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范文

对儒家思想的认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12 15:13:4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篇1

关键词:企业 仁学思想 现代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254-02

5000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无数古圣先贤、仁人志士苦苦思索、探求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潜心研究儒家思想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而且对指导现代企业管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孔子作为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其中,“仁”学思想又是孔子儒学的中心内容,它是孔子关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出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儒家“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讲到“仁”100多处,但在不同场合,孔子对“仁”的解释又各不相同。《论语》共载录了7条学生问仁时孔子对仁的正面阐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阳货》)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这些论“仁”的实例,是孔子在特定条件下对仁的不同侧面所做的具体阐释,虽然彼此之间看似不尽统一,然而从逻辑上讲,孔子论“仁”的真正含义体现在孔子一生不断追求的自我修养,从而使自己超凡入圣而臻于人生极致的境界。

“仁学”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最集中地体现在追求“修己以安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修己”以达“内圣”,第二部分是“安人”以达“外王”。它首先要求企业管理者按“仁学”体系的要求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性情,然后又用“仁”的原则去管理企业。管理者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理性素质,才能管理好别人。也即孔子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二、“仁”学管理思想的传统意义

孔子把“修己”作为“安人”的前提,是把管理者的自我修养放在管理活动的首要地位,进而制定出整套关于“修己”的办法。这充分体现了他特别重视管理者自我管理的思想风格,值得管理者借鉴的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好学”。孔子传道于弟子曰:“吾少而好学,晚而闻道,以此博矣。”孔子一生“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孔子还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为修身迈出第一步。

二是“躬行”。孔子认为,学习只是修身的入门,修身仅仅“学道”是不够的,还要“躬行”。所谓“躬行”即道德实践,就是要把学到的“道”付诸行动,在生活中贯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和“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道。

三是“自省”。“自省”即自我批评,是孔子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孔门弟子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道德修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积善成德”的境界。

四是“慎独”。“慎独”是儒家另一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孔子告知弟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循循善诱教导他的弟子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

孔子的“好学、躬行、内省、慎独”的修身方法,对于管理者道德修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特别是当今社会物质欲望膨胀、生活节奏加快、行业竞争加剧的状态下,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独善其身的解惑思路。

孔子的“安人”方法很多,值得管理者在现代管理中加以借鉴的,主要有四个层次:

一是先富后教。孔子主张“富而后教”(《子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即是顺应着人们的心,去追求富裕的生活。孔子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礼记・射义》),被管理者在物质基础富裕之后,要进一步的管理。孔子推荐的方案是――“加以道德教育”。若忽视道德教育这一环,就可能陷入物质生活优裕而精神生活贫困的境况。

二是自正其身。作为一个管理者的形象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安人”的效果。孔子一再强调,管理者必须先行自正其身。在《颜渊》篇,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执敢不正?”孔子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恨。”就是说,优秀的管理者,最好象风那样,微微地吹着,使被管理者如草一般,在和煦中不知不觉地自愿顺风而倒。

三是尊重人格。就君与臣的关系来看,君对臣能以礼相待,臣对君才会以忠相报,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双方互相理解,懂得“为君难、为臣不易”(《子路》)的道理,一切事情都好办了。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也就是说,要能够推己及人。要注意尊重对方的人格,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四是知人善任。用人适当,可以使人安心;用人不当,就会使人不安。然而,要做到“举直错诸枉”,必须有眼力和魄力。否则,便分不清何者为直,何者为枉,直者不敢举,枉者不敢错。发现、选拔人才是一个观察、了解、认识人的过程。孔子提出“听其言、观其行、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地了解、认识人的方法。

总之,“安人”之前必须先“修己”,“修己”的最终目的在于“安人”,这正是“仁”学管理的传统意义。确立了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这正是中国传统管理的高超之处。因此,我们要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在吸取国外管理理论的同时,更要注意开发挖掘、批判继承儒家的管理智慧。

