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法制教育课程范文

法制教育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3 11:32: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法制教育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法制教育课程

篇1

[关键词] 法制教育;课程化;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D916.7[文献标识码]A

很久以来,初中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中有关“法律常识”的内容时,普遍表现冷淡。针对该现象,我们对上海市某校初中二年级6 个班级的267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学生在对“学校的法制教育课或有关活动对你培养法律素质是否有帮助?”的题目做出回答时,选择“有帮助”的是161人,占总人数的60.3%;回答“帮助不大”的是106人,占总人数的39.7%。而学生在对“你对学校的法制教育形式是否满意?”的题目做出回答时,选择“单调、没劲”的是197人,占总人数的73.8%;回答“满意或较满意”的是70人,占总人数的26.2%。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对提高自己法律素质是重视的,而且对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持肯定态度,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现状都表示了不满。

学校法制教育不是一般的法制宣传,它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按照学校教育的特点将它设计成为合乎教育要求并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的学校教学课程。笔者认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优化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就是首先要让中小学的法制教育教材符合“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能引人入胜、让学生豁然开朗”等这些学校课程的基本特征,使中小学生的“普法”工作彻底回归学校教育的本来面目,以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全面贯彻现代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使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充分体现积极服务于学生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一办学方向,始终围绕“源于学生生活、反映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的要求,以确保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生活化的特色。为此,笔者想就法制教育“课程化”和“生活化”的设计谨此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要完善学校的法制教育,就必须对它进行课程化改造

对中小学法制教育进行课程化改造,就是要使法制教育课程全面体现“循循善诱、 循序渐进”的要求,通过启发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懂得:“法治建设”是要造就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绝不能使学生从小就误认为“法治建设”是在制作一座束缚人们手脚的“大铁笼”;个人事业和前途只有在“法治”的社会里才能获得极大的发展,切不可让学生感到遵纪守法会妨碍个人的进步和成就;经常地给学生描述“法治”社会那和谐、生动的喜人景象,切忌拿令人敬畏的“强制措施”和“法网恢恢”来抵消学生对“法治”的好感;让孩子们更多地懂得在“法治”社会里无论“强者”或“弱者”都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强者”要拓展、扩张自己的权益绝不能以牺牲“弱者”的权益作为代价;国家法律对于公民来说,是用来维护自己基本权利最有效的工具,公民理应认真学习法律、掌握法律;学法、知法、用法、守法、护法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素质;国家司法机关是解决社会各种矛盾、保障社会良好秩序的职能部门等等。

应该指出的是,我们在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就是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法治社会是理想的社会、法治经济是健康的经济、实现“法治”是我们国家各项工作的头等大事。让学生渐渐地明白:社会一旦偏离了“法治”轨道、失去了“法治”的格局就会重演“人治”、“专制”、“集权”的悲剧,那就等于将人们又重新带回到过去野蛮、黑暗的“人间地狱”。我们在学校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就是要让孩子们从小就盼望着社会的各项活动都能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坚信“法治”、依靠“法治”,从而自觉地捍卫法律的尊严、积极地成为文明社会的守法公民。

当然,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理应和学校开设的其他学科一样,必须让学生在好奇、兴趣、了解、明白、掌握的过程中,通过强化对知识的消化功能来促进学生不断地学习,从而完成学校的育人使命。殊不知,长期以来我们的法制教育课程习惯于介绍触目惊心的违法犯罪案例,再辅以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孩子难懂、更记不住),或者将一些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走向极端的个案作为警告孩子安分守己的“撒手锏”。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使孩子们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法治”社会就是充斥着“公、检、法”加上“警察、警车、警棍”的令人生畏的“破案”、“抓人”、“审判”的内容。以至于一部分感到学习压力重、升学压力大的学生对学校法制教育渐渐地萌生了“惹不起,我总躲得起”的态度。长此以往,孩子们在无奈的学习中很可能会因为经常消化不了而造成其法律素质的“发育不良”。再加上现有学校法制教育任职教师本身业务水平的局限和参差不齐,到头来必然地就造成了眼下学校法制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局面。

笔者以为,孩子们之所以对我们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不满意,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设计从一开始就违背了“循循善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彻底改革这样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切实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认真审视我们的学校法制教育在搜集素材、安排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把一切不符合孩子学习特点和要求的成人化、简单化、陈式化、教条化的东西全部砍掉,将我们中小学“普法”工作拖回到教育的思路上来,以促进我们学生的法律素质获得明显的提升。

二、要完善学校的法制课程,就必须让它突显生活化的特点

事实上,目前中小学法制教育课本大多是通过案例来告诉学生“杀人、放火、、投毒、绑架、盗窃、制造爆炸”等刑事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强调违法犯罪必定会受到法律的严惩等,而真正作为整个法制体系根基的民主制度与原则却寥寥数语,有关公民个人权利的内容则更是一笔带过(脱离了绝大多数学生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空间的实际生活)。这难道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吗?难道这样的教育设计能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到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学习中来吗?在笔者看来,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决定了学校教育内容到形式都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作为学校法制教育课程,就是要切实地将法制教育化为学生成长的“力量源泉”,变学校法制教育传统的说教模式为培养现代社会公民人品的养成教育。

必须明白,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它既不应该表现为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法律专业知识的灌输和积累,也不应该仅仅是对学生法律专业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说白了,基础教育阶段根本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独当一面的法律素质。中小学所开设的法制教育课程充其量只能帮助学生对“法治”价值观的认同和信赖,树立“法治”信仰,进而在青少年的素质中生发一项文明人的品格――信法、学法、用法、护法。

殊不知,“法治”国家的两个条件是: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治”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现行法律的忠诚和拥护。如果说前者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的关键和根本。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讲的,“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伯尔曼也曾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就形同虚设。”而对法律忠诚和拥护这项品格的形成是由人的知、情、意、行的培育加上实际生活中因为教育的影响通过其心理矛盾运动而产生的动机,进而促使行为方式做出选择而渐渐形成了习惯,再反复铸就秉性的过程。因此,中小学的法制教育课程就是应该通过教材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在塑造学生人品方面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即:让学生在触及自身生活的学习中不断地认识到“法治”对于保障个人利益和实现个人理想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极大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使学生重视自身的独立人格、自由和利益,使权利意识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再通过教材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促使他们内心对法律的信赖、信任和尊重,并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法律的忠诚的信仰,从而促进现代“法治”精神在青少年学生中发扬光大,并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毕生努力的方向。

