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乡经济发展方向范文

城乡经济发展方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3 09:52: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乡经济发展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乡经济发展方向

篇1

1新乡市旅游经济发展背景

1.1宏观背景

从宏观方面说,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快在世界都有目共睹。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迅猛提高从供求两方面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而且我国的产业政策中已经明确了将住宅建设、信息、旅游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就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目前河南省以及新乡市领导也都认识到了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措施来发展本省本市的旅游业。比如:新乡市政府提出了“五城”共建策略,将新乡市建设成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信用城市、园林城市和旅游城市,在很多地方实施了“拆房透绿”工程,将门面房、围墙拆掉,透出绿色为市容增色,同时建设了很多公共绿地,到处都是赏心悦目的风景,除了绿化,还有道路设施的改善等,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为发展旅游经济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2微观背景

就主体———旅游者方面而言,平均可支配收入在上升,余暇时间在增多,这就使旅游需求增加;就客体方面而言,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人文类旅游资源,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等;各种旅游设施如宾馆、饭店、旅游、交通等都较为完备;旅行社等各种旅游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从供给方面保障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2新乡市旅游经济发展思路

现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宏微观条件良好,要快速有效地发展新乡市旅游经济,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2.1新乡市的旅游形象定位与宣传

新乡市政府已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在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与宣传上还做得不够。一个地方或一个城市要发展旅游,首先应该找准切入点,根据定位来宣传,才能起到作用,否则没有重点地宣传,不能给人留下任何印象。

新乡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进行形象定位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从众多资源中找出一个亮点,让它成为新乡市的代名词,就像大家提起麦加就会联想到穆斯林一样。新乡市是众多姓氏的发源地,因此可以效仿麦加,在人们心中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感觉,想起祖先、想起自己的根,就会想到新乡。

定位之后,还要宣传,通过广泛地宣传扩大知名度,宣传时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介。在此基础上再对本市的其他有特色的旅游资源进行宣传,以增加客源。

2.2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包括城市的风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设得好,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还可以作为一个集散中心,带动周边县区的旅游发展,因此绝对不能忽视城市建设。目前,新乡市在城市建设中已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依然存在问题。

2.2.1交通规划中的问题很多交通要道如北干道、建设路等,在原本并不宽阔的自行车道上又划出了一排停车位,占去一多半车道,使很多人将自行车骑到了汽车道上,不仅难看,而且危险;同样会引起自行车转到汽车道上的还有道路排水问题,因为有些路段排水能力太差,一点小雨就能使地势较低的自行车道上布满积水,这些都需要改进。建议:开辟专门空地作为泊车位,不要占用道路,并加强停车方面的执法力度,同时也要设计好道路的排水设施。

2.2.2城市建设的实施问题在拆建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些令人不解情况,例如:一条几百米长的路,花了近一年还没有建,有一些房子墙上写了大大的“拆”字,几个月下来也不见动静;更有在黄金地段矗立的一座被拆得千疮百孔的楼,楼上拆得只剩一圈没有窗户的墙,而一楼仍在照常营业,且持续大半年之久也无人问津。

这样的情形被游客看到后,新乡市的形象一定会大打折扣,其损失将难以估量。建议:用行政手段或者经济手段来解决此类问题。

2.3旅游产品及其客源市场的开发

新乡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比较分散,因此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应该学会取舍,将精力、财力集中在一些特色产品上,笔者认为以下几种产品可以作为重点来开发。

2.3.1寻根朝敬游

新乡具有寻根朝敬的良好资源条件,如:苏姓的发源地在辉县百泉苏门山;华夏林氏寻根地———比干庙,姜姓、吕姓、卢姓、崔姓等60多个姓氏的血缘始祖———姜太公及其故里都在卫辉;原阳是娄姓、张姓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些都是人们寻根朝敬的重要资源和场所。中国人老祖宗的观念比较重,此项产品将吸引大批海内外相关姓氏家族的注意,便于新乡市在海内外知名度的提高。其客源市场主要定位于海外华人,因“叶落归根”是大多数海外华人的观念,能在有生之年回到祖先之地看看也是很多游子的梦想,如果能把这些客源吸引过来,将会使新乡市入境旅游人次大幅度攀升。像2003年10月26日至28日在郑州举行的“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值得借鉴。

2.3.2红色旅游

新乡市的红色资源尤为丰富,是全国乡村干部名人最多、特色农村涌现最多的地区之一。如:我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表———七里营刘庄及其干部史来贺四十年前就闻名全国,后来又有京华园的缔造者、全国乡镇干部楷模吴金印、实践“三个代表”的楷模张荣锁等,将这些资源配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农家民风,极具开发潜力。此类产品的客源主要是那些积极要求进步、希望为社会作贡献的人;还包括那些没吃过苦、没经历过艰辛岁月的年轻人,通过红色旅游使他们体会到创业的艰难;另外,也可以让那些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游客了解到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2.3.3健康游

健康游产品的开发源自于前阶段流行的SARS疫情,经历过这样一场重大的灾难性疾病,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明显增加,此时推出健康游是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够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健康游可以利用自然山水作依托,辅以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项目或比赛之类,增加其大众参与性和趣味性,并将环保和卫生放在第一位。例如:就餐时实行“分餐制”。这一类产品主要先针对近距离游客推出,然后逐渐向外辐射,争取将来能吸引到国内各地的游客。新晨

2.3.4中原饮食文化游

新乡市长垣县是全国著名的厨师之乡,其厨师遍布全国,今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总厨师长就是长垣人。中国人素来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因此新乡如果能推出相关的产品,发展著名的饮食品牌,定能吸引众多爱吃、会吃人士前来光顾,且此种产品的游客重游率会比较高,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大。

但要注意饮食方面的卫生状况,此种产品在开发时最好与当地的其他特色相结合。

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还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协调各种相关行业的发展比例。目前新乡市的饭店业、旅行社业发展程度较高,景区景点建设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所以应引导资金投入流向景区景点建设上。二是旅游业是非常脆弱的,各种各样的金融危机、财政危机、战争危机和自然灾害都有可能影响其发展,旅游企业应该学会未雨绸缪,建立危机预警机制。三是服务的完善,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内容,服务上去了,旅游经济才能发展得更好,这里的服务不仅指饭店、交通、景区景点的服务,还应包括各种方便游客出行的服务如咨询、宣传等。

比如:可以在街头树立旅游标牌、旅游导游灯箱图等,方便自己驾车出行的游客。

相信新乡市旅游经济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全体人民的努力下,定会迅速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修订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篇2

近年来在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及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以严重影响田径课程的发展。本研究力图通过对田径课程改革诸要素现实与理想差距的分析,探寻在田径课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田径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旨在为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以促进未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田径课程存在问题

田径课程目标难于实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的应然目标与实然目标表现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较差。从课程论的角度看合理的课程目标要综合考虑学生、社会、学科和专业的需求,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目标对职业和学科需求的关注多,对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学科文化传承方面的需求有所忽视。课程目标缺乏连续性。田径课堂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并非是对田径课程目标的继续发展和深化,如课程目标要求培养教学能力,而课堂目标中的“三种任务”并未体现如何培养教学能力。田径课程目标未能体现层次性特点。这里的层次性主要包括田径知识的层次性和田径技能的层次性两个方面。田径课程各级目标陈述太过概括性和抽象性。这一问题在以往的田径课程目标研究中也有论及,另外从部分体育院校田径精品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也能得到进一步印证,诸如“掌握短跑的途中跑技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等”这样的描述出现在很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有些田径精品课程中甚至没有课程目标的陈述。这种课程目标的差距,导致田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教学实施及评价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社会、学生、学科、专业的需求进行全方位调查,然后以各种调查结果为依据来确定整体、连续、系统、科学的田径课程目标体系。

