故的策略:

首先,要注意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降低摔跤运动训练中运动损伤事故出现几率的一项根本性质的措施。而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摔跤运动中运动损伤的危害性和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性,以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具体手段与方法,以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要做好技术辅导工作,通过技术辅导工作,来及时的矫正学生错误的技术动作,以降低因为技术动作不合理引发运动损伤事故的几率。在矫正学生错误的技术动作时,教练员主要应关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的技术动作必须要符合力学结构原理;二是,学生的技术动作必须要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的特点。只有满足了以上两点才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因为技术动作不合理而引发运动损伤事故的问题。

再次,要注意教学训练计划的合理安排和教学训练活动科学组织,以确保教学训练活动的顺利、安全实施。在制定教学训练计划和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时,教练员一定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专项技能水平等实际情况,并据此来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计划,尽可能的避免因为运动负荷过大、局部负担过重引发运动损伤问题。

最后,要注意做好准备活动。要做好准备工作,一是要注意根据教学训练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训练时的气候条件和教学训练条件等合理确定准备活动的内容和量;二是在组织准备活动的内容时,要注意通过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和专门性的准备活动,来让学生的机体得到充分的活动,为后续的教学训练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体育运动;训练竞赛;疲劳类型;解决途径

疲劳是体育运行训练中常见的一个问题,运动后容易产生疲劳这时众所周知的,运动性疲劳的主要特点和运动项目有密切的关联性。运动引起的疲劳容易使人机体功能低下,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段额恢复才能继续运动。体育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疲劳缓解很方法,以便提高训练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类型及恢复。

一、体育运动训练中疲劳类型

(一)按疲劳部位划分

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疲劳,按照疲劳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3类:内脏性疲劳、肌肉型疲劳以及神经性疲劳等。内脏性疲劳是指运动员训练时产生的疲劳,主要表现是呼吸量变化和呼吸氧量降低等,此类疲劳出现时运动员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均出现疲劳症状:而神经性疲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大脑皮层出现的亢进情况,从而致使运动员出现反应迟钝和精神疲劳等症状,肌肉型疲劳主要是指运动员在超负荷运动下产生的肌肉力下降情况,这种疲劳会严重影响运动员肌肉系统调能力,使肌肉出现疼痛现象。

(二)按疲劳表现划分

在体育训练中根据运动员产生疲劳后的表现特征,可以将运动员产生的疲劳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疲劳,生理性疲劳主要是由身体互动引发的一种疲劳:心理疲劳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心里活动导致的一种疲劳现象,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思维反映迟钝、记忆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行为表现主要有准确性不高、操作不灵活、动作迟缓等。

(三)按疲劳病程划分

从医学方面老看,按照运动性疲劳产生时间的长短,可以疲劳产生时间的长短将其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机型疲劳、另一种是慢性疲劳。机型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超负荷运动后产生的一种疲劳现象,形体和脏腑出现的疲劳症状。慢性疲劳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在机型疲劳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恢复时,又进行超负荷训练,加重机体疲劳症状。这两种疲劳的恢复主要依靠营养补充和休息等得到恢复,或者通过良好的睡眠均能够有效恢复运动员体力。

二、解决体育训练竞赛中疲劳的主要途径

(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体育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运动型疲劳,疲劳产生以后运动员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修正才能恢复体能,继续训练。为了加快运动员恢复体能,高从饮食方面对运动体能进行恢复分析。饮食治理能有效该生由于过度劳动而产生的疲劳现象,所以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吸收足够的营养,合理按安排膳食,饮食方面要做到搭配合理,样式丰富,以便补充充足的营养。运动员饮食原则一般是多摄入糖类、和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便为自身补充体力和营养。另外,运动员要合理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以便使自身的机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

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必须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才能促进体力的恢复。所以运动员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在保障充足睡眠的前提下保证健壮的身体质量,以便应对运动型疲劳的耐受力。另外,运动员还可以采用音乐治疗法、散步治疗法等缓解疲劳,使运动员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到达较好的缓解疲劳的效果。

(三)心理缓解法

篇5

关键词:校园足球;运动损伤风险;规避措施

中图分类号:G843;R873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课题名称:校园足球推广前景下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6-qn-161)

2015年3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吹响了以足球引领学校体育改革的号角,同场激烈对抗的校园足球蓬勃开展的同时又会隐藏着运动风险。随后,2015年4月30日教育部关于印发《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的通知,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办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机制,预防和避免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但不得以减少体育活动的做法规避体育运动风险。体育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性。体育运动安全一直困扰学校体育正常开展。足球运动的强度大、速度快,运动员之间会产生强烈的对抗,由此导致的运动损伤发生率也相应上升。下面,笔者将对目前校园足球活动中的运动损伤风险及其产生的原因、规避措施进行探讨。

一、校园足球活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风险

作为我国足球运动重要的生力军,青少年足球的发展情况对于我国足球运动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也是我国足球运动重点关注的区域之一。而运动损伤的出现却影响了校园足球运动的推进与发展,目前来说,校园足球运动损伤包括擦伤、肌肉拉伤、骨折、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挫伤等等。这些运动损伤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因此,体育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身都必须时刻注意自身安全,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所有的运动损伤中,擦伤所占的比例最大。与其他损失类型相比,擦伤多属于轻伤,是皮肤外伤中的一种,稍作休息之后不会影响正常的训练及比赛。但是,青少年擦伤也不容忽视,要做好及时的清理、治疗,防止感染引起的炎症。而挫伤、骨折、拉伤等损失类型对青少年的损失则是较大,需要学生立即停止训练,需要长时间的康复过程,甚至会影响青少年未来的运动过程。

二、校园足球活动中运动损伤风险产生的原因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校园足球活动中运动损伤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种:首先,比赛过程中造成的运动损伤。第一,由激烈比赛所导致的运动损伤。足球比赛是一种激烈性比赛,由于时间紧张,很容易会出现争夺、疾跑等,这也会导致运动员的大腿、小腿发生拉伤或者断裂等,甚至会引起膝关节韧带损伤及骨折等,给运动运的身体造成极大的损坏。第二,足球造成的击伤。足球的传递过程中很容易会造成运动员面部擦伤、挫伤、腹部挫伤等,但是最常见的是运动员手指损失,包括韧带拉伤或者关节脱位。同时,由于足球的间接作用也会导致下肢损失发生的概率增大。例如,如果运动员用脚的外侧踢球,就很容易造成腓前韧带损伤,而用脚内侧发球则容易造成膝关节内侧的副韧带或者半月板损伤。

