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2 15:13: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四大慢病之一。在中国,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以下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国哮喘患者达3000多万,成人慢阻肺的患病率为10%,即全中国约有1亿名慢阻肺患者。但是由于医疗资源的不足以及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很大一部分慢性呼吸疾病患者未能及时就诊,导致了目前诊断率低、治疗率低,死亡率高的严峻防控形势。
作为全球呼吸健康领域的领先企业,阿斯利康希望凭借其在呼吸健康领域领先的研发能力、先进的产品以及长期累积的经验与知识,帮助改善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
阿斯利康希望能够通过利用多元化渠道与平台,全面覆盖包含医生、患者、大众在内的所有相关目标受众的整合方案,帮助提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以及包括患者与潜在患者在内的大众群体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知与防控意识,从而提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就诊率与依从性。
项目策划:
目标受众:现有呼吸疾病患者、潜在患者、大众、医生与护理人员。
项目目标:
1.提升大众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知度与重视程度,促进就诊率与治疗的依从性;
2.提升基层医生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以及重视程度;
3.引发社会舆论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形成有利的舆论氛围,促进社会资源的倾斜与配置。
策略:
1.充分利用第三方平台的资源,推进贯穿整个行业的全面合作;
2.下沉到患者中去,对直接面向患者的疾病教育与普及进行试点;
3.大胆尝试使用社交媒体渠道与沟通形式对大众进行疾病知识宣传。
主要信息:
1.中国慢性呼吸疾病发病率高、确诊率及就诊率低,存在巨大亟待满足的患者需求;
2.慢性呼吸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公共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医疗负担;
3.患者与大众对哮喘及其治疗手段的认知存在较大偏差;
4.慢阻肺在大众中的认知度较低,针对潜在患者需要沟通基本常识,促进就诊。
传播策略:
1.精准传播与大众传播手段相结合,患者教育与疾病知识普及双管齐下:针对患者和潜在患者,采用院内宣传以及进社区等传播手段;针对广泛的大众采用社交媒体信息植入的传播手段。
2.利用关键时间节点,进行信息有效传递:利用哮喘日、父亲节、教师节、慢阻肺日等特殊的纪念日对特定话题的关注度,对具有相关性的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
媒体选择:
1.核心媒体重点覆盖,树立权威性:邀请全国核心的医药与健康媒体出席呼吸疾病联盟成立启动会,利用政府、协会、专家背书,确立项目高度。
2.社交媒体扩大项目影响力:选取社交媒体中的热门帐号,撰写符合社交媒体传播风格的内容,将疾病知识信息植入到有趣的社交话题中,优化传播效果。
3.与各类行业网站进行深度合作:定期疾病教育深度文章,确保传播影响力的时间跨度。
项目执行:
1.针对行业:2015年4月25日,阿斯利康携手世界健康基金会及十余家医疗健康领域领先企业和组织,在厦门为中国呼吸疾病联盟正式揭幕。中国呼吸疾病联盟将集中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关注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治,改善中国呼吸疾病防治现状,提升相应公共健康方面的研究,最终提高慢阻肺和哮喘的研究。阿斯利康将通过对该联盟的支持,帮助完成以下重点工作:
・收集、更新相关证据,引起决策者对慢阻肺和哮喘疾病的关注,推动将慢阻肺和哮喘纳入慢性疾病管理范畴;
・加强医疗保健与疾病防控体系内的呼吸疾病防治力度;为医疗保健人员提供相关培训;向医院捐赠肺功能检测仪器;全面提升当前的慢性呼吸疾病防治三级预防体系;
・提升肺功能检测认知与能力,探索将肺功能筛查引入社区卫生服务或列入居民年度体检范畴的可行性;与中国的地方社区卫生中心携手探索将肺功能筛查引入高危人群初级保健范畴的可行性、成本效益和益处;
・加强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呼吸疾病防治力度(针对初级医疗保健提供者)。
阿斯利康支持了由清华大学与卫计委共同发起的健康传播大会“全国记者征文”,获奖作品将被收录进“好作品集”。今年在阿斯利康的支持下,将新开设一项“呼吸疾病类好作品”,以鼓励医疗健康类记者对慢性呼吸疾病领域的关注。
2.针对大众:2015年5月哮喘日期间,阿斯利康与中国呼吸疾病联盟携手,执行了一整套社交媒体传播计划:
・制作肺功能检测H5格式小游戏,并在出租车、微信以及微博等多个渠道进行传播;
・结合哮喘日邀请微博知名画手进行漫画创作;
・利用热点话题,创作微信文章,并与多个有影响力的微信大号合作进行传播。
2015年6月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阿斯利康联合清华大学为全国的食药监部门的宣传人员提供了一场“全国食品药品安全创意科普工作坊”,厘清了关于激素治疗的误区,并征集拍摄一部澄清吸入激素治疗哮喘认知误区的视频创意,获奖创意将被拍摄成视频,并在全国各个食药监平台上宣传播放。
2015年11月,恰逢一年中雾霾最为严重的季节,雾霾与呼吸健康成为了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在此期间,阿斯利康公益支持了“千人拼肺”行动,以全球最大的人体器官拼图成功挑战了世界吉尼斯纪录。籍此呼吁全社会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病更广泛和更高度的关注,营造人人参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社会氛围。活动现场,著名主持人郎永淳也作为慢阻肺健康宣传员到场,呼吁大家关注肺健康,重视对慢阻肺的预防、检查和治疗。
2015年11月,为了迎接第14个国际慢阻肺日,除了线下的“千人拼肺”活动,阿斯利康拍摄有关慢阻肺疾病知识的公益宣传片,并通过微信与优酷平台做线上投放,从而将疾病知识的科普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3.针对患者/潜在患者与家属
2015年年初开始,阿斯利康推出快乐雾化室项目,针对在医院雾化室接受治疗的儿童哮喘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哮喘知识宣传卡通画本,寓教于乐,提升哮喘患者的依从性。
2015年6月父亲节期间,阿斯利康再次联合中国呼吸疾病联盟,针对中老年人以及其子女进行一波社交媒体传播活动:
・创作了一套以漫画形式呈现的中老年人推荐体检套餐,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
・与微博名人以及微博知名画手合作创作定制化的图文,呼吁关注父母的呼吸健康
・与中老年人较多关注的励志与养身类微信号合作,呼吁老人关注自己的呼吸健康,也呼吁儿女通过送健康的方式尽孝。
2015年9月教师节期间,阿斯利康与中国呼吸疾病联盟关爱退休教师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肺功能检查。
2015年9月至10月期间,阿斯利康携手呼吸健康联盟选择了上海5个社区的居民,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肺功能检查,并提供慢阻肺相关知识的教育,作为大规模推广慢阻肺检查进社区的试点项目。
项目评估:
2015年4月25日,中国呼吸疾病联盟在厦门的揭幕仪式拉开了阿斯利康呼吸健康项目的序幕。中国呼吸疾病联盟的成立将集中政府、企业、行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关注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治,改善中国呼吸疾病防治现状,提升相应公共健康方面的研究,最终提高慢阻肺和哮喘的研究。
包括新华社、解放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医药报等在内的28位来自专业、大众、财经媒体的资深编辑记者们参与了此次揭幕仪式,共同聚焦中国呼吸疾病防治及CARD项目的进展。活动共取得了38篇原发报道,获核心网络转载75篇。《生命时报》、《北京青年报》、《健康时报》和《t望东方周刊》等核心媒体还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大幅的深度报道。
5月和6月,阿斯利康先后借力哮喘日、父亲节进行的呼吸系统疾病知识普及和传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现了阿斯利康和中国呼吸疾病联盟在普及慢阻肺和哮喘诊疗知识的战略部署。
以“咳痰喘久不愈可能是哮喘,应尽快去正规医院进行肺功能等检测确诊”为普及核心内容的哮喘日疾病意识活动从5月1日开始,持续时间长达15天,通过漫画、图文、游戏等形式,在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以及上海市出租车后座屏幕、阿斯利康内部等进行展示。活动期间,共原创图文漫画5篇,其中包括3篇微信图文信息、2篇微博漫画,#深呼吸做自己,关注哮喘日#话题当天在热门话题榜前十位置连续停留4小时,阅读量近600万。至活动结束时,微博、微信相关内容的阅读量总共超过1000万,逾10万人次参加了图文或游戏互动,1450万人通过触动传媒出租车后座屏幕看到了哮喘疾病意识活动,了解了哮喘疾病的症状和诊疗方法,提高了哮喘的防治意识。
6月,随着父亲节的来临阿斯利康又顺势开展了一波社交媒体慢阻肺知识宣传。目前,慢阻肺是中老年人群发病率很高的疾病,为了提高中老年患者积极防治慢阻肺的意识,也为了让子女更好的关爱父母健康,宣传活动主要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关于“关注中老年人高发病率慢阻肺、传播中老年人体检知识、关爱父母身体健康”相关主题的图文和漫画。全国8个微信公众号的图文引发大量网友参与和评论,2个人气微博账号的原创漫画得到10个粉丝过万的微博账号转发,阅读量均在1万以上。微博、微信总阅读量达到883.5万。通过传播慢阻肺疾病和健康体检的相关知识,引发了网友对于慢阻肺的关注和重视,了解了父母进行定期健康体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新型医学生物工程技术和方法不断产生、新的医学观念与研究模式不断涌现的今天,王辰认为呼吸学界在敏锐、积极地运用新办法、接受新观念、实践新模式等方面仍显迟钝,学科发展仍显薄弱,研究欠活跃,以致在新形式下与其他先进学科的差距似有进一步扩大之势。
据悉,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重大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长期居我国城乡居民各系统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之首,疾病负担巨大,已成为国家极为突出的公共卫生与医疗保健问题。另外,由于吸烟、空气污染、人口老龄化、新病原与耐药病原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我国呼吸疾病发病形式将更加严峻。然而,现阶段我国呼吸疾病防治与研究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难于应对日趋严重的发病趋势,整体防治能力亟须加强。这一严峻形势赋予了我国呼吸学界重大的历史使命,也为呼吸学科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机遇。
建多学科交融体系
在呼吸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王辰认为,呼吸学科的发展方略应构建多学科交融的立体架构的学科体系,合纵连横。“多学科交融领域的‘游戏规则’是哪个学科能够以更积极的姿态与作为投入其中,更多地承担起发展该领域的责任与使命,哪个学科就会更多地‘主宰’该领域的业务与发展。”王辰说道。因此呼吸学科需努力体现自身优点与优势,倍加重视与其他学科有广泛交叉的领域,承担建设与发展交叉领域的主导责任和使命,努力深化研究,提高预防与诊疗水平。
首先,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PCCM)有机结合、捆绑式发展才符合呼吸学科的良性发展,才能培养更专业的人才。而人员队伍建设是内科ICU建设的关键之所在,应切实推动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2013年,上海市已开展PCCM专科医师培训,作为全国第一批PCCM培训单位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翟介明认为,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推动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学科的发展,形成专科医师培训的骨干教师队伍,从而培养具有呼吸病学与危重症专业素养的青年医生,形成全国呼吸危重症专科培养体系,最终实现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育。
