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4 10:19: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依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以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面向建设领域相关专业群,研究并深入实践以“一个建设、二个合作、三个服务”做为内涵式发展主线。持续提升服务行业产业链能力,构建特色专业群的建设体系。以不断提升特色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融入产业链深化校企合作;更新特色专业群教育理念,依托产业链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围绕特色专业群多渠道开展技能鉴定与培训,为产业链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为产业链专业群教学改革和行业发展服务;搭建特色专业群职业教育服务与交流平台,为全国和天津职教战线师生服务。以德育为先、教育为本、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不断创新提升服务行业产业能力和建设领域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促进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和建设领域相关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方法和路径
1.对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开展研究
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问题开展了研究与实践:一是面向产业链,如何精准确立特色专业群建设方向及路径,解决专业设置问题。二是面向产业链,怎样创新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方式及路径,解决培养方式和内容问题。三是面向产业链,全面探索提升服务行业产业能力的方式及路径,解决专业建设质量问题。四是面向产业链,全面探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及路径,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2.将要素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整体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研究实践中,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服务能力提升等三方面进行要素创新,在此基础上整合相关成果,构建面向建设领域产业链特色专业群的集成创新。实践中创建了行业产业链、特色专业群和专业链三者紧密衔接、深度铆合的专业建设路径。以建设领域行业产业链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集合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的专业组成若干专业群,对专业群共享资源和专业特殊需求分别进行建设。将项目建设产业链划分为前期、建设、营销和使用四阶段,确定15个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以建工技术和房地产专业群为核心,经济管理等专业群为辅,共19个专业构成的专业链,构建出产业链、特色专业群和专业链紧密衔接深度铆合的专业格局。围绕产业链构建了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专业群平台课程根据专业群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设置,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建筑工程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建筑识图、建筑材料、测量技术、建筑构造和施工技术等。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根据不同的职业岗位群需求,按照教育内容与岗位要求、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有效衔接而设置。
3.将产业链发展与特色优势专业群和专业链建设联动
校企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以建设领域产业链上典型工作任务、岗位职业标准和产业升级现状及趋势分析为基础,围绕专业群建设强化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调整专业群和专业链上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标准、内容、方法、资源建设等特色优势专业群和专业链的建设路径。目前,对应产业链,校内实训基地可完成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用地的取得、建筑结构施工与管理、设施设备施工与管理、项目造价管理、装饰装修施工与管理、配套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项目营销与管理、物业管理(安防、保洁、绿化、楼宇智能化)、房地产价格评估、房地产经纪、建筑电梯管理与维修、房屋安全查勘鉴定及修缮施工、建筑虚拟展示等模块的实践教学任务,既满足了产业链上关键岗位技能训练需求,又满足了专业群实践教学需求,部分项目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4.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龙头,搭建“立体化”校企合作新平台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是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载体,开展校企和校际合作;以教改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载体,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以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为载体,创新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方法;以国内外校际、校企交流机制为载体,搭建一个国际化视野的教学改革平台。在企业共建专业教研室6个,作为校企师资共同开展教研的平台;在学院共建企业工作室3个,搭建引进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作为教学载体的平台;组建学生专业社团3个,作为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第二课堂的平台;建立技能鉴定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各2个,作为学生和企业员工技能鉴定平台;在行业企业建立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站1个,作为集师资培养、学生顶岗实习、专业建设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平台;打破时空界限,在校企间开播“远程直播课堂”;精办《中国房地产》杂志,作为行业研究和教科研新平台。
5.全方位多维度服务行业、产业和职教战线,提升专业群服务能力和水平
专业服务行业产业能力,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围绕服务能力的提升开展专业建设,面向全国建设领域开展岗位培训和企业内训;以学院为基地引进优质资源,校企合作开展技能培训;以教科研活动带动服务能力和教学质量提升;支持教师深入行业和企业挂职,开展技术服务;精办《中国房地产》杂志引领行业理论研究,指导相关业务开展;承办全国和天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中、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实践中,探索凝练城建领域职教特色,集合行业职教资源服务行业发展的方式及路径,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发挥住建部全国房地产行业培训中心、国土资源部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天津基地、天津国土房管系统行业培训单位等职能,在全国开展职业培训,年培训人数2万人次以上。
三、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应用
按照边研究边实践的方针,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实验研究法,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学院相关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引领学院专业建设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
1.带动了学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支撑了中央和天津市财政支持在我院进行的实训基地、专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及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升项目的建设;开拓了技术技能培养与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聚焦学生人人成才、持续提升培养质量的方式及路径;提升了学生培养质量,在全国相关技能大赛中学生获奖69项,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提高了教师教学研究质量,围绕项目,主持完成中国职教学会等单位课题8项,43篇,8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建成了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教师主编42本规划教材、建成了“房地产价格评估”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了“房屋登记与训练”等4个软件,在全国和天津课件大赛中获奖。
2.提升了学院服务全国职教战线的能力和水平
学院连续5年圆满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设类比赛,开设了工程算量、工程测量、装饰工程技术、建筑CAD、智能楼宇和建筑给排水等6个赛项和天津高职“工程造价”竞赛;高水平承办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和房地产)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天津市中职(建筑)、安徽省高职(建筑工程)骨干师资培训,与天津大学联办全国中职(建筑)骨干师资培训;与宁夏财经职院共建物业管理专业、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合作共同培养职教师资、与8所中职校建立中高职衔接联席会议制度。项目成果在全国相关会议上交流,中国建设报、新华网、天津频道等多家媒体报道。
3.拓展了学院服务建设行业的领域
发挥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培训基地职能,面向全国建设领域开展职业培训;教师受聘行业相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常年从事咨询、鉴定和评标工作,担任“天津市物业管理招投标服务中心”评标专家,主持完成数百个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主持完成了“天津市房屋修缮工艺标准”和“天津市房屋修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两部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承担住建部、中国房地产产籍产权学会等单位课题多项;《中国房地产(学术版)》创刊,服务行业理论研究,发挥引领行业理论研究方向,指导相关业务开展的办刊宗旨,聚集行业专家和学者,聚焦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及热点问题研究。
四、研究与实践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机制;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05-04
作为国家级财政专项,2010年到2013年,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以下简称资源库)已经投入2.4亿元,立项了42个资源库。资源库面向专业布点多、行业企业需求迫切的专业领域[1],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建设代表国家水平、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教学资源库,提升职教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资源库项目团队统计分析
(一)项目建设学校地域分布
表1显示,资源库主持学校(含联合主持)分布在江苏、河北、浙江、新疆、北京等2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江苏最多,达到8所,浙江和河北各有5所,而中西部许多省份只有1所甚至没有。资源库鼓励跨区域组建项目团队,团队内的职业院校要求专业实力强、专业特色明显,团队合作优势互补,因此每个资源库都是由多所学校联合申报。江苏省的联合申办院校最多,达到125所,广东省96所,浙江76所。这显示资源库联合申办院校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和相对发达地区。
(二)企业、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出版社的参与情况
统计显示,企业参与资源库的积极性较高。平均每个资源库的企业参与数量为13个,其中应用电子技术和印刷、数字印刷技术两个专业所参与的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8和27个。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较高。平均每个资源库的联合申办院校为17个,其中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机电一体化和软件技术3个专业联合申办院校的数量分别达到45、33和33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南》提出:选择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校园学习平台”或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作为共享平台之一,可多平台共享。因此,大多数资源库都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资源中心作为共享平台;42个资源库都有1个或多个行业协会或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参与,详见表2。
二、专业服务面向统计分析
(一)中职专业资源库
目前,已经批准的42个专业资源库所涉及的机械制造技术、旅游服务与管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3个资源库为中职资源库,其中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资源库为面向技工教育的中职资源库,具体见表3所示。
(二)高职专业资源库
39个高职资源库有37个高职教育专业资源库属于《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所列专业。数字校园学习平台、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2个资源库属于教育部委托建设。
表4显示,37个资源库分布在以下17个大类:交通运输大类(4)、农林牧渔大类(3)、生化与药品大类(3)、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1)、土建大类(2)、水利大类(1)、制造大类(5)、电子信息大类(3)、环保气象与安全大类(1)、轻纺食品大类(2)、财经大类(5)、医药卫生大类(2)、旅游大类(1)、公共事业大类(1)、文化教育大类(1)、艺术设计传媒大类(1)、公安大类(1)。