三、“仁”学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从管理理论看,就“安人”的“人”指的是被管理者,“修己”的“己”字则是指管理者本身。所谓“安人”,就是要使企业中的员工都能达到各得其所、各有所安。所谓“修己”,则是要求管理者首先必须管理好自己,即培养自己的仁义道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别人。从事管理的工作,修己与安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以仁爱为本,立足于道德感召,致力于协调管理双方的关系,追求和谐统一的境界。

1.自律其身、率先垂范。对于管理者,不仅要在公开的场合,而且应在无人督查的状态下严于律己,以高标准、严要求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指引自己。管理者必须做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以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和行为去扩大和加深影响。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别人就会“不令而从”,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别人就会“小禁而止”,要求别人无私奉献,自己率先身体力行,别人就会“见贤思齐”。只有当自己做到了身先士卒、以身示范,则管理者的管理规则与制度才有分量与威力,才能有效地管理好社会组织。因此,管理者应该使自己既要有使人信服的品格和知识,又要有令人首肯的能力,此可谓“身教重于言教”。

2.爱护员工、相互尊重。企业管理者要有“爱人”之心,要爱护企业员工,工作上只是能力差别、分工不同,在人格上应该相互平等。企业管理者在执行制度、严格要求的同时,要关注员工个性特点,考虑员工个性习惯,促进员工成长成才,努力做到“安人以达王”的境界。企业员工要尊敬领导,懂得“为臣不易、为君难”的道理。企业管理者领导公司,为全体员工谋福祉,应该受到尊敬。企业员工不能仅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多考虑管理者的辛苦,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3.因才施用、共赢发展。选人方面要量才慎用。孔子认为,人才首先要有德,其次要有知识,第三,要有能力。他心目中的人才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的德才兼备之人。用人方面要因人适岗。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了解每个下级的工作能力、特长和爱好,在安排工作时做到量才而用、因才施用。管人方面以“仁”相系。孔子认为,君臣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与人为善,多替对方考虑,将心比心,方能比较全面、公正地认识和了解个人。

4.因人制宜、区分激励。孔子认为,人群是划分为不同层次的,所以,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个人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作为被管理者,他们常常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和价值判断,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信息进行接触,却不想接触自己所不喜欢的信息。所以,在进行管理时,就要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和相应的激励。

四、结束语

儒家思想的管理智慧又集中体现在“修己安人“的“仁”学思想体系中。当代的管理者应潜心学习,从中领略内省修身之道与外王安人之法,从而达到管理者虚怀若谷、员工为而不争的和谐境界,使管理活动成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之间情感交流和良好合作的载体,双方朝着同样的目标共同努力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民重.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2.埃里克・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单宝.中国管理思想史[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

4.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胡亚林.以人为本的儒家管理思想[J].人力资源管理,2010

篇2

关键词: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中职教育

儒家教育思想带给我们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人文启示,儒家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成为构建当前中职教育体制的重要文化资源。

一、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

儒家教育本质是以人为中心,以善为导向,以人性的完整、和谐、全面发展为目的,去实现那一时代所理解的人性的丰富与圆满。在儒家学说中,通向和谐目标的途径便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根据丰富的学识和实践经验,得出的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联系起来讲“中庸”就是正确、恰当、妥当地为人处事,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中”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和”,而且“中”、“正”本身就是一种“和”,一种达到一定“度”的“和谐”。自身和谐,才能促使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儒家和谐教育思想与中职学校教育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际出发,调控教育场中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的关键在教师。首先,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教育者必须先接受教育是构建和谐育人思想的关键。其次,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教育和培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独特的人格感染力。

构建理论与实践的和谐关系。首先,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我们既要避免人为地拆分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理论成果教育,又要努力使德知和谐并进,将理论价值的传输与学生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人格的养成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感召力。其次,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和实践,这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知识,会应用,会举一反三,会融会贯通,才是真知,才具有稳定性和长效性。因此,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必要的。