其次,提高肺癌早诊率也是呼吸学科努力的方向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认为,找到更理想的肺癌早筛方法,让更多患者在疾病早期诊断,是提高肺癌治疗的希望所在,相关研究值得更多医务工作者投身其中。此外,为避免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成为影响“桶中”生命之水积聚的“短板”,“我国呼吸学科被动、消极的文化必须要改善。我国呼吸学界应当清醒认识自身承担的重大任务使命,以呼吸学科发展带动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王辰如是说。
学科防治需携手基层
面对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仅依靠三甲医院之力无法有效防治全国慢性呼吸疾病。需携手基层医生来共同完成。“我国很多社区医生连慢阻肺这样基础的呼吸系统疾病都搞不清楚。”王辰说道。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主任迟春花同样也这样认为,她反馈我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体系与能力建设现状堪忧。
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已建立近70年,目前用于医疗支出的费用占GDP的9.4%,其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一个面向全面、看病免费的初级卫生体系,即全科诊所。全科诊所只用20%的总医疗资源,却提供了超过80%的总诊疗人次的服务,日均住院成本足够全科诊所为一个患者服务一年。全科医生的职责包括解决轻症、自限性疾病、慢性病管理等,还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相关的预防手段,以及与综合医院进行合理转诊。从英国对基层医疗考核的项目来看,哮喘、慢阻肺等均占比重很大。
相对而言,我国呼吸疾病防控方面,未得到足够重视。首先在卫生层面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里没有涵盖呼吸疾病;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里没有将呼吸疾病纳入管理;国家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考核标准里没有呼吸疾病的内容。其次在基本用药和医保层面上,缺乏呼吸疾病常用药物。常用药物中没有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或雾化吸入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必不可少的药物。呼吸疾病未列入门诊慢病。再次从基层医生诊疗层面上来看,基层医生知识观念陈旧。我国10省市农村基层慢阻肺诊治现状调查显示,门诊及住院患者常用检查中没有肺功能检查,疾病早期诊断不足、误诊和漏诊率高。同时,公众对常见呼吸疾病认知不足,疾病知晓率低。
所幸,中国已开始高度重视慢性呼吸疾病,已将慢阻肺首次纳入国家慢病监测体系,同时被写进国家慢病防治工作规划中。提升基层医生呼吸疾病诊治能力,指导基层医生搭建呼吸疾病诊疗体系将是今后非常重要的工作。
呼吸门诊综合治疗室
对于呼吸门诊综合治疗室,国外已有多年丰富经验。以瑞典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发现许多慢阻肺和哮喘患者控制不佳,原因不是医生没有诊断,也不是医生没有恰当的药物治疗,而是没有人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疾病管理。随后瑞典设立了慢阻肺和哮喘门诊,由专职护士负责,主要任务是对患者进行肺功能筛查和监测、控烟知识宣教、患者自我管理的培训等。卫生经济学评价显示,将有慢阻肺、哮喘门诊和未开设门诊的地区进行比较,前者总的医疗花费为3万多瑞典克朗,后者则需要5万多瑞典克朗。在医疗资源使用方面,包括患者住院次数、住院时间、急诊就诊次数、非计划门诊就诊次数等均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猪的疾病防治 归类与总结 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203-01
一、做好猪的疾病防治的意义与目的
随着我国目前养猪产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的大型养殖场不断形成,在大型养猪场内部其养殖密度越来越大,所以猪的疾病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猪患上各种疾病,已经成为制约大型养猪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在个体养殖户所养殖的猪患上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概率与流行比例日益变高,对于个体养殖户而言,这些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以及造成疾病的传染,从而对养殖户的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
做好猪的疾病防治工作不仅仅要了解常见的疾病,还要深入养殖场内部,不管观察与研究其疾病的特性。并且,在种猪肢蹄病、种猪的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病、链球菌病以及皮肤病等各类疾病上要充分解释说明,及时做好防控工作,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疾病的蔓延与传播,避免养殖户的损失。
二、常见猪的疾病种类与防治工作
1.猪链球菌病
猪患上链球菌病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症、关节炎型以及淋巴结脓肿型。其中,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症的主要表现症状为猪突然倒地且伴随着体温升高的现象,还可能伴随着猪的四肢出现游泳形状或者口吐白沫。
在猪链球菌病防治上可以选用不同种类的药物,其中可以选择强力霉素、10mL 安痛定、加 160-480 万青霉素等等。如果猪的淋巴结脓肿型症状出现红肿或脓包,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先将其切开,然后将里面的脓水排出,用药物进行清洗。
2.猪消化系统疾病
猪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疾病、细菌性腹泻疾病以及出血性肠炎疾病等三种。其中病毒性腹泻的表现症状为:猪的粪便向水一样地漏出,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直接喷出的现象。在观察猪是否患有消化系统疾病上,可以观察粪便的颜色,如果颜色是黄绿色或者是青绿色,且伴随着疑似病猪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外形明显消瘦等。猪的消化系统疾病均可以通过观察猪的形态以及粪便来看出,如果患上了细菌性腹泻疾病,就会出现粪便为稀糊状。
那么,该如何做好猪消化系统疾病呢?第一:要保持猪圈的干净与整洁,充分保证阳光照射以及做好消毒工作。同时,尽量不要给猪喂食已经霉变的饲料或别的东西。第二:在防御措施上也保持饮水的清洁,可以进行全群投药,在饲料中可以尝试添加抗生素以及米糠等。第三:当猪出现消化系统疾病时,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土霉素、林可霉以及5-15mL 的痢菌净,这几种药物应当分开注射。
3.猪的肢蹄病与猪皮肤病
猪的肢蹄病目前主要发病特征为猪的各个关节肿大,严重的会导致猪脚破裂,严重地情况下会使得患病的猪无法站立。对于患猪的肢蹄病防治工作上,可以采取如下几个防治措施:1.要保障猪舍的环境清洁与空气流通干爽。2.要使得猪群的密度不适宜太大,以防止猪群之间的打斗。3.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工作,保障猪舍内没有尖锐物体。一旦病猪患上肢蹄病要立刻采用药物治疗,所采用的药物有10mL安痛定、青霉素与塞米松等。
病猪患上皮肤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猪的皮肤表面会出现一些结节,并且这些结节一般为黄豆大小。在发病的时候,猪会比较痒,严重的情况会出现猪的形体消瘦以及表面皮毛松乱的症状。目前,治疗猪的皮肤病的主要措施有,前期防治有保障猪舍的清洁与干爽且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后期治疗措施要在猪身上喷洒高锰酸钾溶液或敌百虫溶液等。如果猪的皮肤病出现全身感染,应当进行注射青霉素与塞米松。
4.猪的呼吸道系统疾病与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患猪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主要变现在咳喘、呼吸急促以及食欲减退等,如果情况严重地化会出现发烧、肺炎等严重症状。目前,对猪的呼吸道系统疾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分为饲养防治与药物防治措施。饲养防治措施主要指的是猪舍通风条件要好,对猪舍要做好御寒与避暑工作,保障猪舍的总体生活环境良好。药物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土霉素、阿莫西林以及强力霉素等各类药物。
猪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种类众多,症状也不明显,其主要患病症状分为初期与后期,在初期患病阶段主要是病猪出现精神沉郁、慢性干咳,而后期则会出现猪皮毛少,且生长受阻与发育迟缓。主要防治措施包括使用大剂量青霉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慢性呼吸道疾病要进行长期的治疗与调理,切不可急于求成。
三、猪的疾病防治的综合措施
做好猪的疾病防治的综合措施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要科学饲养,切实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同时要改善猪舍的环境,必须杜绝畜禽同样以及人畜一起居住的现象,在减少人与患畜接触的同时,减少畜禽与人的相互传播。第二:要切实加强环境消毒工作,定期实行重点消毒与混合消毒,对猪舍的重点区域要进行重点消毒,同时在较短时间内养成对猪舍定期消毒的习惯。第三:加强日常检验力度,根据猪群表现出的不同症状与特征及时采取不同的治疗与防御措施,要在发病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争取治疗的第一时间,同时要防止病情的蔓延。第四:要加强对猪群的检疫力度,这不仅仅包括养殖的安全,这还是对人食用猪肉这一严峻问题能否安全的关键,所以一切要掌握好搞笑的检疫方法,绝不能让一头病猪流入市场,也绝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百姓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 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尖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据卫生部门2005年疾病死亡构成调查结果,呼吸系统疾病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4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等其他因素,使国内外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对有效的预防呼吸系统疾病非常有必要。
1 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呼吸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屏障,与外环境接触最密切。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在呼吸过程中,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粉尘,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蛋白变应原、尘粒及有害气体等,皆可进入呼吸道和肺引起多种疾病,其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原发性感染以病毒感染多见,原发性感染以病
毒感染多见;吸入各种变应原可致外源性哮喘及外源性变应性肺炎;吸入生产性粉尘可致尘肺,造成肺纤维化;吸入水溶性高的刺激性气体会发生急、慢性呼吸道炎和肺炎;而吸入低水溶性的气体,可损害肺泡和肺毛细血管发生急性肺水肿。
2 空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
人们每天吸入大量细菌的空气以及汽车尾气排出的颗粒、道路扬尘、花粉等组成的颗粒物质,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被吸入后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可引发许多疾病。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细颗粒物可引发心肺疾病降低肺功能。研究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大鼠肺的毒性的试验结果表明,接受最小粒径颗粒物的大鼠受到了最大的伤害,有病的大鼠的肺损伤最严重。即原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对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物别敏感。在国内开展的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气颗粒物具有负面健康效应。
