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5 10:08: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应用化学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食品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任务驱动
在现代技术人才的职业能力中,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培养是关键的一环,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近年来,中职学生的生源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高中、中职平分升学转为高中剩余学生读中职,中职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地显露出来。传统教学方法在专业技能培养上虽有一定独到的作用,但其也存在很多弊端:知识体系理论较多;讲究知识的完整性,学用不一致明显;理论要求过高,对技能训练较少;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对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普遍厌烦,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各校的教师都在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目标。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为主、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其特点是:
(1)任务驱动。教师以任务为中心,围绕实际问题的解决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知识和新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目标具体,内容实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是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紧紧围绕任务完成的需要,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
(3)做中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打破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精神。
(6)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是指导者、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自己完成任务。知识点由教师提出,即“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食品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食品应用化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任务设计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
1.任务选择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具有直观性。传统的食品应用化学的实验多数是性质验证性实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增设了凉粉的制作、卵磷脂的应用、影响肉馅嫩度的因素、果蔬变色的控制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以高度兴奋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任务的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在一般的实验课教材中,每一实验项目大体由以下几项组成: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及结论。实验过程则是: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过程,然后学生按照步骤操作,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在教学中将这几项分解成一个个“任务”,在顺序上加以调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并能对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分析。
(二)教师引导
任务下达时,教师应首先明确任务内容及其要求,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对于学生感觉有难度、不能独立完成的内容,教师要重点指导,可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
学生刚开始接触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不适应,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此时教师要及时跟进,指导学生先从淀粉的性质入手分析,了解淀粉具有哪些性质,可能发生什么反应,再结合实验内容找出应该利用淀粉的哪些性质才能完成本任务,然后逐渐让学生自行完成。一般通过2~3个循环,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此过程。
(三)任务实施
完成了任务的知识准备工作,进而就可以进入任务实施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药品、仪器和设备,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注意本课程与其他学科间的衔接。要重点指导学生对所发生的现象变化进行细心观察、仔细辨认和认真记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对于较简单的任务,可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现学生的个人能力;较复杂的任务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等形式来共同完成任务,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人际协调能力。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就所做实验写出完整的报告。在报告中要对实验现象加以讨论,对不符合理论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及解决办法。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
(四)检验与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的一种反思。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与差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性循环。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和评价别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点评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点评时教师可以指出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在食品应用化学实验课上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别增加了部分食品成分功能性的利用的实验,如凉粉的制作,蛋白质持水性、乳化性、起泡性的利用,干果香气的形成等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实验,设计了一个个学生喜欢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得以顺利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技能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1,(08):77-78.
[2]冯林,郑薇薇.“任务驱动”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创新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4): 57-59.
(济宁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山东曲阜273155)
摘要:我们从无机化学实验内容体系、预习系统的建立、教师监督指导机制和实验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使之形成求实创新的意识,具备一定的科研意识和思维方法,掌握初步的科研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 :无机化学实验;应用型;实验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60—02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2013GG040);济宁学院教学改革项目(2013JX32)。
收稿日期:2014—06—11
作者简介:苑壮东(1970— ),女,山东济宁人。济宁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无机化学。
韩丽娟(1978— ),女,内蒙古赤峰人。济宁学院化学与化工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无机化学。
王静霞(1976— ),女,山东济宁人。济宁学院化学与化工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当下,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时代,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化学化工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精英教育和专业化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现实的要求。现代化学化工行业门类之多, 专业技术发展之快, 同行业竞争之激烈, 对化学化工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专业性要求,[1]化学化工行业对能够迅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化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而,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和素养,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使其逐步树立乐于学习、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真正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和改进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培养目标,都在积极地进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主要体现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手段等不同方面的改革。[2][3][4]我们在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力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精选内容,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实验内容的改革,认真解决学生在实验中“照方抓药”的弊端。删减、调整重复性的实验内容;改变单一、教条的实验模式,强化实验技能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以提高实验技能为主导,多层次、逐步提高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出发点,我们将实验内容划分为基本操作实验、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学实验、应用型综合设计实验以及开放性设计实验四个层次,力争将实验技能及能力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细化实验室工作规范,强化基本操作实验,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技术能力。将仪器的认领与洗涤、试剂的取用、溶液配制、过滤、蒸发结晶、气体发生、仪器安装与操作等分单元列为基本操作实验项目。细化、量化、标准化每一个基本操作的要求,以训练和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例如,在试剂的取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明确试剂取用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将实验要求分解为液体试剂和固体试剂的准确取用和粗略取用、取用量的控制、滴管操作等更细致的基本操作,并明确操作要求和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其次,在训练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注重基础原理和元素化学实验的学习。重视理论与实验的相互促进,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领悟化学原理,巩固相关知识,培养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层次的内容中,适当加入一些与内容相关的讨论或者安排一些小的设计实验,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后面进行综合设计实验奠定基础。例如,在元素实验中安排了这样的设计实验:设计实验说明卤素单质的氧化性,设计实验说明H2O2的化学性质等。这样不仅能够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再次,在应用型综合设计实验部分,除选取应用性强的实验,如由海盐制备试剂级氯化钠、水中溶解氧的测定等,还将教师科研中的部分实验纳入教材,如某种配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等。并逐渐将综合设计实验设计为“思路引导”的模式,即实验中只给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思路,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并完成实验,从而系统训练和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最后,开放性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我们主要采取开放基础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两种形式。在基础实验室,除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内容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实践或实验中的“疑惑”取材,鼓励学生思考,并通过实验探究解决疑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查阅文献、比较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开放教师的科研实验室,采取“导师制”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逐渐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其基本的科研能力,实现由掌握基本技能到熟练进行基础实验,再到独立设计实验、进行科学研究的提升。
二、优化预习网站,提高预习效果
预习是无机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决定着实验的成败,更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形成。为此,我们对实验预习方案的优化进行了探讨,建立了无机化学实验预习系统,将枯燥的实验文字结合视频、录像呈现出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从根本上改善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预习网络评价系统的组成及流程可以用图1来表示。[5]
三、建立实验监督指导机制,构建科学的实验考核体系
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建立健全实验监督、指导机制——“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及工作规范”,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得到适时、恰当、有效的指导。由同行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验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构建科学的实验考核体系,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对学生实验的综合评价包括实验预习成绩、实验室规范成绩、平时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实验操作考核成绩等五个部分,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各部分的评分要求、评分标准和评分等级。同时,在考核中突出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加大基本操作实验环节成绩的比重,基本操作合格才可以进行后续部分的实验。
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针对基础无机化学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尝试,虽然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但仍然需要继续努力。
[
参考文献]
[1]冯绍杰,刘瑾,潘洁松.地方院校应用化学人才特色培养的认识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9(3).
[2]李向清等.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5).
