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0 11:02:4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程管理专业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建筑行业;工程管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作为一个有多年发展基础的新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逐渐走出自己的特色。但在国内院校进行该专业的进一步建设时却发现其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组织、实践环节控制、师资培养等多个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其中,如何与社会需求接轨、做好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成为影响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问题。
一、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作用和类型
(一)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作用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目的是通过学校、企业两者各部门间的合作,实现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信息沟通等多个方面的功能。这种模式是在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研发和人才培养效率需求加大、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提高的背景下实现的,是一种“双赢”模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定位更为精确、培养效率和质量逐步提高、企业研发和人才培养成本下降等。工程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较强,实验实践需求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借助校企合作的功能和优势将能大幅度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类型
一般来说,校企合作的类型较多。从学校参与方角度可以分为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企业、个人与企业、实验室等机构与企业等;从合作内容角度可以分为科研型合作、人才培养型合作、资源信息共享型合作等;从参与者角度可以分为教师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个人等。
依托工程管理专业开展的校企合作,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为师生提供工程项目管理的实习、实践场所;二是为建筑业企业定向培训人才或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三是进行科研合作,充分利用建筑业企业的实践场所、资金,以及学校的人才储备、科研软硬件资源等,实现多方间的优势资源共享和成本控制。结合这三个主要目的,可以将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类型划分为以下四种。
1.服务学校型
工程管理专业在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很多基础条件和实践环境的支撑,建筑业企业作为实践环境的主角可以为学校提供一定的服务场所和服务内容。针对工程管理专业来说,主要是提供学生实习实践场所、教师实践场所、资源及信息支持等。
2.服务企业型
学校服务企业就是利用学校本身的知识、技术、人才、资源、信息和环境等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在建筑业企业的各类需求中,最关键的是技术服务和人才服务,技术服务是对建筑业企业提供先进、稳定、适用的技术支撑;人才服务包含对建筑业企业自身人员的知识能力培训,以及建筑业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
3.科研合作型
科研合作是以前两种类型为基础,依循既定目标,分工协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来开展科研合作。该类型与前两种类型的区别在于合作的目标并不仅限于服务对方,而是包含了理论创新、技术升级、工艺改造等。
4.成本分担型
建筑业企业的发展是以自身资本和市场资本为源动力的,组织、管理、技术、市场等各方面的提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学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不仅积累了理论和实践功底深厚的人才资源,还利用专项拨款、科研投入等多种非自身盈利渠道建设有先进的实验平台和资源信息数据库。建筑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成本投入,巨大的人才与环境,学校的发展也需要企业提供资金和实践环境支持,双方以成本分担为核心的合作将大大减少发展成本,降低发展风险。
在上述主要四种类型下,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共建科研实验室、科研平台、实习实践基地、专业技能培训班、人才技能定向培养等。
二、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复合性学科,在开设之初就确立了其工程项目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定位。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受建筑市场发展及就业形势影响,在专业定位、培养过程、培养效果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其中,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专业间的冲突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立足土木工程技术,兼具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基本知识,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各高校开设该专业前基本都开设有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等类似的技术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也基本来自这些技术型专业。同时,工程管理专业与技术型专业在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上也有很大交叉。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的正式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与技术型专业在课程体系、实习实践环节、就业方向上的雷同,使得该专业在当前的建筑市场上认可度较低。体现在校企合作上,就表现为企业更乐于接受技术型专业的合作;工程管理专业难以介入技术型专业先期的校企合作项目;工程管理专业的管理、经济、法务能力仍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次要位置;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内容和模式陈旧,未跟上当前建筑企业的最新需求(如BIM建造、信息化管理、成本风险的技术型分析等),导致校企合作空间受限等。
(二)合作上的障碍
在具体合作上,学校的合作意图首先是满足学生实习实践的需求,然后才是师资培养和科研合作。企业的合作意图首先是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行的情况下获取高素质人才,对于科学研究、技术改造、工艺升级等方面的需求并不迫切。因此,双方在合作目标上的分歧就导致合作实施上的一系列障碍,其中比较突出的几项如下。
1.合作观念不统一
双方的合作意图较为单一,合作的达成经常是基于个人或组织在原有合作基础上的延续,缺乏为对方解决发展问题的思考和行动,使得合作经常处于有协议无行动或不能持续开展的状态。
2.经费缺乏保障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时受到政策、空间、资金、技术、人才的影响,不能系统地设计并实施校企合作;企业在没有短期明显效益的情况下也不会对合作项目持续投入资金。
3.实践环节实施难
在服务学校上主要体现在企业受安全等因素影响,不能提供符合要求的实习实践场所;在服务企业上主要体现在学校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和软硬件资源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科研合作上主要体现为人员变动和持续资金投入缺失而导致的项目停顿等。
(三)环节上的失控
在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不仅要合理地设置合作内容和计划,还要注意加强环节上的控制。在实际合作实施过程中,环节失控已经成为影响合作效果的重要问题。例如,在实习实践环节,仅重视实习实践场所的提供,忽略了实习实践过程的设计和指导;在企业人才培训环节,仅提供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企业实际运行问题的掌握、分析和总结;在科研合作环节,仅解决合作之初的既定目标,缺乏对建筑市场发展过程中新要求、新技术的关注和研究。类似这样在合作环节上的失控已经成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相关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不仅要紧跟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步伐来确立合作的形式,还要合理设计合作的内容和具体安排,将过程控制和合作效果作为校企合作实施的关键。
(一)工程建设领域发展的时代特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居民生活需求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同时,当前科技更新换代加速、信息数据急剧膨胀、竞争日益加剧,这都使得工程建设领域在市场、技术、管理和人员等多个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和要求。从市场上来说,企业发展呈现多元化,整个行业的管理和技术标准在逐步提高,但项目利润率却仍旧保持低位运行。从技术上来看,以工业化建筑、绿色建筑、智能建筑、BIM建造、全过程控制、信息化管理等为代表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从管理上来看,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模式正逐渐推行。从人员上来看,工程建设领域各岗位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综合处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时代特征也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要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师资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二)针对学校方的建议
从院校层面来看,要大力支持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开展,从硬件设施、组织配合、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加以扶持。从专业层面来看,要认真做好调研,一要了解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趋势,二要了解企业发展的管理和技术需求,三要了解专业培养的质量。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要积极与企业沟通具体的合作内容和形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师生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行精确的培养定位和系统的培养体系设计、组织、实施。
(三)针对企业方的建议
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目的要从简单的人才培养、资质支持等方面走出来,充分利用学校在实验室、高素质人才、既有软硬件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挖掘自身的发展需求,将双方的合作关系进行深化设计。这就要求企业在合作观念上发生转变,将服务学校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序开放实践环境,投入必要的科研和人才培养资金,扩展合作内容。
当前以实习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技术服务平台为代表的校企合作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及建设行业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类似校企合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发展,从政策和资金上加以扶持;学校与企业也要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了解对方的能力和需求,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模式。
四、结语
校企合作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建立稳定实习实践环境、提高师生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保障。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还存在观念和内容上的不足,影响了实施的效果。随着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必然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彬.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5).
[2]强跃,李莉,莫丽华.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12).
