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超声诊断学专业范文

超声诊断学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3 09:52: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超声诊断学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超声诊断学专业

篇1

关键词:心脏超声 诊断思维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4-0169-02

心脏超声集诊断思维和实践操作于一体,是一门口、手、眼及脑并用的影像学科,以心脏解剖为基础、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疾病进行诊断。通过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M型超声、连续多普勒、脉冲多普勒实时观察心脏及大血管结构,对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如肌断裂、室间隔穿孔、假性室壁瘤、室壁瘤等)、心脏肿瘤、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腔内附壁血栓形成、心包积液、心包疾病、大血管疾病等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诊断资料,对心脏、心包及大血管疾病的术后随访也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但作为一种影像辅助检查手段,即便是同一种疾病,由于个体差异或就诊时期不同,二维超声及其血流动力学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对影像专业学生的心脏超声教学不仅需要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以下为心脏超声诊断思维的培养方法。

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救死扶伤,是每一位医务工作人员的神圣职责,心脏超声领域尚有许多需要开发、 探索、 研究的未知领域,只有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对患者持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吃苦耐劳,对每一个病人的检查都做到认真、细致、周密,才能得心应手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如果我们在心脏超声检查过程中骄傲自满,缺乏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出现怕麻烦、图省事、投机取巧、对患者缺乏耐心等不良医德表现,这样就很有可能导致超声诊断的漏诊和误诊,给患者造成终生的痛苦甚至更严重的后果,给自己留下难以磨灭心里阴影,为医患纠纷埋下伏笔。例如:对于一个心腔血栓急性期的病人,由于血栓急性期超声回声较低,超声医师若缺乏救死扶伤、认真负责的态度,检查时敷衍了事就很容易漏诊,一旦漏诊延误治疗,若血栓脱落将导致重要脏器和(或)肢体动脉的栓塞,其后果十分严重。

二、培养学生详细采集病史、认真阅读临床资料的习惯

详细采集病史、认真阅读临床资料,对病变部位、症状及病因做到相应的了解,为我们的超声诊断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相比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医师在检查病人过程中和患者接触较多,为我们的病史采集提供了方便,我们更应该利用好超声检查的这一个优势。在病史采集过程中我们应该诚恳耐心、重点突出、逻辑清楚、层次分明。例如,超声检查时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应注意询问患者近期有无发热病史,超声检查时怀疑肺心病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超声检查时怀疑缩窄性心包炎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结核病史,突发的跛行及下肢疼痛患者超声检查时应注意左心腔血栓可能,突发呼吸困难及胸痛患者超声检查时应注意右侧心腔血栓可能,临床资料提示D-二聚体增高的患者也应注意心腔血栓形成可能。目前,大多数患者对心脏超声知之甚少,把心脏超声当成一种单纯的辅助检查,拒绝向超声医师提供相关的病史和临床资料,甚至错误地认为超声检查时一声不吭可以检验超声医师的水平。所有,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培训,让学生学会通过人文关怀减少病人对超声医师的抵触情绪,例如一个简单的尊称、亲切的问候、和蔼的交谈等都能拉近病人与超声医师的感情,让病人在M行心脏超声检查时不隐瞒病史,并乐意向我们及时提供临床相关资料。

三、培养学生科学、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

思维是大脑将感知的客观事物与人的自身经验相结合的整体过程,引导人们对事物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最终获得相应结论并指导个人行为,反映人脑的具体活动。[1]心脏超声诊断即为超声医师的大脑对心脏客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认识并做出相应判断的一个过程,并且这一个过程贯穿着整个心脏超声诊断,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与方法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联系,因此科学、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是心脏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保障。相反,缺乏科学性的经验思维和分割局限性的局部思维方式是导致心脏超声诊断漏诊或误诊的主要原因。经验性思维是人们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的感性认识,常规来说,我们积累的经验越多 ,大脑对疾病的诊断模式也越丰富,并且选择性更大。但这种经验性思维有的时候也会让超声诊断医生面对特殊病例时,将自己的诊断思维局限在以往认知的狭隘经验范围内,限制其诊断思维的扩充,从而轻易地重复以前的诊断经验,面对某些有别于经验思维的心脏超声改变

视若无睹,从而导致心脏超声诊断的漏诊或误诊发生。 例如:二尖瓣狭窄合并左房肿瘤,单凭经验思维就容易误诊为左房血栓,造成误诊的原因是经验认为左房血栓本身就是二尖瓣狭窄的最常见并发症,这样的误诊将导致病人抗凝治疗的不必要加强。目前,心脏超声诊断逐步向专科性发展,有利于超声医师对心脏疾病的集中性研究,不断增强超声医师对心脏疾病的本质认识。但是,这种专科性的发展同时容易将超声医师的诊断思维分割局限,形成单一的局部思维方式,从而忽视心脏疾病及人体其他系统相互之间的联系。例如:右心房、右心室的增大除了房间隔缺损、三尖瓣下移畸形等心脏本身的疾病外,还有肺部疾病、静脉输液过多等也可能造成。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科学、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1,不能忽视临床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尽可能多的相关临床知识,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2];2,重视心脏超声基本理论的讲解,让学生具备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新版本的超声文献及书籍,了解心脏超声检查的最新进展,开拓学生的思维,避免超声诊断思维的狭小,让学生对心脏超声领域的了解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3];3,实验课加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按照规范操

作进行检查,培养学生超声扫查时的连贯性,避免出现人为盲区或扫查漏项。[4]

总之,对影像专业学生的心脏超声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以医德医风教育、病史采集习惯培养和临床资料阅读习惯培养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科学、完整的心脏超声诊断思维,为国家和人民输送更多的优秀心脏超声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陈智毅,王琨,刘金炳.超声诊断思维在超声影像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17(1):63-64.

[2]华燕萍.正确运用超声诊断思维方法避免漏诊误诊[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08,5(5):796-802.

