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范文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5 10:08: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急性荨麻病的治疗方法

篇1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临床上常见的顽固性皮肤病,由于其病因复杂,多数患者很难找到确切的发病原因,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因此,治疗效果欠佳,往往出现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等情况,成为皮肤科医生共同面临的难题。对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根据其不同的发病机制,中医和西医均做出了努力。本文对我院皮肤科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运用西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皮肤科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0例,女46例,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3个月至6年。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咪唑斯汀缓释片10 mg/次,1次/d;雷尼替015 g/次,2次/d;治疗组西药同对照组,同时加服抗敏止痒颗粒,方剂组成:黄芪 15 g,生地15 g,白术、红条紫草、牡丹皮、白鲜皮、莪术、徐长卿各12 g,乌梅、五味子、荆芥、防风9 g,蝉衣8 g,甘草6 g,1 剂/d,开水冲服,两组均连续服用4周为1个疗程[1]。

13 观察项目 1疗程结束后评定近期疗效, 治疗结束3月后随访痊愈病例以评定远期效果, 用药前后分别监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 并观察用药前后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 SPSS 130 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皮肤性病学》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标准。痊愈:经治疗停药后,无风团发作,皮肤无瘙痒,临床体征消失持续 90 d以上;显效:症状基本控制,皮损大部分(2/3)以上消失,停药后偶有风团发作;好转: 自觉症状减轻,皮损数目或范围减少,7~14 d 内仍有小发作;无效:皮疹仍反复发作或稍减轻,或皮疹加重[2]。

22 治疗效果 ①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由表1可见,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99%,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01%,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②两组复发率比较:停药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42例中,10例复发,复发率238%;对照组44例中,27例复发,复发率613%,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治疗组有1例出现口干、嗜睡、乏力、胃部不适、头晕、乏力、困倦等症状,对照组有11例出现上述症状,但均可耐受。2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均无明显异常。

3 讨论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有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种,引起肥大细胞内部发生一系列生化变化,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痉挛和腺体分泌增加等,从而产生皮肤、黏膜和呼吸道等一系列症状。红细胞与白细胞一样有多种免疫功能,增强T细胞免疫功能,促进吞噬功能,红细胞膜表面存在过氧化物酶直接杀死病原体,消灭粘附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红细胞数在血液中远多于白细胞,所以占重要地位[3]。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及其复杂,大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确切的病因,目前根据临床上的观察显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食物、药物、感染、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环境改变、蚊虫叮咬及吸入物均有关[4]。

以往医院常常单独采用西药(咪唑斯汀和雷尼替丁胶囊)治疗,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往往停药后又复发,最终形成顽固性荨麻疹。本次研究,在采用西药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抗敏止痒颗粒),取得满意效果,不论是近期疗效、远期疗效还是复发率,都好于单纯西医疗效。因此,由以上两组的研究结果得知,治疗慢性荨麻疹,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应为目前较好的选择。

参 考 文 献

[1] 黄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中医学报,2010,5(25).

[2] 谭志建,陈静,等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3).

篇2

入春以来,皮肤病的发病率与冬季相比明显增加。权威皮肤健康专家指出:入春以后,确实到了皮肤病的高发季节;春季,是万物更新、草木返青的美好季节,但由于气温忽高忽低忽冷忽热,春天也是最容易发生皮肤疾病的季节,如:春季风沙大,浮尘、花粉漫天飞扬,易使皮肤过敏,引起各种斑疹,因此,这个季节特别容易染上皮炎、湿疹、荨麻疹之类的皮肤病,更容易造成牛皮癣的加重和复发。所以,进入春季以后,一定要做好皮肤病的防治。尤其要做好三类皮肤病的防治:一是牛皮癣的加重和复发;二是过敏性皮炎;三是荨麻疹。如果患者感觉皮肤有不适症状,要尽快到医院检查治疗。

据皮肤病专家介绍:造成皮肤病患者增多与气候有关,另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导致湿疹、皮炎、荨麻疹、牛皮癣越来越严重,在日常生活中应加以注意,现列举如下:

过度搔抓

瘙痒是皮肤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皮肤痒了就会产生搔抓的欲望,许多患者为图一时痛快,用力搔抓皮肤瘙痒处,直抓到皮肤出血为止。其实,过度搔抓可导致许多皮肤病加重,比如可使神经性皮炎的病变皮肤逐渐粗糙、肥厚;可使急性湿疹进一步扩散,加重渗出,所以,皮肤病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尽可能避免搔抓。

热水烫洗

许多患者为图一时之快用热水烫洗皮疹,虽然这样能解一时之痒,但过后会加剧瘙痒,尤其是急性湿疹等皮炎,热水烫洗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过敏物质大量释放,导致渗出和糜烂加重,使病情恶化。

使用碱性洗涤剂

许多皮肤病患者,如手部皲裂性湿疹患者有反复使用碱性肥皂、洗衣粉或洗涤灵洗手的习惯。其实,这些洗涤用品容易导致皮肤更加干燥,使皲裂、瘙痒加重。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用肥皂洗澡可抑制皮脂分泌,使皮肤更干燥,从而加重瘙痒。因此,这类患者可试用含油脂丰富的香皂。

饮食不节

一些人可因食海鲜、狗肉、牛羊肉、鱼、虾、蟹、蚕蛹及各种刺激性食品,如辣椒、花椒、大蒜、肉桂、韭菜等,而诱发湿疹、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或使其加重。因此,对过敏体质者来说,应避免辛辣刺激之食物,饮食宜清淡,可适当吃些水果,补充多种维生素。

篇3

【关键词】 中药益母草 常规治疗 荨麻疹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15-01

在荨麻疹又称风疹块,它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皮肤病,导致荨麻疹的病理因素极其繁杂,绝大多数荨麻疹患者都不查不清楚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其不存在明显的病理因素,其临床的主要病理显现为,皮肤呈异常的苍白、鲜红色,人体皮肤会出现极其瘙痒的感受,皮肤随机则会风团症状,较为严重者,风团会成片性散布与全身,出现血管水肿和大疱的恐怖皮肤现象。荨麻疹还是一种具有反复性发作的皮肤病症,目前西医治疗荨麻疹的效果也不明显,制止病症的速度较快,但是一旦停止用药就会出现复发现象,本文主要通过中药益母草的合理使用,在根本上调理人体体制,从根本上治疗荨麻疹,且治愈效果持久,不易复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这一期间在我院皮肤科接受治疗的98例完全都符合皮肤诊断标准的荨麻疹患者,按照患者的不同体质特性、年龄、性别等平均分为49名观察组和49例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中男性荨麻疹患者17例,女性患者占32例,其中急性荨麻疹有39例,慢性荨麻疹有10例,年龄最小的患者才4岁,最大的有82岁,平均27.1±9.78岁,患者治疗病程最少的是5天,最久的有19年,平均298.83±15.76天;在对照组中男性荨麻疹患者占13例,女性患者占36例,其中急性荨麻疹的有34例,慢性的有15例,年龄最小的患者有7岁,最大的已经87岁,平均35.67±15.69岁,患者治疗病程最少的是7天,最久的有15年,平均317.59±17.58天。

1.2 治疗方法

将参加这次试验的98名荨麻疹患者,对其两组同时进行不同的治疗措施。根据其荨麻疹患者的不同皮肤临床表现病症,对其进行合理的用药方式。观察组:49例荨麻疹患者采用单方益母草中药治疗,益母草的一般采用量在30到60g左右,也可加入其他防风、甘草等中草药,一般服用3到5剂后,皮肤就逐渐恢复正常状态,回访一年半都不曾出现再次复发的现象;对49例对照组荨麻疹患者,使用西方颗粒药物治疗,或借助医疗机械等各种常规的治疗方法,一般疗效能过及快速显著,但是一旦药物停止,就会产生复发现象,在一年半的回访调查中,大多数荨麻疹患者都没有完全治愈,经常性复发现象相当严重。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7.0对其两组不同用药的实际的临床表现数据结果,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用P

2 结果

根据两组的实际临床表现效果分析得出:采用益母草中药治疗方法的观察组临床表现治愈率高达93%,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的75%。在我院皮肤科接受荨麻疹不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这98例荨麻疹患者都没有出现不良的药物反映。根据两组的实际临床表现效果分析得出,使用常规治疗措施和采用中药益母草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荨麻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高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其特点主要是在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荨麻疹发作时皮肤瘙痒、风团发无定处[1]。引起荨麻疹最主要的介质是组织胺,非免疫反应性荨麻疹多是由某些物质进入体内,使补体 C3 及 C5 分解,产生 C3a及 C5a 等过敏毒素,或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激肽等介质引起,这些介质使机体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从而产生荨麻疹的一系列症状[2]。对于这种皮肤过敏性疾病,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是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其作用往往快且短暂,但如果中断治疗,荨麻疹就极易出现再次复发现象[3]。