[3]李庆全,陶二红.浅谈无机化学实验改革[J].科技致富向导,2012(2).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4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心内科实习的锦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共60人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人,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30人,采用TSP教学方法。对照组中,男14人,女16人,年龄为21~25岁,平均年龄(23.22±1.32)岁;实验组中,男12人,女18人,年龄为22~25岁,平均年龄(23.95±0.83)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教教师首先对心内科常见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复习,然后带领学生至患者床旁行问诊及查体示教,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诊断及治疗讨论,包括归纳总结病例特点,分析并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制定治疗计划[8]。实验组采用TSP教学模式:(1)TSP纳入标准:具备3年以上临床带教经验的主治医师,要求表演及沟通能力较强,对于问诊和体格检查能够做到熟练应对,回答专业。并对入选教师进行TSP相关知识及技巧培训,同时注意培养表演及表达能力,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本次教学活动[9]。(2)编写病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选取心内科典型病例,以临床症状为问题起点,结合鉴别诊断,编写教学病案,并设计教学环节,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技巧及应付各种特殊情况的技巧。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见习期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估。首先,对两组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采取不记名问卷形式,内容包括对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沟通技能三个方面行满意度评估,认为“满意”打“√”,认为“不满意”打“×”,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其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及实践技能考核,满分各100分,其中实践技能包括问诊能力和体格检查考核,每项满分各50分,并对考核成绩进行比较。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生教学评价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均为有效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留学生在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以及提高沟通技能三个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出科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组留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且实践技能中的问诊能力和体格检查考核成绩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小班化教学 任务型教学 教学模式应用
一、引言
任务型教学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项目设计任务,学生通过表达、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形式完成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于在大班中使用任务型教学的热情不高。小班化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实践。然而相关研究和实践证明,小班化教学存在学生讨论不够热烈等不足之处。任务型教学与小班化教学各有优势和不足。新型的小班化任务型教学模式,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形式呈现教材内容,有助于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尤其对于相对枯燥的英语教学,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英语交际,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将任务型教学这样一个综合教育策略与小班化教学的因材施教相结合,将大大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有效应用这一教学模式是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高中英语小班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
任务型教学程序包括pre-task,while-task和post-task三个阶段,即任务的准备、实施和评价。高中英语小班化任务型教学以任务活动为主要途径,在英语小班环境中,在真实语境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使语言教学过程任务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获取知识[1]。为了有效应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应做到:
(一)实现师生角色互换
就教师而言,教师由主角转变为主导者,与学生一起学习或向学生学习。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做生动课堂活动的设计者,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者;做学生完成任务的监督者和帮助者,做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兼顾大多数学生,提高集体参与的热情。就学生而言,学生要从被动的受众转变为课堂主角,在任务活动中做社会交往者、组织协调者和合作互助者,勇于尝试使用熟悉或不太熟悉的语言知识和技能,通过对自身不足的感知,产生自我探究、自我完善的欲望,并内化为学习外语的动力。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课前必要的准备工作是小班化任务型课堂成功的前提,目标是教学效果的保障[2]。因此,教师要关注每个同学的学习状态,并据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课时目标、单元目标和总体目标等。一方面,高中英语教师的备课要包括教学方法、要掌握的知识专题、重难点等目标,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教师要设计可行性任务,组织学生提前预习,加深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理解,为课堂的任务操练做好准备。
(三)创设仿真化环境情境
在真实的语境下完成教学任务,能够缓解学生对学习和考试的过度紧张。通过情景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教学任务将更易完成。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尽可能真实,以方便学生为宗旨,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化发展角度出发,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趣味情境,为学生提供任务执行所需要的环境和背景条件。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英语的“English around the world”时,教师可以设计一场辩论赛情境,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英语在不同国家产生的文化差异,不仅让学生提前预习教材内容,同时提供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机会。
(四)开展针对性任务活动
目标和情境都是任务型教学的pre-task阶段。高中英语小班化任务型教学是以任务为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执行任务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任务实际上是由一连串相互关联的活动组成的。在while-task阶段应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目的要明确;活动繁简程度要适当;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活动要以英语交际为主;活动要具有挑战性。进行精细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任务学习活动中,不仅使用一种语言技能或一项语法知识,而且综合运用多种英语表达技能和语法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为真实交际做好知识储备。例如教学“Language Learning”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设计词汇联想、学习方法总结、汇报学习体会等一系列活动,以学生相互采访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英语,接受英语,从而掌握英语知识[3]。
(五)进行多元化成果评价
post-task阶段即任务完成后的成果评价环节。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应采用新型评价方式衡量其成果。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风采,逐渐克服胆怯,增强自信心,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应该进行多元化成果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与劳动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完成“pre-task,while-task到post-task”这样一个小的任务学习阶段后,还可采用调查问卷、会话练习等形式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和检测。如在上述“Language Learning”采取任务结束后,应对学生的实践成果采取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让学生在帮助别人改正缺点的同时,纠正语音、语法,增加词汇量。
三、结语
高中英语小班化任务型教学法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其有效应用,应结合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任务型教学的全过程综合考虑师生角色和从目标、情景、活动到最后评价等重要教学因素,提高完成教学任务的效率,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文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现实思考[J].语数外学习(高中英语教学),2014,01:38.
关键词:化学教师;多媒体;认识;应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辅助工具,因而在当下的教育教学中,多媒体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和吹捧,同时也有教师把它当作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和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关键指标。其实不然,多媒体的身份只是辅助,而不是关键环节。主要是根据教材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对教材的处理,还有就是教师本身对多媒体的应用熟练程度,而不是只要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就会好,学生就容易接受,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在此,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多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浅谈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
一、以教材内容选择多媒体
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主要还是要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来突破教学内容。在大多数的教材内容中,选取多媒体进行教学主要是节省教师书写时间。能够用多媒体直接反应教学直观性的内容其实并不多。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选择,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有效服务,不能为了形式化教学而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活跃度,但也有可能因学生的好奇心和活跃度而转移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灵活选择多媒体和有效控制教学。如,《走进化学世界》一节如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再加上教师精妙的课堂语言的讲解,通过精心设计的引导讨论,在教学上才会让学生觉得化学是一门神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讲到原子、分子的内容时,通过多媒体把微观的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就可感受到这些微粒的运动的存在。在讲到质量守恒定律时,这点如果用实验来突破教学目标,可能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如果采用多媒体,效果就非常明显。在一些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教学中,可先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引起重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才会避免不必要的突发事件发生。
二、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多媒体
教学是面对学生,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多媒体的运用都要为学生而设定,不要为了展示教师本人的个人表现而偏离了教学的根本宗旨,更不能把现有的教学设计而照搬到课堂教学,这样是对学生一种不负责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选择,就要研究学生能否采用多媒体教学,选择怎样的媒体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时要考虑到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学对象,使其学有所获。如,一个教师带有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在层次好的班级,多媒体的选择应主要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可以了;在层次差点的班级,还要考虑到对学生形成知识的具体化,也就是说通过多媒体把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困难问题容易化,让学生轻松获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另外,在一些偏远农村初中学校,因学校设备有限,有些班级学生从未接触过多媒体教学,教师突然要使用这新鲜玩意儿给学生上课,这时教师不但要研究多媒体的设计和选择,还要研究教学中如何把学生从新鲜感中拉回来,要不然会适得其反,乱了自己的方寸,打乱了教学阵脚。所以,在教学中对多媒体的选择和应用,对学生的研究是至关重要。
三、加强化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自我研修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化学;教学;人才培养
随着高中化学新课改的不断进行,情境图片在教学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如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基础版》教材的各章节,都附有情境图片作为教学资源,可见图片在新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图片、图表对于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化学知识和技能方面有很大的作用。除了应用一些图片,有经验的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会通过利用一些图形来进行辅助教学。
思维导图是图形在教学中的应用热点,其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可以有效表达人们的发散性思维。它着重于把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将主题的各个部分用层级图表现出来,采用和主题相关的图片颜色来帮助学生形成一条记忆线。思维导图和谐地融合了左右脑的技能,将人的记忆能力、阅读能力以及思维方式的规律进行了充分应用,使人们在各个方面的思维平衡发展。进而使人大脑的记忆空间大大增大,提高了大脑的工作效率。
在以往的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过多关注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疏于对整体教学方法和知识框架的掌握,导致学生对化学整体的知识框架没有个宏观的认识,不能从整体上很好地把握知识内容。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的知识量很大,大部分都需要学生们笔记记下来,然后在课后消化吸收。因此,学生们在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白白浪费在记笔记上,理解和思考的时间被大量挤占,文字笔记不仅量多繁杂,而且不利于学生记忆。为了打破这一瓶颈,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思维导图弥补了这一缺陷。思维导图有利于改掉学生用大量文字记笔记的习惯,使每个知识点用图画的形式来表示,更加一目了然和直观。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笔记,根据学生自己的思维将重要的文字记录在相应的地方,使整个板书看起来简单易懂、便于记忆。这样,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氛围变得更加轻松,让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么应用思维导图呢?
