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市场前景范文

农业经济市场前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3 11:32:4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经济市场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经济市场前景

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我国农业生产结构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改革。首先,要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比例和结构进行调整,通过调整实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在我国农业生产部门的结构中,比例最大的是种植业,应该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加强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发展,建立能够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农业生产结构系统。其次,要进行各个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结构调整与改革,也就是对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与改革,通过内部的调整与改革,建立合理的农产品质量结构与生产结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实现农产品生产的供应和需求的平衡,切实提高农业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经济效益。

二、创新农业经济体制,促进农业发展

一是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改革农业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业支持与投入力度,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必需的经费。

二是建立和完善一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其经营与服务的能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提高农业发展的市场化。

三是完善农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尤其重视县级与乡级服务组织的建立;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农业服务能力,促使其更好地为农业的发展服务。

四是加强与当地龙头企业的联合与合作,逐渐形成由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户相结合的农业发展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实现企业与农业以及农户互补、合作的机制,促进三方面共同发展,推进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三、推进农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

农业的产业化实际上就是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与利润水平。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就要以市场作为发展的导向,对农产品生产进行深开发与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且,还要将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结合于一体,建设农产品的贸易市场与集散中心,完善农产品的市场组织,加大对农产品市场的管理力度,逐渐形成以农产品市场为导向,农产品的生产为基础,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中心的,贸易、工业以及农业实现有机结合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体系,以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四、结语

篇2

一、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趋向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由最初的“自给自足”转变成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业经济。为了更好的融入到国际农业市场,要对其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双向的接轨,促进我国农业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2.市场决定农业产品的产量

消费市场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这是市场农业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也能够反映农村经济的发展走势。在生活中,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农产品价格,这也造成了其价格波动性比较大,于此同时,会有农产品的产量过剩的情况发生,这也是因为市场具有不确定性。

3.科技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与利润最大化

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深入,农产品的生产就会越来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让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同时由于重视控制生产环节的成本,利用企业的销售模式进行农产品销售,同时将生产方式变得工业化,利润的最大化实现起来就比较容易。

4.我国的农产品质量需要提高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农产品方面,人们希望能够吃上放心的蔬菜与水果,用上质量过硬的农业产品,但是目前我国农产品的质量还有待提升,虽然在数量上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但质量才是决定我国农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的举措

1.依照市场规律完善市场农业经济体系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虽然受到市场农业经济体系的规范,但是依然有问题存在,比如,农产品质量没有一个科学的评判标准,尤其是等级体系不够完善,而法律法规在这一块也是“盲区”,这就导致了我国农产品质量竞争力不强甚至会产生很多质量不过关的现象。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没有一个完善的等级标准体系对其进行评级,经营与流通也不能够依照规章制度进行,包括农业活动也很少得到规范。所以,要保证市场农业经济的体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就要以WTO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加强我国农业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2.重视市场消费能力的预估

健康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流程中,一定是生产量与收益成正比的,但是很多情况下却是产量有余但经济收入与其成反比,这是因为没有充分重视市场消费能力,一味的盲目生产才造成这种不良后果。我国很多农产区在思想上没有与时俱进,还停留在建国初期“两高一优”的思想层面上,新时代农业生产应该打破这种思想的束缚,重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进行一个预估,用消费能力限制生产量,才能确保生产出来的产品销路畅通同时收获更多的利润。

3.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农业的生产

市场是调节农业生产的一只无形的手,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之后围绕其开发农业的生产,将生产规模扩大化,同时将农业的发展集团化企业化,建立生产基地,生产市场上需求量大的农业产品。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进行农产品的生产规划,建立生产基地,对农业产品的龙头企业或者是以农产品为主导的地区进行重点的扶持以推动农业发展集团化的进程,同时更有利于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增加其附加值。

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是适应国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必须要顺应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总体呈现健康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严重,农业资金的投入较为短缺。我国农业投入具有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等特点,然而,我国农业投资在全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比重却很小,且资金投入的利用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会导致农业对多变气候对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1];第二,我国的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规模较小。虽然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我国农业技术人才对于支援农村建设的贡献远远不够,是造成先进技术储备与高技术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剩余劳动力转移苦难。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现状不平衡,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且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多数强壮劳动力进城务工,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弱化,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第四,农情信息网络制度不够完善,农产品销路窄。我国农村信息工程建设的脚步十分缓慢,因而造成农村市场信息一直处于严重的闭塞状态,导致农民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变化的趋势,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这些都对农产品销路的拓展极为不利,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

2. 加速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及思路

2.1合理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人均耕地面积小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作用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能够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以及农业的整体效益。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传统农业进行相应的改造,通过不断的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方法提高农业中的科技含量,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潮知识型的方向逐步发展。

2.2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在播种,除草,病虫害防治,施肥以及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还比较落后,仍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面对这一状况,相关政府部门首先要设法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努力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农业生产设备,帮助其减轻农业劳动的强度,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生产[2]。其次,要重视对农民机械操作的教育培训,加强其机械化操作的熟练程度,从而实现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目的。

