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物流工程专业概述范文

物流工程专业概述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3 11:32: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物流工程专业概述,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物流工程专业概述

篇1

1 交通运输专业开设《物流工程》课程必要性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面知识,以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物流工程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工业工程、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物流工程主要有规划管理和运行管理两个任务。在交通运输领域,设计大量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运作管理,属于物流工程领域。一提到物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货物运输。因此在交通运输专业具有开设《物流工程》课程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物流工程的理解不一,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并且物流工程教学计划需要结合交通运输专业的实际情况。根据交通运输的知识能力要求,同时考虑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对于物流工程课程的讲授,应该结合具体行业需求。各行各业都有对物流工程知识的需求,但是,交通专业人才侧重点不同。讲授物流工程,需要结合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生产制造型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对交通运输人才需求量较大单位的具体案例,进行授课。

2 《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考虑目前实际的教学状况,交通运输专业背景,和《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需要考虑建设一支了解物流工程现状和发展的师资队伍,实现与卓越计划、flexsim软件辅助和多媒体教学三结合。

2.1 建设校企联合的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教师是关键。要通过校企联合,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教师要有计划本文由收集整理到物流企业进行学习,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如物流装备制造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企业、物流中心、大型制造企业的物流部门等,在这些企业进行一个时期的学习,了解社会上物流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对物流工程的具体需求。利用假期或其他时间,参与物流企业各种实际项目,积累实践经验,并了解物流工程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也可以从各种物流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2.2 课程教学与卓越计划相结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二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流工程》课程教学,要实施案例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校企合作中企业在国际化信息化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目前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作为真实案例呈现给学生。真实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够客观了解行业发展实际状况,熟悉具体操作流程,提高学生综合理解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个人实践能力。

2.3 课程教学与flexsim软件辅助相结合

flexsim是美国flexsim公司开发的,基于windows、面向对象的、用于建立离散事件流程过程的仿真软件。flexsim应用深层开发对象,这些对象代表着一定的活动和排序过程。要应用模板里的某个对象,可以用鼠标把该对象从库里拖出来放在模型视窗。每一个对象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速度、旋转和一个动态行为(时间)。对象可以进行创建或者删除,并且可以彼此嵌套移动,它们都有自己的功能或者继承来自其他对象的功能。这些对象的参数可以把多有制造业、物料的处理和业务流程快速、高效、轻易的描述出来。同时flexsim的资料,结果和图像都可以利用excel表来读取和输出,可以从生产线上读取实时资料用来分析功能。flexsim也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实体对象,从而满足用户自己的要求。

使用flexsim仿真软件进行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让课程内容全面丰富。教学过程中加入flexsim仿真实例后,教学更直观感性,参与性强。掌握了该软件的使用后,学生可根据实际物流工程系统的任务和要求,设计决策变量,设置参数进行任务分配并运行优化,提高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2.4 课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有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适当的、先进的教学方法既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变化发展,增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在《物流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众多的物流设施设备、电子产品、规划设计,如果采用传统教学,学生一方面对单纯的文字表述没有兴趣,另一方面也很难想象出具体的实物和规划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各种物流机械设备的外观、参数、类型、特征,讲解规划设计原理、软件开发思路、程序具体运行、参数如何设置、达到什么效果。考虑《物流工程》课程具体章节的实际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优点,多种教学方式并存,就能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

篇2

关键词:物流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优化;对策研究

一、物流工程概述

物流工程(LogisticsEngineering),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我国现代物流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

物流工程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具体的工程领域包括:包装工程、储存工程、输送工程、装卸搬运工程、配送工程、流通加工工程、供应链工程等。

二、物流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物流管理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因此项目管理思想在物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也非常有限。项目管理制引入物流行业时间不是很长,被物流行业所认可却是在近几年时间。起初,物流公司只是模糊地认识和理解,并没有完全按照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流程去管理物流项目,甚至停留在原始的营销管理或者传统的管理模式。大部分物流企业组织管理架构中并没有项目管理的职能和设置,也没有项目部。项目管理要求组织管理架构的扁平化和横向化,而现行物流公司其组织架构的重叠和垂直化是造成项目管理在物流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随着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项目管理这种当今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逐渐在物流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物流工程本身是开放型、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的系统,物流工程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物流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就项目管理的具体内容而言,对项目管理内容体系在传统物流供应链中的讨论已较为充分,但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的计划、实施阶段,对物流项目的评价、检验则探讨较少。另外,国内外对物流工程的项目管理研究多局限于局部的阶段性流程分析(比如成本控制方面、第三方物流企业方面等),缺乏对完整的物流工程的全局流程优化的研究。

三、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物流工程优化

目前来讲,要加强物流工程的管理,完善项目管理思想在物流工程中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第一,加速完善和制定有关物流工程建设标准。集中力量和人才,加快相关标准的编制,可由相关行业协会牵头,联合具备规模和能力的物流企业、多年从事物流工程的专家和工程管理人员从事相关工作。该体系框架要在全面分析各专业国内外技术和标准发展现状、趋势的基础上,完整地提出各专业标准项目名称和具体内容,确立每项标准在标准体系中的位置,为实现在标准项目确立上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突出解决重要标准的缺项问题,避免标准编制中出现的内容交叉、矛盾和低水平重复劳动等现象。

