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法治教育内涵范文

法治教育内涵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2 15:13: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法治教育内涵,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法治教育内涵

篇1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分工合作制 内涵发展

基于分工合作制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校企双方分工开展合作,企业主要提供设施、技术、资金等,学校主要配备人力资源,校企双方按“工”合理分配利益,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该模式不仅是高职教育特色发展所在,而且是高职教育的内涵取向,更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创新之路、效能之路。

1.基于分工合作制的校企合作模式影响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因素

1.1实现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零距离目标的需要

校企双方以准就业形式展开合作,老师来源于学校和企业双方,他们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和业界情况,同时又长期从事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借助这个平台接触到企业实际生产状态,丰富生产性顶岗锻炼经历,并受到合作企业文化、理念、岗位意识的熏陶。

1.2推动专业建设与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

校企合作能实现教学与实践、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好联系,双方教师为了达到校企双方的双赢,会自觉加强交流,相互促进,这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企业的参与有助于学校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企业对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的要求,从而提高我们设置专业的合理性,更加明确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有针对性地简化课程体系,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1.3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需要

股份制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强化操作技能,在生产劳动中找准自己的职业位置,在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熏陶下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因此,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环节的基础上要保证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2.分工制校企合作基地建立的双赢机制

2.1共建双方的优势互补机制

学校的优势在于学校品牌、对外宣传、专业技术、实训学生等,这些是企业所不具备的;企业的优势在于实战经验、生产设备、资金。由此看来,股份合作制校企合作的良好基础在于校企双方的互补。

2.2学院专业品牌与合作销售优势互补机制

高职院校在某行业所涉及的专业并非一两年的功底。一方面专业的深度给产品带来了某些技术角度的优势,另一方面显示了产品的内涵优势,即学校延伸多年的影响力。企业则负责承担经过实践检验后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共建股份合作制校企合作之初,二者的优势劣势通过互相对视,达到互补效果。

2.3股份制产品生产效益与实训矛盾的意识取向

学生实训使得单件生产速度下降,从表面看来学生实训与提高效率似乎存在着矛盾,但学生的实训却使员工工资的支出有所减少。所以,效率的降低与工资支出的减少可以达到平衡。在扩大生产规模的情况下,还可使平衡向有利于企业方面倾斜,当倾斜幅度过大时,企业可抽出部分资金作为学生勤工俭学的补贴。如此,这个看似矛盾但实际并不是问题的问题,双方就可妥善解决,实现双赢。

3.基于分工合作制的校企合作模式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策略

3.1慎重选择目标企业

校企合作办学应以《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和处理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利。企业可以选择学校,学校也应该注意选择合作的目标企业。学校所选定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能力的主体,这是校企合作办学合法性的最基本保证。从实践看,学校应当制订相应标准,筛选目标企业,把知名度比较高、管理比较规范、工资水平适当的企业首先纳入目标企业,学校要主动与之联系沟通,建立合作关系。与这样的企业合作,合作质量才有保证。

3.2坚持诚信合作

校企双方都要通过订单培养、员工培训、优先择生、技术服务、顶岗实习、半工半读等方式,以诚信的态度建立起紧密合作的机制。任何合作都存在诚信问题,学校和企业都应讲诚信。学校要以诚实守信的态度与企业商谈合作项目,一旦决定合作,就不能随意变动。学校应该自始至终坚守诚信的原则处理合作中的问题,与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坦诚沟通,避免违约的现象发生。

3.3明确合作约束条款

要充分利用协议、合同或办学章程等规范形式确立学校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并体现各合作方的平等性和责权利的高度统一。双方合作协议的条款越明确,合作就越顺利。长期合作的单位,除签订“实训基地”协议外,还应在企业悬挂“校企合作单位”牌匾,在校园悬挂“某某企业实训基地”牌匾,并设立联络员,双方及时沟通合作信息。每一个合作项目开展前,双方都应就具体的合作内容、时间、权利、义务等签订合同,共同遵守。合作过程中,双方的学员或教师、项目负责人都应该自觉遵守协议。如派出学生到企业实习,都要制订相关协议书,约定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险、报酬等条款,由企业、学校、家长三方签署后各执一份,共同确保学生正常实习。万一发生事故,按协议约束条款执行,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3.4加强合作管理

合作项目开展后的管理非常重要。双方应本着“谋求双赢”的原则,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实习、实训管理,做好就业跟踪服务工作。

因此,依托高职院校专业,引进企业和社会资源,校企分工合作模式,有利于营造教学一体化、师生员工化、实训生产化的新型教学形态,有利于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共同利益为驱动的新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有利于加强内涵建设,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机制,提升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59,134,129.

[2]孙红艳.建立职业校企一体化的合作机制[J].机械职业教育,2009,(6):13-15.

篇2

一、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促进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一)成立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在组织相关人员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及北京、上海等地调研、学习,并邀请专家学者来如作教育质量监测学术报告的基础上,如皋市于2011年5月成立全国首家县级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具体负责全市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并依据监测结果,形成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监测中心下设三个组,综合组负责制定学年度工作计划、组织与实施以及后勤保障。标准与工具组负责项目的开发,课程、学科和教育评价、学业测量等方面的技术开发,标准化测试工具以及数据业务管理。数据分析与报告组负责测评数据的分析和监测报告的形成。

(二)组建基层质量监测网络

学校是教学质量与监控评价的实体,是实施教学质量动态监控、常态监控的最有效、最关键的环节。在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组织引领下,全市各镇、各学校均成立了质量监控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应的学校质量监控方案,明确处(室)、人员专门负责,各学科教研组具体实施,形成一个完善、科学的基层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网络。

(三)加强质量监测队伍建设

着力教育质量监测相关的专业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与监测任务相适应的监测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水平的关键。根据监测研究需要,我们组建了一支由专、兼职督学、教研部门、科研部门、部分学校校长、业务校长、学科骨干教师紧密结合的研究队伍,并与高校合作,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培训与考核,为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二、发挥研究引领优势,促进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科学开展

(一)创新监测理念,引领教育内涵发展

摒弃以往统考只关注考试成绩的弊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科学开展监测工作。一是树立全方位监测理念。在监测对象上,包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容上,既注重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学业成绩监测,又注重以学生素养为内容的专项监测;在过程上,既监测课程标准,也监测教学过程及其结果;在评估层次上,涵盖微观、中观和宏观,从评估学生、评估教师到评估学校管理等等,多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地推进全市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二是树立人本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质量监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领学校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快乐地发展。具体讲,在义务教育阶段,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想象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高中阶段,强调关注差异、发展潜能、尊重选择、促进人人成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三是树立公平理念。通过质量监测,为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决策导向和重要依据,最大限度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四是树立质量理念。引领学校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促进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二)创新监测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开展教育教学调研。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开展教育督导,具体内容包括:学校执行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作息时间、作业量等情况,重点关注教学现场分析和过程分析。由市教育局基教科、职社办负责开展教育调研。具体内容包括:学生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年度活动计划、具体措施与方法,运动与健康等方面情况。重点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由市教育局教研室、装备室、职社办负责开展教学调研。具体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监控,教师备课监控,学生学习能力监控,交流与合作能力监控。重点关注教学过程和教育质量。此外,还根据需要,对一些阶段性重点工作组织进行专项调研。如“义务教育阶段体艺工作专项调研”、“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调研”等等。

二是开展抽样测试。具体分为集中抽样测试和随机抽样测试。既有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采用统一标准工具、分类或分层抽样的集中抽样测试。也有根据素质教育要求,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对技能学科、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进行的随机抽样测试。

三是开展问卷和访谈。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方面,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同时,根据每年教育质量监测的重点,在测试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一个或几个专题,对一些学校、教师、学生等进行个案研究,寻找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

三、注重实践创新,推动教育质量监测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一)开展监测项目试点工作

教育质量监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考试和中考、高考,对我们来讲,是一项全新的、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工作。为了把这项工作扎实推进,我们遵循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工作思路,以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监测为突破口,全面启动了全市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监测方式既有问卷调查,也有技能与体能测试。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健康的关注度,包括课程设置、学生体育活动的支持程度、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以及学生自己对体育活动的参与度等等。技能与体能测试我们选择了“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跳绳”、“实心球”等项目。在此基础上,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还对随机抽测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视力等数据进行统计,并对各个学校的学生体质状况、体育教育质量做出相应的分析报告。体育教育质量项目的成功开展,不仅推动了全市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升,同时,也锻炼了监测队伍,提升了监测水平,为下一步再选择1-2个项目,全面启动我市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强化基层教学常态监测

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监控。强化听课调研,教师备课监控,了解、剖析常态机制下的课堂教学现状以及教师备课状况。实施跟踪调研,完善课堂教学满意度测评制度,依据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意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量化评价。

二是加强学习过程监控。采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家长参与评价等多种形式,及时记录和描述学生的积极表现或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进一步发挥其时效性强和针对性强的特点,更好地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三是加强达标检测监控。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各类课程平等对待,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要求,开展学习达标检测,检查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改进教学,提高质量提供参考信息。

开展教学质量监测工作,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尽管如此,教育质量监测在引导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探索教育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基础教育质量状况,科学诊断基础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师生成长,服务教育决策,激励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均衡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凸显,进一步加快如皋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以及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试点工作步伐。下一阶段,我们将根据教育质量监测的有关政策要求和技术要求,在构建具有如皋特色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有效地引领如皋教育的健康发展上下功夫,做文章。一是加快监测工具研发。立足如皋教育的实际,以国际视野、专业角度开展高质量的研究,充分吸纳国家及兄弟县市的经验,借助国内力量自主制订监测方案研发监测工具,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论证完善,实施监测与分析,全面考查学生发展状况。二是加快监测数据库研发。在各个单项数据信息采集和整理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数据意识,全面客观搜集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化和程序化分析,摸清全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状况,建立数据信息库。三是努力打造精品。通过实施教育质量监测工程,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鼓励学校在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特色的办学之路,打造学校品牌,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教育方法

