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5 10:08: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专高等教育辅导,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第九讲
三角函数的概念、诱导公式与三角恒等变换
2019年
1.(2019北京文8)如图,A,B是半径为2的圆周上的定点,P为圆周上的动点,
是锐角,大小为β.图中阴影区域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A)4β+4cosβ
(B)4β+4sinβ
(C)2β+2cosβ
(D)2β+2sinβ
2.(全国Ⅱ文11)已知a∈(0,),2sin2α=cos2α+1,则sinα=
A.
B.
C.
D.
3.(2019江苏13)已知,则的值是
.
2010-2018年
一、选择题
1.(2018全国卷Ⅰ)已知角的顶点为坐标原点,始边与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上有两点,,且,则
A.
B.
C.
D.
2.(2018全国卷Ⅲ)若,则
A.
B.
C.
D.
3.(2018北京)在平面坐标系中,,,,是圆上的四段弧(如图),点在其中一段上,角以为始边,为终边,若,则所在的圆弧是
A.
B.
C.
D.
4.(2017新课标Ⅲ)已知,则=
A.
B.
C.
D.
5.(2017山东)已知,则
A.
B.
C.
D.
6.(2016年全国III卷)若,则=
A.
B.
C.
D.
7.(2015重庆)若,,则
A.
B.
C.
D.
8.(2015福建)若,且为第四象限角,则的值等于
A.
B.
C.
D.
9.(2014新课标1)若,则
A.
B.
C.
D.
10.(2014新课标1)设,,且,则
A.
B.
C.
D.
11.(2014江西)在中,内角A,B,C所对应的边分别为若,则的值为
A.
B.
C.
D.
12.(2013新课标2)已知,则
A.
B.
C.
D.
13.(2013浙江)已知,则
A.
B.
C.
D.
14.(2012山东)若,,则
A.
B.
C.
D.
15.(2012江西)若,则tan2α=
A.−
B.
C.−
D.
16.(2011新课标)已知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轴的正半轴重合,终边在直线上,则=
A.
B.
C.
D.
17.(2011浙江)若,,,,则
A.
B.
C.
D.
18.(2010新课标)若,是第三象限的角,则
A.
B.
C.2
D.2
二、填空题
19.(2017新课标Ⅰ)已知,,则
=__________.
20.(2017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角与角均以Ox为始边,它们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若sin=,则sin=_________.
21.(2017江苏)若,则=
.
22.(2016年全国Ⅰ卷)已知是第四象限角,且,则
.
23.(2015四川)已知,则的值是________.
24.(2015江苏)已知,,则的值为_______.
25.(2014新课标2)函数的最大值为_______.
26.(2013新课标2)设为第二象限角,若
,则=_____.
27.(2013四川)设,,则的值是____________.
28.(2012江苏)设为锐角,若,则的值为
.
三、解答题
29.(2018浙江)已知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它的终边过点.
(1)求的值;
(2)若角满足,求的值.
30.(2018江苏)已知为锐角,,.
(1)求的值;
(2)求的值.
31.(2015广东)已知.
(Ⅰ)求的值;
(Ⅱ)求的值.
32.(2014江苏)已知,.
(1)求的值;
(2)求的值.
33.(2014江西)已知函数为奇函数,且,其中.
(1)求的值;
(2)若,求的值.
34.(2013广东)已知函数.
(1)
求的值;
(2)
若,求.
35.(2013北京)已知函数
(1)求的最小正周期及最大值.
(2)若,且,求的值.
36.(2012广东)已知函数,(其中,)的最小正周期为10.
(1)求的值;
(2)设,,,求的值.
专题四
三角函数与解三角形
第九讲
三角函数的概念、诱导公式与三角恒等变换
答案部分
2019年
1.解析
由题意和题图可知,当为优弧的中点时,阴影部分的面积取最大值,如图所示,设圆心为,,.
此时阴影部分面积.故选B.
2.解析
由,得.
因为,所以.
由,得.故选B.
3.解析
由,得,
所以,解得或.
当时,,,
.
当时,,,
所以.
综上,的值是.
2010-2018年
1.B【解析】由题意知,因为,所以,
,得,由题意知,所以.故选B.
2.B【解析】.故选B.
3.C【解析】设点的坐标为,利用三角函数可得,所以,.所以所在的圆弧是,故选C.
4.A【解析】由,两边平方得,所以,选A.