一、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
作为一种信息加工的工具,思维导图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教育设计。在教育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有效地管理信息,整理、归纳教学思路。思维导图结合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方面,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开阔学生视野的目的。利用思维导图,把教学内容组织得井井有条,使整个教学设计脉络清晰,根据大纲要求完整明确的突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运用了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授课完以后,思维导图可以根据此次课堂教学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反馈,在图上直接进行修改和补充,使得下一次授课更加完善。
思维导图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原来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把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本质以可视化的形式来显现。诸多的教学元素在教师的调遣下,排列构造出最佳的阵势,从而呈现出最佳的教学设计。
使用思维导图,提高了备课的效率和质量。具体做法如下:图的中央设置为课的主题,把内容和方法以中心发散的形式添加在分支上。第一分支是知识主干,然后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第二、第三分支,把细节内容添加在主干上,把细节内容都可以放在图上的合适位置。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大大减少教师备课的时间,原来要半天甚至是一天时间,现在仅用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大大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效率。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将有助于学生改掉大量文字记笔记的习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记笔记使各个知识点一目了然。在如今的课堂学习,尤其是高中课堂中,课业量大,记录文字笔记不仅量多繁杂,而且不有利于记忆,如果换做思维导图的方式记笔记,根据学生自己的思维创造板书的结构,只要将重要的文字记录在相应的地方,使整个板书看起来简单易懂。在此过程中,可以应用不同的色彩,粗细不一的变化的线条,同时加上富有美感的图形、生动活泼的字体等等创意。这些都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生动活动的教学环境中学习,记忆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也可据此改革传统板书,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利用图像的生动形象,改变传统板书枯燥呆板的缺憾。总结和复习时使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整理知识脉络、深入理解和增强记忆效果。干净利落的知识脉络可使教师减轻负担,有更多的时间去引领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以下,是以高一化学物质的量那一章为例的思维导图:
从以上可以看出,思维导图能引导教师从全局上控制和分析教学设计,把重点问题的理解作为核心环节,兼顾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概念图已为大多数人熟知,并运用于教学之中。思维导图不断与时俱进,是一门不断提升、越发完善的技术,最终会成为教学的主流。将思维导图引入教学中,必将为新课程化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一体化;烹饪;教学;应用
“一招鲜,吃遍天”,“有了金刚钻,揽得瓷器活”。这些充满生活智慧的俗语,揭示了就业问题上的一个道理,知识和技能最重要。而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提升,离不开职业培训。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劳动者职业培训力度,2011-2020年,我国计划新培训350万名技师和100万名高级技师,使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达到1000万人。同时,还将建设1200个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对于职业教育国家给予高度的关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春天。作为中等职业技师院校,怎样培养出更多技术人才呢?目前,“一体化”教学的模式被更多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成为现在较为流行的教学培训方法,郑州市商业技师学院旅游烹饪系积极使用和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文就此做些探讨。
那么,什么是一体化教学呢?一般来讲就是整理融汇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内容包括一体化教学计划与大纲,一体化教材,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往往是由一位教师或一组教师在共同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进度的情况下实施教学,使受教育者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
1. 一体化教学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体系就是一体化教学体系。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达到非常好的作用:可以使教学从“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向“知识和技能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和双师型”转变;教学从“填鸭式”向“兴趣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师,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板书加口授”向“多媒体、演示示范”转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一体化”教学模式,体现出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2. 构建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根据一体化教学的要求,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推进一体化教学的进行,具体做法是。
(1)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体化教学模式,前人没有更多的成熟经验可借鉴,只有进行探索和摸索。实施一体化教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牵制的面很广,决不是几个人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一项宏大工程。所以,我们首先召开教师座谈会、研讨会,研究讨论课程应该怎么改,从哪些课程开始改,以及课改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学生中也开展一体化教学重要性的宣传,使学生提高对一体化教学的认识,师生目标一致,为实施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 首先,编写一体化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坚持“有特色”,全力打造优势品牌,全面分析学院的办学治校传统,既要保持特色,又不要固循守旧,既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又要适应时代要求,准确把握专业在全省和全国院校中所处的位置,正确确定和编写教学计划和大纲,突出特色,占据优势,实现目标。
其次,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教师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训就不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不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有计划地把理论和实训老师分送到院校和行业进行培训,或者从行业一线引进技术水平高,理论功底厚的人才到校任教。组织起了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使老师即是教学上的行家,又是生产上的能手。
再次,编写适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教材。我们组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编写了《热菜工艺》的教材,同时联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一体化教材《烹饪工艺》、《饮食营养与卫生》、《原料加工技术》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组建了一体化实训教室。目前,中餐专业的实训教室根据一体教学的需要,设计成了学生听课区,老师演示区,学生练习区等。上课的时间,学生在听课区听老师讲授,观摩老师演示,老师演示完,学生到练习区进行实践,老师再进行巡回指导。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老师把学生带到一体化教室上,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建立了仿真厨房,使学生了解行业的厨房设置,进入行业后。可以尽快适应行业的要求。
第五,构建新的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改革,对于高级班的学生,不但考核实操内容,同时还融入理论内容,这样改变了过去简单、乏味的考核方式和内容,使考核的内容更全面,效果更明显。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成人教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知识可视化概述
(一)知识可视化概念
Eppler& Burkard认为知识可视化是在科学计算可视化(Scientific computing Visualization)、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和信息可视化(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研究领域,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一般来讲,知识可视化领域研究的是视觉表征在提高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的知识传播和创新中的作用。这样一来,知识可视化可以理解为是所有可以用来建构和传达复杂知识的图解手段。除了传达事实信息之外,知识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传输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和预测等,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
(二)知识可视化内涵
理解知识可视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本质:知识可视化是一种“知识表征”,是指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承载知识的图解手段,也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刺激材料。
2.目的:知识可视化的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获取、内化、转化、交流、应用、传播和创新。知识可视化不仅是为了“表征”知识,更是为了将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转化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的一种外在形式。
3.形式:知识可视化包括所有能够建构和传递复杂思维的图解形式,包括图表、矩阵、概念图、知识图等。
4.作用范围:知识可视化不仅是传递事实性知识,还传递思维、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意见及预测等“隐性知识”,并通过可视化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回忆和应用这些知识。
5.制作方式:知识可视化的表现方式即可以手绘也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绘制。
(三)知识可视化工具类型
知识可视化的方法有很多种,现有的知识可视化工具也有很多,不仅有我们经常使用的图表、大纲、图示等,还包括一些常用的专业性软件工具: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思维地图等。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概念图、思维导图、认知地图、语义网络、思维地图这五种专业性软件工具。
1.概念图。概念图是康奈尔大学的若瓦克博士等人结合图式理论和概念网络,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它是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若瓦克教授根据有意义的学习和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开发了“概念图”这一新工具,并发现它不仅可以用来评价学员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可以用于教学设计和帮助学员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学员可以利用概念图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教师可以利用它引导和考察学员组织和理解知识的过程。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这种知识可视化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知识的体系结构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还突出表现了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
2.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于1970年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尽管思维导图以图形为表象,但实质上它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思维导图可以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的过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能将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各种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思维导图也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图形工具,利用它不但可以快速的提升学习效果、注意力与记忆力,增强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启发我们的联想力与创造力。
3.认知地图。认知地图这一概念最早是Tolman为解释在研究老鼠寻找路径行为中所发现的现象而提出的。我们现在说的认知地图是用图表来反映个人或组织的思维模型,它用于研究一个要素的状态是否影响另一个要素的状态变化。由于认知地图重在让人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因此它的图形表达要力求简洁直观,一般由节点和连线两部分构成。认知地图主要用于帮助人们规划工作,促进小组的决策。
4.语义网络。语义网络作为一种知识表示的工具由美国心理学家奎廉于1968年在研究人类联想记忆时提出。奎廉建议用语义网络来描述人对事物的认识,实际上是对人脑功能的模拟,并希望这种语义网络能用于知识的推导。语义网络是通过概念及其语义关系来表达知识、描述语义的一种有向图。从图论的观点看一个语义网络是由节点、弧、节点三元组连接而成的带有标识的有向图。其中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情况、属性、动作、状态等;弧是有方向的,表示各种语义联系,用来指明它所连接的节点的语义关系。