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反映着已内化为其自身品质的人文精神,包含他对世界、社会和他自身的认识和价值取向,表现在日常的行为方式和处世态度等方面——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尤为关键,可以说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素质教育是新教育的基础,是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专业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高校图书馆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可以从馆藏文献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自己。

一、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高职学生

我国高等教育大学生教育阶段分为两种形式:大学本科(简称大本、本科、大学)和大学专科(简称大专、专科)。两者区别主要有两点:1、学制:大学本科4—5年,大学专科2—3年。2、学位:大学本科可申请学士学位,大学专科没有学位。

大专教育主要有两种实现形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的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三)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的对象中。高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以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

人才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人才的全面素质结构大略可分为六个方面,即六大素质:①知识素质——人才素质的基础,其它素质都是在知识素质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②能力素质——人才整体素质的核心,人才的知识素质只有转化为能力素质才会真正发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③思想素质——决定着人才的社会价值和政治倾向,主宰着人类社会的走向,是人才素质最重要的方面,必须将其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④道德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根本,是人格确立的关键。一个对人类、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必须是一个道德高尚、人格独立的人。⑤身体素质——人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等素质物质依托,没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人才的其它素质的社会功效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发挥。⑥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人对自我情绪波动与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和承受能力上,集中表现于意志和情感的调度。

人才发展的全面素质要求作为高职学生必须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即学会做人——树立信念,学会学习——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快乐的心态,学会创新——适应后的变通。

当离开需求来谈教育,教育将变得孤芳自赏;当离开需求来谈自修,自修将变成闭门造车。大学生的自修,为安身立命,必须了解需求;为驰骋千里,必须引领需求。紧跟需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当能学以致用!

高职教育不是模具,而是平台。这个平台,时刻提醒高职院校领导、老师要将大学之道融入高职之教,考虑学生的就业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这就需要研究高职教育的方法。

二、高职教育方法研究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为了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教育工作者应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正确地选择教育方法,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保证全面素质教育的效果。

(一)高校图书馆之环境教育

高校图书馆为大学之“大厦”,它不仅是学校的学术机构,同时也因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起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要积极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水平,让学生最直接地接触到时展的脉搏。

高校图书馆必须拓宽馆藏口径,丰富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应考虑到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图书馆能够真正发挥它在素质教育中的文献支持作用增加人文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馆藏,在增加思想性强、知识性强、学术价值大、欣赏价值高的优秀作品的同时,加强电子文献的建设,加强图书馆网络建设,做到印刷文献与电子文献共存,本馆资源与网络资源共享,逐步形成适应多元化服务的馆藏文献体系,为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二)素质教育的方法——播种式教育法

所为“播种式教育法”,就是只要播下种子,春天就会发牙,即使春天里没有发牙,也没有关系。因为只要种子还在,就会有机会发牙,不管是什么时候,当它一但遇到阳光、雨露(恰当的时机)时,埋下的种子就一定会发牙。

高职教育应给高职学生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我个人认为应该播下“学习的种子”,即“自我阅读的种子,自修学习的种子”。由于我们人生的教练就是那些成功者、好老师和一些好的书、好的课程、好的CD、VCD以及我们周围的所有能帮助到我们的人。既然人生本如此,那么就来谈谈我们人生的教练吧——“如何学习”。如何学习,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因人而异。而学习可以是读书学习,也可以是读图学习,还可以是读人学习。

1.读书学习。马克·吐温说过,“不读好书的人,不比不识字的人多占一点便宜。”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这样就要求高职院校领导、老师和辅导员等都应借助一切的机会向学生推荐书籍并指导读书,并针对现代大学生应当具有IQ、EQ、FQ及专业技能,作为推荐理由。①补读蒙学类书籍(注释本)。②生活智慧/实践智慧类书籍。③健康与理财。④专业书籍等。

2.读图学习。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靠读好书是不足的,还必须学会读图。读图包括影视欣赏与美术欣赏。①影视欣赏。每一部好的影片忧如一门好的课程。我们在推荐影片的时候,更是要引导学生欣赏,在欣赏情节过程中还要学会捕捉细节,细节里蕴藏着无限的教育。②美术欣赏。当前,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人才(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心灵、美的品质。

3、读人学习。向榜样人物、英雄人物、偶像人物学习;向身边所有能帮助到我们的人学习。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良好的学习品质(阅读品质),这是最好的教育服务。学生许多品质都是在阅读中自我形成的,一个会阅读的学生,就是会学习的学生,就是会发展的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走近大师,走近经典,走近文明,走近现代,走近真理。阅读是积累知识、情感、生活的途径,而积累是形成学生素质的基本规律。

三、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素质教育方法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它属于大教育观的范畴,提示教育活动的普遍规律,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作用等基本问题的综合认识与把握。它决定教育目标的选择和实现,体现教育基本特征。

2、素质教育方法。素质教育方法是为了完成和实现素质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和作用等基本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或一种具体的教育方法(手段),是某种特殊技能的培训。

(二)两者之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教育目的、任务、依据,而素质教育方法是实现素质教育内涵的方法(手段)和过程。没有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没有素质教育方法可言,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从“素质教育”观来看,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唯一的,而教育活动的过程则具有多样性和阶段性,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就是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就是要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良好的学习品质,这是最好的教育服务。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即学会做人,就是树立信念;学会学习,就是解决问题,学会生活,就是快乐的心态,学会创新,就是适应后的变通。高职教育方法研究,就是应给高职学生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我个人认为应该播下“学习的种子”,即“自我阅读的种子,自修学习的种子”。

参考文献

1.《教育法》[M],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2.王芸.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之我见[N],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20(3).

3.丁燕,王从容.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内涵研究[J].考试周刊,2008,(11).

4.郑俊雅.《从番职出发》[M],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9,4.

5.文笃志.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J].2007,(22).

6.朱珊.高校图书馆实施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实现途径[N]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8,22(2).

7.蒋汉通.素质教育新解[N].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6).

篇4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动机;目标

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了国际的新课题,并作为理论源泉促进了生态意识理论的形成,其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世界观与方法论。也就是说,当前的生态学理论的价值已经远远不再局限性地体现动植物生态领域,而是覆盖到了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为此,有学者致力于将教育的发展定位在生态学理论框架中,随着诸多相关研究成果数量的激增,教育生态学成为了理论界独树一帜的新命题。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提出,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指明了解决的方向。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高职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高职教育凭借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进一步深化了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关系,同社会生态系统有着内在的契合之处[1]。因此,从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重新审视当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态势,并提出以发展生态教育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策略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教育内涵与目标概述

1.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教育内涵追溯生态学理论的起源可知,其本义是对生物住所与环境学问的研究,概念生成于1866年,将其界定为对生物有机体同无机环境之间关系研究的一门学问。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开始向各个领域延伸,至今已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拓展到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由此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以良好的指导作用为诸多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指引着方向。“高等教育生态学”概念在1966年被英国生态学家、高等教育家阿什比首次提出,即将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定位在依据生态学原理理论指导层面,重点构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生态平衡关系,以此来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协同发展。可见,教育生态学的核心即在于保证教育发展进程中各类矛盾能够被有效解决,最终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当中。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以生态学理念作为核心而对高职教育结构、功能与运行状态进行的平衡性构建,实现同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整体化“生态系统”,亦是促进高职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2]。从此角度来看,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就具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并且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高职教育用以打造“生态平衡”的良好态势。高职教育的发展绝不应当被形式化,重视内涵发展的意义自然毋庸置疑,然而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打造又并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系统,而是基于自然系统并整合其社会特征的人工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学与教育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着相同的本质,决定了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构建必须要建立在整个系统内部关系高度平衡的基础上,而这种平衡又属于一种动态性的平衡,在动态环境下寻找着相对稳定的点[3]。由此可见,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发展即应当重点以内涵的打造为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核心原则,以宏观视角正视高职教育的生态失衡问题并着力解决,如此才是推动高职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2.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教育目标教育生态学理论之所以能够有效应用于高职教育领域当中,主要原因在于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时期拥有着更加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构建高职教育体系内的平衡状态实为确保高职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优势,也由此成为了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从此角度来看,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教育目标要想有效实现,则需要充分贯彻实施目标教育,并以目标教育作为重要动力对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予以有力解决。而目标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还原的切实体现,更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主线所构建出的微观层面的教育生态系统,通常情况下遵循着特定的教育流程,即引导学生确立目标、为学生达成目标护航、对目标教育进行评价、对目标教育进行酌情调整,旨在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养成更具适用性的综合能力[4]。客观地讲,高职院校学生相比于同阶段其他院校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意识还是学习的自主性甚至于学习能力等等方面均显逊色,长时间以来,高职院校仅将过多的精力倾注到了对教学硬件资源的改善方面,而难以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导致无论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多么丰厚都无法解决学生综合质量的问题。这样的现状,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为高职教育目标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高职院校的目标教育就是应当重点解决院校内部的教学实力同学生情况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最终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升[5]。