5.D【解析】由得,故选D.
6.D【解析】由,得,或,
,所以,故选D.
7.A【解析】.
8.D【解析】由,且为第四象限角,则,
则,故选D.
9.C【解析】知的终边在第一象限或第三象限,此时与同号,
故,选C.
10.B【解析】由条件得,即,
得,又因为,,
所以,所以.
11.D【解析】=,,上式=.
12.A【解析】因为,
所以,选A.
13.C【解析】由,可得,进一步整理可得,解得或,
于是.
14.D【解析】由可得,
,,答案应选D。
另解:由及可得
,
而当时,结合选项即可得.答案应选D.
15.B【解析】分子分母同除得:,
16.B【解析】由角的终边在直线上可得,,
.
17.C【解析】
,而,,
因此,,
则.
18.A【解析】,且是第三象限,,
.
19.【解析】由得
又,所以
因为,所以
因为.
20.【解析】与关于轴对称,则
,
所以.
21.【解析】.
22.【解析】因为,所以
,因为为第四象限角,所以,
所以,
所以,
所以.
23.【解析】由已知可得,
=.
24.3【解析】.
25.1【解析】
.,所以的最大值为1.
26.【解析】,可得,
,=.
27.【解析】,则,又,
则,.
28.【解析】因为为锐角,cos(=,sin(=,
sin2(
cos2(,所以sin(.
29.【解析】(1)由角的终边过点得,
所以.
(2)由角的终边过点得,
由得.
由得,
所以或.
30.【解析】(1)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
因此,.
(2)因为为锐角,所以.
又因为,所以,
因此.
因为,所以,
因此,.
31.【解析】(Ⅰ).
(Ⅱ)
.
32.【解析】(1),
;
(2)
.
33.【解析】(1)因为是奇函数,而为偶函数,所以为奇函数,又得
所以,由,得,即
(2)由(1)得:因为,得又,所以因此
34.【解析】(1)
(2)
所以,
因此
35.【解析】:(1)
所以,最小正周期
当(),即()时,
(2)因为,所以
因为,所以
所以,即
36.【解析】(1).
(2)
关键词:澳门施政报告;高等教育;多元人才培养;均衡;优质
一、 高等教育
2014年,特区政府将继续贯彻“教育兴澳”的指导方针,把培养多元人才,加强与大专学生的联系,提升居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作为重点,并支持院校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均衡发展,以配合本澳经济持续发展和适度多元的需要,培育优秀人才。同时,积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资源投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着手研究制定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蓝图,促进教育素质的持续提升,逐步深化及完善高等教育人才资料库的内容,为特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持续完善法规制度,促进高教稳步发展
为促进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将系统地完善相关法规制度,首先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法律的立法进程,之后陆续开展高等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及运作、高等教育教育基金、高等教育协调委员会、高等教育规章、高等教育评鉴制度、高等教育学分制等配套法规的拟定工作,在保障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同时,加强高等院校运作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透过调整高教行政部门的架构和职能,以配合澳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为有效落实和执行相关法律制度的各项规定创造有利条件。
有序推进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蓝图的拟定工作,按照蓝图的内容框架,委托学术机构就本澳高教发展的关键议题开展研究,包括制订各级资历的能力指标,以作为评估高教毕业生能力及素质的基准,为高教未来发展规划厘定人才培养的目标。
积极落实特区政府与葡萄牙等国家和地区相关部门所签署合作协议中的各项工作,跟进《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有关高教领域的合作项目,建立粤澳高教行政部门的联络机制,为两地院校构建交流平台,以促进高教领域不同层次的合作。
(二)支持院校均衡发展,创设更佳就学条件
进一步强化对高等院校的财政支持,协助院校持续完善教学设施,开展各类有助提升教育素质的发展性计划。同时积极对“澳门高校图书馆联盟”提供行政支援,并对联盟未来开展的计划给予适当协助,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大的支持。
检视研究生奖学金的名额和金额,并因应学生的不同需要,探讨以多元的形式,进一步支持和鼓励居民持续深造。继续发放大专学生学习用品津贴,并考虑将其发展成为一项长期措施,减轻学生在购买书籍、参考资料和各类学习用品方面的经济负担。同时透过分析现时由不同公共部门所提供的高等教育领域各类奖、助、贷学金的对象,申请办法及发放条件等资料,探讨较合适和可行的整合方案供日后建立的“高等教育基金”考虑,以利于实现资源的集中运用和整体规划,更有针对性地培育社会所需人才,并让居民获得更适切和全面的财政支持。
继续协调由参与联合招生考试的相关院校共同组成的工作小组,拟定考试大纲和评核标准,以及编制模拟试题,并与教育界保持密切沟通,听取意见,让相关联合招生考试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因报考本澳不同高校的多个入学考试所带来的压力,同时能降低相关院校招生考试的行政成本。
(三)构建素质保障机制,推动院校迈向优质
经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并结合根据本澳高教的规模及特殊性所制定的高等教育评鉴制度的框架,以及委托专业学术机构厘定的评鉴手册,与院校协调开展先导计划,以检视相关手册所订定的评审范围和内容清单在执行上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各院校争取其专业学科获得相关国际专业机构的认证,组织本澳院校相关人员拜访外地评鉴机构及相关院校,汲取经验,为日后评鉴制度的实施作好准备。参考专业机构就学历认可制度需求所进行研究的结果,考虑开展各项相关的跟进工作。
继续组织本澳高等院校领导的联席会议,共同就本澳高等教育相关事务进行商议,促进各院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组织本澳院校人员拜访外地学籍资料管理机构,透过现场了解和互动交流,观摩和学习有关经验;开展各类促进院校教职人员专业成长的活动,支持和鼓励本澳高等院校教职人员进行学术研究,发表学术论著及研究成果,并提供适当资助。
