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学位英语范文

高等教育学位英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7:52: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等教育学位英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等教育学位英语

篇1

摘要:我国的成人教育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想要顺利获取学士学位,首先必须通过各省组织的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但是,由于成教学生所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的英语水平往往不是很高,这就直接导致了该考试的通过率不是很高,很多考生无法顺利申报学士学位。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本文以广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为例,分析了该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应试技巧,以期对参加考试的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重难点,分析

一.广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简介

广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以下简称"学位英语考试")是广东省学位委员会组织的考试,是在广东省内非英语专业的成教本科夜大和函授形式的学生取得学士学位必须通过的一项考试。其目的是为了检测本地区成人教育系列中非外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者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运用等相关能力,考查其是否达到普通本科教育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以保证成人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授予质量。

成人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英汉互译能力和初步的听力能力,使他们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为此,本考试主要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 广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重难点分析

广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分为试卷一和试卷二。试卷一以客观题为主,包括会话技能、阅读理解、单项选择(词汇和语法)、完形填空四种题型,试卷二为主观题即短文写作。整个试卷的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满分为100分。

具体试卷结构如下表所示:

从各部分的题目分值和考试参考时间来看,整个试卷阅读理解部分分值最高,占40分,且考试参考时间为40分钟,也是整个考试中考生需要耗时最长的一部分。根据笔者近几年对学生进行学位英语考试辅导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经验,学生在进行模拟测试的过程中如果在阅读理解部分的得分在30分至40分之间,有超过85%的学生能够在最后的测试总成绩上及格。因此,阅读理解部分是是整个学位英语考试中的重点所在。考生是否能在阅读理解部分拿到高分,将是考生能否顺利通过学位英语考试的关键。

从学位英语考试的内容来看,第三部分单项选择是专门针对词汇和语法出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所掌握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进行选择、辨别和应用的能力。由于成人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在工作数年后再返校继续学习的,他们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着不连贯性,且普遍存在着词汇量少,语感不强,语法规则一知半解等弱点。因此,在学位英语考试中,专门针对考生弱点的词汇和语法部分的试题,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是整个考试中的难点所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参加学位英语考试的考生只有有效地加强阅读理解(考试重点)以及词汇和语法(考试难点)这两方面的训练,才能在考试中做到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三.成人学士学位英语考试阅读理解部分应试技巧-以2011年真题为例

鉴于阅读理解部分是整个学位英语考试的重点,考生在考试前需要花大量时间围绕该部分进行复习训练,整个复习训练主要包括前期自由阅读和后期解题技巧两方面。

在前期自由阅读训练中,考生应从报刊、书籍和网站等各种渠道收集符合考试水平程度的各类英语文章来进行阅读训练。阅读时要多积累有用词汇以扩大备考词汇量,同时还要多思考,加深对英语文章的语篇意思、逻辑结构和一些细节的理解,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水平。同时,考生还需进行略读、速读、研读和整体阅读等各种阅读方法的训练,以保证合适的阅读速度;后期的解题技巧训练则要求考生进行实战训练。此时考生应选择历年学位英语考试真题,学位英语考试模拟题或者如CET-4或PETS-3等测试水平程度略高于学位英语考试的各类英语考试的阅读题来进行做题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除了要求考生针对阅读理解题目中的中心思想题、事实细节题、逻辑推理题、语义词义题和态度理解题等不同题型训练相应的应试技巧,还应包括对整体解题步骤的训练。通常情况下我们将阅读理解的解题步骤称为还原定位法,即把试题准确地在原文中进行定位,找到答案所在的句子。这种方法的运用有三个步骤:

1. 先看试题,后读原文。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做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2. 对试题在原文中的位置进行模糊定位。因为试题的出题顺序和文章的叙述顺序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3. 对试题在原文中的位置进行准确定位。此步骤实施的前提是抓住试题中的标志词和关键词。标志词主要包括(1)专有名词;(2)表示时间或年代的词;(3)专业术语。关键词是指表达试题内容的中心词,一般是试题中的名词和名词词组。

下面以2011年广东省成人学士学位英语考试阅读理解部分的部分真题(阅读原文略)为例来具体分析阅读理解部分的解题技巧在实际例题中的应用。

例1. The letter in the bottle was written in ____. (2011年真题第17题,阅读理解Passage 1)

A. Russian B. English C. French D. German

解:本题的标志词为"letter in the bottle",关键词是"was written in..."。结合关键词和四个选项内容考生可知本题要求了解瓶中信书写所使用的语言,是一道事实细节题。考生在阅读到原文第三段"His father, who knows a little German, translated the letter."的时候,可以对本题进行准确定位。此句意思为"他的父亲,懂得一点德语,翻译了信件。" 因此,D项"German"为正确选项。

例2. According to the text, recent high school graduates _____ in American colleges. (2011年真题第27题,阅读理解Passage 3)

A. are a majority B. are a minority

C. form two-thirds of the students D. are no more than adult students

解:本题的标志词为"American colleges",关键词是"recent high school graduates"。通过标志词和关键词考生可定位到原文第二段"...recent high school graduates no longer dominate the college campuses. Adults of all ages return to the classroom, ..."。从该句的意思考生可以判断出最近在美国大学中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并不多于成人学生的数量,因此D项为正确选项。

例3. What does the word "suing" in the first sentence mean? (2011年真题第31题,阅读理解Passage 4)

A. Attacking B. Mentioning

C. Complaining about D. Taking a legal action against

解:本题的关键词为"suing",根据题干,考生可以直接定位到原文第一段第一句。由于考生对于"suing"一词不熟悉,可以通过"上下文间意义的联系"的方法来猜测"suing"的词义。通过深度阅读,原文在第一、二、四这几段中还分别出现了"going to court","lawyer","legal action"等词汇,考生可以猜测"suing"一词的词义为"",D项为正确选项。

四. 成人学士学位英语考试词汇和语法部分应试技巧-以2011年真题为例

词汇和语法部分是大部分成教本科学生的弱项,是他们在考试中的难点所在。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必须以词汇为基础,加强对考纲所规定的4250个单词和500个短语的记忆以及阅读训练中扩展词汇的记忆,同时对考纲所规定的十种重点语法内容要反复学习并结合大量例题进行实战训练,以找到解题的规律。

词汇部分主要是针对以下三种类型的词汇出题。因此,考生在记忆的过程中要将此三类词汇单独归纳出来,重点分析,重点记忆。

1. 近义词和近形词的辨析

对于近义词,考生要注意区分近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掌握词汇的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才能选准答案;对于近形词,考生要加强对相同前缀和后缀的词的记忆和辨析。

例1. During the afternoon Marilla kept the child busy with _____ tasks and watched over her with a keen eye when she did them. (2011年真题第43题)

A. various B. curious C. anxious D. obvious

解:本题四个选项都有"-ious"的后缀,属于近形词。A项意思是"各种各样的",B项意思是"好奇的",C项意思是"焦虑的",D项意思是"明显的"。本题题干表述的意思是"下午Marilla会用不同的任务让孩子忙碌起来,并在孩子进行任务时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她。"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表达了"不同的,多样的"的意思,A项为正确选项。

2. 动词短语辨析

主要考察(1)不同动词搭配同一个介词或副词所构成的短语的对比;(2)同一动词加不同介词或副词所构成的短语的辨析。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多对此类词汇归纳总结,对比记忆。

例2. Many thousands have benefited _____ the new medical system. (2011年真题第53题)

A. on B. in C. to D. from

解:本题主要考察动词"benefit"后加上不同的介词所构成的短语的辨析。在四个供选择的介词中,A、B、C项的介词并不能和benefit构成有效短语,只有D项from可以和benefit构成benefit from,意思为"从......中获益",符合题干的意思,因此D项为正确选项。

3. 其他固定搭配及习惯用法

指的是考察名词、形容词、动词、介词词组的各种固定搭配和用法,还有一些习语和成语的构成及意义。这些搭配都属于英语的习惯用法,没有什么规律。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多积累,多注意。

例3. The father went to the door in ____ to a knock from outside. (2011年真题第40题)

A. answer B. difficulty C. regard D. case

解:本题的四个选项中,A项和C项分别与题中的介词"in"和"to"可以构成固定搭配,"in answer to"的意思是"对......的回答,回复","in regard to"的意思是"关于......的",B项和D项分别可以和"in"构成固定搭配,意思分别为"处于困难之中"和"万一"的意思。根据本题题干所表述的意思"父亲朝大门走去,回应门外响起的敲门声。",A项是正确选项。

在语法部分的复习中,考生要对考纲规定的十种语法中"虚拟语气"、"非谓语动词"和"定语从句"这三种语法进行重点研究,因为这三种语法是英语语法学习中的难点,也是历年考试中语法部分常考的语法点,是考生们必须重点关注的对象。

例4.If Peter had given up his part-time job, he _____ the final exam. (2011年真题第56题)

A. might pass B. might have passed C. has passed D. had passed

解:本题考查的是虚拟语气的语法点。题中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出现了"had given"这个过去完成时的结构,说明此句中所呈现出的是与过去事实相反的虚拟语气。按照语法规则,主句中的动词结构应该是"情态动词加现在完成时",比较四个选项,B选项符合要求。

例5._____ his last word, he got into a taxi and disappeared in no time. (2011年真题第63题)

A. Finishing B. Finished C. Having finished D. To finish

解:本题考查的是非谓语动词的语法点,主要是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在应用中的区别。按照分词作状语的用法,本题中"finish"一词和其逻辑上的主语"he"应该是一种主谓的关系,作状语时应该使用finish的现在分词结构,只有A项和C项符合要求。但是本题从句中"finish"一词和主句中"get into,disappear"二词在发生时间上并无先后差异,不应采用现在分词的完成时结构,因此C项也可以排除。A项是正确答案。

例6.The tall tree, ______ leaves are darker than those of the other two, is as old as grandpa. (2011年真题第71题)

A. which B. whose C. of which D. that

解:本题考查的是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的用法。句中"tall trees"和 "leaves"有一种所属的关系,因此本题中需选择的关系代词要在定语从句中作定语修饰"leaves", 表达 "......的"的意思。比较四个选项,只有B项"whose"符合题意。

五. 结论

广东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英语考试是一门正规的、系统的考试,能否通过该考试将直接决定考生们能否获取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由于成人教育本科学生在英语水平上的局限性和因工作原因所导致的复习备考时间的不充足,因此广大考生们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所针对性,即抓住本考试的重点(阅读理解)和难点(词汇和语法),并为之展开具体有效的复习,这样才能保证成人学士学位英语考试的通过率。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成人高等教育成人学士学位英语水平考试大纲[M],中山大学音像出版社

篇2

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危机,表现为作为学科建制的高等教育学与作为知识体系的高等教育学这两种形态学科危机的“共振效应”,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学科生死存亡的危机。高等教育学的成功突围之路在于“再学科化”,即必须在坚持高等教育学学科化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致力于学科建制层面的“再学科化”———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同时要突破一般教育学的视界,促进知识形态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学科制度;再学科化

