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文化课程范文

艺术文化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4 10:19: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艺术文化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艺术文化课程

篇1

关键词: 中等艺术学校 文化课程配置 定位

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等艺术学校既承担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和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任务,又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传播艺术、弘扬国家文化的双重任务。从当前艺术教育的现实来看,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严重制约了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解决中等艺术学校学生文化课学习中的一系列问题,并改进中等艺术学校文化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艺双馨、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已成为艺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应认识到文化课课程配置与定位的重要性。

现今的中等艺术学校在文化课的配置上大都与普通高中的文科班相当,一般都设置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等课程。这几门课的教育,不仅关系着科目本身的知识的掌握,而且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基础。现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我以为首先要抓好这几门课程的教育,它们是基础的基础,但是对于艺术学校,在配置与定位上却有着鲜明的特殊性。

高中以下教育上的失误,教育界普遍认为以这几门课中的文科课为甚。而中等艺术学校的文化课课程的配置与定位多年来对其惰性的亦步亦趋和一以贯之的因循沿袭,也恰是学生厌学、效率不高、效果不优、学生文化素质每况愈下的原因所在,也是为学生、家长尤其是专业老师所诟病的原因所在。现在一些中等艺术学校甚至出现了砍掉所有文化课的呼声。这当然是因噎废食的偏颇愤激之言,但以此也昭显了厘清、反思、改革匡正文化课的教学配置与教学定位的严峻现实与不容滞缓的迫切。

大体上说,我们把语文课搞成了政治课――选取教学篇目侧重于考虑当时的政治需要;政治课的内容观点不断地花样翻新,没完没了;历史课是以论代史,有论点而缺少史实,而且小学、初中、中专这三段都有历史,内容再三地重复;英语课也是没完没了,现在的英语课是从幼儿园一直学到博士后,据说仍只是达到美国初中生的水平。当然这些问题的根源虽然在于大环境,谁也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但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大环境有很大改善,而这几门文化课,虽有改革,但进展不大,与大环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不能匹配的。

我们为什么要有语文课,过去老在阅读和作文上兜圈子,这不能说“错”,但不全面。语文还应担负着传播和传承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不是仅靠血缘、宗教聚拢在一起的,它主要是靠文化凝聚的民族。不懂得古圣先贤所创造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就不可能对中华民族产生深挚的情感。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说过一句名言:语言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这是真理。一个国家和民族,语言文化是其最重要的特征,还有什么比语言文化更有凝聚力、更有向心力呢?还有什么比语言文化更能显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呢?因此,任何国家都理所当然地把语言文化教育置于国民教育的首位。不言而喻,中等艺术学校的语文课毋庸置疑要以承担我国的语言文化教育为其要义,而艺术学校更要以其为载体和平台重视学生鉴赏能力与审美情感的培养,进而与其所学艺术专业融会贯通、相与生发,从而提升其艺术素养和艺术表现力。

具体而言,中等艺术学校的语文课在教学目的的定位上要侧重于文学教育。这当然不是为了培养作家、诗人,而是因为一个受过中等教育的国家公民,文学修养应是必备的。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不懂中国文学,就不懂“中国心”;不读《诗经》、诸子、屈原、司马迁,不背唐诗、宋词、元曲,不知《牡丹亭》、《桃花扇》,不看《三国》、《水浒》、《红楼梦》,不熟悉鲁迅、郭沫若、诗词就很难有一颗中国心。一个没有文学名著的民族是没有光彩的;一个不读文学名著,不珍惜、不尊崇本民族文学名著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精神萎缩堕落的民族。无疑,这样的人也绝不会成为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能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贡献力量的艺术人才。

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说到底是情感教育。文学教育重感性,重直觉,重形象思维。情感是生命的源泉。就人的培养尤其是艺术人才的培养来说,离开情感的熏陶――生命激情的张扬,就不会有灵性、创造力,也不会有信仰、人格;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智育。

现今的中等艺术学校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大致有两种:一是人教版的普通高中教材;一是人教版的职高教材。我以为还是选前者为好――一是千锤百炼成熟完善,二是便于学生的进层应试;三是教学篇目中文学作品的比例较大。而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中外名篇,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审美过程虽然也有理性活动,但更多的是情感活动。这是由于文学作品特定的表现形式所决定的。对于作家而言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那么教学就要定位于“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之《文心雕龙・知音》如是说,信矣夫!故而,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把文之“情”喻为文之“根”,并提到首要位置,所以文化艺术中专学校的语文教学重点就应该定位在美的教育上,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培养。

美育的根本特点是其直观性、可感性,它以情感活动为中介,把对象(形象)和主体连接起来,并且贯彻于过程的始终。那么艺术中专的语文教学如果将情感活动这一中介淡化或去掉,一味像普通高中那样完全跟着高考的魔棒转,把文学作品肢解为若干ABCD之类的选择题,把美育教学讥为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就必然会使文学篇目的教学陷入一种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泥淖之中。

政治课,毋庸讳言,它是直接受大环境影响的。我认为艺术中专的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在当今建设法治社会、公民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下,理应定位在法制教育、公民教育上。至于普通中学政治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则可予以减缩,那么课时也应相对予以减缩。至于授课形式,则可正常班级授课与跨年级、跨专业讲座灵活兼顾。

对于历史课,我以为五年制的学生在课时上必须予以保证,这些学生因为年龄偏小、学历较低、学力较差,对于中国历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现当代史都是懵懂无知混沌一片,姑且不说文史一家,学好语文须以史为依托,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倘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那无异于数典忘祖愧对先人,更遑论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艺术人才。在内容上,切忌以论代史,应厘清史线,注重史实,而学生感兴趣的也恰恰在于那些激动人心的史实。至于上课形式,也可正常班级授课与跨年级、跨专业讲座两者兼顾。

篇2

一、理清音乐艺术生文化课发展滞后的原因;

通过在学生和老师的调查我们知道了艺术生文化课发展滞后的原因是由主客观原因导致的。

其一,艺术生自身的原因;

1、在学习基础上

艺术特长生在艺术方面具有一般普通高中学生所缺乏的特长,但是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普遍低于同届文化班的学生。在录入高中时的文化课总分与同届文化班的总分相比,有40―50分左右的差距,这就显示了艺术班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的成绩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

2、在学习兴趣上

艺术特长生对艺术专业的学习,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自觉性,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比之艺术专业的学习劲头,显得松松跨跨,不那么自觉,热情偏淡。

3、在思维方式上

艺术班的学生具有形象思维活跃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但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记住公式、结论等机械性的东西,但疏于推理过程,解题缺乏思路,过程比较杂乱。

4、在学习方法上

部分艺术生在学习方法上表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这在学习的几个环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如;学习无计划或无法坚持而导致学习无序、课前无预习、课上听讲易走神,听课抓不住中心,不会做笔记、觉得练习过难没有做,或贪玩不愿做或抄袭别人答案、没有复习、总结、对于记忆,因常常遗忘而疏于记忆,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学习需要督促,主动性不强、专业与文化,休息与学习时间配置不当。

由于学习方法不正确、不系统、不规范,所以在文化课的学习中,艺术生花了很多时间,用心良苦但收效甚微,起色不大。

5、学习意志力上

在调查中,大多数艺术生表现了良好的意志力,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上课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时,就听不下去,思想开小差,常因课堂内外的一些小事而浮想联翩,有些会做一些小动作,小声说话或在稿纸上、课本上、课桌上写写画画。遇到别人干扰时,易受别人干扰,甚至去参与。当感到自己疲劳时,很少人选择“想办法消除疲劳”而是选择“休息”。大多数艺术生的行为表现为学习怠慢,喜欢闲荡嬉玩,碰到学习显得懒洋洋。即使在专业课的任务完成的空余时间,宁愿在校园内三五一群地嬉闹而不是赶快去上课。

6、学习心理方面

(1)耐挫力低。对学习缺乏信心,练习遇到“拦路虎”时,没有做下去的信心,也很少找老师帮助解决。面对困难回避、退缩,当教师态度严厉、批评时,就会对教师有想法,当成绩不理想时,就怀疑自己能力。

(2)少数学生产生学习焦虑。对自己成绩提高不快表现急躁,对前途无信心,想提高成绩又无从着手,不知从何搞起。与教师不配合,与教学脱节,自行其是,另起炉灶,考试紧张,不能入睡等。

(3)自卑感。性格比较内向学业成绩不如意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缺乏自信,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困难,常因自己的成绩不好而内疚、羞愧、抬不起头,最后导致放弃和混日子。

其二,社会原因;近几年高考对艺术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偏低。学生家长、学生错误地认为:将来考艺术类高等院校,只要专业成绩好,不一定要有过硬的文化课成绩,花那么多力气不值得。

