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范文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3 09:52: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11至2015.11在我科康复训练、资料完整的43例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2]。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44~78岁,平均(61±4.28)岁;脑卒中发病距离开始康复训练时间间隔为0.5-2个月,平均0.8±0.5个月;合并高血压29例,房颤9例,2型糖尿病11例,脑血管畸形9例。

1.2分级标准。吞咽障碍分级标准采用以洼田饮水试验为吞咽障碍的评判标准[3],依据吞咽功能分级依次为每位患者在4周内进行二次评估。

2治疗方法

2.1吞咽肌功能训练:训练前须做好口腔卫生,清洁口腔。对患者行语言、眼神鼓励,树立战胜吞咽困难的信心。①舌体运动:主动运动:患者舌体伸出,向上、下、左、右方向运动;被动运动:护士用纱布包住患者舌头,向各方向牵拉。方位标准分别为上牙龈、下牙龈及双侧内颊粘膜。②唇功能运动:依次进行闭唇、圆唇、鼓腮吹气训练,恢复唇肌动力平衡。③闭锁声门练习:根据患者身体实际情况采取双手压在桌子或软面墙壁。首先捏鼻吹气,控制气流的方向及强度,感受软腭及腭咽闭合。松开鼻腔后深吸气,闭气、收腹、发声。初为单字音或辅音(b、p、f等),好转后转为音节、词组、短句训练。反复鼓励大声发音,树立信心。达到闭合声带,防止误咽的治疗效用;④声门上吞咽训练:康复早期时嘱患者充分吸气、憋气,进行咽下运动,随后呼气、咳嗽[4]。用棉签、压舌板刺激面颊、舌体,嘱病人吸吮放入口腔内的代吮物(棉棒、小胶辊等),训练吸吮力量。后期进行少量流质摄食训练,指导患者空咽、侧咽动作并交替进行。训练每次20min,每日3次,30d为1个疗程。

2.2吞咽肌低频电刺激刺激治疗。我们采用美国Vitalstim5900低频电刺激治疗仪。电极刺激选用采用双通道的双相脉冲波(波宽700ms、频率80Hz、波幅0~25MA)。电极粘贴前先用清洁巾清洁会厌部皮肤,去除皮肤表面污垢。皮肤表面干燥后30秒进行电极粘贴。通道1的电极水平置于双侧甲状舌骨上方,通道2的电极置于双侧甲状软骨切迹处。开通电源后分别刺激舌骨上下肌群,根据患者的感觉以0.5MA调节不同的频率,直至患者自觉适宜。30min/次,5次/周,连续4周。2.3针灸治疗。以中国传统针灸进行穴位刺激。取穴:内关(双侧)、水沟、三阴交(患侧)、极泉(患侧)、委中(患侧)、尺泽(患侧)、风池(双侧)、完骨(双侧)、翳风(双侧)、廉泉、金津、玉液。每周治疗6次,休息1天,6次为1个疗程,连续4周。

3讨论

脑卒中患者脑部病损遗留的假性延髓麻痹是吞咽障碍的主要原因[5]。吞咽中枢损伤可以引起吞咽时的犹豫或启动无力,其双侧损伤可导致吞咽反射消失,单侧损伤则会出现同侧咽肌、声带、软腭麻痹,构音、吞咽活动困难[6]。通过规范适当的康复训练,刺激吞咽中枢建立起新的运动投射区,使相关吞咽肌重新获得运动的能力,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改善吞咽、构音功能。我们结合临床进行的吞咽肌功能训练,通过对双唇、舌体、颊肌、咀嚼肌的按摩及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防止咽下肌群废用性萎缩。通过闭锁声带内收训练增加屏气时声带闭锁力量;声门上吞咽训练则有助于排痰和清除异物,且可防止食物误入气道。低频电刺激治疗仪可以增加吞咽反射的反馈性及时序性,改善吞咽肌肉或肌群功能,重建新的中枢至咽喉运动传导通路,促进吞咽功能恢复。针灸刺激产生微粒子流、电磁及多种内源性药物因子促使人体内细胞的代谢增强,改善咽喉和脑部的供血,使咽喉部位肌肉的瘫痪状态得以改善[7]。我们所取穴位,位于颈项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到脑部及咽喉,针刺这个部位的穴位可以达到通经活络、利咽开窍等功效。可见吞咽肌功能人工训练、低频电刺激及针灸刺激结合的方法可以提高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惠嫦,张盘德,张薇平,等.易化技术治疗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3):96.

[2]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王拥军.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216-217

[4]南登昆,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8

[5]贾子善,张淸丽.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5,10(6):278.

[6]马素萍,纳娜,王海艳,等.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7,22(19):68-69.

篇2

脑卒中后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51%-73% [1]。吞咽功能障碍是指固体或液体从口腔至胃的运动障碍或传送延迟。目前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尚无特异的药物治疗,而康复训练已成为治疗的主要手段[2]。因此做好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近2年来我科采用综合护理,吞咽障碍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2例,男94例,女58例;年龄41~85岁,平均66岁,出血性脑卒中38例,缺血性脑卒中114例,脑卒中急性期102例,恢复期5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

2 吞咽功能的评价

采用1982年日本学者洼田氏提出的30ml饮水试验作为评价吞咽功能的床边检查方法。先让患者坐着像平常一样喝下30ml温开水,然后观察和记录患者的饮水时间、有无呛咳、饮水状况等,进行评价。①Ⅰ级:1次喝完,无呛咳;②Ⅱ级:2次以上喝完,无呛咳;③Ⅲ级:1次喝完,有呛咳;④Ⅳ级:2次以上喝完,有呛咳;⑤Ⅴ级:常常呛咳或难以全部喝完。Ⅰ级在5s内喝完为正常;Ⅰ级在5s以上喝完和Ⅱ级为可疑;Ⅲ级、Ⅳ级、Ⅴ级为异常。

3 护理

3.1 对吞咽困难患者高度重视 (1)认真做好患者及家属的饮食宣教工作,告知其饮食内容、范围及注意事项,并讲明饮食不当的严重危害性。(2)按医嘱进食,观察食物是否与医嘱相符。(3)开饭时间必须加强病房巡视,以监督患者及家属的执行情况。

3.2 观察与评估 在进餐前对每位患者的状态进行观察与评估,病情是否适合进餐;是否愿意进餐;是否需要协助;完全自理还是部分自理;发生误吸是否频繁;需要何种进餐以及个人的进餐习惯等。

3.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运用巧妙的语言积极暗示患者。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提倡集体进食,以减轻或消除其孤独感。脑卒中患者情绪易紧张,给予安慰或听一些轻松、愉悦的音乐舒缓情绪,家属尽量和患者沟通,既可帮助病情恢复又可锻炼舌和咀嚼肌的功能。

3.4 饮食护理

3.4.1 食物和食具的选择 应以糊状或胶胨状为主,以带有粘性的食物,水分尽量混在食物中,因水分易引起呛咳。常选的如:米糊、面条、蛋羹、肉沫汤、菜泥等。宜用薄而小的勺子从健侧喂食,尽量把食物放在舌根部。

3.4.2 进食的 根据病情取合适,坐位:患者端坐在桌前,头正中,颈部轻度向前屈曲位,躯干伸直,手放于桌上。侧卧位:需健侧卧位,利用重力使食物集中在健侧口腔,以利咽下。仰卧位:采取30°-60°的半卧位,颈部前倾,偏瘫侧肩用枕头垫起,护理人员位于健侧。