三、资源统计分析
42个资源库中有不同的模块和平台,比如,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中模块有设计能力模块、网络课程模块,平台有“369”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模块有学校教学资源、企业学习资源、职业培训和职教立交桥资源模块,平台有资源平台、服务平台;物流管理专业模块有专业方向模块,平台有专业通用平台、自主学习平台、物流教学与就业信息平台、技术平台。部分资源库的模块、平台较为丰富,部分资源库可以再增加一些模块和平台。
资源库中一般包含素材库、培训库、课程资源库、岗位资源库、课件及配套试题库[2]。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总体来说资源库所含资源比较丰富。
四、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库布局不平衡,建设和使用机制需要探索和完善
资源库项目团队建设学校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在全国的布局不均匀,这与地方的教育发展水平、经济实力、政策支持等密切相关,但国家层面应综合考虑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在专业大类布局中,材料与能源大类和法律大类还没有覆盖到。就目前建设情况来看,已经立项的资源库有可能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相对于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平台建设,关于如何建设区域性专业教学资源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建设和使用机制的探索尚未充分开展。国家层面、省级建设规划如何实现统筹规划和合理分工的机制尚不明确。区域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共享、有效运行、持续更新的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资源职教特色不鲜明,实践教学资源薄弱
目前大部分的资源库主要以文本、课件、视频、素材等传统资源为主,而有利于技能训练的虚拟实验室、虚拟车间、虚拟工厂、仿真设计和实景展现实操演示的资源比较匮乏。许多资源缺乏支持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资源,实用性不强。许多资源库涉及的部分岗位缺少相关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缺少来自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项目及案例,缺少介绍行业动态、技术动态和最新工艺的信息和相关专业网站的链接。
(三)资源库的结构化缺失
教学资源的无序性特征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资源的服务对象不甚明确;资源缺少系统整理与归类;重单门课程建设忽视专业整体建设;注重数量,没有围绕一个主题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教学素材。资源库的资源存在质量问题,部分资源教学性不够强。从已有的资源库来看,过多的强调用户界面的功能,缺乏对用户需求调研与用户认知心理研究,平台普遍缺失易用性与宜用性。资源库平台应建成一个服务于多类对象的“学习中心”,但许多专业教学资源库被建设成了一个课程库[3]。
五、发展趋势和政策引导建议
(一)国家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推动三级资源系统构建
顶层设计要以产业需求为逻辑起点,以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为目的。要以国际视野进行顶层设计,与国际专业性资源库进行对接,引进国际职业标准、技术标准、评测标准等。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特点,与国家级资源库错位规划建设省级资源库,指导、支持省内职业院校开展资源库建设,推动国家级和省级资源库在省内的共享。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培育、申请国家级、省级资源库建设,补充建设校级资源库,并充分使用各级资源库。形成分层建设、系统推进的工作机制,最终构建起国家、省、学校三级资源系统。
(二)协调各方力量,推进资源建设应用
要推动、协调、支持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相关组织,以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方式,加强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更新、推广、应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等项目协同、集成、融合、互补。要促进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加强国家资源库与专业性、行业性资源库之间的联通,加强国家资源库与校本资源库、管理数据库之间的衔接与沟通。要提高资源库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区域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范例。
(三)聚焦共性问题,探索机制模式创新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障机制、资源持续更新应用的动态监测机制和激励监督机制等,形成有效调动资源建设主体、推广主体和应用主体积极性的资源运营模式。在资源库开发与使用现状分析和用户需求调查基础上,研究资源库运行、开发和共享机制、数字化教学资源研制方法、标准、规范等难点问题,探索建立资源可用性测试指标体系,建立试验性社会经济效益第三方评估机制。
(四)作好资源评价
要建立使用者网上评价和专家审查相结合的资源评价机制。鉴于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省精品课程建设、资源中心建设等项目已形成大量教学资源作品的现状,应将制定职业教育资源库课程建设标准及资源素材作品标准作为重点。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入选课程及其教学资源应摈弃求大求全和资源越多越好的标准。引入课程及其资源淡进淡出机制,严把教学资源入库关,逐步提高课程及其教学资源的质量。资源库应建立持续更新机制,有效调动项目团队持续开发建设资源的积极性,探索以用促建、共建共享、开放建设、动态更新的有效模式,并不断吸引更多企业用户和社会学习者使用。委托第三方对资源更新、应用推广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定期监测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南[R].2014-03-13.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种类,它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它同属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范畴,主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对学生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素质、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从区域内部对人才的需求出发,跟随区域经济发展的脚步进行专业建设,更新课程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发展,也有利于提升区域内人口综合素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因素1.政府的政策倾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会受到政府政策倾向的影响。例如当地政府部门重点推动高新科技产业,相关政策必须向此方面倾斜,那么当地企业如果开展与高新科技产业相关的项目、高校开展与高新科技产业相关的科研,必然会得到政府的支持,由此推动的人才需求就会成为当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所关注的重点。根据政府的经济政策倾向,调整、更新当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走在企业之前,抢占先机,可以使高职院校发展的更好更快。2.社会市场导向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所引起的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推动着大量从业人员由原来传统的制造业向新兴产业及服务业转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教育要想健康、有序的发展,就需要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及任务决定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二者紧密结合、要时刻关注市场动向,把握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及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断创新专业设置,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3.区域经济特色我国有十大经济区,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东北综合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建设重点是成为全国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业基地,保持能源原材料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农业以玉米、大豆和甜菜为主,建设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因此,在地处东北三省的高职院校,应立足本土经济发展重点来设置与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或是与农业发展相关的专业。而东南沿海经济区,包括广东、福建、海南三省。建设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以及全国最大最重要的高档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具有全国意义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根据东南沿海经济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此地的高职院校就应开设与生产各类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以及高新技术相关的专业。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掌握前沿技术,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本校专业设置,更新相关课程内容,高职院校才能立足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4.区域教育资源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也受到区域教育资源的影响。在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设置时,需要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除了学校内部原有的物质资源,包括教室、各种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等;人力资源,包括教学管理人员、理论课专业教师、实践指导师等;还有其他当地社会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例如各省市图书馆、与文化、科技相关的博物馆,与所开设专业相关的企业等等。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这些条件都具备才能开设专业,也不是学校想开什么专业就开什么专业,无论是否具备开设条件。归根结底,高职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为了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而服务,如若不具备条件就任意开设专业,教学质量也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失去初衷。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结构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影响1.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决定不同的专业结构区域经济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互相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它以一定的地域为范围,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文化及行政经济政策而形成不同的经济结构,表现为不同的经济水平。因此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例如区域经济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而当地高职院校如果开设的课程以服务业为主,或以高新科技为主,那么会造成大量的人才剩余。区域内部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参考当地区域经济结构,不能照搬其它地区的专业设置,也不能仅仅根据热门专业设置本校课程,要充分贴合地方区域特色,才能长远发展。2.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变影响专业结构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对于大量的人才需求定会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规模也会不断扩大,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所培养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也会越来越有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当区域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对于劳动力类型的需求也会随之产生变化。高职院校的也要根据转变后的区域经济结构实时进行对所开设的专业进行调整、更新。使得专业结构能紧跟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免造成大量人才滞留。如若高职院校不能体现出其职业性和适应性,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便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调整区域内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更新专业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区域内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是区域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撑,不仅可以促进区域和谐社会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2.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在技术支持方面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随着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变化,将行业领域内的前沿的、先进的技术更新到课堂中,组织学生参与到企业实践中,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补充课程内容,使得学生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这无疑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3.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知识不断发展,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已经入职的企业员工也需要与时俱进,定期进行培训,以掌握行业动态,了解、学习行业的先进技术。而高职院校无疑是企业员工进行继续教育的最好场所。区域内紧跟社会发展、经济技术进步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的高职院校,能够为前来培训的企业员工拓宽视野,使其了解行业内其他企业的运作模式,使用的技术等等。企业前来接受再培训领导者及员工能够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提升原有的管理能力、相应的技术水平,从根本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怎样根据区域经济设置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