二、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生态理念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通过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颁布加大了对高职教育发展资金支持力度。同时,通过高职示范院校的建立提升了整体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实现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升级发展。但是,现如今高职院校仍然没有彻底摆脱高职教育的“低端化”发展局限,大众对于高职院校的认识和了解不够深入,很多的学生和家长也错误地认为孩子到高职院校学习属于不得已的选择。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大部分高职院校出现生源招收困难的问题,严重的更是导致部分办学能力较弱的高职院校出现倒闭。在高职院校发展初期,成为了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得到了大众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为各行业培养了多类型综合技术人才,现阶段的高职办学困难与当前的办学热潮呈现了明显反差。通过对高职办学过去三十年的发展总结可以发现,高职办学一直固守着计划发展模式,属于教育技术和设计的产物,该种发展模式没有结合时时发生变动的社会现实情况,盲目扩大计划的功能性,割裂了高职教育发展与外界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的联系。该种设计发展模式过于相信人对事物的控制作用。该种僵化的办学发展模式主要强调政府政策和计划对高职教育的指导作用,通过行政管理手段进行教育发展资金支持和办学效果评估,容易导致高职办学脱离实际社会人才应用需要,限制未来发展[6]。2.高职教育生态位混乱在生态学理论当中,生态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然而对于生态位的概念解释却相对多元化,笔者通过整理分析后认为,关于生态位可以解释为是在特定群落当中的不同物种之间所具有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既包括时间与空间的差异,同时也包括该物种在群落当中所具有的功能的差异。对此,理论上也就形成了生态位的宽度概念,指的就是物种对于各类资源利用所能够达成的总和的幅度。同时,生态位的特化或者泛化也直接取决于群落的资源储备情况并与之呈正相关关系。从此视角审视我国高职教育可知,生态学视域下的高职教育系统亦应当构建不同的生态位以保证教育系统的生态平衡。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却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明显的生态位混乱现象。一方面,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均开始了“低位高攀”之路,并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随波逐流试图走“升本”路线,摒弃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借“学术性”人才的打造拉动院校“身价”;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整体化建设不断趋同,这种模仿与移植直接弱化了高职院校的特色打造,竞争也由此化“激烈”为“惨烈”。3.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疲软高职教育的生态承载能力从宏观角度分析,属于外部整体社会环境与高职院校校园环境共同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与自然界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拥有环境系统内部的系统承载能力。与自然生态环境一样,一旦高职教育的学生招收规模超出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能力的承载范畴,高职教育的教育资源再生必将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整体的教育生态系统也将受到破坏性影响。生态承载能力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被提出,简单概括就是在特殊环境背景和环境范围内,某一个体生物可以保证生存的最高数额。高职教育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最大差异在于高职教育生态系统没有最初的自然约束机制影响,所以部分高职院校会为了经济收益的增加而盲目扩大招生人数,由此,很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出现生源人数、质量和教学效率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出现[3]。所以应该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的生态承载能力问题,制定符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的招生计划和办学计划,为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应然路径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社会对人才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水平上,而是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多方面能力,也就是在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能力。为了促进学生此方面能力的形成,高职教育的发展动机和目标更应当以教育生态学为原则打造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机制。结合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的整改方向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高职教育发展中融入生态理念我国高级政府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都不断重视和关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高职教育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力量支持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带动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转型升级。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出现的高职办学困难问题,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工作管理人员不仅仅需要认识到高职办学中的战略局限,还需要认识到高职办学在发展理念和办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高职办学未来发展高度改变高职办学的被动局面。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已不应满足于传统时期的机械化发展理念,唯有与时俱进迎合教育事业的发展浪潮,切实在发展过程中融入生态思想,才能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新的方向[7]。对此,政府与教育部门应当打破政策对高职教育的调控格局,对以往的人治决策机制弊病进行彻底根治,切实还原法律在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的权威性,在广泛征集具有代表性的民意的基础上将法律体系不断加以完善,借民主化政策的实施保证相关法律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时至今日,针对于高职教育的相关立法仅有《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当中的少量原则性规定,致使高职教育与生态理念的融合难以为继,而至于法律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或方式对此进行完善,笔者认为则需要依赖于教育部门和法律部门合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大。2.找准高职教育体系中的生态位通过对生态位理论的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存在就是对生态理论的还原,在整个生态自然界,不同物种在时间与空间领域当中的分化使整个生态系统达成了平衡与统一,而倘若所有物种的生态位均趋于一致,那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威胁。高职教育体系当中的生态位实为平衡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至关重要的元素,唯有教育系统不同主体找准自身的生态位,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教育生态系统的高度平衡。对此,笔者认为应当致力于打破高职教育的现有格局,使“千校一律”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对本校重点专业的打造上,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形成差异性优势,适当舍弃同本校核心专业相去较远的水准较低的专业,以为核心专业的发展注入更大的力量并有效拓宽道路;其次,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应当在遇到激烈竞争时适当采取合理化的方式进行规避;第三,高职院校应当切实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经济状况对自身的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使之能够同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吻合,以此为学生的职业生涯铺设更宽广的路径,为高职院校提供更为精准的生态位,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8]。3.夯实高职教育生态承载力纵观整个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能够发现,并没有任何生命系统能够始终如一维持不变的状态,所有的稳定都仅仅是相对而言。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教育亦是如此。因此,运用社会整个系统进行必要的调控,对高职教育的多方面进行改善,对于高职教育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提升将具有着莫大的帮助作用。对此,笔者认为应当将重点倾向于两个大方面:一方面,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转具有着足够强大的能量支撑,只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得以步入稳定的运转状态中。对此,高职院校也可以多渠道对教育经费进行筹集,并致力于走好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或者倡导社会开展“捐资助学”等活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在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深入开发自身潜能,通过管理效率的提升强化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教育生态学理念的融入,为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因此,高职教育应当切实打破传统的限制性发展格局,明确新时期的内涵式发展动机与目标,坚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开辟出更广阔的前景,从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庆祥.高职和谐职业人的培养———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4,(4):75—77+91.

[2]沈海东.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路径研究———基于生态学理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122—125.

[3]徐炜.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56—57+93.

[4]王锋.教育生态视域下江苏高教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4.

[5]刘晓顺,强金国.高职院校要有文化责任与文化担当[N].中国教育报,2013-03-07(6).

[6]刘晓保.大学生态视角下人才培养的审视———“大学生态与人才培养”国际论坛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3-11-11(6).

[7]孙正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4,(1):92—97.

篇5

关键词:中学生;法制教育;学校;家庭;社会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他们开始进入或者正处于青春期,生理上的迅速变化,心理上的烦恼使得这个时期的个体集众多矛盾于一身,因此,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又被人们称为“危险期”。在他们人生的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往往就会走上歧途,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一些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部分中学生的法制观念不强,折射出我们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缺失。从这个层面上说,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一、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

所谓中学生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向教育对象(中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法律理论的教育,培养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提高法律素质的活动。具体的说,法制教育的含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法制教育是宣传法律知识、培养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其次,法制教育是为国家造就大量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要途径。第三,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合格公民。

二、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不断强调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法制教育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初中生法制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学生法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但在对我校123名学生的调研中,约8.5%的学生仍然认为法律与自己无关,约23.0%的学生认为和自己关系不大,在平时生活中运用较少。因此,总体来说,在现有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法律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法制教育形式有所突破,但有效性不高

相较于过去传统理论灌输教育,现在法制教育形式明显增多,课堂的教学、法制辅导员的专题讲座、法制宣传片的播放、以及各种各样的法制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较过去有所增加,但是,有效性还有待提高。在对我校学生调研中,约4.4%的学生对所列的法律非常了解。形式虽然增多,但是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法制教育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程。目前,由于我国初中法制教育主要依托思想品德课,因此没有一个独立的课程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教材,开展还是主要依托于思想品德课、历史、地理等学科。虽然教育部门年年在强调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不可避免的,在实际进展过程中,形式化的现象依然存在。教条主义、功利主义还继续抹杀教育的实际功能,直接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三)法制教育常态化,但缺乏规范性

虽然思想品德课中涉及到了一些法律知识的内容,思想品德课也在中考范围之列,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制教育也逐渐进入常态化,但是还不够规范。比如评价方式。既然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常规教育,却缺少一套合理的、独立的评价机制,怎样去评估学生的法律素养,怎样对学生的法律观念进行摸底了解,经过一定学时的教育,学生的法律知识有怎样的进步,很多学校领导、教师还是无法做出科学的界定,甚至直接忽视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评价,这不仅仅是学校领导、教师的责任,也是全社会要思考的问题。

(四)城乡法制教育存在不平衡性

城乡教育的不平衡性一直是困扰教育公平的一个难题。这是由区位因素、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不得不承认,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对这种不平衡性得到了更深刻的体会。最为典型的是父母对法制教育的态度上,调研中农村学校有70.2%的学生家长没有与孩子谈起过法律方面的问题,城市却有61.3%的家长会给孩子讨论法律知识。

此外,不平衡性还表现在教育条件与教学效果的不平衡上,城市中学法制教育条件优于农村中学,无论是学校的硬件或软件设施,城市中学都具有优势,法制教育资源相对来说也比农村中学丰富,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平衡。

三、加强初中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体作用

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阵地,是加强初中生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其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法制教育的成效。

(二)重视家庭法制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长的法律意识情况影响着法制教育的成效,家庭在学生的法制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动员家庭的参与,才能巩固法制教育的实效。

(三)大力发挥社会力量,拓宽法制教育渠道

社会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有着能动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因素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要有效利用社会力量,积极拓展法制教育的渠道,形成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篇6

园区教育科研积极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引领”职能,围绕区域教育重大主题,加强科研指导与管理,创新工作,求实进取,为打造具有园区特色、园区风格和园区气派的“智慧教育”的美丽殿堂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营造教育科研文化,培育良好的区域科研生态

教育科研对教育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现实效应,彰显出其“教育发展第一生产力”的极大功能和在教育文化中的极大活力。如何使得教育科研成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使之成为他们教育生存方式,从而提升教育的境界,我们觉得应该从培育区域教育科研文化的层面着力推进。

多年来,我们按照显性到隐性、由浅入深的步骤,从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大力打造区域教育科研文化。推进制度建设,发挥引领、保障作用。在《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综合发展评估行动方案》中把“教育科研”列为评估五大项目之一。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评估办法》,每年开展“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或“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研型学校”评比,并授予铜牌。获得教育科研铜牌的单位实行相应年审制度。修订完善出台《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条例》《苏州工业园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办法》《苏州工业园区课题研究成果评奖细则》。这些制度起到了很好的规范、指导、激励的作用,全方位地保障区域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深入,培育科研生态,催生自觉、自主科研。建设“科研先锋队”“科研沙龙”“名师工作室”“学校发展共同体”等学习型组织,培育组织生态。构建“主干”“枝干”“绿叶”层级的“大树型”课题结构模式,培育学术生态。

