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1 09:12: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国外语言教育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外国语语言教 学学习型社区 社会价值
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加速本国、本地区、本企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和经济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使自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有一席之地,这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各企业在世纪之交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更是邯郸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研究邯郸市外国语语言教学的情况,总结、分析社会民众参与学习的情况,对于整个邯郸地区而言,可以深层次掌握和洞悉市民在外语学习上的投入和动向,可以探知国民对外开放、对外交流的态度和实况,也可以用于引导和决策学习型社区的构建和开展。本课题旨在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在构建“文化邯郸”、“开放邯郸”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极其深远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一、邯郸市经济发展概况
邯郸市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邯郸的科技和经济实力都有了很大的增长。我国经济发展政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更是为邯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邯郸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同周边省发展经济贸易合作有较大潜力,这些优势也为邯郸的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
21世纪在科技市场、资金市场和产品市场上进行更加激烈竞争。在这种国内外经济发展大潮和激烈竞争中,邯郸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严峻的挑战:1、教育事业发展比较缓慢,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资金和人才不足;2、劳动力文化和科技素质较低;3、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或农业的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4、发展农业的科技基础比较薄弱;5、在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效益方面有明显不足;6、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缓慢,许多产品在国内外竞争能力较差。所有这些,都仍制约着邯郸经济的更快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概述和意义
邯郸市外国语语言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将使政府和个人清晰认识和了解到我市语言教学的现状及水平,找出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符合邯郸市发展规划提供翔实可靠的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在外国语语言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基础上的对策研究,将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提供具体的宣传资料和引导措施,为邯郸的未来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信息咨询。本课题既有外语教学的理论创新,又对邯郸市的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邯郸在制定关于科教兴市的长远规划时,把发展高技术和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抓好有利于尽快创出经济效益和特色产品的应用科技,以尽快增强邯郸的经济实力;发展农业科技,通过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等繁荣农村经济,这是促进邯郸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邯郸人民整体素质的支持。其中市民普遍的外语能力将对邯郸的经济和文化建设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有利于在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宏观引导下,营造一个吸引外资和对外开放的融洽的人文环境,增加国外友人对邯郸地区的认同感,形成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邯郸市外国语语言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不同类型机构举办外国语语言教学情况调研: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私立学校、社区、其他举办外国语语言教学单位。课题组制定和发放了一千份问卷调查表,在分析、评价基础上形成第一部分的研究成果。
(2)邯郸市外国语语言教学影响研究
各类型外国语语言教学机构发挥其功能,促进素质教育氛围、文化社区、文化城乡建设等方面;在推动全民融入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升学习者素质等方面的作用研究。
(3)推进邯郸市外国语语言教学发展的对策
第一,政府、领导思想上要引起重视;第二,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引导;第三,建立一个高效、适应的教学培训体系、框架,应重点考虑突出实用、应用为主的教学培训体系、符合邯郸市实际区域经济中心、区域文化中心建设的需要;第四,建立一个有效节约时间、教学资源,能够进行合理资源调配的教学培训管理体系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师资、设施、工具的潜力。
本课题是一个研究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课题。课题组走访了邯郸市的三所大学,四所重点高中,四所重点初中,四所普通中学,四所小学,四所较大幼儿园,10家较大外语培训机构,及对相关学生发放调查表,走访事业单位员工及企业工人,完成调查项目,完成课题所需数据的搜集和调查工作。
关键词: 英语教师 教学信念 国内外研究
一、研究综述
20世纪 80 年代以后,人们对教学工作复杂性的认识逐渐增强,认知领域的研究进入深层发展阶段,教学研究范式发生由外向内的角度转移,如:对教师个体的研究已经从教师的行动转向教师思维。在研究转向中,“教师信念”是一个颇受关注的主题。对教师信念开始产生关注,是由于课程改革的直接推动。许多国家的课程改革并不仅仅限于改变课程内容或结构的变化等,更希望教师调整观念,教师信念便成为研究重点。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于教师信念和课堂教学行为关系的研究占大部分,但是很难达成一致。Pajares(1992)认为,教师信念的范围涵盖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与生活经验,构成一个互相关联的复杂系统,指引着教师的思考与行为,教师的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行为。Burns(1992)支持教师信念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相一致的说法,认为教师的信念指导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Williams 和 Burden(2000)指出,教师的信念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信念代表了教师潜在的语言观和语言学习观,并充分地影响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Johnson(2006)的抽样调查表明,按照教学理论取向可将教师分成技能型、规则型和功能型三种类型,大多数教师的信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另有一些研究发现,在现实的学校教育脉络中,教师的信念与教学实践并不具有必然的一致性。Johnson (1992)对实习教师信念的研究表明,实习教师的教学实践由于学生实际情况的影响而与他们的教学信念存在较大的差异。Richards(1996)认为,课堂教学的种种客观条件限制了教师对教学手段的选择,这样会导致教师们不能按照他们信奉的理念教学。Breen (2001)对 18 位从事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工作且至少有五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澳大利亚教师进行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研究,发现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影响是交互的:教师信念影响其教学行为,而教师日复一日的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信念的改变。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教师信念的理论研究已涉及教师信念的概念与内涵、教师信念的研究意义、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里,多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不同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实证考察方式,但是对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近几年,先后出现的研究成果有辛涛、申继亮(1999)的“论教师的教育观念”;庞丽娟、叶子(2000)的“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俞国良、辛自强(2000)的“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刘桦(2004)的“论英语教师信念体系”;于兰(2004)的“论建构主义模式下外语教师的信念”及郭晓娜(2008)的“教师教学信念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等。以上这些研究多为借用西方研究成果进行宏观和理论层面的论述,涉及教师信念的内涵与结构、教师信念的来源与影响因素、研究教师信念的意义及对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关系的理论认识;在具体信念方面,这些研究涉及学生观、教师观、学科教学观等方面。
英语教学界有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的研究,尤其是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研究方兴未艾。例如郑新民(2004)的“教师信念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个案研究,阐述了教师信念中潜在的语言观是如何导向教师选择教学途径及如何影响其教学设计和实践的。楼荷英、寮菲(2005)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研究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英语教师之间部分教学信念重叠但各自又有独特之处;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其教学信念大体相关,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存在脱节的现象。吕亮球、余青兰(2009)的“英语教学中的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探究”,在立足调查和访谈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大学教师信念和教学行为不一致的种种表现及内在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胡艳(2007)的“教师信念与其课堂行为之间关系的个案观察研究”,通过深入课堂及课后访谈的形式,试图通过个案来探究教师信念与教师课堂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学生自主性及教师自的缺失等因素仍制约着教师的信念和行为。覃成强的“论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课堂实践间的关系,以及影响教师信念与课堂实践的诸多因素。王红艳、解芳(2009)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念与教学方法个案研究”,通过访谈和课堂实录等手段,对大学英语教师所持有的教学信念及其在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发现,大学英语教师持有的教学信念与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并且教师的教学信念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体系,主要受教师本人的学习经历、教育教学经历及学生行为等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研究内容上看,以上研究主要表现为测评教师信念的结构层面、探讨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将教学信念与英语学科相结合。从研究方法上看,上述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及个案研究。从当前研究的结果看,研究人员对英语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四、可创新之处
有关英语教师教学信念研究的创新之处还可以有很多,比如跳出传统的研究教师教学信念和课堂实践的关系,转而研究教师教学信念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另外,创新之处还在于可以具体到教师的语法教学信念、词汇教学信念、师生关系信念等细分下去。如高强、秦俊红(2010)对大学英语教师语法教学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
教师信念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学和教育学相交叉的话题,而教育的心理学化更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所以更多的相关研究会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Brog,S.Self-perception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grammar.ELT Journal,2001,55(1).
[2]陈冰冰,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环境下教师信念研究(之二).外语电化教学,2008(122):11-15.