5.思维地图。思维地图(Thinking maps)是David Hyerle博士于1988年在语义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基础上开发的一种帮助学习的语言工具。思维地图作为一种用来进行认知的知识可视化工具,它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套视觉思维模式,能够促进学习者思考神经网络的发展,提高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者独立迁移思考的能力。思维地图有八种类型分别应用于八种情况,对应八种图形,每一种思维地图都是以基本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的,八种思维地图类型就像八种基本的工具,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选用适当的工具,可以提高学习者阅读、写作、教学、逻辑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二、知识可视化应用于成人教育教学的意义
知识可视化具有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用各种图形化的手段予以表现,帮助人们把大脑里面混乱的、琐碎的想法贯穿起来,帮助整理思路,最终形成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成熟思维模式,便于知识的表示、传递和创新的作用。将知识可视化应用于成人教育教与学以及作为评价工具方面有很好的效果,意义重大。
(一)知识可视化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效果
成人学员不同于正式的在校生,成人教育的学员年龄相对较大,他们具有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强而记忆力弱的特点,因而如果教师只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显然不利于成人教育的教与学,让学员去背大量的枯燥的理论知识,会严重地挫伤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另外很多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虽然面面俱到,但重难点不突出,使学员对所学知识找不着重点。知识可视化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与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使教师在成人教学的学科规划、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能做到针对性强,重点突出,为成人教育的教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二)知识可视化能有效改变学员的认知方式,为学员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工作生活方式
知识可视化作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员的认知方式。因为成人学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和家务压力的增大,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记忆力明显弱化,这样,在教学中突出表现为一讲就懂,到考试就忘,具体运用尚可活学活用,专业术语往往张冠李戴。运用知识可视化进行学习的策略,学员采用的是规则的认知方式,即在学习新知识时,总是试图去分析知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与记忆;而在传统教师讲、学员听的学习系统中,学员主要采用的是记忆认知方式,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不仅把握不住重点,搞不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容易被遗忘。知识可视化工具可以将各个知识点用图形化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有助于理解性记忆,从而能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另外,成人学员如果能掌握知识可视化学习方式,不但可以成倍地提高学习效率,增进理解和记忆能力,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妥善处理工作、生活与学习之间的矛盾。因为成人学员采用知识可视化方式听课或自学时会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知识点上,这样就可以节省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知识可视化记笔记的方式是使用关键字词,这就要求学员必须认真听课,思考教师讲授的到底是什么,各个关键知识点之间会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会引导学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快速系统地整合知识,同时也会激发学员的发散性思维。
(三)知识可视化能有效地评价教与学的效果
成人教育还有个显著特点是学员层次不齐,需求各异,即使同一班级的学员,其基础理论的扎实程度也明显地表现为参差不齐,学员中有专科学历的,有高中学历的,还有高中以下的学历;有的学员是一般的业务工作人员,有的是业务管理人员,还有的是企业的经理、厂长等高层决策领导者,这就决定了对成人学员采取统一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而知识可视化可以作为成人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与工具,来检查学习者对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是因为在亲自绘制图的过程中学员的认知结构能具体地体现出来,通过绘制的知识可视化图表,能够反映学员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也能看出学员对知识理解的清晰度和深度;通过学员绘制的知识可视化图表,教师还可以及时地了解学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发现在学员认知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员的创造性思维的评价。学员在建构图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也会反思和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学员能够在绘制的过程中重新获得新知识,这使得绘制知识可视化图的过程变得更有意义,从而使学员获得自信,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另外,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已经不再能够全面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测试题和考试题中适当地引进知识可视化是一种不错的评价方式,它能够全面系统地评价学员知识掌握得是否全面和是否正确。
三、知识可视化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知识可视化在成人教学中的应用
1.课前的教学设计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在课前必须要认真地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利用知识可视化方式备课,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比用单纯文字写出来的教案更快、更容易记忆与整体把握,因为知识可视化方式是将大段的文字变成简单的结构图,它将教学内容、教学理论以可视化的形式清晰地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思维的严密性、条理性的形成,使教师不容易遗忘知识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具体做法为教师要先明确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把所有知识点根据教学过程和授课需要的实际情况画出来,创造一幅教学全景图。教师在绘制图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相关的知识有哪些、这些知识间的联系是什么、教学内容与先前学习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新旧知识是如何联系、如何整合这些知识,以及如何帮助学员有效地学习等,另外通过设计备课的过程,教师能够通过知识可视化的方式将众多单独的、零散的知识点以及其相互联系的体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将教学内容更有效地整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够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简洁明了,有助于学员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这种图在课堂板书或投影中可以直接使用,这样在上课期间教师可以快速地浏览备课材料,把讲课的话题带入焦点,并将自己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围绕中心不断扩展思维,同时采用这种方式备课还有个优势就是教学内容可以很方便的不断更新、增补,避免了单纯文字的备课笔记带来的单调无聊,更不利于、也不方便增补新内容的缺陷,也不会增加太多的工作量,这样教师的教案会更加灵活、丰富多彩。
2.课堂教学
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决定课堂授课是教学的核心,成人学员如何在有限的面授时间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摆在成人教育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现有的课堂教学情况是:对于理论课教师一般都是“读课本”,对课本内容没有深入加工,板书内容无条理性,常常是即兴所写;在实践课上,教师常常是稍微交代一下学习的主要内容,然后操作演示,剩余时间就留给学员自己练习,对于有些基础差的学员来说,有时候会跟不上进度。将知识可视化应用到课堂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知识可视化方式能够条理清晰、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学员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重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这样学员就会容易地跟着教师的讲课进度走,更不容易使学员产生疲劳走神。另外,教师将备课时所作的知识可视化图直接投影出来,既省时又省力,还可以资源共享。
3.复习课
在教师给学员上复习课中,绘制知识可视化图不仅能够帮助学员复习以前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将所学过的知识连贯起来,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从而帮助学员系统整理知识,促进学员的回忆、联想与创新思维,更能有效地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的效率。教师如果想了解学员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让学员自己构建个性化的知识可视化图,从这些可视化图中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学员对各知识点的明晰程度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了解学员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等,再加上教师的指点,学员可以更快地发现和修正自身的不足。
(二)知识可视化在成人学习中的应用
1.课前预习准备
预习功课能够让学员提前了解所学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能够有针对性地听讲。学员预习只需要简单地画一幅或几幅图,预习的内容就会在学员头脑中留下一个清晰印象,同时绘制可视化图的过程中也少不了连线和连接词,这样在无形中就引导了学员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已有知识融入到新的知识中,在预习新知的同时还达到了复习旧知的效果。
2.课堂学习与做笔记
在课堂学习中,学员不仅要听课还要做课堂笔记,使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学员高效的记笔记,比如概念图可以引导学员从教师的讲解中迅速地提取概念性的文字,用一些简单的图和方向性的线条将知识彼此联系,节省文字和空间;又如思维导图用关键词、图像、线条、连线等把教师讲的内容连接起来,这种方式有助于左右脑的联动,帮助快速记录知识点,这样的笔记不仅层次感强、思路清晰,而且有利于记忆和后期的复习。在记笔记的过程中就可以把教师讲的知识点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全景图全盘吸收,这样在复习时对关键词核心内容的印象更深刻,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考试也不再是难事。
3.知识管理与人生规划
知识可视化方式可以帮助学员系统地梳理、构建个人的知识系统框架,将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以及内隐于大脑中的思维、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意见及预测等“隐性知识”,通过分析、创造、整合、存取、更新、转换等手段,进行存储与整理,利用可视化方式将隐性知识表达出来,实现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有利于学员们思考、交流和使用,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充分激发大脑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成员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接受成人教育的对象大部分都已工作,按道理说,会有更多的人已经设计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但事实却相反,还有很多成人学员没有为自己的人生、职业生涯做过规划,更没有清晰的人生目标。而知识可视化工具可以很好的指导学员清晰地理出自己的思路,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根据自己目前的状况,进行自我诊断,从而梳理自己在未来人生的全程发展目标(包括个人的生涯角色、工作角色、各种生活角色以及在不同阶段的打算、策略和行动计划等)。
(三)知识可视化在成人课后测试和评价中的应用
课后的测试和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无论测试或评价的目的是检测学员的知识和理解能力,还是写作能力,知识可视化方式都是最为理想的解决办法。知识可视化作为评价的工具应用到成人教育教学中,是通过对学员头脑中关于知识结构的图式再现情况进行测试,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学员有没有在头脑中建立所学知识的图式,是否真正理解了某些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没有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员巩固提高。运用知识可视化方式进行测试,在平时的作业或课后小测验中,可以只提供一个与课堂上所学相关的大主题,要求学员围绕课堂所讲和自己的理解完成一幅知识图,教师通过对学员绘制的图的检查,可以清楚地了解学员掌握了哪些知识及其掌握程度。
四、结语
将知识可视化应用于成人教育教学中,教师掌握了知识可视化方式后能够更加轻松高效地进行知识传授,引导学员进行意义学习,评价测试学员的学习情况,能够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教学员更有效地学。学员掌握了知识可视化方式后,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知识可视化方式能不断形成、调整、改变、扩大学员的知识结构,帮助学员建立知识网络,让学员感觉到知识不是杂乱无章的,同时还能帮助学员规划自己的人生,知识可视化方式的作业和测试也让学员轻松许多,学员会乐于思考,主动地投入到有趣的学习中,从而也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知识可视化为成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与工具,但知识可视化在国内教育方面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深入,还需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7).
