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4 10:19: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依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以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面向建设领域相关专业群,研究并深入实践以“一个建设、二个合作、三个服务”做为内涵式发展主线。持续提升服务行业产业链能力,构建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体系。以不断提升特色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融入产业链深化校企合作;更新特色专业群教育理念,依托产业链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围绕特色专业群多渠道开展技能鉴定与培训,为产业链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为产业链专业群教学改革和行业发展服务;搭建特色专业群职业教育服务与交流平台,为全国和天津职教战线师生服务。以德育为先、教育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不断创新提升服务行业产业能力和建设领域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建设领域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方法和路径
1.对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
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问题开展了研究与实践:一是面向产业链,如何精准确立特色专业群建设方向及路径,解决专业设置问题。二是面向产业链,怎样创新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方式及路径,解决培养方式和内容问题。三是面向产业链,全面探索提升服务行业产业能力的方式及路径,解决专业建设质量问题。四是面向产业链,全面探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及路径,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2.将要素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整体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研究实践中,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服务能力提升等三方面进行要素创新,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成果,构建面向建设领域产业链特色专业群的集成创新。实践中创建了行业产业链、特色专业群和专业链三者紧密衔接、深度铆合的专业建设路径。以建设领域行业产业链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集合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专业组成若干专业群,对专业群共享资源和专业特殊需求分别进行建设。将项目建设产业链划分为前期、建设、营销和使用四阶段,确定15个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以建工技术和房地产专业群为核心,经济管理等专业群为辅,共19个专业构成的专业链,构建出产业链、特色专业群和专业链紧密衔接深度铆合的专业格局。围绕产业链构建了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专业群平台课程根据专业群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置,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建筑工程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建筑识图、建筑材料、测量技术、建筑构造和施工技术等。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群需求,按照教育内容与岗位要求、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有效衔接而设置。
3.将产业链发展与特色优势专业群和专业链建设联动
校企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以建设领域产业链上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业标准和产业升级现状及趋势分析为基础,围绕专业群建设强化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调整专业群和专业链上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标准、内容、方法、资源建设等特色优势专业群和专业链的建设路径。目前,对应产业链,校内实训基地可完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用地的取得、建筑结构施工与管理、设施设备施工与管理、项目造价管理、装饰装修施工与管理、配套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项目营销与管理、物业管理(安防、保洁、绿化、楼宇智能化)、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建筑电梯管理与维修、房屋安全查勘鉴定及修缮施工、建筑虚拟展示等模块的实践教学任务,既满足了产业链上关键岗位技能训练需求,又满足了专业群实践教学需求,部分项目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4.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龙头,搭建“立体化”校企合作新平台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是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载体,开展校企和校际合作;以教改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载体,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为载体,创新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方法;以国内外校际、校企交流机制为载体,搭建一个国际化视野的教学改革平台。在企业共建专业教研室6个,作为校企师资共同开展教研的平台;在学院共建企业工作室3个,搭建引进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作为教学载体的平台;组建学生专业社团3个,作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第二课堂的平台;建立技能鉴定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各2个,作为学生和企业员工技能鉴定平台;在行业企业建立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站1个,作为集师资培养、学生顶岗实习、专业建设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打破时空界限,在校企间开播“远程直播课堂”;精办《中国房地产》杂志,作为行业研究和教科研新平台。
5.全方位多维度服务行业、产业和职教战线,提升专业群服务能力和水平
专业服务行业产业能力,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围绕服务能力的提升开展专业建设,面向全国建设领域开展岗位培训和企业内训;以学院为基地引进优质资源,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以教科研活动带动服务能力和教学质量提升;支持教师深入行业和企业挂职,开展技术服务;精办《中国房地产》杂志引领行业理论研究,指导相关业务开展;承办全国和天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中、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实践中,探索凝练城建领域职教特色,集合行业职教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的方式及路径,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发挥住建部全国房地产行业培训中心、国土资源部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天津基地、天津国土房管系统行业培训单位等职能,在全国开展职业培训,年培训人数2万人次以上。
三、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应用
按照边研究边实践的方针,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实验研究法,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学院相关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引领学院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