篇2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只是简单介绍超声诊断原理、正常声像图和异常声像图之间的区别,超声诊断学与内科学、外科学等临床学科的教学不同步,往往出现讲到的相应系统疾病的超声特征时,相关疾病在内科学、外科学中并未讲解,学生无法理解超声诊断与疾病特征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对疾病超声诊断的整体认识,而且容易造成学生诊断思维的混乱。此外,超声诊断学内容具有综合化、融合化的特点,超声诊断学教学学时少(20~30学时)与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多、超声诊断学概念抽象、相关专业知识更新较快等诸多问题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要求超声诊断学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强调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外,应重点强调临床常见病的超声诊断原则及鉴别诊断。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及临床实践,多举例,联系疾病讲解分析,如讲到超声检查时,让学生回忆以前体检或到医院做超声检查的经历。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超声诊断学是联系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汇合点,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超声诊断学以后能够迅速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超声波检查,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影像检查手段是最优的(比较影像学范畴),能够理解超声诊断报告的内容,从而及时准确地对疾病做出诊断。在每次授课结束前,授课教师应对本次授课及近期授课内容做简要总结,突出了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重点,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优化超声诊断学的教学课程,合理安排超声诊断学的讲解内容,是一门需要长期练习的技巧。

二、加强对学生超声诊断思维方法的培养

我国传统教育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超声诊断学是医学中的形象思维学科,观察超声图像时要有三维立体思维概念,改变学生单纯的平面观念,使其建立良好的立体思维习惯,对学好超声诊断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可以从不同方位和角度观察病变的回声强度(强回声、等回声还是低回声)、形状是否规则、最大直径、病变的边缘是否清晰以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压迫或浸润情况。超声诊断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思维习惯在日常学习和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较好地掌握利用超声波分析诊断疾病的正确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诊断能力,如条件允许,可以将便携式移动彩色超声诊断仪(床头彩超)带进课堂直接应用于理论教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彩色超声诊断仪(此方法也已被用于心电图教学过程中),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感性认识,此外,我校设有超声诊断实验室,拥有多台教学用彩超,使学生都能上机操作,让他们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三、改进超声诊断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超声诊断学需要从观察图像来诊断疾病,传统的教师讲授利用板书、挂图或绘图的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单纯依靠死记硬背,遗忘较快,使学生在超声诊断学的学习中总处于被动状态。采用多媒体辅助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形象、动态、直观、交互式等优点,可以真实形象、直观具体地反映超声波诊断的特点,为超声诊断学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超声诊断学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手段,使传统的超声诊断学教学思想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媒体教学虽然已广泛应用于超声诊断学的课堂教学,但超声诊断学多媒体教学中也应注意在幻灯制作上必须多下功夫,教学内容难度适中,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背景和文字要对比鲜明(在超声诊断学教学实践中采用白底黑字效果较好),适量加入动画、声音或实际患者超声诊断录像,对超声图像加以讲解、分析,可以极大提高超声诊断学的教学效果。避免对超声诊断学教学幻灯片的简单复述,放映幻灯片过程中避免速度过快,讲授时语速适当,讲到重点时应放慢速度,给学生思考和记忆的时间,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例如眼神、声音和动作等)突出超声诊断学的重点知识和内容,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最好在讲授过程中能做到抑扬顿挫。超声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不能过分依赖,应根据超声诊断学教学的需要和特点,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融入实物标本、教学模型等传统教具,使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实现突出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利用联想式、启发式、探讨式和回顾式等教学方法,把难懂的超声诊断学概念、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便于学生课后复习记忆。有些重点部分,还可利用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必要时可采取PBL教学法或CBL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激发培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尽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超声诊断学课程难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沟通

超声诊断学的教学需要有针对性,不能简单地利用“填鸭式”教育完成超声诊断学的教学任务,否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医学生的学习是长期持续的过程,并且应该持续终生。目前,一般医学院校的教育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所有医学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为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支撑医学生终身学习的是对医学的兴趣和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也是每个医学生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因素。现代大学医学教育学强调医学生是医学学习的主体,医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大多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以“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对这一群体笔者并无偏见),但客观上不少学生在自立方面比较薄弱,依赖性较强,自理能力较

篇3

关键词:超声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94-01

超声诊断学(Ultrasonic Diagnosis UD)是物理诊断学中影像诊断学体系(放射医学、核磁共振、核医学、超声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医学尤其是超声医学和求证医学的迅猛发展以及现代医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UD是临床医学专业尤其是影像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然而,UD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同时,它又是具有影像学特点的新型学科。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变单纯理论式教学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使讲授的知识融会贯通,生动形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手法式”教学法

手法教学中始终强调对任何一位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将标准扫描切面顺序扫查,特别是易忽略的胸骨上窝切面、剑突下切面和左室短轴的心尖部切面等切面,养成全面、细致的扫查习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足够的信息。如一部分房间隔缺损在胸骨旁切面由于受多普勒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显示,但剑突下切面可以成功回避这些干扰因素,很好的显示断端及过隔血流。而对于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若不顺序显示左室短轴心尖部切面则有可能导致漏诊。通过我们在心脏超声诊断中将操作手法与典型病案相结合,使理论教学中融入了实践具体操作从而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手法教学不仅体现在一般病例的教学,而且对特殊及罕见病例也采用耐心细致、手把手地指导。在进行手法式教学前先对特殊病例现场示教或经刻录为光盘后示教等方法感性认识后,设立专题讲座、书写诊断报告并对相关疾病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均予以介绍并提问等方式达到理性认识后,进行实地操作,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达到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

心脏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它强调从观察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理解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提示疾病的本质。需要通过对大量典型病例的动态超声图像的感性认识,才可能对该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进行部分内容的讲授,克服了单纯教师讲解的许多困难与盲区,并大大缩短了授课时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因此,CAI在心脏超声诊断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思维,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解决以往教学的一些盲区。实现多媒体教学首先是收集典型心脏疾病的超声资料。我们通过直接收集图像资料,对患者进行现场操作并结合临床信息现场教学。也采用摄像对图像进行收集;也可手法与摄影同步进行,达到了双重目的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将相关的图像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整理、储存、标注和备份。利用我们存储丰富、详实的心脏超声诊断资源,将特殊病例通过光盘、磁盘存储后,建立了图像数据库及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视频、音频、图片、录像动画、文字等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并把它应用于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考核注重实践

教学考核注重实践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既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志,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我们改革了以往的考试方法,在理论试题考核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专业重点的基础上,在试卷中增加一定比例的实际应用题目,给出简要病史和临床表现,以及典型的超声图像,考核学生实际识别图像、分析诊断的能力,对提高实践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改进超声诊断学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以往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侧重理论笔试成绩的分析和总结。这种评价方法存在着片面性、局限性等弊端。我们开展医学影像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医学发展且具综合运用影像学能力的临床医生,考核内容应紧扣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利用超声诊断典型病例的声像图资料库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看动态图像,并给予测量数值的报告及相关临床表现,然后让学生做出诊断;让学生实地操作也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将一些常见病让学生亲自操作,同时可对其临床信息进行询问,最终结合图像及临床内容给予诊断,根据综合诊断结果给予考核分数。通过以上考核内容的实施,达到真正提高医学生实际诊断能力的目的。这种方式对于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可改变平时不学习、考试前突击忆也能拿高分的状况,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的教学尝试,我们体会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是使超声教学在有限的时数内取得较好的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加强学生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造就高素质、综合性勇于创新的医学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雨,唐琪.超声诊断学医学教学规律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8,(07)