[2]赵国庆.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电化教育研究,2009,(3).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护理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13-02
标准化病人(SP)又称模拟病人、病人演员或病人指导者,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够通过对临床环境的逼真模拟和教学指导途径,同时起到病人扮演者、教学指导者和评估者的多种作用的正常人或病人[1]。SP教学模式,于1991年由美国麻省大学医学中心副院长Paula Stillman教授引入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教育模式,它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SP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大的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而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相关研究甚少。本文旨在说明SP应用在中职临床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其培训方法,SP人选的确定以及具体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1 SP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必要性
临床护理学科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对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后,及时发现病人的健康问题,提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目标,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这样,临床护理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实践教学要向临床一线的护理需求靠拢,争取实现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然而,实际情况下,中等卫生职业学校鲜有自己的附属医院。鉴于安全、医院合作等诸多原因,学生到临床见习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即使有见习,也会大大受限于一些疾病的季节性差异和病人配合度等因素,很难观察到正在学习的内容。待到生产实习时,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没有很好地形成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和强化。
从实际教学来看,临床护理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病例分析完成,而中专学生文化基础差,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很难保证学生对课堂的关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部分专科护理内容通过模拟人进行,情境感、真实感不强,护患交流缺失。
基于以上考虑,如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就很有必要了。SP教学模式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1.2 可行性
中职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对于病房情境下的实践体验兴趣较浓,学生甚至可以直接成为SP人选,是SP教学模式开展的基本要件。
多种疾病的临床护理路径的广泛应用,平时教学中临床病例的积累,为SP培训病例脚本的编写提供了保障,是SP教学模式开展的基础要件。
2 SP培训方法
2.1 准备阶段
2.1.1 SP病例脚本的编写
SP病例脚本的编写务求严谨规范,内容上要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涵盖问诊,护理体检等各方面内容。即要考虑到中职教材的内容特点,更要切合临床护理实际。由学校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共同完成。编写完成后通过预演检验,进行进一步的修正。
2.1.2 SP人选的确定
就目前研究看,SP人选主要来至于三部分人群。他们分别是职业SP,教师SP和学生SP,三种SP人选均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职业SP来自于社会,是传统的SP形式。在招募以及培训职业SP时,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财力的投入。虽然目前国家在大力发展卫生职业教育,给予了较大的财力与物力支持,但相对于职业SP的资金需求还是有限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SP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而且职业SP流动性相对较大,不易形成稳定的标准化病人库。但是,职业SP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是陌生人,最接近于临床病人,真实感最强。可以选择热爱医学教育,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退休人员担当。其中表达能力强,有表演经验者优先。对于职业SP,学校要通过座谈、联欢,设立职业SP荣誉展室等途径给予关心和肯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酬劳过低的现状。
教师SP,由富有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教师担当。他们对疾病熟悉,培训时间短,容易上手,人员稳定性最佳。更可以直接体验到学生的护理操作,使SP作为考核者和指导者的职能发挥的更突出。但是学生在面对教师时容易产生紧张的心理,甚至不知道如何开口进行问诊和护理体检等操作,需要强化与克服。
学生SP拥有传统SP的优势,且避免了传统SP经费开支大等缺点,可以为学生提供病史采集和一定体格检查的训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并且学生SP是参与热情最高的SP群体,能够保证按时完成SP教学任务,从守时特征上看三者中最优。只是年龄结构过于单一,很多内科疾病恰恰多发在中老年人群中,此时学生SP的扮演效果较差。加之学生间相互较为熟悉,实践教学中较难认同学生SP的基本个人信息,因此部分同学在问诊或护理体检时不认真对待,教师要及时予以矫正。
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最后招募了2名职业SP、2名教师SP和6名学生SP,这种多元化的SP构成,可以最大程度的维持SP群体的稳定性,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
2.2 培训阶段
SP总的培训原则是标准化、人性化和个性化。首先要熟悉SP的工作内容与职责,熟悉病例脚本,向其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再有要到医院实地观摩,观察、把握真实病人疾病状态下的各种反应。例如,语言、表情、步态、心理活动等等,为SP的工作积累第一手资料。下一步在学校专业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的指导下反复训练,使之对某一种疾病形成稳定的反应。最后经过考核上岗,成为符合实践教学需要的SP。
3 SP应用体会
SP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教学后,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普遍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部分SP因为长期装出身体某个部位疼痛,曾隐隐感觉到该部位确有不适,所以对SP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使其放下心理负担,更好地履行SP的职责。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建议对教学过程进行摄录。这样一方面便于课后观摩分析;另一方面也是积累素材,在原SP流失,新的SP到来时提供参考。通过具体SP的教学实践,总结起来,SP教学优缺点如下。
3.1 优点
(1)SP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将来的工作状态。对SP采集病史,进行护理体检,专科护理等操作时学习兴趣更浓,交互性和真实感更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评估能力与操作能力。相比之下,传统教学方法中学生对知识的接纳处于被动状态,易产生厌学心理,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掌握大多处于机械模仿状态,印象不深。
(2)SP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与SP的交流,筛选出对于疾病护理诊断有用的信息,得出护理结论。亦可了解SP的心理诉求,积极做好安慰解释工作。由于临床病人组成复杂,往往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教育背景,根据需要,可以为S P事先设计一些比较刁难的问题,从而观察和训练学生的反应。是否能够有礼貌而且又巧妙答疑释惑,很好完成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的工作。这些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也是其最难能可贵之处。
(3)学生SP在接受培训时或实际授课中,可以体验患者疾苦,使其在日后的护理工作中更有爱心,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4)临床专业教师在参与SP病例脚本编写以及SP培训、使用等过程中,与一线护理工作零距离的接触,便于把握临床护理动态,拓展知识领域,提升业务水平。
(5)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及时安排SP教学。根本上解决了见习中某些疾病季节性差异或临床上患者不配合等诸多问题。
(6)SP可以作为评价者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判。在具体实践中,教师SP评价最优,学生SP由于年龄、阅历及知识储备等因素的制约,评价效果较弱,宜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7)SP可以作为临床护理路径的有效载体,与之有机融合后在教学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缺点
(1)SP扮演的都是典型病人,而临床实际病人的临床表现往往并不典型,学生从中掌握实际经验很有限,所以SP为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训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但绝不能代替真正的由教师指导的床旁教学[3]。
(2)SP本身是正常人,不能提供典型的阳性病理体征。这一点,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及仿真模拟人等加以补充。
(3)SP能模仿的疾病种类尚有限。目前SP通常都是18~60岁年龄段的人,从而造成了对婴幼儿和老年人的一些相关性疾病的教学缺乏针对性[4]。
4 结语
SP教学模式为临床护理实践教学带来一缕清风,使之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SP作为模拟病人的职能已经凸显。如何更好地发挥考核者、指导者职能,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到护生生产实习过程之中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SP教学模式虽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它毕竟是诸多教学手段中的一种。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完成临床护理课程的教学任务,培养出优秀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丽霞,李爱民,金胜姬.人文护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学生标准化病人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3,27(11):3830.