居住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重要环境,然而随着现代装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更新,室内装饰材料、涂料的广泛使用,室内空气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调查显示室内新装饰的材料甲醛等到超标可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室内潮湿也是导致呼吸道感染及哮喘的重要因素,在一些通风差的地下室,因潮湿易滋生霉菌,生活在此环境中的人群,慢性咳嗽和哮喘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室内煤烟或油烟也可引呼吸系统疾病。
3 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报告,全世界每年至少有250万人死于吸烟所致的疾病,我国烟草总消耗量占世界首位,61.01%的成年男性和7.04%的女性吸烟。到2025年,世界每年因吸烟致死将达1000万人,其中我国占200万人。烟雾首先进入呼吸道,长期大量的吸烟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或损害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故呼吸系统受害最大,在工业发达的国家肺癌是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在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人们吸烟造成死亡的首要疾病。
长期的吸烟是造成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卷烟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与促癌物质。通过吸烟,这些物质就可以损害支气管黏膜上皮,最后导致癌症。肺癌与焦油含量有直接关系,而进入体内的焦油含量以与吸烟的数量、每支卷烟吸入口的多少,以及吸进肺部的烟量有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危险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吸烟是小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不仅损害自身的健康,烟雾还污染空气危害他人,使被动吸烟者发生肺癌和COPD的机会增加,国外一些调查表明,丈夫吸烟,不吸烟的妻子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是夫妻均不吸烟的2倍,其危险度随与丈夫吸烟量增加而增加。
4 气候因素与呼吸系统疾病
气候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所以气候环境的变化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气候因素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尤为明显,上呼吸道感染与平均湿度关系最密切;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最低温度关系密切,支气管哮喘及自发性气胸与平均湿度、平均温度关系密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季节变化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发原因之一,其发生的季节性极为明显,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秋较少。由于气候变化,作为调节吸入气和气体通道的上呼吸道而言,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外界温度等改变而上呼吸道感染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多见于寒冷季节主要是受凉或温度变幅较大削弱上呼吸道的生理防御机制:冬季一般寒冷于燥,鼻黏膜容易发生皲裂,病毒易于入侵;鼻腔局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一些抵抗病毒的免疫物质,特别是鼻腔内局部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明显减少,气温下降时,鼻腔局部温度也降低从而适合病毒繁殖生长;这都为病毒的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冬季,人们多在室内活动,因而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在寒冷环境中,肺泡巨噬细胞功能降低,以致清除细菌的能力大为减退。这种变化使上呼吸道环境中实验动物经过一个时期,甚至可以看到气管的病理改变,如上皮增生和白细胞浸润。夏秋季由于空气中花粉密度增高,哮喘的发病率增加。
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繁,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统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加之该地区处于高原高寒地带,生活水平低下,气候及生产环境恶劣,医疗卫生条件差,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等均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增加的主要因素;随着医学检测手段的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也提高,但并不是使发病增加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还是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手段。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与人们对疾病防治的意识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保护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成不必然,关心和防治老年病已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老年病人住院率正逐年上升,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加强老年病的防治,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是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关键。因此,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加强环境保护及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积级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
[关键词] 猪的疾病 防治重要性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41-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各样的农产品,畜产品进入市场,供人们消费,猪肉是我国的常用食材之一,具有相当的市场占有份额。目前,我国在产品安全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也包括猪肉的质量问题,如注水猪肉;病猪肉等。要想保证猪的质量,不仅要规范市场顺序,还要从源头上抓起,也就是从猪本身下手,对猪疾病的防治也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内容。由此,本文对猪的疾病防治进行分析,力求能对我国畜牧养殖做出贡献。
二、常见猪的疾病种类
1.猪链球菌病
猪患上链球菌病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急性败血症脑膜脑炎症、关节炎型以及淋巴结脓肿型。
2.猪消化系统疾病
猪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疾病、细菌性腹泻疾病以及出血性肠炎疾病等三种。其中病毒性腹泻的表现症状为:猪的粪便向水一样地漏出,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直接喷出的现象。在观察猪是否患有消化系统疾病上,可以观察粪便的颜色,如果颜色是黄绿色或者是青绿色,且伴随着疑似病猪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外形明显消瘦等。猪的消化系统疾病均可以通过观察猪的形态以及粪便来看出,如果患上了细菌性腹泻疾病,就会出现粪便为稀糊状。
3.猪皮肤病
病猪患上皮肤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猪的皮肤表面会出现一些结节,并且这些结节一般为黄豆大小。在发病的时候,猪会比较痒,严重的情况会出现猪的形体消瘦以及表面皮毛松乱的症状。
4.猪的呼吸道疾病
猪的呼吸道疾病包括呼吸道系统疾病和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两类。
患猪出现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主要变现在咳喘、呼吸急促以及食欲减退等,如果情况严重地化会出现发烧、肺炎等严重症状。
猪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种类众多,症状也不明显,其主要患病症状分为初期与后期,在初期患病阶段主要是病猪出现精神沉郁、慢性干咳,而后期则会出现猪皮毛少,且生长受阻与发育迟缓。
三、做好猪的疾病防治必要性
随着我国目前养猪产业的不断发展,规模化的大型养殖场不断形成,在大型养猪场内部其养殖密度越来越大,所以猪的疾病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猪患上各种疾病,已经成为制约大型养猪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猪患病的几率不断上升,这些疾病的发生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因此解决猪的疾病问题也成为当务之急。
四、猪的疾病防治的综合措施
做好猪的疾病防治的综合措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彻底做到全进全出
在日常的养殖活动当中,要提高饲养行为的科学性,以猪成长的不同阶段为分批标准,将猪进行分群饲养。相关工作人员要认识到猪饲料管理的重要性,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避免出现细菌感染与传播的现象。要根据猪所处在的成长阶段,对其进食的饲料进行严格的质量考核,提高饲料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选择最符合猪成长且经济实惠的饲养。其次,还要合理地选择饮料放置的地址,确保环境通风干燥,与猪群保持合理的距离。只有猪的饲料的质量得到保证,猪的健康才会有一定的保障。
切实做到科学饲养,切实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同时要改善猪舍的环境,必须杜绝畜禽同样以及人畜一起居住的现象,在减少人与患畜接触的同时,减少畜禽与人的相互传播,使猪在健康长成的基础之上,拥有较强的生产能力,这样,猪的疾病发生率就会得到有效的降低。
2.满足猪成长的营养需求
猪的营养情况对于猪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长期的畜牧业发展过程当中,猪逐渐形成了繁殖能力强的优势,并且其生长的速度较快,进食的类型较多。因此,要对猪成长所需的营养进行满足。避免猪因为营养不良而导致疾病发生。
3.要切实加强环境消毒工作
定期实行重点消毒与混合消毒,对猪舍的重点区域要进行重点消毒,同时在较短时间内养成对猪舍定期消毒的习惯。要保持猪圈的干净与整洁,充分保证阳光照射以及做好消毒工作。
4.加强日常检验力度
养殖人员要树立起安检意识,在日常检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猪舍的通风良好,阳光充足,避免猪舍处于潮湿阴冷的环境,要垫草勤扫,减少虫卵污染,并保证保持猪舍、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注意猪场环境,定期驱虫,防治寄生虫诱发可能。
并要学习对猪疾病的识断,根据猪群表现出的不同症状与特征及时采取不同的治疗与防御措施,要在发病时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争取治疗的第一时间,同时要防止病情的蔓延。
5.严格猪种引进标准
为保证猪的身体健康与养殖效益,在进行猪种的引进之时,要对猪进行严格的考核,确保其本身不存在原始性疾病。另外,对于体质较弱的猪种要进行排除。猪种的引进是猪的内科疾病防治的最为基础的环节,一定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猪种的引进工作,保证猪种的质量。
6.建立疫病监测监控制度
确立“防重于治,养重于防,养防结合,饲管优先”的思想理念。形成一整套对猪疾病防治的监控制度更好的对猪的养殖。
五、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猪的疾病类型的阐述,可以看出解决猪的疾病问题的重要性,猪的健康是关系民生的大事,阻碍着我国合理的市场秩序的建立,如果病猪肉出口国外也会对我国的形象和信誉造成影响。目前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猪病问题无疑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要严格把好猪肉的质量关,按照上文中对猪的疾病防治办法,切实防范猪病,将猪病扼杀在摇篮当中,以保障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有序进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汲方嵘.猪疾病的症状与防治[J]农技服务.2011年04期,10-11页