益母草辛甘,微寒,具有祛瘀活血,清热解毒,消肿利尿等功效,临床应用于痛经、闭经、产后血瘀腹痛及难产等妇科病。《本草经》有这样的记载,将其煎汤浴身,可治皮肤“瘾疹”,用其治疗荨麻疹是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通过益母草活血养血,使风灭疹消痒止[4]。现代研究表明,益母草内服外用,能消除过敏原,抗组织胺,改善皮肤微循环[5]。通过我院皮肤科对中药益母草在治疗荨麻疹中的临床表现效果,证明益母草在荨麻疹治疗中占有不可缺失的重要地位,是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的。

参考文献

[1]张惠敏,倪诚 ,王济,李英帅,李玲孺 ,郑燕飞,白明华,张妍, 俞若熙,井慧茹,田恩惠,王琦.第十一讲调理过敏体质治疗荨麻疹的医案探讨察[J].中医药通报.2013,(10):4-5

[2]何振晶.中、西医对荨麻疹的认识及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学报.2009,(5):5-7

[3]郭士全.荨麻疹汤治疗荨麻疹110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9,(8):16-20

[4]夏宝林.益母草治疗荨麻疹 62 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20109,(8):51-53

篇4

【关键词】 综合疗法 治疗 热荨麻疹

急性热荨麻疹属于祖国医学中血虚湿蕴“瘾疹”,是一种以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潮湿性红斑和风团为特征的较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一般病程在三个月以内。我们自2006年以来,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热荨麻疹10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均为我校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龄12~48岁,平均(30.4±1.34)岁;病程1~7天18例,7~15天12例。对照组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龄14~50岁平均(30.3±1.45)岁;病程7~15天18例,7~15天1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观察病例均符合《皮肤性病学》中关于急性热荨麻疹的诊断标准[1]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急性风热型“瘾疹”的诊断标准[2]。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湿毒清胶囊口服,一次4粒,一日三次;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维生素C注射液2.5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滴;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6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均为1次/d;复方苦参洗剂外洗,一日一次,每次洗30min。

2.2 对照组 西替利嗪,每次10mg,每日1次。

2.3 疗程及其他 2组治疗期间禁鱼、虾、蟹、蛋类、酒类及异体蛋白高、辛辣的食物等。2组均1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2.4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有效: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无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或消退不足30%。复发:停药后3个月出现风团,瘙痒。

3.2 结果 综合疗法治疗组显效8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0%。单纯西药治疗组显效65例,有效12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77.0%。经U统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急性热荨麻疹与中医文献中记载的血虚湿蕴型“瘾疹”是同一疾病,。其常出现皮肤、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一系列症状,如皮疹、粘膜水肿、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多属I型变态反应。西药治疗本病多以抗组胺药物为主,其作用机制是拮抗组胺与靶细胞上特异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其产生的生物效应。我们采用大剂量维生素C注射液和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是因为,一是它们能对抗组胺引起的小血管扩张,在体内能争夺效应细胞上的组胺受体,致使组胺失活,使其不能发挥活性介质的作用,从而增强了血管的致密性,降低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了血浆的渗出;二是促进了体内抗体的生成,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有较强的皮质激素样作用,但激素样副反应,它是通过稳定细胞膜拮抗过敏介质等多种途径,发挥其抗炎,抗过敏作用。急性热荨麻疹多属血虚湿蕴,治以养血润燥,化湿解毒,祛风止痒,而湿毒清胶囊正具有此作用。外用复方苦参洗剂外洗,可迅速缓解因过度搔抓引起的潮红、肿胀、渗出、瘙痒。本研究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急性热荨麻疹疗法效果优于单纯西药疗法,对该病治疗既能较好地改善症状,又可避免应用其他药物所引起的副作用,从而发挥了综合疗法治疗该病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篇5

我有一个去除荨麻疹的方法,我家宝宝用过的,很有效。用新鲜桃叶(就是结桃子的桃树上的叶子)半斤,煮水,用这水给宝宝搽洗患处,每天早晚擦洗2~3次,如果疹子比较严重可以增加次数。一般连着搽洗五六天就好了。

桃叶水煮一次就行,把水存起来,每天用一些,可以用好几天的。我家宝宝长疹子时用桃叶水擦洗,不到5天就不痒了。

专家点评:桃叶当成药物使用时,具有清热、解毒、杀虫和止痒作用。因此可以用新鲜桃叶汁直接搽在苹麻疹处,或用桃叶煮水洗澡或反复搽洗苹麻疹,对部分宝宝的荨麻疹的确有效。

哺乳妈妈需控制自身饮食 琪琪小青蛙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很多宝宝是过敏性体质,出现荨麻疹可能与宝宝对食物的过敏和选择性吸收能力较差有关,如果妈妈饮食不当,宝宝在吃妈妈的母乳也可以会出现。吃海鲜等高蛋白食物的妈妈,喂奶后,宝宝特别容易出现荨麻疹,所以,妈妈要严格加以控制饮食。

专家点评:荨麻疹是过敏性疾病中的一种类型,如果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患荨麻疹,奶粉中的蛋白质有可能激发或加重荨麻疹的出现。

相对来说,母乳喂养对宝宝荨麻疹会好一些,但妈妈的饮食对宝宝是有影响的,虾、蟹、海鲜等高蛋白食物妈妈尽量少吃,使母乳中的蛋白刺激因素少一些。

中西医结合应用好 Twiggy

我家宝宝在患荨麻疹初期,即急性荨麻疹和初起疹子的时候,试着用西药中的抗过敏药(开瑞坦)。如果宝宝一周后疹子还没有消退,我就会考虑带宝宝去看中医。最后,在中医坚持喝了一个多月中药,疹子基本上都消退了。

专家点评:应用抗过敏药治疗苹麻疹是西医常用的方法,对轻症急性荨麻疹效果比较好,但对反复荨麻疹或严重荨麻疹效果就不令人满意了。中医强调辩证后选择中药,中药对部分急性荨麻疹是有效果的,但由于荨麻疹宝宝常有过敏的体质基础,容易反复发生,因此中药应用时间较长,宝宝往往难以接受。

先寻找过敏原 Xiaoxiaozhu

本病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寻找过敏原,通过逐渐脱敏疗法,达到根治目的。目前许多医院已开展用不同食物、药物,动植物等做皮肤过敏试验,或用不同的化妆品,接触物做皮肤斑贴试验而查找致敏因素。如有条件,先带宝宝去医院查找致病因素,以便除去或避免接触这些过敏原。

专家点评:理论上,寻找过敏原是治疗荨麻疹的根本方法,目前已经有检测多种过敏原的方法,并且也可以对测得的过敏原进行逐渐脱敏,希望能彻底治疗荨麻疹。实际上,荨麻疹宝宝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激发的,需要多环节提高宝宝的耐受性,才能达到降低过敏性的目的。需要强调的是,注射法脱敏是有危险性的,尤其小于5岁的低年龄段宝宝。

过敏性体质需保守治疗 ycliuqin

我家宝宝是过敏性体质,宝宝八个多月时因为感冒发烧吃了很多消炎药,感冒刚好就长红疹,一大片的风团。带他去看了医生,医生说过敏性体质的人免疫力比常人强,受到一点点小刺激,免疫机制就产生反应了,再建议保守治疗,开了一些抗过敏的药,之后宝宝就没有再出过疹子了。

专家点评:有过敏体质的宝宝非常容易感冒,感冒又会加重过敏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很多妈妈常误以为宝宝体质差,要求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其实过敏体质的宝宝不是免疫力低,而是对感染或其它刺激反应过强。因此治疗方法是用抗过敏药,让身体内的免疫反应减轻一些,从而消退皮疹。

皮肤护理很重要 bingyuan

宝宝起疹时,除了去看医生外,我还会特别注意护理宝宝的皮肤,如不用热水给宝宝洗澡,因为皮肤粘上热水后,疹子起得更多。一天内,给宝宝擦3~4次复方石灰粉药水,而且不带宝宝去冷热交替明显的场所。

专家点评:有皮疹的宝宝注意皮肤护理非常重要,一定不能用热水给宝宝洗澡,因为热水增加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皮肤通透性增加,导致症状加重。还要避免宝宝搔抓,搔抓刺激不但会加重皮疹,而且容易损伤皮肤,医生常用炉甘石洗剂达到解毒和止痒作用,很少用石灰粉药水。