[2] 李潇,李会颖,周健红.医学生作为妇产科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与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21):2934.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工程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 A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条件下,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已经不能够实现高等学校的发展目的。为此,为了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一定要实施新的策略。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实践和学校教学相统一的模式,跟其他模式的人才培养相比较而言,产学研结合对化工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积极地探究跟学校的发展现状相符合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和规律。
1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且要切实增强双方的信任与了解。截止到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化工人才教育基地。通过各种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校企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为学生的实习建立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产学结合, 建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不但能够明确社会与企业对对人才的实际要求,而且能够把工科实验室的场地与费用问题解决,与此同时,还可以把高校教师弱工程化的问题解决。从而及时地调整课程的内容、人才培养的规格、招生的规模,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实践和理论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就是实践性教学,实践性的教学注重人才的创新素质与动手能力,而学生这种素质和能力的具备,需要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要求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优化。为此,这就需要结合高校的专业要求,把校企资源加以整合,建立合理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在培养应用型化工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大大地提高实践内容教学的比例。在教学实验当中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和实际生产的统一,激励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增加应用型题目与设计型题目的比例,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践统一起来。经过进一步地努力,在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贯穿企业文化的教育模式。比如,在大一设置了化工导论课,以使学生初步地认识本专业和企业的轮廓;在大二和大三创设了认识实习和金工实习环节,通过校内教授、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和校内实习基地学习相统一的形式,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接触生产实际;在大四应用产学研合作基地,引导选学生走进企业实习,以使学生熟悉整个生产的流程,感受理论知识、企业文化和实际生产相统一的关系;在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增加实际研发题目的比例,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够统一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建立了比较可靠的、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基地,初步建立了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相统一,企业和学校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3研学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学校在培养本科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激励高年级的学生参与科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在在实践当中应用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增长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创新能力。凭借产学研的优势与化工专业雄厚的理论基础,注重教学、生产与科研的互相结合,实现了良性的发展,这大大地提高了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在研究一些纵向课题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跟企业的联系,在承担横向研发项目和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过程中,也奠定了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教授毕业论文方面) 的基础。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和科研创新提供了题目来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打下了基础。这是确保化工专业的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一人一题的前提条件。近些年以来,在科研与教学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教学中,科研成果进入了课堂,进入了实验,进入了毕业论文设计。良好的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环境,再加之产学研合作这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连续三年以来,毕业生都保持在95%以上的高就业率。
4产学研结合,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应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人才,教师队伍是根本。由于高校的教师科研、教学的任务都比较重,致使一些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企业,因而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比较差。比如,教师缺乏把实验技术向实际产品转化的能力,或者是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低等。为此,通过制定政策和建立产学研基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让教师走进企业基层,实时地洞察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以及企业尖端科技的应用与发展现状,把实践和学习理论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以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近些年以来,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滁州学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比如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实习,以及激励青年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等,这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实践与学习的热情。此外,注重让青年教师组织实习指导,在组织实习指导的过程中,实施产学研合作、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当作实习指导教师和实施老带轻的模式,以有效地提高化工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 1] 潘艳秋, 张述伟, 韩 轶. 密切产学研结合, 培养化工创新人才[ J ] . 化工高等教育, 2009, ( 6) : 42- 45.
[ 2]李江, 张 莉. 产学研结合长效性分析与探索[ J ] . 化工高等教育, 2007, ( 3) : 23- 26.
[ 3] 李文军, 李东升, 毛 成, 等. 校企优势互补, 激活实践教学资源[ J ] . 化工高等教育, 2010, ( 2) : 49- 51.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舒适护理;临床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是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临床表现为呕血、黑便、发热等。如果患者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导致脏器遭受严重、不可逆的损害,危及生命,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上的不适与痛静。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变化较快,临床护理工作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救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3月-2013年03月,我们将舒适护理理论应用于8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56-78岁,平均62.5岁。血红蛋白≤60g/L 10例,60-90g/L 26例,≥90g/L 44例,出血原因:消化性溃疡48例,胃癌出血10例,胃黏膜损害出血14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8例。随机分为舒适护理组和普通护理组各40例,两组年龄、性别、出血量、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治疗措施。
1.2 舒适护理模式
1.2.1 心理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加强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个性化干预,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的相关因素、治疗措施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减轻在治疗过程中对治疗不适及病情波动的疑虑,逐步消除心理障碍,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绪,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接受治疗。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往往会造成家属精神紧张,护理人员要把握时机,做好与家属沟通工作,取得病患的信任,争取有效的家庭社会支持。
1.2.2 生理舒适护理 出血期间绝对卧床休息,可采取平卧位以保证心脑供血。呕血时,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因大量呕血吸人呼吸道而窒息。患者因呕吐、三腔管置入等方面的刺激, 往往会咽喉疼痛和干燥、口腔存在异味等,因此要加强口腔护理,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可采用多次漱口方式减少患者口腔及咽部不适。另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循环较差,保持床褥平整、干燥,调整床位角度,使患者卧位舒适,经常更换,按摩骨隆突及受压部位,预防压疮发生。
1.2.3 环境舒适护理 患者尽量安置单间或使用落地式布帘隔开,以保证患者拥有相对安静、私人的空间。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室温24~26℃,湿度50%~60%),消除不良声音、光线刺激,避免外在环境干扰,限制陪护数量,支持适当的亲人陪护和探视,以消除患者的孤独感,促进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的舒适与安全。同时协调好同室患者之间的关系,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就医环境[1]。
1.2.4 饮食舒适护理 合理饮食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饮食不当可使病情恶化,出血加重。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的患者应暂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给予半量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因进食可以减少胃收缩运动并中和胃酸促进溃疡愈合。出血停止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半流食、软食,少量多餐,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2]。
1.3 观察指标 平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有效率、住院费用、焦虑自评量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共20个项目,每项按l-4级评分:1分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分为少部分时间有,3分为相当多时间有,4分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有,其中第5、9、13、17、19项为反向计分。得分范围20-80分,分数越高,说明焦虑程度越重[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问及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组患者焦虑评分比较
