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的主要作用范文

统计学的主要作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1 09:12: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统计学的主要作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统计学的主要作用

篇1

【关键词】 疏血通;注射液;药理作用;临床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62-02

疏血通是由水蛭与地龙构成的中药注射液,其成分包含糖蛋白、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与小分子活性肽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脑血栓、脑梗死、心绞痛、高血压及糖尿病等血流障碍疾病当中,临床资料证明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范围广且药物安全有效,受到临床的广泛欢迎,其具体药理作用及临床疗效分析如下。

1 疏血通的药理作用

1.1 抗血栓作用 疏血通是由水蛭与地龙精制成的中药注射液,含有水蛭素、蚯蚓酶、水蛭素样物质与蚯蚓酶样的多种抗血栓类物质,如水蛭素是现今寻找到的最强凝血酶特异的抑制剂,可迅速降低凝血酶活性,阻断纤维蛋白形成,并组织止血反应与血小板的激活反应,减低血小板活性,充分发挥抗凝作用。而蚯蚓酶作为蛋白水解酶,能促进机体的t2PA表达,纤溶活性很强。如刘晓晶等人的疏血通抗凝溶栓作用研究表明,疏血通能延长凝血的时间,减低血小板粘附率,并抑制血栓,让形成血栓进行溶解。又如张璇、肖兵等人的研究表明,疏血通能治疗脑组织,并干预组细胞的mRNA表达与tPA表达,tPA活性要比其他组活性明显高出,tPA分泌增多,提高了纤溶活性。

1.2 细胞保护作用 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抑制缺血导致的炎性因子出现,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及黏附分子等的抑制作用,降低细胞凋亡发生,充分发挥脑保护作用。如白金霞的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表明,含疏血通注射液的治疗组比对照组的疗效显著,能治疗脑梗死疾病中的多靶点,改善病患的脑神经功能,降低梗死范围,增强血中的DD聚体浓度,减低血烯醇化酶的活性,保护脑神经。

1.3 血脂调节及血液流变改善的作用 疏血通注射液对机体的甘油三酯TG、血清胆固醇TC、HDL-C、LDL-C及血糖水平等具有重要的调节改善作用,卢国良利用疏血通注射液,进行了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硬化的病变临床治疗,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疏血通组的血管腔直径、动脉指数、阻力指数及血液流变指标等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患者的血脂水平、IMT及硬化面积等改善显著。

2 临床疗效

2.1 不稳定心绞痛临床疗效 在2009年5月——2011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62例老年不稳定的心绞痛患者,将124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为62例,患者全部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了妊娠、肝肾功能严重不全及肺部感染严重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下,加入了8ml疏血通注射液与250mlNaCl注射液,每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依据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程度,血液流变指标与CRP测量,划分临床疗效标准,观察组的心绞痛患者显效32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患者显效21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为72.58%,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患者脑出血时,运用疏血通注射液能吸收血肿、缩小血肿附近的低密度及改善神经功能,并且不会降低纤维蛋白与扩大血肿,血肿体积还会明显变小。如李华建、于新华等人运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各为30例,对照组实施了常规治疗,而治疗组运用了常规治疗与疏血通注射液相结合治疗方法,6ml/次,1次/d,连续15d,通过治疗前后的CT检查与纤维蛋白监测,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血肿体积、神经缺损评分与血肿低密度容积要明显低出许多,对比显著具有统计差异,即P

2.3 糖尿病并发症治疗 疏血通注射液在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的粥样硬化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动脉中层僵硬与增厚,病变先从内膜起,复合糖类出现积聚,钙质沉着,纤维组织增生,斑内出血、破裂,并局部形成血栓,下肢动脉硬化作为糖尿病患的并发症之一,利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其效果显著,如冯琨、谭静范等人对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治疗进行了观察,疏血通组180例,对照组80例,临床治疗后,对两组的治疗前后进行了股浅、胫后及足背动脉的血流量与血管内径等进行比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疏血通组为94.4%,疏血通组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血流量增加更明显,血管内径增大更显著,且治疗期间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表明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的通络作用,避免血栓形成,治疗效果显著安全。

2.4 活动期RA临床疗效 活动期的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具有血沉、Fib增高及疼痛加重等现象,把疏血通注射液用于活动期的RA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如张洪峰、肖卫国利用疏血通注射液进行活动期RA治疗,对照组患者30例,治疗组患者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方法上,实施数学通注射液与生理盐水治疗,并测定治疗前后的R、T指数。血沉、晨僵时间与Fib,与疏血通治疗有关不良反应进行记录,通过治疗前后对比,治疗组的各指标改善显著,8ml疏血通比6ml疏血通注射液的疗效更为显著,但8ml组存在4例患者轻微不良反应现象,变为6ml后,症状明显减少,表明疏血通注射液对活动期的RA治疗有效,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张璇,肖兵,胡长林.疏血通注射液抗栓、溶栓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24):1950-1952.

篇2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沟通技巧;作用分析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师生之间由于沟通不当而产生矛盾的事例并不罕见。小学生年龄偏小,心理不成熟,对事物的想法不够深刻,再加上存在有一定的逆反心理,往往无法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师生沟通不当,严重影响着师生之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个人的学习与生活,影响着整个班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技巧很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以下几点沟通技巧。

1、微笑,创造和谐的沟通氛围

发自内心的微笑是人与人沟通的剂,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尤为重要。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与学生谈话时保持微笑,可以降低学生的防备心,易于与学生进一步交流。保持微笑,传达给学生善意,可以让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说话内容。比如,在处理一个学生上课睡觉的问题上,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时保持微笑,可以让学生放下戒备心理,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认真的听取教师的意见,也会因为教师对他的好而产生内疚心理。进而,他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认真思考教师的意见建议,规范自己的行为。

保持微笑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2、关注学生行为,为沟通提供基础

小学生的一天时间多数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要观察者。班主任做为整个班级的管理者,只有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同学关系、学校活动参与等的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体会他们的心情,才能实现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一个班主任,如若对学生的性格、行为习惯等一无所知,又何谈关心学生,又何谈与学生沟通交流。比如,班里有一名学生以前学习很认真,但是最近上课经常睡觉。班主任通过询问其他同学,观察这名学生日常的表现,了解他的家庭情况等,可以对他的这种变化有个基本判断,在此基础上,寻找恰当的时机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找到问题所在,帮助他解决问题。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不能够对学生的表现等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不给予学生深刻的关注,有才能的学生也无法发挥他的才能,存在问题的学生也无法解决他的问题,这都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同时,班主任通过观察,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性格,在沟通时也会采取相应的沟通方式,从而取得良好的沟融效果。

3、倾听学生的想法,进入学生的内心

正如威廉・冯・洪堡所说,“语言的良好运用有助于交流内容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帮助对方形成较为完整的印象。”教师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对学生的期盼,学生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平时的沟通过程中,教师也要倾听学生的心声。通过倾听,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从而改变自己的沟通策略,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比如,班里有个学生作业拖拉,从不按时上交。有的班主任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火冒三丈,对其批评一番,从不听学生解释。这样的沟通只会引起学生反感,而且,这种沟通更像是一种命令,命令学生交作业,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不平等的地位上进行的。班主任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询问这名学生为什么总是不交作业,认真倾听他的说法,找到问题的本质。或许是这名学生对所学知识已经掌握了,认为做作业是在浪费时间,也或许是因为作业太多,他对知识掌握的还不好,完成作业不够快。班主任在了解情况之后,对症下药,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4、利用多种工具进行沟通

沟通,不只是面对面的说话,表情、动作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班主任在于学生进行沟通时,可以采用多种沟通方式,这也是一种技巧。比如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讲话,但是他喜欢写作,班主任可以通过书信或者是日记的形式与他进行沟通。不仅如此,班主任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也或者,班主任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本或者日记本上协商鼓励、表扬的话,实现与学生的沟通。

沟通不仅仅可以是班主任找学生单独谈话,还可以是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的交流。书信、网络都可以成为沟通的方式,只要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关爱、信任以及理解,就可以使得学生真正静下心来了解教师的想法,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做出改变。这也就达到了沟通的目的。

总而言之,班主任掌握多种沟通技巧,可以有效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减少其中不必要的误解,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5、结语

正如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如果教育学家希望从所有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沟通在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沟通对实现教学目标、达到管理要求、提高教学水平等有重要作用。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班主任做为班级的管理者,与身为被管理者的学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矛盾,如何合理的解决矛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其中,沟通技巧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沟通技巧的锻炼,及时有效的与学生进行沟通。

参考文献

[1]王立琪.沟通技巧对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教书育人.2013(4)

篇3

    就在当今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学在其中的应用情况开说,我国现在的经济统计应用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一个表面阶段,如果想进一步让经济统计学服务经济建设,就需要研究人员和教育人员一起努力。要想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就必须要抓住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且通过不懈的突破与应用经济统计学去解决和改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代相结合,才能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统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却只停留在便面,不够深入,经济统计的应用还需进一步被研究,如此才能在经济建设这个没有硝烟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应该是研究我们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统计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基础薄弱,但在不断发展中,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已经有所好转。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界的专家们和经济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方法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正在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实践证明,经济统计的应用是发现经济问题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为经济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有效地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二、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只要是有关数量方面的信息以及数字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开始于国民收入统计,早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建立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他采用从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复式核算的方法,但是在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上尚不够成熟。为了避免这一缺点,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首次提出了最终产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提出了从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反应此问题。1759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魁奈编制的《经济表》理论,反应了从在生产过程和部门投入产生角度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学术思想。

    经济统计学经过长期的演化,到1940年左右初步形成国民账户体系,并且,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指导下,形成了当今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在2008年得到了重新的修订。

    就我国的统计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原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原本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努力,1992年,我国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用方案。随着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也在逐渐的完善。

    三、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一,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因此,它可以为收集经济研究上所需的数据提供有效地方法。只有采用定性分析才能在研究经济学上取得显着地成就。想要开展定性研究就必须有充足的数据库,这就需要统计的帮助。二,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现象,为了对它们进行分析数据,以便可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三,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基础。任何新得出来的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有经过验证后才会成为绝对真理。因此,这些理论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和核实它的准确性。

    总之,经济学是离不开数据的,然而,统计是收集数据的,如此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了。