3.4.3 入口量及速度 先以3-4ml开始,然后酌情加至1汤匙大小约20-30ml。速度不宜过快,时间约30min为宜,喂饭时患者充分咀嚼,咽下后再喂,切勿心急训斥患者。

3.4.4 进食的情绪及环境 进餐前避免做任何治疗,以减少患者痛苦和紧张情绪。环境应安静、清洁,并避免呕吐物、排泄物等以免影响患者进餐情绪,让其集中精力进食,以减少误吸。必要时备好吸引器,氧气等急救器材。

4 康复训练

4.1 吞咽功能训练 方法如下:训练前先清洁口腔,并按摩口腔粘膜和舌,保护粘膜。①空吞咽及交互吞咽:每次进食吞咽以后,反复作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亦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少量水(1-2ml),这样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称为“交互吞咽”[3]。②唇功能运动训练:嘱患者闭唇、噘唇和口角上抬;③舌运动:主动运动:患者舌伸出,向上、下、左、右方向运动;被动运动:用湿纱布裹住舌头引导其向各个方向运动,上抬、卷曲、顶上腭,有力量时可用压舌板抗阻。平时应引导患者加强舌和咀嚼肌的按摩和运动,如伸舌、吹气、屏气动作的训练。④发音运动:进行单字训练,通过发音动作,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功能,闭锁声门让患者练声发“啊”。训练一般在饭前进行,每次20分钟,每天3 次。

4.2 咽部冷刺激 用冰过的棉棒接触以前腭弓为中心,包括后腭弓、软腭、腭弓咽喉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大范围(上下、前后)、长时间碰触刺激部位,并慢慢移动棉棒前端,左右相同部位交替,在上下午各20-30次,当开始经口进食时,进食前以冰刺激进行口腔内清洁,即能提高食块知觉的敏感性,又能通过刺激提高对摄食、吞咽的注意力,从而减少误吸[4]。

5 小结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是一个较复杂的训练过程,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训练,能够使患者的吞咽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对于减轻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确切的意义。通过以上护理及康复,近2年我科此类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吞咽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朱庸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2] 刘毅俊.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90-92.

篇3

【摘要】目的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方法将56例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观察康复训练15天~1个月后吞咽功能的变化。结果康复训练组有效率为92.86%,药物治疗组有效率仅为71.43%,两组差异有显着性(P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也称球麻痹,其发病率为30%~65%,主要由于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或与吞咽有关的神经核或核下性周围神经病变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重者滴水难进,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不能进食者一律用鼻饲管来供给营养,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而且也影响呼吸,长期鼻饲可造成患者鼻咽部黏膜糜烂等其他不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常因并发吸入性肺炎[1]、营养失调而导致病情加重,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2010年7月至今本科开展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以来,其中对56例分成两组,经过15天~1个月的康复训练观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1年12月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中5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药物治疗加康复训练组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康复组28例,其中男21例,女7例;平均年龄62岁;脑梗死患者24例(其中包括脑干梗死6例),脑出血4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60岁;脑梗死22例(其中包括脑干梗死4例),脑出血6例。两者差异均无显着性。

2.1 康复方法[2]

2 .1.1 心理治疗 应针对患者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和社会阅历等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讲解吞咽机理,告之训练方法,使其积极主动配合训练。

2.1.2 呼吸训练 先让患者颈肩部肌肉放松,练习鼻吸气,以口呼气,于呼气末以手按压其腹部加以辅助,并练习屏气,使进食时呼吸与吞咽运动相配合,5分每次,每天3次。

2.1.3 口腔训练 如伸舌,鼓腮,笑,吹气等动作训练,以改善面部肌肉运动。患者不能做到时可进行被动或辅助运动,使其能充分摄食。同时加强发音训练,舌前伸,后缩,然后左右转动,舌尖抵下齿后转抵上齿,转动并发音,反复发“k”,“a”音。

2.1.4 咽部训练 (1)咽部冷刺激 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舌咽后壁,然后让患者做空咽动作,每日2次,每次30分钟。(2)吸吮及喉上抬训练 让患者将戴胶套的手指放入口中模仿吸吮动作,反复练习。喉上抬训练让患者低头抬高舌后部,做到吞咽动作或将喉头向上推拉,促进吞咽。(3)闭锁声门练习 患者双手压住桌面或墙壁的同时,练声发“啊”,以训练声带闭合,可有效防止误咽。(4)声门上吞咽 让患者充分吸气憋气,进行吞咽运动,其后呼气,最后用力咳嗽等一连串训练,排出喉头周围残存的食物。

2.1.5 进食训练 (1)进食的 能坐起取坐位,不能坐起取半卧位,30-60度。(2)食物的形态 根据吞咽困难程度选择不同食物,流食易吞咽,固体食物较难,米类不易吸入气管,胶冻食物易吞咽不易吸入气管,因此,可按以上4类食物依次训练。同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温度适宜,因为冷刺激可有效强化吞咽反射。(3)食物的口量 应先以少量试之,然后再酌量增加,偏瘫患者由健侧喂食,待完全吞咽后再送入食物。对能咀嚼而舌不能将食物送入口腔深处者,用汤勺将食物送至舌根处,便于患者的吞咽。

2.2 评价方法:护理一月后根据吞咽功能恢复状况及洼田氏试验[3]对康复护理疗效进行评价。洼田氏试验时,患者取坐位,在常温下饮水30ml,5s内1次饮尽,无呛咳为Ⅰ级(正常);>5s,1次饮尽,无呛咳或分2次以上饮尽,无呛咳为Ⅱ级(可疑);能1次饮尽,但有呛咳为Ⅲ级(轻度异常);分2次以上饮尽,且有呛咳为Ⅳ级(中度异常);常呛咳,难以饮尽为Ⅴ级(重度异常)。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饮水试验提高1~2级,营养状况良好为显效;吞咽功能改善不明显或无变化,饮水试验无变化为无效

4 讨论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不论是真性球麻痹,还是假性球麻痹,均会引起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窒息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康复训练,并且严格遵守饮食的注意事项,将大大降低患者的误吸、窒息的危险,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使绝大多数患者能自主进食,保证了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谢娟 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07,6(3):31-32

篇4

【关键词】脑卒中 针刺 康复训练 吞咽功能障碍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具有高发性、高病死率、高残障性的特点,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为食物从口、咽、食管至胃的过程中出现异常,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营养摄取、疾病康复及生存质量。患者常因误吸而致呼吸道阻塞、吸入性肺炎,或因进食不足出现营养不良、脱水等各种并发症,进而导致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和生活质量下降,直接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脑卒中的康复。笔者采取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将以上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56~72岁,平均61.5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50~75岁,平均63.8岁。

1.2 纳入标准:①脑卒中患者;②全部病例经头颅MRI/CT检查确诊;③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④全部病例诊断明确,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⑤全部病例吞咽障碍诊断明确。

1.3 排除标准:①昏迷;②严重认知及视听功能障碍者; ③不能配合检查和治疗者;④并发心肌梗塞或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⑤对针刺有严重晕针者。

1.4 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项针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单纯吞咽功能训练治疗。

