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幼儿的科学教育范文

幼儿的科学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3 09:52: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幼儿的科学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幼儿的科学教育

篇1

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然需要,它是顺应时展需要,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科学教育既包括自然与人类世界的知识,又包括发现该知识的技巧,还是包括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科学是一种思考,一种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一种正确的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

一、 幼儿科学教育的任务

(一)释放儿童内在的探究力量

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应立足于幼儿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其首要目标是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挖掘幼儿的潜在能力,培养幼儿关心周围环境,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帮助幼儿理解自然现象,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例如:带领幼儿认识小动物,并不只是让幼儿记住动物的外型特征、习性等客观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与喂养观察动物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世界生物相伴声相伴的关系,树立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拓展幼儿的探究空间

科学教育带领幼儿走进科学的殿堂,在教师的精心培育下感受科学知识的神奇,体验科学的创造的快乐。它是帮幼儿造一条漫游世界的飞机,而不是造一间严格控制的实验室。幼儿园是航空母舰,真正的驾驶员不是教师,而是幼儿自己。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科学教育要体现趣味性、启蒙性,融合性。提供幼儿一些浅显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知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能使幼儿对科学现象感兴趣,敢于探索,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学会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分享经验。

二、科学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科学教育教什么?科学教育的主题从哪里来,目标如何制定,内容又该如何选择?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科学教育对象――科学教育主题如何确定

1.幼儿的兴趣与经验是主题确定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的对象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要反映幼儿周围生活的现象,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遇物而思,遇思而诲,在选择科学活动的主题时,要注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新奇的,但又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脱离幼儿的年龄特点。

2.选择常见的幼儿能理解的科学经验。幼儿的兴趣爱好更是多种多样,因而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其主题必须是最基本的,有多种探索可能的,有代表性的。如:“生活中有弹性的物体”,“怎样让物体转起来”,“生活中的工具”,“阳光下的影子”等。

(二)明确科学教育实质――科学教育目标怎样定

活动目标是科学教育总目标的具体化。目标的确定既要考虑学前教育大纲要对幼儿发展的总要求,又要兼顾幼儿的兴趣爱好;既要考虑幼儿相关经验的调动,又要能够发展幼儿的认识与思维水平,提升幼儿的能力;既要考虑幼儿的能力技能发展,又要兼顾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科学探索欲望、科学操作能力为出发点。

1.具体明确,能体现学习后达到的效果。指向一次预成性活动的目标要能够体现学习后达到的效果,能够通过幼儿的外在行为表现对目标达成度加以测量。

2.根据的教育内容的特点,有所侧重。幼儿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是满足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愿望,每一次的科学教育目标要结合具体内容而有不同能力发展的侧重点。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指导策略

(一)不同环节的指导重点

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面向全体幼儿,给幼儿充分的主动学习机会的活动。既要强调幼儿的主题地位,又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机会与条件。那么,在科学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的指导重点有什么变化呢?

1.初始阶段:提出挑战任务,引起幼儿的探索动机。 明确提出任务。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引起幼儿探索动机。可以以任务形式提出问题,如:“我们前些天制作了风车,那么现在有什么办法能够不动风车又能使风车转起来呢?”游戏操作活动中引出任务。可以让幼儿操作玩具或游戏材料,在操作过程中引出任务。如:先让幼儿玩各种电动玩具,但电动玩具中不装电池,从而引出怎样使电动玩具动起来,电池的作用的主题。在已有发现中提出新任务。对于个别幼儿的新发现,教师可以向全班幼儿介绍他们的发现并提出新的任务。

2.活动过程中――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素养活动的首要任务是使幼儿学会探索的思路和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他人的经验,学会总结交流经验。帮助幼儿提出假设;活动的任务确定以后,教师应带领幼儿设想自己的假设,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计划,通过别人的计划完善自己的计划,听取别人的意见。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时机,提出发散性问题与聚合性问题帮助幼儿理清思路,明确探究方向。

3.活动结束――引导幼儿总结经验。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幼儿总结活动中的做法,思考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从别人的做法中得到启示。

语言描述法:集体或小组交流自己的做法,教师引导幼儿自我评价。

过程演示法:幼儿演示说明探索过程,与大家分享经验。

作品展示法:幼儿可以随时展示自己在幼儿园、家中的实验结果记录,绘画作品,照片等,可以放在展示栏中,也可以装订成册和大家分享。

经验提升法:教师根据幼儿的成果交流,拓展幼儿的认识,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引起幼儿更深入的思考,更广泛的探究。 (二)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1.提供直接经验――引发探索兴趣。幼儿天生好奇,爱用各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因此,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直接经验,满足其好奇心,亲身去体验、挖掘答案。

随机性活动:直接观察平台上的出气孔;下雨前小动物的变化;立交桥是怎样长长的;下水道的水哪里去了……

生成性活动:尽量在现象发生的现场进行。如:某幼儿园的幼儿发现教室里有一个光环,教师和幼儿一起找光环从哪里来的,原来是教师手表的反光,从而引出一个系列活动“光与影儿”。

预成性活动: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刻意计划的活动。如:种子发芽、磁铁的吸引力、水中的沉浮、我们的小脚丫等。

篇2

我国的幼儿科学教育主要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幼儿形成概念、如何正确地认识具体的事物、并形成简单的概括能力。但是在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点,在培养幼儿从小对科学的正确态度、正确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尊重。美国幼儿科学教育重视让幼儿认识科学活动的过程,不仅让幼儿了解科学家发明了什么,更要使幼儿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明的。可见并不同于我们,总是告诉幼儿哪位科学家发明了电话,哪位科学家发现了电或者看看老师的科学实验演示等等,只是一些纯粹的概念型知识。对科学认识的广泛使得美国的科学教育更重视幼儿科学探索技能的培养,和良好科学精神的树立。

美国人通过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使儿童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以及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培养幼儿尊重科学的同时,又不迷信科学,而这一切正是从事科学活动所真正需要的品质,幼儿的科学教育其实是将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心理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学科教育。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对事物的好奇心,而教育活动本身就为幼儿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尽可能的发挥幼儿的创造力,逐渐让幼儿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在美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可谓是真正的丰富多样,有关于动物、植物、非生物、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等。但是没有统一的教育大纲,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教育方案,制定适合的教育计划,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排列出符合季节的课程,有系统按顺序进行教育。在每个班的教室中都设立一个便于进行科学教学和儿童实际操作活动的“科学中心”,里面有动物角、植物角为幼儿提供照料动物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喂食、浇水等学习基本的的动植物养植常识,从中自然地了解它们的生长特点和习性。