    四、经济统计学今后主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由此可见,在此方面有空白就有机遇。究竟,今后我们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我国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充实的完善,对非市场产出、金融证券服务、环境经济综合的核算。大的方面还有统计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统计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研究、政府统计工作的研究等。

    面对这些经济统计学今后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在寻找捷径的同时,也容易迷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在利用统计学服务于经济学的同时,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利用统计学中的数字的出的结论需要用语言总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坚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当今形势下,经济所涉及的方面在不断增多,涉及到的信息在不断增加,接近“爆炸”的程度。这就给经济的研究增加了难度。我们知道,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据,同样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如此大的信息量唯有通过统计学中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整理,才可以服务以后的研究。

    统计学不仅可以应用在经济上,在其他领域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都没有如此密切的关系,经济的研究没走一部都需要数据的支持,由此可见经济统计学意义的重大。如果没有统计学的支持,经济的研究寸步难行。统计学的分析及研究离不开数据,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主要工具,所以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重要。经济统计的应用提高一小步定会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步。

篇4

(一)对其性质方面的认识

对于统计学的性质和内容来说,在学术界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并没有统一认可的说法。从17世纪中叶开始,由德国的学者正式提出“统计学”这一概念,在后期的逐渐发展过程中,人们都将统计学划分为社会科学的范畴中。但是通过分析统计学的性质就能够看出,统计学实质上是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与数学学科密切相关。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是:统计学作为一种数据,主要是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一种分析、收集以及测定,便于人们做出正确认识的一种方法论科学。由此可以得出,统计学大致上可以分为应用统计学和理论统计学两种,分别是对具体数量和抽象数量进行研究。

经济统计学具有自身独特的综合评价、核算以及估算的方法,体现出明确的研究独特性。在经济统计学中,并不是直接研究相关的经济规律,而是向其他经济学科提供相关工具和方法。因此,在经济统计学中,包含着很多的统计方法和数学方法。一般来说,经济的发展就能够促进国家的强大,而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与经济统计学之间紧密联系,另外经济统计学也发挥出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实质上经济统计学的性质是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二)对其发展方向的认识

通过对经济统计学性质的分析可以得出,其本身就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就目前来说,学术界还是认同这两种性质能够相互融合,并逐渐趋于统一。在上个世纪,国际统计学中数理统计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统计学也逐渐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作用。就目前相关的研究结果表示,对于统计学的发展方向来说,就是与数学之间相互分离,并且相互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逐渐靠近计算机科学,逐渐有效的结合其他与经济相关的实质性科学。这也就表示,在未来的某一天,统计学与数学之间会处于相互独立的位置。

一直以来,大部分的学者对统计学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单一性,这也就导致对经济统计学的认识比较少,或者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统计学的发展与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质上就是限制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统计学。对于统计学中的各种类型来说,相互之间的共同发展、借鉴和促进的,并不属于竞争性的关系。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种类的差异,其知识体系、理论基础以及研究的对象必然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就表示相互之间并不存在取代关系,实现相关之间的差异共存是十分必要的。

(三)对其办学模式的认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市场需求一直都处于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原先各个院校中设立的相关专业就会显现出一定的狭隘性,如对于各个专业之间的划分过于明确和详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就会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单一型,自然难以满足当前综合性的市场需求,学生的综合能力比较差,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工作需求。针对这一现象,当前的高校逐渐注重对“宽口径”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专业人才。对于当前的社会来说,主要有两种教育统计学组织方法:一是让学生全面、详细的了解和掌握统计学方法理论,认可统计学的理学性质,实现对统计学的精通。当学生已经充分的掌握所有的统计学理论之后,再结合设计的相关统计学性质课程,一般主要是数理统计方法和概率论,这样就能够从理论角度全面的掌握所有的统计学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统计学涉及到很多的领域,就“精通”这一方面来说的话,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做到。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统计学人才的要求,首先是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然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二是根据经济类的学科来设计统计学课程。一般來说,统计学课程除了专业内容之外,还应该适当的添加经济学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当前社会中所需要的综合型、进步型的人才主要指的是,一方面拥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精通相关的经济统计方法、数理统计方法等,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还能够掌握一定的现代技术经济手段。由此可见,当前经济统计学的办学模式,一定要实现教学路径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而且各个院校都需要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四。

二、当前经济统计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较为薄弱

经济统计学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研究统计分析、设计统计指标与公式、确定研究目的等方面都需要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相关指导。但是就目前来说,在经济统计学理论内容中相关的社会经济学理论根据还较为缺乏,在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时候只是依据统计定量的方法,所以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必要的深度,仅仅是从表面阶段来进行相关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统计学的应用。

(二)应用性比较差

就当前所设置的经济统计学内容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了计划经济的严重影响,对相关指标的计算和解释比较多,因此其应用性也就会比较差。这样一来,当前高校培养出的统计人才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也就表示,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有效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三)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同步性较差

对于任何理论知识来说,都是来源于实践的,如果两者之间相互脱离的话,其理论知识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是就当前的经济统计学来说,其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同步性就比较差,这主要表现在相关指标和分析方法的提出并不是专业的统计人才,这样实际的指标和方法就会缺少必要的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与进步。

三、改进当前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经济统计学理论基础的提高

为了有效的改进经济统计学,首先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实现其理论基础的提高,注重对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借鉴和学习,将先进理论中的合理部分有效的融合,将经济统计学的高度与社会统计学保持一致,加强对统计学与经济学两者之间有机结合和密切联系的强调。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与进步应该面向全社会,其发展的依据主要就是社会需求,并发挥出一定的监督和咨询功能,有效的指导经济决策。在设置经济统计学课程的时候,应该加强对多领域、多行业的涉及,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实现统计工作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在实际应用经济统计学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其有效作用的最大化,因此,需要加强统计工作模式的健全性,增强其合理性和科学性。无论是在应用统计方法、收集统计数据的时候,还是在整理和分析报告格式与统计数据的时候,都应该应用科学的统计工作模式。另外,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应该全面分析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面临的困难、经济工作特征等各个方面,促进统计工作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使其工作的实效性也得到有效提升,最大限度发挥经济统计学的有效作用。

(三)加强对经济统计方法的改进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统计方法,即使是相同的数据也会得到差异化的统计结果。在实际应用经济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所有的数据都应该是真实的,都是通过实际的社会调查得到的,通过这些数据能够真实的表现出当前社会经济的变化趋势以及发展水平。如果始终都是应用单一的经济统计方法的话,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就会忽视很多的变量,这样最终的结果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必要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严重缺乏。因此,加強对经济统计方法的改进,实现统计手段的创新,就能有效提高统计结果的科学性,从而在相关经济决策中的依据就会更加合理、科学,对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就会具有更大的促进意义和作用。

结语

总的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经济统计学能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随着逐渐发展的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社会主义市场改革,经济统计学也就会越来越重要。从统计学的性质来说的话,主要是针对分析、整理和收集各种数据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如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话,就需要及时的进行预测,并做出准确判断,提高相关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加强对各种信息数据的严格观察,合理、科学的分析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出经济统计学的有效作用,能够进一步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完善。

篇5

在中国,统计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于2011 年成为一级学科,这标志中国的统计学正进入一个新的全面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不少人对统计学的一些分支,特别是经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这些学科的定位、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发展前景的认识并不一致,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认识误区,甚至将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发展对立起来。这些认识误区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不利于统计学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厘清统计学科内部分支,特别是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理论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前景。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从统计学与经济学统一的视角,论述统计学各个分支,特别是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经济理论( 包括数理经济学) 各自的学科定位、作用,以及这些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的分析表明,作为现代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数理统计学在中国正在迅速兴起。在经济学中,经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由于与经济理论的密切结合,在量化描述经济现象并透过现象揭示内在经济规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一起构成了经济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完整的方法论,其中经济统计学作为测度方法论是经济实证研究与计量经济学的前提条件与基础,有其深厚的学科根基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不可替代。

作为统计推断的一般方法论,数理统计学的发展不会弱化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方法论作用,相反地,随着这些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将得到迅速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实证研究的水平与科学性。本文的结构如下: 第二部分分析并论述统计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以及经济理论( 包括数理经济学) 等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讨论经济统计学的主要特点,以及其在经济研究与经济管理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第四部分讨论发展经济统计学的主要途径。第五节是结论。

二、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数据的科学,是关于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表示、刻画及分析的一般方法论。统计学就其研究范畴来说,包括描述统计学( descriptive statistics ) 与推断统计学两大领域。描述统计学主要是数据搜集、整理、加工、表示、刻画和分析等,包括概括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而推断统计学则是基于样本信息,对产生样本数据的母体或系统进行推断的方法论科学。现代统计学的迅速发展有两个主要历史原因,一是各个国家、政府和社会部门基于管理目的搜集社会经济信息的客观需要; 二是数学学科中的概率论的发展。在人类社会中,数据搜集的历史非常悠久,描述统计学特别是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刻画与分析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数据的搜集及数据质量本身是任何有意义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与前提。没有高质量的数据,任何数据分析及其结论将毫无意义。在当今信息爆炸时代,如何用简洁、方便、易于解释的方式,从大量复杂数据中概括其最有价值的信息,也是描述统计学的一个重要作用。

但是,现代统计学的发展及其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中很多领域的应用,主要是由概率论的产生与发展推动的。概率论的产生最初主要是对赌博研究的需要,后来成为研究不确定性现象最主要的数学工具,广泛地应用于自然、工程、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在统计应用中,人们一般无法获得整个母体的信息,而只能搜集到母体的一部分信息,即样本信息,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获取整个母体信息的成本太高、时间太长或者因为客观原因而无法获得。因此,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样本信息推断母体的规律特征。在这个推断过程中,概率论对描述样本信息与母体规律特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数学工具; 更重要的是,它对基于样本数据的统计推断所获得的结论能够给出某种可靠性描述。这奠定了推断统计学的科学基础,也是统计推断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推断( 如命理师根据手相或面相等样本信息推断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的最为显著的特点。

