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范文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2 15:13: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艺术教育专业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艺术教育专业现状

篇1

1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教育对人类的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艺术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不仅能够给人以勇气和希望,同时也能够丰富人生经验,因此,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的教育。学前教育所面对的对象是幼儿,这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具有可塑性强、模仿力强的特点,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情感发展也较为迅速,因此,艺术教育的开展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为他们日后的发展能够打下良好基础。例如,音乐、舞蹈、绘画等,能够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使他们在展示自身才能的同时提升视听感觉和操作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也要求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由于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艺术审美能力,能够充分发挥观察力和引导力,积极发掘幼儿的艺术才能和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是关于学前教育的艺术教育一直存在一些认识问题,例如,将学前教育专业看作艺术特长,对理论性不做强调,一味地强调专业的艺术表现力,而忽视了教育特性。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我国对幼儿园教师的从业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对教师的师德、专业能力知识等进行了规定,其中提出了教师应具备艺术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学前教育将关注点转移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理念方面上来,而艺术能力只是作为教育的一个基础条件,艺术能力与教育能力并不能划等号。

2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2.1教育课程重技能轻教育

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学前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学前教育师资培养院校也在不断增加,学前教育逐渐成为热点专业。从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状况来看,培训层次也包含了研究生、本专科及中专等,此外,还有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中出现了学前教育专业。尽管培养机构性质、培养模式及理念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从中可以发现,除了个别院校对理论知识有所偏重外,大部分学前教育都更注重技能培训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教育,这种以突出特色教育的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学前教育的重要模式。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不明确,导致了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都各不相同,也导致了人才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培训机构,对于教师的培养十分松散,忽视了对学前教师的规范化培养,在课程设置中更倾向于技能培训,例如舞蹈、绘画等内容,而忽视了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这也导致了毕业生在实际教学中脱离了真正的教育轨道,与幼儿知识学习需要相背离。此外,还有一些幼儿园中由于教师个人文化素养较低,造成了学前教育质量低下,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在一些规范化的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中,虽然在技能与理论课程二者之间做了安排,但仍然存在着重技能轻教育的现象。这种现象使艺术教育更偏重于技能,而忽视了其审美理论学习。

2.2教师重实用轻理论

学前教育专业是全科教育,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了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术等学科,不同学科教师都应当具备应有的教育观念和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全科人才,而当前的学前教育显然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对于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来说,学前教育专业一般人数较少,而专任教师人数也不多,艺术教师人员相对不足。随着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而相应的师资问题却并没有解决,艺术教育课程也受到限制,教师一般采取聘请邻校教师的方式,这些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但教学经验不足,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重实用而轻理论。例如声乐、美术等课程,教师一般会先教几遍,再由学生反复练习,而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教幼儿做等问题却没有涉及,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较明显的效果,几节课下来,一般学生都能够学生一些歌曲或画画。在幼儿园招聘教师时首先也会从技能方面进行选拔,这种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是,学前教育专业是针对幼教一线的教师,而并不是培养演艺人员,学前教育专业的对象是幼儿,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起到拔苗助长的结果,而对幼儿艺术教育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影响幼儿对艺术学习的兴趣。

3学前教育问题分析

3.1定位不清

学前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当前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专业的教师,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与定位往往并没有从实际需求出发,而是从学校的特色发展等方面考虑,因此,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并没有足够重视。这样的教学理念之下,必然导致重技能轻理论的问题,因为技能更容易得到认可。在当前大部分的学前教育机构中,为了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都希望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因此,也导致了学前教育越来越倾向于技能化。

3.2学前教育专业与教师之间相脱节

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教师大多是艺术专业出身,他们有突出的艺术技能和表演经验,但是由于他们的专业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学前教育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忽视了学前教育的理念,而导致了过于偏重艺术技能教学,因此教出的学生也是技能突出,而教育欠缺。可以说,这样的教师只有突出的艺术能力,而并没有真正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与自身特点,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学前教学专业中的艺术教育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教师的重点在于让幼儿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教学方法和理论,教师能够真正深入到幼儿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与幼儿共同完成艺术的学习和表演,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塑造幼儿身心。

4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对策研究

4.1明确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例如重技能轻理论等。这样的教学课程过分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也容易造成学生对艺术表演较熟悉,而对如何引导幼儿掌握技巧,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却十分缺乏。只有不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逐渐转变艺术教育课程的重心,才能进一步明确教学定位,切实改变教育现状。

4.2丰富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特色是一专多能,尽管艺术技能不是艺术教育的必要前提,但是其对于个人的艺术修养仍有很大帮助。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外,运用更多的课余时间学习和掌握艺术技能。例如,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学习声乐、舞蹈等内容,同时也可以由专任教师参与活动,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促进幼儿教师的审美能力的发展。

4.3加强教师沟通

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专任教师而言,要充分了解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需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艺术教育规律有所掌握,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学前教育形成统一的整体,通过艺术技能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艺术教师还要通过教学渗透学前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于幼儿。

作者:安晓宁 王艳 单位:张家口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环境艺术 生源 教学 从业人员 素质 规范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们对环境艺术这方面人才的需求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原来的建筑和艺术院校的生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教育部于1998年明确把环境艺术作为设计艺术学下的一个专业方向,为顺应这一时展,综合性的高校纷纷上马。几经扩招后,在校本科生已超过三十多万。装饰行业现已成为全国十大热门行业,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使众多的人员参与,其中的设计人员也为数众多。但在这空前繁荣的表象下,也潜伏种种隐患和危机,如设计人员水平不高、精品少、抄袭严重、工程质量粗糙、安全隐患多、设计人员辛苦的设计费不能保障等等。

走进装饰市场、装修设计公司追缠顾客为其搞设计。新楼盘刚完工,一大批装修公司就进驻场地摆摊免费设计。多方管理使设计艺术职业资格化无法实施,设计市场也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提高,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隐患和弊端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生源素质

报纸、网上记载,每逢高校艺术类招生便有几千人排队,甚至通宵等待报考艺术院校,其壮观的场面足以证明艺术市场的巨大需求。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一是就业情况好,二是源于现行的高考制度所造成的奇怪现象:考不上理科考文科,考不上文科考艺术;成绩不好的中学生在升学的激烈竞争中,因此找到一条捷径——学画画(艺术院校的文化分数线相对低得多);书店里美术高考指南示范作品多,社会上办考前突击班的也多;只要画好色彩静物、头像、石膏、速写,学生再按照艺术院校老师喜欢的形式去表现,就能应付过专业考试。巨大的经济利益和高昂的学费,造成学校招生的名额也随之增多,这样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就有了。不可否认,在这众多的参与者当中确有一批爱好美术的优秀青年,他们基础扎实。但也有些短期班学员侥幸进入了艺术设计专业,其本身的绘画基础和手绘能力都不强,所上的基础课又都是和考前雷同的静物色彩、石膏头像课程,在进入设计课时也能很快学会电脑绘画并以此,

二、教学弊端

由于生源众多,师资人员不够,使得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艺术设计的小班教学变成了大班授课,老师的资源被大大稀释后才被学生分享,设计作业的逐个短评也变成了流水式的批改。环境艺术是一门杂学,要求学生综合知识面要广,艺术院校环境专业对建筑、建材、构造、设备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了解,由于师资的原因和侧重点不同,有的学校很少开设甚至根本不开设以上这类课程。大部分艺术类学生所学知识不全面,设计作业也不全面,对材料、设计工艺、构造节点了解甚少。毕业论文的撰写大多是抄摘、拼凑,再经过老师的艰苦修改,才勉强达到论文的格式。而其它工科材料类学生,由于过分依赖电脑的辅助设计,手绘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对他们而言,进校时所谓的美术加试形同虚设,进校后短暂的美术课也无关紧要,踏入社会后没有电脑就无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构思等等。这一大批学生涌向社会后,只有少部分成为骄骄者,得以大展才华,而相当一部分学生既无扎实的设计基础,又缺乏创新能力,不仅手绘表现能力差,也无实践经验,充其量也只称得上具有艺术素质和工程素质的电脑操作员,加之设计院和大的设计公司所需的人员毕竟有限,使这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都只能涌入家装公司,这也是目前家装设计行业混乱的原因之一。

三、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环境艺术、工艺美术、建筑工程类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是科班人才。艺术类设计人员在设计手法和色彩空间层次上有优势,工程类人员则在形式、结构、材料上有过人之处。再者,装饰工程是一个综合体,也需要其它相关专业转向的人员(如纯学绘画、雕塑、概算、材料、安全、结构、管理的人员等等)集体参与,他们之间相互流动频繁,转向设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由于没有扎实的功底,他们的设计思路常常表面化而不能深入。这些还是相关人员,有的则完全不相关,如学师范、测绘、制图的,因就业路子不广,加之经济利益的驱使,搞了几个工程,了解了一些工艺流程和材料,再去学点CAD、3DS,就成设计师了。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八哥型”绘图匠,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照葫芦画瓢,到处找书翻翻,到处抄一点,也不管设计风格是否融洽,拼凑在一起糊弄外行就行。正是由于众多的从业人员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不全面,相关和非相关人员都参与,设计体制不健全,国家也没有实行由人事部组织实施的注册资格制度,各个行业协会要求也不一样,大家都管变成了大家都没法管,精华和糟粕同时存在,这样便直接导制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后果:设计市场自身体制的不健全,也使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无法提高,设计水平普遍低下。设计地位从属于工程的依附性加强,导制公司老板和业主对设计人员不重视,设计费收取胡乱压价,设计市场一片混乱;也正因为行业得不到保护,因此才造成设计人员追着你搞设计和摆摊不收设计费等现象,艺术设计此时已完全没有地位可言。转贴于

四、总结

综合上述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从源头抓起。一是改良现有艺术类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要变,静物、石膏是绘画的一部分,不要形成一个考试入学的套路。可喜的是有的学校今年将考试形式改成给一个题目,自己去想象画,这下就难到了不少考生。