结合儒家教育思想精华提出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教育过程中要缔造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提高师生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人认为,我国古典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先秦的儒家教育思想,本于忍心,达到大同,始于人文,通乎天地,其亲切、平实、纯朴的教育宗旨和教育方法向人民展示了我国古典教育的善美境界,其以“和谐”为核心构建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蕴含的浓郁的人文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的成长环境有着深刻的启发。在这种育人环境中,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条件完成自己的学习过程,实现既建构知识意义,有建构人自身的意义,由知识向智慧升华。第二,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增强人文性的渗透,促进教育的纵深发展。第三,注重教育的整体性与完整性,促进人和谐统一的发展。

培养人、关注人是教育的根本。人的基本性格特性是整体性、完整性、个体性,故关注人应充分关注人的整体性、完整性和每一个个体的特殊性。教育应当充分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在此基础上引导人的生存内涵,在个体生存内涵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谋求个人走向社会的发展,这样教育就把个性、个人与社会;生存与发展;人文与功利统一起来,在此统一过程中,实现人的完整性,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三、儒家思想对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人文启示

篇3

关键词:儒家人本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

一、儒家思想对人的理解。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儒家学说的立足点是人.即一切努力以人为中心。如:五常的实践者是人,受益者也是人:孝的对象是人,行孝者也是人;祭祀的对象虽然是鬼神,但目的还是为了活着的人!如何做一个好人、贤人、圣人,这是儒家毕生追求的目标。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整日钻研的是如何做一个完人,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翻在《论语·学而》中孔子强调做官的原则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21孟·子则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在古代汉语中,“人”字的五种涵义为:其一,指人才;其二,指人品;其三,指人情世故;其四,指仁;其五。泛指某些人或自己以外的人。那么,儒家是怎样理解人、衡量人的呢?我们说,儒家所说的“人”主要有三义.即人才、人品、仁。在儒家经典语言中,有时候“人”则特指人才。比如《左传·文公十三年》说:“子无谓秦无人。”网《史记·夏本纪》说:“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所以“人”即人才应该被视为儒家对人的一种看法。在儒家用语中,有时候“人”则特指人品。孟子曾对万章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1这后一个“人”字指的是人品.意思是说:作为善士,不但要和天下的善士为友,而且要学习古人。学习古人,不但要“颂其诗,读其书”,而且要“论其世”,否则就不能知道古人的人品到底如何。在儒家用语中,有时候“人”则特指仁。《吕氏春秋·举难》说:“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这里后一个“人”字指的是仁,与“义”相对,意思是说.君子总是严以律己而宽以待人,这实际上是孔子忠、恕思想的体现,是儒家的一贯立场。在有关“人”字的用法中,人才、人品与仁这三者都体现了儒家一贯的观点,因而可视之为儒家对人的理解。