[2]李艳宁.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S1)

[3]荣雪余,黄慧莲,朱强,王振常.超声诊断学教学中的体会[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0)

[4]田新桥.关于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水平的几点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7,(16)

篇4

关键词:超声诊断学 本科 考试改革

一、超声诊断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趋势

超声医学是现代医学史中发展最快、普及最广、渗透最深和实用性最强的新兴学科之一。超声医学随着声学物理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从早期的A型、M型一维超声到实时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显像、动态三维超声,以及二次谐波、超声造影、介入性超声等新技术,在诊断学及治疗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学科性质

作为临床中最常用的诊断、辅助诊断甚至治疗的手段之一,该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也越来越多元化,综合化、网络化;在超声诊疗过程中,要求具备良好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学科知识,才可能做出科学的、对临床工作真正有帮助的诊断并给予正确方向的建议。

2.学科需求

超声医学中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超声造影、弹性成像、介入超声乃至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等热效应灭活肿瘤等一系列技术革新,使得超声声像图内容从过去的以解剖为主,逐渐向功能学、组织病理学扩展;从过去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一般血流分布、血流状态向着更加精细的微循环情况迈进,为临床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这样的发展趋势对从事本专业的人员必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现状

在目前各学科均以“一张卷”衡量学习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将全部精力用于对于考试的复习,满足于一次考试的通过即可,将考试的分数视为最高目标;考前突击、甚至私下找老师“划重点”,考后则迅速遗忘。结果是到了实习甚至毕业后,难以系统掌握本科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对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几乎完全没有成型。

三、超声诊断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第一,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超声医师,那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医德教育应渗透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之中。第二,对超声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具有清楚的认知,对于超声新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应具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学生为自身未来从事的行业选择和激发学习兴趣都至关重要。应该在学科开课前给予讲座等形式的宣教,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中有所体现。第三,由于目前超声学科的迅猛发展,与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日益增加,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应建立系统的将“基础学科―超声医学―临床各学科”知识合理联系并思考的能力,建立对于“疾病”的立体化认知体系;总之,我们需要培养医德良好,专业视野开阔,具备扎实基础和医学逻辑思考能力的毕业生,从而满足超声医学学科日益提高的的需求。

应该说,目前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本科超声诊断学落后的教学和考试模式与飞速发展的超声技术和日益提高的学科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其次,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风不正,学习习惯差的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俩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希望从考核模式入手,对于可以改革的部分进行初步探讨和思考。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依据:一为目前教学大纲;二为实际学科需要。医学影像学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1)基础方面,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尤其是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2)超声技术方面,超声诊断学物理基础及超声诊断仪的常规应用;(3)将基础学科知识、超声物理基础与临床学科,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合理的与超声声像图表现合理联系在一起,对于疾病、症状能够具备系统的认识,作出科学诊断或趋向于正确的诊断方向的能力。

2.具体措施

(1)摆脱现有的以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分数来评价考生学习质量和实际能力的标准,建立分段式、多元化考试综合考评的方式;包括相关基础知识(解剖、病理、生理、诊断学)、操作技能考核、超声诊断仪应用物理基础与机器调节能力(美国超声医师考试中称为“超声物理学与超声仪器”)、各大章节的分阶段考核、超声综合能力临床应用;考核方式包含上机操作、笔试;以及卷面考试之后的自我试卷分析、现场答辩等多种方式。各自占据一定比例,分阶段考评并且尤其重要的是授课教师的考核后讲解分析,目的是杜绝现有的考完看看分数就结束,而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对在哪里,甚至考核之后就再也见不到考试卷的尴尬情况,导致课程已经学完,但是仍存在许多盲区和疑点。

(2)增强学习动力,开展授课前针对本专业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就业情况等做适当次数的讲座;使学生对于超声医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地位、发展情况、研究热点等有所了解,对于超声医师的就业现状,包括工作流程、劳动强度、经济收入等有所认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钻研的方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并非是如今这样为了通过一纸试卷而学习,考前突击,考后遗忘的学习过程。

3.执行条件

统一认识,密切配合。改革之所以称为改革,即说明与传统的、一贯做的、习惯了的方式有所不同,那么需要政策通行,执行配合,教师重新备课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效果;比如教研室教学任务申报、教务处排课、有关期班大纲修订、严格的考试管理和,分数审核,以及向班内同学说明改革具体步骤,考核方式变动以及目的和意义,取得同学们的认可。

4.分阶段考核的分数比例和考核方法

第一阶段:学科宣教,介绍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情况,学科技术特点,发展现状与趋势,学科新技术的优势和国内外研究热点;超声医师的日常工作情况,知识结构组成,临床地位及科研方向,甚至经济收入真实现状;为学生做好学习超声诊断学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做好学习准备。该阶段计划采用2~4学时,以课外讲座的形式举行,无分数计入。尽管该部分并无分数计入,但是由于后面逐步开展的教学活动是需要学生课后能够具备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学习兴趣才是核心动力。建议该部分主讲人选取高资历、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甚至必要时可以考虑聘请外院知名专家教授开展讲座。

第二阶段:依据大纲是超声检查技术课程,主要针对围超声检查期的必要准备和检查时患者的、探头使用和超声切面组成等基础知识,属于超声诊断学的必要铺垫,建议该部分与超声上机实验共同开设并同步考核,考试分时各占一半,并且总分按照30%的比例计入结业考试总成绩。

第三阶段:超声诊断学正课的讲授。除去目前正常授课之外,应建立课堂讨论分和课后自学部分的分数,可以参考PBL教学法的模式,但是对于目前我院的师生的实际情况,不应完全照搬套用。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目前听课时只听不想、只看不问的的情况。增加课后“作业”的频率和范围,应包括疾病相关的流行病学、解剖、生理、病理学科知识;超声检查的适应症选取,声像图特征和疾病诊断思路、鉴别诊断;超声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该部分分数按照总分10%计入最终结业成绩。

第四阶段:笔试部分。也就是传统的闭卷考试部分。目前是上课主讲教师自行出题后由教务审核,随机选取AB卷中的一套试题作为考题;改革情况首先是题型。目前没有一个固定的题型要求,几乎完全按照教师个人的习惯,比如单向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等等;建议标准化试题,即选择题作为统一题型,可以增设B型、多选等题型。其次是试题来源,建议成立题库,并且出题应经过多位教师讨论通过并签字为证。笔试部分的最终分数按照50%比例计入最终结业成绩。