(四)完善人才资料数据,加强培育多元人才
持续完善和优化本地及非本地高教课程资料系统,向院校和相关机构推广使用“澳门高等教育资料库”的电子平台,以优化资料的搜集及管理工作。继续更新和完善本澳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资料,并搜集国际间的同类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了解澳门高教发展的情况。
持续搜集于本澳及外地升读高等院校的本澳学生就读专业科系的资料,更全面地掌握本澳未来专业人才的分布情况;同时有序扩大研究范围,委托学术或专业机构就会计、翻译、工程等行业开展未来对具高等教育学历人才需求预估的研究,并进行人才供求资料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人才资料库的内容,并适时对外公布相关资讯;一方面为市民大众,尤其是准备就读高等教育课程的学生及其家长,了解未来人才资源方面的市场供需情况创造条件,以便作出适当决定,另一方面让各院校更能配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而调整课程设置,开办更多不同专业范畴的高教课程,为社会培养多元人才。
(五)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协助学生规划未来
规划和拓展“大学生中心”的服务,除为大专学生创设一个举办多样化具发展性活动的空间之外,同时升学、就业相关的各类有用资讯,并协助大专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积极提升大专学生的软实力,让其逐步成为面向大专学生及有意升学居民的一个综合服务窗口,充分发挥该中心在支持和培养未来人才方面的作用。
继续与教育部合作开展内地高校研究生课程考试,优化内地普通高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及台湾地区学生相关考试的报名程序,并强化开展保送生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和家长深入了解相关升学资讯。继续邀请本澳及外地教育机构来澳参加教育展览,让学生获得充足的资讯以规划升学路向。另外,协调本澳高等院校往内地招生,并参与内地及海外举办的国际教育展,宣传推广本澳高等教育,吸引外地优秀学生来澳升学,丰富校园多元文化,扩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研究建构学生辅导服务的框架,同时持续为院校的辅导人员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推动院校辅导服务的进一步完善。拟定有关危机事件的相关通报机制,以便对突况予以妥善和迅速地处理。
(六)关顾维系大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持续优化与本澳及外地升学的大专学生保持联系的网上平台,除提供更全面和及时的各类资讯,并作为发表意见和相互交流的平台之外,亦为中学生及其家长开拓与大专学生沟通的渠道。同时继续定期邀请专业人士和政府官员与学生进行网上对话,让在各地升学的学生透过与讲解嘉宾的互动问答,了解本澳不同专业范畴的最新资讯,鼓励学生及早规划未来路向。
透过“高校学生社团年度活动资助计划”,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各类有助其身心健康发展和开拓视野的活动,并在领导与被领导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培育其组织、统筹及协调能力的人才。同时透过特别专项的资助,加强有关人才培育方面的支援,提供机会让学生发挥才能,展现创意,回馈社会,并引导其从多方面了解“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施情况。配合学生在全面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高校校际学生活动,并持续推出国情教育、文化交流、语言学习等系列性活动,促进院校之间的学生交流,让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透过亲身的参与和体验,获得更多不同的学习经验,进一步认识祖国,拓展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及个人竞争力。
继续于节假期间开展大专学生实习计划,让学生累积社会经验,拓展人际网络,为将来投身社会作好准备。持续举办资讯及通讯科技领域的创业计划大赛,同时提供资金、设施及技术的支援,协助获奖者实践其创业计划。筹设奖项表彰具卓越学术表现的大专学生,以表达社会对其努力的肯定,提升其荣誉感及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七)积极推进修章进程,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1“双证书”教育模式
1.1基本情况
“双证书”教育模式,是对我校中专生同时实行大专自学考试学历教育,中专生通过中专和大专自学考试教学计划规定的科目考试后,学习第三年获得国家颁发的普通中专毕业证书,第四年获得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与西北民族大学联合颁发的自学考试大专毕业证书,即“双证书”。
1.2学制
在普通中专三年制基础上,增加一年,即实施“3+1”四年制模式。前3年主要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第四年进行临床实习。
1.3开设课程
大专自学考试规定有17门统考课程(见表1),其中8门为国家统考课程(以下简称国考课),要求参加国家统一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另外9门为过程性考核课程(以下简称校考课),要求学校自行组织考试,但必须按国考课卷样进行命题和制卷,并将试卷报兰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备案。
2“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意义
2.1社会需求