篇3

1.物质层面的融合。科学和艺术物质层面的关系是指科学方法对艺术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许多教师理解的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融合,主要停留在表象上,需要提倡科学和艺术的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化。

2.心理层面的融合。在艺术活动中,想象、情感等诸多要素要彼此渗透,情感通过理性的对话能够成为美的艺术,只有当艺术具体化为情理交融的艺术形象的时候才有美的艺术产生。在幼儿教育中,孩子特别富有想象力,有的教师则认为想象需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不应该违背原则,于是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纠正,这样就封杀了他们的创造力。遇到这种问题,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激发、引领与指导孩子理性与情感的参与。

3.科学和艺术本质层面的融合。科学和艺术追求的目标就是人们所说的真、善、美,科学和艺术本质层面的关系富有变化和韵律美的和谐美。周期美是一种自然与生命的节奏,科学和艺术的汇合,实现了深层次的积极互动,科学活动有助于引导幼儿关注、观察与体验各种物体不同形状的意味,帮助幼儿深入体验其中蕴含的节奏、和谐等,提升幼儿勇于怀疑的品质。

二、幼儿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1.从个体角度逐渐渗透。首先是在艺术的科学启蒙教育,对3—4岁的儿童需要培养他们的理解力,感受力,表现力,引导幼儿认识从表象向真理过度的过程,教育的重点不注重结果,关键在于过程。其次是对6岁阶段的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需要开始注重结果和获得结果的意识培养,将艺术的科学教育和科学的艺术教育达到最佳效果。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可以利用多种工具材料刺激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以强化幼儿的兴趣发展。在儿童文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利用艺术形式使幼儿对教育活动产生好奇,有求知欲望,在这一阶段研究中科学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艺术教育成为辅助教育形式。我们的具体目标是增加知识,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在优化的教育中达到科学教育目的。

2.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

(1)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是起源于儿童相互作用的活动,具有主体性和对象性,它是在儿童产生制作动机后在头脑中形成的简单构思,然后把这个构思付诸于制作过程与装饰。在制作过程中通过活动加工改变材料,把头脑中的形象外在化、可视化,手工制作活动需要探究所要制作物体的性能,按照其原理进行科学设计,在感知基础上探究原理,整个过程需要不断调整设计,增加“探究规律”与“画草图”两个环节,并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价值的环节,在活动中遵循合作计划的规则并有效运用各种交流技能,有助于补充和扩大传统学科领域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任何造型在制造前都需要弄清楚物体的结构,需要比例以及各部分的空间关系与空间位置等,分析的同时还要对形态进行分析与综合,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形态的分析与综合要侧重于形象思维,那么对科学规律的探求则更偏重于逻辑思维,知觉与理智、感知和推理在这里可以得到完美结合。

(2)交流讨论。交流谈论能增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从开始产生对话及对自己想法的陈述,使幼儿能站在他人角度看待问题,使自己能有效组织、分配任务,实现观点的外在化、客观化的表征转化。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进行反思、评价、交流活动,促使他们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思考和有效的制作动作能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要想真正实现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需要鼓励幼儿多样性的表现和结果,教师在教学素材上要摒弃那种仅在于锻炼手指操作的教学内容,要充分挖掘素材中蕴涵的多方面价值,从各种角度使幼儿由原来的机械操作变为生动展示现有能力和已有经验,让他们在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探求规律与创造美的乐趣。

篇4

一、让幼儿感受科学活动的快乐,萌发幼儿爱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不用老师提醒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参加与到活动中去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幼儿熟悉的东西,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可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科学知识的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且也只有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有相关的意义,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才能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例如: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现象明显,操作性强,能够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实验证明了他们的假设。幼儿的兴趣也就更浓了,也达到让幼儿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的目的,并保持幼儿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时,注意形式多样化,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幼儿兴趣。

这时,教师拿了张餐巾纸在水面上摆动几下,嘴里自言自语地说: “怎样才能让它慢慢地沉下去呢?"听到教师这样一问,幼儿的活动兴趣再次被激活,他们通过不断尝试,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将餐巾纸叠成双层;有的折成小船;有的放在牛皮纸的上面;有的将挂历纸折成小船,餐巾纸放在小船里…”

通过孩子们的努力,一个个新奇的方案产生了,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体验了创造的乐趣。这些操作活动让幼儿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奇,使整个活动始终保持很浓的兴趣。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宜孩子的科学教育活动

作为教师首先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科学教育内容的趣味性,方法的灵活性,手段的多样性。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是教师们常常感到很困惑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首先要设计有所区别,同一个主题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出现。很多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认为幼儿曾经涉及过的主题就不能再组织了。事实上,同样的主题在不同年龄的儿童中出现时,在设计上要有所区别,如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目标都要有所不同。在考虑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安排时,应该考虑到两条线索:一条是科学知识体系,另一条就是儿童的生活经验,只要是儿童在生活中可能碰到的或者是已经碰到的现象,就可以研究,知识结论可以浅显一些,有些道理可以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深入学习。

其次是要明确具有重要方法和方法论意义的知识内容更值得让儿童去探究学习。为了发现和认识自然现象或事物的特征,揭示自然的发展规律,要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比较、分类、测量、交流、预测、假设、实验等来寻求对于问题的答案,获得对于自然世界的理解。因此,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灵魂,在选择科学活动内容时,具有重要方法和方法论意义的知识内容尤其值得让儿童去探究学习。

第三,在选择和组织科学教育内容上,要注重连续性和层次性。很多教师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教育内容,事实上,我们原有的常识内容中,有很多简单的科学知识和原理是适合于让孩子进行探究学习的,比如颜色(调色)、磁铁、水、空气等等;此外孩子们身边很多的自然现象也都是很好的科学教育内容。

但是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要给孩子提供连续的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活动;层次性就是要注意活动的难易和重点,例如,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让孩子观察,有的活动就可能侧重在孩子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三、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主动参与,亲自动手做一做是探索科学奥秘的有效方法。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增强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利用丰富多样的材料,让幼儿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在认识“沉浮”活动中,向幼儿提供了石头、泡沫、竹叶、铁块、各种纸等许多材料,先让幼儿试一试哪些材料是沉的?那些材料是浮的?然后让幼儿想办法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个个思维活跃,跃跃欲试。

有的做了一只纸船把钉子放在纸船里,使钉子浮起来;有的在木头上放一块小石头,使木头沉下去……多么丰富的想象啊!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表现不仅体现了对物体沉浮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如,在认识各种树的活动中,先让带幼儿到大自然中感知树的外形、高矮、粗细,比较它们的异同点,然后让幼儿思考:除了用尺可以来测量树木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树木更方便?有的说用绳子量;有的说用手量;有的说用竹子量……最后让幼儿自选测量工具去测量树的粗细、高矮。这两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幼儿动手以后变得具体化了,从而让幼儿感受科学的严谨。