[中图分类号] R339.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225-01
为了解威胁青山区居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及其影响程度,探讨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为合理配置社区医疗卫生资源,为制订青山区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我们对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我中心在国家疾病控制系统网上所收到的驻区及区属医院所报告的924例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 所用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我中心在国家疾病控制网上收到的驻区及区属医院所上报的死亡病例。疾病分类及死因分析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9分类原则为依据,以报卡第一诊断进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 924例死亡病例中男性592例,女性332例,男女之比为1.78: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2.2 死亡年龄 924例死亡病例中年龄最大89岁,最小1天。各年龄死亡构成见表1。分析可见61-70岁组在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71-80岁组,再次为51-60岁组,这三个年龄组在死亡构成比中占74.4%,而且病例所患疾病多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病死率较高。
表1 168例网上直报死亡病例年龄构成
2.3 主要死因构成及顺位 本次调查发现,我地区人口死因以循环系统疾病为首,其次为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具体见表2。
表2 168例网上直报死亡病例死因构成及顺位
3 讨论 驻区级区属医院网上直报的死亡病例疾病构成虽不能代表群体水平,但可反映我区人群主要疾病的分布情况。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从性别上看,死亡病例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提示我们今后在男性人群中要加强自我保健意识的健康教育工作,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资料与方法
人口资料:根据徐州市公安局提供的2006年人口年报,计算徐州市区2006年死因监测的年均人口数。
年龄构成资料:根据徐州市统计局提供的2000年全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各年龄组构成比,推算徐州市区2006年死因监测人口的年龄构成。
死因资料:来源于2006 年徐州市市区居民全死因登记,由各医疗单位报告及公安派出所提供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经各区专职人员调查核实。
方法:病例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ICD-10)进行编码,采用死因登记系统软件录入死亡卡片,由市疾控中心对各区疾控中心录入的原始卡片数据库进行审核汇总分析。
调查结果
死因监测人口自然变动情况:2006年市区死因监测平均人口为1 298 290人,男669 917人(51.60%),女628 373人(48.40%),性比例1.07∶1。死因监测人口出生13 911人,男7551人,女6360人,性比例1.19∶1。出生率10.71‰,比2005年(8.64‰)上升了2.07‰。死因监测人口共死亡7279人,男4249人,女3048人,死亡性比例1.39∶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总死亡率5.62‰,与2005年(5.38‰)相比,增加0.24‰。死因监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5.09‰,比2005年(3.26‰)上升1.83‰。
性别、年龄别死亡率:2006年市区死因监测人口中男性死亡率634.26/10万,女性死亡率485.06/10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各年龄组死亡率呈“V”字形分布:0岁组死亡率较高,为2232.36/10万,男性高达2540.50/10万,女性1872.18/10万,1岁组后死亡率急剧下降,至10岁组最低,仅15.50/10万,15岁组以后死亡率逐渐上升,且男女死亡率差距增大,60岁以后死亡率急剧上升,85岁及以上年龄死亡率最高达18871.77/10万。60岁及以上年龄死亡数占死亡总数的70.32%,男性66.27%,女性高达75.95%。
婴儿、新生儿死亡情况:2006年市区死因监测人口中婴儿死亡率为16.17‰(男18.26‰,女13.68‰),占总死亡的3.08%,新生儿死亡率为11.5‰(男13.38‰,女9.28‰),婴儿及新生儿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婴儿死亡随年龄增大而减少,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1.11%,出生1周以内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70.63%。与2005年婴儿、新生儿死亡率(20.79‰、13.41‰)相比,分别减少了4.6‰、1.91‰。婴儿死亡原因中早产儿和未成熟儿占13.33%,新生儿产伤和窒息占12.44%,先天异常占11.11%,起源于围生期的其他情况占35.56%。以上提示,卫生有关部门应加强优生优育等妇幼保健工作,特别要采取各项措施搞好围产期、分娩期保健。
主要死因分析
根据2006年徐州市区死因监测统计结果揭示:前10位的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的其他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合计为472.47/10万;前3种疾病死因占死亡总数的58.95%,前10位死因共占死亡总数的84.06%;与2005年的死因顺位相比,脑血管病超过心脏病,居第2位,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升至第7位,而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的其他疾病降至第8位,神经系统疾病取代先天畸形与变性和染色体异常而位居第10位。
恶性肿瘤:2006年徐州市区死因顺位显示,恶性肿瘤死亡率居首位,占死亡总数的23.20%,死亡率为130.4/10万,男性157.93/10万,女性101.05/10万,男女死亡率差异明显,从10岁组开始,年龄组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恶性肿瘤死亡率与2005年(133.13/10万)相比,略有下降。在恶性肿瘤中,以肺癌死亡居首位,占恶性肿瘤死亡的28.53%,以下依次为肝癌、胃癌、肠癌、食管癌、白血病、乳腺癌,分别占21.56%、10.34%、5.43%、4.90%、2.89%、1.65%)。
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为221.75/10万,占死亡总数的39.45%,其中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死亡率分别是101.52/10万、99.44/10万,各居死因顺位的第二、三位,分别占总死亡的18.06%、17.69%,两病合计占总死亡的35.75%,而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90.62%;与2005年相比,心脏病占总死亡的比例有所下降,而脑血管病占总死亡的比例有所上升。2006年脑血管病男性死亡率为109.72/10万,女性92.78/10万;心脏病男性死亡率为107.18/10万,女性91.19/10万,男性均高于女性。60岁以上年龄组中,因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的占42.37%,可见,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已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死因。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52.15/10万,占死亡总数的9.28%,居死因顺位的第4位,比2005年(47.79/10万),上升了4.36/10万。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引起死亡的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43.87%。
损伤和中毒:2006年,损伤和中毒死亡是居第5位的死因,其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6.62%,死亡率为37.2/10万,比2005年(30.81%)明显增加,男性(47.17/10万)高于女性(26.58/10万)。2006年的意外死亡中,交通事故仍高居第1位,占意外死亡的45.55%,死亡率为16.94/10万,男性为23.73/10万,显著高于女性(9.71/10万);其次为自杀,占意外死亡的9.73%,女性略高于男性。以后依次为意外中毒、意外跌落、淹死,分别占8.07%、8.07%、2.90%。以上说明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与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以及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心理咨询与指导,解决其心理疾病,避免自杀悲剧的发生,也是非常迫切的任务;另外,加强劳动保护与安全措施,注重劳动者和少年儿童人身保护,均是不可忽视的意外伤害问题。
平均期望寿命:2006年市区死因监测居民出生时平均期望寿命为74.49岁,男71.79岁,女77.57岁,男女期望寿命相差5.78岁。
(辽宁省阜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阜新123000)
[摘要]目的了解阜新市城区居民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特点及威胁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阜新市2000年全死因登记报告资料和公安部门提供的人口数据,对阜新市城区居民死因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阜新市城区居民总死亡率为668.98/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前五位死因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的减寿年数为8792.50人年,减寿率为14.95‰,在全死因减寿顺位中居第一位。结论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疾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死亡率减寿率死因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know the level and distribution of injury deaths among urban residents of Fuxin City in 2010. Methods Date was derived from the Fuxin city death surveillance database in 2000 and population date was from public security. All data was been analysed. Results The death rate of Fuxin residents in 2010 was 668.98/100000. Male’s death rate was higher than females. Top 5 of death were circulatory systemdisease , tumor disease, respiratory disease, endocrine system,, injury and poisoning. The year of life lost of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 were 8792.50 person o year, the PYLL rate was 14.92‰. Conclusion The chronic non-contagion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death to residents of the Fuxin city. It’s the point of work for prevents and cure disease on a period of time.