我国高等教育学是一个年轻的发展中的学科,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问题一直是重要问题之一。当前讨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高等教育学界有了一种紧迫感和悲壮色彩。2016年8月29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厦门大学召开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讨论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厦门共识》。瞿振元会长用“七分紧迫、三分悲壮;十分期待、十分努力;形成共识、推动发展”24字概括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形势和任务。自国家学科政策调整,以及有关部门按照一级学科实施学科评估和进行学科资源配置之后,高等教育学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严峻的现实迫使我们必须思考高等教育学应对挑战和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正视当前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主要有两种存在形态,或者是两种形态的统一体。一是作为学科建制的高等教育学,它与国家的学科制度有着重要关联;一是作为知识形态的高等教育学,它与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有着紧密关系。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学科危机,表现为学科政策调整所致危机与高等教育学科自身存在问题的叠加,出现了两种形态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的“共振效应”。因而与之前所经历的危机,无论在性质上还是在程度上都有重要的不同。在危机的性质上,表现为学科的建制性危机;在危机的程度上,它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学生死存亡的危机。

1.当前的高等教育学危机是学科建制上的危机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家学科制度,主要包括学科分类制度和学科审批制度。首先由国家进行刚性的学科分类,然后颁布具有学科管理功能的学科目录,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必须在学科目录下通过学科审批才能进行。亦即学科的设立需要经过国家批准,纳入学科目录体系,取得学科建制。只有在取得学科建制的前提下,学科建设和发展才能获得国家的资金支持、编制岗位和人员配备。任何学科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都不可能脱离学科目录和国家授权审批。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主要实行的是学术共同体学科制度,亦即学科设立、学科建设不需要国家授权审批,而主要由学术共同体自行决定。其学科分类的功能主要在于进行学科统计———将知识生产按照大致的学科类型(并非精准的)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看看这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生产状况,以及学科知识进展情况。由此可见,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无论在学科分类上还是在学科设立上都体现出学科建设管理和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并且具有极强的刚性。与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学对学科制度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20世纪80年代初,高等教育学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作为二级学科列入学科目录,获得了学科身份和学科建制。但这并非是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发展和成熟到足以认定为一门学科的程度,而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需要大力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从而在国家学科制度层面支持的结果。正是因为有了国家学科制度的支持,高等教育学才能在学科建制内发展,特别是弥补作为知识体系高等教育学的缺陷,逐步走向成熟的高等教育学。没有国家学科制度的支持,就没有高等教育学今天。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危机,固然与作为知识体系的高等教育学发展缓慢,还不具备抵御学科发展风险的能力有关,但来自外部的学科政策和学科制度调整是主要原因。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再次修订学科目录,取消了二级学科建制,明确要求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和学科评估也按照一级学科来进行。2016年正式启动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要求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学科评估,并且在学科门类下实行一级学科“绑定评估”的原则。这不仅使得作为二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丧失了存在意义,而且使得不少学校的教育学一级学科丧失了参加评估的机会,也就丧失了获得学科资源配置的机会。非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科,特别是作为教育学学科特色的高等教育学面临重大挑战。

2.当前的高等教育学危机是学科的生存性危机

我国高等教育学在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过多次危机,但这些危机是高等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是发展性危机。而当前的危机则是关乎高等教育学生死存亡的危机,是生存性危机。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颁布的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目录,产生了重要的“溢出效应”。学科目录本来是用来规范“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的,其功能在于按照学科分类进行学位授予(不包括学士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但这个学科目录在运行过程中被广泛用来进行学位点授权审批、学科水平评估、学科发展资源配置,甚至用来进行学校类型划分(综合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单科性院校),进而影响大学的院系设置。二是我国现行的学科制度与中国特有的“单位制”文化和体制结合,产生了将学科嵌入“单位制”的学科建设和管理体制,形成了学校内院系设置、学科资源配置、教师人事归属、学科岗位设置、工作绩效考核和评价的基本单元。大学教师的双重归属———在学术上归属于所从事的学科(往往是国际性的),在人事上归属于所服务的大学或者院系———简化为“单位”归属。“单位”成为教师归属感和职业安全感之所系,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必须有院系性质的“单位”作为依托。院系既是学术组织又是一级行政机构。学科建设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性的院系组织的基础之上,离开实体性的院系组织,就不可能聚集人才来开展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工作。在学科目录的“溢出效应”和学科建设的“单位制”现实下,国家学科政策调整为按照一级学科进行学科评估和开展学科建设,极大影响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资源分配。有的高校将原来的高教所升格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学沦为教育学院的一个学科方向,稀释了高等教育学的发展环境和资源;有的高校将高教所归并到发展规划处、教务处、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等机构,导致高教所丧失了独立机构的地位;有的高校干脆就撤销了高教所。特别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一些过去以高等教育学为学科特色的高校,由于受到按一级学科评估和学科绑定评估政策的影响,不少都放弃了参加学科评估的机会。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被降格或撤销,或者改变了高教研究机构的性质和职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失去了组织基础。作为学科建制的高等教育学消亡之后,作为知识形态的高等教育学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所以,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危机,不是过去曾经经历过的发展性危机,而是关系到高等教育学生死存亡的生存性危机。

二、“再学科化”:高等教育学的成功突围之路

面对高等教育学的生存性危机,高等教育学如何化危为机,实现成功突围,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必须重视的问题。我认为,致力于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是一种必然选择。

1.必须坚持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化发展方向

在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过程中,曾经产生过“学科论”与“研究领域论”的学术争论,但“研究领域论”一直占据上风,在高等教育学界有着重要影响。“研究领域论”认为,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没有什么不好,它可以吸纳其他学科的学者参与高等教育研究,丰富高等教育学学科成果。而且美国作为高等教育研究强国,一直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产生了高水平研究成果。有没有高等教育学科,并不影响高等教育研究的开展。对此,我曾专门撰文进行了分析和讨论。[1]我一直主张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必须走学科化发展道路,“学科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因为在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框架下,作为“研究领域”的高等教育研究,是无法纳入国家学科制度体系的,也就无法获得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制度支持和资源投入。美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能取得领先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是因为美国实行的是学术共同体学科制度,学科的设立和资源配置,由各学术共同体自行决定。我们不能因为美国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能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而主张在我国要放弃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化发展方向。因此,在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下,高等教育学要应对当前的学科危机,绝不能放弃学科化发展思路。放弃学科化努力,无异于断送高等教育学———使我们将近40年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成果毁于一旦,使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面临釜底抽薪的困局,使众多的高等教育专业研究人员丢掉饭碗。但是,坚持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化发展思路,不是要用经典学科的标准来指导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把高等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经典学科,而是要按照现代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来建设高等教育学,即建设作为现代学科的高等教育学。现代学科与经典学科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经典学科是由知识演化逻辑主导的学科,学科知识呈现“树形结构”或“阶梯结构”,有严密的学科知识谱系,有清晰的知识演化路径,学科知识之间可以相互追溯;而现代学科则是由社会需求逻辑主导的学科,是由问题导向(解决社会问题和工程实践)所主导的综合性、交叉性、横断性学科。高等教育学在本质上是一门现代学科。

2.致力于学科建制层面的“再学科化”

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危机,坚持高等教育学学科化发展方向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在学科建制层面实现“再学科化”。学科建制层面的“再学科化”主要解决如下两个问题。一是要重建作为高等教育学组织依托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如前所述,我国的学科制度与“单位制”的结合,形成了基于“单位制”的学科建设和管理体制。没有高教所等实体性机构和组织作为依托,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就如浮萍般无所维系。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生和发展,是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高等教育研究所(室)为先声的,尽管这些高教所(室)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分化为“学科建设型”和“院校研究型”两种类型,但它们的大量涌现,的确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组织支持。当前高校的高教研究机构大量被裁撤或降格,或者被迫做出职能上的转变,已经严重威胁到专业研究人员的生存和学科归宿感。由此,必须重振和恢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将部分高校高教研究所的基本职能定位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将另一部分高校高教研究所的基本职能定位于通过开展院校研究来为本校改革发展服务。两种职能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同时并存,在全国形成功能互补和相互支持的高等教育研究组织结构。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导致高教所在学校地位低的原因在于,高教所都致力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学科理论问题研究,忽视了对学校改革发展中现实问题的研究。这种观点只是从现象层面找原因,是有失偏颇的。如果没有高等教育学学科作为前提,没有高等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我们对高校改革发展中现实问题的研究,就会沦为就事论事的研究,就会因为缺乏专业性而不能有效指导高校的改革发展实践。因此,我们既需要从全国层面来看待高教所的作用,也需要从具体院校高教所的职能定位来看待高教所的作用。不能因为高教所没有直接为本校改革发展服务而裁撤或降格高教所,同时学校领导也要善待和善用高教研究机构。[2]二是要努力争取高等教育学取得一级学科建制。如前所述,在美国的学术共同体学科制度下,学科的划分以及相应的学科层级划分,只是具有学科知识统计的意义,不会影响某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无论是否被列入学科目录,是否获得比较高的学科分类层级,都不影响高等教育研究的开展和高等教育学术的发展。但在我国的国家学科制度下,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生,得益于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二级学科”列入学科目录之中。而当前高等教育学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也在于2011年国家学科目录调整时突出按一级学科进行学位授权点审批和学科建设,使得作为二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失去了制度性支持。所以,高等教育学能否取得一级学科建制,对高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有着生死攸关的影响。因此,我曾经专门撰文讨论过建设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的问题,把建设作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再学科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3-4]当前,部分高等教育学者对高等教育学争取一级学科建制信心不足,认为学前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学科与高等教育学类似,都提出了建设一级学科的诉求,各学科之间相互攀比,不可能在教育学门类下设置这么多的一级学科。我认为,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应该充满信心。高等教育学不同于一般教育学,一般教育学主要是学校教育学,其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发源于儿童教育,具有经典学科的性质。而高等教育学则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视界,具有充分的“社会”教育学性质,其基本理论和核心知识发源于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高等教育学不仅要研究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律,还要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5]因此,我们要在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的基础上,充满信心地争取高等教育学的一级学科建制。一是要深化研究我国的学科分类和学科设置,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我国学科制度的改革。学科分类和学科设置本身就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还是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的学科目录,都是以高等教育研究人员为主体而编制的。在研究和改革我国的学科分类和学科设置过程中,高等教育研究人员是大有作为的。二是就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设置而言,需要改变思维定势。目前在教育学门类下设置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等三个一级学科,并非是科学的、合理的,是有很大的调整和改进空间的。同时,要从促进“现代学科”发展的目的出发来考虑一级学科设置,一级学科的设置是为了促进学科发展,特别是促进现代学科的发展,而不是限制学科发展。要避免手段和目的的倒置,在考虑一级学科的数量时也不能因噎废食。

3.促进知识形态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

高等教育学能否建设成为一级学科,既与我国学科制度改革相关,也与知识形态的高等教育学的发展水平相关。毋庸讳言,我国高等教育学还不成熟,还不完善。当前高等教育学的危机,部分也来源于作为知识体系的高等教育学的不成熟和不完善。这就需要强化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意识,共同致力于发展高等教育学的核心知识,促进知识形态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对于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我曾在有关文章中阐明了将不同学科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整合,实现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学科化建构的思路。[6]概言之,就是要将其他学科学者所涉及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通过高等教育学者的努力,纳入高等教育学之中,实现其高等教育学科化。这里我要特别强调高等教育学“再学科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问题。作为知识形态的高等教育学,其“再学科化”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超越一般教育学核心知识和理论体系的高等教育学,而不是在一般教育学的理论框架下,或者仿照一般教育学来发展高等教育学的核心知识,用一般教育学的知识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学的核心知识。为此,必须跳出长期影响高等教育学者的一般教育学思维,克服一般教育学独大的思维定势,在将高等教育学定位于一门现代学科的思维基点上,拓展高等教育学的核心知识领域和范围,建构符合高等教育学学科特点的,属于高等教育学自身的学科知识和理论体系。显然,要完成知识形态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需要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的努力,要用我们自己的科学的研究成果来争取一般教育学界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从而为高等教育学获得一级学科建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是高等教育学界面临的一个长期而艰巨任务。

作者:张应强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应强.超越“学科论”和“研究领域论”之争———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方向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49-61.