2.3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不断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的意识,明确绿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科学严谨地制定绿色农业的发展规划,并把发展绿色农业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盲目种植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主要体现在农民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导向而合理选择种植方式,缺乏对气候及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充分考虑,违背了农业种植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原则。其次,种植布局缺乏合理性,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严重失调,使得先进的栽培模式不能达到高产的效果。最后,政府职能部门的观念还有待改善。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仍需政府部门的推动和引导。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却依然存在沿袭计划经济的做法,甚至为了实现产业调整的目标,强制推行一些项目的实施,使农民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威胁,进而阻碍农村产业结构的顺利优化与调整。

4.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措施

4.1建设有特色的地方经济

农村产业的优化调整首先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例如,在适宜种植大豆和水稻的地区的地区就可以发展绿色大豆,绿色水稻,高油大豆或者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芽豆等。此外,要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逐步开拓地方市场,形成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基地与企业的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良好格局[3]。

4.2转变政府职能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政府应该转变其自身职能,积极推动和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在产前,政府应该为农民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优质的服务,详细的技术指导等,在产后,政府还应该努力帮助农民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大政策推行扶持的力度,真正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4.4以市场为导向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首先,要充分掌握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并加大对高效,高质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力度;其次,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此外,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这不仅是发挥市场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与带动作用的基础,也是避免农业种植盲目性的重要手段。最后,还应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的预警系统。

5. 结语

加快农业经济水平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在科学认识农业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农业发展的进程,并不断改进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健康,稳定,持续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苗春瑞.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及策略[J].农机化研究,2008.

[2]陈永芝.我国农业经济调整的深层矛盾与制度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2012.

篇4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总体呈现健康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严重,农业资金的投入较为短缺。我国农业投入具有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等特点,然而,我国农业投资在全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比重却很小,且资金投入的利用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会导致农业对多变气候对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第二,我国的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规模较小。虽然近些年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我国农业技术人才对于支援农村建设的贡献远远不够,是造成先进技术储备与高技术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剩余劳动力转移苦难。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现状不平衡,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用工短缺的现象,且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多数强壮劳动力进城务工,从而导致农业劳动力不断弱化,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第四,农情信息网络制度不够完善,农产品销路窄。我国农村信息工程建设的脚步十分缓慢,因而造成农村市场信息一直处于严重的闭塞状态,导致农民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变化的趋势,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这些都对农产品销路的拓展极为不利,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

2.加速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及思路

2.1合理依靠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人均耕地面积小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作用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能够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以及农业的整体效益。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传统农业进行相应的改造,通过不断的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方法提高农业中的科技含量,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潮知识型的方向逐步发展。

2.2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在播种,除草,病虫害防治,施肥以及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还比较落后,仍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面对这一状况,相关政府部门首先要设法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努力为农民提供相应的农业生产设备,帮助其减轻农业劳动的强度,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生产。其次,要重视对农民机械操作的教育培训,加强其机械化操作的熟练程度,从而实现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目的。

2.3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不断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的意识,明确绿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科学严谨地制定绿色农业的发展规划,并把发展绿色农业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盲目种植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主要体现在农民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导向而合理选择种植方式,缺乏对气候及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充分考虑,违背了农业种植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原则。其次,种植布局缺乏合理性,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严重失调,使得先进的栽培模式不能达到高产的效果。最后,政府职能部门的观念还有待改善。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仍需政府部门的推动和引导。然而,部分地方政府却依然存在沿袭计划经济的做法,甚至为了实现产业调整的目标,强制推行一些项目的实施,使农民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威胁,进而阻碍农村产业结构的顺利优化与调整。

4.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措施

4.1建设有特色的地方经济

农村产业的优化调整首先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例如,在适宜种植大豆和水稻的地区的地区就可以发展绿色大豆,绿色水稻,高油大豆或者发展市场前景较好的芽豆等。此外,要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逐步开拓地方市场,形成地方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基地与企业的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良好格局。

4.2转变政府职能

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政府应该转变其自身职能,积极推动和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在产前,政府应该为农民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优质的服务,详细的技术指导等,在产后,政府还应该努力帮助农民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大政策推行扶持的力度,真正为农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4.4以市场为导向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首先,要充分掌握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并加大对高效,高质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力度;其次,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此外,要加强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这不仅是发挥市场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与带动作用的基础,也是避免农业种植盲目性的重要手段。最后,还应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的预警系统。