改革科研方式,开展合作、开放研究。课题联动、协作研究;教研科研联动;校际联动,扩大科研文化辐射的半径。立足职场生活,一课多上、同课异教,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力推贴近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倡导微型课题、教师专业写作,架设专业成长的阶梯;追寻价值观念,探寻文化形成中的倡导示范、学习灌输、氛围感染等心理机制。注重发挥制度英雄(组织中的管理者)和人文英雄(先进分子)在教育科研中的号召、示范作用。加强宣传营造主流的舆论氛围,开展群体活动营造群体氛围,借助仪式、器物营造情境氛围,无形地熏陶、规约、同化广大教师,使大家产生趋同心理,积极主动投入教育科研活动。

经过多年努力,“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的科研文化核心理念得以确立,中小学教育科研“来自实践,通过实践,为了实践”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得以确立。园区教育科研态势喜人,区域内各学段、各类型学校科研工作均衡发展。

二、着力深化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

学校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途径。自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园区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各校均在课程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部分学校初步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各高中校深入探索拓展性课程建设,所有学校都研制了系列的校本课程。为了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园区智慧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探寻教育的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必然要继续大力推进课程建设。

园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门在认真开展全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借鉴上海、浙江等课程改革先进地区的经验,拟定了《苏州工业园区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我们旨在把课程建设与特色培育、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提升学校发展内涵,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思想,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让每一个生命都释放精彩。确立了统筹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积极探索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建设的路径。明确了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致力课程理论的学习,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加强对课程建设的指导力;统筹利用课程资源,夯实课程建设的基础力;有效推行课程评价,提升课程建设的发展力。提出了近期推进中小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要求区域内中小学积极研制课程改革方案,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建设;做好国家基础性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增强国家课程的适切性;抓好拓展性课程建设,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致力于探究性课程建设,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园区教师发展中心科研部门专门举行课程建设的专题培训会,宣传教育部课程改革文件精神,介绍上海、浙江等地课改经验,分享课程设计的理论。区域内学校积极行动,将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的研制作为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将学校特色打造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将教育改革项目推进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将课程基地开发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新城花园小学的“太阳花课程”、方洲小学的“方圆课程”、文萃小学的“365体验课程”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先后出台。

三、扎实推进“课例研究”课题,促进“教科研训”深度融合

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课堂。国际教师教育研究表明,教师培养培训应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行动研究,注重反思。课例研究作为教师在职培养模式得到国际上普遍的青睐,一些发达国家都把课例研究视为“改变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途径”而加以推广。国内课程改革的深化,倡导教师角色的深度转换和课程范式走向多元开放,教育理论界越发认识到发展教师实践智慧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呼唤教师培训范式的蜕旧出新,课例研究作为行动教育中的一种形式,进入了中国教育研究者的视野。为了做好区教研室向教师发展中心的成功转型,发挥教研、科研、信息、师训四位一体的功能,我们成功申报了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基于课例研究的区域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研究”,并且成为重点立项课题。

课题启动以来,我们收集了大量文献,了解国外课例研究的起源背景、开展现状,掌握课例研究在教师专业成长、学习型学校建设中所具有的功能价值,把握它得到重视、推广的真正原因;了解国内外课例研究组织,开展的基本流程、方式,收集典型的研究案例;汇编了课题学习资料,在多层面开展课题方案解读和理论辅导,培训研究骨干教师。

我们借鉴国内外课例研究的基本经验,以区教师发展中心研训人员为主体,在实践尝试的基础上总结提炼适合教师研训实际的课例研究基本流程;在分学段(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分学科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不同学段、学科、课型的课例研究不同变式。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定在课例研究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它决定着课例研究的方向,制约着课例研究的价值。从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的角度看,课例研究主题的实质就是学科教学知识(PCK)。从教师自我发展的角度看,教师以PCK的框架作参考,可以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陷。通过积累和学习特定课题的PCK,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从教师培训的角度看,通过编制PCK案例库,把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有效的特定课例的PCK积累下来,可以为教师教育提供内容,为教师专业发提供支持。区教师发展中心的研训员深入学校教研组,掌握各学段学科教学现状,学科教研热点、难点,不同课型、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实际,带领学科骨干开发出一批既基于一线教师学科教学实际,又能增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促进教学效能提升的课例研究主题群,总结提炼出课例研究主题开发策略。区内各幼儿园、中小学学科教研组为主体,独立开展课例研究,组织起成功的课例个案研修活动,形成典型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案例,提供给区案例库。整合区教研、教科、培训、信息等条线力量,在课例研究中发挥各自作用,探索其分工协作机制。科研处多次组织各学段的“课例研究”观摩研讨,举行“课例研究”优秀报告征文评比。

篇7

健全制度,形成有效的校外教育管理网络

结合门头沟区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大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我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逐步完善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学校广泛参与”的管理模式。

1.完善校外教育机构

目前已形成以门头沟区校外教育联席会为领导核心的管理网络。门头沟区校外教育联席会下设校外教育办公室,负责全区校外教育日常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各镇街、社区也相应成立未成年人教育领导小组,统筹镇街、社区的校外教育工作;全区各中小学职业教育学校设有学校课外活动领导小组;2012年我区成立了校外教育教研室,立足内涵发展,提升了校外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2.健全校外教育制度

一是健全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11-2012年分别制定并下发了《调整门头沟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的文件,各成员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每年定期召开校外教育联席会,总结部署校外教育工作,研究解决区域内校外教育发展中重大问题。

二是建立和完善督导考核和表彰奖励制度。2012年,教育督导室将校外教育工作列入对各乡镇、委办局的考核范围,组织全区开展校外教育工作自评。在初中建设工程和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验收过程中,将校外教育工作列入评价指标要素。教育督导室和区教委坚持多年把校外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考核范围,并对全区进行校外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

合理规划,完善校外教育场所布局

1.合理规划城乡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及校外教育场所

《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区城镇形成“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形成“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加强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以及未成年人活动设施建设,新建门头沟区少年宫。建设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区体育中心,建设综合体育馆。

我区形成“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四个教育基地的校外教育发展格局。斋堂镇对原宛平烈士陵园进行总体规划,拟在“十二五”期间将其建成一个综合性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校外教育场所总量

区政府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生态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建设了四大教育基地,在潭柘寺镇、斋堂镇、王平镇建立乡村少年活动站,在大台街道办事处(山区)建立乡村少年宫。各镇街、村居、社区纷纷挖掘本辖区内的教育资源,为开展校外教育活动提供了类型多样的场所。

改革创新,推动校外教育内涵发展

形成一种模式。即“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学校广泛参与”的管理模式。

建立两项制度。在原有的校外教育联席会和联合执法两项制度基础上,建立校外教育督导制度和校外教育表彰奖励制度。

组建三支队伍。精心选拔组建校外教育机构专业队伍;整合人力资源,组建校外教育社区队伍;发挥部门优势,组建校外教育志愿者队伍。

篇8

关键词:财经教育;发展策略;人才培养;社会经济

我国职业财经教育在经历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重大变迁中,职业化财经教育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时期后,职业财经教育如何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值得广大中职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一、职业财经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含义

“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念是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的,这一理念使财经类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前者是在招生规模与校园面积方面的扩大,而后者是指不断优化校园内部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利用率,挖掘内在的潜力去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的发展模式。外延式发展模式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内涵式发展模式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的优化。

1.中职财经教育具有职业性教育的特点

中职财经教育包括四种职业教育的特点:(1)对象职业化。中职财经教育所培养的对象主要是社会财经方面的岗位所需的人才,其工作时的合理决策与工作状况的好坏与国民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2)内容专业化。由于中职教育的职业化特点,职业教育的学生从入学选择专业到专业培训的过程中就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工作行业范围。(3)过程实践化。财经教育,尤其是职业财经教育很注重专业的实践性,动手能力决定了专业财经知识的巩固程度。财经教育需要组织好教学计划,为经济发展需要做准备,培养为社会服务的财经人才。

2.培养高层次创新型职业财经人才的特点

我国经济已步入国际发展的行列,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出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的创新型的财经类人才,才能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

二、职业财经教育在发展中的问题

在我国实行扩招政策后,中职财经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物质准备的不充分,教育资金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单一的培养模式

我们当代的社会需要的是专业性与全面发展型的人才,由于中职教育面对的企业更加注重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与专业性,而现在的财经学校都更注重财经知识的教育,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应冲破局限性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人才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

2.趋同的专业方向

在财经类院校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职业院校在竞争上都只注重门面而非质量与特色。在专业的设置上,也普遍存在趋同的现象,使学生无法学到职业财经的精髓,此外,这种专业趋同的现象容易分散教育资源,使职业教育机构失去相应的教学特色,打破平衡的市场需求。

3.师资力量的不足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扩招的政策,使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职业教育的老师并没有随之增加,这无疑会使较少的师资有很大的压力,顾及不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会产生学生学不好、教师教不好的局面。

根据以上所叙述的职业财经教育存在的问题,我国职业教育必然要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才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职业财经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策略

1.多元化人才的培养

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各职业院校在办学或配置专业时,应调整好办学理念与规模,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选择课程时应多加一些实践的课程,多一些动手能力对毕业生就业有极大的好处,同时可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方式,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调整专业设置

现阶段,职业财经类教育在专业的设置上一定要进行反复的调查与研究,从教育资源上来讲,从软件到硬件都是有限的,应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使用,在这一基础上应该注重对高科技教学设施进行利用,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学习,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可以实践的平台。

3.提升师资力量

职业财经教育要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离不开教师这个因素,教师应具备以德为先、以教为要、以研为基的素质,具有号召力,成为教学与改善管理机制的领军人物。各高校都应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和谐相处,打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为地方经济做贡献。

我国职业财经教育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改善管理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高涨,使职业财经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现实,为经济建设打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通过督导评估,将内涵发展纳入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规范办学行为,形成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