[2]张应强,唐萌.高等教育学到底有什么用[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56-62.

[3]张应强,郭卉.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定位[J].教育研究,2010,(1):39-43.

篇3

关键词:美国;日本;英国;学位制度;高等职业教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86-06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的一种,关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l展,关乎整个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作为国家学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不同,各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也各具特色。笔者选择了美、日、英三个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为代表,进行分析与比较,并据此提出三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日、英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历史沿革

任何国家现行的每一个层级的学位制度都是以本国整个学位制度为依托,并保留其历史发展的痕迹。了解美、日、英三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历史沿革,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三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以下对美、日、英三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发展历史作简要介绍。

(一)美国

美国作为世界发达国家之一,率先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其高等教育由社区学院、学院和大学三级构成,形成了包括博士、硕士、学士和副学士的四级制学位制度。其中,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承载者,也是授予副学士学位的主体。

19世纪末,美国农业耕地面积扩大,且工业生产总值有大幅度提高,工农业迅猛发展。一方面,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新科技,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生产的发展需要更多受过基本教育的劳动者。一场美国教育领域的变革成为大势所趋,美国初级学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美国初级学院的最早创建者是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William Rainey Harper),他在1892年建议将四年制的芝加哥大学分为两部分,即文理学院(Academy College)和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后于1896年把这两部分改为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和高级学院(Senior College)[1]。1899年,美国在借鉴英国副学士学位制度的基础上,将授给完成初级学院两年学业学生的学位证书改为副学士学位证书。次年,又将副学士学位细分为文科和理科副学士学位。经不断的改善,美国于20世纪末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副学士学位制度。在社区学院设置副学士学位,授予完成一、二年学业的学生。社区学院兼有升学与就业的教育职能,学生修完全部学术课程可获得文科副学士或理科副学士学位,修完职业学位课程则可获得相应的技术学科副学士或应用理科副学士学位,前者可用于升学以获取高一级的学士学位,后者可为就业做准备。

自2001 年开始,美国尝试允许社区学院颁发学士学位,至 2004 年,已经有11个州的 16 所社区学院能开展学士生教育(根据美国州立大学和综合大学联合会 2004年 6 月的报告“社区学院学士学位修正案”)。目前,全美大约有 200 所社区学院开设学士学位课程。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社区学院学位制度的建立已深刻地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形成了由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构成的四级学位制度。社区学院逐渐发展成为以社区为中心的新型高等学校,其各项教学功能渐趋完善,尤其是社区教育功能,在转学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补习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平衡中实现着进一步发展。

(二)日本

20世纪50年代,二战结束,日本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在战后经济的恢复发展中,日本产业界及教育界对教育改革十分重视,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这也是继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以来的又一次全面的教育改革。在这次改革中,日本文部省开始着手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将一些旧制专门学校改为大学,把一些不具备升格为新制大学条件的学校改为暂时性短期大学。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工业化迅速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也进入了高速扩充阶段。技术工人短缺刺激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于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加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平稳快速发展,如通过法律将以前的暂时性短期大学改为长久性的合法学校,积极发展高等专门学校和新型专修学校等高等职业教育。1975年,长冈、丰桥两所新型技术科学大学的创建为日本高职毕业生提供了一定的升学机会,这种学校还具有成人继续教育的功能。这一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大量扩充为日本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人才。到20世纪80年代,尽管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比例呈下降趋势,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数量却保持波动上升的趋势,且高职教育的开放性、大众化特点越来越明显,高等职业教育在日本教育系统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为创建日本终身教育的社会学习环境奠定了基础。

日本战后短短几十年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使日本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新型专修学校共存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与日本依法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以财政手段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建立高素质职教师资队伍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紧密相关。

(三)英国

面对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调整,英国社会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长期以来,英国注重学术型人才培养,人才结构过于单一,而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高层次人才注重学术与一般知识,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种种挑战,现行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需求。2000年2月15日,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大臣布伦基特提出了建立基础学位制度的主张。经政府决定,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在多地进行试点,政府提供足够资金用于试点项目的发展,到2010年,在短短几年里,参与基础学位学习的学生数由4 320名增加到99 475人[2]。

基础学位培养模式是一种合作式的培养模式,从宏观层面上,主要表现在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国家与地方的合作、雇主与各教育机构的合作,在其运行过程中涉及企业、继续教育学院、教育技能部、行业技能委员会、高等教育机构等多种类型的机构。从微观层面上,有教师、学生、课程、教学与评价之间的灵活合作。其学生来源渠道广,就业机会多,体现了开放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理念。学分可积累与转换,从而保证了学位的前后衔接性。教学形式多样,既有全日制,也有部分时间制。教学内容上,突出各种技能训练,重视关键技能的掌握,使学生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基础学位制度的建立,是英国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标志着英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重视,不仅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促进社会发展。

二、美、日、英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比较

(一)同中存异

从宏观层面来看,美、日、英三国在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上具有共同特征,但由于各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大背景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三国在学位授予权、修学年限、课程领域等方面存在独特的个性。

1.学位授予权比较

目前,全美大约有 200 所社区学院开设学士学位课程。在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归属方面,美国社区学院授予学士学位分为两类:一类是社区学院获得管理当局的授权,并经过相关认证组织的认证,从而拥有独立的学士学位授予权,可以单独授予学士学位。各州教育主管机构根据社区学院自身的实力和教W水平的高低,选择地区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科学技术专业,给予社区学院(或某几个热门专业)授予学士学位的权力。这一类型中的社区学院不受其他四年制大学的限制,可以独自开展各类教学。另一类是社区学院与其他四年制大学合作,学士学位并非社区学院授予,而是由四年制大学颁发。这一类型最早源于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的转学协议,后由于诸多方面原因,学生不愿转学,学校为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改由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联合培养学生,使学生共用学校资源,但是学位授予权仍由四年制大学掌握。经过多年发展,这种合作模式又演变出了一种新模式――大学中心模式。这种模式将教学中心设在社区学院及其附近,社区学院可与多所大学合作培养学生。学位授予的合作形式由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之间的转学协议发展而来,四年制大学将获得学士学位所需学习的课程在社区学院内开设,学生完成学习后由四年制大学授予学士学位[3]。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主要有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专修学校,分别为合格毕业生授予“准学士”“短期大学士”“专门士”的学位与称号。“准学士”是由高等专门学校授予合格毕业生的学位称号。日本高等专门学校是日本经济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1962年,高等专门学校作为新的教育机构,在全国各地区先后开始设置,不仅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培养中坚技术人才与具有实践创造性的技术人才。“短期大学士”是由短期大学授予合格毕业生的称号。短期大学创建于1950年,以美国社区学院为办学蓝本,几十年来,短期大学迅速发展,课程设置、学期安排、授课方式等灵活多样。短期大学以私立学校为主,2013年,短期大学共有360所,其中私立341所,公立19所[4]。“专门士”由新型职业技术学校专修学校授予。专修学校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实用性等特点,设置标准较宽松,学校规模小,能够主动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英国基础学位相当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中的第5级水平,是一种介于英国高等教育文凭和荣誉学位之间的中间层次的高等教育资格。在英国,并非所有高校都具有基础学位授予权,仅有大学与部分高等院校能授予基础学位。《基础教育计划》中提到,一个基础学位必须由有权授予基础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和雇主合作建立。高等教育机构拥有学位授予权也是《基础学位计划》的一大创新点。基础学位是一种合作式的培养机制,不同的参与者在学生培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具体有高等教育机构、雇主、部门技能委员会、继续教育学院及其他组织的参与。高等教育机构的作用不仅在于授予基础学位,还能为想申请继续攻读荣誉学位的基础学位毕业生提供继续升学的机会。雇主对于基础学位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学生学习到需要的技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基础学位的显著效果,有些雇主甚至想为自己企业的雇员发展独有的基础学位。

2.修学年限比较

美国副学士学位修学年限为2年。学生完成高中教育后可进入四年制高等学校学习第一、二年课程,或可进入二年制高等教育的初级或社区学院、技术学院。学生修完相应的职业技术课程,考试成绩及格,可授予副学士学位。学习不满二年的,则授予不带学位头衔的资格证明。由于读副学士学位收费低廉,修业年限较短,教学内容针对社会需要特别是本地区的需要,修业期满后便于学生就业,因此,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尤其受到经济收入不高的家庭拥护。所以,近二十年来,二年制社区学院发展很快,修读副学士学位的人数迅速增加,在美国社会上争得了一定的地位。但因学术水平不高,偏于职业性质,还不能称作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一学位”。

在日本,不同的学位修学年限各不相同。高等专门学校作为六、三、三、四学制的一种例外,招收完成义务教育15岁年龄段的学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商业类专业五年半)的职业教育,其目标是培养主要面向制造业的“中坚技术者”。学生在完成五年教育后可获得准学士学位,其毕业生除可以进入高专学校内设置的专攻科学习,还可以作为编入生进入技术科学大学或普通大学本科3~4年级学习,经过独立行政法人大学学位授予机构的审查,均可获得学士学位。短期大学包括两年制短期大学和三年制短期大学,两年制短期大学修业年限一般不超过四年,三年制短期大学则不超过六年,学校之间互认学分。学生经学校考核委员会通过,即可获得“短期大学士”学位。根据《关于对专修学校的专门课程修完者授予专门称号的规程》,新型职业技术学校专修学校学生修业2年以上,总授课时数在1 700学时以上,并通过相关考试测评合格,则可以获得“专门士”的称号。2005年,日本文部省又对该法案做了修改,增设了“高度专门士”的称号。“高度专门士”的授予需要学生修满4年,总授课时数增加到3 400学时以上,课程更为体系化,同样也要通过相关考试考核。在日本,“高度专门士”已被视为与学士学位同等的学位,同样可以申请继续进入研究生院学习,从而节省了深造学习的成本。

在英国,由于基础学位学生学习条件、学习方式不统一以及学生生源多样,学生既可以是学术A级证书或职业A级证书持有者,也可以是NVQ、GNVQ证书持有者,还可以是其他3级职业证书的持有者,甚至中等普通教育A级证书持有者也可以申请学习基础学位课程[2]。基础学位的教学模式极为灵活,可采用全日制、部分时间制、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等方式。如途易旅游集团和高等教育机构开发的两年制基础学位课程,大部分是通过网络导师教育传授的。