5.结语

篇5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模式;经营

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其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应该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理念,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从而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1.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将会成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农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先进理念提升等等各个部分组成的。想要完美地调整农业结构,必须要时刻把农业与工业和市场紧密结合,逐步形成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产品流入市场的生产线,让农户与市场,农户与加工商的利益相互依存,最终实现产业链的系统化,科学化发展,发展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必定会带动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2.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来改变城乡经济差距巨大的情况,在近几年看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缩小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的任务还是很重,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依然是严重拉低省市经济的主要因素。所以我们现在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农业发展没有规模化,系统化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就必须走农业发展产业化的道路,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缩小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1.主要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有以下四种:第一种:龙头企业加农户型。这种模式简单来讲就是企业与农民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同时也是风险承担的共同体。这种模式主要是以龙头企业向外联系市场,向内联系农产品基地,利用龙头企业的强大实力扩大市场规模,扩大农产品基地规模,利用其规模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但是在这种模式中农民是非常依赖企业的,所以难以保证企业会一直站在农民的利益角度经营。第二种:市场加农户型。这种模式就是农民与市场直接交流,避免了中间其他企业或者个人介入的机会,让农户有直接与市场主体谈判的机会,形成生产销售一条龙的链条,很好地解决了农户有产品难卖的难题。第三种:企业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农户型。这种模式是农民合作的经济组织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重要因素帮助农民生产,同时入股企业的方式与企业联合经营的模式来解决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问题。这种模式是相对比较先进的,它增加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第四种:企业加中介组织加农户型。这种模式以农业中介组织为依托,企业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服务,销售各个环节与农户形成普遍联系的网状关系。帮助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团。但是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一旦中介组织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系统都将会瘫痪。2.经营业绩。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58957万吨,实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粮食产量九连增。同时,在示范园区建设中,我国以实现农民提高收入为中心目标,重点发展和优先安排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和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产品及基地建设,提升规模化发展层次及水平,农业规模经营已经初步显现,为延伸产业链经营,扩大市场延伸奠定了夯实的基础。3.主要存在问题。首先我国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程度是非常低的,这也是一直我国农业发展进步小的瓶颈问题,我国大多数农户还是选择分散,独立经营的模式。没有形成大规模农业生产,所以很难实现农业的大规模机械化。造成农户个人面对强大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农民的利益造成很大损失。其次,目前我国针对于农产品经营规模大,在市场影响力大,对于农户生产效应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数量非常少,而且对于产品的加工也大多数都是粗加工,精细加工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而且相对与国外的农产品大企业来讲,不仅数目不占优势,而且经营规模也有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也会逐渐跟不上海外市场的需求,逐渐与世界市场产生差距。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创新举措

1.科技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在这个科技主导的时代,无论什么产业想要健康成长,都需要科技的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也不例外。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促进科技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逐步把农业发展建设成为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模式,逐渐把这种新的思想观念深入到农民的思想中,增加农业生产效率,从而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2.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这个词也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包括旅游业,再加上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游客也更加希望去到生态观光的地区游玩。而我们正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挥农村的地理优势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型产业。生态旅游观光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利用上当地发展农业形成的自然景观,以及该地区农业发展所应用的特有的生活活动吸引游客先来观光,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3.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在龙头产业带动型产业中,主要是指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般都是公司和农户建立合作的关系,来建立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在实际的发展中,龙头企业的科技一般较为发达,资金雄厚,对于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是一种基本的保障,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这种类型的产业结构中,首先要保证的就是龙头产业的壮大发展,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新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快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具体表现。我们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具体模式的探究,总结了不同类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并且通过对这些模式的不断创新,来加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加快现代化农村的建设,也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霞.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01).

篇6

新农村的建设主要还是要以人作为主体,农民这一主体的素质培养对于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的。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文化的新型农民。就现代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所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农民进行集中的教育培训,从经营方式、技术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技能培训,让农民自身更加了解现代农业的需求,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在农村要加强义务教育的力度,争取培养出具有更高学历的人才,争取让农民能够科学种田,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特色农业的发展。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在粮食产业稳定增产的前提下,本着优质、生态环保的理念来优化产业结构,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按照市场要求,发展经济效益更高、更加优质的作物,提高生产管理的规模和标准。加强民营企业的发展,将一些市场前景好的作物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合理的进行资源的配置,形成以重点企业为支柱,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由于国家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所以可以适当建设农产品的加工园,将一些当地种植具有较强优势的作物经过自身加工包装,转换成具有产业和产品优势的产业,成为具有特色的产业,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信息网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影响也逐步走入农村,加上现代农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说建立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势在必行。要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强大作用,大力的宣传信息网络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各种方便之处,让农民对信息网络首先产生兴趣,进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网络知识。政府部门要给与一定的帮助,下派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来给农民进行现场演示指导操作,以最简明的方式向农民展示信息网络能够起到的作用,可以展示在网络上进行作物市场价格的查询,以及市场需求等,让农民了解到信息网络能够到给他们的好处。让农民接受并学会使用信息网络,能够帮助他们选择更加适合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到市场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4总结

篇7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我国采用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这也是城乡差距的基本因素,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剩余,而又有城市和农村户口的分别,因此剩余劳动力要想流动到城市受到了一些阻碍,这也导致劳动力流动的阻断。农业和工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比较大,农产品价格非常的低,农业经济利益非常的薄弱,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缓慢。农民所获得的收益无法再城市中作为投入获得产出,这样就减少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无处安置。

2、利用外资的问题

农业投资和外资利用存在倾倒的情况,农产品的初加工获得的利益较高,而且审批比较简单,投入和产出的时间周期比较短,因此能够吸引较多的投资,市场前景比较广阔,而一些荒山、荒地和未养殖水面等项目其收益不高或者是初期需要非常大的投入,产出周期又非常的长,加上投资风险程度非常的大,所以受到的投资就比较少,这样的局面也是导致我国对外资的利用集中于初加工的项目,一些科研和改良性项目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偏差,很不合理。

