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范文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13 09:52: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11至2015.11在我科康复训练、资料完整的43例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44~78岁,平均(61±4.28)岁;脑卒中发病距离开始康复训练时间间隔为0.5-2个月,平均0.8±0.5个月;合并高血压29例,房颤9例,2型糖尿病11例,脑血管畸形9例。

1.2分级标准。吞咽障碍分级标准采用以洼田饮水试验为吞咽障碍的评判标准[3],依据吞咽功能分级依次为每位患者在4周内进行二次评估。

2治疗方法

2.1吞咽肌功能训练:训练前须做好口腔卫生,清洁口腔。对患者行语言、眼神鼓励,树立战胜吞咽困难的信心。①舌体运动:主动运动:患者舌体伸出,向上、下、左、右方向运动;被动运动:护士用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向各方向牵拉。方位标准分别为上牙龈、下牙龈及双侧内颊粘膜。②唇功能运动:依次进行闭唇、圆唇、鼓腮吹气训练,恢复唇肌动力平衡。③闭锁声门练习:根据患者身体实际情况采取双手压在桌子或软面墙壁。首先捏鼻吹气,控制气流的方向及强度,感受软腭及腭咽闭合。松开鼻腔后深吸气,闭气、收腹、发声。初为单字音或辅音(b、p、f等),好转后转为音节、词组、短句训练。反复鼓励大声发音,树立信心。达到闭合声带,防止误咽的治疗效用;④声门上吞咽训练:康复早期时嘱患者充分吸气、憋气,进行咽下运动,随后呼气、咳嗽[4]。用棉签、压舌板刺激面颊、舌体,嘱病人吸吮放入口腔内的代吮物(棉棒、小胶辊等),训练吸吮力量。后期进行少量流质摄食训练,指导患者空咽、侧咽动作并交替进行。训练每次20min,每日3次,30d为1个疗程。

2.2吞咽肌低频电刺激刺激治疗。我们采用美国Vitalstim5900低频电刺激治疗仪。电极刺激选用采用双通道的双相脉冲波(波宽700ms、频率80Hz、波幅0~25MA)。电极粘贴前先用清洁巾清洁会厌部皮肤,去除皮肤表面污垢。皮肤表面干燥后30秒进行电极粘贴。通道1的电极水平置于双侧甲状舌骨上方,通道2的电极置于双侧甲状软骨切迹处。开通电源后分别刺激舌骨上下肌群,根据患者的感觉以0.5MA调节不同的频率,直至患者自觉适宜。30min/次,5次/周,连续4周。2.3针灸治疗。以中国传统针灸进行穴位刺激。取穴:内关(双侧)、水沟、三阴交(患侧)、极泉(患侧)、委中(患侧)、尺泽(患侧)、风池(双侧)、完骨(双侧)、翳风(双侧)、廉泉、金津、玉液。每周治疗6次,休息1天,6次为1个疗程,连续4周。

3讨论

脑卒中患者脑部病损遗留的假性延髓麻痹是吞咽障碍的主要原因[5]。吞咽中枢损伤可以引起吞咽时的犹豫或启动无力,其双侧损伤可导致吞咽反射消失,单侧损伤则会出现同侧咽肌、声带、软腭麻痹,构音、吞咽活动困难[6]。通过规范适当的康复训练,刺激吞咽中枢建立起新的运动投射区,使相关吞咽肌重新获得运动的能力,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改善吞咽、构音功能。我们结合临床进行的吞咽肌功能训练,通过对双唇、舌体、颊肌、咀嚼肌的按摩及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防止咽下肌群废用性萎缩。通过闭锁声带内收训练增加屏气时声带闭锁力量;声门上吞咽训练则有助于排痰和清除异物,且可防止食物误入气道。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可以增加吞咽反射的反馈性及时序性,改善吞咽肌肉或肌群功能,重建新的中枢至咽喉运动传导通路,促进吞咽功能恢复。针灸刺激产生微粒子流、电磁及多种内源性药物因子促使人体内细胞的代谢增强,改善咽喉和脑部的供血,使咽喉部位肌肉的瘫痪状态得以改善[7]。我们所取穴位,位于颈项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到脑部及咽喉,针刺这个部位的穴位可以达到通经活络、利咽开窍等功效。可见吞咽肌功能人工训练、低频电刺激及针灸刺激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惠嫦,张盘德,张薇平,等.易化技术治疗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3):96.