第五阶段:考试后的卷面分析,由考生自我完成,由主讲教师批改并统一讲解。目的有俩个,一是改变目前考生对于考试“考完就结束”或者“考完就遗忘多半”的现状,“考完了就不再重要了的”心理。二是完善之前授课和学习中的一些薄弱点,将错误的部分重点分析,使同学们明白为什么是这样,A为何是对的,CBDE错又错在哪里,从知识点本身和面对问题的思考模式两个方面给予改善。这一部分按照总分10%比例计入最终成绩。另外,可以杜绝考试作弊的现象,比如抄袭,即便抄袭到了正确的答案,但是如果考试分析中并无确实可信的分析,那么严重者笔试分数应予以扣除。

以上5个阶段组成的考核体系中,包括了学科特色、基础应用、检查技术、专业知识、新技术应用、典型临床病例诊疗思路等多个分方面知识点以及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多学科联系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临床专业人才的目标,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的问题。具体实践中,应该随时查缺补漏,修订计划,使之更加适合师生的实际情况,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5.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习兴趣不高。即便有课前讲座,即便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授课,同学仍对于该专业不感兴趣,得过且过;解决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行,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思考的空间,不是单纯的听听、看看、记记;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比旧有事物更高是人类的天性,保持学科的新鲜感;多安排临床工作中的实际病例讲解和幽默轻松的授课语言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保持学习兴趣;

(2)课后自主学习能力差。以目前十分流行和提倡的PBL教学法为例,一旦学生课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那一切教学效果都是空谈;我们可以借用目前流行的网络模式比如QQ群、微信群等方式保持与学生随时互动;随时交流,帮助同学们逐步养成课后学习、钻研、思考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习惯。

(3)课时安排矛盾甚至不足。由于现有大纲排课特点限制,考试有时甚至是寒、暑假前的一两天,学生在假期里通过网络了解自己的考试分数,更不用说考后的试卷分析,讲解的课时,完全没有时间去安排。应与教务管理系统沟通,合理安排时间,考试后应留出若干学时进行试卷分析和讲评,讲评结束后综合核算考试成绩。

(4)教师素质不足以承担新的考核模式。新的考核模式势必对于主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满足于传统的书本内容,更多的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学科知识底蕴;并且时刻保持对于本学科甚至多学科的新技术、新领域有足够的、及时的甚至前沿的认识和理解,需要经常查阅新的科研资料,回顾基础的知识内容才能够胜任。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自身的长度和厚度,才可能满足新的教学需求。

以上观点是我们对于医学影像学本科超声诊断学考试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可以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超声医师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超声诊断学;实习带教

超声医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

超声以其无放射性、操作简便、经济、可用于术中及床边等优点,常常成为临床上一线检查方法。与其它影像学相比,超声医学实践性更强,集仪器操作技术和疾病诊断思维于一体,需要手、眼、脑并用,因此诊断医生个人操作能力及知识结构组成决定了其诊断水平的高低。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如何在实习期间提高操作能力及诊断水平,除了自身努力外,实习带教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2]。我院一直承担着徐州医学院本科、研究生的超声诊断学实习带教任务,现对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目前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超声医学相关课程设置较少:目前影像专业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学、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X线诊断学等,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所有专业课课时的15%左右,比如现在所用教材《超声诊断学》第二版厚538页仅有不到100个学时,学生的实习课更为少,仅有20学时,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

1.2 教材的内容相对比较滞后:可供医学影像专业使用的超声医学相关教材数量较少,目前超声学科所用教材《超声诊断学》第二版已连续应用近十年,可知教材中的内容早已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超声医学了。一些介绍超声新技术,比如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超声靶向药物治疗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3]。上述新技术相关的知识学生也只是在课堂上听老师简单的介绍一下,真正能够接触到那些新技术、新知识的学生可谓少之又少。

1.3  教学过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实习带教模式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师处于主动灌输的位置,大多数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教师提前准备好各个器官正常及异常的典型超声图像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学习与其有关的超声理论知识,学生只需认真聆听,沿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及思考就行了。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4  教学师资相对不足:超声医学专业无论理论教学还是见习教学师资力量都相对不足,其学历层次、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综合能力参差不齐。通常一位见习带教老师要给一个班几十位同学同时上课,而每次上课的时间都是固定地、有限地,这样很难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上机操作、熟悉操作方式及声像表现,从而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  教学重点与策略

2.1 重视基础医学:超声医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的诊断学,这就必须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在熟悉正常解剖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异常的情况。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各种疾病都有其病理学改变,组织和脏器的不同病理、病理生理、解剖变化决定了超声波对其的不同反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声像特征。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生必须学好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了解各科有关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诉、体征、病程、实验室检查,才能避免出现漏诊、误诊,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较准确的超声学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是对脏器和疾病的初步认识,他们理解不充分,也不利于长期记忆,只有安排实习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机器、观摩声像图像,了解不同技术检测方式的原理和应用范围,熟悉各种疾病的声像表现,才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一般来说,带教过程中,老师一边做检查一边讲解超声检查的手法与图像的内容,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由学生自己互相检查,老师在旁边加以指导。如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直接对在医院就诊的病人进行检查,让学生试着提出诊断性意见,然后带教老师再帮忙纠正错误或进一步完善诊断结果。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具体讨论,将会启发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及增强他们的疾病诊断能力。

篇6

超声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临床桥梁学科,因此我们希望超声诊断学的专业课英语教学主要以实践训练为主,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应用英语的能力。我们采用以中文超声诊断学为基础,英文原版超声诊断学为主要参考,结合当前超声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为超声医学专业英文授课内容,同时侧重于临床实践活动和案例式授课[3]。

二、目前中国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及其优缺点

1.全英语教学

中国不是传统的英语系国家,大部分中国教师还不具备全英语授课带教的能力,对于年纪较大的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尽管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但在全英文教学中却不能完全发挥作用[4]。虽然我校专业课英语教学主要由中青年教师承担,即便如此,首先教师对知识的表达远不如用中文那样准确,对机理的阐述也不如用中文那样清晰,学生的提问也难以得到有针对性地回答。因此教学很难达到准确传授知识、随心所欲地交流思想的境界;更难以像学习基础英语那样生动有趣。而就学生而言,由于目前中国教育对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视,大部分大学生英语水平都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在英语听说方面,都不能够达到自如交流的水平,而影像专业术语单词多较长,突然面对大量生僻的专业英语词汇和大量的缩略语,再加上部分词组看似熟悉却猜不出关键含义,学生很容易跟不上教学节奏,从心理上容易产生恐惧和厌恶。常见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沉默寡言,反应平平;更谈不上与教师沟通与交流。所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如对中文那样容易,也就更不容易发现学习中的存在问题和难点,也很难提出有针对性问题。由于语言表达和交流障碍,教师一般借助多媒体和幻灯片教学,或多或少存在照本宣科,教师对课件的依赖性特别大;这些都导致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减少,影响教学效果[5]。尽管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教师英语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在短期内要达到一个较高水平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2.双语教学