[3]王佳惠,赵金辉.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03).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和法学的交叉学科,是培养建设工程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工程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工程估价的原理及应用、工程造价软件等相关的课程,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提升全面能力,毕业后可以胜任工程造价与估价方面的工作。根据近几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凡参加科技创新、算量大赛,真正掌握了工程预算、工程决算的同学,他们在就业中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岗位及工资待遇都很好。但目前学生毕业时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人不具备工程估价的应用能力。因此如何改革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方法,有效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值得去探索。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据调研,大多数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设置了工程识图模块、施工技术模块、工程估价及项目管理模块等课程,而工程估价又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点导致其教学难度大,对任课教师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求高,也导致了工程估价等同类型的专业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及学生就业。本文基于作者长期担任工程估价课程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以工程估r课程为例,分析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如下:
课程体系不完善、知识结构零散。估价课程模块中,虽然工程识图、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及其它应用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但以往的课程设计以所配套的课程为单元,只完成对特定课程的相关知识的验证和巩固,没有知识系统化的环节,造成学生掌握知识零散,与实际脱节,难以建立关系化的课程系统概念
教学方式被动、缺乏综合训练。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纯理论授课”方式为主,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场地固定,大部分同学上课时玩手机、睡觉、走神等,课堂表现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些实验类课程,软件设备都是单模块购买的软件,其自身开发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较弱,仅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导书上的内容和步骤做实验,仅仅是模仿老师的操作,运行后,看看效果,而对于每个项目具体实现方法、运用原理,往往不求甚解,很少有学生去针对实验内容,提前主动了解、灵活运用,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践教学形式化、软硬件设施保障不足。课程设计、实习等集中实践环节,一方面平时学生实践能力较弱,测试时没有提前准备,没有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全部软件的购买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因此这一环节目前主要是购买几个节点运行。把几个基本节点连接起来,完成课程任务。学生不能经历工程预算的基本原理,工程预算软件运行原理,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竣工决算等全过程的概预算操作方法。教师对实践教学参与较少,个别教师不重视,不愿参与实践教学,也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考核方式单一、成绩评定不规范。考核尽管由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构成,理论考核采用试卷考试形式比较公正客观,但实践环节考核难于进行,只能给出影响分,而且只要到场不管做的效果如何都会通过,因此学生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基于上述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改革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内容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改革。
基础层:以《工程估价》课程为例,改变传统的教室授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课堂教学转移到实验室,教师讲授一部分知识,学生实验一部分,边学边做,淡化实验个数概念。实验内容就是项目中的一个个知识点、子模块或者是子程序。通过实践来强化工程估价的基础知识,掌握工程估价的软硬件资源及工作原理。
应用层:在工程估价原理及应用课程实验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带着在实验环节中实现的一个个子模块或者子程序进入集中实践环节(工程估价课程设计)。教学安排上将工程设计CAD实习与工程估价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整合到一起,引入项目训练,让学生在此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设计。使实践训练与工程实际接轨,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和设计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和创新欲望。
创新层:通过基础层与应用层的工程估价应用系统设计子项目设计与调试的全过程训练,学生已具备工程估价应用系统的学习、制作和应用能力。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进行综合性的项目设计。通过学生自制作品,参加学校举办的算量软件的创新比赛,也可以参加全国广联达设计大赛。通过大赛来检验学习效果,检验实践创新能力,完成综合项目的设计、制作与调试。在创新层的项目法实施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从文献查阅、方案制定、可行性分析、设计、仿真、实验调试、总结等方面组织学生独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析解决实际概预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的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通过上述教学模式改革,《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首先,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转变原有“教师为主”纯理论式教学方法为“学生为主”参与式教学法,学生上课不再是“低头族”,闷不吭声,而是勤于发言,争相讨论。由此,他们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通过讨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层次思考,从而熟练掌握本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和应用技能。
其次,学生作业有了质的飞跃。作业不再是应付和抄袭,而是积极主动完成相关教学环节老师布置的任务,同学之间多了相互探讨和沟通,课余时间能够自觉查阅相关资料,更深一步研究拓展外的知识,并与授课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不耻下问。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兴趣,能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融入在作业里,形成了以做促学、以做促教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建筑企业;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金融危机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民用住宅及商业用建筑业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要使企业快而好的发展,既要注重工程质量以使业主满意,从而提升企业的形象,又要注重工程的成本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金融危机、欧债风波的影响犹存,中国也放缓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国内房地产市场也处在调整之中,建筑行业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再加上历史积弊,建筑工程管理问题比较多,下面先分析一下当前形势下的建筑市场和管理形势。
1当前建筑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1.1 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存艰难
过去由房地产业带动,建筑行业获得蓬勃发展。金融危机后受困于投资环境的影响,新上项目数量锐减,已开工项目也有不少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建筑行业受到空前挑战,在一些城市出现了一个项目招标信息公布后几十上百家企业参与竞标的情况。然而即便争得一杯羹,日子也并不好过,许多工程项目要求垫资开工,而且垫资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垫资到建筑主体封顶之后,大量流动资金被占用后企业的生存环境也更加恶劣。同时拖欠工程款的现象非常普遍,完全收回工程款时间竟要达到5年的以上[1]。
1.2分包、转包现象严重,造成工程管理难上加难
分包、转包这种现象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是各种利益相互纠结的结果。承包单位分包、转包,有一部分是出于转嫁风险的需求,目前的建筑市场环境比较差,拿到项目不易,而做项目又难,不如分包、转包出去,让其他人分担一些风险。建设单位肢解分包工程,将主体工程以外的其他工程分包出去,更可能是某种利益驱使。无论原因如何,分包、转包太滥的后果是安全、质量的管理很难跟上。大部分分包单位都是凭挂靠生存的施工队,管理水平低,人员混杂,施工技能不够,素质较差,没有培训,操作全凭经验[2]。
1.3管理体系不健全,人员队伍不稳定
当今形势下施工企业的资质良莠不齐,许多施工企业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打算;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仅仅依靠经济手段管理企业;管理队伍不稳定、不配套,人员流动性过大,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再加上企业内部收入分配不合理,影响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降低责任性和归属感。还有一些企业盲目扩张规模,管理技术人员的数量、质量要求都跟不上扩张的步伐,造成管理技术人员频繁借调、应急,因而企业的管理水平不稳定,管理的成效不理想。
2建筑企业工程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内引外联,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1)优化资源组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企业能够生存到今天,必然有其可取之处。企业的资源就是人、材、机、金(资金)、管(管理)五要素,通过对这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减少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回报率,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人力资源是具有创造性的活性资源,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合理调配,提高施工效率。材料管理要加强从计划到使用全过程的控制,合理使用,减少浪费,降低工程成本。加强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使用环节,充分发挥机械设备使用效能,提高完好率和利用率。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不必要支出,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效果。管理要力争高效,减少无效的活动和内耗,关键是管理者要公正、客观,赏罚分明,言行一致和以身作则。
(2)向外借力,通过合作扩大企业生存空间。当前的建筑市场格局是强势的甲方、弱势的乙方,整个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要想扭转这种局面,仅靠施工企业一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方还有国家的调整才能完成,然而这条路很长,施工企业不应该坐以待毙。通过多种合作方式,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一是施工企业之间通过联合、改组、兼并、股份合作等方式,组成实力更雄厚、人才优势更突出、融资能力更强的企业集团。二是通过优势互补施工企业联合起来成立专业的承包企业,共同竞标,中标后分担业务。三是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合作开展科研活动,形成具有企业特色和优势能力的施工技术。
2.2 机制创新,引导分包健康发展
(1)调整分包机制,完善相关管理体系建设。转包行为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所以任何时候转包都是违法的,分包则在有限条件下是允许的。分包工程总承包人参与主要工程的施工,而转包工程总承包人不参与施工,这是原则性的区别。分包的限制是主体工程、关键性工程不允许分包。对于分包,虽然有不合理的分包存在,但合理合法的分包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由于现代建筑结构愈趋复杂,而且工期较紧,所以承包人将部分发包人允许的工程分包有助于按期完成施工,也有助于保证主体工程的质量。但是不合理的分包机制必须调整,承包企业内部要建立相应的分包管理机构,对分包出去的部分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同时协助分包单位在其内部细分工作责任,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和管理职能,并帮助分包单位建立完善安全、质量和培训等相关制度 [3]。
(2)规范分包准入制度,健全分包合同管理。市场上分包商的资质、技术水平等参差不齐,承包人的分包管理机构要对分包商的资格严格审查,并采取专业整体承包的方式。选定分包商后签订分包合同时严明禁止转包和再分包,同时必须明确其组织管理机构、设备机具等要求。
(3)强化对分包单位施工过程的管控。承包单位引进合格的分包单位,要对分包单位的施工过程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分包单位履行分包合同,保证施工质量,保障施工安全,维护施工人员正常权益。同时要求分包单位建立严密的内控体系,加强过程控制,保证质量持续改进。
2.3 以人为本,促进管理模式转变
(1)改变管理观念,以为用户服务为原则。施工的最终目标是生产用户满意的建筑产品,而不仅仅是完成一件建筑产品就结束了。目前施工企业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产品生命周期的施工过程,对售后服务、产品维修方面漠不关心,对工程交付使用后出现的问题应付了事,这样不利于以后继续合作。施工企业对保修期内的服务应由主管部门负责,保修期后继续联系,争取开发新用户的同时留住老用户。
(2)完善管理体系建设,促进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施工企业应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制、质量与安全目标责任制和监控审计制度等建设。保证施工安全,质量可靠,按期完工,控制好成本。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 结束语
目前是我国加强市场经济建设和变革企业机制的关键时期,对建筑行业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建筑业企业从观念和程序方面按国际惯例改进项目施工管理模式,理顺关系,提高效率,以项目的集约经营确保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当前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工作遇到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广大从业人员携起手来,共谋良策,共度难关,为创出健康有序、良性竞争的有利局面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杰等. 当前建筑市场存在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J]. 价值工程,2010,29(5).
