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化学灼伤的预防措施范文

化学灼伤的预防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4 10:19: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化学灼伤的预防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化学灼伤的预防措施

篇1

姓名:郭宇 性别:男 年龄:3岁半

儿子3岁半了,前几天跟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不慎被玩具的尖角刮碰了左眼。当时查看的时候,眼睛只是稍稍有点红,就没放在心上。没想到,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儿子受伤的眼睛又红又肿,眼底还有血样渗出,很吓人,急忙去了医院。医生说,幸好没有伤到眼角膜,并无大碍。经过了这次的事情,很想知道如果宝宝以后要是再碰到眼睛受伤的情况,我该如何处理呢?

磕碰伤

宝宝活泼好动,磕磕碰碰很容易发生,如果不小心碰伤了眼睛,可导致许多不良的后果,轻微的碰撞可使眼睑擦伤及瘀血、结膜下出血,严重的碰撞还可能导致眼球脱落、视力下降。

急救方案:冰敷15分钟,如果出现视力模糊要立即去医院

宝宝磕碰时如果不小心撞到眼部,为了减轻疼痛和肿胀,可以先用冰袋敷住伤眼大约15分钟。冷敷后再观察,若眼部出现明显肿胀或视力模糊,很可能是眼内出血,最好立刻就医。

预防措施:家具加装安全保护套

为了避免宝宝在家中磕碰受伤,父母可以在桌角、茶几边缘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加装圆弧角的防护垫或防撞条,以免宝宝奔跑或摔倒时撞伤。除此外,还要告诉宝宝,阳台、楼梯这些是危险的地方,不要在这些地方奔跑和玩耍。

各种化学制剂灼伤

宝宝喜欢探索周围的世界,对家中的洗涤剂、清洁剂等各种化学物品也有着好奇的心理,如果不慎将它们溅入眼中,由于这些试剂含有不同程度的化学成分,对结膜、角膜上皮都会造成损害,导致结膜充血、角膜上皮点状或片状破损,严重时还会影响角膜透明度,出现怕光流泪、不敢睁眼的情况。

急救方案: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然后尽快送往医院

如果家中的清洁用品不慎进入宝宝眼中,为了将伤害降到最低,最好的方法就是第一时间用大量的清水冲洗眼睛,在清洗时还要注意扒开宝宝的上下眼皮,以便能冲洗彻底,时间最好不少于15分钟。冲洗完成后,为了避免感染,要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毛巾覆盖宝宝的眼部,然后迅速就医。

预防措施:放置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

家中存放的各种化学制剂,如消毒液、洗衣液、漂白粉、洁厕灵等,要放置在宝宝够不到的地方或锁在高高的柜子里,以免造成安全隐患。

牙签、铅笔、

叉子和剪刀扎伤

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品,有时也会给宝宝的眼睛带来意外的伤害。比如牙签、铅笔、叉子和剪刀等,如果这些物品不慎将宝宝的眼睛刺伤或划破时,可引起眼球穿通伤等恶果。

急救方案:将插入物固定,送医院急救

如果牙签、针、铅笔、剪刀等物品插入宝宝眼睛时,在对这类扎伤的急救时,父母千万不要将已插入眼睛内的物品拔出,否则会导致眼睛里的玻璃体液流出,并增加眼球感染的机会,从而造成永久性损伤。最重要的是将扎入眼球内的物品固定,用纱布覆盖住宝宝的双眼后,以最快的速度将宝宝送入医院急救。

预防措施:安全教育要做好

父母除了要将刀具、剪刀这些锋利的物体放在宝宝拿不到的地方外,还要对年龄稍大的宝宝进行安全教育,告诉他们剪刀、刀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免发生危险。

异物进入眼中

父母带宝宝在户外活动时,有时会遇到沙尘、飞虫等异物,这些异物有时会飞入宝宝眼中。轻者会引起眼睛不适,如果方法不当还可能造成眼球擦伤。

急救方案:对着眼睑吹气,刺激其分泌泪水将异物冲出

先让宝宝保持安静,告诉他不要用手揉眼,以免异物摩擦角膜,造成眼部损伤。父母可以对着宝宝的眼睑吹气,刺激其分泌泪水将异物冲出或冲到眼角,再用棉签轻轻擦去。如果不见效果,还可以试着用清洁的温凉水进行冲洗。如果异物较大,最好到医院就诊。

预防措施:扬尘时减少外出

遇到扬沙或扬尘的天气时,宝宝最好减少户外活动。如果外出,最好给宝宝佩戴太阳眼镜等遮挡物,以防止异物刮入眼中。

开水、热油等

热灼伤

开水、热油这些液体不仅温度高,而且还带有大量的气体,如果不慎进入了宝宝的眼中,很可能会造成眼睑红斑、结膜充血、角膜轻度混浊等,热灼伤严重时还可引起眼睑结膜角膜和巩膜的深度烧伤、组织坏死,甚至眼球萎缩等后果。

急救方案:用冷水降温后,立即就医

宝宝的眼睛一旦被这些物体烫伤,首先用大量的冷水降温,时间在3~5分钟(最好用凉开水进行降温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在降温过程中,还要注意切勿弄破烫伤的表皮。降温处理后,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覆盖住宝宝的伤眼,然后立即去医院就医。

预防措施:注意摆放,做好安全措施

父母平时一定要严加注意,摆放热的杯子或汤碗时,要尽量放在宝宝碰不到的地方,千万不要放在低矮的桌子上或桌子的边缘处。使用电饭锅、汤锅时,也不要放在宝宝能触及的地方。

宠物抓伤

小猫小狗一直深受宝宝的喜爱,但它们毕竟是动物,稍不留意宝宝就很可能被抓伤、咬伤。如果眼部不小心被宠物抓伤,很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是因为宠物的身上都带有细菌,创伤面可能会发生肿胀、感染,甚至会引起全身的严重反应。

急救方案:用肥皂水进行冲洗,尽快注射疫苗

如果宠物抓伤宝宝的眼睑,妈妈要先挤压伤口排去污血。然后让宝宝闭上眼睛,用肥皂水或清水进行冲洗。如果伤到眼球或伤口很深,需要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盖住伤眼后,立即就医,并尽快注射疫苗。

篇2

关键词 焊接危害 预防措施 自我防护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15-02

焊工在工作过程中经常接触电、易燃易爆介质、有毒有害介质,焊接过程中还会产生许多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主要包含弧光辐射、烟尘、有毒气体、噪声、高频电磁场、射线、灼伤等。这些危害的严重程度主要与焊接方法、基本金属化学成分、焊接材料和焊接参数等有关。本文阐述了我校在上焊接实训课时的主要焊接危害和预防措施。

一、焊接危害的种类

1.弧光辐射

(1)紫外线

皮肤受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会引起皮炎、弥漫性红斑,甚至出现水泡,蜕皮,严重时会头痛头晕、发热、失眠;还会引起眼睛角膜性发炎,称为电光性眼炎,表现为两眼羞明、流泪继而有异物感、刺痛。另外,紫外线辐射还可以破坏棉织品纤维,降低使用寿命。

(2)可见光

强烈可见光会使眼睛发花,甚至疼痛,长期作用会引起视力减退。

(3)红外线

红外线的危害主要是肌体的热作用,会强烈灼伤眼睛,引起闪光。长期接触可引起红外线水晶体白内障眼病,减退视力,严重时导致失明,此外,还会造成视网膜灼伤。

2.电焊烟尘

(1)焊工尘肺

焊工尘肺一般多在接触电焊烟尘10年以上,主要症状是气短、咳嗽、咯痰、胸闷、胸痛,少数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及精神衰弱等。

(2)锰中毒

电焊烟尘中的氧化锰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人体,一部分可以排出体外,但仍有一部分进入血液循环,积累在脑、肝、肾等部位,引起锰中毒。锰中毒症状为疲劳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及神经功能紊乱等,严重时会影响正常的行走等动作功能。

(3)焊工金属热

焊工金属热主要是由于焊工工作场所的高温、高热引起的。症状为发烧、恶心、食欲不振、口内金属味。

3.有毒气体

(1)臭氧

臭氧具有刺激性气味,呈淡兰色,含量较高时会发出腥臭味,对肺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会引起咳嗽、头晕、食欲不振等,严重时引起支气管炎。

(2)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是具有刺激性的有毒气体,毒性很大,会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会引起精神衰弱、失眠、支气管炎,严重时症状为强烈咳嗽,出现肺水肿、呼吸困难、虚脱。

(3)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的气体。一氧化碳由呼吸道吸入后从肺泡吸收进入血液,会显著降低血液中含氧量,导致人体组织缺氧坏死,特别是脑细胞。表现为全身无力、呕吐、神志不清,严重时会昏迷,甚至死亡。

(4)氟化氢

氟化氢是剧毒性气体。由呼吸道和皮肤吸收产生毒性作用,对呼吸道、咽部、气管和肺产生刺激作用,诱发支气管炎和肺炎。

4.噪声

噪声是焊接设备和辅助设备在工作时或者是焊工在操作时产生的,是不可避免的。长期受噪声影响,会使听觉迟钝并引起耳聋、耳鸣、失眠、神经过敏、幻听症等,还会作用于中枢神经,会使神经紧张、烦躁,并引起血管紧张、血压增高、心跳及脉搏改变等。

5.高频电磁场

高频电磁场一般是由一些特殊设备的高频引弧装置引起的。人体在高频电磁场中可吸收一定的辐射能量,产生生物学效应影响健康,会引起头晕、心悸、神经衰弱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者血压升高或下降,并出现心律不齐等症状。

6.射线

射线是由一些焊接方法中使用的特殊材料放射出来的。长期被射线照射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统疾病,严重时会破坏人体造血机能,使白细胞下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对眼晶状体和皮肤也有严重损伤。