其次,学生主观因素造成的运动损伤。第一,准备活动不到位引起损伤。足球运动前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让人从原有的安静状态逐渐过渡到运动状态,然后调动学生的肌肉及内脏器官,以便适应后来的运动需要。尤其是在初春或者冬季,由于运动员的肌肉活动能力较低,关节活动不够灵活,高强度的运动很容易造成损伤。因此,准备活动不到位也是导致足球运动中损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青少年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好坏也会造成运动损伤。调查表明,有90%以上的运动损伤是由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问题所引起的。足球运动的动作变化较多,运动员需要跑步进行,关节很容易发生扭伤。如果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不好,关节不够灵活,出现损伤的概率就会较大。

再次,校园体育活动的设施不合理造成运动损伤。足球设备是足球运动中最主要的用具之一,其质量的好坏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对于维护学生运动员的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部分学校对体育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足球设施老化,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总之,校园足球活动中的运动损伤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做好风险的规避工作,就要采取各方面的防护措施,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

三、校园足球活动中的运动损伤风险的规避对策

做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提升国家的足球运动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是我国足球运动开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高度一致的。针对目前校园足球活动中的运动损伤的发生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对策,有效地规避各种运动损伤风险。

第一,要努力提高对校园足球运动损伤风险认识,这是做好运动风险风险规避的重要举措。在日程的运动过程中,教师、家长及运动员本人要努力总结运动损伤的特点、种类以及可能引起损伤的原因。要努力加强安全教育工作,从每个细节中做好运动安全防护,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第二,要做好足球运动之前中的防护工作。首先,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其身体健康状况、足球运动的技能水平,从而选择合理的体育教学方法及内容。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应该要创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在把握足球教学的基础上,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其次,要做好足球\动场地及器材的检查工作,查看场地上是否存在石块或者锋利的物体,并及时清理,清除一切可能会对青少年造成伤害的东西。再次,要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活动,使得所有器官都活动起来,从而以“活跃”的姿态投入足球运动。第四,要完善学生的足球运动装备。对于足球运动来说,运动上衣、短裤、足球鞋、护腿板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并且要保证球员的装备对他人来说是安全的。球员上衣的下摆应该放于短裤之内,绝不能佩带任何可能会危及自身或者其他球员的配件。总之,做好运动之前的准备及防护工作是有效规避校园足球活动中运动损伤风险。

第三,要加强对学生的足球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总体素质。调查显示,目前来说,很多学校校园足球的开展仍然停留在技术动作方面,而对于体育理论课、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则相对较少,由此说明学生的自身素质仍然较低,不能适应当前各种体育运动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做好对青少年体育运动员的定期安全教育工作,让学生了解足球运动的相关内容,从而在发生运动损伤时也能够得到科学的治疗。做好对学生安全素质的考察工作,待到学生素质与足球技能合格之后,才能允许其投入足球运动中。

第四,要做好足球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损伤防护工作。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训练计划的基本要求,按照个别对待、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合理安排教学训练,从而在做好足球运动基本教W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要合理安排体育运动的计划,避免因过度疲劳和局部疲劳造成的运动损伤。在进行难度较大的体育技能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进行专项身体素质的连续,从而提高机体的反应能力;要做好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的训练,提高身体的抗损伤能力。

除此之外,还要努力提升足球运动裁判员的基本素质。裁判员要准确把握足球运动的规则,善于辨别足球运动中的犯规动作或者不正当行为,从而做好公平“裁判”、“对事不对人”。只有判罚准确,学生才能够深入了解足球运动中的合规及违规行为,从而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恶意犯规等行为的出现。

三、总结

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身体素质、身心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校园足球运动中的运动损伤事故也时有发生,对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各个学校必须十分重视运动损伤风险,采取积极的规避措施。各个学校要努力完善足球运动设施,提供更好的运动设备;体育教师应该多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从小做起,时刻注意安全防护;学生要努力学习足球运动的保健知识,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我们要认真总结足球运动中运动损伤风险产生的原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各种体育伤害事故,营造良好的足球运动氛围。这对于我国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国民素质的提高、提高综合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鑫朋,周祖旭.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的主观因素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7).

[2]向宇红.论校园足球活动中的运动损伤风险及其规避[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1).

[3]高华伟,韩会军.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小学足球教学准备活动案例分析及对策[J].《校园足球》,2015(9).

篇6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伤害事故 原因 预防

一、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观因素

1.准备活动不充分不合理。做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型,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加大关节的活动幅度,使人体能够有准备地从相对安静状态转入到紧张的活动状态。由于学生往往凭着一时的冲动和兴奋,没有做准备活动就加入到比赛或锻炼的行列,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2.运动的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或局部负担过重。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凭兴趣锻炼,运动量过大,特别是局部负担量过重,身体过度疲劳而造成损伤。如天气炎热时,把快速跑和跳远安排在同一次课中进行,就容易造成学生的下肢负担过重,从而造成腿部受伤。

3.学生身体素质差或运动机能状态不佳。在体育教学中,一些学生身体素质差、疲劳时或病后初愈参加比赛或上课,常常难以正确完成运动动作而容易造成损伤。

4.运动技术错误。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常常没有按照要领活动,违反了身体结构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易造成损伤。

5.场地、器材、服装的原因。运动场地不平,有石子、玻璃等碎片及其他障碍物;器械年久失修或维修不良;器械安装不牢固;运动时的服装不合适,鞋子过大或过小通常都是运动扭伤的原因。

二、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客观因素

1.运动设施和体育器材不符合体育卫生要求。运动时因场地不平、跑道过硬过滑、沙坑过硬、坑沿过高、坑内有杂物等,易造成损伤,此类损伤多发生在下肢踝关节上。

2.气候和季节因素。不良的气候条件、雨天、气温过高或过低等均易引起运动损伤,发生损伤的季节多为秋冬季,因为天气变冷,人体肌肉韧带的弹性和运动协调性相对较差,肌肉僵硬、动作失调而致伤。此外,由于光线不好而影响视力,易发生损伤。

3.与人体某些生理解剖结构薄弱有关。在调查中,踝关节受伤的人数较多。这是由于外踝比内踝长,同侧三角韧带比外侧三角韧带坚强,因此踝关节的内翻活动较外翻活动大。另外,在背伸的各肌肉中,使踝关节外翻背伸的第三腓骨肌远不如使踝关节内翻背伸的胫前肌坚强,因此使踝关节向内翻的力量大,这些特点就使踝关节容易发生内翻,造成外侧副韧带损伤。

膝关节损伤在篮球及田径跳跃等运动中更常见,在体育运动中,很多动作都需膝关节参与运动,由于这些特点,膝关节损伤较常见。

三、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预防

1.加强学生安全知识的介绍和学习。教师在体育课中,加强学生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知识传授,讲述运动保健知识和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提高自我安全意识。

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他们,既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要循序渐进,并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3.在练习一些具有一定安全隐患(如铅球,铁饼、标枪等)的项目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相互监督机制的作用,相互观察,相互监督,相互提醒,对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