关键词:水暖工程;土建工程;质量问题;预防措施
引言
在土建工程中消防设施安装、空调系统安装、通风系统的建设以及给排水体系的建设同采暖设备的安装共称土建工程的五大后续工程,并且其大部分都在土建工程完成了主体结构以及内外墙建设之后才进行的后续操作工程。但在土建工程进行过程中仍旧需要对上述工程予以预先考虑,或者同时进行。例如,在砌筑墙体时需要为后续工作设置预留孔或者预埋管道,充分考虑后续工作需要进行标高的设置等。但是有些施工单位并没有对这些前期的工作予以充分考虑,甚至有些单位忽视了该类工作,其实这些前期的预留预埋预设工作极易出现问题,因此成为了现代工程建筑中的薄弱点。工程质量从本质上讲就是在保证每一个工程环节质量的基础上,保证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因此如何提高此类工作质量成为了目前我们需要重视的内容。
文章主要针对水暖安装同土建工程之间的专业配合中常见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了简要叙述:
1 预防要点
1.1 思想意识的提高
对于工程之间的配合应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通过有效的措施对设计施工以及施工监理全方位制定全面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在施工前做好全面的准备,对工程设计图进行专业会审,不但要对本专业图纸了解审核,同时要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对照其他专业图纸,避免专业间冲突,将施工问题在施工初步有效解决,通过明确的技术交底,将所有跨专业问题在施工前有效排除。
1.2 组织管理体系的健全
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完善能够解决工程项目在安排、组织以及监督的问题,根据安排将工程分为不同的部分,各司其职,完成预留以及预埋工作。而技术负责人全面对工程人员进行管理,有效调动安装技术人员、施工人员以及各部门技术人员等。
1.3 规范施工
通过严格的技术规范以及操作工艺规定对工程工艺有效保证,施工工艺的使用以及技术交底是保证各类工程能够配合完善的基础。并且一些新兴工艺的使用也是提高质量的有效手段。
1.4 通过有效的成品保护,将认为因素排除在影响工程质量的破坏因素之外。
2 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2.1 预埋预留问题、标高问题
工程建设中预埋工作以及预留工程是项目建设的有机组成,预留工程以及预埋工程对安装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建筑工程中预留、预埋的完整、有序及时是对工程质量的有效保证,是工程建设中各类工程项目配合的基础。
在安装工程的安装过程中,浇筑混凝土往往容易在浇筑后受到忽视,没有专人进行看护,有些甚至忘记预留洞口的存在,另外在采暖工程的安装中一些敲打操作容易造成建筑结构的钢筋暴露、变形,有些甚至会为了安装工程的顺利进行隔断钢筋,这些都会对工程的整体结构安全性以及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2.1.1 成因分析
采暖安装在土建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其与土建工程的相互配合是基础内容。不准确的预留或者是忘记预留在进行采暖安装中就需要对工程结构进行改变,需要凿剔建筑结构用以安装管道,或者破坏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些操作严重影响了工程结构安全和质量。
其主要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1)项目部对采暖安装同工程之间的配合不重视,通常为了节约项目成本减少工程投入,克扣项目资金,使得项目工程施工不能达到规定要求;(2)技术交底工作不到位。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人员之间必须进行技术交底,但是由于工程方的不重视,没有切实执行交底工作,导致操作人员不清楚预留位置,侧面反映技术人员不具有工程要求的专业素质;(3)采暖安装同土建工程之间交流不足。由于协商工作不到位,土建图纸中具置以及标高同采暖安装图纸中预留位置、标高有差别,由于交流不够各自施工,没有在前期发现问题,因此常常因此返工。
2.1.2 预防措施
(1)保证技术交底工作质量。首先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同操作人员进行交底,技术交替是保证前期工程质量的控制基础,其编制工作主要从两个角度着手,施工班组同项目部分别根据各自的工作角度进行编制,项目部的交底工作细化是班组交底的编制依据。(2)施工前应当对各种工程图纸进行统一对照。在施工前对各类专业图纸进行对照,在审核对照中及时发现标高以及位置的不同之处。并通知建设单位,令其同设计单位进行确认,设计单位若发现设计需要进行变更,则根据需要进行修改,继而再进行施工。(3)可以将预留工程交由条件专业人员进行施工,在项目施工前将需要预留的位置、标高以及预留数量规格图纸交由土建专业人员,待施工完毕后,安装单位再对模板施工进行检查验收,并保证在安装管道时不能破坏建筑结构。
2.2 室内排水管堵塞问题
2.2.1 分析成因。排水管不畅通通常是安装工程没有同建筑工程良好协调的又一通病,室内排水管道堵塞是土建施工同管道安装一直无法有效调解的矛盾。
(1)土木工程建筑中,安装工程往往会同其在内容上有所交叉,管道堵塞现象时常发生,尤其是卫生间内,地漏同排水管口最容易堵塞。管道安装后施工人员往往会用水泥砂浆将管口进行封闭处理用以避免管道堵塞,但是后期的一些工程处理中往往会有人将其打开作为地面清洗、打墨水、石以及找平污水的排污口。(2)有的工人从屋面透气管口、雨水斗落入木条、碎石、垃圾、砂浆等,以至造成管道的堵塞。轻者耗工疏通,重者凿打砼地面,返工拆除管道重新安装,这样既耗工耗料,又影响工期。(3)有的排水管道管腔内已部分堵塞,在通水试水过程中未能及时发现,投入使用后,必然出现管道堵塞,影响用户使用。
2.2.2 防治对策。为了避免交叉施工中赞成管道堵塞现象,在管道安装前,除应认真疏通管腔,清除杂物,合理按规范规定正确使用排水配件;安装管道时,应保证坡度,符合设计要求与规范规定及排水管口采用水泥砂浆封口等措施外,还必须采取如下多种技术措施以防止管道堵塞。
(1)由于建筑结构需要原因,当立管上设有乙字管时,根据规范要求,应在乙字管的上部设检查口便于检修。(2)当设计无要求时,应按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应设置检查口或清扫口。(3)为了避免楼面地漏以及相关管道受到垃圾、砂石的杜泽,所有突出屋面的雨水管道口以及透气管、地漏的呢过结构在安装结束后都必须用水泥砂浆进行封堵,并保证后期的工程中不会被人为的随意打开,派专人积极的巡查,一旦发现封闭处被人为打开则应当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防止该类结构受到堵塞。(4)排水管道的设置中,若分段排水管道灌水试验合格后,应当及时的封堵,若是在实验室中发现放水速度缓慢,则证明该处的水平支管中存在堵塞部位,应当及时的检查,确定堵塞点进行清理排除。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若是室内的水暖安装没有有效同土建工程进行沟通,则在建设施工中必然会发生各种问题,有效改善水暖安装同土建工程专业之间的交流不足问题以及协调施工是目前提高工程质量需要重点保证的工作,需要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和重视。
参考文献
[1]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S].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国家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国家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国家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密切。
2.2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国家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现将市商委、市市政管委〔1994〕京商(建)字第59号《关于商业企业翻建、扩建、改造其承租直管公房有关租金问题的通知》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关于“通知”第二条中免交十年租金的房屋,仅指扩建增加的建筑面积,原承租的房屋面积仍按原租金标准交纳。
北京市商业委员会、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关于商业企业翻建、扩建、改造其承租直管公房有关租金问题的通知(〔1994〕京商(建)字第59号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市房管局,市属商业各局(社、总公司)、企业集团,各区县商委(财办):
为鼓励商业企业加快对老旧商业网点进行翻扩建改造,优化资源配置,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经研究,现确定商业企业对租用公房进行翻扩建改造后租金收取办法如下:
一、对完全由商业企业自筹资金,投资翻建、装修的门店用房,承租单位仍按翻建、装修前租金额交纳房租,但本市统一调整商企用房租金标准时,按新标准重新计租。
二、对完全由商业企业自筹资金投资扩建的门店用房,其增建部分与原公房连体的房屋,产权归房管部门所有,扩建开业后,免交10年租金,对粮油、副食、蔬菜等微利行业视其效益情况,免交期可适当延长,但最多不超过15年。免交期内,房屋修缮费用由商业企业承担。
关键词:工程管理;现状;定位;发展
一、工程管理学科的教育现状
我国开设有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共121所,颇具办学规模,而承担教学的单位则主要分为两类:其一为经济类或管理类学院;其二则为土木工程类或建筑类教学单位;另外也有个别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成立了独立的院系。[1]我国各类121院校中所创办的工程管理专业包括的内容非常多,有综合性、财经系、师范类、农林类等高校,并且在所有高校中,理工类则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力量,因此,高校所开办的工程管理类专业具有比较强的行业背景,而建筑行业则是这些学校的主要依托行业。
从本学层次角度而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教育体系所涉及到的范围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在职培训。其中主要的教育内容为:在本科招生中,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培养的重点,并且设置相应的项目管理、物业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课程;在研究生范围之内,主要包括的人员是工程一级招生中的硕士与博士,在学习期间以工程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开办具有特色MBA,实现与国外优秀高校的合作,形成项目管理硕士班。[2]此外,也有部分大学会面向社会进行提供培训,部分大学还开办了研修班形式的培训。
从课程教育体系来讲,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方案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实现经济、管理、法律、技术课程的设置,而在工程管理专业中,所采用的方案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房地产的经营与开发,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物业管理、透析管理。[3]
二、工程管理的学科定位
在20世界60年代工程管理专业出现,部分留美人士以及工程经济专家在我国开办了技术经济学科,在开办该学科的同时,将技术活动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4]在1963年到1998年间,我国高校本科先后经历了四次修订,不仅将原先的基本建设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建筑管理工程进行整合,并且还使原先的学科内容进行创新改革。[5]本科与专科的工程管理学生需要具备对投资经济理论与知识有所掌握的能力,对工程管理理论方法掌握的能力,对各种项目建设政策、法规有所了解的能力,对国内外工程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发展现象了解的能力;具备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能力等。因此,可以将工程管理学科进行准确定位,使其在研究中能够涉及到计划、组织以及指挥、控制等管理问题。
三、对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的分析
(一)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发展的主线
1、学校教育
达瓦・纽曼教授曾说过,社会在发展中主要面临的问题非常多,如果仅需要社会科学或者工科,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本质上而言,在工程管理教育出现在高校之后,世界各个地区的大学先后对工程管理学科进行设立。
2、培训
现如今,校外培训是当前最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它是集现代教育与终身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当工程师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之后,单位没有办法对工程师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了解,并且企业在发展中没有特定的管理场所对员工进行培训与教育。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各类培训机构出现。
(二)在工程管理学科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中,其存在的问题非常多,比如像工程管理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工程管理学科的教育方法如何,工程管理学科的侧重点是什么,工程管理学科教育中如何形成统一、协调。[6]
问题一
需求是工程管理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在国外诸多教授的研究中,可以得知,需求主要是指市场需求与城府研究需求,是根据相关需求所制定的,每一位教授在进行研究中都认为需求的原则不会发生改变,并且问题的本质藏于深层次之中,其教育的发展速度远远追不上需求的发展变化。
问题二
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四平台:
法律平台:工程发生当地或关联地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
经济平台:主要包括了经济学、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公司理财以及保险等。
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了管理学、市场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合同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以及运筹学等。
技术平台:主要是指在某一个专业范围内工程师所具有的基础结构,这个专业领域的范围比较大们可以是电力,也可以是化工。
问题三
在我国这个问题极为突出。大学各相关专业课程间的课时安排比例不尽合理,文科类课程课时较多,而专业课课时比例则偏低。在我国各大高校之中,周学时数与年学实数相较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异,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忙则应付考试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管理是当前新兴的学科,在可持续发展中,该学科的体系不够完善,并且在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对其进行解决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工程学科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工程管理人才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程管理学科的发展,而工程管理学科教育必须克服学术氛围和品质等问题,这样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岳亚锋.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山西建筑,2009,15:180-181.