二、儒家的人本思想。孔子的人学思想以具体而又多样化的论述阐述了“人”在现实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应该如何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人格的方式方法,可以这么说,孔子的人学思想就是关于人的发展、人的自我完善的思想,从这一层面上说,孔子的人学就是人本思想。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孟子、苟子等儒家思想家的人性理论、“仁政”学说、政治思想大多是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们的“重民”、“贵民”思想就是孔子思想的进一步深化。由于儒家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而实现其理想的必由之路就是努力成为这一理想的实践者。显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是个人才,也必须人品好,而这一切又都以仁为前提。人品、人才和仁.这三者既是儒家教育人的内容,也是儒家理解和衡量人的基本标准。首先,有关仁的问题。孔子对樊迟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网孔子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41这就是说,仁就体现为“先难而后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儒家那里,己也好,人也好,做什么都离不开仁。其次.有关人才问题。孔子对身为季氏宰的仲弓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问:“焉知贤才而举之?”孔子说:“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孟子对齐宣王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日“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由此可见儒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第三,有关人品问题。儒家的重要典籍《大学》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所谓的修身.根据学术界的共识,其更多的是指对品德的修养。《中庸》说:“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而孟子“君子有三乐”说.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具足三乐的君子与具备仁的内涵和良好的做人品德不无关系。由此可见,在儒家看来,只有成为仁义而且人品好的人才,才能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也才有可能最终成为圣贤而千古流芳。从总体上看,儒家人本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为人之道上,要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做到“德”与“贤”,“修己安人”;在待人之道上,要求做到“仁”(爱人)与“和”(与人友善、和谐);在治人之道上,要求推行“仁政”,进行人性教化。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人本文化,重人际关系协调,重人的价值的实现,并注重个体对群体的责任、奉献和服务,带有群体和谐特点。三、儒家人本思想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立文教授在谈起儒学研究的意义时说:儒学至少在四个方面值得我们现在弘扬。首先是人本思想,孔子宣扬“泛爱众”,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苟子也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人本思想在当代有着重要意义。可见儒家的人本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但儒家的人本思想并没有向人们提供一套普遍适用的方法,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原则性的教导,这些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其合理性及适用性。这就是儒家的人本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笔者在研读儒家经典时,发现有不少可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借鉴之处.特别是启发高校辅导员如何从人本思想出发.从为人、待人、治人之道三大方面做好学生工作。大学是青年步入社会的出发点.素有“小社会”之称,高校的学生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密切关注社会风气的动向,认真分析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以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养成为工作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肯定、尊重人的自尊和权利的基础上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那么,儒家人本思想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何启示呢?启示一:作为辅导员要做到“为政以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儒家的人本思想形象地描述了一位道德高尚的“辅导员”如何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学生中拥有怎样的威望。那么,一位辅导员怎么能成为“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北辰”呢?笔者认为辅导员应有以下几方面的素质。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孔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教化,而教化的主要形式是管理者的身教。强调管理者要以身作则首先为学生做出表率。他在《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卫灵公》又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说法,即严格要求自己方能律人。孔子认为.要得到群众拥护、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必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所谓“赦小过,元求备于人,宽则得众”。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领会儒家“先管好自己,再管别人”的管理准则。孔子把“忠恕”之道用来对待他人的道德准则和管理的规则。