从写作课堂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写作是英语学习中薄弱的环节。写作通常只当作是一种练习,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方面,教师认为写作难教,课堂上花费大量的精力而教学效果却不如意;另一方面,学生反映写作难写,虽不断练习,写作能力仍进步不明显。尽管写作已经不是中国英语教学的重心,但是,写作对于中国人学英语来说仍然十分重要。同时国内外学者对二语写作进行过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国外二语写作研究
(一)写作研究概况
国外的写作源自于修辞学,关注所谓的“写作修辞环境”(题目、读者、写作目的)是国外写作教学的传统。笔者认为写作应当源自于人类交际的实际需要。二语写作过程、写作结果、写作环境和写作教学等四个领域是当前国际二语写作研究的重点。也有学者指出,国际二语写作研究存在“失衡”现象,二语写作在外语环境下的实证研究成果不多,且在以英语国家第二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上较为集中。二语写作师资培训,母语写作能力迁移和写作语料研究等将是未来写作研究的主要趋势。对于二语写作在21世纪初的发展情况,Tony SILVA认为,提供多语研究成果支持是主要的研究任务。但是其对二语写作教学研究是否具有借鉴意义并没有提及。由此可知,有关二语写作教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对非英语国家的教师而言,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二)写作理论和实践研究
William H. Roberts认为,教师在写作中应注意语言的存在,将修辞方式转变成写作手段,认为关注语言问题能促进学生学习写作。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体裁教学法,存在教学方法呆板、枯燥,学生难以掌握所有体裁的种类等不足。2000年的过程体裁教学法,所要求的特定的体裁,特定的语篇对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Michael H. Long指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脑子里的模糊概念。我国的EFL写作评估能从“教师反思-启发性-转化-对话”的反馈模式中得启示。Edward P. Bailey认为,从练习写作个人的经历、熟知的人和事等独特的视角出发,有助于学生学习写作。Jean Wyrick坚持写作教学要分阶段和分解写作任务,逐步让学生独立写作。Flavell强调可从“主体知识-任务知识-策略知识”来对学生的写作认知活动进行宏观调控。
二、国内英语写作研究
(一)英语写作特点研究
关注写作理论和实证研究,深化学习主体和语料库的认识,从影响写作的因素、写作评估与测试,以及写作错误等视角进行研究是当前我国英语写作研究的特点。写作研究趋于多元化发展,但仍存在重复研究等问题。母语思维影响,语体意识不强,写作练习频率等情况,是我国学生英语写作的不足之处。
(二)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研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初明认为可以通过“写长法”来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语言的内在化。清华大学的杨永林倡导“体验英语写作”,后将其发展为“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写作教学新模式,认为可以实现学生从痛苦写作到学术写作的跨越。有学者从安德森的ACT模式和哈默的ESA语言教学理论视角探讨写作流利性和其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学者从模因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模因式二语写作法。但总体而言,关于我国英语写作的研究总体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强,缺乏系统、全面地论述,研究视角单一,缺乏从语言输出、整体语言观、学生需求等视角进行论述。
外语教学法 教学特点 交际能力
一、对我国外语教学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
自从世界上出现外语教学以来,人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外语学习的目的有不同的认识。这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认识过程。人们的认识水平一方面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受制于与外语教学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人们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真正的交际场合中进行有实际内容、有实际意义的交际。外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这种交际能力。我国外语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外语教育从产生那天起便借用了国外外语教学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曾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教学法。
1.翻译法
翻译法,也有称它为语法翻译法,它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与所学外语经常并用。1862年成立同文馆一直到解放初期,我国的外语教学基本上采用的是翻译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2.直接法
《韦氏英语大辞典》这样解释:“直接法是教授外语,首先是现代外语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的会话、交谈和阅读来教外语,而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这一定义勾划出直接法有别于语法翻译法的基本特征:直接用外语讲练外语,不用翻译,也不作语法分析。19世纪下半叶,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不通也就成为最大的障碍。这种社会需求,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外语应当大普及,不仅学校应普遍开设外语,而且应开办短期见效的各种现代外语训练班。其次,外语教学中,口语应成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原有的翻译法在这种新的社会需求面前显得完全无能为力,于是直接法应运而生了。
3.听说法
听说法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问题的。听说法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能自动化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即把听到的外语能用口头表达出来。听说法的产生在外语教学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促进了外语教学法的发展。
4.交际法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进行教学已成为国外语言教学颇受青睐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就是交际教学法。交际法的根本点是,它所采取的一套方法能促使语言学习者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进行语言活动,这些活动是有目的性有交际意义的,是将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进行交际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技能,还要教他们将这些语言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外语交际中去。教学要为用语言进行有效实践创造条件,要把学习手段与其最终目的——即为交际的目的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师认识到,外语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习得过程,学生在交际中不断地掌握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以及异邦文化的特点。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外语教学法的特点与成就
1.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的原始方法
翻译法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是外语教学发展的必然。它培养了大批符合当时社会需要掌握阅读外语能力的人材。随着科学的进步,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翻译法吸取了其他教学法的一些优点,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在以阅读为主的情况下,兼顾听说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学形式也变得多样,方法较为灵活,活跃了课堂教学。
2.直接法的基本原理是“幼儿学语”论
从语言文字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是先有口语而后有文字的。文字符号只是在语言产生很久以后才产生的。口头语言是第一性的,根本的,而书面文字则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直接法便是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来设计外语教学过程和基本教学方法。直接法比较适合于以纯实用为目的的外语训练班。外语专业的初级基础阶段,特别是入门阶段也比较有效。直接法在外语教学法史上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语法翻译法是教学史上的一大进步,并成为以后教学法现代改革派的发端。
3.听说法的理论基础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语言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同一语言的口语与该种语言的传统语法有些地方是不一致的。在他们看来口语是活的语言,学习语言主要是学习口语。心理学家根据观察、分析动物和人的心理结果,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刺激和反应。在进一步的研究基础上,得出语言教学即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和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过程的理论。
在教学中听说法分五步完成,即认知、模仿、重复、变换和选择。第一步,教师发出语言信号,同时借助实物、图片、手势、情景等说明信号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步,当学生理解了新的语言材料后,教师批复示范,学生跟着模仿,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再模仿。第三步,让学生不断重复所学的语言材料,直到能背诵为止。第四步,作变换句子结构练习,选择某些词汇、成语和句型,用来描述特定的场面、情景或某一事件,以培养学生能运用学过的语言材料进行交际实践的能力。
听说法无论是在外语教学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对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将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用于外语教学中,使外语教学法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因此,听说法在外语教学法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交际法旨在发展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以别于那种纯粹的“语言”能力
语言学家们发现,人类语言不仅在构词造句方面有规则可循,在语言交际中,也有很多规则需要遵守,这些规则都是人类在一个特定的文化、社会环境中习得的。在用交际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课堂教学活动应是任务型的。要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语言作为媒体以实现交际目的,完成交际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完全正确。在选择和设计课堂交际活动时要让参与交际的双方存在信息沟。也就是说双方都不知道各自所拥有的信息,以使交际活动更接近于真实。
一、国内相关研究
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问题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也是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关键问题。当前,国内关于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多,现有的研究多数是对高等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的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对地方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而笔者适当地扩大了文献收集的范围。从笔者整理的资料来看,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成本分担研究
罗海燕在《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中的政府责任问题研究》指出:政府承担重要责任才能确保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健康发展。文章指出政府在研究生教育成本中要承担财政分担责任、政策支持责任和行政责任。
周翼翔在《研究生教育实施成本补偿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研究》中采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鉴美日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的经验,提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本补偿的政策建议。
孟东军在《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与学费政策研究》中指出: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成本分担方法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的必然途径。文章明确了政府、学校、个人和社会这四大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主体,构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模式。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从实施成本分担的益处出发,在明确成本分担的责任主体后,探讨了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的机制模式。在我国当前国情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实施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是确保质量、保障规模的必然要求。
(二)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体制机制的研究
徐珊■、汪玲在《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机制的若干思考》中建议国家要适时成立研究生教育拨款委员会,促使教育经费分配更加透明高效;加大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经费保障;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等。
万明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研究》中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历程和现实基础,在对研究生教育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多主体的研究生教育筹资机制和全方位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制的具体措施,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提供了理论指导。
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如何实现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多渠道化进行了探讨。研究生教育有别于全日制本科教育,其经费来源、经费筹措方式、经费保障机制需要不断深入研究。
(三)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彭莉君在《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中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进行了研究,为更好地配置研究生教育资源,解决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柯佑祥■彭安臣在《研究生教育投资体制与经费筹措政策研究》中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现行的投资体制仍没有脱离计划经济运行模式的樊篱,存在管理单一■教育不公■投资主体间权责含混等问题。文中指出要认清形势,立足国情,建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研究生教育投资体制。
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从不同的侧面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及经费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归纳起来就是:研究生教育资源短缺;研究生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效率不高;研究生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管理上的问题。对于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问题,学者们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关于经费筹措的国际比较研究
温静在《美国联邦政府研究生资助政策研究》中从资助规模■资助形式■资助渠道■资助集成化管理等方面探讨了美国研究生资助政策的实施现状与基本经验,从国家资助政策层面丰富了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的途径与方法。
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借鉴西方经验来研究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的学者不多,当前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的国际比较研究较少,所涉及的范围不广,需要有更多的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五)关于我国高校办学经费筹措相关问题的研究
1.关于政府拨款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政府拨款比例及政府拨款政策的研究。王冲在《经济增长要素中的高等教育投资》中提出要完善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和适度超前发展的方针。胡卓如在《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集中研究》中提出应转变拨款模式,要积极探索以直接拨款为主、间接拨款和效益拨款为辅的混合型拨款机制,特别是科研拨款应采用竞争拨款为主的模式。
2.关于银行贷款的研究。王冲、李定清在研究中表明高校向银行贷款存在一定的风险。王冲在《经济增长要素中的高等教育投资》一文中指出政府对银行和高校的软约束以及银行对高校的软约束会导致银行与高校各自在追求产出最大化的过程中出现“无限贷款”。李定清在《高等学校负债筹资财务风险探析》中指出我国国家政策不完善、银行的利率也不稳定等因素导致高校在向银行贷款时往往会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如果高校无法按期偿还贷款,那么银行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3.关于社会捐赠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分析高校获得社会捐赠的影响因素和建立有效的高校社会捐赠策略机制。罗公利在《社会捐赠与高教成本分担》中指出政府的重视程度、完善的捐赠制度以及捐赠者对制度的认可程度对捐赠者是否愿意捐赠有着巨大的影响。夏子坚在《中国现行社会捐赠机制的制度困境》中指出:捐赠程序的烦琐和对捐赠物是否被有效利用的怀疑导致捐赠者在捐赠活动前踌躇不前。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许多学者对我国高校办学经费进行了研究,为我国高等院校经费筹措问题提供了不少理论及政策支持。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的研究离不开高校经费筹措的理论和指导,其筹措渠道、筹措方式、决策流程等对研究生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对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及筹资方式问题的研究比我国要早一些,他们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相对宽泛,笔者主要概括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