Key words:Mortality ratePYLLAnalysis of death cause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069-0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重要的死因【1】。为掌握阜新市城区居民疾病谱和死亡谱的特点及威胁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2010年阜新市城区居民死因状况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源于2010年阜新市疾病监测系统城区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告,死因分类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人口资料由市公安局提供;以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作为基准对死亡率进行标化【2】。
1.2方法
资料统计分析采用DeathReg2005死亡医学登记系统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SPSS12.0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 总死亡情况
2010年阜新市城区总死亡人数3935人,总死亡率为668.98/10万,标化死亡率为768.86/10万;其中男性死亡2331人,死亡率为811.28/10万,标化死亡率为850.60/10万;女性死亡1604人,死亡率为533.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693.01/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比值为1.45:1。
2.2 死因构成及死亡率
2010年阜新市前5位死因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损伤与中毒,前5位死因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91.65%。在各主要死因死亡率的性别分布中,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的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阜新市城区居民前五位死因死亡率、构成比、标化死亡率
死因 男性 女性 合计
死亡率
(1/10万) 构成比
(%) 死亡率
(1/10万) 构成比
(%) 死亡率
(1/10万) 构成比
(%)
循环系统疾病
肿瘤
呼吸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损伤和中毒 415.56
216.48
40.02
29.58
40.02 51.22
26.68
4.93
3.65
4.93 282.82
124.63
36.56
33.57
12.63 53.05
23.38
6.86
6.30
2.37 347.66
169.50
38.25
44.19
26.01 51.97
25.34
5.72
4.73
3.89
2.3 年龄别死亡水平及主要死因
死亡人数年龄构成以老年人(60岁以上)所占比例最高占死亡总数的74%,死亡率为3810.77/10万;儿童组(5~14岁)最低占死亡总数的0.13%,死亡率为6.86/10万。0~14岁年龄段,第一位死因是围生期疾病,其次是先天畸形;15~39岁年龄段第一位死因是损伤与中毒,其中以交通事故致死为多,第二位是恶性肿瘤;40~59岁年龄段第一位死因为循环系统,其次是恶性肿瘤死亡,其中以肺癌最多;60岁级以上年龄组的按系统分:第一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第二位为恶性肿瘤,第三位是呼吸系统疾病,第四位是内分泌系统疾病;按疾病分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心梗、肺癌、冠心病和糖尿病。
2.4 主要死因的减寿年及顺位
减寿率的顺位以循环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其次是肿瘤,损伤与中毒居第三位。见表2。
表2阜新市城区居民主要死因的减寿年及顺位
死因 减寿年数
(人年) 减寿率(‰) 减寿顺位
循环系统疾病
肿瘤
损伤与中毒
消化系统疾病
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病
围生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先天畸形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8792.50
7021.50
3257.50
1517.50
917.50
625.50
521.50
447.00
316.00
262.50 14.95
11.94
5.54
2.58
1.56
1.06
0.89
0.76
0.54
0.45 1
2
3
4
5
6
7
8
9
10
2.5 主要疾病的死因分析
2.5.1脑血管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死亡1064人,占死亡总数的27.04%,死亡率为180.89/10万;心脏病死亡968人,占死亡总数的24.60%,死亡率为164.57/10万。
2.5.2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死亡992人,占死亡总数的25.21%,死亡率为168.65/10万。癌谱前5位依次是: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分别为53.72/10万、18.02/10万、17.00/10万、14.11/10万和10.54/10万,其中男性癌谱前5位是:肺癌、食管癌、肝癌、胃癌和结直肠癌,女性癌谱前5位是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和结直肠癌。除乳腺癌和宫颈癌外,男性其他恶性肿瘤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分布上,5岁以下主要因白血病死亡;10~39岁组恶性肿瘤死亡以肺癌和肝癌为主,分别占该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的21.74%和17.39%;从40岁开始,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快速上升,尤其是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的死亡率上升尤其明显,分别死亡312人、102人、100人、81人。
2.5.3 损伤与中毒。损伤与中毒死亡率是26.01/10万,其中以交通事故死亡最多,占损伤与中毒死亡总数的42.48%,其次为意外跌落致死和自杀致死。
3讨论
分析结果表明,与死亡率死因顺位相比,损伤和中毒的减寿顺位提前了2个位次,表明意外伤害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日益突出,由于其致死的多为25~45岁的青壮年,造成的寿命损失年数相对较多,其减寿率也较高,占总减寿年构成比的9.63%,远高于其死亡率构成的3.89%。以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居民的主要死因,占到居民死因构成的89.63%,提示当前影响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慢性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通过长期、广泛、持久的健康宣传和健康教育来达到改变和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目的;还可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慢病规范管理工作来达到对高危人群干预、对患病人群治疗随访的目的,在医生的积极、有效的治疗外,取得病人的积极参与及自我保健能力的提高,来达到减少和控制慢性病发病、死亡的目的。
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死亡病人的死亡原因、构成及变化趋势,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疾病防治,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整理我院6年来住院死亡病人病案首页数据资料,按国际疾病ICD-10分类,采用构成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我院6年间的住院病人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循环、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仍是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结论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合理饮食结构,戒除不良习惯,增强自身抵抗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住院病人死亡率死亡原因
住院病死率是反映医院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我院2005―2010年住院死亡病人的统计分析,探讨死亡原因的构成及变化趋势,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疾病防治,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病案室2005―2010年病案首页。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的分类原则,以2005年至2010年死亡病人为统计对象,对病案首页第一诊断进行统计(如果诊断为多处致死因素时,选择根本死亡原因),根据病人的根本死因,死亡的不同性别、年龄进行统计分析,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住院人数与病死率:由表1可以看出,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全院共出院病人为302306例,死亡2323例,死亡率为0.77%,死亡率最高为0.92%,最低为0.66%。统计结果表明出院病人病死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2.2 死亡患者的性别分析:由表2可以看出,在2323例死亡患者中,男性患者1409例,占死亡总数的60.65%,男性总死亡率为1.03%;女性患者914例,占死亡总数的39.35%,女性总死亡率为0.55%,男女之比为1.54: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3 死亡患者的年龄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死亡人数最多为70岁以上的患者,占38.27%,50-70岁之间的患者,占35.39%。患者死亡年龄集中在50岁以上,占死亡病例总数的73.45%,其中男性占该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61.25%,女性占该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38.75%,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
4 疾病死因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死亡疾病分布在12个系统中,排名前5位的死亡疾病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占死亡总人数的82.9 %。表明这5种疾病是当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主要危险因素。
3 讨论与建议
3.1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6年来住院死亡人数占总住院人数的百分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我院的诊疗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和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都在不断提高,是国家医疗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个具体体现。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卫生事业的不断投入,全民医保的大力推进,居民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使得人们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降低了病死率。
3.2 住院死亡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54:1,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社会工作风险性高于女性,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大于女性,有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所以要提高男性生命质量,必须对男性开展预防疾病,减少不良行为的健康教育,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尤其是要注意情绪的自我调节。
3.3 死亡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占死亡总人数的74.2%,中老年人患病的几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加强老年疾病的防治和研究是医务工作者工作的重点,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满足社会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
3.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脂肪、高糖食品已经成为居民食谱中的重要成员,加之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注意身体锻炼等因素都加大了循环和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几率。应加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推广居民健身运动,注意调节饮食结构,低脂、低盐饮食,有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
3.5 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环境的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要控制恶性肿瘤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要做好肿瘤防治知识的普及,加大宣传力度。政府部门要加强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治理,保障食品安全,从源头上消除诱发因素,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存率。我院非常重视肿瘤学科的发展建设,引进了专业人才,成立了肿瘤治疗中心,为肿瘤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不断提高病人的的生存质量。
3.6 呼吸系统疾病多源于慢性呼吸疾病引发的感染等因素,因此要控制烟草,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3.7 损伤与中毒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的急剧增加,驾驶员综合素质下降,酒后驾车,无证驾驶情况屡有发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造成死亡人数逐年攀升,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加强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居民更要提高自我防范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于弘,住院病人死亡病例分析.中国病案,2010,11(9):45.