篇3

关键词: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68-02

一、我国艺术硕士教育的出台背景

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决定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健全和完善了国家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高层次、应用型”具体体现在“学位获得者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技能、系统的专业知识、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能够胜任本专业艺术创作领域的各种表现形式。”

对招生对象的原则要求是“学士学位”和“艺术创作实践经历”,而入学考试则着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这种强调专业内容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在目前我国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结构状况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当时,我国只有9所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可招收音乐表演研究生,但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基本上都从事教师工作,真正回到舞台上从事音乐表演的极少。“在学校艺术教育方面,建设一支以具备相当艺术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依据当时的情况看,整个文化系统中,音乐教育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水平低、缺乏系统性的训练,整体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艺术硕士教育科研现状

艺术硕士的诞生,打破了我国艺术教育体系中只有单一文学硕士学位的缺憾。艺术硕士在我国是一个新生儿,只有短短的五年多的历史。在这五年当中,已经有几十多所院校陆续获得培养艺术硕士的资格。从目前教学要求来看,有些院校的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相比传统理论型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面,不仅仅强化了技术技巧的学习,甚至理论课要求要强过前者;理论课的学分要求还要高过前者,这样对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学习,必然造成更大的压力。至于课程设置的种类与多样性、生源差别、学术交流活动、学习与就业等等问题,尚没有系统性的经验总结与可供参考借鉴的任何权威性、开放性的资料。

这五年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交流情况,能够见诸媒体的信息,不外乎是一些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陆续归纳出自己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学习与交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学术支持。从这些间断性的零星报道和体会文章,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教师以个体为单位在总结归纳教学经验,在有限的传播范围内起作用,缺乏相互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没有系统性地搜集和整理,急需将这些零散但是具有统计和理论价值的资料,上升到理论高度,成为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公共财富。

目前国内几乎见不到就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学与学习方面理论研究和探索方面的学术文章和科研论文,缺乏系统的经验总结报告和经验探讨文章,没有后续的科研提供权威、全面、翔实、可靠的资料保证。部分原因,是由于艺术硕士学位类别的起步较晚,一切尚处于摸索方向、积累经验的开端。

艺术硕士源于系统性、专业性地提高艺术专业实际表现能力的要求。相对于理论型人才培养,摸索经验、总结教训、对教学现象的分析与归纳、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等方面,更加需要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科学的数据采集、分类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因为所有教学行为的个性更强,共性相对较少;教学的即兴性更强,计划性较弱;经验总结方面更困难,更加需要专业的面对面指导,艺术表现和交流的平台作用更强。这就决定了在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归纳成果方面,全面、细致科学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这又涉及到数据采集方式、采集时间、分析模型的建立、分析方法、结果归类等等一整套系统的作业程序。

三、国外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艺术硕士在美国、英国以及原英联邦主要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发展得比较成熟。涉及的专业非常广泛:电影、戏剧、美术、音乐、艺术设计、舞蹈、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制作等艺术创作领域。然而在美国,MFA通常授予戏剧相关的专业。美国的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研究生,却大都不使用MFA这个称谓。表演演奏专业和作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常叫“音乐硕士Master of Music(MM)”;音乐理论和音乐史方面的研究生则授予“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MA)”;音乐教育专业则授予“音乐教育硕士Master of Music Education (MME)”等等。

从艺术硕士教育的发展模式上看,美国的艺术硕士教育体系十分成熟,影响力也最大。这种成熟并非是僵化套路的程式化。开放性和多样性,是保证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与进步的机制性措施。美国开放的教育体系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吸纳人才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发达的教育体系和先进的科研理念。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大学、伊阿华大学等院校的艺术硕士培养体系非常完备。师资、课程、课外专业活动、学术交流都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学校的教学和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并且给学生充分的表现和交流机会。对于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方向来说,最大可能地满足了学生的成长空间。在相应的科学研究方面,他们往往针对非常具体的项目提出针对性极强的项目建议、可行性分析,并且给予任课教师以充分的自主决策空间,充分发挥艺术的个性。在总结评价中,也是以学生艺术表现的个性价值作为首要条件。这一切看似随意、以“个性”为前提的判断标准,背后是强大的资料数据分析和科研体系作为支撑,将庞大的数据量通过科学的归类进行统计分析,最终作为科学证据,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

美国艺术院校协会(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 CAA)和美国专业艺术和设计学院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Art and Design)对于艺术硕士(MFA)设有明确、详细的规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以实践性、创作性为主,强调应用性,同时,也要求必要的艺术素养和理论知识。入学考试着重考察学生的创作才能和表演天分。教学计划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表演作品的广泛性,同时兼顾理论修养的提升。学位授予标准主要看学生创作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艺术创作技能和表现力。毕业汇报以演出和作品展示为主要考察标准,同时完成专业艺术分析、总结文章或论文。

德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音乐专业的设置从一开始就目的明确。比如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大学之一“柏林艺术大学UDK”,音乐专业分为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和音乐继续进修学制。音乐表演专业就是以培养表演艺术家为宗旨,针对那些准备成为职业乐团、乐队演奏员以及独奏演奏者的学生设立;音乐教育专业就是为培养教师,课程以教育理论为主;而音乐继续进修学制是在以上专业基础上继续学习,已获得不同的文凭。与艺术硕士同等学历的学习,就在表演专业的学习当中,毕业授予Diplom(硕士学历)。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的音乐艺术硕士的培养模式也大致相似,专业设置直指培养目标。

四、艺术硕士教育应关注的问题及启示

目前我国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学位论文写作等理论方面,音乐艺术表演还需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他们社会最需要的艺术实践能力。在校学习期间的艺术交流活动应当更加丰富,加强校际之间的艺术交流活动。教学体系尚应体现重视艺术实践的特点,与艺术人才成长规律。

艺术硕士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向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经验摸索和总结。基于此,笔者开展了“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记录与比较”科研项目研究,这一项目具有单一的针对性和明确的实用性――为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的培养教育整理出第一份全面、细致、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基于此资料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为音乐专业艺术硕士的教育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提供授课方式、课程类别、课程内容、课内外相关交流活动的建议;毕业生就业跟踪及反馈建议;如何体现艺术硕士培养的“高层次”和“实用性”。

增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是为我国艺术人才在职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全面提升艺术技能和素质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 课程设置 教育模式 素质拓展

在非专业院校开展音乐艺术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科学与文化艺术的有机结合,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素质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专业院校音乐教育比较,非专业院校的音乐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采用以往传统、单一、抽象、照搬照抄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也达不到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非专业院校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等多个文件,不仅明确提出要把音乐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而且赋予了音乐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当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包括音乐在内的素质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国有600所普通高校已开设了音乐艺术选修课或者必修课,并成立了音乐艺术教研室,有的还建立了大学生艺术团。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先后开展了高雅音乐进校园、经典音乐专题讲座、艺术歌曲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艺术节、音乐节、歌舞比赛等各类文艺展演定期举行,在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 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高校对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目标认识不够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文化艺术基础课,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如果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懂得专业技能而不具备文化艺术审美能力,那么大学教育和社会上的一些职业培训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最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些职业机器而已。当前,在非专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学中,一部分高校对音乐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还缺乏全面的把握,把音乐课程当成专业之余的娱乐与放松的思想还存在,而有些高校的音乐教育还流于形式,致使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也十分狭窄,有的干脆就是冲着学满学分的思想参加音乐学习。由于对音乐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对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论证,以致所开设的课程在教学工程中严重脱节,音乐艺术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根本的体现。

2.音乐教育教学过程缺乏合理规范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有机载体,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科专业不同和学生的需求来开设相关课程。而实际教学中,教育者多是从个人的专业角度和教学能力出发,来考虑个人开什么课的问题,教学主管部门对课程缺少合理的安排设置,使得教学过程显得十分松散,音乐教育很多时候成了一种装饰品。从课时量分配来看,各个学校的情况也都不一样,有的每周1次,每次4课时,学期32课时;有的每周两次,每次2课时,学期36课时。究竟安排多少课时比较合理,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定论;另外,在教材的选择和内容的安排方面也缺乏统筹规划,教学过程显得很不规范。

3.音乐教育师资力量和考评机制有待加强

从课程开设数量与教师比例来看,教师数量比以往明显增多,但师资质量能否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仍是一个问题。目前,从事音乐欣赏教学的多是从事理论教学的音乐专业老师、音乐院校毕业的辅导员或者兼职人员,而且学历和职称都相对偏低,多数是中级或是助教,从事公共艺术教学的经验还相对不足,教学专业资深教授兼任音乐课的情况不多。由于本职工作的原因,这些教师很难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在考评机制方面,音乐课教师的标准和其他专业教师一样,有课时和科研工作量的要求,这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多少会对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4.音乐教学基本设施条件有待改善

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基本的设施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据了解,一部分有音乐院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其音乐教学条件相对完善,而没有音乐院系的,教学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不仅没有必要的音乐器材,有的连一个像样的音乐多媒体教室都没有,这也使得很多的技能训练和作品赏析无法正常进行,教师的专业特长也无法得到有效发挥,这也是影响音乐教学效果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加强非专业院校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对策

钱学森先生曾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在教育这一环节,艺术教育这一块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培养创新拔尖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加强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反观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十分浅薄,甚至把音乐教育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教育管理部门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了学生音乐素养普遍低下。针对当前非专业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高校艺术教育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和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优秀的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指出的:“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对于非专业院校的领导和主管部门来说,应改变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的思想,在音乐艺术教学中,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音乐教育水平和质量。