篇5

1、幼儿园科学教育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2、幼儿园科学教育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3、幼儿园科学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篇6

但是,近几年在带领和指导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或流于形式,或仅仅是传递静态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欠缺:有的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有的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存在偏差、概念模糊;有的教师只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有的教师只顾自己说、自己做,不管孩子们的反应;甚至有位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还有声有色地指导孩子进行观察和探索。幼儿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要有相当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为此,笔者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是一种长期沉淀下来的习惯、素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其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幼儿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必须具备基本的公众科学素养。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科学素养。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作为21世纪对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者,幼儿科学教育的早期启蒙者,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除了具有一般公民的科学素养要求外,还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

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儿童科学教育的要求,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包括必备的科学知识,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科学精神、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判断、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等。其内涵体现于科学世界观、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考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特有的科学教育方法等。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责任就是向儿童展示大自然神奇的一面,激起他们的疑问,鼓励他们的探索,保持儿童心中的好奇,不能把儿童的这种“科学精神”扼杀在摇篮中。要适时提出有针对性、有质量的问题,设计不同提问方式,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比如,在“风的形成”活动中,让幼儿到户外观察风:为什么树叶、小草都会动?为什么会有风?你有办法产生风吗?问题层层递进,加强幼儿对科学的神秘感,激发幼儿探索答案的兴趣。

二、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

幼儿的许多科学探究活动的起源,常常是因为他们对事物和现象外观的新颖、变化产生好奇或审美体验,进而产生探索欲望的。如七色的彩虹、会变的月亮、闪烁的星星、晶莹的雪花、美丽的贝壳、千姿百态的动植物……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只有具备科学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具备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和传播美的能力,才能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幼儿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宜幼儿“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看中学、议中学、用中学、听中学”的教育环境,尽量让幼儿亲身参加各种单独的或小组的操作、探索活动,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的机会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应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并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要善于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善于创设情景和利用各种条件,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要千方百计将科学知识生活化,科学方法具体化,科学过程游戏化,科学态度情感化。及时捕捉并保护幼儿兴趣点,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及喜欢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同时,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三、多途径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发展认知能力,其中兴趣是基础。兴趣是推动幼儿感知事物的内部动力,只有幼儿对感知的事物和现象产生浓厚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探求知识,学习技能。

首先要选择生活化的内容,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引发幼儿探究兴趣、直观地感知和操作。例如,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物之一,每次洗手时,他们都会悄悄地玩水,互相泼着玩,用手弹着玩,洗杯子时他们也总是边洗边玩。不管老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孩子们操作时都会忘乎所以,玩得不亦乐乎。泡泡同样是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所熟悉和喜爱的,不论是用香皂洗手,还是妈妈用浴液给洗澡,他们总是很关注泡泡的变化。选择生活化的科学内容,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其次要以游戏来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如果把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例如吹泡泡一直是孩子们所喜欢的游戏,吹泡泡可以让孩子游戏在其中,快乐在其中,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懂得了一些初浅的科学知识。

再次要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要通过操作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或提供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感兴趣,并获得成功感。例如,同样是水,可以让小班孩子在水盆或水池中抓水、捧水、用塑料瓶(杯)盛水、倒水进而了解水的一些性质;可以让中班孩子在水中玩木块、塑料、石子、勺子,或者在往水中加入纸、土、白糖、食盐等了解水的密度、浮力、溶解性等科学属性或现象;则可以让大班孩子参与使用不同的方法制冰、融化冰,了解水的三种状态变化。在对自我的认识方面,小班幼儿认识自己的五官,中班幼儿便可认识自己的身体,大班幼儿则可认识自己的能力。

四、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基于幼儿特有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对万物的探究热情及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科学精神是人类对世界特别是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中体现出来的追求真善美的文化精神,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包括实事求是,热爱真理,对科学执着、坚毅、民主、合作,善于创新。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我们可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对客观事实的关注,如,培养幼儿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让幼儿通过简单的调查和实验操作收集信息,教育幼儿客观地描述观察、调查和实验操作的结果,从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篇7

一、正确对待幼儿的好奇发问

幼儿从呱呱坠地到慢慢长大,接受幼儿园的教育,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接触的物体的现象增多,在孩子脑中出现的小问号也越来越多,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会逐渐增强。经常会对家长提出“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面比较广,比如:“妈妈,你是谁生的?那你的妈妈的妈妈是谁生的呢?”“人肚子里有什么?为什么吃下去的是饭,拉出来的是屎呢?”“为什么一定要吃饭?”等。在教育网上我曾发现这么一张表格,是王瑜元对一个幼儿在一年中所提出的4043个问题做了分析,其中涉及科学内容的占73.5%,由此可见,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面对这些问题时,不回答不好,但是更不能不懂装懂,胡说乱编。正确的做法是:向孩子承认自己对这个问题也不懂,并说:“咱们一起看看书吧!”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培养了幼儿从小爱看书的良好习惯。家长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如:(1)直接回答法(这当然是用于自己十分有把握的问题上)。(2)引导思考、鼓励探索法,对于一些可以通过直接探索获得答案的问题,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去思考、找出答案。(3)指导阅读,就如我以上举例的问题。(4)启发联想,当幼儿提出一个问题时,可以启发幼儿回忆、联想、整理生活经验,找到答案,并由此及彼,引发相关问题,引起更深的问题,发现事物的关系和联系。

二、利用家庭生活的有利条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

上至天文、宇宙,下至地理、人情,这就是科学教育内容,涉及面极其广,同样的,这些知识内容也渗透于家庭生活之中。要让幼儿善于使用感官,从家庭生活各个方面去吸取科学信息,这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作为家长,如果你让幼儿得到很好的早期科学教育,你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注意和发现东西,提醒幼儿要观察和探索,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一些简短的语言、有趣的问题启发。

当孩子对周围世界表现出兴趣时,父母要着手培养孩子的观察习惯,无论孩子观察什么,家长都应提出观察要求。例如:孩子和家长周六去公园玩,家长就要事先想好重点观察的内容,如花的颜色、树的高度等。经常这样提出要求,自然养成了幼儿按目的要求、较持久地有意观察的习惯。

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孩子运用眼睛以外的其他感觉器官,通过用鼻子闻、用耳朵听、有身体触摸等,孩子对所有看到的东西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帮助幼儿用语言及其他方式来表达观察的印象及感受。