田径课程内容较为单一。多数院校按照跑、跳、投三大类选择开设了短跑、跨栏跑、跳高、跳远、推铅球和掷标枪6个主要项目;中长跑、竞走、三级跳远、掷铁饼等项目作为介绍项目,所占学时非常少;撑杆跳高、链球等项目基本不做介绍。对各院校的田径教学大纲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所开设的项目基本相同,只是在具体项目教学时数分配上有所差异。近年来,我国不同类型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内容的范围在逐渐缩小,多数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以三大类6个项目为主干来选择课程内容。但是这三大类6个项目的内容能否满足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学科需要和体育教育专业需要?能否实现田径课程的预期目标?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回答,就需要对田径课程内容的有效性做进一步研究。为此我们以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和方法为理论基础,对田径课程内容的实然表现和应然表现之间的差距进行了分析。

为达到田径课程目标,在选择田径课程内容时需要关注社会、学生、学科和专业需求,使内容与目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课程内容对学科完整性方面关注较多,对学生、专业和社会需求方面关注较少,从而导致田径课程内容与基础教育需求相脱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产生,出现学无以致用现象。田径课程内容的诸多问题若长期存在,将会对课程目标的实现产生阻碍,同时也会对田径运动的普及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社会需要、学生需要、专业需要及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做进一步调查,以了解上述四者的真正需求,然后按照一定的课程内容设计原则和方法对其进行选择,使田径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田径课程教学难于实施。从现有课程论中有关课程实施的研究发现,人们对课程实施的本质有着不同理解,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研究焦点是实践中课程改革的程度和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其二,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认为教学内在地包含着内容,课程作为内容,它是教学的内容,脱离了教学的课程是“空置”的内容,教学与课程是内在统一的,所以课程实施就是教学。目前在田径专业课程教学领域,人们主要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探索,而对于田径课程实施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这就要求对田径课程实施中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等要素进行系统研究,以便为教师提供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优化的教学环境,多样的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适宜的学习媒体。唯有实施环节得以保证,才能为课程设计方案的有效实现提供保障。

田径课程未来发展的方向

篇3

【关键词】城郊型经济 产业化 经济结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如火如荼的都市经济突飞猛进,城市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从而有效拉动了城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城乡间经济要素的流动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形成了一个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人们经济活动范围较广、与城市经济联系紧密,兼具城市和农村特征的地域空间,人们习惯称之为城郊型经济区域。

近年,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村进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党和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力求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这种大的气候的影响下,城郊农村凭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打破传统、勇于开拓、锐意创新,以“城郊结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城乡一体、和谐发展”为原则,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面向市场、致富农村”为发展目标,与都市经济遥相呼应,使城郊农村特别是较发达城市的城郊农村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郊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明确发展目标,走城郊城市化道路

城市要发展,规模要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城郊农村必然是城市发展的首选之地,使不可再生的耕地资源迅速减少。为了实现城市与城郊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城郊农村必需明确未来经济的发展目标,“依托于城市、服务于城市、致富于农民”,积极地走好“农业特色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环境生态化”的城郊城市化道路。

1、充分利用城郊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围绕休闲、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以及名优农产品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招商活动,做精有限资源农业。

2、借助城市工业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夯实工业经济基础,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做强短小精悍工业。

3、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生产为城市配套的蔬菜、花卉、畜禽等副食品类农副产品,搞活三产服务业,形成新型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城郊农村经济体系。

4、以城带乡,以乡促城。面对耕地逐年减少的现实,引导农民向城市集聚,以“城乡一体,共同发展”为目标,借鉴城市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治乡容村貌,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城郊农民市民化,使城郊农村经济成为城市经济的一部分。

二、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

多年来,传统的农村经济由于产品缺乏市场性、有限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生产技术缺乏指导性、经济管理缺乏规范性,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更是“多劳少酬”。为了摆脱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桎梏,各地农村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特别是与都市毗邻的广大农村,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以城市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科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做法,以“多心、多层、组团式”为空间格局,以“点、线、环、面”为网络格局, 以“高起点、新格局、多功能、有特色、服务城市”为区域定位、形态定位和目标定位,使城郊农村经济结构日趋科学合理,其成功做法为远离城市的农村起到了典范的带头作用。

以辽北城郊乡龙山乡为例。该乡是唯一的城郊乡,下辖的12个自然村分布于城市周边。以前,该乡以传统旱田作物为主,品种仅限于玉米、白菜、大葱等,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品种单一,虽然亩产量较好,但却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农民即便早出晚归,仍然收入甚微。为了改变此种状况,本地的区、乡两级政府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一是利用沃土优势,大力开发种植业,从外地引进名优新特蔬菜和花卉品种,一年四季为城市提供新鲜蔬菜和花卉需求;二是利用距离产粮区近的优势,大力开发养殖业,鸡、牛、羊等畜禽产品竞相出栏,充分发挥城市的后厨房作用;三是利用与城市零距离的优势,大力开发农家特色餐饮业,吸引城里人到乡村驻足;四是根据耕地逐渐减少的特点,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城郊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这样,不仅激活了农村经济,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还使部分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投身到其他行业的生产队伍。

三、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农村品牌效应

特色是进步的动力,品牌是壮大的前提,信誉是发展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财富,谁拥有特色,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为了使城郊农村经济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广大城郊农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力求打造自身特色,营造品牌效应。

1、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在种植结构上有特色。随着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城郊农业的功能和作用不断延伸,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花卉农业、农业度假村不断涌现,城郊农村和农业成为城市的绿化带、景观带和大花园,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观光场所,成为中心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2、坚持在发展上有特色,在特色上有差别,在差别上创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蔬菜、林果、特色餐饮等产业,形成特色优势和规模效应,推动城郊型特色农业的发展。用工业化手段推进城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用工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农业当工业抓、把农业当项目搞,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工业化发展。

3、围绕城市二、三产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提供充足的农业生产资料,满足城市产业发展需要,使城郊型特色农业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大仓库”。着眼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使城郊特色的农村成为中心城市的“后花园”。

四、壮大产业链条,促进工农共同发展

要想把城郊农业做大做强,必须壮大产业链条,促进工农联合,以农业促进工业,以工业反哺农业,使工农业共同发展,实现产业化、集约化生产是广大城郊农村达成的发展共识。

1、服务城市,立足特色。以服务城市为发展动力,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有发展前景、有市场、有特色、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名优新特蔬菜种植业、鸡鸭牛羊养殖业、花卉栽培业,丰富城市居民的厨房,美化、绿化城市居民的客房。

2、延伸产业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动力,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终端产品的开发力度,积极实施开发净菜袋装、脱水蔬菜等蔬菜制品生产、禽畜肉制品等。

3、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反哺农业为发展后劲,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源源不断地吸纳工业生产原材料,扩大农副产品的生产规模,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推行以吸纳农民为主的工业化路线,改变城郊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身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以辽北城郊乡龙山乡为例,所属大禾肉禽公司从一家养鸡场做起,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成为集鸡雏孵化、饲料加工、肉蛋鸡饲养、肉食鸡加工于一体的规模企业,扶持养鸡户30余户,为200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4、建设工业园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为城郊经济发展提供拓展平台。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实现有限资源的科学整合,有效促进企业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联合,为外地客商前来投资提供融资平台,颇有筑巢引凤之效。

城郊型经济虽然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典型的历史范例,但经过勤劳奋进的城郊农民的大胆探索和创新,城郊农村经济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使城郊农民早日受益,奔赴小康。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成都经济重心;经济发展方向;转移轨迹