2.转变教学模式,建立健全音乐艺术课程体系

当前,非专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的。由于场地、器材、教育方式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一种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改变,例如可在课程设置上进一步更新,通过组建各种形式的学生艺术社团,并定期举办交响音乐会、学生文化艺术节,聘专家、学者和专业教师主讲艺术讲座,组织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各种艺术展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内涵,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现阶段是很难在教学模式上得到根本转变的,最多只是在理论环节增添了乐器和多媒体的教学,真正体验和参与性的环节还不是很多,音乐艺术教学课程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离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并深入大学生心灵还有一段距离。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举办歌唱比赛、合唱节、文化艺术节,坚持鼓励成立学生艺术团,定期举办音乐艺术讲座,适时邀请专业演出团体或有音乐特长的师生举办专场演出,使广大学生在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中接受艺术熏陶,从而提高音乐审美鉴赏能力。

总之,加强非专业院校的音乐教育,不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认真分析、总结、探索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特点和发展规律,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应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论文摘要:文章从艺术教育价值观谈起,剖析了社会环境中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及原因,列举了相关的成功经验;进而联系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艺术教研室(简称我校,下文同)的艺术教育状况,探讨了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经验,并指出了尚待努力的方面。 

 

一、外部环境中的艺术教育观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认为,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以《音乐·艺术·人生》为题的讲座,先后在全国的高校开设近40余场,聆听讲座的师生遍及几百所高校,约10万人。他在讲座中列举了李四光、钱学森、杨振宁、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丰富生动的事例,说明音乐对于激发人的创造灵感,创新思维,提高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李岚清提倡青年要培养欣赏经典音乐的能力。他说好的音乐不但给人带来欢快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能激励人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培养广阔的胸襟。2000年李岚清访问爱尔兰,在参观他们的理工大学时,李岚清发现大学有一个专门的音乐中心,主要任务就是在大学里传播音乐,形成音乐氛围,因为良好的音乐修养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开发。由此,笔者想到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方式,哈佛的教育者反对“死读书,苦读书”,强调“全面发展”。 1993年起哈佛大学开始了一年一度,规模巨大的艺术节。艺术节期间上演200多场的文艺节目——有音乐类的合唱、通俗音乐、摇滚乐、民族音乐、鼓乐等;还有舞蹈类的芭蕾、伦巴、爵士舞、现代舞以及戏剧等。演员全都是哈佛大学的师生。除此之外,还有雕塑、陶瓷、图片、文学作品展示。这些形成了哈佛大学特有的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哈佛强调的是艺术在生活和教育中的重要性,鼓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目的是通过师生的亲身感受,从而激发师生的审美需求,提高审美趣味、品位。 

二、我校的艺术教育现状 

笔者感到,作为国家的重点中专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近几年我校的艺术教育在领导的重视下,确有起色。比如,2002级西藏舞蹈班的成功充分证明,我校在艺术教育工作中做出了贡献。除此之外,学艺活动的开展,各类艺术团队的建立以及在市区镇频频获奖,使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观念上有了新的突破。近年来,我校顺利获得“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称号,也获得了市级、国家级重大奖项。在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以及对艺术美的感受过程中,我们做了许多的探索和努力。我们深知,学生只有切身体验与参与,才能更进一步地了解艺术,才能领略到艺术的魅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深知,艺术教育的价值决不仅仅是要建立几个艺术团队和获得几个奖项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艺术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手段,让每一位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素质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 

现在的中专生不是不喜欢美的东西,而是不懂、不会。2005年下半年,我校成立了打击乐队。从这支鼓乐队的成长过程看,我们的学生是好样的,他们细心揣摩,反复锤炼,从看不懂乐谱逐步演变为乐在其中地演绎乐谱。在艺术实践中,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尤其是情绪记忆力、形象记忆力和动作记忆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这些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不是简单的音符,节奏型的连结。比如在练习鼓乐《滚核桃》时,学生除了学会协作、配合外,还深入了解了相关人文方面的知识。这样在演奏时,学生内心就有了丰富的想象:秋收时的黄土高原上,农民喜摘新鲜核桃,将它置于瓦房顶晾晒,随着演奏的变化,核桃干熟之后,风吹自落。学生在再创作的过程中,不仅给自己也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听着情趣盎然,饶有风味的演奏,笔者坚信,这些能力的培养让参加演奏的同学终身受益。 

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人人平等,这是我校艺术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为此,我们做了如下的努力:首先我们艺术教师要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业务素质,要用自己的教学成果来证明艺术教育带来的影响,从而赢得领导的支持和广大教职工的认同。 

其次,联合工会以及教工团支部,举办各类艺术活动提高教职工的艺术品位和审美层次。教务部门为积极参加学艺活动和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同学加学分,并给予特殊的奖励。如今年五月校艺术节期间,全校师生同跳一支《校园华尔兹》集体舞,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关系更亲密了。 

除此之外,学校的舞蹈团、合唱团、打击乐团、戏剧社等等团队,这些曾获得过市级、国家级大奖的团队,在校园里起着示范作用,使得校园文化更锦上添花。一个学校文化氛围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这个学校的风气。风气正了,才能为学校培养学生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结语 

近些年来,各个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一次笔者参加市里中职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是“走进合唱艺术,提升职业素养”。主讲人讲到一桩真实的事情:某校学生合唱团正在演出,恰巧这天某大公司来招聘员工,当公司老总路过演出现场,被歌声吸引住了:和谐的声部,优美的音色,严谨的分工,整齐的服装,极富朝气的表演,让他们感到,合唱队的表现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企业精神的体现。老总当即拍板:“这些合唱队的学生我都要了”!陪同的校领导介绍说:“他们还有一年才毕业”。不料老总说:“我预定!”这句“我预定”就是给艺术教育最高的评价和肯定。 

上个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兄弟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为《同一首歌》做合唱指挥。那天的万体馆内,一派节日景象。师生们为演出紧张有序地忙碌,全场演出气氛热烈,各类节目精彩纷呈,台上绚丽多姿,台下观众热情高涨,师生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最让笔者感动的是,老师和同学们同台演出,师生同演一个节目,他们同样认真、投入,平等融洽的师生氛围、相互默契的配合赢得了阵阵掌声。这个场面让笔者久久不能平静。在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期待着这样的场面。然而相对来看,我们的艺术团队仿佛只为各类比赛而准备,面对的还是少数人。艺术类教学活动与其它学科相比,有时得不到理解,处在夹缝中,诸如排练场所飘忽不定此类的问题影响着师生的积极性。从艺术教育规律来看,无论哪个门类艺术的成长都需稳定、长期的磨练和积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发生质的变化。 

无数的成功事例和经验告诉我们,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智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放眼未来,我们现在努力进行对每个学生的艺术教育,就是对社会文明乃至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笔者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中来,共同让艺术教育之树常青,开满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叶朗.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是时代的要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2]邢煦寰.艺术掌握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4]刘丽霞,王岗峰.重新认识美育的“独立价值”——当前学校美育状况调查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5]宣琳.高职生美育实践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1). 

[6]林绿茂.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探索,2005,(2).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艺术是表达人类情感的一门艺术形式,通过声音、色彩、肢体语言传递情感,使听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受美的滋润。艺术课程教学是幼儿园的一门重要课程,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幼儿教师的艺术素养和能力对幼儿的艺术教育影响很大。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幼儿师资培养的摇篮,艺术课程的学习状况将直接影响幼儿师资的队伍水平。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的大文科考试进行招生,艺术素质基本为零,面对这样没有基础的学生,给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此,笔者针对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在艺术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以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改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调查旨在了解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的现状,分析这些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1. 问卷设计

 

通过文献检索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影响因素探讨和分析,理清本次调查项目,组织本课题组成员与学前教育专业不同年级的部分学生座谈,对涉及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印证、筛选,共同确定、编制了调查问卷。并把调查内容分成两个部分: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侧重于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艺术课程现状,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内容。开放式问题侧重于了解学生艺术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及如何提高等内容。

 

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理清研究思路,设计研究问卷等。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针对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3级、2014级、2015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86份,有效率达93%,被调查者严格按要求回答问卷,我们对有效问卷186份进行统计处理。

 

(3)访谈法。利用课余时间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同时召开座谈会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对了解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3. 研究对象

 

样本来自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3级、2014级、2015级的学生, 其中2013级50人,2014级60人,2015级90人。同时每班选5人进行座谈,共计45人参与座谈。18人进行了访谈。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常州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在校的学生在入学前的艺术课程学习情况基本为零。所有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都上过艺术课,主要以唱歌、画画等为主,8%的学生参加过艺术社团。5%的学生在小学或幼儿园时期学过器乐、舞蹈、美术,现在基本遗忘了。10%的学生完全没有音高概念,8%的学生五音不全。1%的学生为色盲,3%的同学身体协调性不好。由此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招生的学生艺术基本条件较差。要在两年学习中有较大提高,能够胜任幼儿园的艺术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2. 艺术课程学习现状调查情况

 

(1)艺术课程学习目标的调查。

 

根据图1调查显示,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其中53%的学生没有学习目标,5% 的学生有目标,30% 的学生不确定,12%的学生没有想过。100%的学生认为学习艺术课程困难。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缺乏目标,对艺术课程学习感到困难重重。

 

(2)艺术课程学习内容的调查。 根据图2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艺术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有9%的学生完全听不懂,43% 的学生能基本听懂,但自己平时练习有困难,48% 的学生能够完全听懂,但自己平时练习还有些不能掌握的。由此可见,学生基本能够听懂艺术课程学习的内容,由于艺术课程属于实践类课程,因此艺术课程学习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够完成,即使听得懂教师上课讲的内容,要真正做到还是有困难的。

 

(3)艺术课程学习方法的调查。

 

根据图3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8%的学生缺乏艺术课程的学习方法,不知该如何练习。37% 的学生基本能按照教师讲的学习方法练习,但效果不明显。40% 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讲的学习方法练习,有一些效果,但不十分明显。15%的学生完全按照教师讲的学习方法练习,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教师讲的学习方法练习,但效果不很明显。

 

(4)艺术课程学习效果的调查。

 

