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0 11:02: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思维品质如何培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应体现中职数学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中职数学观下的数学教育首先面临的应是数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切实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了解数学之特点,明确数学之应用 ,体会数学之美妙,形成对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算法的认识。作为中职毕业生,要能将学到的基本数学理论和知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好地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二、应加强应用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的应用意识是指当学生接受一个新的数学理论时,能主动地探索这一新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并能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计算、推理等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前,先引出一例:我愿意在一个月(以30天计)内每天给你1万元,但在这个月内,你必须从第一天起给我回扣1 分钱,第二天2分钱……即每一天回扣给我的钱数是上一天的2倍,有谁愿意?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学们讨论、计算,气氛活跃。通过引导,学生能写出回扣的总和为1+2+22 +…+229 分。这共有30个加数,计算烦琐。这时引导出解决问题的新知识:《等比数列求和》,并提出:①什么是等比数列?②等比数列是如何求和的呢?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积极参与,用“错项相减法”推导出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Sn=■(q≠1)。接着让学生应用公式先解答这个问题,通过计算可知S30 =■= 230-1 (约1074万元)。
这样让学生通过推理、计算等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三、应加强层次性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现在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应抓住数学的基本思想,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形成数学观念,掌握数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成功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授《二次根式的性质》:■= │a│时。因这个性质的关键和难点都是在符号上,学生容易出错,为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要求,可以提出如下二类层次问题:A:(1)■= ;■= ;(2)■=(y>0);■= ( x>2);
B:判断下列式子成立的条件:■= x-4( );■= 5-y ( )。这样让学生更一步明了■的结果是由a的取值条件决定的,加深了对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四、应创新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关键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更新教学观念,抓好创新教学。
(一)开展好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共同解决问题。
如在讲授《函数》时,结合教材内容,笔者提出下列问题:问题1:三角形的面积为一定值时,其一边与这边上的高成反比例。为什么?
问题2: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一定值时,其一边与这边上的高是否成反比例?
解完问题1之后,对问题2,很多学生认为一般三角形尚且如此,那么等边三角形也不会例外。这时向学生指出,这个答案是错误的,那到底错在哪里呢?
等边三角形面积为一定值时,这个三角形就已唯一确定了,因而也就不存在底与高是变量的问题了。当学生弄清这个道理后,再让学生思考:除了等边三角形之外,还有什么三角形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经过学生的思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对于两个角确定,或两边及其夹角确定,或三边确定的三角形,其一边与这边上的高不成反比例;对于一个角确定或底边及腰长确定的等腰三角形,其一边与这边上的高不成反比例;对于有一个锐角确定或两边确定的直角三角形,其一边与这边上的高也不成反比例。
(二)适时抓好开放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具有多样性,进行开放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问题,启发学生应用知识,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发现新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解决问题。
如:下列是关于x的方程:x2+2(m-1)x +3m2 -11=0。试问这个方程有没有解?要使方程有实根,应添加什么条件?要使方程没有实数根,又要添加什么条件呢?
这道题可以这样思考:方程有没有解,主要是由根的判别式决定的。而此题的判别式= 4(m - 1)2-4(3m2-11)= - 8(m2+m-6)。要使方程有实数根,则≥0,即-8(m2+m-6)≥0,可解得:当-3≤m≤2时,方程有实数根;反之,当≤0时,可解得:m≤-3或 m≥2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知识的理解、应用得到提高的同时,思维的创新也得到了锻炼。
五、抓好解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培养学生解题的敏捷性,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一题多解(证)”等题型进行教学。
如: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练习课时,有道题:
已知:三点A(1,-1),B(3,3),C(4,5)。求证: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同学们经过讨论、分析,较多同学采用如下三种证法:
证法一: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先求∣AB∣、∣BC∣、∣AC∣,证明其中最长的一条线段长度是其它两条线段的长度和;
证法二:利用两直线的斜率相等,即证过A、B;A、C两点的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
证法三:利用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求出过A、B、C中任意两点的直线方程,证明第三点的坐标适合此方程。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抓好一题多解(证)的教学,增强了学生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关键词:创新,思维品质,教学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又是以思维为核心,所有能力必须通过思维能力才得以实现。而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智力的突破点,是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笔者仅就化学学科谈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的课题氛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是教师的教学艺术的体现。首先,教师得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给学生讲《钠》时,我的导入语是这样的“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水火不相容,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火灾都是用水来灭火的,请问水一定能灭火吗?另外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金属投入水中都会沉入水底,有能浮在水面上的金属吗?”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把学生引入今天要学的内容上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善抓本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及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可见,要简明扼要地解决问题,最主要的应分析问题的实质,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既要抓住题目“题眼”作为思维突破点,又要选点准确,使思路畅通,问题解决显得“敏捷而迅速”。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去设计多层次练习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思维深刻性的另一方面,可以在选择题中体现出来。中学生受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影响,往往对概念理解不透,记忆不深或仅凭印象进行机械推理,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不细致,不深入,或产生思维定势,从而导致出错,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不仅要分析对的选项,也要分析错的选项,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只有分析透彻,学生才能掌握得更牢固。这样才能达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之目的。
三、善于变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高考试题大多是灵活性很强的题目,只有善于应变,触类旁通,方能越关夺隘,攻克难题。所谓难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迁移试题,另一类是计算题。它们主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条理清楚,推理准确,有因有果,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逻辑思维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推理严谨,令人无懈可击。解题时,运用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化学教材中许多内容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好教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以启发学生逆向思维,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奇妙效果。