一是规范办学行为。各地认真规范办学行为,采取均衡编班、阳光编班,实行公办学校“零收费、零择校”,着力解决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补课、择校、收费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重庆市将“禁止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乱收费,一律不得收取择校费”作为“红线”,从源头严控择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实行“零收费”,全部实现就近入学。

二是减轻学生负担。各地严格控制学生作息时间、在校时间、作业量,探索将初中学业考试和基础性发展目标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录取依据,实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校,努力实现“轻负高质”。武汉市武昌区构建了“全学科、全过程、全协同”的“三全”监控与评价体系,小学低年级基本实现了书面家庭作业“零负担”。重庆市先后出台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中小学生实践大课堂1+5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学校“减负提质”双十规定,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天津市11个区县的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按照“面向全体、师生互动、精讲多练、运用技术、目标达成、课后反思”的六条督导评估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三是打造特色品牌。各地根据本地特点和学生成长需要,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特色教学、特色教研、特色管理,培育出成熟的、独特的学校文化精神,形成生动活泼的发展局面,满足了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特长发展要求。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着力打造学校特色,全区学生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艺术竞赛一等奖200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00余项,10名学生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投入8亿多元,以“六名工程”为抓手,呈现“多姿多彩”的“多彩教育”发展模式。

二、通过督导评估,不断缩小校际差距

篇10

一、办教育必须要有精神坚守

教育者的精神坚守在于教育者要有办好教育的执著信仰。教育是铸造灵魂的工程,灵魂需要灵魂的唤醒,精神需要精神的感召。没有教育的执著信仰,谈何灵魂的唤醒与精神的感召。当年,浙大西迁,一大群知识分子寄居湄潭,在十分偏僻、贫困的地方办学。正是一大批教育家在那里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才成就了浙大“东方剑桥”的求是精神。宜宾的李庄,是抗战时期中国的三大文化圣地之一。一个小镇,是怎么成为圣地的呢?当时,中央的一些研究机构及清华大学,还有很多大学都迁到这个小镇办学。事至如今,很多人不知晓国际上的一些大都市,但却知道中国的李庄。可以想象,在那种异常艰难的处境下,那一批知识分子、民族的脊梁,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始终坚守忠诚于教育的精神信念。这种执著而高贵的教育精神在这片贫穷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坚守。一个教育者应该常怀对教育使命的执著追求,应该有一个教育者应有的灵魂,应该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教育者的精神坚守在于教育者要树立教育家办学的理想。校长应当树立办好学校的理想,正如教师应当树立教好书育好人的理想一样;校长应当有办好学校的激情和实干,正如我们要求教师要有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激情和实干一样。这既是校长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更是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担当和角色任务。总理多次提出“教育家办学”。我想,他并不是指要成为了教育家的人才能去办学,而是希望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要有成为教育家的理想和追求。这其实就是一种教育者的担当和精神气魄。这里的教育家,不但指那些著书立说的成名专家,更应当指在教学一线“懂教育”的校长和教师,尤其是校长。而校长和教师以执著的精神信仰主动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过程正是促进校长和教师思考、实践,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宝贵过程。这个过程,必将帮助校长和教师向教育家靠近。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成为教育家的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二、办教育必须要有开阔胸怀

教育者的开阔胸怀首先表现在有自我批判的勇气。近年来,为完成“两基”攻坚任务,遵义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外延式发展。对于主张什么样的教育、办什么样的学校、育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方式育人这些教育本质的问题,很少有人去思考。不少局长和校长按文件精神、政策要求办学,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争项目、建学校、扩规模、添设施,注重的是教育发展的标而不是本。有的甚至是按自己片面的理解和经验在办学,更有甚者甘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维持会长”。“两基”的确解决了学生“有学上”的问题,但如何让其“上好学”,却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与更优质的教育相比,主要差距在于教育观念老化、办学思想模糊、质量观念片面、育人手段落后、教育质量不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就更谈不上了。一段时间来,不少教育者闭关锁教、闭门造才,不愿接受新思想,抵制改革,甚至常以办学条件不如他人而拒绝向先进的教育方式学习。这样的教育必然落后,必然误人子弟。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这些问题呢?这需要大家从高处着眼,低处人手,虚怀若谷,敢于树立批判思想,自我否定,虚心学习。

教育者的开阔胸怀还表现在有高远的目标。科学定位事业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较高的定位,才能创造了不起的佳绩。过去,我们总认为遵义教育也好,其他行业也好,至少在贵州排名第二,以此为荣,并形成定格化的自我定位。其实,这正是俗话说的矮子中的高个子,殊不知走出贵州仍然是矮个子。遵义教育为什么总是第二?与我们长期甘当第二的思维定位有很大关系。连想法都没有,哪来的信心?哪来的动力和措施?愿望在哪里,力量就在哪里,成效就会在哪里。只有确立高远的定位,才能拉开遵义教育的大格局,才能取得大提升。因此,我们主张首先要让视野、思维跳出贵州来比较,跳出贵州来确立我们的目标。基于此,未来五年到十年,遵义教育的目标定位是贵州创一流、西南走前列、全国有影响。

教育者的开阔胸怀更表现在以真诚谦逊的态度扩大开放。贵州教育、遵义教育落后全国,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想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就必须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以真诚谦逊的态度引进资源、借力发展、主动学习。遵义教育以“立足贵州、对接京沪、对标西南”为战略构想,与北京、上海、江苏、重庆、武汉等地达成多项教育合作共识。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遵义市教育局开展了“坐标定位”主题活动。目前,全市许多学校与重庆、四川的优质学校签订了对标协议,以对方为目标、楷模对比学习,促进交流,扩大开放。下一步,我们要把更多的上海、重庆、北京的名师请到遵义来交流,让我们的名师、骨干教师主动树立对标意识,自觉对标,主动缩短差距。我们要在借力培训、借力办校、借力提质等方面,引进优质教育团队进遵办学,要本着对遵义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本着为遵义人民子孙后代谋福祉的善心和情怀,放下本位主义,看轻个人得失,以博大的胸怀和气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遵义人民,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办教育必须要有改革魄力

改革是推动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内生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任务。过去,我们经常面临一些体制机制的困扰。如行政管理体制,它是长期形成的一种同定模式,不是我们教育自身形成的,在大的体制机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教育系统内部要有锐意改革的魄力,以壮士断腕的豪情面对改革。遵义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狠抓改革、依靠改革,向改革要红利。

改革需要整合资源,实现共享共赢格局。多年的考核评价机制,往往较注重鼓励个体的竞争,忽略了合作共赢的导向机制,致使我们各个县级行政管理层面、各个学校之间竞争意识日益强烈,日渐形成壁垒,互相封锁资源、信息等,逐步演化为恶性竞争,使发展成本无限增大。各个优质学校以单打独斗的方式打拼,拼尽浑身解数,也难逃孤军奋战的局面,难以整体提升遵义教育质量。如此下去,就会使全市不能形成强大的引领力量,使宝贵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应,甚至造成闲置浪费。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一格局,以开阔的胸怀打破行政管理体制束缚,改革考评机制,从建立龙头学校中心教研组开始,整合教学教研资源,形成对内良性开放合作格局,消除不良的竞争影响,让全市教育得到良性发展。

改革需要出实招、见真功。我们要着重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评价改革。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出台,我市也正在研究制订中考评价改革方案,树立“不唯分数”的教育观、质量观、成才观。全市各县(区、市)也要改革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价办法,淡化分数考核,追求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二是课程改革。要提高课程建设为育人目标服务的水平,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重视服务于育人目标的校本课程开发;重视以少年宫、社团、兴趣特长班等为载体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等等。三是招生改革。重点实施好中考招生改革,实施义务教育阶段阳光招生,推广整班移交、就近划片入学、电脑随机分班等做法,切实化解择校热和随迁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破解突出的教育矛盾,给老百姓子女公平的入学机会。四是人事制度和职称改革。实行县域内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推行教师职称考评结合,探索名师名校长的激励考评和退出机制。创建遵义教育科研网,建立示范高中区域性网上阅卷系统,建立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五是办学改革。学校办学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凭感觉、凭文件办学,要大力推进改革,办有文化的学校,做有思想的教育。学校办学走内涵发展之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精细化管理,重视特色建设和特长生、特殊人才培养,以提升质量为中心。

四、办教育必须要有文化品位

文化需要灵魂。办学理念是学校的文化之魂。一推开学校大门,你就可以看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一草一木,一颦一笑,无不体现办学理念;管理之道,教学之法,无不体现办学理念;迎来送往,上传下达,无不体现办学理念。办学理念还体现出学校的办学之道、教学之道、求学之道、管理之道,是教育工作者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卓越、走向辉煌的价值追求之道。遵义的教育要想实现内涵发展、优质发展,首先要努力做到有思想地办学,也就是学校要有自己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彰显文化之魂、办学之魂。

篇11

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依据;内涵;特征

作者简介:王琴(1967—),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职业教育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为博士后立项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以及2010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上海市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编号:B10066)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王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0-0044-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们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已引起各地广泛重视,尤其是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各地区积极探索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毫无疑问,准确把握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协调”与“协调发展”的本义

要界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涵,首先要明确协调本身的涵义。“协调”和“协调发展”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概念,经济学、管理学、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领域都在研究它,但目前人们对其内涵并没有达成共识性的定义。[1]《现代汉语词典》中,协调被解释为“配合得适当”,“使配合得适当”。经济学中,“协调”既可以视为在各种经济力共同作用下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也可以视为经济系统在各种经济力的共同作用下趋向均衡的过程。管理学中,协调主要指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和过程,强调的是对各种管理要素的综合考虑。[2]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协调既指各种要素相互配合的一种行为过程,又指这些要素配合恰当达到和谐的一种状态。