[2] 陈健峰,1863例住院死亡病例分析.现代医院,2010,10(5):142.
关键词: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年龄分布
住院患者进行疾病构成顺位分析,是研究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方法之一[1]。为了解该院住院患者病种的变化规律及年龄分布特点,为医院管理层制定疾病防治措施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供参考依据,现将某医院2009~2013年住院患者前10位疾病构成、年龄分布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资料来源于某医院信息科病案室2009~2013年住院患者疾病分类年报表,按ICD-10标准分类,选择第一诊断为主要诊断,将出院患者按年龄、姓别、系统疾病分类[2],归纳成出院患者疾病构成及顺位表[2]。数据经审核和分类汇总,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得到本资料,资料完整,准确可靠。
2结果
现对某院5年来出院患者前10位疾病构成及顺位情况汇总如下,见表1。
2.1疾病的构成 从表1可见2009年~2013年某院总出院人数为94088例,前10位疾病为85463例,占总住院人数的90.8%。其中呼吸系统疾病19885例,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15713例,消化系统12938例,循环系统12588例,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5290例,肿瘤5012例,分别占总住院人数的21.1%、16.7%、13.8%、13.4%、5.6%、5.3%,这5种疾病共71428例,占总住院人数的75.9%,结果表明:该院疾病的构成主要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2.2疾病顺位 从表1可看出,呼吸系统疾病和妊娠、分娩和产褥疾病5年来一直位居第1和2位,其次是消化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在第3和第4位波动,消化系统疾病从2009年的第3位至2013年降至第4位;循环系统疾病在2009年位居第4位,后至2013年上升至第3位。不容忽视的是肿瘤,从2009年的第7位至2013年跃升为第5位。而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于2013年跃为第10位,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从第10位退出。
2.3从患者年龄和性别来看,5年男女比例为0.77:1。年龄分布情况见表2。在出院患者前6位疾病顺位中,呼吸系统疾病多集中在60岁的人群中;而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主要集中在15~44岁人群;循环系统疾病则多集中在>60岁人群;消化系统疾病则分布在15~44岁、45~49岁、>60岁这3个年龄段;肿瘤则分布在45~49岁、>60岁这2个年龄段;损伤、中毒则集中在15~44岁人群。
3讨论
3.1呼吸系统疾病5年始终居首位,主要是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发病,这几种疾病共计11099例,占呼吸系统疾病的55.8%。其中小于5岁年龄段6290例,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56.7%;大于60岁年龄段2623例,占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的86.3%,所以儿童和老年人是患呼吸系统疾病最主要的患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大气污染、吸咽、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有关,所以应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儿童和老年人加强防护,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3.2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5年一直居第2位,该院产科凭借过硬的医护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在本地已有一定的影响力,来医院分娩的人数13154例,占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的83.7%,可见主要是分娩的患者,应提高其他妇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3循环系统疾病从2009年和2010年的第4位至2013年上升到第3位,其中大于60岁年龄段7794例,占循环系统疾病的61.9%;而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共计7514例,占循环系统疾病的59.7%;其中大于60岁年龄段6106例,占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的81.3%,脑血管病主要是脑出血和脑梗塞为主。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大量的高糖、高脂高盐饮食,运动量减少,工作压力加大,人口结构进入老龄化,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明显上升,因此医院应积极探索新技术,新疗法,同时广泛开展心脑血管病的宣传,合理饮食结构,适当运动,不定期的健康检查,以降低突发性心、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死亡,延长寿命。
3.4消化系统疾病有下降趋势(从第3位下降到第4位),其主要疾病是阑尾疾病、疝、胆石病和胆囊炎共计5359例,占消化系统疾病的41.4%,其中胆石病和胆囊炎3074例,占消化系统疾病的23.8%。消化系统疾病与人们的饮食结构、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如高脂高胆固醇饮食、饮酒、暴饮暴食,不规律的饮食起居、缺少运动、食品农药超标等原因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3],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5损伤与中毒有下降趋势,由于国家对酒驾进行了严格管制,使酒后驾车造成车祸大量减少。但这类疾病多集中在15~44岁人群,占损伤、中毒的44.5%,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来源,因此,有关部门应做好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3.6肿瘤有上升的趋势,从第7位上升至5位,肿瘤5012例,其中恶性肿瘤占54.5%,大于60岁恶性肿瘤1628例,占恶性肿瘤的59.6%,其中结肠、直肠恶性肿瘤占21.8%,气管、支气管肺恶性肿瘤占21.5%。由于食品添加济的滥用,农药化肥的超量使用,机动车辆的不断递增等造成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人们长期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这些都是肿瘤发病的诱因[4,5]。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大保健知识的宣传,号召人们锻练身体,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3.7根据以上资料总结分析得出这10类疾病是该院最主要的疾病,特别是前6类疾病的诊治护理应成为该院工作的重点。为医院针对性地加强重点科室的建设、开展相应新技术新项目、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更好地为所在地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徐晓丽.我院10年住院患者前10位疾病顺位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6,13(2):188-189.
[2]叶建华.某院2008-2012年住院患者疾病谱变化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3,20(6):479.
[3]刘群英.我院2007-2011年出院患者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3,20(1):75.
作者:刘凯 高辉 运明 陈长生
【摘要】 目的:了解住院军队职工的患病和住院消耗情况,找出影响军队健康和威胁军队职工生命的主要病因及消耗医疗费用较多的主要病种. 方法:收集并分析2002~2005年某部队医院收治的住院军队职工的有关资料,获得住院队职工的主要疾病和住院费用. 结果: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影响军队职工健康的主要系统病因,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病是消耗医疗费用最多的病种. 结论: 加强对军队职工卫生习惯,降低军队职工主要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加强对消耗费用较多的疾病的监管.
【关键词】 疾病谱 住院费用 军队职工
0引言
疾病谱不但能直接反映居民的疾病结构,也可以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服务等变量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疾病谱是制定卫生工作计划,评价卫生服务效果,确定卫生工作重心的重要依据,也是人口学、医学研究的一项基础资料[1-2]. 住院费用分析可以反映出哪些疾病消耗医疗经费较多,对国家和居民财产影响较大[3-5]. 当前,部队卫生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军队职工的医疗保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军队职工的住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尚无先例. 我们对某医院住院军队职工的住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了解影响军队职工健康的主要病种分布和费用消耗,为军队职工的卫生防病治病工作提供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采用“军卫一号”军队医院卫生信息系统,收集某医院2002~2005年20岁以上的军队职工住院信息. 经核查,有效数据18832条.
1.2方法
年龄的计算采用出院日期减去出生日期,分为3个年龄组:20~45岁,46~65岁和>65岁年龄组. 所有疾病均依据ICD9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及分类汇总统计,以出院第一诊断为准,按照ICD9国际疾病分类法,共分成10余个疾病系统,即: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肿瘤(包括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动态未定和性质未特指的肿瘤),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及免疫疾病,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精神病,神经系统和感官器官疾病(包括神经、眼及其附器、耳和乳突),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先天异常,起源于围产期的情况,体征、症状和不明的情况,损伤和中毒及其他.
统计学处理:统计分析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6],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
2结果
2.1年龄结构46~65岁住院军队职工占总数46.69%,>65岁住院军队职工占总数15.59%,男职工平均年龄53.9(中位数53.0)岁,女职工平均45.3(中位数45.0)岁,两者年龄结构差异显著(χ2=1583.397,P
2.2男性职工疾病谱
2002~2005年住院军队男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 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726.49‰. 其中,20~45岁住院军队男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718.98‰;46~65岁住院军队男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其他疾病,肿瘤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720.25‰;65岁以上组住院军队男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其他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826.66‰.