[2]陆洋. 浅析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及科学发展对策[J]. 经营管理者,2009,13:204.
[3]曹明江. 浅议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四川建筑,2009,05:228-229+231.
关键词:工程管理学科现状 发展方向涉及问题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改进空间很大。笔者研究了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的方向,指出工程管理的方向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工程管理培养层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都要进行改革。在教学中推动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提升工程管理学科的教学水平。
1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受到相关部门的委托,西安交大对工程专业专业的办学模式、学习年限、学习内容、学习实践等环节进行研究,总结了工程管理本科办学规模,以及教学任务。对工程管理学科进行分类。一类是把工程管理归纳到管理类或经济类学院的教学科目。另一类是把工程管理做为建筑类和土木工程类的教学科目。目前清华的工程管理专业由土木水利学院来承担教学任务。另外有个别学校的把工程管理做为院系。从办学层次这方面出发,工程管理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以及在职培训等方面教学内容。注意,各个学校的办学体系都不一样,但是总结办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
2工程管理的学科定位
工程管理学科能够培养出较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在国际上这种专业的培养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定位。学科定位的不同是培养体系不同的根本原因,同时也造成学科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原因。其中一方面的学科是面向特定行业的一种管理方式。美国建设教育委员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单位进行指导和评估,要求这类专业的学生能够获得在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获得全面而均衡的教育以使学生得到终身学习的机会、获得专业意识和领导能力以便服务于建筑业和社会。国外很多著名的大学都采用这种办学定位进行办学。
另一种定位方式不是面向特定行业的工程管理,这种专业的培养和办学宗旨在于具有很强的综合组织管理能力和管理技术,是一种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形式。美国工程管理学会将工程管理定义为对有工程技术成分的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资源配置的艺术与科学。这些内容同时也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案,同样也有很多学校采用这种办学理念进行教学。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主要研究学科项目的技术和活动方面的经济分析,例如进行项目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按照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工程管理专业能够培养出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习的人员要具有现代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的管理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工程技术、了解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法规。除了这些内容还需要具有管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计算机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
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能力,也能够掌握文件的查询方式,掌握工程资料管理。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工程技术活动的根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程活动遵循的规律等。工程技术活动涉及管理规律,主要因为行业的活动内容涵盖的太多是一种和工商管理有一定区别的学科。
(2)工程管理的研究方式是一种集成性的研究方式,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不同,是一种集成性的管理研究内容,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专业性,同时也能够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工程施工规律和其他规律不一样。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强调技术课程的学习。随着时间的变化,学科的研究成果也产生变化,其中这方面的研究领域因其应用的背景不同而在不断
的变化,工程管理所具有的共性知识与所在的行业技术特征的结合是当前工程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
(3)工程管理学科是理论研究学科,需要解决工程技术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限制在工程项目建设这方面,还涉及到时间、成本、质量等方面的内容。理论和方式也是优化项目的一种方式,能够优化项目的建设,降低建设成本,优化质量。对工程项目需要从研究报告以及工程造价这方面分析,增强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同时工程管理学习也强调了工程技术活动中管理学科出现的问题。
3 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
工程管理专业做为一种实践性和指导性都很强的专业,每个学校的教学方式不同,但是从整体出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包括指导委员会和各院校的工程管理教育者都已经明确了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和技能,也就是管理知识都达到了很高的要求,能够培养出从事工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但是从调研这方面出发,管理方式仍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工程管理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工程实际与社会需求,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包括国外工程管理教育和工业发展的经验,现有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本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很弱,毕业生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研究才能了全面了解学科的重点内容。所以提高工程管理教学的有效方式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3.1充分发挥各院校优势准确合理定位各办学理念
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种是针对建筑管理行业,另一种是针对工程技术管理专业。这两种观点的也存在一致性的方面,涉及的技术与行业背景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建筑行业,由于不管何种行业的项目投资或多或少均需要涉及到建筑工程或土木工程活动,所以强调这方面的内容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研究我国工程管理的办学和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合理定位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从学校的优势出发,使工程管理专业更加适合社会需求,更加符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从研究结果这方面分析,工程管理办学具有明显的社会背景,学生学习这个专业就业比例都很高。例如:西南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都到铁道部下属的单位工作,几乎能够达到百分之五十,所以增强特定行业的技能培养对促进就业有一定的影响。
3.2调整与优化工程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关于我国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必须遵守教育部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要求。对这个专业进行调研发现很多学科的知识进展都会借鉴一些国外的办学经验,是教学能加完善,工程管理学科的知识体系也更加充实。对于本科阶段的知识体系需要强调工程就似乎活动和理论管理方式,但是研究生阶段在强化本科阶段知识的同时加强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阶段性的培养能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科的应用能力。
结束语:
除了上述两方面的内容,还需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提升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完善工程管理学科的办学层次明确各层次的培养目标,能够有效的提升工程专利学科的教学质量。另外还可,适当加长工程管理本科生学习年限,大力推广项目管理的工程硕士培养,还可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改革工程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工程管理的现场教学,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使工程管理学科更加具有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汪应洛,王能民.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6,8(3):11-17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电力行业;教学改革
Facing The Demand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CHEN Zhi-hui SHAO Xiao-shuang LIU Wei-xing ZHANG You-ji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Jilin Jilin 132012,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ject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new demands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is more prominent. To this end, facing the demand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project management major,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Teaching reform
20世o80年代以后,工程管理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向:现代工程系统越来越复杂, 要求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工程管理;在现代建设项目中,从构思、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建造,直到运行的全生命期一体性要求增加;新的融资模式、工程总承包方式和新的项目管理模式的普及;整个社会对工程的要求提高[1]。这些新的发展变化,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才能满足企业及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1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1 实践教学环节构成不足
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停留在自身可以解决的层面 。通常,实践教学环节只包括测量实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而这些实习环节,往往是自编自演,由教师给出实习题目,学生按照设定的背景进行演练,学生认识不深刻,积极性不高,与实际生产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认识实习及毕业实习环节中,学生虽然可以进入生产现场,参观学习,但往往由于安全及时间方面的原因,并不能全面了解实际的生产情况,因而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实习效果。
1.2 实践教学资源短缺
由于生产企业自身多方面的原因,并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实习,从而导致大多数学校每年的实习场所经常变动,有时甚至存在没有实习场所的情况,仅有的校内实习场所,也与实际生产存在很大差异,并不能满足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需求。学生不了解实际,因而只能纸上谈兵,就业前景必然受到限制,工作之后的适应阶段必然延长。
1.3 实践教师缺乏
工程管理学科的学科定位应为:研究工程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等管理问题的学科,具有区别于其他管理类学科的特征。而对于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国际上存在两类观点,学科定位不同导致其培养体系、研究方向等均存在明显差异。一类是面向特定行业,另一类则不是面向特定行业的工程管理[2]。而我校依托电力行业背景,学生就业后应主要面向电力行业,因此,我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属于典型的面向特定行业进行培养。美国建设教育委员会对其国内面向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单位有指导与评估的职能,该类专业的学生培养定位为:获得在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获得全面而均衡的教育,以使学生得到终身学习的机会;获得专业意识和领导能力以便服务于建筑业和社会[2]。借鉴这样一种培养定位,我校面向电力行业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实践环节就需要教师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更要了解电力行业的相关知识,而这样的人才是相当匮乏的。