7.灼伤

灼伤是在焊接过程中被焊接火花、药渣和液态金属烫伤。一般在焊接时都会发生灼伤,特别是在焊较难的焊接位置时会烧坏衣物,甚至烧伤人体。

二、焊接危害的预防措施

1.改善劳动条件

(1)通风排尘

通风排尘是防止电焊烟尘和焊接有害气体对人体危害的最重要措施。焊工实训车间的设计和设备、工艺配置应注意通风、排尘和除尘。首先应该考虑最节省成本的自然通风,然后再配合其他方式使用。最后还要注意加强个人防护,以防止焊接空间聚集有害、有毒或窒息性气体对人体的危害。

(2)选择优质焊材

优质焊材是焊接质量的保证,也能最大限度地把对焊工身体的危害降到最低。在选择焊接材料时,应该优先选择使用低尘、低毒、少烟的焊条、焊剂和焊丝。

(3)采用少烟尘的焊接方法

少烟尘的焊接方法是指工艺参数的选择上在充分保证焊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小线能量以减少母材和电极的蒸发,这样一来,很大程度降低了烟尘的产生,烟尘少了,自然对我们焊工身体的危害就小了。

2.加强个人防护

(1)正确穿戴劳保用品

劳保用品是每个学生实训时都必须穿戴的,实训的学生在焊接作业前必须按要求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电焊手套、面罩及绝缘鞋等劳保用品,不得穿戴破损或潮湿的工作服和手套;焊接作业时,要确保工作服的袖口及领口纽扣扣紧;焊接作业结束后,不得随意堆放焊件,清渣时一定要配戴眼镜,防止药渣烫伤眼睛。

(2)完备的防护用具

在进行一些噪声和烟尘比较大的焊接作业时,可配戴一些专门的防护用具。像在进行碳弧气刨作业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和较大的烟尘,可配戴护耳器或耳塞,另外还要配戴口罩,加装抽风、送风设备,有效地进行防护。

(3)合理的场地布置

首先从学习技能方面来说,一个新生由不会到会,再由会到熟练,学校设备及场地的布置,要遵照从初级工实训工位到中级工实训工位,再到高级工实训工位,处处看得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思路;再从安全防护方面来说,我校实训车间的布置由外至里是手弧焊,到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最后到钨极氩弧焊。手弧焊的焊接危害是最小的,它产生的烟尘较少,弧光辐射不强烈,布置在整个实训车间的最外面;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不但会产生烟尘和强烈的弧光,还会产生有毒气体,布置在整个实训车间的中部;钨极氩弧焊会产生有害气体,有放射性元素,并且产生强烈的弧光辐射,在这三种焊接方法中危害最大,因此布置在实训车间的最里面。

(4)规范的安全培训

规范的安全培训是上好实训课的重要保证。通过安全培训使同学们知道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应该怎样进行有效防护,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做到既保护好自己,又不伤害别人。

参考文献:

[1]周震.锅炉压力容器培训考核教材-焊工[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鉴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及工作特点,对其由于工作带来的健康危害进行分析,以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加强护理工作中的自我防护与管理,并提出应对措施以减少其对健康的危害。

1医院感染

手术室护理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如:羊水腹腔液)、黏膜和非完整性皮肤,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物品表面,手术标本等。极易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溅入眼内被污染及被锐利器械刺伤,造成院内感染,危害健康。防护措施:(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感染管理。对护理人员感染的监测既是职业性健康服务和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建立健康及职业暴露档案,了解受感染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2)定期组织学习各项护理操作,感控知识,强化防护措施,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机会。(3)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黏膜、非完整性皮肤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前均应戴手套,且接触每一个病人都应重新换手套。操作完毕脱掉手套后均应洗手;皮肤和黏膜一旦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彻底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处理;特殊感染病人手术操作时,必须戴防护眼罩,处理器械时穿防护衣,严格操作程序;手术台上、台下的利器,如:缝针、刀片、针头等不乱扔乱放,应统一收集于防水、耐刺容器内消毒,再安全送到有关部门进行无害处理;器械在清洗、消毒、存放过程中对利器应先提出,分类处理,避免刺伤;有条件的医院可通过超声洗涤,减少刺伤机会。(4)倘若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器械刺破,应立即挤出血液并在流水下持续冲洗数分钟后,用碘酊、酒精消毒,遇特殊感染手术,应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并报感染科备案,必要时根据感染类型进行临床观察或治疗。

2化学因素

手术室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优氯净、氨水、过氧乙酸、环氧乙烷等。对人体的呼吸道、皮肤、黏膜、眼睛、神经系统均有损害,易造成皮肤黏膜过敏,呼吸道损伤,环氧乙烷浓度超标易致中毒等。手术室常用品的挥发及病人呼出气体的麻药残余,易造成身体的损害。防护措施:(1)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防止消毒剂泄漏,经常检测环境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定期检测盛装容器是否泄漏,如有泄漏应及时维修。(2)定期检查麻醉机排泄管路是否完好,品的抽取注入应严格按操作规程不泄漏。(3)定时开窗换气。

3物理因素

手术室物理因素对身体的影响主要是噪音、电灼伤及辐射等。噪音常来源于监护仪、麻醉机、吸引器、冷光源,护理人员长期暴露于噪音中危害其听力,对心理方面也有一定影响,易致情绪不安、失眠、头痛等。电灼伤主要由于电源、电器使用操作不当及故障所致。辐射主要来源于参与需要床旁X线透视定位手术或激光手术等。防护措施:(1)监护仪、麻醉机等多有音量设置和消音功能,根据需要调节最小适合音量或消音;定期检修、保养机器设备,添加剂,减少机器摩擦,减少噪音。(2)定时维修、维护电源、电器并记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电灼伤,电刀使用前后应记录使用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报告维修。(3)参与X线透视定位、激光手术时,应戴好防护眼罩,穿铅衣或防护衣,减少辐射伤害。

4心理因素

现代工业化进程使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与日俱增,心理因素致不健康或亚健康越来越受关注,医护人员心理健康不容忽视。手术室由于工作环境因素,手术的紧迫性、连续性,手术抢救的紧张性、危急性要求护理人员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反应敏捷、灵活主动,长期以往易造成不良心理因素而影响健康。防护措施:(1)科学合理安排工作量及时间。(2)创造轻松舒适的工作环境,愉快的工作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3)注意工作之余的休息,根据自身兴趣培养多种业余爱好,及时调整心理不安。

5身体疾病因素

篇4

为防止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保护员工人身和公司财产安全,本着预防与应急并重的原则,制定本预案。

2危险性分析

2.1企业概况

公司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约458.73平方米,现有职工13人。主要生产经营电

泳漆、浓缩液、稳定剂、溶剂、光盘保护漆、有机添加剂等。

2.2危险性分析

本公司生产经营的危险化学品与人体皮肤和眼睛直接接触可能造成灼伤,发生泄漏容易造成人员中毒,其蒸汽与空气能够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生产和库存的原料、产品与高热源、强氧化剂等接触,易发生火灾爆炸。

3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公司成立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和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组。

3.1指挥部组成人员和职责

总指挥:总经理

副总指挥:安全主管

成员:其他相关管理人员

总经理不在的情况下由安全主管进行现场指挥。

指挥部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3)组织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4)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5)负责现场急救的指挥工作;

(6)及时、准确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3.2工作组组成成员和职责

灭火组:负责消防、抢险。

成员:(略)。

救护组:负责现场医疗、救护。

成员:(略)。

警戒组:负责治安、交通管理。

成员:(略)。

通讯联络组:负责通讯、供应、后勤。

成员:(略)。

运输组:负责运送伤员

成员:(略)。

4预防与预警

4.1事故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2)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强化安全生产教育;

(3)车间、库房加强通风、完善避雷设施;

(4)采用便捷有效的消防、治安报警措施;

(5)保证消防设备、设施、器材的有效使用。

4.2报警与通讯

公司将用于个体防护、医疗救援、通讯装备及器材配备齐全,并确保器材始终处于完好状况;

应急电话:

火警:119

匪警:110

医疗急救:120

5应急响应

5.1灭火处置方案

(1)发现火情,现场工作人员立即采取措施处理,防止火势蔓延并迅速报告;

(2)灭火组按照应急处置程序采用适当的消防器材进行扑救;

(3)总指挥根据事故报告立即到现场进行指挥(总指挥不在现场由副总指挥负责指挥);

(4)警戒组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划定危险区,对事故现场周边区域进行隔离和交通疏导;

(5)救护组进行现场救护,如有需要立即将伤员送至医院;

(6)通讯组视火情拨打“119”报警求救,并到明显位置引导消防车;

(7)扑救人员要注意人身安全。

5.2泄漏处理方案

泄漏处理包括泄漏源控制及泄漏物处理两大部分:

5.2.1泄漏源控制

(1)生产过程中可通过关闭有关阀门、停止作业或采取改变工艺流程、物料走副线等方法,并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堵住漏处;

(2)包装桶发生泄漏,应迅速将包装桶移至安全区域,并更换。

5.2.2泄漏物处理

(1)少量泄漏用不可燃的吸收物质包容和收集泄漏物(如沙子、泥土),并放在容器中等待处理;

(2)大量泄漏可采用围堤堵截、覆盖、收容等方法,并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报警:通讯组及时向环保、公安、卫生等部门报告和报警;

2)现场处置: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快速实施救援,控制事故发展,并将伤员救出危险区,组织群众撤离,消除事故隐患;

3)紧急疏散;警戒组建立警戒区,将与事故无关的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

4)现场急救:救护组选择有利地形设置急救点,做好自身及伤员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

5)配合有关部门的相关工作。

(3)泄漏处理时注意事项:

1)进入现场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

2)严禁携带火种进入现场;

3)应急处理时不要单独行动。

5.3化学品灼伤处置方案

5.3.1化学性皮肤烧伤

(1)立即移离现场,迅速脱去被化学物污染的衣裤、鞋袜等;

(2)立即用大量清水或自来水冲洗创面10~15分钟;