1.4.1 项针疗法:取穴:选取风府、风池、翳明、廉泉、外金津、玉液。操作:患者取坐位,选用40mm×50mm毫针,以75%酒精常规消毒后,取项部双侧风池、翳明,刺入约1~1.5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100转/分钟捻转手法各约15s,留针30min,期间行针3次后出针;再取颈部廉泉、外金津、玉液,用60mm长针向舌根方向刺入约1.5寸;上述各穴均需快速捻转行针15s后出针,出针后压迫针孔。每日1次,6次后休息1天,两周为1疗程。

1.4.2 吞咽康复训练方法:①口腔、咽喉部冷刺激与空吞咽:用手指轻按患者口唇、颊部,将压舌板缠纱布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浸泡片刻刺激咽腭弓处并做空吞咽动作,每天2次,每次约10min;②舌体操:让患者将舌伸出,然后做左右运动摆向口角,再用舌尖舔上下唇,最后舌向上按压硬腭,每天2次,每次约10min;③摄食训练:进食为30~60°仰卧位+颈前屈位,调整食物为半糊状食糜团一口吞咽,患者神智清楚时进行训练,每天2次,每次约10min。

1.5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日本洼田俊夫的饮水试验,让患者喝下两三口一茶匙水,如无问题,以药杯盛30ml温水递给坐着的患者,让其像平常一样喝下,观察患者的饮水经过。

Ⅰ级 一次喝完,无噎呛。

Ⅱ级 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噎呛。

Ⅲ级 一次喝完,但有噎呛。

Ⅳ级 分两次以上喝完,且有噎呛。

Ⅴ级 常常噎呛,难以全部喝完。

Ⅰ级,5s内为正常,Ⅰ级5s以上和Ⅱ级为可疑,Ⅲ级、Ⅳ级、Ⅴ级为异常。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疗效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卒中是造成吞咽功能障碍的首要病因,脑卒中所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主要由于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导致真性延髓麻痹和双侧大脑皮质或皮质脑干束损害导致假性延髓麻痹,临床上以假性延髓麻痹更为常见。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目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针刺疗法可解除脑血管痉挛,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和神经细胞活化,增强病损组织周边细胞的代偿功能,对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而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细胞的恢复。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或抑制异常的反射,协调吞咽肌肉的运动功能,可防止咽下肌群发生废用性肌肉萎缩,加强舌肌、咀嚼肌的按摩与运动,提高吞咽反射的灵活性,有利于吞咽功能障碍的好转。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

参 考 文 献

[1]大西幸子,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摄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2.

篇5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早期康复综合训练

众所周知我国系脑卒中大国,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的特点,由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发生率国内报道高达62.5%[1],国外文献报道数字亦十分惊人,高达37%―78%。吞咽功能障碍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焦虑及抑郁、吸入性肺部感染,甚至误咽窒息导致死亡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整体康复水平,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家庭医疗支出。因此,尽早康复干预,努力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以更好的预防并发症,从而提高整体康复水平,节约医疗开支,增加社会效益有重要临床意义。本院对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患者积极实施早期康复综合训练,效果较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发病早期即入住我院的脑血管意外且因此导致吞咽障碍的患者112例,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并经临床影像学CT/MRI确诊。按发病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康复组和治疗组各56例。入选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伴发疾病积分及既往慢性病史史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2组无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2组均采用正规的药物治疗,康复组增加针对吞咽障碍的早期康复综合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训练、摄食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1.2.1临床组仅采取正规药物治疗依据脑血管病分型参照中国卒中指南予个体化治疗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脑保护,防并发症等常规药物处理。

1.2.2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综合训练,具体如下:

(1)基础训练,每日3次,每次30-45分钟,于早、中、晚饭前进行:主要包括感官刺激和颜面部功能训练。前者分为a.触觉刺激:统一应用压舌板(接触患者端缠绕无菌纱布)对患者口腔内壁及舌部进行摩擦和拍打b.咽部冷刺激:以无菌棉签蘸取冰水(冻冰+水),反复轻刺激患者的软腭、舌根和咽后壁,期间嘱患者努力完成主动空咽动作。C.味觉刺激:统一应用食醋糖水,以棉棒蘸取反复刺激舌部味蕾丰富处。后者分为a.屏气-发声训练:屏气后发“哈或啊”声,以训练声门的闭锁功能和软腭清除咽部残留食物的功能。b.舌肌、咀嚼肌运动:舌前伸、后缩,左右转动,舌尖抵齿,上下左右来回转动,闭口作叩齿及咀嚼20次。以上训练分别。C.喉上抬训练:坐位下低头,做主动空吞咽动作。

(2)摄食训练:当达到日本学者才藤分级[2](吞咽功能分级;7级:正常范围,6级:轻度问题,5级:口腔问题,4级:机会误咽,3级:水的误咽,2级:食物误咽,1级:唾液误咽。)4~6级吞咽功能障碍时开始进行。a.食物准备时注意食物性状要求根据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及阶段进行选择,并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B.充分取得患者积极配合下进行,应用量匙和注射器帮助,严格把握每次入口量和每次进食总量,由少到多,由易到难,从每口(3~4ml)尝试,以后酌量增加,至每口20ml左右。C.注意进食,能坐起者取坐位,无法坐起者取30°半仰卧位、头偏向健侧,两种均建议颈部微向前屈,以防咽相障碍导致的食物反流和误吸。因舌肌无力造成口腔相吞咽障碍者可用汤匙喂食,务必将食物送至近舌根处,以利患者吞咽。当患者吞咽完毕,口腔内必须确认无残留食物时可继续喂食。

(3)神经-肌肉电刺激 采用 Vitalstim5900美国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固定电极,选择双向方波,设置波宽700ms、波幅0~25mA,,收缩模式,每次20min,每日3次。

1.3评定标准

1.3.1 洼田俊夫饮水实验 患者取端坐位,饮下30ml温水。Ⅰ级: 1次咽下,无呛咳;Ⅱ级:分2次以上饮下,无呛咳;Ⅲ级:1次咽下,但有呛咳;Ⅳ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Ⅴ级:屡屡发生呛咳,无法全部咽下。

1.3.2 疗效评价 分3次进行,评价时间分别为: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满2周,康复治疗满4周。评定结果分为(1)疗效显著: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洼田俊夫饮水试验提高1~2级,营养状况良好,无并发症;(2)有效:吞咽功能有改善,洼田俊夫饮水试验提高1级,营养状况一般;(3)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洼田俊夫饮水试验无变化或在Ⅳ级以上。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所有数据进行t检验和x2检验

3 讨论

民以食为天,吞咽动作是完成进食的基本保证,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对于大量脑血管意外患者来说却十分困难。脑血管意外导致大脑的神经传导束功能受损,引起支配咽、喉、舌肌的运动功能发生障碍,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开始时间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从而使食物不能完成从口腔运送到胃的过程。通过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有效地重组脑组织残余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留下的备用通路)[3]的功能,即脑细胞功能重组和再建。其中吞咽基础训练能使吞咽反射得到强化,避免了咽下肌群出现废用性肌肉萎缩,摄食训练能解除患者对鼻饲和肠外营养的依赖,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可以通过对外周运动神经的刺激来造成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动作电位发放,完成肌肉收缩,达到强化瘫痪肌肉的目的,帮助患者恢复对吞咽运功过程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加吞咽运动的协调性,并能对中枢产生反射性刺激,帮助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外周神经的易化能力。通过早期康复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4]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吞咽障碍,减轻经口进食的心理恐惧,增强生存信心,降低对鼻饲的依赖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整体康复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降低了家庭医疗支出。

参考文献:

[1] 孙伟平. 11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标准吞咽功能评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6, 12: 282-284.