一、经济重心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多的是考察该区域内工业总产值的总量水平。城市内的工业布局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工业集聚和扩散理论。早期的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是在不存在规模经济和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主要是最求知识外溢、共享市场、经济外部性。新经济地理学的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聚是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形成的结果。当产业集聚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工业园区,这种工业园区的形成模式称为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为了加速经济增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经济增长,我国的园区模式大多是先由政府成立园区,再进行招商引资推动园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园区的集聚和扩散影响着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的变化。为了研究一个区域内经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经济重心的概念。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的力学的知识,主要是指在各个方向力的作用下,使得各个牵引力的作用能够达到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一个均衡点。经济重心是反映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在各个方向上的经济牵引力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种相对静态的均衡状况。在我国最早利用经济重心来研究和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是周良民(2000)《经济重心、区域经济与协调发展》,徐建华和岳文泽(2001)《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冯宗宪和黄建山(2006)《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赵祥(2013)

在《产业集聚、扩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书中提出了产业重心的概念,认为我国工业发展空间格局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会受到产业重心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实证分析了我国制造业产业重心变化引起了我国跨区域的产业转移。经济重心的移动可以从长远上把控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导向指明方向,对推动区域内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具有重要意义。当区域内一个方向的经济发展发展或其他方向的经济弱化都会推动经济重心的轨迹向着一定方向移动。

影响一个区域内经济重心移动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主要考虑本区域内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本区域内地理空间坐标的位置。一个区域内各个辖区工业园区的建立可以帮助这个区域内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本辖区在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就越大,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对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就越小。在整个区域内空间地理位置也影响着经济牵引力的大小,距离中心区域越远对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就越小,距离中心区域越近对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牵引力就越大。

二、经济重心的模型构建

以赵祥的产业重心分析模型为基础,构建区域经济重心模型。前提假设:

(1)推动一个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是区域内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工业生产总量,只考虑工业生产总值对经济的牵引作用,不考虑农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对经济的牵引力。

(2)以城市的区域地理中心,作为区域内的坐标原点,在坐标轴上来考察区域地理内的各个经济增长点和距离中心原点的坐标位置。

(3)不考虑城市内区域经济所占面积的大小,我们只考虑城市内各个区域方向上经济增长点经济总量的影响。

假设一个城市内有n个经济发展区域,第i个区域内带动经济增长的点的坐标是(Xi , Yi),Vi表示第i个区域内经济的发展水平,即该方向上对经济发展的牵引力,(X , Y)表示该城市内经济发展的重心。

X=∑ni=1xivi∑ni=1viY=∑ni=1yivi∑ni=1vi

三、成都经济重心的移动轨迹计量分析

(一)成都经济在成渝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国务院着力培育成渝经济区,将成渝经济区作为推动西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来带动成渝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成都作为成渝经济区内的一个核心极点,成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方向、工业的布局直接影响着整个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状况。在整个成都市中,成都的行政辖区为7区12县市。成都的每一个行政区域可以作为成都市县区内一个县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着周边经济的发展。由于成都各个区县之间存在着空间的距离,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各个区县对经济重心移动轨迹的影响力大小也不相同。各个区县内的经济增长点都影响着成都经济重心移动的轨迹向着自己所在的地理位置方向发展。在成都各区县内的产业集聚总会带动聚集区内或集聚区周边的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外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强的牵引力,总是希望的经济发展,向着集聚区域内发展。

(二)经济重心模型的计量因素选择

1、经济重心模型的计量因素之一――成都经济空间布局

篇5

关键词:经济转型 产业优化 发展

唐山市正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期,为了摆脱资源依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向国内外两个市场要项目、要资金,借助外力发展自己,同时进行产业优化,减小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发展新型产业。

首先,在国际市场方面:

(1)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扩大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提高钢材、化工、陶瓷、建材、机电、轻纺、优势农副产品等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业群和出口基地。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抓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深度,增强配套能力,促进产业升级。

(2)更好发挥唐山口岸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多吸纳与联合周边和腹地城市以多种方式发展对外贸易。大力提高曹妃甸工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海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台资工业园区、韩资工业园区等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层次和深加工程度,增强配套能力,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

(3)巩固和深入开发亚洲、北美洲等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欧盟、俄罗斯、非洲和中东地区等非传统市场,促进出口市场和资源进口来源多元化。

在国内市场方面有三个方面:

(1)推进建立京津唐区域协调互动机制

积极推进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发展政策的协商协调,更好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坚持面向京津、服务京津、接受辐射的原则,发挥我市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重化工和配套加工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京津在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港口等领域的联合与协作,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叠加和产业对接。协调跨地区交通、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转移,协调市场体系、重大项目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政策、生态经济政策,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2)扩大以京津为重点的经济技术合作

立足当地比较优势,借助京津主导产业、城市功能升级,加大面向京津的招商引资力度,有效参与京津唐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广泛开展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合作,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3)营造曹妃甸工业区合作开发的良好环境。加快曹妃甸工业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招商进区政策,高起点、高水平吸引京津冀及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参与工业区的综合开发。

还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对原有产业进行高新技术改造,用以在市场竞争过程抓住机遇,使唐山市的经济逐渐摆脱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

1)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海洋产业等产业。

(1)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业。重点发展治疗妇女、儿童疾病用药,治疗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中医特色新药;加快以海洋生物为原料的医疗设备产业;大力推进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产业化和医药产业深度开发,逐步形成以制剂、原料药深加工和现代中药为主体的医药产业格局。

(2)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片式化、小尺寸高稳定石英晶体基础元器件及扩散片等产品;加快光纤活动连接用热熔管、陶瓷插心、专用电子设备等产品产业化;加快通信、嵌入式系统、工业控制等重大应用软件开发;发展网络安全防范设备、数据安全传输设备等网络技术产品。加快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信息化水平。

(3)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精品钢材、球型雾化镁粉等高附加值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种纤维复合防火防腐材料等产业。开发高强度、长寿命、高导热、低蓄热的氮化硅—碳化硅等复合材料。

(4)先进制造业。加快智能化控制、网络化制造等先进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制造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实现精益、敏捷生产。

(5)现代农业技术及现代农业。加快农作物种子工程和畜牧、水产养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农业优良品种稳定在98%以上。推广名优果蔬组培快繁和工厂化育苗、栽培、养殖等技术的应用,推广果品、蔬菜、肉类、水产品等大宗农副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包装等技术的应用。

(6)海洋工程技术及产业。积极发展海水健康养殖和浅海滩涂生态优化技术;培育优质的海水养殖新品种。推广应用海水淡化技术、海水直接利用技术,组织实施海水直接利用及淡化技术应用工程。

( 7 )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周边乡镇经济发展,减少重复投资及对环境的破坏。

2)大力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转型过程中传统产业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也是产业转型的主要支持力量。所以对传统产业可广泛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钢铁、水泥、陶瓷、煤炭、化工等传统产业。

(1)煤炭工业。推广应用综采放顶煤技术、轻型放顶煤技术,完善不同条件下综机开采配套技。术,加快薄及中厚煤层机械化开采和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开发;加快煤炭深加工、煤化工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广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加强矿井瓦斯综合治理及开发利用;加快煤矿安全监测监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钢铁工业。大力推广炉外精炼、电炉高效炼钢等先进技术,缩短工艺流程,提高冶炼强度。开发应用大型环型冷却设备、半高速钢离心复合轧辊等装备;开发优质合金钢、结构钢等高附加值产品。

(3)水泥工业。推广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生产工艺,提高水泥生产集约化、自动化水平。加快高效水泥粉磨系统、磨机负荷自动控制等新技术研发。扩大煤矸石、矿渣、钢渣等工业废渣取代一次性资源的综合利用途径;开发环保健康型功能性材料及绿色建材产品。