第二,建立基于项目管理的柔性组织机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大都是以项目的形式存在的,同时,物流企业又必须积极准备一系列影响其发展的项目开展与推进。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方式已很难适应物流企业开展项目管理的需要。为此,物流企业要按项目进行管理对组织结构和组织体系进行调整:首先,组织结构扁平化。扁平的组织结构层次少,信息传递快,组织适应性强,较大的管理幅度有利于员工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其次,常规性组织和虚拟组织结构的结合。受开放型的项目推动,物流工程中往往需要成立临时性的组织机构(大都由常规组织机构重组或抽调形成),即虚拟组织结构,需要柔性的组合、匹配以完成工程开展。

第三,在物流工程管理等建设领域服务性机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由物流工程咨询服务企业为有资质的企业提供二次服务,以完成业主所委任的工作(工程咨询、工程监理、造价管理等),或工程建设方单独招标工程服务性企业,为物流工程项目提供专业性的咨询服务。

第四,加快专业人员和人才培训。首先要对近年来毕业的物流工程类专业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引导性就业,充分发挥他们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建议在物流管理、系统工程等专业中增加物流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对物流工程建设方与工程服务性机构的人员增加培训再教育。

四、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物流工程项目有很广阔的市场,有待进一步去开发利用。物流工程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是也有许多因素严重影响物流项目的开展。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行业的发展,需要以项目管理的思想对物流项目加以系统的分析、改善不利的因素使之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史新峰.我国物流企业项目管理的问题研究[J].综合运输,2009(11).

2、王书堂.医药工程项目管理初探[J].中国工程咨询,2010(8).

篇3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了从全球供应链或国际供应链的视角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讲授,其间又融入了国际物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实战经验,如:保税物流、供应链金融、物流管理咨询方法和方案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供应链方案设计与策划能力的国际物流人才,教学内容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国际物流管理的背景及框架内容进行概述;第二章国际性产品设计、第三章国际企业原材料管理、第四章国际企业生产管理、第五章全球配送管理、第六章国际企业库存管理和第七章国际运输管理,主要从企业全球化物流运作的观点出发,涉及从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配送、库存和运输直到消费者手中国际物流的整体管理流程;第八章海关作业管理,主要是通关作业内容的介绍;第九章逆向物流管理,主要是涉及整个国际物流运作过程中原材料、产成品及其他物品的逆向物流运作所涉及的问题及相应的管理方法;第十章保税物流与国际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保税状态下的物流管理及运作方法,以及国际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资金流的管理等相关知识;第十一章国际物流整合规划,主要是利用前面章节的知识对国际物流管理进行整合规划;第十二章国际供应链的咨询方法和方案设计,主要是讲授将国际物流各个章节和之前所学的各种课程集成起来,针对企业供应链物流流程进行诊断咨询,从而提出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流程和方法。其中,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的内容,是根据国际物流的前沿知识和应用新增而成,同原章节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此项改革主要解决了目前国内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统一且不科学的定位,实现了内容和体例的创新。

2《国际物流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各章节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整体课程上采用CDIO工程教育式的教学方法。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创立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与学习”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

经过国内外几十所高校的探索与实践,充分证实了CDIO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学生的项目应用与设计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国际物流管理》是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包含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库存控制、海关业务、产品与包装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诸多知识,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供应链方案(项目)设计与策划能力的国际物流管理人才。

由于基于“理论+案例”的传统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无法实现上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CDIO国际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07年起,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上大胆且创新性地采用了CDIO国际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即课程讲授伊始,首先提出一个国际供应链的项目设计要求和背景。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有效地集成此前所学的各门课程及本课程各章节的知识,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通过PPT演示汇报各自的项目设计方案。

通过该教学法的改革,使学生们切实掌握了物流的系统性,以及将以前所学的各个看似孤立的课程或单元集成起来,针对实际的国际物流项目,提出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也解决了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法的难题和不足。学生真正掌握了国际物流的内涵和精髓,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实战和项目设计能力、创新与系统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论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经济学、管理学与工程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需要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多学科的知识结构。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分析与设计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整体思路。但这恰恰是物流管理专业所需培养的目标,也是目前我国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才的素质要求。

篇4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篇5

关键词:物流学 学科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1 引 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 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 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 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篇6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4]徐天亮,本科物流类专业设置体系与培养分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c

篇7

(编号:gjd-07028)研究成果

[摘要]回顾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合作办学历程,简要归纳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培养民航运输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民航运输

一、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航合作办学概述概述

上航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85年的上海航空公司,是中国国内第一家多元投资商业化运营的航空公司,2002年10月在上海证交所正式上。成立后的上航面临民航专业高学历员工匮乏的窘境,当时民航专业院校全部归属民航总局系统,毕业生主要提供总局系统的各大航空公司,地方航空公司引进人才比较困难,也没有引进人才的优势。上航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协商校企合作办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1994年5月18日经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批准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立航空运输学院,就此,在上海乃至全国首家非民航总局系统的专门培养民航运输专业人才的学院应运而生。