3、信息闭塞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

市场经济下市场就是产品的流动方向,市场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农业生产经营在市场的同一调配下可以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农民耕种的种类都是以农民的意愿来决定的,农民认为什么样的产品比较符合市场的需求,他们就会去种植什么样的产品。而信息的闭塞导致他们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或者获得的信息比较滞后,因此容易出现扎堆的情况,大多数农民都种植相同的作物,那么尽管市场需求比较大,也仍然容易处于饱和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农民会有增产减收的情况出现。农村信息工程建设在我国来是非常稀少的,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沟通渠道过于狭小,因此大量信息被阻滞,给农民带来了很不稳定的农业收入。

4、农村金融信贷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

农民的信贷业务都是短期小额的贷款,不仅频率高,还存在很大的风险,贷款一般都是拿物质进行抵押,而农民个人的信用很难去评定,所以贷款所需的担保物质就会非常的多,手续也是非常复杂,这样农村金融信贷环境就很不理想,很多农民都不愿贷款或者是贷不到款。

二、努力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研发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循环农业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人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全方位促进农民增收

适量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人政策,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3、加快完善农业投资环境

篇8

【关键词】基层农业;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基础地位,是保障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部分。我国的农业发展长期以来都存在技术含量低、科技化程度不高的现象,而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不仅仅依靠劳动密集型,它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商业生态链,走上市场化道路,农业经济与市场接轨才能真正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保障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推动,而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承担着能否将科技快速地推广转化为成果的角色,其推广与服务效率直接决定了农业科技的渗透程度。目前,我国基层农业,尤其是乡镇农业产业在引入农业科技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前沿科技推广力度小、实现规模化产值期限长、科技服务理念不强等都制约着我国乡镇一级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农业经济要跟上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并实现优质化、可持续化生产与发展,那么就必须建设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升农技服务水平,逐渐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中的不合理之处,使农业科技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第一因素。

1.当前我国乡镇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已基本覆盖乡镇一级的农业生产,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不过,由于体制、资源、信息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农业成果转化的需要

我国农业服务体系长期以来都以政府管理为主导,实行按层级管理,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主要由地方农业管理部门牵头对相关技术和科技成果进行宣传推广。但是,这种管理服务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其突出表现在:(1)体制僵硬,限制了农业科技与农业市场的灵活衔接。许多地方农业部门经常跟风搞“退耕还林”,对所有的辖区土地不假思索“一刀切”,没有认真调研就盲目推广相关农业科技产业,与市场所需相差甚远;(2)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对农技专业技术知识了解有限,认识老化、缺乏创新能力;(3)相关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编制缺乏,远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农业地区的需求。我国农业面积广大,尤其是山区及西部地区,专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十分缺乏,难以覆盖辖区所有范围,也不能搞好科技服务工作;(4)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独立运行、缺乏有效沟通。我国基层农业推广服务受上级农业部门管理,但各管理单元却都独立运行,如农技部门、水利部门、农产品市场部门等,各管理服务端各自独立运行,缺乏有效沟通,大大降低了农技推广服务的效率。

1.2农技推广服务经费欠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县级农业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已较为完善,但是乡镇一级的农技体系建设情况却不容客观,尤其是基层部门的基本设备以及业务经费还较为欠缺,制约了基层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服务常态化。西部地区或者偏远山区的农业科技经费总量远远低于发达省份,部分地区虽然已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但是能够开展基本测试、分析、实验等技术类工作的却少之又少。经费的欠缺不仅限制了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还降低了推广服务人员工作的深入、广泛开展,相关业务难以正常开展。

1.3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各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不流畅

据了解,当前我国乡镇级农业推广服务人员有近半数以上是非专业出身,其中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培训,其对最新农业科技的了解与掌握略显不足,并且,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不够流畅,信息传递滞后,致使最新科技难以及时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之中。

1.4农业推广服务主体薄弱,推广方式不适合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对象为基层农民,而基层农民主体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对于农业科技的运用、说明、机械操作等都较为陌生,虽然基层农业部门时常进行知识下乡宣讲,但农民对农技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仍然较低。同时,我国长期以来在农业推广工作中都采取“技术+行政”的模式,农业科技推广具有一定的指标性、强制性,这就容易引发农民的抵触与不配合的情绪,影响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

1.5是运行机制不活

面对市场经济,现有的农技推广服务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考核、考评和激励机构,责权利没有很好地结合。一些乡镇农技人员任务完成得不好要扣工资,完成得好又得不到奖励,难以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三权”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就成不了独立核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事业单位,造成财务不能实行独立核算,缺少自我发展机制。

2.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2.1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管理结构,提高协作效率

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也离不开地方农业主管部门的大扶持,管理结构的混乱势必会造成基层农业相关工作的迷茫。对此,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关键时期,必须从管理结构上优化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改善管理结构,从而提高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效率。各管理人员及相关基层推广服务必须从思想上加深认识,重视农技的转化,在新科技成果研发出来以后,积极协作配合进行试验,并做好科技推广宣传以及后续服务工作。

2.2因地制宜,设置专项资金,完善地区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设施及激励机制

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广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并且受制约地形,致使农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也并不一致。部分发达省市专项资金拨付充足,农技推广服务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不过,欠发达地区的相关设施与研发水平都较不完善,远远满足不了地区农技推广的需要。对此,各地区农业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申请专项资金,购置相关宣传设备,如流动宣讲车、幻灯片放映机、机械设备等。同时,设立基层员工激励奖项,以农民群众的意见作为评价标准,促使相关人员以服务的心态对待宣传工作。