4.教师应讲清动作特点,抓住重点与难点,在安排练习内容中由易到难,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的不断富强,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更重视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预防工作,体育教学伤害事故重在预防,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增强体育健康安全意识。从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场地器械等各方面着手监管,预防伤害事故的形成,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理念,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实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及预防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膝关节部位的运动损伤、腰部的运动损伤、踝关节的运动损伤、大小腿以及头面部的损伤等几种常见的曲棍球运动损伤类型,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出现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 女子曲棍球 运动损伤 损伤类型 预防措施

近些年来,女子曲棍球运动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对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日常训练工作有所助益。

一、 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常见类型

在女子曲棍球运动中,运动员的受伤部位主要出现在膝部、腰部、大小腿、踝部以及头面部。因此,在女子曲棍球运动中运动损伤的常见类型就涉及了这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膝关节部位的运动损伤

膝关节部位的运动损伤是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最为常见的一种运动损伤类型,例如:髌骨软化、半月板损伤以及创伤性滑膜炎等等。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曲棍球运动的运动技术特征决定了很多技术动作是在运动员快速移动、急停以及变向的过程中,通过屈膝、降低重心等方式来完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让膝关节承受非常大的负荷,而且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大部分都是右式选手,也就是将右侧作为正手位,右腿作为支撑腿的方式,从而在运动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左右膝关节受力不均匀的情况,进而引发膝关节的损伤。

(二)腰部的运动损伤

腰部也是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的一个常见部位,例如: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以及腰肌劳损等等。之所以腰部也是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一个常见部位,主要是因为,在曲棍球运动中,运动员要完成传球、接球、运球等动作,必须要在弯腰、屈髋、低重心的状态下完成,以至于运动员的腰背部肌肉的筋膜和韧带多处于牵拉状态,而且在完成的高速旋转动作的时候,还要承受非常大的负荷,从而极易出现腰部损伤。

(三)踝关节的运动损伤

踝关节的运动损伤在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中均比较常见,而在曲棍球运动中也同样比较高发,例如:韧带损伤等。在曲棍球比赛和训练的过程中,比赛场地和训练场地多为人工草坪,场地的凹凸不平和打滑现象很容易让运动员在比赛争抢和高负荷的训练过程中,引发踝关节的运动损伤。

(四)大小腿和头面部的损伤

在女子曲棍球运动中运动员大小腿和头面部的运动损伤多为急性创伤,是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有着明显区别的一种运动损伤类型。而之所以会出现大小腿和头面部的运动损伤,多数是由球击伤或者是棍击伤造成的。这种运动损伤类型多出现在初学者或水平较低的运动员身上,随着运动员运动水平的逐步提高,出现大小腿和头面部损伤的情况则会逐渐降低。

二、 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出现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

曲棍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比赛的过程中,身体接触和对抗是难免的,而且随着现代曲棍球运动的发展,曲棍球运动的力量和速度特征将会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凸显。所以,相应的在比赛和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之间的身体接触也会更加的频繁。因此,身体对抗和侵犯就成为了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之所以会在身体对抗的过程中受伤,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运动员自身力量的不足,这一点在女子曲棍球运动员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要避免在身体接触和对抗的过程中,引发运动损伤,就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训练,并通过技术和战术的合理安排和配合,来尽可能的降低身体对抗引发运动损伤的情况。

其次,场地和护具使用的不科学也是女子曲棍球运动中引发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上文中已经分析过,比赛或训练场地的凹凸不平或打滑现象在运动员激烈争夺或高负荷训练的情况下均极易引发运动员的踝关节损伤,因此,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要合理安排训练,并注意提高场地的条件。而在比赛或训练的过程中,还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容易致伤的动作,球棍和球一旦控制不好就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特别是在女子曲棍球运动中,由于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运动水平和技术能力的参差不齐,部分运动员对球和球棍的控制能力较差,极易出现球棍或是球伤人的情况。要降低这种情况导致的运动损伤,教练员和运动员必须要重视护具的科学使用,合理使用牙套、护手、护脸以及专用鞋,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尽可能的降低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

最后,在女子曲棍球运动中,运动量过大、运动员带病坚持训练、伤后恢复不佳等情况也是引发运动损伤的一个关键原因。这一点主要是因为教练员训练负荷安排的不科学、医务工作的滞后和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要避免这种情况所引发的运动损伤事故的出现,教练员必须要科学、全面的了解每一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情况和技战术状况,并对其进行持续的监控和科学的有效的评估,根据所了解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提高医务监督和治疗工作的水平,尽可能的杜绝运动量过大、运动员带病训练和伤后恢复不佳等问题引发运动损伤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王电海,许以诚.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体能特征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运动 运动伤害 实用医学处理 预防

体育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最喜爱的文体之一,但同时体育运动是高风险活动之一,加上我校高职学生人数多,年龄偏小,平时大多娇生惯养,与本科、大专生相比较而言,自身身体素质较差,而且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纪律和自觉性也较差。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如果运动不当或不小心,更容易受伤,本人根据多年体育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见解和初探,对体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体育活动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常见运动损伤一般急救手段

1.急救包扎:包扎有固定夹板或敷料,限制伤肢活动,避免加重伤情;保护伤口,预防或减少感染;支持伤肢,使之保持舒适的位置,减轻疼痛和压迫止血,防止或减轻肿胀等多重作用。包扎时,动作要柔和、熟练、包扎的松紧度应适中,过度会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包扎的作用;绷带包扎要从伤部远端开始,包扎结束时,绷带末端要用胶布黏合固定或将绷带末端留下一段,纵形剪开缚结固定,但缚结不要在伤口处 [1]。

2.止血法:对外出血的伤员,尤其是大动脉的出血,必须立即止血;对疑有内脏或颅内出血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理。这里主要介绍外出血的几种止血方法 [2] 。

绷带加压包扎法:用数层无菌敷料覆盖创口,再用绷带加压包扎,以压住出血的血管而达到止血效果,同时抬高伤肢。它适用于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的止血。

指压法:在动脉行走中最容易被压住的部位称为压迫点。指压法的要领是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在相应的压迫点上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把该动脉压迫在邻近的骨面上方,以阻断血液的来源而达到止血的效果。这是动脉临时止血法,所加压力必须持续到可以结扎血管或用止血钳夹住血管为止。

3.冷敷法、热疗:冷敷能降低局部组织温度,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控制神经的感觉,具有止血、镇痛、防止或减轻肿胀的作用。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伤后立即使用,冷敷后应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冷敷时一般使用冰袋或用冰块装入塑料袋内作伤部冷敷越20min;如条件限制,也可用冷水毛巾置于伤部,2~3min更换一次 [3] 。