根据图4调查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效果表明有20%的学生无法正常还课,45%的学生能勉强还课,但还课质量不高。26%的学生能还课,还课质量较高。9%的学生还课质量高。由此可见,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效果较差,学生还课质量较低。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基础薄弱,在艺术课程学习过程,困难重重。主要包括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艺术课程学习缺乏信心;艺术课程的内容能够听懂,但在练习中不能准确应用;在学习方法方面比较单一,除了教师讲的方法,不会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不明显。针对以上调查结果,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提出以下建议:

 

1. 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艺术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艺术课程的学习与其他课程有一些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因为艺术是声音、语言、肢体和感觉的结合,对于初学者来说,对声音的音高不敏感、对发声器官不了解、手指不灵活、动作不协调等问题都是很正常的。学生要明确艺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自信,让自己敢张嘴唱、敢动手弹、敢动手画、敢动腿跳才能进步得快,要克服自身胆怯的弱点,大胆地展示自己。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喜爱艺术,帮助学生树立艺术学习的自信心。

 

2. 认真理解消化课堂教学内容,勤思考多练习

 

学生要认真听课堂教授的内容,抱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有不懂或不理解的内容要及时请教教师,尽量把问题留在课堂内解决。教师要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反复、耐心、细致地讲解,直到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为止。还要告诉学生课后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该如何练习,练习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等,让学生课后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

 

学生课后练习的过程中要反复回想教师上课的内容和要求,认真练习,不能图快,要慢慢来。还要多思考,用心练习,在练习中细心体会声音、肢体、色彩的变化,同时多听多看优秀的艺术作品,反复琢磨、感受,才能提高。

 

3. 严格按照教师指导的方式练习,不能投机取巧

 

对于初学者来说,一定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练习,一般在课堂上教师会把重点和难点给学生讲解清楚,并反复演示,确保学生能够理解,以便课后练习。同时教师也会教一些练习的方法,学生一定要严格执行,不能偷懒,只有严格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练习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在练习中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练习的方式,以满足个性上的差异。

 

4. 加大练习的时间,提高练习效率,保证学习效果

 

艺术课程的学习主要依靠实践练习,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上有所突破,一定要花大量的时间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教师讲的内容和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还是有差距的。因此,学生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把上课的内容掌握好。因此,对初学者来说必要的学习时间必须保证,每门艺术课程每天至少要保证一到两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关闭手机,全身心投入练习,不可一心多用,要边练习、边思考、边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保证学习的效果。在练习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反思、总结,将正确的声音、动作、图像牢牢记住,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篇7

【关键词】艺术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对策

新世纪人才要学有专长,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新型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之重要目标。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对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乐器的演奏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纵观我国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现状不难发现,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之改观是教改的关键所在。

一、高校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创新

1.教学手段的重新构置。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教学内容制成电脑文件进行授课,不断填充最新的时代元素吸引学生激发起寻根究底的探索热情。

2.教学内容的重新构置。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乐器学习不只是技术训练的过程,专业学生应掌握多方面相关知识。如:乐器艺术史、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某类乐器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并结合和声、曲式分析、作曲对器乐作品进行解析等等。这些可使学生突破以往的诸多限制,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的同时在专业器乐的理解上取得更为广泛的突破和演奏领悟力上的提高。

二、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内容的开设

我国高师音乐专业“教学教法”“心理学”课程开设的学期一般在较靠后的学期和“实习”先后开设,其学习时间短,涉入浅,学生没有时间“咀嚼、吸收”而单一的于实习中套模式,而这些远不足以对学生步入社会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有多大帮助。

1.“器乐教学法”“器乐教育心理学”和实习课程应尽早开设。“器乐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琴类教学的基本内容、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其在高师教学中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它将引导其准确把握规律性内容,更有成效的焕发其兴趣。对于已具备较强演奏能力的学生来说它可帮其更全面的深入掌握学习的相关要素,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同时演奏水平飞速提高,更重要的是“器乐教学法”是他们即将从事的艺术教学工作中的关键理论指导。

音乐心理学属心理学范畴,是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由于音乐是一种由人参与的活动,因此音乐心理学必将是一门与广泛的外延学科如社会、物理、历史、教育、心理等学科发生联系的交叉性学科体系。

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此类科目能在尽早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继而增强学习动力的同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经验获取和沉淀积累时间与空间,为步入社会教学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2.“器乐教学法”“器乐教育心理学”应逐步引入教学教法“研究”与“探讨”能力培养的内容。我国音乐高师专业“教学教法”课程的开设多依据课本,过于理论的强调教育名词,较浅的介绍部分初级教学方法。由于音乐专业“一对一”口传身授、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教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特殊性,高校教学法更应注重学生教学思维“自我重组”能力的提高上,即在学生教学研究、创新潜力上的开掘,才能真正取得“以不变应万变”之教学目的。

三、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

1.应利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教学创新的动力,积极学习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模式,通过网络等渠道不断填充完善课件,与时代接轨与社会实践挂钩。

2.个别课、小组课、大班课多种授课方式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目前,在器乐课程中引入集体课的教学机制,但现行的教学形式本质上仍沿袭传统观念,教学思路停留在“一对一”这一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为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必要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授课基础上构建更科学、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课程体系――个别课、小组课、大班课多种授课方式有机结合的器乐授课体系。

篇8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 探索

艺术类专业指的是美术、设计、音乐、表演等专业。艺术类专业学生是一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专业学习特点。但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动机单一以及社会重视度不足等种种原因使得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处在英语教学的边缘和弱势,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哪怕是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没有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做出具体要求,导致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普遍较低,这也成了国内各艺术类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笔者所在的广西艺术学院也不例外。针对目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本文拟就我院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以及学生的专业特殊性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艺术类专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始及不断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但在各个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师队伍却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经常需请外聘教师来维持教学、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总体偏低、科研能力较为薄弱、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等问题,这些问题就造成了当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总体水平较低诸多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首先,大学英语属公共基础课,随着近几年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教学任务日益沉重,师资短缺问题突出。

(二)学生状况

1. 艺术类专业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英语基础较差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引导考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英语课。大多数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从高中起就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的研习上,无暇顾及英语。还有不少学生是从职高、中专、工艺美校等直接考入大学的,未经过高中英语系统性学习,英语学习严重脱节,其结果是除了人文专业、建筑专业和史论专业等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较好以外,绝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入学要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差。

2. 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

据相关调查表明:对英语的学习,除外语专业外,理工科学生的积极性最高,而艺术类专业学生积极性最低。其中有多种原因:首先是他们大多数觉得学习英语对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没有用。其次是艺术类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差,教材又没有艺术专业特色,我校长期使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该套教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公认的好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脱节,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积极性,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针对我院的具体情况如何加大英语教学改革力度势在必行。

三、改革措施探索及实践

(一)教学模式: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

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情况认识的深入,结合这些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在满足学生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制定一个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大学英语教学类别分为A类(理论类),B类(非理论类、非舞蹈类),C类(舞蹈类)三个类别,以学生所在专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划分依据。

2.A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四级基本要求。

3.B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三级基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提前达标的,可申请进入大学英语四级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实施了分类分级教学,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类各级的教学内容上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具体实施如下:

A类:理论类、史论类专业学生。由于此类专业学生入学英文基础和水平是三类中最高的,他们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词汇量、语法知识、读写能力,课堂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强,课堂气氛一般都很活跃。所以针对此类专业学生在日常教学内容中既要体现趣味性、实用性又要兼顾一定的难度,以便使此类专业更多的学生能通过国家四、六级以及参加并顺利通过考研。

B类:非理论类、非表演类专业学生。此类专业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方面处于三类中的中间位置。此类专业学生水平可以说是三类中最参差不齐的,他们当中有基础非常好的,也有极其差的(有的高考仅得了30多分)。所以在此类学生中分快慢班授课是相当明智和合理的。针对此类学生中的快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教学内容按照A类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授课。而对于慢班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的时候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加强英语基础知识上。

C类:舞蹈、表演类专业学生。该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英语基础一般都较低,总体上是三类之中乃至全国全部大学所有专业中最低的了。所以针对此类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如果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他们更要“因材施教”,独立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多年对此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相关经验,即:该类学生的优点是,有非常突出的表演欲望,胆子大,对课堂活动积极响应。他们自身的问题有:英语基础差,非常频繁的日常排练和演出任务而影响学习。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艺术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感性的,是审美的。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出色的英语教师总是努力将教学艺术化,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特别是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英语老师还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艺术专业修养和知识,努力使得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社会和学校各相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英语课在艺术类专业院校里历来都是一门不受欢迎和重视的文化课,甚至还被认为是影响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累赘”。因此,进行大学英语改革必须要求包括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各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这样才可能使大学英语改革得以顺利开展和进行。

综上所述,艺术类专业院校的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院校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性,促进所有学生发展

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静.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浅谈[J].高教研究,2007,(4).

[2]李新国.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尴尬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8).