因为这些原因,概率论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推断统计学的发展,特别地,概率论提供了很多数学概率模型,可用于对母体的概率分布进行建模。因此,统计推断就转化为从样本数据推断数学概论模型参数值以及其他重要特征等信息。这样,推断统计学就主要表现为数理统计学的形式。数理统计学有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模型参数的估计,另一个是参数假设的检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数理统计学发明了很多推断理论、方法与工具。这些推断理论、方法与工具能够从样本信息推断母体特征、性质与规律,并提供所获结论的可靠性判断。由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大多是从实验数据或观测数据推断所研究的系统或过程的内在规律,因此,数理统计学被广泛而迅速地应用于各个学科和领域的实证研究。数理统计学之所以成为现代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因为它作为一门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法论,符合人类科学探索的过程与需要,即从有限样本信息推断系统或过程的性质与规律。随着中国科学的发展与研究水平的提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各个学科,对实证研究的方法论的需要将与日俱增。

因此,统计学特别是数理统计学今后将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与迅速的发展。描述统计学几十年来也有长足的进展,在包括实验或调查方案设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以及分析,无论在方法论、调查手段还是工具方面,都有极大改进。数据挖掘作为一门关于数据分析方法与技术的新兴学科,可视为描述统计学的范畴。在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之间,描述统计学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为描述统计学牵涉到数据的搜集、解释、整理、测度、表示、刻画与分析,而数据及其质量是推断统计学结论科学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描述统计学在刻画数据特征时所使用的一些统计方法与统计量,也是推断统计学的基础工具。与描述统计学相对应,经济统计学是对经济系统中各个主体、部门、变量和各种经济现象的一种数量描述。经济统计学的本质是经济测度学。经济统计学可视为描述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但不是描述统计学在经济学领域的简单应用,而是描述统计学和经济理论的有机结合。前苏联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统计,特别是部门统计,就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模式转为市场经济模式,部门统计乃至计划统计越来越不适用于描述中国经济的实际运行。经济统计学需要经济理论的指导。这其实是著名经济统计学家钱伯海( 1997)在他的晚年将精力从研究经济统计学转向研究社会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原因,因为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已经落后于中国经济转型以及中国经济统计学发展的需要。经济统计学主要是在描述统计学和经济理论两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统计学与经济学双重学科属性。

由于研究对象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经济统计学中量化描述经济现象与测度经济变量的理论、方法与工具,比描述统计学标准教科书所介绍的理论、方法与工具要丰富和复杂得多。这也是经济统计学的魅力所在。同经济学可划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样,经济统计学也可划分为宏观经济统计学、中观经济统计学和微观经济统计学。所谓宏观经济统计学就是国民经济统计学,主要是搜集和整理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所有数据信息,对包括存量与流量、总量与结构、国内与国外,静态与动态等各种方面进行量化描述与分析。

微观经济统计学也称为企业经济统计学,主要是对企业本身各种经济活动、经济行为、经济现象进行量化描述。以企业财务为主要对象的会计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微观经济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企业财务统计学。所谓中观经济统计学,是指对介于整个国民经济与企业之间的中观部门,如政府部门、产业部门,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进行以数据为基础的量化描述。与经济统计学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是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假设经济系统是一个随机过程,服从某一客观运行规律; 任何观测经济数据,都是从这个随机经济系统产生出来的。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基于观测经济数据,以经济理论为指导,利用统计推断的方法,识别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经济运行规律。有关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与方法论作用,可参看洪永淼( 2007,2011),李子奈和齐良书( 2010)。

可以说,计量经济学是推断统计学在经济学的应用,但并不是简单的应用,而是统计推断理论和经济理论的有机结合。

首先,在数理统计学中,统计推断是通过数学概率模型对样本数据建模。在计量经济学中,计量经济模型不仅仅是数学概率模型,其模型设定需要经济理论的指导( 如选择哪些经济解释变量) 。

其次,数理统计学的一些方法论并不能直接用于对经济数据的统计推断,因为经济数据有其特殊性。比如很多高频金融数据,有所谓的波动聚类现象( volatility clustering) ; 在劳动经济学中,很多数据存在所谓的内生性,这种内生性对识别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造成很大困扰。另外,一些计量经济模型,如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的动态资产资本定价模型( Hansen、Singleton,1982),是通过欧拉方程条件矩刻画的,其中经济理论( 如理性预期理论) 并没有假设相关经济变量的概率分布已知。因此,数理统计学没有现成的方法可用于估计、检验这个模型。这就是为什么2013 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Hansen( 1982)提出广义矩( GMM) 估计方法的原因。

第三,使用什么样的计量经济模型,要由所研究的经济问题来决定。什么时候需要用回归模型,什么时候需要用波动模型,什么时候需要用整个概率分布模型,这并不是由研究者个人随其偏好而定,而是取决于所研究的经济问题的本质。例如,用历史数据研究市场有效率理论以及资产收益率的可预测性时,合适的计量经济模型是时间序列回归模型( 即条件均值模型) 。这是因为预期收益率可由条件期望来刻画( 陈灯塔和洪永淼,2003)。

第四,计量经济学是经济计量模型的推断方法论,包括如何估计参数和进行检验参数假设,判断模型是否正确设定,以及如何进行经济解释。参数假设与原始的经济假说既密切相关又有区别。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经济理论、经济假说的正确与否,为此必须首先将经济理论和经济假说转化为可检验的计量经济模型的参数假设,然后利用经济数据进行参数假设检验,并解释参数假设检验结果的经济含义。计量经济学建立在经济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即建立在经济统计学的基础上。经济统计学对经济变量和经济现象进行量化测度,这些测度首先表现为经济数据。经济数据是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的原材料。计量经济学的推断结论的科学性很大程度取决于原材料即经济数据的质量优劣。

绝大多数经济数据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观测数据,不能用可控的实验方法获得,因此经济数据的测度具有巨大的挑战性。同时,由于经济观测数据的不可实验性,计量经济学需要一些基本假设,如假设经济系统是一个随机过程,经济观测数据是经济随机系统的一个( 偶然) 实现,经济随机系统满足某种平稳性或同质性条件,等等。这些假设是否符合客观经济现实也会影响计量经济实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对经济变量、经济现象的准确测度,是经济实证研究的先决条件与基础。没有高质量的经济数据,任何经济实证分析及其结论将毫无意义。

与此同时,经济统计学可以揭示、刻画重要经济变量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就是通常说的典型经验特征。这些典型经验特征实际上是经济实证研究与经济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与出发点。测度与刻画经济变量的数据特征,包括它们之间数量关系的特征,是经济统计学的范畴。如何更进一步地揭示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内在规律,则需要经济理论与统计推断。经济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就像概率论一样,可以指导对经济现象的建模。因此,在经验典型特征事实基础上,以经济理论为指导,对经济现象进行建模( 所建模型即为计量经济模型) ,并基于经济观测数据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统计推断,从中找出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及经济运行规律,并解释经验典型特征事实。这是计量经济学的范畴。可以看出,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统计学、经济理论( 包括数理经济学) 与数理统计学三者的有机结合,是一个交叉学科。正如著名计量经济学家Goldberger( 1964)指出的,计量经济学可以定义为这样的社会科学: 它把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推断作为工具,应用于经济现象的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学研究从定性分析为主转为定量分析为主,特别是转为实证研究为主,可以预计,计量经济学作为实证研究最主要的方法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经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经济统计学是对各种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经济主体的一种量化描述,其本质是经济测度学。而计量经济学是在观测经济数据的基础上以经济理论为指导进行计量经济学建模与统计推断,从而检验经济理论和经济假说的有效性与正确性,并揭示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和内在经济运行规律。

很明显,经济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经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两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经济实证研究的完整的方法论。经济统计学是经济研究的基础方法论,是整个经济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前置环节。计量经济学的推断方法,包括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建( 由经济理论指导) ,模型参数的估计、检验及其经济解释,是经济实证研究的主要内容。1970 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森曾说过,计量经济学可以定义为实际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这种分析基于理论与观测的并行发展,而理论与观测又是通过适当的推断方法得以联系。换言之,计量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测度两者基础上的,而经济理论和经济观测又是通过统计推断方法,即通过数理统计学而联系在一起。与经济统计学一样,计量经济学同样具有统计学与经济学两种学科属性,并不是数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以上各个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可用图1 表示。

三、经济统计学的地位与作用

前文分析指出,经济统计学是对经济现象的量化描述与对经济变量的测度,而计量经济学则是在观测经济数据的基础上,以经济理论为指导,结合统计推断,揭示经济变量的因果关系与经济运行规律。经济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一起,构成经济实证研究完整的方法论,其中,经济统计学是经济实证研究与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方法论前提,它起着一种基础性方法论的作用。那么,经济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管理和经济研究中具体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作为经济测度学,经济统计学用数字描绘经济系统的各种经济现象、各个经济主体、各个经济部门、各个经济层面在不同时间的动态立体图景。Samuelson 和Nordhaus( 2000)指出,虽然GDP 和国民经济核算似乎有些神秘,但它们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如同人造卫星探测地球上的气候,GDP描绘出一幅经济运行状况的整体图形。这种对经济现象的数字描述,为经济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以及社会公众了解整个经济现状以及进行相关的经济决策,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说,在现代经济学中,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的基础,而在经济统计学中,国民经济统计学是宏观经济学的统计版本,企业经济统计学则是微观经济学的统计版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对经济系统的理论描述,而宏观经济统计学和企业经济统计学是对经济系统的一种现实描述,以数量的形式描绘了整个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

第二,统计学有一个重要思想,是通过构造简单、方便、易于解释但又具有科学性的统计方法与统计工具,从大量数据中概括其最主要特征与最有价值信息。经济统计通过收集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的大量经济数据并且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这是经济统计的最主要任务与最主要功能。在信息爆炸时代,从海量数据中总结有价值的信息,并及时地以简单、方便、易于解释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政府官员、经济学者、企业家、社会公众,这些重要经济信息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企业微观管理与决策及社会公众了解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基础。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各国中央银行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根据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央行的货币政策,而通货膨胀率,主要是CPI 的测度,其有效性、精确性与科学性是央行制定政策的依据。第二个例子是经济增长率。GDP增长率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与经济管理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测算GDP 是一个重要问题。第三个例子是如何测算中国的人力资本( human capital) ,这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公众对官方的经济统计数字经常表示质疑,这种质疑一方面表明,中国经济统计学家与经济统计工作者还需要做大量的解释工作和改进工作,另一方面也表明经济统计学知识在中国的普及势在必行。