热疗:受伤后24~48小时后,可实施热敷。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中、后期和慢性损伤的治疗。热疗包括热敷、红外线照射等。它能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和淋巴循环,提高组织的新陈代谢,解除肌肉痉挛,加速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具有消肿、解痉、减少粘连和促进愈合的作用。热敷时一般采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每天1~2次,每次20~30min。毛巾无热感时要立即更换,热敷的温度要适当,以防发生烫伤。红外线照射治疗时,先把红外线预热2~5min,然后把红外线灯移向伤部的上方或侧方,灯距一般为30~50cm,照射剂量以伤员有舒适热感、皮肤出现桃红色均匀红斑为度。如伤员自觉温度过高时要适当增大灯距,汗液应擦去。每天1~2次,每次15~30min。

4.骨折固定方法:

手腕部骨折:用一块有垫夹板放在前臂和手的掌侧,手握棉团或绷带卷,再用绷带缠绕固定,然后用大悬臂带把患臂挂在胸前 [4] 。

小腿骨折:用2块有垫夹板放在小腿的内、外侧,2块夹板上至大腿中部,下至足部,用4~5条带宽分别有膝上、膝下及踝部缚扎固定。

腰椎骨折:要尽量避免骨折处有移动,更不能让伤员坐起或站起,以免引起或加重脊髓损伤,用硬板担架或门板放在伤员身旁,有数人协力轻轻把伤员搬至木板上,取仰卧位,并用数条宽带把伤员缚扎在木板上。若腰部悬空时,应在腰下垫一小枕或卷起的衣服。若使用帆布担架时,伤员要俯卧,使脊柱伸直,禁止屈伸。

5.人工呼吸急救方法:引起呼吸、心跳骤停的原因较多,较常见的是,学生本身有重大隐形疾病,而又突然剧烈运动,或药物中毒、严重创伤和大出血、溺水和窒息等。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挤压并注意维护呼吸道通畅;呼吸和心跳都停止的病人,应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最好由两人配合进行,一人做人工呼吸,一人做胸外心脏挤压,两者操作频率之比1:4。呼吸、心跳骤停的抢救,必须做到行动迅速,争分夺秒,才可能挽救病人生命。虽然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在运动实践中应用较少,但在群众性游泳中发生溺水却非少见。因此,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掌握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是非常必要的。

口对口吹气法:伤员仰卧,头部置于极度后仰位,打开口腔并盖上一层纱布。救护者一手托起患者下颌,掌根部轻压环状软骨,使其间接压迫食道,以防吹入的空气进入胃内;另一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对准患者口部吹入。吹完气后,立即松开捏住鼻孔的手。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气16~18次 [5] 。

体育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医学处理方法

1.擦伤:擦伤是皮肤受到外力摩擦所致,皮肤被擦破出血或有组织液渗出。创口浅、面积小的擦伤,可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洗净创口,周围用70%酒精棉球消毒,创口上涂抹红汞或紫药水,待干即可,勿需包扎。但面部擦伤最好不用紫药水涂抹;关节附近的擦伤也不宜使用暴露疗法,以免皮肤干裂而影响关节运动,

2.撕裂伤:皮肤撕裂伤多发生于头部,尤以额部和面部较多见,如篮球运动中眉弓部被他人肘部碰撞,引起眉际皮肤撕裂。若撕裂伤口小,经止血、消毒处理后,可用粘膏粘合;伤口较大则需缝合,必要时要使用抗菌素治疗。

篇9

关键词:美育;体育教学

1前言

体育的主要功能是锻炼强壮的体魄,同时得到健康的形体,在身体发展商全面健康成长。由此可见,体育与美育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彼此割裂。通过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强美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2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通许实验中学高一学生,其中男生50人,女生50人,共100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通过数据统计:男女生中各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是美的运动,只有10%左右的男女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并非是美的运动。这说明他们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了美的存在。如今,学生除了自己亲身参与体育运动之外,也可以通过各个媒介欣赏到国内以及国外的精彩赛事,运动员取得良好成绩,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当他们参加体育锻炼,亲身体验运动的美妙是,使心灵得到一种乐感。

3.2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

通过调查得出:有6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体育课中实施美育,但是有高达79%的学生不了解美育是什么。说明选择“有必要”的学生认识到美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却不了解美育,不知道美育。

3.3体育运动中常见的美

3.3.1运动场地的美

在问卷统计中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能搞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另外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当他们进入器材室拿器材时,里面东西摆放的比较整齐,不凌乱。

3.3.2运用语言使学生感受美

在调查中发现,所有同学一致认为教师的语言条理清晰,简明流畅,能够清楚明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很好的掌握动作。

3.3.3运用准确优美的动作使学生接受美

统计显示,女生一致认为上体育课时,教师的示范动作是准确到位,优美熟练。个别男生认为教师在动作的示范上不准确,缺乏美感,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不能好好地掌握动作。这个结果应该是由于男女教师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同而产生的,个别男教师应该注意到这点,必须加强对动作示范的准确性以及优美、熟练程度。

3.4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调查中,学生们对“美育如何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这个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1、提高教师的美育素养,课中穿插美育知识。2、多教授一些舞蹈,健美操等能够锻炼自身形体、正确而优美的姿势的体育项目。3、运用多媒体教学。4、运用体育游戏增加同学之间的团队精神,等等。学生们虽然对美育不是很了解,但还是十分渴望在体育教学中学到美育的知识,获得心理满足,增强信心,保持与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4结论

4.1结论

4.1.1通许实验中学高一大部分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感受到了美的存在,认为体育运动是美的运动。但是由于性别的差异,对于男生来说,他们的美主要表现在力量,速度,身体协调方面;女生认为优美的体形,正确的姿态是美的体现。

4.1.2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美育是有必要的,但是有五分之一的学生不了解美育,甚至不知道美育。

4.1.3学生对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比较满意,能够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说明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为学生创造了优越的运动条件。

4.1.4在运动中的精神美方面,女生就不及男生做得好。由于正值青春期,生理上产生了惰性,因此在遇到一些需要更多体力和耐力的运动时,她们就会能偷懒,对于她们身心的发展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4.2建议

4.2.1强化美育意识,提高教师自身审美修养。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提高美育意识外,必须提高自身鉴赏美的能力。

4.2.2精心设计审美情景,创设审美心理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联系教学实际,教会学生按照美的规律,选择适宜的动作、器材和训练方法,如何有针对性地去塑造自己的体型。千方百计地设计审美情景,创设审美心理氛围。

4.2.3教育学生注重外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教育学生在追求健美的身姿,优美的身体曲线,矫健的动作,娴熟的技巧,敏捷的反应,这些表象之美外,更要追求团结协作、勇敢拼搏、坚强毅力等这些内在之美。

4.2.4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动作示范。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贴切而又形象的比喻,简明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学生的审美联想,触动已有的审美经验,有助于动作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另外,教师的优美动作示范十分重要。(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11级体育硕士)

参考文献:

[1]巢小春,《论体育教学中的美育》[J],宜春学院学报,2004年第26卷

[2]黄鸿飞等《浅谈美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6卷[3]于少全,《浅谈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2004年第6卷,第2期:47—48

篇10

[关键词] 体育课;运动量;课外体育

1 课外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部分

1.1 体育的重要性。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形象的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没有健康之体魄,难有所作为”,所以作为大学的体育课,其影响不言而喻。但体育课有明显的法定性和强制性,体育不及格者一律不发给毕业证书,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不能够使体育达到100%的合格率,所以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终身受益。

1.2 结合大学体育的特点和时代要求,改革教材内容。目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作些简单的调整。大学阶段,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求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大学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各高校在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同时,可根据各自的实际和专业,在体育项目的配置上,作些灵活而有效的安排。就我校而言,作为一所艺术院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艺术工作,免不了要练形体和意志。因此,可多安排些柔和行的体育项目;让他们对今后的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则,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体育项目进入社交场合,如门球、网球、保龄球、高尔大球、壁球、飞标等,都是目前在社交场合中常见的体育项目,学生不仅兴趣比较高,而且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也不无禅益。这样他们对课外体育就更加重视起来。

1.3 以课外体育活动为重点,改革教学形式。从目前各高校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而对课外活动是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形势单一。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累赘,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可以完成体育课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和兴趣。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打破系与系,班与班的界限,根据体质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四是开办体育俱乐部和成立单项体育协会,由协会牵头,经常地组织一些比赛,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充分体现课外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2 课外体育运动的尝试

2.1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在体育方面有绝对的权威,在学生中产生着良好的影响,体育教师首先要对课外体育运动重视起来,不能只立足于上好体育课,应该转变观念,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运动,乐于奉献,责任心要强,通过组织课外体育运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2 抓两头,带中间。每个班都有些特别爱好体育,体育成绩特别好的人,应该成立院代表队,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带动更多学生自觉加入到体育中来。

每个班也有些体育成绩特别差、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对这些学生应该实施基础工程,有耐心讲道理,通过运动处方等形式使他们从中获益。

2.3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培训学生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利用好学生干部,每个班都有体育委员,每个系的学生会都有体育部长,这些人应该是大学课外体育运动的组织者和主力军,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内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指导。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①自学:培养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②自炼:即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实践中去,使自己的体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③自调:即学生在身体锻炼的运动中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的时间、并能进行自我调节。

④自控:指执行锻炼计划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体锻炼效果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修正并实施锻炼计划的能力。

篇11

关键词:运动损伤;防护服装;运动生物力学;防护模型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志码:A

A Study on Protective Cloths Based on Sports Biomechanics

Abstract: Based on introducing sports biomechanics as well as current study on protective equipment and protective clothes, the article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protective clothes by using sports biomechanics and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basis, technical problems and technical route for using sports biomechanics in garment applications.

Key words: sports injury; protective clothes; sports biomechanics; protective model

近年来,我国参与体育运动或日常锻炼的人口越来越多。在对全国体育人口比例的调查中发现,1996年的体育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31.4%,2000年增加到33.9%,而到2007年又增加到37.1%,短短10多年的时间里增加了5.7个百分点。

但是在运动中,由于人们并未太多地注意保护自己,常常会引起相应的关节、肌肉、韧带的意外损伤。网球运动常常会导致肘部、肩袖部损伤,范?克拉莫(Von Kramer)对网球运动中出现的损伤进行过调查,结果表明,网球运动中肘关节损伤占全部损伤的41%,是最容易损伤的部位;肩袖损伤占其全部损伤的39%,仅次于网球肘。在跑步运动中,常常会发生小腿肌肉拉伤,有研究显示,有高达35% ~ 65%的健身者与专业运动员曾经发生过下肢损伤。老年人、小孩以及肢体残疾人在日常的行走过程中,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平衡能力,往往会因为磕碰、摔倒等突发状况而意外导致肌肉和骨骼损伤。有国外学者曾做过相关的研究,该研究揭示了在老年人的摔倒中,将近53%是因为行走、站立的不稳定所导致的。

运动损伤已经给运动员、业余爱好者、老年人、小孩等带来了伤害,也是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也有不少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认为在业余的体育锻炼和比赛中,做准备活动,然后再多加注意一些,受伤的几率也就小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这种损伤,比如说扭伤、摔伤、各种磕碰伤,在运动损伤里只占到了2%,它的名称叫做意外伤,而将近98%的损伤是那种运动技术性伤。所以基于运动的生物力学,研制减少骨骼与肌肉损伤的防护性服装,是一个很大的趋向。

1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

运动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运用生物学和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体从事各种运动、活动以及劳动的动作技术,使复杂的人体动作技术奠基于最基本的生物学和力学规律之上,并以数学、力学、生物学以及动作技术原理的形式加以定量描述。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与研究,为提高体育运动的成绩、预防运动损伤、设计研发防护器材奠定了理论基础。

1.1 运动生物力学的实际应用

对于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特别是在应用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在竞技体育运动动作的技术方面,根据人体的体态、素质、机能等情况,研究适合个人的最佳运动和活动技术的动作方案,并通过动作技术诊断使之逐步完善;

(2)从预防运动损伤的观点出发,对各种体育、活动以及生产劳动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找出致伤因素,并设计出相应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3)运动生物力学不仅研究人体,而且也研究与运动相关的器械的运动规律,按照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的生物力学特征,设计和改进运动器材、设施、服装与用具以及劳动机器、工具等。

1.2 运动生物力学与防护器材

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出发,对体育运动或健身锻炼中用于防护人身安全、避免运动损伤的器材,提出设计和改进的设想及要求,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学科任务,当前基于运动生物力学研制的防护用品主要有护具、运动鞋。

新型橄榄球头盔与传统头盔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新型头盔的外层覆盖了一种新型树脂吸振缓冲材料,它可以有效地防止运动员以头盔作为进攻武器冲撞对手。在运动的过程中,人体的各个关节肌肉常常由于过多的运动量或瞬间的挥击、拉伸发生拉伤或震伤。戴上护具后,就可以对相应部位的肌肉、韧带加压舒服,减缓可能的过度拉伸,并协助肌肉动作,对关节部位起到支撑作用。对于关节出现不同程度劳损的老人以及正在发育期的小孩来说,进行远足郊游或体育锻炼时,很有必要选择一定的护具。

国内外一线运动品牌,其运动鞋技术的每一项进步都离不开生物力学研究,结构设计和技术创新都遵循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国际一线运动品牌都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如Nike的air气囊鞋底科技和足跟稳定技术、Adidas的HUG环抱系统和智能芯片技术、李宁新一代单弦弓减震技术等。无论核心技术如何创新变化,结构设计必须遵循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其主要的生物力学原理是缓震减震、能量回归、足跟控制、模拟踝足和回归自然。