篇9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11-02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指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严重问题之一,是缺乏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和训练。究其根源,我国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远离社会生活。”这是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现状的概括。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备受国内外高校的关注。实践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与巩固,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桥梁。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实用艺术,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注重经验积累。只有通过艺术实践,学生才能深刻体会设计的内涵与精神,促进个人设计思想的形成。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较强,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与融合。一名优秀设计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情怀,将理论、技能和经验融合在一起,通过艺术实践,创造功能化、人性化和艺术化的作品。目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理论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设计平台三部分构成。专业方向包括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这些专业从培养方案的制订来看,理论基础平全相同,专业基础平台略有区别,专业设计平全不同。从实践教学来讲,主要体现在专业设计平台与专业基础平台的课程中,实践教学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实习、实训、实操、实验等课程形式。

所谓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是指在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过程中,围绕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通过对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设计平台的两部分课程内容,按照实习、实训、实操及实验四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划分,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使课程之间建立起相辅相承的关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及展示能力,从而引发他们自觉尝试,完成对课程方案的构建与塑造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更高层次的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等。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存在实践教学滞后,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薄弱,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及适应社会能力较差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体系不符合教学规律。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在大学前三个学年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实践教学较少,最后一个学年甚至是最后一学期进行实践教学,这样的课程设置导致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而且,最后一年,学生面临毕业设计、就业等巨大压力,实践教学时间短,精力分散,实践教学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毕业后缺乏实践经验,在就业中丧失竞争力。

2.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当前,国内高校师资招聘注重文凭与学历,而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的高学历师资相对较少,多数年轻教师是在取得文凭之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大多缺乏艺术实践经验,理论与应用不能很好地结合。有些教师虽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手段及方法,但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时很难深入,导致培养的学生对理论的学习过于肤浅,不能从更深的层面去感悟设计,领会内在的设计原理,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很难被社会接受。所以,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

3.高校缺乏实施实践教学的条件。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涉及工艺、材料和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用艺术,实践环节尤为重要,而实践的设备、材料、工艺等更新变化较快,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些高校因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或是学校资金缺乏,得不到及时更新,造成许多实践教学设备陈旧落后,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另外,不能有效利用校外资源。例如,一些艺术院校将实习基地只是作为评估、检查的形式,没有很好的利用,使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

4.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近几年,实践教学引起高校的重视,但在执行中缺乏规范管理,往往流于形式,究其根源是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过程管理不够规范,考核制度不够严谨,致使学生对实践课程从思想上重视不够。这种现象导致实践教学只注重结果,忽略过程的重要性。缺乏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会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不利于对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三、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1.更新教学观念,重新审视实践教学的意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如何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和行业动态,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紧密结合,成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重要课题。在美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将实践教学视为课程灵魂,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校内到校外,从课上到课外,实践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在校期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并且,一些学校把学生就业情况作为衡量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2.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实践教学比重。在国内,高校实践教学课程逐渐得到重视,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相比,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比重较少,存在较大差距,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落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开拓思路,抛开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建设注重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从大一、大二学年开始,减少公共课程和理论学时,增加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成大课,甚至一学期最多安排两门课程,延长课程时间,强调作业的综合训练能力及创作水准,加强设计方案的深入能力;从大三开始,依靠工作室这个平台,结合实际项目完成专业课程学习,通过学院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与实习单位的合作,完成专业课程学习;进入大四,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设计工作室或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创作,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加强综合训练环节,包括调研、计划、定位、实施等过程,避免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这有利于学生在就业前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更清楚的认识,对职业生涯做出针对性的规划。

3.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高校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已是普遍现象,艺术设计专业更是如此,师资缺乏影响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关切的问题。首先,引进方不仅具备较高理论修养,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其次,鼓励教师多参与社会实践,选派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进行培训,与企业共同参与项目的完成与实施,学院要制定相关的奖励措施提升教师的积极性。最后,邀请企业具有影响力的行内专家、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定期举行培训,或将行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破格聘为专任教师。通过以上途径,培养一支过硬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保障艺术实践课程的开展。

4.构建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目前,多数高校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根源在于形式化的作业安排缺乏真实性,目标模糊,兴趣点较低。针对现状,可以通过与实习单位合作,将项目带入课堂,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环艺专业核心课程居住空间设计为例,对这门课程,学生完成一套家装设计方案就能达到课程作业要求。学生能很容易地通过资料参考完成作业,获得满意的成绩,但这门核心课程容易失去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如果结合实际项目,按照设计的程序进行设计,学生会从中学到更多知识。

5.健全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实践教学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但当前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和评价体系还不健全,还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灵活性较强,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在实践教学过程没有健全的规范与制度,随意性较大,容易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从实践教学的形式、过程和成果中收集质量监控的数据与信息,作为评价标准,不断完善、改进。

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需求,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匮乏,主要原因在于实践教学滞后。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数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多途径培养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与实习基地的交流和合作,构建以项目为依托的实践教学模式;健全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制度。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补充与完善,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英语 艺术专业 现状 对策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新生事物,至今才走过了十个年头。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传统高校而言,独立学院目前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承担着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着眼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才能体现应用型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利用其母体――南京师范大学的师资资源优势,尝试在艺术教育上有所创新。学院下设的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以及体育系在各自领域有着鲜明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素质方面受到社会较高的评价,在各类艺术类比赛活动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种尝试不得不说是一种成功。在艺术专业培养之外,大学英语作为艺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却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教学难度较大,这体现在教师课堂管理难度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缺少课堂互动,四、六级通过率低等方面,极大困扰着任课教师。

一、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课堂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独立学院是在本三阶段进行招生的,学生的高中基础知识总体表现相对较差,偏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对英语学习有比较明显的抵触情绪。一直以来,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的成绩明显低于其他专业,加之大学英语较高中英语学习有着更高的要求,这类学生进入大学后很难跟上老师讲课的进度,如此一来,学生不但不会在英语上有所提高,反而会影响到其本来就薄弱的英语基础。笔者从2006年起就一直担任艺术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其间发现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仅停留在初中水平,即在日常使用中仅会运用简单的短语或句型;单词掌握量不超过2000个,也仅限于一些常用的高频词,远远低于大纲3500-4000个单词的掌握要求;语法的掌握也较差,在写作训练时语法错误频出,基本通篇都是语法错误。可见,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并不能适应大学英语的要求。

2.学生学习动机单一

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本身对英语有兴趣,希望通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来提高自己,而有的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文凭或证书。艺术专业学生多数属于后者。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因素可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表层动机(surface motive),即学习的动机是为了取得文凭、证书或工作等。这类学生往往以取得外部的物质条件为目标,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自觉性;第二类是深层动机(deep motive),具有这类动机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时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习是因为兴趣,是为了学到知识。用通俗的话来说,第一类学生是“要我学”,而第二类学生是“我要学”。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和陈旧

由于独立学院创立时间较短,且自主招聘的教师多为应届本科生或研究生,他们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时,难免会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把对本一、本二学生的教学方法用到了本三学生身上,而没有考虑到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这很明显是不合适的。上课时仍是一张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观念,很少讲究教学艺术。此外,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话语权,学生只是在一味的接收,课堂上缺乏互动,索然无味;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停留在讲黑板搬上屏幕的水平,教师把大量备课的时间都花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恰恰忽视了要去“备学生”和“备方法”。艺术专业的学习需要每个学生都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教师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渐渐丧失自主性,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部分教师对学生存有偏见

有部分教师因为艺术专业学生基础差,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就忽视对他们的培养,进而上课随便应付了事,认为只要能通过学期考试就行。孔子曾经提出“有教无类”的说法,认为任何人都可以是教育的对象。捷克著名教育家美纽斯提出:“教育的艺术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教师应当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对每个学生负责,将知识点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在教学中不能带有偏见。

二、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1.专业特点

艺术专业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张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自由个性,主张千人千面,他们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艺术专业学习上。高考录取要先通过专业课考试,获得专业资格证之后才可以参加全国普通高校艺术类的高考,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要大大低于非艺术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艺术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因而在对待专业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态度上,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

2.思维活跃,综合能力较强

在笔者为艺术专业学生上课讲到一个补充知识点的时候,有的学生会在课堂上突然活跃起来,与老师就该知识点进行讨论,甚至将其延伸,课堂气氛会变得非常活跃。“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然英语基础整体较差,但学生大都具有思维活跃,见识广泛,为人热情、感性的特点”。

3.家庭条件相对比较优越

由于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绝大多数学生是来自江浙沪一带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生活充裕。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学生普遍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交往能力上的优势突出。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期接受过特长教育,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在文艺表演方面也有出众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是学院或系科学生会或社团的负责人,在各类活动中体现了领导能力和组织才能。“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多来自城镇,多来自中产阶层家庭,他们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不如一本、二本学生,但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甚至创新能力方面,并不比一本、二本的学生差”。

三、解决对策

1.激发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Jakobovits曾经提出了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及这些因素所占的比重:“才能占33%,智力占20%,动机占33%,其他因素占14%”。很明显,在这些因素中,智力因素是相对稳定的,而非智力因素是可以由学习者控制并改变的。在非智力因素中,动机处于核心地位,占33%,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只注重专业的进步与发展,缺乏英语学习的动机。

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例如笔者所教的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班,在备课时会有意地补充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摄影、绘画与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因为学生在他们的专业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老师讲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会产生亲切感。此时师生间的距离就在无形之中被拉近了,学生更容易理解老师所要讲解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原来那种学习英语的动机(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和拿文凭)发生了改变,他们会发现,原来英语课也可以跟自己的专业课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从另外一个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渐渐地,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运用“背诵法”,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时不争的事实,如果不帮助学生用合理的方法夯实基础,那么大学英语是很难学下去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其本来就薄弱的英语基础。就比如让一只小蚂蚁去拖一辆卡车,拖不动不成,反而会伤害自己。那如何去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呢?笔者在课堂上采用的是传统的背诵法,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背诵课文中的部分段落。虽然背诵法存在着争议,“重复和背诵课文被当成是两个‘歹徒’”, “在中国大陆,现在的英语学习者较之二三十年前的学生有了更多的解除英语的机会和方式,因此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课文似乎不再得到‘认同’。”但是“背诵法”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却非常有效。

笔者在课堂上布置学生对课文段落进行背诵,有些学生曾表示过不理解,认为背诵课文是在浪费时间,因为考试是不会考到课文原文的。殊不知,背诵课文会使学生不断地接触到同一个单词、词组或短语的用法,英语语感会逐渐增强;通过背诵,对于英语语言的掌握就不仅仅局限于孤立的单词、词组或短语,而是整个语言体系。“一个语言形式在语言输入中出现得越频繁,就越容易被学习者注意到并将其融入自身的语言体系中。”背诵法在中国是行之有效的,它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记住其优美的语言,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文章中的词汇”。