(3)新鲜创面上不要任意涂抹油膏或红药水;

(4)视烧伤情况送医院治疗,如有

合并骨折、出血等外伤要在现场及时处理。

5.3.2化学性眼烧伤

(1)迅速在现场用流动清水冲洗;

(2)冲洗时眼皮一定要掰开;

(3)如无冲洗设备,可把头埋入清洁盆水中,掰开眼皮,转动眼球洗涤。

5.4中毒处置方案

(1)发生急性中毒应立即将中毒者送医院急救,并向院方提供中毒的原因、毒物名称等;

(2)若不能立即到达医院,可采取现场急救处理:吸入中毒者,迅速脱离中毒现场,向上风向转移至新鲜空气处,松开患者衣领和裤带;口服中毒者,应立即用催吐的方法使毒物吐出。

6附则

(1)定期组织安全生产培训,熟悉各

种应急处置技术;

(2)定期组织应急处置技术演练,应急预案综合演练每半年不少于1次。

篇5

(一)、 指导思想

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确保单位、社会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预防重大环保、安全事故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处理,根据本公司企业特点,本着“预防为主,自救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责任”的原则,制定《配电房应急预案》。

(二)、 编制说明

该预案由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宣布启动,但发生突发火灾情况,该预案自然启动。

(三)、 事故应急职责及分工

1、职责及分工

1.1 现场应急自救组织

发生电气火灾时,火灾现场成立应急自救小组,其人员构成一般为:值班电工、地勤、机修、调度、等。

1.2 应急自救组织机构人员的职责

(1)现场应急自救小组:组织火灾现场的应急抢险,处臵出现的紧急情况;与生产部、实验室和地勤班长保持联系,报告灾情,执行救灾指令等。

(2)当班电工:是现场应急抢险的主要执行者。组织和指挥火灾现场的应急自救,负责向生产部、实验室和地勤班长报告情况。

(3)其他成员:服从安排,听从指挥,积极参加应急抢险,发现险情及时报告。

(四)、 应急处理原则

1. 加强运行控制,保证设备运行正常

2. 及时发现火灾等险情及时自救

3. 最大限度减少火灾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 事故特征

1. 危险性分析

变电站电气设施繁多,用电量大,极易发生电气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甚至造成大面积停电,引发一系列重、特大事故发生。

2. 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火灾初始阶段,附近地点往往能闻到烧焦东西的糊味,继而可能看到烟气。一般地,突然闻到烧焦东西的糊味时,应引起可能要发生火灾的警觉;烟是最明显的火灾征兆,看见烟,意味着情况可能非常危险。

(六)应急处臵

1 事故应急处臵程序

事故一旦发生,现场负责人应保持冷静,现场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员应当保持头脑清醒,迅速报警,并迅速采取以下救护措施:(1)发生火灾时,现场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组织扑救,并迅速向调度报警,同时向其它值班领导报告。

(2)现场迅速成立应急自救小组,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组织开展灭火抢险和自救行动。如果事态难以控制,应迅速拔打119向消防队请求增援。

(3)在自救行动中,应急人员与生产技术部、安环部和车间领导保持联系,随时报告灾情变化和自救进展,贯彻指挥部救灾命令,引导救援人员赴事故地点救灾。

2 现场应急处臵措施

(1)火灾发生的初期,现场人员应抓住灭火有利时机,在保证自身安全前提下立即采取措施全力扑救,将火灾消灭在初始阶段或控制住火势。

(2)断电灭火 ,电力线路或电气设备发生火灾,如果没有及时切断电源,扑救人员身体或所持器械可能触及带电部分而造成触电事故。因此发生火灾后,应该沉着果断,设法切断电源,然后组织扑救。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在没有切断电源时千万不能用水冲浇,而要用砂子或四氯化碳灭火器灭火。

(3)火灾扑救人员在扑救火灾时,应当加强自身防护,尽量穿戴好防护用品,现场有条件的尤其不可忘记戴防毒面具,防止再发生中毒事故。对于抢救出的中毒者,应及时将其转移在空气新鲜的地方,然后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4)灭火扑救应按照“先控后灭”的程序,先采取措施控制火势漫延,然后扑灭、消除火源,防止事故扩大。

(5)当现场灭火条件不具备或灭火无效时,在救援人员未赶到现场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3 报警

3.1 报警电话:119

4 注意事项

(1)火灾发生后,由于受潮或烟熏,开关设备绝缘强度降低,因此拉闸时应使用适当的绝缘工具操作。

(2)先断开负载断路器,后拉开隔离开关。

(3)切断电源的地点要选择恰当,防止切断电源后影响火灾的扑救。

(4)变压器油闪点大都在130~ 140℃ 之间,有较大的危害性。如果只是容器外面局部着火,而设备没有受到损坏时,可用干粉灭火器带电灭火。如果火势较大,应先切断起火设备和受威胁设备的电源,然后用干粉、水扑救。

(5)要防止着火油料流入电缆沟内。如果燃烧的油流入电缆沟而顺沟蔓延时,沟内的油火只能用干粉、沙子等覆盖扑灭,不宜用水喷射,防止火势扩散。

(6) 灭火时,灭火器和带电体之间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同时灭火后要注意通风。

5、预防措施

5.1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经常检查消防设施如消防栓、消防桶、灭火器等,确保设施有效。

5.2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经常对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排除隐患。

5.3安全专职负责组织消防知识教育、消防反事故学习,确保各级人员熟悉消防知识,加强员工消防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6、触电救护应急预案

㈠、对人体的危害

电伤:指电流对人体外部造成局部伤害,如电流引起人体外部的烧伤;电击伤:指电流通过人体内部,破坏人体心脏,肺部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动作,及至危及生命;电损伤人体的变化:细胞内离子失衡,导致肌肉收缩、麻木,在高电压下肌肉强烈收缩,组织发生病理性变化;临床表现:全身情况:神志清楚,机体抽搐麻木,有电灼伤;神志不清楚,休克状态,心律失常,假死;局部情况,电弧灼、焦化、碳化。

㈡、触电急救:

a) 紧急处臵:迅速拉开电源,使触电者迅速脱离触电状态;

b) 就地抢救:轻微触电者:神志清楚,触电部位感到疼痛、麻木、抽搐,应使触电者应地安静、舒适地躺下来,并注意观察;中度触电者:有知觉且呼吸和心脏跳动还正常,瞳孔不放光,对光反应存在,血压无明显变化,此时,应使触电者平卧,四周不要围人,使空气流通,衣服解开,以利呼吸;重度触电者:触电者有假死现象。呼吸时快时慢,长短不一,深度不等,贴心听不到心音,用手摸不到脉膊,证明心脏停止跳动,此时应马上不停地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人工挤压,抢救工作不能间断,动作应准确无误。

c) 触电急救法:可采用人工呼吸与心脏复苏方法。

③、烧伤救护应急预案

热力烧伤包括火、开水、蒸汽、电弧等。化学灼伤一般是强酸或碱等。

㈠、对人体的危害:皮肤或皮下组织烧坏,严重时导致死亡。

㈡、化学灼伤分类:浅一度(红斑);浅二度(水泡型);深二度;

㈢、烧伤的急救:

a) 迅速移去热力对身体的伤害,采取用水冷却表面的方法。若是强酸或碱等化学灼伤,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b) 用湿纱布包好创面;

篇6

一、加油站危险化学品主要是汽油、柴油。这些危险化学品极易点燃造成爆炸,引发极大的安全事故。

二、主要危险因素:因电线老化、电线乱接、电器功率偏高等不规范安装使用以及动明火、吸烟和自然灾害等和装卸违反操作规程、包装不合格、车辆技术条件不佳等不安全因素。

三、联合应急救援队:

队长:

副队长:

队员:

主要职责:掌握应急救援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参与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接到应急救援指令后立即参加救援工作,进行调度和统一指挥。

四、危险化学品事故预防措施

(一)设备、设施的硬件方面:

1、负责管理的部门必须取得市消防安全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意见书。

2、配备干粉灭火器4个,35kg的高效灭火器推车2部。

3、现场配备消防泵等消防设施和防毒面具、防化服等个人防护用品。

(二)设备、设施的软件方面:

1、针对各种事故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2、所有值班人员都必须持作业人员操作许可证上岗。

3、现场安排两人24小时值班,工作人员做到熟记应急电话号码和事故报告程序。

4、现场设置“重大危险源”警示标志,物品摆放、标识和分区合理。

5、及时更新应急电话号码和完善本预案的内容,定期组织有关部门要对本预案的内容进行学习。

五、单位自救

1、发生火灾时,现场目击者立即报告,并通知队长,队长联系联合应急救援队员进行抢救,拉断电闸并尽快清理其他可燃物,以降低火情。就火灾燃烧性质采取相应的灭火方式,如水、灭火器,灭火时人应站在上风口同时佩带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

火场指挥:现场负责人

总指挥:

救援、医疗救护与后勤保障:全体成员

2、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和现场人员在迅速报告的同时,应积极采取安全可取的自救措施,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保护好现场,开展事故原因调查取证工作。

六、社会救援

当火情超出自救能力时,须及时拨打119报警,同时联系街道应急办,迅速、清楚、准确地说明事故地点及具体情况,并协同街道、社区控制现场以阻止危险进一步蔓延。

七、人员急救

1、迅速将患者拖离现场并移至空气新鲜处。

2、呼吸困难时给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脏按摩。

3、皮肤污染时,脱去污染的衣服,用流动清水冲洗,冲洗要及时、彻底、反复多次,头面部灼伤时,要注意烟、耳、鼻、口腔等的清洗。

4、发生人员烧伤时,应迅速将衣服脱去,用水冲洗降温,用清洁布覆盖创伤面,避免伤口污染;不要任意将水泡弄破。患者口渴时,可适当饮淡盐水或食盐饮料。

5、经现场处理后,应迅速护送至医院救治。

八、善后工作

1、认真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

2、事故处理后,应按照常规要求,积极修复各类设施,尽快恢复经营。

九、事故应急救援小组负责预案的制订和修改,协助监督本预案的落实和日常演练;指导公司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订、落实和演练;及时上报事故信息,协助对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现场的警戒、治安保卫、人员疏散和道路管制工作。