其三,教师的原因;许多教师对艺术生的特点认识不足,教学深度把握不准,教学方法不适合艺术生而影响教学和学生学习;或因艺术生的成绩不好而讥笑挖苦学生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其四,艺术生的学科门类多,艺术生的高考面临两次考试:专业合格考试和普通高考,这实际意味着他们要比普通文理科考生付出更多的努力,他们除了学习相应的文化课程外还要学习专业课,文化课程课时设置少,又只有较弱的文化基础,学生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艺术生的学习精力。

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

要确定文化课程的主体基础地位。我们认为,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每个高中毕业生都要达到合格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文化知识的要求,对于特色班的同学来说,要想自己将来真正步入艺术殿堂,必须是专业+文化=成功,艺术必须有一定的文化作基础,只要有了较好的文化底蕴,才能让自己的特长在艺术中放飞。而且扎实的文化知识有利于人的思想观念的提高、道德面貌的改观、意志情操的陶冶、语言举止的文明,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文化课的教学应给予艺术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特别是文化的熏陶,人格的塑造,情感的培植,精神的洗礼,让艺术专业人才首先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文化基础能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能提高学生作品的表达力,还能提高学生今后的创造力。如果我们不理解作品所涉及的事件,我们就不能正确的理解它,欣赏它,表现它,如果一个人的学识丰富、知识全面、其创作思路就能为涌泉之水,潺潺不绝。

三、教师如何创新文化课教学模式

艺术班文化课教学应不同于普通文理科班的教学,应基于高考的特点和艺术生的实际,将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基调、内容和方法的准确定位,创新教学模式。采取以下措施:

1、教学内容要有所取舍

在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认识水平,以及高考对文化的要求,对文化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目标降低,难度下调。大胆舍弃教材中的繁、难、偏、旧的内容。

2、教学方法的选取

坚持“低起点,小步走”的原则。即艺术班文化课的教学始终坚持以基础为主。在教学目标的宣传上,降低要求档次,不能与普遍文化班的学生采用同等难度的教学,如数学、英语,许多学生当初选读艺术大都是因成绩不好,才“曲线救国”的,这是不争的现实,如讲得过于深、难,学生则更会失去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因此,各文化学课的教师确立本课,本周的阶段目标,根据试题难度,确定达标分值,以目标检测的方式检查是否达标,通过对阶段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坚持“分层教学”的原则。在艺术班的文化过程中,不同的文化学科也存在着不同的层次,在不少艺术生都害怕的数学、英语学科中,也有不少冒尖的学生,因此,为了发挥这些学生在某一学科中的比较优势,我们采用了“分层教学”的原则。通过课堂提问来分层,按易、中、难的问答让学生作答时“对号入座”,让不同层次学生体验成功;通过课后作业分层,将基础题中档题或提高题分别配给学生,并鼓励学生跨层作业;通过教学评价分层,由于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不同,达标的要求应有差别,评价以鼓励为主。

篇3

关键词:文化遗产;校本课程;艺术教育;开发;价值;途径

中图分类号:J021文献标识码:A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当前,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校本课程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价值并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民间文化遗产进行艺术类专业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取向。

(一)地方高校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对高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对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而言,更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1.地方上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课程资源有待开发

文化遗产又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表现为固化、凝定的物质文化形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可表述为“活态文化遗产”,主要依赖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活态流变性是它们的主要特征。民间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形态,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载体,它是在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和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民间文化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我国各地都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资源,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戏曲与戏剧、民间美术、民间工艺设计、传统手工技艺、民俗、古建筑等等。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迁,许多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处于濒危状态,有待保护和开发研究。有些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已经得到社会的重视,但发掘、研究和传承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加强。因此,对地方高校艺术专业而言,具有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环境和条件。

2.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有待推进

虽然地方高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有着资源上的优势,但总的来说,在高等教育领域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未引起应有的重视。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大都沿袭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和教材,专业设置相对狭窄和单一,基本上以学习专业课为主,课程设置单一化,全国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各个学校之间相差不多,课程体系缺乏弹性和自由度,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产业的变化,不利于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欠缺。总之,校本课程遇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观念、师资队伍和课程开发能力等现状的挑战。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呈现出多元办学模式,艺术学的学科建设在培养目标、指导理念、运作机制、评价方式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对艺术学科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地方艺术文化资源中的价值、审美观念是几千年社会发展和文化沉淀的结果,学校教育是最有影响力和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继承方式。课程与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血肉联系,文化视域下,地方课程的开发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1.有利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凝练和形成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激烈的竞争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地方高校的艺术学院必须准确定位,加快内涵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形成自身特色,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实体,校本课程因校而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各地的民间文化遗产资源各有其独特的表现题材与审美形态,作为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众,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感、艺术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风尚、习俗、气质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从而表现出各自的特质。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这种地域个性鲜明的艺术便成了独有的文化财富。不同的民间艺术资源,可以产生出更多的艺术风格,打破现代教学的趋同性。通过开发一系列基于民间文化遗产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2.有利于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民间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维系人类创造力、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纽带。伴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间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出现的文化标准化趋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解着与人类的精神、情感世界紧密相连的文化遗产。发达国家对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的抢占,其大规模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也会动摇和破坏我们的价值体系和人文信念。高校艺术类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对课程资源的考察、发掘、学习和研究等一系列活动,有力地促进和推动地方传统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弘扬、保护和传承。

3.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民间文化遗产的艺术类校本课程,通过反映特定的地方文化特征、人文知识以及发展历史,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所属地域文化的成就及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人和自然、文化和谐共存的理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拓展了空间,校本课程加强了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生们的活动领域延伸到广阔的自然与社会,通过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了解学习,许多民间艺术元素可以运用到艺术专业学习中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充足、厚实的条件。

篇4

叶澜教授曾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的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进行适度的预设,更要关注那些不曾预约的精彩——课堂“意外”生成,说不定“意外”的生成,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我们教师如能以此为契机,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那么,我们的课堂会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体验到别样的精彩!

画面一:多彩的春天

记得在七年级上Color时,想通过句子描述来巩固颜色单词,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些句子:The sky is blue.The spring is green.The sun is red…上课时当我问到:“What color is the sky?” “White!”学生们大叫起来,我顺口说了一句“No,the sky is blue.(天空是蓝色的)”说了之后,还往窗外一望,因为是阴天还果真是白色的。我又问:“What color is the spring(春天)?”叶鹏同学站起来回答:“Yellow!”“Why?”“油菜花is yellow.” 多么精彩的回答,我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更多只小手迫不及待地举起来。“Purple,紫云烟is purple.”罗冬梅不甘示弱地说。“Pink,桃花is pink.”“White,梨花is white.”… “Spring is colorful .”天哪,我本想引出一句:The spring is green.没想到学生的思维竟是如此的活跃,如此的感性,其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也让我大吃一惊,我为我自己思维的狭隘感到无地自容。是的,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绿色的,万紫千红才是春!

画面二:展开想象的翅膀

还有记得我曾教26个字母,我授完字母o后,问学生“Where is o from?”以引出单词OK,open,not…当学生们回答完“O is from OK.”“O is from open.”“O is from not. ”还跃跃欲试,“O is from no.”“O is from on.”“O is from orange.”…学生们的反应超出了我的预料,一石激起千层浪。为学生们惊人的单词滚动速度,我不禁翘起了大拇指表扬他们。当时我改变了教学预设,让学生开展单词比赛。一堂课下来,教者乐不可支,学者津津有味。尽管本堂课孩子们没有将本课内容巩固熟练,但我想孩子们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态度,其意义远远胜过知识本身。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掌握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当我偶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就会发现在小小的变化中,会时不时闪出创新的火花!

画面三:适当的妥协 美丽的延伸

记得有一次在七年级上课,开课后照例是课前5分钟的小组Freetalk活动,一组,两组,一分钟,五分钟……孩子们沉浸在表演的欢乐中,不知不觉时间到了,可孩子们还激情高昂着。为了能按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不得不说“Stop”,这时,平时很害羞的小霞举起了手,委屈地说“Miss Lan,我们小组的对话都练了好几天了,可你每节课都只有5分钟的表演时间,这一次又没抽到我们”“我们也是。”“我们也是。”孩子们都抱怨起来,“Miss Lan,让我们演吧!演了再上课!”看着孩子们渴求的目光和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答应了。孩子们高兴地齐声说:“Thank you! Miss Lan!”在接下来的表演中,孩子们非常的投入,小小的讲台俨然成了他们的美丽世界。

由于我对学生们的妥协,我看到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潜力,同时保护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每节课前的英语对话展示环节设立之初只是想让孩子们每天上课前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做5分钟的口语练习,而现在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有了成功的体验,让他们的心灵充满了欢乐和满足感。孩子们那因兴奋而通红的双颊和感激的目光让我知道他们更爱英语了,有时对孩子们妥协,让出讲台的一角,你会有意外美丽的发现。