[2] 才藤荣一, 主编. 摄食-吞咽リハビリテ―ションマニエアル. 日本: 医学书院, 1996, 52.

篇6

【摘要】目的 探讨对脑梗死患者有吞咽困难者进行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其138例脑梗死且伴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在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其吞咽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康复训练组总有效率8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梗死 吞咽困难 康复训练

脑梗死患者伴吞咽困难若不经及时有效、积极的治疗,可造成患者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有生命危险[1]。因而在脑梗死患者病情相对平稳后,要对患者的吞咽困难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进行吞咽康复训练是患者尽早恢复吞咽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2006年7月~2009年12月我院对138例脑梗死且伴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8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77例,女性61例,年龄63岁~86岁,平均为71.2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确诊为脑梗死,无1例存在意识障碍、咽喉病变及口腔溃疡,均不需要鼻饲导管喂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71例、对照组6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吞咽困难程度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收治入院后,均进行脑梗死常规治疗。康复训练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2.1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训练发音:从单音单字开始训练,每一个音节发育3次,每天进行3遍。 (2)训练屏气发声:要求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撑于椅面并推压,屏气,突然松手。此时由于屏气时胸廓相对固定,突然松手后声门打开,进行呼气,从而训练了声门闭锁功能,并提高软腭肌力,并且有利于停留于咽部的残留食物的排出。(3)训练吸吮:病人在食指上戴上塑胶指套并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并用力将指套吸入口中。(4)训练喉抬高:将患者手指放于训练人员的甲状软骨上缘。训练者做吞咽动作,让患者感觉到甲状软骨向上运动。并让患者将自己的手指放于甲状软骨上通过镜子模仿训练者吞咽。当患者掌握后,指导其同时进行吸吮和喉抬高动作,并逐步将这两个动作连贯起来。(5)冷感觉刺激训练:将蘸有少量冰冻水的棉签碰触患者软腭、舌根、咽后壁,并叮嘱患者在刺激同时进行吞咽动作。(6)训练咳嗽:鼓励患者尽力咳嗽,从而排除气管内异物。所有训练进行2周后且吞咽功能明显好转时,再进行训练摄食。

1.2.2摄食功能康复训练 进食前让患者处于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的情绪当中,患者可以取坐直位,坐不稳时可借助靠背架。也可取头前倾45度。该能使患者在进食时,食物由患者健侧咽部直接进入食道,也可将患者头部向瘫痪侧倾斜90度,从而使扩大患者健侧咽部,食物能更好的进入食道。必须注意的是,进食前要叮嘱患者充分吸气,但在吞咽前、吞咽时要憋住气,闭上双唇、封闭喉部后,再让患者吞咽且吞咽后咳嗽一下,从而有利于肺中气体排出的同时也有利于喷出停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刚开始摄食时每一口量通常在3~4ml左右,逐步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增加到15ml左右。并且患者的饮食要从流质到半流质,再逐步至普食。

1.2.3 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的头一天和第30天评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判定标准主要参考洼田氏饮水试验[2]。痊愈即患者吞咽困难消失且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能不呛一次性喝下30ml温开水。有效即患者吞咽困难有所改善,但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患者需分2次不呛饮下30ml温开水)。无效即患者吞咽困难改善不很明显,且饮水试验评定为3级以上(患者吞咽时有呛咳)。

1.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得资料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吞咽困难临床疗效比较

康复训练组总有效例数为59例,总有效率83.10%;对照组总有效例数35例,总有效率为52.24。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

康复训练组发生吸入性肺炎者3例,发生率为4.23%;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者8例,发生率为11.94%。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97,P

3讨论

脑梗死主要指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流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脑软化。当脑梗死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时,通常会出现视物不清、吞咽困难、呛咳等[3]。其中吞咽障碍通常导致患者易将水或食物误吸入气管而引起肺部感染如吸入性肺炎等。该类患者通常因为害怕呛咳而减少或拒绝水、食物或药物等的摄入,从而造成严重营养不良,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4]。因而,及早有效的加强患者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尽早恢复其自主吞咽能力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中康复训练组总有效例数对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德祥,陈俊芳.脑血管病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J].中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lO

[2]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5

[3]刘青峰等主编.常见老年病诊治与保健[M].北京:人民军医出

版社, 2003.

[4]韩晓微,王桂静,林桂英,等.脑血管病吞咽障碍的护理[J].中国

篇7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综合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3.32 R255.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0-1015-02

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51%~73%。吞咽障碍会对病人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如口腔内食物不能顺利进入食道而经气管误吸入肺,引发反复肺部感染,甚至发生窒息。吞咽障碍常造成电解质紊乱、脱水及营养不良等病症,影响卒中病人的康复,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及病人死亡率明显增高。现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综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中的作用与疗效,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选自2004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MRI)证实,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入选标准:①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②无严重认知障碍,能理解执行治疗人员的基本指令;③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共人选86例。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死74例;基底核及内囊病变引起的假性球麻痹78例,脑干病变引起的真性球麻痹8例;男58例,女28例;年龄48岁~81岁;病程21 d~60 d,平均28.3 d。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与治疗组(42例)。两组性别、年龄、吞咽障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评价与诊断 通过问诊及主诉,在掌握基本资料的基础上,仔细观察病人进食情况,作出评价与诊断,或做X线造影检查,30%~40%的吞咽障碍无呛咳。目前常用饮水筛选实验与洼田氏饮水试验两种方法评定。

1.3 康复训练方法

1.3.1 基础训练 通过反射刺激(如快速轻微叩击、按摩、冰块刺激、震动、持久的牵张、挤压以及抗阻力的运动等)恢复吞咽功能,改进口部、面部肌肉及舌肌、喉肌的随意运动能力,刺激或激活咽部肌肉的收缩,强化吞咽反射。包括口、面、颌和舌肌群的运动、呼吸功能、发音、喉上提、内收、吞咽功能训练。

1.3.2 直接训练 进食时的正确、食物形态、用量及综合训练,逐步恢复自行进食能力。

1.3.3 补偿技术 手法诱发吞咽反射,可用于口腔中含有食物但不能产生吞咽运动的病人。空吞咽、交替吞咽及点头吞咽,既可诱发吞咽反射,也能除去滞留在口腔及咽部的食物。头部姿势的改变,可关闭气道,并可利用重力使食物沿健侧转移到咽部,有利于吞咽。

1.3.4 呛咳的处理

1.3.5 心理治疗 吞咽障碍的病人常合并肢体、语言及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往往更为严重的影响病人的康复。病人表现为抑郁。焦虑、对生活失去信心,因而对各种治疗都缺乏主动性,特别是对康复训练不合作。要首先解除病人自卑心理,积极的疏导、安慰和关心病人,消除不良心理;生活上给予帮助,增强信心,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1.3.6 针灸治疗 针刺翳风、完骨、翳明、天容、天突、地仓、颊车、水沟、承浆、下关、风府、人迎、廉泉、百劳等。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吞咽功能基本恢复,能正常进食;好转:吞咽功能改善,可顺利进流质饮食;无效:吞咽功能改善不明显,仍需鼻饲。

1.5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软件,检验方法采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康复疗效的比较(见表1)