2.3提高农技推广服务人员个人素质,做好示范带头工作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需要直接面对广大农民,他们的态度代表了政府的形象,其个人素质必须能够胜任与满足推广服务工作的需要。对此,农业主管部门要对相关人员进行严格的考察,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包括礼仪知识、政策理论知识、政治思想觉悟等,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培养和提高其服务观念。

2.4完善农业配套服务机制,实现农业产业集成化、规模化、产业化

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站要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优势,将相关技术指导与售后服务纳入全套服务流程之中,在进行推广前要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农产品的市场前景。除了单纯地进行农产生产指导服务以外,还可以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储销,切实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的集成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带动周边产业发展,逐渐打造成完整的农业产业生态链,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9

“迷你”似乎正成为一种潮流。消费者愈发青睐微型产品,如电话、计算机、音乐播放器等,连果蔬也不例外。一家荷兰公司推出的微型西瓜登陆英国后,立即掀起轰动,各大餐馆纷纷定购,以供人们“尝鲜”。

这种迷你西瓜学名为“佩普基诺”,绿皮、椭圆形,外观与普通西瓜一模一样,但体积只有后者的1/20。一个“成年”普通西瓜长为43-48 cm,直径约17 cm,但“佩普基诺”仅有3 cm长。相比之下,它就像一个微型版的小西瓜。虽然外表与普通西瓜无异,但“佩普基诺”内瓤为青绿色,口感如黄瓜般清脆爽口。 、

这种野生水果源自南美洲。荷兰食品生产商科普珀特・普雷斯公司发现它后,将种子带回荷兰,进行温室栽培。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这家公司已开始批量生产“佩普基诺”,并开始将它推向海外市场。迷你西瓜现已登陆英国,不久后将“抵达”美国。

或许一些消费者担心西瓜过于“迷你”,很难将果肉挖出来吃。其实,这种迷你西瓜不仅外皮柔滑细嫩,可直接吃,连西瓜籽也可食用。

这种迷你西瓜的吃法多种多样:可作为零食或开胃食品直接食用,也可配上简单的夏季沙拉作为家常菜食用,还可制成西瓜小炒,或是取其果汁制成冰糕解暑,如若配上黑巧克力则口味更佳。

迷你西瓜眼下已在英国市场出售,每盒250g,内有50个小西瓜,初步定价为10英镑(约合15.2美元)。

科普珀特・普雷斯公司对“佩普基诺”的市场前景相当乐观。公司认为,迷你西瓜独特的外观与微酸的口感定能令它走俏2009年市场。

泰政府制定农业改革三大政策

据泰《世界日报》近日报道,阿披实总理在2009年农民日向全国农民发表电视讲话,强调政府将针对农业事务制定解决农产品价格低、农民失业和对农业经济进行改革三大政策。

措施包括:1.解决农产品价格低问题,通过官方干预寻找新的农产品市场,制定农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运输、质量检查,加强国际合作等一体化的政策,以确保农产品的市场价值稳定;2.做好农民工失业问题的应对措施,以便让遭解雇的农民工可以尽快找到新的工作,降低农民再就业的门坎;3.对农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成立农民社保基金,促进农产品在加工业、农业能源替代、农业区渔业及相同农产品生产方面的国际合作等。同 新转基因玉米富含3种维他命

西班牙Lleida大学研究员研发出富含3种维他命的基改玉米,包括B-葫萝卜素、维他命c的前驱物质,以及叶酸。研究人员宣称这种基改玉米有助于改善贫穷国家的营养摄取。研究报告显示,此基改玉米的特性成功持续了好几代,只要食用100-200g就能获得每目所需的维他命A与叶酸量,以及20%的维他命c。实验室里成功的结果促使研究团队进一步开始田问试验,第一个试验将于2010年在美国进行。这项基改研究与1999年的“黄金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可制造出含有更多维他命A的作物。

韩国种子在中国农村卖脱销价高10倍仍受欢迎

在中国巨大的种子市场中,韩国企业目前已经占据了相当份额。据韩国《中央日报》近日报道,韩国一家种苗企业自从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经取得了可观的业绩,开发出的产品在中国农村广受欢迎,即使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10倍也卖到“脱销”。

篇10

关键词:奶牛饲养;市场前景;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251-1

1 限制我国奶牛饲养的因素

1.1 安全标准的限制

2008年发生的婴幼儿奶粉事件影响深远,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严重影响了我国奶业的发展。这一事件的影响范围之广、危害之大,给人们的心里造成了重大的伤害,很多人因此就不敢喝牛奶,甚至还排斥牛奶。对此国家质监局对各奶牛养殖场实行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对我国奶牛养殖的安全标准提出了要求。这就要求奶牛养殖户树立一种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严格按照国家所颁布的各项文件《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安全工作的通知》等来进行标准化养殖。日前重庆万盛区针对这点召开了2011奶牛奶牛养殖户的培训会,来进一步提高奶牛养殖户乳品安全生产的意识,切实保障鲜乳的质量安全。同时昆明市也拟建30个标准化奶牛场,可见安全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