篇7

氯乙酸用途广泛,除莠剂、医药、农药、有机合成、烫发用液、染料、表面活性剂等生产均有接触。氯乙酸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侵害人体,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装卸过程中,如管理不善或操作不当会导致急性中毒,皮肤接触还可致人体皮肤灼伤。

近年来,时有发生因氯乙酸泄漏、灼伤而导致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事故。如:2002年 8月 17日,江苏银卡集团氯乙酸车间的一名操作工因被氯乙酸化学性皮肤灼伤,而导致急性氯乙酸中毒,造成该操作工死亡。

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是我国法定的职业病之一。我国自2011年11月1日起实施的GBZ 239-2011《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的诊断》,规定了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的诊断原则、接触反应、诊断分级及处理原则。

氯乙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氯乙酸属高毒物。人体吸入高浓度氯乙酸蒸气,或皮肤接触其溶液后,可迅速被大量吸收。作业人员急性中毒的轻重程度,取决于作业现场氯乙酸(雾或粉尘)浓度和接触时间;皮肤接触其溶液是否会引起中毒,与皮肤的受害面积有关,如较大面积皮肤接触可引起死亡。由于皮肤接触后会迅速吸收,一般无明显中毒潜伏期。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一般症状。作业人员接触氯乙酸酸雾,可发生眼部疼痛、流泪、怕光、结膜充血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表现为鼻、咽喉有烧灼感,咳嗽、打喷嚏、鼻塞等。一般脱离接触10~15min即可消退。

急性中毒。作业人员多因违章操作或氯乙酸泄漏事故,导致吸入高浓度的酸雾或粉尘,或皮肤接触面积较大时引起,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中毒者早期可有咳嗽、呕吐、腹泻、视力模糊、定向力障碍等症状;随后出现意识不清、烦躁、抽搐、惊厥、血压下降;继而昏迷、呼吸困难,数小时后会出现肺水肿。

皮肤改变。皮肤直接接触氯乙酸液或晶体、粉尘后,可出现红、肿、水疱,伴有剧痛,水疱吸收后会出现过度角化,经数次脱皮后可痊愈。如皮肤接触其溶液面积在10%以上时,会因吸收而引发中毒。应注意观察病情。

眼睛损害。氯乙酸酸雾或粉尘溅入眼内,可引起灼痛、流泪、结膜充血,严重时可引起角膜组织损害。

氯乙酸中毒的预防措施

作业场所预防

生产、使用、储存、运输氯乙酸的容器、管道应采用耐腐蚀性材料,并经常检查维修,防止工艺过程的“跑、冒、滴、漏”发生。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应当分开。

在有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氯乙酸生产场所,应设冲洗设施,配备现场急救用品;墙壁、顶棚和地面等内部结构和表面应采用耐腐蚀、不吸收、不吸附毒物的材料,必要时应加设保护层;车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冲洗清扫;可能产生积液的地面应进行防渗透处理,并采用坡向排水系统,将其废水排入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应设置自动报警或检测装置、应急撤离通道、必要的泄险区以及风向标;泄险区应低位设置且有防透水层。

车间内存在氯乙酸的场所应设置通风设备,并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可能发生泄漏危险的场所应同时设置事故通风设施。氯乙酸应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源、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包装密闭,应与氧化剂、还原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的消防器材,氯乙酸贮罐区周围应设置泄险沟(堰)。

氯乙酸的运输与装卸应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规定进行;运输人员不少于2人,要有危险化学品运输资格,要用专用车辆运输,运输过程中确保不倒塌、不泄漏、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还原剂、氧化剂、碱类混装混运。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置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止暴晒、雨淋,要按规定路线行驶,不得在人口稠密地停留。

个人防护措施

氯乙酸的个人防护需注意选用耐腐蚀防护用品,作业时应佩戴防酸毒面具,穿防酸碱工作服,戴防酸碱手套,穿防酸碱鞋,避免直接接触泄漏物。进入高浓度氯乙酸场所的应急处理人员,应佩戴隔离式空气呼吸器。工作场所要严禁吸烟、进食、饮水,工作完毕要淋浴更衣,并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防护用品在使用前要检查其性能,保持其防护的有效性,并注意要定期检查。

职业安全卫生措施

加强氯乙酸安全生产、使用、储存、运输过程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于2009年公布了《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在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以及推荐的控制方案中,包括醋酸与氯反应生产氯乙酸的氯化工艺,其中应重点监控氯化反应釜、氯气储运单元。在安全控制中,要求注意反应釜温度、压力的报警和联锁;反应物料的比例控制和联锁;搅拌的稳定控制;进料缓冲器;紧急进料切断系统;紧急冷却系统;安全泄放系统;事故状态下氯气吸收中和系统;可燃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等。采用的控制方式是将氯化反应釜内温度、压力与釜内搅拌、氯化剂流量、氯化反应釜夹套冷却水进水阀形成联锁关系,设立紧急停车系统。安全设施,包括安全阀、高压阀、紧急放空阀、液位计、单向阀及紧急切断装置等。

有关企业的工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均应正确使用氯乙酸安全技术说明书;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主管领导和主管人员,应参加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组织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并考试合格。企业在工人三级培训中,增加职业病防治相关知识,要求工人了解氯乙酸特性,掌握氯乙酸泄漏紧急处置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掌握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保养方法,掌握必要的自救、互救方法。

企业的安技部门应建立并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维护和检修记录;定期检测作业场所氯乙酸浓度,确保报警仪正常检测,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应制定氯乙酸中毒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救援演练,确保事故应急救援及时有效;要定期组织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禁忌人员和遭受职业损害人员,建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依法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现场应急处置原则

企业如发生氯乙酸泄漏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做到报告及时准确,应急准备充分,应急响应迅速,处置措施科学有效。

泄漏应急处理

如发生氯乙酸泄漏,应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地带,隔离泄漏污染区,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应佩戴隔离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戴防酸碱手套,戴防护眼镜,穿防酸碱鞋,避免直接接触泄漏物。应从上风向进入污染现场,切断泄漏源;对泄漏物构筑围堤或定向收容;泄漏量较少或空气浓度不大时,可戴全面罩防毒口罩,用洁净铲子将泄漏物收集于干燥、洁净并带盖的容器中,地面遗留物可用大量清水冲洗后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中毒人员的紧急处置

皮肤接触。立即脱离事故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的衣物,并用大量清水冲洗污染皮肤至少15min;并送医观察治疗。皮肤接触氯乙酸后的清除,使用碳酸氢钠溶液要比水更有效。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清洗15min,注意勿让冲洗后流下的水再污染眼睛;并送医院观察治疗。

吸入。迅速脱离危害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其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如呼吸困难,即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及时送医院治疗。

篇8

关键词: 化工企业;安全问题;预防;处理

一、化工企业工艺装置危险性分析

化工企业的高危险工艺生产装置主要是指含有硝化、磺化、卤化、强氧化、重氮化、加氢等化学反应过程和存在高温(≥300℃)、高压(≥10MPa)、深冷(≤-29 ℃)等极端操作条件的生产装置。高危险储存装置主要指剧、液化烃、液氨、低闪点(≤-18 ℃)易燃液体、液化气体等危险化学品储存装置。

(一)高危险生产装置的危险性

1、硝化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指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取代氢原子而生成硝基化合物的反应,如苯硝化制取硝基苯、甘油硝化制取硝化甘油;另一种是硝酸根取代有机化合物中的羟基生成硝酸酯的化学反应。生产染料和医药中间体的反应大部分是硝化反应。

硝化反应的主要危险性有:(1)爆炸。硝化是剧烈放热反应,操作稍有疏忽、如中途搅拌停止、冷却水供应不足或加料速度过快等,都易造成温度失控而爆炸。(2)火灾。被硝化的物质和硝化产品大多为易燃、有毒物质,受热、磨擦撞击、接触火源极易造成火灾。(3)突沸冲料导致灼伤等。硝化使用的混酸具有强烈的氧化性、腐蚀性,与不饱和有机物接触就会引起燃烧。混酸遇水会引发突沸冲料事故。

2、磺化反应。磺化反应是有机物分子中引入磺(酸)基的反应。磺化反应的主要危险性有:(1)火灾。常用的磺化剂,如浓硫酸、氯磺酸等是强氧化剂,原料多为可燃物。如果磺化反应投料顺序颠倒、投料速度过快、搅拌不良、冷却效果不佳而造成反应温度过高,易引发火灾危险。(2)爆炸。磺化是强放热反应,若不能有效控制投料、搅拌、冷却等操作环节,反应温度会急剧升高,导致爆炸事故。(3)沸溢和腐蚀。常用的磺化剂三氧化硫遇水生成硫酸,会放出大量热能造成沸溢事故,并因硫酸的强腐蚀性而减少设备寿命。

3、卤化反应。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或其他基团被卤素(Cl、Br、F、I)取代生成含卤有机物的反应称为卤化反应。化工生产中常见的卤化反应有:黄磷与氯气反应生成三氯化磷、硫磺与氟气反应生成六氟化硫、双酚A、苯酚、二苯乙烷与溴素反应生成溴系阻燃剂等。卤化反应主要危险性有:(1)火灾。卤化反应的火灾危险性主要取决于被卤化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过程条件,反应过程所用的物质为有机易燃物和强氧化剂时,容易引发火灾事故。(2)爆炸。卤化反应为强放热反应,因此卤化反应必须有良好的冷却和物料配比控制系统。否则超温超压会引发设备爆炸事故。(3)中毒。卤化过程使用的液氯、溴具有很强的毒性和氧化性,液氯储存压力较高,一旦泄露会发生严重的中毒事故。

