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生心理教育案例范文

初中生心理教育案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0 10:13: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生心理教育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生心理教育案例

篇1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健康更为重要。

对于像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的初级中学而言,由于缺乏优质生源的带动作用,不少学生家境困难,家长迫于生计对子女疏于管教,且由于家长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发展不良,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意识弱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问题。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基于此,我们尝试着在学校探索构建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开展个案研究。

二、“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的含义

按照近年来小升初的各初级中学学生来源分析,近几年,我市小升初招生采取的是以下程序:首先是“名校办民校”的初级中学设置考试招生;其次是第一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公办的、有特色的学校和省一级以上的中学;再次是第二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普通公办初中,而到普通公办初中的第二批电脑排位生还有20%左右较好的学生转学到第一、第二类型的学校,这里指的“非优质生源”就是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留在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的学生。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生源按此分类就属“非优质生源”,也即通常所说的C类学校。

三、研究过程及初步成果

(一)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框架

学校在校长室的统筹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搭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设施设备,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指导。

1.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架构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相关设施设备

学校教导处、政教处根据学校要求,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所规定的要求及目标,结合非优质生源的特点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这一实际情况,对三个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了全面的规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课时、师资等方面得到根本保障;同时,制定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心理咨询室软硬件的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合作,专门在我校开设心理C证班全员培训,目前,我校92名专任教师中有85人经过了C证班的培训,还有4人获得了B证;同时,政教处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主题班会评比、班会课教学设计评比,以赛代培,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师们也纷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学科教师也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学校努力搭建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

(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在课程上对初中三年进行全面规划,一是保证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原则上初一、初二0.5节/周;同时,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还专门设置“青春期心理卫生”等专题讲座或活动。初三不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如“初三中考人生规划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和考前心理调适”等。二是通过各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学校要求各科备组每学期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把教科书中可以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列出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每学期提交至少一个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教案。三是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每学期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或实践活动。

2.充分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政教处对每周的班会课进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间段拟定相应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活动。例如:初一以“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为主线;初二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线;初三以“克服困难,向发展目标迈进”为主线,分别有“学会学习篇”“学会交往篇”“学会生活篇”“悦纳自我篇”四个专题,下设“驾驭中学的学习”“唱响自信之歌”“感恩教育”“画出人生彩虹”“心有他人天地宽”“战胜紧张、笑面人生”等几十个子标题,这样既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针对性地选择主题班会提供了指引和方便。

3.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政教处、校团委每年5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例如:2011年开展了“关注成长,呵护心灵”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的评比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的比赛,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海报展,并定期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每年11月份学校还举行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展示个人的特长、才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开设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本校非优质生源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2009年5月,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校长直接领导,心理专职教师具体负责。随后学校投入资金购买了智为学校心理管理系统,系统提供了心理测评、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心理预警、心理案例分析等功能,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预防、预警、干预”三预保障机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个先进的软件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我校从起始年级开始,逐步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而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制度化到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适性和个案研究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但部分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压力较大,学习适应不良,具体表现有:讨厌做作业,怕教师提问,害怕考试,讨厌上学以及不适应学校的生活等;(2)人际关系不和谐,部分学生孤独感较强,人际交往和人际冲突较多,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3)情绪自控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敏感,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

2.团体心理辅导的状况分析

我校定期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例如,对学困生,级组及班主任会对他们进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情绪的相关辅导;针对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青春期的健康辅导;初三则进行以自信、健康、科学为主题的毕业生心理调节团体辅导,务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学校德育处教师何智锋和级长施捷骥对特殊学生这一群体的家庭背景与特殊心理的形成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特殊生现象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及个人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积极参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与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相关活动,如:2011年4月,我校初一级部分师生参加了由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承办的“雏鹰展翅,成长有我”的广场咨询活动。2011年11月19日,初一部分学生家长又参加了“同在蓝天下――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走进流花街社区大型心理活动日”活动。另外,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同志也十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例如:黄永波老校长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对新生进行校史教育和“小升初心理调适”的专题讲座,同时也为家长进行“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升学问题”的专题教育,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校和生活打下基础。学校积极通过家长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个别交流、邀请家长参与活动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近几年,由于学校上上下下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学生在校都能开心地学习、生活,能正确面对各种问题,近年学校非正常辍学率、违法犯罪率等均为零,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好评。