篇2

为了提高法制教育实效,适应中学法制教育工作特别是法制教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增强时代感,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必须总体规划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构建学校法制教育课程。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校法制教育实施的基础。

因此,开发和建设形式上更符合青少年学生年龄特征,内容上更接近青少年认知水平的法制教育资源,创造为青少年喜闻乐见、乐于参与并切实有效的法制教育工作载体,加强法制教育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主动参与二期课改的中心任务。

在现代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重要信息渠道。作为综合性电视杂志的“东方时空”,她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世界。她以独有的新闻性、形象性、通俗性和广泛性成为对全国人民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资源。她生活性、时代性、人文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决定了她是得天独厚的德育教材和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校把收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作为实施法制教育的载体和抓手,开发建设校本拓展型法制教育特色课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在潜移默化中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促发学生道德体验,树立法制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我,尊重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实施

1.与时俱进,找准法制教育素材

学校聘任专任教师转录央视的“东方时空”,再进行筛选、剪辑。学校曾录播:正义的诉讼、学生法庭、 “伤熊事件”带来的启示、贩卖婴儿情法难容、南海缉私、关爱生命善待动物等与法制相关的节目内容。

收看“东方时空”不是说教,是通过提供事实信息和主持人讲述使学生自觉听从或使学生自动出现服从性的或预期性的变化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让学生成就自我,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诚然,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是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法制教育同时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的法制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法制教育教材,强调“说教”与“灌输”,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情感的挖掘。这种背景下的法制教育容易搞成走马观花,体验疏淡,使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耗时长见效慢。而组织学生收看“东方时空”,则使法制教育课程始终处于动态,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传统法制教育课的补充和拓展。她能先使学生主动产生收看热情,这样学生情感的转变就有了基础。

2.由表及里,启发学生观后感受

要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社会认知,单纯靠现成的结论和过于空泛的说教反而可能造成逆反心理,所谓千辛万苦的“教化”不如现实生活的一个“点化”,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当中学生在收看电视节目状态下走进社会,并选择一个话题抒发真情实感时,他正在改变原先自己作为客体的那种被动地位,他将进行主动的探究;当没有现成答案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他面前时,是对他能力的一种极大的挑战,这会强烈而持久地激励他去思考,从中获得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着以往自己对社会的基本态度,还会对一些曾经有过的幼稚、片面、不正确的看法进行自我否定。

组织学生收看“东方时空”,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人们常说“体验和感悟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

我们通过收看“东方时空”的系列活动,使孩子们感受社会百态,品位人生真谛,提升自我品位,追求崇高理想,塑造优秀人格,从而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了人文情感、人格塑造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和谐统一。

3.见仁见智,引导学生理性思辩

在收看“东方时空”,交流观后感受之后,各班级每学期都组织数次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学校还设有 “东方时空论坛”,为学生搭建理性思辨的平台。一次以“善待动物,保护生态”为主题的论坛,学生从“丹顶鹤的故事”、“白鳍豚走了”、“东北虎过劳死”和“刘海洋伤熊事件”等案件引申,各抒己见,深刻阐述如何善待动物和自然,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展示了现代中学生的风貌。

4.德育外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学生们写下的“东方时空”观后感在各班每月一期的“东方时空”随笔专栏亮相,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欲望和激情。学校也在橱窗和黑板报上及时推出学生“东方时空”力作,制作专题展板。“东方时空”成就了学校文化的特色。

篇3

一、中小学生存教育的价值

1.直指教育本质,关注生命成长。关于教育,有太多繁杂的定义,究其本质,有一点无可置疑,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从生命哲学的视角看,人具有双重生命:生物的、物质的生命和社会的、精神的生命。要想实现高层次的精神生命发展,就必须摒弃教育工具理性的羁绊,将关注的主题由外界自然物质转向人自身,聚焦于人的生命以及人的生活、人的心理世界和人所处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态。生存教育即基于对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关注而产生。

2.聚焦个体生存本质的非连续性。教育史上,无论是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教育观”,还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科学教育观”,均将教育置于人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前提下,认为人的发展具有普遍的规律,教育者完全可以按照目标和规律,设计教学,预测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连贯的教育。博尔诺夫将这种教育称为连续性教育,他指出,这种看法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它把教育失误单纯归因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而事实上,由于个体存在是丰富、复杂的,加之社会生活的多变,人并不总是按照预定的路线或规律发展,人的发展是非连续的、跳跃的、突变的。教育作为以人为对象的活动过程,同样要考虑人生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一些非连续性事件如危机、遭遇等有时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甚至可能改变个体生活的方向。这些突发事件往往具有较大的冲击力,给个体带来双重影响,既可能造成较大的伤害,也可能给人带来成长的机会和新的起点。生存教育即聚焦于个体生存中广泛存在的非连续性事件,将之作为个体发展的契机,以减少负面影响,强化积极作用。

二、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1.开发范围过窄。课程资源既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校的文化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家长的态度等无形资源。一门课程能否有效实施,课程目标能否有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是否完备、适切。生存教育课程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是指能够进入教育活动――课程之中,对培养个体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起促进作用的物质或精神要素。

当前,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范围过窄,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将生存教育课程资源限定于城市生活,忽视地域差异。目前,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呈现出典型的城市主导话语体系,教科书所呈现的知识与生活场景仅仅是城市生活的翻版,话题多集中于火灾、电器使用、城市交通、交际礼仪,甚至局限于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问题。这显然有违生存教育为所有人的未来生存发展提供基本能力训练的本意,也窄化了其深层次意义,将人与自然的相处、地域特色与实际等内容排除于体系之外,如果简单照搬并推进到所有地区,不仅会造成教育内容与现实情况脱节,而且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厌恶与排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在时间向度上,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多固定于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忽视是课程开发中的一大弊病,传统文化中的生存教育资源开发处于盲点。事实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的生存智慧,如儒家思想中的“和谐”主张、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对学生的思维培养、人格熏陶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2.开发深度不够。在中小学校,课程的主要载体是文本,因而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时,多集中于相关知识点的介绍,缺乏深入体验式课程资源开发。即使有的学校安排了活动课程,也多出于安全等方面的顾忌畏首畏尾,局限于影像观摩,这必然导致教育与现实的巨大鸿沟。生存教育课程要求通过情景体验和实际演练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对生命意识的感受与坚守,从理论到理论的空谈难以收效。在国外,资源开发较好的生存教育课程是从浅层安全知识、野外生存常识直到族群生存史,结合完备的户外训练,进而延伸至对整个人类共同生存理想的追求。