1960年,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Shultz)。理论认为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个人能够从教育中受得益处,社会也能够从教育中获益,二者都必须对高等教育的成本承担一定的责任。
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Freedman)建议高校进行学费制度改革,由高校、学生个人及家庭来承担相应的教育费用。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Johnston)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在1986年的专著《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中,约翰斯通正式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理论指出所有受益方都应当承担高等教育的成本,高等教育的成本应当由政府、家长、学生和社会捐赠者来共同分担。在2002年出版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财政与政治》中,约翰斯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成本不能再完全由政府或纳税人承担,学生和家长也要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学生和家长要通过交学费和使用费来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
【关键词】理工科;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符合我国改革的大方向,已成为各大高校和社会的热点关注问题。理工科大学生是创业教育所服务对象的一部分,而他们的创业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在创业中主要是以“技术创业”为主,其不仅要掌握本专业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和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1 国外研究现状
1.1 管理
1.1.1 专业的组织机构
国外多所高校都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学生的创业教育,例如斯坦福大学的工学院科技创业计划组织(STVP),配有专职人员对创业教育资源进行统一的配置。[1]这样有助于跨学科整合教育资源,组织开展体系化的理工科创业教育。
1.1.2 创业服务的开放性与网络化
将施教者、受教者、管理者、资助者、服务者、学校、社会、政府等各种校内外相关资源全方位高度整合,提供一站式理工创业咨询服务平台。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共享创业教育资源,搭建高效、便捷、准确的信息交流桥梁,为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人员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2]
1.2 教学
1.2.1 体系完备的课程设计
将专业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学科之间融会贯通的能力。从创业知识普及、专业创业教育、创业研发教育等方面,系统地设计课程。
1.2.2 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一方面,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研究问题,实行开放互动式的教学和研究方式。另一方面,理工科的创业教育不仅包含课堂教学,还以特色课程、研讨会、创业项目、企业培训等多种方式为依托,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满足不同需求。
1.2.3 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符合学生认知,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以及不同的知识掌握能力,从浅到深,循序渐进。从基础性实验教学、创意性实验教学、社会性实践教学、合作性实践教学四大方面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1.2.4 多层次化的教育模式
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想初步了解创业常识的学生、想系统学习创业知识的学生、想加入创业研究的学生等等,多种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创业教育活动。例如美国多所高校有五种不同层次的理工科创业教育模式,将理工科大学生创业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研发教育全面开展。[3]
1.2.5 借助校友力量联合教学
国外高校注重增强在校大学生与企业和企业家和优秀校友之间的的互动,如创建专门的组织,定期举行见面会、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学生和企业家之间的交流,分享创业创新成功经验,创造大学生创业机会,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等等。
1.2.6 “产学研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模式
国外高校十分重视实践应用和基础科研之间的相互转换,提倡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教育要结合个人能力、专业特长以及相处的社会环境,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规划整个教育模式。
1.3 保障
1.3.1 政策扶持
国外高校为师生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如允许学生以创业实践的形式修学分;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实行弹性学制;允许教师和研究人员在校外创业或在企业兼职;科技成果所形成的利益实行学校、学院、课题组“三三”分配制等等。
1.3.2 科研支撑
国外高校十分重视理工科教学与科研的基础性工作和学术研究,并致力于教学与科研的创新。理工科的创业是一个对知识与技术的转化过程,有力的科研才能推动理工科创业教育的良性开展。
1.3.3 资金来源
斯坦福大学利用校友的捐助,为本校创业教育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另外,各大高校还设有专门的创业基金和激励机制,为处于不同创业阶段的学生和老师提供资金支持。
1.3.4 师资保障
国外高校的理工科创业教育,设有多名专职教师负责,同时配备有相当数目的助教及全职教员。这些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系统的创业教育知识,而且有一定的创业或管理经验,并可以利用自己的企业资源为学生带来实践机会。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政策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包括创业教育、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2.2 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的专门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通过创业竞赛、模拟实践、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2.3 机构
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级组织架构,在校级层面成立校创新创业管理中心,在院级和专业层面成立若干学科或专业特色的创新实践基地,在学生层面组织学生成立各种创新创业实践协会。
2.4 人员
设立专门的教学人员,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并聘请成功创业者、杰出校友、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创业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推进创业指导教师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2.5 场地
学校开辟专门场地用于学生创业实践活动;建设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实习基地。向学生全面开放各种实验室和设备、仪器等等。
2.6 经费
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引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杰出校友等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2.7 服务
各大高校致力于简化各项创业手续,搭建网络服务平台,为学生、教师、企业等多方提供项目对接、政策解读、信息流通、在线咨询等多种服务。
3 我校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具有浓厚财经特色的多科性综合大学,理工科学科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比较典型的包括机械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目前我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开展良好,但专门针对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创业教育还处于几乎空白的阶段。
3.1 管理
3.1.1 缺乏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
理工科的创业具有其特殊性,是一个将知识与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有机过程,所以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教育更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来跨学科管理、整合全校的教学、师资、实践、保障资源。
3.1.2 缺乏相关的学生管理团体――社团
我校现有学生创业团体有许多,从正规校级社团到自发创业小组都已存在已久,但针对理工科学生的创业互助团体还没有。因此需要一个理工科学生的创业团体,来吸引志同道合的学生一起创业,互通消息与资源,实行自我管理。
3.2 教学
3.2.1 缺乏良好的创业意识
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投入了相当大一部分精力在参加科技竞赛中,而很少有学生有意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另外,创业知识零散、实践时间断层、社会家庭不认同、创业风险大、老师不重视等,也是影响理工科学生培养创业意识的重要因素。
3.2.2 缺乏专业的创业课程
我校理工科学生的创业创业课程没有形成常规,大多以选修课、创业竞赛的形式存在,很少针对工程类大学生专门开设此门课程。而且创业教育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内容也很随意,没有与理工科学生的专业教育相结合。
3.2.3 缺乏系统的培养方案
理工科学生的技术创业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具有技术更新周期短、要求高的特点,需要多人在团队中进行良好的分工合作来完成技术从研发到生产和走向市场的转化过程中不同的工作,因而特别强调创业者团队管理和协作能力。因此,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教育需要将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高度融合,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
3.2.4 缺乏全面的实践机会
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但学校能提供此类实践性学习的机会、实践的场地、实践的资金有限,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也就有限。有些创业竞赛虽然也面向理工科学生开放,但“先天不足”的创业基本功使得理工科学生很少能从创业竞赛中获得自信与认可。
3.2.5 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
学校虽然开设了部分创业教育的课程,但课程的考评机制也不完善,多数局限于写企划书、考试、创业竞赛等等,而缺乏对于理工科学生技术创业能力的测试,因而不能培养学生能解决创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无法科学的检测现有的创业教育效果。
3.2.6 缺乏深入的教育研究
目前,我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急需上升至理论学科层面,因此需要相关的教职人员投入到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中来。根据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统计,篇名包含“创业教育”,作者单位为“重庆工商大学”的文章一共22篇,近三年成逐年递减趋势。而涉及理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
3.2.7 缺乏精品的示范项目
一个好的创业示范项目不仅能极大吸引教师和学生的兴趣,起到良好的示范宣传作用,也能为以后的创业教育工作提供直观的参考数据和宝贵的实践经验。而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更是需要精品示范项目来带动整个创业教育团队的积极性,从实践的过程中积累技术创业的经验。
3.3 保障
3.3.1 资金
我校理工科大学生创业面临资金来源渠道窄、资金额度小、缺乏实践基地、创业条件受限制等因素的制约。有了资金的保障,才有将创业教育成果转化为实践的基础。
3.3.2 师资
目前,我校尚没有针对理工科学生创业教育的专业师资团队,工程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缺少优质的师资,要么是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实际创业经验缺乏或创业研究背景单薄,要么就是缺少有着良好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的课程参与。
4 结语
真正的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应该是一种以专业教育为基础,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创业技能与开拓创新精神的综合培养,使之能够适应新时代全球化的趋势、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使之能够将创业作为以后职业的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安宁,王宏起.理工科大学创业教育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68-72.
[2]刘丽君,李斌,郑焱,霍灵瑜.美国一流大学理工创业教育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5):50-51.
[3]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4.
[4]高婷,高坡.理工科研究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87-89.
[5]邓蕊,赵泽铭.欧洲高校创业教育对中国高校的启迪[J].价值教育,2014,10:245-246.
[6]徐小洲,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12-18.
[7]重庆工商大学网页:http://[OL].
关键词: 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对比研究
1 国内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现代护理教育在我国的建立和传播已有近百年历史。近年来 ,我国护理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护理服务水平方面有了空前发展 ,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必须承认 ,我国护理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我国实行的是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连续统一的教育体系,并已形成了由中专、大专、本科到研究生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但是,我国护理教育仍以中专、大专教育为主,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仅占一小部分。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我国现有900多所中专护(卫)校,500多所本科(大专)院校开设护理专业,有超过6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护理硕士点,20多所开设了护理博士点[1]。同时,我国还拥有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护士在职教育、护士继续教育、护士成人教育系统,这些教育形式对提高在职护士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截止2010年,我国注册护士已超过200万人,其中中专学历占46.0%,大专学历占42.5%,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不足10%。如表1所示。
2 欧美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美国护理教育经过100多年 (1893~至今 )的不断发展 ,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护理教育体系。195 2年 ,美国护理联盟成立了正式的护理教育评估机构 ,标志着美国护理教育走向制度化和系统化。美国护理教育主要分为2年制护理学院学位、3年制护校毕业证书、4年制护理学士学位、2年制护理硕士学位、2年制护理博士学位,这些为从事护理的学生提供了从低到高的阶梯型教育。近年来还发展了另一类机动灵活的培养模式,如分轨式(Separate Track Model)、校外学历模式(External Degree Model)等,以满足市场对护理劳动力发展的需要和为在职护士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美国护理学院学会调查数据显示[3]:2010年全美注册护士超过310万人,其中大专护士占36.1%,本科护士36.8%,硕士博士学位护士占13.2%,总计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占总数的86.1% 以上。其护士队伍有如此高的教育准备水平得益于灵活的教育体制、多样的培养模式和已具规模的高等护理教育资源。在英国,高等护理教育则是实施专科化培养制度,护士由高中毕业后经考试入学,学制分3年、4年两种,前者为大专学位,后者则获学士学位。执业护士中,大部分拥有学士学位,还有很多护士攻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4]。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护理教育均以大学本科教育为主体,并设有相关数量院校开设护理学硕士、博士教育。如表2所示。
3 国内外护理教育发展情况对比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护理教育和护理服务的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全球性的护士短缺和护士流失是各个国家正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卫生保健等领域培养出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道德修养的护士,已成为护理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借鉴国外护理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一方面可以为我国护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护理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我国培养出来的国际化护理人才向国外输出,变巨大的人口压力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护理教育的发展,与各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妇女地位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总体来说,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诸如,护理人员数量偏低;每千人口平均护士(师)数偏低;护理教育层次偏低;护理管理缺乏足够的科学性;护理科研有待于加强;整体护理还没有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普及等等。如表3、4所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护理教育事业也将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
[1] 尤黎明,罗志民,万丽红,等. 中国护理教育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 中华护理教育,2010,7(4):147-15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3]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 Nursing Fact Sheet[EB/OL]. [2011-04-12].edu/media-relations/fact-sheets/nursing-fact-sheet.
[4] 沈立珍,凡芸. 现代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8,3(2):63-66.