双语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存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景[6]。“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的目的。著名教育家奥苏伯尔指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竭力设法避免学习者本族语言的中介作用,这既是不现实的,也是无效的[7]。因而,“双语教学”不是简单的母语加第二语言,而是要从听说读写上培养学生第二语言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用第二语言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质就是用教学语言来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8]。在我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教师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讲解,但又不绝对地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还应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目前适用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加强模式和双语协助模式[9]。其中加强模式以英语教学为主,对其中无法表述清楚或难以阐述的部分,再由母语教学来弥补,以防学科自身目标的偏差,对学生来讲,这种模式增加了掌握所学知识的难度。而双语协助模式是指在课堂上较为平衡地使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该模式有利于学生两套符号的交叉利用。自由切换,但常常导致语言输入有限,影响学生使用任何一种语言进行自如表达。这种模式在我国双语教学中最为常见。当然,实现双语教学还有一些重要问题有待解决。如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师资。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一个瓶颈。但对我校来说这却不是问题。因我校及医院每年都有数批青年骨干赴国外学习和深造,其中大部分人的英语水平都能够胜任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而我院超声科教学师资不仅是多年从事超声诊断学临床工作的高年资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及专业科教学经验,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在超声诊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显著。若是双语教学经验丰富之后,不仅仅适合对我国学生的教学,同时也可能适用于对留学生的教学[10]。

3.情景教学

篇7

【关键词】动态影像教学法 超声诊断 应用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将我院影像专科学生38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图片PPT教学(对照组)和动态影像PPT教学(实验组)两种方式进行教学,之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理论考核、实践考核。

动态影像教学法,即采用录像诊室实景模式,从患者进入、选取、探头选取,到不同角度切面的判读,进行多方位录像、讲解。

(二)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学生考试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实践操作及图像掌握能力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比两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可见,评分结果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影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表明动态影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提高学生图像理解、操作技巧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图片教学方法,且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知识要点和难点的掌握。

三、讨论

超声医学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然而超声医学区别于其他影像学方法,具有其独特性。超声诊断是一个动态的检查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图片,手法、角度、方向对图像的显示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切面显示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的疾病必须通过动态的显示才能诊断。

对于影像类专业教学方法,不少学校也有着自己的教学理念[2-5],我们传统的超声教学,采用传统的图片PPT教学,从发病原理、解剖学知识,到正常、异常声像图对照分析来教学,对于理论知识来讲,可以说是充分的,我们的研究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与动态影像教学法差异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能够对疾病有个简单的了解。

然而,影像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任何基础,与进修生的培养不同,对超声仍然十分陌生,对图像没有直观的认识,所以给学生建立一个直观的学习影像的环境是必需的。通过手法的调整、切面的显示,到脏器的细微观察,能够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促进他们对超声图像的了解,从而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在实践课上,接受动态教学法的学生,上机实践能力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并且学生的认可度也较高,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动态影像教学,采用教学结合多方位录像的方式,模拟诊室的实际诊疗工作,从呼叫患者、申请单的分析、病史的采集,到进一步的设备操作、基本图像的识别,把枯燥的教学带入一个身临其境的模拟环境中,学生能更为主动地接受知识,得到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动态影像教学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在超声专业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游宇光,葛贻珑,叶军,等.临床医学超声分流专业《超声诊断学》教学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09):1161-1162.

[2]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9,8(02):177-178.

[3]张万蕾,李建国,周庆环,等.超声医学的发展趋势及超声医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08,5(03):13-15.

篇8

关键词:介入超声;教学

Abstract: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ltrasonic medicine.To investigate the main points about studying the 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 and suggest the teaching method on ultrasound guided needle biopsy in intership.It's difficult to grasp the knowledge about ultrasound for few hours of class ,the teaching mod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 may be improve this situation and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Key words:Interventional ultrasound;Teaching

超声医学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X线诊断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等构成了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1]。近年来介入超声发展迅速,可应用于实质性脏器病变的穿刺活检,穿刺抽液,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切除术,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术等,其中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因为应用广泛,较易掌握,是一名合格的超声医师必须掌握的临床操作,也是医学生应该熟悉的超声课程。但目前,介入超声仅占课堂教学的两个学时,而实践课没有安排,因此希望学生仅从教师的课堂讲解中,了解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具体操作方法有较大难度,因此如何利用学生短暂的实习期就尤为重要。

1目前介入超声诊断的教学形势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在一些临床学科诊疗疾病过程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由于超声具有实时、灵活、无放射性、准确性高等优点,成为临床穿刺活检的首选引导方法。目前超声医学教学尚存在以下问题:①超声医学相关课程较少,主要课程仅有医学影像学、超声诊断学等。非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课时所占比例极小,甚至超声诊断学仅作为选修课程之一,而医学影像专业的必修课超声诊断学,也因学时较少,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②教材内关于超声造影、三维重建、弹性成像、血管内超声、介入超声等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教材也较少[2]。③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不能很好的结合,超声诊断是实时动态的过程,不是静态断层图像,因此课堂教学所学理论内容难以通过实践课一一显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少,重理论轻实践成为普遍现象,学生操作技能、诊断能力还有待加强。④介入超声属于有创检查,常规的实践课时安排极少甚至没有排课,因此如何利用学生超声科轮转实习期了解并且基本掌握介入超声的操作要点以及适应症就非常重要。

虽然各所学校超声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所差异,但上述问题的存在还是较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作为超声诊断教师,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把握理论知识,又能将实践与理论很好的结合,就必须积极改善学生培养方式,充分利用目前的信息系统、先进设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在超声教学的授课中,由于超声成像原理抽象复杂,学生短期内很难掌握,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超声检查有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M型超声等多种实时显示方式,不同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图像的成像及观察都是在动态中进行,检查不受时间限制,这是超声检查的极大优势。超声扫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的角度、手法可以产生无数个切面,这也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难点。因此将超声教学分成两大部分,在课堂讲解中,将原理、超声图像改变、临床医学有机结合,使学生了解超声诊断的要点、适应症、诊断价值。而超声各个切面的具体操作手法及技巧应安排在实践课重点讲授,同时结合动态图像,回顾理论课的内容。这样既节约了课时,又保证了教学效果。