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撇开学生的实际,简单地将社会上的生存技能训练移入学校课程中去,而应在丰富的课程资源中筛选必要的部分,以灵活的方式引入课堂。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应具备以下内容:一是以保存生命为中心的“应急避险”教育资源,帮助中小学生学习和掌握必备的应急避险知识、技能,增强生命意识,形成关爱生命的体悟;二是以发展自我为核心的“完善自我”教育资源,促进中小学生人格的发展,整合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纪律教育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生存发展能力。

3.开发主体单一。由于新课改的推进,课程资源开发因而受到重视。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导致学校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设计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偏弱。

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就主体而言,大部分仍属于科研人员或教师的个体行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开发机制能将科研机构、学校、学生等各个开发环节有效统合起来。同时,也缺乏一种完善的保障机制为整个开发过程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持。社会力量被排除在外是当前我国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共有的弊端,这一弊端对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影响尤为严重。生存教育理念渗透于社会生活多个方面,需要社会提供强力支持,共同完成开发工作。

三、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构想

1.拓宽资源开发视野,构建中小学生存教育课程合理体系。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把培养正常人当作一种成就”,学校不是社会孤岛,生存教育要为所有教育对象提供现代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现代及未来社会中主流文化所要求与认可的有关思维品质及能力。这不仅包括自我保护常识的普及,还要将课程资源开发的眼光放宽,涉及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譬如,美国的初级生存教育必修课就包括爱国主义和道德教育、身体发育和健康、生活和安全常识、培养个人的决策能力;进而细分为“身体技巧和技能、国旗、保证身体健康、了解你的家和你的社区、认识工具、学习收集、你生活的世界、做饭和吃饭、在家里和在街上的安全、家庭游戏、信仰和责任、做出决策”等12类,涉及基本生活能力,并延伸至与人相处、环境保护、自我教育等方面。

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生存教育课程也必须照顾这个实际。具体到资源开发上,各地区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设计,如山区学校可侧重地震、滑坡等方面的避灾训练,平原学校可侧重干旱或洪涝方面的避灾训练,沿海地带学校要注重的则是台风灾害的避灾训练。

2.重视隐性课程资源,探寻多种开发途径。个体经验的获得有两种途径:一部分经验是教育者直接传授的;另一部分经验是间接获得的,如师生交往、学生活动、校园文化等,都是学生有意无意地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最有效、最直接的生存教育,就发生在个体真实生活的每一天。

因而,在生存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寻找多种开发途径,形成课程。这就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直接的学科教学,二是隐性教育资源。例如,良好的校园环境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品质;中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作为其仿效对象,自身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课堂教学中也隐藏着丰富的生存教育课程资源,教学组织方式的转换、文本内容的演绎都可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

此外,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单位等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3.组织多主体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配合。

首先,考虑主体的需求,生存教育是一门基于个体实在需要的课程,其课程实施对象是中小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一般模式中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他们既是课程资源开发者,又是一种有待开发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水平、知识状况、思想意识、身心发育、情感状态等都是课程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这就需要将其生存发展现有状况、发展所需、兴趣所在摆在首位,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大范围调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发掘学生的真正需要。

篇4

1、人本主义理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和获得自由的“完人”,各个层次的需要都能和谐实现,包括情意与认知、感情与理智、情绪与行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植根于情意基础时,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

2、“学力模型”理论:

学力由由显性学力和隐生学力构成.显性学力是指知识和技能,隐注学力是指思考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把学力比喻为一座冰山,那么,显性学力就是冰山显露出来的角,而隐性学力则是处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主体两者是一体化的,后者是支撑前者的。

3、情境中心论:

课程的目标着眼于人的全部能力发展,强调课程要考虑学生将要面临的世界,使他们学会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情境。

二.概念界定

情意,指的是情感和意志。从心理学理论看,它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情意课程,是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价值取向的课程

三.情意课程在职业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1、艺术教育的需要:

艺术作为人类思想感情的最高表现方式和载体.注重思想与技术的结合、感情与技能的交融,艺术技能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是更为复杂而综合的技能,人文素养、情感表达、生活体验、创造能力在艺术技能的形成和表现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职业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情感性、独特性,个性化特征比较突出。开设青意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艺术感晤、艺术创作、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2、职业教育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现代企业都把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态度以及可持续发展力等“软实力”作为衡量和录用员工的重要依据。目前职业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明显的“重技能轻素养、重专业轻文化、重教学轻教育”的现象,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在主观上不够重视,在客观上缺乏有效载体和途径.开设情意课程能弥补上述缺陷。

3、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集群,它反映青年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状态。良好的学校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可以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学生各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开设情意课程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四.开意课程的操作策略

1、遵循互补性原则设置课程目标。

职业艺术教育为艺术行业培养具有艺术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的课改背景下,学校的培养目标已逐步与市场需求建立衔接,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规格的针对性、课程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缺乏有效的支撑。根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遵循互补性原则开意课程既弥补原有培养体系在人文模块上的结构缺失,又能满足学生在艺术技能发展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丰富艺术体验的内在需要。设置目标时应邀请行业专家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析,提出专业素质、通用能力、职业态度和基本素质方面的要求,其中包括专业技能、艺术审美能力、创意能力、生活态度、人际交往、组织协作、职业操守等,在此基础上统整课程,根据“专业一人文一自我一社会”的线索细化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目标。