1.带动了学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支撑了中央和天津市财政支持在我院进行的实训基地、专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及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项目的建设;开拓了技术技能培养与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聚焦学生人人成才、持续提升培养质量的方式及路径;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在全国相关技能大赛中学生获奖69项,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提高了教师教学研究质量,围绕项目,主持完成中国职教学会等单位课题8项,43篇,8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建成了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教师主编42本规划教材、建成了“房地产价格评估”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了“房屋登记与训练”等4个软件,在全国和天津课件大赛中获奖。
2.提升了学院服务全国职教战线的能力和水平
学院连续5年圆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设类比赛,开设了工程算量、工程测量、装饰工程技术、建筑CAD、智能楼宇和建筑给排水等6个赛项和天津高职“工程造价”竞赛;高水平承办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和房地产)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天津市中职(建筑)、安徽省高职(建筑工程)骨干师资培训,与天津大学联办全国中职(建筑)骨干师资培训;与宁夏财经职院共建物业管理专业、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共同培养职教师资、与8所中职校建立中高职衔接联席会议制度。项目成果在全国相关会议上交流,中国建设报、新华网、天津频道等多家媒体报道。
3.拓展了学院服务建设行业的领域
发挥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培训基地职能,面向全国建设领域开展职业培训;教师受聘行业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常年从事咨询、鉴定和评标工作,担任“天津市物业管理招投标服务中心”评标专家,主持完成数百个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主持完成了“天津市房屋修缮工艺标准”和“天津市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两部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承担住建部、中国房地产产籍产权学会等单位课题多项;《中国房地产(学术版)》创刊,服务行业理论研究,发挥引领行业理论研究方向,指导相关业务开展的办刊宗旨,聚集行业专家和学者,聚焦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及热点问题研究。
四、研究与实践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机制;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05-04
作为国家级财政专项,2010年到2013年,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以下简称资源库)已经投入2.4亿元,立项了42个资源库。资源库面向专业布点多、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专业领域[1],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建设代表国家水平、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教学资源库,提升职教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资源库项目团队统计分析
(一)项目建设学校地域分布
表1显示,资源库主持学校(含联合主持)分布在江苏、河北、浙江、新疆、北京等2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江苏最多,达到8所,浙江和河北各有5所,而中西部许多省份只有1所甚至没有。资源库鼓励跨区域组建项目团队,团队内的职业院校要求专业实力强、专业特色明显,团队合作优势互补,因此每个资源库都是由多所学校联合申报。江苏省的联合申办院校最多,达到125所,广东省96所,浙江76所。这显示资源库联合申办院校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和相对发达地区。
(二)企业、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出版社的参与情况
统计显示,企业参与资源库的积极性较高。平均每个资源库的企业参与数量为13个,其中应用电子技术和印刷、数字印刷技术两个专业所参与的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8和27个。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较高。平均每个资源库的联合申办院校为17个,其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机电一体化和软件技术3个专业联合申办院校的数量分别达到45、33和33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南》提出:选择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校园学习平台”或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作为共享平台之一,可多平台共享。因此,大多数资源库都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资源中心作为共享平台;42个资源库都有1个或多个行业协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参与,详见表2。
二、专业服务面向统计分析
(一)中职专业资源库
目前,已经批准的42个专业资源库所涉及的机械制造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3个资源库为中职资源库,其中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资源库为面向技工教育的中职资源库,具体见表3所示。
(二)高职专业资源库
39个高职资源库有37个高职教育专业资源库属于《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所列专业。数字校园学习平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2个资源库属于教育部委托建设。
表4显示,37个资源库分布在以下17个大类:交通运输大类(4)、农林牧渔大类(3)、生化与药品大类(3)、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1)、土建大类(2)、水利大类(1)、制造大类(5)、电子信息大类(3)、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1)、轻纺食品大类(2)、财经大类(5)、医药卫生大类(2)、旅游大类(1)、公共事业大类(1)、文化教育大类(1)、艺术设计传媒大类(1)、公安大类(1)。
三、资源统计分析
42个资源库中有不同的模块和平台,比如,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中模块有设计能力模块、网络课程模块,平台有“369”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模块有学校教学资源、企业学习资源、职业培训和职教立交桥资源模块,平台有资源平台、服务平台;物流管理专业模块有专业方向模块,平台有专业通用平台、自主学习平台、物流教学与就业信息平台、技术平台。部分资源库的模块、平台较为丰富,部分资源库可以再增加一些模块和平台。
资源库中一般包含素材库、培训库、课程资源库、岗位资源库、课件及配套试题库[2]。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总体来说资源库所含资源比较丰富。
四、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库布局不平衡,建设和使用机制需要探索和完善
资源库项目团队建设学校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在全国的布局不均匀,这与地方的教育发展水平、经济实力、政策支持等密切相关,但国家层面应综合考虑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在专业大类布局中,材料与能源大类和法律大类还没有覆盖到。就目前建设情况来看,已经立项的资源库有可能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相对于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平台建设,关于如何建设区域性专业教学资源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和使用机制的探索尚未充分开展。国家层面、省级建设规划如何实现统筹规划和合理分工的机制尚不明确。区域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共享、有效运行、持续更新的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资源职教特色不鲜明,实践教学资源薄弱