介入超声诊断学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医学等多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3],扎实的理论知识是顺利完成介入超声检查的前提条件。在实习中应教会学生,除了要具备较强的超声诊断能力,还要建立一定的临床思维,只有这样全面分析,才能增强介入超声的成功率,减少病人的痛苦,增加介入超声的临床诊疗价值。更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种有创检查,必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介入超声的风险,掌握各种临床操作的适应症、并发症及相关处理方法。

3实践课中的具体授课方法

超声诊断学是形象思维学科,介入超声需要有很强的空间观念,尤其是建立良好的立体思维习惯对介入超声的顺利操作意义重大,而学生脑海中的解剖断层图像,很难与实时动态图像相联系[4]。因此学生在实习期接触超声图像时,教师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器官的立体结构和相互间的毗邻关系,改变学生的平面断层观念,将静态断面图像与动态图像之间进行转换,建立空间观念,帮助学生养成立体思维的习惯,将有利于理解、分析图像,提高穿刺的准确性。

目前介入超声临床应用最多的是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术。首先要让学生掌握穿刺活检枪及活检针的使用方法及原理,在正式穿刺之前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活检枪的使用,在操作的实施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活检针的安装及标本的收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结合具体病例,实地讲解穿刺活检的适应证,强调适宜探头、相应型号穿刺针的选择,穿刺活检的进针部位、角度、深度。穿刺点的选择至关重要,比如肝脏占位穿刺活检一般选取肋间或肋下进针,针道距离尽可能短,占位表面应覆盖一部分肝脏组织,穿刺应避开重要血管及脏器,根据占位大小选择取材长度等等。

不同的脏器穿刺活检术既有共性,又有差别,首先要掌握共性的部分,然后再了解不同组织器官穿刺的各自特点。因为这是一项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操作,最好是临床医师在场时现场就该病例进行讨论学习,了解穿刺活检的临床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出现并发症时的处理方法,使学生留有深刻的印象。

4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认真写好超声报告

实习中适当给与学生上机机会,具体操作中应该强调注意病人、探头部位、穿刺点的选择及穿刺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关键问题。强调超声诊断特点,超声图像无固定切面,可根据不同检查部位进行任意切面扫查,以清楚显示针道及穿刺目标为最终目的,尽量避开重要脏器、血管,针对不同器官穿刺的超声引导方法,对学生进行有序、系统地训练。在临床实习中,注重对学生影像思维能力的培养,比教师单纯地看图讲解更具有实际意义。

超声诊断报告是超声诊断的重要部分[5],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还能为教学和科研提供重要的参考,写好诊断报告有利于学生对临床实习中遇到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如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诊断报告就是对整个穿刺过程的简要描述,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对该穿刺的足够了解。教师须认真修改报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准确使用专业词汇,客观书写报告内容。

规范的超声诊断报告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超声观察的内容及超声诊断的结果。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超声报告内容首先应对穿刺目标作出简单描述,消毒铺巾局麻,穿刺点的选取,穿刺针型号,取材数目、质地、色泽,穿刺中及穿刺结束后患者的反应,若有不良反应还应记录相应的处理步骤及结果等全过程。实际教学中要向学生仔细讲解超声诊断报告的书写要点,并对不同组织器官的穿刺活检给出具有代表性的报告范例。

总之,临床实习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甚至于在介入超声教学中,其重要性要远大于课堂教学。教师应注重结合临床知识,开拓学生思路,通过实习期间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必要性,进一步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今后超声医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游宇光,葛贻珑,叶军,等.临床医学超声分流专业《超声诊断学》教学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0,39(9):1161-1162.

[2]许维新,郭光友,魏吉庆,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张万蕾,李建国,周庆环,等.超声医学的发展趋势及超声医学教学的探讨[J].中国医学探讨,2008,5(3):13-15.

篇9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物理学、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影像设备结构与维修、医学成像技术、摄影学、人体 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物理、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核素诊断、核医学、医学影像解剖学、肿瘤放疗治疗学、B超诊断学。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岗位为:b超医生、软件实施工程师、b超医师、放射科医生、放射科医师、临床医学 临床药学 医学影像学和护理学应往届毕业生、售前工程师、健管中心医生、彩超医生、放射科技师、物理师、超声科等。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要求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医学、核医学、介入医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

5.了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篇10

【关键词】 超声诊断学;教学

超声医学是一门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超声工程学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属于医学影像系,它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涉及到广泛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而且还包括声学工程学等知识。在教学中,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传授最优化和最大化的知识这对教师来说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规律。笔者根据我们近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一定的效果,现将总结如下。1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在现今经济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加强医德教育尤为重要,要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只有具有良好医德的医师才能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好医师,从而使学生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刻苦学习,以精湛的医学技术为广大患者服务。2 应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式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实行多媒体教学将传统的被动填鸭式教学方式转换为主动参与互动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超声诊断学教学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在多媒体教学应用上更具有其特殊性,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强调的是连续、实时、多角度、多切面地动态观察所需检查的组织器官正常及异常的声像图变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形象地演示正常的声像图图谱、对照大体解剖图谱及典型病例图像等。应用此方法教学代替以往单纯的板书与口授,使以前一些比较难以解释清楚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掌握,同时在观看图像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引出新的问题,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对学习超声知识产生兴趣,积极主动的思考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后大胆发言总结其声像图特征及诊断要点,最后凭借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把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讲解,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对超声理论知识有更加直观的理解,积极主动地与教师互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全面,又使得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易理解掌握,使原来“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变为“老师易教,学生易学”的良好效果。3 应用临床实际典型病例进行提问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引入临床实际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激起学生的探究心,试图寻找疾病的正确诊断。教师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还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如对于一个急性阑尾炎的患者,我们可以从阑尾的解剖位置及其特点、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主要分型、声像图表现、超声上与其他急病鉴别等方面进行提问。这样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超声知识,而是密切联系阑尾的解剖、生理,急性阑尾炎的病理、病生、临床表现、声像图表现及鉴别诊断等来学习超声知识,使得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省时、易懂易记。4 掌握超声操作技能

超声操作技能是超声诊断的重要基础,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对于某种疾病在声像图上的表现,初学者或者操作技能较差者不一定能把反映该疾病的声像图显示出来或出现“视而不见”的现象,只有把超声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才能较好地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将来进入临床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让学生熟练掌握超声操作技能的基本功。培养学生超声操作技能的基本方法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要做好操作前的各项准备,如调节机器至最佳的状态,引导病人在检查床上处于正确的;第二步:按照一定的顺序、全面地扫查所需要检查的器官。例如扫查肾脏可按照从纵切、横切、冠状切、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的进行全面扫查,防止遗漏;第三步:,发现病变时要作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如从病变的部位、大小、分布、形态、数量、边界、回声强弱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最后作出诊断。5 注重学科前沿技术的发展