目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已连续6次续签了校企联合办学议书,学院按照民航企业的实际需要,调整专业培养计划,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根据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民航运输人才培养与民航业需要的零距离对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专业方向逐步拓展,专业与产业之间达到比较好的链接效果。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被评为十大“中国高校一大型企业合作典型案例”之一,荣获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民航运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1 校企合作办学正成为航空运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航空运输学院,是由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校企产学合作,以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三大学科为主体,培养民航运输专门人才的二级学院。

2 突出实践创新能力是航空运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在传统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实践教学是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验证。因此,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是依附于理论教学的,这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了运用能力的培养。成功智力理论认为,个体成功智力的发展,包含了大量个体缄默知识和技能的参与,可以说,没有缄默知识的参与,就不会有个体实践能力的发展。然而,缄默知识的获得是很难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加以传递的,在很大程度上,它只能通过“身临其境”的实践学习,从中亲自感受和体验到一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缄默知识,为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重要的知识平台。

校企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全面的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并由企业指定指导老师参与带教,为培训教师和接纳学生实习锻炼的实习基地提供了优良的生产实践场所。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学院还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航宇科普中心、上海飞机制造厂、柯莱货运,东方远航物流、春秋航空公司,上海国际货运航空公司等单位开辟实训基地,使学生可通过在机场,航空等企业各个岗位的实习,亲身感受到了民航运输业的运作方法。另外,学院的实验中心由于突出的航空知识科学普及的教育作用,被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科普基地。

通过采用产学研交替或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实行3+1或2+1+1或2+1学制,克服了民航教育与民航实践的脱节现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如:飞行技术专业,校企双方通过“3+1”或“2+1+1”模式的探索,将第四学年的飞行实践教学环节按航空企业的实际要求,全部安排在海外训练基地进行:空中乘务专业,校企双方通过2+1模式的探索,将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与公司的培训要求相衔接,将第三学年的课程全部安排在航空企业进行,内容包括原先聘请公司方讲授的课程、实习环节以及中国民航局规定的岗前培训等,尤其可贵的是有登机实习的机会。

3 实验室建设是航空运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民航运输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获得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对于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全方位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职业技术的能力。

为此,学院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通过与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依托校现代工程实训中心,建立了一批培养创新能力的专业实验室和交叉型综合实验室,如航空货站模拟实训实验室、航空物流案例分析室、民航客货运实验室、航空机务CBT实验室,航空发动机实验室,飞机拆装实验室等,并由企业指定指导老师参与带教,为教师培训和学生实习锻炼提供了优良的生产实践场所。

4 职业导向课程设置围绕民航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优化。目前,民航企业紧缺的岗位多达数十种,对各类服务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都有需求。仅航空公司和机场,就需要空中乘务、国际客运、国内客运、航空物流、飞机维修、安检,航空服务,载重平衡、生产调度、市场营销……各类岗位分得极细,仅技术商务类岗位就多达70几种。另外民航企业技术含量高,设备、技术更新快的特点。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中要积极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扩充。

从上表工商管理(航空经营管理)和物流管理(航空物流)两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特色课程的统计情况可以发现:学院提供了大量的学科基础选修课和专业特色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此外,邀请民航领域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如《航空电子设备》、《波音737基础》的双语教学等,较好地适应了民航业岗位细分,技术更新快的职业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虚拟库存;物流配送;信息技术;物流行业

一、虚拟库存管理技术概述

虚拟库存技术是指将自身在未来生产运营所需的原料、生产要素等建立相关的信息,对其名称、规格、价格、数量等信息进行仔细的统计和整理,在需要时对信息进行筛选,并以这些信息为依据进行原料和生产要素的调动。虚拟库存的特点是不占用实物空间,也就是在仓库内不一定存在这一资源,但是出现资源需要时,社会资源就成为一个大的仓库,因这一仓库储备都是虚拟性的,也因此将这一储备称为虚拟仓库和虚拟库存。虚拟库存发挥自身的效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固定的经济状态下才能真正出现虚拟仓库和库存的管理意义。首先,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是虚拟库存技术的技术基础,在技术的支持和不断拓展中优化虚拟库存技术;其次,需要稳定的市场环境,尤其是买方的市场环境,稳定、有序的市场环境也是虚拟库存实现的重要外部环境;最后,企业自身的组织方法也对虚拟库存管理技术有着更加直接的影响。只有所有条件都具备时,虚拟库存技术才会在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虚拟库存管理技术在国内发展现状和趋势