[5] Thobaben M,,Roberts DA,Badir A,Wang H, et al.Exploring nursing educ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apan and Turkey. Contemporary Nurse . 2005
关键词:“晴盲共游” 通用设计 交互娱乐产品
一、何谓“晴盲共游”
1、“晴盲共游”的概念
“晴盲共游”在我们听来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词。何谓“晴”?何谓“晴盲共游”?这是一个日本引进的概念,所谓“晴”是相对于“盲”而言,指有正常视力的人,所以很明显“盲”也即视力有障碍的人士;而“晴盲共游”是指视力正常者与视障者一起进行交互娱乐游玩活动。
2、“晴盲共游”与通用设计
“晴盲共游”是通用设计理念下的一个研究分支,通用设计强调设计为所有人共用的设计理念。根据联合国统计,目前残疾人占全球人口的10%左右,很多国家也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也就是说65岁以上人口占国家人口总数的14%,因此通用设计的发展和推广充分体现了设计的社会和人文关怀,顺应社会老龄化问题、尊重弱势群体差异问题,是设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晴盲共游”主要针对视障者展开,视障者在日常生活、社交、工作和学习方面除遭遇视觉屏障之外,其他方面与常人并无太大差异,视障群体对于生命的追求期待和健常人是一样的,甚至有些重度视障者在听觉、记忆、逻辑思考等方面秀出于常人所能者不乏其例。“晴盲共游”正是基于对这些视障群体的关怀,以产品共用、娱乐共游的实现来消除视障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心理障碍及交流障碍,对视障者的关怀不仅仅是体现在给他们提供特殊使用的娱乐产品,而是融入“共玩通用”的理念,让他们和正常人能够毫无差别的一起娱乐,感受到平等和自尊,推进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性关怀,通过设计传达人文社会、和谐社会的理念。
二、国外晴盲共游产品的发展与现状
1、日本对共游玩具的发展和贡献
追溯“晴盲共游”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要从日本说起。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首次提出“晴盲共游玩具”的概念。1980年日本汤玛仕公司成立了“障碍HT玩具研究室”,研究宗旨是不要花费额外的成本,直接对一般小朋友的玩具进行改进,让有障碍的小朋友也能玩,这就是“共游玩具,’概念产生的开端。1990年,日本玩具协会成立了“共游玩具推广部”,制定“共游玩具”的标识,玩具包装上标有导盲犬图案(拉布拉多)就是视觉有障碍的小朋友也能一起玩的玩具,并且在1992年由英国、美国、瑞典等1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玩具产业会议(ICTl)上受到认可,并在这些国家开始推动“晴盲共游”概念。
玩具是激发儿童想象力和协助幼儿智能认知发展的工具,透过各种游戏、借助各种玩具传达给幼儿某种意义,儿童借此表达个体的想象并且融人社会互动情绪。最初在提供共游玩具的选择上一般利用在产品或包装上加贴纸或者加印盲文、标记的方式,这种做法简便、节省成本。而随后随着设计发展的深入,共游玩具在提供听觉、触觉、以及给视弱者提供辨别光影、通过材质质感不同来获得参与的玩具渐渐增多。在日本,现有厂家在开发共游玩具上侧重通过解说的游玩方式来引导视障儿童学习如何操作、玩耍及增进学习效果。有一点必须公认的是,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都应该建立在所有儿童都可以玩、都喜欢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局限在特定群体范围内的使用和游玩,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共游,无论对于企业还是玩具本身才能够持续发展下去。
2、日本共游玩具现状
日本玩具协会2011年调查显示,日本玩具的销售2011年增长103.5%,也就是说玩具的开发空间和潜力是非常巨大的。玩具协会的共游玩具推进部也于2011年新出版了共游玩具汇总手册,这里共游的包括视力、听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的儿童。共游玩具从形的触觉分辨、声的强弱识别、光的识别、震动提示等方面来进行开发和设计;在电池安装、标识凸起、色彩区别、动态提示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规范。比如对凸点尺寸的规范要求是凸点必须在直径1.5-2.0mm的范围之内,凸起高在0.5-0.8mm范围之内;对电池安装的规范要求边缘2mm间距,高度在0.5-0.8mm范围之内。
这些标准规范一方面是在调研的结果之上为共游儿童提供了一个最便捷识别和进行游戏的产品要求规范,另一方面为践行开发共游玩具的企业提供了一个通用生产的标准。
在形的触觉分辨上,采用将具象的形态或是凸点提示的方法,孩子用触摸的方式感知并参与到游戏中,采用声音提示的共游玩具通过发声的引导提示儿童展开游戏。
应该说日本人对于人性关怀的关注、国家玩具工业、设计业的发达程度等等综合因素导致了日本不仅是共游玩具滋生的摇篮也是共游产品发展的沃土。
3、欧美晴盲共游产品的发展与现状
应该说欧美在共游产品的推广上没有像日本这样有专门的标识、专门的部门等作为,但是欧美国家对于残障弱势群体的关怀、在通用设计展开和推广上也是不遗余力,他们在共有玩具的开发和发展体现在玩具开发的日常工作中。美国盲人基金会为视障或者视弱的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玩具种类,在建筑玩具、手工画作玩具、玩偶、魔方、教具、音乐玩具、车类玩具、户外玩具等10多个种类的玩具的开发上都特别考虑到盲童的特殊需求。(图片摘自美国盲人基金会网站http:/Section.asp?SectionlD=82)。
“舒适键盘”的益智类玩具鼓励儿童掌握基本的键盘操作技巧,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展开发展训练,同时它也为特殊需求的儿童配备了学习指南手册,鼓励这些儿童展开必要的日常生存技能的训练。
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高新技术、与网络游戏相关的主题玩具在欧美玩具份额中不断地占领着新的市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国家公益组织、玩具生产企业还是设计业界对于通用设计的追求、对于晴盲共游产品的关注和开发从来没有停止过。
三、国内晴盲共游产品开发的现状与意义
1、国内“晴盲共游”产品开发现状与意义
从玩具业发展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生产国和出口国,玩具行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75%以上的玩具产品出自中国。从市场来说,我国玩具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全国14岁以下人口约3亿多,构成了庞大的玩具消费群体。据专家预测,我国玩具市场今后将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因此“晴盲共游”产品在中国发扬光大看起来是非常合适的沃土。然而,有关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绝大多数玩具企业缺少技术创新和改造能力,缺少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附加值较低的产业价值链末端。中国民族品牌玩具产品寥寥无几,每年几百亿元巨大的消费市场,国产玩具的占有率却仅为16%。从上述资料不难看出,不要说“晴盲共游”产品的开发,就算是普通玩具的开发我国也还没有达到一个自主自立的程度。
中国近几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不断跻身于国际前列,设计也是如此,优秀的设计人才辈出,在通用设计理念上的发展和贯彻也是逐步和国际接轨。“晴盲共游”产品的开发不仅仅止于弥补国内市场视障群体娱乐产品的空白,更倡导富有人性关怀的设计理念,提升我国产品创意的设计追求,导正设计伦理观念,营造“高科技·高情感”的和谐社会。
2、“晴盲共游”交互娱乐产品开发的尝试与评价
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陈晓蕙教授将“晴盲共游”的概念第一次引入中国,由她牵头的“晴盲共游”产品开发课题小组和浙江省盲人学校携手合作,展开一系列“晴盲共游”产品的开发和试验,例如:
(1)王琦、李本献在“晴盲共游”飞镖的设计上,期望通过听觉通道在游戏者之间设立一个公平的起点,首先展开晴盲群体声音方位识别能力实验,通过实验测试获知晴盲这两个不同群体在相同距离内对于同平面发声源上、下、左、右、中的辨别能力以及两者区别,继而展开实验。最终获得实验模型的初步评价结果:
(1)盲群体相比于晴群体的听觉灵敏度较高,声音方位辨别能力较强;
(2)在晴群体视力正常发挥情况下,测试的结果为投中率70%,若晴群体蒙上眼睛则投中率降为20%;盲群体的投中率为50%;
(3)盲群体投镖基本采取平扔或上甩的方式,所以握镖方式需要一个明确的指引便于抛物线投掷方式;
(2)由陈龙、姚正茂、方超展开的“晴盲共游”纸牌设计,期望通过实验堆晴盲群体触知觉识别能力进行评价,首先对晴盲群体在用触觉感知牌面信息时,多大尺度的纸牌尺寸最合适展开测试;继而对各类信息显示方式的识别难易程度展开测试;最后针对晴盲群体对于具象、抽象图案的感知能力进行测试。最终获得实验模型的初步评价结果:
真实的体验。盲群体并不知道所触摸的图形代表的具象物体代表什么含义,触摸和尝过水果的经验与图形之间的联系甚微,需要老师或者旁人的教导之后才知道。
图形尺寸要相对大。便于触摸感知。
生活中可以被感知的具象物如水果,桌子,汽车等;抽象图案可以是几何形体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星形等;
(3)还有比如王家琪、朱雪飞等设计的盲人象棋,通过与会下盲人象棋的学生交谈,得到一些问题,比如:记忆在整个下棋过程中重要性、触摸的重要性、对汉字、形态的三维的认知能力等。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改良设计,比如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棋子,对于晴者来说可以通过材质视觉区别区分棋子,盲者可以通过触摸材质的区别加以区分;通过将棋盘划分区域让盲者识别边界等。虽然这样的设计模型在经过实验测试后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也为完菩和改良盲人象棋迈进了一大步。
此外,课题小组还对盲童绘画的参与和观赏方面展开研究,期望能够举行—次“触摸的画展”,一种特殊的材料能够将“触”的痕迹保存下来,这样无论是“晴”是“盲”,一方面可以进行触摸式的绘画,另外—方面可以进行触摸式的参观。
关键词: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国内外研究现状;趋势分析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是一门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商务应用”为核心的,跨计算机、管理、贸易、信息、物流、法律等众多学科的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因此,在专业建设中,不能简单的将商务与技术方面的课程堆砌罗列在一起,尤其在高职人才培养方面,更是要注重学生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不能理论至上,而是要打破学科界限,突出实践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电商专业实践能力。尤其是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岗位,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更好的结合与协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1 国内研究现状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齐向明提出电子商务专业“五三一”实践教学模式:五个实践教学环节、三个实践教学层次,一个实践教学宗旨(理论与技能相长),通过五三一动态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质量。
南京邮电大学徐润森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开发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同时,设计相应的学习问题(任务)、情景创设、学习资源(相关实例和信息资源)、认知工具、自主建构等,使学生投入到真实情境中,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亲身经历知识发生过程,让他们通过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成都信息学院熊小元提出了CDIO电子商务创新式实践教学模式,将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nplement实施、operate运作这种国际知名工程教育模式运用到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中来,形成“观摩认知、实验体验、课题参与、社会实践 ”四位一体的电子商务实践体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按目标有序安排电子商务的实践认知环节、课程实践环节、应用实践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 ,使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及定位目标从认知开始 ,在一系列的实践体验、课题参与、社会实践环节后 ,更加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和职业取向 ,培养贯穿学生大学阶段全过程的实践培养体验过程。
盐城工学院原娟娟经过多年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践研究,提出了由课内到课外,由模拟到创新,由基础到内核,由共性到个性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教学模拟类实验主要是通过实务模拟的形式将抽象的、形式化的理论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形象化的感性认知,为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可视化和可操作的知识内化途径。电子商务实践与创新平台则以自由开放的课外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的创业与创新意识,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知识专长和个性潜力的基础上,使其科学研究与创新精神以及身心发展均逐步趋于完备。
2 国外研究现状
2.1 美国
美国多所大学较早就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和相关电子商务研究所,如澳斯坦汀得克萨斯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坦普商学院等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情况看:美国的计算机学院和商学院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占绝大多数。
对于专业实践教学来说,美国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大多数具备经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等丰富的专业北京,同时美国高校经常聘请一些电子商务研究机构、公司的知名人士到学校来兼职从事教学工作,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很强的事务处理能力。
在实践教学手段上,美国高校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作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他们还重视实验室的建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很先进,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美国高校尤其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通过自建或与电子商务企业联建等方式建立电子商务专业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电子商务的实际活动,体会电子商务的运营情况,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2.2 欧洲
欧洲电子商务教育起步也相对较早,各大著名院校都开设了电子商务研究课题,联合计算机方面和管理类师资力量共同主办课程。
欧洲很多高校更多研究的是如何更加高效的研究电子商务管理和运营的新模式,所以大多数学院将电子商务专业开设在了管理学院,同时与一般专业相比电子商务学时较短,主要集中在一年到两年之间,剩余时间则是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走出课程,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去感知社会对于电子商务的运用。
3 山东省研究现状
山东省有多所高职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等为首,通过各种调研、校企合作等渠道研究与探索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式,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形成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却停留在自身阶段,尤其是山东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较南方学院差距很大,电商专业毕业生在动手能力、创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明显落后。
关键词:全球化;国家外语能力;语言教育政策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科技厅项目“创新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国家外语能力提升路径研究”(154576299)终结成果;2015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项目“高校就业市场壁垒及其对策的中美比较研究(JRS-2015-1049)”终结成果;2016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河北省高校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研究”(201602050201)阶段成果;2016年度河北省文化厅项目“‘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我省国际化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阶段成果。