2.2 治疗组洼田氏饮水试验的比较(见表2)

3 讨 论

吞咽是一种需要有良好的口腔、咽、喉和食管功能协调的反射性动作。吞咽过程的协调一致受制于脑干的吞咽中枢。而脑卒中病人的吞咽障碍主要是随意性舌运动开始时间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主要见于延髓麻痹和假性延髓病人,单侧皮质脑干束受损者也可出现一过性的吞咽障碍。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病人中,中重度者占1/3,而其中又有1/3未经及时治疗,后变为后遗症。

篇8

方法:将7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及康复训练)和观察组(单纯康复训练),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对照组为63.2%,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结论:针刺及康复训练相结合疗效显著且安全。

关键词:针刺康复训练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38-01

假性球麻痹,又称假性延髓麻痹,常继发于脑动脉硬化,系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所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受延髓支配的肌肉瘫痪或不全瘫痪,软腭,咽喉,舌肌活动困难,吞咽构音困难或不能。其中吞咽障碍危害性最大,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笔者自2009年以来以针刺与康复训练结合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有着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1年4月期间住院脑卒中患者76例,入院后随机分为针刺与康复训练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纯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各38例,两组之间一般情况相似,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诊断分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两组病例观察期间无死亡、无中途退出病例。

2纳入标准

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临床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软腭反射及咽反射消失或减弱,意识清楚,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延髓及咽部肌群病变,2患有其他严重的躯体疾病,3并发失语及认知障碍。

3治疗方法

3.1治疗组。

3.1.1针刺治疗。主穴:风池,哑门,完骨,廉泉,金津,玉液;配穴:风痰阻络加用丰隆,合谷;气虚血瘀加用气海,血海,足三里;肝阳上亢加用太冲,太溪。

刺法:患者取坐位,取0.35×50mm毫针,常规消毒后,取项部双侧风池,哑门,完骨,刺入约1~1.5寸,针尖朝向内下方,行平补平泻捻转行针,得气后留针30min,廉泉,金津,玉液行针得气后即刻出针,其余配穴常规针刺留针30min,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前及治疗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1.2康复训练。由经过培训的专业康复人员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进行颈部放松,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训练,呼吸训练,咳嗽训练,寒冷刺激训练,门德尔松手法进行间接训练,并给与密度均一,有适当黏性,不易松散,容易吞咽的食物进行直接进食训练。[2]

3.2评定方法。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日本洼田氏饮水试验[3]评定。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取坐位,饮30ml温水,观察饮水过程,并将吞咽困难分为5级;1级:能顺利地一口咽下(5s),计1分;2级:能1次饮完,但超过5s;或分2次以上,能不呛咽下,计2分;3级:能1次咽下,偶有呛咳,计3分;4级:分2级以上咽下,也有呛咳,计4分;5级:屡屡呛咳,全量咽下困难,计5分。

3.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吞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饮水试验评定达到1级;显效:吞咽障碍症状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达到2级;有效:吞咽障碍症状有所改善,饮水试验评定由4-5级达到3级;无效:吞咽障碍无改善,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下。

4结果

具体见表2。

5讨论

假性球麻痹属祖国医学中风,中脏腑范畴,从症状上属于“瘖痱”“喉痹”等,《金贵要略-中风历节病》载有,“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精血不能上荣髓窍,加上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风火痰瘀阻髓,阳气不达,窍阻神匿,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其病因病机为本虚表实。现代医学认为,假性球麻痹是双侧皮质或皮质脑干束损伤所致,经大脑皮质调节的反射弧被破坏,形成皮质下反射,即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释放的体征,根据针刺腧穴“近部取穴”原则,结合现代医学腧穴解剖和吞咽反射活动的原理,针刺风池,完骨,廉泉可以改善椎动脉及颈内动脉血液循环[4],可直接调整脑部舌下神经,迷走神经所连接的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的功能[5],同时又可通过刺激迷走,舌咽,舌下神经反射到上运动神经元,促使病变的上运动神经元功能的恢复,从而使吞咽及语言功能得以恢复。金津玉液可疏通局部经气,可显著改善舌后坠及舌的活动部。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是早已证明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现代医学认为中枢神经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组能力和可塑性,通过吞咽和摄食训练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建立起新的运动投射区,并逐渐具备发放运动神经的功能,从而恢复受损肌肉运动功能,最大限度发挥脑的可塑性,加速吞咽相关肌肉的恢复,使吞咽功能得以改善。

通过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表明了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方面有明显优势,体现了传统针刺疗法与现代康复相结合这一先进的康复理念,国外已经把“针灸治疗与功能训练”称为新趋热疗法,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且安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显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并发症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病人临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26):381-383

[2]大西幸子,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61-69

[3]何静杰.吞咽障碍的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3):189-190

篇9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综合康复训练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213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据调查, 大约有30%~70%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吞咽障碍并发症[1]。本次研究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应用常规内科治疗+综合康复锻炼, 取得显著成效,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8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按治疗方式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4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25例, 年龄56~82岁, 平均年龄(65.9±11.4)岁;对照组中男22例, 女22例, 年龄55~85岁, 平均年龄(66.3±12.5)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脱水、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心理指导、病情观察、并发症处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训练, 主要内容为:①基础训练。让患者对着镜子反复进行口唇的闭锁训练, 缩唇、吹气、发音。a.进行下颌运动训练。在日常生活中多张口, 使得下颌松弛并向两侧运动。b.进行舌训练。将冰棉棒逐步刺激软腭、腭弓、舌根以及咽后壁, 边刺激边做吞咽训练, 每次做10 min左右, 每日早中晚各做1组训练。c.进行呼吸道训练。指导患者深呼吸、憋气并咳出, 提高患者的咳出能力以及预防误吞现象。同时让患者努力咳嗽, 尽量将气道中异物咳出来, 改善吞咽功能[2]。②进食训练。让患者采取端坐位, 若无法坐起的患者则将床头抬高30°, 取仰卧位, 并指导患者将头部前倾, 选用较小的表浅汤匙, 在汤匙入口后先在舌前的1/3处稍微向下后压, 让食物顺利从健侧嘴角入口, 进食速度稍慢, 每餐进食时间控制在45 min左右。进食完后让患者继续保持现有约15 min, 预防食物反流。③代偿训练。让患者取一定, 改变咽喉部的形态。通过改变食物入口的方式和方向来减轻患者的吞咽障碍, 逐步提高吞咽效率以及减少误吸。如:让患者进行反复吞咽、侧卧位吞咽、用力吞咽等训练。④声带训练。让患者深呼吸, 屏住呼吸, 然后用力吞咽, 接着自主用力咳嗽;还可以做吹哨子运动, 先深呼吸然后吹哨子, 重复进行10次。通过反复的训练增加声门闭锁[3]。

1. 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的吞咽障碍消失, 且进行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有效:吞咽障碍得到明显改善且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无效:吞咽障碍未缓解或加重, 饮水试验评定为3级。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19例, 有效21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0.91%,

对照组治愈13例, 有效18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70.4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42, P

3 讨论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其给患者的心理带来极大痛苦, 患者无法正常进食, 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且吞咽障碍使得患者容易出现误吸现象, 进而容易引起肺部感染, 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吞咽障碍是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受损引起, 一般中枢神经受损后无法修复, 但是经过长久的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在受损后还能进行一定的重组和可塑, 只要神经元未彻底受损, 那么其轴索、树突、突触就可以发芽再生和重组[4]。