3.课程领域比较

根据美国副学士学位的特点,美国副学士学位课程又可分为转学性副学士课程和应用性副学士课程,二者各有特色。转学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一些有志于继续升学攻读本科学位的学生直接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因此,转学性副学士课程要为进入四年制大学学习做准备,其课程中多包含与四年制本科大学一、二年级相衔接的课程,如数学、自然、语言、科学、社会和行为科学、人文艺术等。这些课程强调“宽”而非“专”,要求学生掌握宽泛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继续转入注重通识教育的本科大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性副学士学位具有应用性、实用性、职业性等特征,因此,其对应的课程有着显著的应用性、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其课程设定一般由工业顾问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人力资源调查办公室三方面机构共同完成,以保证课程能体现最新的科技成果,与社会紧密联系。在教学实施方面,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的结合,把实习课程作为学位获得的必需内容。总之,美国的副学士学位课程内容丰富,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升学或就业需求,教学方式灵活,注重社会需求,强调实践与合作[5]。

日本的不同学位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课程体系。就高等专门学校而言,学科设置主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工科性质的应用性学科为主,如机械、土木建筑、电子信息等。根据《短期大学设置基准》和《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相关法令的规定,高等专门学校课程设置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科目结构上可以分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从课程类型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另一类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主要是根据课程特点与学生的能力情况设置课程,在总体上,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通识课程不断减少,而专门课程不断增多,突显了其对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短期大学开设的课程可分为一般教养科目、外国语科目、保健体育科目及专业教育科目。其中外国语科目相对而言较简单,专业课程设置是短期大学课程设置的核心。日本短期大学由于本身规模较小,其专业设置较为独特,不设学部,直接开设学科,在学科下划分专业。专业课程一般包括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修学校也开设三种课程:专业课程、高等课程和一般课程。专业课程以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学生为对象,高等课程以初中或初中毕业生为对象,一般课程不限学历,主要根据学校课程开设的目的和具体要求而定。

英国的基础学位课程通过国家资格认证体系衔接专科课程和本科学位课程,是工作本位的新学位,强调将以工作为基础的技术技能学习整合到学术知识中,主要面向职业教育的所有学生,基本学位课程具有弹性多样的学习方式,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部分时间制,学生都可以在当地继续教育学院或通过其他远程教育的形式接受教育。课程的开发由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合作完成,同时加强工学结合,注重技术知识和特殊技能的开发与掌握。课程实施中,强调能力本位,注重实践教学,采用单元学分制,学分可以转换或累积。课程评价强调持续的专业发展,学生获得基础学位后,可继续学习以获取“荣誉学位”,或参加相当于英国高等教育资格框架级别 6 和级别 7 的职业资格继续发展的学习,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二)异中求同

从微观层面看,美、日、英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宏观层面看,三国都形成了多层级的职业教育学位体系,都紧密衔接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与高职学位授予制度。

1.形成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学位体系

在高职教育体系内,英、美、日三国都形成了多级的学位制度体系。在美国,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紧密衔接。学生在初级学院或社区学院获得副学士学位后,可进入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或文理学院继续接受学士教育,或在技术、工程大学接受学士学位教育。完成本科层次教育后,接受了学士教育并取得学位的学生可继续接受硕士学位教育,并可继续接受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同样,此后,硕士研究生都有相应的渠道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的大众化,日本在办学层次上同样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日本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专攻科和四年制大学编入两种形式。根据《学校教育法》《短期大学设置基准》《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等相关法律法规,学生满足毕业要求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学位称号。此后,学生可在技术科学大学接受研究生层次的教育。1995年,大学审议会提出建议报告,即使在职人员也可攻读硕士和博士课程。在文部省的推动下,各大学采取积极的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英国的学位共分五级,学生获得基础学位后,可继续学习以获取“荣誉学位”。

2.衔接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与高职学位授予

国家职业资格与学位的衔接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将高职学位授予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衔接,从近期来看,可在职业资格标准与高职人才培养之间建立对接关系,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进一步突出职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在平时教学中的表现可作为职业技能鉴定的部分参考,考前只需增加适当培训模块即可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从长远来看,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能促使学校根据中外合资企I等其他国际性企业的要求,积极引进先进的职业资格证书及课程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在发达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保障体系较完善,且与学位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英国1995年开始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NVQ)”制度,并针对这两种制度开设了一系列的课程与考试,很好地将学位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联系在一起。日本是亚洲地区将学位授予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衔接的突出代表之一,日本目前已有六百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学生从不同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可以取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6]。美国在1938年就已经制定了相关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法律与法规,对技术人员的资格认证标准、职业培训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三、美、日、英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无论是为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还是为促进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或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高水平高级技能人才,探索建立符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特点的学位制度都势所必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弱势发展,成为“次等教育”,职业教育多存在于专科层次,本科层次较少,硕博层次更是稀少,升学渠道的不通畅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美、日、英三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发展对我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现状,借鉴美、日、英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学位制度建设可在以下方面加以改善发展。

一是要建立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的类型,而非不同层级,二者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学术性、理论性,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性与实用性。因此,应当发展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满足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与升学的不同需求,办出特色。

二是要衔接职业资格与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将职业资格证书与高等职业教育学历文凭结合,不仅要重视文凭教育,而且要强调职业能力的提高,如此有利于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是要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副学士学位,建立包括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位制度。关于具体构建措施,我国相关学者也在付诸研究与实践探索,如在借鉴国外副学士学位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能士”学位以及对建立“工士”学位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与实践都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改革的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志群.美国社区学院课程与发展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34.

[2]何杨勇.英国基础学位的发展问题解读和评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6):19-25.

[3]高洪波.美国社区学院授予学士学位现象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9):38-39.

[4]李梦卿,安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及其特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68-72.

篇4

一、 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研究表明,专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最直接的来源是英语老师——他们的情感以及他们对学生的引导。英语教学作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语言学习活动过程,如果师生间情感真挚,学生对老师就会更尊重,对教授内容就更易于接受,也愿意参与其中。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觉行为的必要前提。目标对人的行为具有定向作用、激发作用和维持作用。新生入校以后,很多人在学习方面感到茫然,缺少学习动力,就是因为没有确定学习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确定的总目标要高远些,使之不乏挑战的刺激,有利于激发自己的潜能。

2. 尊重、理解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宽松、和谐课堂气氛的基础。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友好的合作关系,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仅仅去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去关心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心理得到肯定。一般来说,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感情比较脆弱,性格相对孤僻,心理压力较重,教师要理解尊重他们,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得到和优等生一样的尊重。

3. 传授学习技巧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学习英语方法和技巧,通过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掌握独立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能力,如词汇记忆法、趣味记忆法、词形颠倒记忆法、词形曲解趣味记忆法、拆字趣味记忆法、幽默谐音法、词根法、联想记忆法、形义联想法、以旧带新法等,通过传授学习技巧,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博学,进而佩服崇拜老师,从心理上愿意接近老师。

4. 改进教学方法

外语教师不但在课堂上要注重仪表,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拓展知识面,科学地管理、组织课堂,而且还应明确自己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教师不能独占课堂,要善于充当不同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兴趣盎然地授课或答疑,要多鼓励学生,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过多地抱怨或迁怒学生会妨碍学习动力的发展。教师还应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掌握学生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以便因材施教。 转贴于

二、 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

1.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现代教学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高校英语教师要经常利用图片、收录机、幻灯机、计算机、DV机等辅助工具,利用情景和设置情景进行教学,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英语知识。

2. 朗读

朗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理解和吸收信息的认识活动,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口脑并用,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达到自我欣赏和感染他人的境界。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刺激了大脑对英语的反射,增强了英语语感,也使他们体会到英语的音韵美、节奏美,有利于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3. 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

举办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英语文娱晚会、英语故事会、英语知识竞赛;班级成立英语兴趣小组、英语角,向学生提供适量的有吸引力且易懂的语言材料,学唱英语歌曲,开展英语听力游戏;带领学生参加、观摩商务洽谈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听、说场所;请教授、外籍教师和大学生“面对面”谈英语学习,举办“英语文化节”,开设“英语与文化”讲座,开展“趣味英语竞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助于活跃英语学习的气氛,增长知识,培养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爱上了英语,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我负责管理的语言学习,包括负责做出学习的所有决策,并负责实施这些决策,其核心就是学习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是师生共同渴望达到的教育目的,在大学英语的学习当中自主学习能促进教学相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保持

1. 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

成功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动力源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点滴成功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简单眼神,甚至是轻微的点头,就会胜过千言万语,可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认真聆听教师讲授。

2. 不断创造兴趣点

让学生知道英语就像一个万花筒,内容无穷无尽,多姿多彩,经常给向学生讲英语学习故事和趣闻,让学生在喜悦中和兴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地把英语学习看作是一件乐事、一种享受,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保持下去。

篇5

微课是一种随着当前社会发展所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针对传统类型的单调整齐的教学形式有着一定的突破,相比传统的教学形式,微课更加的创新、灵活,对于学生们的学习也更具针对性,在课程教学中所具备的约束力也相对较小,更加的适用于当今社会的高校教学中。而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行业至关紧要的一门学科,但是正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也较为落后,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能力参差不齐,致使英语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学习效果不满人意。而微课这一教学方式特点正好可以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弥补传统英语教学所具有的一些弊端,更加具备针对性的让高职院校的学生接受英语教育。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已经采取微课的教学方式开展了英语教学,也取得了相应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微课在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和改进。

一、微课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近些年来,微课教学方法在众多高校都取得了相应显著的成效。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也采用了微课的教学方式开展英语教学,而在当前的应用教学中,微课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应用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

1.过度重视微课制作形式。当前所使用的微课教学方法是采用制作视频的形式,确定某一个主题,进而围绕所要表达的主题将教学中的知识点相结合,从而将教学中的疑点、难点以及重点问题进行简化的教学方式。微课的应用不等同于传统类型的课堂教学,把知识点分开讲解,微课的教学方式则是把知识点进行重新的规划,确定教学主题,从而确定教学内容。微课教学方式自身具备着体积小、内容少简便讲述的显著特点。绝大多数教师在应用微课教学课程时往往过度重视微课的制作形式,却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制作微课视频时,也经常出现制作形式较为单一,部分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还往往只是注重文字与图片形式,对于视频以及音频应用过少,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也无法深入体现英语课程的特性,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还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2.微课制作技术存在问题。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不仅是制作方式,还是知识讲解都是一种新型的突破性教学。但是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以短小精炼的知识点汇总视频作为依托载体的,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就提出了相对高的要求。但是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微课教学方法的使用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教师都提出了微课视频制作及录制后期处理过程相对复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自然影响了新型教学方式的教学质量,从而阻碍了微课教学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应用。对于英语教学中的教学部分,教师往往只是通过简单、单调的传输方式进行讲解,比如图片、文字,却没有采用具有趣味性的视频、动画等更具多样性的直观方式来进行体现,从而使得微课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二、微课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针对以上所提出的微课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所表现的多种问题,为了能够使得微课教学形式能够更好的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被应用,以下将提出几点针对性策略。