五、标新立异,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思路开阔,灵活新奇,独特,有丰富的想象,善于联想,长于类比;在心理上还表现为有强烈的创造愿望。知识的发展有待于创造,只有创造才能在竞争中生存,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是当今时代最为重要、最可贵的一种品质。
近几年高考化学信息迁移题的命题可以看出,试题涉及的化学理论知识,由原来的高中基础知识略加延伸,到现在的大量取材于高等化学、社会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新科研成果,就能力测试而言,由着重考查学生从现有知识、原理出发,分析、判断、推理解决“老”问题的能力,向考查考生自学新材料、新理论,运用新观点、新方法创造性解决“新”问题能力方向发展,有利于培养并选拔创造型人才。诚然、信息迁移题难度系数比较大、但它不“超纲”,重点考查学生的“现场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在复习教学中,不能丢开书本,花大精力,耗费时间去补充“超纲内容”,既浪费了精力,又增加了学生负担。重在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现场自学”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创造想象能力。
易受传统解题方法的约束,不能接受那些违反“常规”的解题捷径,也是缺乏思维独创性的表现。计算题教学中若把计算为主,推理为辅,转化为推理为主,计算为辅,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
思维功能高效率的基础是思维结构的高度完善,促进学生形成最佳思维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的创造。而善于构造,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各种类型的题目、解法均有繁简之别。许多学生满足于做出来,而不愿在解题技巧方面作深入探讨、致使解题速度缓慢,这是广大考生的弱点,不能不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如果在解题中多留神各种解法,多启发诱导,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些简捷明快的解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如果照本宣科,照析例题,硬套公式,题愈做愈死,越学越怕,思路越走越窄。故此应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发挥独创性。
化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关键狠抓思维的启发、诱导、训练和发展,以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因此,培养中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已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化学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化学思维训练,正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生思维品质自觉性敏捷性灵活性
一、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情趣。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一些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适当创设一种“人为障碍”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老师在黑板写1、10、100,然后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100总比10和1大,怎样用等号连起来呢?学生陷入深思!接着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上。
2、要重视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自觉性
(1) 读说训练
小学生好说好动,善于模仿,开口读的记忆方法比默记的效果好,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效率高。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过来,由于语言的经常磨练,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这此有利特点和根据思维的发展与语言训练的辩证关系,注意加强说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在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说算理、讲思路。
(2) 说理训练
计算与解答应用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训练。如14―9=?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说出得数,还会讲出是这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开始解答简单应应用题时,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训练,如第二册第90页例6:“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图示是实物图和文字表达的长方条形图结全。图分成哪两部分?怎样算红花的朵数?”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直观图示和操作活动,按照“想”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依次说出:红花的朵数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要计算红花的朵数,就是把红花中两部分的朵数结全起来。
(3) 表述整数四则坚式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能根据法则,结合竖式计算,口头表述演算过程。有条理的边想、边说、边算。既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法则中顺利步入运算之门,保证多数学生初期运算的正确性,又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第二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中的进位加例3:34+28=( ) 。竖式的下面写上:“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学生开始计算进位加时,容易忘记进上来的1,为了避免遗忘,强调要把进上来的1先加上,但仍有部分学生要忘记。为此,在教学的初期,可教给学生口头表述演算过程的方法: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十位上1加3得4,再加2得6,十位上写6;和是62。
在学习新知识时,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这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
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严密、敏捷、反应迅速等。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很重要,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要重视双基训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想出合理、敏捷解决问题的方法。
1、基础题要教好练透。
使学生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迅速的进行口算和简便计算。
2、简缩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口算速度。
简缩思维过程,就是口算时中间环节的计算要短暂地保留在记忆中,这需要一定灵敏的瞬时暗记能力。开始小学生缺乏这些能力,通过训练,就能逐步适应,从而提高口算速度,达到了口算训练过程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例如第四、六册的减法与乘法口算例题:58―26=32(想:58―20=38,38―6=32),14×3=42(想:10×3=30,4×3=12,30+12=42)。
以上两道例题,分别是两步和三步的口算题,先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口算训练,到了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把口算中间环节――口算结果暗记来来,以最后一步口算出得数。
3、抓联系找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其知识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规律性的东西。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学生学习9加几。初学时9+3需要详尽表述口算过程(9和1凑成10,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经过一些练习,学生掌握口算步骤以后,引导学生在题组9+2、9+3、……9+9的练习中,找规律简化思维过程。经过观察比较,学生就会领悟到“9”加几,只要把加上的数分出1与9凑成10,剩几就是十几。找出了规律,最后省略思维过程,直接得出结果。这样既 使计算准确又提高了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灵活地转换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学习时能举一反三,迁移能力强。
1、综合训练
例如,教学了运算定律和一些性质后,在学生掌握了各种简算方法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训练题。如1÷125、1.25×8.8、180÷4÷5、18.74-1.45×2-1.51等让学生运用口算和简算综合进行计算:
1÷125[想:(1×8) ÷(125×8)=8÷1000]=0.008
1. 25×8.8=1.25×8+1.25×0.8=10+1=11
180÷4÷5[想:180÷(4×5)=180÷20]=9
18.74-1.45×2-15.1=18.74-2.9-15.1=18.74-(2.9+15.1)=0.74
以上的综合练习题,学生进行计算时,需要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判断等较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灵活、准确地应用学过的运算规律、运算顺序与性质及充分运用口算能力,才能算得合理、正确和迅速。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际,我认为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说理”,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敏捷性
思路清晰、有条理,思维敏捷、具有概括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新教材中将“解决问题”依附于计算教学和其他领域中,不分类型地出现应用题,但不同类型的应用题会同时出现;应用题多以图画形式出现,信息和问题在画面中,不同序的应用题特别多,原本有序的应用题编排被打乱了。