“忠”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工作相关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感情融洽,共同实现工作的目标。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辅导员首先要做到,一个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人,却要严格去要求别人。还想让别人心服口服,那无异于缘木求鱼。2、“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孔子指出不是任何时候都有应该迁就学生,讨好学生,那样只能使学生得寸进尺,工作被动,“薄责于人”不是说学生犯了错误就不要追究与批评,而是说不要一棍子打死犯错误的学生,要让学生有改过的机会。采用“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恕与严格管理相互结合的原则。辅导员如能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榜样影响和带动你周围的学生,就能实现最大效应和最好效果。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因为“身教”是无声的教育.用的是“行动语言”,而“行动语言”更能达到“润物”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是一种教育。“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学生耳濡目染,怎能不从中受到教育与感化?3、秉持公心,一视同仁。《论语·卫灵公》篇的“有教元类”是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废或厚此薄彼。爱心加上公平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4、是非分明,有原则性。《论语·阳货》篇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是指好好先生。孔子认为是非不分,没有原则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祸害。同样.“乡愿”式的辅导员只能让学生元所适从,可以说是学生的祸害。作为辅导员,首先自己要明辨是非,然后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5、言而有信,以诚待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大到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安排。小到师生问的一次普通谈话,辅导员有可能因为客观原因难以兑现承诺。应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对学生坦诚相告,获得学生的谅解。《论语·颜渊》有“民元信不立”,原意是指没有人民的信任,政府就维持不住。同样,辅导员若失去了学生的信任,也就很难做好工作。6、不厌其烦,做好工作。《论语·述而》中说“有诲人不倦”。说的是辅导员对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强渊了多少次后,如果部分学生还是犯同样的低级的错误,那么辅导员必须利用一切机会反复向学生强调说明7、恩威相济,保持距离。《论语·为政》有“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这话对于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来说可以理解为:在正式、公开、庄重的场合,辅导员应庄重严肃,体现威严;在日常生活或非正式的场合,辅导员应真诚、热情地关爱学生,这样恩威相济,既能博得学生的尊重,又使学生乐于亲近。但师生关系并不是越密越好,与个别学生关系过于密切,将使其他学生觉得被冷落了,从而影响了辅导员的威望和公信力。师生间最好保持一种“亲密有间”的关系。8、敏行慎言,树立形象。儒家的“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是从日常行为举止的角度对辅导员提出了要求。“敏于事”要求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动向富于敏感性,并具有办事敏捷、讲究效率的特点。特别是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倾向。否则,就容易丧失最佳时机,甚至发生本可避免的负面事件。“慎于言”是提醒辅导员先思而后言,避免在学生面前信口开河。并注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网说明语言技巧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总之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辅导员必须在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总之,一个有道德修养的辅导员,总是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得到教益;反之。非但难以尽到辅导员的职责,甚至会误人子弟。启示二:辅导员要真正“仁者爱人”、“宽以待人”——热爱学生“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颜渊》有“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论语·里仁》有“唯仁者好人。”孔子要求学生严格信守道义,即“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嘲:“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孟子在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时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孔子强调以“仁”为核心的“恭、宽、信、敏、惠”的平等、恭信待人的人本思想。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公平善待每一个学生,要关心人、爱护人,以“仁”、“不忍”之心平等待人,恭敬、庄重能得到人尊重;宽厚能得到大众的拥护;诚信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敏会使工作效率高、贡献大;惠是爱护、关心他人并给予帮助,别人能为你出力。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又应重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把学生按性格、智力等方面的状况分别施以不同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孔子提出了“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学而优则仕”。