2、根据行动性原则开发课程内容。

在情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中,社会性需要的发展、生活体验、情感迁移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只有在参与对象性活动中才能获得这些。情意课程要最大限度地把学生态度、素质和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贯彻行动性原则,坚持做到学习内容的物化,在实践中让学生体验生活,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提高竞争力。因此在情意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与他们的专业发展相结合、与行业和社会需求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活动教育、案例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行业、认识岗位,创造条件使学生进入承担某种实际责任的现实角色,是他们真正威为学习中的主体。

3、围绕可测性原则设定评价标准。

“教育真正的目的不在于教9币完成某种活动,而是在于学生的行为范型中引起的某种重要变化。”采用“成长记录袋”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情意发展过程留下痕迹,并通过量化的指标增强课程的可测性。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表现、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表现、参加社团和实践活动的经历、担任学生干部的履历以及获得的各种表彰等,这些记录不仅是情意教育内化后的外显信息,也是发展学生情意水平的有效方式,可将其结果转化为学分纳入学分体系中,并提供给用人单位作为录用选择的依据。

4、课程设计思路:

围绕职业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力的要求。情意课程设计分别以学生个体、行业要求、社会需要为中心来规划统整,以具体课程为载体,以培养社会『生情感为目标,以“成人”为中心,分核心层、中间层和层进行设计。核心层强调与自我与他人和谐,主要课程有《心理健康》、《公民教育》、《语言艺术》、《社交礼仪》及各种活动;中间层强调与专业发展结合,主要课程有《音乐欣赏》、《美术欣赏》、《影视赏析》、《舞蹈欣赏》、《文学欣赏》等;层强调与行业和社会需求结合,主要课程有《职业道德》、《群众文化管理》、《创业指导》、《创造性思维训练》、《市场营销》及社会实践。所开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和重要程度.按照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或实践课等不同类别实施。

艺术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又对创造社会生活的人有着重要影响,一个艺术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尚的社会情感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开意课程就是借鉴相关理论,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来解决目前职业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结构失衡的问题.并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职业艺术教育的育人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法制教育方法单一化。陈旧单一的法律教育方法也会使得使得学生对法律知识望而却步,无法真正融入其氛围中,这对法制教育课程的开展也造成了阻碍作用。教师往往采用自己的习惯与方式传授,许多不利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方式也一并用上,出现许多老师照搬书本知识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是固定的框架知识点,很少融入学生的智慧和思维。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建立良好的法制教育工作体系。大力培养职校生的法制意识,将法制课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根据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状况,采取多种形式,有重点地开展法制教育。针对其升学压力小,课余时间相对较多的特点,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学校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针对目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课程教师的情况,中职学校应当高度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法制教育教师的重要性。

一是应积极引进具备高素质的法律专业教师,充实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应大力鼓励现有法制教育的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

改革法制教育内容。教学决策部门应及时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既要从提高学生的整体法律素质考虑,又要针对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安排。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法和守法,要把国家最基本的法律及与日常生活的有关法律知识传授给学生;针对其年龄特点,着重对他们进行预防犯罪教育;针对不同的专业调整法制教育内容。这样使法制教育适应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青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必须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多让学生参与其中,讲求实效,丰富课堂教学。还可结合讲座、报告、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建立模拟法庭等校内实践基地,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庭审观摩,参观少管所,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等。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要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可通过黑板报、展板、橱窗、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法制讲座、校园网等加强法制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

篇6

论文关键词:学校;法制教育;方法途径

论文摘要: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法律意识,学校必须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探索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 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保障

学校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而学校教育是通过教师来进行的。因此,在培养学生法律素质过程中,先要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使教师形成崇尚法律、尊重法律的权威以及权利意识和民主平等的现代法治理念。

(1)树立自觉学习、贯彻、理解、讲授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的意识。每位教师要在自觉学习、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的基础上,用法律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树立平等对待学生及其家长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每位教师都应当明确,教师与学生及其家长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教师在工作中的教育行为,不是行政管理行为,而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义务。教师不要以“管人者”自居,要学会平等对待学生及其家长。

(3)努力建立新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保持温馨的人际接触和融洽的互动,有助于师生进行良好的心灵沟通,建立和增进信赖感;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形成自我接纳、自我肯定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师观念是突破口,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客观、鼓励为原则的评价机制是关键,坚持了解和尊重是保证。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生活的环境,使学生对学校、对老师有种归属感和依恋感,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建立一种坚固的纽带,从而减少他们违法犯罪的机会。

二、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各级学校还没有将法制教育课程化,这也是法制教育实效性较差的原因之一。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建立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

三、建设依法治校的校园环境

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建设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绿色校园环境,形成学校健康向上的人文生态景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爱国主义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等,也必将对学生遵纪守法观念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做好“问题学生”和“学困生”的教育工作

做好“问题学生”和“学困生”的教育工作,是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内容。“问题学生”和“学困生”在现实生活中承受了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更多压力,因此学校要特别关心这一特殊群体,要特别慎重对待对他们的评价和惩罚,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多以肯定性的评价来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其求知兴趣,防止他们沾染不良行为。要认真做好“问题学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可采取建立“问题学生”和“学困生”档案、开展“一帮一”活动等,帮助他们不断取得进步。

五、进一步深化课堂法制教育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但从目前课堂法制教育的情况看,还主要局限于知识教育的层面,还没有把对青少年法治精神、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为法制教育的目标。学校的法制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法律的内容(即合法的、违法的),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法律的本质和精神,这才是法的教育的终极价值。

六、丰富教育手段,提高教育效果

学校的法制教育要和社会的普法教育接轨,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从而促进法治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法制教育 对策分析

一目前中职法制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教育与社会教育没有密切的联系

任何的教育理论以及知识构成都应该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特别是对于职业法制教育来说,理论知识的运用价值正是体现在了我们日常的实际生活中,而与社会实际不相符的甚至脱离了社会教育的法制教育必然是存在极大问题的,结果也必然是失败的。从目前的职业法制教育来看,大多数还是沿用了以前的老模式进行,仅仅依靠国家的宏观法制法规来作为基础,却缺乏对于细节性、实际性的运用了解,也就直接导致了当前条件下,职业法制教育存在着学生对于法律知识了解不透彻,实践过程中不能够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的问题。并且法制教育的讲解过程中,往往也在采用着传统的教育方式,缺乏必要的实践活动以及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仅仅是以理论为主的单一化、狭隘化的教育,而单纯的对于理论知识的法制教育更倾向于封闭式教学,这样很难促进职业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更不可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为整个社会创造更高价值的技术型优秀人才。

