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的发展变化范文

乡村的发展变化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14 11:14: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乡村的发展变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的发展变化

篇1

关键词:郊区化 大城市边缘区 乡村变迁

Abstract: China since the 1980s, Beijing, Shanghai, Shenyang and other cities have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suburbaniz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henomenon of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urban population shift to non-urban areas from the central city. These non-urban areas are major cities of the towns and villages of the marginal zone. Edge of Metropolis as a special kind of geographical space, it’s nature is different from a typical city, there are different from the typical rural middle grou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uburbanization to metropolitan fringe area vill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urbanization. Explore a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mote harmony and unity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words: Suburbanization Edge of Metropolis Rural change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郊区化

1.1 郊区化的概念

城市郊区化,是一种分散型城市化,不是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历史过程,而是人口、就业岗位和服务业从大城市向郊区迁移的一种离心扩散过程。城市郊区化阶段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阶段,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使得居住和工业用地到主城区以外寻找空间,于是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从这一时期开始,城市土地资源有限、交通拥挤、污染等问题严重;反之,乡村的基础设施逐渐的完善,环境质量较高,乡村与城镇的发展迅速,城乡之间存在的这些差别形成了一种自然的驱动力——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和小城镇流动,人口迁移的空间层次拉大,从而出现逆城市化趋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也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1.2 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点

1.2.1 政府与市场运作共同推动城市郊区化进程

在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初期阶段,主要推动力源于政府,政府对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起支配作用。除此之外,政府还通过制度创新作用于城市郊区化进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了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具体是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不利于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流动的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等,打破过去僵化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市场准则和经济规律配置生产要素,让各种经济要素和人口能够根据比较利益选择自由流动和集聚,达到有效组合,促进经济的规模化与高级化,进而推动城市郊区化的进程。

1.2.2 工业郊区化先于人口郊区化

国内大城市主要表现为产业不断向郊区城镇迁移、新兴产业中心将会更多的集中在城市离心力较强的区域。在产业结构调整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及近郊区出现了一大批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乡镇工业园区。随着工业外迁先行郊区化,人口、商业与办公等逐渐向郊区迁移。制造业虽大量向郊区迁移,但郊区生活基础设施与便民服务业未能同步跟上,居民尚未具备长距离通勤的条件,多数居民不愿意向郊区迁移,导致了我国郊区化进程中时序因果链的颠倒和断裂,工业郊区化未能有效地拉动人口向郊区的迁移,而人口郊区化的滞后又进一步阻碍了商业郊区化的发展。

1.2.3 建设过度扩张,土地资源占用和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外来人口定居的随意性,我国的城市郊区化出现部分城市像“摊大饼”似地向外蔓延、扩张的现象,造成土地的粗放式利用,侵占周边的农田、生态用地以及非建设用地,造成农业空间减少,大量的生态空间受到蚕食,绿色空间逐渐受到消失的威胁,生态容量和空间环境质量恶化和降低,造成郊区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也热衷于建造低密度、独立式的花园别墅和高级度假村,这类高档住宅与我国城市居民的一般收入消费水平差距太大,住宅空置率居高不下,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建设资金,而且使我国的城市土地供应日趋紧张和不足。

2、郊区化下城市边缘区乡村变迁的主要表现

2.1 社会生活关系的重组

大城市边缘区的村落中本地居民占多数,暂住人口比重一般低于本地居民,但随着郊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中,村落居民的职业构成复杂多样,尤其是暂住人口的来源、经历、从业动机差异较大,主要有农民、工人、个体户、出租房户等职业类型,农村原本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逐渐被取代。随着郊区化现象日益明显、城市边缘区区位优势的凸现,城市人口正流向城市边缘区的乡镇,乡村人口及社会关系发生了重组。