(一)根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学校课程随着当前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不断的调整专业设置,才能跟得上时展的脚步,否则只能被社会淘汰。在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上,高职院校需要跟据当地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在专业设置之前,需要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进行预测评估,所设置的专业也需要结合区域产业的发展状况,要注重实践需要。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注意与区域经济发展路线贴近不仅在课程设置上要紧跟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脚步,在课程的内容上也要时刻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线,贴近经济发展路线。这样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注重反映学生将来工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尽量做到学生实训课程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一致,确保教学内容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保证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实践上的优势。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43-02
在世纪之交,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一段调整之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2004年、2005年,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专门出台了两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由于许多原因,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跟上其发展的步伐,而作为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建设,更是令教育部门、教育专家和高职院校所关心和头痛的问题。我国高等职业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马树超研究员也说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专业,所谓的不管是学校好还是学生好,归根结底还是专业好。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概况
一般而言,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划分的。根据《辞海》释文,专业是高等学校或中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分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不同,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它的人才培养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都必须以专业为基础、为基点、甚至是唯一单位。据2009年统计,高等职业教育备案招生专业涉及19个专业大类,80个专业二级类,750种专业,36297个专业点,覆盖全国第一、二、三产业所以领域。其中第一产业有9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12,有3758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0.4,;第二产业有15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20,有5450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15;第三产业有510种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8,有27089个专业点,占专业布点总数的74.6。据2008年对不同类型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设置的院校数统计来看,理工类院校数量最多,为480所,其次是综合类285所和财经类的125所,其中排后三位的是语文类27所、体育类13所和民族类4所;其它的师范、农林、医药、政法和艺术类都是50所左右。然后从2008年对不同类型高职高专各专业大类设置个数的院校比例来看,普遍的高职院校的专业大类都是5个到11个左右。这些就是高职教育专业类设置的大概现状。
二、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应该说,仅仅30年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将会投入到专业建设的工程中去,但是,我们必须正视高职专业建设现在存在的问题:
1.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够,专业建设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问题首先归咎于对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理解力不够,尽管教育部在2006年通过16号文件已经明确规定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已经明确了高职教育的身份,但是在现实中,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它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特别是在政策资金的支持上,高职学生的生均经费明显低于普通院校学生,在硬件条件和师资配给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虽然国家现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且已经完成,其中对每个示范院校的支持至少为1000万元,对每个特色专业群的支持为500万元,但是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200余所,专业上万个,仅仅支持100所和450个特色专业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没有资金来源,就无法满足专业建设所需要的一切开支。
2.高职教育的专业定位还很模糊,在构筑专业过程中有学术化倾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要满足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所以高职教育是使人有业乐业,也要有利于人的发展,这就使得基于社会分工和岗位设置的高职专业与基于学科体系和学术发展为基点普通高等教育不一致。但是就是因为高职部分研究和管理者对高职专业的定位模糊,至使无数高职毕业生走老路,走冤枉路,重新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学术学习。另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以前的中职学校升起来的,对现在市场究竟需要什么专业,需要多少这种专业的学生缺乏了解,所以导致很多专业要么过时了需要改革,要么很多新开专业需要完善。
3.高职院校缺乏对自身的科学认识,没有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自身优势来设置专业。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学校之间相互比拼,兴建新校区,增设热门专业,增加招生指标,以学校面积大和学生人数多而荣;这样在本来自身硬件软件吃力的情况下扩招,必然会带来教学质量的下滑。特别是在专业的设置上,工科类学校大肆招收文科类学生,反之文科类学校抢工科类生源,这样导致教育资源整体不能优化配置,甚至造成资源浪费。从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还不是很鲜明,农林类院校大量招收非农林专业学生,如财经、艺术传媒、公安;财经类又大量招收土建、医药卫生和文化教育专业学生,这造成了大量的培养错位,最终导致学生的专业性不强,知识能力不够,在就业和工作中出现问题。
4.专业建设中的综合问题。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遇到的硬件和软件问题。第一,硬件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背景和专业建设基础上。很多高职院校的缺乏强有力的行业、产业作为背景;没有对人才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它们的行业和产业结合度低。专业建设基础问题主要为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习要求,教材过于陈旧,图书资料太少和网络信息建设不完全,人才培养方案不够科学,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不准确。第二,软件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专业建设的师资队伍上。缺乏具有高职称和高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双师型”教师数量太少,企业骨干兼职教师引入困难,还有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导致学生培养质量不高。
三、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对策分析
1.继续加大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虽然国家已经完成了示范建设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但是对占据高等教育半边天,对我国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是不够的。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教育部门应该参照对待普通高等教育的措施,但是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双重属性,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比普通高等教育的投入更大。除了国家层面,地方政府也应该给予高职院校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励其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其次,社会大众也应该了解高职教育,摒弃一些对高职教育的曲解的看法,让高职发展拥有一个健康的环境;最后是作为高职教育本身,除了积极申报和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外,也应该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建设校院级特色专业,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2.彰显专业的地位,确立专业建设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工作。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专业,可以这么说,拥有了好的专业才会是一所好的院校,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其联系社会的纽带,专业建设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就业,就好业,最后关系到生源问题,直接的说也是高职院校其存亡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清高职高专类专业与普通高等教育类专业的差别,不能让高职教育走进学术化的死胡同。其次,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品牌和特色就是高职院校走向社会的名片,也是吸引学生的筹码。最后,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对行业企业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再做出合理的推断,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产品――学生。
3.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健全高职教育专业制度。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凌乱,凸显了制度不健全问题。教育部门应该规范对学校的专业申请、设置、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管理,在核查各学校的专业时应该充分考虑其实际情况,比如学校类型、师资情况、实训基地情况,等等;尽量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而作为专业设置主体的高职院校,更应该建立完整的专业制度,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的设置、管理和考核的标准,做到规范、系统、有章可循;高职院校在充分的调研下,应该把资金和师资投入到自己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上,做到“重点专业重点投入,一般专业一般投入,特色专业特别投入,淘汰专业停止投入”。真正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的专业对口率,降低学生的离职率,让学生能找到一份能用到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工作,从而使其爱岗敬业,实现人生的发展。