[2]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216-217

[4]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8

[5]贾子善,张淸丽.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5,10(6):278.

[6]马素萍,纳娜,王海艳,等.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7,22(19):68-69.

篇2

脑卒中后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51%-73% [1]。吞咽功能障碍是指固体或液体从口腔至胃的运动障碍或传送延迟。目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尚无特异的药物治疗,而康复训练已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2]。因此做好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近2年来我科采用综合护理,吞咽障碍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2例,男94例,女58例;年龄41~85岁,平均66岁,出血性脑卒中38例,缺血性脑卒中114例,脑卒中急性期102例,恢复期5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

2 吞咽功能的评价

采用1982年日本学者洼田氏提出的30ml饮水试验作为评价吞咽功能的床边检查方法。先让患者坐着像平常一样喝下30ml温开水,然后观察和记录患者的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进行评价。①Ⅰ级:1次喝完,无呛咳;②Ⅱ级:2次以上喝完,无呛咳;③Ⅲ级:1次喝完,有呛咳;④Ⅳ级:2次以上喝完,有呛咳;⑤Ⅴ级:常常呛咳或难以全部喝完。Ⅰ级在5s内喝完为正常;Ⅰ级在5s以上喝完和Ⅱ级为可疑;Ⅲ级、Ⅳ级、Ⅴ级为异常。

3 护理

3.1 对吞咽困难患者高度重视 (1)认真做好患者及家属的饮食宣教工作,告知其饮食内容、范围及注意事项,并讲明饮食不当的严重危害性。(2)按医嘱进食,观察食物是否与医嘱相符。(3)开饭时间必须加强病房巡视,以监督患者及家属的执行情况。

3.2 观察与评估 在进餐前对每位患者的状态进行观察与评估,病情是否适合进餐;是否愿意进餐;是否需要协助;完全自理还是部分自理;发生误吸是否频繁;需要何种进餐以及个人的进餐习惯等。

3.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运用巧妙的语言积极暗示患者。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提倡集体进食,以减轻或消除其孤独感。脑卒中患者情绪易紧张,给予安慰或听一些轻松、愉悦的音乐舒缓情绪,家属尽量和患者沟通,既可帮助病情恢复又可锻炼舌和咀嚼肌的功能。

3.4 饮食护理

3.4.1 食物和食具的选择 应以糊状或胶胨状为主,以带有粘性的食物,水分尽量混在食物中,因水分易引起呛咳。常选的如:米糊、面条、蛋羹、肉沫汤、菜泥等。宜用薄而小的勺子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

3.4.2 进食的 根据病情取合适,坐位:患者端坐在桌前,头正中,颈部轻度向前屈曲位,躯干伸直,手放于桌上。侧卧位:需健侧卧位,利用重力使食物集中在健侧口腔,以利咽下。仰卧位:采取30°-60°的半卧位,颈部前倾,偏瘫侧肩用枕头垫起,护理人员位于健侧。

3.4.3 入口量及速度 先以3-4ml开始,然后酌情加至1汤匙大小约20-30ml。速度不宜过快,时间约30min为宜,喂饭时患者充分咀嚼,咽下后再喂,切勿心急训斥患者。

3.4.4 进食的情绪及环境 进餐前避免做任何治疗,以减少患者痛苦和紧张情绪。环境应安静、清洁,并避免呕吐物、排泄物等以免影响患者进餐情绪,让其集中精力进食,以减少误吸。必要时备好吸引器,氧气等急救器材。

4 康复训练

4.1 吞咽功能训练 方法如下:训练前先清洁口腔,并按摩口腔粘膜和舌,保护粘膜。①空吞咽及交互吞咽:每次进食吞咽以后,反复作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亦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少量水(1-2ml),这样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称为“交互吞咽”[3]。②唇功能运动训练:嘱患者闭唇、噘唇和口角上抬;③舌运动:主动运动:患者舌伸出,向上、下、左、右方向运动;被动运动:用湿纱布裹住舌头引导其向各个方向运动,上抬、卷曲、顶上腭,有力量时可用压舌板抗阻。平时应引导患者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如伸舌、吹气、屏气动作的训练。④发音运动:进行单字训练,通过发音动作,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功能,闭锁声门让患者练声发“啊”。训练一般在饭前进行,每次20分钟,每天3 次。

4.2 咽部冷刺激 用冰过的棉棒接触以前腭弓为中心,包括后腭弓、软腭、腭弓咽喉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大范围(上下、前后)、长时间碰触刺激部位,并慢慢移动棉棒前端,左右相同部位交替,在上下午各20-30次,当开始经口进食时,进食前以冰刺激进行口腔内清洁,即能提高食块知觉的敏感性,又能通过刺激提高对摄食、吞咽的注意力,从而减少误吸[4]。

5 小结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是一个较复杂的训练过程,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训练,能够使患者的吞咽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对于减轻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确切的意义。通过以上护理及康复,近2年我科此类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吞咽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朱庸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2] 刘毅俊.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90-92.