1 引言
我国现在每年正在学习外语的人口,保守估计在3亿人左右,其中我国2亿多中小学生和200多万大学生,几乎全部都在学习外语。很多从幼儿园就开始教授英语,升入大学学生大多已有至少十年的学习经历,学习时间之长全世界少见,然而中国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却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社会和国民发展的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和熟悉国际事务运作规则、能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跨文化沟通和交际能力强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更是少得可怜。这种现状与全球化背景下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的目标相去甚远。单就我们擅长的应试来说,在雅思(IELTS)的成绩排名中,中国内地考生平均成绩也长期远低于南非、德国等英语教育领先国家,甚至低于越南等国家。诸多问题使得英语成为一个被口诛笔伐甚多的领域,致使我国外语教育政策长期饱受诟病,社会各界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严酷的现实要求尽快制定科学的国家外语战略,提升我国国家外语能力。
2 美国国家外语能力构建模式分析
国家外语能力是指一个国家运用外语应对各种外语事件和研究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能力。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影响到一国的整体国家外语能力。
(一)影响美国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因素
影响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及评估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政治因素。比如一战带来的排外主义对美国外语教育打击巨大。德语和法语本来是当时相对比较受欢迎的外语。1915年,选修德语的中学生达到学生总数的24.4%,1922年则下降到了0.6%。(2)经济因素。 联邦政府按照1968年双语教育法的计划开始实施投资,逐年增加。1974年,国会拨款从1.35亿美元增加至1976年的1.4亿美元,1983年度跃至4亿美元。(3)文化因素。在美国,央格鲁-撒克逊清教徒文化对美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各种族文化在其中也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这一点也体现在对于印第安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不断更迭上。(4)安全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促发了美国社会对于外语的认识,美国需要派大批军事人员到世界各地工作,1942年启动了“军方特别训练计划”,1943年全美55所大学开始着手开展语言培训,满足了当时战争的需要。
(二)美国国家外语能力发展模式的嬗变
1. 殖民地时期到19世纪末:这一阶段的美国语言教育政策迎来了肇始之机:从宏观语言教育发展来看,教育规律有效地推动英语立国政策的出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影响着美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实行;最后从语言规划的角度来看,新生的合众政府开始重视语言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进一步巩固了英语的优势语言地位。2. 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是美国历史上一个躁动不安的年代,历经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形成以英语为主、多语言并举的语言教育政策;出现强调实用向追求质量与公平的发展趋势;促成由经济因素向政治因素主导外语教育的转变。3.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美国语言教育政策体系风雷再起,变革不断,伴随多元文化运动语言教育体系也走向多元。形成了政治博弈影响语言教育政策制定的局面、以考试为中心的语言教育绩效考评体系和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主线的语言教育改革。4. 2001年至今:布什版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简称NCLB)自实施以来,语言教育水平取得了一定进展:首先是教育规律促使美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更加客观科学;其次社会的发展推动美国语言教育政策锐意革新;由政治性语言向经济性语言转变;由单一向多元语言教育政策转变。
3 对我国语言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实践证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外语能力的作用日益凸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语言教育应该在以下方面学习和借鉴美国的方法:
(一)维护国家利益,重塑外语教育战略
进入21世纪,美国政府将外语能力提升到国家利益战略高度,并于2006年提出了“关键语言战略”,为国家外语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而在这一过程当中,重塑外语政策的提出教育战略,使之更好地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服务将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将国家外语能力的战略转型提到了议事日程。
(二)强化外语规划,出台“战略语言”
袁振国教授指出“要建立科学制定教育政策的观念,使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成为理性决策的过程,形成广泛的参与意识,使政策的制定真正走出经验判断、个人意志的窠臼。”外语规划要有尽量多的专业人员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讨论和制定,确保在制定语言教育政策时主体成员的多元性。同时,还要实现语言教育规划的制度化与程序化;加强民主监督,充分吸纳民意;要根据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制定不同政策,做到科学决策。
(三)制定国家外语标准,衔接外语学习
为了提升美国学生的外语能力,适应全球化的需要,美国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国家级外语学习标准,后来历经数次修改完善。该《标准》将美国21世纪的外语学习目标归纳为5个以字母C开头的单词,即:Communication(语言交流),Cultures(文化沟通),Connections (相关知识),Comparisons (比较能力)和 Communities(社团活动)。我国国内目前如火如荼的英语教学改革也应借鉴《标准》中的部分内容,为我所用。完善的国家标准一经实施,必将打通层级通道,实现大、中、小学外语能力的无缝衔接。
(四)扩大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全球化一体化大势所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国要培养“世界公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创造一种多元文化的气氛与国际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具备国际大视野,保证自己在平时教育中获得的能力不仅仅在本国能够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走到世界各处都能生存下去。可喜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已明确提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可以预见,这类人才必将在提升我国国家外语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Carrell, John, 1961, The Study of Language: A Survey of Linguistics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in America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Erica Michelle Beltran, A Social Work Policy Analysis of NCLB Act of 2001[D]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 2009.
[3]Joel S. Conflict of Interests: 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Education [M]. New Jersey: McGraw-Hill Companies, 1998.
[4]蔡永良. 美国的语言政策[J]. 江苏社会科学,2002(5).
[5]蔡永良,美国的语言教育和语言政策[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关键词:外语教师 专业发展 研究
一、导语
1999年《外语界》的“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一文中提到师资力量不适应形势是我国外语教育两个问题之一,自此,就掀起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热潮。
二、国内外研究发展历程
在国外的研究中外语教师、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师及双语教师都被认为是第二语言教师(Gloria Velez-Rendon,2002)。外语教师发展的观念历经培训-教育-专业发展的转变过程,其研究也经历了从不被重视到成为当代课程研究重心之一的发展路线。
1977~1987年间全美只有78篇关于第二语言教师的文章,内容包括全面陈述教师行为、教学助理、大学的教学专业准备、在职进修机会、督导以及教法课程等,其中只有8篇是基于数据的论文(Bernhardt & Hammadou,1987)。著名TESOL组织的学术刊物TESOL Quarterly于1980至1997年之间只有9%的文章是以语言教师准备为主题的(Freeman & Johnson,1998)。美国出版的另一本以外语教学为研究方向的知名刊物Modern Language Journal在1990至2000年之间发表的关于教师研究的文章只占七分之二(Schulz,2000)。
1996年Freeman & Richard出版了第一本关于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的专著。TESOL Quarterly于1998年以全期登载的形式专门讨论英语教师教育问题。研究内容涵盖了职前教师教育和在职教师教育,尽管研究的范围和复杂程度不同,但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师的发展问题。Schulz(2000)总结出当前对于教师发展所关注的主题有:
(1)教师过去经验的作用;
(2)教师教育项目及职前实习的作用;
(3)教师的信念和教学决策;
(4)反思的作用;
(5)合作的作用。
Gloria Velez-Rendon(2002)对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描述,强烈呼吁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并提议在教师准备中使用反思法。Auli等(2010)提出:
(1)教师教育是高等教育;
(2)硕士学位是高层次概念模式的保障;
(3)教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教育学思想的、反思的、探究性教师。Noriko Ishihara(2010)认为应持续不断地将教育语用学更加系统地融入教师教育项目中,教师应更加专业地准备好更新知识并决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Graham Crookes(2010)对语言教师哲学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强调要明确语言教师的目的。Heather & Eduardo(2010)认为从外语教师培训向外语教师发展的转换证明了外语专业的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并号召关注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过程和产出之间的共生关系。他们的号召暗示出外语教师发展与生态学的契合。
2001年、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四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上,师资培训和教师发展研究被列为大会中心议题之一(贾爱武,2005)。目前研究者有的关注外语教师发展现状及问题,有的关注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的反思。
国外很多学者对传统的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发出了概念重建的呼吁(Freeman&Johson,1998;Freeman &Richardson,1996;Richard & Nunan,1990; Schulz,2000)。国外对语言教师的研究不仅强调教学技能的培训和理论素养的教育,更强调教师自我反思意识及促进的途径。语言教师教育的原则及内容的理论基础还未建立,但研究语言教学过程发现的有效语言教学理论依然可以成为其原则及内容的一个来源。
国内对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关注多但理解的还不够,多为介绍和引用国外的原理和概念,只有个别学者结合国外相关概念作了界定。对教师素质结构研究最多。研究思路以模仿套用国外思路为主,缺乏原创性、本土性研究。近年来,外研社推出了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的系列专著。
三、最新发展趋势
近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不能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要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改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相互脱节的局面,叙事研究能够表达教师个人思想、观念、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对其收到的效果进行反思,是一种新视野角度下的全新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叙事研究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教育领域内兴起,90年代末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关注。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教育叙事强调教师作为教育发展和教育研究的主体参与者,强调教育经验的直接联系,将教育研究转向教师的现实生活,鼓励教师去叙述自己的故事,在述说中自然反映教师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和教育思想等等(王秋芳,2008)。
网络环境的健全和发展促进了教育叙事网络平台的创建,如“博客动力”中的“教育叙事”专区吸引了大量参与者。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正式把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Blog纳入教师信息化专业培训课程,将网络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联系起来。以学校或地区为单位的教育叙事网络平台大量建立,这充分说明网络教育叙事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朱治国,2006)。
20世纪初,生态学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生态学原理向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学和生态学共通的方法论语境,为教育学与生态学的结合提供了可能(王芳等,2012)。因此,将外语教师发展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我国外语教师发展进行研究符合当下的研究趋势。外语教师发展能够在生态学的启示下进行概念重建,对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必须拓展到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中进行以期实现外语教师发展的本土化研究。
王晓靖(2009)将大学英语教师发展与生存环境相结合,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的理论模型。林辉(2011)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学英语教师的发展。张军民(2012)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综述了外语教师知识结构方面的相关研究,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重点在于优化现有知识结构,并且探讨了相关的优化策略。周颖(2012)则对网络生态系统中英语教师的生态位进行了探究。
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外语教师的发展可看作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的发展,这个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对网络生态系统中外语教师的发展也是目前外语教师发展的一个趋势。
毋庸置疑,对网络环境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叙事研究必将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必经之路。
四、结语
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是将决定教育的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必将紧跟时代步伐与当前环境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贾爱武.外语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外语界,2005.