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人才 科学定位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各方面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实现良好的对接。究其原因,对高等职业教育缺乏科学、准确的定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准确定位的首要问题。一直以来对这个问题都是众说纷纭,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目标定位主要有两个因素:

第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的背景,高等职业教育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又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在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中,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居于“次等”的地位,高职院校往往成为考生在无望进入其他高校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一种选择。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有一定的关系。我国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出现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批地方职业大学的建立,此后经过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职业大学依照高等专科学校规范办学,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大批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2000年以后由具备条件的省部属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来,长期以来,人们更加“青睐”“根红苗正”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中,高职专业被当作普通高等教育类本科专业的“缩编版”在教学中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色,只是简单降低要求组织教学时,教与学两难的局面时常出现,师生双方都明显感到学习的内容难以适应就业竞争的迫切需要。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对培养人才目标科学、准确定位。具体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大辞典》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主要培养文科、理科、工科、农林、医药、政法、财经7个科类的专业辅助人才。例如文科中的文秘、图书管理员(不含图书馆学专业人才),理科中的实验员,工科中的高级技术员、技师(工艺师),医药科类的医辅人员、护师,政法科类中的法院辅助工作人员,财经科类的高级会计员、统计员……”

从中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应鲜明区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宽口径、厚基础的学术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技术型人才。进一步说,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教育,偏重于应用技术能力,而相对抽象、偏重于研究能力的哲学、数学、法学等专业的高等教育,虽然也属于对未来职业能力的培养(比如当哲学研究员、数学教师或律师),但不包括在内。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在具备一定系统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对应各种就业领域的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掌握系统的、行业必须且实际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应是为有一定教育基础的学生提供职业训练,使他们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能够进入社会承担力所能及的技术工作的教育,在基本教育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培养学生会计、文秘、园林、机械等方面的专门职业技能,这就需要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起自己特殊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学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层次: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而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大部分为大专层次,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两至三年的学制是否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系统的、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呢?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完全可以走出以前的定式思维,改变单一的大专学制,从经济发展的不同需要出发,形成多个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

(二)建立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真正特色的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还盲目地抱着一个“有教无类”的幌子,凭借惯性,死抱着课本、教学大纲来讲课,本质上还是处于“大中专”的教育模式。各专业课程体系的确立应真正体现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充分切合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提高高职教育毕业证书的含金量,就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出发,找准定位,进行相关的职业化教育,使学生学“能”所成,成为被社会和企业认可的优秀人才和招聘会上的“香饽饽”。

(三)打造一支属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专属”的教师队伍

这一点至关重要。盲目跟风去升级、并校,追求从名称上“拔高”而忽略了师资力量的先期投入都是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特别重视加以改正的重要问题。归根结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做好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任何一种工作,前提是对所做的工作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绝大多数工作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在多个不同侧重点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作为教育工作者,当然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全面发展,无论是道德修养、学术水平、实践能力、领导才能、职业素养等等都出类拔萃,但现实情况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也做不到这一点;况且还有生源、师资、培养年限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弄清楚我们的目标是什么,面临着什么样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这样的环境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哪一个环节――就是在什么样的师资条件下,招收什么样的学生,向大致哪一个方向培养他们。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应由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对接,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工作“合力”推动,从而获得具有真正生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沈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念界说[J].上海职教.1993,12

篇7

[关键词]影视教育;影视理论;影视产业

由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浙江传媒学院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在杭外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影视教育和科研、影视理论和批评,影视产业和媒介传播等重大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一、影视教育和科研

影视教育和科研决定着影视传媒业的未来,代表着影视传媒业的希望,是这次学术研讨会最重要的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项仲平的《论中国影视艺术教育“辉煌”背后的教学缺位与对策》,以三个缺位(影视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理想目标和现实质量的缺位、影视艺术教学的时代需求与影视人才培养的现实教学条件的缺位、影视教学的后续发展与影视院校的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双师型”师资的缺位)表达了忧患意识。黄会林的《现代影视高等教育及学科建设理念探究》消除了与会者的疑虑。黄会长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直接参与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竞争。在本土化氛围中优化教育资源,加大影视高等教育面向大众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影视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展开多层次、全方位的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姚国强和曾笑鸣的《简论北京电影学院“十一五”期间影视科研学术发展策略》显示了影视科研学术工作对影视教育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北京电影学院“正方向、厚基础、重电影、强技能’的教育思想将对全国的影视教育起着示范作用。

培养目标的差异可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叶思诗的《重庆市高校影视本科专业设置类型分析》把重庆市高校影视专业分为三种类型,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进行了不同的选择和偏向。王国臣的《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从专业培养目标化、课程设置立体化、课堂教学个性化、课外辅导人性化等方面展示了影视教育获得的成果。

培养社会需求的艺术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要实践和实验教学的有力支撑。李晋林的《影视传媒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提出创建“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系统科学地进行影视艺术人才的能力培养,通过互动式、项目化的综合创作实践,使学生从低端的动手能力经过创作实践对理论知识整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平衡。

教材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体现,是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教育实践的精华。王泽钰的《影视专业教材建设分析》在梳理影视专业教材建设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影视专业教材的基本格局,阐述了自己对整个影视专业教育体系的独特思考。文仕江的《刍议影视教学中多媒体教材的应用》指出多媒体教材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影视教育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在探索影视教育模式、贴近影视教育特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数字摄影和影像数字化处理技术,拓展了影像表现的空间,成为现代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摄影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胡晓阳的《数字摄影技术对摄影教育之影响》论述了如何应对由此产生的变化,向卫东的《实验教学环节、实习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划分和统一――师范类院校摄影专业实践教学设计探析》论述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对摄影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重庆师范大学摄影专业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

二、影视理论和批评

纵观国外影视发展的历史,影像理论的创构一直伴随着影视实践的步伐,南野的《对中国影视理论建构缺失的一种分析》指出国内影像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在模仿与学习国外,本土理论的系统创建还有待时日,而影像实践的整体性发展也充满不可预测的因素。与会者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世界图像”时代的来临使影像美学被提高到一个特殊位置。周安华的《元视界:电影与戏剧互动中的凝结》指出戏剧与电影存在着诸多相似,而差异是其更本质之处。元电影与元戏剧相互参照、启迪,在置换、通融中丰富自身。金洪申的《电影的意境美》以影片《上学路上》的美学风格为例。深入探讨了影视艺术如何才能达到意境美,从而丰富视听语言的表现力。章旭清的《“景观”――当代电影重要的镜语范式》论述了景观作为重要的镜语范式,应当是所具有“可看性”的影像形态与其所具有的话语言说功能的对应统一,它们有机地嵌构于电影潜层叙事之中,以上探讨深化了与会者对“电影性”这一电影本体问题的思考。

文化研究拓展了影视研究的领域和范围。钟丽茜的《现代都市文明与影视艺术――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研究理论》阐述了雷蒙德,威廉斯这位文化批评家的媒介传播、影视理论方面的见解对于中国传媒研究的借鉴之处。金丹元的《关于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较多的几个女性话题的思考》在性别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变迁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借此对当下中国女性题材的电影创作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系列性反思。曾胜的《愉悦的焦虑:关于电影凝视的研究――从弗洛伊德到齐泽克》从视觉文化心理和精神分析这一角度考察了电影凝视的含义及其重要指导作用。

影视美学形态和批评理论应该多元并存。颜纯均的《二元对比的叙事与镜语――早期中国电影美学形态研究之一》侧重考察了中国早期电影独特的二元对比的思维模式和民族风格。林华的《浅析“作者论”对中国新时期电影的影响》梳理了“作者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分析了它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后新时期电影的影响。赵建飞的《新媒体平台的电视剧研究初探》通过观察新媒体运作的环境和方式,分析了新媒体电视剧的美学特性和文化影响。

三、影视作品读解和影视现象分析

怎样读解影视作品?怎样分析影视现象?与会者非常关注,对蕴含其中的哲学思辨和美学特征进行全方位的专业分析和读解。李骏的《当父权从马背上滑落――李安(断臂山)的文本细读》从男性、父亲与家庭的关系上,揭示了李安电影父权社会的历史性变迁。顾倩的《从格里菲斯(残花泪)说起》通过一些中国影评,对中国民族“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进行一次微观考量,体现了民族意识变迁与身份确立。刘智跃的《揭开浸透血痕的历史面具――论影片(东京审判)》从题材、叙述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影片审视战争的独特视角和文化意义。

一些学者以“一滴水里看世界”的方法对影视作品进行拓展引申,借“从个别到一般”的方式对彰视作品进行推理论证。张同道的《当电影遭遇城市――试论(尼斯景象)与城市交响曲电影》以《尼斯景象》为例考察了城市交响曲电影的突出特征是节奏感、形式感和运动感。孙春云的《口述历史纪录片(浩劫)》以克劳德・朗兹曼的《浩劫》为代表论述了口述历史类新纪录影 片的基本美学品质。

对某类影视作品和某种影视思潮进行正确理解和评析,显示了与会者的锐利洞察力。桂青山的《(百家讲坛)与“文化时潮”之我见》支持和认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及同类节目普及古典、张扬“国学”的文化时潮,建议多元文化的健康构成会共荣共存,相得益彰,胡辛的《电视人文谈话节目:大众传媒中的精英文化绿洲》通过分析人文谈话节目产生的背景、成功个案及成功缘由,探讨出了其发展的瓶颈和出路,刘晶晶的《国内电视早间新闻节目的模式》阐述了早间新闻节目的娱乐化与服务化倾向。袁立本的《真人秀的狂欢文化性》论述了真人秀游戏规则的设置精神是人性化、狂欢化和伦理底线。孔朝蓬的《当代大陆电影的成长主题探析》梳理了成长主题蕴涵着个人长大成人的生活经历和力求自我完美的生命历程,折射着历史与社会的变迁。王伟的《论中国当代战争电影中的人性诉求》通过分析冯小宁战争三部曲中人性在特殊条件下的发展与变化,赞扬了战争电影所蕴含的人性之美。张智华的《破案剧的基本类型特征》把破案剧分为警匪剧、推理剧、纪实性侦破剧、反间谍剧等类型,分析了其看点和卖点。金昌庆的《田园神话:六部草原题材电影的原型故事》通过对深层叙述结构的分析,阐述了“田园神话”的转换变形和主题意蕴,展示了草原电影的审美价值和原型叙事的魅力。罗显勇的《论中国新生代电影的后现代特征》指出中国新生代导演消解了启蒙、理想和崇高等人类的深度价值,冲击了精英知识分子的正统语言,打破了男/女二元性e对立,显示出反讽、调侃、怀疑、自嘲等某些后现代特征。

四、影视的生存和发展

影视文化产业能够以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替代物质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增进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因此,如何加快影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与会者讨论的最激烈的问题。陈尚荣的《透视中国电视剧生产现状》和武新宏的《解析中国电影大片“叫座不叫好”现象》分e对国产影视剧的生产现状、基本特征及其症结所在进行了理性透视和分析,并试着为其指出了发展方向。