春风吹来了荨麻疹 方 凤

妈妈记忆中的“风团” 荨麻疹为何不断

荨麻疹是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俗称风团,表现为宝宝身体某些部位出现疹块,大小不等,皮肤发痒,搔抓后红斑和疹块加重。过敏原是引起荨麻疹的罪魁祸首,过敏原有很多种,如食物因素,药物,感染、动物、植物、物理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由于过敏原难以明确,因此难以立即阻断过敏原,导致荨麻疹反复出现。

正确识别荨麻疹

荨麻疹的皮疹形态特征如下:

短期出现红疹

皮肤迅速出现扁平发红的疹块,边缘有红晕。在红色疹块出现前数分钟,皮肤常发痒或有麻刺感。

部位不定

疹块出现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或黏膜+疹块数目和大小不定。通常疹块消退处的皮肤完成恢复正常+一般已经出过皮疹的皮肤在24小时内不发生新疹块。反复的新疹块会在别处皮肤陆续出现。经过数天至数周后疹块停止发作。

持续时间不同

疹块持续时间不定,多数持续1~2小时自然消失,也有持续数小时或1~2天的。

荨麻疹VS湿疹

病因相似

荨麻疹不等同于湿疹,是两种疾病,其皮疹形态特征和临床类型是不一样的,但荨麻疹和湿疹都属于过敏性疾病,病因类似,治疗方法也类似。

症状截然不同

荨麻疹

荨麻疹的临床类型中常见有急性、慢性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类型。荨麻疹分布无对称性。

急性荨麻疹急性发作,全身瘙痒,可伴高烧,严重急性荨麻疹会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病程达1~2周。

慢性荨麻疹:皮肤反复发生疹块,持续1~3个月或数年之久,病情程度不定。会并发人工荨麻疹或冷性荨麻疹,如在衣服松紧受挤压处的皮肤发生疹块,接触冷水或冷风吹拂时发生疹块。

血管神经性水肿(也称巨大荨麻疹):突然在口唇,面侧部或四肢局部出现肿胀,肿胀部位皮肤颜色正常。一般痒感不明显,数天内自然消退,但会反复出现。

湿疹

分干燥型,脂溢型和渗出型,湿疹常为对称性分布。

干燥型湿疹:红色丘疹,有皮肤红肿,丘疹上有糠皮样脱屑和干性节痂现象,很痒。

脂溢型湿疹:皮肤潮红,小斑丘疹上渗出淡黄色脂性液体覆盖在皮疹上,以后结成较厚的黄色痂皮,不易除去,以头顶,眉际、鼻旁、耳后多见,但痒感不太明显。

渗出型湿疹:多见于较胖的宝宝,红色皮疹间有水疮和红斑,有皮肤组织肿胀现象,很痒,抓挠后有黄色浆液渗出或出血,皮疹会向躯干,四肢及全身蔓延,容易继发皮肤感染。

婴儿湿疹: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生后2~3个月的宝宝容易发生湿疹,1岁以后逐渐减轻,2岁以后

大多数可以自愈,但少数宝宝会延续到幼儿或儿童期。患过湿疹的宝宝即使痊愈以后,仍然容易发生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等,所以要尽可能避免宝宝接触致敏原。

荨麻疹的治疗原则

重视精神的力量

妈妈多从精神上安抚宝宝,因为情绪紧张会加重荨麻疹。找出家里备用的抗过敏药物,按医嘱给宝宝服用。如果皮疹很快控制,就要加强护理,同时寻找荨麻疹的可能原因,加以去除;如果皮疹严重或继续发展,则立即去看医生。

查找病因

带宝宝上医院协助医生尽可能找出病因和诱发因素,有感染时用有效的抗生素,对可疑的过敏食物停止再吃,如鱼、虾、蟹,鸡蛋牛奶等:停用可疑药物,如青霉素,磺胺药,血清,疫苗;避免昆虫叮咬或避免吸入花粉,羽毛、皮屑等。但多数荨麻疹很难确定或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使用脱敏疗法要慎重

对明确的过敏物质(即过敏原)要避免宝宝再接触。有些过敏原医学上已经有标准品,通过间隙低浓度注射到宝宝身体内,然后在2年或更长的时间内缓慢提到高浓度,让宝宝对此种过敏原的耐受性提高,再去接触此种过敏原就不会发生荨麻疹或其它过敏性疾病了,医学上称为脱敏疗法。

理论上,脱敏疗法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根本方法,但实际上过敏性疾病的宝宝是由多种因素共同激发的,需要多环节提高宝宝的耐受性,才能达到降低过敏性的目的。不过,注射法脱敏有激发过敏性疾病发病,还有过敏性休克的危险性。

妈妈的细心护理

不让宝宝搔抓

由于皮肤发痒,宝宝会不自主地用手去搔抓,这不仅不能止痒,反而越抓越痒,加重了荨麻疹。妈妈将宝宝的指甲修减干净,多陪宝宝玩耍,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冷敷止痒

皮肤发痒时用局部冰敷会使皮肤局部血管收缩,降低皮肤温度,使过敏物质浓度下降,达到减轻痒的感觉。当宝宝搔痒难耐时,冷敷是止痒的好方法。

避免热敷

皮肤发痒不能热敷,虽然热敷当时有减轻痒的感觉,但很快会发现症状加剧了,这是因为热敷使皮肤血管扩张,释放出更多的过敏物质。

饮食要注意

荨麻疹的发生很大程度与饮食有关,因此,宝宝的饮食宜清淡,让宝宝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葡萄,香蕉,苹果橘子,番茄,黄瓜,胡萝卜,萝卜等。少吃油煎油炸和辛辣类食物,避免吃含有人工添加剂的食品。

不能忽视生活细节

篇6

[关键词] 变态反应;皮肤病;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认为,变态反应的本质是机体受到邪毒入侵而引起。笔者自2009年8月-2011年8月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81例,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3月于我院皮肤科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81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10-52岁,平均年龄33.57±13.27岁;病程5d-3年,平均病程0.5±0.1年;其中25例患者为荨麻疹,20例患者为湿疹,11例患者为接触性皮炎,9例患者为药物性皮炎,7例患者为异位性皮炎,9例患者为其他。

1.2 中医辨证分型 祖国中医在皮肤病的治疗上强调整体施治,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在中医上共分为6种类型,本组81例患者中,19例患者为脾虚湿盛型,占23.46%;16例患者为湿热内蕴型,占19.75%;14例患者为风热相搏型,占17.28%;12例患者为气阴两伤型,占14.81%;11例患者为毒热燔营型,占13.58%;9例患者为气血瘀滞型,占11.11%。

1.3 排除标准 排除合并有其他脏器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有其他皮肤病的患者、排除20d内使用过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所服中药均为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疗程为7d,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连续服用2-4个疗程不等。

1.4.1 脾虚湿盛型 脾虚湿盛型患者主要为丘疹、慢性荨麻疹、水疱疹、异位性皮炎以及婴儿湿疹等。19例患者均采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方为:苍术、泽泻、茯苓、荆芥、白术、白蔻仁、陈皮厚朴、防风,气虚的患者加减党参、黄芪等治疗。

1.4.2 湿热内蕴型 湿热内蕴型患者多为急性起病,主要为急慢性湿疹、异位性皮炎急性发作、丘疹性荨麻疹等。16例患者均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方为:龙胆草、黄芩、当归、栀子、生地、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甘草等,湿重、热重的患者加减生地、苍术、防风、荆芥、知母、白鲜皮、赤芍等治疗。

1.4.3 风热相搏型 风热相搏型患者多为急性起病,主要为荨麻疹、药疹以及丘疹性荨麻疹等。14例患者均采用疏风清热饮加减治疗,方为防风、金银花、蝉蜕、丹参、荆芥、牛蒡子、浮萍、连翘、生甘草等,风重、热重的患者适当加减黄芩、乌蛇、丹皮、石膏、赤芍、白蒺藜等治疗。

1.4.4 气阴两伤型 气阴两伤型患者多为慢性起病,久治不愈,主要为慢性湿疹以及异位性皮炎。12例患者均采用四物汤治疗,方为:黄芪、甘草、生地、熟地、玄参、何首乌、红花、僵蚕、赤芍、川芎、蒺藜、麦冬等。

1.4.5 毒热燔营型 毒热燔营型患者多为急性起病,主要为荨麻疹、药物性皮炎以及接触性皮炎等。11例患者均采用自拟清毒汤加减治疗,方为生石膏、生地、连翘、甘草、金银花、知母、赤芍、丹皮、竹叶等。血热、瘙痒的患者加减地肤子、槐花、紫草、苦参等。

1.4.6 气血瘀滞型 气血瘀滞型患者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主要为反复发作性的异位性皮炎、慢性湿疹以及慢性荨麻疹等。9例患者均采用自拟活血汤加减治疗,方为甘草、归尾、地肤子、赤芍、防风、僵蚕、红花、地龙、陈皮等,瘀重的患者加减僵蚕、桂枝等治疗。

1.5 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将患者的疗效分为痊愈、显效、好转以及无效四级。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皮肤损伤完全恢复,瘙痒完全消失;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皮肤损伤基本恢复,瘙痒明显减轻;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皮肤损伤部分恢复,瘙痒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皮肤损伤以及瘙痒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

2 结 果

本组81例患者中,35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为痊愈,占43.21%;27例患者为显效,占33.33%;12例患者为好转,占14.81%;8例患者为无效,占9.88%;总有效率为90.12%。

3 讨 论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包括:荨麻疹、湿疹、药疹、接触性皮炎以及异位性皮炎[1]。变态反应又被称作过敏反应,是患者再次与同一种异物进行接触而受到刺激时,机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会损伤到患者体内的正常组织以及生理机能[2]。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在祖国医学上很早就有记载,认为发病原因主要为患者机体禀赋不耐、营卫虚疏、卫外不固,从而导致毒邪入侵,造成机体发生一系列的过敏性反应。在治疗上以整体医疗为主,从根本上进行辩证治疗,彻底清除病因。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3]。本组研究中,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总有效率达到90.12%。说明中医辨证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5.