[2]林辉.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教师发展[D].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王芳,刘昊.教育研究中的生态学:从隐喻到方法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
[4]王秋芳.教育叙事研究—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王晓靖.大学英语教师发展理论模型探究[D].江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张军民.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教师知识结构优化[J].新乡学院学报,2012.
[7]周颖.网络教育生态系统中的英语教师生态位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
[8]朱治国.网络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发展——关于张家港地区H学校教师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Auli Toom,Heikki Kynaslahti,leena Krokfors,Riitta Jyrhama,Reijo Byman,katariina Stenberg,Katriina Maaranen & Pertti Kansanen,Experiences of a Research-based Approach to Teacher Education:Suggestions for Future Policies[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10.
[10]Bernhardt,E.& Hammadou,J.A decade of research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7.
[11]Freeman,D.&Johnson,K.Reconceptualizing the knowledge base of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TESOL Quarterly,1998.
[12]Freeman,D.&Richards,J.,Teach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3]Gloria Velez-Rendon,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02.
[14]Heather Willis Allen & Eduardo Negueruela-Azarola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Future Professors of Foreign Languages:Looking Back,Looking Forward[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10.
[15]Odum,Eugene P.Basic ELcology[M].New YorkL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1983.
[16]Graham Crookes,Language Teachers’Philosophies of Teaching:Bases for Development and Possible Lines of Investigation [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Compass,2010.
关键词:外语教育;教育政策;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81-03
外语教育在当今经济、市场、文化以及资源的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语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安全和战略的发展及导向,因此各个国家在外语教育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力求提升自己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多语言是一个国家的财富,国民掌握多种语言更是一个国家的无形资源。
作为世界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移民数量高达3400万,占总人口的12%。这无疑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外语库”。尽管美国是世界强国,在全世界推行其文化价值观,但由于美国人普遍对国际事务的漠不关心和“美国中心论”的心态,再加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地位的确立更进一步削弱了外语教育的重要性,致使美国民众学习外语热情不高。美国的外语教育起步晚,对外语教育重视不足,其外语教育质量和普及率都偏低,外语人才也比较匮乏。20世界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开始重视外语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教育改革措施进行改善。
进入21世纪,技术、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创建了一个新时代。技术的进步和贸易壁垒的消减为市场的全球化铺平了道路,也给美国带来了更多的竞争。政治体制和运动的全球化对美国的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的日益多元化正在改变着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美国政府认识到要应对新世纪带给美国的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挑战,美国的教育体制必须加强学生的外语技能和文化意识。美国要继续领导全球将主要取决于美国学生与世界沟通的能力。为充分迎接新世纪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挑战,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美国积极推行了全面的外语教育改革,真正使美国政府认识到自己外语教育危机是9・11恐怖袭击之后,它使美国清晰地明白缺乏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对美国的影响如此巨大,外语人才的匮乏极大威胁到了美国的国防安全,从此掀开了美国外语教育新篇章。
一、美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现状
学校的外语教育状况是衡量我们的教育是否在培养全球化公民的重要指标。美国教育部国际研究项目、应用语言学中心(CAL-the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每十年会出资和数据调研组织Westat对全国中小学的外语状况进行调研,为美国政府提供最新的全国和地方性外语教育全景图,该项目始于1987年,于2008年CAL完成了三次全国调研。这个调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量外语教育:外语教学的比重和人数、外语语种和所开设的语言项目、外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教师资质和职业发展以及教育改革对外语教学的影响。调研的对象有超过5000多所公立和私立学校参加,选取的学校地理位置既有市区的、郊区的和乡村学校,调研对象涉及的人员有学校校长、外语教师和部门领导,通过回答CAL的问卷调查表,然后提供科学数据让公众了解美国外语教育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和规律。每次调研数据要同往年数据进行对比以凸显外语教育发展趋势和问题。2008年的美国外语教育调研报告显现了一些值得欣喜的趋势和特点,但凸显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和值得关注的问题。
1.外语教育的比重。提供外语教学的小学和中学数量从1997―2008大幅下降,小学从原来的31%降到25%,中学从原来的75%降到58%。小学的外语比重下降主要发生在公立小学,私立小学却在过去的十年很好地维持了外语教学,开设外语的学校的量与1997年基本保持一致。开设外语的私立小学从1987―1997一直是处于上升势态,从34%增长到53%;1997―2008年稍微下滑,从53%下降至51%。公立小学却大幅下滑,从1997年的24%下降到2008年的15%,而1987―1997却增加了7%,从17%增加到24%。高中开设外语课程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大约91%。只有少量没有开设外语课程的学校表示在未来的两年有兴趣开设外语课程:8%小学和17%的初级中学有可能在未来开设外语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获取外语教育的机会是不公平的:接收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学校不大可能提供外语课程。提供外语课程的私立小学的比例(51%)是公立小学(15%)的三倍。
2.语言课程的类型和安排。在过去的十年,西班牙语作为广为传授的外语语种增幅巨大。在小学层面,西班牙和法语继续是最受欢迎的外语语种,其中西班牙语的比例从1997年的79%增加到2008年的88%,中学阶段持续保持稳定93%。然而,法语和德语在中小学阶段都有大幅下滑,小学阶段法语从27%降到11%,中学阶段从64%降到46%。德语在小学从5%降到2%,中学从24%降到14%。提供中文和阿拉伯语的比例尽管低,但在中小学阶段与以往相比都有增长。在2008年有3%的小学,4%的中学提供中文学习课程。1%的小学和0.6%的中学提供阿拉伯语的学习。拉丁语在中学阶段有所下降,从原来的20%降到13%,但小学阶段却有所增加从3%增到6%。俄语和日语在中小学阶段都有所下降。公立小学提供最常见的外语课程基本上是探索类的初级课程,47%的公立小学提供介绍类/入门级别的语言课程,39%的公立小学提供听说读写和文化类的综合型的语言强化课程,剩下的14%的学校采纳沉浸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取得较高的外语水平。绝大多数中学(95%)组织常规的外语课堂,将外语课程分解为听说读写与文化课程。中学提供的高级语言课程的比例从1997年的16%增加到2008年的21%。
3.课程设置和教学。大多数中学的外语课程都有固定的课程设置体系,外语课程的教学更加规范,考核方式也趋于多元化。有固定课程设置的小学在过去的20年里比例逐步增加,从1987年的64%上升到2008年的78%。教材的使用方面,在过去的十年间(1997―2008)使用目标语的文学类作品作为教材的比例在中小学层面的增幅显著。技术作为辅助外语教学手段也出现大幅增加。以网络资源作为外语教学素材的小学增加了三倍,中学增加了两倍。计算机辅助教学素材和教学类技术手段,诸如卫星广播、互动电视、视频会议,在中小学的使用增长迅速。中小学采用以熟练使用外语为导向的考核方式,包括个人当众演讲、口试以及学生学习档案,同时中小学外语教育中学生自评方式的使用也在上升,这样学生可以在监督自己语言提升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2008年调查显示有75%的中小学外语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目标语,而在1997年只有22%。关于课程内容的衔接,只有39%的小学声称小学和初中的外语有一定的衔接。59%的高中称其学生有清晰的初高中外语的内容衔接,与以往相比有大幅提升。2008年的数据也显示美国外语在中小学内容和程度的衔接上不够紧凑,缺少连贯性和递进。
4.外语教师。在美国,有25%的小学外语教师没有任何的资格证书。小学里没有资格认证的外语教师从1997年的17%增加到31%。至少拥有一个具有K-12外语资格证的教师的小学数量也从19%增加到34%,具有小学外语教师资格证书的外语教师的小学从19%增加到34%。但在中学,绝大数学校报告说他们的语言教师是经过认证的专业教师,77%拥有中学执教外语证书,44%有中小学外语执教证书。有的外语教师拥有不止一种证书。外语教师在中小学阶段在上一年都参与了与学科相关的职业发展培训,小学:63%,中学:73%。但是城市和农村的参与度有很大的差别,农村的外语教师参与职业发展培训的比例明显低于城市的外语教师。25%的小学和30%的中学受缺乏合格外语教师的困扰,影响最严重的是农村的中小学外语教学,他们的学生社会经济背景都比城市要差。
5.教育改革对外语教育的影响。在中小学层面,语言教师将全国和州立标准融入外语教学的学校比例从1997到2008年翻了三倍。公立小学标准的使用从25%增加到76%,公立中学从31%增加到89%。有1/3的公立小学和中学报告说他们的语言教学受到联邦《一个孩子不拉下NCLB(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的负面影响,因为该法案强调数学和阅读技能,将资源和资金从外语教育挪开,转到其他学科上,外语没有包括在教育问责中。
二、美国中小学外语教育的问题
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美国对外语教育重视的程度偏低,尤其在中小学阶段,尽管政府在各个层面进行了推进和鼓励。欧洲许多国家诸如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都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一门外语以取得中等学校文凭或职业技术教育学历。美国许多的贸易伙伴都将英语作为最通用外语学习,许多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和中国英语学习的热情和规模空前,可是美国能娴熟说外语的人数却不多。尽管美国20%的家庭使用非英语交流,但这些语言资源没有在学校加以培养和利用。因此,美国中小学需要重新定位和审视其外语教育教学,以帮助学生取得较高的读写水平。目前美国中小学外语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美国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联邦语言政策。语言学习是教育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没有形成统一共识,没有统一的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将语言学好。美国外语教育一直以州层面的课程框架为指导,但由于美国是教育分权的国家,美国外语教育没有统一的官方政策。由于美国对外语学习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教学质量和普及率偏低。
第二,外语教育在很多州还不是核心课程。外语被认为是同艺术、音乐、体育一样处于边缘地带。每当财政吃紧或政治气候发生变化,外语这种所谓的“边缘类课程”往往被取消或消减预算。例如,2002年,政府出台的《一个孩子也不拉下》(NCLB)后,有1/3的公立小学和中学的外语课程受到冲击,因为该法案鼓励学校将更多的时间用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课程上。
第三,外语教育差距加大。美国外语教育的不公平性日益加剧。美国城乡外语教育的差距在逐步拉大,社会经济背景决定学生是否会接触到外语教育,低收入家庭的农村孩子接受外语教育的机会很少。此外,公立和私立学校提供外语的差距增加,私立学校开设外语课程的比例远远高于公立学校,这使得私立学校的学生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第四,课程体系的连贯性有待加强。美国的中小学和大学的外语学习严重脱节,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正如美国教育家R.D.Lambert所说的,如果纵向地看我们的外语教育体制,学生们和老师们如同聚集在两座不相关联的金字塔里,一座在高中,另一座在大学,而我们试图在小学创建第三座孤立的金字塔。每座塔中的师生们都极力专著于前一二年级的外语学习。当两座塔衔接之时,便出现一个很大断层,高中毕业生无法顺利地继续大学外语学习,美国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的外语教育不具有任何关联性。
第五,师资的短缺和质量。教师短缺和质量层次不齐。教育部每年都会对各州外语教师的短缺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现在高需求领域包括双语教师和外语教师。最新数据显示2013―2014年K-6年级有36个州缺乏外语教师,7~12年级有39个州缺乏。
外语教师的行业标准是由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制定,但其标准中对外语教师的口语考核的量很少要求也低,要求外语教师只要取得中高级下或中高级水平即可,但最新调研发现只有一半的外语教师口语达到高级下的水平。本科外语专业的学生在语言能力测试中只有大约一半达到高级或更高水平,另一半人处于中高级水平或更低。该统计结果非常令人震惊和不安,因为美国国家K-12语言标准要求其学生达到高级下的水平。如果外语教师的水平处于低水平,很难实现国家制定的外语学习的目标。外语教师的短缺促使一些学校采取其他措施来缓解教师短缺,诸如通过中介机构从其他国家引进外语教师,商业性语言培训学校或外国政府外派语言教师来美任教,导致了中小学外语教师素质层次不齐,影响外语教学质量和发展。
三、结论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美国一直作为孤立的世界强国屹立,但其外语的整体水平和对世界的认识明显落后国家,美国要想继续发挥其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革其外语教育。美国也越来越认识到创建一个多语言文化社会对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促进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是其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尽管2008年的调查凸显了一些问题,但也有一些可喜的进步:小语种外语教学在小学层面处于上升势头,各个层面的外语教师也越来越倾向将国家和州立的语言学习标准融入日常的教学,外语教学有许多革新内容:更多项目采用浸润式教学,教学内容更倾向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技术手段更多地在语言教学中采用。