社会需要更多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但目前该类人才在量和质上已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建设[1]。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提出,到2010年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不应低于30%,三级医院该比例不应低于50%,二级医院该比例不应低于30%。社会需求使医疗卫生机构对护理人员学历层次的要求呈递增趋势。徐莹[2]对我国内地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79家医院对护理人员学历需求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2003—2007年,医院对中专学历人员的需求逐年减少,招聘中专生比例从50.6%下降至25.0%,需求大专/高职、本科学历人员呈逐年递增趋势。(2)2009—2013年,大专/高职学历人员是医院需求的主体,对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3)到2013年,医院希望大专/高职和本科学历人员成为护理人员队伍的主体,92.1%的三级医院和69.4%的二级医院认为中专学历护理人员比例不应超过20%;69.7%的三级医院和74.1%的二级医院认为大专/高职学历护理人员比例不应低于50%;60.5%的三级医院和43.5%的二级医院认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护理人员比例不应低于30%,即护理人员总体学历结构为:中专∶大专/高职∶本科及以上比为2∶5∶3。由此可见,构建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和培养高学历护理人员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卫生职业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2.2甘肃省护理人员培养需求
截止2010年年底,甘肃省共有17所医科类院校,其中中专卫校12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所,医学院校3所。全省护理专业学生规模统计见表2。从表2可知,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毕业生仅占培养量的20%左右,研究生培养为0,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显著匮乏。徐莹[2]对我国内地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79家医院的9774名护理人员的学历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2.3%的护理人员起始学历是中专,三级医院和位于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医院的护理人员起始学历相对较高,东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护理人员起始学历相对较低,西部地区护理人员最高学历低于其他地区(中部、东部、东北部地区)。从表2可知,我省护理专业中专学历层次在校生、招生和毕业生数量遥居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之上,无论与国家要求、还是医院需求标准都有较大差距,学校低学历培养与医院高学历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目前,大量中专毕业生无缘进入医疗机构,而医疗机构录用不到渴求的人员。提升护理人员学历层次无疑是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因此,拓宽护理专业高学历层次培养的渠道势在必行。
2.3锻炼和培养学生能力
在中专学习过程中,中专生试图通过大专自学考试,完成高等教育获取大专毕业证,这意味着他们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2.3.1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
通过大专自学考试,对中专生来说绝非易事,需要有很强的自制力和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此过程中,中专生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与信念得到很好的历练与升华。
2.3.2培养学习能力
中专生学专自学考试课程,在收获知识、改变自身学历层次的同时,不仅扩展了视野,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改善了知识结构,最重要的是锻炼、培养了受用终生的学习能力。因为中专生为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会不断思考、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后续本科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2.3.3提升就业能力
“双证书”教育模式,给优秀的中专生创造了提升自己学历层次、跨越用人单位录用门槛的渠道与机会。在学习、深造过程中,知识层面的拓展增强了中专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医疗机构录用大专及以上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其目的也基于这些能力,因为高能力带来的是服务质量的提升。“双证书”教育模式的中心指导思想,就是提升就业能力、满足社会服务需求。
3“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3.1不断修订教学计划,确保通过大专自学考试
中专生能否获得大专自学考试毕业证,是衡量我校办学质量的客观性指标。因而首当其冲必须精心设置国考课。笔者于2010年申请校级课题“甘肃省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双证书大专班教学计划研究”,以课题作支撑,深入探索与研究大专自学考试课程设置。3.1.1根据生源差异,设置两种国考课授课学期和考试安排试点中,“双证书”班生源起点为两种:一年级录取起点和二年级选拔起点。根据两种中专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和8门国考课的开课顺序及考试课程、时间安排,设置各自授课学期和考试安排(见表3)。
3.1.2满足教学、适宜学生,设置统考课教学时数
足够的理论学习时间,是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的重要保障。根据对中专生的“课程学习最佳时数”调研,设置17门统考课时数(见表4)。除3门国考课中专教学计划内未开设外,其余14门为中专教学计划内原有课程,其中9门增加了1~3学时/周(共17周),最多的1门课程病理学增加学时数达75学时。
3.1.3根据国考时间和复习需求,调整学期教学计划