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促进影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彭吉象的《类型电影:中国电影的必由之路――兼论电影理论应承担的责任之三》强调进一步深化类型电影的理论探讨,把握观众的审美心理和观影欲求,创作出符合观众需求的类型电影来。里景春的《剧本――阻碍中国电影发展的瓶颈》认为改造创作队伍,培训剧作家,开拓在题材方面的空白地带比如科幻和灾难就能解决剧本问题。刘媛平的《全球语境下中国电影发展策略――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继承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样还能反抗文化侵略。史可扬的《培养观众是中国电影当务之急》论述了中国电影观众的群体构成、文化构成、电影观念和需要层次对中国电影的影响,阐述了培养观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李云凤的《试析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戏仿、反讽与拼贴手法的运用》认为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该剧具有独特魅力。何静的《挑战日韩偶像剧的辉煌――兼论24集电视连续剧(聚沙)的创作与制作》从日韩偶像剧构成元素和叙事策略解析人手,探索出了日韩偶像剧辉煌的缘由,揭示了国产偶像剧缺陷所在,并以《聚沙》为例证明国产偶像剧可以借鉴曰韩偶像剧,走出一条民族化的康庄大道。虞吉的《描述与诠释:数字好莱坞的昨日今宵》展示了新好莱坞不仅在常规类型领域实现了叙事更新和新类型体系的打造,而且还使电影与尖端电脑图像技术、数字技术实现了结合,开拓了全新的发展领域。厉震林的《中国电影与奥斯卡哲学》强调应该熟悉奥斯卡游戏规则,以全世界观众为目标群体,向世界提供更加符合世界规则且具有自己特色的电影文本,使中国电影成为世界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国内,面向海外,显示了与会者宏阔的战略眼光。

篇8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普遍应用,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保障。近两年来,在国内,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充分认识到了翻转课堂在各学科教学中的高效性,所以开始在教学中尝试实施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学生在课前,通过看视频、听博客、阅读文章或调动自己原有知识储备去思考问题或者写一写小论文的话,那么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探究和讨论,长此下去,学生听、说、读、写等专业能力就会有大幅度提升,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 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课堂容量,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教学的教师们会煞费苦心地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古诗词的背诵、现当代小说的阅读以及外国经典名著影片的赏析……然而,没有人监督,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加之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教师又无法在课堂上检查和反馈,所以教学效果特别差,学生专业能力也无从得到锻炼和提高。当教师真正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去解读文本的时候,学生一问三不知,所以根本无从参与讨论。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文学类课堂教学现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结合教材适当地记一点笔记;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不去思考分析、不去讨论写作;考试的时候,背一背现成的人物形象特点和作家的艺术特色而已。这样的状况,不仅学生学习的内容有限,更谈不上专业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学院在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中展开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一般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或者是“颠倒课堂”。既为颠倒,意思也就是教师与学生,课堂与课下合理互换。我们高校的文学类课堂一直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很少互动参与,然后学生课下在家完成作业;而翻转课堂却是学生在家在课下通过微视频、小讲座以及一些文字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而课堂成了师生交流讨论互动的天地,从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目前,我们的学生大多住宿(个别学生走读,家里更是方便),都上晚自习,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班级,以及学生个人手中的笔记本、IPAID、手机等都能随时上网,这样方便的互联网以及信息化的手段,为学生课后的自学提供了保障。由于课下有了任务,学生有事情可做,所以晚自习的秩序井然,学生要么查找资料、要么热烈探讨;要么墨香四散,要么书声琅琅……同时,由于课下的精心准备,反馈在课堂上,便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 翻转课堂模式在文学类各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翻转课堂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古代文学,尤其是先秦文学距离学生太远,像《诗经》《楚辞》、诸子百家等内容,学生学起来困难,于是教师就在课前录制了重点学习篇目的音频,让学生下载,课下自由播放倾听,几次听下来,学生便自然把需要背诵的重点篇目——《关雎》、《蒹葭》《鹿鸣》《子衿》,甚至是《涉江》、《湘夫人》《山鬼》等稍长篇幅的难于理解甚至是拗口的篇目都背诵下来了,这样的效果让师生们都为之惊讶。为了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史,我们推荐学生阅读《中国通史》,为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我们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推荐学生看《孔子》《屈原》《曹操》等影片,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曹操、屈原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与历史本来面目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等等。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了作家作品,课堂上讨论积极热烈,主动去重读《三国演义》,这样的教学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再有,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让他们去参与文学批评,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目前,他们自发地背诵起《论语》来,这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国学教育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翻转课堂在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现当代距离我们的时间太短,很多作家作品是否优秀还有待时间的考证,尤其是对当代作家的评价,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然而,我们的学生不喜欢伤痕文学、不理解反思文学,对于课堂教学有抵触情绪。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的老师利用翻转课堂,通过视频讲座,让学生去了解那一特定阶段的历史,从而让学生去感受那特定时期的作品的特定内涵,而后在课堂上,老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让学生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再有,关于戏剧的学习,为了不再出现学生观看《雷雨》时笑场那痛心的一幕,我们在课前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剧目简介,然后再观看话剧,最后还组织学生亲自上演话剧,这样,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作品学习中、主动背诵台词、请老师指导,这样的教学效果能不好吗?他们在反复的排练中,不仅深刻地挖掘了作品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表演中,去纠正自己的发音,锻炼自己的胆量,提高自我表现力。

(三)翻转课堂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外国文学的课时量在不断减少,因为学生不感兴趣,他们的英语水平又大多不能阅读原著,所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落实教学内容,教师更有必要利用博客、录制音频等方法,在课下让学生去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从而体会作品的人文精神和特有的精神风貌,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外国文学教学中,我们主要安排学生观看外国文学中的经典影片,像《哈姆莱特》《简爱》《巴黎圣母院》等,并联合英语教师,让学生背诵原著中的精彩片段,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翻转课堂在儿童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现在,尽管儿童文学课已经成为师范类院校初等教育专业文学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课,但是跟以上三门文学课程比较,儿童文学课程似乎受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可在中小学,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现状,不熟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的话,不利于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外貌描写的语句极妙,可是,你拿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当教学案例时,孩子们会觉得难,会觉得深,即使学生们能理解老师的用意,他们在写作文时,也绝写不出那样的外貌描写来。所以,你还不如结合学生的实际,来一段大家熟知的曹文轩《草房子》中,关于秃鹤的外貌描写,“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腊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他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一下唾沫去轻轻摩挲他一下的欲望。”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外貌描写要突出人物特点并且要注重细节,适当的时候加入一些修辞更能使人物活起来。所以,我们在课下经常给学生播放实习录制的真实视频、有课堂实录、班会及其各种活动实录,让学生去真正了解孩子、喜欢孩子。

从以上四门文学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文学类课堂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翻转课堂的运用,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更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了保障。

四 初等教育专业文学类课堂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人才。现在的小学生不比从前,他们求知欲强、接受教育早、思维灵活、知识储备丰富。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相当高水平的朗读、演讲、表演、分析、写作等专业能力以及组织活动、管理班级等综合能力。那么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这些能力又如何取得与提升呢?显然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落实。初等教育专业的文学类课程是专业课教学的主体,一旦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那么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例如,古代文学课,选择小学教材中的古诗作为材料,课下布置内容,让学生探讨“小学古诗意境的分析”,课上反馈讨论,总结小学古诗教学方法,这样,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得以加强,毕业后真正到小学去,拿下古诗教学这个内容就不在话下了。而且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熟练背诵《小学必背古诗词70首》,在检查背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等教育专业特别开展了“戏剧节”活动,给学生以展示的平台。除此之外,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积累儿童文学中的精彩片段以及一些生动的寓言、童话故事,同时配以相关的讲故事比赛和演讲比赛等。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又将高校的文学类课程教学与小学教学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教学有的放矢,落到了实处。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参与比赛中,展现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总之,高校的学生有充裕的时间,但不会合理利用,如果我们教师在专业课中都能有效地利用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并且学生得以重视的话,我们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有不同,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红,崔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1).

[2]刘红存,董伦红.基于翻转课堂的休闲体育课程教学模型构建与探索[J].常州大学学报,2014(6).

[3]张金雷,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篇9

关键词:生物电子显微学;农业高等院校;研究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52-02

电子显微镜是一种超微结构分析精密仪器,主要用于观察被检测样品的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特征变化的研究。随着电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园林、食品与药品、草业与环境等农学生命科学科的应用越加紧密[1]。在农业专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中,可通过电子显微镜对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生物膜、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中心体、细胞骨架和细胞质内含物(如糖原、脂类、蛋白质),以及细菌的特殊结构;微生物超微结构如:菌体鞭毛、菌毛、芽孢、荚膜等结构、病毒的囊膜、衣壳、霉病菌菌丝和孢子等形态,以及化工材料的化学结构元素分析,含水样品、含油样品、放气样品、加热样品、冷冻样品进行观察工作。因此,在农业高等院校研究生教学中开设《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课程》,可以有效地提升各学科整体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一、《生物电子显微学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1.《生物电子显微学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理论课程2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显微镜的发展与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原理与制样、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与制样、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冷冻切片技术与冰冻蚀刻、酶电镜细胞化学技术、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生物大分子电镜超微细胞化学技术、电镜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2.《生物电子显微学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在实验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生物样品超薄切片技术、半薄切片技术、负染技术、细胞化学定位技术、扫描电镜临界点干燥技术、离子溅射技术、细胞冰冻蚀刻技术等样品制备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动植物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二、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农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1.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在农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免疫电镜技术是免疫化学技术与电镜技术结合的产物,根据抗原抗体的高度特异性结合原理,用高电子密度的标记物(如:金、铁蛋白等)在超微结构水平上检测某些抗原性物质的定位、定性、半定量的一种方法[2]。目前免疫电镜技术主要包括酶免疫电镜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和免疫胶体金技术,此外还有抗体杂交技术、凝集素电镜标记技术和铁蛋白-抗铁蛋白电镜复合物技术。可用于农业作物抗旱、抗旱品种选育,品种间生长发育组织学特性表征抗原的定位分析;动物疾病微生物学鉴定、诊断和致病机制研究;动物组织胚胎发育,干细胞诱导发育研究,动物肿瘤的组织学诊断;林果品种发育结构特征等领域的科研研究。

2.冷冻切片技术与冰冻蚀刻在农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冷冻切片技术是利用液氮快速冷冻技术,在冷冻超薄切片机中进行冷冻切片。省去了传统的戊二醛/俄酸固定、乙醇脱水、丙酮置换等有机溶剂操作过程,避免了化学药剂的处理,样品结构、成分不发生变化,实现快速固定,快速制片、快速研究与诊断的能力,保持了细胞或组织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原始状态。冷冻蚀刻技术是利用物理冷冻断裂方法对生物样品组织细胞进行断裂和复型相结合的制备透射电镜样品技术,用透视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或细胞器的内、外表面微细的三维结构或膜内微细结构分析的方法[3]。可用于动植物新鲜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生物大分子和某些元素在组织内分布、免疫抗原电镜标记、细胞酶活性标记、电镜放射自显影等细胞的化学和细胞成分的定量定性分析。

3.酶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在农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是通过酶的特异性细胞化学反应来显示酶在细胞内的定位技术。一般先将酶原位固定在细胞内,再使它与特定的底物起反应,底物的分解物经过捕捉反应沉着于发生分解的原位上,最后使沉着物变为在电镜下可以看到的物质。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必须保存酶的活性不受破坏。目前能在电镜下定位的酶有三大类即水解酶、氧化还原酶和转移酶[4]。