在知识经济不断创新的教育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生工作者更应重视每一个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才能使他们走出校门后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善于应变而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学生管理者——高校辅导员,一定要树立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改变以往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在管理范围内形成一个创新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创新知识环境和教育环境,真正体现教育工作者的“爱人”之心,“宽人”之情。 “管理之道,归于用人”。每一位辅导员只要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坚持“仁者爱人”的思想,“君子尊贤而容众”,就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共同的管理目标。此外,要真正实现“宽人”“爱人”.就必须确实做好“待人”工作,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一般包括I 部分:一是生活上的困难。一是合理的权益受到损害。因此我们的常规工作应公平、公正地做好两点:1、务必把各项扶持困难学生的政策、措施落实好。切实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好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及发放工作。同时做好贫困学生的思想工作。着重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2、务必把损害学生合理权益的问题解决好。这类问题主要出现在各级学生组织的违纪管理上,要把损害学生合理权益的现象一项一项地治理好,辅导员要管好所领导的学生组织。加强学生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并从制度上保证切实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启示三:“举直错枉”“用人之长、人尽其材”——正确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举直错枉,则民服;举直错诸枉,则民不服。”(《论语·为政》)儒家思想强调举用正直的人,老百姓便服从;举用邪枉的人,废置正直的人,老百姓则不服。辅导员任用干部得力的话,不仅带动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工作还事半功倍;任用干部不得力,班级会萎靡不振,甚至乌烟瘴气,工作事倍功半。学生工作者应重视人的因素,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才干,才能实现最好的管理绩效。老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是影响一大批、甚至整个的问题。因此,要重视知人所长,充分发挥其特长,“当其所能”、“避人所短”,或“补人之短”,使其互相配合,才能避免耽误工作.误人子弟,才有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选拔、任用和培养学生干部是辅导员贯穿始终的一项中心工作,《论语·为政》中“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告诉我们:任用优秀学生干部并教育好后进的学生,就会使大家互相勉励。因此,辅导员要培养好两种干部队伍:打造先锋模范性的学生党员队伍;培养建立正规化、精英型学生干部队伍。《论语·公冶长》篇有“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只有进行全面考察,才能选拔出思想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认真踏实的学生干部,为将来的工作奠定基础。另外,辅导员选择学生干部不应采取双重标准。一旦那种凭着个人喜好、个人情感而确立的双重标准得以施行,就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应有的威信,威信一元,道德教育就无法进行。很多辅导员依赖于几名主要学生干部工作,于是对这几名学生特殊照顾,无论是评优,还是入党都给予优先照顾,这样无形之中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一个以“有教元类”原则来工作的辅导员必须给他的每一名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而得到锻炼的学生会心存感激,然后在各方面都努力,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爱之能勿劳乎。”学生锻炼的过程,正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抓住这个时机,道德的培养就会事半功倍,而这完全是一种高尚的“仁爱”之心。启示四:施行“仁政”的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人为本,施行“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讲究“仁者爱人”,强调感化和教育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强调“仁”并不意味着元原则,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重视用制度和机制来构建和统筹学生工作,重视奖与罚的有机结合。孔子是法家的包容者,在管理上提倡“仁政”、“德治”,也不排除“法”的任用,比如,在人才管理上他们就提出了“赏行罚威”的观点,主张把赏与罚结合起来,重视赏罚分明的原则。萄子说:“备官职、渐庆赏,严刑罚以式其心⋯⋯,赏行罚威,则贤者可得而进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不能可得而官也,若是,则万物得宜,得应……”(意思是,配备官职,重奖赏,严刑罚,发激励和惩戒人们的心志,使天下人民都知道自己所期望得到的全在这里了,因此奖赏能够实行,惩罚能威严,那么贤人就能得到任用,不贤能的人就能得到辞退,有才能和没有才能的人就能够根据才干的大小得到恰当的官职,如果这样,万物就能相互协调,事情变化也能得到恰当的处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萄子是把奖与罚和人才的任与去结合认识的,也就是说他是把奖罚作为人才管理的一个重要法则来提倡的.只有赏罚分明,贤能之人才能得到提拨任用,不贤能的就被斥退。因此,在学生的人才管理上必须做到论功行赏、论过行罚,大功者大奖,小功者小奖,大过者大罚,无功者元过者不赏不罚,即坚持“赏罚分明”的原则。儒家施行“仁政”的管理方法也应重视激发性原则,即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儒家思想中的“善”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而“善”又是儒家思想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最大目标。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们要善于运用表扬和鼓励树立青年学生的荣誉感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精神,最大限度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通过“与人为善”而使“人心向善”,最终达到“无为而治”。