四、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

在我校这样的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虽然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目前,本校只有一名专职心理教师,而且,由于编制等方面的限制,还要承担思品学科的教学任务,真正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难以保证,面对全体学生的工作难以大规模展开。而其他具有心理B、C证的教师同样要承担各自学科的教学任务,能投入到专门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力相对较少,多数时间是通过学科教育渗透,这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我校这一类的非优质生源学校,特殊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更显得教师力量的薄弱。所以,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在此类学校应多设置1~2个专职心理教师的编制,给予心理教师应有的地位。

2.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与优质生源学校相比,非优质生源学校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简单粗暴,放任自流,对孩子缺乏关心、教育和心灵上的沟通。在这方面,学校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还要继续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互相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3.继续探讨特殊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学校而言,特殊生的转化任务很艰巨。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家庭问题、学习困难等问题需进一步深入了解。虽然每次的心理辅导可以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但由于特殊生个体差异导致的不可控因素出现教育反弹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心理教育的作用能延续和持久是我们接下来要继续努力的研究方向。

篇2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运用生活案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基础环节。教师只有以引人入胜、吸引眼球的教学内容或方式手段,才能将学习对象的内在能动情感充分激发,主动探知的潜能充分挖掘。认知发展学指出,初中生作为特殊时期的学习群体,其认知特点既呈现积极性、能动性的一面,又呈现波动性、不稳定性的一面。贴近初中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初中生更为喜爱,更为亲近。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要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做实“铺垫性”工程,为有效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开好头”、“布好局”。在导入环节教学内容设置中,教师应将现实生活案例融入其中,引导初中生在真切体会感悟中,形成“认同感”、“亲近感”,情感得到“共鸣”,欲望得到挖掘,为课堂教学深入推进做好“铺垫”。如“重力”一节课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在课堂导入内容设置中,利用初中生对生活案例的亲近特点,将“月球绕地球运行”渗透其中,设计出“我们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为什么月球绕着地球运转时不会飞出去呢?”教学氛围,让初中生在真实、亲切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心态上得到“放松”,学习情感得到“提振”,保持积极情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设置现实生活案例,是情景式教学方式的形式之一,教师在设置过程中,要紧扣认知实际,不能设置高于初中生理解力的现实案例,避免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二、在新知讲解过程中设置生活事例

在新知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借助于典型案例,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向初中生“讲清楚”物理知识点的内涵要义,帮助初中生更加深刻全面地掌握物理新知内容。笔者发现,在新知讲解过程中,很多初中物理教师经常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案例,引导初中生将现实事例与新知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将新知内容要义“反射”在所呈现的生活真实事例上,让初中生能够对新知内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笔者以为,初中物理新知教学环节,设置典型生活事例,不失为推进新知讲解活动进程的有效“手笔”。初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新知内容要义、注意点以及教学要求,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典型事例,以事例讲解新知,以事例映衬新知,推进新知教学进程和成效。如“压强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教师通过研究分析教材认识到,“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的概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初中物理教师设置“在冰天雪地里,有一个小姑娘穿着普通棉鞋站在雪地里,双脚陷入雪里;而一个大人穿着雪橇站在雪地里,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事例以及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初中生结合事例进行探知分析。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压强与哪些因素存在关系?”、“如何增加或减小压强的大小”等问题,初中生在认真研析案例的过程中,认识到“压强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以及物体的重量之间存在关系”。这样,初中生所探析得到的“压强的大小关系”内容,认知和理解时,更加真切和深刻,有利于初中生对该知识内容的灵活运用。