三、运用多种途径引导幼儿学习科学

相信幼儿都喜欢看电视,随着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类益智的少儿节目层出不穷,通过电视、广播、图书、电脑等途径,家长对此给予好评,给孩子买了一套又一套益智玩具。也许有些难度太深,有些可能不太完整,却是以后学习科学的基础,其作用不可低估。但从这些途径所获得的只是有的并不是专门为幼儿设计的,即使是幼儿节目,也有年龄段之分,所以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因此,家长应该做些有选择的指导,这样,效果将会更好。

四、配合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

家庭和幼儿园是密不可分的,家园立交桥的牢固关系着幼儿的成长。家长如能配合幼儿园,就可以增强科学教育的效果和丰富发展科学教育的内容。

1.启发幼儿叙述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做家长的,应该乐意抽出空余时间聆听孩子叙述,但是在幼儿的重复叙述过程中,会发生一些错误的说法或做法,家长不要急于求证,而要帮助幼儿再探索。

2.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在给老师打电话的时间中,都可以把幼儿在家中学习科学的情况向孩子的老师做一些反映。如:回家后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情况的反映;幼儿在家里学习科学的情况;孩子看的哪类节目,等等,提出的哪些问题等。

3.积极参与科学教育中的家园互动。家长在幼儿园的设计与安排下,参与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在幼儿园的指导下,开展家庭科学探索活动,可以做到如:利用家长会介绍科学发现和幼儿完成亲子科技小制作,做好家庭志愿者的角色和孩子一起活动等。

五、鼓励幼儿参加探索活动

幼儿对一些事物,总是有想摆弄看看的冲动,如看见一条小虫,总想自己去喂喂、摸摸,家长面对这一现象的时候,鼓励是最好的方式。孩子是最易遐想的,探索思维的领域还未完全开拓,更应借此好时机,让孩子更聪明。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进行了小实验,回到家还是意犹未尽,兴致勃勃地想和家长一起再次探索,这时的家长应该全力配合。例如,有一次,我们班级做了水滴放大镜的实验,大家在课堂上已经很兴奋了。豆豆回到家还是缠着妈妈给做一遍。这些都是幼儿主动学习、探索科学的过程,其作用远远胜于家长枯燥的说教,家庭成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关心幼儿的探索活动。对幼儿的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支持,由于这样的活动往往会使幼儿爬上爬下,甚至挖土冲水,家长则认为这是调皮,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关系和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使孩子的科学活动得以持续。

2.为探索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需要一只乒乓球、一根绳子等,只要这些不涉及安全问题,家长就应该尽量予以满足。

篇8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策略

前言

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而言,应积极培养幼儿的科学学习兴趣。但是,基于传统方式的科学教育条件下,教师过于关注教育结果而忽视过程,从长远视角看,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如将教学游戏化,为幼儿创造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的同时,可以引导幼儿更好更快接受科学知识,增强教育效果。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重要性

现阶段,幼儿园科学教育中,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授课内容十分枯燥乏味,只是单纯的将科学知识内容灌输给幼儿,长时间下去,容易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难以提升幼儿的探索欲望。同时,教师在教授科学知识时,重结果轻过程,不能增强学生的认知。结合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要求看,应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和激发求知欲望,但传统教育方式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可见,教育创新是必要的。爱玩是幼儿的天性,经实践证明,如若能够实现科学教育的游戏化,则可以使幼儿在学习科学知识时乐此不疲,也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由此可见,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加快游戏化进程十分重要,对增强教育效果发挥积极作用。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策略

1.创造有利的游戏化环境。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所以,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实现教育游戏化,必须积极为幼儿创造有利的游戏化环境,以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幼儿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在创设良好的游戏化环境中,应结合幼儿的实际特点,如智力发育水平等,确保能够结合幼儿的实际而实现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游戏化。在创造游戏化环境时,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幼儿园方面应积极了解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此基础上,幼儿园方面根据游戏化教学的实际内容而合理划分各个功能区,为满足幼儿各项游戏活动的需求奠定良好的条件。其次,注重文化环境建设。在科学教育中,教师打造开放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善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2.创设游戏化情境。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中,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化情境,引导幼儿置身于情境中,在游戏中发散思维和提高自身认知能力。对于幼儿而言,其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其具有活泼好动的显著特征,因而只有引导幼儿置身于游戏,才能更好开展教育活动。首先,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将科学家成长故事及其伟大发明等内容融入课堂,在结合科学教材的基础上,为幼儿塑造十分形象的故事,这样能够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确保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可收获知识。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幼儿设置明确的游戏化情节,鼓励幼儿表演,将情景再现,既能增强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能力,又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学习“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知识时,可以为幼儿创设“苹果落在头上”的情境。基于此,幼儿在模仿中,可以更为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教育活动中。3.增设多样的游戏活动。要实现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教师应增设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实践中增强科学感知。首先,在幼儿园内设置特定的科学教育游戏区域,而在科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幼儿根据自我兴趣、认知能力而选择不同的科学游戏。在此过程中,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对激发幼儿兴趣和开发智力奠定良好条件。其次,定期举办“科技节”的游戏活动,如在植树节时,组织幼儿植树,并针对树种而开设“植物知识小讲堂”,有助于在增强幼儿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教育效率。最后,幼儿园方面可组织幼儿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具有浓厚科技氛围的场所,并对幼儿加强科学知识方面教育,给予学生多重感官刺激。

三、结论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教师积极开展科学教育是重要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认知能力、身心发展特点等条件而设计教学方案,有力的推动着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发展进程。通过幼儿园科学教育实现游戏化的实践,作者认为,教师应采取三点策略:一是创造有利的游戏化环境;二是创设游戏化教学情境;三是增强多样的游戏活动,基于此,幼儿园科学教育效果能够得到明显提升,而幼儿的科学素养也得以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邱凤.幼儿园科学教育游戏化的实施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6,(01):214-215.

[2]吴婷婷.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2):175-177.