2.2 经济形态多样化

大城市边缘区村落处于城乡过渡区,除了传统的农业外,工业、服务业都长足发展而且其在村落经济中比重在逐年上升。村落的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利用自身区位和土地优势,自办产业、建市场、开店铺等。村落集体收入构成已不仅是单一的农业,而是逐渐形成了土地出租收入、村办企业收入、物业收入等几大块。集体经济的多样化使得村民的收入构成也有了变化。集体经济的股份分红、租金收入等逐渐成为村民收入的大头。总之,村民的经济收入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大城市的收入水平还有一定距离。

篇2

关键词:海岛;内陆; 幼儿; 体质; 饮食结构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13-03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tion and Diet of Children of

3~6 Years Old in Island Areas and Inland Areas

CHEN Hua

(P.E. Department, Hangzho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8, Zhejiang,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a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itution and diet of children of 36 years old, both in Zhoushan (island area) and Jiaxing (inland area). The study reveals as follows. The island children are comparatively taller and slenderer while the inland ones stouter. The urban and rural island children score higher than their inland counterparts on equilibrant, flexibility and coordination. Compared with the island children, inland ones are better on pliability and speed, urban male's upper limbs' strength and spring capacity, and rural female's spring capacity. The different regional diets (islanders prefer fishes and shrimps while inlanders meats) result in the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nutritiontaking and the differences in figures and constitution.

Key words: island areas; inland areas; children; constitution; diet

目前国内有关幼儿体质调查研究虽有报道,但幼儿体质地域特征与饮食结构的相关研究却未见报道。为此,本文根据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和嘉兴内陆地区3~6岁幼儿体质调研的基本数据,以及1998-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与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居民年人均主要食物消费量,通过对海岛与内陆地区幼儿体质地域特征与饮食结构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揭示地域性饮食结构对幼儿体质的影响,为国民体质监测研究和幼儿营养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浙江省舟山海岛地区和嘉兴内陆地区城市、乡村3~6岁幼儿人群中分别随机抽取研究对象1 100人和1 869人,要求出生并一直生活在本地区,连续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生活时间短于半年者。受试者不分民族,身体健康,无生理缺陷,能从事一般运动。

其中海岛地区男560人,女540人,农村548人,城市552人,3岁230人,4岁278人,5岁310人,6岁282人;内陆地区男938人,女931人,农村931人,城市938人,3岁457人,4岁474人,5岁468人,6岁470人。

1.2研究方法

1.2.1体质测量标准方法

采用《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测试项目为中国幼儿体质测试标准规定项目。

1.2.2数据处理方法

应用SPSS软件(SPSS10.0软件包)处理所有数据,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结果与分析

2.1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城乡男女幼儿体质的地域特征

依据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嘉兴内陆地区国民体质3~6岁幼儿体质监测基本数据,经统计处理得表1。

2.1.1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城市男女幼儿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地域差异

从表1得知,舟山海岛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胸围、肩胛皮褶厚度、腹部皮褶厚度及男幼儿坐高、体重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但男女幼儿上臂皮褶厚度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舟山海岛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走平衡木、坐位体前屈、男幼儿网球掷远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但10m折返跑、男幼儿双脚连续跳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2.1.2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乡村男女幼儿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地域差异

从统计结果显示,舟山海岛地区乡村男女幼儿胸围、肩胛皮褶厚度及男幼儿腹部皮褶厚度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男女幼儿,但男女幼儿上臂皮褶厚度、乡村女幼儿体重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舟山海岛地区乡村男女幼儿走平衡木、男幼儿网球掷远指标均值低于嘉兴内陆地区乡村男女幼儿,但男女幼儿双脚连续跳、男幼儿10 m折返跑、坐位体前屈指标均值高于嘉兴内陆地区乡村男女幼儿,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

2.1.3城市与乡村地区3~6岁男女幼儿克托莱指数的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城市幼儿的各项指标和营养状况明显好于农村幼儿。人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的成长环境、营养、医疗卫生和体育锻炼等因素密切相关,而这些后天影响因素都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为幼儿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一般调查显示2005 年城镇人均收入是乡村的3.2倍。受经济收入的制约,城市幼儿的生活环境、营养、医疗卫生、体育锻炼等条件都好于乡村幼儿。我们的调查结果 也证实了这一点。