美国要想与其他国家站在平等的位置,首先要改变对待外语的态度,外语是基本的技能,不能将其作为辅助学科,可有可无。其次,立法机构、管理机构和教育法规的制定者要充分意识到外语的重要性,要制定全国性或地方性的语言政策,要将外语教学普及到所有小学,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学习外语。要将外语纳入核心课程体系,给予足够的资金资助和提供充足的资源帮助其发展,这是确保美国外语教育成功的关键。美国也要重视和利用其丰富的移民或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资源。保护并鼓励移民学习并使用自己的传统语言文化有助于外语教学取得成功,有助于营造宽容的多元化社会环境。此外,美国需要改进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美国需要就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在职和职前培训,如何留住高水平的学生从事教学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同时对外语水平的考核方面进行研究,设计出一套合理的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flsurvey.
[2]pAbbott,Martha. Foreign Language Educator in K-12 and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 Needs,Shortages,and Directions.2014.
[3]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Foreign Languages Enrollment in K-12 Public Schools:Are Students Prepared for a Global Society?(2010).
[4].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ducation For Global Leadership,2006.
[关键词]课程设置 外语学科定位 差序格局
[作者简介]吉丹丹(1977- ),女,黑龙江大庆人,河北经贸大学外语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设置;张润(1971- ),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经贸大学外语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方辉(1977- ),女,河北承德人,河北经贸大学外语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教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高校外语课程定位对比研究”的最终成果。(项目批准号:HB13JY04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34-02
外语学科的出现是由我国特殊的历史国情所决定的。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于是高校纷纷设定外语课程以满足人才需求,大学外语学科因此出现。随着外语教育的普及和外语学习的低龄化,高校学生外语水平显著提高,对我国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和定位提出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完善和改进课程设置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对外语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国外高校外语课程设置,反思我国外语教学现状,提出外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国外外语课程现状及办学特色概述
(一)国外外语课程现状概述
1.在国外,教育行政部门对外语教育中课程标准的制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美国早在1996年就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全国标准》,美国联邦政府于2006年又正式颁布了《国家安全语言行动计划》,其目的在于大力培养外语人才。2001年制定并颁布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是欧洲各国为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国家专门制定的,该框架统一了语言能力等级量化的标准,2003年欧盟又颁布的《从语言多元化到多元语言教育:欧洲语言教育策略发展指南》,更加推进和规范了欧洲各国的外语教育。而在亚洲,日本政府早在2002年就发表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报告,次年又出台《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报告》,以提高国民的外语能力。可见,国外教育行政部门注重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标准的统一也有利于学习者、教师、课程设计者、考试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等利益相关部门的工作定位及相互合作。
2.国外外语教育对教学目标定位明确。英语教学主要分为通用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ESP课程占主导作用,主要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内运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学术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根据蔡基刚2011年和2012年的调查:日本高校一年级的课程为通用学术英语GAP(General Academic Purpose),二年级为专业学术英语SAP(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以香港大学为例,第一学年开设通用英语课程(General University English),第二学年为学生开设6~9个学分的学术英语和ESP。在美国和欧洲少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仅开设一年EGP课程,目的也是为留学生适应后期的ESP课程打基础。由此可见,大部分国外高校的英语教学是ESP教学,外语学习以工具性为主导。
(二)课程国际化的办学特色
以英语为母语的某些国家依靠语言优势,国际化课程处于垄断地位,但近年来,其他国家也相继开设了国际化课程,如法国在2010―2013年内开设的国际化课程从原来的700门增加到1200门;日本于2008年推出“全球30计划”,目标是接受国际留学生30万人;香港大学建校来一直是国际化英语教学,招聘各国教师,学生来源也非常广泛及多元化,与 300所学校有交换学生合作项目。国外高校外语教学发展的方向和办学特色是设置和开设国际化课程,吸引各国教师和生源,外语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然而我国的外语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对外语需求,下文反思了我国教学出现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高校外语课程现状与问题
(一)外语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教学和课程定位
我国高校的外语规划真正开始于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随后2008年《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出台,两个标准虽然分别针对高等教育的两个学习阶段,但内容重复且界限模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因此大学英语通常被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定义为帮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通用英语课程(EGP)。随着外语教育的普及和外语学习的低龄化,很多高中毕业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其英语能力已经达到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大学期间的英语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重复学习,导致学生学习英语倦怠,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外语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高中课程与本科课程没有很好地衔接,大学英语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后续学习,外语学习费时低效。即便是有些学生的英语水平很高,考试成绩优秀,但是阅读国外原版文献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薄弱,研究生和博士生也很难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外语文章,所以仅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不利于外语教学和课程定位。
(二)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不明确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到底是注重语言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在学界争议不断。学生对外语的工具性也存在误解,很多学生认为学好外语就是取得各种证书,高校内外针对四、六级的辅导和培训机构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课堂,忽视了真正的英语学习。我国高校外语课程目标不明确,有的学校以EGP为主,忽视了语言的工具性;有的学校以ESP为主,忽视了外语的人文性。
(三)课程设置与国际脱轨
自国家启动大学英语教改以来,很多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开设国际化课程,但也仅局限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院校。以河北省为例,截至2011年,只有一所高校2个专业申请合作办学。由于课程设置与国际脱轨,加上语言障碍,导致我国外语类国际化课程缺失,高校现有课程不仅无法吸引留学生求学和国外学者求职,也留不住本国优秀学生。根据美国国际教育所2011年的年度报告,2010―2011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总数达到157558人,占留学生总数的22%,而我国现有留学生只占在校生的1%。
我国外语教学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随着学生外语能力的变化,外语教学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外语课程设置必须改革。
三、国外课程设置对改进我国外语课程设置的启示
(一)外语课程标准统一,课程设置因地制宜,差序格局
首先,我国外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可以参考《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框架把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分为C1,C2,B1,B2,A1,A2共6个级别,各个级别难度逐层增加,根据所分设的级别对教学、考试、教材等提供基准。教学的各个环节同在统一的基准之下,层次分明,避免课程设置中出现交叉现象。根据我国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外语需求,外语教育者和专家应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英语等级量表。标准的制定涵盖各个级别,从初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界限明确,从而有助于实现大中小学的课程衔接,实现外语教学规范统一,有效避免重复学习和课程衔接不当的问题。
其次,课程设置要差序格局。外语教学整体规划,才能使外语教学衔接得当,不会导致教学重合、浪费教学资源。但是同时要实施个性化办学的差序格局分布,即只设定英语能力达到的标准,不做硬性要求,各地区和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定位参照标准设置课程。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高校受地域和经济影响生源和师资相差悬殊,因此选择适合各地自身条件的课程标准是教学的需要。目前在我国只有上海以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了适合上海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
最后,定期完善和评估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不是一劳永逸的,学校根据外语学科的课程特点和学习者需求等进行评估,定期评估课程,对课程设置全面监控,才能不断完善并满足学习者的更高需求,有助于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发展需求。
(二)高校外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课程标准以英语能力为培养目标,强调工具性,大学外语与英语专业教学接近,教学模式趋同化,培养目标模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忽视人文性的语言教学,语言就是文字堆砌,只有注入了人文精神的外语学科才有鲜活的生命力。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对立的关系,两者结合,相得益彰。香港大学的办学经验可以借鉴:一年级开设通用英语,以人文性目标培养为主;二年级以上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以英语工具性目标培养为主。
(三)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引导师资转型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学校发展的目标也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学校根据本校的师资情况和办学特色开设拓展课程,课程设置包含语言技能类、文化类及专业类。通过拓展课程的学习,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练好英语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能够深入学习英语,但是开设拓展课程对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师是很大的挑战。国以人立,教以人兴,外语课程的开设和课堂教学的成功进行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有效课堂教学真正的实施者。所以应为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教师培养要注重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三个方面。现代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个人教学能力。
本文将差序格局概念引入外语学科整体的规划,此概念来自于社会学,是在《江村经济》中提出的。上文所述,我国高校发展不均衡,生源外语水平差异较大。有些学校学生还没有掌握基本的英语技能,如果盲目开设各种拓展课程,后果可想而知;有的学生英语水平很高,如果继续学习基本技能则势必是对生源和师资的浪费。因此,我国高校办学模式应形成个性化办学的差序格局,避免办学模式趋同。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知识生产面临重新定义的挑战,在学科与知识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学科建设实践迫切需要理论引领。高等教育按功能分化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课程定位不清,导致的结果就是办学趋同,没有特色可言,各高校应在统一标准下,根据自身的特色开设适合生源的课程,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研究和学习国内外成功的高校办学模式,客观审视我国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生源水平,因地制宜地解决外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推动外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蔡基刚.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4).