篇9

关键词:科学教育;参与;科学区角;环境

科学素质是现代社会的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一个人的科学素质是从小建立起来的,幼儿园阶段的科学教育就是要培养这种科学素质。因此,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不仅仅在于教会幼儿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幼儿获得知识的方法,在幼儿园阶段,受到思维发展水平以及生活经验的限制,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所掌握的科学,是建立在个人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带有主观色彩的知识。因此,幼儿认识事物需要具体、直观、形象的支持,需要亲自动手与感知。所以建立一个能让幼儿感受科学知识并参与获得科学知识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环境的组成是多方位、立体的,它包括物质和心理两方面。环境对于人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就年龄而言一般是成反比的,年龄越小受环境的影响就越深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涉及到物的因素,也涉及到人的因素,其中的区角环境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环境,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重视区角建设,在区角建设中体现科学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对幼儿的科学启蒙。

一、幼儿园科学区角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进行科学区角建设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科学区角建设以幼儿为中心

科学区角环境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创设科学区角环境时,首先要考虑到科学教育的目标。在具体实践中,不可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的方便考虑环境创设,全凭自己感觉评价好或不好,而应该倾听孩子的建议,顾及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首先,科学教育选择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科学知识涉及到方方面面,教师平时留意生活中和幼儿教育书籍上的科学小常识,并结合生活中的一些获得知识的具体事件,寻找适合幼儿掌握的知识,并用幼儿易于接受的方法呈现给幼儿。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幼儿可以感知和理解的,防止过于抽象。其次,科学教育在科学区角中体现的形式也要适合幼儿。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科学教育的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相适应。考虑科学区角对幼儿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包括具体的选材、设计、呈现方式及布置等,如活动室的材料应摆放在较矮的架子上,以方便幼儿取放;架子上应贴有标签,干净、不杂乱,并将同样的材料放在一起,让孩子学分会类,按序摆放;活动用具及材料的大小要适合幼儿,并尽可能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探索需要;还应尽量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幼儿园的每一寸空间,每一件材料,每一面墙,以引发和支持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获取有益的经验。以最大限度吸引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游戏活动。

2.在科学区角的建设中强调幼儿的参与性

幼儿科学教育不仅仅要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掌握获得科学知识的方法,因此在科学区角建设中要重视幼儿的参与性。科学区角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园环境创设常常较多地由教师包办,即使有幼儿参与,也仅限于将幼儿的作品拿来作为环境的点缀。这样的“作品展示”类环境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际意义很小,并会造成幼儿园环境资源的浪费。改变这一局面的根本措施即是让幼儿真正参与环境的创设,科学区角从建立到维护和更新都应该为幼儿提供参与的机会。为此,教师应与幼儿共同确定环境布置的主题、材料、作品、风格等,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创设的环境,使之能真正支持幼儿的发展。为建立幼儿科学区角,教师就应为幼儿创设问题情景,使幼儿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机会;然后,教师可以动员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和收集这方面的材料,以便幼儿得到最直观的感受;然后领导幼儿在班级环境的不同区域,分区投放材料,让幼儿立体、直观的接触知识点,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与幼儿一同操作、讨论,给幼儿充分的思考空间,近距离地指导。

例如,为了让幼儿了解风能。首先结合春天的季节特点,春天里孩子们会随着爸爸妈妈一起去郊外踏青,进行放风筝、玩各种风车的游戏。在幼儿园,他们常把“我和爸爸妈妈放风筝了”“我最喜欢玩风车了”做为话题和伙伴讨论。由此,可以捕捉孩子们的兴趣点进行了“跟风做游戏”的活动――怎么样使风车转起来?在这个活动中,先鼓励幼儿自由玩风车,然孩子们通过自身的玩转、思考、发现现象,从而在实验现象中得出跑、吹、转,风车都可以使风车转动,从而得出转动需要的条件是需要风力的。有了知识经验的基础和准备,接下来让幼儿思考,还有什么东西是利用风能来工作的,孩子会想到扇子、风车等。于是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这些材料,投放到科学区角,虽然材料比较简单,但是孩子们通过各种材料的组合玩和探索,比如说扇扇子可以让风车转动、嘴巴对着风车的侧面吹也能让风车转起来等,自主地探索让孩子们知道了多种方法都可以使风车进行转动。探索的过程是美妙的,将幼儿玩风车的不同探索方法都能照片的形式在科技主题墙上进行了记录,每次孩子看到了都会很兴奋地指着说:“这个方法是我想出来的”。强调幼儿的参与性,还可以通过展示幼儿的参与过程,加深幼儿的印象。可以通过“图书”的形式,以活动内容为载体,全体师生为故事“主角”,一起谱写了一本精彩的故事书。于是,属于我们的故事《风能探索记》诞生了。这本故事书放在了科学区最显眼的地方,供孩子们去阅读、欣赏。

3.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形象化

科学知识往往是抽象的,但是幼儿理解知识的特点需要知识的形象化,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在幼儿能接触到的环境中,找到知识的落脚点。例如,为了让幼儿了解电能、风能、太阳能时,要让孩子能结合相关的已知经验,以此来进行简单地适合他们的实验操作。提供的材料有:各种风车、降落伞、彩色眼镜、神奇的镜子、吹气球等,这些材料都是日常活动中孩子们熟悉的、能直接操作感知各类现象的操作材料。在科学区的主题墙上,用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各现象在生活中的巧妙运用和特别的功能,如:风能的运用中收集了风力发电、风帆推动船舶前进、风能吹干潮湿衣服的照片;在电能的运用和功能上收集了各种消耗电能的电器、可反复充电使用的交通工具的照片;在光能的运用和功能上有能发光的电器、筷子放在装有水的杯子会有折射现象、光能让各种植物健康成长的照片等,用现象分类的展现形式进行构图和展示。这样,幼儿们就能结合这些这些现象图片,在看中说、说中玩中进行探索和了解,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形象化,找到各现象在幼儿生活中的落脚点,激发幼儿对电能、风能和太阳能的相关知识的兴趣,提高“看中说、说中玩”的探究乐趣。

二、教师利用科学区角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在科学区角的建设中,和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教师有责任提供一个有助于幼儿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幼儿乐在其中。这要求教师掌握几个原则:

1.一体化原则。教师要深刻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要把孩子看成“小大人”。教师要站在幼儿的视角看世界,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和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去体会孩子的心灵。

2.快乐原则。教师要营造轻松活泼、乐园般的班级氛围,使幼儿在科学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幼儿需要师幼间、同伴间的情感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享受学习乐趣。

3.爱心感动原则。教师要以亲切、和蔼、真诚的形象展现在幼儿面前,努力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使活动室成为布满爱心的幸福乐园。一个班上,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有的热情大方、有的孤僻沉默、有的活泼敏捷,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用放大镜寻找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幼儿从原有的起点出发,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得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

4.信任原则。科学区处处充满师、幼情爱。教师应该与孩子多交流,让孩子尽快信任你。同时教师也要信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在整个科学活动中的角色,有时候要是旁观者,给孩子空间自己去尝试;有时候要适当的进行指导,引导孩子找到方法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有时候要引导孩子们发表意见,并适当的鼓励他们总结,得出结论。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科学教育也是幼儿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基本科学素养和科学的态度,并帮助幼儿掌握一些基础的获得科学知识方法。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不仅要认真探索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应把幼儿园环境创设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来学习研究,让科学教育的理念在环境中得到体现。我们更应该以博大的爱心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心理环境,让每个幼儿感到安全、快乐,感到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感到自尊、自信,感到获得成功。(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篇10