2 防护服装的研究

伴随着运动的普及,传统的防护服装基本上从舒适性、结构设计、功能材料等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研究,通过研究改变或加强面料的性能来达到服装吸湿排汗透气、防火、防水等效果,或者从服装结构设计出发,采用多开口宽松式设计,在前胸、腋下、前后衣片采用连续开口散热功能设计,设计了一套具有散热功能的篮球比赛服装。而在运动过程中能真正地起到对人体防护作用的,往往都是要通过佩戴护具来达到目的,从拳击的头盔到篮球的护足,每一个易受伤的关节都有相对应的护具来产生防护的效果。

但是现阶段基于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运动防护仅限于护具以及运动鞋,而客户对防护服装的要求却逐渐从原来的吸湿排汗等舒适性方面提升到舒适、功能、美观、防护一体化上来,更多地希望可以通过服装本身就可以达到防护人体的目的。

所以,有必要从人体出发,通过测量人体各关节点运动的三维坐标数据的变化,将其转化为人体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参数,通过分析生物力学参数数据,建立人体防护模型,明确服装面料与防护模型相互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服装材料学、服装结构设计、人体工效学等相关知识,设计具有防护性能的服装。

3 运动生物力学在服装上的应用

在体育运动、日常活动以及生产劳动中骨骼和肌肉损伤是难以避免的问题,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以人体运动为目标,运用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索人体运动规律,根据骨骼和肌肉的变化,建立外部防护模型,获取防护服装所需达到的力学参数,为开发运动防护服装提供理论依据。

3.1 理论依据

在运动过程中,骨骼及肌肉功能模型的研究比较成熟,是确定肌肉长度、肌肉拉力线、肌力臂、肌力矩、肌力等关键因素,但却没有明确指出骨骼及肌肉损伤的临界值,建立外防护模型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途径。

基于人体骨骼与肌肉的动力学模型,模拟在外部约束条件下骨骼和肌肉的变化,通过逆向动力学方程式和有限元模拟获取相关参数,建立外防护机制,即防护模型;在外加反应实验的作用下,明确服装材料的性能与外防护模型之间的关系,为研制高质量的运动防护服装、减少运动过程中骨骼及肌肉的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3.2 技术问题

(1)建立骨骼及肌肉的模型,需要运用动态捕捉系统捕捉关键点的运动信息,测量人体在空间的位置和方向,即人体骨骼、关节的运动轨迹。动态捕捉系统通常分类为 3类:机械式、电磁式和光学式,价格不菲。

(2)结合人体运动轨迹的数据,通过人体建模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并推导出骨骼及肌肉的最优化的防护机制。

(3)通过实验验证分析,明确防护模型与服装面料的性能特征之间的关系,为研发防护性能最优的服装提供依据。

3.3 研究方案

针对一项具体的运动,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动态捕捉系统捕捉人体关键部位的空间运动轨迹;

(2)借助人体建模仿真软件,将空间运动轨迹的数据转化为生物力学参数,如各关节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及肌肉长度、肌力臂、肌力矩等,进而计算出有关人体防护力学参数;

(3)基于骨骼及肌肉模型,运用逆向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人体外部防护机制;

(4)根据各种服装材料的性能,通过有限元的模拟,确定材料的性能与防护模型相互之间的关系,获取防护服装所需的防护参数;

(5)人体建模仿真软件对所获取的服装防护参数进行模拟,以进一步获得最优防护的服装。

技术路线如图 1 所示。

4 结语

运动损伤常常给运动员、体育爱好者、老人、小孩等带来意想不到的身体伤害,然而,传统的防护服装基本上从服装的舒适性角度进行研究,通过改变面料的特性来达到服装的防湿透气、吸湿排汗等,或从服装的结构设计出发,改变服装衣下间隙、开口特征等来提高服装的着装舒适性。国外对于运动防护服及装备的研究则比较深入,从人体的头部到脚的各个器官都配有特定的防护用具,所以基于运动生物力学研究防护服装必将是未来的研究热门。

外防护模型的建立是运动生物力学应用到服装领域的关键,也是制约防护服装研发的主要因素。防护模型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建立起防护模型,才能进一步明确服装材料与防护力学参数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也为研制减少运动损伤的运动装备奠定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陆建平,李宁.我国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特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36-39.

[2] 张雷,王少华.网球运动中常见的损伤与防治[J].网球天地,1995(3):45 - 47.

[3] 王威.对跑步中下肢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J].运动精品,2011(7):16-17.

[4] Blake A J, et. al. Falls by elderly people at home: 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J].Age Ageing,1988(17):365-372.

[5] 侯宇.运动护具面面观[J].文体用品与科技,2009(11):41.

[6]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7]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物力学(2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95-198.

[8] 王向东,刘学贞,苑廷刚,等. 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2):15-16.

[9] 李世明.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0] 李建设,顾耀东,陆毅琛,等.运动鞋核心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5):40-49.

[11] 郑素化,张欣,应柏安.篮球运动服装舒适性研究[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22(1):52-54.

[12] Beumer A, van Hemert WL, Swierstra BA, et al. A biomedical evaluation of the tibiofibular and tibiotalar ligaments of the ankle[J]. Foot Ankle Int, 2003(5):426-429.

篇12

一、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过渡阶段,缺乏自我调节、自我认同及成熟的辨别能力,因此经常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影响,而未加于正确的引导,导致心理问题。通过归纳研究,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焦虑症。

有些学生面对来自学校与家庭的压力,没有正确及时的调节,表现出害怕家长或老师批评,课堂上不敢回答问题,面对问题退缩,惧怕考试等等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得不到正确引导就会成为焦虑症,不仅精神上紧张不安、烦恼,而且伴随生理上的失眠、精神衰弱、记忆减退等。

(二)人际障碍。

由于中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和人物的认识还处在主观阶段,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比较重比例的个人喜好,无法像成年人一样理性地去面对人际关系,所以一旦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引发人际交往障碍,在与人交往时会比较敏感,严重的自我保护倾向,容易对他人敌对,无所适从不能自控,严重者会有偏执倾向,这些都有可能引发违法犯罪。

(三)承受能力低。

虽然中小学生的生活还处于比较简单、单纯的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学习与生活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压力与挫折。面对这些,学生有的可以积极应对,有的则表现为消极应对。一旦随着消极应对挫折的次数增加,学生的承受能力就逐渐降低,缺乏自信,回避问题,无法应对压力。

(四)强迫症。

强迫症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如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自己丧失信心或者没有安全感,就会表现为强迫自己去反反复复做一些事情,例如咬笔头、对完成的事情不放心、反反复复检查、说话结巴、走路姿态不正常等。