1.4 理论课程的构成体系不够完善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完全依照国家的指导规定,并没有形成自身的特点,没有依照电力行业的背景优势,设置相应的课程结构,因而对实践环节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因而,必须面向电力行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水平。
2 面向电力行业需求,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必须紧紧依托电力行业背景,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实践。
2.1 坚持走出去原则,深入企业实际,了解电力行业需求
面向电力行业需求,必须首先了解电力行业需求。因此,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定期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电力行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工程管理专业教师也应坚持走出去原则,深入用人单位,了解工程实际,从而掌握现场实际情况,用于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为此,我校特地制定了年轻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计划,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工程实际,接受实际锻炼,这既解决了对电力行业市场需求了解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实践教师缺乏的问题。这一良好做法,应加以坚持,同时接受锻炼的教师范围应进一步扩大。
2.2 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实践环节构成不足问题
应通过多样化的实践环节设计,解决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践环节,尤其是在假期,应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实习机会,深入工作现场,深入生产一线,掌握工程实际情况。这一做法不仅解决了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轨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增加了未来的就业机会。学生通过与实习单位的长期接触,通过平时的工作表现,为实习单位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从而为自己未来就业占得了先机。
2.3 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实践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
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为学生的实践创造机会。为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通各校友单位的联系,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习场地,以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2.4 调节理论课程体系构成,服务电力行业需求
针对现有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面向电力行业需求,进行课程整合和设计,将一些属于一体的课程进行整合,将一些企业需要而现有教学过程中缺乏的课程进行补充,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学生。
3 结语
工程管理的飞速发展,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为此,本文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面向电力行业需求,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程管理;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1-0133-02
一、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纵观我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态势,建筑行业这个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地位岿然不动。以房地产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几乎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纯粹的工程方面的投资在固定投资中的所占比例最大。这就拉动了市场对工程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这里面尤其以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缺口量最大。鉴于此,近些年各大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工程管理这个专业。相对于其他工民建这些老专业来说,工程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教育部正式把这个专业列在专业目录的实时间并不是很长。就在这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目前已经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这300多所高校中,国家重点“985”
“211”知名高校很少,绝大多数为地方性的新建普通本科学校[1]。尽管这些普通高校几乎无一例外地给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高校由于这方面或那方面的因素,这个目标没有真正落实。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无可厚非,这是当前市场形势的需要也是要求。随着建筑工程业的兴起,对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加大,而随着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要求培养出能适应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里的应用型人才是指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对工程技术十分熟练,而且具有一定的行业前瞻性,具有管理能力和战略眼光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从近几年的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就业来看,情况不是很理想,离我们的定位还有相当的差距[2]。就目前从就业或者用人单位来看,主要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人才,而另一方面好多毕业生又存在着招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满意对口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需要那种去了就能上手的人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型人才,而目前的高校毕业生由于大学期间应用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所以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目前工程管理培养的人才还是集中于理论教学,有些高校虽然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却不是没有落到实处,就是没有真正弄懂如何进行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所以,十分有必要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探索,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也是教育的职责所在。
二、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想要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需要的工程管理人才,首先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切合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用实践性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绝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或者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查阅各个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会发现不同的高校其定位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有的高校培养目标为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有的高校则强调培养技术性人才或者应用管理型人才等。其实,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通过调研发现,工程管理这个专业各个高校分属院系、学科各种各样,有的设在土木工程院系,有的设在经管院系,有的院校把它归为工学范畴,有的则归为管理学范畴。这就造成了专业定位的模糊性以及培养目标定位的不明确,很多高校甚至在没有明确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情况下就随意新增这个专业。所以来说,如何规范这个专业的属性,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是目前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一个课题,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第一步。
(二)实践训练缺乏
必要的实践训练是培养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一个模块,这里的实践训练包括实习基地实习、模拟实验等。但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实验室配置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没有或是很少。工程管理专业很多课程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着重依靠专业实验室或是习基地来提升的。例如CAD制图设计、造价实训等课程,必须让学生在相应的实验室反复练习,才能提升其应用实践技能。而有的高校由于没有专业的实训室纯粹进行理论讲解,本该实训的课程也是理论讲解,学生的实践技能就没有得到锻炼。再如,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测量等课程必须有一定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用技能,如果没有实践环节,这两门课就失去了其开设的意义。
(三)教材选用及课程配置不当
教材的选用对人才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对于工程管理这个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要求知识的前沿性,例如很多教材上讲的一些施工工艺、软件技能等在目前工程上早已淘汰,学生学完走上工作岗位才发现学了早已落后不用的知识。工程管理专业方面的教材普遍比工程实际前沿知识滞后[3]。一些高校选用的教材还是十年以前出版的,试想在一个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时代,这样的教材又怎么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此外,目前很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众多的课程中,一些理论性的课程所占比重太大,而实训课程所占比例很小或者基本没有。例如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在大学的前两年基本没有开设专业课程,主要上一些诸如高等数学、英语等基础性课程或者管理类等大众化课程;在后面的两年里才陆续开设了几门专业课,有些高校还把专业核心课程放在大四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大四学生一般都出去实习或者考研等,不像前三年那么专注于课程的学习,导致专业知识构架的缺失。
除了上述三个基本问题外,师资力量不足、理论与实践没有结合、毕业设计等问题都是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尽管工程管理专业各个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但是有着统一的衡量尺度,即能否培养出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换而言之,就是工程管理专业应该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这个目标一旦明确,就有利于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去除一些无足轻重的课程,加大一些不可或缺课程的比重。优化课程设置中的不合理之处,如应按专业课的相关属性来确定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将核心专业课程开设在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管理等。
(二)加大实训投入力度
实训是培养工程管理应用人才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加大实训的投入力度。目前,大部分高校实训硬件设施的投入不够,如缺乏相应的模拟实训室、没有或者仅仅是名义上有实习基地。对此,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实训室,学校建设自己的实习基地或者建立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应用技能的锻炼,才能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三)做到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也就是掌握前沿性的专业知识,应用人才就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生满足时代市场的需要。对于教材陈旧落后等问题,就要求我们在选用教材上一定要仔细,尽可能选用最新或者最接近当前实际的教材;对于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实行双师制度培养模式,即理论课由在校教师来讲,实践课程可请企业工程专业人士来带领完成;要关注专业的前沿知识,例如目前工程管理专业比较前沿的软件BIM等[4]。
四、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对应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是目前摆在各个高校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指出了工程管理专业应用人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些改革措施。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如何真正落实工程管理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管理专业改革探讨[J].河南科技,2013,(10):247-248.