物流行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逐步兴起并壮大,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摸索着逐渐适应市场,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问题,物流信息系统分散、物流信息共享性比较低、管理标准不一致、基础设施分布不均匀等现象,都能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薄弱。我国人口数量众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目前的技术水平还没有完全将物流行业的经济价值激发出来,需要大范围地建立起一个完善、畅通的物流配送系统,改善物流信息传递不及时、运输效率低下的缺点,通过虚拟库存管理、协同配送等组织管理手段,使资源配置更加专业化,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节约时间成本,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虚拟库存管理技术与协调物流配送能够实现各环节的流畅运作,实现产业的整体性,为改变物流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虚拟库存管理及协同物流配送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物流行业服务质量。物流运输行业从产品上分析属于服务行业,服务的质量是企业和组织体现竞争力和整体水平的关键,在激烈的物流行业竞争中,快捷、安全的特点才能真正使物流行业得到客户的认可。虚拟库存管理以及协同配送能够为企业提供精准的信息,减少组织安排的时间,在保证安全的情况能够更快速进行工作的流程,从而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将运输、配送、储存等多种功能同时发挥,扩大物流运输行业服务领域,让物流运输行业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虚拟库存管理及协同物流配送为物流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成为拉动整个行业服务质量的动力。

(二)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虚拟库存技术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优越性,这一优越性表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减少成本,虚拟的库存只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操作和控制,并不会真正占用企业的仓库空间,为企业节约了一定的生产成本。其次是产品不会积压、过期,虚拟库存中的资源都有详细的信息登记,在产品的调用过程中,不会出现产品过期的现象,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对于企业而言,利用虚拟库存管理技术可以规避囤货的风险,减少资金的投入,以整个社会资源为库,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需求和周围市场的变化,进行库存产品的调整和交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为企业自身的生产环节节约更多的成本,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济生产目标。

(三)实现管理模式的调整。虚拟库存管理技术以及协调配送理念的运用和构成,能够促进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一体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使得原来的配送系统出现质的改变,从原来容易造成积压的各级仓储和运输逐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成网络的虚拟库存,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对整个配送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反馈出运营过程中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解决和调整,为自身的服务和工作提供时间保障,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在相关产业链条的形成道路上逐渐培养管理者之间相互配合的默契,在竞争与合作中相互提高,从而实现“双赢”,在增加相关企业集成程度的同时,提高各个企业的工作效率,为实现中国市场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发挥重大作用。

四、结论

虚拟库存管理以及协调配送在新兴的物流行业中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积极效用,为提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规范化、一体化的引导性作用,为未来的行业集成、相关产业链条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从虚拟库存管理技术的概述、国内发展现状与趋势、虚拟库存管理及协同物流配送的重要意义三方面进行论述,更加细致地了解虚拟库存管理的优越性以及协调配送理念在实现市场一体化中的积极作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库存管理技术与管理工程技术相结合可以为我国的大型物流运输、远航企业、铁路系统、民航服务行业等带来更多的价值体验,这一技术的推广将会为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技术模式创新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田红英,黄远新.基于虚拟库存管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资源集成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2.8.

[2]毛良伟,邓辉舫.虚拟库存管理及协同物流配送技术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2.

[3]张阐军,杨明忠,郭顺生,刘雪红.基于虚拟库存的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2.

篇9

关键词:物流;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应用

在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随着建筑大军数量的不断膨胀,国家定期不定期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等,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是迫切而必须的。

一、现代物流思想概述

(一)物质资源管理

物质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活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物资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合理地组织物资的订货、采购、运输、储存、收发等工作,加速物资的流转,减少物资的损耗;监督和促进生产部门合理地、节约地使用物资;合理地回收和处理包装物及生产废弃物,避免污染环境。

从生产的需要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出发,认真搞好物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物资是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物资基础,只有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不断扩大;其次,搞好物资管理工作,能够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物资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敏捷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现在流行的物流一词英语为logistics,也就是后勤的意思。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当时的概念是指实物配送,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 (pd)一词,是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后勤组织成功地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球各地,使得美军能够实施全球化战略。战后,随着美国企业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实物配送(pd)物流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由于logistics被美军成功地用于全球化后勤保障,于是这种面向全球化的新的物流理论、观念被引入企业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欧洲各国广泛采用logistics理论,90年代日本也开始运用logistics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许多知名的跨国企业已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组建了物流中心。

1980年,美国后勤管理协会将物流的概念定义为:“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库管理”。1997年,北京“亚太国际物流会议”许多物流专家对物流概念提出了新看法,共同认为物流已不仅仅是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等的整个物品物理性流动过程,包括为实现这一过程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和管理活动。1998年,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一个由原材料供应商、营运商、仓储商、生产企业、销售商、零售商、顾客组成的链式结构,包括物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理论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整合整个供应链的各个部分对物流进行系统管理,提高物流流动效率降低流动成本。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从思想观念上看,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

2、从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薄弱

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3、从操作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愿物资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

4、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物资人员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三是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三、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企业竞争的手段,除了技术的先进性,最有效的就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只有物流领域才是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同时,为了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企业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销售渠道和采购方式,而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特有的集成性和敏捷性,物流是企业经营敏捷性的重要物质保障,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有利条件下,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成本不断上升,材料费居高不下,资金周转越来越慢,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资资源管理落后,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鉴于对物流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是非常适合于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进行物资资源管理的,具体分析如下:

1、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施工业的物资流动确定性很强,更加容易确定项目物资需求。建筑设计完成后,物资数量种类就基本确定了,施工组织设计完成后,时间也基本确定了。