国家自学考试时间是每年的4月、7月和10月,而学校课程结课时间为1月和7月,存在着国考课结课与国考时间不一致的问题。根据“授课教师及学生国考课考试需求”的调研,调整学期教学计划:(1)上学期的国考课在下学期顺延教学时至国考,顺延时间里由教师引领中专生全面复习;(2)在考试前1周停课,冲刺复习备考;(3)将调整的给予国考课顺延课时的课程,在考试结束后增加课时开设。实践证明,调整教学计划,极大地提高了国考课的考试合格率。
3.1.4重中之重———护理技能训练,调整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授课安排
较多的理论授课安排,挤压了中专生护理实训技能的学习和操作训练的时间。高层次理论学习是提升职业素质的前提,但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能教育,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方针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发展技能为核心,所以技能学习与训练是教学计划的重中之重。第5学期和第6学期,已完成5~6门或8门国考课考试,学习压力减轻,在这两学期增加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程课时,4学时/周(共22周),总时数达88学时,中专教学计划要求时数为90学时;加上前期各专业课理论授课中一定的实训时数,专业技能实训总时数达400学时以上,超过中专教学计划要求的380学时。
3.2围绕提升国考课考试合格率,不断推出管理举措
“双证书”教育模式面临的最大困难是8门国考课考试合格率低的问题。完善的教学计划固然是提高合格率的第一要素,但管理的作用不容忽视。
3.2.1尝试以不同方法选拔优秀生源
除教学计划外,生源素质是保证国考课考试合格率的第二要素。目前我校2008、2009、2010和2011级共有28个班级的1689名学生,分别采用4种方式组建“双证书”班:(1)入学一年后,根据理论考试成绩(80%)+操行成绩(20%),按每班前10%的比例选拔中专生组建(2008级1~2班);(2)全体新生入学后,通过语文、化学和英语考试选拔的方式组建(2009级3~8班);(3)招生时确定“双证书”录取分数线,根据中考分数和报名志愿,直接录取组建(2010级9~14班);(4)入学一年后,采用本学期3门医学课考试成绩再选拔的方式组建(2011级)。2008、2009、2010级国考课考试合格率对比(见表5),显然2008级入学一年后再选拔方式最为理想,但工作任务繁重。
3.2.2选择优秀教师授课,优秀班主任管理
一流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一流班主任是保证班级管理质量以及教育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学校选派高级讲师和青年骨干讲师授课,选派资深、优秀班主任担任班级管理工作。
3.2.3考前组织召开教学和考试安排会议
每次国考课考试前1个月和1周,教务科组织授课教师和班主任召开教学和考试安排工作会议,针对考前教学和辅导、班级管理等存在的问题,认真听取意见,积极督促和协调相关人员做好考试服务工作。
3.2.4给予考试奖励,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制定《甘肃省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双证书”班自学考试奖励办法》,根据各班考试合格率给予授课教师和班主任不同数额的奖金。物质奖励既是对工作的肯定,也是激励教师致力于教学研究或班级管理,提高整体办学质量的措施。3.2.5定期召开教学及管理研讨会2010—2011年,教务科共召开3次授课教师和班主任参加的教学及管理研讨会。会议上,授课教师和班主任针对教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交流经验,提出建议。群策群力,促使“双证书”教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学考试 专升本 高职高专学生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60-0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升本”工作是国家考试和学校助学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研究、探讨并确定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自考生培养目标与业务规格要求,构建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根本的自考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自考生的人文素质、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升本”概述
1.1 自学考试“专升本”的含义
专升本考试是大学专科(高职高专)学生进入本科学习的选拔考试的简称,是中国教育体制大专层次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的考试制度。他是由符合国家要求的高职高职院校组织在校学生,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院校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的相关助学辅导,他可以实现学生接受继续教育、取得更高层次学历的诉求。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专科课程,一边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学习本科阶段的课程并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在毕业的时候获得国家认可的自考本科学历。
1.2 自学考试“专升本”报考条件
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明确规定,自学考试专升本专业的招生对象,是列入国家计划、经招生部门正式录取的各类高职高专院校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高职高专院校不得招收非本校在读学生参加专升本试点。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在校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向所在学校的自学考试管理部门报名,报考的专升本专业与专科所学专业相同或者相近。如果是跨专业报考的,而加考课程。根据省考办有关规定,本省不接待外省新考生报名。对于违规报名的考生和违规接待考生报名的县(市、区)招考办,省考办将依照《关于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名考试补充规定》(吉考办字[2009]42号)文件规定对考生按违规处理,同时将撤销违反报名规定的县(市、区)招考办的自学考试考点资格。