[2] 陆仁强.新建本科院校“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模式构建――以湖南科技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学周刊,2016,
(4):40-41.
[3] 刘卫东,李丽民,吴江莉.应用型人才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5,
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郝伟(1968-),女,陕西西安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系,副教授。(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84-02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然而,目前的工程管理教育与工程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工程教育的培养层次、结构体系和人才类型与企业需求不适应,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素质不全面。许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体系不清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岗位知识及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实验室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应对工程实践提出的挑战,工程管理教育需要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并通过实践教育环节验证和巩固学到的理论与知识,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研究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工程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对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是甘肃省特色专业,学校按照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以增强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能力。同时提出了三级教育模式,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逐渐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一、夯实基础强化技能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强主干”和“重创新、高素质、强技能”的教育思想,结合铁路特色的办学特点和优势,通过“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充分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1.以精品课程提高学习兴趣
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指导下,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结合铁路特色的办学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依托“工程经济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等精品课程体系,引入实际案例教学手段,通过典型生动的工程案例与精品课程教材的结合,将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专业知识。
2.四大平台促进学科融合
工程管理交叉学科的特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单一的学科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建筑领域对工程管理学生的要求。为了与市场对接,满足“知识全面”的培养目标,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提出“四个平台”(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的技术型培养体系。
(1)技术类课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结构设计原理、建筑工程概预算、交通工程概预算、土木工程施工。
(2)管理类课程:管理运筹学、管理学原理、工程项目管理。
(3)经济类课程: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
(4)法律类课程: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建设法规。
通过这四个平台的建设,使得技术型培养体系逐渐得到完善和扩展,同时促进多学科多专业的经验交流和相互促进,拓宽学生的学习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专业前景的认知度。
3.以课程设计强化技能
项目管理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本质。作为管理类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制定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控制项目成本与防范风险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制定课程体系平台的同时提出了基础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强化的教学手段,将贴近实际的工程案例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练习。通过“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交通工程结构课程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实战训练使学生在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其分析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风险应变能力。在多次项目训练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强化,同时对工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项目管理能力逐渐形成。
4.多种考查形式检验学习成果
传统的学习效果检验往往以期末考试为主,但这一考查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工程管理专业提出弱化集中考试、强化多种手段的考查形式。配合案例分析、论文写作、课题大作业、团队讨论等多种手段,通过团队合作、分工负责等形式发挥个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枯燥的考试变得生动具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很大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决策能力逐渐形成。这一创新在“工程识图”、“工程财务管理”、“交通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中得到实验和推广。考查形式的改变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使得学习氛围得到明显改善,“教”与“学”变得轻松和谐。
二、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模拟演练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更大程度地发挥了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1.问题构建方案
问题是PBL 的起点和焦点,是影响PBL 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问题构建方案如表1所示。利用已有实验设备,合理且贴近实际的问题创建与选择,既能够与培养目标中基础扎实和勇于创新的要求环环相扣,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踏实认真地完成实训任务。
表1 问题构建方案表
问题情境 案例资源 解决途径 目标要求 参与实施课程
什么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项目管理施工组织案例 项目管理沙盘实验 熟悉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及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合同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变更及风险防范案例 斯维尔项目管理软件 土木工程施工
怎样做好工程项目概预算 工程预算案例 广联达算量软件 掌握编制工程预算及投标书的方法 建筑工程概预算
纵横预算软件 设备安装工程概预算
交通工程概预算
案例资源是影响PBL 效果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探讨问题的各个方面,充足的案例资源能够为问题解决提供有力支撑,避免学生陷入无思路、无头绪的困境之中。
2.PBL演练组织实施
结合项目施工分工协作的特点,在实验前将学生按照自愿组合的形式分组,并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模拟施工企业某项目部,每一小组由3~5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人员,每组选一个组长起协调作用。
在完成团队组建后发放实际工程图纸,图纸一般为框架结构的图书馆、幼儿园、餐厅等施工设计图。团队在接到图纸后开始读图并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利用实际工程案例获取相关知识,并讨论如何利用所获得的知识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并由教师组成的团队模拟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按照团队制定的工程方案,小组成员利用实验设备进行模拟操作。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专业知识,小组成员就需要反复循环地查找资源并讨论问题解答,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如果遇到施工风险因素或工程变更就必须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并不断改进。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程项目施工的精彩与艰辛,体验承担责任的乐趣与烦恼,进而体悟工程项目施工的关键。
实验结束后,学生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3.绩效评价检验能力
绩效评价是对实践操作能力检验的必要手段。在小组提交结果后,利用工程对量软件和评分软件等工具对演练结果进行分析评分及成果展示,针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相互答辩,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横向对比,直观展现成果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结合实际评出优胜团队。
三、校企合作促进市场对接
为了改善大学生在校实习机会少的困境,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积极创建教学实习基地,先后成立了一批校内、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测量实习、认识实习及施工生产实习的需要。学校设有下属的勘察设计院、建筑安装公司、工程咨询公司等单位,为师生的实践提供了便利,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实习环境,以确保实习效果。
1.小学期专项训练
为了增加大学生实习时间,保证实习效果,在第四学期末实行小学期专项实习计划,学生在没有课业压力的情况下深入工地和实习基地展开土木工程测量实习与认识实习等专项训练,在实践中磨练意志,熟悉建筑工程施工流程和管理方式。学生在实习中通过与工程管理人员的交流,既丰富了实践经验又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的对比强化知识结构,为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2.以竞赛促进技能提高
利用广联达算量大赛、工程测量大赛、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竞赛和沙盘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与其他院校的学习交流。学生通过竞赛发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取长补短,通过交流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最终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重在实践”的实践教学目标。
3.生产实习与职前磨练相结合
在完成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后,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掌握工程管理的业务流程,工程管理专业提出了生产实习与职前磨练相结合的方式,在第八学期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圆满衔接的培养模式。前4周为生产实习,毕业生提前进入已签订的就业单位实习并且接受岗前培训,在这种模式下毕业生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深入钻研专业技术,努力学习工程管理经验;后13周为毕业设计,通过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的实战演练,使毕业生在实践中提前适应工作环境,融入企业文化。同时,这一措施也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好评。
4.效果反馈
近年来,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就业率均在 97%以上。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各铁路局、中交集团、中建公司、中铁公司等单位的管理者、业务骨干和技术负责人。通过效果反馈来看,以目标为导向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不断需求。然而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如对实践能力多样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包括不同工程阶段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同参与方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同领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同工程类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鲍学英,王恩茂,黄山.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49-53.