根据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发病机理, 对患者采取综合康复训练, 通过对口、唇、舌、颊部等构音器官进行反复的功能康复锻炼, 逐渐增强口腔的自主运动能力以及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能力, 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在康复训练的时间上, WHO推荐当患者生命体征恢复稳定且神经系统症状停止发展48 h后开始进行早期综合性康复训练, 此时患者不存在意识障碍, 能严格遵照护理人员的指导进行各个功能锻炼, 逐步恢复吞咽功能[5]。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出现吞咽障碍后, 其心理发生较大变化, 大多数患者会产生焦躁、绝望等心理, 护士则在综合康复锻炼前给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产生的原因给予心理疏导, 让患者认识到吞咽障碍只是暂时的, 通过循序渐进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很快就能恢复正常, 以本院成功的病例鼓励患者, 还可邀请本院最近收治的已康复的吞咽障碍患者来给现身说法,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使其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康复训练。

在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综合康复训练, 从基础训练、进食训练、代偿训练、康复训练几个角度开展康复训练, 结果显示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在脑卒中吞咽障碍中应用综合康复训练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诗丹, 陈启波, 李荣祝, 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6): 569-573.

[2] 安晓蕾, 郭亮军, 李彦梅, 等.针灸电刺激康复训练结合因时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山西医药杂志, 2015(18):2190-2193.

[3] 廖喜琳, 钟美容, 蔡超群, 等.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及预见性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8):2036-2038.

[4] 施加林, 鲁俊玲.吞咽言语诊疗仪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临床内科杂志, 2014, 31(1):62.

篇10

【关键词】康复训练;急性脑梗死;吞咽困难;针灸

吞咽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由于脑卒中而引起的并发症。统计资料显示部分患者吞咽障碍仅是一过性的,不会持续很久,但是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这样可以影响患者的摄食从而导致营养不良,还可能导致更严重并发症是吸入性肺炎,这直接加大了患者死亡的风险,对患者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说,对于患有这种障碍的患者早期进行干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次研究就是本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宗旨进行的,我们采用早期康复训练加针灸联合治疗脑梗后遗的吞咽障碍比其它单纯一种方法的疗效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的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后遗留有吞咽困难的69例患者进行此次的实验。所有的病例都进行MRI或是CT检查。其中男性35例,女性34例,年龄区间在40-77岁,平均年龄为57岁。把他们随机分为三组,A组为康复训练加针灸治疗,B组为康复训练,C组为针灸治疗,三组均为23人。三组患者在患病情况,轻重,性别比例等方面都具有可比性。而且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本实验采用双盲法进行,且69例患者都对此实验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评价方法、评价准则吞咽困难的程度用洼田饮水试验[1]评定。患者取坐位,饮30ml温水,观察患者反映,记录数据。患者治疗前后都进行评定,进行疗效的对比。疗效判定标准:痊愈〔吞咽困难症状消失〕,有效〔吞咽困难症状改善〕,无效〔吞咽困难症状改善不明显〕。

1.2.2康复训练的方法B组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医生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每次30分钟,每天两次,连续训练2周。方法有加强口面部肌群运动,咽部冷刺激训练、空吞咽,加强吮吸和喉部抬高训练等等,这是间接方法。直接方法是让患者直接从流食慢慢过渡到固体食物。在食用食物时要患者以45度角仰卧,患侧肩部垫起。用小勺喂患者。C组进行针灸治疗,选取适宜的穴位(舌三针,地仓,颊车,下关等等)由针灸师进行针灸。每次进行30分钟,一天一次,连续进行两星期。A组运用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和AB组相同。

1.3统计学分析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饮水试验及效果评价用秩和检验,以p

3讨论

脑卒中患者的颅脑损害严重或者是有脑干病变常常会出现吞咽困难并有构音障碍。正常的吞咽过程包括有口腔期,咽期,食管期。任何一期出现问题都能影响到患者的饮食。因此有许多的吞咽困难的患者由于呛咳而拒绝进食引起了脱水,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消瘦等。若是把食物误吸到气管里,就会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的话可以导致窒息。这种后遗症的致伤致残率都是非常高的。这种情况要是积极早期治疗,大于三分之二的患者吞咽功能可以恢复,若是错过了最佳时机,吞咽功能将不能恢复,使患者不得不用鼻饲进食,同时更是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所以,及早有效地进行吞咽困难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是至关重要的。

在第四版康复医学上介绍的常用治疗方法是①唇、舌、颜面肌和颈部屈肌的主动运动和肌力训练;②一般先用糊状或是胶状食物进行训练;③进食时多主张采取坐位,颈部稍前屈易引起咽反射;④软腭冰刺激有助于咽反射的恢复;⑤咽下食物练习呼气或咳嗽有助于预防勿咽;⑥构音器官的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吞咽功能。这是常规的康复治疗。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急性脑梗死后所遗留下的吞咽困难障碍的治疗没有比较系统的处理方法。而还是有大多数的学者主张用联合的系统的方法进行治疗。在作者此项对比试验中,所用这三种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的吞咽困难症,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与分析哪种方法最优,哪种最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通过本试验,得出通过康复训练,针灸,以上两种方法联合治疗三组的患者功能都有所恢复。而尤其是联合治疗组的患者各方面功能都高于其他两组。本次研究还发现,针灸加康复训练的患者起效快,即使是患病时间比较长的患者也有效果。两种治疗方法创造性的联合使用,互相配合,各有其特点,从而各自发挥其功能,最终共同促进患者的中枢系统的恢复。

参考文献

篇11

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60例,综合康复组采用吞咽手法治疗加吞咽治疗仪治疗,功能训练组采用吞咽手法训练。

结果:治疗14天后综合康复组较功能训练组在吞咽功能方面有显著差异(P

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显著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恢复,值得在综合医院进行。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综合康复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97-02

2010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对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人资料。120例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且均有头部MR检查确定脑部病变部位,主诉都有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45例。脑出血52例,脑梗死68例。都是首次发病患者,其中,根据头部MR定位,假性球麻痹患者89例,真性球麻痹患者31例,病人都是意识清楚、配合检查和治疗。两组患者情况经统计学分析有可

1.2方法。

1.2.1将120例病人随机分成综合康复组、功能训练组,每组各有60例患者。两组病人均应用脑卒中治疗指南用药。都在病情平稳后48小时进行康复训练,功能训练组病人在康复治疗中主要采用康复治疗师一对一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口腔周围的肌肉的运动训练如口唇闭锁、下颌开合、舌部运动等,最主要的是冰刺激法,用冰过的棉棒接触以前腭弓为中心的部位,包括后腭弓、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康复训练时间为每天45分钟。治疗14天为一疗程。综合康复组采用治疗师康复训练的同时加上吞咽治疗仪治疗。应用德国菲兹曼公司生产的吞咽言语治疗仪治疗,治疗方法是红色电极放在第七颈椎处,蓝色电极放在颌下及环状软骨之间,用带子固定好极片,然后启动仪器开始诊断,先采用方波脉冲刺激后得到一个数值A,采用三角形波脉冲刺激又得到一个数值B,通过公式α=B/A得到α的准确值,推断出脑卒中患者吞咽肌群损伤的程度,然后根据菜单选择低频刺激,刺激时间为1S,休息时间为3S,电流强度因人而宜,以患者适应并能看到患者有吞咽动作为佳。临床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日一次,14天为一疗程。