二、学校体育的心理健康功能

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其动态性、实践性等有助于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排除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具有其他教育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如前面陈述,中小学生因为无法很好地自我调节,面对学习生活压力会产生焦虑、承受能力弱等心理健康问题。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很好地缓解这一问题,在体育活动中,能够缓解肌肉紧张,转移注意,通过各种运动发泄压力,从而缓解紧张情绪。并且在体育活动中,因为并不是个人的行为,必然是在集体中产生行为,所以可以增加学生的人际交往,有助于缓解学生人际交往问题。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对学生自身耐力和意志力的考验,在体育活动中坚持下来的学生在精神上会受到巨大的鼓舞,不仅增加了自信,而且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在体育活动中,会有各种因素激发学生的毅力,比如对运动的兴趣,对胜利的渴望,团体的驱动等,这些都可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去克服活动中的困难,从而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坚韧力。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表明运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协调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作用,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有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同时,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体力和精力都得到激发,在运动中常常会产生许多新的想法,并可以马上实践,当这些思维习性被带到学习中时,就有利于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精神。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体育教学多以集体形式进行,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且许多活动是需要同学之间团体协作完成的,同学之间相互协调、理解、合作,从而杜绝个人主义,提高与人交流、理解他人的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三、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增强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自体育课开立之初到现在,大多数体育教师只将体育锻炼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而没有真正意识到体育在学生心理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教学中,缺乏通过运动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意识,而是只看重了学生的体育成绩。

(二)仔细观察,营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堂是学校教育中最具备动态特征,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最为直接和频繁的课堂,学生在行动中会比较明显地表现出自身特征,有的自信,有的自卑,有的活泼,有的沉默等等。

篇13

关键词: 篮球运动 运动损伤 预防措施

1.引言

随着体育文化在中国不断普及,篮球运动以其独特的竞技魅力在青少年甚至中年人群中越来越受欢迎,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篮球长期以来就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1],是青少年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参与社会交际、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所以篮球运动对于青少年生长发育、身心健康、人际交往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重要意义。由于篮球运动高强度的身体对抗和激烈的拼抢,增强比赛观赏性的同时,也提高篮球运动过程中受伤的几率。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运动损伤会直接影响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运动损伤可能导致缩短运动寿命、退出赛季甚至残疾。对篮球运动中产生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如何预防损伤和发生损伤后该采取何种措施,有效减少“损伤”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伤害,是我们该探讨深究的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1.1浦城第三中学高二篮球队学生21人。

2.1.2浦城三中校队共13人。

2.1.3浦城三中高一(6)班学生篮球爱好者,共计14人。

2.1.4浦城青少年宫室外篮球场篮球爱好者6人(随机)。

共计:54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浦城县图书馆和中国期刊网相关专著及研究论文,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观察法:观察研究对象在篮球运动中身体哪些部位容易出现损伤,并找出原因。

2.2.3访谈法:去篮球场采访篮球运动参与者与篮球教练,交流运动损伤的原因,并做好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2.4逻辑分析法:通过上述几种方法的调查与研究,采用逻辑分析法,分析形成论文初稿。

3.研究结果分析

表 篮球运动参与者损伤部位、损伤类型、损伤原因所占百分比

由此表可以得出:篮球损伤以脚踝部位发生率最高(占28.07%),其次是手指和膝关节,大约为18%。在损伤类型中,皮外伤比率所占最高,其次是软组织挫伤,合计占到全体的60%左右。在损伤原因中:热身不足、技术动作和犯规等原因合计占到60%,成为篮球损伤原因中较大的因素。

4.引起运动损伤的因素

4.1主要原因

4.1.1热身准备活动不足:热身准备活动是体育运动重要的组成部分,热身准备活动的功能是在较短时间内,使篮球参与者中枢神经系统迅速达到兴奋刺激的状态,加强心、肺系统的循环功能,提高心输出量、脉搏输出量,加速血液循环,降低肌肉黏滞性,提高其弹性,增强关节柔韧性,使机体柔韧性和敏捷性提高,使参与者迅速进入篮球运动或比赛状态[3]。但是由于参与者忽略这个环节,或者热身活动不充足,导致机体没有完全处于兴奋状态,出现韧带拉伤、软组织挫伤、骨折甚至更严重的运动伤害。

4.1.2技术动作:在调查和走访中发现很多篮球参与者都是中学生和青少年,这个群体的特性是:缺乏篮球理论知识和正规系统的技战术训练,因此没有形成规范的技术动作。其中许多篮球动作都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违反力学原理、人体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的特点。由于技术动作不规范或者错误,导致篮球参与者在从事篮球运动过程中出现节奏错误,时机控制不当,手型、步伐错误而产生皮外伤、擦伤甚至跟腱断裂等严重的运动损伤。

4.1.3犯规原因:现在的竞技运动不断向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发展。尤其是竞技运动,其目的就是获得比赛胜利。因此在激烈的比赛和高负荷的身体对抗中,由于对手或他人的犯规致使自己处于运动受伤境地,或者由于自己犯规导致其他篮球参与者受伤,表现形式有:肘击、拉拽、推挡、冲撞等,这些都是篮球运动损伤中重要的因素[6]。

4.1.4客观场地、器材条件: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学校和大众户外篮球场地采用的都是水泥质地的地面。少量室内篮球场采用的是木地板质地的地面。有的篮球架出现年久失修,板面破坏,没有篮圈的情况。这对篮球参与者的保护是十分不利的。篮球运动是集速度、力量、耐力、智慧等于一体的运动,技战术包括跑、跳、投、急停、转向等。要求场地条件尤其地面一定要平整,具有弹性等。但是由于经费问题和相关部门不重视,导致场地建设时大多采用水泥地的质地地面,特点是坚硬、无弹性、很光滑,导致篮球运动参与者摔伤、跌伤等。

4.2次要原因

4.2.1体能不足:篮球运动要求篮球参与者有非常充沛的体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在突破和防守时需要高负荷的体能。体能下降的同时导致身体迟钝、反应速度下降,表现为抢夺篮板时,落地崴脚,踝关节韧带撕裂闭合软组织挫伤[4]。突破时,身体重心跟不上篮球,出现摔伤甚至骨折,对抗时出现肌肉拉伤等。

4.2.2气候、服装条件:不良的气候是运动损伤的原因。夏天气温较高,气候闷热,引起机体大量出汗,参与者大量暴饮,影响体内水盐代谢紊乱,出现中暑、脱水、抽筋等现象。冬天温度较低,使肌肉的黏滞性增强,心血管系统循环降低。出现肌肉坚硬,没有弹性,弹跳下降,身体协调性下降引起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

从事篮球运动最好穿专业的篮球鞋,这样对踝关节是有效保护,专业的护踝、护臂、护腰对篮球参与者都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调查发现很多参与者穿着低帮田径鞋、没有佩戴任何护具就参与篮球运动,自我保护意识差。