(4)陶瓷工业。推广低温快烧和新型节能窑炉、明焰裸烧、两次烧成等新技术的应用;加快无铅骨质瓷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废料再生利用、高亮度无铅釉料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5)化学工业。加强对纯碱生产全过程DCS(集散控制系统)自动优化控制、排放废渣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对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产生的电石渣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加快粘胶纤维生产废水排放量大、含硫废气治理的技术攻关。推广应用炼焦节能与环保、干法熄焦等技术。加大超高分子量树脂等特种树脂的技术研发力度,实现聚氯乙烯树脂从普通常规产品到全系列品种生产。以煤化工、精细化工产业为重点,推广应用先进工艺及技术,提高产业整体素质。(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现代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薛信莉.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

篇6

【关键词】:小城镇;景观建设;生态;人本;文化内涵

一.引言

小城镇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角色,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如何合理地规划小城镇建设是一个核心问题。小城镇环境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景观建设与规划亦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许多闻名遐迩的小镇为我们提供了典范,如丽江、平遥、周庄等,它们都是根据自身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的特点,设计出具有自身特点,符合自身发展的景观设计"但是,也有许多小城镇在建设当中,脱离实际盲目仿制大城市中的景观元素,诸如大型广场、雕塑、欧陆风情等等"面对景观的盲目制造,特色的严重缺失,我们有必要对如何进行符合小城镇发展的景观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二、小城镇景观设计原则

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设计,必须综合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从小城镇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有效的景观设计规划,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一般地,在小城镇文化景观的具体规划设计中应坚持如下原则:

1.人文主义原则。将人的活动和舒适性作为景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考虑人类的多种需求,并将其融入到景观功能的设计之中。

2.可持续性原则。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设计应当有利于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成为今后发展的瓶颈。

3.城乡统筹原则。小城镇地域作为城乡结合部,其文化景观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异同,力争两种文化、两种价值取向的密切融合、统筹发展。

4.科学实用原则。文化景观的功能设计应着眼于小城镇居民的生活需求,而不能脱离实际,设计一些人们难以接受、难于利用的景观单元。

5.因地制宜原则。在景观设计中应紧密把握各地区的文化特色,设计出来的景观单元要与当地人们生活起居密切关联,给人亲切感和归属感。

6.文化本位原则。文化内涵是景观的生命力,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设计应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来展示小城镇风貌、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三、小城镇景观设计的主要类型

1.小城镇中心广场建设

小城镇广场采用一场多能的综合利用是较为适宜的,可为居民集会、健身、休闲、交往、娱乐等活动提供相应空间,满足多种人群的需求,小城镇广场的规划要重视文化氛围的创造,周边安排文化设施,广场环境要多层次,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注意铺地、灯光、音乐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激发人们公共文化活动的表演欲望,参与欲望,为广场注入更多的生命力和文化艺术魅力。

2.小城镇街景规划设计

小城镇中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占整个城镇空间容量的十分之七,这些重要的硬质环境景观构成了小城镇景观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小城镇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时,延续建筑风格和历史遗迹最为关键选择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是表现地方特色、布置合理空间的前提,在保持基本格局和风貌的前提下,表现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实际建设中不可能在一个建筑物上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统统反映出来,往往是取其一点,反映全面"此外,为丰富城镇空间,要把握好街道与周边建筑的尺度等问题,应使街道两侧的建筑错落有致,要改变街上建筑一般高、一样齐的局面,使沿街建筑高低错落有韵律、有节奏,不能各行其是,想高就高,想低就低;建筑风格也应协调一致,一模一样的建筑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倦,而过分多样化的建筑让人感到空间的杂乱,因此应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变化中寻求协调

3.环境小品设计

环境设施小品是城镇景观中不可少的内容,对美化城镇环境和满足居民的精神生活及展现城镇建设质量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实用性小品还是观赏性小品,在设计中都要适合人的尺度和城镇空间尺度,既要平易近人又要与周围环境相呼应,例如,同一条道路上的小品设施的造型、色彩、材料、设置位置等要做到统一连续,与周边环境协调;而同一个城镇中的小品可以有所不同,但必须要能反映地方特点,同时要有自己的个性特色,例如,以有关小城镇的历史事件、名人轶事、英雄人物等为题材创造生动的雕塑作品,使之成为城镇的象征、小品设施的数量和种类因小城镇不同而有所不同,要避免公式化题材,避免题材和环境不协调的现象,对于这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与人有亲切尺度的小品的精心设计,能够不失时机地向使用者传达出情感信息,使使用者体会出小城镇所蕴含的人情味。

四、我国小城镇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失衡

在景观建设进程中,一些小城镇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景观建设,忽视生态型绿化景观,导致景观生态系统失衡。

2.景观特色的缺乏

在当前的小城镇景观建设中,雷同的景观比比皆是,单一化倾向十分明显,对景观的性质、功能没有明确定位,盲目模仿,求大!求全之风盛行

3.景观的无序性

小城镇的土地、河流、山林等自然景观系统与道路、建筑、基础设施等人工景观系统缺乏整体的、系统的、有前瞻性的规划,景观的建设处于无序状态,一些建筑景观只注重单体效果,忽视与整个街区的协调统一,造成景观建设的杂乱无章。

4.文化内涵的缺失

本土文化和地域文化依附于客观事物而存在,是人们长期社会交往活动的结果,是小城镇的精髓之所在,应当给予保护和挖掘。然而,文化的断裂与落后,与高度信息化社会形成强烈的碰撞,导致小城镇居民对传统文化彻底的否定,具体行动上表现为大拆大建,以统一格局的现代建筑代替传统建筑

五、小城镇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他生命的健康与持续。从景观规划的特点看,景观规划是实现乡村、小城镇、城市,乃至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规划。因此,进行小城镇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进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研究小城镇发展的自身规律,进行小城镇景观的整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小城镇本身的优势为实现小城镇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1.自然资源优势

因远离大城市,大多数小城镇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空气清新,水源污染较少,周围的自然山水景观创造了一个宜人的人居环境。

2.尺度小

小城镇居民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通过步行达到,避免了机动车辆过多产生的尾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3.节约能源

小城镇可以节约大量用于温度调节所消耗的能源,同时也能更好地使用太阳能!沼气等,从而实现小城镇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 语

篇7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的高度表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以经济繁荣为动力。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突出表现在商业都市、港口城市和乡村城市的发展和兴起上。南宋时期南方城市的发展表明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交流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

经济 城市 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文化交流 城市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篇8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种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旨在使用统筹发展的眼光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只有做到城乡统筹,才能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实行城乡统筹的发展模式,能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帮助和带动作用。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必须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脚步,才能有效保证我国农村经济的平稳、有序、较快发展,“三农”问题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才有可能实现。基于此,我们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建立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并通过转变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

 

一、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背景

 

随着乡镇企业的突起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了以“人口就地城市化、迅速扩张小城镇”为主的特点。在这种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城乡户籍依然分隔的现实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已经必然成为政府的最佳城市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政策。城乡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更加注重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施行的重要举措。只有坚决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彻底贯彻“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改革方针,才能逐步地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只有实行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协调发展战略方针,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战略举措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规划统筹建设。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统一纳入到地方政府的宏观规划中,这样协调城乡发展才能实现共同繁荣。这就包括了统筹城乡的建设发展规划、科学定位规划布局;统筹城乡的用地规划、合理布局各种类型用地;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二)城乡产业统筹发展。除了发展出“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战略格局,同时还要促进农村的劳动力积极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农村人口逐渐地向城镇集聚。

 

(三)城乡收入统筹分配。依据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情况,从而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并进一步地完善农村的税费改革。加大政策对“三农”财政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快农村的公益事业建设发展。建立起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的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列入到政府财政支出的范围中。

 

(四)城乡制度统筹管理。要突破以往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纠正体制和政策上往城市偏离的问题,切实地保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建立起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户籍管理等制度。