例如,一年级下册《练习七》中有这样一道“解决问题”的题目:图上画了12只小狗,文字信息为:有9只小黄狗,有几只小花狗?这道题目只有图文结合,才能将两个已知条件找齐,然后根据问题计算出结果。由于低段小学生思维的局部片面性,大部分学生往往能从文字信息中找到一个已知条件,对另一个需要从图画中数出来的条件反应不够迅速,“说理”时经常忽略对图画的解释,缺乏图文结合的概括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只有将说图意、说算理等放在重点位置上,并且经过启发诱导,使“说理”逐渐从叙事形态上升到概念形态,找出一类问题所有的共性,并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增强思维的概括性和敏捷性。
二、解题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解题方法多样化,实际上就是指一题多解,以一年级数学教材为例,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算法多样化和统计方法多样化。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还有许多解题难点,也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中,人民币的换算成了学生的学习难点,例如“1张10元可以换成( )张1元和( )张2元”,许多学生束手无策,于是猜答案。根据低段学生思维具体直观性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
1.计算法
1+1+1+1+2+2+2=10(元)
1+1+2+2+2+2=10(元)
……
2.画图法
从算式和图画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1元和2元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有几张。这种类似的方法,同样适用其他解题过程,如解决数的组成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画简单的数位表来解决,也可以联想几个十表示几捆小棒,几个一表示几根小棒等等。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评价、批判他人和自我的一种智慧品质。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儿童,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不会人云亦云。
例如在学习“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学生的算法有:倒着往回数,想加做减,破十法等等。但部分学生将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后,很快发现破十法比较简单,而倒着往回数显然在后续学习中会很快被淘汰。有学生提出了将减数分成两部分,用连减的方式计算,即:17-9=17-7-2=8,他们觉得这种方法在运用中比老师重点讲解的破十法更方便。这就是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而缺乏批判意识的学生,计算方法会长时间停留在数数阶段,即便理解了破十法,也很难较快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因此,我们可以在解题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解题方法的优劣,讲实讲透例题,或者指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采取适宜的方法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四、巧用学具,发掘有关历史,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
在进行计算教学时,为了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老师让学生带扑克牌到学校,利用扑克牌进行计算游戏和小组竞赛。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但随着计算的熟练,学生慢慢对游戏失去了往日的热情。
为了充分发挥教具的辅助作用,我查找了有关扑克牌的资料,发现扑克牌历史悠久,牌的花色和点数蕴含了不少知识。我向学生介绍有关扑克牌的奥秘,学生感叹:原来作为娱乐工具的扑克牌,还有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呀,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我还带领学生一起验证了扑克牌的张数、点数与日期之间的关系,如每一种花色正好是13张牌,代表每一季度基本上是13个星期。这13张牌的点数加在一起是91,正符合每一季度91天。4种花色的点数加起来, 再加上小王的一点正好是一年的365天。
在学生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扑克牌进行与数学有关的创造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我们可以利用扑克牌的花色和点数进行有规律的排序,可以进行更复杂的计算,可以利用扑克牌玩抽数游戏,制作出统计表和统计图,还可以依据扑克牌的点数口头编应用题等等。
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数学的学习中尤其要注意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样不仅不怕题海的深渊,更能在题海中自由遨游。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特色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同时又是人生的“危险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对题目特点进行分析,逐渐深入探讨
如教材上在数列的学习中有等差和等比数列的时候,可知它的定义分别是后一项与前一项之差或自比是定值,即an-an-1=d或=q,就等差数列为例:a2-a1=d,a3-a2=d,……,an-an-1=d ,将这n-1个式子相加得an=a1+(n-1)d,这就是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同样方法可求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于是给学生道出数列中后一项与前一项之差或之比为定值,都可用此方法,这就是迭加法。如一道题数列{an}中a1=1,an+1=2an+1,求an,此题解法较多,典型的就是由线性数列可构造等比数列求解,但从题目的特点可知an=2an-1+1,两式相减可构造等比数列,然后用迭加法可求。所以笔者认为教材中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好好商榷的;它看似简单,但给予我们挖掘的东西太多了。
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性、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
二、 理解书本知识实质,做到触类旁通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例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形成,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寻求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从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决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4.练结,把知识梳理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选择和设计例题与练习,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掌握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适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
四、对题目讲解采用逐渐推进的方法
关键字:语文教学、思维、培养、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哪些需要背诵,哪些需要熟记,教师都一一点明,学生无需动脑,无需智慧,只需要简单的机械记忆。学生的头脑中没有问题,有的只是教师教的知识还有哪些需要记忆和背诵,缺乏自主参与、分析文本的意识,这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无疑对学生是人生的浪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宋代教育家朱熹曾说:“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问题的思考,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在对问题不断的发现、解决中培养起来。
一、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材所选的文本,都是语言文字与思想艺术结合的典范,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各种语文综合素养,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注重的只是让学生掌握教材,把学教材当成了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即使把教材倒背如流,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显得手足无措,我们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具备语文能力的学生,而不是掌握语文知识的人。学生知识丰富,但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在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中,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多的标准答案,统一要求,湮灭了学生的解读灵感和真切感受,接受的是并不认同的教师或参考书的现成说法。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认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师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设出一个心理安全环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平等、和谐、宽松的个性思维空间中,去感受、去品悟、去接纳“各师其心,其异如面”的文本。