第三,经济统计学是经济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的前提与基础。经济统计学提供的数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实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众所周知,经济学研究的最主要任务是通过对所观察到的各种经济现象进行理论思维与理论创新,揭示经济运行规律。经济统计学可以从观测经济数据中找出重要的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些数量关系构成经验典型特征事实。经验典型特征事实是对复杂经济现象的一种概括性刻画,是经济学实证研究与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在宏观经济学中, Phillips( 1958)从英国宏观经济数据中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这后来被转化为刻画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并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经验典型特征事实,构成了凯恩斯以后宏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所有宏观经济理论都必须能够解释为什么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上个世纪70 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陷入了滞涨阶段,菲利普斯曲线变为正斜率,这个新的经验典型特征事实推动了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另一个例子,是由Mehra 和Prescott( 1985)提出的所谓证劵风险溢价之谜( equityrisk premium puzzle) ,即美国证券市场收益率远高于无风险债券市场收益率。这一经验典型特征事实,对宏观经济学与金融学领域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中,有所谓的恩格尔曲线,即一个家庭消费所占的比例随收入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这是恩格尔通过微观经济统计数据发现的经验典型特征事实。在金融学方面,早在1960 年代,金融经济学家就发现,股票市场存在波动聚类现象,即今天一个大的波动,明天常常伴随另一个大的波动; 今天一个小的波动,明天常常会伴随一个小的波动,这两种变化交替进行,而不是大小波动均匀分布。2003 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Engle( 1982)提出的著名的ARCH 波动模型之所以流行,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可以解释金融市场波动聚类这个重要经验典型特征。在中国,引起中国经济学者、政府官员和社会公众关注的很多重要经济问题,其实都有经济统计学的贡献。

例如,经济学家在分析中国经济统计数据过程中发现,劳动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在过去近20年中逐步降低。这个经验典型特征事实成为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学者的热门研究课题。中国经济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水平的提升,关键就是要能够在细致、准确地搜集与分析中国经济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反映中国经济在转型期的经验典型特征事实,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转型理论解释中国经济的运行及发展趋势,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验证经济理论的有效性。如果中国经济学能够遵照这种研究范式,那么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水平将得到很大提升,并对经济转型理论做出自己创新性的贡献。但是,目前中国经济统计学家、计量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家在总结中国经济经验典型特征事实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对重要经验典型特征事实在经济研究与理论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与重要性,也认识不足。

第四,经济测度对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经济测度的质量决定了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结论的科学性。其次,经济数据,特别是经济数据的类型,对计量经济学学科发展影响巨大。举几个例子: 首先是经济数据观测的误差( measurement errors) ,对计量经济学的推断,包括参数估计和参数假设检验,有很大的影响,如导致不一致的参数估计。为了研究测度误差的影响,计量经济学很早就有了一个分支,即变量误差的计量经济学。当然,变量误差也可能由其他因素而非测度误差引起。第二个例子是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的发展。Nelson 和Plosser( 1982)在一个实证研究中发现,绝大部分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包括GDP、CPI和股票价格,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这对当时以平稳时间序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提出了挑战,因为平稳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不适用于分析非平稳时间序列。

后来的单位根和协整等现代时间序列经济学理论,就是为了研究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发展起来的。第三个例子是不完全识别计量经济学( partialidentification econometrics) 。在微观经济数据中,有一些经济变量不能获得精确测度,比如在美国问卷调查一个人或家庭收入时,因各种原因只能调查收入处于哪个区间,不能获得一个精确测度。这种不精确经济测度,对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地,在估计计量经济模型参数值时,不能获得点估计,只能得到区间估计。这种统计推断的方法催生了一个新的计量经济学分支,即部分或不完全识别计量经济学。第四个例子,在大数据时代,各种以前没办法获得的数据,现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得到,比如在金融市场,可以获得每笔交易数据,即tick by tick data,每次交易的价格、交易量以及交易的时间点,都可以完整地记录下来。这种新型的交易数据,包含很多交易行为和市场微观结构的信息。除金融市场外,超级市场或商店通过信用卡完成的交易,其交易以及交易者的信息,也同样可以获得。对这种实时交易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学建模及推断,产生了一个新的计量经济学分支超高频数据计量经济学( econometrics ofultra-high frequency data ) 。更多讨论参见Engle( 2000)和Engle Russell( 1998)。

最后一个例子是面板数据。以前大部分经济数据,要么是时间序列数据,要么是横截面数据。现在,越来越多的二维数据,即对每个横截面单位( 如个人、家庭、国家等) ,可以在不同时期跟踪并测度。这种二维数据称为面板数据。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是美国密歇根大学PSID 调查数据。这个数据库调查了很多美国的个人和家庭,而且在不同时期跟踪测度,对研究美国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数据推动了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实际上,不仅是面板数据,现在也可每天观测到一个曲线,如IBM 股票价格每天从开盘到收盘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又如不同城市每天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这些在统计学上称为函数数据,有相应的统计模型,更多讨论参见Ramsey 和Silvema ( 2005)。上面几个例子表明,数据的类型,即经济测度的类型,在很多方面都推动了计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这其实是经济统计学对计量经济学发展的影响和重要贡献。第五,一个多世纪前,有一位美国学者说过,统计思想与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和要求一个人能够读、写一样,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培养大量具有经过系统训练的经济统计人才,对完善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提高治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经济统计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大量高素质、具有系统的经济统计学训练的专门人才,推动中国市场化经济转型、提高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国家社会治理水平。尤其是,现代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需要培养大量懂得搜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基于数据进行决策与管理的经济统计人才

四、如何推动经济统计学的发展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升与发展经济统计学?第一,坚持经济统计学是经济测度学这个基本学科定位。经济统计学用数字描绘各种经济现象、各种经济主体、各个经济部门和各个不同层次在不同时间的动态全景图像。经济统计学的最主要任务是经济测度方法论的创新,发展能够更精确地测度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并应用于实践。这个基本定位将保证经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基础地位,从而不会受到包括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在内的其他相关学科在中国兴起的可能冲击与影响。一些学者曾提出广义经济统计学的建议,将作为推断方法论的计量经济学作为其中一部分。

这种想法符合统计学的范畴定义,即如统计学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那样,经济统计学也可分为经济测度学和计量经济学。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在国外已有80 多年历史,在中国也有30 多年发展历史。如果将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统计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可能会出现计量经济学取代经济统计学的情形。因此,坚持经济测度学的基本定位可以更加明确经济统计学的学科特色,有利于经济统计学的长远发展。在这方面,邱东( 2013)对国民经济统计学科的定义与内涵、外延发展,做了精确阐述。

事实上,在国外,经济统计学主要也是定位在经济测度学方面。第二,发展经济统计学必须立足本土化。在中国,经济统计,特别是现代统计学意义上的经济统计,历史不是很长。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与不同群体或阶层之间差异巨大,经济统计不但水平较低,而且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也特别巨大。这种基本国情为在中国发展经济统计学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比如,关于宏观经济数据的构建,一个重要问题是处理季节性因素。在西方的经济统计工作中,季节性因素对经济变量的影响,比如感恩节、圣诞节、元旦等等,其处理都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并不完全适合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季节性因素。比如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都是根据中国农历而定,而不是根据西方公历而定的季节性因素。这些季节性因素的处理方法将与国外季节性因素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这是中国特色。

又如,中国在过去30 多年,成功地从计划经济模式转为市场经济模式。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程度还比较低。中国经济统计学家能否提出一套刻画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程度的指标,以测度中国市场经济完善的程度? 还有,中国过去30 多年,以要素投入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面临一个转折点。中国经济必须经济转型,以确保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过去30 多年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一些不可持续的因素制约,如对环境污染的经济成本,在统计方法上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有说服力的量化描述与估计。最后,中国正处于实现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梦过程中,对中国梦的量化指标的构建,包括对人民幸福感指数的构建,也是中国经济统计学家,计量经济学家与经济学家可以做的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研究工作。总之,立足本土、立足国情、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使经济统计学焕发出巨大的发展活力。第三,大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中国经济统计学的发展与现代化。上文在描述经济统计学的重要作用时,讨论了经济统计学对发展其他学科,特别是计量经济学的重要作用。同样地,包括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在内的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对发展经济统计学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前面提及,著名经济统计学家钱伯海在他的晚年,集中精力从事社会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他从经济统计学研究中深深感受到要发展经济统计学,特别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核算体系,必须有新的经济理论作为指导。作为经济测度学,经济统计学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统计抽样调查。

在这方面,数理统计学特别是抽样理论的最新发展可以提供很大帮助。在国民经济统计学中,对宏观经济变量的测度,以及对宏观经济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描述及解释,也需要经济理论的指导。宏观经济变量是微观经济变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加总( aggregation) 。由于微观个体的异质性,加总以后的宏观经济变量的性质,以及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原始的微观经济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在微观经济学中,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需求函数,即微观个体需求与个体收入之间的关系,如果对微观层面个体的需求函数加总,所获得的总需求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与原来个体的需求函数将有所不同,除非微观个体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满足所谓的hypathetic utility function 假设。由此可以看出,对宏观经济变量的测度( 类似加总) 之后,如何理解宏观经济变量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需要有微观基础,而这就涉及到经济理论。另一方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对理解宏观经济变量的性质也是很有助益的。例如,Granger( 1980)讨论了微观消费函数的加总问题。他假设个体之间的边际消费倾向系数有所不同,而且微观个体的边际交易倾向的数值可视为是从 分布中产生的实现。

加总以后的宏观消费变量与原始个体消费变量的统计性质将出现本质区别: 虽然微观个体的消费是一个短记忆的时间序列,但是加总以后的宏观消费变量将具有长记忆( longmemory) 的时间特性。总之,推动各个统计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将促进各个学科的发展,包括经济统计学。不管是计量经济学、经济统计学或是数理统计学,这些相关学科都有它们共同的基础,即统计思想与统计思维。因此这些学科完全能够在互相交叉融合中不断完善。同时,也有可能因此产生一些新的交叉学科。例如,实验产生的数据与现实观测经济数据有很多不同特点。特别地,经济观测数据是各种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具有不可实验性( 即不能通过重复实验获得) ,因此一般情况下没有办法将其中某一或某些因素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准确地分离测度出来。而实验经济学则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可以较精确地测度所关注因素所产生的后果。实验经济学实质上是通过可控实验改进经济测度,从而可以更好地研究经济行为与经济规律,包括经济因果关系。