1.2.2评定方法。采用日本洼田俊夫饮水试验:让患者喝下一茶勺水,如无问题,以杯子盛30ml温水递给坐着的病人,让其“想平常一样喝下”观察病人的饮水过程,并记录所用的时间、简况、细节。Ⅰ级:可一次喝完,无噎呛;Ⅱ级:分两次以上喝完,无噎呛;Ⅲ级:能一次喝完,有噎呛;Ⅳ级:分两次以上喝,且有噎呛;Ⅴ级:常常呛住,难以全部喝完。[2]以上评价均为同一医师进行。

1.2.3治疗效果判断标准。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评定Ⅰ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Ⅱ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Ⅲ级以上。

1.3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治疗结果:综合康复组和功能训练组治疗结果如下表。

3讨论

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很常见,合并吞咽障碍的病人容易出现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脱水等,继而导致预后不良,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所以,早期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可以使患者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3]。吞咽功能训练根据神经促通技术和神经可塑性理论,对构音器官的训练,通过让其得到主动和被动运动,促进吞咽和构音器官的血液循环和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吞咽言语治疗仪通过输出电流,对喉返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与吞咽有关的神经进行刺激,缓解神经元麻痹,促进损伤的神经肌肉复苏,从而加强了参与吞咽肌肉的运动,改善了废用性肌萎缩,加强了肌肉的功能,改善咽部血流,实现了吞咽反射弧的恢复和重建。本组研究表明,应用综合康复和功能训练两种方法进行康复治疗14天后,以综合康复的治疗有效率高,2组方法的康复治疗前两组的吞咽障碍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康复治疗14天后综合康复组的吞咽障碍的改善优于功能训练组。所以,吞咽言语治疗仪加上每日的康复训练,疗效显著,患者容易接受,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患者可以早日康复出院,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此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篇12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训练,健康教育,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DOI:10.3969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复发率都很高。大多数遗留功能活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可以使其更好地回归,融入家庭和社会中。为了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我们对1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卒中病房住院患者192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2〕>8分。随机分为神经科常规护理治疗组96例(简称对照组)和康复护理治疗组96例(简称康复组)。其中脑梗死120例,脑出血72例。肢体偏瘫102例,吞咽困难62例,失语28例。康复组男69例,女27例,年龄52―79岁,平均68.26±10.41岁。对照组男69例,女27例,年龄54―79岁,平均66.25±10.42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伴发疾病及既往史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1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健康教育、心理干预、饮食指导及用药指导等方法。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采用改良Bather指标〔3〕评分。康复训练前后用Bather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性。

1.3统计学处理:应用计算机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所得数据采用表示,以P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Bather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Bather指数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其改善幅度

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 健康教育与康复护理

3.1健康教育:告知病人及家属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开始时间,疾病知识,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日常生活照顾,康复期间目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患者及家属的如何配合。对患者指导,指导卧、坐、行、挪动及活动的正确姿势,指导练习发音,进行语言训练,各种翻身法,各关节被动活动方式,床上动作训练、床边训练、吞咽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运动(ADL)训练、自我管理日记等。评估并记录各项功能情况,对家属(陪护)指导,采用说话、看宣传图片等方式对家属进行脑血管病的基础知识、康复知识等健康教育,鼓励家属主动参与患者康复训练,协助患者做被动、主动活动〔4〕。

3.2心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由于突然出现偏瘫、言语不清,生活不能自理,影响了工作和日常生活,感到康复无望,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情绪低落、绝望、依赖等〔5〕。有的出现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等情绪。根据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干预,干预时间20-30分/次,支持性心理疗法,鼓励安慰患者,督促患者训练,在自我护理中消除“无能”心理。树立康复的信心和希望。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参与患者的功能锻炼和各种康复娱乐活动,使患者感受亲情,增强正性情感。

3.3 康复训练:一般而言,无论是对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要在72小时内开始进行康复治疗〔6〕。康复医学角度分为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及步行期,肢体训练,语言训练,吞咽功能训练。

3.3.1卧床期:包括变换、良肢位维持及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变换的目的是防止褥疮产生及促进心肺功能;良肢位维持的目的是防止关节和肢体定形;被动关节活动的目的是防止关节痉挛、废用性萎缩。所有护理工作如帮助病人进食,测血压、脉搏都应在患侧进行,家属与病人交谈也应握住患侧手。各种良肢位的摆放 ,无论采取何种,都应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翻身前先对患肢进行按摩,活动各关节各部位,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活动,先采取患侧卧位,以增加患肢的知觉刺激,待患者能熟练翻身后,再患侧卧位靠健侧带动患肢起,坐。

3.3.2坐位期:逐步坐起、直到能保持90°坐位,此种训练有高颅压的头部损伤意义较大,可以促进脑脊液回流,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穿插ADL训练如进食,洗嗽,穿脱衣裤,修饰等训练;待坐姿持续30min后,开始训练站立。结合康复师的按摩,针灸,电疗。患侧肢体用Rool技术刺激温度、(冷热毛巾擦身)软毛刷刺激。

3.3.3离床期:包括基础训练、动作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目的为步行打基础。进行如厕和简单家务活动。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根据患者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制定康复计划,通过耐心引导鼓励和帮助,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巧,如解钮扣、穿脱衣裤、刷牙、持杯饮水、进食、如厕等。

3.3.4步行期:训练包括原地步行跨步训练,平行棒内步行训练,辅助下步行训练,拐杖步行。步行应用动作训练及独立行走训练〔7〕。

3.3.5语言训练:鼓励病人采取任何方式向医护人员或家属表达自己的需要。可借助卡片、笔、本、图片、表情或手势等提供简单而有效的双向沟通方式。尽量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回答“是”、“否”或点头、摇头示意。多与患者讲话并鼓励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吃”、“走”、“睡”,到“洗脸”、“喝水”、“梳头”、“刷牙”、“吃药”等发音练习。

3.3.6吞咽功能训练:脑卒中患者因意识障碍和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反射减弱而出现吞咽困难。我们用五味子冰棉签〔8〕冷刺激咽喉,以使吞咽功能恢复。一般用棉签浸入五味子液冰冻,每天三次,每次3分钟左右,看病人的耐受反应。每次用3-5根棉签,轻轻刺激患者的两侧咽后壁、舌根、软腭3点,训练吞咽反射功能。评估吞咽障碍的程度:观察病人能否自口进食,进食不同稠度食物的吞咽情况,饮水时有无呛咳,以及采用不同姿势技巧时的吞咽、进食效果(量和速度),评估有无营养障碍。患者端坐饮温开水30ml,观察所需吞咽时间和呛咳程度,即洼田氏饮水试验〔9〕来评估吞咽障碍程度。

4 讨论

早期康复治疗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第一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及社会工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10〕。现代康复医学强调了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改变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的观点。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使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尽可能达到协调和随意,提高生活自理程度。脑卒中患者ADL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康复组比对照组Bather指数明显提高,早期给予康复训练在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表明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干预后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董静,陶志芳,蔡桂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6,5(10).367-368.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83-617.

〔3〕周维全,孙启良.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7-68.

〔4〕寿棘,王芳,杨小燕.设立专职康复护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与康复,2011,4(10)282-286.

〔5〕夏娟芬,何瑞英,沈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2):135-136.