4、强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或强氧化剂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强氧化反应。常见强氧化反应有:氨氧化制硝酸、甲醇氧化制甲醛、丙烯氧化制丙烯酸等。强氧化反应的主要危险性有:(1)爆炸。强氧化反应一般是剧烈放热反应,反应热如不及时移去,将会造成反应失控而发生爆炸事故。氧化反应中的物质大部分是易燃、易爆物质,副产过氧化物的性质极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有爆炸危险。(2)火灾。氧化剂具有很强的火灾危险性,如遇高温、撞击、摩擦以及与有机物、酸类接触都能引发火灾。

5、重氮化反应。重氮化是使芳伯胺变为重氮盐的反应。常见的重氮反应有:丙酮氰醇与水合肿、氯气合成偶氮二异丁腈、芳胺与亚硝酸钠反应制得偶氮染料等。重氮化反应的主要危险性有:(1)爆炸。重氮化反应的危险性在于所产生的重氮盐,在温度稍高或光的作用下,极易分解,有的甚至在室温时亦能分解。一般每升高10℃,分解速度加快两倍。在干燥状态下,有些重氮盐不稳定,外部条件能促使重氮化合物激烈分解,有爆炸着火的危险。(2)火灾。作为重氮剂的芳胺化合物多为可燃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易引发火灾

(二)高危险储存装置的危险性

高危险储存装置:储存剧毒、液化烃、液氮、低闪点易燃液体和液化气体的储罐、钢瓶、气柜等。其危险性:(1)泄漏。由于储存设备损坏或操作失误引起泄漏,从而大量释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将会导致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发生。如四川发生的液氯储罐泄漏爆炸事件,使数十万居民紧急转移,影响极大。(2)中毒。有毒物质泄漏后形成有毒蒸汽云,它在空气中漂移、扩散,直接影响现场人员,并可能波及居民区。大量剧毒物质泄漏可能带来严重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3)火灾。储存易燃液体、易氧化或遇水剧烈反应的物质,易引发火灾事故。(4)爆炸。储存低闪点的易燃液体或气体,如液化烃储罐,由于液化烃闪点低,极易燃烧,一旦泄露遇酸、撞击、摩擦、有机易燃物质或积聚的静电会发生火灾及爆炸事故。如南京金陵石化的油罐发生爆炸事故,造成20人死亡。

二、危险事故处理和事故预防分析

事故处理是强化全体职工安全意识和责任的有效手段,应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处理,对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责任人员;在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拖延不报、破坏事故现场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要严肃处理。

(一)事故预防

在事故原因分析和责任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树立“零事故”思想。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各企业应制定严厉的事故处理和考核细则,加强事故处理及监督考核工作;认真吸取外单位的事故教训。各企业应建立一套收集外单位事故信息,分析本单位管理体系的程序,以便利用别人的教训,促进自己的管理;将承包商的事故与业主的管理相联系。各企业首先要加强对承包商的监督和管理,努力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一旦事故发生,则要在帮助承包商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时,认真检讨自己在HSE管理及协调配合方面的失误,以便做出改进;以事故为契机,审核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当本单位发生重大事故后,应由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对本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组织进行内部审核,对不符合项要建立纠正措施和跟踪制度;建立有效的事故处理和预防管理程序。公司应建立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程序,所制定的管理程序应保证能及时地调查、确认事故(未遂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制订出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二)综合检查的几点建议

企业可按照自身要求进行综合安全检查。检查内容要划分为设备、安全、质量、现场四大类;每周以一个大类为专题进行检查,各分管职能人员负责组织每次的专题检查;各分管职能人员指定或邀请相关领导和职能人员参与检查;各分管职能人员须将检查的详细内容提供给参加的检查人员,便于现场检查;每次的检查以专题内容为主,不局限于专题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入其他内容;各分管职能人员须将每次的检查结果在次日及时进行通报。

篇9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仓库;安全

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毒害、放射性等危险性质,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燃烧、爆炸和导致人体中毒、灼伤、死亡等事故。危险化学品仓库是易燃易爆等化学物品的集中储存场所。如果库址选择不当、布局不合理、建筑不符合要求、管理不善,就容易引起燃烧、爆炸,甚至会造成恶性灾害事故。因此必须加强危险化学品仓库的安全设计和管理。

一、必须从设计抓起,保证本质安全

1、选址与设计

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法规标准进行选址和设计。《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对厂内仓库设计有明确规定,危险化学品按火灾危险性分为甲、乙、丙三大类。规范对甲类物品仓

库的储量有严格的总储量控制与防火隔离的要求。如甲类物品的储量不应超过30吨,当储量小于3吨时,可与乙、丙类物品库房共用一栋建筑物,但应用实体墙与乙、丙类隔开并各设出入口。我们在设计审查时发现设计人员往往容易忽视这一条。其次,设计中应同时遵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如在《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中未明确的条文,而在其它国家规范中有要求的,也必须严格执行。

2、消防系统的设计

根据可燃化学品仓库的火灾特点,仓库内消防设施的设置应以自动灭火系统为主,同时采用消火栓、灭火器等辅助消防手段。消防系统的灭火剂应主要采用泡沫-水或水喷雾。现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第4•2•7条规定,存在较多易燃液体的场所宜采用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具体方式有:①闭式泡沫喷淋系统;②预作用泡沫喷淋系统;③雨淋泡沫系统。其中雨淋泡沫系统按工作模式又可分为前期喷水、后期喷泡沫与前期喷泡沫灭火、后期喷水冷却两种系统。可燃化学品仓库的消防排水中含有泡沫液和泄漏的储存物料。我国现行的消防、环保规范中对于消防排水的收集、排放和处理没有明确的

规定,对于可燃化学品仓库的消防排水应由污废水管网收集,不宜直接排放至雨水管网,可送至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达标后再外排。

3、管道设计

管道工程是化工装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管道是装置的“血管”。管道不止用来连接各类过程设备和相关系统设施,使装置成为一个有机的生产整体;同时也是装置各类流体输送的安全屏障,防止灾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对化工装置中的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类介质,尤为重要。管道设计的管道布置、器材选用和管道机械都可能涉及管道安全,如要操作的阀门、开关及控制器能否安全接近(操作、维修);危险介质管道慎用波纹膨胀节;管道可靠的支承等。管道设计标准规范是综合了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成果,提出了管道设计安全的基本要求和限制,工程设计中,无疑应严格执行。但要完成一个相对安全的管道设计,还必须对全部工艺条件和可能的偏离及其后果有充分了解;对器材在工作环境中的适用性有正常判断;对位移应力、敏感设备嘴子受力和力矩、振动有必要的了解。

为加强压力管道法制化管理,确保压力管道的设计质量,1999年,劳动部颁发了《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了《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单位资格许可与管理规则》。这对提高管道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保障压力管道运行安全有积极意义。

二、建立明确的防火责任制和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

1、落实安全责任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把我国的危险化学品仓库的消防安全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如何落实《消防法》、落实各项防火安全要求,关键在于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所以要进一步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责任制。企业法定代表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讲政治、保稳定、促经济的高度,切实加强对危险化学品仓库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和骄傲自满情绪,慎之又慎、采取一切针对性预防措施,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防止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要落实仓库保管员的安全职责。危险物品仓库的保管员作为一种特殊工种,必须经消防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是仓库岗位防火责任人。仓库保管人员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对自己岗位

上的危险物品的理化特性,如储量、储存温度、闪点、自燃点、爆炸极限、不许混放的危险物品及采用消防灭火的方式等都要做到了如指掌。

2、严格储存保管制度

要贯彻专库分储原则,严禁性质相抵触和灭火方法不同的化学危险物品同库储存。库内禁止明火,进入库区运货的汽车,排气管应装火星熄灭器,库区内严禁检修汽车。蒸汽机车应在烟囱上设双层钢丝网、蒸气喷管等火星熄灭装置方可入库。夏季气温超过30度时,不能随便发货。装卸化学危险物品要注意不得碰撞、摩擦。化学危险物品入库时,要认真检查物品的品名、规格、包装是否正确。一天至少对仓库进行2次安全检查,易分解的物品应由专人定时测量记录。及时清扫散落在地面上的化学危险物品。定期检查建筑设施、照明线路和避雷设备。根据库区实际情况,配备足够的消防水池和消防器材,并定期检查防护用具,保证完好随时可用。

3、深入地推广科技手段,运用信息技术绑定管理责任

对危险物品储存、领退、运输、使用各环节,应综合运用视频监控手段,对其流动的物品、接触的人员、作业的状态,实行实时监控,监督其落实规章制度的情况,并绑定其安全管理的责任。同时,应充分发挥枪支弹药、民用爆炸物品、剧毒化学品、放射性物品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绑定每一家单位、每一位从业人员的管理责任,监控危险物品的流向和流量,实行“一日涉危,终身备档”,提高危险物品管理的精确性。

4、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危险化学品仓库如果管理不善,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危害很大。因此,为了预防事故发生和一旦事故发生后便于施救,必须制定危险化学品仓库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通过完善的预防措施、完整的救援预案和完美的扑救方案,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或控制事故的规模及减小事故的损失。

三、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小型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危险物品使用企业与日俱增。危险化学品仓库的管理,涉及知识面广,从各种物品的化学物理性质到各种安全法规、管理规定和制度要求等,难度很大。为此,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化学危险品仓库的日常安全管理真正落到实处,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消防技术规范实施手册》编委会.消防技术规范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奥林匹克出版社,1996

2、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篇10

关键词 除草剂;药害;原因;防止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8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5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除草剂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但是,除草剂药害给农民带来损失的事件也经常发生。70%的药害是由于不正确使用除草剂造成的,因此了解除草剂药害产生原因,即可以避免药害事件的发生。现将除草剂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总结如下。