篇11

[关键词]心脏听诊;可视化;数据库;心动超声

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在诊断学教学中,心脏检查历来是教学的重点,而心脏听诊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正确的听诊可以获得重要信息,对于结构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以及一些临床急危重症,如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等机械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因此心脏听诊是医学生和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践技能。但是,心脏听诊的心音、额外心音,尤其是杂音部分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绝大部分学生都很难理解和掌握。导致这种教学困局的原因可能为①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谱的改变,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心脏听诊病源明显减少;②随着心动超声、心肌灌注显像、冠脉影像学的大量使用,临床医生越来越依赖辅助检查,对心脏查体的重视程度逐年下降,甚至个别心血管病专科医生查房时不带听诊器,这也给医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利的影响;③心脏听诊的本质是声音,声音的教学很难用文字、图表的形式讲解清楚,传统的学习方法主要靠录音来完成,毫无真实感,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④见习课时,一方面时间有限、病源不足,医学生无法切实体会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也没有有效的训练方法和仪器,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由于以上教学困境,国内外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以提高心脏听诊的教学质量。如:加强理论与多媒体教学[1];在心动超声指导下结合心脏结构理解心音的听诊特点[2];使用电脑模拟人来模仿心脏病患者的各种阳性体征[3]等。然而,这些教学方法的尝试和实践均存在各自的局限和不足,如理论教学对听诊训练无具体直观的作用,超声学习需要周期,而电脑模拟人价格昂贵,又受到时间、场地的限制,很难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近年,随着心音采集设备的大力发展,使得将心脏听诊的声音特点可视化成为可能,实现“听觉”向“视觉”的转变[4],这将大大促进医学生对心脏听诊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心音、额外心音、各种心脏杂音的收集和转化,结合图片、理论讲解、超声指导,建立心脏听诊的可视化数据库,有望成为心脏听诊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新的趋势和方向。

1数据库的建立

1.1收集、整理数据材料

心脏听诊过程中,采用心音采集设备收集心音、额外心音、杂音等听诊资料,按照由正常至异常、由简单至复杂、由生理至病理、由心音至杂音的原则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将听诊资料转化为可视化心音图,变“听”为“看”,同时收集其心动超声图像,最后将所有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进行归类(包括以条文分类和以心音类型分类),将原始听诊音频数据信息、可视化心音图及心动超声视频数据储存在计算机文档中,并配以相应的讲解和说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极咨询相关心血管病专家、心动超声专家和网络专家的意见,确保相关资料的准确性和整理的合理性,为建立数据库做准备。图1为技术路线图。

1.2建立数据库

收集完善相关听诊数据资料后,建立心脏听诊可视化数据库(图2)。数据库拟划分为四大板块:知识学习板块、模拟练习板块、听诊考核板块、管理更新板块。知识学习板块以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心脏听诊技能为出发点,介绍心脏解剖生理知识,详细描述正常心音及杂音形成机制,结合可视化图形、超声图像讲解各种心脏杂音的要点。模拟练习板块在数据库基础上选取部分心音、心脏杂音,为易混淆的心音对比提供鉴别训练平台。考核板块包括知识点考核和听诊技能考核。管理更新板块主要是教师管理维护板块。该数据库不仅包含诊断学中心脏听诊要求的全部教学内容,而且计划增加部分不常见的杂音听诊内容,从而增加学生的听诊经验。数据库的实际效果主要取决于心音原始素材质量的好坏,因此在声音的选择上注重收集典型的心音和杂音,保证声音素材来源的质量,一些罕见的、复杂的杂音可作为补充学习资料。

篇12

《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强调的是实时、连续、多切面及动态观察疾病的超声影像学改变,因此,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诊断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然而,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开展,其本身固有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露出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时更体现出了自己的优势。如何结合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不同特点,使教学效果最优,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重点。下面就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在超声诊断教学中的利弊进行分析比较,谈谈二者的优势与不足。

1 对象和方法

对在校同一专业165名影像专业大专生随机分为甲、乙两班,甲、乙两班由同一名教师授课。在理论课上甲班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而乙班则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分组实验课上两班均采用模型、实践操作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

2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超声诊断学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3.1.1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多媒体教学创造了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在超声诊断学的教学中,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现在:(1)多媒体技术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与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引起注意。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感觉易讲,学生认为易掌握,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1]。(2)节省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加快了授课速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授课效率,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2]。(3)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模拟现实世界的各种反应和现象,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例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在M型超声心动图上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后叶平行上移;在二维图像上二尖瓣前后叶呈“鸡啄米”样运动。对于这一典型的超声表现,过去老师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学生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播放的动态图像,学生即能完全理解和掌握。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栩栩如生的动画可以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难点、重点的理解掌握,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局部解剖知识,在大脑中建立起正确的器官立体结构和相互间的毗邻关系,提高学生自学和以后的实际工作能力。(4)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学生对于多普勒效应难以领会,应用模式图、动画配音频变化,学生对此很快就理解了超声遇到活动的界面频率会发生改变这个知识点。

3.1.2 多媒体教学的缺点:(1)从事多媒体制作的教师需要懂得一些计算机知识,这令一些习惯于用幻灯、电视教材的教师有胆怯心理,这样就影响了应用的广度。(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给教师备课带来较大负担。(3)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节奏快,增加学生记笔记的难度,同时大信息量的课堂教学有可能使学生无所适从,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结果是学过的知识象过眼烟云,记得快也忘得快。虽然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图片、录像、动画、色彩演示等方面的优势,应用于动态的脏器诊断中,但多媒体教学不能取代教师的理解性讲解[3]。由于多媒体信息呈现速度快,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短,当过多的信息量在短时间内输送给学生时,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易出现疲乏。(4)现代化多媒体的应用需要计算机及网络作平台,这需要投入较大的教学资金。

3.2 超声诊断学应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3.2.1 传统教学的优点:(1)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可随时观察学生的听课动态,及时地作相应的教学调整,运用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来传授表达课堂知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领会教材内容,启发学生的回忆和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思考,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2)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体标本观察过程可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学过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脑、眼、手并用,加深理解和记忆。(3)传统媒体板书、板图、挂图、幻灯的价格低,对经济要求不高。