(二)职业法制教育过程中缺乏人性化的教育

首先,法制社会是“以人为本”为基础的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我们说在职业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现法制教育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整个职业法制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了教育而教育的理念是不科学的。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直接关系到职校学生自身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过多的忽略了那些对于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仅仅采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传授,不当的教育方法直接导致了职校学生对于法制教育的理解有了更大的偏差,和教师的教学过程难以达成默契,无法真正掌握法制教育的意义。

其次,对于职业法制教育,学生积极性不高,没有兴趣;职业法制教育以及其枯燥的方式传授所谓的法律知识,造成了职校学生望而却步,无法真正融入到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这对于整个法制教育课程的开展形成了巨大的阻碍。法制教育对于职校学生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法制教育的积极性,这更是困扰着整个职校法制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只有解决这样的困局,才能够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法制教育工作,才能够发挥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重大作用。

二、析职校学生法制教育困局出现的原因

(一)职业院校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大

我国处于社会经济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转变发展人们的思想也有了不同的改变和冲击,一些领域的道德规范就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等社会上各种消极的情绪和现象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教育领域内,特别是对于学校学生的影响作为严重,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影响着他们,职业院校绝大多数学生的中学阶段被家长和学校所忽视,心里本身就受到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相比,心智不成熟,对于社会整体的分辨能力很低,更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家庭对于职校学生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基石

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不良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都要对于青少年负有一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的粗暴教育会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强,从而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职业院校的法制教育存在一些误区

目前来看,职业院校的法制教育仍存在着很多的误区,首先职业院校目前仍存在着“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他们仅仅类似于生产产品一样的培养学生,甚至类似于订单式的教育模式,完全忽略了职校法制教育的根本问题,只能说明目前我们的职业院校对于法制教育的重视性以及紧迫性的认识不足,甚至有些职业院校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象征性的设置法制教育课程,有的职校更是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法制教育课程;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化,真正的法制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开设法律课程,进行法律报告演说,这样的流于形式,生硬的传授方式,学生难以接受,造成了职校法制教育的效果不大,同时一般的职校法律教育课程没有专业的教师人才,更没有相应的法制教育机构和制服,而这就直接导致了相关的职业院校缺乏统一、有效、完整的管理。

三、对职业院校法制教育困局的相关对策

(一)职校法制教育需要政府和第三方的共同支持

对于目前正处在职校学生人生关键阶段的他们来说,自身的法制教育基础就很薄弱,本身的法律意识不是很强,这与职校学生从小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素质有直接关系,而很多职业院校仅仅依靠通过当地的法律法制机关部门进行相关的宣传是不够的,这样的狭隘的教育方式使职校学生所接受的都是不全面的法制教育,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法制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我们在需要政府的支持的同时,更需要第三方的支持和影响,不仅包括整个社会对于法制法规的宣传和影响,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法律教育的渗透和积极引导也能够更好的培养我们职校学生的法律意识,这对于学生都是具有极其积极的作用的。

(二)积极加强教师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8

一、目前中职法制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教育与社会教育没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必须要清楚的意识到目前种植法制教育出现的显著问题,任何的教育理论以及知识构成都应该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而特别是对于中职法制教育来说,理论知识的运用价值正是体现在了我们日常的实际生活中,而与社会实际不相符的甚至脱离了社会教育的法制教育必然是存在极大问题的,结果也必然是失败的。而现在从目前的中职法制教育来看,大多数还是沿用了以前的老模式进行,仅仅依靠国家的宏观法制法规来作为基础,却缺乏对于细节性、实际性的运用了解,也就直接导致了当前条件下,中职法制教育存在着学生对于法律知识了解不透彻,实践过程中不能够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的问题。并且法制教育的讲解过程中,往往也在采用着传统的教育方式,缺乏必要的实践活动以及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仅仅是以理论为主的单一化、狭隘化的教育,而单纯的对于理论知识的法制教育更倾向于封闭式教学,这样很难促进中职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更不可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为整个社会创造更高价值的技术型优秀人才。

(二)中职法制教育过程中缺乏人性化的教育

首先,法制社会是“以人为本”为基础的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我们说在中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现法制教育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整个中职法制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了教育而教育的理念是不科学的。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直接关系到中职生自身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过多的忽略了那些对于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方法,仅仅采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进行传授,不当的教育方法直接就导致了中职生对于法制教育的理解有了更大的偏差,和教师的教学过程难以达成默契,无法真正掌握法制教育的意义。与此同时,过多的照本宣科,照搬书本知识的现象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框架知识结构,很难有所变化,这样的教育模式过于单一,不能达到与学生的共鸣。

其次,对于中职法制教育,学生积极性不高,没有兴趣;中职法制教育以及其枯燥的方式传授所谓的法律知识,这就造成了中职生望而却步,无法真正融入到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这对于整个法制教育课程的开展形成了巨大的阻碍。我们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法制教育对于中职生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法制教育的积极性,这更是困扰着整个中职法制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只有解决这样的困局,才能够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法制教育工作,才能够发挥中职法制教育的重大作用。

二、分析中职法制教育困局出现的原因

(一)中职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大我国处于社会经济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转变发展人们的思想也有了不同的改变和冲击,一些领域的道德规范就有了新的变化,特备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滋长等社会上各种消极的情绪和现象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到教育领域内,特别是对于学校学生的影响作为严重,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影响着他们,而中职学校更为不同的是绝大多数中职生的中学阶段被家长和学校所忽视,心里本身就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本身与大学生相比,离家的年龄更是偏低,心智不成熟,对于社会整体的分辨能力还是很低,所以就更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存在一些误区

我们说就目前来看,中职院校的法制教育仍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他们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中职学校目前仍存在着“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他们仅仅类似于生产产品一样的培养的学生,甚至类似于订单式的教育模式,就完全忽略了中职法制教育的根本问题,只能说明目前我们的中职学校对于法制教育的重视性以及紧迫性的认识不足,甚至有些中职学校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象征性的设置法制教育课程,有的中职学校更是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法制教育课程;同时一般的中职法律教育课程没有专业的教师人才,更没有相应的法制教育机构和制服,而这就直接导致了相关的中职学校缺乏统一、有效、完整的管理。