三、在物理案例探知中设置生活实例

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 教育 教学

加强初中生心理教育,是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初中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一系列政策和条例的出台,都强调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初中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学校和教育者们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中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正视社会带给我们的各种影响,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一、 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自身因素。这种因素主要包括认知、情绪和个性三个方面。具体说来,初中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对外界事物的判断缺乏公允性,对自己的估价缺乏客观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吃苦能力差,依赖性强,对新情况适应力弱,对新事物产生不正常的强烈反感和抵触情绪,因此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情绪自控能力差;不愿与人敞开心扉、推心置腹,喜欢自我深思,难与人友好相处,同时又迫切希望显示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二者往往产生激烈冲突,从而造成孤僻怪异、格格不入……,出现了人际关系不和谐;优越的生活条件,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读不了书、吃不了苦、挨不起批评,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

2.环境因素。首先,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关系紧张、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以及出现意外事件等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其次,学校生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很大。

二、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以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

教师要以身作则,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以自己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在课堂上,教师的需要、兴趣影响着学生的需要、兴趣,教师的高尚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所以在学生面前,尤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学会调节情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不能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更要有广泛的兴趣(思想品德学科的综合性所决定的)、渊博的知识。让学生佩服你并被你所吸引,并且还应时不时地关注学生们的兴趣,以利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要微笑着面对学生,积极地鼓励、评价学生,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信任与尊重;在言谈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乐观向上、宽容大度、坚强自制、幽默睿智等精神品质,从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2. 巧妙运用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典型案例必须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它有独到的铸造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作用,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道德情感的教育。典型案例可以是哲理故事,也可以是名人轶事,或者是笑话寓言。如在教学有关自信走向未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内容时,列举大量榜样人物故事,如张海迪高位截瘫仍自强不息;国家体操队员桑兰不慎受伤,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桑兰始终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自信面对未来;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人物孟佩杰10多年来照顾养母的感人事迹等等。学生听后无不为这些榜样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坚毅、顽强以及对生活的自信所感动,从而为把这些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做准备。

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教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同时,与教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例如,在课堂上,学生答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讨论,教师错了允许指正,甚至必要时允许讨论。有了这样的学习气氛,学生就可以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轻松摆脱情绪障碍,克服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4.在辅导中矫正学生心态

目前,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有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学生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以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从而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当然。除了配备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信箱和心理热线,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辅导。

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容忽视,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成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思想品德教师要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断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让学生们都拥有健康的心理,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丁志根,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宁波大学学报,2005,(2).

篇4

【摘 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学的“重心”,课堂教学的“焦点”。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运用学生主体特性,实施高效教学活动,实现教与学和谐发展,互惠共赢。本文作者从几个方面对初中生主体特性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主体特性;应用;刍议

教育实践学指出,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必须抓住学生主体这一要素,实施和开展丰富教与学双边实践活动。物理学科是基础教育学科的重要“分支”,是以实验、观察为主要学习探知手段。实践证明,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一方面要将学生引入物理学科探知活动之中,成为物理教学“一份子”,另一方面要将学生主体特性充分运用,成为物理教学课堂“一要素”。笔者通过阶段性物理教学实践活动,深刻体会到,只有充分抓住物理学科特性,深入运用学生主体特性,实施高效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和谐发展,互惠共赢。有鉴于此,本人现对初中生主体特性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从几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以生动适宜教学情境促发探知激情,深入推进物理教学活动进程