[2]戴炜栋.立足国情,科学规划,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J].外语界,2009(3).
[3]桂诗春.应用语言学家的责任和良心[J].外国语,2011(1).
[4]吉丹丹.外语课程设置对大学生外语能力的影响[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4).
关键词: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多元化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128-0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语言作为信息与文化的载体在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外语已经成为吸纳人类文明成果和对外合作交往的手段。熟练掌握一门甚至多门外语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技能。外语教育的质量事关国家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有助于一个国家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能有效地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有效地提升国家的竞争力。语言政策是某一社会群体在交际中对某种或某些语言所采取的相关约定和法律规范。澳大利亚是个多文化、多语言的国家,全国有200多种语言。澳大利亚的语言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成功离不开一系列外语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其外语教育政策已引起国际语言学家和政治家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成功的语言政策实施范例。澳大利亚的外语教育政策经历了同化时期、融合时期和多元发展时期。本文从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的演变历程研究入手,探讨其外语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以期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外语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有效地提高我国的外语教学工作的质量。
一、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演变历程
1.同化教育政策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澳大利亚采取排外的“白澳政策”,对来自非欧洲的移民持排斥态度,当时的教育模式是模仿英语,国家的教育政策实施“同化”,要求所有的移民必须接纳和学习澳大利亚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政府要求学校只能使用英语授课,其他语言被严格限制。当时实施的是“单一语言政策”,一味地强调白人的文化和价值观。由于澳大利亚政府大力提高英语的地位,压制其他语言的学习,对土著居民和其他有色人种在教育上严重歧视和排斥,外语教育严重受挫。
2.多元文化教育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期,澳大利亚政府结束了逆时代潮流的“白澳政策”,开始推行多元文化政策。1989年,政府制定了《关于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队国家议程》,提出了多元文化的三个方面:文化认同、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益。随后,多元文化政策进一步发展,政府在各个方面给予支持,最终被确立为澳大利亚应对多元化社会的重要政府策略。该政策主张各民族在公正、平等、相互宽容的原则下友好相处,相互尊重各自的语言和文化,依法保护人们受教育的权力,尤其是学习自己母语的权力。在多元政策的保护下,外语教育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3.多元外语教育政策期。上世纪8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各级州政府制定和实施了类型和层次多样化的外语教育政策。最具代表性的政策就是1987年联邦政府颁布的国家语言政策《国家语言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Language,NPL)。NPL将英语明确确立为澳大利亚的官方语言,承认居民具有学习和使用英语之外的其他语言的权力,要求所有的澳大利亚的学生除学好英语外,还要学习至少一门其他的外语,并要求外语学习融入在学生义务制教育的整个过程。鉴于澳大利亚80年代以来与亚洲各国的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在NPL中着重强调了9种广泛使用的语言,这些语言的提出是由于澳大利亚和这些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的结果。这些语言包括阿拉伯语、汉语、法语、德语、印尼语、日语、希腊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全面的官方语言政策,也结束了其历史上英语占主导地位的语言现状,实现了多文化、多语言并存的社会,被认为是澳大利亚语言教育中最有影响的革命性的文件之一。
4.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和深入发展期。进入20世纪以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进一步推动建设多语言、多文化社会的建设进程,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有效地提升了国家的外语教育水平和质量,外语教育进入深入发展阶段。最明显的变化在于对以往的语言政策进行了完善和拓展,并实行了优化语言政策,亚洲语言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1991年政府出台了“白皮书”――《澳大利亚的语言和读写能力政策》(The Australia’s Language and Literacy Policy(ALLP)。该政策将重点放在英语识字能力上,以及语言技能的经济价值上。它要求澳洲居民必须首先精通作为国语的英语,它指出外语学习能丰富澳大利亚的知识和文化活力,确保澳洲将来的经济地位。该白皮书的颁布和执行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语言政策的持续发展,为深入开发澳大利亚语言文化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它过分强调了外语教育的经济价值。该政策也为后续的有关亚洲语言学习政策颁布做了有利的政策铺垫。1994年,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一份报告《亚洲语言和澳大利亚未来经济发展》,报告中强调了学习亚洲语言与文化重要性,随后又出台了补充性政策:《澳大利亚学校亚洲语言与研究战略》(The 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Australian Schools Strategies NALSAS)。它反映了政府对亚洲的重视,尤其是东亚对其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高度重视并实施长远的外语教育策略,以确保劳动力具备必要的外语技能和跨文化意识的能力,这是确保澳洲长远经济利益的关键。该报告提出要在全国建立了亚洲语言教师资格的最低的标准。2009年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国家亚洲语言与研究计划”(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Schools Program,NALSSP)。该项目进一步强化了学习亚洲邻国语言和文化的必要性,它不仅反映了澳大利亚在新形式下的战略调整,还充分说明了政府对日益崛起的亚洲经济地位的认同。
二、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演的特征
1.政府高度重视外语教育的合理规划。澳大利亚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相应的语言政策,以适应澳大利亚经济、贸易和外交发展的战略重点的转变,充分说明澳大利亚政府能审时度势、准确定位,有效地保证了外语教育的质量和后续发展力。
2.强调语言的经济价值。澳大利亚对语言的选择十分重视语言的市场价值。在制定语言政策的早期,语言被视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澳大利亚政策认为语言教育能够武装年轻人,体现了一种全面、均衡的语言资源观。但进入90年代,澳大利亚与亚洲各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政府对亚洲的认同的深入、亚洲国家的力量的增长,贸易部根据贸易数字科学地确立了亚洲语言中的日语、汉语和印尼语为优先发展语言中的第一级。1991年颁布的“白皮书”中澳大利亚政府就特别强调语言资源的经济价值,指出语言能力与职业技能要结合起来,优先发展的语言的确定主要是根据战略、经济、贸易的需要。
3.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政策。澳大利亚政府颁布的NPL和后续的语言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澳大利亚向多元社会发展,积极支持并资助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其外语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澳大利亚各州开设的外语语种很多样化,考核也很灵活宽松。
三、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演变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澳大利亚是英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并实施多语言、多元文化的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官方的语言政策,并随着国家的发展不断在修订和完善,尽管有些内容受到了批评,但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对澳大利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和贸易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依然值得其他国家借鉴。结合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和规划,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应该做出如下的变革。
1.外语教育要合理规划:外语教育的长远规划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的稳定、经济贸易的发展举足轻重。在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时要定位准确,宏观考虑、站在世界日益开放和社会发展日益国际化的高度,要将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未来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制定出长远、合理、科学和均衡发展的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
2.实施多元外语教育发展模式:外语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发展,重要性举足轻重。我国目前与国外的经济、外交和文化往来日益加剧,可是我国现阶段的外语教育所输出的人才不能满足我国对外交流的需要。我国外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外语语种单一、英语的重要性被过分地夸大、其他外语语种被严重忽视。我们要借鉴澳大利亚的语言发展战略,根据经济、贸易和国家的战略需要确立了多元外语教育模式。我们要向澳大利亚学习,树立多元文化的外语教育政策,改变单一的语种局面,结构合理的外语语种局面。
3.重视外语教师的培训:澳大利亚建立了全方位的外语教师培训体系,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鼓励和资助。除了传统的继续教育、网络、职业学校、外语教师协会都是教师提高外语教学水平的渠道。尽管中国外语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提高,但综合素质较低。因此在发展国家外语教育时必须要把提高师资水平放在关键的地位,因为师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外语学习的效率。
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事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和科技的发展,也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人民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外语教育政策至关重要。在制定外语教育政策时,我们首先要立足本国实践,客观审视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不足,同时要借鉴国外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的经验,此外还要进行实地调研,各级政府要确保语言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执行。我们希望在新形式下,我国的外语教育能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爱梅.澳大利亚外语教育政策之特点[J].教育评论,2010,(4).
[2]金志茹.澳大利亚语言政策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启示[J].北华大学学报,2007,6(6).
[3]刘汝山,刘金侠.澳大利亚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3,(6).
[4]胡文仲.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5]Ingram,D.E.Language and Culture Policy in Multicultural Australia,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