三、针对中职法制教育困局的相关对策

(一)中职法制教育需要政府和第三方的共同支持

对于目前正在处在中职生人生关键阶段的他们来说,自身的法制教育基础就很薄弱,本身的法律意识不是很强,这与中职生从小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素质有直接关系,而很多中职学校仅仅依靠通过当地的法律法制机关部门进行相关的宣传是不够的,这样的狭隘的教育方式使中职生所接受的都是不全面的法制教育,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法制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我们在需要政府的支持的同时,更需要第三方的支持和影响,不仅包括整个社会对于法制法规的宣传和影响,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法律教育的渗透和积极引导也能够更好的培养我们中职生的法律意识,这对于学生都是具有极其积极的作用的。

(二)积极加强教师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

篇9

关键词: 职业学校 法制教育 措施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遇到了许多的新情况,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对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以及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职业学校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法制教育是新时期依法治国策略的要求,是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

依法治国策略需要树立全民的法制信仰,全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是一个法制国家的重要标志。因此,通过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向全社会输送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可以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弘扬法治精神,为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法制教育是社会对现代化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需要。

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法律知识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免不了遭受失败的厄运。因此职业学校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社会认可,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

3.加强法制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令人担忧,学生学习差,内心有严重的挫败感,冲动叛逆,还有一些学生已经在社会上混迹多年。这些学生的个人情况相当复杂,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仇视一切的心理,个别学生还会外化为极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

4.加强法制教育是减少和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呈低龄化、团伙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职业学校应是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工作的重点区域。学校的法制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减少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因而应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进行法制教育,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二、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探索

1.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职业学校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制教育。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设法制课程,以此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但该课程主要以法律的具体规定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制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一要落实法律课程教学,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教学决策部门应及时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法制教育课程,如民法、刑法等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常规普法的内容;会计法、税法等可以作为财经类专业必修的法律,等等。这样,学生除了进行了法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教育,使法制教育适应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二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深化法制教育。寓法制教育于其他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促使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

2.积极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目前在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形式仍比较单一,而法律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把教学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使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要努力探寻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一要努力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效率。增设教学活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选用社会治安、学生违法犯罪等与青少年联系密切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二要在校内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充实法律课程教学内容。这是最有效的途径,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举办各类违法犯罪图片展,举办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出法制教育专题墙报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对学生进行了经常性的教育和熏陶。三要“请进来”,借助外部力量齐抓共管。如邀请司法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正在服役的少年犯到学校来现身说法,以铁的事实、血的教训,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四要“走出去”,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法律威严。如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开庭审理案件,参观少管所、看守所、戒毒所等,以其亲眼所见、切身感受告诫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3.完善和充实素质教育理论,把提高法律素质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素质教育理论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律素质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当前,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经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的基本素质。然而目前,学校的素质教育仍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重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律素质教育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因此要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活动中,要逐步把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作为重要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法律素质是自己所应具备的素质中的重要内容。缺失了法律素质就是不全面、不完善的素质。应把提高法律素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充实完善后的素质教育理论深入人心。

4.提高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的综合素质。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机构,教师也大多由德育课程教师兼职,他们的法律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成效。针对目前职业学校法制教育课程教师的情况,职业学校一是应积极引进具备高素质的法律法律专业教师,充实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应大力鼓励现有法制教育的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制素质,同时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道德水平。总之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

5.营造以法治校的氛围,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职业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应构建一个适宜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一个法治环境,即依法治校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行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才能在校园内形成讲究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对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法制教育,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建立良好的校风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10

(一)立足法治实践

高校应当把我国法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以社会上的法律热点和典型案件作为法制教育的实践教材。法制教育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避免空洞的法制理论,成为促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良好途径。

(二)培养法律意识

高校要建立对法律专业有深入研究的师资队伍,传授法律精神和价值。利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将遵纪守法的观念融入到言行举止,深化为潜意识,促进大学生以后更理智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大学生应当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将法律意识转化到行动中,把法律实践引导成训练大学生的法律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依法办事。

(三)解决现实问题

新形势下,当前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就业压力大,还有在恋爱、考研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可能造成大学生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来解决现实中的实用性问题。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创新的方向

针对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环节落后、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进行创新就成了一项重要的改革。主要改进方向有以下三点:

(一)找准法制教育的定位

在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要找准定位,摆正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位置关系,注重通过法制教育带动思想品德培养的工作。法律强调不能做恶,而道德则要求行善,所以法律的要求更容易达到。在法治社会中,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法律意识,把法律意识转化到行动中。

(二)更新法制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归根结底是素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代法治公民的教育。高校要改变当前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在法律基础和法律体系的教学,增设关于法律应用的技能教育。另外,还要加强法律文化和国际法等方面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相关教育部门应当修改学校关于法制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系统的教育课程体系,在法制教育的课时分配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设立明确的规定。

(三)拓宽法制教育途径

篇11

(一)对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欠缺在当前的高中教育工作中,针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还是呈现出一种过于形式化。在高中的教学当中,学生基本都是处于青少年时期,而学校又是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环境,但是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当中,相对于其他的教学课程,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远远没有达到指标,学校对法制教育的工作根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目前社会各界都开始认识到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传统型的应试教育体系还是无法完全抹去,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校的升学率仍然是老师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虽然学校当中的一些教育工作认为学生的法制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权限去改变这一状况,因为在法制教育的工作中需要真实的纳入到学校教学的大纲体系当中,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上,有的只是在政治的课堂上稍有体现,或者是在课余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对学生开放相关的法制教育课程。在法制课程的所使用的教材方面,当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制教育教材系列,除了在初中所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意外,在小学和高中都没有非常正式的法治教材。所以使得小学和高中乃至大学当中,在法制教学的模式过于形式化,很多学校都是走走形式,一学期开展一次法制教育课,这种形式基本无法达到法制教育的应有效果。