篇3

【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方法将56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观察康复训练15天~1个月后吞咽功能的变化。结果康复训练组有效率为92.86%,药物治疗组有效率仅为71.43%,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也称球麻痹,其发病率为30%~65%,主要由于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或与吞咽有关的神经核或核下性周围神经病变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重者滴水难进,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不能进食者一律用鼻饲管来供给营养,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而且也影响呼吸,长期鼻饲可造成患者鼻咽部黏膜糜烂等其他不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常因并发吸入性肺炎[1]、营养失调而导致病情加重,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2010年7月至今本科开展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以来,其中对56例分成两组,经过15天~1个月的康复训练观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1年12月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中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药物治疗加康复训练组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康复组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平均年龄62岁;脑梗死患者24例(其中包括脑干梗死6例),脑出血4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60岁;脑梗死22例(其中包括脑干梗死4例),脑出血6例。两者差异均无显着性。

2.1 康复方法[2]

2 .1.1 心理治疗 应针对患者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和社会阅历等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讲解吞咽机理,告之训练方法,使其积极主动配合训练。

2.1.2 呼吸训练 先让患者颈肩部肌肉放松,练习鼻吸气,以口呼气,于呼气末以手按压其腹部加以辅助,并练习屏气,使进食时呼吸与吞咽运动相配合,5分每次,每天3次。

2.1.3 口腔训练 如伸舌,鼓腮,笑,吹气等动作训练,以改善面部肌肉运动。患者不能做到时可进行被动或辅助运动,使其能充分摄食。同时加强发音训练,舌前伸,后缩,然后左右转动,舌尖抵下齿后转抵上齿,转动并发音,反复发“k”,“a”音。

2.1.4 咽部训练 (1)咽部冷刺激 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舌咽后壁,然后让患者做空咽动作,每日2次,每次30分钟。(2)吸吮及喉上抬训练 让患者将戴胶套的手指放入口中模仿吸吮动作,反复练习。喉上抬训练让患者低头抬高舌后部,做到吞咽动作或将喉头向上推拉,促进吞咽。(3)闭锁声门练习 患者双手压住桌面或墙壁的同时,练声发“啊”,以训练声带闭合,可有效防止误咽。(4)声门上吞咽 让患者充分吸气憋气,进行吞咽运动,其后呼气,最后用力咳嗽等一连串训练,排出喉头周围残存的食物。

2.1.5 进食训练 (1)进食的 能坐起取坐位,不能坐起取半卧位,30-60度。(2)食物的形态 根据吞咽困难程度选择不同食物,流食易吞咽,固体食物较难,米类不易吸入气管,胶冻食物易吞咽不易吸入气管,因此,可按以上4类食物依次训练。同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温度适宜,因为冷刺激可有效强化吞咽反射。(3)食物的口量 应先以少量试之,然后再酌量增加,偏瘫患者由健侧喂食,待完全吞咽后再送入食物。对能咀嚼而舌不能将食物送入口腔深处者,用汤勺将食物送至舌根处,便于患者的吞咽。

2.2 评价方法:护理一月后根据吞咽功能恢复状况及洼田氏试验[3]对康复护理疗效进行评价。洼田氏试验时,患者取坐位,在常温下饮水30ml,5s内1次饮尽,无呛咳为Ⅰ级(正常);>5s,1次饮尽,无呛咳或分2次以上饮尽,无呛咳为Ⅱ级(可疑);能1次饮尽,但有呛咳为Ⅲ级(轻度异常);分2次以上饮尽,且有呛咳为Ⅳ级(中度异常);常呛咳,难以饮尽为Ⅴ级(重度异常)。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饮水试验提高1~2级,营养状况良好为显效;吞咽功能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饮水试验无变化为无效