1 雾滴漂移

离开喷头的雾滴被气流吹送到施药地以外的现象叫雾滴漂移。漂移距离与喷头高度和风速成正比。喷头高度增加1倍,雾滴漂移距离也增加1倍,若在喷头高度增加1倍的同时,风速也增大1倍,则雾滴漂移距离可能增加4倍多。雾滴漂移还与雾滴大小有关,雾滴越小,漂移越远。

防止方法:在生产实践中,避免雾滴漂移的方法是,选择晴天无风天气,压低喷头。如有微风,可以人工拦截漂移雾滴,就是在雾滴漂移方向上用塑料布挡住雾滴。这样可以减少雾滴漂移到邻近地块产生药害,造成损失。如果是苗后除草剂可以带防护罩,进行定向喷雾[1]。

2 过量使用除草剂

农民在遇到除草剂效果不好时,不认真查找原因,而是怀疑除草剂的质量,认为其含量不够,就盲目加大用药量。其实除草剂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如温度、湿度、用药时间、操作不当等。因此用户不要随意增加药量,一定要认真查找原因。另外,喷施了除草剂的杂草,其死亡需要一定时间。例如,烟嘧磺隆一般在施药后3~4 d杂草表现受害症状,20~25 d才能完全枯死,在温度较低情况下时间更长。喷洒精喹禾灵的杂草2~3 d新叶变黄停止生长,4~7 d茎叶呈现坏死状况,10 d整株枯死。如遇干旱杂草死亡还会慢些。因此,在增加农药使用量的同时也会给作物造成一定伤害,从而产生药害,影响作物产量。

防止方法:用户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土质、气候、杂草大小等综合因素考虑用药量的大小。如气候干旱,草龄过大,可以在增加用药量的同时,增加对水量,放慢行走速度,或在当地技师的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盲目过量使用除草剂,那样不但会伤害农作物,对下一年的倒茬、杂草抗性都有影响[2]。

3 不良的气候条件

如低温多雨、高温高湿、烈日大风等。如乙草胺如果遇到低温多雨,田间长时间积水,易发生药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皱缩,温度升高时会逐渐恢复。在移栽稻田施用乙氧氟草醚,若气温低于20 ℃或者土温低于15 ℃易发生药害,施药后遇大暴雨田间水层过深,淹没稻苗心叶,都可能产生药害。烟嘧磺隆在玉米田使用过程中就要避开高温、烈日、大风等恶劣气候,否则喷到心叶中的药剂,随着水分迅速蒸发,药液浓度迅速增加,会造成心叶灼伤、扭曲等药害。

防止方法:选择良好的气候条件下施药,不但能起到良好的除草效果,还能有效地避免各种药害的产生。

4 误用、错用或混用不当及操作不正确

将除草剂误当杀虫剂或杀菌剂使用,在杀虫剂或杀菌剂中意外混入除草剂,或不同除草剂品种错用都易造成药害。例如,有的农民错误地将乙草胺用于玉米田苗后除草,造成玉米小苗的叶片产生灼伤,严重的甚至死亡;还有的农民将没有标签的除草剂当成杀虫剂喷洒到果树上,给果树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一般情况下误用、错用都是在农户对除草剂不了解的情况下发生的。

防治方法:农户要认真阅读除草剂的使用说明、注意事项,准确掌握除草剂适用范围,避免药害的发生。用过的药具要及时清洗干净,杜绝粗放配药,致使悬浮液中的粉粒未调开,悬浮性差、乳化不良等情况,还有重喷、喷头流量不均匀,都会造成局部喷液过多造成药害[3]。

5 土壤残留药害

长残留性除草剂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伤害。如莠去津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在土壤中较稳定,残留期依用药量、土质等因素影响可长达6~12个月,特别在用药量大、土质比较黏重的地块对后茬小麦、豆类等产生药害。氟乐灵在土壤中持效期中等,对大多数后茬作物安全,但对高粱、谷子有一定影响。咪唑乙烟酸在土壤中残留时间更长,尤其在高寒地区,但它比较经济,除草效果好,多在豆田、花生田使用,东北地区在推荐用量下,施药后第1年不能种植高粱,第2年不能种植油菜、水稻、马铃薯、向日葵,3年不能种植甜菜、白菜、茄子等[4]。

防止方法:农户在使用除草剂时,一定要考虑到轮作及下一年种植什么作物,根据要求选择恰当的除草剂类型。

6 其他

如药剂挥发,2,4-D丁酯的气体可以伤害棉花,如果大面积玉米田块同一时间施药,将会使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药滴分子,就会给敏感作物的生长带来危害。

7 结语

了解了上述药害的产生原因之后,在施药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就能避免药害的产生。但除草剂的使用技术要求较高、较广,应在使用除草剂之前,仔细阅读除草剂使用说明书及有关资料,或请当地农技部门的技术人员给予指导,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品种、施药时间、用药量、施药方法。喷洒除草剂时,一定要做到指定量的除草剂均匀施到规定面积的田里,不漏、不重。要定时查看,一旦出现药害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8 参考文献

[1] 付秀玲.化学除草药害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2(19):92.

[2] 马骥.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23):166-167.

篇11

很多人都在力图找到服药预防“非典”的良方,一些单位和个人从各种渠道得到信息,服用这样那样的“预防药”,一时间板蓝根、金银花、黄芪、葛根等各种中药,甚至达菲、病毒唑等西药均供不应求。由于服用“预防药”而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也不断见诸于各种传媒。

人人服药没必要!

对此,旅英中国医学专家、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王执礼对公众建议,除疑似“非典”病人或有感冒初起症状且与“非典”患者有过接触史者外,一般人没必要长时间大量喝预防药,以免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药学博士蔡宝昌也指出:“有人抱着中药狂喝一气,一天甚至能喝七八次,有的老师也要求孩子每天喝点板蓝根。其实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喝板蓝根等能有效防‘非典’,而较好的预防处方也仅限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研究公布的6个处方。即使需要服用,一般成年人每天一副药方分两次吃,连服3~5天也就足矣。小孩服用则应根据体重酌减。具体到选方用法,最好听从医生的指导。”

补药无助于防“非典”

许多人一听说防“非典”要增强身体免疫力,就买上各种补药、滋补品乱吃一气,什么西洋参、蛋白粉以及各种维生素等等。

其实,虽然保健滋补品、补药会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功效,但使用起来也应因人而异,盲目进补肯定会有副作用。如有人听说注射免疫球蛋白可提高免疫力,就不会得“非典”。实际上这种说法没有经过临床实验证明,且正常健康人使用免疫球蛋白大可不必。

重视药物不良反应

各种防“非典”的中药药方虽有所不同,但都是针对“非典”之热毒症发病特点的,故多以清热解毒、辟秽化浊、芳香化湿、益气生津为主。而中医最讲究辨证施治,对湿热体征者,服清热剂为对症,若本已属虚寒体征,再下此药则适得其反。普通人是这样,体弱多病正在吃药医治者更是如此,若不管对症与否,为预防“非典”再混服其他药物,极可能使原病症雪上加霜,引发药物不良反应。

“消毒药”不可滥施

篇12

高温、有毒烟气、化学危险品、爆炸危险物等是消防部队在处置化学事故和完成抢险救援任务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危险,频繁与其接触很容易带来不必要的伤亡。个人防护装备及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的保护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化险为夷。然而,不少消防官兵缺乏基本的化学危险品知识,对化学事故危害性认识不够,防护意识淡薄。针对这一现象,本人分析了化学事故的危害性和我国消防部队处置化学事故中个人防护所存在的问题、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个人防护的必要性

(一)化学事故的危害

化学事故是指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突然失去控制,经大量排放或泄漏后,形成较大范围的空气、水或地面染毒,对事故区及下风方向有害气团传播扩散的区域内,被污染的河流下游与沿岸,或被污染的地面上的人员造成群体性中毒、腐蚀所发生的伤亡事故。化学事故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突发性和危害性。其形成主要有化学排放、化学泄漏、化学战争和化学恐怖等方面。化学事故发生后常引起爆炸,火灾或发生中毒,严重威胁事故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化学排放如若处理不当,污染物就会直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公共健康;化学泄漏后有毒物质常常会以其特有的毒作用机理和爆炸危险性引起大量人员伤亡;化学战争和化学恐怖直接造成大范围的有毒物质侵袭,而且发生突然、扩散迅速,伤亡人员更多。消防救援人员作为第一出动力量首先到达事故现场,必然要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受污染空气,如若防护不当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化学毒物的危害途径

1、呼吸道、肺吸入中毒

呼吸道、肺吸入是化学泄漏事故中引起中毒最危险、最常见、最主要的途径。凡是有毒气体、液体蒸汽、化学品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以及工业中意外释放有毒化学成分的烟、雾、粉尘等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体内。这是由于人的呼吸系统从鼻到肺泡都具有相当大的吸收能力,尤其是肺泡的吸收能力最强。人体肺泡总面积大,约为55-120 m2,肺泡壁薄,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毒物一旦进入肺部,很快就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在化学事故现场空气中通常会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氯化氢、氰化氢、硫化氢、氯气等有毒气体,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大范围高浓度有害环境,身处其中的人员如果吸入量过多,在极短时间内就会造成严重伤害,有时仅一次所吸入的毒气就能造成肺水肿、失去知觉甚至死亡。水溶性气体和蒸汽,如氨等可直接引起上呼吸道损伤,而不溶与水的少量气体和蒸汽也会损伤肺内组织、刺激气管、支气管和肺泡,造成水肿而引起呼吸道损伤,有毒气体还可以经过呼吸道损伤进入血液循环。相关资料表明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为0.5%时,呼吸20 min就会死亡,浓度为1%时,人只吸几口就会失去知觉,经1-2 min就会严重中毒甚至死亡。而一般火灾烟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可达4%-5%,最高可达10%;硫化氢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为1mg/L时,几秒钟就可引起人员急性中毒,麻痹而死,而当浓度达到1.4mg/L时一旦接触就能引起死亡;氰化氢气体毒性更大,吸入后立即作用于细胞色素氧化酶使其失活,阻断细胞呼吸引起人“闪电”死亡。当浓度为0.5 mg/L时,人体暴露2 min死亡;浓度为0.15-0.2 mg/L时,暴露15 min死亡。