4.围绕专业建设构建一整套体系。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首先必须要充分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这就需要有一个规范的专业名称,了解该专业是否有强有力的行业和产业支撑,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如何,该专业的行业和产业结合情况怎么样。其次要拥有坚实的专业建设基础,这要求具有科学的培养方案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拥有可持续、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拥有较好的实训条件和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还有注意该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然后就是要有优秀的教学团队,这里面包括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的职称和学历结构要合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比例较大,绝大多数老师为“双师型”教师,还有就是拥有稳定且质量较高的共建单位,这些共建单位能够参与专业建设的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实训教学等人才培养全过程。最后就是构建起有保障而且效果明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和机制。
四、结语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专业群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在课程的设置上、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有些学校为了突出自己的办学特点,都会对学校的重点专业进行调整与建设,而在不断的调整与建设过程中,也就涉及到了专业群的建设这一问题。下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专业群的主要概念
何谓专业群?在一些教育论著中,尽管对该概念有所提及,但是却没有进行具体的分析。笔者认为,专业群就是指与行业中的职业群相对应,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有着共同的社会关联基础的类似专业,从这些专业内部来看,因为具有相同的职业基础,具有相同的资源以及社会基础,所以专业群往往存在着共同的技术课程,存在着相同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群对应社会的职业群,因为行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自然基础,一个行业往往有着相近的自然基础,尤其是劳动资料;有着相同的技术基础,也就是相同的技术以及工艺;有着相同的社会联系,也就是社会上同类提工作的人员会进行紧密的交往。也就是这些共同的自然技术以及社会联系,导致职业集群得以形成。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群的建设就是通过以下面几种条件为基础而形成的专业集群,(1)行业自然条件、(2)社会联系、(3)技术条件,这些专业群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这些行业对人才的迫切的需要,学校各专业的设置对应社会行业的职业集群。
二、高职专业群的主要特点
1.有着共同的行业背景。从校外来说,专业群的设置往往是依托于某一个行业的设置而形成的一类专业,而从校内来说,专业群的设置是学校长期办学所积淀的物质基础以及文化基础等。2.有着共同的课程内容。因为是面对共同的行业中相近的专业,故此有专业群有着一部门共同的理论以及技能基础,在实验或者训练的设备上,往往会有一些设备是共用的,还有一些实验实训的项目也是相同的,这对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有着一定的意义。3.有着共同的社会联系背景。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在高职办学过程中,社会联系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因为专业群有着共同的行业背景,所以也就与一些行业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也就成为了高职办学的一种资源。
三、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意义
第一,是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全盘规划的基础。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布局,要从专业群建设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依托地方的经济发展,构建合理的专业群框架。第二,是高职学校进行特色建设的基础。高职学校的特色通常都是由专业来展现的,建设若干特色专业能够起到吸引社会注意的效果,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起来就读。而这些特色专业的设置并不是孤立的,通常都是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因此,高职院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建设若干个重点专业群,以发挥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第三,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投入的瓶颈,因此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能够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而加强专业群的建设能够降低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能够降低办学成本,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第四,是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适应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了适应高职高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需要打造体现创新创业教育链的专业群,在专业群框架下,培养一支由经济、管理、财务、法律等相关专业组成的综合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强的师资团队。
四、结语
综上,高等职业学校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生源,就需要加强专业群的建设,这样不但有助于学校进行全盘的规划,也有助于学校开办特色专业办学,以吸引社会的眼球,还能够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闵建杰.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3-6.
[2]张玉廷,申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59-60.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首要条件是广泛的社会需求和稳定的生源。特色专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和规格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开放性特点。
注重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开发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有满足特色专业建设教学需要,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专业带头人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知名度;有满足特色专业建设理论、实验和实训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设备;有广泛的利用社会的教学资源与相关行业、企业联系、合作紧密;有完善的投入机制和稳定的经费渠道,经费投入能满足特色专业建设持续发展需要。
二、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为目标,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针对性、实用性、开放性的特点,以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在特色专业建设上,要确定学校专业的整体布局,确定优先发展哪些专业,重点发展哪些专业,哪些专业要建设成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什么,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方针、原则和总体目标。
三、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
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的多样化、多层次化趋势,职业院校只有把握住市场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局面。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是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设置的,专业名称强调统一性而缺少灵活性,专业的培养目标较宽,难以反映出社会对人才在专业方向和素质能力方面的需求变化。我国民族众多、区域辽阔、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地区经济特点明显,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具体专业建设过程中,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根据社会需求、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四、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定位
职业特色是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职业特色的定位应对专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充分调查,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经验和方法进行。
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定位是在深入调查和分析教学资源在本专业建设中所具备的优势和所处的劣势,结合外界环境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基础上进行的。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把握外部机会,避开不利因素。
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定位特色提炼结果。特色提炼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来的。
五、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1、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2、明确的培养目标。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体现课程特色和培养方法的特色。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4、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数量和质量是打造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5、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特色专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体现,教材必须和特色相适应。6、专业教学改革要改变那种对各专业整齐划的教学管理方式,对特色专业要赋予系、部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7、强化实践性教学。要精心设计每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尤其注重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组织制定实验教学大纲,保证实验课开出率。8、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资源,聘请校外专家授课,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确保特色专业的建设。9、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偏才”、“怪才”脱颖而出。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应强化这方面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工作能力,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10、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治学空间。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专业;专业设置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逐步从规模建设阶段进入到内涵建设与发展阶段,各高职院校在招生、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分化也日渐明显,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正面临“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在专业建设上,如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结构的多样性、产业结构的综合性和效益性不适应,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同时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综合技术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新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不考虑自身条件和未来社会的需求,争相创办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迫于市场竞争的重重压力,为了争夺生源和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不顾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规律,频繁更换专业,不但使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有的部分专业一两年后就没有生源了。而另一方面,多数学校的专业设置相同,没有自己的特色,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是大同小异,同时部分学校的特色专业就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让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二次培训,这样无疑增大了学生的学习成本,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特色。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与发展,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效解决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招生难、培养难、就业难等问题,已成为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的严峻考验,只有不断强化特色专业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道路,才能解决目前的困境。