4 讨论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不论是真性球麻痹,还是假性球麻痹,均会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窒息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康复训练,并且严格遵守饮食的注意事项,将大大降低患者的误吸、窒息的危险,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使绝大多数患者能自主进食,保证了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谢娟 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07,6(3):31-32

篇4

【关键词】脑卒中 针刺 康复训练 吞咽功能障碍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具有高发性、高病死率、高残障性的特点,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为食物从口、咽、食管至胃的过程中出现异常,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营养摄取、疾病康复及生存质量。患者常因误吸而致呼吸道阻塞、吸入性肺炎,或因进食不足出现营养不良、脱水等各种并发症,进而导致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和生活质量下降,直接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脑卒中的康复。笔者采取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将以上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6~72岁,平均61.5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0~75岁,平均63.8岁。

1.2 纳入标准:①脑卒中患者;②全部病例经头颅MRI/CT检查确诊;③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④全部病例诊断明确,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⑤全部病例吞咽障碍诊断明确。

1.3 排除标准:①昏迷;②严重认知及视听功能障碍者; ③不能配合检查和治疗者;④并发心肌梗塞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⑤对针刺有严重晕针者。

1.4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项针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单纯吞咽功能训练治疗。

1.4.1 项针疗法:取穴:选取风府、风池、翳明、廉泉、外金津、玉液。操作:患者取坐位,选用40mm×50mm毫针,以75%酒精常规消毒后,取项部双侧风池、翳明,刺入约1~1.5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100转/分钟捻转手法各约15s,留针30min,期间行针3次后出针;再取颈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60mm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约1.5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转行针15s后出针,出针后压迫针孔。每日1次,6次后休息1天,两周为1疗程。

1.4.2 吞咽康复训练方法:①口腔、咽喉部冷刺激与空吞咽:用手指轻按患者口唇、颊部,将压舌板缠纱布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浸泡片刻刺激咽腭弓处并做空吞咽动作,每天2次,每次约10min;②舌体操:让患者将舌伸出,然后做左右运动摆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上下唇,最后舌向上按压硬腭,每天2次,每次约10min;③摄食训练:进食为30~60°仰卧位+颈前屈位,调整食物为半糊状食糜团一口吞咽,患者神智清楚时进行训练,每天2次,每次约10min。

1.5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日本洼田俊夫的饮水试验,让患者喝下两三口一茶匙水,如无问题,以药杯盛30ml温水递给坐着的患者,让其像平常一样喝下,观察患者的饮水经过。

Ⅰ级 一次喝完,无噎呛。

Ⅱ级 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噎呛。

Ⅲ级 一次喝完,但有噎呛。

Ⅳ级 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

Ⅴ级 常常噎呛,难以全部喝完。

Ⅰ级,5s内为正常,Ⅰ级5s以上和Ⅱ级为可疑,Ⅲ级、Ⅳ级、Ⅴ级为异常。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疗效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造成吞咽功能障碍的首要病因,脑卒中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主要由于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导致真性延髓麻痹和双侧大脑皮质或皮质脑干束损害导致假性延髓麻痹,临床上以假性延髓麻痹更为常见。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目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针刺疗法可解除脑血管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和神经细胞活化,增强病损组织周边细胞的代偿功能,对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而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细胞的恢复。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或抑制异常的反射,协调吞咽肌肉的运动功能,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肌肉萎缩,加强舌肌、咀嚼肌的按摩与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有利于吞咽功能障碍的好转。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

参 考 文 献

[1]大西幸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2.

篇5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早期康复综合训练

众所周知我国系脑卒中大国,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的特点,由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发生率国内报道高达62.5%[1],国外文献报道数字亦十分惊人,高达37%―78%。吞咽功能障碍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焦虑及抑郁、吸入性肺部感染,甚至误咽窒息导致死亡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整体康复水平,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家庭医疗支出。因此,尽早康复干预,努力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以更好的预防并发症,从而提高整体康复水平,节约医疗开支,增加社会效益有重要临床意义。本院对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患者积极实施早期康复综合训练,效果较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发病早期即入住我院的脑血管意外且因此导致吞咽障碍的患者112例,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影像学CT/MRI确诊。按发病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康复组和治疗组各56例。入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伴发疾病积分及既往慢性病史史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2组无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2组均采用正规的药物治疗,康复组增加针对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综合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训练、摄食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1.2.1临床组仅采取正规药物治疗依据脑血管病分型参照中国卒中指南予个体化治疗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脑保护,防并发症等常规药物处理。