篇7

关键词 荨麻疹 中西医结合疗法

荨麻疹,俗称风疹团、风疙瘩。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患者的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患者可伴有发热、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表现。荨麻疹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近年来,患荨麻疹的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甚至睡觉都受到影响。患者往往不停地吃药,但停药后又恢复到老样子,患者十分苦恼。2008年4月~2010年10月我们皮肤科秉承发扬祖国医学,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荨麻疹100例,并与原单纯西药治疗100例患者对照观察,并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疗效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4月~2010年10月200例荨麻疹患者,均为本院皮肤科门诊患者或住院治疗的儿童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男35例,女65例;年龄7~55岁,平均30岁;病程53天~2年。对照组100例,男28例,女72例;年龄3~49岁,平均25岁;病程56天~1.5年。儿童患者合并上感25例,有家族史者10例,合并血管神经性水肿4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有些为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会导致荨麻疹的发生,如有些人一激动,或上课老师点他发言,一紧张就身上奇痒难忍,起小的风团,医学上叫胆碱能性荨麻疹。患者大多数工作压力较大时,也会有这种现象。环境因素、物理因素也会引起荨麻疹,如冷热的刺激、光照、压迫等,具体的机制也不清楚。一些病人往往能找到有哮喘、荨麻疹等遗传因素,有的自身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这种人用一般的抗组胺药治疗往往无效,需采用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药为激素、钙剂、抗组胺药等。如果长期或短时间大剂量注射或内服地塞米松、康宁克通、强的松等皮质类激素药物和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西药治疗,还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疮、血糖升高、高血压、水肿、血钾降低、月经紊乱、骨质疏松、无菌性骨质坏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并发症。对肾脏也可造成一定损害,如加重肾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肾小球硬化,易致肾钙化或结石,诱发或加重肾脏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钾性肾病等。还会引起机体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电解质等一系列物质代谢紊乱,破坏机体的防卫系统和抑制免疫反应能力,还可导致心率加快、心脏病等。

治疗组采用西药治疗结合中药验方宣毒法加减。西药采用口服强的松每日1~2mg/kg,酮替芬每天0.02~0.05mg/kg,葡萄糖酸钙及复合维生素B片、西替利嗪等,2~3天停药,改中药口服和外用,如果有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并对激素产生了依赖性,停药后原发病变反跳加重与继发的不良反应。我们应根据情况,尽量用中药治疗。中药组方:炒防风、连翘、牛蒡子、葛根、桂枝、生黄芪、甘草、荆芥、桔梗、枳壳、红花、淡竹叶,剂量随年龄和体重而加减,有发热酌加柴胡,儿童有咳嗽加前胡、杏仁等。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口服,药渣包起外抹中药加外熏洗出疹处。患者在治疗同时避免接触致敏原,祛除病因及治疗并发症。可使患者产生很大的痛苦,患者家属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对激素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要有充分的认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选择治疗药物和逐渐减量,并在直至撤除停用皮质激素的情况下,选用中药,达到安全彻底治愈疾病的目的。

结 果

疗效判断标准及治疗效果:要求对比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都要禁鱼、虾、蟹、蛋类、酒类及异体蛋白高、辛辣的食物等。2组患者均1周为1个疗程,5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疗效标准 [1]:①痊愈:皮疹全部消退;②显效:皮疹消退>60%;③有效:皮疹消退

讨 论

祖国医学很早就对荨麻疹有研究,荨麻疹在春秋战国时期称“风疹”,汉代称“隐疹”,清代称“风疹块”等,早在《素问・四时刺逆论》中已有记述,曰:“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2]。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是皮肤红斑及水肿性反应,其基本病变为皮肤黏膜的毛细血管暂时性扩张和渗透性增加所引起。药物、食物、花粉真菌或病毒感染病因可与本病有关,精神因素也可诱发[3]。急性荨麻疹多为儿童荨麻疹患者,常见于年轻人和有过敏史的病人。它的发病多和进食某种食物、药物或病毒感染有关。>7周称为慢性荨麻疹,荨麻疹的病理特征为真皮水肿,慢性荨麻疹多为虚寒,治以益气养血、祛风固表为主。中药验方由宣毒发表汤去前胡、杏仁、薄荷加红花而成,宣毒发表汤以治麻疹欲出不出,身热无汗,咳嗽咽痛为称著,加减后用于荨麻疹患儿,亦累收良效。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解肌清热,炒防风走气分,为祛风之圣药,散风以止痒,助升麻透疹之功效。用竹叶有清热除烦功效,葛根透疹除热,枳壳、桔梗理肺止咳,甘草解毒和中,加红花以活血通经,散瘀除瘕。连翘清泄上焦之热,患者痊愈后,嘱咐患者要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中要少养猫、狗之类的宠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尘等。对风寒暑湿燥火及虫毒之类,要避而远之。生活规律不喝酒、受热、情绪激动、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不要激发或加重荨麻疹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两组对比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起效时间快、复发率低及病情较稳定,合并其他症状少,能够减轻患者痛苦,适宜在基层医院联合使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7.

篇8

荨麻疹俗称风团,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是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热、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与丘疹状荨麻疹等。引起荨麻疹的因素甚多,病因较复杂,约3/4患者找不到原因,尤其是慢性荨麻疹。

常见的发病原因:①食物:如鱼、虾、蛋类、奶类最常见,其次是肉类和某些植物性食品。②药物:分为可形成抗原的药物及组胺释放剂两类;感染:各种感染因素均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是引起上感的病毒和金黄色葡萄球菌。③吸入物:花粉、灰尘、烟雾、羽毛、真菌孢子、挥发性化学品和其他经空气传播的过敏原等。④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物理和机械性刺激。⑤动物及植物因素:如昆虫叮咬、毒毛刺入以及接触荨麻、羊毛等。⑥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或兴奋、运动后引起乙酰胆碱释放。⑦遗传因素:某些型荨麻疹与遗传有关,如遗传性家族性荨麻疹综合征等。⑧内脏和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目前西医对荨麻疹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以内服抗组胺药物,皮质激素类药物临时抑制为多。长时间或大剂量外用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成瘾导致药物依赖性,最常见的是用药后病情好转,一旦停药后,用药部位原发病变加重。当重新用激素后,上述病情好转或消失;如再停药,反跳性再发,而且比以前更严重。2002年6月~2012年5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荨麻疹患者362例,取得了良好的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42例,女205例,男137例;年龄5~75岁;病程1天~22年。342例中因为药物原因引起72例,花粉及其他吸入刺激物引起49例,动植物昆虫叮咬、接触原因引起31例,食物过敏原因引起65例,感染原因引起36例,精神因素引起15例,物理因素引起48例,遗传因素引起15例,其他原因引起11例。