 

二、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也因此带动了农村经济的极大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仍存在着一些矛盾与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予以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农村经济发展及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和不均衡,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比较落后,城乡的居民收入差距仍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尽管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产业的经营规模也普遍偏小;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化不强这些问题也都未能根本改变,从而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不断被拉大。

 

二是农村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经济发展更加受限。由于农村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使得我国很多区域的农民都缺乏基础教育,知识水平有限,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农村地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农业新技术难以得到有效和全面地推广。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从而造成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进一步影响了农业农产品的生产效益。此外,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转型政策也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而不能够及时得到吸收和贯彻落实,这也使得农业的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

 

三是农村的生产条件落后,农业环境的污染严重。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水利、交通、电力和通信条件都比较差,造成了农村的综合生产水平低下,导致生产进度极度落后。此外,许多地区的村镇布局也非常不合理,垃圾处理、生态保护等设施也极度匮乏。尤其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污染企业都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地区,加速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村污染现象更加严重。

 

四是尚未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全面发展阶段,但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尤其涉及城乡统筹发展相关的深层次改革策略,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地进行改革。

 

三、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农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反过来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和促进。农村的经济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必须加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和倾斜,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

 

(一)基本原则

 

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坚持以民主促民生,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同时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促进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创新和实践。2.以城带乡,全面发展: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中心,以城市带动农村为主导,加快构建大都市网络,做成大城市,做出新农村。3.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把生态经济放在首位,正确处理产业发展、农村建设与生态经济的关系,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4.分类开拓,特色发展:坚持分类发展,因地制宜,区分特色,走功能发展的道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步地缩小城乡差距,有序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路径选择

 

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农村,而潜力也在农村。只有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进一步地加强城乡区域统筹,加快进行新农村建设,才能提升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提高农民的富裕程度。所以,基于城乡统筹视角,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转变、加快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实施城市的带动工程,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利用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辐射功能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促进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发展,强化城镇特色工业的相关功能区建设,从而能够促进农村的工业集聚;建立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较高、并且独具特色、功能清晰的工业功能区;此外还要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建立起完善的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使用市场;建立相关的劳动力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劳动保障服务的全面覆盖。二是实施农村的整治工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推动城镇的道路、供水以及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进行延伸,同时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积极向农村拓展。通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和卫生厕所的普及率,来全面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农村的环境工程,重视农村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健全改革农村的卫生体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的医疗服务网络。三是实施农业的提升工程,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要优化农业的产业布局,在保护农村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基础上,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改善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经济;提升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主动抓好市场的主体建设;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推广和普及新型化肥和农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创新农业的经营机制,完善以家庭承包的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四是实施教育的配套工程,促进农村技术进步。保障农村的义务教育,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合理配置城乡的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努力引导大学毕业生向基层农业部门就业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各种培训,扩充农民的专业技能,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此外还要繁荣农村的文体事业,加强有线电视和广播的覆盖面积,切实提高农村的技术质量。五是实施政策保障工程,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首先要采取优惠政策引导城市的资金投向农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努力完善农村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的干预;完善新型的农村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新型医疗合作的覆盖率;健全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的面向农村劳动力的社保制度;改善教育制度,配套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对相应的贫困家庭进行救助。

篇9

1、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早在“十一五”初期,我市新能源产业就开始起步。经过几年发展,我市风电产业初具规模,东台、大丰风电场已有装机30万千瓦并网发电,已有亿元以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18个,总投资247.6亿元,盐都、阜宁两县(区)风电装备产业初具规模。光伏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有盐城市第一中学屋顶光电项目、宏大集团屋顶光电项目和亭湖区行政中心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示范项目争取到国家财政补助资,工程即将开工建设。东台尚德地面太阳能电站项目和阜宁屋顶太阳能电站项目11月份正式开工建设,江西赛维、浙江昱辉各2兆瓦地面电站及响水响亮0.5兆瓦“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已获国家批准,可望得到6000多万元国债资金扶持,近期将开工建设。亭湖伯乐达光伏电池项目30条生产线已建成2条,形成年产40兆瓦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能力,盐都宏大集团单晶硅项目形成生产能力720万片,阜宁特华多晶硅项目形成年产300吨太阳能级、电子级多晶硅生产能力。生物质发电稳步推进,射阳国能、亭湖国信两个秸秆发电项目建成投运,装机容量5.5万千瓦。亭湖丰基铝电秸秆发电项目装机容量3万千瓦,即将投产。江苏永林油脂1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是全省第一批生物柴油项目,目前项目已建成试生产,即将通过验收。

2、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发展,加大落后生产能力、用能设备的淘汰力度,加快实施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狠抓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督管理,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08年和2009年单位GDP能耗下降均在5%以上,全市“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可望提前实现。

3、低碳经济初具规模。从碳排放交易来看,目前我市已有两个成功的碳排放交易项目,均属新能源领域。一是东台国华风电CDM项目,2008年7月份该项目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减排量注册,成功将碳排放权出售给法国电力,协议每年出售减排量为16万吨二氧化碳,每吨价格9欧元。目前,国华风电已经出售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权,收入近2000万元。另一个是射阳国能生物质发电CDM项目,该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联合国注册机构正在进行核查,预计12底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减排量注册。射阳国能已与欧洲一公司谈妥每度电7.4分钱,核定年发电量为1.8亿度。成功出售后,预计年收入1300万元左右。大丰风电场CDM项目正在与有关方面洽谈,一旦项目竣工,可望很快获得注册。

二、盐城具备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

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打造江苏沿海新能源高地,是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选择。

从资源优势看,我市处于我国南北和海陆气候过渡地带,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资源较为丰富。从风能资源看,江苏沿海是国家规划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盐城是江苏沿海风电基地的主阵地。盐城沿海风电可开发总量1470万千瓦,其中陆上170万千瓦,海上1300万千瓦,占全省风电可开发总量的2/3以上。从太阳能资源看,盐城市太阳年总辐射量500-540KJ/2?年,日平均日照峰值时数可达3.98,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Ⅱ类地区。我市风电、光电资源可实现优势叠加,“风光互补”使得资源优势更加明显。从生物质能看,我市年产生各类秸杆600-800万吨,秸杆资源十分丰富,可用于发电供热等,秸杆综合利用前景广阔。未来还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从发展前景看,我市新能源发展空间广,预计到2020年,全市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600万千瓦左右。据此测算,通过发展新能源我市年节约标煤1200多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000多万吨,我市单新能源产业就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50-60%。我市碳排放交易项目多,我市风电、光电、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等领域均可包装碳排放交易项目,新能源领域的CDM项目可为我市争取到大量国际资金和技术支持,测算下来,到2020年,我市每年碳排放交易额可达15亿元左右,这笔资金的投入将对我市清洁能源和低碳经济发展起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我市滩涂湿地潜力大,湿地是“地球之肺”,具有极强的碳汇作用,能有效滞缓二氧化碳释放过程,如果遭到破坏,就会由“碳汇”变成“碳源”。最近国内一项研究报告,根据湿地减碳作用及其功能,对我市沿海滩涂湿地作出估价,据初步评估,我市每平方公里天然湿地生态价值为3330万元,全市滩涂湿地生态价值达1500亿元。

三、促进盐城低碳经济加快发展的建议

1、强化组织推进,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事关我市结构调整、事关盐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当前,正值思考2010年工作、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刻。“十二五”将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起点,低碳经济将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据了解,“十二五”规划要将碳减排作为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应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当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大举措,因势利导,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尽快启动,掌握发展低碳经济主动权,使我市低碳经济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要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经验,抓紧组织研究制定全市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低碳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或行动方案,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要把低碳经济发展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和创新型城市的重点内容,纳入全市经济工作重点和“十二五”规划之中,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列为各级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快营造有利于对外开放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氛围。