目前大部分的资源库主要以文本、课件、视频、素材等传统资源为主,而有利于技能训练的虚拟实验室、虚拟车间、虚拟工厂、仿真设计和实景展现实操演示的资源比较匮乏。许多资源缺乏支持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资源,实用性不强。许多资源库涉及的部分岗位缺少相关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缺少来自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项目及案例,缺少介绍行业动态、技术动态和最新工艺的信息和相关专业网站的链接。
(三)资源库的结构化缺失
教学资源的无序性特征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资源的服务对象不甚明确;资源缺少系统整理与归类;重单门课程建设忽视专业整体建设;注重数量,没有围绕一个主题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教学素材。资源库的资源存在质量问题,部分资源教学性不够强。从已有的资源库来看,过多的强调用户界面的功能,缺乏对用户需求调研与用户认知心理研究,平台普遍缺失易用性与宜用性。资源库平台应建成一个服务于多类对象的“学习中心”,但许多专业教学资源库被建设成了一个课程库[3]。
五、发展趋势和政策引导建议
(一)国家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推动三级资源系统构建
顶层设计要以产业需求为逻辑起点,以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为目的。要以国际视野进行顶层设计,与国际专业性资源库进行对接,引进国际职业标准、技术标准、评测标准等。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特点,与国家级资源库错位规划建设省级资源库,指导、支持省内职业院校开展资源库建设,推动国家级和省级资源库在省内的共享。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培育、申请国家级、省级资源库建设,补充建设校级资源库,并充分使用各级资源库。形成分层建设、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最终构建起国家、省、学校三级资源系统。
(二)协调各方力量,推进资源建设应用
要推动、协调、支持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相关组织,以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方式,加强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更新、推广、应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等项目协同、集成、融合、互补。要促进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加强国家资源库与专业性、行业性资源库之间的联通,加强国家资源库与校本资源库、管理数据库之间的衔接与沟通。要提高资源库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区域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范例。
(三)聚焦共性问题,探索机制模式创新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障机制、资源持续更新应用的动态监测机制和激励监督机制等,形成有效调动资源建设主体、推广主体和应用主体积极性的资源运营模式。在资源库开发与使用现状分析和用户需求调查基础上,研究资源库运行、开发和共享机制、数字化教学资源研制方法、标准、规范等难点问题,探索建立资源可用性测试指标体系,建立试验性社会经济效益第三方评估机制。
(四)作好资源评价
要建立使用者网上评价和专家审查相结合的资源评价机制。鉴于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省精品课程建设、资源中心建设等项目已形成大量教学资源作品的现状,应将制定职业教育资源库课程建设标准及资源素材作品标准作为重点。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入选课程及其教学资源应摈弃求大求全和资源越多越好的标准。引入课程及其资源淡进淡出机制,严把教学资源入库关,逐步提高课程及其教学资源的质量。资源库应建立持续更新机制,有效调动项目团队持续开发建设资源的积极性,探索以用促建、共建共享、开放建设、动态更新的有效模式,并不断吸引更多企业用户和社会学习者使用。委托第三方对资源更新、应用推广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定期监测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南[R].2014-03-13.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种类,它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它同属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范畴,主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对学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素质、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从区域内部对人才的需求出发,跟随区域经济发展的脚步进行专业建设,更新课程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发展,也有利于提升区域内人口综合素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因素1.政府的政策倾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会受到政府政策倾向的影响。例如当地政府部门重点推动高新科技产业,相关政策必须向此方面倾斜,那么当地企业如果开展与高新科技产业相关的项目、高校开展与高新科技产业相关的科研,必然会得到政府的支持,由此推动的人才需求就会成为当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所关注的重点。根据政府的经济政策倾向,调整、更新当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走在企业之前,抢占先机,可以使高职院校发展的更好更快。2.社会市场导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所引起的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推动着大量从业人员由原来传统的制造业向新兴产业及服务业转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教育要想健康、有序的发展,就需要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及任务决定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二者紧密结合、要时刻关注市场动向,把握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断创新专业设置,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3.区域经济特色我国有十大经济区,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东北综合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建设重点是成为全国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业基地,保持能源原材料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农业以玉米、大豆和甜菜为主,建设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因此,在地处东北三省的高职院校,应立足本土经济发展重点来设置与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或是与农业发展相关的专业。而东南沿海经济区,包括广东、福建、海南三省。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以及全国最大最重要的高档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具有全国意义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根据东南沿海经济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此地的高职院校就应开设与生产各类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及高新技术相关的专业。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掌握前沿技术,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本校专业设置,更新相关课程内容,高职院校才能立足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4.