“发展”是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协调”是对“发展”的限定和约束,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限制和要求,强调发展不是事物某一要素的发展,而是事物所有构成要素相互协作、配合得当、协同一致,最终达到整体优化、共同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内涵的理论依据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既要考虑职业教育本身的教育属性,又要关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互作用的特点。因而,准确把握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涵必须探究系统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理论以及教育公平理论的有关阐述。

(一)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协调的对象是相互关联的系统或系统要素,孤立的事物或系统要素不发生关系,不存在协调,系统要素间的有机联系是协调的基础。

系统的协调涉及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方面,以及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理论强调“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强调从全局和整体上认识协调和协调发展,从系统内部结构、功能和系统与外部的关系角度把握协调与协调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框架下的我国职业教育,可以看作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系统。作为这一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系统中有着特定的功能,是职业教育系统协调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系统理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要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内部构成要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职业教育与整个教育系统、与外部经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去把握。

(二)终身教育理论

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指出,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个方面、各项内容。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其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赖于其他部分,而且只有在与其他部分发生联系时才具有意义。如果失去一个部分,那么这个有机结构的其他部分就会失去平衡,而且没有哪一个部分能代行其分担的具体职能。为促进个人的发展,应使互相连接的教育机构和从整体来看互相依赖的教育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具有连续性、统一性和明确性。“必须清除隔绝各类各级教育活动的种种障碍,让位于充满生气的、有目的的相互交流”。[3]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论要求社会建立各种教育机构,向人们提供各种教育场所和机会,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实现有效沟通与衔接,形成有机联系。对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它们各自具体的职能不同,不能相互替代。但各级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应实现有效的沟通与衔接,形成有机联系,保障社会成员各种学习需求得以实现,使每个社会成员在一生中能够不断进行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 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理论

劳动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能够转换为社会产品,增加社会财富。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供求关系有三种类型:(1)供大于求。这种类型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存在相当数量的失业或潜在失业人口。劳动力供过于求,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浪费。(2)供不应求。这种类型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缺乏劳动力。在生产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在高水平的状态下,人口、劳动力资源相对或者绝对减少,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此外,供不应求除了有总量问题之外,还有结构性问题,即有可能出现特定部分劳动力需求难于满足的现象(特别是高质量、专业性人员短缺)。(3)供求均衡。即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社会对其需求量达到均衡的状态,包括质量、职业类别、地区分布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均衡。其标志是:劳动力供给能够为社会全部吸收;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也能取得最高水平。

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状况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重要指标,是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与资本劳动要素的比值,直接影响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当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相匹配时,人力资本的效应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劳动生产率才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从技能供求均衡的角度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专业结构和质量水平应适应技能需求的多层次化、多样化和弹性化的需要。

(四)教育公平理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世界银行在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公平与发展》中,提出了“不平等陷阱”和“不平等机会代际传递”的概念,指出具有较强经济政治背景家庭的孩子往往能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进而获得更高社会地位和更多经济收益;而家庭经济政治背景较弱的孩子,由于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而承袭父辈的弱势地位,这就是教育不公平造成的贫困的代际传递。按照美国研究的最新数据,收入为全国平均收入一半的家庭,欲达到全国平均收入水平,要用5代人的时间。可见,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的作用不仅是现实的,更是长远的[4]。

目前我国已呈现出学历社会的基本特征,高学历往往意味着更高的经济收益,以及获得社会阶层中更有利的位置。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具有较低技术含量的职业,成为蓝领,按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划分,“蓝领”劳动者在整个社会地位等级中基本上处于中下层 [5]。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对社会成员的阶层提升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甚至起到阶层固化的作用。因而,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在制度的安排上,教育应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路径。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具备了为不同家庭、种族、性别、地域背景的年轻人提供高等教育的条件。因此,为中职毕业生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拓展中职毕业生向上流动的渠道,满足个体的发展需求,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意。

三、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内涵的现实依据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各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制定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这都为我们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涵提供了现实依据。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变革实践

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传统的职业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单一的就业导向,提高从业者的技能结构和水平。

德国高中阶段的职业学校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另一类是学生毕业后继续升学的。后一类职业学校具体又有三种类型:一是专科高中,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毕业生直升专科大学;二是职业或技术高中,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或已接受过职业教育者,毕业后升入综合大学(有专业限制);三是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学生主要来自实科中学,毕业生直升综合大学。经过多次调整和改革,德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沟通衔接的“立交桥”比以前更为畅通。据统计,世纪之初,德国综合大学新生中来自职业类高中的毕业生占到18%左右。德国新型的专科大学,70%以上的学生来自职业类高中。此外,新兴的职业学院,其实就是“双元制”模式在高教领域里的延伸,职业或专科完全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进入开设有相关专业的职业学院。1995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宣布,职业学院毕业证书为德国高校毕业证书并与应用科技大学证书等值,这意味着职业学院毕业生具有本科学历。[6]

澳大利亚建立国家资格框架(AQF)使得TAFE学院的课程、文凭和学分在全国范围得到认可,为TAFE学院与大学之间的学分转换提供了权威性的保障条件。国家资格框架把职业技术教育分为一到四级证书、文凭和高级文凭。学生可以从第一级职业证书教育一直到获取高级毕业文凭为止,也可以分段完成TAFE的六级教育。这样,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级证书教育相互沟通。在职业教育体系外部,TAFE职业文凭和高级职业文凭的教育与大学本科基础课阶段并行,完成TAFE各阶段学习的学生,其学历可折算学分,到大学继续完成本科教育。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我国台湾地区政府改革教育体制,“技术职业教育”与“专业学术教育”两大系统双轨并行。职业教育实施中高职专业相通的办学模式,技职学院课程设计对准职业高中或专科,且招生对象以职业学校或专科毕业生为主,中职学生可往上升学至专科、大学甚至就读硕士、博士。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统计,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升学率1996年为17.7%,1998年为24.76%,中职教育主要是以就业为主。此后,随着台湾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传统产业大举外移,社会对基层技术劳动力需求减少,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成为主流。 [7]

(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启示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简称ISCED)是一份供各国国内和国际上收集、汇编和提出可比较的教育指标与统计数据的文件。该文件对于区分各种形式教育的类别、层次、课程,明确各级各类教育的定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6届大会教育委员会通过新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依据教育课程内容复杂程度和专门化程度,将教育体系从低到高分为9个等级序列。与1997年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把高等教育笼统归为高等教育第一阶段和高等教育第二阶段相比,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高等教育的层次等级做了进一步明确的划分,为国际教育标准分类5、6、7、8四个等级,即短期高等、学士或等同、硕士或等同和博士或等同 。[8]

完成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3级(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可直接选择国际教育标准分类5、6或7级课程学习。ISCED5级为短期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等级,主要是基于实用和特定职业,为学习者提供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培训学生进入劳务市场,为就业做准备。

ISCED 6级和7级课程,分别是给参加者提供中等、高等程度的学术/或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使其获得第一学位(或等同资格证书)、第二学位(或等同资格证书)。ISCED 8级(ISCED8)课程,即“博士或等同”,主要是为获得高级研究资格而设置的,本级课程主要致力于高级学习和原创性研究。学术领域和专业领域都有博士课程。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在ISCED5级,课程分为两类: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ISCED6级、 ISCED7级、 ISCED8级,即本科教育以上教育层次,分学术和专业两个类别,而不再是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类别。但是,完成ISCED5级教育后,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可以通过学分转换或其他方式进入ISCED6级(学士或等同)或ISCED7级(硕士或等同)继续学习。这说明,短期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进入高一等级专业教育或学术教育类型继续学习,已经是国际上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既体现了大职业教育TVET的理念,又彰显了终身教育的要求。

总之,随着产业技术的升级,发达国家和地区十分重视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纷纷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等级,促进职业教育自身体系的完善及其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拓展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通道,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提供终身发展的机会。

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涵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清晰,结构合理,相互之间沟通衔接顺畅,教育质量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整体提升、功能优化的态势和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工明确,功能定位清晰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不同层次,是职业教育内部根据课程内容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应具有的学历及能力程度而区分的不同教育水平。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培养技能型操作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职业教育中的较高层次,重点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实践能力的性质和范围方面,都比中等职业教育高一个层次。在推动中高职协调发展中,中等职业教育起着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发挥引领作用。

(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相互协调

这主要是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专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技术构成和就业结构相协调。一般来说,经济技术结构的变动会影响到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而影响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而产业的构成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农业占有很大比例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以农民为主;在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必然以制造业工人为主;在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地区,劳动力的类型必然以服务人员为主。就业结构的不同必然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产生影响。另外,不同的地区由于重点产业不同,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强度也存在差异,直接影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职业教育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按照地区经济社会对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规划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同一类型的教育,主要目的都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是指二者在专业的设置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能够有效融通;在课程计划的安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体现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课程衔接体系。目前我国需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探索建立“专业学士”学位制度,与专业硕士学位贯通,[9]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搭建学生终身发展的“立交桥”,让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连续学程或非连续学程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

(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相互促进

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相互促进是指高等职业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中等职业学校能够根据技能养成的规律,为准备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基础。一般来说,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有生均经费、实习实训条件、教师的数量和结构、教学过程等。目前,要进一步改善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对话沟通机制,使之能够分享各自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就和经验,全面提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五、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特征

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具有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动态性和均衡性等特征。

(一)区域性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要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当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分析本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有状况和水平,从而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合理的规模、结构、质量以及衔接沟通模式。目前我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一个中国,四个世界”[10],各地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城镇化进程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要充分考虑各地的区域性特征,不能“一刀切”,不能实施同一发展模式。

如在规划中高职的发展规模方面,应根据地方产业技术构成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中职和高职的招生计划。在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方式上,应根据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可以实施连续学程,也可以实施“非连续学程”。从知识工人的楷模李斌等新一代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出,身处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需要直接从事产品制造或其他基层实务,并解决生产和工作现场的种种现实问题,而在其手脑并用处理技术问题的操作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积累经验技术往往成为其掌握理论技术的重要基础,但经验的积累恰恰是学校教育中无法完成的,只有采取工学交替的非连续学程才能实现[11]。

(二)综合性

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不单单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要素的协调,也包括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等等。由于我国职业教育以学校为主体,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必须加快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做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更好地发挥公共实训基地的公益作用。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学分累积工作,为构建普职沟通的“立交桥”创造条件。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我们既要善于把握职业教育系统的全局和整体,又要把握好发展的重点和节奏,统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相互协同、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

(三)动态性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是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从“不协调”到“协调”再到新的“不协调”的辩证发展过程。“协调”是相对“不协调”而言的,根据协调的程度可以分为不协调、基本协调、协调等不同的层次。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的变化,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质与量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结构或比例关系是最优的、恰当的、合理的,但随着条件的变化,这种结构或比例关系有可能成为次优的,甚至是非优的、不合理的。因此,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是动态的过程,在某一时期,当中高等职业教育达到协调发展状态后,仍需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动向,定期评估经济发展趋势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影响,及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诸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

(四)均衡性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既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的需求,把握好二者需求的平衡。专家指出,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基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变化所产生的社会需求以及基于受教育者就业期望与前景所产生的个体需求二者的促进与制约[12]。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需求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系统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实现顺利就业,摆脱贫困,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13]但这两个需求也会产生一定的冲突,个人发展的需求与经济社会的需求并不总是一致的。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就是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主要矛盾,在客观分析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力资源结构背景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既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又有利于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既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又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3):18-20.