画面四:个性化的插嘴 精彩的故事

现在的孩子,个性张扬,爱插嘴,爱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各年龄段的学生都爱听故事,学生不仅可以从故事中学习知识,而且能从中得到乐趣。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喜欢给学生讲故事。有一次教学有关水果的单词时,我也设计了一个故事。在“Free talk”之后对学生说:It is story time! I have a good story. Would you like to listen to it?学生们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马上兴奋起来,看着我大声说:Yes!我边呈现图片边讲:The story is about Weihua and Lily.They are going shopping. They want to buy some Fruit.她们指着水果问:“What’s this in English?”“It’s an apple!”…我的故事讲完了,但学生们听后没做任何反应。

过一会儿,有一个声音传出来:“老师,你的故事不好听。”学生的这一插嘴让我愣住了,我转而一笑,问:“那你们能不能讲个更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想想吧!可以的!”我不假思索地说:“好吧,现在小组讨论,用课文中的单词和句子编一个关于水果的故事!”学生一听,大声答道:Yes!随后各组马上

讨论了起来。之后,各小组都派代表讲述了他们编的故事,有关于小猪Pig,小猫Cat,小狗Dog看护果园啊,去商店卖水果啊,甚至还有猪八戒找食物等精彩故事。我不禁赞叹:学生的想象力果然比我丰富啊!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英语语言的丰富性使得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多种可能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在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时,如何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让学生的创新火花在教师的引导下迸射出闪耀的光芒。让不同的人在不同英语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才是我们身处一线的英语教师所应深思的。

怎么样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意外生成”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呢?除了教师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以外,我认为还应该:

⑴教师应该巧妙点拨,适当的引导,让“意外”演绎成精彩

在教学出现意外时关键是要靠教师能否慧眼识真金,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激活思路中的“合理成分”,让智慧光芒喷薄而出,这样,“意外”才可能演绎为课堂中的精彩。

⑵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就教育效果来说,很重要一点是要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帮助下,才会乐于学习。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数学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主要的还在于它对学校教育的现实作用和价值。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如各种几何图形、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平移、全等形、相似形、度量衡、数列等等,结合少数民族数学文化与民族儿童实际开展因材施教,促进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如编写乡土教材等[1],具有现实的意义。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要与之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才能形成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土壤[2]。梳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诸多方面所涉及的数学元素,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文化中蕴藏着有利于民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生动、直观”易于理解的“民俗数学”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3]。

二、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数学元素

(一)几何图形少数民族的传统数学几何知识,产生并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同时几何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表现和运用,如在建筑、服饰、日常用品等方面的诸多表现。(二)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日常用品中有着丰富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图8是彝族刺绣,图9是壮族织锦[6],图10是傣族服饰上的图案,这些图案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图11是苗族刺绣,其图案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图12是水族的马尾绣[6],图13是傣族剪纸,它们是轴对称图形。(三)全等形、相似形与平移在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中,有丰富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这些图形通过平移等构成整齐、美观、富有装饰风格的几何图案。(四)代数知识

1.度量衡

少数民族的度量方法来源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德宏傣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用到一些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容积单位、重量单位等,在度量单位的换算中用到数的二进制、三进制、十进制以及四十进制等[7]。羌族、西盟佤族等图14中,左边是苗族织锦上的图案,上面有一些全等的正方形,可以看作是由一个正方形通过平移得到的。中间是傣族筒帕,傣语意为挎包,通常称为民族包,它上面的图案是由正方形共点平移得到的。傣族的筒帕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已有一千多年,它织工精细、图案丰富、美观大方,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右边是傣家妇女筒裙上的图案,它是由菱形共点平移得到的。图15左边是傣族男士包头上的图案,其上有两种全等形;右边是土家织锦,其上是由全等的六边形构成的图案。图16中的每个单独纹样是由一些相似的正方形或菱形构成的,单独纹样平移得到连续纹样。

2.数列

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和建筑中经常可以看到数列的踪影,如云南德宏州傣族的龙亭[10-11]、侗族的鼓楼[12]以及彝族的日常生活和毕摩宗教活动[13]等。在前面图4傣族的龙亭中,龙亭的顶部有三层结构,从上至下我们分别记为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每一层结构都有花边装饰,其中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一个侧面上花边上花的个数分别为9、15、21,也就是一、二、三层结构的一个侧面上花的个数构成以9为首项,以6为公差的等差数列。每一层结构总的花的个数分别为第一层36个、第二层60个、第三层84个,则每一层总的花的个数构成首项为36、公差为24的等差数列。

三、民族数学文化对数学课程开发的启示

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学生数学成绩普遍不理想,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少数民族学生从一入学就面临“文化偏向”问题是其中之一。国家课程因课程内容的限定性使西部民族地区的学生难以通过正规课程系统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对民族数学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就是把主流数学文化与民族数学文化整合到数学课程中去,它已成为数学新课程适应本地区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美国阿拉斯加土著学区的“文化数学项目”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并有机整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明显提高了学生数学成绩,体现了一种“针对文化的学校教育”理念[14],它对于我们重视文化适切性和本土内源性,并与现代知识有机整合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国内数学教育研究工作者对于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课堂传承以及少数民族数学文化对民族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作用持肯定态度,并提出了见仁见智的措施与办法,如有研究者提出的“渗透说”。渗透少数民族文化的具体策略,是直接渗透少数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与间接渗透少数民族优秀物质文化,从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走出学习数学的困惑[15]。

当前,国家提倡大力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而少数民族的数学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数学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对于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角色的转变,对于建构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的数学课程内容体系、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等,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

第一,边远民族地区教育科研机构应重视少数民族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与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形成一支“三结合”队伍,即:由高校教师牵头,以中小学教师为骨干,教育科研系统密切配合、辅助,围绕民族地区不同文化数学教育开展研究,将源自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不同数学文化的素材纳入到课程之中,使教材真正体现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构筑起点,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从而对所有学生的文化背景做出正确评价,增强所有人的自信心,并学会尊重所有的人类和文化,这将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环境”[16]。这样的“三结合”队伍做研究,以中小学课堂作为研究基地,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既可带动高校的教学和专业建设,同时又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少数民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化;艺术设计教育;艺术设计课程

一、前言

创意产业是各种行业发展的先驱,它推动了许多产业的发展,向大众推广许多新的思维、设计、理念,所以值得投入大量的资源来培育创意人才。由此诞生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旨在为设计行业培育出更多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因为其历史较为短暂,课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并想办法解决。

二、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概念及重要性

1.文化创意产业化的概念。

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持续提高的当下社会中发展出的新型产业,它非常推崇创新,注重个人的创造力和思维的活跃性,它需要现代社会高端的电脑技术、活跃的信息传递作为基础。在满足这些需求后,创意产业能够爆发出相当大的创造性,以自身的先驱性领导其他产业飞速发展。创意产业的涵盖面非常广,它是一种文化产业,但是却可以涉及广告传媒、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电影戏剧等各个方面,并且在这些产业中占据领导地位[1]。不过除了社会物质基础之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文化创意必须是人的文化创意,这就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基础。我国为了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在不同领域均开设了培育创意人才的教育课程。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就是其中之一,不过现今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文化创意产业化的重要性。

文化创意产业在其他产业中具有领导地位,其相应的创意人才也是各个领域行业的抢手人才。因为创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隐性资产,它的发展可以促进企业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在竞争中始终走在其他企业的前方,这一份优势对于竞争激烈的各个行业中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是许多企业争相发展的方向,一些高素质的创意人才也在社会上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能够促使这一产业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也意味着一份产业的发展逐渐具备输出与输入两方面。我国为了促进文化创意的产业化,正逐渐在教育中也增加相应的教育课程,为社会提供具备专业素养的创意人才,但是我国创意教育尚受到教育体制的制约,面临着许多挑战。

三、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发展中的问题

1.创新性不足。

我国的教育方式一直是以学为主,无论是哪项科目,学生都是在教师的领导下学习先人的知识,以掌握和运用知识为主。艺术设计教育虽然主打创新思维,但是由于其课程采用的仍是和其他课程相同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学习的仍然是前人的经验,继承的是前人的思维和成果,缺乏相应的延伸和发展。并且,学生学习的科目相同,上的课程、做的练习都相同,很难在这种统一的学习中发现具备创新潜力的学生。而一些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也在固化死板的学习模式中逐渐失去了自主思维的能力[2]。当然,艺术设计课程中,对于经验的继承是必须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评判与鉴赏能力,了解优秀的前人是如何思维的,这有利于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也能帮助他们拓宽自己的眼界,但是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重心仍然应当放在学生的自主创造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自主判断的能力。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等着教师为他们指出设计的重点、方向和方法,那么他们将逐渐失去自主思维的主动性,而这本是艺术设计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学生会逐渐习惯模仿前人的手法、视角和构思,在思维中形成固定的程序,让视线范围开始变得狭窄,最后导致培育出的人才在前人的道路上具备相当高的素质,但是缺乏自己走出一条道路的能力,从而也限制了创意产业的发展。