两组入院时的S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05),但在舒适护理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舒适护理理论由Kolcaba于1995年提出,他将舒适护理与整体护理联系起来,认为舒适护理应作为整体护理的过程和追求的目标,促使基础护理与护理研究更加注重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4]。舒适护理的目的是让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在生理、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对治疗充满信心,以促进疾病的康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以青壮年最为常见,是可以完全治愈的疾病之一,但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达5%-10%[5],大出血时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患者由于产生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精神容易紧张、恐惧,从而加重出血或诱发再出血,使其舒适度下降。针对此种情况,护士在护理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时,除了以轻柔的动作、精湛的技术、丰富的专业知识、体贴周到的爱心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环境、饮食、社会舒适护理外,还应在护理技术创新研究中重视舒适效果的评价,使患者缓解心理压力,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良好的社会支持是满足患者舒适的重要条件,护士亲切的问候、关注的目光都会让患者从内心感到舒适,使其感受到舒适和亲人般的温暖,在心理、生理上获得满足和安全感,减少恐惧、紧张等负性心理引起的反射性血管扩张而加重出血。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做好充分的沟通,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为前提,才能提高其治疗过程中的舒适程度,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保持其情绪稳定和血压平稳[6],达到增强治疗效果的目的。表2结果显示舒适护理后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舒适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焦虑程度。表1结果显示舒适护理后患者平均止血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方面明显降低,提示舒适护理可以有效增强治疗效果。
因此舒适护理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治疗的信心,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与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护理质量,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对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肯定护理人员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莉莉,许丽力,叶志霞.晚期肝癌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90-192
[2] 王丽敏.舒适护理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18(18):175-176
[3] 章爱芳. 舒适护理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7-8
[4] Kolcaba KY.The art of comfort care[J].Image J Nurs Sch,1995,27(4):287-289
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人体解剖教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科学,其对于人体的探索而言,会积极的联系很多内容来完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亦或是未来,人体解剖教学都是在不断前进的,绝对不可能通过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来完成,这对学生的发展和专业的进步,并没有太大的积极作用。
一、人体解剖教学的问题分析
1.课堂教学占有比例过于严重
就人体解剖教学本身而言,其在开展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占有的比例是非常突出的,这就促使很多学生对于人体解剖教学的理解非常表面化,虽然在考试当中表现为合格的状态,但是想要在最终的成绩和能力上提升,则会非常的困难[1]。首先,教师本身习惯于在课堂上开展知识的讲解。但是人体解剖教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当老师长期开展课堂教学以后,学生会被这种教学手段进行限制,无论是在动手能力上,还是在知识的理解上,都表现的非常小心,即便学生进入到实习当中,依然没有办法对各项知识充分的利用,由此造成的学生发展阻碍是比较强烈的,同时难以在短期较好的消除[2]。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表现为重复性的知识教学。我国在现代化的发展中,生物技术、医疗技术都在不断的革新,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对相关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做出融合应用,这就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表现为大幅度的下降现象,还会由此造成很多的不良影响,给人才的大批培养,构成严重的阻碍。
2.尸体处理不足
在人体解剖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会用到很多的尸体和标本。但是部分高校在对尸体、标本的处理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仅仅是通过常规的方法来完成,这就直接导致人体解剖教学的安全性出现问题,给很多学生的身体健康,都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其在开展人体解剖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尸体、标本开展处理时,利用甲醛处理来完成。甲醛本身就是一种有害性的物质,并且在挥发性、致癌性方面表现的特别强烈。经过甲醛处理以后,尸体、标本会存在强烈的刺鼻气味,教师在开展人体解剖教学的时候,也会吸入较多的甲醛气体,这就对师生都造成了强烈的身体伤害[3]。长期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开展人体解剖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并且由此而罹患一些慢性病,对学生的将来成长而言,将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考虑到现场环境的恶劣,很多学生都表现为远观学习现象,这样根本无法对人体解剖教学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即便能够正常毕业,学生也无法从事本专业的对口工作。
3.盲目操作现象突出
人体解剖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较多,因此未对所有的学生都开展积极的教学和指导,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实施解剖的过程中,缺乏对人体结构的整体认知,在操作的盲目性方面特别的突出。分析认为,盲目性的开展解剖操作,会对标本造成强烈的破坏,同时也导致不可再生资源的严重浪费现象。在此种状况下,根本无法保证每一个同学,都能拥有二次改正的机会,在人体解剖教学当中,直接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由此可见,人体解剖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虽然在执行的时间上较长,可是本身并不适应当下的教流,在很多地方都需要做出积极的改进,否则无法在最终的教学成绩上得到更好的提升,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会持续的恶化。
二、数字化技术在人体解剖教学中的应用
1.建立完整的三维图像
人体解剖教学在开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在于,必须将人体做出清晰的分析,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来完成,无论是应用图片完成,还是具体的解剖处理,都没有办法取得较好效果。图片本身过于平面化,立体感不足;长期解剖的实施,不仅没有较多的标本,还容易给学生造成身心伤害。因此,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结合人体解剖教学的多项要求,建立完整的三维图像。首先,在整体教学当中,可以将人体解剖教学的各项目标充分的分析,然后在高矮胖瘦不同的人?w三维图像建立上,达到针对性的特点,这样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学生就达到了一个直观的认知效果,在脑海中的知识体系建立,能够达到丰富的架构,在最终取得的成果上,也会非常的显著。其次,在局部教学当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在不同的脏器状况下进行分析,无论是病态还是健康状态,亦或者是各种局部病态的对比分析上,均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实施,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人体解剖的各项知识掌握上更加的显著,告别既往的记忆混乱问题。
2.将珍贵标本有效处理
在人体解剖教学当中,常常因为珍贵标本不足,导致教学进度缓慢,对学生的整体培养,也没有办法得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数字化技术应用后,很多的珍贵标本,都能够应用该项技术来处理,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得共享的效果。实验室的标本陈列室拥有一些珍贵的教学标本,受陈列室开放时间和容量限制,平时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仔细观察,我们将实验室的这些珍贵标本也制作成图片上传共享,供同学们随时浏览。实验室所用的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资源,我们也共享到平台,这样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处都能够进行学习,不但可以节约课堂时间,还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通过上网获取学习资源,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非常有利于进行自我测验和复习课堂讲授过的知识。
关键词:植保无人机;小麦;化学除草
中图分类号 S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2-0074-02
随着农村土地的流转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对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控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型植保机械、植保无人机的开发应用成为趋势。
除草剂是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除草剂的应用改变了靠人工、畜力和机械除草的状况,其省工、快速、高效的优点,使其在保障农业稳产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其防除的对象杂草与作物很接近,使用技术较其他类农药更复杂,施药要求更严格。长期以来,在除草剂的应用技术上一直强调要用足水量,而植保无人机用水量极低,在除草剂的应用上风险较大,因此植保无人机是否能够应用在除草剂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
TXA-翔农植保无人机是广州天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为明确其在小麦田杂草防除上的效果以及对小麦的安全性,扩大TXA-翔农植保无人机在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控上的应用范围,笔者于2015年12月在冬小麦田进行了无人机化除试验示范。
1 试验田基本情况
试验安排在桥区西寺坡镇幸福村,土壤为砂姜黑土,pH值为7.4,肥力水平中等,上茬作物为玉米。试验作物为小麦,品种为烟农19,于2015年10月15日机械条播。播种前每hm2施用15-15-15复合肥750kg、尿素750kg作为基肥。栽培管理措施与当地农业生产相一致,符合试验要求。
麦田主要杂草为冬小麦田阔叶类杂草,主要种类有: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L.)Schur.]、猪殃殃[Galium aparine L.var.tenerum(Gren.et godr.)]、独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等。施药时杂草密度为90~267株/m2,杂草处于2~10叶期,其中播娘蒿大部分5叶,大的达到10叶,猪殃殃2~7个分枝,播娘蒿和猪殃殃约占杂草总量的95%以上。此时小麦处于苗期(5~7叶)。
2 试验设计和安排
本试验施药机械为广州天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TXA-翔农植保无人机,高压雾化喷头,药滴微粒直径70~120μm,可携带16kg药液。使用除草剂为陶氏益农公司生产的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锐超麦)。
试验共设4个处理,处理1~3分别为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60g/hm2、75g/hm2、90g/hm2(加专用助剂),处理4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为0.33hm2(100m×33.33m),小区按照除草剂使用剂量依次排列,设空白对照。
施药时间为2015年12月8日上午,用水量30kg/hm2,共施药1次。施药时天气多云,温度5~12℃,东南风3~4级。12月上、中旬当地以晴好天气为主,几乎无降水,平均气温3~5℃,与历年相当,日照103h,日照充足,整个越冬期以阴雨雪天气为主,其中有2次降雪过程,无明显积雪;较历年偏低约1℃,日照约43h,较历年偏少约20%。
3 杂草防效调查时间、次数和方法
本试验共调查4次,分别于施药当天(2015年12月8日)调查杂草基数,药后7d(2015年12月15日)、药后35d(2016年1月14日)、药后75d(2016年2月26日)调查杂草数。每小区调查4点,每点0.25m2,调查杂草的种类、株数,最后一次称取杂草鲜重(去除根上泥土)。
药效计算方法:
4 调查分析
在调查杂草防效的同时观察作物生长情况,观察药剂对小麦有无药害,记录药害的类型和程度,描述小麦药害的症状(生长抑制、失绿、枯斑、畸形等)。
于小麦收获前(2016年5月25日)测产,每个处理随机取4个点,每点0.25m2,调查有效穗数,计算出1hm2穗数。同时每点随机选取20穗,带回室内考种,调查穗粒数、千粒重等。
产量计算方法:
理论产量(kg/hm2)=1h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10-6×85%
5 结果与分析
5.1 不同处理对作物安全性 在调查杂草化除效果的同时同步观察小麦生长状况,飞机防治区域小麦植株生长正常,未见药害症状发生,对作物安全。