一、国家对于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同时,要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体现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宗旨,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要立足现有的专业资源,突出优势,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主动调整专业,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二、我省的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
目前我省高职院校部分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专业设置没有统一标准,随意性较大;二是专业方向过于细化,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毕业生就业;三是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十分明确,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人才培养规格不清晰是困扰当前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和使用结构性矛盾的重要症结。现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在校生有55万人,每年毕业生人数达十几万,不少学生感到就业难,不适应工作岗位。
以计算机类专业来说:我省几乎90%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或相关专业,且专业和方向达数十个,但是教学计划标明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过于宽泛和笼统,缺少对行业中本专业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分析,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十分匹配,并且各个学校不仅专业设置 相同,并且课程设置也是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的特色。
三、我省多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2013年河北省《河北省紧缺专门人才需求信息》和《河北省技术项目需求信息》,指出紧缺专门人才达2.9万人,通过对全省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紧缺专门人才需求和各类用人单位技术项目需求统计汇总,呈现出以下4个特点:一是统计覆盖面广,人才、技术项目需求广泛。截至目前,全省11个市、72个省直部门,共计2795家单位进行了人才、技术项目需求统计工作,各单位共提供岗位7976个,紧缺专门人才需求29743人,技术项目需求978项。二是第二、第三产业人才需求旺盛,与我省产业发展转型方向吻合。人才需求涉及三次产业共计27个行业,其中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分别占4.2%、47.5%、48.3%,特别是其中传统制造业占41.9%;新兴产业需求占8.6%,既反映出我省传统产业的旺盛人才需求,也体现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三是人才引进方式多样,以聘用和柔性引进为主。中长期聘用方式需求19877人,柔性引进方式需求6198人,调入方式需求3668人,体现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进理念。四是人才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各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职称要求看,初级及以下占83.6%,中级职称占12.2%,高级职称占4.2%。从学历层次上看,专科及以下占59.9%,本科占32.4%,硕士博士占7.7%。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职称和学历要求不再是主要指标,更看重的是工作能力和工作经历。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查发现,70.3%的企业强调高职高专学生应有一门技术专长和相关行业的基础知识;59.5%的企业认为高职高专学生相对中职学生应具备更好的文字表达及撰写本专业技术文件或报告的能力;58.4%的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敬业精神;51.4%的企业认为高职高专毕业生所学知识针对性不强,太偏重理论,有本科知识专科化的倾向。
四、特色专业如何建设
1.重指导――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企业需要指导学校进行专业调整,打造特色专业
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发挥教育指导作用,根据企业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情况,适当调整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让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对于多数大同小异的专业,进行专业优化,建设特色专业。
2.聚优势――依托行业企业,打造特色专业
依托行业背景、强化技能培养、促进课程重构、着眼内涵发展是专业建设基本思路,以专业规范与优化为主要内容,重点解决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专业定位不准等不合理等问题。确立“多证制”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块化教学等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3.强师资――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打造特色专业
师资队伍关系着办学质量的好坏,所以专业建设必须紧扣师资队伍建设。在建设中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真正双师型队伍,即能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又能在讲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4.重课程――和企业共同开发适合企业要求的特色课程,打造特色专业
课程建设也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特色专业建设则需要打造特色课程,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企业服务,因此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课程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
5.塑文化――以文化建设为契机,打造特色专业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文化,而一个学校的文化特色是学校能够保持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特色专业建设应该与学校的文化建设相结合,建设具有自己独特特色的专业。
参考文献:
[1]王玉霞.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张志英,杨淑君.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及内容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16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一、高职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面向各级工商企业,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报关、报检等业务工作,能够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时能够具有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就业方向包括了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外贸管理工作,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国家机关、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工商贸易公司或企业从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工作,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等。同时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如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统计学等;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熟悉各类涉外经济知识等,能从事涉外经济工作。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由课程实训、综合实操组成,课程实训目的是检验所学到的技能点,能够在今后的现场工作环境下,进行独立操作,并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综合实操是通过到实习实训基地实地工作实习,其实训目的是通过实训操作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实景重现工作场景。
二、社会需求调查
当前,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下我国所推行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充分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整合多个国际合作组织,推进沿线国家的多边贸易合作的重要国家政策,对于国内外的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见,对于当下以及未来将对我国的经贸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外经贸人才将产生极大的缺口。同时,根据国家人事部及各类专业协会等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在近十年内我国将急需的十几类人才中,经贸人才的缺口是最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多种类型的经济实体不断涌现,国税和地税的分征等因素,对经贸人才的需求幅度增加较大,尤其是熟知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会计师将成为热门人才。因此,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选择一个热门专业、优势专业,对于今后就业具有很强的前瞻性。2018年互联网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需求量最大的专业排名中,金融专业排名第二,位列未来毕业后就业前景最好的第二位。同时,各企事业单位除了重视学历外,更加看重的技能水平和工作经验。许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更倾向于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经贸人才,这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营销能力以及商务谈判能力等,能够协调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三、革新培养模式与教学形式
(一)培养模式:
当今教育界对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的研讨日趋激烈,对于经贸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从传统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过渡,从而构建出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属于经济学门类中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一个专业,肩负着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跨国投资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新型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形式将直接决定着这一专业的发展走向。我校探索研究了“蓝星职业人成长工程”,蓝星职业人成长工程是学校为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在尊重职业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本着“立德为先、强能为本、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理念,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而形成的特色育人品牌项目。该项目明晰了每一位学生,从一入校门开始,就要开启他们的“蓝星职业人成长工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65个专题项目、上百个实践内容的培养、分层、分类为学生搭建育人平台,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使学生成为企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 基于产业战略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分析 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广东职业教育发展创新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研究 产业结构视角下的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策略研究 劳动力转移视角下的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授权评价研究 基于职业教育视角的《人民警察概论》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基本内涵与特征 略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战略重点的对接 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 基于承接地视角下的产业转移模式研究 基于制度视角的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研究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群建设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供给侧视角的职业教育改革 基于人本位视角的职业教育理念探析 基于分工与经济系统演化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研究 基于二次人口红利视角的职业教育制度研究 基于供需契合视角的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南省2014年二季度人力资源市场动态与分析[EB/OL].(2014-12-03)..
[3]刘显泽.创新专业建设模式 构建特色专业体系[C].全国林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深化中高职林业类专业内涵建设研讨班,2015-05-15.