物理学科教学活动,需要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深度合作,与教师保持高度一致,同频共振。初中生具有能动探知的积极情感,这为物理课堂教学提供了思想保证。但这需要有效的教学激励和思想引导。因此,教师在物理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要深刻运用学生主体能动探知特性,借助物理学科生动、趣味、真实、直观的教材内容和典型案例,为初中生营造融洽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发参与互动、深度合作的情感,推进教学活动进程。如在“压强”教学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知的情感,采用情境教学法,展示“人们踩着滑雪橇滑雪、履带式汽车行驶在泥泞的路面上”等真实直观场景,让学生感悟和体味压强知识,情感“凸起点”受到刺激,探知积极性受到激发。又如初中生对矛盾问题充满质疑好奇情感,教师在“运动与静止”教学中,设置出“王洪和刘琳观察一幅行驶中的公共汽车图画,王洪认为,汽车上的乘客是静止不动的,而刘琳则认为汽车上的乘客是运动的,请你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学情境,使学生认知上产生冲突,带着疑问和疑惑,参与教学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物理教师设置的情境,必须结合学生认知实际,避免“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现象。

二、以实验教学实践活动锻炼探究特性,切实提升学生物理实践技能

笔者探析发现,许多初中物理教师忽视实验教学活动,轻视实验教学功效,缩减实验教学过程,致使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功效难以实现。初中生对未知事物或自然现象充满好奇质疑心理,喜欢动手操作探知其中奥秘。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就可以实验教学的动手实践功效,利用学生主体的探究特性,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实验活动交由学生操作,做好实验过程指导工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实践活动中,提升实践探究技能。如在“水的沸腾”实验教学中,教师采用学生操作、教师指导的教学方式,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师:提出本节次试验的任务、目的、器材、步骤安排。并向学生讲清楚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生:根据实验任务和要求,按照实验操作步骤动手实践。

生:仔细观察,根据实验的现象填写表格。

师:对学生实验活动进行指导,要求学生记录每1min或2min时间间隔的温度值。

生:根据表格上的数据,分析水沸腾的特点,将表格上的数据用图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生:总结出水沸腾的特点。

师:评价学生实验活动,总结水的沸腾特点。

在此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成为实验操作的直接实施者,通过实验操作、过程观察、数据记录、分析整理等活动,实验探究技能显著提升,较好的体现了物理学科实验教学的探究技能培养功效。

三、以典型案例探析教学培养思辩特性,扎实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案例:小明在做测量物体的浮力实验活动中,现在台秤上放了一个容器,并在其中放入适量的水,在弹簧秤下悬挂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金属,已知这个金属的密度为3×103千克/m3,试求出这个金属块的重力以及用弹簧秤测力计拉着金属块缓慢下降,当金属块浸入水中4厘米而未触及容器底部时,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

学生分析问题内容发现,该问题是一道关于“浮力”方面的探析题,需要运用“密度公式”、“重力的计算”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等内容,同时,还要借助于此方面的实验心得体会。

组织学生结合解题要求,开展小组合作探寻问题解答策略实践思考活动,初中生在研析问题内容及要求之间联系基础上指出:“已知金属块的边长可以求出其体积,再利用其密度公式从而求出其重力。要求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以先求出金属块浸入4厘米时排开水的体积,然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金属块的浮力,最后利用称重法从而求出其答案”。

此时,教师展示其学生解析思路,组织其他探析小组学生探析评判,学生指出:“此问题关键要准确掌握浮力的相关性质内容”。

学生书写解题过程,同桌个体之间互相批改。学生结合探析以及解题活动,总结出该类型物理案例解答的方法为:“要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是本题解答的关键”。教师最后借助评价教学手段,对学生探析解答案例活动进行评判和指导。

在上述物理案例讲解过程中,学生思考、分析、判断等物理学习技能有效锻炼和培养,达到了物理案例设置意图和教学要求。初中物理教师在平时案例教学中,要不拘一格教学实践,充分运用学生主体探究特性,延伸和拉长案例教学过程,丰富和细化案例教学活动,让初中生在亲身探究、深刻分析、有效辨析实践中,物理学习能力素养显著提升。

总之,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深刻应用学生主体内在能动情感、主动探知特性和积极辨析特性,深入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参与师生互动,高效解析深刻内涵,促进物理学习技能素养进步。