1.2.2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综合训练,具体如下:

(1)基础训练,每日3次,每次30-45分钟,于早、中、晚饭前进行:主要包括感官刺激和颜面部功能训练。前者分为a.触觉刺激:统一应用压舌板(接触患者端缠绕无菌纱布)对患者口腔内壁及舌部进行摩擦和拍打b.咽部冷刺激:以无菌棉签蘸取冰水(冻冰+水),反复轻刺激患者的软腭、舌根和咽后壁,期间嘱患者努力完成主动空咽动作。C.味觉刺激:统一应用食醋糖水,以棉棒蘸取反复刺激舌部味蕾丰富处。后者分为a.屏气-发声训练:屏气后发“哈或啊”声,以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和软腭清除咽部残留食物的功能。b.舌肌、咀嚼肌运动:舌前伸、后缩,左右转动,舌尖抵齿,上下左右来回转动,闭口作叩齿及咀嚼20次。以上训练分别。C.喉上抬训练:坐位下低头,做主动空吞咽动作。

(2)摄食训练:当达到日本学者才藤分级[2](吞咽功能分级;7级:正常范围,6级:轻度问题,5级:口腔问题,4级:机会误咽,3级:水的误咽,2级:食物误咽,1级:唾液误咽。)4~6级吞咽功能障碍时开始进行。a.食物准备时注意食物性状要求根据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及阶段进行选择,并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B.充分取得患者积极配合下进行,应用量匙和注射器帮助,严格把握每次入口量和每次进食总量,由少到多,由易到难,从每口(3~4ml)尝试,以后酌量增加,至每口20ml左右。C.注意进食,能坐起者取坐位,无法坐起者取30°半仰卧位、头偏向健侧,两种均建议颈部微向前屈,以防咽相障碍导致的食物反流和误吸。因舌肌无力造成口腔相吞咽障碍者可用汤匙喂食,务必将食物送至近舌根处,以利患者吞咽。当患者吞咽完毕,口腔内必须确认无残留食物时可继续喂食。

(3)神经-肌肉电刺激 采用 Vitalstim5900美国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固定电极,选择双向方波,设置波宽700ms、波幅0~25mA,,收缩模式,每次20min,每日3次。

1.3评定标准

1.3.1 洼田俊夫饮水实验 患者取端坐位,饮下30ml温水。Ⅰ级: 1次咽下,无呛咳;Ⅱ级:分2次以上饮下,无呛咳;Ⅲ级:1次咽下,但有呛咳;Ⅳ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Ⅴ级:屡屡发生呛咳,无法全部咽下。

1.3.2 疗效评价 分3次进行,评价时间分别为: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满2周,康复治疗满4周。评定结果分为(1)疗效显著: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洼田俊夫饮水试验提高1~2级,营养状况良好,无并发症;(2)有效:吞咽功能有改善,洼田俊夫饮水试验提高1级,营养状况一般;(3)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洼田俊夫饮水试验无变化或在Ⅳ级以上。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所有数据进行t检验和x2检验

3 讨论

民以食为天,吞咽动作是完成进食的基本保证,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对于大量脑血管意外患者来说却十分困难。脑血管意外导致大脑的神经传导束功能受损,引起支配咽、喉、舌肌的运动功能发生障碍,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开始时间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从而使食物不能完成从口腔运送到胃的过程。通过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有效地重组脑组织残余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留下的备用通路)[3]的功能,即脑细胞功能重组和再建。其中吞咽基础训练能使吞咽反射得到强化,避免了咽下肌群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摄食训练能解除患者对鼻饲和肠外营养的依赖,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以通过对外周运动神经的刺激来造成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动作电位发放,完成肌肉收缩,达到强化瘫痪肌肉的目的,帮助患者恢复对吞咽运功过程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加吞咽运动的协调性,并能对中枢产生反射性刺激,帮助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外周神经的易化能力。通过早期康复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4]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吞咽障碍,减轻经口进食的心理恐惧,增强生存信心,降低对鼻饲的依赖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整体康复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降低了家庭医疗支出。

参考文献:

[1] 孙伟平. 11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 282-284.

[2] 才藤荣一, 主编. 摄食-吞咽リハビリテ―ションマニエアル. 日本: 医学书院, 1996,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