二、教师要加强事业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笼罩在我们每一教师心头上的阴影,也是制约教学质量的因素,但它又决非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个对教学工作没有热爱之心的教师,一个不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教师,是很难出成绩的,因为他的工作是为了对付工作、应付检查,是一种很勉强的工作,也是没有什么工作效率的工作,所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书读得不够。新课标的两个关键词“感悟”、“体验”无一不是建立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的。教学文言文,朗读尤其重要,可以说古文的语感是勤奋刻苦地读出来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创造出融洽、民主、恬静、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双方尽快进入智慧交流的状态,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做学生的忠实听众,倾听他们的心声,时常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主动靠近他们,聊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加入他们的行列与之一起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他们少一些惩罚,多一些宽容。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学生只有听课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进而锻炼思维。
三、运用好的方法,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
从我们的教学实际不难看出,学生哪一门功课好,往往就是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的,学会让学生喜欢你,与之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始终要做到突出课堂,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培养良好习惯,做到课内开花,课外结果,抓住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下保底,上不封顶”的素质教育。由于年龄,身份不同,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多少都会保持一点距离。学生与老师在思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所想的、所要的老师并不一定很清楚,特别是一些内向的、胆小的,他们既不敢接近老师,也很少与同学交流。老师如不主动找他们交谈,一个学期甚至读完高中都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教学中,如果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是很难提高课堂效率的。学生的思维更得不到培养。
一、抓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严密、敏捷、反应迅速等。小学数学计算以口算为基础,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小学1-3年级)结束时,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学生的口算速度达到每分钟8-10题;第二学段结束时学生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准确、迅速的口算是学生思维敏捷性的重要表现,因此,只有抓好口算基本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口算训练应注意两点:
第一,不动笔,用心算。动笔计算不利于提高口算能力,亦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第二,计算时要有速度的要求,让学生产生一种紧迫感。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1)认真读题,理解算理。(2)弄清运算顺序,掌握算法。(3)仔细计算。(4)题题验算。(5)有错必纠。
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
(1)3分钟速算。每天坚持让学生3分钟的速算练习,看谁做的又快又对又多。
(2)听算练习。教师读题,学生计算比速度,比正确率。
(3)接力竞赛。相同的题目,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组最先完成。
(4)平时作业,限时完成。
(5)教给学生速算方法。
这样,坚持长期口算训练,使学生做到眼看、心想、口算三并举,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敏捷品质的发展。
二、抓巧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转换思路和解决问题,学习时能举一反三,迁移能力强。因此,在教学时可重点抓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凑整:就是把数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等,再进行计算,在加、减法简算教学中都会经常遇到。
2.拆分:就是把运算中的一个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便于凑整运算,在乘、除法简算中也会经常遇到。例如:
25×44=25×(4×11)=25×4×11=100×11=1100
4848÷12=(4800+48)÷12=4800÷12+48÷12=400+4=404
3.估算:能提高学生的自检能力,提高速算的正确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估算,一般把某些数估成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等。在计算时,先估结果大约是多少,再精确计算;其次用估算检验。例如:78×21,先估算78×21(约等于) 80×20=1600,再计算78×21=1638,最后用估算结果去验证。
这样,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活跃了学生 思维,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智力的灵活性,使学生在知识与智力上"更上一层楼"。
三、勤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与逻辑水平。在简算教学中,可以抓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合拼:根据凑整的特点,把两个数或两个以上的数合拼,便于口算、心算。例如:
356+48+44+152=(356+44)+(48+152)=400+200=600
182-47-153=182-(47+153)=182-100=82
125×25×8×4=(125×8)×(25×4)=1000×100=100000
13000÷125÷2÷4=1300÷(125×2×4)=13000÷1000=13
2.转化:一是抓逆运算,二是掌握特殊性质。让学生根据法则、定义,转化运算符号或数据,提高巧算能力。例如:
99×1.88+9.9×82=99×18+99×82=9.9×(18+82)=9.9×100=990。
16÷25=(16×4)÷(25×4)=64÷100=0.64
3.改变:就是改变运算顺序,变型不变值,化繁为简,促使心算。例如:
162-(56-38)=162+38-56=200-56=144
45×(20÷9)=45×20÷9=900÷9=100或45×(20÷9)=45÷9×20=5×20=100
这样简算训练, 引导学生学会总结规律,既使学生加深对运算定律、定义、性质等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运算技能。
四、精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一般表现为多思善想,新颖独特等特点。要训练学生独特的创新思维,可抓以下两个方面:
1.省略:根据0和l在运算中的特殊性,使计算步骤简化
一、巧设计,在引导中激活思维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善于运用整体观念和系统方法精心设计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案,从课堂教学、作业训练到社会实践都要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突出思维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正确设计引导;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耐心、细致,选准“火候”,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学会”并“会学”。如在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一足球运动员在离球门12米处开始射门,当足球向前行进8米时达到最高点,此时足球离地面4米,足球门高2.44米,问这个运动员能否把球射入门内?”对这个问题,学生兴趣很浓,会产生很多猜想,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对足球的运行轨迹构画简图,巧妙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与二次函数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善探索,在实践中训练思维
如何让学生学会探索问题,努力提高学习效率?第一,学会逻辑说理。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图形、语言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逐步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在探索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倡导重复学习法。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指出不断的重复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当然,这种重复不只是机械的重复和简单的记忆。而是每次学习应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点、不同的目的,这样每次重复才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悟。反复思考,就是把课本知识的精华化为自身素养的过程。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就是在这种不断的重复中得到升华。第四,坚持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原则。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地安排每天的学习活动,做到不等待、不依靠、不耻下问;做事有主见,不轻信,不盲从,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然后通过适当的拓展练习,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同时,课堂学习要超前思维,抢在老师讲解之前进行思考,把课堂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思维训练的活动。
三、多交流,在讨论中发展思维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数学交流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帮助学生结合别人的意见来完善自己的观点,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交流中应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教学中,公式的逆向应用,题组的变式训练,开放性问题,一题多解等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创新能力。课堂讨论是交流的重要形式。怎样才能优化课堂讨论呢?首先,要有良好的交流情境。创设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萌发灵感、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还能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再次,善于提出质疑。人们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要引导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向教材挑战,敢于质疑教师意见,敢于质疑“标准答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勤总结,在归纳中深化思维