5.2 不同处理对麦田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 施药后7d(2015年12月15日)调查,小麦生长正常,杂草药害症状不明显,但与空白对照相比,杂草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猪殃殃叶色发暗、呈灰黄色;播娘蒿叶片明显失水卷曲,草龄小的症状明显。施药后35d(2016年1月14日)调查,小麦生长正常,杂草出现明显药害症状,杂草生长量明显减少,防治田猪殃殃叶片失绿、发红发黄,开始枯萎,相继整株死亡,播娘蒿已经发黄干枯死亡。施药后75d(2016年2月26日)调查,小麦生长正常,药剂处理区杂草已干枯死亡,田间基本不见杂草。由于墒情适宜,气温又开始回升,空白对照区杂草开始迅速生长,播娘蒿和猪殃殃普遍在10叶以上。由表1可知,使用TXA-翔农植保无人机应用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锐超麦)防治小麦田阔叶杂草,对麦田主要阔叶杂草具有较好防治效果,该药剂3种浓度对播娘蒿的防治效果在98.7%~100%,对猪殃殃的防治效果在98.07%~100%,鲜重防效在98.86%~100%。
5.3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试验期间多次田间观察,无人机防治区小麦生长正常,未见药害症状发生,对作物安全。由于2016年4月份以来当地降雨频繁,土壤墒情适宜,空白对照区杂草后期迅速生长,特别是播娘蒿显著高于小麦,拔除田间杂草(称量鲜重)后,明显看出空白区小麦纤细,生长受到影响。小麦收获前测产结果(详见表2)表明,防治区不论是1hm2穗数,还是穗粒数、千粒重均高于未防治区,增产率在21.72%~28.60%,增产效果明显。
6 结论和建议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田应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化学除草是可行的,选择安全性高的除草剂,不仅可以保证除草效果,对小麦生长安全,而且对最终产量没有不良影响,增产效果明显。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22-02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才培养作为一种多主体联动的育人模式,不是学校的“内部事务”,而是涉及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1],必须要有社会的广泛参与。产学研合作,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2],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也是当代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一、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3]。它最早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赫尔曼・施耐德提出,主要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技能学习,以提高毕业后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主要针对工科专业学生。美国职业教育学会后来正式界定产学研合作教育为“一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理念”[4]。
(二)国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
当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产学研合作教育也在学习和摸索中,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有所偏重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概括起来,其基本模式主要如下。
1.学习式产学研合作模式。此种模式学生的培养主要在学校进行。在学生培养方案中,除了特定的理论学习以外,还嵌入了实习实训教学模块。一方面,可利用学校的实验设备,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来进行学习,如工程制图、精工实习等;另一方面,可将企业的特定需求模块加入到教学环节中,由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负责进行讲解和培训,培养学生特定的知识,其核心是理论学习中加入特定的实训模块,由教师进行示范引导,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
2.参与式产学研合作模式。参与式产学研合作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新性。即在校企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参加由企业冠名或赞助的带有一定企业需求的各种项目比赛、竞赛活动、科技活动和社团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创新来完成相应项目,从而得到能力的锻炼和自身素质的提高的一种模式。其核心在于学生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3.体验式产学研合作模式。体验式产学研合作模式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此种模式需要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现场或工程实地进行学习和锻炼,包括认知参观、顶岗锻炼、带薪实习,以及“3+1”分段式培养和“订单式培养”等。此种模式能够给予学生真实的企业环境和工作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有着直观的感受和亲自的体验,从而能够真正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但此种模式又受到众多条件如实习时间、场地等的限制,往往不能够深入。
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国外进行了很多年,其中美国的CBE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和加拿大的“三结合”模式最具有典型性,但又各有侧重,均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技能。相比国外,国内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仍然停留在以教学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主、以完成任务为主的“三为主”状态,产学研合作培养方案系统性设计不足,动力机制缺乏,存在着时间分散、针对性不强、深入程度不够、考核困难等众多问题。
1.产学研合作教育系统性不足。当前,各大高校包括职业院校在进行大学生培养时,都把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一个方面加入到了培养方案中去,但实施效果却并不明显。对学生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停留在参观了解、顶岗实习的初级阶段,参观了解和顶岗实习也都是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实践时间长短不一,实践的内容大同小异,不具有个人针对性,没有相应的考核和效果评估,学生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2.产学研合作教育动力机制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涉及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理论上讲可以三方互利共赢,但实际操作中,合作的动力机机制往往不足。特别是作为合作教育中的企业方,因其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这种合作又往往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因此企业在合作中的动力不足。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主体,虽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动力,但限于经费、安全等问题,并且随着扩招带来的影响,根本不能组织那么多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同时很多指导教师本身就缺少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导致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作为直接受益人,也想着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得到能力的提升,但往往缺少相应的机会,同时习惯了学校相对轻松的学生生活,心态和投入不足,导致最终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3.产学研合作教育考核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难以考核,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产学院合作模式,也没有一个规范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考核范式,效果评估体系没有有效的建立起来,导致产学研合作更多的是注重过程,考核易流于形式。考核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而对学校、企业没有相应的考核任务。对学生的考核也主要以学校为主,企业缺乏对学生有效考核的激励(责任),往往是出具一个实习证明就匆匆了事。
三、“三位一体四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综合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来看,美国的CBE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英国的“三明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追求,德国的“二元制”注重职业教育,均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国内学习式、参与式和体验式三种类型的合作模式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培养,有很多与国外有共通的地方,学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时,应结合各个模式的优势,通过“三位一体”“四结合”来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
1.三位结合系统性设计产学研合作培养方案。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性设计,可参照国外先进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综合各种模式所具有的优点,并结合各个学校的教学实际,设计从学生入学到离校各个阶段的产学研合作内容,从认知到了解到参与到体验到创新的阶段式成长过程,并针对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培养内容和考核方式,把学习、参与与体验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生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学生学习成长档案。通过在资源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时间上保证、在内容上深入、在效果上反馈,真正建立起产学研紧密结合,一体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机制。
2.四方联动共同促进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在国外得到了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设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管理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奖励等方式来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和企业则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加强合作,通过灵活的制度安排,整合各自资源投入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来,真正做到产学研参与的各方各得其所、各有获益。高校要建立面向行业、面向产业的教育培养模式,要切实根据企业需求制订定学生的培养方案;企业也要履行好社会责任,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学生个人要充分利用好实习实践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将所学和所用无缝对接,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用结合。
3.建立绩效反馈的闭环系统。除了做好产学研合作的规划系统外,在实施层面,还要加大对过程的管理和考核,要通过绩效的管理和反馈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学校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考核方式,增加教师工程化实践能力和指导水平,出台措施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企业应建立学生实践班导师制度,认可班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业绩,并给与相应的奖励和补助;学生的考核要注重全过程的量化和跟踪,并注重反馈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行业主管部门要建立起对学校和企业主体单位的考核指标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学校和企业有动力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来。
结束语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多方参与、具有显著实践性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前的职业性准备。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方的合作参与,需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需要将学生的所学与应用联系起来,需要将实验室、实训室与以后的工作室、操作室联系起来,做到产学结合、学用结合,真正成为到用人单位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社会满意的“人民满意教育”。
参考文献:
[1] 隋幸华,刘理.简论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J].云梦学刊,2013,(1).
[2] 郭广银.产学研合作: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使命[J].求是杂志,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