2、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使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方便。

3、建筑安装工程用的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以及使用量较大的一些大宗原材料比较容易和供应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供应链。

4、建筑施工企业所需的物资数量大,质量多,运输成本高,库存占用资金多,合理运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易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加速材料资金周转。

5、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大,合理运用当地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利于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用。

6、建筑工程现已有很多成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软件,以供应链管理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可进一步融入企业资源计划(erp)。

现代企业的走向是经济全球化和专业化,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专业化的第三方产品和服务。建筑企业同样也应融入这种大环境中,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长期稳定地形成供应链关系,即:供应商营运商建筑企业仓库建筑项目销售商客户,形成物流和信息流。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随着建筑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为建筑施工企业运用物流理论进行物资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从宏观战略上采取的措施

1、加强价值工程研究应用

在施工企业自身权限范围,以及合理的变更设计下,加强价值工程实践,删除冗余功能,减少材料无谓支出和浪费,同时研究新型经济实用性材料代替的可行性。

2、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3、建立战略联盟,发挥互补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市场快速发展,联盟重要性不言而喻。战略联盟可以减少渠道冲突,快速传递信息,降低渠道成本,突出共同价值和未来发展。建筑企业应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商,或者区域性销售商,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二)从微观战术上进行的考虑

1、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系统控制

(1)目标计划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可运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来解决。根据最终的计划,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要求。

(2)采购控制。采购需要开展的业务很多,必须对采购程序的各项业务建立职责分工,实行职务分离。加强对采购对象、采购量、合同签订、付款、货物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要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引入竞争机制,净化采购渠道。对采购物资应本着“择优布点、货比二家、先近后远、合理定价”的原则,以降低材料的买价和运输费用。要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强化纪检监督工作,杜绝采购人员个人为吃回扣、拿好处而不惜牺牲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物资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

(3)存储控制。在存储控制中,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得到最合理的采购周期、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结构。施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段时间以后,都会造成部分材料、配件的积压现象。为了在盘活库存、减少储备、杜绝损失浪费,不再造成新的超储积压方面,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物资定(限)额管理,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物流市场发展,不断探索材料“零库存”的可行性。

2、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

(1)科学定位。物资工作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应当定位于保供和创效。因此,不仅要建立可靠的物资供应与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保供的目标,更要致力于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节省物资供应成本,强化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建立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以实现创效增效的目标。

(2)科学管理。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因此,必须讲求科学,按施工企业物资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要吸收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管理思想精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各项管理职能工作,在物资管理目标上创新。

(3)以人为本。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目的的中介是人。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物资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其职责,更要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物资人员的聪明才智。要努力使物资管理人员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内供应链的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必须重视人才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式,多层次地加大对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吸纳大量有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3、构建现代化的物资管理体系

根据建筑市场的需要,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普遍实行“集团母、子(分)公司项目施工作业队”的运行模式,与之相适应,企业的物资体系应由过去的企业各级机构层层设置物资管理机构和施工现场层层设立材料厂、库变为三级管理机构,即决策、监督、管理层(母、子/分公司物管部门)采购供应层(各项目部物管部门)耗物层(各施工队)。

4、构建物资管理现代化的监控体系

(1)强化财务对成本的控制。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而所限,只有依赖于信息机构和自身的阅历对审核事项做出判断,从经济内容上看,不再限于原始凭证的完备及形式上,更应转移到数量和价格的真实性。

(2)全员参与监督。物资部门要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每季度将主要采购物资张榜公告,公告内容尽可能全面、一目了然。对有疑惑的事项,职工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五、结束语

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物流的概念被炒作的十分热门,但这不仅仅是一种炒作,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确实是有相当的科学基础和成熟的技术,也不乏成功的例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物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必须是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变革相适应。确定新的物资管理思想,建立高效的物资管理组织机构和供应体系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施工企业只有探索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物资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篇11

[关键词]工程项目 物流团队 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TE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067-01

工程建设项目具有项目投资巨大、施工周期长、施工现场复杂、变动性大、项目涉及的单位广、人员多等特点。通常认为工程项目中材料成本占工程项目造价的60%及以上,而物流费用占材料成本的17%左右,采用规范的物流管理手段,能有效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并降低不能按期完成项目建设的风险。

一、工程项目物流概述

通常意义上的工程项目物流指的是施工现场所有物料、零配件、设备等的采购、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发送、信息处理等全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保障在施工前及施工中的相关计划、组织、指挥及控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而国际工程项目物流是指一些大型专业的物流公路按照合同要求,为客户承担大型、成套工程设备的进出口和海外承包工程物流业务,提供从工厂到工地的“门对门”综合物流服务,是一种综合性的物流行为。国际工程项目物流包括从工厂的产品包装设计、单证制作、集港运输、保险、口岸清关、仓储理货、租船订舱,到进口国的口岸清关、多式运转,以及卸货、验货、交接等全过程的物流行为。

二、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中的角色分配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不同,物流管理的主体也不同,业主、货物供应商、施工总承包商、物流承包商等分别承担的责任也不尽相同。本文就海洋石油某天然气开发工程陆地终端处理厂建造项目(以下简称海油某终端项目)分析各角色在物流管理中的责任。