3.讲求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向把艺术专业的大学英语课上好,教师必须要在方法上多做文章。

(1)慎用“纠错法”,多向学生灌输正确信息

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纠错。比如学生在对教师的提问做出不正确的回答时,教师往往会给学生纠错,认为此时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印象是最深刻的,其实这样做往往会产生负效应。笔者曾经就动词argue和其名词形式argument为学生进行讲解,在讲到动词变名词时强调了名词的拼写是在动词“argue”的基础上去“e”加上“-ment”而成。可是部分学生却偏偏对错误的拼写,即“arguement”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上的纠错反而产生了负效应。“学习者接触最多的是大量的正确语言输入,不是语误…外语学习的进步毕竟是靠大量正确输入与吸收,习得的真正动因应在正确的输入过程中去探寻,互动研究理应由过度重视纠错反馈转而聚焦于互动中的正确输入。”

(2)善用“信息沟”,活跃课堂气氛

“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也称信息差,是指对话的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从而导致双方的信息拥有上的差异。”信息沟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先决条件和动力。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信息沟,那么学生的厌倦情绪便很容易产生。艺术专业学生多数对于大学英语课文中的语言点及文化背景知之甚少,这样就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一条明显的信息沟,因为教师占有大量学生未知的信息。“基于信息沟的外语教学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信息交流的前提就是双方间存在对方有所不知的内容,要向从他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得逼着自己开口问、动手写、去阅读。”如何去利用信息沟呢?笔者认为在课堂上人为地设计诸如头脑风暴、情景模拟等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与讨论中,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教师此时要起到一个监督及提醒的作用,对于学生在文化等方面的错误要及时指正。

(3)巧用“小工具”,提高学习兴趣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便捷。教师不应只把大学英语教学局限在课堂上、书本上,而要指导、辅助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现在的学生对黑板粉笔式的传统教学及纸质书籍已经厌倦,他们更倾向于在电脑上来查阅资料或者阅读书籍。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笔者进行了尝试,发现效果明显。布置一个话题,让学生在课后利用Google, Baidu和维基百科等网络工具搜索相关资料来完成,学生在查阅资料时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这是课堂上所看不到的。此外,笔者在学生二年级时有意识地给学生增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写作指导,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将所有内容都分享给学生,这时候可以利用新兴的web2.0技术,在网络上实现师生的课后互动,大大延伸了课堂的内涵。笔者通过开通大学英语学习博客,将大学英语学习和四、六级英语考试的相关参考、辅导资料放在网上,学生可以通过博客进行课后的学习,而且学生也乐于通过博客的评论功能给教师提问,这对那些在课堂上羞于提问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当然,教师还可以利用QQ,MSN,飞信等即时通信软件和学生在线联系。总之,若能巧妙运用这些“小工具”,势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不仅局限在聊天、打游戏上,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倾注情感,做到有教无类

“外语教学中有一种倾向,教师一般视传授知识、解决疑难为天职,而对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一些教师在面对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艺术专业学生时往往感到教学难度大,比如学生经常旷课,上课不仔细听,对于教师的提问选择沉默等,教师会渐渐失去教学的兴趣,认为自己辛苦备课的努力没有得到学生的尊重。殊不知,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心理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会觉察到教师教学态度上细微的变化。久而久之,师生间的鸿沟产生了,学生越来越抵触英语学习,而老师也越教越没有激情。当然,艺术专业中也有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在赞扬基础好的学生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那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否则,“那些‘跟不上队’的学生从老师、同学那里获得的消极情感反馈多,因此对教师持否定态度,对学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抑制。”

总之,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固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也有着更多不容忽视的优点。对于这个群体的大学英语教学不能一味照搬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教师应该多花心思在“备学生”和“备方法”上。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艺术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和其他独立学院一样,也存在着很多的共性。笔者认为,只有加强语言输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时注入情感,认真对待每位学生,做到有教无类,才能真正提高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Cook, G.Repetition and learning by heart: An aspect of intimate discourse, and its implications [J]. ELT Journal,1994,(48):133-141.

[2] Parry K. (Ed.) Culture, Literacy, and Learning English: Voice from the Chinese Classroom [C]. Portsmouth, NH: Heinemann,1998.

[3] Pennycook A. Borrowing other’s words: Text, ownership, memory, and plagiarism [J]. TESOL Quarterly, 1996,(30):201-230.

[4]戴祯琼,丁言仁.背诵课文在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研究[J].外语研究,2010,(2).

篇11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 探索

艺术类专业指的是美术、设计、音乐、表演等专业。艺术类专业学生是一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专业学习特点。但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动机单一以及社会重视度不足等种种原因使得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处在英语教学的边缘和弱势,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哪怕是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没有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做出具体要求,导致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普遍较低,这也成了国内各艺术类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笔者所在的广西艺术学院也不例外。针对目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本文拟就我院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以及学生的专业特殊性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艺术类专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始及不断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但在各个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师队伍却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经常需请外聘教师来维持教学、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总体偏低、科研能力较为薄弱、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等问题,这些问题就造成了当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总体水平较低诸多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WWw.133229.cOM首先,大学英语属公共基础课,随着近几年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教学任务日益沉重,师资短缺问题突出。

(二)学生状况

1. 艺术类专业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英语基础较差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引导考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英语课。大多数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从高中起就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的研习上,无暇顾及英语。还有不少学生是从职高、中专、工艺美校等直接考入大学的,未经过高中英语系统性学习,英语学习严重脱节,其结果是除了人文专业、建筑专业和史论专业等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较好以外,绝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入学要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差。

2. 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

据相关调查表明:对英语的学习,除外语专业外,理工科学生的积极性最高,而艺术类专业学生积极性最低。其中有多种原因:首先是他们大多数觉得学习英语对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没有用。其次是艺术类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差,教材又没有艺术专业特色,我校长期使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该套教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公认的好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脱节,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积极性,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针对我院的具体情况如何加大英语教学改革力度势在必行。

三、改革措施探索及实践

(一)教学模式: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

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情况认识的深入,结合这些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在满足学生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制定一个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大学英语教学类别分为a类(理论类),b类(非理论类、非舞蹈类),c类(舞蹈类)三个类别,以学生所在专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划分依据。

2.a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四级基本要求。

3.b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三级基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提前达标的,可申请进入大学英语四级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实施了分类分级教学,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类各级的教学内容上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具体实施如下:

a类:理论类、史论类专业学生。由于此类专业学生入学英文基础和水平是三类中最高的,他们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词汇量、语法知识、读写能力,课堂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强,课堂气氛一般都很活跃。所以针对此类专业学生在日常教学内容中既要体现趣味性、实用性又要兼顾一定的难度,以便使此类专业更多的学生能通过国家四、六级以及参加并顺利通过考研。

b类:非理论类、非表演类专业学生。此类专业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方面处于三类中的中间位置。此类专业学生水平可以说是三类中最参差不齐的,他们当中有基础非常好的,也有极其差的(有的高考仅得了30多分)。所以在此类学生中分快慢班授课是相当明智和合理的。针对此类学生中的快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教学内容按照a类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授课。而对于慢班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的时候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加强英语基础知识上。

c类:舞蹈、表演类专业学生。该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英语基础一般都较低,总体上是三类之中乃至全国全部大学所有专业中最低的了。所以针对此类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如果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他们更要“因材施教”,独立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多年对此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相关经验,即:该类学生的优点是,有非常突出的表演欲望,胆子大,对课堂活动积极响应。他们自身的问题有:英语基础差,非常频繁的日常排练和演出任务而影响学习。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艺术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感性的,是审美的。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出色的英语教师总是努力将教学艺术化,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特别是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英语老师还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艺术专业修养和知识,努力使得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社会和学校各相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英语课在艺术类专业院校里历来都是一门不受欢迎和重视的文化课,甚至还被认为是影响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累赘”。因此,进行大学英语改革必须要求包括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各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这样才可能使大学英语改革得以顺利开展和进行。

综上所述,艺术类专业院校的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院校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性,促进所有学生发展

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静.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浅谈[j].高教研究,2007,(4).

篇12

一、 美术院校动画专业教学现状

相对于美术院校其他专业而言,动画专业本身有其独特性,理性的影视学科教学观念的建立将对整个专业方向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其实,在传统影视或传媒艺术院校中,动漫作为影视学科来设置教学内容是很必然的事件,学科的发展一直十分良性。随着时代变迁,美术院校动画“以美术代影视”的教学模式导致的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越发引起社会关注。同时,“美术院校的动画教学却被作为亚美术性事务便未引起校方足够重视”[1],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困难重重。

目前国内美术院校对动画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虽有一些成果,但基本是从美术的角度谈动画教学及创作问题。教学问题突出,集中表现为:(一)多数美术院校在办动画专业时,基本沿用了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无论教学模式还是教师配置及实践资源,已然是美术教学模式的“克隆形”;(二)国家自“十二五规划”之初,就明确将动画划归到影视戏曲类学科下,但在实际操作中,美术院校在动画教改层面仍治标难治本,鲜有实质成效;(三)美术教学重个性培养,而影视教学则重综合性贯通,但两者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四)在设置课程时,将诸多课程随意“改名”或者非差异性设置重复操练;(五)当前正值壮年的诸多动画老师都是由美术或设计专业老师转变而来,这批老师抱受传统美术观念,造成因人设课现象严重。同时,美术院校在开设动画专业过程中,不断渲染自身的视觉资源优势,使得脱离影视学科之路越来越远。为了维持传统美术自身既得优势,在教学设置与动画人才培养模式上,则较少从“入与出”出发来剖析人才培养层面根本性问题,更较少涉及美术院校动画师资与软资源劣势等自身问题。由此可见,美术院校动画专业教学问题严重,且非表面的措施问题,而是由于办学方向、学科认同等深层次问题,如果我们不加以改变,只会让美术院校动画专业走向狭隘的死胡同。