区域教育资源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受到区域教育资源的影响。在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时,需要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除了学校内部原有的物质资源,包括教室、各种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等;人力资源,包括教学管理人员、理论课专业教师、实践指导师等;还有其他当地社会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例如各省市图书馆、与文化、科技相关的博物馆,与所开设专业相关的企业等等。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这些条件都具备才能开设专业,也不是学校想开什么专业就开什么专业,无论是否具备开设条件。归根结底,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为了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而服务,如若不具备条件就任意开设专业,教学质量也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失去初衷。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结构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影响1.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决定不同的专业结构区域经济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互相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它以一定的地域为范围,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文化及行政经济政策而形成不同的经济结构,表现为不同的经济水平。因此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例如区域经济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而当地高职院校如果开设的课程以服务业为主,或以高新科技为主,那么会造成大量的人才剩余。区域内部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参考当地区域经济结构,不能照搬其它地区的专业设置,也不能仅仅根据热门专业设置本校课程,要充分贴合地方区域特色,才能长远发展。2.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变影响专业结构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对于大量的人才需求定会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规模也会不断扩大,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所培养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也会越来越有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当区域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对于劳动力类型的需求也会随之产生变化。高职院校的也要根据转变后的区域经济结构实时进行对所开设的专业进行调整、更新。使得专业结构能紧跟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免造成大量人才滞留。如若高职院校不能体现出其职业性和适应性,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便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调整区域内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更新专业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区域内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是区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撑,不仅可以促进区域和谐社会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在技术支持方面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随着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变化,将行业领域内的前沿的、先进的技术更新到课堂中,组织学生参与到企业实践中,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补充课程内容,使得学生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这无疑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3.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知识不断发展,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已经入职的企业员工也需要与时俱进,定期进行培训,以掌握行业动态,了解、学习行业的先进技术。而高职院校无疑是企业员工进行继续教育的最好场所。区域内紧跟社会发展、经济技术进步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的高职院校,能够为前来培训的企业员工拓宽视野,使其了解行业内其他企业的运作模式,使用的技术等等。企业前来接受再培训领导者及员工能够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提升原有的管理能力、相应的技术水平,从根本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怎样根据区域经济设置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
(一)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学校课程随着当前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不断的调整专业设置,才能跟得上时展的脚步,否则只能被社会淘汰。在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上,高职院校需要跟据当地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在专业设置之前,需要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进行预测评估,所设置的专业也需要结合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要注重实践需要。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与区域经济发展路线贴近不仅在课程设置上要紧跟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脚步,在课程的内容上也要时刻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线,贴近经济发展路线。这样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注重反映学生将来工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尽量做到学生实训课程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一致,确保教学内容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实践上的优势。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43-02
在世纪之交,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段调整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2004年、2005年,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专门出台了两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许多原因,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而作为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建设,更是令教育部门、教育专家和高职院校所关心和头痛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研究员也说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专业,所谓的不管是学校好还是学生好,归根结底还是专业好。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概况