诊断标准:荨麻疹根据皮损为风团,骤然发生,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征,再根据各型的特点,不难诊断。寻找病因比较困难,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作认真细致的体格检查,全面综合分析病情,并结合各型特点努力寻找发病有关因素,甚为重要。必要时行实验室检查及有关试验及变应原检测等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治疗方法:⑴西医治疗:①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2ml+马来酸氯苯拉敏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1次/日。②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西咪替丁注射液0.6g+维生素B6注射液0.3g。静滴,1次/日。③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ml+维生素C注射液2.0g。静滴,1次/日。急性荨麻疹经上诉治疗方案治疗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采用以下中医方法巩固疗效。⑵中医治疗:基础方为消风散:荆芥10g,白鲜皮20g,防风10g,当归10g,苦参6g,白蒺藜15g,地肤子15g。辨证用药加减:发于上部加桑叶10g,10g,蝉衣10g,祛风清热;发于中部者加用龙胆草10g,黄芩10g;发于下部者加用车前子15g,川牛膝10g,泽泻10g,利湿;皮损鲜红加用生地15g,赤芍10g,丹皮10g,清热凉血;痒甚重用白鲜皮、苦参、地肤子;皮损肥厚加丹参10g,益母草15g,鸡血藤15g活血化瘀;慢性荨麻疹瘙痒甚导致失眠者加珍珠母10g,牡蛎15g,钩藤10g,夜交藤15g,镇静安神。另外,可根据临床辨证情况,在用药时证属风寒型可酌加麻黄3~6g,牡蛎30g;胃肠型者加紫苏15g,防风15g;湿热型者加鱼腥草30g,白鲜皮15g;血热或血瘀型者加徐长卿15g,丹皮10g;阴虚火旺顽固型可加乌梅15g,五味子10g。上诉方药经辨证后,所开处方日1剂,水煎服,根据情况治愈为止。慢性荨麻疹缠绵难愈者,则根据病情灵活中西医配合使用,直至取得实质性疗效而痊愈。禁忌:①治疗期间禁辛辣刺激,饮食应注意节制。②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精神刺激。③得知致敏原后,应绝对避免接触。④患者应尽量避免搔抓,以免引起皮损增加,瘙痒加剧。⑤皮损部位不要热敷,因为热会使血管紧张,释放出更多的过敏原。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疹块消退,瘙痒消失,急性1周以上无发作,慢性半年以上无反复;②显效。疹块消退,瘙痒基本消失。急性1周以上仍有少量疹块,有轻度瘙痒,慢性者发作次数减少,时间间隔延长,瘙痒明显减轻,半年后仍有小发作;③有效。慢性经治疗,疹块减少,发作次数略有减少,间隔时间略长,瘙庠减轻;④无效:急性1周内、慢性者3天内疹块与瘙痒无改善。

结果

本组342例患者经治疗后,按上述标准评定痊愈235例,显效77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8.8%。

讨论

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有有变态反应性和非变态反应性两种:多数属Ⅰ型变态反应,少数为Ⅱ、Ⅲ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由IgE介导,又称IgE依赖型反应,其机制为上述变态反应原使体内产生IgE类抗体,吸附于血管周围肥大细胞和血循中嗜碱性粒细胞,当抗原再次侵入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的高亲和性受体结合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膜如膜层结构的稳定性改变,以及内部一系列生化改变如酶激活,促使脱颗粒和一系列化学介质的释放而形成风团。

输血反应引起的荨麻疹为Ⅱ型变态反应,多见于选择性IgA缺乏患者,当这些患者接受输血后,产生抗IgA抗体,再输入血液后即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并产生过敏性休克毒素及各种炎症介质,引起荨麻疹、红细胞破碎及过敏性休克等。

Ⅲ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即荨麻疹性血管炎,由免疫复合物引起。由于抗原和抗体量的比例不同,往往抗原偏多,使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使肥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及水肿而产生荨麻疹,同时中性粒细胞释放出溶酶体酶亦起着重要作用。

引起本病的化学介质主要是组胺,其次是激肽。组胺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等,引起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一系列症状。激肽特别是缓激肽也有一定的致病作用。缓激肽是一种肽类血管活性物质,也有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约1/3慢性荨麻疹患者对激肽酶和缓激肽呈异常反应,其特征是一种迟发性风团反应。①甘草酸铵配合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过敏、抗组胺作用。②西咪替丁即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本品通过竞争性抑制机制最先用于阻断组织胺对壁细胞H2受体的作用。维生素B6具有维护皮肤整体结构的功能。③10%葡萄糖酸钙中的钙离子具有能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毛细管的致密性,使渗出减少,起抗过敏作用。维生素C注射液具有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④中药基础方:防风祛风清热,

有抑制DNCB所致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荆芥解表散风,透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荆芥对醋酸引起的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并有明显的抗补体作用。白鲜皮具有良好的抗过敏作用。苦参清有肯定的止痒及抗过敏作用。地肤子清热利湿;法风止痒。主治风疹、湿疹、疥癣、皮肤瘙痒、疮毒,其水提物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迟发型超敏反应有抑制作用。当归的多种活性成分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学骏.现代皮肤病性病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90-131.

篇9

引起药疹的药物一般分为5类:解热镇痛药、磺胺药、镇静安眠抗惊厥药、抗生素及血清制品。目前对上述药物引起药疹的发生率报道不一。有资料显示,常见致敏药物排序:

・抗生素排在首位(26.89%),其中以青霉素类居多(56.10%)。

・生物制品位居第2位(22.30%),所致皮疹类型均为荨麻疹型。

・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比较广泛,居第3位(20.00%)。

磺胺药引起药疹明显减少,可能与目前临床应用较少有关。此外,化疗药物及中成药引起的药疹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临床分类

由于药物种类繁多,故药疹的种类亦很多,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对药疹的分类,可分为轻型药疹和重症药疹。轻型药疹包括:固定性药疹、麻疹型药疹、猩红热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重症药疹包括:红皮病型药疹。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

固定性药疹是药物过敏反应中的常见类型,一般在服用过敏药物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口唇、、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多见,初期表现为水肿性红斑,严重者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水疱、大疱,水疱破溃形成糜烂,皮损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当患者再次接触同种或类似药物时,皮损在同一部位再次出现。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多,皮损部位的色素沉着越来越重。

常见致敏药物如磺胺、去痛片、安痛定、苯巴比妥等,特别注意某些复方制剂如复方新诺明也含有上述成分,使用时亦应注意。

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型药疹 临床特征为荨麻疹(风团)和血管性水肿(黏膜水肿)。此型药疹与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的区别有两点:①药疹有服药史,即若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出现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的损害,则不能仅作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的诊断,应诊为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型药疹。②药疹的皮损消退时间一般较长,因为药物排出体内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单纯的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可很快消退。

此类患者多数是在服用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巴比妥类、胰岛素及造影剂后出现。

猩红热型或麻疹型药疹 临床特征是弥漫鲜红色斑片或米粒大小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范围广泛。此型药疹应与相应的疾病,即猩红热和麻疹鉴别:猩红热除了全身出现弥漫性细小密集的红斑外,还有特征性皮损,如白色杨梅舌、皮肤皱褶部位深红色瘀点组成的线条、口周苍白圈等,此外,患者往往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精神萎靡、乏力等。麻疹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往往有明显的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颈部-上肢-躯干-下肢),皮疹在2―5天内出齐,出诊时往往伴有高热、颈部淋巴结大等中毒症状,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而此两型药疹除了皮损表现与之相似外,均无上述表现,患者多表现为急躁、搔抓,全身可见抓痕,外周血白细胞多升高。此外,患者有明确或可疑服药史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引起此型药疹的药物有青霉素、磺胺、别嘌醇、卡马西平和硝苯地平等。

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临床特征是全身皮肤潮红肿胀,渗液结痂,继而出现大片皮肤剥脱,患者往往伴有高热、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此型患者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红皮病鉴别,如银屑病、湿疹、肿瘤等,仔细询问病史是诊断此型药疹至关重要的环节。一般银屑病引起红皮病时,很难找到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全身皮肤弥漫红斑伴脱屑;而银屑痫患者出现红皮病型药疹时,除了全身皮肤红斑脱屑外,可见到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对致敏原因不详的红皮病应仔细检查,除外肿瘤的可能。

多形红斑型药疹临床特征是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中央色稍深,亦可见水疱,呈特征性靶形。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关节痛等全身症状。单从皮疹来看,与多形红斑很难鉴别,若无服药史则应诊为多形红斑。

重症多形红斑型(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TEN)药疹是药疹中的最严重的类型,也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类型,死亡率高,治疗棘手。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其特征是发病急、进展快,初起为深红色或暗红色水肿性斑片,很快融合成大片,发展至全身,然后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及表皮松解,用手指稍用力推动表皮即擦掉,形如烂桃皮样,有时在外观正常的皮肤上用力摩擦亦可导致皮肤擦破,称为尼氏征阳性。黏膜亦可出现糜烂坏死、剥脱,如口腔、眼、生殖器、肛周等部位多见,口腔黏膜坏死,患者不能进食,眼结膜坏死患者不能睁眼,甚至失明。此两型药疹不仅累及皮肤、黏膜,而且可侵犯多个器官,内脏受累亦很常见。患者往往有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嗜睡、谵妄、神志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多伴有血清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胆红素升高,总蛋白,白蛋白下降。此型患者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往往死于感染、出血、中毒、肾衰、呼吸循环衰竭等疾病。此两型药疹的划分不是很明确,二者只是皮损累及面积和严重程度不同,属于病谱性疾病的不同阶段。