表2城乡男女幼儿身体匀称度(克托莱指数) 情况

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城乡居民饮食结构的地域特征

依据1998~2005年舟山海岛地区与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居民年人均主要食物消费量(2005年舟山统计年鉴、嘉兴统计年鉴),经统计处理得表3。

从表3得知,嘉兴内陆城乡居牛羊肉、家禽、城市居民粮食、干鲜瓜果、乡村居民蛋类年人均消费均值高于海岛地区,鱼虾类年人均消费均值低于海岛地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反映了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差异,致使两地区自然产品、物产和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量的不同,从而导致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结构的差异。

表3海岛与内陆地区城乡居民年人均主要食物

2.3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地域饮食结构与3~6岁幼儿体质的关系

2.3.1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地域饮食结构对3~6岁城市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

嘉兴内陆地区与舟山海岛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存在地域差异,内陆地区饮食结构中畜、禽肉、粮食、干鲜瓜果类食物消费量明显高于海岛地区,海岛地区饮食结构中鱼虾类食物消费量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但从两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发展变化显示:嘉兴内陆地区城市男女幼儿胸廓宽度和厚度、体内脂肪含量、男幼儿体重、躯干长度均大于海岛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结实,其男女幼儿柔韧性、灵敏性、男幼儿上下肢、腰腹肌力量及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好于海岛地区幼儿。海岛地区幼儿上臂脂肪含量大于内陆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瘦长,但男女幼儿平衡能力好于内陆地区幼儿。然而,从两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与城市男女幼儿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的差异中发现,地域饮食结构差异与两地区城市幼儿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发展变化存在相关。鱼虾、畜、禽肉、粮食、干鲜瓜果是人类饮食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生长发育获取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基本来源。但从两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的差异中显示,鱼虾和畜、禽肉与两地区地理环境呈高度相关的地域性食物,也是两地区饮食结构地域差异最明显的食物。嘉兴内陆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对城市幼儿体格发育,以及柔韧性、灵敏性、力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也发现内陆地区饮食结构对城市女幼儿身体素质影响并没有城市男幼儿明显,但内陆地区城市居民饮食结构相对海岛地区而言较为合理。

2.3.2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地域饮食结构对3~6岁乡村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

嘉兴内陆地区和舟山海岛地区因城乡经济状况的差异,乡村居民饮食结构中各种主要食物消费量均比城市居民少,但两地区乡村居民饮食结构的地域差异较明显,内陆地区乡村居民畜、禽肉、蛋类食物消费量明显高于海岛地区,鱼虾类食物消费量明显低于海岛地区。然而,两地区乡村居民饮食结构的地域差异对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与城市居民饮食结构对男女幼儿体质的影响有所差异。两地区乡村男幼儿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及海岛地区乡村女幼儿身体素质发展变化与城市男女幼儿相似,但海岛地区乡村女幼儿身体形态、内陆地区乡村女幼儿身体素质发展变化与城市女幼儿有所差异。嘉兴内陆地区乡村男女幼儿胸廓宽度和厚度、肩胛皮褶厚度、男幼儿腹部皮褶厚度、躯干长度均大于海岛地区幼儿,男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结实,其乡村男女幼儿下肢力量、协调性、男幼儿上肢、腰腹肌力量、灵敏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好于海岛地区幼儿。舟山海岛地区乡村男女幼儿上臂脂肪含量、女幼儿体重高于内陆地区幼儿,男幼儿身体形态相对较瘦长,其乡村男女幼儿平衡能力好于内陆地区幼儿。同样也发现内陆地区饮食结构对乡村女幼儿身体素质影响并没有乡村男幼儿明显,但内陆地区乡村居民饮食结构相对海岛地区而言较为合理,其更有利于促进乡村幼儿的生长发育。