事实上,实验经济学与经济测度学及计量经济学的交叉与融合,正在产生一个新的交叉学科,即实验计量学( experimetrics)。第四,为了发展经济统计学,必须大力推动国际化,通过国际化推动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在中国,经济统计的历史相比西方国家短得多,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只有30 几年历史,而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历史,我们在统计资料搜集、统计方法与工具等各个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上个世纪70、80 年代,中国国家统计局和厦门大学合作,提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是西方经济统计学、现代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实际相结合的一个范例。今天中国的经济统计学同样可以从国外相关学科学到很多有益于自己学科发展的知识。例如,众所周知,GDP 大体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社会财富水平。但是GDP 作为描述经济发展的指标,有很多缺陷,既不能精确地反映总量,也不能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与效益,更不能反映经济结构、社会分配、民生改善、以及对环境破坏的程度等等。

认识到GDP 的种种缺陷,国外学者,包括经济统计学家、经济学家,过去几十年提出各种指标,试图修正GDP 的缺陷,比如Nordhaus 和Tobin( 1972)提出了去除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等成本的净经济福利指标; Repetto等( 1989)提出了扣除资源损耗成本的国内生产净值; Daly、Cobb( 1989)提出了将财务分配状况、社会成本等因素计算在内的所谓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 Pinter、Hard( 1995)提出可持续发展指数; VonWeizsacker 等( 1997)提出了绿色GDP 概念,等等。这些对构建适合刻画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与发展水平的指标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第五,必须顺应时展潮流,与时俱进地发展经济统计学。我们正处于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如何有效地获取大数据中的有用信息,统计学无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方法、理论与工具。与此同时,大数据也为包括经济统计学在内的统计学等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空间。例如,包括跨境电商在内的电子商务,正在中国蓬勃兴起,深刻地影响了贸易、购物、消费乃至生产形态。如何统计电子商务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经济统计问题,这也为经济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又如,大数据使得以较高频率测度宏观经济变量成为可能。目前绝大多数的宏观经济变量( 如CPI) 最高频率只有月度数据,在大数据条件下,完全有可能获得更高频( 如每周) 的宏观经济数据,这样可更及时反映客观经济运行情况。第六,加速经济统计学教材更新换代,尽可能地全面反映几十年来中国乃至世界上经济统计学和现代统计学的研究成果。在国外,不论是统计学还是经济学相关专业,大都没有经济统计学课程设置,因此也就没有相应的教材。这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课程有很大不同。因此,中国经济统计学教育必须更加注重教材建设,在明确学科定位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各个相关学科以及经济统计的理论与实践,尽量汲收国内外所有有用的研究成果与经验,争取使经济统计学的研究与教育不但成为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成为引领世界前沿研究的国际化学科。

五、结论

本文从统计学和经济学统一的视角出发,分析论述了现代统计学若干分支,特别是概率论、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以及经济理论( 包括数理经济学) 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发展前景。分析表明,统计学的这些相关学科,各自定位非常清晰,在各自学科发展方面,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发展空间。其中,经济统计学既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经济学的分支,是统计学与经济学结合的交叉学科,具有统计学和经济学双重学科身份。经济统计学本质是经济测度学,是经济测度的方法论,是经济学实证研究的前提与基础。这是经济学其他任何相关学科,包括计量经济学,经济理论,数理经济学等无法替代的;也是统计学的其他相关学科,包括数理统计学无法替代的。

随着中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作为推断方法论的数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因为有日益增加的需求而得到迅速发展。作为从样本数据推断母体特征的一般方法论,数理统计学因为符合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过程与需求而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很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作为经济实证研究的推断方法论,计量经济学在中国过去30 多年来有了巨大的发展。在《经济研究》、《统计研究》、《管理世界》等国内顶尖学术期刊,可以看到大量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实证研究,而专门研究经济测度的经济统计学的文章的数量则相对减少,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实证研究对推断方法论日益增加的需求。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大量使用,显著地提升了中国经济实证研究水平与规范程度。

篇6

关键词:市场经济;统计学;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71

统计学主要应用于经济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中,主要是用来反映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统计可以使管理者正确掌握某一区域或者某一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需求,从而制定合理的管理目标与管理方法。并且,统计学可以使企业的薪酬、人力分配更加合理。总之,其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如何将其正确应用于市场经济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1 统计学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企业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在企业发展中,营销的核心问题就是分析市场需求,获得真实有效的营销策略。统计学中的因素分析与聚类分析等方法可以让管理者对市场进行正确的划分,并且统计特性还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最新的产品需求,以及合理的产品价格定位。统计学主要以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为主,在市场营销的策划阶段,其作用不可忽视。

2 统计学应用于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核心为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所谓统计整理就是对经济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最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获得经济发展的趋势。统计学对于这一过程的数据科学分组以及最后的准确计算都具有积极作用。使复杂且大量的数据呈现出规律性,方便应用人员对其进行对比。通过对动态数据的分析,对经济发展进行质的剖析,从而显示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利于经济市场的正确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统计学通过既定的指标的对照来找到数据之间的联系,对企业决策中不合理的发展进行调整。

3 统计学应用于市场互动

对于市场营销的活动策划来说,要使其具有准确性,不但要进行信息的收集,还要注重于市场的互动。统计学以其广泛的理论覆盖了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利用统计学,可以使样本的设计与调查更加精确与科学,使管理者在经济分析中能够及时正确的把握经济信息,从而实现与经济的互动采取与市场步调一致的发展策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下,经济发展处于新时期,如何用好统计学能够帮助企业走向时代的前沿,能够使管理者与决策者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动态的市场信息。另外,对于国家对于企业的约束作用也十分明显,相关数据显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多种因素是存在相互制约与共同发展转态下的,在不同的政策下,企业的税收、经济的投入方式是会发生变化的。统计学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生态发展对于现代企业的重要性,督促企业实施改革与转型。

统计学的理论并不复杂,并且思路清晰,只有依赖于统计学,才能使政府和企业能够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调查,并且使调查结果更清晰。可见,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统计学作为数学的分支之一,可以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以及同一领域的不同方面,同一公式甚至可以应用于企业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这与经济学的特点相吻合,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统计学的应用就成为一种必然。利用统计学的严谨。综合的特点,可以很好的反映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促进经济管理的高效化。其具体过程为,在经济工作中通过简单的计算方式获得清晰的统计结果。在不同的统计事务中,科根据统计的目的来选择不同的统计方法。目前,在经济发展中,主要应用统计学的图表统计。数据统计等,主要应用于营销、顾客满意质素以及市场的基本需求上。以图表为例,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顾客满意度低或者是供大于求的现象,此时企业将处于销售危机。企业此时所做的统计不仅要包括市场方面,还要对其人力资源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对其经济的发展的多个影响要素的统计。例如通过统计图表,顾客不满意或供过于求时,那么企业收益会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统计。企业管理人员要对员工的满足度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减少企业在发展中的其他不利因素。

4 统计应用于审计

现代企业离不开审计,审计可以使企业发展更加规范,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统计学应用于审计,主要体现在其样本统计上,审计具有轻重点之分,样本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这一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程度的概率进行分析,尤其是要注意其抽中概率。审计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合理性,但审计相对复杂,不通过一定的手段很难直接发现企业经济数据中存在的问题。统计中的最优分层理论和最优样本容量分配理论都能够帮助审计,使审计的数据具有高准确性,从而更好的确保经济审计的进行,促进企业的发展。

5 总结

统计学是现代企业应用的重要理论之一,统计学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经济现象,相关影响因素的数据整理、分析和处理,来实现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统计学不仅影响企业市场营销,还对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何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并且正确应用统计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统计学;计算机技术;教学模式

0 引言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到正确结论的科学,其主要处理对象就是数据。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统计数据规模的不断增大,新的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的不断涌现。没有计算机,统计就没有任何前途可言。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统计的思想,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借助计算机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正确领悟计算机的输出结果,成为当今《统计学》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从计算机对《统计学》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几点体会。

1 对《统计学》教学模式的促进作用

1.1实践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如何应用统计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一大堆数学公式,然后再应用这些公式去解计算题。《统计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这一方面而论,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法,无法达到这一要求。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教学,重点放在推导公式和求解过程上,而不注重实践应用,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日趋成熟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分析软件,已经为《统计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借助计算机技术,《统计学》教学可以从数学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通过在教学中过程中结合案例教学,使学生尽可能掌握主要的统计思想、方法和应用,能够通过所掌握的统计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通过实践学习统计。

1.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课题教学的重要辅助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给课堂教学的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优越性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教学不仅生动形象,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现大量的信息,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特别是在统计学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图表、公式以及计算过程,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可以非常容易、准确地呈现给学生。例如,在讲抽样分布的时候,仅仅通过理论上的推导学生非常难以理解,而借助计算机,通过随机模拟的手段,来模拟不同样本量情况下的抽样分布,给学生直观地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加快学生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幻灯片,将主要教学内容以不同字体、不同颜色、不同线条、不同图形等形式传递给学生,可节约大量写黑板时间,对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3网络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工具,互联网对《统计学》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作用日渐突出,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从网络上下载各种统计学教材、幻灯片、案例、数据、试题等资源,特别是在各种统计学论坛里。通过发送帖子,可以相互请教,共享资源:学生也可就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师在线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地加强。

2 对《统计学》教学内容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不仅对《统计学》教学模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来讲,同样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1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上,依据统计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例如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而在计算机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统计软件使得各种统计方法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等推断方法可以轻易地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在这一基础上,统计理论不再是《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而学生更需要掌握如何利用所学到的统计理论来分析处理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统计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差距。

2.2加强案例教学、项目教学

通过开展案例教学,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加强学生对所学到的统计学理论的理解,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思想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从而达到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的效果。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统计学专业办学较好的高等院校对统计学的案例教学都非常重视。在这些高校中,案例教学开展的方式也灵活多样,例如分组讨论、演讲、写总结分析报告、运用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问题并解决问题。