幼儿的发展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孩子来说,世界是五彩画卷,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中的变化都是幼儿注意的方向。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科技环境,帮助幼儿主动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探索要求。教师注重美化活动环境,让墙饰与本班的科学教育目标相结合,真正成为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良好环境资源。例如,在开展“车子叭叭叭”这一主题活动中,幼儿和老师共同收集各种汽车的图片、幼儿把自己的玩具汽车带来一起布置环境,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形式了解交通工具,置身于奇妙的汽车城里。科学活动十分珍惜儿童的好奇心,首先我们要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周围某一件物品、某一种自然现象,或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件事,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例如;在关于“风”的活动中,教师先带孩子在户外玩风车,让幼儿站着吹风,迎着风跑,顺着风跑,孩子们发现风车有时转,有时不转,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当幼儿产生了问题后,再引出关于“风从哪里来”的探索话题。同时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应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以不同方式和内容多鼓励、赞扬幼儿,使孩子感到被承认的快乐。

二、提出设疑,引领幼儿自主探究的方向

在开展科学活动之初,教师可适时地设置疑点,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操作活动。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孩子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探索,先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做可以引导幼儿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增强其行动的计划性,使操作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和目的。

三、动手操作,丰富幼儿自主探究的经验

科学知识是深奥的,科学技术是复杂的,对于幼儿来说,如果远离他们的经验、感受,他们就难以理解。我们就充分挖掘教育内容的可操作性,尽可能设计拟人化的形象,引导他们参与操作,这是幼儿科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根据活动内容,让幼儿至少两人或三至四人组成小组,自己选取操作材料动手操作,不断进行调整,并最终完成操作。操作的目的是证实或操作前自己提出的假设。从小长期接受这种训练,将有助于幼儿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提高。我们以“风从哪里来”的活动为例,带着问题与假设,孩子们开始了探索活动。他们和教师一起找来各种物品,有吹风机、气球、气筒、手动鼓风器、笛子、塑料吹气管子等,使用各种物品去探索。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证实了自己的假设,产生了成功后的兴奋。也有的孩子操作结果不尽满意,却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在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使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孩子的这些体验将成为今后学习探索的原动力。小组活动中的幼儿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样有助于他们互相促进,增强团结协作的能力。

四、记录信息,交流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

在操作过程中及结束后,幼儿要详细地将操作过程与结果记录在操作记录本上,记录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数字表格、符号标记、也可以画成图。例如在“好玩的水”这一活动中,幼儿通过一次次的动手操作后,知道物体的沉浮、水的流动、水能溶解物质,体验玩水的乐趣,幼儿自己尝试用教师提供的物品图片,记录下沉浮、溶解的物质。有时是由孩子复述自己的符号标记,由教师记录下孩子的话。操作记录本人手一册,并长期使用和保存。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幼儿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时期所做的操作记录和当时的想法,这会引起他们不断地反思。因此操作记录不仅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也是他们成长的真实记录。

五、表达交流,分享幼儿自主探究的感受

篇11

一、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概述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针对的主体年龄段是3——6岁,这是儿童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个阶段。幼儿艺术教育与幼儿科学教育的内涵理解如下:

1、幼儿艺术教育

对于幼儿艺术的理解,可以从三个层面把握,第幼儿艺术是幼儿情感的表达,是幼儿自身的文化、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的表现;第二,幼儿艺术是幼儿将自身的情感、特征投射到客体身上,并且把客体当做自己的一个方面;第三是幼儿艺术的成果方面,指的是幼儿的艺术创作成果。在此基础上的幼儿艺术教育是指,艺术教育者根据3-6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艺术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情感和个性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2、幼儿科学教育

幼儿科学是幼儿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发生的,是幼儿把握自身所认识到的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幼儿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探索,产生好奇心,通过发问、观察的方式,解决疑问的过程,就是儿童科学进行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科学教育仅仅是一个启蒙阶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对3——6岁的幼儿,通过自身的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和探究事物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联系

艺术与科学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也是这样,他们在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上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在教育目标上,无论是幼儿艺术教育还是科学教育,都是以培养幼儿全面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在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培养幼儿专心钻研的素质,无论是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都需要幼儿潜心、专心的做事,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孩子专心做事、心无旁骛的基本素养,还可以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受益终生的,因此,幼儿教育与科学教育都有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作用。

在教育来源上,虽然幼儿艺术教育的教育内容以音体美的教育为主,向其他形式扩展,科学教育的教育内容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主,看起来二者的教育内容并无太大关系,但是,二者在教育来源上是相同的,都是以幼儿的生活、接触到的有限的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比如对幼儿开设的自然科学的课程,也是以幼儿对周围世界的疑问为基础开展的,比如为什么会打雷,飞机为什么会飞,等等,对幼儿开设的手工制作的课程,也是鼓励幼儿以身边周围可以随处接触得到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也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虽然科学要求更加严密,追求合理性与逻辑性,艺术追求创造力,追求灵感的闪现,但是他们在教育手段与方法上,都主张积极的交流与合作,都认同在合理基础上的大胆探索、追求,对任何知识都是谦虚、谨慎的态度,不盲目服从权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怀疑但不过激的良好教育方式方法。

三、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体现在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上,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体现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创造意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

1、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创造意识。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但这种能力在幼儿时期是最不受束缚的,也是在幼儿时期最容易培养的,幼儿时期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好奇心,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蚂蚁、飞奔的汽车,幼儿无时无刻不在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把这种好奇心进行有力的引导,向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引导,通过对二者的融合,恢复幼儿的思维和学习生态的教育,通过充分利用游戏形式的艺术化的教育,幼儿以自身的视角与思维方式,来表现他们对于陌生世界的认知,他们的创造性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也被激发出来。在艺术化的教育中,幼儿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出来,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与创造意识。

2、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与感情世界。

科学研究需要细心,艺术需要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感情,这二者的结合,将会使得两种状态向有利的方向结合。我们重视文化课的学习与培养,然而科学研究并不是机器,在枯燥的、日复一日的研究中能够坚持下来,除了对于科学的热爱,也离不开精神世界的丰富,而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怡怡有利于幼儿在其小时候就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其他工作,都能以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阳光开朗的人,而不是只会从事某一个工作的无趣的人。通过二者的融合,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的开展,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其思想不断成熟,沟通交流能力也在不断地往更高的水平迈进,通过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教育,处事更加稳重,行为更加从容,而且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在与别人进行合作时表达,让别人可以懂得自己的意愿,这都有利于幼儿的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3、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有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塑造与智力的开发。