2.文化素质不高。

从高中教育分科开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己,都存在一种观念,那就是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选择艺术专业。这是一种非常偏颇的想法,艺术与文理科都是平等的方向,选择艺术的学生同样具备很强的文理科学习能力。但是,这一观念却在现实中被广泛认可,文理科被当成高中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有在文理科方面无法取得很好成绩的学生才去选择艺术类的方向。这就导致了高校开展艺术设计课程后,所招进的学生大都是人文素养较差,不具备较高的素质,再加上这几年高校逐渐扩招,放低了招生要求,使招进的学生素质进一步下降。实际上,能够在艺术设计中取得较好发展的人才,势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只有拥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学生才能在艺术设计中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比如建筑设计,学生需要掌握数学与物理方向的知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历史与语文方面的背景知识。比如服装设计,学生需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艺术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生源问题,即使是高校的教育也仍然是只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学生学习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色彩、技术的运用,极少见人文素养的提高课程,只有一些民间艺术方向的课程会保留一些关于民间艺术历史背景的课程。这种存在严重偏颇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进一步忽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3]。当学生学成毕业后,他们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却缺乏知识底蕴,在工作中不能依托丰厚的人文素养进行设计。试想,当建筑设计师不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当服装设计师不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当游戏设计师不了解受众人群的文化视角,他们设计出的产品,即使创造力十足,又如何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同,如何推动创意文化的发展,如何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措施

1.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的基础。艺术设计的发展,究其根本就是创造力的发展,所以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培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在这方面,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创造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知识自主完成,并将作业成绩记入学生的最终成绩,对于一些非常具有创意的作品还要提出表扬。学校应当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鼓励各种自主社团的开设,用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意比赛,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舞台。教师在进行一些设计项目的研发时,可以招收一些具有潜力的学生作为助手,学生年轻活跃的思维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新的方向,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社会前沿的工作,提前为学生展现发展的方向。一些开展了校企合作的学校,可以将已基本完成理论学习的学生送到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实习,在实习中,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走在社会前沿的设计行业是如何发展的,能够接触到一些设计专业的工作人员,体会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样,学生不仅拓宽了眼界,在受到新的思维激发后,也能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2.提高文化素养。

艺术设计离不开人文素养作为基础,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首先,高中时期就不应该指引文化科目成绩好的学生选择文理方向,而是应当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选科思维。当学生倾向于艺术专业时,学校不能干涉学生的选择,还应当为其排除来自家长和社会的障碍,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向[4]。这样,高校在招生时,就能获得具备较高文化素养的艺术设计学生,从源头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高校在开设艺术设计课程时,也应当开设与之相配合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可以包括基础的数学、物理、化学、人体结构比例或者建筑受力分析等理科知识,也可以增加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规律等文科知识,还有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这些可以作为学生必备的主修课程,也可以作为选修科目供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例如心理学、数学、英语就应当作为学生在设计专业知识以外应当掌握的学科,而人体学设计、建筑力学、生态学等在特殊方向才需要的学科就应当在学生对自己将来涉足的行业有一定倾向后有选择地学习。学校也应当安排一些校园活动,例如人文讲座、文化竞赛、文化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也应当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并不是独立的学科,它可以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应当是艺术与文化、科学相结合的科目。学生应当明白文化素养对于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且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创意产业化的背景下,需要人才具备创新能力和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高校在艺术设计课程上,应当多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创作,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开设更多能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科目。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才能推动创意文化的产业化,才能推动我国的创意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宜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特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56-59

[2]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34-38

[3]吴威.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102-105

篇7

艺术类高校作为设计师培养的摇篮,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艺术鉴赏能力这种有针对性的设计教育势在必行。从教育出发,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设计教育当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吉首大学美术学院立足武陵山片区,面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文化素养宽厚、专业基础扎实、设计技能熟练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全院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强化民族意识。

一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湘西的民间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戏剧戏曲等门类艺术;掌握各门类艺术的基本属性、目的性、基本形式特征、发展规律、艺术风格等,从中总结出基本规律,探求其历史渊源,并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民族文化与艺术进行了解并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作品从形式美、内容美、材料美等方面,结合时代背景进行辩证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总结特点,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设计,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与专业水平。

课程主要授课内容包括湘西戏剧文化艺术(大庸阳戏、辰州傩戏)、湘西歌曲艺术(桑植民歌艺术、土家族哭嫁歌、土家山歌、土语民歌、儿歌、酉水澧水船工号子)、湘西建筑文化与艺术(土家吊脚楼文化与艺术、苗寨建筑艺术)、湘西服饰艺术(土家服饰、苗家服饰)、湘西舞蹈(摆手舞、茅古斯)、湘西民间乐器(土家族打镏子、苗族咚咚喹)、湘西年画艺术、湘西刺绣艺术等。授课重点是湘西歌曲艺术(桑植民歌艺术、土家族哭嫁歌、土家山歌、土语民歌、儿歌、酉水澧水船工号子)、湘西建筑文化与艺术(土家吊脚楼文化与艺术、苗寨建筑艺术),难点是湘西戏剧文化艺术(大庸阳戏、辰州傩戏)等。

二是通过自编教材解决地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研究。目前没有专门制定教材,需要老师自编,该领域的参考书有张士闪的《中国民俗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齐涛的《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宁锐的《中国民俗趣谈》(三秦出版社,2003年出版);郭立诚的《中国民俗史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仅能作为参考,需要任课老师将民族文化与艺术“本土化”,但武陵山片区民族艺术的丰富,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如若要由单个任课教师完成自编教材任务量太大,又因民族文化涉及的门类艺术丰富,需要从各个门类对武陵山片区的艺术与民族文化有全面的、精准的理解,教学大纲仅仅为我们指明方向,需要进一步深化、模块化,将教材的模块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三种能力结合起来。

三是扩大课程专业覆盖面。《民族文化与艺术》课程目前仅面向环境艺术专业开设,仅有24个课时。《环境艺术教学大纲》比较清楚地指出课程的内容大致外延,包括湘西的民间建筑、音乐、舞蹈、服饰、年画、刺绣等门类,也较明确地指出三点教学目标:了解大湘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与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介于课程特色与美术学院追求专业特色的关联,该课程可以基础课程或者专业方向课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入视觉传达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美术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之中。

四是建立成熟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需要与人才培养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相结合,整个课程与单节授课都应将课程的内容的设置围绕文化的人、专业的人、设计的人展开。

课程的第一层需要重视武陵山片区的民族与艺术的厚度与广度,利用吉首大学的地域优势,培养学生的田野调研能力,善于从田野与现实生活中发掘设计资源与素材,并在调研中切身体会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培养其发现美的眼睛。

第二层面应关注环境艺术、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在专业设置层面将课程前后进行合理配置,让课程优化值达到最大化。

第三层面是从具体的设计实践与课程中将设计艺术元素与设计艺术理念完美融合问题。将民族特色的文化与艺术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个设计领域,善于将现代创意理念与民族元素相结合,完成富有创意、特色、时尚的设计方案,形成本地域的文化印记,从而形成自身的文化创意设计的品牌。人才培养的三种能力与课程内容三大模块间的课程体系论证与实践是问题的重点。

篇8

一、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研究的意义

1、高职文化艺术经营管理类的课程综合实践对相对工科类的较为隐性不清晰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专业人才。这一特点在工科类的专业体现的较为明显,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相对模糊不清。高职文化艺术经营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策划、实施等综合能力。目前高职文化艺术经营管理类专业开展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正是针对上述综合能力进行训练的有效载体,也是高职文化艺术经营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据相关的调查表明,高职文化艺术经营管理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开展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针对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的特点深入开展其课程综合实践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2、课程综合实践研究是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必由之路

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开展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是将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的各课程知识、能力点进行综合的贯穿练习,避免各个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现象。强调学科知识理论之间的综合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渗透等,在重视各种能力的单项训练和培养的基础上,强调综合能力的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在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1)。

3、课程综合实践研究是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

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在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中,课程综合实践是涵盖最为广泛,它成了各课程知识、技能的综合载体。课程综合实践能将一般能力与专业能力、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以及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科学地确定课程结构,通过综合化课程,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应用性,各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

二、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整体性不足

通过听课、师生访谈等形式深入调查,我们发现担任课程综合实践的教师由于理解的偏差,教学内容方面简单的采用按照单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逐章、逐节地讲授,教学方法上也是采用单调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企业兼职教师由于不十分了解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情况,教学的针对性不够。学生反映学习重点不突出,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归根结底在于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系统设计的整体性不足,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逻辑递进关系不够明确。