2、强化重点突破,大力培植具有盐城特色的低碳型产业和龙头企业。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减碳产业。我市应按照打造江苏沿海新能源高地和全国环保产业基地要求,重点培植风电、光伏和环保等产业。在风电产业上,加快陆上和海上风电场建设,加快风电产业园建设,重点培植华锐、汉德等风电龙头企业。在光伏产业上,加快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以光伏电站带动光伏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培育壮大赛维、昱辉、盛发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竞争力强的光伏发电和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在环保产业上,加快建设环保产业园,重点培育吉地达、中科环保等一批龙头企业。要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信息产业为核心,培育壮大具有一定规模的低碳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低碳科技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优势服务业,规划建设低碳教育展示场所。推行清洁生产,完善清洁生产政策标准,培育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企业,对超标排放和排放总量较大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发展低碳经济,开发区应是重点,要把开发区打造成为低碳经济示范区。开发区本身的发展规划与项目实施应当遵循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开发区项目开发更多地引进低碳产业。市开发区要在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在盐城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区和试验区”,打造“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沿海县(市)要以沿海开发战略实施为基础,以新型产业发展为支撑,通过引进风能发电技术和建设能源农场等方式,提高我市沿海经济区的清洁能源比例,建设我市沿海低碳经济区。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南昌、保定、无锡等城市已开始低碳城市试点。我市要积极申报创建低碳城市试点市,抓紧组织市发改委、经贸委、建设局、环保局等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向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申报低碳经济发展示范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以及国际资金资助。同时组织有关部门就发展低碳经济政策、技术、应用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从税收、信贷、土地、产业等方面,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给予扶持激励政策。要建立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产业项目、环境保护项目、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推动低碳技术市场的发展。我市可依托江苏盐城环保产业园组建区域性的低碳经济研发、交易、推广中心,并成立产学研合作的低碳经济研究院,积极开展低碳项目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工作。

篇10

(一)、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167万元,增长25.2%,2020年新增2家建筑企业入库。

住建局责任领导:周林

责任股室:建管股

股室责任人:张继波

计划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167万元,增长25.2%,计划新增2家建筑业企业入库(阿坝县万鑫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和阿坝州东旭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计划2020年年底,入统企业共计4家,2019年完成产值为2525.70万元,2020年计划完成建筑业产值为10692.7万元,增加值为8167万元。

推动鼓励建筑企业转型提升,再接再厉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建筑业、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全力完成2020年2-3家规上企业的入统任务,计划2021年完成新增2家规上企业入统,1家规下企业完善入统条件。督促规上企业(即取得国家省州建筑业资质证书三级及以上企业)完成统计局资料审核,完成国家统计局“统计联网直报平台”注册及月报事宜。

(二)、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24607万元。增长7.6%。

住建局责任领导:何志全

责任股室:住保股

股室责任人:张继波

配合县经信局完成建筑业线下服务产业如技术咨询企业等服务行业产值信息统计。

(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5421万元,增长40%。

住建局责任领导:周林

责任股室:建管股

股室责任人:张继波

配合县发改局完成2020年住建系统固定资产统计任务。

(四)、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省州考核标准。

住建局责任领导:周林

责任股室:建管股

股室责任人:张继波

配合县市场监督局、经信局完成住建领域社会投资项目数据收集。

(五)、优化营商环境,新登记企业增长率达到省州考核标准。

住建局责任领导:周林

责任股室:建管股

股室责任人:张继波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规范保证金收取、使用和返还,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改进施工现场“锁证”方式,切实做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深化工程审批制度改革成效,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体系,进一步减少建设单位办理工程项目审批申报材料,小型仓库、厂房等工业类建筑工程实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内。

对于重点建设项目继续实施“容缺承诺制”政策,确保项目顺利开工建设。项目在关键验收环节前,承诺期限内提交了全部承诺材料的建设项目,我局将按正常程序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发放施工许可证。极大缩减审批周期,全力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对于具体困难事项的解决,开展“三制”管理办法:即“承诺制”,明确报批事由、时限等事项承诺,科学掌控、限期办结;“举报制”,就执法人员的监管行为进行监督,坚决遏制“吃拿卡要”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协商制”,就建筑业企业和建设项目工作方案的推进、有关诉求的解决进行协商,促进建筑业良性发展。

(六)、污水垃圾处理率达到省州考核标准。

住建局责任领导:潘强

责任股室:综治办、县自来水厂

股室责任人:马林

督促各责任主体单位完成污水、垃圾处理处置工作。

(七)、农村户用厕所普及率达到省州考核标准。

住建局责任领导:周林

责任股室:建管股

股室责任人:张继波

积极完成厕所革命建设项目实施,完成省州农村厕所普及率要求目标。

(八)、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省州考核标准。

住建局责任领导:周林

责任股室:建管股、质安站

篇11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人口素质;经济发展;因果影响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1-0037-07

收稿日期:2013-09-03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推进济南和莱芜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12BJJJ10)。

作者简介:刘德军,男,山东德州人,山东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刘文涛,男,山东东营人,山东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论。

一、引言

测算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因果影响系数,实际上是假设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具有因果关系,然后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建模,提取二者之间的影响系数。因果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常见的关系类型,许多经济学实证研究的目的就是测定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和具体形式,从而验证经济理论和进行结构分析,这就经常用到计量经济学中处理因果关系的模型。由于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是概念化的变量,不能由数据样本直接计算,因此需要应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完成测算。

本研究把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作为潜变量进行重点研究,选取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等人口素质指标以及经济增长、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效率、可持续性等代表经济发展指标作为潜变量的测量变量,绘制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因果影响路径图(Path Graphics);再根据路径图写出反映潜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结构方程和反映潜变量与显变量之间关系的测量方程;然后选取我国30个省份的普查和统计数据(自治区由于数据缺失严重未纳入样本),采用工具软件Amos估计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参数(即路径系数,Path Coefficient),并检验参数的显著性和合理性,对结构方程模型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价;最后根据检验结果,修改指标体系和路径图,修改后的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参数即是我国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因果影响系数。

最后根据路径图和路径系数得出人口素质综合指数(潜变量)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影响系数(总影响系数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该因果影响系数即定量表达了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因果影响程度。

二、我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需要明确各个潜变量的设置、对应的观测变量及其作用方向,即需要明确各个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在人口质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上,多数研究的价值判断是一致的,认为人口质量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且人口质量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模型结构非常明确,将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作为两个潜变量,通过假定人口素质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根据历年指标数据的模型构建和测算,得到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关系。

从数据的可得性和相关性角度,我们选取平均受教育年限(V1)、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比重(V2)、科学家与工程师比重(V3)、预期寿命(V4)和婴儿死亡率(V5)作为受人口素质潜变量影响的可测变量;选取GDP(T1)、人均GDP(T2)、第三产业比重(T3)、消费比重(T4)、劳动生产率(T5)和单位GDP能耗(T6)作为受经济发展潜变量影响的可测变量。之所以选择这些指标,主要是剔除了某些相关性较大的一致性指标、波动性指标和

数据缺失指标,如土地生产率与GDP是完全线性相关的,发案率和合同违约率部分省份缺少数据,净出口比重数据受地域影响过大且方向意义不明确,单位GDP水耗以及污染物排放数据难以获得,且与能源消耗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所选指标中除了缺少思想素质的表示指标外,其余一级指标均有相应数据作为支撑。

采用全国各省1980-2008年数据(端点数据由于差值原因存在较大误差,予以剔除)作为样本,其中缺失数据通过前述方法建模插值。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系数矩阵分析可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两个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影响关系。以下算法均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进行模型参数估计。