1.2 养殖模式的限制

奶牛的养殖模式对我国奶牛饲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很多奶牛饲养场实行的个体、散户养殖模式,各自为阵,相互之间没有实行合作化,缺乏集中管理和养殖,难以产生规模效益。制约了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实行“企业+基地+农户”是今后奶牛养殖产业化的主要发展模式,实行合作化,对于改变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的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在集中养殖模式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四川省洪雅县,在2010年,洪雅县被评为四川省畜牧业重点培育县。全县畜牧业产值达13.08亿元,其中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65%。

1.3 管理方式的限制

目前我国很多奶牛饲养实行粗放型管理方式,所有 奶牛种类实行统一的管理方式,并没有区别对待,从而导致奶牛的配种受胎率低,奶牛品种质量差,改良效果不明显,抗风险性差,容易产生各种疾病,同时也造成奶牛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均较低。实行散栏饲养是未来管理方式的重大突破,通过个体区别对待,为不同种类不同时期的奶牛配备不同的机器和不同的管理人员,从而加强对奶牛的管理,增强经济效益。赤峰地区奶牛饲养实行的是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禹城市安仁镇王子付奶牛养殖小区实行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青贮饲草、统一销售服务和分户饲养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大大增加了其生产效益。

2 饲养奶牛的市场前景探究

2.1 奶牛产量市场前景广阔

奶业是关系到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牛奶的产量和消费量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结构优化程度和国民的营养状况。我国奶类总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1.9%左右,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3,差距极大。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把奶业列入突出发展的产业,国内乳品市场的规模也在以25-30%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奶牛养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有些省份还提高资金和技术支持,比如象山、宁海、奉化三县(市),及江北区市奶牛集团十八牧场,由市财政补助80%,县(市)区财政补助20%。其他县(市)区,市财政补助20%,县(市)区财政补助80%。同时,省级财政还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贷款贴息,给予养殖户系列优惠贷款政策。同时各种标准化生产技术、无公害技术、集中经营管理方式的发展、挤奶设备的引进,大大的增加了我国奶牛养殖的产量。提高了奶牛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扩大了奶牛养殖的市场前景。

2.2 人们对奶制品的需求量大,奶源供应紧张

我国牛奶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是最低的,而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对奶制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部分消费者对奶制品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原始阶段,他们期待更好更优质的奶制品的出现,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含有有益细菌、维生素、钙和活性物质牛奶。目前我国的奶牛养殖技术越来越发达,加上国家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能够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牛奶质量的要求。同时我国存在大量的潜在的奶制品消费群体即农民。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认识到牛奶对他们即他们的孩子生活的重要性,如果将农村奶类消费从“奢侈品”转变为“必需品”,那么奶牛饲养的前景将非常大,市场非常广阔,奶源供应紧张。目前,我国昆明市奶源供应处于基本满足但偏紧状态。

参考文献

[1] 郭善民,唐华仓,余杭,王灿,赵翠萍,马恒远.我国奶牛饲养的损益点测算和竞争潜力分析[J].经营管理,2011,(03).

[2] 刘天睿.我国农村乳制品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研究[J].奶业经济.2010,(07).

篇11

1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1.1总体发展概况。1.1.1福州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渔业占主体。2015年福州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618.10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4.74亿元,增长4.0%。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4.87亿元,增长4.0%,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为28.1:2.9:9.9:56.0:3.1。可见,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1.1.2农产品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图1可看出,2000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主要以水产品和粮食为主,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82.63%,接着是园林水果和肉类,分别占农产品总量的7.62%和7.48%。2015年,虽然各类农产品产量都有所增长,但农产品结构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蔬菜和水产品是主要的农产品产量,两者占农产品总量的78.80%。粮食产量的比重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38.11%下降到2015年的7.28%。肉类产量的比值也略微下降,从2000年的7.48%下降到2015年的3.31%。2015年统计的农产品种类相比于2000年,多了蔬菜、食用菌两类种类,少了甘蔗这一种类。因此,在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图12000~2015年福州市农产品产量结构变化1.1.3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发展较好。2015年,福州市拥有23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包括53家挂牌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和7家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此外,福州市还拥有57个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13个国家级及42个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可见福州市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已有较好的开端。1.1.4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较好。2015年,福州市已建成各种休闲农场和农家乐分别达到175家和298家,比上年增长7.4%和9.2%。休闲农场、农家乐接待的国内外游客数量达到890万人,并带动了9600人就业。可见休闲农业在福州市已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2各县(市)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现状。1.2.1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发展水平不一。从图2可看出,2015年,连江县的第一产业GDP总值最大,达到119.93亿元,其次是福清市。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都有不同程度地增长。其中,连江县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356%;其次是永泰县,增长了297%。图22000~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第一产业GDP发展1.2.2农产品产量结构各不同,地区特色明显。从图3可看出,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总产量差异较大。其中,福清市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大,达到145.69万t,其次是连江县和闽侯县。罗源县的农产品总产量最小,达到40.39万t,仅占福清市农产品总产量的27.73%。2015年福州市各县(市)农产品结构也各不相同,地区特色明显。沿海县(市)如平潭县、连江县、福清市、罗源县、长乐市、福州市区等,水产品的产量较大,比重也较高。其中,连江县的水产品总量最大,达到94.68万t,占连江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29%。其次是平潭县,水产品产量达到44.15万t,占平潭县农产品总产量的79.08%。结合图2可得,农产品产量高,经济效益不一定好。因此应积极引导农民生产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