二、 递进式教改及人才培养模式

运用科学的影视学科教学模式探讨美术院校动画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梳理美术院校动画专业的当前状态及其流变,必将促使美术院校动漫专业未来发展,具体做法为:

(一)推动递进式新型教改课程设置

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教学实际效果显现的模式,即以强势击碎“以美术代影视”教学模式的传统根基,将大学四年周期的课程设置作通盘考虑,科学的运用影视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采取‘教学效果优先、抛开守旧思想’之原则,遵守动画人才培养规律”[2],同时,兼顾美术院校视觉特色,明确教务及教学部门职责。在课程设置中,视觉特色必须服从影视艺术教学规律,实行递进式课程设置方式:即首先安排大一全年学习影视基本语言为主,选择性绘画课程(如速写、白描等)为辅,树立基本影视观,打破传统单纯地视觉训练格局,实施先入为主的影视思维;由此,进而安排大二全年在影视框架下学习相关美术科目,提高影视式的视觉修养,将美术(非唯一方式)作为影视表现形式与技能开设课程,同期开始听觉修养课程,树立动画是“视听兼容”综合学科的观念;再而安排大三四花两年的时间学习动画的小、中、大型综合创作课程,从观念上使动画与美术类得以区分,建立“先整体、再局部、重影视、凸美术”的复合型课程模式。 一般而言,动画教学,分为三大部分(动画前期、中期、后期),很多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将三大部分美其名曰进行“改名“或者非差异性设置重复操练,实质是‘旧瓶装新酒’”。[3]与其这样,教务教学部门可以有意识将三四年级同类专业性、创作性课程进行同步穿插循序渐进式设置,便于跨年级打通教学与创作,使学生的能力在真正的实践中获得全方位的递进式提高。

(二)建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教改团队

由于历史原因,美术院校的动画专业在开设时,凭借着良好的视觉能力和审美情趣,一批本身从事美术或设计课程的优秀老师满怀着浓浓的情怀投身到动画教学中来,这就注定了美术院校动画专业在教学中始终内隐着“审美、浪漫”单一的感性特色。教学中,始终强调艺术性而忽视技术性,注重实验性而忽视商业性,强调画面性而忽视叙事性,强调静态而忽视运动规律,强调手绘而忽视数字技术,强调前期而忽视后期,强调视觉而忽视声音等。同时,在剧本写作、影视表演、视听语言等核心课程的开设上甚至是做摆设走过场。由于传统概念下的动画更多是人为、手绘的产物,动画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自然会形成与美术有着天性的血缘关系。首先,必须建立统一的教改思想,明确核心教学团队是贯穿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教学领导与课程骨干老师必须是强有力教改队伍的成员,学校应对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进而在改观念的基础上,改良一批曾经出身为美术或设计专业的动画老师,改变其认识,使其真正领悟到动画教学的独特性。再而,在建立教改团队中,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使得老师得到提升与必要的锻炼。教学实践环节中,可规定老师参与动画创作,开设“教师-导演式作品展映周”“教师影视对谈之夜”等活动,使老师在实践中提升实际影视创作与理论水平。还可以结合动画竞赛和创作项目设计等方式促使老师从“被动”转为“主动”的教学改革模式,从而形成名副其实的教改团队。

(三)强化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思想的建立

动画是一门综合学科,其创作则是团队合作行为。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影视创作课程”的开展,可将团队合作精神贯穿始终。动画教学中,必须让师生清楚认识到:美术是独立个人的艺术、动画是合作的艺术。动画教学中,专业技能的教学固然重要,但专业教师更不能忽视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动画的制作程序庞杂繁复,从前期策划到最终上映环节众多。动画本身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团队合作精神也是这门艺术的重要思想。首先,在影视观的概念下让学生树立团队精神的观念,使其清楚其是有别于美术独立创作的另一艺术门类;进而,让大一大二的学生反复在团队合作的前提下学习各门基础课程;再而,通过以创作性课程为纲将教师及大三、大四进行团队组合,实施师生之间的联合创作及跨年级学生之间的联合创作。本方式正是鉴于动画作为团队的产物,长期以来,教师很难一个人完成独立的个人作品,如果教师长期脱离团队创作一线,将直接导致团队合作观念形同虚设,所以将教师纳入到创作团队是重中之重。通过这些方式,就是要最终构筑成以师生以年级、以特长发挥为界定的“心理组合”,即根本上强化庞大“群体艺术”的创作理念,“师生联合创作”“跨年级团队合作”快速形成牢固的假定性“上下级”关系,老师的一线参与有利于成员能力优势的组织与发挥,更利于教学相长,才可以真正实现互帮互学与团队优势协作。

(四)巩固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教改成果

1. 严控入口,从根本上击碎“以美术代影视”教学模式传统根基,国内美术院校动画专业学生入校考试普遍采用的是美术传统式的招生办法,单纯的强调学生的视觉绘画技能,且沿用传统老三样(素描、色彩、速写)“以美术代影视”方式测试学生。入校后,动画专业学生又必须同其他美术专业学生一样接受视觉基础训练,且训练的科目依然是老三样,“以美术代影视”方式培养学生。而新型教学模式的构筑,正是从“治本”入手击碎“以美术代影视”教学模式的传统根基,以符合影视学科教学规律的方式探索出根本性措施。

2. 从入口把关,改良自身教学团队才有意义。同时,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老师的影视素养,必须适度引进纯影视学科人才,或者选派一批中青年教师通过进修获得更多影视知识并充实到教改团队中;必须建立独立的影视学科体系,建立独立的传媒学院或者影视院系,使得动画完全按照自身的学科规律发展。

3. 封锁出口,学生在毕业创作过程中,学校教学部门必须严格要求,必须让作品以影视的方式参与社会横向竞展,而非单纯地同校内美术作品比较。美术与影视两者在成果展示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位,美术院校必须有着独立的影视评价标准,必须引进有着影视学科优势的第三方进行客观评估。

三、 递进式教改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意义

未来美术院校的动画教育只有站在“影视学科”建设和“综合学科培养”的战略高度上,突破脱离时代需要的“以美术代影视”的动画教学观念壁垒,系统地研究影视与美术交融的教育改革创新,理性地运用递进式教改及人才培养模式,并大胆探索出适合美术院校学科发展的动画教学模式之路,才能让美术院校的动画专业携手美术专业共创科学的、符合影视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符合当今需要。同时,将递进式教改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不断深化,为构建“新型动画教育体系”加码助推。

“美术院校动画专业科学的影视学科教学模式与创新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对动画专业教学的大革新,更需要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4]通过研究动画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让美术院校现有的“以美术代影视”的动画教学理念得到改良,遵循“当代动画影视化”的规律,建立科学动画教学观,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探寻美术院校动画专业教学改进,推动教学质量提高。

科学的影视学科教学模式作为动画教学重要手段,它是区别于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见解。在美术院校来强调该观念,具体有下面三个方面的意义与作用。

(一)开拓性。在美术院校对科学的影视学科教学模式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扭转近20年来的“以美术办动画”的误区,廓清影视动画本原流变的史迹,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影视动画及与美术关系,使美术院校的动画教学研究进入更加深入、更加自省的层面。

(二)示范性。针对美术院校动画专业课程的设置过于感性,以翔实、全面、综合为原则高起点探索建立动画科学的影视学科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为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把控提供保障。

(三)系统性。将美术院校动画专业确定为教改重要单元予以整体审视,促使其他综合类高校改变动画教学研究的“以美术办动画”散漫教学状态,促使高校教务部门及教学单位对专业发展的系统全面认识。

篇13

一、教学现状

(一)将课堂从实训室搬到了工厂

近些年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一直与TCL空调器(武汉)有限公司合作,将综合实习安排在该公司进行,使学生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整个实习过程以空调的生产工艺为主线,学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各司其职,更容易进入角色,进而主动思考,并对工作负责,通过半年的综合实习学生掌握了家用空调的组装工艺,同时更加锻炼他们吃苦耐劳和沟通协调能力。

(二)校内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管理

实习期间,校内老师由学校专业老师担任,侧重与专业知识、理论指导以及生活管理,企业导师由专业工程师和车间班组长担任,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企业导师在综合实习期间是与学生面对面接触机会最多的人,企业导师的作用不仅包含培养顶岗实习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兼顾传教实习基地所在企业的企业文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同时帮助顶岗实习生融入项目管理团队。企业导师对顶岗实习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很大,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在学校大都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接收理论知识教育,老师也是填鸭式的教育,课堂安排学习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什么,而在企业实习被安排在哪个岗位上工作就待在哪个岗位,,企业为了考虑生产效率,不愿意给学生换岗,所以学生大都是固定在一个岗位上,没有机会轮岗换岗,不能按计划学习各个岗位的技术技能,日久天长,工作枯燥无味,所以大多数学生在实习单位过程中表现都不够积极主动。

(二)导师指导缺失

虽然建立了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管理的制度,但是缺乏落实。校内导师只是在实习生遇到工作和生活难题的时候给与了帮助,对专业的指导较少。企业导师由于忙于企业的事情,对学生几乎没有起到指导作用,企业将推行导师制理解为简单的几天的生产工艺培训和生产安全培训,对后期学生的成长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缺乏长期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主要是校内导师根据学生在企业的表现给出成绩,对实习的评价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缺乏过程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及同事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综合实习的开展,导致综合实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四)企业缺乏关心学生

学生在综合实习期间,既是企业的员工,又是学校的学生,扮演着两种角色,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比较注重短期利润,不愿意用企业资源来培养学生,使得学生对在企业没有归宿感,对企业文化也没有认同感。

三、几点建议

(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从实习的目的、实习的意义入手,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工厂综合实习是学校课堂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在工厂车间简单做事,只有在综合实习实践时把自己当作实习单位的员工,认真对待综合实习的机会,全身心地进入工作状态,接受并熟悉企业文化氛围和职业岗位的需求,才能真正的把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技能操作过程中,达到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与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只有思想转变,从心里认可实习的目的和意义,他们才能静下心来在企业完成实习。