1、 业主的物流责任:业主是货物供应商的客户,为货物供应商提供必要的货物需求信息和材料规格要求,提供交货时间及运输要求,审核并监管物流承包商的物流管理程序,并提供必要的物流管理支持。

2、货物供应商物流责任:货物供应商为业主提供正确的货物,根据合同约定提供发货计划、准确的单证信息、正确的发货时间、正确的货物数量及规格。

3、施工总承包商的物流责任:施工总承包通过业主提供的施工图纸,组织施工,并提供物资需求。在业主所采购货物到达现场后,要协助业主对货物进行验收,并提供仓储管理条件,并对所有货物进行出入库管理。

4、物流承包商物流责任:物流承包商是海油某终端项目中物流管理的实际操作者。根据业主的指令,成立专业的物流操作团队,对业主所有货物进行一系列的报关/清关/运输/仓储等具体的物流工作。

三、物流管理的标准化与模式化

海油某终端项目中,采购了一些大型设备,多数为非标产品,且大多为进口产品,进口物资将会涉及到国际运输、报关报检、查验清关、仓储后勤等更多复杂程序。为了提高工程建设效率与质量,降低工程建设风险,从而实现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项目组了成立专业的物流管理团队,建立物流管理的统一标准与模式,并及时处理好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建立优秀的物流管理团队

作为招标过程的延续,将物流管理纳入前期与供应商的合同谈判中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工程项目招标开始过程中,就应该成立专业的物流管理团队,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方式建立优秀的物流管理团队,是保证物流项目能够顺利执行的根本。通过以上方式获得具有物流管理能力方法和物流领域专业知识的员工,切实保证有相应的物流行业的高级人才可以对物流环节进行把关,能够审核物流方案是否合理优化,并提高执行力。

2、物流管理的项目化管理模式

项目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进度、成本、质量等,项目管理的关键是对项目目标有整体和系统的认识,在相对划分的部门和不可分割的目标之间寻求平衡和一致,以使此三大目标最佳的实现,以满足项目干系人的需要和期望。物流管理中的项目化管理模式是借鉴项目管理的方法,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在计划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以提高完成的效率和效益。成功的项目管理是要在项目的生命周期进行流程化的管理,对项目干系人进行组织管理,在全过程实现绩效管理。项目管理既注重目标的实现,更注重过程管理。项目管理过程分为项目启动、项目计划编制、项目实施、项目控制和项目收尾等一整套工作流程。

而在海油某终端项目物流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的模式同样适用物流管理工作。启动专业的物流管理团队,建立物流管理标准化制度,编制物流管理过程计划,并在物流实施过程中,要求业主、总包商、分包商、供应商的全员参与。物流工作执行期间,依托制定的标准工作流程,使用固定的工作模板,利用项目管理的技术和工具来支持物流管理。包括物流过程中利用关键路径法计算并管理物流周期,利用工作分解解构WBS将物流工作分解并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责任人,使每项工作有管理人、有协助人、有执行人、有统计人、有支持人,从而使物流管理计划的执行具有可控性。在物流过程控制阶段,可利用周/月例会制度、三级预警制度(执行人、监控人、管理人)、专题专项讨论制度、定期总结制度,及时跟踪物流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信息并应对临时紧急突况。在项目物流收尾阶段,完善工作程序,妥善保管物流工作相关文档,总结经验教训,使其成为工程项目管理中过程资产的一部分。

3、建立物流管理信息平台

海油某终端项目物流和其他物流之间相比,其采购与运输的量都相当大,而且技术相当复杂,操作中又会遇到一些骤变的情况,影响操作的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如何使项目的物流总成本达到最低点,依靠传统的人工记忆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能保证货物正确的发运,单证正确的提交,货物准确交货并验收,以及保证货物的质量,就会导致重复时间的浪费,额外成本的增加,严重甚至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按期完工。因此,积极建立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和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非常有必要性。通过物流管理信息平台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将供应商、制造商、承包商等联合起来,同时在内部物流管理过程中,能有效地控制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有助于提高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大件物资的专项物流管理

海油某终端项目,其地理位置存在交通运输环境复杂多样情况,需对路况/水况作实地现场考察,制定排障方案、申请超限运输证、优化路线等。

1、运输前,派专人进行运输前方案复核。比如路面及地基现状,障碍物清障方案的可行性,车船捆扎方案的校核,制定严格的装载加固方案及搬倒、就位方案,认真勘测道路、桥梁及空中障碍等。

2、执行中,每个关键节点前,都需要召开现场安全会议。重申难点和分工合作要点,审核安全保障措施和应急措施是否条件成熟,各工种需要严格执行既定的安全规程。例如车辆捆扎的专业人员需要对封车情况进行反复确认,对比校核过的方案。

3、运输方需要对运输器具到位情况和是否符合适运输条件等进行提前落实,符合要求后方可交付实际运输操作人员。需根据每次运输的特点,组织具备相关操作经验的人员,配备满足作业要求的设备和器具,要有安全人员全程监控,并赋予安全监控人员一票否决的全权,一经发现安全隐患安全监控人员有权指挥相关人员及时整改。