2、皮肤和黏膜吸收中毒

皮肤作为人体最具威力的天然屏障可有效抵御外来物理、化学效应的影响,但因其长期接触水引起的角质层增厚或因其含水量过低引起的脱水都会导致皮肤抵御功能的下降,化学物质接触皮肤会与之发生碱性或酸性反应,或生成过敏性物质从而也会致使其抵御功能下降。

化学事故中化学毒物可通过表皮、毛孔、汗腺等管道渗透进入人体。一些脂溶性毒物经过表皮吸收后,还需要一定的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如沙林、苯、有机磷毒剂、氯化烃等神经毒害物,可以经过皮肤毒害人的神经系统,使人失去知觉无法呼吸甚至死亡。腐蚀性化学物质溅到皮肤上会引起皮肤腐蚀性灼伤。有些化学品如液化石油气虽然不具有腐蚀性但如果接触人体皮肤会迅速气化而急剧吸热,使人体皮肤产生冻伤。一些有毒物质还可以很容易的渗透皮肤进入人体内造成损害,如甲苯、二甲苯等溶剂。

3、消化道吸收中毒

化学事故发生后如处置不当,洗消不彻底会使有毒物质扩散,污染空气和水源或者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事故,致使有毒物质直接污染水源或食物,当人员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时就会通过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毒物进入消化道主要由小肠吸收。有些物质如乙醇可以经胃甚至口咽部黏膜而吸收,而有机磷、氰化物等则可以通过口腔黏膜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虽然在化学事故现场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并不多见,但也应采取相应防护。

4、眼睛灼伤

大多数有毒有害物质如氨水、强酸,直接接触眼睛一般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引起眼睛发痒、流泪、发炎疼痛,有灼伤感甚至引起失明。除造成眼睛损伤外,高浓度有毒物质还可以借助眼睛吸收后导致全身中毒如糜烂性毒剂芥子气、路易氏剂等。

5、燃烧爆炸引起伤害

大多有毒有害化学品都有可燃、可爆性,如液化石油气、氨气及大多有机气体。燃烧和爆炸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作用、有毒烟气和刺激性气体都不同程度威胁着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伤害。

(三)个人防护的必要性

人类生存、维持生命所进行的新陈代谢—呼吸,一刻也不能停止。而化学危险品危害人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呼吸器官。毒剂通过呼吸器官进入人体比较容易达到预期的速效性,迅速产生病理反应使人员短时间内失去战斗力甚至死亡。高毒性的化学品泄漏,爆炸以及恐怖袭击的突然性,常能通过呼吸道使无防护或者防护不及时不彻底人员受到伤害。梭曼蒸汽染毒浓度在0.1 mg/m3就可使无防护人员1min之内致死;对刺激剂CS来说,人员在其气溶胶毒气中暴露1min的最小刺激浓度只有0.05-0.1mg/m3,可使无防护人员呼吸道受刺激发生咳嗽、喷嚏、流涕、流泪而不能正常行动;V类毒剂,其中滴状的VX,经皮肤杀伤人员的半致死剂量为15mg/人,即沾染一滴就可致人死亡。梭曼毒剂蒸汽不仅对暴露皮肤作用强,并能透过夏服,迅速使皮肤吸收中毒,在大气中可造成很高的梭曼蒸汽浓度,即使佩戴防毒面具,也会因为梭曼蒸汽和雾穿透夏服而使人员受到致死性伤害。表1.1为其他常见化学毒物危害性及其最高允许浓度。

表1.1常见毒物危害性

综上所述,个人防护作为消防员个人为了自我保护和继续进行消防抢险救援任务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具有相当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只有确保消防人员自身安全才能有备而无患,最大程度发挥消防部队潜在战斗力,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医学防护

医学防护作为呼吸防护和皮肤防护的辅措施在化学事故现场对减轻、避免中毒,减少伤亡有着重要意义。通常采取的措施有组织服用预防药物,检定受污染的水和食物并及时消毒,对人员染毒部位或全身彻底消毒。使用药物预防可以预防化学毒物中毒或减轻中毒程度,为急救创造有利条件。例如:下表为常见军事毒剂与其对应的预防药物。

表2.3常见军事毒剂对应预防药物

毒剂种类 预防药物

神经性毒剂如沙林、塔崩 毒扁豆碱、溴化吡啶斯得明

全身中毒性毒剂如氢氰酸 抗氰预防片

糜烂性毒剂如芥子气、路易氏剂 防护油膏,如美国灾害应急救援门装备的M5油膏

窒息性毒剂如光气、双光气 乌洛托品药液或碱性溶液

另外,经常服用维生素C、E、B2等或食用富含此类维生素的食物,对光气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刺激性毒物一般不会造成人员损伤和死亡,及时脱离接触后几分钟其作用即可消失,所以一般不需要采取特殊的医学预防措施。应当注意,各种预防药都只起到预防作用并且都具有一定时效性,一旦毒剂真正泄露或已经有人员受到污染而中毒,应当立即进入现场急救程序。

医学防护遵守以下原则:一是物理防护与药物预防相结合:物理防护主要依靠防护器材,平时应当配齐、保养好各种防护器材,同时应当备足的针对各重不同毒剂的预防、急救药物。二是自身预防与人员互救相结合:事故现场大多情况下在医护人员到场前都依靠消防指战员的自救与互救,这就要求消防官兵在日常训练中掌握必要的自救与互救以及一些药物防护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事故现场临危不乱,有效处置。

三、个人防护面临问题和对策

(一)我国消防部队处置化学事故中个人防护所面临的问题

1、技术层面

(1)大量防护装备与技术的研发仍处于空白,依赖进口。由于研究防护装备起步晚,底子薄,加之国家对个体防护装备产业支持力度不够大等各方面原因造成我国的个人防护装备标准老化、产品科技含量低、款式陈旧、材质低劣、功能单一,安全系数较低;新产品研发能力萎缩,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成果很少;大批具有高性能的新材料新装备难以推广使用。

(2)各种防护装备仍然具有使用上的局限性,适用面较窄,必须根据化学事故现场情况进行分析、选用。这从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战机、增加了隐患。

2、管理层面

(1)消防指战员对化学危险品知识掌握不够,防护意识差。由于战士文化素质低,基层指挥员重视程度不够和装备有限等原因,部分官兵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根本不了解、不学习、不重视化学危险品的危险特性,不了解其泄漏或爆炸时的基本处置方法及相应防护措施,从而不能将火灾和化学事故灾害区别对待,防护意识淡薄。

(2)对个人防护装备性能、正确操作规程、维修保养等各方面问题了解甚少。由于日常训练中基层部队很少涉及防护器材的使用或是走马观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旦化学事故来临或盲目乐观、片面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或惊慌失措、不知所为。经常出现防护器材乱用、错用甚至不用的现象,引起不必要的中毒、伤亡。

(3)器材装备短缺也是目前消防部队面临的严峻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地政府不够重视,或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二)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问题,要增强我国消防部队处置化学事故的个人防护能力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应政策支持、促进个体防护装备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进行新材料、高性能产品的研发,加强国内外知名企业、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及时吸纳、完善和修订我国个体防护标准。其次,大力开展个体防护装备学研究,走竞争与合作,创新与发展之路。相关院校要设置个体防护专业,真正培养出一批素质硬、知识牢,打的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并选拔一批有志青年赴国外留学、考察学习先进。一切研发工作要切合实际,起点要高,宜在搞好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力戒低水平重复。

(2)更新、配齐装备,加强日常训练。对现有防护装备要精心保养维护,对陈旧装备要及时更换,各地政府要密切关心消防产品信息为消防队伍配备先进的防护装备,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应力争为每一位消防员配备一具空气呼吸器以及一个呼救器;日常训练中要重视防护装备的使用,健全制度,面向实战,使消防官兵熟悉、掌握各种防护装备的操作使用培养其安全防护意识。

篇13

【关键词】 手术室;安全隐患;管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34-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工作的整体过程中,患者不出现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生理、心理及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障碍、损害、缺陷或者死亡。手术室的护理工作的护理安全管理是患者在手术室内不使患者出现身心意外的损害、障碍或缺陷,根据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种类而采取的各种相应的安全防患措施,在工作中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并有效防患[1]。由于术室护理工作的疏忽和大意会直接导致患者在手术时发生差错,最后铸成重大医疗事故[2]。现将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与管理对策汇报如下。

1 手术室的安全隐患

1.1 缺乏法律知识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较淡薄,由于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只注意了护理工作的单纯技术知识含量,却忽视了护理工作的优质服务特性。共组者缺乏对护理学科主动性、独立性和科学性的真正认识,在工作中缺乏对责任心、束缚性,表现的随意性较强,慎独精神较差,对发生的护理小错误常会轻描淡写,认识不到护理的过失的重要性以及引起医疗纠纷的严重性。

1.2 术前隐患 由于科室的人力不足导致开展术前防范不到位。在许多环节中只是流于形式,处于应付的心理,因此防范的规范性受到限制。患者在术前防范过程中对即将发生手术会有许多疑问,甚至有些问题超出了术前防范护士所能了解的范围。如麻醉风险、麻醉方式、手术方案、手术意外等,有些内容是病区护士的健康教育。若对患者的疑问回避或应答不当,或出现他人解释版本不相同,会使患者产生误解或疑虑。达不到术前防视的重要目的,甚至会为患者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增加出现医疗纠纷隐患的机率。