众所周知,让幼儿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与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同样重要的,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非常有必要,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比如在科学教育过程中,面对一些趣味实验,有多次失败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幼儿树立自信心,不断尝试,面对同伴的质疑,是否可以从容应对等等,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此外,通过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还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通过广泛涉猎艺术与科学知识,不断学习,增长学识,培养广泛的情趣,拥有求知创新的心态,可以全方面的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与意志力的培养。

四、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

1、在主体层面,逐步渗透

在主体层面,我们进行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针对的对象是幼儿,而幼儿是3——6岁的儿童,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于科学教育的接触比较浅显,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科学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科学教育,要想把幼儿的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进行融合,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多种工具、多种形式、多种生活学习情境刺激幼儿的积极与主动性,从而在多方面把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我们可以在儿童文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利用艺术形式使幼儿对教育活动产生好奇,有求知欲望。比如在叫幼儿乐器或者唱歌的时候,可以通过通俗的语言给孩子解释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人的器官是怎样相互协作发出声响的,在教幼儿的唱歌过程中,把艺术与科学完美的融合,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中,一点一滴的渗透。

2、在课程设置层面,注重关联性

在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时,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注重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建立具有明确教育目的科学与艺术教育体系。比如,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甚至带有破坏力的特点,让孩子了解某玩具的构造,拆散后再重新组装起来,这既培养了孩子的耐心与恒心,还让孩子在拆卸、组装玩具的过程中,学习了科学知识。在课程设置时应该努力引导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比如可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给幼儿一幅画作原形,让幼儿根据画面的构图、造型的不同把事物或动物比作人,按人的心理变化来创作出作品等等。

3、在实践活动层面,注重动手能力

我们教育孩子,不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要真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才能达到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目的。而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手工制作或者简单的实验,结合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也可以进行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活动需要探究所要制作物体的性能,按照其原理进行科学设计,在感知基础上探究原理,整个过程需要不断与幼儿相互配合,根据设计的需要不断调整设计,这就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充分的调动孩子动手的积极性,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孩子更乐意在动手过程中学习、进步。

篇12

关键词:操作 观察 探究 想象

一、 放手操作,让幼儿在活动中解题。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当然幼儿与成人的科学活动截然不同,成人的科学活动具有理性色彩,而幼儿的科学活动具有更多的情感色彩。

例如:在游戏活动"各种各样的车"中,大家在摆弄各种各样的车,玩着玩着,突然迪迪跑到我面前,拿着手中的车子问我:"老师,为什么这辆车会翻跟头,其他车就不会呢?"看着他一脸好奇的样子,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这是为什么,而是对他说:"对呀,为什么呢?老师也很想知道啊,你能不能找一下呢?"幼儿非常兴奋,很快就沉静在自己的操作活动中,看着他们把那车翻来翻去,一会儿把电池拿下来,一会装上去,忙的不亦乐乎,过了一会儿,他们跑了过来,兴奋的告诉我:"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因为这个翻跟头的车前面的两个轮子在转的,那两个轮子装在一根棒上的,那根棒又插在这个车子里,是会动的,而且用电它就会动了。"听着他们的答案,我为他们鼓掌。

教师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必须围绕科学活动的目的任务,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和创造条件,让幼儿学会学习,让幼儿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发现了问题,并在自己的活动中找出了问题的所在,也在自己的活动中解决了问题,更让他们对科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二、 鼓励提问,让幼儿在观察中明理。

幼儿是最喜欢问为什么的,不管问的对不对,他们都希望有个答案。在科学教育的活动中,幼儿的为什么就更多了,而正确的面对幼儿所提出的问题,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好方法。并且让幼儿能自己去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那样幼儿会更愿意参加科学活动。

在上"燃烧的蜡烛"这一科学活动时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这一科学知识,我请幼儿先观察蜡烛,观察不同的现象,然后让幼儿自己来设计提问,幼儿对此很感兴趣,提了很多的问题。"蜡烛为什么会燃烧?""蜡烛为什么在杯子里会熄灭呢?""蜡烛为什么会越来越短?""蜡烛为什么会流泪?"......幼儿提的问题非常的棒,而作为老师我没有去回答幼儿所提出的问题,而是让幼儿更仔细的去观察,并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来指导幼儿去观察,幼儿在对照自己的问题去寻找答案,最终幼儿满意的找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答案。通过对幼儿问题的关注,从中寻找出具有价值的问题,并为幼儿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环境和条件,引起幼儿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探究,让幼儿在观察中去明理。

三、 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探究中认知。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究,因而幼儿的科学教育理应满足幼儿的探究需要,而不是把成人世界中固定的、充满理性的知识塞给幼儿,而且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的产生是情景的,因而需要我们老师为其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究。并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以支持者的角色参与活动,使幼儿的探索更持久、更深入,让幼儿更能感受到科学世界的神奇与美妙。

在"怎样转动"的游戏活动中,我为了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器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大家收集准备了可以直接操作的轮子、小碗、伞。又准备了需借助的一些辅助工具:牙签、绳子、筷子等,让幼儿探索有趣的转动现象,很好的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教师在一旁鼓励和帮助幼儿进行活动。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过程性的,因而幼儿的科学教育应注重幼儿探究的过程,注重幼儿对自己所经历的事物中产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教育的时候,会根据幼儿的喜好来制定教学内容,由简到易,并且把幼儿放在主导位置上,让幼儿自己动手,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四、 创造环境,让幼儿在想象中激趣。

科学不仅是客观的、严密的事实性知识,它更需要科学的探索精神,需要想象和幻想。因为幼儿有了想象,像"星星在天上干什么?""蚯蚓为什么没有眼睛"等问题才有了幼儿对科学的向往,幼儿才愿意去接触科学,去学习科学。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像幼儿对天空飘的雪花,他们会想象成天空中有个造雪机在造雪花呢;对于草地里的小虫,他们关注的是:小虫它们冷不冷?它们在一起做什么游戏?对于月亮他们认为月亮是跟着自己走的,而不是围着地球转的......就是有了幼儿这些想象和幻想,才让幼儿愿意自己去探索其中的对与错,去了解科学知识。这就说明科学是需要想象和幻想的,而我们的科学教育同样离不开幼儿的想象和幻想。

科学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教育,所以从小就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就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幼儿认识到,科学是可以亲近的,他可以丰富奇妙,灵活多变的形式融合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学习之中。而我们也要认清,在幼儿学习科学中一定要保护好幼儿的一颗可贵的好奇心,要重视幼儿的想象和幻想。

幼儿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为了更好的教育幼儿,让幼儿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特对科学教育做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去引导幼儿,让幼儿获得知识,对科学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孩子能进入科学活动的五彩天地。

参考文献:

[1]陈惠、孙徉.引导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学会探究[J]学前教育研究

篇13

【关键词】:幼儿 科学教育 方法 问题

推动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是幼儿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科学教育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主动地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以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与经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教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注意几方面常见的问题,力求使幼儿科学教育卓有成效。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1、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兴趣

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迷”上科学。为此,教师为幼儿选择的科学教育内容必须是幼儿感兴趣的,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教师还要鼓励和接受幼儿的新奇想法和做法,并给予幼儿提供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可以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和创造。而从小培养的兴趣会成为幼儿以后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强大动力。可以说,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培养起来的兴趣,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激励幼儿探究

幼儿是环境的一分子,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幼儿才会主动投入进去,无拘无束、大胆地展开思维活动,进行表达。在活动中尊重和接纳每一位幼儿的观点和兴趣。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幼儿才会根据自已对事物的真实感受作出回答和解释。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

3、多渠道开展活动,激起幼儿思考

(1)、灵活而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如果教师能巧妙设计,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组织《空气在哪里?》这一主题活动时,首先把塞了一块小毛巾的杯子竖着扣在水里,然后拿出毛巾让幼儿观察,孩子们惊奇的发现毛巾没有湿,于是争先恐后的嚷道“老师是个魔术师,老师会变魔术.....”,然后告诉孩子们这不是魔术,这就是一种科学现象。在这一活动中,幼儿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地推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之中去的。

(2)、在科学小实验和科学游戏中让幼儿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在学习《哪种斜面上的小汽车滑得远?》时,幼儿在教师没给出任何要求的情况下,把小汽车放在不同的斜面上自由地操作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再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让幼儿懂得了相同重量的汽车在光滑的斜面上比在粗糙的斜面上滑得远,在较陡的斜面上比在平缓的斜面上滑得远,在同样的斜面上较重的汽车滑得远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幼儿善于动脑,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发展了幼儿的想象思维能力。

(3)、注意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的内容。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而且,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的科学教育应结合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索兴趣和关注的事物,然后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二、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情感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教师对幼儿实施科学教育不能只看结果,而要注重幼儿探究科学的过程。允许幼儿有失败,有和别人不一样的行为或探索方法。即使是我们认为是破坏行为,老师也不能不分清红皂白的斥责孩子,要随时了解事情的经过和原因。科学教育既要丰富幼儿粗浅的科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探求科学的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培养幼儿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科学品质。

2、要重视幼儿的表达与交流

给孩子创造宽松的交流平台,所谓的“一百个幼儿一百种语言”。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差,决定着他们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感知科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幼儿把科学实践过程和获取的结果用图示或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把实践的经验化为语言存在于意识之中,促进幼儿智力的提升。

3、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

不同的幼儿其原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以及个体活动方式等都会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时间、空间、材料的安排上多给孩子创造自由的探索的机会。教师可多采取小组或个别活动的形式,让幼儿既有个体自主活动,又有小组交流合作,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对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幼儿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幼儿都能在科学活动中获得快乐的成长。

4、家长的支持参与是孩子学科学的基础

篇14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科学教育被等同于知识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一直把知识的掌握放在教育目标的首位,教育目标所追求的价值主要指向为幼儿入小学做准备。这种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根本上并不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也难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科学教育被认为是成人教育者主导的教育

在科学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认为科学教育就是让幼儿进行各种科学实验,动手制作,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则要处于“权威”地位,由教师来决定活动内容、材料、过程的安排。这种科学教育模式既无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难以使科学教育真正成为幼儿自主体验和探究的活动。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儿童化

1.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儿童化

一切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科学方法,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及现象的科学认识,从而形成初步的科学素养。

2.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儿童化

在选择幼儿科学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内容的广泛性和启蒙性、实用性和生活性、季节性和地方性、趣味性和可接受性,使之符合幼儿的兴趣与实际需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

3.幼儿园科学教育方法的儿童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认识和交往实践两方面的活动过程。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要吸引幼儿并引导其主动探索,必然依赖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因此科学教育的儿童化就是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多动手、多开口、多思考。

4.幼儿园科学教育评价的儿童化

评价要经常化,应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目的,要结合幼儿真实具体的探究活动评价幼儿的发展。

三、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

1.科学教育中幼儿提问的特征

(1)幼儿提问十分频繁,小中大班幼儿在10分钟的幼儿科学活动中平均每人提问频率为0.38、1.15和0.90个问题。这就意味着在小班10分钟的幼儿科学活动中,提出了7~9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说是以幼儿的问题来推动的。

(2)在幼儿所提的问题中,内容涉及科学事实方面的问题占了总量的大多数,幼儿科学教育往往以科学事实为载体来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科学教育中有关生物、自然现象的科学事实往往是幼儿学习的起点。

(3)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科学教育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三种:第一种为直接向教师提问;第二种是与其他幼儿交流,教师发现后再与教师沟通;第三种方式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言自语地向自己提问,然后尝试去解决。

(4)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提问有时似乎只是为了满足情感需求,这在小班幼儿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小班幼儿常常会问一些“你看我对吗”这样的问题,表面上看,幼儿在寻求答案,其实他们真正想要获得的是成人的赞许。

2.教师应对幼儿提问的策略

(1)对于一些基本事实的认定,教师可以直接给出答案,但是教师要尽量避免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幼儿。对于诸如“什么交通工具最安全”之类的问题,教师就不应给出直接答案,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此类问题。

(2)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对幼儿的提问更多地采用暗示、鼓励、反问、建议或类比等具有启发性的策略,培养幼儿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营造一个利于探究的教学环境。这些策略应该因人而异,尤其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

(3)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尤其是非正规的科学活动,教师不可能回答所有的问题,因此“忽略”也应该是教师掌握的策略之一。

3.支持幼儿主动提问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主动提问。面对幼儿的提问,我们不妨俯下身来,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与需求,对幼儿的主动提问行为要加以鼓励,毫不吝啬地表扬“你这问题问得好!”“你观察得真仔细!”等,积极的应答会使幼儿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幼儿乐于把心中的疑惑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得以提高。

(2)组织实践活动,让幼儿在亲历中主动提问。在实践中,幼儿亲历过程,眼前新鲜的事物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不断地提问,而参观后的讨论,不仅能够巩固幼儿的已有经验,更使幼儿在共同的话题中学会了如何正确提问。

建立问题角,让幼儿在与家长互动中主动提问。家长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和家庭应密切联系,营造合作的文化与环境,共同探索,经验共享。家长的参与不仅拓宽了幼儿的思路与视野,提高了幼儿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使活动的相关资料、信息和资源变得更为丰富。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周围生活的欲望,在组织和实施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情感因素,了解和重视其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在活动中,细心、耐心地面对幼儿的每一个问题,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俯下身来,走进幼儿的世界,与幼儿一起探索,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