除了案例教学,《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引入项目教学。在项目教学中。学生面对的完全是新的实际问题,这对学生有着更高的要求。例如,学生业余时间分配的调查研究,学生生活费支出的调查研究,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的调查研究等,通过这些学生感兴趣而又易于进行操作的项目来进行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学应用能力与创造性。

2.3简化数学推导计算,加强对统计思想方面的教学

统计与数学不同,统计方法主要解决的是不确定的问题。有其特有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方法。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安排来介绍统计思想和统计知识的普及内容,学生通过这些普及课程,不仅能增进对统计思想和知识的了解,亦为今后可能的进一步统计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2.4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统计学》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考核目标,考试题主要考核学生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统计公式进行计算。这一缺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在计算机时代,基于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统计学》考试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转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对统计思想、统计应用的把握,以及对统计结果的正确理解上,强调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考核;二是考试模式应该也可以适当的调整,除了闭卷考试外,还可以加入上机操作、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考核。学生成绩的测评可以根据学生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成绩、读书报告、上机操作以及卷面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又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统计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篇8

1统计学的发展趋势

1.1统计知识越来越普及

①国内报刊杂志、广告、网络等传播媒体对统计概念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②在初中到大学的教材中,统计知识的比重在不断加大。中招考试、高招考试和研究生考试中统计知识的分值不断提高,学生的统计知识普及率不断提高;③国内企业对统计认识也不断提高,企业的决策越来越趋向于数据化,对统计知识的使用更加频繁,这些无形中加快了统计知识的普及速度。

1.2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统计学是一门“数据的艺术”,处理对象是大量的数据,仅凭手工处理,难度相当大。计算机使大量的统计数据整理变得便捷,使复杂的统计分析过程变得易操作。因此,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可谓是必然趋势。

1.3统计学与其他专业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

统计学做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只有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凸显统计学的作用,才能促进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广大学者努力把统计学的方法用到具体的学科上,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不仅促进具体学科的发展,也促进了统计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与其它专业学科也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的现状

2.1教学内容比较多

统计学内容丰富,现在的统计教学不仅包括了社会统计学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部分内容,而且还包括了统计推断的部分内容。

2.2学生学习难度比较大

统计学的特点是:概念比较多且比较抽象,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复杂,计算公式多、计算复杂并有一定的难度等。学生不做课下阅读,掌握比较困难。统计学还牵涉到数学知识和数理统计知识,而非统计学专业学生由于课程体系的原因,学习的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知识有限,而且基础不好,这无形中又加重统计学的学习难度。

2.3学生兴趣不高

统计学概念抽象,理论难度比较大,这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很多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过程中经常抱怨:“不知道学的有什么用,讲的是什么,很多知识没学过等”。

3非统计学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改革

3.1系统教学

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统计模式,统计教学强调社会统计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引进西方的数理统计学。现在的统计学教学基本上都是兼顾社会统计和数理统计,但偏重予数理统计知识的讲授。社会统计和数理统计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是把两种方法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这样势必造成内容上的不协调、不一致。在过去几年的统计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力图以对总体的认识为主线把两种统计学方法建立在一个系统内,适当删除一些不能归纳在这一系统的内容,让两种方法更加协调、一致。

3.2以统计思想的传授、统计方法的应用为主,以统计理论的原理为辅

经济类非统计学专业学习统计学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一是满足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二是社会实践中的直接应用。因此,在统计学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目的,强调以统计思想的传授和统计方法的应用为主。

3.3统计教学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统计学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计算机技术使得统计学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更加快捷,使复杂的统计分析变得简单。因此,我们在统计教学过程引入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二是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主要通过作业的形式实现;三是通过课堂演示的方式使同学掌握怎么使用Excel等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4统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经济类、管理类等非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是未来的专业的统计工作者,大部分非统计学专业学生在未来的经济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是微观分析方法,他们需要将所学的统计学方法应用到对微观生活的研究中。

3.5强调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统计素质和分析能力为目标

篇9

经济学中的决策非常重要,决策制定主要参考各种客观的数据信息,数学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提高这些数学信息的精确度,进而为决策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再次,经济理论分析中需要数学统计方法来辅助,当下数学统计方法和经济学的融合程度已经有一定程度,两者可以在很多经济学分析细节上实现融合。数学统计学方法可以量化经济学中的各种因素的趋势和趋势的大小。总之,数学统计学辅助经济学理论分析卓有成效,需要进一步实现两者的融合。

二、数学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数学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是电子商务,每天有大量是数据信息需要统计和处理。信息技术手段在当代经济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科是数学,所以将数学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学信息处理中,能够更好的实现经济学信息时代的发展。例如,在银行中的排队叫号服务,就是应用了数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表现出来。电子商务平台上经营项目越来越多,已经涉及到了通讯系统和互联网系统,这些数学信息统计也需要数学方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数学统计方法应用的领域更加广泛。应用数学统计方法来进行数据处理,能够减少人工数据处理产生的误差,提升数据处理的速度,让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系统更加具有可信度。通过抽样检测发现,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处理过的数据,数据信息的准确度和精确度都达到了预期要求。因此,要加强数学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相关工作,让数学统计学与经济学信息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加速两者的融合过程。一方面数学要从纯理论数学走向生产实际,走进经济学领域,这就需要数学研究人员用数学的视角来分析经济学信息。(二)数学统计学方法应用于经济管理与经济决策。宏观经济学是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来预测经济的发展走势。这种预测是非常粗略的,但是也是企业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是经济管理的主要参考数据。数学统计学应用于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可以让预测信息的精确度提升,让企业决策更加准确。经济活动中的任何决策都会影响经济效益,决策参考数据越准确,经济效益的增益越多而损失越少。因此,经济学领域的管理工作者和决策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数学统计学知识,这样可以对数据分析结果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管理者和决策者拥有良好的数学思维,也能够抓住经济学中的数学规律来更好的发挥数学统计方法的工具性作用。(三)数学统计学应用于地下资源开发,为经济学开辟新领域。能源问题是当下世界关注的主要问题,我国地大物博,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过去采矿技术不发达时,已经将地表矿产和近地面区域的矿藏开发出来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下,这些矿藏是不能够一直被继续挖掘,所以需要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地质情况,发现新的可供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地质行业的勘查工作实现了信息技术化,所以数学统计学可以辅助其解决很多问题。从经济学教学分析,数学统计学可以对这些矿藏的开放难度和资金投入以及效益产出等进行精确的分析。通过这些缜密的数据分析,就可以对是否开采以及如何开采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供可信的数据参考。因此,经济学领域的工作人员,在开发一个新的项目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数学统计学工具来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四)数学统计方法应用于制造与设计领域。数学设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分不开的,数学统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数学设计技术成果已经成功地应用在汽车、飞机、船体、服装、首饰等设计过程中。通过数学原理的应用,对各项工程预算进行有效的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我国的数学方面研究专家也设计了一些工程运算方面专用的程序,在国际重点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建筑工程可以利用数学计算方法分析,比较施工方案,来达到工程最优化,同时可以运用数学理论对工程建成后的运行进行测算和监控,以保障安全顺利地进行。因此,数学相关工作人员要将数学的应用拓展到设计和制造工作中。信息技术时代,各个行业的产品的制作和设计够更加复杂和精细。很多机械产品由多个部件构成,各个部分还会产生相互影响。这就需要输血统计方法来预测相互影响力的大小,如何将各个部分的运行都限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如果设计和制造中的数据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产品的质量问题,无论是召回反厂还是降价销售,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统计学对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统计学应用于经济学当中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当下已经实现了经济学和数学统计学的部分融合,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信息技术应用于各个行业对数学统计学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经济学的发展会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而速度加快,数学统计学能够为经济学的管理和决策提供高效的数据处理服务。因此,数学统计学相关研究人员要提高统计学的应用功能,将统计学与经济学有深入的交叉,经济学研究人员则要将工作进行数据分析和整合,为数学统计学的应用提供适当的数据信息。

参考文献:

[1]初旭.数学统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4(01)

篇10

一、目前统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观念无法与时俱进

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而目前很多学校非统计专业的教师往往只是孤立地看待统计学,对于统计学在建立学生完整知识和能力体系两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学校对于统计学研究和教学资源的投入不足,以及教师对统计学教学热情不高的现象。

2“.重知识,轻能力”和“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仍然十分严重

在这种观念下,学校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而学生的统计思维和能力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学中缺少了实践环节的支撑,教与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兴趣也很难被有效调动起来。

3.教学内容综合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严重不足

目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统计研究领域的拓展使统计学理论和实践本身有了很快的发展,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使统计学在其他学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目前教材内容往往不变,陈旧的内容缺少学科的交融。

4.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不足

传统“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教学的方法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1)案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差。教学案例基本上是重复其他教材上的例子,严重缺乏时效性,即使举例也是经过处理的简化例子,与当前的经济生活差距很大。而统计学中的教学重点又要求有很强的时效性,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案例使学生很难有学习热情,学到的知识很难应用到实践中去,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2)教师偏重理论知识讲授而忽视了理论的应用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培养,对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往往不够重视,从而造成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满意。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时,不能熟练地使用统计这一基础手段进行分析,使统计学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方法上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对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特别是在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上都缺少有效手段。

(3)单一的教学形式严重制约着教学效果。在目前学校有限的条件下,教师基本采用案例讲解法,但未与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实验相结合,导致教学缺乏生动性、形象性和实用性,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虽然计算机已相当普及,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足和学校计算机环境建设上的滞后,导致统计软件在统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远远不够,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相差较远。

(4)考核手段落后,教学效果评价动力不足。统计课一直沿用期终闭卷笔试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与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质量。但是这种考核手段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在全面测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存在着缺陷。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基本靠死记硬背学习统计学,没有从本质上抓住统计学的知识精髓,没有形成灵活运用知识和分析方法的能力。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缺乏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理论、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的结合更加紧密,统计学更加重视应用性研究

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来自于实质性学科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与经济学、哲学和数学等并列的一级学科的发展趋势。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相交的,统计学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的发展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研究将会沿袭这种发展模式,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的结合将更加紧密。统计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统计学教育改革应该关注的问题。

2.计算机科学与统计学紧密结合,为统计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统计所涉及的复杂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统计软件的发展使各种统计方法有了高速计算的支撑手段,其他专业的工作者也可以凭借统计软件进行各类现实问题的数据分析,而不必对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计算变得简便、准确,同时也使教学由抽象繁琐变得生动、轻松。所以说计算机和统计软件的使用对统计学发展是一场革命,现代统计学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统计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统计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教学理念