首先对总体数据进行独立模型估计(该模型限制最多,各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设置为零),根据模型估计的需要,分别设定平均受教育年限和GDP的因子荷载为1,即以平均受教育年限和GDP作为整个模型的衡量尺度(该设置对非标准化结果有影响,对标准化结果无影响)。借助AMOS软件的运算功能,得到初始模型的路径图,如图1所示。

三、我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评价

1.路径系数/荷载系数评价

模型评价首先要考察模型结果中估计出的参数是否具有统计意义,需要对路径系数或载荷系数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这类似于回归分析中的参数显著性检验,原假设为系数等于0,表1为初始模型的回归系数估计的结果。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模型对于路径系数和载荷系数的统计显著性是相当高的,并且临界比率CR的绝对值较大,p值均小于0.05,不存在显著性不足的系数,即不需要对模型变量进行简约化处理。

2.模型拟合指数评价

模型拟合指数评价要通过统计运算方法求出使样本方差协方差矩阵∑与理论方差协方差矩阵∑(θ)差异最小的模型系数。本研究的原始模型拟合指标如表2所示。

四、全国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由于本案例卡方值较大,因此在进行修正时,先对MI大于300的残差变量进行修正,初步检验修正效果。然后依次选取修正指数较大的参数继续修正。因为随着逐步修正,原先MI值较大的参数会有所变化,因此逐批次的修正有利于用最小的改动获得最大的改进。经过多次修正,修正指数均在25以下,相对于修正之前有了明显改善。此时,各拟合指标也基本达到要求,见表3。

从结果看,非标准化模式下,该路径系数有计量单位,因而有实际意义,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系数为2548.99,即人口素质每提升1个单位,相应的经济发展可提升2548.99个单位,由于构建模型时分别选取人均受教育年限和GDP作为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的初始单位指标,因此可以理解为,人均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可以使GDP增加2583.564亿元。模型的标准化估计对比较变量的效应大小有重要作用,从标准化后的结果看,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系数为0.966,这意味着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效率非常高,要大于对GDP的影响作用,为0.630(间接效应=0.652×0.966)。可以看出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单纯对经济总量的作用。

五、我国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因果影响系数测算

1.分时间段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因果关系测算

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时间区段内我国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采用三个时间区段内的样本分别构建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三个时间区段分别是1980-1989,1990-1999,2000-2008。为了让模型路径参数的临界比率均达到显著性要求,需要根据修正指数进行扩展修正。按照修正指数MI的大小,依次修正各个模型,由于分时段的数据相对较少,因此,最后各个参数的MI值均调整为10以下。此时各模型基本达到拟合精度要求,修正结束。修正后的各因素之间系数的回归结果和拟合指数如表5和表6所示。

2.分地区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因果关系测算

采用同样的模型和方法,所用样本分别是东、中、西部的相应历史数据。同样初始模型下模型拟合指数不够理想,需要进行模型修正。修正后,模型路径参数的临界比率均达到显著性要求,因此只需根据修正指数进行扩展修正。按照修正指数MI的大小,依次修正各个模型,最后各个参数的MI值均调整到10以下。此时各模型基本达到拟合精度要求,修正结束。修正后的各因素之间系数的回归结果和拟合指数如表7和表8所示。

从模型拟合精度来看,效果较好,考虑样本数据的绝对量仍然较大,所以对绝对适配指标的标准给予一定的放宽。整体来看,模型结果符合精度要求。

六、结论

我国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绝对值有明显的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7.438提高到90年代的865.994,直到本世纪初的3361.725。尽管这里存在价格因素的影响,但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从增长倍数来看,上世纪90年代是80年代的4.88倍,21世纪初是上世纪90年代的3.88倍,有所下降。如果假设30多年来通货膨胀率基本一致,那么目前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提高程度要弱于上世纪90年代,或者说人口素质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边际贡献在减弱。这一点也可以通过标准化后的结果反映出来,即标准化后,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人口素质对GDP的影响效应之比分别为3.80、2.72、2.21,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假设以人口素质对GDP的影响关系为参照标准,那么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有所下降。换句话说,早期人口素质的提高对除经济增长因素之外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贡献效果更大。从单指标观察,绝大部分指标在三个时段内均较为一致,但是经济发展与单位能耗之间的关系有明显的变化,1980-1989年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为0.419,1990-1999为-0.021,2000-2008则变为-0.406。这很明显地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过程,从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发展的转变过程。另外第三产业比重、劳动生产率系数的变化,也能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总体来看,人均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文化人口素质以及科研人员比重对人口素质的贡献一致性大,并且较为稳定,说明我国政府和社会对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一直较为重视,效果也非常明显;从经济发展角度观察,人均GDP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时间的角度看,人均GDP能较好地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最为明显的。

从三大地区非标准的参数横向比较结果看,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绝对值有明显差异,从东到西依次减小,特别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差距较大,即使扣除地区间的物价影响,不同地区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绝对量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从标准化后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系数与经济发展对GDP系数的比率来看,分别是1.66:1.27:1.70,这表明:假设以人口素质对GDP的影响关系为参照标准,那么中部地区人口素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全面性较弱,人口素质对GDP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东部和西部人口素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效果更加广泛。从单位能耗的比较来看,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单位能耗的改善较为明显,说明相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转变能源消费方式的空间较大,效果也较为明显。从第三产业比重因素进行比较,则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相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提升较慢,同时科研人员在人口素质评价中所起作用也相对较小,说明在产业结构和高端科研人员方面,西部地区还未给予较高的重视和发展。总体来讲,对于三大地区的人口素质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文化人口素质以及预期寿命所起的作用较为明显,说明各地区在这三个方面均有较好的改善;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所起的作用较为明显,地区间在这两方面都取得较为一致的进步,从另一个角度讲,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经济发展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效莉,王成璋,何伦志.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机制及实证分析――基于水平VAR的Granger因果分析方法和协整技术[J].南方人口,2006(1):59-64.

[2]李通屏等.人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国臣. 近代东北人口增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6(2):19-23.

[4]周鸿,李冠军.广西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分析[J].南方人口,2006(3):26-31.

[5]阎志强.广东经济发展与人口文化素质相互关系研究[J].西北人口:2001(2):51-53.

[6]王献芝.河南人口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 101-106.

[7]JONES C L. Times Series Tests of Endogenous Growth Model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5):495-525.

篇12

    为保证广安大街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做好拆迁居民安置工作,经市政府同意,将部分开发企业现有的拆迁房源作为广安大街拆迁专项用房(以下简称专项用房),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专项用房享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扶持政策,即土地行政划拨,2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半征收。

    二、专项用房专项提供给广安大街市政工程被拆迁居民选购。被拆迁居民如要享受本市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可购买专项用房或经市政府批准上市的经济适用住房,并凭所在区政府出具的证明到开发企业购房。

    三、专项用房价格由市物价局会同市建委按经济适用住房定价原则审定。开发企业不得以任何方式变相提高价格。

    四、市建委、计委、规划委、国土房管局等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专项用房的工程质量、审批手续等项内容进行审核,并督促有关开发建设单位按要求完善。崇文区政府和宣武区政府根据审核结果,对专项用房的价格、质量、配套情况等项内容进行认定,满足拆迁居民入住条件的房源,由区政府分期分批公布。

    五、被拆迁居民凡购买区政府公布的专项用房,具有经济适用住房产权。产权发证部门依据购房合同和购房人付款凭证,在30日内颁发产权证。开发企业负责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六、广安大街拆迁工作完成后,开发企业将购房人证明和销售合同报区政府核准汇总,开发企业凭区政府出具的证明,统一按照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办理土地划拨及有关费用的减半征收手续,并可按京财税(99)1201号《转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房地产市场税收政策的通知》,享受有关财税减免政策。开发企业购买的拆迁房源专项用于广安大街拆迁的,按照被拆迁居民实际购房面积免收开发企业购买房源发生的有关税费。