(二)法制教育的质量低下在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中,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任课教师在法制教学的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学生在学习法律教育知识方面的热情不够高涨。当前的法制课程,任课教师很多都是以带班的形式上来的政治教师,甚至还有的是由班主任或者是学校教学的领导来兼职,很多的教师还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的法律教育,还有一部分的教师虽然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是缺乏一些相关的实践经验,很大程度上都是要依靠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学,当遇到教材意外的问题时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有的甚至无法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还有的学校教学聘请懂得专业法制教学的人员来担当副校长,这样就可以兼职学校的法制教育课程,但是由于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实际的实施情况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校法制教学的空缺,使得法制教学课程完全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讲授,学生对法制教育也没有任何的热情可言。

(三)法制教育的管理缺少整体性在学校的法制教学当中,因为缺少较为硬性的任务或者是硬性的指标,所以也就缺少清楚明了的职责和具体的目标,造成了法制课的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同时,在学校的法制教育和管理当中因为缺少整体性措施以及和学生的家庭。社会的环境不能达到有机结合,学生在脱离学校教学环境之后,主要是处于家庭和社会的环境当中,而且现在很多的家长将孩子的教育工作完全的寄托在学校方面,很少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即使做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那也是很少见和片面的。在脱离了学校和家庭两大环境下的学生,智能通过社会的大环境来对其进行约束,这就造成了法制教育工作出现了严重的脱节和诸多教育死角的显现。

二、对学校法制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解决路径探讨

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希望,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避免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的状况,这单单是提升青少年的本身的素质,保证青少年健康发展和成长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振兴和发扬我们民族的重要决策。针对如何把握好青少年年的法制教育工作,我们大致分为以下几年对策:

(一)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强学校教学的法制建设要充分开展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提升青少年在法律的意识以及法制的观念,为了降低和避免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保证青少年的健康的发展和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级管理部门和学生的家长要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教育行政的主管部门需要制定出一套具体的教学管理措施,将法制教学的工作纳入到法制化管理的形式中,要充分的设立起专业的法制教育机构,真正做到有人教、有人管的效果,同时还要加强对法制教学的检查和推进的力度。

(二)教学内容要丰富多样化各个学校需对第二课堂以及社会环境中的实践活动加以充分的运用,对学生实施较为直观和生动的法制教育课程。例如给学生播放相应的法制教育宣传片或者是法治电影以及专题广播等等,多在学校举办法制教育的各种各样的法制知识有奖问答,带领学生去参观监狱的环境,组织学生模拟和演习真实的法庭,去聆听和刑事、行政、民事以及经济方面相关的审理过程,请正法部门的干警来对学生进行法制课程的讲授,让学生从根本上提升法制观念的心理的重视程度。

(三)教学要趋向规范化在法制教学的国产容纳观众需要彻底落实《有关基础教育和发展的规定》、《关于深度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管理意见》以及《关于深度规范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意见》等要求,提升中小学在法制课程中的建设,深度改革和不断完善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要将法制教学的内容纳入到教育大纲当中,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规划,力争在升学考试当中参入相关的法制知识的考核[4]。(四)教学的整体质量需要不断的提升学校需要对相关的法制任课教师、法制监理教师以及班主任等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的讲解和培训,并且需要对法制教育课程配备专业的法律教师,不断发展和壮大法制教育的规模。于此同时,在教学方面需要平等对待各个科目,并将法制教学课程列入到正规的考试纲要当中。

三、结语

篇12

【关键词】职业学校 法制教育 措施

职业学校急需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因为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法律知识同样不可或缺。事实证明,只有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才会尽量避免遭受失败的厄运。同时近年来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令人担忧,学生学习差,内心有严重的挫败感,冲动叛逆,还有一些学生已经在社会上混迹多年。这些学生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仇视一切的心理,个别学生还会外化为极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因此职业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向全社会输送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可以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弘扬法治精神,为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加强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呢?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与其它学科渗透相结合,培养学生法律素质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设的法制课程主要以法律的具体规定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制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首先应及时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法制教育课程,如民法、刑法等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常规普法的内容;会计法、税法等可以作为财经类专业必修的法律,等等。这样,学生除了进行了法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教育,使法制教育适应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其次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深化法制教育。寓法制教育于其他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促使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

二、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目前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形式仍比较单一,而法律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把教学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使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要努力探寻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可增设教学活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选用社会治安、学生违法犯罪等与青少年联系密切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二是要在校内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充实法律课程教学内容。这是最有效的途径,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举办各类违法犯罪图片展,举办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出法制教育专题墙报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对学生进行了经常性的教育和熏陶。三是借助外部力量齐抓共管。如邀请司法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正在服役的少年犯到学校来现身说法,以铁的事实、血的教训,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四是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法律威严。如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开庭审理案件,参观少管所、看守所、戒毒所等,以其亲眼所见、切身感受告诫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三、提高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的综合素质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大多由政治经济课程教师兼职,他们的法律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成效。针对这种现状,职业学校,一是应积极引进具备高素质的法律专业教师,充实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应大力鼓励现有法制教育的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制素质。

四、营造以法治校的氛围,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职业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应构建一个适宜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一个法治环境,即依法治校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行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在校园内形成讲究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对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法制教育,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培养目标。

篇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迅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中大多数学生更加热衷于网络。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和难以直接控制性,导致网上信息混乱,各种不良思潮充斥网络,诸多诱惑在网络蔓延,这些都给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成长造成巨大冲击,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现象日渐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应运而生,其重要标志是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并通过该网站从事网络法制教育。网络不仅成为了手段,而且成为重要的教育阵地以加强建设。于是深入研究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增强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可行措施,无疑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二、研究方法

2010年7月《淮安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组为掌握现阶段淮安高职院校网络法律教育现状,了解学生对法律知识教育的需求,开展了面向淮安地区四所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活动。

全部问卷由专人直接向被调查对象发放,学生填卷,采用无记名答卷形式,当堂做完当堂交卷。调查对象为淮安四所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涉及电子工程系、机电工程系、计算机系、汽车工程系、会计系、商学院等15个院系。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00份,其中无效问卷70份,有效问卷430份。调查表的份数和回收率符合社会调查的基本要求。此次调查问卷由课题组自行设计,共含25题,涵盖三个部分的内容。