与时俱进,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经济与管理类高素质统计人才。统计学教学重要的不是只帮助学生了解统计方法的数学细节和数学证明,而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观念向着重提升学生统计素质和统计分析能力转变。其中学生的统计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处理能力,二是调查研究能力。

2.教学内容

教材是统计学教学的基础,在统计学教改中尤其要重视教材的改革。教材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其一,在教材中,除了包括原有的基础理论和案例以外,还需要增加一些在经济社会分析中具有清晰应用前景的统计理论与方法,以及统计学最新进展的内容。其二,要加强与其他实质性学科的相互融合,增加应用实例以及这方面的最新进展。其三,要加强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教材中需要增加计算机的案例与练习,帮助学生真正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的技能。其四,重视统计学案例库的建立。案例教学是一个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而案例库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其五,应选择容易理解、与

实践衔接密切的教材,或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这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精髓,对于课下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提供帮助。其六,加强科研攻关,更好地开展“统计学”课程多媒体教学,对多媒体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了解并熟悉多媒体教学特点、功能及主要目的,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总结等部分。加入实际的案例,讲究图像色彩和动态效果,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形象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有利于师生之间知识交流。

3.教学方式

(1)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交流经验。这样使教师们看问题的视角更开阔,理论研究深化了,形成一批有益的教学成果。同时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讲课技能。

增加启发性教学的比重,要教会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会学生统计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够通过演绎和归纳的方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多采用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率,通过问答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教与学共鸣。

(3)建立统计学习题库。习题库根据教材各章的内容,以标准化的单项选择题为主,判断题和应用题为辅,使学生在学习完每章课程之后,能自行了解对所学部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应提供练习题的详细解答,给教师提供方便,也可以供学生参考。

(4)改进考核方式,进行综合应用能力考核。一方面,改进原来单一的闭卷笔考方式,采用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计算机操作、社会实践与笔试结合的立体式考核方式,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来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考试要与其他相关的专业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写调查报告、大作业或者是社会实践的方式,考查学生在统计综合应用方面的能力。

4.教学手段

(1)加强案例教学的比重和质量。案例教学是一个全方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手段,它在整个统计学原理的教学中可以起到主导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教学改革可从几个方面加强对案例教学的研究。首先要针对重要的知识点和综合应用的知识设计专门的案例,使案例教学的范围覆盖这些知识点。建立统计学案例分析辅导材料,案例素材的选取与教材每章的内容相对应。其次,加强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案例教学,减轻学生进行复杂计算的压力,让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案例的分析上,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最后,教师可以选用案例在课堂上讲授,也可以布置给学生作为案例作业,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中统计方法的理解。

(2)加强计算机教学。首先注重统计学教学与统计软件的有机结合。围绕教学大纲,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使学生通过统计软件和相关的练习掌握这些知识点。加强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统计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学生的一个最基本技能。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和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其他预测软件的使用,另一方面要通过案例、课外作业、上机考核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软件处理实际问题。

(3)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是顺利进行统计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教师是统计学教学中最重要和最能动的因素,教师的综合素质与统计学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增加了“统计学”课程的深度与难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篇11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培养目标不清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在培养目标上,表述不清楚,主要以培养教学和科研的理论人才为主,特别是数理统计学,因为数理统计在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之前为数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其培养仍然是数学人才,与当今对统计学的要求相差较远。而从学生的就业角度来看,应为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为主。就从培养目标来看,学校和学生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如何将这几者统一在一起,发挥培养目标的导向性作用,变得非常重要。大部分没有明确要掌握的统计工具、数据来源问题。

数据来源主要分为四大类:问卷调查、网络数据、数据库、试验设计。针对这四大类数据来源,必须有相应的培养目标。如调查数据,就涉及到问卷设计、数据获取、数据自动提取、数据处理;网络数据如何利用爬虫技术?如何从大数据数据库提取数据?

2.课程体系陈旧、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后,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课程设置都不再适合统计学研究生的培养。而且以前的统计学的课程设置本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1)课程涉及的领域不能更好地体现统计的应用性。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适应面非常广的应用型的学科。而目前很多统计学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过分注重理论的研究,比如数理统计学就过分注重数学基础类课程的学习,经济统计学只注重经济问题的一些简单理论分析。导致课程设置的范围狭窄,开设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较少,大多数研究生都被束缚在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上,致使研究生视野不够宽调,科研能力和适应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2)前沿性知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不足。统计学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研究性、前沿性不够,有些课程内容没有反映出统计学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反映统计学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的研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前沿性的知识,很少能够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3)研究生课程创新性不足。统计学研究生层次差距很大,比如数理统计学的研究生很多本科为数学专业,很多统计学的基础课程没有开设,而有些同学本科为统计学专业,致使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大都采取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授课方法,部分课程因为没有较严格的课外文献的阅读要求,致使课堂上的讨论较难深入,考试以论文形式,学生通过率很高,课程结束后学生收获不大。

3.实践环节未得到应该的重视和体现。传统的统计学研究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比较欠缺,不重视诸如统计软件、实习实训、实验课程、产学研合作等,缺乏数据环境。

4.考核制度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考核制度起着筛选、分流、淘汰、激励的作用,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但实际中很难真正落实。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氛围不浓造成的,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为就业奔波,投放在论文上的精力不够,再加上经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统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需要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去研究与实践。

二、统计学硕士生人才培养构建

如何构建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要构建新的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主要有哪些内容?怎样进行构建?必须明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而适应当今社会对统计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必须明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培养目标,从而进行具体构建。

首先需明确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措施,以下主要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内容、思路和方法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

1.培养目标的明确及其导向作用的发挥。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培养以教学和科研的理论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特别是统计学本身就是应用型的学科。研究生人才成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力量,所以应用复合型的人才更多地被社会所需要,所以明确培养目标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第一步,而真正发挥科学的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关键。

2.统计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完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统计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统计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应在思想方法上真正重视统计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真正体现课程建设的创新性,不断加快和完善统计学硕士生课程体系的设计、创新、内容修订和评估体系,以适应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并精选课程内容,编写高质量教材和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检査评估体系,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统计软件应用能力。开始针对统计学研究生的实验课程体系,强化统计学软件如SAS、R、SPSS等编程与实际问题的实现等,强化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从毕业论文、专业实习等方面加强合作,提升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其初步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同时需要强化研究生的统计软件的学习和应用,现今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结构越来越复杂,使得要解决实际问题必须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的使用和编程,否则无法很好地完成处理、分析数据的实际需要。

4.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现在大多数考核仍为考试驱动型,学生只会考试,没有形成有效知识结构,应用实践能力弱。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一类课程应该从大作业、专题报告、程序编写、软件应用、讨论、上机操作、考试等多维度进行知识水平测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样化、多元化的考评范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课前、课中、课后的相互联系,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强化师生互动,把学生从应考能手培养成具有创新意思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科研好手。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学术规范,将其纳人考核范围之内,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加以监督和惩处,以净化研究生的学术环境。要不断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并将其作为考核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项指标。

三、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内容

1.重构统计学硕士课程体系:学位课,基础课,实验课,实践课。学位课注重统计学基础的搭建,基础课拓展学生统计基本方法,实验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课的培养让学生适应数据环境。大数据分析需要的基本知识领域:(1)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云计算、分布式、动态式存储;(2)数据ETL、处理:多源异构、非结构化数据的清洗、转换、综合、优化,文本处理、日志处理、图像、视频处理等,注重数据质量、数据管理等;(3)数据统计分析与挖掘:时序、多源、多元、面板、大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统计、预测、挖掘、开发等;(4)数据可视化i可视化是基本要求,可视化易于接受,直观形象;(5)大数据分析案例:必须引入金融、电信、电商、移动互联、医药、零售、能源等领域的大数据真实案例,丰富认识。

2.合理分配各课程模块的学分和学时,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大部分院校硕士生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强化实践教学及其重要。

3.主动适应大数据,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如大数据平台、计算平台、编程平台、数据平台、可视化平台等。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前沿性知识课程所占比重。

5.合理开设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篇12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学科不同专业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是许多高等院校生物学、农学、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也是生物学等工作者必备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又是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该课程在生物学、农学、林学、医学、食品、环保等专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生物统计学需以生物材料进行研究,但通常所涉及的材料数量较大,很难也没有必要全部参加试验,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试验个体进行试验,以获得相关的数据,实现由样本推断总体的重要功能。因此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紧密联系,主要讲授数据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以及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对统计结果做出科学的推断,从而帮助我们认识研究对象的现象和本质[13]。因此,生物统计学已成为生物科技工作者必备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系统的能力培养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生物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物统计学教材方面。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它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料,选择适合教师和学生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4,15]。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种类较多,各大高校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不同,在教材方面的选择和使用也不一样。尽管如此,目前国内所出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大类完全是传统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和内容,不涉及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这一大类教材包含两小类,一类主要侧重理论教学,过分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讲授,注重公式的推导而忽视了实际应用例题的讲解。这类教材忽略了对大学生统计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有一定的缺陷。另一类是目前各大高校使用较多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该类教材虽然也存在一些必要的公式推导,但更侧重于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清楚介绍每一个统计原理理论后,再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和巩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类教材比较适合现在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使用。但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由于不涉及统计软件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涉及一些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那么即使学生完全掌握了相关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学生在复杂的试验设计及庞大的数据面前可能也会束手无策,即使会计算,在复杂及庞大的数据计算中也可能会算错,因此可能会得出相反的结论。第二大类统计教材完全是统计软件的介绍和使用,如Excel软件、SAS统计软件、SPSS统计软件、DPS统计软件、R统计软件等的介绍和使用。生物科学、技术等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类统计软件发挥了很大的优势,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这类教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它只注重统计过程的运算和统计,没有统计原理的介绍,因此对没有相关统计学知识或统计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或老师来说,即使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计算出相应的结果,但也不知道具体的含义,也不知道怎么分析。因此这类教材不适合大学本科生的教学。另外,这两大类教材要么只注重数理统计方法的讲授,要么只重视统计软件的使用,而忽视了统计学中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是建立在正确的试验设计以及所获数据资料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这是这两大类生物统计学教材共同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目前市场上还未见有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生物统计学教材。笔者认为这类生物统计学教材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工程专业、农学专业、医学专业、食品专业等本科专业较为适合的教材。