2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存在问题。2.1.1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农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福州市整体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但各县(市)之间的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很多乡村农业经济仍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事农业活动人员较少,农田荒废现象严重。应积极引导农民从事高经济效益的农产品生产活动,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民积极性。2.1.2乡村农业企业发展不完善。虽然福州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发展,但乡村农业相关企业发展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产业带动能力弱;特色产业小而散,规模效益不明显。2.1.3新型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加大发展步伐。尽管福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已呈一定规模,但福州市休闲农业起步晚、缺特色、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没有很好发挥休闲农业的特色效能。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发展缓慢。2.2原因分析。2.2.1乡村未充分合理规划。很多乡村缺乏专业的乡村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有效引导。具体体现: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缺乏有效科学论证,未充分结合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地缘环境及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未充分挖掘、凸显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优势,包括山水资源、民俗风情、人文内涵等优势,规划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乡村建设缺乏合理有效的科学规划,导致了乡村农业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农民积极性不高,较多农田荒废。2.2.2乡村农业企业产业升级不明显。乡村农业企业,由于资金不到位以及企业管理未进行转型发展等原因,导致乡村农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明显,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2.3宣传动员不到位,农民积极性未调动。部分乡村尚未正确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宣传动员不到位,没有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丽家园的有效措施。2.2.4新型农业发展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福州市新型农业发展较缓慢,缺乏有效规划和引导,往往是“小而散”发展,同质化现象明显,没有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明显、产业链完善的农业发展新形式。

3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策略

3.1合理规划,推进农业多功能化转型,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要在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动力,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并积极加入创新元素,提高产品品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业多功能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农业,为福州市第二、三产业的繁荣奠定基础。福州市是一个临海靠山的城市,农业的转型发展应当走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路径。山区农业可以集生态治理、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休闲养生发展为一体的山区乡村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加快转型发展。海洋农业应充分利用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滨海资源和海洋渔业资源,大力发展集滨海休闲旅游、滨海休闲运动、海洋渔业等为一体的蓝色休闲农业。3.2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是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应加强对农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的支持和建设,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技服务、农业保险以及农产品现代流通等。农业综合体是以农业为基础,融合工业、商贸、旅游、文化、创意、地产、娱乐、康养、会展、博览等三个以上相关或支持产业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区域性、创新性的产业综合体。大力发展农业综合体,可以充分整合乡村资源、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效益,从而促进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3.3激励创新农业人才的成长。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协作联动,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以及相关的科研院所的合作,集聚社会的农业创新人才资源,对企业、农民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企业家及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造就一批有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3.4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以信息和技术为载体,建设、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农产品信息、农技信息以及农业相关政策的搜索、咨询、传达、解答等服务,确保信息畅通的传递。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及时获取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开拓农产品产销渠道。进一步使用物联网监控农业安全生产、跟踪生产过程及销售过程。借助互联网平台,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为传统的农业产品创造出新的价值。

4结语

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当前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海陆兼备的区位优势使得福州市农业和渔业发展占主体地位,新型农业已形成初步发展规模。但福州市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参差不齐,乡村农业企业以及新型农业仍需加大发展步伐。因此,福州市仍需积极加大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步伐,合理规划,积极发展山海特色新型农业、农业综合体以及“互联网+”农业等,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乡村农业经济转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针对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具体环节或具体农业发展形式进行详细、专门的分析研究。

作者:林巧莺 李子蓉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家财.论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转型之路[J].中外企业家,2015(33):17-18.

[2]李强.国外农业经济转型研究[J].世界农业,2013(8):42-44.

[3]杨思思,谢德体,骆云中.生态约束下丘陵山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布局及策略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6(10):103-108.

[4]张雷,何云峰,赵文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试点太谷县创意农业发展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6(6):248-250.

[5]于法稳.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16(1):13-15.

[6]邓章源.互联网农业发展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5(7):19-20.

[7]厉无畏.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2(6):1-5.

[8]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110.

篇12

结构调整进展顺利

1995年,溪坂村迎来了机遇:漳州市人民政府拟定在溪坂村马口为中心点,创建百里干家万亩花卉走廊。由此溪坂村快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溪坂人开始追寻新的经济增长点,大规模发展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朝阳产业的花卉苗木业。1999年首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博会成功召开后,政府先后引进了国内外多家花卉企业落户溪坂,如今溪坂已有上百家企业从事花卉科研、引种、生产、销售等业务,为溪坂花卉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和强大的推动作用。几年来,漳州政府为做大做强漳州花卉产业,提升花博会对外影响力,斥巨资完善花博园的配套建设和加大宣传力度,交通更加四通八达,溪坂花卉品牌优势更加突出,实现了成为富民产业的目的。

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溪坂主要的经济来源以种粮和收水果为主,花卉苗木产业形成后,成为溪坂村农业经济创新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