[4]刘轶.基于岗位群的财税类专业群建设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140-141.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就业创业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2-0011-05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正是通过专业学习来获得的,而职业教育本身也是通过与专业建设相关的课程标准、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教育体系来呈现的。因此,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质量不仅关系到各类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更关系到千千万万当代职业院校学子的创业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机制构建对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成长和经济的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纵观当前我国各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现状,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发展迅速、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其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却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虽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瓶颈各有不同,但其共同因素则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实际用人要求,尤其是就业心态、创新意识、进取心、团队精神等专业知识技能之外的“软实力”不足,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难以有效融入工作环境,难以在团队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大大降低了用人单位对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录取率。鉴于此,职业院校应当积极探索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的融合机制,加快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步伐,通过更有效的就业创业教育来补足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领域的“短板”,开创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育新局面。
一、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必要性
(一)专业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向社会生产一线输送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1]。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发展很快,但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教材编订、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轻实践;重技能训练,轻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导致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但知识结构不合理,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专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不能再只关注知识灌输和技能传授,而要以更高的角度,以更开阔的视野,将专业建设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得精”,还要“用得好”,把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作为专业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来对待,从而促进专业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二)夯实就业创业平台发展基础的客观要求
职业教育就业创业平台是职业院校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形成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载体,搭建宽阔的就业创业平台、拓展就业创业平台的内涵既是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的分内工作,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2]。而职业教育就业创业平台要提质增效,办出特色,就必须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就业创业平台的搭建和运行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性、科学性,才能创造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赢得师生和社会的认可,激发自身的办学活力,这就需要有专业化管理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支撑;其次,就业创业平台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专业内涵,才能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促进政府、职业院校、社会之间的有效沟通,实现就业创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夯实就业创业平台自身发展基础。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与就业是相辅相成的,较高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就业,而良好的就业则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动力换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既需要高素质的生产建设人才大军,也需要稳中向好的就业形势。职业教育通过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的融合发展,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改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和实际工作岗位中的表现,从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就业创业平台吸纳更多的毕业生,扩大人力资源市场的容量,给予职业院校毕业生更多的就业选择。尤其是通过创业教育和实践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不仅能发挥出职业院校学生的聪明才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还能创造更多工作岗位,一举多得。因此,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可行性
(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方面,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指出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的发展方向。在2014年,国务院又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的要求。同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明确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可享受税收优惠。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进创业指导服务等九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可见,不论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还是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国家都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这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的融合营造了得天独厚的外部环境。 (二)客观条件成熟
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层面,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持续改善和教育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都促进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长足发展。首先,从课程体系建设来看,随着我国工业体系的逐步健全,催生了职业教育专业学科理论的大发展,诞生了很多重要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成果,促进了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不是在专业规划、课程设置层面,还是在教材编订、教学内容层面,都已经较为成熟;其次,从师资力量来看,自我国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学历人才的数量呈现出井喷的态势,这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充实了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最后,从教学模式上看,职业教育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已经逐渐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模式走向了以学生为本、以“教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3]。这些因素共同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职业院校就业创业平台的发展方面,近年来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首先,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建有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园,在平台管理运作层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在相关基础设施层面也较为完善,能够承担起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其次,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就业创业平台的发展状态都表明两者的融合已经具备了优越的客观条件。
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机制构建方向
(一)构建完善的融合激励制度
1.政府政策引导,狠抓落实
各级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是职业教育发展与就业创业平台建设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因此,要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的融合,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首先要配合国务院、教育部颁布的指导意见和决议,主动发挥政策制定和资源调配的职能,科学合理地规划当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路径、步骤,出台适合本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政策措施,为两者的融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清晰划分权责,建立流程,同时建立严密高效的上传下达、监督反馈机制,确保将每一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的融合保驾护航。
2.学校健全制度,考核评估
职业院校领导和院系教学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的融合工作,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高效进行。第一,职业院校要打破以往学科建设、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各自独立进行的旧有管理模式,重新调整优化各个专业院系与就业指导中心、创业教育部门的职能,将教学、就业、创业等各项工作纳入统一管理,加强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教育的互通;第二,职业院校要建立健全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以及评估指标体系,严格监督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过程,随时检查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进度,阶段评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成效。
3.社会力量参与,协同配合
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目的是为了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实际工作环境,了解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的现实要求,那么就业创业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就不能只依靠政府和学校的力量,必须引导社会各类组织积极参与。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首先,社会各界、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应当提高认识,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人才队伍培养、企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主动积极地投入两者融合的机制建设和工作进程中来,协同配合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领导下的职业院校推进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的融合。其次,在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框架之下,学校与社会各界力量应当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共同建立起既能够促进职业院校专业教育发展,也有利于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双赢”合作机制。
4.加大教育投入,强化奖励
除了在政策、制度、措施层面激励职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加强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的融合工作以外,政府和学校还要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强化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的奖励,通过物质和精神激励来激发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就地方政府而言,一是可以设立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专项基金,降低学校和企业在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方面合作的成本;二是可以设立奖金奖项,对于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学校和企业树立典型,颁发荣誉和奖金。就职业院校而言,可以设立校内的荣誉称号、奖项、奖金,对于在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部门和个人予以奖励,对各院系教学管理者和师生形成正向引导和激励。
(二)构建专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一体化机制
1.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和引进机制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要让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之间实现优质高效的融合,就必须有一支既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又具有丰富职场经验和较强创业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此,职业院校要把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关键,想方设法培育和引进“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加强对本校各学科专业教师的再教育,通过校内培训、校外进修等多种形式完善学科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宽其学术视野,增强其职业素养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加大社会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既可以聘请部分在专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端技术人才到校内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企业家、优秀创业者到校内开办讲座。
2.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职业院校都很重视实践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之所以存在会学不会用、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关键就在于学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使得实践教学总是落后于理论教学[4]。如果实践教学始终跟不上,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融合机制也必将沦为空中楼阁。因此,职业院校要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估和监督反馈机制,确保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其与理论教学高度契合,互为补充。 3.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与就业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体制
以往很多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处于割裂的状态,导致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目标不尽一致,从而造成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社会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的情况。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在教学管理体制上促进专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做到将就业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之中,在就业创业教育中体现专业教育的特色。第一,职业院校应当主动出击,随时了解各类企事业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用人要求,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第二,职业院校要加强就业创业课程在课时数、教学考核中的比重,将就业创业教学提高到与专业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并贯穿于专业教学过程的始终;第三,职业院校要实施教学内容向职业标准看齐,教学与生产合一,将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在一起。
4.打造专业实习实训与就业创业教育相贯通的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很多职业院校都建立起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专业实训基地,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职业院校的领导和管理者对于就业创业教育重视不足,在学生的专业实训中过于注重实操技能的训练和强化,而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职业道德、情绪管理等等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素质培养得很不够,导致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职业院校要对专业实训的教育内容进行全面改革, 要将就业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实训的教学过程之中,不仅要通过专业实训加强学生的实操技能,同时要以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要求学生,促进其尽早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机制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形式主义
教育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表面化、形式化的教育不仅不能帮助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到真本领,还会扭曲学生的思想和心态,对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过程中,很多职业院校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一些职业院校领导和教学管理者片面追求数据和规模,而对其背后的内涵和实效关注不足,导致了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5],比如把参观企业生产过程和车间也作为就业教育,将模拟创业设计视为创业实践等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综合性教育工程,每一个工作环节都做到了扎实到位,才能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实实在在地受益。每一位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都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投入到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工作中去,杜绝一切形式主义的做法。
(二)避免僵化管理
在当前的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僵化的现象,部分职业院校的领导和院系教学管理者没有充分意识到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在教学过程、教学重点上的差异性,出于管理流程统一和管理工作方便的考虑,倾向于“一刀切”式的教学管理,影响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质量。专业建设、就业教育、创业教育作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僵化管理的负面影响。比如当今社会信息通技术高度发达,与互联网、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创业机会更多,而一些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相关的专业则创业机会较少,因此在评估社会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的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工作成效时,不能只采用一套衡量标准,用一样的评估指标,而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产发展的现状以及专业发展现状,分门别类地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估标准。因此,在推进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过程中,职业院校领导和教学管理者要“精耕细作”,赋予管理工作一定的灵活性,避免僵化管理挫伤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段丽华,刘 艺.基于“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6(28):23-27.
[2]史立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构建的关系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0):229.