参考文献

【1】谭国清.中华藏典·传世文选·四书五经[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杨白峻.春秋左传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1.

篇4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价值体现应该是建立在思想政治工作基础上的,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自己的光荣事业去做,走好“树正身”、“提素质”、“精沟通”这三步棋,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认清各种转变,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和能力,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一)树正身,身体力行求实效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树正身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说服人、教育人、激励人的工作,要取得实效,一靠真理力量,二靠人格魅力。如果自身不正,而去做别人的思想工作,也不能从根本上“服人”。所以,平时就要从点滴中树正身,建立起良好的信誉,热爱生活,认真工作,诚实守信,这样在做思想工作的时候才能够见到实效。身教较之言传更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种示范作用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本身就是非常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提素质,提升素质保实效

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企业等重大战略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善于在日常工作中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述能力,这可以凝心聚力,稳定队伍,也可以准确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是机关与基层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有根据客观情况和环境的变化,及时反馈、随机应变的能力,善于处理经常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突发事件,做到沉着应对,果断处置,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创造性,增强对事物的感知力、洞察力和应变力。

(三)精沟通,真诚相待促实效

在世界上,不论你有怎样高的地位,思想是平等的,是不受强制性限制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断变化的。因此,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是平等,交流沟通是保障。要树立平等的意识,时刻从工作角度出发,不卑不亢,如果喜欢“摆架子”,必定遭人厌恶,但事事无原则,也不利于威信的树立,关键是要把握好度。随着员工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一味灌输的教育方式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强调灌输的同时,更要注重思想交流,要从过去的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转变。要从积极向善的原则和角度出发,采取对话、谈心、家访、座谈、换位思考等形式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二、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注意研究员工群众的需要、员工群众的思想行为以及所处的时期和环境,并按照规律及客观实际做思想工作,确实把“经营人心”的这项艰巨工作做细做精,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一)调查研究,未雨绸缪,心里有数不慌乱

不深入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清楚提前做好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理顺员工情绪,化解各种矛盾都必须要提前做好深入调查,提前了解各种矛盾的起因,知己知彼方能遇事不慌,妥善处理。特别在公司实施创新变革、出台各种新的政策过程中,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员工思想底数,了解员工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真正从思想上帮助员工正确理解改革等各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保队伍稳定,氛围和谐。

(二)潜移默化,因人而异,有序推进见真功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思想政治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耐心和细致,容不得浮躁和粗暴。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是“细心人”,有细心分析,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要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力,力求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做精。遇到各种问题能够通过耐心说服和积极疏导去解决,把大道理转化为小道理,做到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形成共识,将思想政治工作潜移默化于日常工作之中,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凡琐事中见真功夫。每名员工不仅在岗位上有脑力、体力、干部、工人的差异,而且在文化素质和年龄、性格特征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确定思想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对于性格内向、爱面子的员工应含蓄的予以点化;对于性格外向、直爽的员工可以开诚布公地交流;对于青年员工,由于其社会经验不足,在批评时要显示出长辈般的慈爱;对中年员工则可以采取推心置腹开导的方法,使其感到受人尊重,并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实时掌控,脚踏实地,动态管理落实处

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思想政治工作更不例外。一名出色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中必须做到“五要五避免”:一要多做正面宣传、教育和引导,避免以权压人、仗势欺人;二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映问题,避免工作漂浮,沉不下身子;三要多听取员工群众的呼声、心声,掌握真实情况,避免道听途说,不去了解真正的民情民意;四要真心实意动手帮助员工群众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避免动口不动手,作壁上观;五要经常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不断总结经验,避免本本主义、形式主义。企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面临更多严峻的挑战,随之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员工群众的思想出现了许多热点、难点、疑点,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工作不能用新理论、新观点,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就只能是形式主义,而要向员工答疑解惑,并且能说到点子上,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同时,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掌握员工的情绪变化,关心员工疾苦,了解员工利益诉求,帮助员工解决问题;要把讲道理与办实事结合起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企业的理念、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的共同责任。

三、营造氛围,创新载体,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事需要创新,做人也需要创新。面对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适应新情况,创新工作方法,发挥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软实力的作用,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营造和谐氛围,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

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应多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宣传栏、条幅、黑板报等各种方式和手段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通过加强对企业文化理念、各级会议精神、先进典型事迹等的宣传工作,有效疏导消极的、情绪化的因素,使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不断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开拓创新,讲究思想教育的艺术性,对员工反映的思想认识问题,寓教于学、寓教于做、寓教于乐,要善于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要组织经常性的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征文演讲比赛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员工群众参与,使思想政治工作借助活动载体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凝聚人心,增强效果。要做到活动常年不断、内容常变常新,以陶冶群众情操,提高修养,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提升员工群众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实现和谐稳定。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儒家思想 教学研究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之一。在古代,它指导君主治理国家;在现代,它教导人们的品行修为。儒家思想已经融进了中国人的血脉。在高中教育中,学生除了在语文课本上可以接触到儒家思想,通过高中历史也可以让学生对儒家思想有所涉猎,学习儒家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学派的认识与了解,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也有很大帮助。因此,老师在教导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就要注意向学生传播儒家思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但是,儒家思想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仅仅通过历史课本上的点滴不能表现儒家思想的精髓,反而会让学生觉得儒家思想晦涩难懂,从而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产生反感。老师在儒家思想的教学中就要采用一些方法,让儒家思想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一、以史实反映思想