[2]熊徳平.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81-86.

[3]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53.

[4]谈松华. 政府应是高教公平权益的守夜人[N].中国教育报,2008-05-19.

[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9.

[6]课题组.部分国家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分流情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13.

[7]王琴.我国台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升学导向”现象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0(12):27.

[8]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CED)2011[Z].

[9]马树超,等.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2.

[10]胡鞍钢.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J]. 经济前沿,2007(6):4.

[11]郭扬.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42.

篇12

作为人类主要的经济活动,交易从来都是商业银行服务的对象和基础,商业银行也是提供交易所必需的支付和融资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何为实体经济中的交易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商业银行的使命,随着产融结合的深入,交易银行成为商业银行回归根本的基础性产品和服务,并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应用,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最具创新的业务领域。

对于交易银行发展的背景、内涵、价值和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有助于业界尽快统一认识,顺利建立交易银行的产品服务体系,快速推动业务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交易银行崛起的背景

在这次经济危机来临之后,国际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全球投资银行的收入几乎减半,从2007年的3070亿美元骤降到2008年的1720亿美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交易银行的收入却在同期增长了17%,从3040亿美元提高到3540亿美元。作为昔日的赚钱明星,投资银行受到资本市场影响,断崖下滑,跌落尘埃。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交易银行,仍然在稳步上升,变成最赚钱的部门。这个形势的逆转,表明了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银行是弱周期的。这就是危机之后国际银行业再次高度重视交易银行的根本原因。

中国交易银行兴起的特殊因素

产融结合。中国金融资本多数是财政资本,很少有产业资本,但最近几年很多产业资本发展壮大了,都开始做金融,产业金融资本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金融资本也进一步渗透到实体经济中,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成立自己的金融机构,甚至设立金融控股板块,企业自金融化趋势显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彼此深度渗透和相互渗透的结果,就是金融更加靠近实体经济,更需要服务于实体经济。

我国的互联网+战略。中国互联网的行业应用在国家互联网+战略确立后得到提速,各行业互联网+发展得非常快。交易银行就是互联网+战略在银行业公司银行领域的一个表现,是传统公司银行的互联网转型。

服务小微企业的需要。随着监管的变化,特别是资本约束、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小微企业的服务。但在这个过程中又遇到经济下行期,风险不断暴露,不良资产飙升,需要找到更能有效地服务小微企业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风险的手段,交易银行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

在这种背景之下,招商、中信、民生、浦发等股份制银行纷纷始组建交易银行部门,推出交易银行品牌,开展交易银行架构、产品、系统的整合,开始大力发展交易银行,交易银行成为当前银行业创新转型的热点领域。

交易银行的内涵

尽管各家银行对交易银行都非常重视,但交易银行的内涵是什么,究竟包含哪些业务,在业内还是有不同认识,有必要对交易银行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一些梳理和统一。

按照字面理解,或者是从交易银行服务对象方面来看,交易银行是为企业日常交易活动所提供的银行产品和服务。企业日常交易活动就是生产经营过程中频繁发生的采购和销售,与此相关的银行服务,包括支付结算服务和贸易融资服务,这也是最直观的理解。

按照交易银行的业务范围来看,交易银行主要包括现金管理和贸易金融服务, 花旗银行的交易银行部门简称为TTS(Treasury & Trade FinanceSe r v i c e),即财资和贸易金融服务,这是交易银行最核心的两个部分。有的银行还会把支付结算从现金管理中独立出来,还有的银行会把供应链金融从贸易金融中单列出来,也有少数银行的相关业务包括证券服务和托管服务,但是多数交易银行的主要和核心内容就是现金管理和贸易金融。

从服务方式来看,交易银行虽然也包括传统网点的柜面服务,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交易银行更加强调基于互联网渠道的线上化服务,因此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交易银行=互联网+(公司银行-投资银行)。之所以将投资银行除外,是因为投行是服务于大客户的非标产品,需要通过专业团队进行定制化差异化服务,而不能用系统和模型替代。因此交易银行是可以标准化和线上化的公司银行产品和服务。

从交易银行的服务场景来看,逐步呈现出以电商平台作为服务场景的趋势,交易银行的产品服务与企业的电商交易以及其他物流、信息流服务四流合一,实现深度融合。

我们把交易银行的服务对象、服务目标、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综合起来,就可以比较全面地阐述出交易y行的内涵和概念了。交易银行是数字时代的公司金融服务,是服务于客户交易活动,以提高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为目标,以电商平台为场景,以电子银行为渠道,以现金管理和贸易金融为服务内容的综合化、生态化的公司金融服务。这个概念也把目前与交易银行相关的电子银行、现金管理、贸易金融以及电商金融等产品服务进行了梳理,揭示出这些相关性业务之间的关系,为交易银行业务协同创造了便利。

交易银行的价值

全面深刻地挖掘和展示交易银行的价值对于交易银行的发展十分重要,既可以在银行内部统一认识,争取资源投入,推动产品创新,也可以面向客户开展营销服务,让更多客户接受交易银行服务。

交易银行对于银行和社会都具有很大价值。对于银行的内部价值是交易银行承载了传统公司银行战略转型的三大方向,即轻资本、零售化和互联网+战略。随着金融监管变化和市场的发展,传统公司银行面临巨大挑战。首先是资本约束。此次危机的一个重大产物就是新资本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而传统公司银行业务资本消耗比较大,所以轻资本是公司银行转型的第一个重大方向。怎么才能做到轻资本呢?就是要做轻资本的客户和轻资本的业务。轻资本的客户就是小微企业客户,它的资本耗用是比较低的。再加上利率市场化,小微企业可以贡献更大的利差,因此银行就会逐步重视小微企业这些零售化的客户。此外,随着产融结合的发展,很多大企业有了自己的财务公司,或者设立金融机构,甚至成立自己的金融控股板块,逐步开始发展自金融,或者在金融脱媒趋势下,到资本市场开展投融资业务,客观上迫使商业银行更加重视小微企业。

银行通过调整客户结构来实现轻型化发展,但是在做零售化小微企业客户过程中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管理和服务成本太高,第二个问题是风险成本太高。基于金融科技的交易银行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能,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开展小微企业和碎片化融资业务,同时可以深入到企业交易过程中,获取实时可信的交易数据,并通过其他物流和信息流数据,来实现对小微企业风险的有效管控。

交易银行的外部价值是对企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价值。交易银行通过更先进的业务模式和信息技术,可以降低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回归商业银行的根本。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中国的经济转型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交易银行的外部价值。

交易银行的发展路径与策略

现在各大银行都在发力交易银行,但交易银行怎么发展?怎么建立自己全新的业务模式?这是业界都在思考的问题。

通过实践,业界基本形成了交易银行发展路径的共识,即交易银行发展三部曲:

第一步是整合。整合是对原有分散的业务进行整理并形成合力的过程,需要对银行现有的架构、产品、品牌、销售及系统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交易银行绝不是简单的贸易金融+现金管理+电子银行,也不是简单的合并几个部门,如何把银行内部分割孤立的信息、系统、业务、部门和团队进行深度整合是非常关键的。整合的过程中,会与银行目前的体制机制发生巨大冲突,所以整合的困难很大,时间也会很长,需要银行从战略上予以重视,从董事会和高管层进行推动。

架构整合是交易银行所有整合的基础,是交易银行其他方面整合的前提和保障,需要管理层由上而下的大力推动,将原来散落在公司业务、国际业务、托管业务和会计结算部门的职能进行梳理和合并,形成相对完整全面的交易银行业务管理部门。目前国内银行多数是合并现金管理、贸易金融和电子银行部门职能,而对托管业务和金融市场的证券服务不做整合。产品的整合随着架构的整合,相对顺利的就可以完成,在此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交易流程对产品服务进行一个流程再造式的梳理就可以了。品牌的整合是在产品整合基础上,面向市场和客户推出一个更能被客户理解的概念和业务价值主张,并进行品牌名称、标识、标语、主形象和子品牌的设计。销售整合则是在银行内部开展培训,在原来现金管理、贸易金融和电子银行等产品经理队伍的基础上,打造一支能够全面销售交易银行产品和针对客户个性化需求设计交易银行解决方案的销售经理团队,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困难的工作,但也是交易银行服务落地的人才保障。系统整合则是将原来相对独立但是又和交易银行相关联的核心系统、现金管理系统、供应链金融系统、国际业务系统、票据系统、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银企直联等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打通系统之间的数据和流程,按照客户交易流程进行系统重构,实现各类交易银行产品面向客户的快速交付。