3结论与建议

1) 舟山海岛地区和嘉兴内陆地区幼儿体质整体状况良好。统计计算的各项指标的平均值, 可作为本地区幼儿体质测试和研究的基础值。建议: 为全面了解浙江沿海地区学龄前儿童的体质特征, 尤其是掌握3~6 岁儿童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现状, 应建立学龄前儿童监测指标体系,为今后的追踪测试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为制定增强幼儿体质的各项措施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2) 嘉兴内陆地区与舟山海岛地区3~6岁幼儿身体形态特征存在地域差异,内陆地区幼儿胸廓宽度和厚度、体内脂肪含量、男幼儿躯干长度均大于海岛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较结实;海岛地区幼儿上臂脂肪含量大于内陆地区幼儿,幼儿身体形态较瘦长。3) 内陆地区城乡男幼儿上下肢、腰腹肌力量、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城市女幼儿柔韧性、灵敏性及乡村女幼儿下肢力量、协调性等身体素质好于海岛地区幼儿;海岛地区城乡男女幼儿平衡能力好于内陆地区幼儿。4) 城市幼儿的锻炼条件和营养状况明显好与乡村,说明体育政策应继续向农村倾斜政府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计划的同时,应加大乡村体育设施的投入,并且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乡村儿童都能充分地认识到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5) 嘉兴内陆地区城乡居民饮食结构对城乡女幼儿身体素质影响并没有城乡男幼儿明显,但内陆地区城乡居民饮食结构相对海岛地区而言较为合理,其更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 陈华,许为栋,黄永良. 浙江海岛地区与内陆地区3~6岁幼儿体质比较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5):27-29.

[2] 蔡东联. 营养卫生学[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

[3] 邢文华.体质测量与评价[M]. 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

[4] 陈明达,于道中.实用体质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5] 黄家尧,黄韶颜. 幼儿营养与膳食[M]. 北京:心理出版社,2000.

[6] 季成叶. 儿童少年卫生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 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8] 舟山统计信息网. 省略/info/.

[9] 嘉兴统计信息网. jxstats.省略/.

投稿日期:2006-03-15

篇3

经济指标反映榆阳巨大变化

经济指标最能直观地反映出当地经济的发展变化。有这样一组数据为我们展示出榆阳区的发展变化:2001年榆阳区的GDP总量为26.3亿元,财政收入7002万,农民人均纯收入132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223元。而截至2008年榆阳区GDP,总量为113.8亿元,财政总收入2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8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10元。2009年上半年GDP已完成58.5亿元,财政收入上半年是17.5亿元,2009年财政收入力争达到30亿元。短短10年的时间,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生活都实现了几倍乃至数十倍的增长。2006、2007年两年榆阳区连续被评为陕西省县域经济十强之一。

科技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榆阳区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西部大开发10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榆阳区依靠科技力量积极改变调整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起多个农业基地,培育出多个农业支柱产业,让农民彻底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耕种模式。经过近10年的发展,培育起马铃薯、生猪、羊子、玉米、小杂粮、大扁杏、大漠蔬菜七大农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北畜南果城郊菜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合饲养羊、温棚养猪、奶站养牛、笼舍养鸡等先进的养殖技术。借助先进的科技和现代的管理,榆阳区生猪养殖量已达到110万头,被确定为国家生猪良种补贴县区和陕西省百万头生猪基地建设县区。同时还新建了陕西省畜牧业基地和设施养羊示范区,养羊数量达到161万只,已成为陕西第一养羊大区。榆阳区作为全省第一养畜大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畜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大棚菜、小杂粮、大辣子、制种玉米等逐渐取代了传统农作物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亮点。在南部形成的保存面积达10万亩的大扁杏,已经成为南部山区规模最大的主导产业。围绕农业支柱产业的加工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先进的科技和现代的管理不仅成为农民的增收致富的重要杠杆,同时也让农民品尝到收获的喜悦。