三、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的调查

1.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地区,都达到了成年法定年龄,有能力承担法律责任。

此次调查的四所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来自于三个年级,一年级占到60%,二年级占到35%,三年级占到5%,其中男生63%,女生37%,年龄都满18岁,文科生占到了50%,理科生占到了41%,工科生占到8%,艺术生仅占1%,72%的学生生活在农村,城市仅占28%。

2.法制教育课程教育现状不太理想,学生对网站不了解,教学方法有待该进。

(1)学生对学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及其相关网站并不了解。71%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是否有法律课程的网站(或精品课程),不了解网站上的知识。近20%的学生不知道学校开展的法制宣传活动。

(2)66%的学生不知道老师的学历、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认为老师的授课技能好的只占40%左右,近6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水平一般,有待于提高。

(3)在法律知识的教学方法上,仅有4%的学生喜欢理论学习,96%更喜欢案例教学或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

3.网络法制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大,法制教育任重道远。

(1)学生对法制动态关注度不高。仅有27%的学生会时不时地上网关注法制动态,73%的学生不一定或不会鼓励同学去关注,近20%的学生认为大学开设的网络法制教育对自己没有用,纯属虚设。

(2)学生对网络法制教育的认识较为到位。79%的学生认为网络法制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权利观念”,又培养了“义务意识”。

(3)学生能遵纪守法,有较高的安全意识,但维权意识有待加强。85%的学生会自觉地遵守网络法律行为,81%的学生有网络安全意识,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只有57%的学生会进行维权,约40%的学生举棋不定或根本放弃维权。只有约60%的学生会将自己的网络维权意识经验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四、高职院校网络法制教育的路径

1.院校应加强法制教育建设。

(1)院校加强重视法制教育。学校领导层要重视法制教育的地位,确保法制教育课程的课时,制定教师学法的长效机制,调动教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学法可以同工作量、奖金、职称挂钩。

(2)学院营造好氛围。对于教授法律课程的教师应提供更多的相互学习、交流、外出培训的机会,努力建立一支既有法制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又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并能够熟练网络操作;既有较高的法律素质修养,又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重视加强法律选修课的教学。法律选修课是对法律必修课有力的补充和拓展,选修课不仅可以强化必修课中的法律知识,还可以对必修课中讲解不足的网络法律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知识挖掘和运用性教学。所以,为法律选修课提供有效的教学条件、设备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极其必要的。

2.调整法律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

(1)根据专业需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将我国网络法律法规纳入法制教育内容中,加强网络伦理教育,使学生拥有法律信仰,塑造法治精神。

(2)网络法制教学重点讲解的内容应密切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应着重强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专业密切相关的网络法律知识,使学生摆脱学而无用感,从而达到学而会用,学而精用的目的。

3.教师尝试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1)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案例教学、探讨教学、模拟法庭、专家讲座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应加强对精品课程或法律网站的宣传,加大网站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2)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可以将平时作业、考试要求和方法公布在网站上,如学院有条件,还可以实现网上提交作业和网上考试的目标,这样既能减轻老师批改作业的繁重压力,又能做到节能环保。

4.校园其他部门的积极和配合。

(1)校园网站建设。校园网站可以建设法制天地,对法制动态、热点案例及时关注与分析,这样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篇14

当前对聋生的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法制教育被视为聋校德育的组成部分

多数聋校只把法制教育视为聋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没有专门为聋生编写的法制教育教材,大多数的聋校法制教育内容随意性强,缺乏统一标准,不完全适合聋生的实际。

2. 法律素质被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

当前的聋校素质教育没有完全突破传统聋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制观念”或“法律意识”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3. 法制教育被简单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

大多数聋校的法制教育都局限于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且教学方法简单,主要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缺乏直观的教学方式。

4. 法制教育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多数聋校的法制教育课教师基本上都是由思想品德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而且没有法律实践经验,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5. 法制教育的形式脱离聋生实际

法制教育课的教学方法多以单纯的知识灌输为主,没有根据聋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现有知识结构来进行通俗易懂的法制教育,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知所云。

6. 法制教育脱节缺乏教育合力

由于缺乏合力,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的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对已经毕业而还未就业的聋哑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社会没人管,往往是已经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公安机关才开始介入。

加强聋生法制教育的具体措施

1. 加强对法制教育课程的管理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把法制教育列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要设立法制教育专门的管理部门,做到有人管、有人具体抓,同时还要加大检查督促的力度,避免使聋校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因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聋校应尽快编制出适合聋生的校本法制教材,从聋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出发,结合聋生的实际,特别是要多编制一些聋哑人犯罪的真实案例,这样对他们的教育才会更有效。还应当把法律理论知识和一些影像资料结合起来,或聘请当地公安机关进入课堂给聋生讲课,以引起聋生的高度重视。并配备从法律专业毕业的教师,认真开设法制教育课,将培养心理健康的聋哑人作为教育目标,使聋生在校时学法、知法,走向社会后守法、用法、护法,成为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合格公民。

2. 将法律素质培养纳入素质教育

聋校应当调整对法制教育的定位,加强对聋生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聋生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聋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培养规律,对完善聋校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3. 开拓法律素质培养的新途径

聋校法制教育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除了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聋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第一,利用聋校部分教师和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律智力资源,开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座”,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第二,在学生会的活动中,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第三,组织聋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第四,播放法制教育电影、电视剧和影像资料,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第五,组织聋生参观监狱、看守所等,通过亲身感受增强聋生守法的自觉性……

4. 优化法制教育队伍

聋校的法制教育教师有其特殊的要求,只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是很难胜任的,必须在精通法律知识的同时掌握手语和聋校教育学、聋校心理学、聋校教学法等相关课程。因此,聋校的法制教育教师最好是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训产生,因为这样做培训的成本相对较低,培训的效果比较好,能够满足聋校法制教育的实际工作需要。

5. 调整法制教育内容和形式

调整法制教育课的标准,选取适合聋生实际的内容,变抽象的法律知识为具体的法律案例,以案说法。教师应根据聋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聋生的法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教育聋生要做到学以致用,明白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聋生读书活动的指导,让聋生通过阅读生动、真实的案例材料来思考违法犯罪行为的违法性、对社会的危害性和应受刑罚的惩罚性,往往能震撼聋生的内心情感,增强聋生守法的自觉性。

6. 形成法制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