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可应用于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品种选育、营养成分检测等方面研究;动物生长代谢机制、不同畜禽品种间组织细胞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机制差异;牛、羊等畜产品贮藏方法和无公害研究;动物超微解剖学、动物生理功能机制、动物发病机制、动物病原微生物形态、动物免疫学机制、动物药物作用机理、药物成分和结构等方面研究工作。

篇10

关键词 :素描教学 设计素描 创造力

当今素描在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要地位早已被大家所认同,但如何使素描教学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一直是大家探讨的话题,围绕着素描教学如何有机地同提高学生潜在的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已成为焦点。早在包豪斯学院时期,艺术教育就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并聘请伊顿、康定斯基、克利、蒙特里安等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组织双轨制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和科学实用设计思想的综合人才。克利认为:“不应该模拟自然,而是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和法则,法则造成自然,而不是单纯地再现自然的外表而已。”这种观念曾经被人们所淡忘,但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练后,人们再次发现了它的内在价值。这也提醒人们,素描作为艺术教学的基础课程所担负的重任,如何培养复合型的设计创作人才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当前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内容已超越了写实与具象表现的范畴,要求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放在首位。这一点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家中得到启示,他们把艺术语言的创造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塞尚采用几何化的手法概括和改变对象的形体,分割画面,打破了传统忠实描绘对象的手法,这种主观的艺术处理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冲击,而毕加索则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不仅对物象的外部形态加以变形,更在神态上进一步夸张,采用种种反常规的手法,从而达到艺术上的惟妙惟肖的效果,这也反映出这位大师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在观念和手法上达到随心所欲的完美境界。马蒂斯则注重画面的构成形式,强调画面的色块对比及画面的装饰意味和情趣。塞尚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自然。”说明完美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源于创造。而另一位艺术大师罗丹也曾说过:“仅满足于形式以达到乱真,纠缠于无足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从以上两位大师的话语中不难理解艺术创造的重要性,其最终目的是发掘表现事物的本质,这种观念给后来的设计师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应遵循渐进的原则,重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造型能力的培养,避免走极端的做法,使设计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素描表现与创造才能。首先从线条的角度练习几何形体结构素描、超写实素描,认识和掌握线语言表达的不同状态,如:情感、材质等。掌握用线条虚实表现复杂组合形体的空间穿插结构关系,锻炼学生学习空间思维想象的能力,着重理解、区分,表现石膏几何形体与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的质感、形状组合特点,了解规则形体与不规则形体之间的搭配组合关系,及实际生活中不同形状、质感、量感的物体,如何用线条、明暗、肌理等素描语言去描绘他们的本质特征,此阶段还包括物体自由组合默写素描,可借鉴实物,但要求学生主动地从构图、形体、材质、色调等诸多方面去创造一种新的画面构成语言;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学习静物素描的积极主动意识,可结合设计创新思想去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如变形、平涂、对比、夸张等美学法则,同时提供范画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解能力,提醒学生注意画面色调的整体布局及构成关系,提高学生对画面的宏观调控水平。其次是人物头像与人物全身着衣素描写生与创意,目的是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注重人物解剖结构的分析与处理,因学时所限,故以速写形式为主要表现方法去认识人物结构与衣纹变化的关系,以及认识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比例关系和构图关系,增强学生的速记和默写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人体写生做好铺垫。人物创意练习主要从形态、比例、重心、结构、构图、色调等方面去进行创造,采用平涂、肌理、变形等方法,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人物组合,充分体现对象的特征和神韵。再次为风景速写与创意,描绘对象的内容可以是校园、公园、街景和乡村景色等多种题材,速写是锻炼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感受及对画面的主次、取舍、空间等构图关系理解的最好途径,以及怎样处理好复杂事物和如何形成画面对比关系的能力,艺术源于生活,是在生活中发现、整理、创造美的形式,也是艺术专业一贯倡导的学习方式,风景速写中注意造型关系、透视关系的同时,应提高学生对线条的理解,每个描绘的对象要有详有略,不要让学生认为画的越精细越繁琐越好,要讲究线条的虚实与粗细、画面黑白灰的对比关系的表现。风景创意要根据已完成的作品去体会和感受并加以创造,创造是对生活原形特征的高度夸张与概括,不要在创造中失去物象的原始特征。最后为人体设计素描写生与创意,它有别于绘画性素描,强调以速写形式为主去描绘在不同角度、姿态下的人体变化规律,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写实能力又掌握了人体的结构比例关系,人体素描写生是设计素描学习的最高阶段,人体速写还锻炼了学生快速捕捉对象特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人体创意表现,充分发掘人体在设计中的魅力,实现设计以人为本,并最终为人类服务创造条件。

篇11

【关键词】高等教育;影视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fil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to a necessary part of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mployment-oriented explore the necessity of decency curriculum. The status of the fil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Hen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Henan Higher film literature education specific initiatives included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language literature education; Chinese language study specialty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教育的传统专业,河南省高校开设次专业相当普遍。但目前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的困境。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众多,比如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专业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等。而此专业未能紧跟现代语言文学发展及需求现状,尤其是未能及时将现代社会急需的影视文学教育纳入其教育体系中,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本文重点将从必要性、体系建构、教学和实习实践环节研究、现状调研和具体举措五个方面完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体系建构。

一、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下构建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文学的生产和传播事实上已变为以影视文学作品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介发展迅猛,影视艺术具有的生动直观、快速便捷、浅显易懂的优势,使得影视语言文学成为汉语言文学的主流形式,传统的书面语言文学已经退居次要和边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以书面语言文学教育至少落后于当下汉语言文学发展二三十年。这种落后的现状就造成了该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不完备,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存在明显缺陷,使得他们对影视语言文学缺乏应有的赏析、创作和科研能力。这种局限性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

以笔者所在的郑州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为例,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毕业2007级、2008级两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除很少一部分从事专业无关的工作外,绝大部分还在从事专业对口的本行工作。他们的工作去向主要是学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网站、电台、电视台、传媒公司等,工作岗位一般为教师、秘书、记者、编辑、编导等,根据工作内容可分为教育类、文秘类、宣传类、编辑类、传媒类。根据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影视语言文学相关理论和技能的缺乏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从业,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教育类的工作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类就业主要集中在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师,目前多省中小学教育的新课改都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影视文学的教育,由于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缺陷,面对中小学生日常大量接触的影视作品,在从事语文教育中基本上没有无法给以相应的知识讲授和引导。

对文秘类、宣传类、编辑类工作来说,由于这类工作目前经常性的涉及到摄影、摄像、图片影像类相关文字稿本的策划撰写与编辑,毕业生虽长于书面文字工作,但由于对影视语言的陌生而在工作中捉襟见肘。

对传媒类工作来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影响最严重的。目前传媒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量极大,在这种社会需求之下,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的相关性使得大量的该专业毕业生投身于传媒行业。然而众多的电视台、电影厂、剧团、传媒公司等要求从业者除了有较好的语言文学素养外,更要具备影视策划、创作和制作能力,有较高的影视文学欣赏水平,对当下影视剧和各种影视节目的发现现状和前景能够较准确地判断,能够撰写剧本、节目台本、主持词等,以及具备一定的影视策划和编导能力。显然,毕业生的由于传统汉语言文学教育导致的影视语言文学素养的缺乏成为该行业职业发展的难以攻克的瓶颈。

所以,为了更好的结合当下语言文学发展趋势,更好地拓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渠道,应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河南省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中。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建构及课程设置

根据相关行业需要,将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纳入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中,应当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除了可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知识技能外,还能系统掌握影视文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影视理论和创作的发展动态,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文艺编导能力及较强的影视评论能力。所以,必须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影视艺术概论、影视文学、影视语言、影视写作等必要课程。

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之中,应当是有机的纳入,在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与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形成符合专业规律的严密体系。现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一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由各高校根据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自由安排。

在这一课程设置体系里,我们认为,应当把影视艺术概论的地位定为专业基础课,讲授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艺术特性、影视艺术发展简史、影视艺术类型、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等关于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在所有的影视相关课程之前开设,打好理论基础。这样,影视艺术概论与美学、文艺理论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就构成了有机的理论体系。

在影视艺术概论之后,还应陆续开设视听语言、影视文学、影视写作等三门专业课。其中,视听语言讲授画面造型语言、镜头、剪辑、蒙太奇、声画关系等影视视听语言的基本理论,培养该专业学生对视听艺术最基础的认知、创作和制作能力,这门课可以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形构成有机的语言体系。之后开设影视文学课程,讲授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类别、历史、制作、评论等,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等文学课构成有机的文学体系。之后再开设影视写作课程,讲授影视剧本写作、影视改编、电视综艺节目文案、专题节目文案等各类应用影视文本的写作,与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构成有机的写作体系。

在以上四门影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外,还应多开影视相关选修课,如摄影、摄像、影视作品赏析、影视理论专题研究、影视制作等,拓宽学生影视视野,增加学生的影视理论素养与技能。

当然除了在课程设置上影视课程要到位外,应配备专门影视实验室,使学生学习影视相关技能,并且按照影视方面能力培养规律在相应学期设置实践环节和实习环节。这样教学与实习联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具备影视相应能力。

三、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现状的调研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的调查,发现情况是非常不理想的。

(1)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系设置情况。基本上相关高校还是沿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实习安排,一二十年来如一日,说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为过,严重落后于的时代和社会。

(2)开设影视相关课程的情况。查阅了数十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关于影视的课程基本没有。有大概不到百分之五的高校如河南科技大学、周口师范学院等开设了影视文学、影视编辑与策划等关于影视的课程,都只有一门或两门。每门课时量很少,只开一学期每周二课时;地位极低,都是选修课。就作者所查到的高校没有将影视课作为主干课、必修课的。甚至有的高校文学院同时开设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其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并无影视课程,如平顶山学院。

这说明相关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影视语言文学的教育并不重视,甚至认为毫无必要。

(3)开设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相关课程的高校的相关实验室及实践实习安排情况。据调查目前只有许昌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几家高校有影视实验室,实习基地里有几家电视台,其他相关高校没有影视实验室,实习基地也以传统的学校、企事业机关单位为主,不涉及电视台。而这有影视实验室的高校,也主要是因为该校文学院同时设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传媒专业,其实验室事实上是为这些专业而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未必能实际使用到。所以总体情况是:影视实验室与影视实践实习安排俱无。

(4)目前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影视语言文学课程师资情况。相关高校的师资构成几乎还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各分支专业的硕士、博士、讲师、副教授、教授,往往一个文学院没有一个电影学、广播电视学、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影视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更倾向于到传媒院系任职,因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无人重视,地位很边缘,也无法形成像样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从调查的结果汇总来看,将影视语言文学教育纳入到河南省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体系中任重而道远,我们亟需转变观念,从各个方面大力推进。

五、河南省高校将影视文学教育纳入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的具体举措

(1)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专业规划和标准、要求,确定影视语言文学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地位。

(2)组织相关领域专家编撰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材。

(3)重新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流程,将将影视文学教育课程科学地纳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流程中。