(二)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偏重形式而忽视了实践的内容

由于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教学内容较为庞杂,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设计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逻辑递进关系不够清晰,因此,在每学期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时目标不够明确。在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学生课程综合实践项目调查的设计、制作、实验等教学活动形式提出具体要求,却忽视了对课程综合实践内容的关注。结果出现为了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而实践的现象,长期这样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三)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从事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团队从整体看不容乐观,“双师”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从课程定位对教师的要求角度来看: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的定位是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包含在若干课程中的技能点抽象出来,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拓展,逐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重合。要打破原课程体系,以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为目标,邀请行业一线专家参与,从职业技能群、岗位群的工作分析入手进行课程综合开发,综合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实现课程内容结构的定向化、综合化与模块化(2)。由于高职文化艺术经管类的专业是随着区域文化、艺术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学科交叉新兴专业,专业课程综合实践处在初期的探索阶段,教师在认识上不到位,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供教师教学借鉴,教师开展教学难度较大。

2、从教师知识结构来看:目前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基本是学科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校内专职教师或者是企业兼职教师在从事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教学时都存在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如大部分从事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的教师几乎都没有学习过艺术品市场营销实训类似的课程,平时也很少关注、研究专业的相关课程与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的知识关系等,自然在从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中就感到难度较大,显得力不从心,很容易避重就轻侧重知识讲授,不能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3、从专业教师教学角度来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覆盖的知识面变宽了,同时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要求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多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提倡学习的多元性和自主性,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在实践中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观念转化(3)。片面的理解职业教育形成的重技艺的传授和接受知识,轻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十分不科学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具备一般化的操作技能,缺乏相应的文化、艺术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大学生人格素质缺失(4)

(四)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缺乏全息化的教学案例、教材

由于文化艺术类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开展的时间不久,尚未开发出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权威的教材。目前选用或者参考的教材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不足,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零散,缺乏和专业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联系和全息化的教学案例,补充的实训教学讲义的内容不够完善,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的需要;有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的项目基本上是任课老师自己理解设计的项目,虽然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整体性设计不足。

(五)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在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评价中往往会出现教师侧重结果的评价而轻视过程评价,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评价而轻实践能力评价等。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系统化的课程综合实践的教学评价的标准。由于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的整体性不足,不同学期、不同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其教学评价的标准尚未系统构建起来,因此,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评价是不够科学的。

三、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的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前期文化艺术经管类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调研、论证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的职业岗位群的必备的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分析专业知识、能力、素质递进的逻辑关系,构建大一职业岗位认知、大二专业技能、大三毕业综合三大类分层推进系统化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将各课程知识、能力点进行综合的贯穿练习设计到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中,避免各个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现象,弥补单门课堂教育的不足,使之更加系统。

(二)创建系统化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

项目库根据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知识、能力、素质递进的逻辑关系,创建不同学期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库。针对文化艺术类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技能进行综合训练。把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从大一上延到大三,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以达到训练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

第一类是职业岗位认知调研类项目。即文化艺术品市场调研、文化艺术经营岗位设置及从业人员能力、素质调研类项目。调研类项目主要是针对学生将要在某个区域从事的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素质、能力等的调研,使学生对将要从事的工作领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以便后续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这为后续的项目化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职业认识和项目前期的调研基础素质和能力。

第二类是专业技能综合运用项目。即书画鉴定、陶瓷鉴定、古陶瓷修复、杂项艺术品鉴定、书画装裱于技术革新、文化艺术项目营销策划、艺术品拍卖项目策划等专业技能综合运用和革新类项目。此类项目主要是针对学生从事文化艺术品经营与管理的职业能力进行综合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第三类是经营管理策划实战项目。即结合具体的文化艺术企业开展经营管理策划的毕业综合实战项目。如画廊的经营、艺术家的包装与推广、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拍卖项目、文化活动的策划项目、文化艺术企业经营管理策划方案等。此类项目主要是针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分析实际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实现职业人才的培养。

(三)探索“导、用、探”研究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法

传统的讲授、讨论、演示、参观等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的需要,必须根据课程综合实践的特点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每个学生的独特智能,引导学生自由地、多元地探索,来培养学生对文化艺术经营管理项目的深入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研究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素养与技能研究型综合能力。

第一步,“导”。即是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全息化案例或情境再现以旧带新导入教学内容。要运用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资料等多种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材料,吸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选择项目库中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双向选择、自愿结合组队选择项目和辅导教师开展项目综合实践。

第二步,“用”。即是任课教师在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法。组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不同阶段各课程所学开展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各项目小组去实地调研、网络查阅、收集资料,小组讨论、现场陈述、演讲的方式阐述创新观点、思路方法、方案设计、成果等,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三步,“探”。即是教师在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的创新思维的教学法。将学生学习重心从强调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结合文化艺术经营企业的真实项目明确学习任务,进行带疑研究,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的精神。第四步,逐步完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资源库。项目教学后期项目辅导教师和相关业内专家进行项目的评价。优选专业不同学期的优秀项目汇报专业课程综合实践优秀成果集,不断完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资源库。为专业的后续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教学案例(5)。

(四)完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全方位管理评价体系

1、以学生为本的全方位教学管理机制建设

不断完善从大一到大三、从校内到校外,从制度设置到流程规范,从师资配备到管理的机制建设。a、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管理办法》、《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指南》等一系列专业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b、导师制度:采用导师制的形式从大一的职业岗位调查到大三的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对学生进行全程辅导,以达到差异化培养的目的。

2、注重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过程评价

通过全方位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过程评价,让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学生参与到教学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价、考核的全过程中来,注重学生素质和技能的生成性的过程评价,构建以学生为本的专业职业岗位素养与技能研究型教学过程全方位管理评价体系。

篇9

中国人自古喜欢桃木文化,潍坊青州就曾出土七千年前的桃园文化旧址,桃木崇拜风俗在商周就有,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都有着不同的实物表现形式,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桃的各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功用,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山海经》在西汉时的《典术》中曰:桃者五木之精也,今之作桃符着门上压邪气此仙木也,桃木列于五木之精,其种子“桃核”自然是精中之菁,故桃核可驱邪避鬼,它的存在不仅成为一种文化的承载,在民间流传中桃核更是驱邪消灾的护符佳品。除此之外它也是中华民族寄托美好愿望和憧憬美好生活的载体,《诗经・国风》有:桃之夭夭,烁烁其华,就是最好的依据。

谈及核雕大家都知道著名的《核舟记》并被世人所津津乐道,深感其技艺的鬼斧神工,岂不知潍坊的核雕发展,也经历过一段苦苦坚守的岁月。潍坊桃核雕历经几百年,过去只是做为一个民间艺术糊口谋生的技能,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先人前辈们在桃核雕这门技艺上以一个普通匠人的精神苦苦坚守着。随着1915年桃核雕《马拉轿车》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最优等奖牌而名四方,揭开了潍坊核雕的光辉序幕,展示出了其独有的魅力。做为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桃核雕,需要好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所谓传承是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融合共性的关系,传承必须建立于传统的艺术之上,再把当今的审美观念通过创新融合其中,才能体现现代核雕的创作精华。所谓创作是一种经验和各种文化修养的积累,而非技术的复制,每一次的核雕创作都是从零到一的创作,拿到手的每一颗桃核都有其特定的纹路,在既有主题的前提下,雕刻要时刻根据桃核纹路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所以说桃核雕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拥有一定的模版套路,而是需要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寻求。自古,当一个民间技能上升到艺术时,其魅力是无穷的,艺术创作本身就是要师古不泥古,在继承中求发展。

如何良好的发展是摆在我辈面前的课题,好的作品首先需要美学的理论为支持。核雕是以核诉怀为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雕刻技巧,这一点好多人或不知、或不会用,会用了又没有文化的关怀、文化的缺失,使雕刻无法得以理解、无法得以传承的“硬伤”。大凡中国的艺术都离不开气韵,”气韵生动“不只是南齐谢赫的六法之一,也不只是一个文学概念,它已是中国人的生存理念,好的作品来源于学养、来源于人格、来源于作者感时悯天的浪漫情怀。在桃核雕刻时,要大胆落刀,细心收拾,往往小的细节决定大的精神,因势利导,正中取奇,造险破险,设有势就不会有“气韵生动“,或险绝、或孰厚、或野逸、或俊秀都是一种圆融的开合关系,这就是势带来的第一印象,起承转合、虚实、疏密、聚散都是核雕创作所必须的。

锻炼造型能力是有方法的,最直接和有效的就是多观察、临摹好的造型的作品,最好是系统的学习一下美术绘画,走到大自然生活中去,了解各种物象的结构特点,加之有效的练习和掌握,经过一段苦苦的练习心领神会的理解,自会潜移默化的任刀为体信手拈来。正所谓“核雕方寸之g有天地,技艺薪火相传留古今”。

篇10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抛锚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方式 体验教育

[作者简介]戴承良(1954- ),男,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上海 200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对接创意产业的艺术设计本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JA76001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44-02