总结是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并使之产生升华的必要途径,因此,不论是概念、公式还是数学思想、方法都要坚持积累、归纳。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是位善于归纳总结的人。许多学生之所以进步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其根本原因就是不会归纳总结,或是遗漏了这一重要的学习环节。当然,这里指的归纳和总结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善于归纳和总结已学过的和某些未学过的知识,使之成为知识链,通过教师的归纳、点拨,使学生能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解决高一层次的数学问题,充分体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在课堂总结中具体要做到:1.做好课堂笔记。梳理概念、公式的特征与要素及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2.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总结。经典范例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较为集中,数学思想、方法贯串其中,归纳其解题规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3.敢于总结失误。只有正视学习中的漏洞和错误,才能在比较中不断完善,加深理解,在反思中巩固成果,深化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根本就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学为思,以思促学。只要长期坚持,必定会促进主体智力的发展,也会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生思维;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仍然局限在初中感性的化学知识上。其中感性阶段的认识主要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等。表现在化学教学中就是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充分认识,进而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化学形象;然后能够对形成的化学形象进行归类和初步的概括,进而找到其共同的特点。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逐渐地过渡到理性阶段,能够对所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和事物进行逻辑思考。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自觉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知识进行比较分类、分析综合以及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对感性阶段所形成的不完善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达到去粗存精的效果。并且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然后在思维中形成一个牢固正确的概念。把对概念的认识从以前的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就是思维逐渐深刻深入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对于化学教学来说概念的作用尤其重要,它对于不同物质的分类和限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不同事物之间总是存在某些相似性,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的思维,正确辨别事物的正确性。在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和掌握概念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能够辨别概念的类别和其中的关系。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属性,是概念质的方面。通常所说的概念是指概念的含义,其中包含了概念的内涵,它说明了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性质。外延是概念的应用范围,它包含了概念所包含的一切对象,是对概念量的方面的量度。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判断化学教学中概念的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能够严格区分相似概念之间在本质上的不同,同时也要找到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不同概念描述方式之间内在的统一性和局限性等。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概念的应用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把概念的各个方面应用到不同的题目背景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能够应用概念对事物进行推理、判断等。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对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入、准确。通过解决不同题目,利用相同的概念知识,使学生能够逐渐完善概念来认识和适应变化的客观事物,进而培养学生在思维上的灵活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品质;培养
任何人才不是天生的,是通过长期的系统的教育的结果。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青少年和儿童若是通过长期专业培训教育,尤其是对其优质的思维训练,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党和政府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思考训练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证。纵观历史,从国内到国外,从教育的正面和负面的经验和教训,充分意识到,学校教育应该通过学习知识,学习如何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的前提和重要环节。人们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掌握了金钥匙的思想素质教育,启发学生智慧之门,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
一、初中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原则
(一)数学思维品质的内涵。数学思维也是现在思维领域的一种模式,它是以数学里面相关的符号和语言作为一种形式与载体而存在的,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发展的也很好。数学思维的形态有很多,并且彼此之间可以自由的转换,并且人们能够更具不同的形式在进行归拢和分类。思维逻辑也有着更加细致的分类,其中包括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不同的思维模式也有着不同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而且思维还能够分为正向以及内向。思维的具体芬达还有很多,这需要人们慢慢地去探究以及发现其内在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现如今判断一个学生思维的好坏可以从一个学生的思维模式入手,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思维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的注重思维模式的建立。
(二)初中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发展学生思维模式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的方法还是与老师特定的教学方法以及学习的环境相关的,所以不要把思维品质的教学归结到某一个模式当中去,它的种类真的有很多种。但是当老师想要带动一个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时候所用到的方法也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并且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以及融合,与其自身的心理状态,以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在不断的客观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1.应该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2.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很好的领导;3.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问题;4.有组织有纪律的教学方式;5.特别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方法
(一)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一个学生思考问题是后的反应程度就能够这个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它可以表现出一个孩子智力方面的问题,这些表现很明显,这些孩子都能够从一般孩子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时候再加上老师能够给予正确的领导,再加上灵活的思考,这些都是好的思维品质的表现。
(二)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在拥有好的思维品质的之上也有着好的创造精神也是很重要的,有了这种创造性也就可以从比较新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思考。学生通过这些新的有效的方法创造出一些新的方式,老师在这个时候更应该给予学生好的领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则更加应该给予鼓励以及帮助。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好的发展空间
例1 求证: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如图1,已知ABC中,AB=AC.求证:∠A=∠B.