(4)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大纲、实纲等。

(5)加大河南省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高校的影视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并同时加强对现有传统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师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培训,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培训。

项目简介: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立项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视语言文学教育体系建构》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B2012201。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Henan provinc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ake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 system of the film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篇12

论文在课题的支撑下,参考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5个维度编制了调查问卷,分别是:基本信息、学位外语、学位课程、管理方面、授予质量。随机选取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成人教育在读的本科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针对云南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46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46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449份,有效率97.61%。本研究总共调查了449名在读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其中男197人,占43.88%;女252人,占56.12%。汉族有338人,占75.28%;彝族有55人,占12.25%;白族有19人,占4.23%;其它民族有37人,占8.24%。外语类专业的有59人,占13.14%;非外语类专业的有390人,占86.86%。学习层次是高中起点升本的有67人,占14.92%;专升本的有376人,占83.74%,其它层次的有6人,占1.34%。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云南省成人教育学士学位授予门槛较高,对学位申请者的资格审查还是严格把关的。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有7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校对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士学位申请者的资格审查是较为严格的(见图1),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士学位授予的标准还是较高的(见图2)。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校近几年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标准提高了,学位获取的难度也加大了(见图3)。在对学位外语考试难度的的调查中,有248人认为目前学士学位外语考试难,占55.23%;有138人认为目前学士学位外语考试偏难,占30.73%;仅有63人认为目前学士学位外语考试难度一般,占14.03%;没有一个人认为目前学士学位外语考试容易的(见图4)。在影响获得学士学位的主要因素中,有370人选择了大学英语水平没有达到要求,占到了82.41%。学位外语已成为是获取学士学位的最大障碍(见图5)。

二、云南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情况

(一)云南省近三年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

从云南省教育厅学位办提供的数据来看,我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总体来说是非常低的(见表1,数据来源:云南省教育厅学位办)。从表中数据能看出,云南省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学士学位获取的总人数逐年在增加,2007共授予成人高等学士学位1066人,2008共授予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1109人,比2007年增加43人,增长率为3.88%。2009共授予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1345人,比2008年增加236人,增长率为17.55%。虽然每年获取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的人数有所增加,但由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且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率比获得成人学士学位人数的增长率大得多,所以云南省成人学士学位授予率没有提高多少,且整体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二)云南省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情况比较

云南省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情况相比,从本科毕业生人数上看,其中普通高等教育2008年毕业生38127人,比2007年的33377人增加了4750人,增长率为14.23%;2009年毕业生44897人,比2008年的38127人增加了6770人,增长率为17.76%。而成人高等教育2008年毕业生15205人,比2007年的15040人增加了165人,增长率为1.10%;2009年毕业生20193人,比2008年的15205人增加了1988人,增长率为32.80%(见表2,数据来源:云南省教育厅学位办)。从授予本科学士学位人数上看,其中普通高等教育2008年授予学士学位数为37276个,比2007年的32608个增加了4673个,增长率为14.33%;2009年授予学士学位数为41743个,比2008年的37276个增加了4458个,增长率为11.96%。而成人高等教育2008年授予学士学位数为1109个,比2007年的1066个增加了43个,增长率为4.03%;2009年授予学士学位数为1345个,比2008年的1109个增加了236个,增长率为21.28%(见表2,数据来源:云南省教育厅学位办)。从学士学位授予率来看,云南省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7.68%,而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仅为7.09%;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7.77%,而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仅为7.29%;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为92.95%,而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仅为6.66%(见表2,数据来源:云南省教育厅学位办)。从近几年云南省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情况的比较上能看出,普通高等教育无论是毕业生人数,还是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数,都比成人高等教育多许多。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授予学士学位人数每年的增长率也都高过成人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也是比较高的,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而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却很低,远远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来说,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是远远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2007年云南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比普通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低90.59个百分点,2008年云南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比普通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低90.48个百分点,2009年云南省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比普通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低86.29个百分点。

(三)云南省与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情况比较

云南省与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情况相比,从毕业生人数上看,2007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人数为3047995人,云南省当年有15040人,占全国的0.49%。2008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人数为3345113人,云南省当年有15205人,占全国的0.45%(见表3,数据来源:云南省教育厅学位办和《中国统计年鉴》)。从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数上看,2007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授予学士学位人数为1940763人,云南省有1066人,仅占全国的0.05%。2008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人数为2205145人,云南省有1109人,也只占了全国的0.05%(见表3,数据来源:云南省教育厅学位办和《中国统计年鉴》)。从学士学位授予率来看,2007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率为63.67%,云南省仅是7.0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56.58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人数为65.92%,云南省只有7.29%,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58.63个百分点。可见,云南省学士学位授予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相差很远(见表3,数据来源:云南省教育厅学位办和《中国统计年鉴》)。

三、云南省各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现状

从云南省各高校授予成人学士学位的人数在各高校中的分布来看,主要以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授予的成人学士学位人数居多,基本上占到云南省成人授予学士学位人数的60%以上。2006-2007学年,云南省共授予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人数为1066人,其中云南大学有301人,占28.24%;昆明理工大学有391人,占36.68%;云南师范大学有222人,占20.83%。2007-2008学年,云南省共授予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人数为1109人,其中云南大学有266人,占23.99%;昆明理工大学有366人,占33.00%;云南师范大学有139人,占12.53%。2008-200年,云南省共授予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人数为1345人,其中云南大学有320人,占23.79%;昆明理工大学有343人,占25.50%;云南师范大学有170人,占12.64%(数据来源:云南省教育厅学位办)。可见,云南省各高校成人学士学位授予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篇13

1、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的高等院校中英语专业二年级本科生;

2、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的高等院校中修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规定课程的二、三年制最后一学年的大专生;

3、教育部备案或批准有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学院中四年制的英语专业本科生,五年制的修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规定课程的本科生,三年制大专生,第三学年时方可报名;

4、重点外语类院校中,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中当年参加六级考试且成绩在60分以上;

5、一次补考机会,三年制大专生,第三学年时方可参加专业英语四级测试。

英语专八考试报名资格:

1、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的高等院校中英语专业四年级本科生;

2、经教育部批准有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学院中,四年制的英语专业本科生,五年制的英语专业本科生;

3、重点外语类院校中,以专业英语作为第二学位且 CET6达600分或以上的四年级本科生;

篇14

Abstract: The degree granting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long distance open education is meeting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 understanding of learners and teachers,degree in English is a barrier,low proportion of the gran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se problems and combining the features of long distance open education,the paper proposes the strengthening of social identity level,curriculum teaching,expanding of degree type,degree system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degree compensation.

关键词: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士学位;现状;发展方向

Key words: radio & television long distance;open education;bachelor degree;current situation;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3-0202-01

1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士学位授予现状

1.1 学生和教师对获取学士学位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够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中,一方面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学生一般是在职场的工作者,他们来到电大学习,学习的目标很明确。比如,为了晋级、升职必须获得某个层次的学历教育文凭;为了适应新的职业或岗位要求必须掌握某个专业的知识技能;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或出于兴趣爱好而修读某些课程等。学历文凭暂时能满足他们在这几方面的需求,所以他们看重的是对学历文凭的获得,而对学士学位的获得与否没有太多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作为教学主体,面对成人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部分教师同样具有重文凭轻学历的思想存在,多数人认为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较差,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没有普通本科学生那样扎实,大部分来读书的学习者都是为了一个文凭,所以在认识上对开放教育学习对象获取学位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学位授予标准和目的意义认识也不到位。

1.2 学士学位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因为教师在对学士学位获取的认识上存在轻忽的思想,所以导致在对学士学位授予制度的宣传力度上不够,致使学生不了解学校学士学位授予细则具体内容的情况大有所在,部分学生直到毕业时,才知道远程教育可以申报学位或才发现自己不符合要求,但为时已晚,这对学校以及学生都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

1.3 英语成绩是障碍成人教育的特点就是学习对象的基础比较差,而经过数年的工作,很多知识已经遗忘,学习英语本身需要有方法,需要花费时间,成人学生平日工作较为繁忙,工学矛盾突出,工作占据了学生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学习本身的时间就不多,面对学位英语考试更是难上加难,而申请学位的基本条件就是学位英语成绩合格。虽然电大开放教育对学位英语有多种情况可以替换,学位英语考试难度也比普通高校四、六级要求较低,但也导致很多成人学生望而却步,成为想获取学位的最大障碍。

1.4 获得比例低由于以上原因造成每年电大毕业生申请获得学位的人数偏低,以某省为例,每年毕业的学生在1万人左右,但连续五年申请获得学位的人数只占毕业总人数的0.25%左右,全国其他省份比例高一些的也就在0.5%左右。

2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士学位发展方向的探讨

2.1 提高社会对远程开放教育学位的认同度随着社会人力资源竞争的不断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在引进和选拔人才时,从过去满足于人才的数量向人才的质量方面转变,更看重人才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而从多方面甑别。在此从学校到社会应该大力提倡学位制度,使学位与学历文凭互为补充,特别是成人教育的学士学位更应体现出它“择优授予”的不同价值。让学士学位的获取能反应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在行业领域中的专业实践能力,让学位能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同,体现出不同的待遇。

2.2 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对学位的认识学士学位获得者表示受教育者在本科教育阶段在某一领域已取得的成绩、能力及达到的水平,使学生一进校就了解“学位授予个人的一种学术称号或学术荣誉称号”是对个人在学术及科研上获得的成绩的认可,也是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使其充分发挥主动性,刻苦专研、努力学习。

另外从学校的角度,要对每年入学的新生,从教学点开始要专门安排时间对学位的重要性、申报程序、申报要求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提高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学士学位的获得。

2.3 加强学位课程教学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重点考虑各个专业的学位课程和学位英语,可以适当增加课程课时,组织教师编写考试复纲,对学位考试课程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进行专门的训练,为学生申请学士学位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减少学生对申报学位担心成绩不达标的困难。

2.4 企业教育与学位制度结合,拓展学位类型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学位授予应该顺应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而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学位授予模式和类型,拓展多类型的学位更能彰显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规律和培养目标,适应成人学习者在职学习的特殊需求。

2.5 学位制度面向国际化随着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互合作和竞争,我国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面临着与世界各国的职业者共同竞争的局面,而像美国等众多国家在2004年签署了由欧盟教育界通过的《里斯本高等教育资格互认协定》,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之间学位互认进程,将大大提高本国学习者的竞争力。在国际教育界也认为,实现学位的国际化,有助于培养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人才,以适应当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而电大远程教育学位制度的国际化将会增加学习者的就业机会,提高竞争力。

2.6 建立学位补偿制度目前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位授予是一次性的,学生毕业不能再补办学位。而学习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的需要,对学位出现了诉求,但碍于现有的制度,只能重新学习获得学位,增加了学习成本。

而“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更迫切的需要为那些渴望继续学习,实现“学位梦”的人们创造机会,开展学位补偿能让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获得学位的机会。

总之,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办学模式,在学位的授予方面面临着瓶颈,面临着挑战,只有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特色的授予模式才能让远程开放教育实现真正的开放办学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肖俊洪.课程・学分・资格・专业.[J].开放教育研究,2009(2).

[2]丁果,廖耘.成人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