一般而言,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划分的。根据《辞海》释文,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分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不同,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它的人才培养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都必须以专业为基础、为基点、甚至是唯一单位。据2009年统计,高等职业教育备案招生专业涉及19个专业大类,80个专业二级类,750种专业,36297个专业点,覆盖全国第一、二、三产业所以领域。其中第一产业有9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2,有3758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0.4,;第二产业有15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20,有5450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5;第三产业有51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8,有27089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74.6。据2008年对不同类型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设置的院校数统计来看,理工类院校数量最多,为480所,其次是综合类285所和财经类的125所,其中排后三位的是语文类27所、体育类13所和民族类4所;其它的师范、农林、医药、政法和艺术类都是50所左右。然后从2008年对不同类型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设置个数的院校比例来看,普遍的高职院校的专业大类都是5个到11个左右。这些就是高职教育专业类设置的大概现状。
二、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应该说,仅仅30年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将会投入到专业建设的工程中去,但是,我们必须正视高职专业建设现在存在的问题:
1.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够,专业建设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问题首先归咎于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理解力不够,尽管教育部在2006年通过16号文件已经明确规定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已经明确了高职教育的身份,但是在现实中,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它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特别是在政策资金的支持上,高职学生的生均经费明显低于普通院校学生,在硬件条件和师资配给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虽然国家现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且已经完成,其中对每个示范院校的支持至少为1000万元,对每个特色专业群的支持为500万元,但是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200余所,专业上万个,仅仅支持100所和450个特色专业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没有资金来源,就无法满足专业建设所需要的一切开支。
2.高职教育的专业定位还很模糊,在构筑专业过程中有学术化倾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要满足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所以高职教育是使人有业乐业,也要有利于人的发展,这就使得基于社会分工和岗位设置的高职专业与基于学科体系和学术发展为基点普通高等教育不一致。但是就是因为高职部分研究和管理者对高职专业的定位模糊,至使无数高职毕业生走老路,走冤枉路,重新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学术学习。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以前的中职学校升起来的,对现在市场究竟需要什么专业,需要多少这种专业的学生缺乏了解,所以导致很多专业要么过时了需要改革,要么很多新开专业需要完善。
3.高职院校缺乏对自身的科学认识,没有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自身优势来设置专业。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学校之间相互比拼,兴建新校区,增设热门专业,增加招生指标,以学校面积大和学生人数多而荣;这样在本来自身硬件软件吃力的情况下扩招,必然会带来教学质量的下滑。特别是在专业的设置上,工科类学校大肆招收文科类学生,反之文科类学校抢工科类生源,这样导致教育资源整体不能优化配置,甚至造成资源浪费。从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还不是很鲜明,农林类院校大量招收非农林专业学生,如财经、艺术传媒、公安;财经类又大量招收土建、医药卫生和文化教育专业学生,这造成了大量的培养错位,最终导致学生的专业性不强,知识能力不够,在就业和工作中出现问题。
4.专业建设中的综合问题。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遇到的硬件和软件问题。第一,硬件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背景和专业建设基础上。很多高职院校的缺乏强有力的行业、产业作为背景;没有对人才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它们的行业和产业结合度低。专业建设基础问题主要为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习要求,教材过于陈旧,图书资料太少和网络信息建设不完全,人才培养方案不够科学,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不准确。第二,软件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上。缺乏具有高职称和高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数量太少,企业骨干兼职教师引入困难,还有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不高。
三、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对策分析
1.继续加大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虽然国家已经完成了示范建设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但是对占据高等教育半边天,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不够的。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教育部门应该参照对待普通高等教育的措施,但是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比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更大。除了国家层面,地方政府也应该给予高职院校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励其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其次,社会大众也应该了解高职教育,摒弃一些对高职教育的曲解的看法,让高职发展拥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最后是作为高职教育本身,除了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外,也应该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建设校院级特色专业,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2.彰显专业的地位,确立专业建设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工作。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专业,可以这么说,拥有了好的专业才会是一所好的院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其联系社会的纽带,专业建设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就业,就好业,最后关系到生源问题,直接的说也是高职院校其存亡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清高职高专类专业与普通高等教育类专业的差别,不能让高职教育走进学术化的死胡同。其次,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品牌和特色就是高职院校走向社会的名片,也是吸引学生的筹码。最后,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对行业企业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再做出合理的推断,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产品――学生。