第二步是创新。在整合基础之上进行业务创新,推出新的更能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交易银行的产品多数是电子化、线上化和智能化产品,技术开发工作量巨大,不仅要消耗大量的银行IT资源,还需要大量的利用外部金融科技公司的力量。

第三步是提升。首先是提升服务理念,要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部流程嵌入式的服眨要围绕客户的流程,重构银行的业务流程。其次要提升服务手段,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甚至区块链技术,与交易银行服务结合起来,为客户提供敏捷平滑的服务。

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策略的要点

提升嵌入式服务能力。要围绕客户交易过程设计产品服务流程,把银行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金融等各类产品服务嵌入到客户的业务流程。以前传统的方式是客户先完成交易,之后再到银行做支付或融资。但在互联网上,要围绕客户的交易重构流程,客户在哪里交易,银行就在哪里服务,客户怎样交易,银行就怎样服务。不是客户找银行,而是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主动寻找和适应客户,跟随客户的业务流程无缝平滑地对接到客户。这对银行业务流程甚至系统的改造都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工作量非常大。

加强领先信息技术的应用。交易银行业务会大量的应用最新的金融科技,从互联网、大数据到云计算再到人工智能甚至区块链都会用到。互联网是交易银行的渠道和平台。大数据是推动客户交易过程的数据,包括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数据、商品的数据、物权数据、债权数据和订单合同发票税务等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开展交易银行的基础,并且都需要通过互联网在线获取。交易银行的融资必须是数据融资和智能信贷,根据客户交易过程中的各类数据,非常高效地为客户提供线上化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这就要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实现智能信贷。交易银行需要把银行、客户、第三方甚至政府的系统和数据整合在一起,需要构建基于云架构的生态金融服务平台。为了增强数据的可靠性和交易过程可控性,又会用到区块链技术,建立分布式的数据模式,实现具有共信力的数据共享机制和智能合约。

搭建生态化交易银行服务场景。交易银行需要一种开放、生态化的应用场景,客户、银行和第三方的系统和数据需要实现无缝连接和相互开放的状态。在这个平台上客户是共享的,产品、服务和数据也是共享的,没有明显的区隔和边界。举个传统银行的客户评级授信的例子,如果评级授信通过不了银行信审,那就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在生态化的交易银行服务场景中,银行服务不了的客户,就可以引入小贷公司、保理公司、互联网企业甚至社会化服务,这时客户可以开放给各方。同时银行的数据和服务能力也可以开放和输出,因此,在生态化的服务模式下,几乎没有满足不了的需求。

篇1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内涵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从学校的数量、和办学规模上来讲,还是从社会反响、关注度来说,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校生数量与日俱增,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逐步提升。从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开始,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到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建设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来。内涵式发展是相对外延式发展来讲的。外延式发展是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前期,学校发展需要从建校规模,校区面积大小、学生在校人数、学校的建筑、仪器和设备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内涵式发展是学校在相对不可观测到的,类似于学校管理、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一、内涵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目前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达到数千所,数量上已经踏上了高速路的轨道,学校规模也空前庞大;学校教学设施齐全,跟的上时代步伐;流动资金充足,固定财产众多。但是,和普通高等教育比起来还是有差距。学校建设硬件设施不说,从学生素质来说,就可以看出端倪。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成绩不理想而选择高职。加上适龄入学人口在不断减少,学生在数量和质量上就不能和普通教育相提并论。如果不进行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这个差距还将继续扩大。

第二,从入学成绩来看,高职生本来就不占优势,然而当今社会要求不断加大,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不进行以质求胜的转变,在人才市场是难以立足的。毕业生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学校的教学质量,如果学校只追求以人数多,规模大的学历教育,而没把重心放在专业设置、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还维持在简单的粗放型上,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隐形的就业不利,同时对学校本身也是毁灭性的伤害。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内涵式发展建设的关键点。好的学校需要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只有同学师生与学校的共同,才能把一个学校办好,才能把职业教育搞好。然而,比起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政府拨款少,经费紧张。用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相应的更少教师在教学待遇不高,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制度不健全,培训、进修、深造无保障,势必会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状况,对学校内涵建设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内涵建设主要突破方面

首先,从政策上来讲,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建设的政策导向。早在21世纪初,国家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是为如何更好的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制定的。提出要调整现有教育体制,扩大高职教育规模,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政策上没有什么问题,是为高等职业教育铺平道路。但是,学校对政策的解读偏差,认为当下首要任务就是应该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于是乎政策一出,各种高等职业院校拔地而起,数量上急剧上升,到达一定规模。高等职业院校都已经前瞻性的提出了越是在事业规模发展较快的时期,越要重视和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对高职院校的规模与质量关系做出了指导。

其次是要正确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认清当前的形式。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过了以数量求胜的阶段。目前总体上讲高等教育都已经在目标上达到了大众化的目标。我国于2010年才开设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专业目录,之前国内的高等职业教育长期没有统一的指导性专业目录。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名称含糊不规范,有的专业名称不同专业内涵却相同;有的也会根据当前的短暂的一些热门就业岗位设置粗糙的专业,随意性强,专业设置不成熟,盲目跟风,专业变更频繁,最后导致学生就业困难,造成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因此高职内涵建设就要处理好专业设置合理性的问题。专业的设置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切入点,它制约着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规格,它是密切联系社会就业、学生个人未来职业、还有就是企业之间衔接的载体。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相适应是第一个方面。在教育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能够提供相应的足够的信息指导下,可持续原则、适度超前原则下,考虑专业设置的经济因素,针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

最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当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双师”是关键。初步的讲,高职院校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理论联系实际、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下教师队伍出现的问题中,因此可以首先增加高职教师在企业工作、顶岗的比例。或者聘请行业、企业的高端技术人才来校兼职教师。最主要的还是完善“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机制。通过提高优秀“双师”老师的待遇、给予好的发展空间等途经,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

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不仅仅只是这些方面,还有更多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付出。在高职院校进行内涵式发展建设上,每个小点、每个细节都需要注意。把高职院校的发展由外延式的扩张,到内涵式的提升,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宗海.高等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陈绍敏.浅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内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3] 贺文谨.构建和谐的高等职业教育结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7.

篇14

关键词:职业财经教育 内涵式 人才

职业财经教育在我国的经济历史变迁中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代经济的发展。如今,处在改革的新时期,广大教育者也在思考如何使职业财经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完成现阶段对人才的培养。

一、职业财经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定义

职业财经教育分为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两个方向。外延式发展具体指扩大招生规模以及扩建校园方面[1],而内涵式发展指的是改善校园内部环境及构造,提升课堂质量和教学水平,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外延式发展只注重规模的扩大,而内涵式发展则是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教育的质量问题。

二、职业财经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方法局限,课程内容老套

当前就业环境中,存在着有工作岗位没有人做工,或是应征工作岗位的人数爆满却只有很少人合格的矛盾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职业财经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和当前的时代相融合,为社会输送的人才已逐渐不能达到社会的整体要求。目前社会需要的是拥有一定知识储备量、专业技能强、品格素质高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而现在的大部分财经类学校在人才的培养教育中,还在延续以往的基础定义灌输式教学方法[2],而忽略了要将基础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实际检验,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课程内容老旧,毫无新意。当下的学生接近潮流且思维活跃,再加上财经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枯燥的学科,教师们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将课程设置的满满的,课程内容又没有吸引学生的地方,必然会使学生的学习质量有所下降,造成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用说后续的与实践相结合了。

(二)教学缺少特色,师资力量匮乏

高等教育逐渐普及,虽然大学生资源越来越多,但这并不影响大学生们各自学习。可是有一些学校,却将学生的成绩摆出来比较,忽略了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使学生无法正常投入到学习当中。这样的”比较”教育之下,教学质量必然会下降,同时失去了办学特色和独特内涵。一些学校在成立初期,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当然也就没有教学特色。其次,在定位还不清晰的情况下,效仿其它院校针对教学层次、办学规模等进行改革,这样盲目的行为对学生接受教育方面起到了阻碍、制约的不良作用。

同时,师资力量短缺也是一些学校面临的问题。由于扩招政策,学生数量每年都在增长,师资也在这个时候显现了短缺的弊端。教师数量不够,就会分散学生们的受教时间,进而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打消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任务过多,也会占用教师们的科研活动以及自我充值的时间,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师的整体水平。

三、职业财经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对策

(一)全方位培养人才,改善课程设置

学生走出校园之后就面临着社会的挑战,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应多元化、全方位引导。培养适用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学校要控制招生规模,不要盲目追求招生数量多或是校园面积大等外在表象,应将视线集中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上。按照每个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其次,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要从社会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分配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注重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内容。同时,教师的课外辅导不能少,对于学生课上没有消化的知识,老师要在课下给予及时地讲解,使学生当天的知识当天理解,避免知识的堆积。

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3]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理论、实践妥善结合,培养学生的层次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可以将学生打乱,把优秀的学生、基础知识稍显欠缺的学生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避免因为班级里学生水平不一样而造成的成绩差异大的现象。

(二)通过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保证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的前提,在未来,职业财经教育的重点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实现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目前我国常见的财经教育手法是“灌输式”的填充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以及积极性。所以,可以通过改革,做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明白这一点: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探讨、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充分活跃,投入到知识的汲取当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其次,学校应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以及提供一些实习机会,为学生争取更多实践的平台。学生在课外活动或是实习期间,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对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有大有帮助。

(三)加大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的好坏,对职业财经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学校针对教学活动总结一项明确的宗旨,时刻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另外,培养教师中的带头人物,通过号召力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打造完善、突出的教师队伍。

结束语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个领域都在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不断改革。职业财经教育也在改革大潮中向内涵式发展迈进。时代的发展下,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学校要跟上发展步伐,就要实行内涵式教育,将学习课程的设置、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师资力量的完善作为重点,培养出高品质、高技能的人才,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为社会提供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艳君.浅析职业财经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策略[J].新课程・下旬,2014,(1):18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