按常规做法,可添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底边上的高线。
开课时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想到通过证明得出结论,用的是SSS公理.这正是独创性思维的魅力所在。
思维的独创性体现在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能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新发现。思维定势是指人们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这将阻碍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造成方法上的定型化.突破思维定势,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理解知识、定理性质等的前因后果关系及适用范围渝止“定势错觉”。
(三)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与别的相关领域而言是比较严苛的,他对于所有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相对严格,思维的批判性所表现出来一种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学生总是会对一些问题对老师提出发问。往往这个时候就更加需要老师来领导学生以及鼓励。这样对孩子的未来也有着很多好处,也能够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创新;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是对学生以后学习更抽象数学知识的奠基时期。在这个时期,要使学生充分享有学习的主动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个体主动认知的过程。然而,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呢?
一、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而观察力是与事物的形象性密切相关的。形象性是人们接触事物中的第一感觉,小学数学教学自不例外。只有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其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例如:对立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画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要他们从三个方面(面、棱、顶点)观察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学生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列出来。据此,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就是:有6 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都有12 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都有8 个顶点。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讲解过程,使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一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仅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了,因此,应加强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会故意设陷阱给学生,创设下列情境:一是使学生口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才恍然大悟。这种方法对事物正确认识的程度是正面培养所达不到的。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创新。因此在数学课上可以采用引导和训练学生用逆向思维解题,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
如:在讲解“有一筐苹果,甲取出一半又1 个,乙取出余下的一半又1 个,丙取出再余下的一半又1 个,这时筐中只剩下1 个苹果。问筐中原来共有多少个苹果?”此题如果从正面解题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由此可以这样引导:丙取之前共有多少个苹果呢?(4 个)乙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呢?(10 个)甲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呢?(22 个)这即为筐中原来总的苹果数。这样,既训练了逆向思维,又解决了数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是指能够从大量而复杂的数学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特征。数学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者仔细地研究探索,设计多方位的变式训练问题。例如: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一、 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情趣。如教学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例:9+2运用凑十法,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的实物图和图解,结合操作活动。“想:9加1得10,10加1行11”。9+2=11的思路,再引导学生把思路迁移到学习例2:9+3、9+7。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一些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适当创设一种“人为障碍”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老师在黑板写1、10、100,然后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100总比10和1大,怎样用等号连起来呢?整理提供学生陷入深思!接着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上。
2、要重视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自觉性
(1) 读说训练
小学生好说好动,善于模仿,开口读的记忆方法比默记的效果好,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效率高。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2) 说理训练
计算与解答应用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训练。如14—9=?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说出得数,还会讲出是这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开始解答简单应应用题时,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训练,如第二册第90页例6:“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图示是实物图和文字表达的长方条形图结全。图分成哪两部分?怎样算红花的朵数?”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直观图示和操作活动,按照“想”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依次说出:红花的朵数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要计算红花的朵数,就是把红花中两部分的朵数结全起来。
(3) 表述整数四则坚式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能根据法则,结合竖式计算,口头表述演算过程。有条理的边想、边说、边算。既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法则中顺利步入运算之门,保证多数学生初期运算的正确性,又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第二册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中的进位加例3:34+28=( ) 。竖式的下面写上:“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学生开始计算进位加时,容易忘记进上来的1,为了避免遗忘,强调要把进上来的1先加上,但仍有部分学生要忘记。为此,在教学的初期,可教给学生口头表述演算过程的方法:个位上4加8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十位上1加3得4,再加2得6,十位上写6;和是62。
在学习新知识时,体验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就会逐步提高,这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前提。
二、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严密、敏捷、反应迅速等。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很重要,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要重视双基训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想出合理、敏捷解决问题的方法。
1、基础题要教好练透。
使学生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迅速的进行口算和简便计算。
2、简缩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口算速度。
简缩思维过程,就是口算时中间环节的计算要短暂地保留在记忆中,这需要一定灵敏的瞬时暗记能力。开始小学生缺乏这些能力,通过训练,就能逐步适应,从而提高口算速度,达到了口算训练过程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
例如第四、六册的减法与乘法口算例题:58—26=32(想:58—20=38,38—6=32),14×3=42(想:10×3=30,4×3=12,30+12=42)。
以上两道例题,分别是两步和三步的口算题,先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口算训练,到了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把口算中间环节——口算结果暗记来来,以最后一步口算出得数。
三、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灵活地转换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知识来处理问题,学习时能举一反三,迁移能力强。
1、综合训练
例如,教学了运算定律和一些性质后,在学生掌握了各种简算方法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训练题。
以上的综合练习题,学生进行计算时,需要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判断等较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灵活、准确地应用学过的运算规律、运算顺序与性质及充分运用口算能力,才能算得合理、正确和迅速。