4、运输操作人员应根据平时的演练规范化进行各项操作,如途中平稳行驶,减少制动,特别是紧急制动。途中产生较大震动后,停车进行必要检查。运输途中注意车板的横向摆动,调整车板水平,使摆动角不大于设备运输规格书要求。

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内外贸易加之物流本身也不断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发展需求,应合理制定相关的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管理方案,有效缩短物流的时间,最大化降低成本开支。同时,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解决物流意识加强、物流成本明确、物流责任体系建立等几个关键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具体解决工程项目中的物流问题。

参与文献:

[1] 王欣兰.物流成本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12

[摘要]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一个新兴的本科专业,很多课程内容还缺乏规范和科学界定,同时国际物流管理又是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单凭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难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国内外物流教学的研究,基于我国物流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界定,并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国际物流管理;教学改革;CDIO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76-02

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2001年后批准成立的新专业,较之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目前我国已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1]。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个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新专业,由于近年发展较快,整体师资较年轻且缺乏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经验,大部分教师均是刚刚毕业的硕士,或是从相关专业,如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等转入物流管理专业,既缺乏物流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也缺少物流管理专业所必需的系统化理论知识体系,一系列的教学问题不断地凸显出来,具体如下。

(1)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很多事情还不规范,教材也五花八门,即使教材名字相同,里面所述内容也不尽相同。如同样是《国际物流管理》名称的教材,有的教材讲述的是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有的讲述的是国际海运方面的内容;有的阐述的是国际货运方面的知识;还有的介绍的是报关和报检方面的知识。故对相应课程内容的有效界定和改革迫在眉睫。

(2)在课程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沿用过去传统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此种方法诚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论课程枯燥乏味的教学现状,但忽视了物流管理特有的“系统”特色,难以将以前所学的各个看似孤立的课程或单元有效地集成起来。如《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作为一门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综合课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各门课程及本课程各章节的知识,将国际供应链的各项功能或活动进行整合优化,设计一个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系统解决方案。单纯依赖以前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无法有效地实现该课程乃至于整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法上亟须改进和创新。

而反观国外物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法,则大多基于供应链视角和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法,使学生确实把握物流的系统性,并善于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进行一个一体化的供应链方案设计。此种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法的使用,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较好地达到了课程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综合以上国内外物流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物流教学存在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问题,故对国内《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4年,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走向成熟。《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改革试点课程,经过七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受到学院领导、同行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

1《国际物流管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了从全球供应链或国际供应链的视角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讲授,其间又融入了国际物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实战经验,如:保税物流、供应链金融、物流管理咨询方法和方案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供应链方案设计与策划能力的国际物流人才,教学内容一共分为十二章。

如图1所示: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国际物流管理的背景及框架内容进行概述;第二章国际性产品设计、第三章国际企业原材料管理、第四章国际企业生产管理、第五章全球配送管理、第六章国际企业库存管理和第七章国际运输管理,主要从企业全球化物流运作的观点出发,涉及从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配送、库存和运输直到消费者手中国际物流的整体管理流程;第八章海关作业管理,主要是通关作业内容的介绍;第九章逆向物流管理,主要是涉及整个国际物流运作过程中原材料、产成品及其他物品的逆向物流运作所涉及的问题及相应的管理方法;第十章保税物流与国际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保税状态下的物流管理及运作方法,以及国际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资金流的管理等相关知识;第十一章国际物流整合规划,主要是利用前面章节的知识对国际物流管理进行整合规划;第十二章国际供应链的咨询方法和方案设计,主要是讲授将国际物流各个章节和之前所学的各种课程集成起来,针对企业供应链物流流程进行诊断咨询,从而提出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流程和方法。

其中,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的内容,是根据国际物流的前沿知识和应用新增而成,同原章节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此项改革主要解决了目前国内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统一且不科学的定位,实现了内容和体例的创新。

2《国际物流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各章节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整体课程上采用CDIO工程教育式的教学方法。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创立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与学习”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2]。经过国内外几十所高校的探索与实践,充分证实了CDIO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学生的项目应用与设计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国际物流管理》是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3],包含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库存控制、海关业务、产品与包装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诸多知识,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供应链方案(项目)设计与策划能力的国际物流管理人才。

由于基于“理论+案例”的传统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无法实现上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CDIO国际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4]。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07年起,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上大胆且创新性地采用了CDIO国际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即课程讲授伊始,首先提出一个国际供应链的项目设计要求和背景,具体见图2。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有效地集成此前所学的各门课程及本课程各章节的知识,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通过PPT演示汇报各自的项目设计方案。通过该教学法的改革,使学生们切实掌握了物流的系统性,以及将以前所学的各个看似孤立的课程或单元集成起来,针对实际的国际物流项目,提出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也解决了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法的难题和不足。学生真正掌握了国际物流的内涵和精髓,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实战和项目设计能力、创新与系统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论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经济学、管理学与工程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需要一个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多学科的知识结构。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和分析与设计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整体思路。但这恰恰是物流管理专业所需培养的目标,也是目前我国企业急需的紧缺人才的素质要求。《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改变目前我国物流教学的现状、培养我国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联辉物流管理专业KAQ-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3(5):5-8