[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
19(1):89-94.
[4]李文莉.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及绩效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4):99-108.
关键词:中小学校;工程;问题;对策
一、当前学校小额零星工程存在的问题
1.工程发包方面的问题
当前,施工单位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怎样选择具有信誉、施工质量可靠的工程队伍,就成为学校进行小额工程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工程发包方面,如何能够将有限资金使用精准、科学,又能够保证资金使用效果明显,特别是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和规范使用,这都需要学校相关工程管理人员严肃认真对待面临的问题。
2.工程监管方面的问题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引入第三方监理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途径,第三方公正客观的工程监管能够有效确保工程质量。那么如何引入具有良好信誉和口碑的工程监管公司及人员,也成为学校小额工程管理需要直接面对的重要问题。特别是社会中部分工程监管人员和施工单位相互串通,在安全方面采取漠然的态度,在金钱的诱惑之下对施工的质量降低标准,甚至隐瞒问题。在学校施工和监管方面,这样的行为更加不能容忍,因为影响的是数百个、上千个师生乃至上万家庭的幸福与欢乐。
3.工程计价方面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在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之下,由于存在进货渠道的不同,也存在品牌知名度高低的区别,因此相同规格的施工产品在价格方面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某些工程施工单位也存在以次充好、以劣充优这样的施工行为。虽然在较短时间之内并不会影响设备的使用,但是在较长时期内,安全隐患就会暴露,不仅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安全造成较大影响,也会加大学校在工程施工方面投入的资金。如果其中存在学校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单位及工程监管人员在工程造价、计价方面的违法乱纪问题,带来的危害会更大。
二、学校小额零星工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总务人员工程管理素养欠缺
因为作为教育教学单位,学校的专业人员主要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来选拔,即使学校的后勤人员、总务部门的人员也大多从教育教学相关部门转化岗位工作而来,因此在工程管理方面学校就存在着专业人员相对匮乏的现实问题。而工程管理却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相关培训也相对较少,引入专业性管理也相对欠缺。此外因为乡土关系、人情关系,因此在工程管理能力相对欠缺的情况之下,熟悉的工程施工和工程监管人员,就会成为学校后勤和总务部门在学校进行小额工程施工时优先考虑的对象,这容易给学校工程安全带来隐患。
2.学校管理者不够重视
学校管理者大多不熟悉工程管理方面的具体事务之外,也因为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工作重点中,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才是重中之重。培养足够多的优秀的学生,引进更多的具有引领性的优秀教师,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蒸蒸日上,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这往往成为学校管理层首先关注并全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学校小额工程管理方面,学校管理层特别是主要管理者以及直接领导,除了在工程管理方面专业知识不足之外,也存在不重视乃至轻视的态度。特别是有些主管领导根据学校工作的分工,既负责总务部门后勤部门,同时也会承担德育、体育卫生等部门的工作,因此部分主管领导存在对学校工程管理不够精细等问题,这也是不能忽视的现实问题。
3.学校缺乏工程管理方面的培训
即使直接接触学校工程管理的总务和后勤人员,大多能够快速及时地发现问题、找出安全隐患,但是在如何引入工程施工队伍、保证施工质量等方面,也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即便是专职的总务人员,他们所学的和所接受的培训往往只是专业性的行业性的培训,如电工培训、钳工培训等内容。那种专门针对工程管理方面的培训,他们几乎没有涉及。因此,专业性的欠缺也会造成学校小额工程管理存在某些问题,加强学校工程管理专业人员的配置就显得极为迫切,非常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三、学校小额零星工程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积极完善小额零星工程管理制度
工程管理是系统性的工作,更需要法律层面的、政策层面的制度来保障。因此,如果仅仅依靠学校管理层的领导能力和总务后勤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想要让学校的工程质量保持安全、可靠、稳定,往往是不现实的。因此,相关的制度建设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非常有必要。县政府可以委托县教体局全面负责,并委托后勤等主要部门对学校小额工程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小额零星工程管理制度既要涉及工程队伍引入、施工过程、施工监管等不同阶段,更要引入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来确保小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2.加强县级工程施工单位的信誉体系建设
施工单位和施工负责人的良好信誉,能够保障学校小工程的品质。但是由于学校的专业性局限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的局限,对建筑市场所存在的各种不合规现象缺少足够的防范意识和预防措施。这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及时披露施工单位及个人诚信记录,在学校引入相关工程单位时,提供必要的施工资质查询及诚信查询,从而尽可能地避免施工质量问题及其他各种纠纷问题。
3.切实建立学校工程备案制度
确保学校小额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途径,除了上级相关主管部门在政策层面的高度重视之外,建立相对完善的备案制度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备案制度能够确保工程施工质量的长期性,进一步确保施工单位的诚信。这会极大避免无论是来自施工单位还是监管单位,乃至学校相关人员在学校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违法乱纪行为,对于树立起规则意识、法纪观念、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以及在工程结束之后的追责意识、品牌意识,都能够提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每个学校对于小额工程管理的备案制度要落到实处,真实可信地上报给教育主管部门,最终形成对施工单位的有效的、全面的监管和惩戒机制,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4.全面提升学校工程管理者的专业能力
针对上述学校小额零星工程管理过程中,学校主管领导、总务后勤主任存在的专业性知识欠缺的问题,作为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在工程管理方面为学校配置专业的管理人才,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其在学校工程管理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如果受到编制条件的限制,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对学校总务及后勤相关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引入在工程管理方面具有合格资质的相关社会机构,对每个学校的后勤主管人员特别是负责工程施工的人员,进行集中式培训,并在培训之后引入资质考核,为培训合格的人员颁发工程管理的相关证书。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大力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沟通和监管,落实责任,避免相关的质量问题产生。同时,在学校实施涉及校园安全的小额零星工程时,教育主管部门可委派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给学校,对学校管理者及工程施工主管领导进行积极有效的配合和大力协助,确保工程保质保量完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可靠的保障。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由县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确定的学校小额零星工程的预算金额标准为小于10万元,学校可自行组织招标,包括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其中小于5万元的可通过学校集体讨论,采用会议纪要的形式决定施工方。因此,当学校经过集体讨论,详细规划施工工程计划和监管措施,有助于提升学校小额零星工程管理水平,为了确保这些工程的顺利开展,并做到合法合规,学校的领导层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丁长远.小额零星工程“定点招标”――明光市的工作探索.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1).
2.何勇,支凤生.高校零星工程招标浅议.价值工程,2015,34(03).