[3]季跃东.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创业教育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14-11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 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45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6- 0093- 02
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不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分类进行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学、训等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是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专业竞争力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的核心竞争力。五年制高职是以专科学历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教育。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下发《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中指出,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组织实施职业院校专业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到2015年,全省所有设置专业均达到合格水平,同时面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建100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创建50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因此,加强专业建设是提升职业院校的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和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尤其是在2010年开始实施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推动下,启动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一个重视专业建设的职业教育氛围已经形成,一个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机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是,现阶段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
目前,高职院校部分专业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结合紧密度不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改造,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影响招生和学校的声誉。同时,对新设专业论证不够充分,缺乏全面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分析,许多高职院校不考虑自身条件和未来社会的需求,争相创办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
1.2 重基础建设、轻内涵管理
在专业的软硬件建设上,许多高职院校注重设备投入和师资培训,而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尤其是对实训设备的充分利用,对师资培训效果的及时考评等方面没有到位,从而使这些投入对教学的影响并没有显现出来,也没有达到教育的预期目标。
1.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和整体素质还没有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和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一问题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短,对于教师的准入机制和培训机制还没有健全。
1.4 与行业企业融合深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之所以课程开发不到位、实训教学环节滞后和专业的特色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还没有转变观念、开门办学,形成“学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的机制。高职院校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合作企业,通过政府牵线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办学。
2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过程中。因此,高职专业建设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围绕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先进的现代职教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保障专业建设的运行与管理机制。
2.1 产教结合,教产相长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的需求,做好人才需求的调研与预测,技能突出是培养目标的特色,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也更加注重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职业道德水准的要求。专业定位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健全的职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行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实际;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在对专业教学资源条件进行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专业建设目标与方向,把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求实作风,坚持人格塑造与能力培养并重,提高综合素质,铸造人才特色。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创新,必须要有独到的办学理念和独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工作与学习一体化。要积极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岗位;认真实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双证书”的获取率和获取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抓住实验、实训、实习3个关键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3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所在。专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要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和构建具有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专业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各门专业课程重新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
2.4 强调内涵建设,精细化管理
打造品牌,彰显特色,走特色化、创新型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道路,是专业生存、发展、成功的正确选择。专业建设必须以内涵建设、精细化管理作为根本保证,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特色化的内部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管理。专业建设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是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精细化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要涵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育人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等方面,并且要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相匹配。在专业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为学生学习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意识。专业出台的各种管理制度,应以人才培养和未来职业发展为出发点,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专业建设要提倡认真、细致,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的精细管理,提倡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增强执行能力,真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2.5 优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师团队建设。教师是学校办学思想的实践者,也是学校已有特色的传承者,更是学校新的特色的缔造者,而一个专业是否有特色,也主要取决于专业师资队伍。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有其特殊性,如果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通、爱岗敬业、具有较高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并不断追求创新的高水平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专业的办学特色就无从谈起。要建立健全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机制,以师德教育为重点,潜移默化感染学生。要增加专业教师的实际工作经历,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强化职业技能,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重视教师的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6 重视专业文化建设
文化特色是高职院校最重要、最本质的特色,也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灵魂和标志性特征。特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找准专业定位,提升专业建设的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促进健全“职业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专业文化要凝聚办学积淀,总结专业文化特色,提炼导向明确、内涵丰富的特色文化,建立一种具有鲜明文化氛围的新型素质教育体系。这种体系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并把人文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有机结合;要把校园文化、职业文化、社会实践、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文化育人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教学资源库 网站建设
随着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接收讯息的主要来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合理,有效的利用网络方式进行教学,是未来教学方式发展革新的重要方向。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的具体任务,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共享、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将为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和保障。
一、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的体系结构
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是以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集专业展示、课程展示、资源管理、网络教学于一体的信息化学习平台,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框架如图所示:
图1 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体系
(1)专业展示及管理平台。专业资源可分成专业信息资源、行业信息资源两部分。其中,专业信息资源是指本专业的公共信息部分,如:师资队伍、专业介绍、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等;行业信息资源是指与行业、就业相关的内容,如:行业信息、企业信息及链接、企业岗位(群)、岗位说明书、就业需求信息、学校就业工作动态、职业规划指导信息等。
(2)课程展示及管理平台。课程资源内容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授课计划、教案、课件、实训指导、教学录像、作业、试卷等。课程资源是专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体现出专业体系下的课程资源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3)资源库管理平台。资源库是整个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资源集散管理中心。资源库管理平台主要包含资源的上传、审核、分类、下载、访问统计、资源评价等功能。
(4)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平台主要用于实现学习者在线学习、作业提交、在线考试、在线自测、在线答疑、课程评价等功能。能够以更加轻松的方式,让学习者自由的选择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并针对课程内容提出评价和改进建议,体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地位。
(5)系统管理平台。系统管理平台提供整个教学资源库门户网站的系统管理功能,包括用户设置、角色身份设置、权限访问设置、资源文件设置、各种字典设置,以及日志管理等内容。
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建设要求
(1)教学资源库应符合专业教学要求,覆盖相关专业的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并提供其所需的资源支持。
(2)教学资源库应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及时掌握行业动态,适时对资源库内容进行调整,去除其中过期的、无效的、冗余的资源内容,以保证资源的有效性,避免对学习者产生误导。
(3)教学资源库内容的组织结构必须体现校企合作办学的思路,其中课程资源应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与实用价值,以同时满足专业教学与岗位的需求。
(4)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体是院系,专业资源与课程资源的整理与收集工作主要由院系分配给各个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实施。这种分散的资源收集模式,要求学校(院系)对各专业的内容整理和资源命名等,提出规范性要求。
(5)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存储格式可以多样化,如文本类型的资源可以是文本、doc、docx、ppt、pdf、rtx等格式,但为了保护作者知识产权,在点播时应转换成Flash Paper格式,防止非法拷贝。
(6)网络课程必循遵循SCORM 规范,题库遵循QTI规范进行存储。
三、结束语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必须合理的利用软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环境,设计高效的网络平台体系架构,以保证学习者在任意时间和地点都可以流畅的访问资源库平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
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团队,应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及时的对资源内容进行更新、维护,以保证资源的有效性,正确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联系方式:李晓光 13872651256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4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Z].2002-12-25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功利性倾向严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课程与教材针对性不强,评估主体单一,从就业角度考虑应设置复合型专业,发展教师科研能力,与企业构建共同体。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和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培养既有宽广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承担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专业,专业建设好坏关系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就业市场角度进行思考。
一、专业与专业建设
专业有广义与特指之分,广义的专业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特指的专业是一种实体,指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它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分工需要形成的。随着社会发展,知识不断增多,分工日渐细化,专业也要随之不断发展,传统不合时宜的专业要逐渐淘汰消失,相应的也要开发设置新专业以适应社会需要,那么就要进行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专业评估。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它强调职业岗位技术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其专业建设应依托社会经济发展,立足职业变化需要,具有市场性,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那么其专业建设要以育人为根本目的,促使人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公益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状况