3.2.2 传统教学的缺点:(1)手段单一、设施陈旧。每堂课需要利用大量的挂图、模型等进行演示,学生接触到的是静止的东西,但由于所探查的声像图是人体结构空间关系,静态、平面的教学缺乏动态感,局部与整体、解剖各层次,声波的特性等很难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不利于学生掌握形态与机能、声像与解剖、基础与临床间的辨证关系,故而增加了记忆的难度。特别是针对超声学科直观形象、空间立体感强的特点,不能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学习,在知识量的获取上和难点的理解上都不利于专业技能的掌握,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提高。(2)学生实习所用的标本易损坏影响观察,教师也感到在使用教具、挂图教学中费时、费力、不便。(3)板书、板图费时较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而且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写出工整、漂亮的板书、板图。(4)使用挂图、幻灯查找不便,教具间的转换较费时,挂图受规格的影响,大班课时图片显得小而不清,幻灯片也较适于小班课。挂图、幻灯显示的形态内容受限,更无法使动态的与临床应用有关的图像直接显示,学生学习时感觉过于抽象。(5)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加和接受灌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无论创新性如何,均不肯轻易丢掉和改变,往往会形成刻板的思维定势。某种程度上传统的教学经验越多,客观上对吸收新东西越会形成一种潜在的阻力[4]。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客观性很强的学科,随着超声设备的不断更新,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深化教改,全面提高超声影像医学教学质量。尽管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各有优点,但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学生知识水平和教材内容出发,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方向,又要掌握最新的学科知识,如何更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辨证地吸收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勇于克服多媒体教学的负面效应,做到取长补短,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仍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黄仲奎,龙莉玲.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影像教学中的效果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6):121.

[2] 秦小云,曾思恩,陆明深.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形态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2,16(3):145.

[3] 杨一林,段云友,曹铁生.应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超声诊断教学方法[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 (4): 218.

篇13

关键词:超声诊断技术;教学方法PACS;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82-01

超声诊断技术集实践操作与影像学诊断于一体,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宗旨是让学生在娴熟的操作手法下,准确识别正常的与异常的切面超声声像图,并且结合所学临床知识认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本质。长期以来,辽宁省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在超声诊断教学中,采取以下几方面创新做法,顺应了当今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新形势的新需求。

1 高度重视理论教学,奠定超声诊断疾病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诊断已从二维成像发展到三维、四维成像。同时超声诊断也从以往灰阶成像到现今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超声增强造影成像等技术。随之而来,超声诊断学也由过去的单纯诊断到现在的诊断加介入治疗,从而使超声影像学的应用领域得到大大拓展。但不论怎么发展,我院始终将理论教学视为诸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1.1 选取选用最新教改教材,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鉴于旧版教材不够实用,且内容陈旧老化、观念落后、图片欠清晰等缺点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我们根据学科发展和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引用了新版的《超声诊断技术》作为教学和临床使用的理论蓝本。同时,我们根据超声诊断技术的自身特点以及不同教学层次,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实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合理分配有限教学时间。

1.2 有的放矢着重培养学生对疾病诊断的逻辑思维能力:超声诊断技术涉及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结合我院培养的超声影像人才,面向的大多是辽西地区的基层医疗单位,因此我院在授课过程中,会更注重于此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相关鉴别诊断疾病的讲解。重点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能力来分析异常声像图表,从而临床诊断更为准确。在教学过程中,我院会将相关解剖学、病理学、临床基础知识和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合起来,使学生清楚它们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培养学生四位一体的思维模式,从而为今后临床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3 全部用多媒体课件授课,使传授知识更加形象直观:传统的先板书理论授课后医院见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对于抽象的理论讲授缺乏直观印象,如今全部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节省了授课时间,而且可以将各系统疾病的解剖、病理、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性表现,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2 认真探索实践教学新方法,积极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辽宁省医学院影像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2004年就筹建了超声诊断实验室,并配备了三台灰阶超声仪和一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并配有腹部、高频、心脏探头供学生实验课操作学习。

2.1 采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掌握脏器的扫查手法和正常声像图表现:超声诊断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手、眼、脑的同时配合。超声图像的获取与诊断与医生的熟练程度及操作技巧有着密切关系。自超声诊断仪引进教学程序后,我们利用角色扮演法即让学生自己相互作为受检者,进行实际操作练习,通过相互学习选择、探头放置部位、练习多种扫查方法来直观学习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声像图。在实验课上,还采取分组实践练习,即一部分学生先操作,另一部分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同时进行主体问题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也帮助学生体会到了临床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2 引入PACS系统充实教育资源,使学生对异常声像图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掌握:正常声像图仅仅是超声诊断学的基础,而学习正常声像图的目的就是要掌握异常声像图的诊断。为此医学院联合附属三家医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典型病例的超声声像图资料库,包括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作为超声诊断教学与考核资料库。并将典型病例按照教材理论课的内容进行系统编排,在每个病例附上病人的基本信息,通过实验室的PACS系统播放,将病人的基本信息与声像图表现相结合,经过仔细分析来诊断疾病,大大提高了学生诊断疾病的缜密思维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实验室的PACS系统,调出临床病例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并对诊断报告进行拷贝以便课后复习巩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围绕实践操作中心,不断调整考核新标准

我院于2006开始就尝试了新的考核标准:期末理论笔试考核成绩占70%,示教课实际操作成绩占20%,图库读片占10%。几年实践下来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飞速提高。并且从去年开始,我院将学生实习前的技能培训改为实训考试,对于实践操作不过关者将不予批准临床实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由此实现良性互动。

4 关注跟进超声诊断技术教学的发展趋势——PBL模式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或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在教学实验室中PACS系统的引入,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实际临床病例综合诊断疾病,教师也可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不同疾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此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与理解。同时对于复杂、疑难病例以及学生的疑难医学问题可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查阅参考书和文献来帮助学生复习相关解剖、病理和临床基础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PBL 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而且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从而使学习更主动,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 刘忠秀. 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1:15-16

篇14

1、初试时间:初步定于2016年3月12日-13日(如有变化以准考证为准)。

2、初试地点: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部。

3、初试科目:外国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具体考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4、初试外国语考试科目参加卫计委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组织的统一考试。

5、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中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课考试包括公共与专业两部分,各占50%。其中,内科学公共部分含诊断学30分,心内、呼吸、消化、血液各5分;外科学公共部分含总论30分,泌尿外、神外、普外、骨外各5分;肿瘤学公共部分为肿瘤学概论50分;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考试科目中影像诊断学公共部分含超声10分、CT10分、磁共振10分、X线10分、介入5分、核医学5分。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课考试含中西医结合和肿瘤学各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