参考文献

[1]郭立昌.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J].初中物理教学,2008

篇5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教育

当我们的教育步入九年义务教育轨道以后,初中阶段的很多新问题随之出现。因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废除了留级和开除学生制度,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质量下降,相应的很多问题出现了,学生的整体素质降低了。因此,我们要面对现实,采取相应的措施面对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处在农村地段的城镇初中,生源全部来自附近的农村。这部分学生典型的特点就是家庭教育和周围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不利,大部分家长从事农业和生意,根本没有教育儿女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他们对独生子的娇生惯养,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十多年的农村初中教学使我切身体会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从“农村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的基本策略”这两个大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1.农村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了解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客观的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往,并能够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不愿与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往,言行简单粗暴,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一些消极的想法和行为。这部分关系主要涉及到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亲子关系等方面。农村学生没有充实的文化娱乐条件,家庭教育不到位,因此这方面的问题更突出。

1.2 “青春期”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心理学上把这一阶段称之为“青春期”。农村家长在这一阶段缺乏对他们的关注和教育,我们教师再不重视,任其发展,就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危害身心和社会。这个问题成了他们厌学违纪的主要原因。常见的青春期心理问题包括闭锁心理、情绪起伏、内隐外露交替、早恋等。这些因素造成了同学关系紧张、厌学逃课、爱冲动,此时他们更需要同学和团体的接受和支持。以上问题不能如愿,就会导致同学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最终发展到孤独、焦虑、偏执、抑郁、敌对等不良心理,给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不利因素。

1.3 与父母所产生的不良心理问题。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情浪漫、和谐舒畅的心灵港湾,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是,农村家庭这样的情况是少数,更多的是专制式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不能沟通,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吃穿,达不到他们的希望就是一顿教训,这与城市那些有文化修养的家庭教育有典型的区别,社会上很多父母与儿女发生冲突的案例大部分都来源于这部分家庭。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使农村的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出现了留守儿童增多的现象,失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同样是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因素,我们做教育工作的要认识到这一点,给予学生父母般的关爱,弥补他们的缺失。

2.解决农村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己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心理教育课程化。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②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③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2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②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③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研究

物理作为初中生必学的自然学科,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科学性,物理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了解自然规律的平台,并且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解,帮助他们熟悉自然界中某些事物发展的本质,并理解一些现象的科学内涵(例如雷电的形成、电流的形成、人体的静电现象等)。正是因为物理严谨的科学性,使学生们接触它的时候也带来了一些困难,比如对有些现象的解释太抽象,并且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中,都是以老师授课为主,老师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只一味的向同学们简单的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忽略了课堂的灵活性,导致初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大漏洞。因此,借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平台,老师应该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1.结合案例分析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案例一——力学

力学是初中物理课程中最基本的章节,它是带领学生走进物理世界的开篇之章,因此力学知识授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也会奠定学生们对物理印象基础。在我国几乎所有课程的教学模式都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物理老师在讲授力学这一章时也是这样,缺乏和学生的交流,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不了主体作用,并且物理是一门相当乏味的自然科学学科,因此,许多学生在接收物理知识时都存有被动心理,有的也只是为了完成学业的需要,并没有真正的去好好掌握。

1.2案例二——欧姆定律

初中物理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章就是《欧姆定律》,它作为初中物理课程中最基础的知识章节,影响着许许多多初学者对物理课程的印象以及日后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在讲授该章节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而不是一股脑的把所有知识概念都讲完。

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物理老师在讲授这一节时一般都是先把需要解释的概念给学生讲解一下,然后把这一章节涉及到的公式(主要是I=U/R)在例题中给同学们讲解。这种授课方式如果不是天生对物理充满兴趣的人在听起来时都会觉得很无聊。这就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学习这一章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留的作业题也是抄别人的,使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教学任务也几乎不能按时完成。