2.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方面。①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开课时间上的不一致性。国内许多高等学校生物科学等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把高等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系统获得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积分及常微分方程等基础知识,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而且,通过各个知识点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为熟练的基本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高等数学课程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生物统计学中的许多原理和方法都需要高等数学中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②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上的脱节性。高等数学课程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各高校均认识到它在生物科学本科专业中的重要性。但长期以来,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均作为两名独立的课程开设,一般情况下,高等数学课程由数学专业教师讲授,由于数学专业的教师没有生物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只注重数学知识的推导、讲授。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之间通常存在许多不衔之处,形成了不利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知识的断层。同样,这也是生物统计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用的原因之一。

3.生物统计学教师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方面。常言道,学生需要一滴水,教师至少要有一桶水。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较为渊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渊博的统计学知识,才能很好把握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等。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将生物统计学相关原理、理论、统计分析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很好地进行案例教学。4.考试制度方面。考试制度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既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反映,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考试制度是否合理

,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调动[16]。但是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较为死板,缺乏合理性和灵活性。如在学期期末考试中规定一定数量的题型,当然,这种考试制度对于规范考试是必须的,但是应该根据具体课程而定,而不能一概而论。就生物统计学课程而言,如果规定一定数量的考试题型(比如四种题型),那么教师只能根据考试规定勉为其难考虑四种题型。比如说名词解释、填空、问答、计算这四种题型。很明显,这种考试方式只是较为死板的考试,不能真证体现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本质,不能很好考察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的掌握及运用。

三、生物统计学教学策略

针对目前生物统计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近十年的生物统计学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生物统计学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1.选择合适的教材并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工具,选择适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能提高教学质量。针对目前市场上的不同种类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统计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试验设计与统计原理相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原理相结合的生物统计学教材进行教学较为合适。据笔者过去的教学实践,该课程授课内容不宜过多和过深,授课内容过多学生精力会分散,分不清重点,而过深则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17]。因此应根据学生实际优化教学内容,坚持以试验研究实例为线索,以科学的试验研究方法为主线,理论原理和实际例子相结合,从试验研究的选题和设计、试验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到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最后做出科学的推断等,尽可能把抽象的统计学概念和原理转变为具体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7]。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处理好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关系。高等数学作为生物科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是学习生物统计学的关键。一方面,高等数学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因此生物统计学安排在第二学年开设为宜,这样能避免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课程开设在时间上形成的断层,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另一方面,高等数学和生物统计学不应分别让不同专业的教师讲授,而均应由生物学专业教师讲授,因为生物学专业的教师清楚生物统计学课程的知识体系,在讲授高等数学时,能够根据生物统计学的相关原理和内容,优化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侧重点进行知识的讲授。从而能避免生物统计学与高等数学教学在知识上的脱节性,也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统计学的学习。

3.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注重案例教学。生物统计学教材大多理论性强,内容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照本宣科的传统授课方法,更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十分不利。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8]。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对生物统计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实践。另外,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案例贯穿到教学中,以自身科研实例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以及对统计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4.加强试验设计的教学和实践。试验设计又称为实验设计,它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为理论基础,科学地、经济地设计研究方案的一项技术。一个良好的试验设计,可以用最少的实验次数,得到足够的实验数据,从而能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6]。由于生物统计学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且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内容。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生物统计学原理、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强化学生综合试验设计的锻炼及其应用。提高学生利用统计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物统计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该有渊博的统计学知识及其丰富的科研经历,另一方面,应让学生走出教室,加强实践,使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可以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生物统计学教学的目的。

篇13

一、统计和医保统计的内容方法

1.统计的基本含义

所有的理论知识都要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其在实践中的指导地位对其根本性质有很强的巩固作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所有事物发展的真理,统计也一样,其实际应用是统计学发展的关键内容。

2.医保统计含义内容

统计学的基础和数学息息相关,但是根本上还存在一定差别。数学所研究的内容是一些抽象的数量规律,但统计学所研究的是数量之间的规律;数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的单纯的演绎,统计学最主要的方法是归纳。医保管理工作中的统计对象包含很多内容,主要有普通无社保和参保患者两种。参保患者当中又有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两种参保患者。在具体医保管理工作中可以使用大量观察,统计分组,综合指标和归纳推断等多种统计学方法。

二、根据统计学分析目前医院医保管理的现状

医保改革二十年的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从整体上看,医疗服务领域中竞争和民间力量大肆进入,为其整体供给能力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另外还使其技术装备水平和医务人员素质能力得本文由收集整理到显著提高。再有医院所有制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多层次的竞争对医疗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有促进作用,使得其整体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通过统计学的应用服务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现行的医疗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有效解决,细致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首先,卫生资源整体不足,结构配置不合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中国所占的人口比重是世界的两成以上,但是卫生总费用和世界卫生总费用相比只占百分之二的份额。

其次,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群众医疗负担大。现在我国已经构建了基础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但其覆盖范围小。新农合的医疗制度也没有完全影响到所有的农村人口。另外非公经济的从业人员,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基本都没有医保覆盖。最后就是城市中的下岗、失业和再就业人员也欠缺医疗保障。

再次,社会资金不容易进入到医疗卫生领域,多渠道办医格局不易形成。政府本身不应该也不能完全的掌握所有医疗单位,一定要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吸收和组织,更好的充分的使用社会资源,促进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融合多种资金渠道发挥社会医疗事业。

综上所述,现在医院,特别是民营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下,吸引患者的关键除了是要有先进的医学水平和技术能力,还要具备的就是医疗费用的报销能力。医院医保的报销范围、标准和比例都是影响所有参保患者决定的关键,统计学能凭借自身的职能细致分析这些方面的特点,为患者提供可参考的有效地选择标准。

三、统计学在医保管理中服务群众的具体作用

我国整体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大多数地区存在“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所以医院统计部门要重点分析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决策和医院运营提供有效可参考的数据内容和理论建设。

首先,统计学能够帮助完善医保政策。只有通过实际的数据统计才能进一步引导医院降低看病卖药的费用,可以通过部分病重住院费用单病种结算,药品限价的方法,强化社保基金的有效利用和合理使用。

其次,统计学能够帮助多元化医保模式的引入。有了统计学职能的支持,我们可以效仿国外先进的医保模式,开展保健储蓄,健保双全,保健基金等多元化的医保模式,这些方式的引入能够保证我国医保工作的顺利有效地运行。统计学可以支持我国医保管理工作实施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的费用缴纳和管理。依靠统筹基金保证大病人群的基本医疗,依靠个人账户引导参保人员限制自身的医疗费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完善整体运行。

再有,统计学方法能支持保险和患者理财的顺利实施

虽然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的资金有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商业补充保险保证基本保险之外的医疗费用的之处。要强化引入政府的政策引导,在医院具体运用过程中结合统计学的具体内容和方法,采集并分析社保患者的不同数据和信息,为患者和医院提供更好的理财方法。

篇14

一、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中难教难学的主客观原因。体育统计学课程知识理论抽象、公式较多、方法多样、内容丰富,是普遍认为的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之一。体育专业学生有文有理,水平参差不齐,普遍来说基础较差、数学功底弱、不善于独立思考、理性思维兴趣不高。而担任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多数不是体育统计专业出身,数理统计理论与素养略显不足。

(二)体育统计学课程开设学时短、相关基础课程少。体育统计学课程难度大,内容多,但在目前对体育专业学生学业减负和强化术科的大环境下,体育统计学课程所设学时不长,多数为32学时,有的学校只有24学时甚至设为了选修课。再者,体育统计学要求有一定的数理统计基础,有些学校不在体育专业学生中开设高等数学等相关基础课程。

(三)体育统计学课程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体育统计学的课程特点和应试要求,教师一般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下面听讲。虽然也有多媒体教学和统计软件应用的讲解,但课件应用主要只是替代了粉笔,没有更好地起到互动学习的系统化作用。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实地应用统计软件的充足时间和空间。

(四)体育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科学化。考核方式能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对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和学生获得学习反馈等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体育统计学课程采用的主要考核方法是卷面考试,从实际情况来说这种考核方法过于重视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而体育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单纯的卷面考试不能全面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适当增加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和学分。建议调整体育专业本科生教学大纲,将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至少设定为48学时,最好为64学时、2学分,且安排在高等数学课程后必修。在体育专业研究生中开设体育统计学课程,讲述多元统计部分内容。

(二)合理选择与体育统计学课程配套的统计软件和教学课件。体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建议配套使用社会科学统计程序SPSS软件,适当减少理论讲解,提高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培养,有条件的话到计算机房上机操作统计软件。Office套装软件Excel统计软件,安装更为普遍,其统计处理功能完全能够满足体育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应该安排一定学时进行讲解。应增强教学课件的专业化、系统化、互动化水平,以便更好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根据体育统计学的课程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体育统计学在教学、训练、锻炼和科研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案例丰富体育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从每年的体质测试中、各级运动会中、图书馆体育文献中、官方的统计网站中获得大量的体育统计数据,相关的案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应用水平。

(四)改革体育统计学课程考核模式。传统的考试总分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按一定比例得来。而体育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卷面成绩往往不能全面地把握课程的掌握情况。比如可采用半开半闭的考核形式,基础知识闭卷,应用能力开卷。可增加案例解决设计的小论文考核形式和上机操作统计软件能力测试。总之,体育统计学课程考核完全可以多样化,不过要合理确定各模块测试的权重,以便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体育统计学学习成绩。

三、结语

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体育统计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体育科研和体育实践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体育统计学任课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作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做好统计理论和统计应用的平衡和衔接,注重案例教学法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改革考核方式,努力提高体育统计学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统计水平。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教改课题(2014YB46)。

参考文献:

[1]黄柳倩.体育统计案例教学的效果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3):98-100.

[2]王晓波.体育统计教学改革刍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3(1):6-8.

[3]赵德龙等.谈高校体育统计学的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1(2):158-161.

[4]杜林涛.SPSS视阈下高校体育统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3):90-92.

[5]王新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及教改的设想[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