2、变式练习
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如四则计算,可变换数据、运算符号或计算步数,在训练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又能排除各种干扰,自觉认真审题,不断提高计算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可变换叙述形式、变换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叙术顺序等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提高应用题解答的能力。在几何教学中可改变图形的形状、方位等形式。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图形,更准确地感知其本质特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性。
3、一题多解
(1) 选择解法
小学教材中有些应用题可以用多种解法。要引导学生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探 讨和比较哪一种解法简便。在解法没有指定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较佳的解法。
数学思维品质是什么呢?它包括哪些内容呢?我们说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发生,既有普遍的规律,又有个性差异.这种个性差异在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方面的体现就是思维的品质,它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数学思维优劣,判断学生数学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是数学思维结构的重要部分。它包括: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它们反映了思维的不同方面的特征.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1.数学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也称为思维的发散性.就是善于全面地看问题,不仅善于抓住某个问题最一般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有关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在研究数学问题时,视野宽广、思路开阔,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善于对数学问题的特征、差异和隐含关系等进行具体分析,作出广泛的联想,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并将它推广应用于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一些数学问题的内在因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或途径解决问题或寻求某类问题解决的规律,开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例如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或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等,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又如开放型的数学题,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也很有好处。
例如:要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既不能爬上去,也不能把旗杆放倒,你有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后得出本题可以用解直角三角形来解,也可以用相似来解,还有测量楼房的高度、河宽等问题。学生通过个人研究、合作学习等形式,不断探索解答本题的捷径,寻找出不同的方案,逐步进入广阔思维的境界,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或途径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2.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品质,指学生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改变和调整固有的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定势的影响,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和新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增强数学的变化性,教法中要灵活多变。例如:在几何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概念既可以作为判定用也可以作为性质用,从多角度考虑。数学公式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公式的各种变形,还要让学生明白不仅会直接用公式还要回逆用公式。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所以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变式题,让学生从一题多边中深入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教学中还要经常设计一些典型或有特色的问题,提倡新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指在思维的过程中能迅速的抓住问题的本质,问题的关键,从而迅速地作出判断和决定。
在数学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运算过程或推理过程的缩短,能找到简洁的解法,所以在教学中吗,一方面要尽量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提高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抽象程度,这样一来才能迅速的检索。
例如::复习“中点四边形”时,针对学生概念模糊预先设计如下“问题链”
(1) 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2) 如果把“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定义为这个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试分别说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的中点四边形各是什么图形?
(3) 分别说出对角线互相垂直、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各是什么图形?
学生比较容易得到上述问题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提问:
(4) 如果中点四边形分别是矩形、菱形、正方性、那么原来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什么特征?
通过上面概念变式,学生获得了多角度的理解。弄清“中点四边形”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真正掌握了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而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
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字和公式以及一些规律性的方法,还要训练学生解决问题当机立断、急中生智的能力,善于舍弃多余的思维过程使思维简约化或有适当的跳跃。
4.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指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能透过研究对象的表面现象洞察到问题的实质,能从所研究的材料中发现被掩盖的条件和关系,能准确把握数学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事物的本质,注意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诱导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向纵深发展。如在概念教学时,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形成,充分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辨别对比,认清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深刻理解概念。在讲完有关概念的例题后,可再给题目进行“改装”,让学生分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让学生找到问题的本质,然后进行规律总结,使问题得到推广,这样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有重要作用。平时可以设计一些带迷惑性、干扰性因素的习题,教会学生抓本质。
例如:已知关于X的方程kx2+(2k -1)x+k-2=0
(1) 若方程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2) 若此方程有两个实数根为, ,,且 + =3,求k的值.
学生会这样解:
(1) 直接由≥0,得k≥ -.
(2) 由 +=( +)2 - 2 =3,代入根与系数的关系后,求得k=±1.
教师让学生讨论上面的解答有无错误?若有,指出错误,并改正.
在这个解答过程中,学生就是没分清“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差别;(2)问中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时,其中“ k”应满足怎样的条件等。经常对学生进行怎样的训练,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5.数学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思考,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并有根据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品质。在数学教学中,思维的批判性表现在学生有主见地评价事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喜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或观点,可以说,判断一个数学结论的对与错,解题方法的优与劣和解题思路的合理与不合理,这都是思维批判性的体现。
思维的批判性是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恰当地利用一些反例,适当地给出一些错误的解答,设置合理的“陷阱”,使学生发现错误,产生“质疑”,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防止错误的免疫力,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对于题目”化简并求值:a+ ,其中a=9”.甲\乙两人的解答如下:
甲的解答是:a+ =a+1-a=1
乙的解答是:a+ = a+a-1=2a-1=2×9-1=17
谁的解答是错误的?为什么?