道路交通变化成就引人瞩目

西部大开发10年中,榆阳区城乡道路的变化成就也引人瞩目,2008年新修乡村油路375公里,相当于2006年以前5年新铺公路里程的总和。截止2008年底,榆阳区全面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区乡公路黑色化的目标。路况的改变对人民生活发展变化也带来很大改变,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大大缩短出行时间,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预计到2009年榆阳区新铺公路里程也将达到300公里左右。到“十一五”末,全区将全面实现主干线公路高速化,过境公路二级化,区乡公路黑色化,乡村道路畅通化。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而便利的交通也将带领着榆阳人民在致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循环经济“环保”保育护航

榆阳区在大力发展工业产业的同时,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榆阳区的资源优势和工业产业的特点,走出一条“依托优势资源上项目、提升传统产业抓改造、发展循环经济促提高”的新路子。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两手抓,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限期进行整改。对不符合环境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准立项上马。大力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空气质量及人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2008年榆阳区城区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天数达到312天,超过“创模”标准20天。截至2009年7月全区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天数达到230天,空气质量明显变好。有烟煤的全面禁烧,让黑烟笼罩榆林城的现象彻底得到改变,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环保指标,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也得到大幅提升。

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榆阳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关注民生,积极解决各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榆阳区投资建设了陕西省占地面积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该小区占地总面积634亩,将建成114栋楼,建筑面积共计64万平方米。通过介绍,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这个小区可容纳近两万人,相当于一个佳县县城的总人口数。作为经济适用房最显著特点是价格便宜,该小区将在2010年前半年竣工,优惠的价格,也将使该区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篇4

【关键词】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 舞会角色

一、简·奥斯汀作品中舞会角色的现实源

1775年,简·奥斯汀生于汉普郡斯蒂文顿的一户乡绅家庭,16岁的时候随父母迁往巴斯,30岁时移居南安普顿,34岁又迁居乔顿直至逝世。她们家祖上靠羊毛业发家,随后通过买地置田成为乡绅人家,她的父亲乔治·简·奥斯汀牧师是当地的教区长,她的母亲卡桑德拉·李·奥斯汀来自一个贵族家庭。所以,虽然简的一生都在宁静的乡村中度过,但她接触的生活圈还是地主中产阶级。

对于18、19世纪英国的地主中产阶级,茶余饭后的娱乐活动无非是旅行、跳舞、打牌猜谜等。其中,跳舞当时在中产阶层是非常流行,对于“身材苗条,亭亭玉立”的简·奥斯汀来说,也是一种爱好所在。在她给她姐姐卡桑德拉的书信中就多次谈到舞会——“只有12圈舞,我跳了9圈,还有几圈因为没有舞伴没跳成”。

从翻拍简·奥斯汀作品的影视作品可以看出,在简的时代所流行的舞蹈是英国的乡村舞蹈。这种舞蹈起源于16世纪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据说是意大利和其他国家的舞蹈家在觐见伊丽莎白的时候将欧洲大陆宫廷舞蹈带入英国,这种欧洲大陆宫廷舞蹈与英国本土的民间舞蹈结合而形成。由于女王的偏爱,使之风靡宫廷,流行于伦敦中产阶级,随后流传到伦敦周边的乡村庄园。到了摄政时代,英国乡村舞蹈成为宫廷、贵族、绅士阶层的必不可少的活动,只要有舞会,必定有乡村舞蹈。

二、《傲慢与偏见》中的舞会角色的作用

1. 舞会——“是导致谈情说爱的一个步骤”