2.3女性职工疾病谱
2002~2005年住院军队女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妊娠、分娩疾病,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713.91‰. 其中,20~45岁住院军队女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妊娠、分娩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747.59‰; 46~65岁住院军队女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肿瘤和肌肉骨骼系统及结缔组织疾病,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745.56‰;65岁以上组住院军队女性职工各系统疾病前6位的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感官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6种系统疾病合计占全部疾病的803.39‰.
2.4职工性别、年龄别住院费用
男性职工不同年龄段住院总费用不同(H=124.42,P
2.5职工住院总费用
前5位疾病住院军队男性职工住院总费用前5位的疾病为: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及烧伤和腐蚀伤,5种疾病共消耗1055.39万元,占总费用的35.93%(表3). 住院军队女性职工住院总费用前5位的疾病为:恶性肿瘤,心血管病,良性肿瘤,胆囊炎和胆石症及脑血管病,5种疾病共消耗费用1019.00万元,占总费用的33.15%(表4).表3住院军队男性职工年龄组住院费用前5位的疾病及其总费用(略)表4住院军队女性职工各年龄组住院总费用前5位的疾病及其总费用
(略)
3讨论
从住院军队职工的年龄结构上来看,65岁以上军队职工2935人,占全部军队职工的15.59%. 因此,应当加大对老年军队职工疾病防治的研究,积极开展老年军队职工的卫生保健,提高老年军队职工的医疗保障水平.
循环系统疾病占住院男性职工全部病因的239.24‰,病因第1位,占住院女性职工全部病因的141.12‰,病因第2位. 心、血脑管疾病住院总费用均处于男、女性军队职工病种住院总费用的前五位. 说明循环系统病是危害军队职工健康和生命,消耗医疗经费的主要系统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加,循环系统疾病占全部病因的比例不断增加. 因此,军队职工尤其是老年职工应增强自我保健意识[7]. 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少饮酒,少吸烟,少吃盐,少熬夜;提倡合理膳食,减少高脂肪,高糖类食物的摄入;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减轻精神压力,减少情绪波动. 这些都有助于降低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另外,有效的体检也非常重要,尤其是专业的健康体检,这些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遍. 芬兰社区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取得的成功经验,提示我们通过积极防治,尤其是冬春季节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防治和加强心脑血管患者的防寒、保暖,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
消化系统疾病占住院男性职工全部病因的161.16‰,病因第2位,占住院女性职工全部病因的132.21‰,病因第3位. 所以,应引导广大职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应该注意饮食搭配,粗、细粮结合,不暴饮暴食,不挑食拣食,杜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陋习,养成饮食规律,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同时,应注意缓解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压力,避免造成精神性的消化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占住院男性职工全部病因的159.33‰,为病因第3位,占住院女性职工全部病因的163.05‰,为病因第l位. 因此,应加大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宣传力度,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培养军队职工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肿瘤是住院军队男性职工病种住院总费用的第二位和住院军队女性职工病种住院总费用的第1位. 因此,应引导军队职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尤其是对老年军队职工,定期进行体检,同时正侧位胸片,消化道内窥镜,腹部B超及相关酶学检查也必不可少. 这是早期发现恶性肿瘤的方法之一[3].
住院军队男、女性职工住院总费用前五位的疾病略有不同,肾功能衰竭及烧伤和腐蚀伤处于住院军队男性职工住院总费用的第四位和第五位,在住院军队男性职工消耗医疗经费中显得较为突出,而良性肿瘤及胆囊炎和胆石症处于住院军队女性职工住院总费用的第三位和第四位,在住院军队女性职工消耗医疗经费中显得较为突出[4,8]. 住院军队职工3个年龄组的住院费用存在显著差异,人均住院费用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65岁以上老年人住院费用最高. 老年患者因自身免疫力下降,体质弱,对疾病抵抗能力差,导致慢性病多,发病时间长,疗效较差,恢复较慢,因此老年患者住院费用高于一般年龄患者的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贾秀红,杨华琴,朱淑霞,等. 1997-2004年儿科住院病例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 中国医院统计,2006,13(3):213-215.
[2]卫生部Ⅶ项目考察团. 芬兰健康促进报告[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1997, 5(3): 97-102.
[3]尹长森, 魏骏. 36年来享有卫生保健条件的532例死亡患者的死因分析[J]. 安徽医学, 1999, 20(5): 23-24.
[4]肖锦铖. 合肥地区不同人群住院费用结构分析与期望调查[J]. 中国医院管理, 2003, 23(2): 17-20.
[5]徐先荣, 崔丽, 尹欣, 等. 歼击机飞行员飞行不合格的疾病谱分析[J].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6, 17(1): 46-48.
[6]张文彤. SPSS11统计分析教程[M]. 北京: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 2-63.
来自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国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经上升至85%。尽管我国医疗卫生部门近年来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积极应对,但仍然存在国民认识不足、防治网络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专家表示,我国慢性病已经呈现“井喷”状态,并且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负担。
慢性病并非特指一种病,而是一组疾病。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兼慢性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王健松表示,慢性病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组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相关的病因复杂、病程长、危害严重、医疗费用高、多脏器损伤的疾病。在国内,主要指常见的四类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慢性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头号杀手。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也快速上升,目前中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慢病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其患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当前我国已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这个阶段呈现“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
该负责人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慢性病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危险因素调查推算,我国超重人群超过三亿,肥胖人群超过一亿,心血管疾病患者超过两亿。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人口迅速老龄化可能使中国慢病负担增加40%。
常年研究慢性病防控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专家何权瀛认为“慢性病在我国已经呈现出‘井喷’现象,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慢性病的高发,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措施”。
慢性病已经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中国所有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约为69%,已远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所造成的疾病负担。
因为慢性病长病程及对机体的损害,首先影响整个社会的劳动能力。据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因慢性病全国劳动力休工36亿天,年(占65%);因慢性病劳动力人口长期失能37亿天/年(占75%);预计到2020年将有85%的死亡归因于慢性病,而70%左右的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也将会发生在劳动力人口中。
慢性病给居民个人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慢病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76.9元。罹患常见慢性病住院一次,城镇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一半,农村居民至少花费人均收入的1.3倍。心梗冠脉搭桥的住院花费最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4倍。
就呼吸系统疾病而言,何权瀛介绍,一项在六大城市开展的对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的调查显示,2006年,COPD患者的年平均直接医疗费用为人民币11744/人,间接医疗费用为1570元,每个COPD患者的年平均总费用(13314元/人)占家庭总收入(32880元)的40%,COPD的费用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住院次数呈正相关,据悉目前全国COPD病人有3800万。而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5》,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达250万至300万,每年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高达1301.17亿元,其增长速度接近当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两倍。
慢性病的高发也正在快速消耗社会积累的财富,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慢性病防治占中国医疗费用的80%,在今后10年中,中国因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将产生558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到2015年中国慢性病直接医疗费用将超过5000亿美元。而根据最新统计,2011年全国医药卫生费用规模已达到24000亿元,较上年净增4000亿元,即是医药卫生费用20%的增长速度未来或仍将持续。今后,慢性病仍将占用预防疾病的大量医疗资源。
而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如果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率能降低1%,在未来30年,总体净经济效益将相当于2010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68%,相当于10.7万亿美元。
“慢性病带来的不只是经济负担,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整体幸福感也是极大的耗损。”王健松说。
我国慢性病的高发态势,已引起政府部门的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2009年烟草框架公约在我国的正式生效以及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全民健身条例,在“十二五规划”里更是提出了“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一岁”的目标。自2010年开始,卫生部开展了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已在全国建成39个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2012年5月8日,卫生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这是中国政府首次针对慢性病制定的国家级综合防治规划。
即便如此,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慢病中心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社会对慢性病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卫生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与传染病不同,慢性病病因复杂,与生活方式、个人习惯和生态环境有关。但相应的,公众在这方面的教育和认识明显不足。
我国疾病防治体系有待改善。王健松表示,从解放初期开始我国疾病防治体系的重点就是防治传染病,在经历了SARS和禽流感的冲击后更是如此,但对慢性病的防治并没给予同等的重视。
在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方面仍存在问题,“如今很多医院都在不计成本地采取各种高精尖的方式去降低死亡率,但是却没有很好地考虑降低发病率。”王健松称,尽管我们正在努力建立疾病治疗三级网络,但资源投入明显不平衡,一些大医院发展过度膨胀而基层卫生机构资源不足,这也使得慢性病防治进程缓慢。