这样的题目还很多,经常让学生进行这样的辨别和修正,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理解,教师还要经常提醒学生,凡事都要经过思考再作出判断,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回顾和反思,自我评价解题思路和方法.反思学生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6.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思维的创造性是指思维的结果相对于已有的认识成果来说,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它是一种探新的思维活动.
直觉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创设一定的思维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欲,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妙思巧解”.要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并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要培养学生不受传统和先例的禁锢,思维要有独创性、求异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对一些问题提出怀疑,对已知的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都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成果,要加以鼓励和赞扬。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究课、研究性习题利用数学题中的变式教学等平时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是对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培养。
总之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在有意识的点点滴滴积累中形成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启发引导,结合基础知识的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训练逐步地、有意识地培养,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途径、策略和方法,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关键词】培养思维品质 乐于 主动 积极 横向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敢于和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想象和创造。”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师生在平等和谐的前提下交流互动,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敏捷,他们才能去探索、去创造,真知灼见、创新的火花才会迸发。教师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可指着课本开宗明义地说:“从现在起,你们就是这本书的主人,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成果。
一个教师能交给学生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有了民主学风,学生主动求知,这才有学习创新和超越教师的可能。如:我班的英语社团课,每节课学习一个英语小故事,每次活动两节课,每周活动一次。社团活动四次后,就有同学告诉我:一本书的50个小故事他都会背了。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协同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活动,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积极活跃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平等探究的和谐氛围中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感知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巩固已取得的收获。
二、启发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教学活动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培养其主动思维能力。英语的词形变化比较多,但大部分有规律可循。教师在教这些规律时不应急于讲解,而应先呈现材料,让学生自行观察,给他们通过思考找出规律的机会。如教形容词比较等级的变化规律时,可以利用视觉媒体分别列出:tall,taller,tallest,nice,nicer,nicest,big,bigger,biggest;easy,easier,easiest等词,告诉学生它们的变化规律已经在里面了。由于学生已有重读开音节、重读闭音节等语音知识基础,当他们观察这些词时,就不难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教师再稍加归纳,学生就掌握了。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方法自行发现的规律,会记得牢固。
众所周知,人在思维过程中往往容易受自身的思维定势干扰,影响思维的准确性。如一些学生往往只看到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所叙述的动作都发生在过去,却不注意分清它们两者在使用上的根本区别,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区,造成错误。一位学生打扫过课室后,有同学把课室又弄脏了,教师把这个学生找来,他为了强调自己已经做了值日,说:I′ve cleaned the classroom!殊不知,他在这里已经用错了时态。如何引导他改正呢?最好的办法还是启发他思维。教师可以先表扬他热爱劳动,然后问他:现在课室干净不干净?既然不干净,就是说你打扫卫生的动作造成的结果已经不复存在了。告诉他,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发生的某一动作对现在产生的影响或结果,强调的是现在的情况--动作的结果还存在(课室还干净),而一般过去时只表示过去曾发生过的动作或状态,和现在不发生联系。最后问他,你说该用什么时态好?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经过独立思考,就会说出正确的句子:I cleaned the classroom just now.这样引导,学生脑里的印象会更深刻。
三、培养学生勤思善问的习惯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必须有“不耻下问”的态度。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创新的火花才能在思考中迸发闪烁。教师在设定让学生思考的对象及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应有“度”的把握,使学生在积极思考后能有一定的收获。在学习新版中学英语七年级上册上Unit 2 Lesson 9时,课前我让学生带一张“爸爸、妈妈、爷爷或奶奶的日常生活”的照片,学生都很疑惑。当师生共同了解了书中爷爷的日常生活后,我让学生们拿出自己所带照片来介绍。学生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这个问我“跳交谊舞”怎么说?那个问我“工程师”怎么说?我一一作了回答,尽管这些词汇是不作要求的,但他们学起来是那么认真,而且学习效果明显。在学习My daily life后,让学生们描述他们自己的一天生活,同学们都积极准备,随后用英文描述。他们是那么投入,当说起床时间晚时,同学们就笑那位不早起的同学,说:He’s lazy.同样一个话题,不同的学生自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看法,坚持类似的练习,正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这样必能使学生形成勤思、善思的习惯。
鼓励和倡导“不耻下问”。袁振国先生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明确指出:“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是人生下来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天然保障。它与人的智力水平并没有简单的正相关,而更多地与文化习惯、与教育影响相联系。”学生能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谁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同学们的争论,提出问题的同学就是学得好。能提出问题就是创造学习的一种表现。我要求学生每天每人提一个问题,记在问题本上。无论学生问的问题多么容易或多么难,我都给予鼓励,问的问题课上3分钟内前后四人为一组在组内解答,小组内解答不了的问题,全班师生共同解答,特别难答的问题,师生共同课下查找资料,下次课再解答,直到大家对答案都满意为止。我鼓励学生勇于发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补充对话练习,结合上下文,有的空不只一个答案,我就让学生把能填的答案都找出来,找错的也不要计较。从另一方面讲,能引起大家争论的问题,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很好素材。问题越辩越明,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就能在争辩中出现。
总之,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长久以来,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一味地让学生在大堆大堆的题海中磨练应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