1.3 自学考试“专升本”助学管理
《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与高职高专教育衔接试点工作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专升本专业助学辅导工作由高职高专院校负责实施,辅导地点设在高职高专校内。主考高校根据专升本专业计划的课程设置和学制年限,与高职高专院校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助学辅导计划。要指定专门的部门负责专升本工作的开展,并配备相应的专职管理人员。高职高专院校要设置或指定一个职能部门负责专升本教学与管理的日常工作。要明确专升本专业的主管领导、教务及考务人员、专职辅导员。主管领导负责专升本专业全面工作,包括:宣传发动工作和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教务及考务人员负责做好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辅导员负责落实考勤制度,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的管理。文件还指出,对于任课教师的选择要遵循有责任心、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原则,并且加强师资培训,以确保课程的教学时数,要建立专升本工作的督导制度,以此来加强专升本教学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2 自学考试“专升本”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意义
高等教育专升本有两大类型,即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和成人教育专升本,他是配合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实现大众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实现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其教育优势如下所述。
2.1 学习费用低
对于现有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师资力量,这对于参加“专升本”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教学、辅导环节本校的师资配置已经可以做到内部消化。这就意味着他们投入到参加“专升本”教育获得本科学历的费用相对于通过其他形式获得同等学力的费用要低很多。
2.2 学习周期短
自学考试“专升本”的课程学习周期一般为两年左右,学习周期较短,如果高职高职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开始参加“专升本”课程的学习,那么如果未出现过挂科情况,三年专科学习结束的时候,就可以同时修完本科。如果在此期间并没有参加过“专升本”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在毕业后继续参加本科的学习,只不过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离校后就没有了学校时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以及学校对在校生的优惠政策,想要拿到证书的难度就会相对增加。
2.3 较好的优惠政策,增加通过率
参加自学考试“专升本”的在校学生享受特殊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自考“专升本”专业充分体现了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用性与职业性特点,在确保基本理论够用的基础上,突出过程性考核,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很多课程学生在专科阶段已学过,学生通过参加主考院校协助高职高专院校组织的教学环节获得过程性学习考核成绩。全日制助学教育过程性考核(平时表现、平时作业和平时测验)成绩由学习服务中心负责组织考核,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考办”)监督审定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占学业综合评价成绩的30%。将每门课程涉及的基本理论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事例相结合,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以信息采集整理、小论文、大作业、讨论、竞赛、生产实践、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地进行综合测验,以促进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认真完成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课程实践由学习服务中心负责组织考核,省考办监督审定的成绩。课程实践成绩占学业综合评价成绩的10%。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有了这40分,学生的统考卷面成绩不用达到60分即可通过。极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学生在校生参加“专升本”所享有的独特优越性。
3 结语
自学考试对于主考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对主考院校来说,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扩大影响力,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学生来说,为学生提供了接受高一层次学历的机会;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他们走向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关于成立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工作机构的通知[Z].