1.3 手术室的隐患

1.3.1 人员自身 手术室护理人员自身责任心不强所导致操作违规而发生工作中的失误。例如在手术对象接诊错误、向医师提供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及侧向的错误。针对手术的物品准备不完善、器械物品不足、无菌操作观念不强、手术仪器操作不规范等,有的由于自身原因还造成严重的后果。

1.3.2 环境隐患 由于手术室内手术间空气洁净度不达标造成手术发生感染等。如参观手术人员过多、空间净化系统未定时维修清洁、湿式清洁扫措施未及时落实等。

1.3.3 护理经验隐患:由于自身的护理经验不足导致执行不完善,如患者、组织损伤或神经手术低温导致苏醒延迟;皮肤灼伤等。当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不足或滞后,也导致护理安全隐患的增加。

2 护理安全隐患的管理对策

2.1 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律意识 医院应当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讲座,使其了解护理工作中权利及义务,在工作中要以“安全质量第一”为前提,做严格做到依法护理的法律意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益,在护理工作中加强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

2.2 强化护理规章制度建设 严格制定各项护理规章制度,与护理各项操作规程,相应的制定检查奖惩制度。严格贯彻巡视,查对,交接班等制度,在临床护理中得以实施,这对于保证护理安全,减少护理危险起到关键作用[3]:按手术方式做好术前巡视工作,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合理的解释,如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请求医生帮助;加强“六查十二对”的护理查对工作,防止出现手术对象接诊错误及相关手术设备和手术物品的缺失及损坏。

2.3 努力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科内组织护理人员定期的进行业务学习,特别是对于新护士以及资历低的护士,应当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的带教作用。对于科内新引进的设备,技术人员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后,要进行反复操作并定期考核,以保证护理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新设备的操作,避免在治疗抢救过程中发生意外。

2.4 灼伤、烫伤 患者在使用电刀时常规检查电刀的性能是否良好,使用电刀时局部消毒时不要太湿,注意负极板的放置要与皮肤完全性的接触,电刀用完或者不用时固定放置,患者手术的特殊时要对肢体垫海绵垫,保证肢体与金属物不接触,避免烫伤患者。防止化学药物灼伤如:碘酒、双氧水、酒精等[4]。

2.5 手术室微生物的监测 对每一项物品、器械和环境监测指标的详细评估,如果出现监测指标超标的现象,应汇报科室领导及感染科室,给予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查找超标的原因,总结经验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给予有效的处理,使微生物的菌落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3 讨 论

手术室的护理隐患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问题,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对自身有一定的约束,强化护理服务意识,在护理各项工作中巩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化护理安全隐患的意识,采取定期召开隐患分析会,会安全隐患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刘柏辉.老年脑卒中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18):143.

[2] 单敏后.介绍一种小病理标本收集瓶[J].护理学杂志,2006,21(12):7.

篇14

关键词: 焊接、安全防护、提高、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TG4文献标识码: A

一、 引言

焊接作业时需要与电、可燃及易爆气体等接触,这对操作者及周边人员、设施存在较大威胁。在焊接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烟尘、电弧光、高温等,对人体均有一定危害,容易引起触电、灼伤、中毒、火灾、爆炸等事故。因此,从事焊接及气割作业的人员必须掌握作业过程的安全防护方法和防护用具的使用,避免和杜绝事故的发生。

二、 防火、防爆、防毒的安全技术

1. 预防火灾和爆炸的安全措施

焊工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电弧、气体火焰及金属火花飞溅物,是引起火灾甚至爆炸的主要原因。因此焊工在作业前,应采取下列安全措施:

(l) 施工前,认真检查工作场地周围是否有易燃和易爆物品。如有易燃、易爆物应这搬离工作地点5m以外,无法搬离的需采取遮蔽等防护措施。

(2) 严禁在有压力的容器和管道上进行焊接和气割工作。

(3) 焊完后剩余的焊条头及焊件不得随意乱扔,要妥善管理,以免发生火灾。

2.有害气体和烟尘中毒的预防措施

(l) 焊接现场应有良好的通风,如自然通风不畅通时,可以采用机械通风的方式促进空气流通。在容器内和狭小的地方焊接时,可采用压缩空气或小型风机通风的方式。

(2) 科学组织施工,避免多个焊接作业拥挤在一个作业面上。

三、 焊工作业现场的防护措施

变电工程的作业现场相对于工厂车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作业现场防护应注意以下事项:

1.焊工作业前的准备

焊接作业前必须了解被焊设备的结构或设备内储存物品的性质,明确焊接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提前办理动火工作票后,进行人员交底。焊工在明确任务之后,应观察作业场地环境有无不安全因素。严格按照动火票上规定的部位、时间动火,不准超越规定的范围和时间。

2.焊工操作前的检查

检查被焊、割件上有无污染物。凡被化学物质或油脂污染的设备都应清洗后再焊割。一般常用的检查方法是“一嗅,二看,三测爆”。

一嗅:嗅气味,危险物品大都有特殊的气味,在嗅到特殊气味时,应重新清洗。

二看:查看清理程度如何,发现未清理干净时,必须重新清理。

三测爆:在容器内部抽取试样并用测爆仪测定爆炸极限,大型容器的抽样应从上、中、下容易积聚的部位进行,确认没有危险时方可进行焊割作业。

3.焊接现场的防护措施

(l) 拆迁。在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应尽量将焊割件拆迁到安全地带进行检修。

(2) 隔离。把需要检修的设备和其他易燃、易爆的物质及设备隔离开。

(3) 移去危险物品。将可能引起火灾或爆炸的物品移至安全地点。

(4) 敞开设备。卸压通风,开启全部人孔、阀门。

(5) 加强通风。在有易燃、易爆气体或有毒气体的室内焊割时,应加强室内通风,并戴好防毒面具。对焊割时可能放出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的场所,要采取局部抽风措施。

(6) 备好灭火器材。按要求选取灭火器材以做好准备,并应熟练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及使用范围。

四、 焊工过程的安全防护技术

1.预防触电的安全技术

焊工在操作中接触电的机会较大,如果机器设备有故障,防护用品有缺陷或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等,就可能发生触电事故。

焊接时的触电事故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触及电焊设备正常运行时的带电体,如接线柱、焊钳口等,或者靠近高压电网所发生的电击,即“直接电击”;另一种是触及意外带电体(正常时不带电,由于绝缘损坏或电器线路发生故障而带电的导体,如漏电的焊机壳、绝缘外皮破损的电缆等)所发生的电击,即“间接电击”。预防触电的一般措施有:

(l) 电焊机外壳必须牢靠接零或接地。

(2) 在搬运焊机、检修焊机、更换焊机熔丝时,必须切断电源后才能进行。

(3) 焊钳应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和隔热性能。工作中断时,焊钳要放在安全的地方,防止焊钳与焊件接触。更换焊条时,应戴好电焊手套,身体应避免与焊件接触。

(4) 焊工在工作时,必须穿好干燥的工作服、手套和绝缘鞋。。

(5) 焊接电缆的绝缘应完整,避免电缆被碾压或烧坏绝缘层。如有破损应立即进行修理或调换。

(6) 在潮湿的地方焊接时,应用干燥木板或橡胶片等绝缘物做垫板。

(7) 焊工应熟悉和掌握有关电的基本知识以及预防触电及触电后急救方法等知识,严格遵守有关部门的安全规定,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2.预防弧光辐射的安全技术

弧光辐射的危害主要是产生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预防弧光辐射的措施包括:

(l) 焊工操作时,必须使用带有电焊防护玻璃的面罩。面罩应该轻便、外形合适、耐燃、不导电、不导热、不漏光。

(2) 焊工操作前,应穿好工作服,防止弧光灼伤皮肤。

(3) 焊工引弧时应注意周围人员,以免强烈的弧光伤害他人。

3.登高作业时的安全要求

变电站施工中通常离地面2m以上的地点进行焊割作业时,即属于登高焊割作业。登高作业除要遵守一般焊割安全技术要求之外,还要注意下列安全措施:

(l)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病以及不适合登高作业的人员不得登高作业。登高人员须经健康检查。

(2) 恶劣天气(6级以上大风、下雨、下雪和雾天)不得登高作业。

(3) 焊接作业时,人员及设备应保持与带电体足够的安全距离。

(4) 高空作业应设有监护人,监护人应密切注意焊工的动态。

(5)凡登高进行焊割作业者,必须使用标准的防火安全带(不得用耐热性能差的尼龙安全带),安全带应紧固牢靠,长度不超过2 m。穿好绝缘鞋,戴好安全帽和手套。

(6)登高梯子要符合安全要求,梯脚要防滑、防倒。上下端要放置牢靠。与地面夹角不应大于60°。使用人字梯时,梯子的夹角在40°左右为宜,并用限跨铁钩挂牢。不准两人在同一个梯子上(或人字梯的一侧)同时作业。

(7)所用焊条、工具、小零件等必须装在牢固的无孔洞的工具袋内,防止落下伤人。随时清理一切物品,不得在空中乱扔物件。’

(8)在火星所及的范围内,必须彻底清除可燃、易爆物品,一般在地面10 m之内用栏杆隔离。设专人照看火情。

(9)焊工所用的电缆线和胶管应扎紧在固定地方,严禁缠在身上操作,防止爆炸和触电以及坠落摔伤。

4.焊工作业完毕后的安全检查

焊工在作业完毕后必须拉下电闸断电。关闭好焊炬、割炬、氧气瓶、乙炔瓶等有关阀门。并将乙炔、氧气胶管等工具挂放到合适的地点。检查火种,对整个作业地带及邻近地区进行检查,以防余火引起火灾。清理完毕现场之后方可离开。

结束语

以上的内容重点阐述了变电工程中焊接作业的危险点;作业过程的防火、防爆、防毒的安全技术;作业现场的防护措施以及作业过程的安全防护技术。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能够解决施工焊接作业现场安全防护难题,为企业的节能增效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DL5009.3-2013《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3部分》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版

[2]姜兵田《焊接工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