〔6〕,陈亚伟.卒中后患者康复“盲区”待除〔N〕.健康报,2011,6.28.2版.

〔7〕王印青,刘红.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实用心肺脑血管病杂志,2011,19(1)159-160.

〔8〕郑凤君,叶澄萍,王玉.五味子冰棉签咽部刺激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18例临床观察.齐鲁护理杂志,2009,15(5)86-87.

篇13

[关键词]早期康复; 脑梗死; 吞咽障碍

[中图分类号] R47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1-158-01

吞咽障碍是指当支配吞咽运动的神经、肌肉及口腔、咽、喉等处病变时可造成吞咽运动障碍,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对减少并发症是非常必要的。近2年来对112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系统化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患者112例,本组患者诊断符合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病人神志清,无语言理解障碍,伴有吞咽障碍。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岁;对照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2岁。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将吞咽能力进行分级[1]。2组在性别、年龄及吞咽障碍程度上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与标准

1.2.1 评定方法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患者端坐,喝下30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1级: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2级:分2次以上,但不呛咳地咽下;3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正常:1级,5s之内;可疑:1级,5s以上或2级;异常:3、4、5级。疗效判断标准: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饮水试验评定3级。

1.2.2 康复护理

1.2.2.1 心理护理

脑梗死患者多数因生活不能自理出现焦虑、自弃等情绪,因此护士应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知识,教会功能锻炼的方法,做好心理疏导,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2 基础护理 (1)舌肌、咀嚼肌运动先进行舌肌和咀嚼肌的按摩,再嘱患者张口,将舌尽力外伸并旋转,反复训练。(2)吞咽功能训练用棉棒蘸少许冰水,轻轻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做吞咽动作,寒冷刺激能有效强化吞咽反射,每次在进食之前进行。(3)构音训练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的程度并不一定等同,但往往并存,通过构音训练可以改善与吞咽有关器官的功能。

1.2.2.3进食训练(1)进食环境要安静,备好急救物品,以免呛咳。(2)进食时一般认为躯干与地面成45°或以上角度最安全。半卧位时,头稍前屈,或者取仰卧位躯干上抬30°,偏瘫侧肩部垫起,使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根运送,减少鼻腔返流及误吸[2],或取健侧卧位,通过重力作用使食物主要集中在健侧口腔。进食应视具体情况随时调整。(3)食物的形态:食物的形态应根据吞咽困难的程度,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来选择。(4)一口量[3]:即适于吞咽的每次摄食的入口量。患者一般先以少量(3-4ml)开始,然后酌情增加。(5)进餐前食物应让病人能看到、嗅到。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间数据采用x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程度比较,见表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康复情况比较

注: x2=11.646 ,P<0.01

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吞咽功能康复情况的显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篇14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吞咽困难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进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甚至误吸误咽,轻者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疾病康复,重者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因此早期康复护理,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急性卒中患者可检出约30%~65%伴有吞咽困难[2],还有报道57%~73%的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困难[3],我们按照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确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4],对34例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配合内科常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为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住院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共有34例,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岁。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CT检查证实;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吞咽障碍诊断明确,程度不等。

2 康复护理方法

康复训练利用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确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7级正常范围:没有摄食、吞咽问题,不需要康复治疗。6级轻度障碍:有摄食、吞咽障碍,咀嚼能力不充分,有必要制成饮食、调整食物大小,吞咽训练不是必需的。5级口腔问题:主要是准备期和口腔期的中度或重度障碍,对食物形态必须加工,饮食时间长,口腔内残留多,有必要对饮食给予指导和监察,应进行吞咽训练。4级机会吞咽:用一般的摄食方法可发生误咽,但采用一口量调整、姿势效果、吞咽代偿法(防止误咽的方法)等可达到防止水误咽的水平,需要就医和吞咽训练。3级水的误咽:可发生水的误咽,使用误咽防止法也不能控制,但改变食物形态有一定的效果,故需要选择食物,为保证水分的摄入可采取经口、经管并用的方法,应该接受康复训练。2级食物误咽:有误咽,改变食物的形态没有效果,为保证水、营养摄入应做胃造瘘,同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1级唾液误咽:唾液即可引起误咽,应做长期营养管理,吞咽训练困难。3级以下,以功能训练为主;3级以上,以摄食训练为主。

2.1 功能训练

2.1.1 偏瘫侧面部肌肉的训练:嘱患者吸气鼓腮使气体停留在面颊部,而后双侧交替鼓腮唇角上抬。饮食过程中训练用吸管吸较为粘稠的液体。增强面部肌肉力量,从而代偿功能缺损。

2.1.2 口唇闭合训练:(1)用自制冰棒擦拭刺激口唇,方向从嘴角擦向中间,刺激病人张口。(2)吸指训练:将手指洗净放入嘴中做吸允动作可以改善食物和水从口中漏出。

2.2 摄食训练 即实际进食训练:进食前要注意休息,因疲劳有增加误吸的危险。卧床患者,躯干上台30°仰卧位头向前屈,偏瘫侧以枕垫起;能坐起者,坐于桌边头稍向前倾,身体可倾向健侧30°。食物选择宜选择密度均一带一定粘性不易松散,一般先选用胶冻样食物,根据吞咽变化调整饮食,逐步过渡到糊状食物。入口量从3-4毫升/次逐步增加到10-15毫升/次。进食方法宜选择小而浅的勺,从健侧喂食尽量将食物送向舌根,以利吞咽。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反复作几次空吞咽,使食块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亦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极少量的水(1~2 ml)与食物交互吞咽。这样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吞咽过程中还可让患者头部分别向左、右侧方倾斜,做侧方吞咽,可除去隐窝部的残留食物。

2.3 摄食-吞咽障碍的综合训练: 吞咽障碍的患者仅有口腔和咽部的功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应进行综合训练,包括肌力训练、排痰法的指导、上肢配合进食的功能训练、食物的选择与调配,口腔护理、护士及家属的协助与监护方法等,凡是与摄食有关的细节都应该考虑在内。因此,我们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和患者家属密切配合,针对吞咽障碍障碍的不同程度分别侧重训练。

2.4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由于沟通障碍,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照顾,情绪常不稳定,烦躁、易怒、不易合作。要向患者尽可能讲清病情、治疗过程和转归,积极疏导,尽可能地争取患者的配合。因患者注意力常不集中,或集中注意时间很短,进餐时要注意减少环境中分散注意力的干扰因素,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宽松、安静的进餐环境,采用鼓励、暗示,以及简短、夸张的语言刺激,待注意力集中时,抓紧训练、进食。

3 讨论

住院脑卒中慢性期的患者约有6%~34%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其中30%能进行训练,但训练有效者只占67%,而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有效率可达到85%[5]。因此康复训练越早越好。吞咽的全过程分为3个时相,即口腔时相、咽时相、食管时相,重点要加强口腔和咽部的功能训练,当患者意识清楚,对听觉、视觉刺激的简单指令能作出正确反应如吸吮、咀嚼等,即可进入饮食治疗,通过康复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废用性萎缩,促进舌肌、咀嚼肌的运动,提高吞咽反射避免误吸,促进有效进食,预防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为肢体及各方面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本组34例患者通过心理疏导、分级训练,饮食状况均有明显改善,肯定了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恽晓平.吞咽障碍的评定.康复疗法评定学,2006,20(7):530.

[2]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涉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3.

[3]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