艺术设计是迄今为止我国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艺术设计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如何突破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局限的呼声也日益显现。为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以下简称为该课程),凸显“为市场而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本文是开设该课程过程中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的抛锚式教学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其章节内容首先涉及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界定、历史沿革、人才培养、发展前景等,其中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设计导向,其教学策略可以采取“抛锚式”。这种教学策略是美国温特比尔特大学开发的,要求建立在真实问题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问题被确定了,整个课程设计导向也就被确定了,犹如航船被锚固定或者说定位。

1.课程所要抛的“锚”。什么是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产业观念启蒙所要抛的“锚”呢?该课程的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导向,是基于对艺术设计教育历史和现状真实问题的反思。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直接脱胎于“工艺美术”,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将原属“工艺美术”学科的7个专业(环境艺术、产品造型、染织、服装、陶瓷、装潢、装饰)合并为“艺术设计”专业,并将“工艺美术学”更名为“艺术设计学”。

据调研,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仍然还有许多院校或系科是沿袭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专业课程主体占优势的是素描、色彩加“三大构成”,再加上一些计算机软件操作。个中原因除了学科的“工艺美术”历史沿袭性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师资本身教育背景出自传统美术专业,各种原因形成了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这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特征是重艺术性、轻实用性;重技艺性,轻设计性;重课堂教学,轻市场需求,如此种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企业和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相当匮乏;另一方面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难,学生毕业后纷纷改行。这反映了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终端之间的错位和矛盾,因此突破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亟待进行,而这种突破需要一种新的产业观念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观念作为启蒙,这就是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所要抛的“锚”。

2.课程“锚”之定位。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在确定问题的课程“锚”之定位中,教师转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在课程“锚”之定位明确的方向中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使学生提高识别真实问题和解决真实问题能力。

就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锚”之定位来说,是在教师和学生思想意识上倡导、强化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这种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的内涵是认识、强调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耦合性。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认识、强调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耦合性,其关键的结合点是在观念上认识21世纪创意经济的到来,创新和创意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经济发展方式,也将为艺术设计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模式,凸显“为市场而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这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框架下进行整合,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应是艺术设计专业贯穿的教学理念,也是“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的重要着力点。

二、文化创意产业时尚指向的支架式教学方式

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突出“为市场而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其核心所在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尚指向,或者说核心理念是时尚消费。然而,这种课程需要传授的核心理念,应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其教学方式可以采取“支架式”。

支架式教学方式是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得学习者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时尚指向支架式教学方式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脚手架”是建筑行业的施工设施,“支架式”教学在此用它形象地比喻“最邻近发展区”一个观念框架。“脚手架”就是与新知识相关联的一些预备性知识和由它们组合形成新知识的基本教学思想,这些知识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时尚指向提供的概念框架是纵观伦敦、纽约、米兰、巴黎、东京世界五大时尚之都,无一不是世界级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并且特别依赖于艺术设计。这样的概念框架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符合“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时尚”一词据《辞海》解释,是“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时尚和艺术设计首要的共同点是可视性或可见性,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上说,这种可视性不是设计者自我表现,它特指商品的可视性。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时装设计具有重要的地位。(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提高学生独立探索、主动创新的能力。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学生不断开拓创新,具备独立健全的人格,形成既符合大众审美又具有个人独特色彩的审美观念,从而设计出既时尚又经典的作品。(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攀升”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文化创意产业时尚指向,从本质上说是艺术设计思维方式教育内容之一,是对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存在“缺失”的“补位”,该概念在教学上的“到位”,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点:时尚的商品性(“为市场而设计”的深化)、时尚的意义性(意义性符号化消费)、时尚的经典性(艺术设计追求的至高境界)。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时尚指向支架式教学方式还包括“效果评价”这一环节,容以后再论。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验教育

我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还很重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认为这对学生文化创意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在课时分配上安排了教师带领学生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体验教育。它区别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技能型实践环节,更重视学生在体验教育中以人为中心,领悟艺术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真谛,培育人文素养,促进人格升华。该课程文化创意园区体验教育的具体实施,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

1.历史文化空间体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体验教育不同于课堂上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积极走出传统意义的课堂,寻找或创设体验教育的空间。我国各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已建和正在建一批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园区体验教育,更应该重视由老工厂、老仓库、老大楼、老民居等老建筑改建而成文化创意园区空间。任课教师在老建筑改建的文化创意园区现场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空间体验,关键要注重体验其中的“文脉”,它的历史传承关系和文化的脉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老建筑,由于它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空间而得以“重生”。学生需要在创意产业园区老建筑空间中浸润这样的文脉。

浸润乃至体验这样的文脉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加艺术设计的厚重感。它有可能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创作根植于悠久的城市史,根植于城市人的心灵史,根植于城市绵延不绝的文脉;探索艺术设计之中交错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蕴,进而从社会历史、美学形式、生活方式等多维层面,思考和揭示艺术设计的含义,超越设计表象,建构艺术设计人文视野和创意文化。

2.产业前沿体验,滋养学生创业者人格。该课程组织学生到创意产业园区体验,是从专业走近产业。高校设置的专业更多具有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无论是个人工作室或是企业行为都具有产业的特性,这里已不再局限于理论的演绎,而是构成了一个具有产业运作和经济效益的现实世界,园区特有的情景氛围又使他们的文化创意工作往往处于产业的前沿。该课程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专业走近产业而言,任课教师更需要组织学生到艺术设计产业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优势最集中表现为竞争力和创新绩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到艺术设计产业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验,从产业竞争和创新中,感受新的产业增长点,感受艺术设计产业前沿思想元素、文化元素、技术元素、商业元素的交流、碰撞、渗透和融合。

学生到创意产业园区体验,体验产业前沿的情况,一般有三种路径:一是园区工作室或企业的展示空间;二是他们举办的各种派对活动;三是园区工作室或企业公众开放日。在学生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前沿体验的三种路径中,其目标是尽可能让学生接近设计师,走进园区的设计师工作室。为此,任课教师也要预先“备课”,了解创意产业园区情况,在园区体验教育现场穿针引线,介绍学生与设计师相识,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走进乃至深入园区的设计师工作室。

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产业前沿中,最重要的聚焦点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他们的工作室。工作室完全不同于高校艺术院系之中教育“工作室”,前者作为独立创业者人格必须接受市场的洗礼和各方的考验,否则自我消亡。该课程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创意产业园区接受产业前沿体验教育,接近设计师走进他们的工作室,着眼点是体验独立创业者人格的成长,滋养学生作为艺术设计师的创业者人格。

滋养学生创业者人格,也是中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取向之一:“大学生独立创业能力不足,关键在于大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与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同一性之间存在着矛盾。高等学校要真正培养具有独立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必须进一步科学认识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及其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全方位拓展独立创业者成长的教育空间。”重视塑造独立创业者人格,是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因为该专业学生未来理想的职业应该是独立设计师,这种职业的特征是不依附他人,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和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同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培养这种创业者人格提供了良好的体验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篇11

【摘要】随着社会各领域诸多行业对该专业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迫切,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然而大部分学校并没有针对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建设合理的教学模式和体系,导致整个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严重滞后。如所有艺术类专业都会涉及的“二维设计基础”、“三维设计基础”等课程,仍沿用早期的“三大构成”的名称及教学内容,背离了高职教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职业性的特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多元文化交融下“二维设计基础”课程为主干的艺术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的思考为切入点,思考多元文化交融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方案,尝试形成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多元文化;一体化课程教学;能力目标

在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体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它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集知识、理论和实践三位一体。而多元文化的交融又使整个一体化课程更具有开放、前卫、创新的前沿时代性,能更好地运用和完善一体化教学,使之在实践中发挥优势作用,从而真正的提高教学效果。

一、关于能力目标设计问题

课程的单元设计是整个教学的最基本环节,对学生来说,任何一门课程都是从单元开始的,只有完成每个单元的学习,才能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教师制定教学计划也是在课程整体思路的指导下,落实到每一个课程单元的准备和设计上的,它为整个教学提供细节的步骤支持,因此单元设计的质量影响整个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效果。我认为,清晰、准确的能力目标定位是单元设计的关键,而目标定位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上,首先应该围绕着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开,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能力训练是又一重点。