[2] 关于开展高职高专衔接本科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通知[Z].
[3] 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示范学习服务中心改革措施[Z].
关键词: 职业学院大专生 就业心理 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使大专教育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大专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业等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大专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随之而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1]现在是本科生满街跑的时代,那曾风光一度的“大学专科”如今已被人形象地称为寒酸落魄的“弱势文凭”之一。与博士生、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等时髦名词相比,外面虽是春光明媚,但持“弱势文凭”的专科毕业生却遭遇寒冬之苦,在与本科生、研究生的竞争中,由于文凭的因素处于下风,与中专生同台竞争又略有不甘。有文献报道:大专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除略低于高三学生外,明显高于同年龄人群的平均水平,有的甚至达到40%。[2]我于2010年10月5日到12月初在江苏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教育实习,针对毕业生的专业和心理健康作了一次调查研究,并且结合调研结果,对他们进行了心理就业辅导和人生职业规划辅导,希望有助于指导他们度过毕业前的迷茫期。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江苏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班的学生为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方法,从300多名毕业生中抽取样本50人,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并以访谈为辅。
三、调查结果
我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职业类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考虑到所在班级正面临就业,因此根据问卷的相关内容,设计访谈提纲,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初步了解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心理。采取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抽样了50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份,经过对数据进行录入,采取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1.87%学生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
2.91%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都不自信;
3.94%的学生表示有从事其他专业工作的想法;
4.83%的学生认为先就业后深造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5.95%的学生认为在更高学历面前会自卑;
6.78%的学生希望去大城市工作;
7.85%的学生表示不懂职业规划有何作用;
8.78%的学生表示喜欢工作的流动性。
四、分析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获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了解到绝大部分职业院校大专生都在担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具有很强的学历自卑,就业自信心不强,没有生涯职业规划,对未来比较迷茫,同时职业院校的大专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要求较高,职业要求模糊。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给他们进行了一次就业心理辅导,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指导。
1.对职业院校大专生应该从入学起,就建立新生职业规划档案袋,班主任老师、新生、职业规划老师应该加强交流,为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提供动态的监控手段,也有助于学校就业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高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水平。[3]职业规划老师应该让学生在三年的学校过程中认识到职业规划的一般步骤,如图所示,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途经,并用高效行动去达成职业目标。
职业规划五步骤图
2.职业院校大专生应保持一个积极的就业心态,克服学历自卑症,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能力,变被动为主动。现在社会,正从“学历型”转向“学习型,资格技能型”,[4]学历证书已经不能完全证明一个人的职业能力,而职业院校以培养以动手能力强,实用性强的技工型人才模式的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所以职业院校的学生要重视平时的学习,克服浮躁心态,多动手操作,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为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做一个自信的准备。
3.职业院校大专生应该准确定位自己,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职业院校的学生要充分分析自己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应该认清就业形势,适应社会的环境,不要害怕工作环境的辛苦,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为自身的完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保证。在进行工作选择时,要选择对自己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样在工作的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经过压力的锻炼,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不能害怕压力,要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坚信、只要我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4.职业院校大专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潜在的优势,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和支持。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毕业了就不需要再学习了;还有些学生选择深造的目的仅仅是获得一个本科学历文凭,学生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落后于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标准。[5]信息时代要求人活到老、学到老,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变化,离开学校三年,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或许是落后的知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职业院校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工作之余随时更新知识,符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样才能在竞争环境中胜出。
五、调查总结
人作为一个比较模糊的主体,很难用数字测量,又极易受误导暗示。因此,我们对职业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状态,要采取积极性发掘而不是消极性暗示的态度,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地看问题。不能凭几个案例或问卷就轻易下结论。在社会飞速进步的大变迁时代,所有人都面临不断的心理挑战和社会压力,只有不断完善就业心理档案袋,才能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大专生就业心理健康。职业院校大专生需要在思想上做艰苦的准备,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就业选择中要注意面试的技巧,和用人单位诚恳地进行沟通,切不可弄虚作假。在就业过程中,要调整心态,自信地树立一个健康的就业心理状态,依靠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自己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曲振国.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25.
[2]陈选华.学生心理学基础[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251-252.
[3]陆洪.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7,8.
[4]谷松.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扬、泰”地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例[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