1 专业设置:功利性倾向严重
专业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面向一定行业和职业,具有较强针对性,体现了社会对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专业设置受市场变化影响,更加可变和开放。很多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缺乏规划,新专业设置紧跟市场动向,又往往缺乏调研和严格科学论证,缺乏明确定位,目标模糊,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比较粗放和盲目。只根据市场需求,忽视学生发展的长远需要,往往使得专业设置过细过窄,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成长。
2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如果说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生命力所在,那么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就是生命力的保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要成为“双师型”教师。
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专业教师学历层次不高,无论教学还是科研水平,都与国家对高职专业技能教育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多数教师既授课又担任辅导员,繁重的工作也使他们难以抽出时间,加强自身学历提升。目前新引进的教师较多来自普通高校,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专业经验,从工厂或企业单位聘用的兼职教师,虽有实际经验,但又缺乏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效果不能令人很满意。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机会有限,使得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建设一支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
3 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针对性不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三部分,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要随科技发展和经济进步。不断改革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体系中三部分的比重从小到大应依次为: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根据了解的情况,高职院校实践课开课率并不高,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没有给学生足够高质量动手实践的机会。
高职院校面向地方办学,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本地特色。教材编写上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适应科技发展与生产实际需求。目前可选用的教材种类多样,但是多数教材仍重视理论,充满“学究”气息,而少了实用性。在教材选择上,要注意结合学校特色及当地经济发展趋势,最好能开发校本教材,更具针对性。
此外,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强实践环节,通过产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4 专业评估:主体单一
专业建设要有一套健全的评估机制,以保障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评估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也是一种约束,通过不断地评估、改进、再评估、逐渐完善,提高专业水平。现阶段专业评估主体一般是政府部门,评估内容包括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评估,对建设成效差的专业给予警告或撤销,对发展有潜力的专业找出不足,促使其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直接面向市场,但是单一的政府评估主体易造成评估标准不够多样化和不够客观,专业建设应采用多主体参与评估,比如学生、企业、学校本身,不同视角的评估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建设。
三、就业市场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要求
经济学认为,需求决定供给。就业市场有什么样的人才需求,就需要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这种联系更加紧密,就业市场的变动直接影响其专业建设。就业市场由一系列职业和岗位组成,所需人才标准也各异。由于市场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变动性,职业和岗位的要求也随之变化,需要就业者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以及适应性,理论扎实同时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也给培养人才的专业提出了更多要求:如何建设好专业才能促进个人现在和今后更好地发展。
1 专业设置: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
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市场、社会的需求,目前就业市场上职业和岗位结构变化对人才层次和类型要求更加多样,而变化的周期正在缩短,面对这种趋势,专业设置要有远见。前期需进行充分市场调研,预测职业变动倾向,专业设置不能只针对某一职业或岗位,应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以培养学生交叉、综合、整体化的知识结构以及自学能力为目标,设置复合型的专业。专业设置之前应能预测现在的专业潜在的市场是什么,明确现在的需求反映了哪些潜在的市场,以及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市场和专业?更要充分考虑学生后续发展需要。
2 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发展,优化结构
“双师型”即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岗位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使培养的学生对市场有很强的适应性,教师要先行一步。针对目前教师队伍现状,加强培训尤其是实践培训是必需的。其次,在师资建设上要考虑年龄构成、职称比例、学历层次等,确保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资源效益的最优化。此外,加强非专任教师的管理,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课程与教材:企业参与,增强针对性
课程与教材设计开发应依据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课程设置及教材开发就应结合就业市场上职业和岗位总体目标以及各项具体技能指标,课程内容要贴近工作实践,能反映学生将来工作实际。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始终反映企业现实需要。对职业或岗位群能力具体要求与发展要准确把握,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按照针对性、适应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来构建有机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
学生在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要形成一种核心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中间带知识。这种知识结构的完善主要依赖于专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此外,学校内外的实验、实训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至关重要。
4 专业评估:多主体共同参与
专业建设的好坏,在于此专业培养的学生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对专业的评估要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比如从学生角度,学生是按专业进行培养的,专业是否适应学生需要,学生最有发言权;另外从企业角度,学校毕业的学生到职业岗位中是否学有所用,通过企业反映的实际状况检验学校的专业水平;学校也应建立专业评估委员会,进行自评;还有一个评估主体就是政府,主要从宏观方面协调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各主体共同参与专业评估,能反映专业建设的不同侧面情况,对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益处匪浅。
总之,从就业市场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面向职业群,满足特定领域的规定;同时具有多变性,体现在专业内容的更新及调整周期短,需要紧跟市场前沿,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另外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与企业是不可分离的,单靠学校一方力量来进行专业建设,容易缺乏个性,导致差异性不明显,不利于形成特色。
四、改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路
1 设置复合型专业
专业设置要有战略眼光,立足于职业或岗位群,不仅考虑当前市场需要,也要关注市场潜在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大都工作在生产、管理与服务的第一线,这些职业或岗位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应变能力要求极高,对学校来说,应设置复合型专业。所谓复合型专业,即专业群,是由若干个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紧密相关,表现为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要求,并能涵盖某一技术或服务的由若干个专业(方向)组成的一个集合。这样的专业设置既稳定,又有很大的灵活性,也便于资源共享,对学生来说,可以完善知识结构,利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增加其职业选择能力。
2 发展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知识能力要不断更新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学习就业需要。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在科研中增进知识,形成能力,以科研带动专业发展与建设。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要立足于教学,进行应用性的研究。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发现问题,或从企业获得研究课题,通过科研,及时了解最新知识,在教学中也会有更丰富生动的内容,而不至于照本宣科。
关键词:旅游管理 订单导向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4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及改革不断深化,“能力本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能力本位的职教目的,就是培养“能力人”,即具有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又有一定的适应新异工作情境的迁移能力的劳动者。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精髓,在于以职业的需要为开发能力标准的起点,以能力标准的达成为目标,强调学习结果是获得能力而非仅仅习得知识。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学科教育的“学科”属性,强调的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所谓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所谓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对于旅游专业,因为旅游业自身产业链长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业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有一次就业和针对一个岗位就业的本领,还要有能适应转岗就业和适应岗位群就业的能力,甚至有创造就业岗位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是在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以期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针对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构建“订单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三模块”策略,改变评价方式中的相关指标等,以培养“技能高、知识宽、视野广”的高素质技能型酒店基层管理人才。
1 改变观念,通过加大与企业联盟的合作,构建“订单导向式”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订单教育”是在借鉴德、英等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形成的一种职教模式。但是,推广订单教育时也不难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如考虑了企业的培养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素养,如企业发展中出现情况后,学生的去与留的问题等等。如何使得校企合作能达到多赢的目标,我想,那就是合作的“度”的把握。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建立行业协会联盟,实施“订单导向”式人才培养,更能兼顾到三者利益。
“订单导向”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一个行业协会、一个行业联盟共同来参与学校中的教学管理,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相对于之前一个单位的定向培养,由行业协会、职教集团参与,会更具专业的权威性,更会兼顾三者利益。由于是由多家企业包括相关行政单位的参与,在研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将会站在一个相对比较客观全面的角度考虑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要求。并且,因为有了行业协会的支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被学校利用的教学资源也相应丰富。在学生毕业之际,没有了以往订单式培养的束缚,学生可以在众多的行业协会中的企业中进行选择,企业也可以从中选择出其所需要的学生。
2 针对旅游类专业特点,加大“宽基础”,实施“三模块”策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就业创业能力
“宽基础”,是指所学内容集中了一群相关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奠定继续学习的基础和在一群相关职业中转岗的基础,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宽的择业范围,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
针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实施模块结合,采用“三模块”策略。即为专业核心模块,生活技能模块,选修模块。其中,专业核心模块占整个课程设置的75%~80%,重点学习各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考虑酒店专业的特点,设置生活技能模块,通过一些相关技能的开发与训练,从而使学生具备应对变化万千的世界的能力,如沟通能力、营销能力、事业发展与规划、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训,这部分占整个课程设置的15%左右。另外,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开设选修模块,让学生跨学科学习,较深入地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以拓展其思维的广度。
3 多样化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态度、情感及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
由于各门课程的特点不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因此课程考试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旅游行业一向注重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强调员工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合作性,并且关注员工对事件处理的合理性、有效性。传统的考核办法,更多地强调在标准答案下的考试结果,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想和个人能力的展示。因此,改革考核方式,改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将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有效激发对行业的工作热情。
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将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身发展。旅游专业的各科成绩的核算过程中,教师可改变传统学科式教学的卷面考核方式,更灵活地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关注自己的发展,提升职业素养。作为客观评判者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关注问题的解决方式和结果,还注重观察学生在完成这项工作时的态度情感,通过学生的细微动作、表情等来判断学生的情感状态,做好相应的记录,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进行相应的考评。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化理论[Z].
[2]姜大源.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策略与方法[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