在高中历史的范畴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集中展示了儒家思想以及百家争鸣的历史事实,老师在宣扬儒家思想的时候就能将儒家思想与课文结合,遵循儒家思想的演变进程和思想内涵向学生介绍儒家思想,让学生形成画面感,形象的感知儒家思想到底是一种什么思想。

1.儒家思想的发展进程

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史实,向学生讲一讲儒家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儒家思想诞生于东周时期,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与此同时出现了各种学说,旨在帮助各个诸侯国治理自己的国家,其中影响最大的学说当属儒家、法家、道家等。老师可以绘声绘色的描述东周乱世,让儒家思想的诞生更具传奇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少学生都认为儒家思想就是孔子思想,这是错误的,老师可以借着这个时机告诉学生,孔子只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儒家思想的推动者,并不是创建者。

在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时,老师可以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开始讲起,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决定消除儒家思想。之后老师再讲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时期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心学,最后到明清时期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为儒家思想著书立说,自成流派。在老师讲述过程中,学生会对儒家思想的进程有一个清晰的画面,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儒家思想的教学中,老师要特别注意各个时期儒家思想之间的区别,比如在东周时期的儒家思想是正统的儒家思想,而在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中,儒家思想结合了儒家、道家、阴阳家对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集大成的思想,和传统儒家思想不同。老师要告诉学生,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直接导致了以后的儒家思想都不是正统的儒家思想,而是结合诸家思想之后的产物。

2.儒家思想的内容

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儒家思想包含了“仁义理智信”,这是从先秦儒家到孔子再到孟子一步步形成的儒家思想。那么要向学生传达儒家思想的内容和内涵,就要清晰的表述出“仁义理智信”各方面所代表的意义。

比如,“理”代表的是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的学说,这也是儒家思想发展到近代影响最大的一种学说,它的前身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又比如,“仁”是孔子提出的思想,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爱人”思想。如此,在儒家思想的教学中,老师结合一些历史史实,让学生将儒家思想分开来看,有利于学生更清晰的认识儒家思想。

当然,儒家思想远不止“仁义理智信”那么简单,但是教学的方式都是一样的,以事实传达思想,以思想指导行为,这就是学习儒家思想最根本的目的所在。

二、通过对比看清思想

在东周时期就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情景,事实证明,只要是乱世就会有各种学说,在我们印象中最根深蒂固的当属儒家、道家、佛家等等。针对这么多思想学说,如何让学生从中准确找到儒家思想,是老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老师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将各种学说思想以中心思想的形式记录下来,比如说,在文化主旨上,儒家的文化是进取文化,道家的文化是规律文化,佛家的文化是奉献文化;在人生观上,儒家的思想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的思想是顺其自然,自我完善,而佛家的思想是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与文化主旨、人生观同在横列的还包括做人标准、世界观、价值观、哲学倾向、物质与精神等等。在对这些内容进行图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清晰的看到各种学说之间的区别和差异,在记忆的时候就不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不仅方便了学生学习儒家思想,也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了其它流派思想。

对儒家思想的对比学习,还可以表现在实践与课本之间的对比上。比如,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去博物馆进行体验学习,通过各种古物感受一下历史的厚重感,通过一些诗词等文化遗留体会儒家思想穿越历史洪流的痕迹,再把自己的体验与课本结合起来,做到知识和思想的双重学习。

三、结语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改进,已经成为中国最深入人心的一种思想,潜移默化的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高中历史作为人文情怀较高的学科,就要担负起传播儒家思想的责任。在儒家思想的教学上,老师也要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爱人”为前提,让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接受儒家思想的感染。

【参考文献】

[1] 逯成武. 高中传统文化史教学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马其凤. 史料资源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开发利用[D]. 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