近年来,溪坂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中,花卉苗木收入占到90%以上。溪坂花卉苗木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之快,关键在于做到了产、供、销一条龙发展和依托已有的规模优势。溪坂村现有花卉苗木4500亩,主导品种有大树移植苗、树桩盆景、绿化地被苗、耐寒棕榈科植物、观赏竹类以及进口绿化树种等。花农从事苗木种植业历时十多年,走过了启动期――生长期――成熟期的奋斗过程,拓宽了销售领域,诚信经营理念得到肯定,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和栽培技术水平。

在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许多花农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到外地承包土地发展苗木,他们的经验也影响并带动着周边邻村加入到发展苗木产业中,有的邻村农户还与经验丰富的花农合作经营,不仅规模扩大,而且产品多样化,满足了市场需求。与此同时,一些搞营销的有识之土也纷纷外出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大胆引进新品种,如花叶良姜、红花木、八角金盘、黄金宝树等。头年春季引进种植的黄金宝树培育于25cm的塑料袋,第二年每株的售价高达20元,目前已成为城市绿化的主要产品。

篇13

关键词:农产品;特色;国际营销;品牌;意识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集中精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农产品特色经营的基础。结合资源条件,发展精细农业。我国地域辽阔,物种丰富,各地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经济作物,因此,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一定要围绕资源做文章,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优势,切实把农业办精、办特、办活。要站在国际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高度,去寻求各地的最大比较优势,去定位农产品的最佳发展品种,切实把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种养业。我国的优势农产品目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和畜产品等,这些农产品在出口方面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特别是畜产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40%,具有明显的优势。要突出重点,培育具有明显出口竞争优势的名优茶、瘦肉型猪、蔬菜、花卉、畜禽、淡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特色种养业;开发同一产品的不同用途,满足差异化的需求。目前我国的粮食生产(如玉米、小麦等),各具优势。针对各种用途而生产的农产品,经合理调配拥有广阔的市场。比如不同品种的柑桔,有专门用来榨果汁的,有专门供应水果市场的;不同的玉米品种,有的只能作饲料,有的则可以提取生物保健品。合理开发同一产品的不同用途,既可以相对分流一般品种,缓解品种单一的压力,又可以更好地满足国际市场的差异化需求。

二、注重品牌特色,发展区域经济

品牌特色就是农产品经营者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建立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个性特征的品牌。突出民族品牌的经营,是农产品国际营销者正确的选择。民族特色品牌的经营有助于促进产品销售,树立产品形象;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品牌消费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培育顾客的忠诚度;有利于带动新产品的销售,扩大产品组合。农产品品牌特色的实施方式:改善和提高农产品品质,是建立品牌特色的基础。要坚持以优良的品种、优秀的品质去拓展市场,争创农产品的质量品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要大力发展具有品牌效应、规模效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种养业的提高。要优先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特别是外向型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注重科技进步,发展绿色农业

科学技术是重要生产力,要发展以绿色产业链为主的特色农业经济,必须加快形成与农业产业链相适应的农业科技链。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流通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层次的提升和知名品牌群的形成。学习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要大力推行农产品全程的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拓展目标视野,积极按国际惯例开展产品认证和质量管理认证,努力创新国际一流标准。按照安全、优质、环保和高效的要求,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开放力度,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要注意外引资源,积极与外商合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可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农民走出国门,到国外兴办种养业基地和初级加工项目,拓展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四、根据目标市场,发展营销战略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要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周边国家,实施从本土化到区域化的营销战略。美国、欧洲、日本是重要的潜在市场,是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出口增长的目标市场。欧盟东扩后,为我们开拓这一市场提供了条件,欧盟的新成员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平上与老欧盟成员有一定差距,在对食品消费需求方面更适合绿色食品,这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提供了机遇。

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是适宜进入的区域市场,如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这一市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成本相对较低,一些成长中的绿色食品企业和A级产品可先选择这一地区出口。容易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些国家的市场条件、国民收入、消费水平、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与我国相当,一些中小绿色食品企业可将A级绿色食品定位于这一市场,逐步扩大出口,并且逐步扶持重点企业和产品的出口。企业的产品是否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还要研究国际市场;既要着眼现实需求,也要着眼潜在需求,重点发展有特色的或市场前景广阔的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主要是强调要立足现有基础,并进一步挖掘出潜力。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把这些比较优势发挥出来,转变为竞争优势,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在选择重点企业时应考虑该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与出口国的同类产品比是否有比较竞争优势,以及企业持续的创新和综合实力的持久性,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其业绩;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该企业实力是否有满足出口国需求的潜力,以防止市场开拓后,因供给不足,使他国竞争者趁虚而入。

结束语

我国农产品经营企业要善于利用外国企业在全世界建立的销售网络,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市场风险大。因此,我国要把绿色食品营销战略重点转移到东北亚地区,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在东北亚地区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和针对不同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此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正明,张喜民.国际市场营销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篇14

一、培育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基地

培育主导产业应当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区域化效应,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

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优势

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充当市场的载体和媒介,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千家万户。企业应一头向市场延伸,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疏通流通渠道,开辟国内外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兴办生产基地,从而把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龙头企业,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降低风险。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重视品牌效应,做好龙头企业的宣传包装工作,树立龙头企业的形象,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农产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