[2]林燕基于CDIO的管理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3]杨霞芳,卜雷,杨晟,等《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物流科技,2007(5):147

篇13

    目前,我国物流学学科体系是由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构成的,每个学科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内涵、目标和特点。我国物流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学科专业的设置渐趋完善,但在专业培养方向上,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大多是粗放型的,在精细化、专业化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非常相似,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只有部分院校根据发展定位与资源优势在方向上有所侧重,比如与海洋、交通运输相关的院校侧重港口物流、国际物流、物流工程与技术等,理工科院校侧重物流工程与技术、物流设施与装备等,文科类和大部分高职院校则侧重物流管理、外贸物流、流通经营等。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改革目前的物流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物流业发展与学校定位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物流系统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系统构成。从物流工作的活动范围上看,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从物流业务性质上分,又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等三方面。所以,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综上,物流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工具,初步通晓工程理论,具备高等数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物流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能独立进行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等工作的专业人才。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能胜任与物流专业相关的职业层次,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而研究生教育则对理论层次的要求更高。只有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宽口径”和专业知识“厚基础”的结合,才能突出各高校“应用型”或“研究型”的特色。

    二、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校物流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费时较长的系统工程。为了让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一方面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造,选送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成功的院校进修学习,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一个实践的平台。例如,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企业,让教师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参与一定的业务管理工作;或者利用科研和教学实习活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增强教师的物流实践能力。

    三、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篇14

关键词: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44

1绪论

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是高效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有效方式。产学研人才培养方式也是较早即存在的人才培养方式,我国早在改革开放就大力发展高等院校与各大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产学研在办学层面上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单位与政府单位的展开合作,共同培B高等院校人才方式。产学研合作是指在政府的搭台指引下,高校和企业扮演唱戏角色,对高等院校人才进行培养;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三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2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概述

2.1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涵义

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政府机构、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之间进行分工合作、互惠互利,以各自的社会需求目标为依据而形成的共同体,发展高等院校的教育事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办学主体的形式,建立以生产企业、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结合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产学研合作是高效、企业和政府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和互相学习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有效手段,对促进高效的学科发展、国家产业的升级、企业产品的更新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中各个主体所起的作用

在产学研人才培养的模式下,高校、企业、政府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高等院校是高等教育的实施者、组织者。在这个合作模式中,高校根据行业发展以及根据企业需要,高校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要合理有效的设置相关专业,并且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有效的建立合理的培养方案。再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里面的教育资源,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从而增加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和事件知识,锻炼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的素质。

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有多重方式帮助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比如提供一些校外实训基地,和高校共同建设校内专业实验室,也可以选派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课程的开发、一些相关教材的编写,甚至为一些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案例,从而实现高校中的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校外的实践知识的对接。

政府在整个产学研合作模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相关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从某个角度来看,政府某些政策的制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院校教育事业发展。政府部门需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高校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为高校和企业双方搭建合作的平台。

3基于产学研视角下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

3.1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思路

在产学研的视角下,提出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思路:

首先应充分利用政府的组织优势,由政府带头组建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各级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妥善安排本地区、本行业与各院校合作的人才培养工作。对企业资源及需求进行摸底调查,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方向及目标,以便合理开展校企合作。

其次,高效信息平台的搭建应该由政府部门完成,鼓励高效于那些有实力且有合作意向的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国家需要的物流高素质人才。将企业引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为高校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并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管理。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使校企双方共同获益,一方面高校可以借助企业资源,为高校学生构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得学生能够更早的适应社会,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成专业实践技能,提高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借助产学研合作模式为自身储备人才,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再次实施引入校企模式。政府促使高校与企业签订相关的合作协议。由高校教育专家、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指导委员会小组成员。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共同确定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实践教学,把企业所需的岗位结合理论的知识进行转化,再根据企业所需的物流人才搬到课堂上去,做好相关专业课堂的学习和实习,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形成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目标课程体系。

最后,对校企合作的成果进行评估,将产学研指导委员会小组成员构建有关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为产学研培养出来的高校学生进行评估,对于人才培养出现问题提出改善建议方案,从而构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根据以上的叙述,物流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思路如图1所示。

3.2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中,物流企业可以帮助在校的大学生提供难得的实习机会,这对于学生来说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对于企业来说也培养了自己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这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说都是互惠互利的。一般高校里面培养的人才其目的就是要为服务于社会,而企业在这里面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因为它知道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的人才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

企业在整个产学研的培养模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企业作为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向,所以企业是真正了解社会上需要怎样的人才,那么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实施,企业可以根据这些方案对培养的在校生进行检验,对实习的学生进行成长跟踪,给出评价,根据反馈信息对于不足之处给出完善建议,以此类推,进行一个不断良性循环,从而形成产学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进而提高培养物流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勇,罗来根,余敏燕.以物流大赛为契机提高物流人才质量[J].物流技术,2013,(09).

[2]阎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