引入多元文化交融就是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它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完全不同。就如我在访学期间,有幸参与中国美术学院基础部由王雪青教授、郑美京教授、Steen教授负责的“Ordre&Desordro”课程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并且成功的尝试。这个为期一周的课程是带同学们去上海参观“迪奥精神”、“时代肖像”等展览以及对田子坊、莫干山路M50创意园区考察过程中所收集的有趣的素材进行有目标定位的二维表现形式的单元课。在早期的收集素材过程中,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就被充分激发,每双眼睛的视角都不一样,形形,光怪陆离的人间百态都被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在了速写本上。回到教室,老师在教室的外墙上贴了整墙的画纸,告诉同学从自己记录的素材中挑选出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绘制在墙面的画纸上,在这过程中来自中、韩、法三国的老师用各自的经验与文化积累、教学方法不断地启发同学们的创造力,没有条条框框、循规蹈矩的一定要画成什么样的要求,一切让他们笔随心动。郑美京老师在课上和同学说的一番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你们大部分人在考入美院之前都画了许多年的画,素描、色彩的基本功都是非常扎实的,这个毋庸置疑,但是长期的应试训练让你们几乎千人一面,画的东西没有个性、没有情感,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因为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临摹的匠人,而是具有自我创新意识的设计师。”当时,听完这番话,不论是在座的同学还是在旁听课的老师都在回味、思考着这番话里的深意。具有自我意识、正确审美、带有设计感的二维形态表现就是这个单元课的能力目标定位,这一定位始终贯穿在整个单元课程里。当大家完成了墙上绘画之后,法国老师Steen教授又抛砖引玉的为同学们演示先以方框取景式的构图法提取可以进一步进行设计的元素,再使用切割法、重置法等进行最后阶段的设计。郑美京老师则演示了使用不同的工具的表现手法。法国老师犹如天马行空般自由的创意、韩国老师的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手法都给了同学们巨大的启发,在5天的课程里不断的尝试、失败、再尝试……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收获,理论的知识通过实践得以深刻理解,动手能力更是有了进步,最重要的是思维方法的改变,让同学们有了初步的设汁思维。所以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单元课无疑是成功并值得学习的。

鉴于此,我觉得首先能力目标的设定必须与现实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不能本本主义,机械的应对大纲要求,这样只会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用人的需要。因此,对于课程能力目标的设计,我们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时代同步、与现实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其次,课程能力目标的设定还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学生的主体性是课程能力目标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在艺术类专业的教育上,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怎样使抽象的理论学习有机地融入形象的设计实践中,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能力训练,真正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一体化教学显得非常重要。

二、关于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问题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对教学方法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也非常关键。

第一是课程导入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会开篇明义直入主题,以讲授形式展开课程,导致学生看着一页页的PPT处于被动听讲中,本就是陌生的课程,还无法发挥形象思维,听着那些书面拗口的概念、定义,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像“Ordre&Desordre”课程里的方式就非常好,通过参观考察的方式让同学们接触课题,做准备工作,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积极主动进入对问题的思考,产生进一步探寻结果的愿望与热情,通过老师的引领非常顺利出色地完成了作业。

第二个要点就是教学示范。一体化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者,而是要与学生在教学中实现真正的互动,给学生真正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探索知识、总结经验,最终实现对理论、概念的认知和掌握。

艺术设计的教学和其他专业不同,教师直观的示范往往比抽象的口头讲授要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老师的操作示范,同学们可以先模仿,然后再进行改造、深化,最终尝试独立完成。但老师也要注意一个度,因为课程教学的重心是学生,所以老师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强调不能怎么做,而不再强调该怎么做,然后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融入的一体化课程教学的单元设计中,从直观的实例人手,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上,按照认知的一般规律,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以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进行实践,使学生对理论概念的掌握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直至达到能力训练的目标,最终实现高效率的一体化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12

一、问题情景中植入 二、活动背景中植入 三、阅读素材中植入 四、写作过程中植入

草根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无限生机,让小学数学课堂异彩纷呈。

关键词:草根文化;植入;小学数学课堂;方式

草根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形式活泼多样,人们喜闻乐见,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留给人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渗透进人们的心灵深处,定规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凝聚于人们的精神气质,体现在人们日常行为举止中。

灌云平原广袤,风光绮丽,历史悠久,早在6500多年前境内就有人类聚居,历代文人辈出,草根文化丰富灿烂。

草根文化是我们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如何让草根文化植入小学数学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是一个迫在眉睫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问题情景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一单元《方程》,例1:西安大雁塔高64米,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小雁塔高多少米?

植入方式:在教学例1后,出示练一练:世界最高坐佛台湾佛光大佛高108米,是伊山大佛的2倍少24米,伊山大佛有多高?

植入解析:台湾佛光大佛是世界最高坐佛。通过计算,家乡伊山大佛高66米,在国内坐佛中也是罕见的。大佛正襟危坐,造型庄严,依山傍水,四面亭台楼阁,相得益彰,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到传统佳节,更是香客如流。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坚定了将来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的信心和决心。

二、活动背景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五单元《大树有多高》,你还能测量楼房、旗杆的高度吗?

植入方式:开展本次活动,带领学生到县城新区县政府广场去测量计算政府办公大楼和旗杆高度。

植入解析:县城新区县政府广场活动范围宽广,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前方市民公园绿树成荫,四周建筑鳞次栉比,政府办公大楼巍然屹立,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是展示魅力灌云的一张名片。学生在这里活动,觉得心旷神怡,提高了活动效率,增强了活动效果,留下难忘的印象。通过测量计算政府办公大楼和旗杆高度,学生深感家乡的美丽可爱,身为灌云人而骄傲自豪。

三、阅读素材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下)第十单元《圆》,你知道吗?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对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大约1500年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大约在3.1415926和30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

植入方式:阅读这段内容后,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家乡的人杰风流,特别是在数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名人掌故。

植入解析:灌云人杰地灵,代有人豪。号称"海州才子二许"的许乔林、许桂林兄弟,在文学、方志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造诣颇深;清代经学大师凌廷堪,曾长期寓居板浦,讲授《厘经释例》;中正的乔绍侨、乔绍傅兄弟,博学能文,著作等身,经学界为之翘楚;到了近代,灌云更是人才荟萃,教育家江恒源、学者程君复、生物学家汪德耀、物理学家汪德昭、核化学家汪德熙、河口海岸学家陈吉余等都是灌云人。阅读家乡名人故事,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到异常亲切。由家乡走出去的老乡们永恒的家乡情结,浓重的苏北口音,熟悉的拼搏身影,不渝的追求精神无声的感召着孩子们努力向上,激励着孩子们不断进步。

四、写作过程中植入

植入背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上)第九单元《认识百分数》,算出它们的普及率。小组讨论:(1)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哪一个高些?你们调查的结果能反映本地区的电话、电脑的普及状况吗?为什么?(2)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你有哪些体会?(3)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有意义的调查统计活动?选择一个项目,小组合作去调查和统计。

植入方式:学生经过前期的认真调查,仔细计算,展开热烈的讨论,达成一致的认识,最后鼓励撰写调查报告,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植入解析:在调查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和数据,经历了一次愉快的磨练和体验,为数学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来源。

资料和数据反映了家乡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文明的进步;磨练和体验是孩子们认识上的深入,情感上的升华,行动上的实现。这是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经历,这是一个宝贵的教育机会。写作是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诉诸笔端,流露出对家乡美好幸福生活的赞美,流露出对这个伟大时代的颂扬。这种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

篇13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北海在历史上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拥有大量的海洋资源。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奠定了北海良好的文化以及资源基础。通过对北海恒兴珠宝公司的实际走访和深入了解,搜集大量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和数据,通过对比和总结对问题进行研究。本论文共分为3个章节:第一章对贝雕艺术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了解贝雕的制作;第二章则对北海市恒兴珠宝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现状作分析;第三章从四个方向详细的分析了北海发展贝雕艺术对文化产业经济链的作用;最后一章对本一个小结,经过分析对于北海发展贝雕能否形成文化产业经济链提出有用的建议。

贝雕的介绍

制作贝雕艺术最早起源于中国,是中华名族传统文化的结晶。贝雕艺术的出现不仅为我国人民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而且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贝雕简介

贝雕是以贝壳为原料,经过艺人的精巧加工而创作的工艺品。浩瀚无垠的海洋世界孕育了丰富奇异的海洋生物,海洋贝类就是其中最迷人的造物之一。贝壳的种类很多,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色彩和纹理也很美丽,有的还是很妙的反光体。贝雕作为大海奉献的绮丽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北海贝雕是一种优雅的装潢工艺品,它以江河、湖泊、海洋的五彩贝壳为原料,按设计要求,巧用其天然色泽和纹理、形状,经过设计图稿、精心选料、雕刻琢磨、对贴组装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半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

2. 贝雕的题材

贝壳品种多样,大的象簸箕,小的象米粒,形态繁多,色彩各异,一个贝壳还可以磨出多层色彩。所以制作的工艺品,品种多,题材广。主要以花鸟、人物、山水、静物等为题材,珠光晶莹,古朴典雅,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和观赏性。品种有酒烟具,文具、台灯、发卡、瓶插、鱼缸、项链、首饰盒等实用工艺品,以及各种挂屏、座屏、屏风、圆雕等艺术欣赏品。把贝壳经过切割、拼接并粘贴,还可做成贝雕画。