4.2.3心理因素:心理原因是篮球运动损伤不可忽略的因素。篮球参与者大多是青少年,其心理和性格特点是活泼好动,身心处于发展阶段、情绪不稳定,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自控能力较差,如遇篮球比赛会出现赛前综合征,焦虑,紧张不安,缺乏自信,对自我情绪调整缺乏强有力的调控等表现。加上赛前高强度的训练,疲劳也会导致运动损伤。

5.预防篮球损伤的措施

5.1加强篮球正确的技战术训练和篮球理论知识学习,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

5.2加强身体素质练习,提高机能水平,坚持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杜绝疲劳和过量训练[5]。

5.3尽量选择场地条件好器材完善的场地进行训练和比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调节心理素质的能力。

5.4篮球训练、比赛前,加强准备活动的力度和强度,尤其是容易受伤的部位,应该尤其注意热身幅度。

5.5在着装上,应该穿专业的篮球服和篮球鞋,天气恶劣的环境中,建议不要参加篮球训练和比赛。

5.6篮球运动中遵守篮球规则,遵守体育道德。

6.结语

6.1篮球运动中,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中要加强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意识,运动后要积极做好放松准备活动。

6.2篮球运动损伤中,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陆海.体育学院篮球专业教学中常见损伤及预防措施[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6).

[2]司高峰、代会莹.分析篮球运动员膝关节损伤的机制[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3.

[3]张楠,孙培江.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损伤原因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0,(4):116-117.

[4]周庆玉.篮球专修学生踝关节运动损伤流行病学调查及致因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4):22-28.

篇14

关键词:社区体育;善美保定;作用

引言

在今年5月20日召开的我市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一个新兴的名词应运而生,那就是“善美保定”。关于“善美”另个字,我们在这里不作过多的解释,透过字面的意思,简单来说,它指要坚定不移的推进文化建设和形象提升,构建文化软实力上的战略优势。在构建“善美保定”中,许多因素都对其过程的构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尤其以我市的社区体育的贡献最为突出。社区体育是目前社区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在社区体育中,不仅民众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有效的锻炼,精神文明方面也得到了加强。下面将谈谈我市的社区体育对于“善美保定”建设中的作用。

1.研究的方法和方式

本研究计划以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展开,研究的范围涉及到我市大大小小的社区内,最后对于问卷调查进行回收,有效的整理的汇总,并辅助以社会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社区体育对“善美保定”建设的作用

2.1有利于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城市中的人们生活越加的忙碌起来,不仅工作量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工作时间也有所延长。这就使得社区居民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较以往降低了许多。有的时候在一个小区居住了多年之后,还不认识隔壁左右的邻居。社区居民之间的孤独和冷漠日渐加深。而社区体育的出现恰好打破了这一僵局,成为了融合社区居民间人际关系最为重要的催化剂。比如就拿社区体育中常见的项目篮球来说,在篮球运动中,各个运动员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拿下一场比赛的胜利。在这其中久而久之就会加强对于彼此之间的了解。再比如在社区体育的休闲项目上,社区体育设施也消除了居民间的陌生感,大家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拉家常,交流经验,共同探讨有关本社区建设的问题。这样下来,居民之间的关系也就变的融洽起来。当有的居民需要帮助时,会有更多的居民主动的伸出援手。对于“善美保定”的建设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2.2有利于激发群众的集体主义品质

其次,社区体育中的团队合作项目也能够提升我市“善美保定”中有关集体主义的品质。在社区的团队项目中,比如在足球场上,虽然11个人中对每一个球员来说,其队友都只是一个面熟,或者是组织者临时拼凑的居民,但是一旦穿上同一种颜色的球服之后,情况就立马变得不同。此时他们代表的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球场上的同一个队伍的其他球员甚至是整个社区所有的支持者。这就使得在社区内集体主义的观念更加的深入人心。当遇到有损于整个社区权益的问题时,他们能够自发的组织起来,成立业主委员会,共同的解决和应对危机社区整体利益的突况和事件。另外,集体主义品质并不只是体现在球场上的社区居民中,在球场下的啦啦队中也得到了较大的凸显。在比赛中,一群陌生的社区居民会不自觉的走到一起,共同的为本社区的球队呐喊助威。在这助威声中,也加强了啦啦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最终实现了居民成员之间友谊,团队凝聚力的大幅提升。

2.3有利于培养良性的竞争意识

社区体育对于我市“善美保定”建设的促进作用上也体现在培养社区居民优良的竞争意识上。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常常成为了大家生活的主旋律。对于在社区生活中的学生来说,他们要面临学习和毕业找工作上的竞争。对于已经就业的成年人来说,他们也逃不过竞争的命运,工作中升职的压力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生活中日渐加重的负担也使得这种竞争压力带来的负面的影响表现的更为的明显。而社区的体育运动为人们的竞争提供了一个预演的环境,在社区各项竞技运动中,人们在其中所体会到种种感受,比如不同居民之间的尊卑,学历,身体条件等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等,这就会在体育项目运动之后顺势迁移到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去,从而形成优良的竞争意识,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以更好的精神面貌为本市的建设服务。

2.4有利于促进了集体的和谐精神

在我市的“善美保定”的建设中,最为重要和根本的就是全体市民和谐精神的构建。即使得全体的居民在精神层面上,形成一个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共同推进我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社区的体育运动恰好是这种和谐精神建设的有效推动者。社区体育以社区为依托,扎根于社区,服务于社区,以其独有的社区体育文化为载体,广泛的吸引不同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社区不同群众的精神需求,陶冶情操,实现整体上的和谐。

2.5有利于提升民众的拼搏意志

纵观现代的社会,随着生活条件的日渐改善,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使得如今的社会滋生了许多负面的东西,这些诸如对于人生目标的追求缺乏信心和耐心,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怨天尤人,缺乏主观能动性的现象无不严重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实际上社区体育是培养居民顽强意志品质和不屈不挠拼搏精神的一个平台,社区体育运动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吸引着许多社区居民的参与,他们就是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了意志的磨练,才敢在工作和生活中直面成功或失败;他们在激烈对抗过程中自觉弘扬顽强的拼搏精神,以此养成对真理执着的追求和对人生目标的坚定信念。

3.结语

有关社区体育对于我市“善美保定”建设的促进作用还有很多,这里我们不再一一列举。我们只有将以上突出的几点牢记于心,使得社区体育的功能与“善美保定”的要求相契合,在“善美保定”的理念引导下,开发利于“善美保定”建设的新的社区体育运动项目,普及优秀的社区体育活动,形成良性循环,进而进一步推进“善美保定”建设。(作者单位:保定学院体育系)

课题编号:2012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课题名称:社区体育对“善美保定”建设的作用研究;课题编号:201202062

参考文献

[1]蓝国彬.构建社会体育人文精神建设和谐小康社区体育[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