关键词:工程管理;课程体系;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72-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设项目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型项目和复杂项目的增加,对于工程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也更加丰富,应运而生的工程管理专业也在不断地完善和进步。如何提升工程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让更多的工程管理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讨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
一、工程及工程管理的定义
1.工程的定义。“工程”一词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最初是指军事目的的各项活动,后来广泛用于建筑、机械等领域。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工程是基于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技术和资源,有组织的进行造物或改变事物的集成性活动。
2.工程管理的定义及内涵。工程管理是指基于特定的目标,在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对工程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工程管理是工程科学和管理科学有机结合的整体,工程科学作为载体,又离不开管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工程管理区别于其他行业或产业的管理,它是基于特定的产业环境下,工程管理人员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期达到项目目标的工作。
二、工程管理的发展历史
我们国家的工程管理始于建筑工程的生产管理,主要指施工管理,对于管理的方法理论和阶段都比较狭义,主要针对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工程管理专业是在原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的,于1998年正式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专业。工程管理专业的雏形包括1998年以前的建筑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管理工程、管理工程(建筑管理工程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
随着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到目前为止,已经有400多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面对众多高校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青睐及工程管理人才的增多的现状,如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提出的,最初讨论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本文认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专业相对于其他院校同一专业在招生、就业、研究等方面具有的其他院校不具备或难以模仿的技术和能力优势。
影响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教学条件、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和学生素质等。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探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条件能够在硬件上保证专业的教学质量。工程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验,因此教学的硬件条件是否优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师资队伍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师资队伍作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完成者,对于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言而喻。专业的竞争力从专业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得以体现,而这些活动的完成过程离不开教师队伍。
学生是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各个院校的生源不同,学生的素质不同,如何根据学生的素质,因材施教,做到以学生为本,是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可忽视的因素。
课程设置是综合考虑上述方面之后的一个影响因素,在考虑各校的教学条件、生源情况、师资队伍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课程设置。具体来说,即在设置过程中,是侧重工程技术还是经济管理;是针对建筑工程还是水利交通工程;是注重科学研究还是注重实践技巧。只有对上述问题准确把握,才能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形成优势,最终形成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从课程设置的视角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行研究分析。
四、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存在问题
目前,各大专业院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并呈现出趋同的现象,没能将原有的优势和技术加以应用,盲目的进行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通过上述回顾和分析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的设置是综合了多个专业的整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只是对原有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才能有利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丰富和发展。
1.课程设置日益趋同,缺乏优势及特色。各院校跟风严重,没有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进行整合发展,使工程管理专业日益趋同的现象严重。各个大学没有自己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并且不利于我国对于各类工程项目的管理。
2.理论课与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比如测量学、房屋建筑学、工程估价等课程都应该设置相应课时的实验及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很好的将学习与工作衔接起来。目前,仍有很多院校忽视了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的教学,使学生仍停留在理论知识上,缺乏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存在弱化经济管理课程现象。工程管理专业目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专业定位模糊。因为工程管理是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综合的一个交叉学科专业,如果定位不准确,就会使教学非常庞杂,没有内涵的提升。一些具有工科背景的院校,轻视经济、管理及法律方面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偏重工科课程,对于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比如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项目融资等课程均未开设。这样不仅弱化了工程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及优势,又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使就业局限于施工管理,对于建设项目前期的一些工作知之甚少。
4.课程设置与学生素质不匹配。未结合本校的学生和师资状况,定位工程管理专业。学校应针对招收的学生基础及文理学生来进一步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向,做到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
五、增强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整合学科优势,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核心竞争力主要决定于优势与特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如此。学校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时要结合本校的师资、学生及学科背景的特点。比如一些工科院校,可以侧重工程的技术管理;一些财经院校可以突出财经的优势,在经济管理的课程上进行突出。这样就容易形成专业优势。
2.注重实践教学,衔接好理论与实践。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比如在测量学中增加实地测量的学时数;在工程估价教学过程中,增加软件算量、套价的教学;在项目管理等课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到施工单位实习参观,安排学生到事务所、房地产开发单位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实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体现出工程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和特色。
3.尊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有机结合。强化工程管理的交叉学科特点,将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工程监理进行区分,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优势。工程管理专业不是土木工程,也不是结构设计或者建筑设计,它是一个多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要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有机结合,不能简单相加,也不能离开工程这个载体。
4.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强调工程管理的全生命期管理。各大院校专业的设置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会影响学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因此开设工程管理专业要适应现代社会大项目、复杂项目日益增多的趋势,提升工程管理的内涵。不仅仅是施工管理,其他管理方面也要强调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注重工程项目的建设期、运营期和拆除清理期。在此基础上,也能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毕业生才能够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从事管理工作。
六、结论
工程管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为工程管理提供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是问题的关键。各大专院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开设工程管理专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为社会的发展,为学术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0.
[2]郑淑琴,杨昭宇.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J].现代营销,2011.
[3]李素宏,陈立文.工程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1.
[4]张海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
[5]祝亚辉,佘渝娟,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9).
[6]吴耀兴,王泽林.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特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
[7]汪文雄,杨钢桥.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特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03).
关键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现状;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1当前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暴露的问题
国外相关学者在进行对中国的教学调研时曾经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能会受到人才的制约,从而难以有效的推行产业升级计划。这种观点主要来源于对我国当前高校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判断,当前我们国家的高校教育中,主要使用书本型、理论性以及教师单向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上很难与学生日后的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培育出的高校学生在社会上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基于这种观点,提出了应当改变当前以课堂、教材、教师等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应当面向社会需求以及日后的工作实践进行教学,从而走上一条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道路上。笔者通过对当前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进行调查,总结了如下几点当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办学水平差异明显,许多院校需要对专业进行提升
目前工程管理这项专业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而这项学科是一项涵盖较广、跨度较大的学科体系,有着理论紧密连接着实践,并且呈现出文理交融等特性的综合性学科。此外由于各个高校的背景存在差异,各个工程管理专业的开设院系不同、课程设置不同、教学水平也有很大不同[2]。当前我们国家的工程管理专业有六成的学校不能达到标准水平,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是由于社会突然对此专业需求扩大,导致许多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直接开设这项专业,另外一方面在于上述院校在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后并没有跟上相关的配套设施,从而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掌握到全面的知识技能。
1.2缺乏实践教学
通过对当前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调查可以看出,多数高校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从工程管理的实际出发,学生缺乏对这项专业的了解,并且对工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缺乏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认识概念,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性,使学生缺乏对于工程管理中问题的切身了解,影响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的能力培养。
1.3缺乏对学科定位的准确认识
工程管理这项专业出现的时间较短,当前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还有这一定的分歧,不确定这项专业应当是以学生知识结构为中心还是应当以管理技术作为中心进行教学。这也使得许多学校在进行工程管理专业定位时,出现一定的偏差,将不同的方向的专业捆绑到一起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导致了不同院校将工程管理专业放在了不同学院中,。如有些学校将工程管理放到管理学院。有的则放到建筑工程学院。这种学科定位上出现的问题同样也影响到了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在学生的学习中,不同学生对于不同专业课重视也不同,所以最终所学习到的知识重点与知识架构也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对于日后实际工作中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都会产生影响。
2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模式的改进与优化策略
2.1突出重点课程,合理进行专业课设置
各个高校之间工程管理的归属存在差异,有效高校将其划入管理学科、有的是工科;此外还有着房地产方向、项目管理方向、工程造价方向等等不同的培养方向。但是从专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不管是如何划分以及哪种培养方向,都应当让学生明白核心课程是哪些,这样学生才可以有的放矢的知道学习重点[3]。此外不仅要指明重点课程,还需要强化重点课程所配套的实践。当前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缺乏实践,到了社会工作后,空有书本知识而不能施展,还需要从头进行实践学习,面对这种状况就要有针对的去解决,使学生能够明白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并且加强对于工程管理的实践。
2.2高校明确培养目标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工程管理专业牵涉到建筑施工领域的许多环节,所以在进行专业的设置上,许多高校以为求大求全,但是在实际的培养方向上,却没有清晰的目标,最终培养出的学生“什么都懂一点,又什么都不精通”。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在进行工程管理教学中,要明确和清晰培养目标,在不同专业上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其他专业,只有搞懂了自身专业的基础上,在进行其他方向上的学习,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2.3强调对学生专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在社会中许多建设单位反映,当前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中,经常出现学生的技术水平较高,但是与之配套的职业素养却较低。进入工作单位后,在实际的工程管理时间中缺乏相应的责任心,在一些人为因素上对建设工程的施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就说明这当前高校教育中过分的强调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了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所以这一点也应当应用到高校教学的优化中去。
2.4对教师队伍进行机构上的优化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大建设的时期,迫切的需要实践性人才。而在当前高校的工程管理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工程管理教学理论知识储备上较为雄厚,但是在实践上存在着经验不足等问题,所以在面对工程管理的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解决方案缺乏操作性、过于理想化等现象[4]。这样的教学最终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工程实践的认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高校在进行师资力量建设时,应当注意多使用实践性人才进行工程实践类的教学。工程管理对于实际操作有着较强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教师在发展中应当注意理论知识需要搭配着实际的工程管理实践进行,也就是说高校应当注意对高校教师的时间培训,使教师对实际的工程实践有所认识,保证学生能够从学校也学习到工程管理的实践知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们国家在应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改革中,最重要的关键就在于提升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以及高效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将实践项目与专业知识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全方位的让学生认识到应用管理专业的特点,并且有效的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保证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教学质量上的提升。与此同时,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发展中也需要依托工程管理的行业与社会支持,我们国家的高校应当在办学中通过突出自身优势的办法,形成专业特色。并在进行理论教学的环节中,不断的对学生理论知识以及时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从而在教学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条件发展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课题研究组.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管理教育问题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9.
[2]谢丹凤,郭树荣,李素蕾.基于递进式思想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集”教学特色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