引起此两型药疹的药物很多,种族、地域不同引起药疹的发生率也不同。有资料显示,最常见的是抗生素(42.1%),如青霉素;其次是神经精神类药物(21.8%)。据北京协和医院的资料,引起SJS和TEN的常见致敏药物依次为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癫痫药和抗生素类,就单种药物来讲,卡马西平最多。而国外报道S3S和TEN最常见的药物为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癫痫药。此外,中成药引起的重症药疹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致敏药物种类不同,其潜伏期亦不同。头孢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解热镇痛类、磺胺类药物潜伏期较短,一般在2周内发生。而卡马西平、别嘌醇、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类药物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在用药3~4周后发生。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临床特征是全身泛发针尖至米粒大小的脓疱,短时间内出现,呈急性发病。患者多伴有高热、寒战、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和腹泻等全身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此外,还有少数类型的药疹,如痤疮样型、扁平苔癣样、血管炎型、紫癜型和光敏型药疹等。治疗方法

首先停用可疑致敏药物,若同时服用几种药物,尽量停用所有药物。若患者病情需要,不能全部停用,可先停用过敏几率高的药物,如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磺胺类药物等。其次促进药物排泄,轻型药疹不需输液治疗,嘱患者多饮水。再次,抗过敏治疗。轻型药疹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旋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维生素C和钙剂亦可同时服用。重症药疹要加用皮质类固醇,以静脉输液为主,如氢化可的松、甲基泼尼松龙等。多数发疹性药疹可外用粉剂或振荡洗,如炉甘石洗剂等;对于肿胀糜烂皮损,可外用3%醋酸溶液湿敷;对于病情特别严重者,如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应予以特殊处理,治疗方法参见重症药疹的治疗。

药疹的预防及注意事项

用药前要仔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有过敏史的药物一定不能使用,有交叉过敏的药物亦应尽力避免使用。如对青霉素过敏者,尽量避免使用头孢类药物。若患者家族中有药物过敏史者用药时亦应小心,尽量选择不宜过敏的药物,当出现可疑皮疹时应及时停药。

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用药时尽量减少用药品种,若必须合用其他药物,应逐渐增加药物种类。这样即使发生了过敏反应,也较容易判断致敏药物。当患者服用多种药物发生药物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用所有药物,待皮损消退后,首先选择过敏几率较低的药物,应用数天后未见过敏反应发生可再增加其他药物。

在患者服药期间出现的各种主观症状均应引起足够重视,很多药疹早期只有瘙痒症状而无皮疹,有些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不适、胸闷等,应考虑药疹的可能。

预防药疹不应单从药物着手。临床上经常遇到有些患者并无服药史,但出现药疹的典型表现,如固定性药疹。患者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均在同一部位,但患者却否认有服药史。此时应考虑到食物中有可能存在“隐藏着的药物”,如牛奶、肉类等。

药疹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样,但是只要怀疑为药疹,不论哪种类型,均应按以下原则处理:

・停止接触过敏原,也就是可疑药

・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篇10

【关键词】 中医;慢性荨麻疹;效果分析

尊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分急性和慢性,现一般认为病程超过8周即可诊断为慢性尊麻疹。慢性荨麻疹是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而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风团。风团可迅速发生、有剧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在慢性荨麻疹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上有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在临床治疗研究上专家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进展。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复发性皮肤病,单纯应用西药抗敏治疗,常常疗效欠佳,容易复发。本文就2007年1月~2009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09例患有慢性荨麻疹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09例患有慢性荨麻疹的病人中,男58例,女51例,17岁~66岁之间,平均年龄45.8岁,病程在6周~8年之间。

1.2诊断标准

本组120例病例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1],以典型的皮肤症状为主,无合并有心、肝、肾等器官疾病,用本法治疗前2周内未服用糖皮质激素及其它抗过敏西药。

1.3治疗方法

基础方选用当归饮子,药用:当归25g,白芍20g,川芎20g,黄芪20g,生地20g,白蒺藜5g,防风15g,荆芥穗15g,何首乌15g,甘草10g。加减蝉蜕、地肤子、夜交藤、浮小麦、酸枣仁;每日1剂水煎服,7天为1个疗程。

2结果

109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经过中医辨证治疗,治愈52例,有效40例,未愈8例;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发作者;好转: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未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或消退不足30%。

3讨论

慢性荨麻疹属中医“瘾疹”范畴,多因七情内伤,机体阴阳失调,营卫失和,卫外不固复感风邪而诱发,或因过食膏梁厚味,晕腥动风之物,脾胃滞热,若平素体弱,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 ,气血被耗,风邪侵袭而致。荨麻疹在中医学文献上,春秋战国时期称风疹,汉代称瘾疹,隋、唐代称风瘙瘾疹、赤疹和白疹,元代称疫疙瘩,明代称白婆瘼、逸风,清代称风疹块、鬼饭疙瘩等。其是一种反复发作且顽固难治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治疗也很棘手[2]。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对慢性荨麻疹进行辨证施治,可大大缩短慢性荨麻疹的病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医学家多认为风湿相搏于皮肤,当抗原进入机体使浆细胞产生Ig E(或反应素)抗体附着于以血管周围为主的组织内的肥大细胞表面或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抗原再次侵入,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引起细胞膜层结构稳定性改变,以及其内部一系列生化变化,但其秉性不耐,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是疾病的关键,由此看出健脾益气不仅可使入侵的风邪被驱出体外,即健脾益气、祛风止痒的中药既有“扶正”的作用,可以标本兼治慢性荨麻疹。常规治疗中,老一代抗组织胺药有一定副作用,并已广泛产生耐受性,新的抗组胺药价格昂贵,且均能减轻症状。不能控制复发。中医治疗必须审求因,方能得治。根据文献报道,许建平[4]等将慢性尊麻疹分为四型:(l)风寒袭表型:方取桂枝汤加减;(2)风热互结型:方取消风散加减;(3)察赋不足型:方取参荃白术汤加减;(4)气血两虚型:方取养荣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笔者选用基础方选用当归饮子,药用:当归25g,白芍20g,川芎20g,黄芪20g,生地20g,白蒺藜5g,防风15g,荆芥穗15g,何首乌15g,甘草10g。加减蝉蜕、地肤子、夜交藤、浮小麦、酸枣仁。本病多由禀赋不足,外感风、湿、热邪或内蕴湿热,风邪引动,外冷肌肤,致营卫失和而发。病久易伤阴耗血,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呈慢性改变。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荨麻疹的根本原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进而对某些物质敏感。病久气血不足,气虚卫外不固,血虚不能濡养肌肤,兼血虚生风,而出现风团、瘙痒等症。养血熄风法用于气血不足、卫外不固之证。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因患者体内的肥大细胞脱落颗粒引起组胺的释放,致使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从而产生皮肤风团、瘙痒。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当以祛风为主,并根据夹寒、夹热的不同,酌用清热或散寒之法[5]。该病日久则多属虚证,应配以益气养血之法。因此,中药治疗荨麻疹有治疗效果好、副作用轻、治愈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中医辨证治疗虽以风湿、瘀为三条主线,但经常伴有多种原因相互混杂,虚实相兼。但只要在辨证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文元.主编.荨麻疹[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75,280~282.

[2]张爱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6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7,25(1):86.

[3]张英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3):1588-1589.