“大凡家境不好又受过相当教育的青年女子,总是把结婚当作仅有的一条体面的退路。”理所当然,在当时娱乐生活并不十分丰富的时代,舞会是最好的交际场所。舞会作为上层阶级与中层阶级的一个连接口,通过舞会,中层阶级可以有很大的机会认识上层贵族,并发展出一系列的关系。所以,《傲慢与偏见》中,梅里顿舞会让小乡绅贝纳特一家认识了年收入四五千磅的单身汉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在舞会上,宾利与简在肢体的交流中暗生情愫,互相吸引。而在内瑟菲尔德的舞会上,宾利更是和简整个晚上都待在一起,两人互相爱慕。

2. 舞会——矛盾摩擦的地方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舞会并不总是生情的地方。

一个男士在舞会上的举止、言谈、礼貌、风度、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最会引起女士的重视,她们通过男士的行为判断男士的性格品行。在当时的社会,“教养”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18世纪末政治家、思想家勃客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教养(manners)比法律还重要……”而按英国的舞会礼仪,男士应当尽可能主动地邀请那些最不引人注意,在角落中落落寡合的女士跳舞。可惜我们的达西先生,却怠慢了伊丽莎白,他矜持自负,拒绝跳舞,以致让伊利莎白心生偏见,产生矛盾。所以即使在内瑟菲尔德舞会上,达西先生很礼貌的邀请伊丽莎白跳舞,然而在跳舞中关于乔治·韦翰的不愉快讨论让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偏见更上一层。

3. 舞会——社会的小窗口

如果说舞会是中层阶级向上爬的阶梯,那么舞会也是上层阶级炫富——展示当时最流行的服装和装饰,尽显高贵文雅风度,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的工具。方方面面的杂糅,使舞会成为社会的一个小窗口,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的精神面貌、风气和社会矛盾。

《傲慢与偏见》中在罗新斯庄园的宴会上咖苔琳·德·包尔夫人凭自己的家产、地位便在柯林斯牧师夫妇面前骄横,而科林斯牧师却是万分的谦卑,被请为夫人凑上一桌牌,便感到不胜荣幸,“他赢一次要谢她一次,如果赢得太多,还得向她道歉”,只因为柯林斯教区牧师的职务是咖苔琳夫人提拔的,他视夫人为“施主”,所以不好意思再赢她钱。这虽是个小细节,其实反映了当时教会对地产的依附。

三、舞会角色的发展

在戏剧小说中,人物角色总是发展变化的。同样,舞会角色在小说中也是发展变化的。这主要来自于舞会角色的构成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布置等等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使得没有一场舞会是完全相同的。

在《傲慢与偏见》中,舞会角色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梅里顿舞会到内瑟菲尔德舞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伊丽莎白与达西之间的情感变化发展的。伊丽莎白俱增的误会和暗生的不自知的爱慕、达西日增的情愫给舞会角色抹上不同的色彩。正像电影中的展示画面色彩一样,梅里顿舞会的色彩带有青涩粗犷的味道,而到了内瑟菲尔德舞会则是细细密密的温暖色彩。

四、结语

谈到简·奥斯汀,国内研究最多的是她的婚姻观。的确,一生未婚的简·奥斯汀会让人好奇她的婚姻观。然而舞会作为当时男女交往相识的场所——在一个或大或小的空间里,青年男女通过肢体传达自己的爱慕或厌憎,同时也作为当时鲜闻趣事流传的空间带,或许是简·奥斯汀情感观、婚姻观变化的直接空间点。当然,本文只是以初学者的观点观察舞会,粗浅地探讨舞会在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中所扮演的角色。

【参考文献】

[1]聂海燕,杨光杰. 英国乡村舞. 世界文化,2009(10).