企业多关心学生,让学生认同企业文化,同时挑选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做班组长,经常性地关心学生,多渠道的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导师制监督管理,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导师制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不落实等于零。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导师制监督管理和考核体系,从制度上约束和考核导师。只有让校企双方导师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才能有效加强学校企业双方导师的合作,才能让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在综合实习中发挥积极作用,责任与权益同举,出台适当的激励措施是必要的,企业和学校可各自对自己所管理的导师制定相应约束与激励措施。

(三)改进考核方式,巩固实习成果

坚持学校、企业、学生共同评价的原则,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综合实习是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综合实习成绩评价的主体应当是学校和企业,但必须认识到学生自我评价的价值和作用,将学校企业对实习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最后评定出学生的实习成绩,以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综合职业素质。

篇14

[关键词]艺术设计 广告设计 广告学 视觉表现 教学方法

现代广告的直接目的是“广而告之”,广告的作用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收到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信息,而更深层的意义则是通过广告这种传播与推广的有效方式树立企业或品牌的统一形象,增加商品的无形价值,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消费,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现代广告的传播载体新颖丰富,展示手段灵活多样,但从人类信息接受的途径来分类,广告的呈现主要集中在视听两大领域,曾经有人做过统计,人类信息总量的83%依靠视觉的方式进行传递,可见视觉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在现代系统的广告策划与设计中,广告策划、广告创意与广告的视觉表现等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它们都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而其中广告策划的呈现,广告创意的表达,最终落脚点往往都会凝聚在视觉设计的表现领域,可以说视觉表现是广告创意的落脚点,是广告的视觉载体与视觉终端,直接体现广告创意的核心价值:另一个方面,广告作品的外在视觉部分往往直面广大受众,起到实现广告内在功能的外在公关作用,是广告主与广告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有效渠道和互动载体,正因为广告视觉设计作品必须与受众亲密接触,因此广告的视觉表现就必须接受广大受众严格的检验与挑剔的品评,它的有效性和视觉效果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广告的成败。可以说,不论广告前期的工作做得有多出色,如果广告最终的视觉效果表现不佳,则会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系统广告的质量与水平,也有可能令前期工作前功尽弃,付之东流。从某种程度而言,视觉表现是广告整体策划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视觉效果的好坏是衡量广告设计整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现代广告策划与设计是严谨、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告人员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来实现,设计师必须严格按照广告策划与创意的要求,将视觉表现建立在理性客观的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之上,实现视觉表现与广告创意的完美契合。征现代广告设计中,广告策划与创意往往是站在整体宏观的视角进行考量的,而艺术设计则是立足于具体而微观的视觉表现环节,事实上,如果设计作品不能够做到对核心信息有效传递,那么所谓的纯粹美感是不存在的,如果艺术设计师在从事设计时忽略从市场营销的高度出发,从广告设计与策划的全局性角度进行思考,而完全以个人的感觉与喜好来开展工作,设计师就极容易钻入自娱自乐,自说白话的死胡同。由此可知,广告学相关知识对于设计师而言是极其重要的,而广告知识的贫乏必定会影响设计师对创意的理解与执行,制约他们创造性的设计工作,并最终反映到广告作品的视觉呈现上,因此目前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加强广告学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是极其必要与迫切的。

从学科发展的相互关系来讲,广告学是建立在传播学、营销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新兴学科,恰恰艺术设计学也是一门年轻的、边缘性的、交叉的学科,他们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同时在这两大学科间存在着一定的交集,在很多公共领域与共性问题中需要共同面对与解决,因此广告学与艺术设计学紧密联系。密不可分。从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主视角出发,根据目前各类学科大融合的现状和学科界限不断消解与模糊的趋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和审视艺术设计的发展,进而完善艺术设计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将广告学相关课程引入到艺术设计专业中来,必然能对艺术设计学科与专业的稳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在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直接开设的广告学相关课程有平面广告设计、影视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概论、广告文案、广告市场调查、广告效果评测、广告媒体选择与购买、广告心理学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在目前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广告学课程往往只是停留在理论课程的说教层面,纯粹从理论到理论的直线式讲述,终究逃不出理论的窠臼,课程僵化、单调、生硬,学生往往对知识只是一知半解,难以形成实际操作和执行能力:或是教学知识陈旧过时,零落分散,不够系统严谨,不能适合目前本专业的实际发展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并迅速适时地进行调整与校正,进而不断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广告类课程的教学。特别在目前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广告策划与设计日益专业化的背景下,广告教学的目的绝不是培养包办一切,包打天下的全能人才,而是培养具备团队合作的意识,一专多能的专门人才。事实上,从事广告某一个环节的专门人才也需要对广告系统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掌握,这些对于从事广告具体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建构系统的广告类课程教学体系

目前许多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对广告类课程的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体现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投入中,部分院校甚至没有清晰完整的广告类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案,再加之上课的教师前后更替,不同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由此不能形成持续有效的教学合力,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广告类课程课堂教学内容的混乱与无序,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对广告学课程总体设置务必建立在整体性、系统性与连贯性基础之上,注重课程的前后条理性与层次性,并且务必要重视整个广告类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的不断完善与细化,使得不同教师能够清晰有效地掌握课程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法。在具体广告学课程的开设,应该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我们需要严格遵循广告学课程学习的内在规律,在不同的年级中有目的、有规划、有次序的设置广告学课程,务必使众多的广告类课程有一个清晰的前后衔接与平缓的知识过渡,使得之前学习的知识能够成为后面课程学习的坚实基础,进而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广告学学科的自身的发展与更新很快,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就需要广告学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必须及时调整,以适应广告自身的发展。

二、强调实例教学和实战性教学

广告是实践性极强的行业,而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广告学课程在教学中则主要以理论讲述为主,这本身就是一个潜在的矛盾,在以往常规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过于停留在纸面上的讲述与评析上,纯理论的罗列与归类,过于抽象而笼统,学生往往感觉这些东西不着边际l难以理解与掌握,同时加上广告学实 践性极强,学科理论发展却严重滞后,且不够系统与严谨,广告学的理论知识更多是广告从业人员个人的经验总结,只是“器”的层面,还远远没有上升到“道”的境界,因而学科理论呈现多样化与无序化,各位专家各执一词,其中更多是个人的成功哲学,却较难形成权威而系统的知识体系,这就使学生较难理清脉络,只能一直处在迷茫观望的状态下。因此现阶段,实例性的教学在广告理论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通过市场检验,在市场成功的广告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教材,可以通过对具体可知可感的最新实例以及具体广告的分析,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并进而把握现代广告发展的时代脉搏。同时,以往的艺术设计专业广告课程作业过于注重艺术表达,或者更多只是纸上谈兵和自娱自乐式的练习,因此没有真正的作业标准与杠杆,没法去衡量作品的真实质量,因此这类课程作业往往失去专业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务必将实际课题引入到课程中来,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进行有效结合,建立统一的课题标准。同时,将德国包豪斯教学中所提倡的“双轨制”引入广告教学中来,聘请第一线的广告设计师来校进行短期的实例教学,构建实战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虚无缥缈的抽象理论中走出来,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丰富与补充课堂理论教学的单一与局限。

三、在广告类课程中,重视数理分析的教学与指导

正如前面所说,艺术设计本身的专业特色使得它更多的关注微观视觉表现层面的内容,而忽略从广告策划的全局出发去驾驭和调整设计,从事艺术设计的学生最擅长的是感性表达和形象思维能力,而最薄弱和最欠缺的就是理性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恰恰广告策划与设计的核心是广告市场的调查部分与广告效果的评估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建立在理性数理分析的基础之上,现代广告必须通过大量数据统计与逻辑评估,才能真正客观的了解与把握相关广告信息,并为广告的具体执行奠定基础,在学习中,这部分内容无疑是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最大的挑战,因此在广告学教学中各种数据、表格、统计图表、公式其实最需要我们去分类厘清的。重点强调,在具体教学中务必让每位学生对广告学相关公式与图表进行实例操作,通过切身的体认,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与认识,绝对不能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流于形式,只做引介性的讲述,学生将很难掌握这一核心知识,将会造成专业能力的极大缺陷。而只有真正掌握了这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借助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才能真正从逻辑和理性高度把握广告设计的内在核心,在随后的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实现广告设计的精确定位。

四、课后学术交流对课堂教学的积极补充

在课堂教学之余,积极开展广告学课后学术交流与讲座活动,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可以采用有别于课堂教学的方式,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来探讨广告学相关的知识,如请每位学生每期介绍一位广告大师的生平和理论建树,或每期介绍一个国际知名的广告公司及其作品案例,或对某一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广告作品进行归纳与评析,大家围绕主题再进行集体讨论,在学术交流中教师应该起到数据导引和知识链接的作用,做更多的知识延展和深度推荐的工作,让学生们在课后的学习中迅速找到求知的方向,进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这些的灵活多样的学术交流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头脑风暴式的探讨必能使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并通过对广告历史的梳理与总结,使学生对广告设计有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更多有益的帮助。

五、建设广告类综合课程,进行全案式的教学与指导

对单一的知识点的掌握对于严整精密,无缝链接的系统广告设计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高年级必须开设广告设计综合课程,将之前学习的分散广告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构建成为一门真正的广告类综合课程,并打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将之前学习到的一个个知识点,组合成统一的广告学知识体系,使得广告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得到有效的融合。在具体操作中,务必使得学生能够完整的参与从广告前期策划到后期制作与推广的全过程,使学生们在全盘操作的过程中对广告有更直观和深刻的理解。同时,可以鼓励设计团队在时间跨度最长的毕业设计课程中进行全案式的广告设计,完成系统的广告策划与设计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