北海恒兴珠宝公司发展现状

1. 北海恒兴珠宝公司概况

北海市恒兴珠宝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珠宝首饰及贝壳工艺品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公司创建于1995年,是目前北海市唯一一家加工金银首饰品和贝雕工艺品的企业。2005年,民营的北海恒兴珠宝公司接手北海工艺美术总厂,收拾“残部”,并在产品结构及生产工艺上作了很大改进和调整,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采用多种工艺技法开发出各种形状和规格的,纯天然、不着色、原汁原味的贝雕画精品,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多次被用作国礼,在工艺技术上可以说在国内同行业里鹤立鸡群。 现在已经形成年产值500万元的生产规模,年出口额在20万美元左右,目前有从业人员80人。公司一贯坚持走高起点、专业化,打造自主品牌的发展之路。“恒兴”牌贝雕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2007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同时正在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的认证。

2. 北海恒兴珠宝公司贝雕产品的特点

北海贝雕画是以贝壳、海螺为原料,经雕磨、堆贴而成的工艺美术品。北海贝雕画的构图吸取国画的风格与浓厚的东方艺术构思。题材分人物、花鸟及山水三大类。贝雕画是艺人巧用贝壳的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精心设计、雕琢、堆贴而创作出的高雅艺术品。贝雕画将国画的神韵、刺绣的空灵、玉雕的质感、珍珠的光泽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有极高而独特的艺术欣赏性。因其材质为日月精华固化而形成的具有灵光宝气、古代曾用之为货币的贝,而寓意画中有贝、室中有宝。

北海恒兴珠宝公司形成文化艺术产业经济链可行性分析

1. 优势

贝壳是大海对人类的一份馈赠,贝雕则是海边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从贝串、贝堆、平面贝雕画到立体贝雕,经过多年的发展,北海的民间艺人不断发现、创造、继承和创新,使北海贝雕艺术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一朵奇葩。

(1) 公司规模优势

北海恒兴珠宝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最规范的制作贝雕艺术品的企业,已形成年产值600多万元的生产制作规模。在贝雕工艺上有很高的威望,同行业中享有声誉。不仅在公司规模还是销售渠道都是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一家公司。通过其尖端的技术以及庞大的销售渠道,来带动北海制作贝雕的小公司进行大规模生产,进一步实现文化艺术产业经济链。

(2) 自然条件优势

北海恒兴珠宝公司坐落于北海这个三面环海的城市。贝雕材料具有丰富、来源快、成本低的特点,有利于找到合适的贝雕模型。北海又是一个港口,具有交通便利的先天条件。在海外贸易上,能以更加廉价的成本进入国外市场,因此其产品的竞争力也得到了大大的增强。这也为北海贝雕形成贝雕文化艺术产业经济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文化艺术优势

北海贝雕一直是北海传统的民族工艺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曾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北海贝雕畅销海内外。曾荣获国家工艺最高奖“百花奖”的北海贝雕,在上世纪80年代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并用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首都国际机场、国家商务部大楼等建筑装饰。因此,其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决定了北海贝雕艺术能够更好地发展,“北海贝雕技艺”名列广西北海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向全社会公示。

(4) 政府重点扶持

2012年2月15日,北海市政府开展北海贝雕文化产业基地项目。项目内容: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2012年规划投资1000万元,2013年规划投资1000万元,2014年规划投资1000万元,十二五期间共规划投资3000万元。计划2012年开工,计划2014年12月底竣工。建设内容:北海贝雕工艺研发、产品创意、加工技术升级;贝雕文化、生产工艺及产品展示、文化旅游、销售等。从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北海市政府已经对贝雕引起了足够的重视,把贝雕文化产业作为拉动北海经济的一个大项目。在这一环境下,北海贝雕已经为形成贝雕文化艺术产业经济链做好了足够的冲刺准备。

2. 劣势

同时,北海恒兴珠宝公司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一项文化艺术需要被更多人所认知,更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人传承下去。

(1) 缺乏人才

纯手工制作的贝雕工艺,受人才短缺的制约越来越严重。2005年,恒兴公司接手时的工艺美术总厂只有30人,前前后后招收、培训学徒120多人,年轻人来了又走,留下来的全部是原工艺美术总厂的老工人。随着岁月流逝,如今公司仅余10来名工人,而真正能上操作台的工艺师仅有5人,最年轻的已50岁。由此看出,贝雕工艺正面临着人才缺失的危险。

(2) 知名度不够

作为广西唯一一家制作贝雕公司,是仅存的一家继承北海制作贝雕传统文化的企业。不仅经济价值潜力巨大,而且是保留国内制作贝雕文化的重要保证。目前,北海贝雕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要通过宣传以及比赛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北海贝雕这一传统文化。

3. 机遇

贝雕在国内市场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贝雕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其潜在价值非常庞大。北海恒兴珠宝公司是广西唯一一家贝雕工艺品企业,也是国内少数几家贝雕工艺品之一。其在贝雕工艺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逐渐被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接受。在此背景下,把握这次机会将会大大有利于北海恒兴珠宝公司形成文化艺术产业经济链。

4. 挑战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原有大连、青岛、北海,以及福建闵侯四家厂,经历着市场经济大潮过后,因恒兴公司的接手,北海恒兴贝雕现成为惟一一家仍在生产的贝雕生产企业。但如今海南贝雕已经开始对北海贝雕有了威胁。不仅建立了贝雕培训基地,而且还从挖走北海贝雕仅剩的几名工艺师。北海贝雕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大。

5. 发展建议

对于北海恒兴珠宝公司在贝雕产业方面所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人才培训

面对人才缺乏这一刻不容缓的想象,应着重加强人才培训。北海贝雕不能后继无人,因此要放弃一些利益来加强培训。建立一个正规的贝雕培训基地,给予学员较大的学习动力。同时要提高工艺师的工资水平,解决企业难留人的想象。

(2) 加强宣传力度

一方面,北海恒兴珠宝公司应当加强宣传力度。在人流量大的旅游景区设立广告牌或者是销售点,让更多人了解北海贝雕,了解北海的文化艺术。同时能够让前来旅游的人们接触到北海贝雕,贴身感受北海的文化。并积极参加国内外工艺技术比赛,进一步提高北海贝雕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宣传不仅是北海恒兴珠宝公司的任务,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面对越来越困难的北海贝雕行业,仅靠北海恒兴珠宝公司是完全不能够胜任的任务。政府出力保护北海文化艺术已经迫在眉睫。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以及举办工艺技术比赛,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北海,了解北海贝雕。

(3)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

设立政府扶持基金,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每年的预算中拨一笔款项重点扶持贝雕工艺品产业发展。并对贝雕工艺品产业提供尽可能多的优惠政策,比如减税、补贴等等。希望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快速地伸出手来,用实际行动拯救这个正在远去的工艺。

对北海制作贝雕形成文化艺术产业经济链的展望

篇14

关键词:信息化、艺术史、教学

一、艺术史教育概述

艺术史经过多年的发展,除了由于考古学的新发现偶尔会加以添加或者更新以外,从内容上说是基本稳定的,因此历史的讲授又是容易陷于枯燥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笔者针对传统艺术史课程的教学中所存在的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等问题,从教学手段上加以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理、科学地应用于辅助教学中,建立师生易于交流、互动的艺术史教学环境。

二、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具体到信息化应用的实施,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课堂现实互动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集光、声、色等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营造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以往的艺术史教学大都是教师多数时间是强行灌输,只求完成教学任务。有研究表明,这种理论课程学生听讲超过20分钟,必然有疲惫感,剩下的时间基本上是等着下课,这种上课方式与教学环境不利于师生之间产生交流与互动,课堂氛围不活跃,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借助更多的多媒体信息化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具体来说,可以分两个步走: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自主制作有着充实知识内容和高质量画面效果的多媒体课件,以备课堂教学时放映。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软件不要仅限于Powerpoint等常规软件,还可以使用多媒体产品制作工具Adobe Director。Director可以让我们自由发挥想象力,藉由同步整合图形、声音、文字、动画、及影片功能制作出多媒体产品,能够更好地综合各种视频、音频资料。为课堂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和互动环境,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从而可以全方位、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点。其次,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学生也从课桌上解放出来,师生围坐在一起进行授课、鉴赏作品,这样可以消除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障碍,学生也就可以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想法与评价,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网络虚拟互动教学环境的营造。主要是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虚拟互动空间。具体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是艺术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由于多年高校扩招的影响,公选课的学生人数通常会比较多,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缺乏现实可行性,好在很多大博物馆都有利用动画及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的网络虚拟博物馆,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访问世界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弥补了现实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建立艺术史课程QQ群或公共邮箱,定期就艺术史上某些重要问题或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组织集体讨论,一段时间以后,将这些反馈的信息收集整理,建立艺术史课程站,并将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及优秀的学生作业实现网络共享,还可以制成课程教学视频上传网络,促进了多媒体授课的普及和深入应用,解决了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教学视频自主学习的问题,并有利于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有兴趣的同学之间进一步展开交流与讨论。

针对目前高校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艺术史公选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师生易于交流、互动,实现学教同步的教学目的,进一步提高和改进高校非艺术类学生艺术史公选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接受人类优秀艺术文化熏陶和塑造健康人格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海霞.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高校教学信息化实践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