篇5

关键词:城乡关系 战略转型 城乡一体化规划 新时期

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城市和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强调了多元主体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城乡一体化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所提出的,意在平衡城市和乡村之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差异以及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一、我国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

1.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主要指的是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工业化进程的要求,城乡之间需要以一种和谐、平稳的关系进行融合、沟通,从而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城乡一体化主要包括:城乡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两类。这不仅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城市,不重视农村”的错误观念,更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经济,不重视社会发展”的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融合。②社会公共资源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流通和配置。③城市和乡村资源的相互利用。④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优化配置。

根据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内涵,我们从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两方面进行分析。城乡社会一体化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城市和乡村的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趋于平衡,幸福指数相一致,并且城镇居民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和机会,城市和乡村得到共同发展。实现城乡社会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有:不断加快城市和乡村的建设水平和建设速度;不断促进城市和乡村的均衡发展;不断平衡城市和乡村的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协调城市和乡村的社会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处于一致,技术、资源、劳动力、市场、组织等多方面的经济要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达到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有:不断完善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结构;不断发展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优化城市和乡村的经济沟通;不断建构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布局。

2.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

随着城乡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变化,我国对于城乡关系的发展战略也在不断规划和改善。首先,我国对于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由最初的“城市和乡村分别治理”到“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转变为“以工带农,以城促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另外,我国在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经济建设方面做出了众多努力,如:免征农业税、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实施农村免费的义务教育等。除了经济方面的建设,我国还在民利、政府体制以及基础事权等方面对农村实行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以减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提升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和优越感。

二、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分析

1.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范围

确定城乡一体化规划区域的范围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主要应考虑如下几个因素:①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主要范围应最先考虑经济发展最密集、潜力最大、经济基础好且活跃的地区。②规划范围应做到与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相互融合和配合,最大程度地利用先天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③规划范围最好做好与城市的行政区域相吻合,以方便上级政策的传达和下级政策的执行和反馈,增加对农村区域的关注和重视。④规划范围时,要注意建设与保护并存。在建设新城区的同时不要忽略旧城区的保护,真正实现新旧之间的合理交替和相互转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实施,许多大型基础建设逐渐发展起来。例如:高铁、城际铁路的建设、飞机场的建设、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工作难的问题,更缓解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代沟,达到了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基础设施在建设时,要注意选址、整体架构、利用率等方面的考虑,以免出现打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幌子,谋取巨额利益,实现私利的现象发生。

2.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的空间结构

如何推断和预见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城市未来结构的发展变化是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的重大难题。传统的做法一般为:依据城乡经济和社会的目前的发展速度,运用数学结构模型以及经济发展周期,推算出未来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模。但是,依照目前我国的发展形势来看,这种传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国针对北海以及珠海西区就利用了这种传统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规划。事实证明,未来几年北海以及珠海西区的发展并没有预期设想的美好,不仅浪费了国家大量资源和财力,还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制约了城市原本的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空间结构,我们要做到以点观面,从面观势。即从规模的建设转化为对结构的建设,使规模作为参考的指标,利用空间结构的弹性进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我们在传统观念中认为经济发展决定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影响规划建设。但是,我们忽略了影响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因素多种多样,例如:人口、资源、环境等。这些都是我们利用传统规律所无法预料的,更何况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不确定性、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可能。所以,城市规划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目前的经济水平以及可能出现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其他一些不可确定的因素,进行弹性空间结构设计,以符合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三、城乡一体化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野。如果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且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其相应的农村和乡镇也会带来良性循环,得到充分的发展。相反,如果城市的经济发展自身就不稳定,且没有统一、明确的发展目标,相应的乡村就会遭到连累,影响乡村的本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也会加剧城市和乡村的矛盾,影响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

北京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就可为我们做参照。北京的城市发展方向本应该向南,和直辖市天津连成一体,形成京津超级大城市。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直接导致了北京向北的发展趋势,如:建设了中关村、亚运村、奥运村等基础设施建设,由集中式转换为外溢式,直接影响了天津与北京两个直辖市之间的优势互补,造成“北京发达、天津困苦”的局面。由此以往,直接影响了天津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新时期,我们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对城市和乡村各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不要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结束语

从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其重中之重是针对城乡关系做好优化措施,以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减少城乡之间的贫富差异,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群毅. 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06)

[2] 杨凯. 城乡一体化规划概述[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