对于有些疾病如慢阻肺的认识不足。有呼吸道疾病专家表示,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重大疾病死亡率统计中,没有将慢阻肺单独列项,而是归入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总体统计中,慢阻肺的相关统计数据长期缺失、慢阻肺的发病率长期被低估。而基层医疗机构治疗仪器的普遍缺乏,也导致我国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较低,致使许多患者失去早期干预时机。何权瀛表示,现在我国的慢性病医疗模式多是“因症就诊”:只有在慢性病表现出明显症状的时候才去就诊,在诊疗之后状态好一些就停止治疗,“这种诊断只会使病人的体内机能每况愈下”。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盐酸氨溴索 雾化吸入 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病情进展缓慢、死亡率高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不完全可逆的气道受阻,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是利用雾化吸入器的负压空间将盐酸氨溴索制成气雾,进而使药物可以进入病人呼吸道而直接作用于气道,该方法作用疗效迅速、可靠、不良反应小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1]。本文主要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配合综合护理措施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4月-2012年5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0例,均符合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草案》中规定的诊断标准[2]。男68例,女32例;年龄24~71岁,平均(48.3±5.2)岁。在患者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且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抗感染、化痰、解痉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20mL和盐酸氨溴索30g配成的雾化吸入液进行治疗,驱动药液的氧流量4~7L/分,2次/日,连续治疗8天。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分为3个级别。①显效:肺部音减少,咳痰、气促消失或明显好转,痰量减少在70%以上,痰液稀薄;②有效:症状好转,肺部音减少,痰量仍较多,痰液较稀薄;③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变化或肺部音增多,痰液量多且黏稠。
统计学处理:采用计量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组间差异采用X2检验比较,在P
结 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1.4219,P
护理措施
雾化护理:治疗前要保持病区环境整洁、安静、空气流通良好,保持室内温度、湿度舒适。耐心向病人解释咳嗽、排痰意义及雾化吸入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意义,以得到病人理解和配合;雾化中指导患者雾化吸入时宜取坐位或侧卧位,深吸雾气,每次在11~14小时吸完。雾化吸入过程中观察患者呼吸、心率、神志、面色、氧饱和度变化;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心率加快,氧饱和度降低等情况应立即停止雾化吸入操作并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处理;雾化结束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成漱口、排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雾化吸入器的管道做到一人一具一消毒,用消毒液浸泡后、冲洗、晾干备用,防止交叉感染。
氧疗护理: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时,适宜流量4~7L/分,也有报道氧气驱动雾化吸入量不宜过大,以3L/分为宜[3],每日至少吸氧15小时。按时进行巡视以便观察患者的缺氧改善状况,吸氧管是否正常通气,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根据患者呼吸情况随时调节氧流量,定期查看湿化瓶并添加加蒸馏水等。嘱咐患者及其家属不能随意调动氧流量。
排痰护理:者在护士的帮助下定期翻身,叩击背部,并配合拍背、咳痰,拍背时面对患者以便随时观察患者面色、呼吸情况,不能用力过猛,以患者能承受为宜[4]。鼓励病人咳出痰液,以提高疗效。护理人员应对重病患者给予看护,因患者排痰功能差时可能发生痰阻,护理人员应及时吸痰。
营养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为蛋白质热量型营养不良,表现为脂肪和肌肉质量的各项指标明显下降。试验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合理供能比例应分别为20%、30%~35%、50%。因此,应保证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低脂类食物,避免吃高糖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多吃蔬菜水果,预防便秘。
呼吸锻炼护理:呼吸体操可以改善呼吸肌功能,是防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其中,呼吸操锻炼诸如缩唇呼吸科延缓呼气流速,增加气道内压,改善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其它交换,腹式呼吸科改变辅助呼吸肌参与的不合理的浅速呼吸方式,降低呼吸功耗,亦缓解气促症状。
健康护理:健康教育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从本质上认识吸烟对身体的危害性,避免烟尘吸入,让患者明白吸烟的危害及戒烟后的益处,与患者一起制定戒烟的个性化计划,以确保患者下定决心戒烟并承诺戒烟,保持家中具有一个良好的戒烟环境及寻找药物治疗,如尼古丁替代治疗。此外,还要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加强锻炼等。
心理护理:患者及其家属心理负担较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咨询,普及疾病防治知识,加强针性心理护理,热情的与患者交谈,给予患者鼓励支持,态度和蔼,使其正确认识该病,赢得患者的信任,鼓励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用实际行动缓解患者的病痛,并做好家属及亲友的工作,鼓励他们给予患者关怀,使患者充满信心,从而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态。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呼吸性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致死和致残的第一大原因,居所有疾病病死率第5位,其患者的病理改变多属于不可逆性,可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长期反复发作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心理影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命质量。
盐酸氨溴素具有化痰、协同抗生素等作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法是临床上较好的物理与化学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并积极配合合理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泽贤.盐酸氨溴索压缩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2):51-52.
2 谭从容.持续正压通气结合盐酸氨溴索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9(5):578-580.
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6月入住我院儿科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102例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与蒙脱石散口服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2个疗程(10天)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82.4%,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黄芪注射液与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减少患儿痛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蒙脱石散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4.089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94-01
婴幼儿由于脏腑器官发育不完全,特别是呼吸系统和胃肠道系统,特别容易受到致病因素的侵犯,其中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婴幼儿的常见病。轮状病毒不仅可以导致胃肠道的病变,也能导致发生肠道外的器官感染,导致多系统发生损害,甚至可以影响到患儿的生命,目前还未有特效的治疗。[1]本研究选用黄芪注射液和蒙脱石散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0年1月-2011年6月入住我院儿科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患儿102例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龄5个月-3岁,平均年龄(1.2±0.42)岁,平均病程(2.2±1.65)天,伴轻度脱水23例,伴中重度脱水28例,伴发热32例,伴呕吐40例,伴抽搐4例;对照组51例,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6个月-2.8岁,平均年龄(1.1±0.28)岁,平均病程(1.8±1.32)天,伴轻度脱水21例,伴中重度脱水30例,伴发热29例,伴呕吐38例,伴抽搐6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伴随症状等情况比较均没有显著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1.2纳入标准。①患儿均符合1998年全国腹泻疾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做出的相关诊断标准[2]。②患儿经大便检验轮状病毒抗原均为阳性。③所有患儿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①慢性腹泻患儿或病程时间较长者;②既往有脏器和神经系统或呼吸系统疾病史;③严重心、肾、肝脏功能不全者和血液系统疾病者;④大便常规中发现有脓血及黏液者。
1.4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饮食调整-继续母乳喂养或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禁食油腻、高糖食物等。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纠正酸碱平衡等对症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上海新亚药业高邮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2021256,规格10ML,每次2ml/kg,每日2次)静脉滴注和蒙脱石散(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07,规格3克,1岁以下,每日3克;1-2岁,每次3克,每日2次;2岁以上,每次3克,每日3次,温水冲服)口服治疗,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10天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1.5疗效标准。参考1998年全国腹泻疾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做出的相关疗效标准[2]:显效-治疗72小时内,患儿全身症状消失,大便次数和性状无异样;好转-治疗72小时内,患儿全身症状明显改善,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形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小时内,患儿全身症状没有好转,大便次数和性状均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1.6统计学方法。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P
2结果
3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统计表明,各种原因引起的婴幼儿腹泻中超过65%[3]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由于此病多好发于秋冬两季,因此也称为“婴幼儿秋季腹泻”。现代病理学证实,轮状病毒通过传播后会停滞在人体的肠粘膜表皮细胞上,使得表皮细胞上被破坏,从而导致肠道的吸收功能降低,同时,该病毒还能降低黏膜表皮细胞对相关酶的活性的降低,影响酶的分解,从而导致肠道渗透压的改变,从而使得大量水分进入肠道形成水样便。[4]由于患儿出现水样便次数较多,患儿出现各种程度的脱水表现,由此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都遭到破坏,而严重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等,故常规治疗以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为主。
本研究中选用的口服药蒙脱石散是一种胃肠道粘膜保护剂,一方面其可以覆盖在粘膜表面,形成保护屏障,减少轮状病毒对粘膜的损害;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轮状病毒的传播和复制,减少其对机体的损害。[5]静脉滴注的黄芪注射液是一种中药制剂,在祖国医学中,本病隶属于“腹泻”范畴,发病多与小儿脏腑较弱,形气未充,容易感邪有关,发病机制多与寒邪侵袭,水湿不化有关,而黄芪是补气的代表药物,可以利湿健脾、补阳止泻。根据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黄芪不仅能促进机体的免疫能力,能够参与免疫保护,并且可以有效保护心脏改善心肌细胞的的各项功能,通过改善心功能间接作用于患儿的血液循环状况,同时,挑选的制剂为注射液,采用小剂量的缓慢静滴给药方式,能有避免由于脱水造成的血压下降的情况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6]本研究数据表明,采用黄芪注射液和蒙脱石散的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各项症状改善的显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各组数据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黄芪注射液与蒙脱石散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减少患儿痛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党改娥.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多系统损害84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7):849-850
[2]方鹤松,魏永毓,段忠诚等.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4):239
[3]邓莉,贾立英,赵慧欣等.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140例发病特点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4):295-296
[4]何明生.联合用药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