篇11

[关键词] 咳嗽变异型哮喘;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

咳嗽变异型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又称隐匿性哮喘或过敏性哮喘,临床上以咳嗽为其主要表现,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1例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26-70岁、平均42.5岁,病程90d-14a、平均5.4a。42例初诊误诊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及职业性肺病等。均未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既往无胃食管反流史,抗生素及止咳药治疗2周以上无效。以上病例全部均符合全国哮喘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

持续或反复干咳40例,咳白色黏痰11例;夜间咳嗽28例,晨间咳嗽12例,夜间及晨间均有咳嗽11例,伴胸闷、气促8例。所有病例均无喘息发作和畏寒、发热。伴有过敏史(荨麻疹、药物过敏史、过敏性鼻炎)15例。发病诱因:冷空气、吸入烟雾、煤气等刺激性气体后加重22例;运动后咳嗽加剧11例;上呼吸道感染l2例;吸烟及被动吸烟后加重6例。发病时间:季节性发病者为多,冬春季节发作者34例,余一年四季均有发病。查体:肺部听诊呼吸音清晰34例,呼吸音粗糙17例,均未及干湿罗音。

1.3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42例正常,9例双肺纹理增粗。22例进行纤支镜检查:12例患者管腔通畅,黏膜轻度肿胀,轻度充血,未见新生物;10例检查正常。外周血:血象正常26例,白细胞增高l2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l3例。

1.4治疗方法

应用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β2-受体兴奋剂及茶碱、抗胆碱能类药物)治疗。皮质激素予必可酮气雾剂或普米克雾化吸人,1周内加用小剂量皮质激素口服或静脉给药。β2-受体兴奋剂予喘乐宁雾化吸人、帮备(班布特罗)口服,茶碱予口服茶碱控释片。抗胆碱能药物多用爱喘乐气雾剂(溴化异丙托品)。

2 结果

30例患者咳嗽症状1周后消失,12例2周后消失,余9例2周后未缓解者继续吸入β2-受体兴奋剂气雾剂和皮质激素气雾剂,症状逐渐减轻,3-4周咳嗽消失。全部病例均治疗有效。

3 讨论

咳嗽变异型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种以慢性持续性干咳为主要症状的哮喘,可持续数月到数年,咳嗽发生在白天或夜晚,运动、冷空气、上呼吸道感染等因素可以使咳嗽加重。咳嗽变异型哮喘大多以夜间咳嗽明显,无喘息症状,部分有胸闷表现,听诊肺部无哮呜音,胸片也无异常发现,临床常误诊为急、慢性支气管炎,进而造成诊断错误。

本文51例患者中有9例因患者就诊及时,加之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增加,院外抗生素及止咳治疗2周无效,入院后给予及时诊断;其他42例患者均在确诊前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及职业性肺病等,给予多种抗生素及止咳药治疗无效,误诊时间5个月-3a不等,既导致抗生素滥用,造成了不必要患者,尤其是以夜间发作性咳嗽,与闻到刺激性气味、气候改变、运动等有关,伴有过敏体质(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查体肺无阳性体征,肺功能、胸部x线正常,应高度考虑为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咳嗽变异型哮喘通常被认为是哮喘的早期阶段,作为哮喘的前驱状态,有时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可发展成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因此一旦确诊为咳嗽变异型哮喘的患者,应尽早进行正规的抗哮喘治疗,则有可能防止其发展为典型哮喘。治疗方法首选皮质类固醇吸入治疗,急性期加用氨茶碱类或β2-受体激动剂口服治疗,缓解期单用皮质类固醇吸入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 中医治疗 药理研究

慢性荨麻疹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为皮肤表面产生苍白色或红色风团,屡有瘙痒并且发病较随意,无固定规律,病症消退后没有疤痕留下。因为其发病原因很难找到,故很难找到相应的预防措施。

1 急、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对策

1.1 详问病史,查找病症来源 我们从理论上推理,如果能够找出病症发病原因,并且加以有针对行的治疗,就能够将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治愈。查找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困难重重,但是只要医生能够与患者仔细沟通,细心询问患者病情的发展及诊治过程,对医生了解患者病情,以及寻找发病原因有很大帮助。

1.2 积极治疗并发病 患有慢性荨麻疹的病人,经常伴有慢性鼻炎、甲亢、慢性咽炎、胃溃疡等症状出现,对于这些病发病的出现,患者应给给与充分的重视并加以积极的治疗。这对缓解及治疗荨麻疹有很大的帮助。

2 中医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加味归芪荆防汤(当归、生黄芪各15g,赤芍、白芍各10g,熟地黄15g,川芎、荆芥、防风、蝉蜕各10g,刺蒺藜15g,白鲜皮20g)可治疗慢性荨麻疹。若配合中药:石膏30g,牡丹皮、黄芩各15g,青蒿20g,赤芍15g,紫草12g,黄连5g,蒲公英、金银花、大青叶、夏枯草各30g,茵陈蒿24g口服,治疗急性荨麻疹,亦有一定的疗效。

2.2 结合药理研究用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荆芥、蝉蜕、苦参、白鲜皮、连翘、地肤子、黄芩等具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临床可根据辨证随症选用。

2.3 非药物疗法体穴治疗。采用温针加灸治疗急性荨麻疹。取穴:合谷、曲池(温针)、足三里(温针)、太冲、血海、风市、风池、百会、大椎、中脘(灸)、神阙(灸)。用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荨麻疹。取穴:曲池、血海、三阴交。药物:5%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2ml,效果显著。

3 预防荨麻疹复发的对策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很难查找,加以预防,所以,慢性荨麻疹经常复发,难以根治。遵循中医预防为主的指导理念,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分析研究,争取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和预防起到积极作用。

3.1 消除诱因 临床表明慢性荨麻疹发病与患者日常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尽量减少容易引发荨麻疹及与之成分类似的食物摄入。进食过程中尽量保持细嚼慢咽,让食物充分消化。日常中,身体有足够的水分,使大便保持通畅。也不能完全“忌口”,破坏身体的营养结构,影响疾病恢复。

对于那些容易产生药疹的药物和容易引起过敏的药物,荨麻疹患者应当谨慎服用,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过敏性反应。对日光、冷、热等物理刺激,反应明显者,应时刻关注气象变化,尽量减少在太阳光下的照射,及时增减衣物。对于胆碱能性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因情绪过度波动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引发或加重荨麻疹。过度疲劳,可使患者身体虚弱,容易受病原侵袭,导致病情发作,所以,尽量避免患者的过度劳累。

3.2 控制感染 荨麻疹的产生不可避免的是受到外界的感染所致,通常情况下感染源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这些感染源对中药十分敏感,因此,对治疗荨麻疹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另外,清热解毒类中药的抗菌杀菌等功效,也对治疗荨麻疹有着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鼓励配合使用,降低荨麻疹的发病几率及复发次数。

3.3 清除余毒 没有让病毒彻底清除常常是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不仅延误病情,而且经常复发,这为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毒素没有彻底清除时,切忌不能够过分滋补,需要注意的是彻底清除。对于那些便秘患者,需加以泻药,使毒素彻底排除体外。另外,切忌过早服用酸枣仁、牡蛎、乌梅等收殓药。

3.4 顾护正气 疾病过程中,病邪损正,正气必伤,从疾病新瘥到病体完全康复还存在着一个使正气复强的过程。在病体初愈正虚未复的前提下,或诱因作用下,就容易邪胜正负而反复发病。由于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其免疫功能低下,故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防止慢性荨麻疹复发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常用药物,如何首乌、枸杞子、人参、黄芪、灵芝、大枣、女贞子、菟丝子、五味子、黄精、淮山药、党参等,可选 1~2味熬汤当茶饮;还可选用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常用方剂,如玉屏风散、归脾丸、六味地黄丸等。

3.5 提前用药,降低发病几率

一般来说,有规律性易复发患者,在荨麻疹复发前,提前服用药物,能够阻止疾病复发。例如:一些女性患者,每次月经来临时,患者病症随月经周期性发作,这样可在月经来临前提前加以药物预防,以减少发病几率。常用药物有:二仙汤、二至丸等。大多数患者经过几轮药物调理后,疾病可彻底治愈。对于其他规律患者来说,可适当查找规律,提前做到预防与治疗。

3.6 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再次复发

慢性荨麻疹患者,在疾病治疗后期,身体各个机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患者自身正处于虚弱状态,如不注意预防护理和后期巩固治疗,极容易被感染源再次侵袭,导致病症复发。临床医学证明,经过治愈的患者,仍需进一步加以中药巩固治疗,对于减少荨麻疹复发率有着显著的效果。

4 结语

慢性荨麻疹发病原因多样,复发率高,治疗时间长,且不容易根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虽然近些年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在西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终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愈。中药治疗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总结经验,寻找其发病原因与规律,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郝飞. 慢性荨麻疹某些病因学问题的探讨[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12) .

[2] 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7,(10) .

[3] 韩庄,蒋靖,吴之伍. 300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02) .

[4] 王桂如.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光明中医, 2009,(06) .