    七、对于部分房屋已交纳的土地出让金等费用,由征收管理部门退还或在开发单位后续建设项目中抵减,已享受返还或免收政策的开发项目,不再抵减。

    八、专项用房的物业管理费用执行市京价(房)字〔2000〕163号《北京市经济适用住房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办法(试行)》规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物业管理收费标准,并按规定的期限收取。任何单位不得以拆迁安置为由,一次收取长期的物业管理费和供暖费等费用。

篇13

关键词:城乡统筹 经济 农民 城市化

Abstract: 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is to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need, is deepening our reform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ystem, with the further reform and opening, China's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o enjoy unprecedented fast development, bu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also appeared a lot of the problem,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se problems will be from the thought up, make effective solutions, implement the effective method, find out a 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alist China new way, 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farmers urbanization

中图分类号:O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城乡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空前快速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城乡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城市对农村资源不断进行掠夺导致城乡对立的态势日渐突出,这种现象不仅不适合和谐社会的建设原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夜产生了阻碍作用,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进步,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从思想上将该问题重视起来,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实施有效的解决方法,找出一条适合社会主义和谐中国建设的新路子,统筹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努力营造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意义

统筹城乡的经济发展,是顺应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是深化我国农村体制改革建设的需要,实施这一政策能够有效地减慢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速度,缓解城乡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农业生产的效益低,农村的社会保障程度低,实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深化农村的各项体制改革,解决农民在生活当中的各种难题,缩小城乡间的贫富差距,实现我国社会的和谐进步。在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当中,国家必须积极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民权益保障制度的建设,促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1、农民增收的空间狭窄。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增长,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加快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城市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出连续翻倍增长的趋势,但问题也显而易见,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相对来说就比较微弱,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还是只能靠传统的农业生产,虽然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元素也在不断增加,但相对城市科技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其影响仅仅是杯水车薪,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进步,另一方面又加大了城乡经济的差距。

2、农民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农民问题一直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重大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系统不健全、社会保障水平低,这些都是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严重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服务系统,对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也较为完备,但是农村的基础建设中还面临着众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薄弱的地区,交通体系缺失、医疗条件差等等问题还普遍存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农民失地问题得不到保障。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农村土地的征用面积不断扩展,在实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制度性问题,国家应当给予农民利益充分的保障。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础,土地被国家征用后,农民的就业问题就随之产生,由于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对科技技术的掌握不高,收入来源渠道少,其生存保障就产生了严重的缺陷。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进行合理的征地补偿,只有解决好农民的生存问题,才能保障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健康提高。

4、户籍制度的不合理存在。我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其改革却并没有深入到保障农民的实际利益中来,这种户籍制度的存在,一方面使社会对农民的利益不能进行充分的关注,另一方面更加加重了城乡间的差距,是一种带有歧视色彩的户籍存在形式,要想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国家就必须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起来,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不合理存在,对户籍管理制度进行及时有效的改革,保障农民的利益。

三、促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理念宣传。意识决定人的行为,只有在意识领域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充分调动人们配合国家政策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对城乡发展作出科学的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控制,坚持集约利用资源的理念,保障农民的各项权益,在理念上赢得农民对政府的信任,保障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顺利推进。

2、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保护,建立健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保障系统,适当加大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力度,保障农民的权益。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系统的完善,在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建设等方面加大投资使用量,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尽力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3、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范围还很有限,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 接受新科技的速度慢,并没有真正把有用的科学技术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这就要求国家要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切实推进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积极在农村开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培训,组织专家对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指导,改善农村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开辟新的发展方向。

4、加强对农民自我创新观念的培养。农民只有积极地进行自我创新,加强自己的市民化素质,才能真正有效地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顺利进行。国家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积极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改变农民的小农意识,让农民充分意识到自己是新时期的新农民,加强对农民观念的重塑,以土地为依托,鼓励农民积极就业,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就业道路上培养农民树立积极的市民观念,加强农民的自主意识,深入调查农民的生存现状和能力,强调社会工作的公益性,加强政府社会政策的宣传,使农民对国家的社会政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发挥农民的主体意识,真正解决农民在生活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结语: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一项长久性的工程体系,各项制度、体制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国家应当关注民生民情,积极了解农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及时解决农民的困难,不断创新和完善各项制度法规的建设,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加强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逐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理想。

参考文献:

[1]孟卫东.城市化与城乡户籍制度改革[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03)

[2] 曾一凡. 城乡一体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J]. 中国农村科技, 2008,(10)

[3] 我省今年开始取消农业户口[J]. 云南农业, 2008,(01)

[4] 张霄. 户籍立法的新思考[J]. 农村工作通讯, 2010,(18)

[5] 张莉莉.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研究――以唐山市为例[J]. 农业经济, 2011,(04)

篇14

论文关键词: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作用分析

一、城乡规划的概述

城乡建设不但要完成城乡建筑的建设与设计,还需要科学的对城乡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促使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推动城乡的科学发展。而城乡建设,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积极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与全面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城乡规划涉及的内容日渐全面,在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科学的对城乡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规划。促进城乡资源可以得到全面的统筹与发展,提高城乡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结合城乡人口密度,科学的对城乡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规划,促进城乡建设更加合理有效。发挥城乡居民的监督与参与作用,使城乡居民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城乡建设中,促使城乡建设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城乡规划还将对城乡的未来发展和经济结构等进行调整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得到全面的提升,积极实现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全面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落实。

二、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

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推动城乡建设的质量与效率,促使城乡建设更加符合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推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城乡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法律基础

城乡建设在实际过程中,需要遵循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城乡建设基础任务,从而使得城乡建设更加符合城乡居民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城乡建设的可靠性。传统的城乡建设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始终影响城乡建设的质量和城乡建设的水平,许多城乡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城乡建设需求。而城乡规划,可以有效的为城乡建设提供法律基础,城乡规划法是近年来新出台的关系到城乡建设的法律法规,具有极强的约束能力,站在城乡建设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建设的职能划分、城乡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规范,有效的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情况和生活情况。而且,城乡规划法中对城乡建设中危害城乡居民基本利益和权利的因素进行控制,促使城乡建设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推动城乡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的调控作用

城乡规划对城市建设具有宏观和微观的调控作用。因为城乡建设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到了城乡的政治、经济,还包含了科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宏观调控方面,需要国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措施,毕业论文使城乡建设能够与现阶段国家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发展势头相符合,满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需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城乡规划,对经济和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控,协调城乡建设中的经济体系结构和社会发展方向,科学的对城乡的资源分配、空间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布局等进行调控,促使城乡建设的可持续性。微观调控方面,在满足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城乡建设的细节进行调控,通过对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建设,突出城乡建设中的人性化设计。

(三)科学统筹城乡资源,推动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的城乡建设中,城乡规划需要站在城乡建设的全局角度,科学的对城乡的各类资源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应用计划。合理的空间布局是确保城乡建设有序、环境整洁、特色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可以对城乡的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对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从而建设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城乡规划还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进行统筹规划,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降低城乡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两极分化

通过对农村资源的有效开发,提升农村的创业热潮,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推动城乡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得到全面的提升,最大限度的缩短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缓解城乡两极分化的现状。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使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到城乡建设中,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缩短城乡教育、文化等的差距,推动城乡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三、结束语

城乡建设主要致力于广大农村的改造与建设,以及对城乡的地资源、自然资源等的合理利用。通过城乡建设推动城乡的经济发展,缩短城乡的经济、文化等差距。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是站在全局的角度,科学的对城乡建设进行规划指导,促进城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现代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伟.浅谈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2,13:72.

[2]纪冬梅.浅议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价值[J].科技创业家,2014,0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