3.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健全高职教育专业制度。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凌乱,凸显了制度不健全问题。教育部门应该规范对学校的专业申请、设置、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管理,在核查各学校的专业时应该充分考虑其实际情况,比如学校类型、师资情况、实训基地情况,等等;尽量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而作为专业设置主体的高职院校,更应该建立完整的专业制度,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的设置、管理和考核的标准,做到规范、系统、有章可循;高职院校在充分的调研下,应该把资金和师资投入到自己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上,做到“重点专业重点投入,一般专业一般投入,特色专业特别投入,淘汰专业停止投入”。真正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的专业对口率,降低学生的离职率,让学生能找到一份能用到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工作,从而使其爱岗敬业,实现人生的发展。
4.围绕专业建设构建一整套体系。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首先必须要充分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这就需要有一个规范的专业名称,了解该专业是否有强有力的行业和产业支撑,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如何,该专业的行业和产业结合情况怎么样。其次要拥有坚实的专业建设基础,这要求具有科学的培养方案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拥有可持续、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拥有较好的实训条件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还有注意该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然后就是要有优秀的教学团队,这里面包括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的职称和学历结构要合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较大,绝大多数老师为“双师型”教师,还有就是拥有稳定且质量较高的共建单位,这些共建单位能够参与专业建设的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实训教学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最后就是构建起有保障而且效果明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和机制。
四、结语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专业群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在课程的设置上、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有些学校为了突出自己的办学特点,都会对学校的重点专业进行调整与建设,而在不断的调整与建设过程中,也就涉及到了专业群的建设这一问题。下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专业群的主要概念
何谓专业群?在一些教育论著中,尽管对该概念有所提及,但是却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笔者认为,专业群就是指与行业中的职业群相对应,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有着共同的社会关联基础的类似专业,从这些专业内部来看,因为具有相同的职业基础,具有相同的资源以及社会基础,所以专业群往往存在着共同的技术课程,存在着相同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群对应社会的职业群,因为行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自然基础,一个行业往往有着相近的自然基础,尤其是劳动资料;有着相同的技术基础,也就是相同的技术以及工艺;有着相同的社会联系,也就是社会上同类提工作的人员会进行紧密的交往。也就是这些共同的自然技术以及社会联系,导致职业集群得以形成。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群的建设就是通过以下面几种条件为基础而形成的专业集群,(1)行业自然条件、(2)社会联系、(3)技术条件,这些专业群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这些行业对人才的迫切的需要,学校各专业的设置对应社会行业的职业集群。
二、高职专业群的主要特点
1.有着共同的行业背景。从校外来说,专业群的设置往往是依托于某一个行业的设置而形成的一类专业,而从校内来说,专业群的设置是学校长期办学所积淀的物质基础以及文化基础等。2.有着共同的课程内容。因为是面对共同的行业中相近的专业,故此有专业群有着一部门共同的理论以及技能基础,在实验或者训练的设备上,往往会有一些设备是共用的,还有一些实验实训的项目也是相同的,这对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有着一定的意义。3.有着共同的社会联系背景。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在高职办学过程中,社会联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因为专业群有着共同的行业背景,所以也就与一些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也就成为了高职办学的一种资源。
三、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第一,是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全盘规划的基础。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布局,要从专业群建设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依托地方的经济发展,构建合理的专业群框架。第二,是高职学校进行特色建设的基础。高职学校的特色通常都是由专业来展现的,建设若干特色专业能够起到吸引社会注意的效果,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起来就读。而这些特色专业的设置并不是孤立的,通常都是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因此,高职院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建设若干个重点专业群,以发挥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第三,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投入的瓶颈,因此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能够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加强专业群的建设能够降低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能够降低办学成本,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第四,是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了适应高职高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需要打造体现创新创业教育链的专业群,在专业群框架下,培养一支由经济、管理、财务、法律等相关专业组成的综合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强的师资团队。
四、结语
综上,高等职业学校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生源,就需要加强专业群的建设,这样不但有助于学校进行全盘的规划,也有助于学校开办特色专业办学,以吸引社会的眼球,还能够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闵建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3-6.
[2]张玉廷,申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