篇13

【关键词】甘草制剂;皮肤病;治疗;疗效

甘草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归为补气药,具有补中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药效等功效。现代医药学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制剂学等方向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已知甘草制剂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本文综述其在某些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1 湿疹

古力达丽哈・波帝[1]将60例典型的湿疹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将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4个疗程,每周观察1次,共观察4周。同时给予外用药治疗,急性期患者给予0.02%呋喃西林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外用醋酸去炎松尿素软膏。结果表明治疗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有良好效果。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0.9%、81.8%和87.5%。而对照组则相应为75.0%、63.6%和53.8%。

不良反应是少数人有轻度头晕,恶心,面部浮肿或血压升高,在治疗结束后上述不良反应均可自行消失。

湿疹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复方甘草酸苷片有较强的ACTH样活性,并能稳定细胞膜,拮抗炎症介质,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治疗湿疹的良好疗效与此相关。

2特应性皮炎

王雅冬等[2]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美能)联合1%氢化可的松软膏外用治疗特应性皮炎(AD)患者,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研究所有入选者都符合Hanifin,Rajka等于1980年制定的AD诊断标准,并均为中、重度AD。患者被随机编入治疗组或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4例。治疗方法是复方甘草酸苷20ml静脉推注,每日1次,疗程4周。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生理盐水),两组均外用1%氢化可的松软膏。

研究的结果证明本品对中、重度AD有肯定疗效。它不但能显著减轻红斑、瘙痒及苔藓样变程度,且能明显减少AD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而后者与AD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治疗后,进行1年的随访,结果表明本品能减少AD的复发率,即使停用本品半年后,治疗组的复发率也低于对照组,然而,1年后,两组的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

3带状疱疹

张晨霞[3]将68例带状疱疹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2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阿昔洛韦片0.4g,每日5次口服,维生素B1注射剂100mg,维生素B12注射剂0.5mg,肌内注射,每日1次;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均为7天。停药3天后观察疗效。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7.2%,对照组为84.4%,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

4慢性荨麻疹

龚卫平[4]将106例慢性荨麻疹病人,按就诊先后次序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4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口服复方甘草甜素片75mg,3次/天,同时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1次/天;对照组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1次/天,均连续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

结果证明治疗组有效率为77.28%,其中治愈率为35.19%,对照组分别为51.92%和23.08%,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复方甘草甜素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可靠,副作用少,可供临床使用。

不良反应包括少数人有口干、轻度嗜睡。

荨麻疹与淋巴细胞(TL)免疫功能紊乱有关,主要由Ⅰ型变态反应引起,少数由Ⅱ型变态反应引起。复方甘草甜素片的主要成分是甘草甜素,它包括有多种生物活性的三萜皂苷,有较强的ACTH样活性,并能稳定细胞膜,具有免疫调节作用,T淋巴细胞(TL)活化作用,干扰素-γ(IFN-γ)诱发作用,NK活化作用,胸腺外TL分化增强作用。甘草甜素在结构上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可作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疗法。

5银屑病

于延等[5]将6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44例,单独应用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组24例。单独NB-UVB组采用UN/PUVA紫外线治疗仪(照射强度为9.31mW/cm2,峰值为313nm)进行NB-UVB全身照射,初始剂量为NB-UVB最小红斑剂量(MED)的50%,即0.3~0.5J/cm2,以后每次增加0.1J/cm2。如有轻度红斑、瘙痒,下次治疗的照射剂量不变或增加间隔时间,直至症状消失。如有疼痛性红斑,则停止治疗,直至红斑消失,再次照射时,剂量比原剂量减少20%,累积的单次最大剂量为1.6 J/cm2,隔日照射1次,疗程8周。联合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美能注射液40ml,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8周。

结果表明,治疗8周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3%,单独NB-UVB组为79.17%,差异有显著性。联合治疗组治疗4周和8周后,PA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单独NB-UVB组。

李建华等[6]将4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分为阿维A组26例,阿维A加复方甘草酸苷组20例。阿维A初始剂量为20~40mg/d,起效后减至维持量(10~30mg/d),疗程8~12周;复方甘草酸苷用量为150mg/次,每日2次。对照组单用阿维A。两组的外用药均以复方酮康唑霜为主。

结果表明,治疗4周、8周、12周后,联合用药组PASI评分明显低于阿维A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联合用药组疗效优于单用阿维A组。阿维A组治疗过程中有5例出现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9.2%,而联合用药组无一例肝功能异常,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表明复方甘草酸苷的护肝作用弥补了阿维A损伤肝脏的不良影响,使患者更易于接受。联合用药不失为一种相对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6过敏性皮炎和皮肤瘙痒症

欧阳雁红等[7]观察了复方甘草软膏治疗过敏性皮炎和皮肤瘙痒症的疗效。将96例过敏性皮炎和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为48例。对照组用丹皮酚软膏3次/d,均匀涂敷患处至完全吸收;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软膏,用量和用法同对照组,1个月为1个疗程。

结果证明症状和体征的改善率两组相似,对照组有效率为87.5%,治疗组为91.7%,两组无明显差异,提示二种药物均有良好疗效。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复方甘草软膏是治疗过敏性皮炎和皮肤瘙痒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参考文献

[1]古力达丽哈・波帝.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湿疹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

[2]王雅冬,张 纬,王 丹,等.美能治疗特应性皮炎66例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

[3]张晨霞.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创新研究,2006,3.

[4]龚卫平.复方甘草甜素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2006,37

[5]于延,孙鹤春,王清.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美能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

篇14

【关键词】荨麻疹 盐酸左西替利嗪 复方甘草酸苷 联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8.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3-092-02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多数病因不明、病程长且治疗困难的皮肤病,其中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 是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类型,在美国和欧洲患病率为0. 1 %~3 % ,40 %以上病人超过6 个月仍有风团,更有长达10 年者 。近10 年的研究表明,有很大比例的CIU 病人被确定为由自身免疫所致[1-2] 。当今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仍是以对症治疗为主,治疗目标是迅速、持久缓解症状。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大多不明,往往很难根治。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与风疹名称相近,但非同一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在接触过敏原的时候,会在身体不特定的部位,冒出一块块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这些产生斑块的部位,会发生发痒的情形,如果没有停止接触过敏原并加以治疗,出疹发痒的情形就会加剧[1-3]。本文应用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100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所有病例均来自皮肤科门诊:病程均>6周,可见风团; 治疗前一周未服用抗组胺药及糖皮质激素药物,一个月内未服用长效糖皮质激素,门诊治疗期间检查的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

1.2 一般资料 根据以上标准人选100例患者,其中男46例,女54例,年龄16-70岁,病程超过6周:患者按就诊时问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男46例,女54例,病程2个月~lO年,平均年龄36.7岁;对照组96例,男40例,女56例。病程2个月~15年,平均年龄33.9岁,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经过 t 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治疗组15服盐酸左西替利嗪5mg,qd,复方甘草酸苷75mg, tid。对照组仅用盐酸左西替利嗪5mg,qd。两周为一疗程.连用两个疗程,治疗期间避免接触可能致敏的食物及吸人物。

1.4 疗效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时随访,根据患者的瘙痒程度、风团数目、大小、皮肤划痕症情况按4级评分方法记录,同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疗效判定标准分别将治疗2周、4周时的症状和体征积分按以下公式计算:症状积分下降指数=(用药前总积分一用药后总积分)/用药前总积分;按四级评定疗效:痊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1>0.75,显效:0.5≤症状积分下降指数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明显 ,治疗组开始有效时间为2―8天.对照组开始有效时间为4-10天。2周时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2%(4l/50),对照组有效率为58.33%(28/48),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于治疗后作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治疗组2例出现嗜睡,2例出现头晕头痛现象,1周后消失。对照组有3例出现嗜睡头晕,l例出现口千,上述症状均较轻,未影响治疗,所有治疗者无出现高血压、低血钾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病因大多不明,往往很难根治。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与风疹名称相近,但非同一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其迅速发生与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烧、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和瘙痒每天或几乎每天出现.持续至少6周[2]。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病因[3],治疗较为困难。近十年的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中组胺是主要存在的递质.但它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有相关性, 为免疫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不仅有IgE介导的体液免疫参与也有细胞免疫参与[5]。该病治疗方法较多,但是均不能达到满意疗效。目前常用的抗组胺药治疗,只是针对慢性荨麻疹病理过程进行治疗,并未对机体的免疫系统进行调节,因此只能达到临床控制症状,而不能预防复发的目的。因此我们考虑采用抗组胺药与免疫调节剂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盐酸左两替利嗪作为盐酸西替利嗪的左旋R一对映异构体,保留了盐酸西替利嗪的主要药效学特征,为高效高选择性外周H1受体拮抗剂,它不仅有拮抗组胺的作用。还能抑制变态反应相关的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而起到广泛的抗炎作用 。因此复方甘草酸苷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而不具有激素的副作用. 同时又具有抗炎、抗过敏、抗补体活性、免疫调节等作用。通过对196例患者的疗效观察发现,不论在治疗2周还是在4周,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均明显高于单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组、而且半年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美能在治疗中起了主要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少。慢性荨麻疹经常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病因复杂,至今未完全明确。治疗上以抗组胺药物抗H1、H2受体拈抗剂为主,但易反复发作,对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以往一直认为体液免疫异常是荨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还可能涉及细胞免疫的功能紊乱。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盐酸左西替利嗪和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用药起效快,作用时间和缓解时间长,复发率低,疗效肯定,安全可靠,副作用小,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最佳方案之

参考文献

[1]贾冬梅,罗庆录.氯雷他定联合方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23:354.

[2]谭志建。陈静.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221.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