1.3案例三——物理实验课

物理实验课是带领学生走入物理世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教学资金的缺乏,许多初中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这一门课程,或者是开设了这一门课程,却因为缺乏实验道具和器材,而从未真正上过。这种教学漏洞的出现,损失了教育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好机会,由于物理知识大多数都十分抽象,初中生基本上无法从理论课上真正搞懂那些知识,而又没有最直观的教学实验来演示,错失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最佳机会。

2.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

2.1消除力学知识的学习障碍

由于力学知识是物理课程最基本的入门知识,因此学好它对学好物理课程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是一个人学生生涯中最容易对事物充满好奇的时间段,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他们引入物理的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问,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在上课时带一个苹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实的体验万有引力;在讲授自由落体的知识时,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用自己的笔、纸片等来感受自由落体的妙处;在讲力是相互的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报名来前台互相感受一下;在讲摩擦力时借助实验道具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演示等。

2.2学习欧姆定律的有效途径

其实要想有效的学习欧姆定律,在老师授完理论课的基础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开设这一章节的实验课。欧姆定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欧姆定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物体、导体的电阻不是一成不变的、串并联电路欧姆定律的推广式不同。

这些有关电路的问题在实际的课堂讲解上是十分抽象的,教师只有亲自带领学生,让学生们在实验课中自己动手,体验欧姆定律的实验表现,才能使他们把这些知识真正掌握,否则即使他们掌握了理论要点,也无法真正的与实际相结合。

2.3充分借助多媒体资源

其实以上方法适用于所有物理章节的学习,实验课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课程不能忽视。随着科技的发达,多媒体教学方式也逐渐引入了物理教学的课堂,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实施,给学生们带来了一种学习知识的新鲜感,PPT上鲜活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学视频等内容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也增加了学生们对物理课程的兴趣。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多媒体资源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在多媒体中得以具象化。

此外,改变教学最根本的方式是增加教师授课的趣味性,一个幽默的物理教师和一个死板的物理教师教学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要改变教学方式还需要教师从自身寻找问题,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不仅要把知识完整的传授给学生,还要让他们能够接受并且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逐渐走进了千千万万的大中小学校,因此,物理老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来使枯燥的物理知识多彩化。此外物理课程中还应该多安排一些实验课程,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物理世界的多姿多彩,培养他们不断探索科学的精神,培养他们对物理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红岩.《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与分析》.教学实践,2012

[2]代卫建.《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新课程·中学,2010年9月8日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衔接策略

在中学地理课程中,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联系十分密切,然而高中和初中教学衔接的问题却一直是困扰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着力解决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探究并建立和完善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沟通与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对高初中地理教学脱节的原因及衔接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师资配置的问题

调查发现,目前初中地理的师资力量不容乐观。由于受传统思想及初升高招生考试要求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初中学校对初中地理教学不重视,初中地理被认为是副科,使一些初别是乡村学校往往缺乏地理学科专职教师,常常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上地理课,即使是大学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也千方百计想改行教其他所谓的主科。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低下,使初中学生地理基础较差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同时,由于受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和初中教师对整个中学地理课程缺乏了解的影响,使初中地理教学较难把握初中、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从而直接影响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程内容及要求的差异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地理课程,主要内容是区域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重在对作为案例的某些区域内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的描述,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内容较为浅显,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差,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初步了解、认识、学会,能力要求层次比较低。而新课标高中地理的三个必修模块和七个选修模块,主要属于系统地理,重点讲授自然地理的理论与原理、人文地理的理论与方法、正确的人地观念等内容,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分析,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要求在初中基础上,更加强调了理解、应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倡学以致用、实践调研、论证探讨,培养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在初中即使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的地理知识,也往往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存在较严重的脱节现象,需要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顾及学生的基础,做好衔接工作。

3.学生年龄特征的差异

初中生的心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不成熟,也不稳定,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趣味性较强的知识较喜欢并易于接受,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显得较为重要,许多初中教师也正是这样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心智逐渐得到了发展,他们在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与动力、逻辑思维、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在不断增长和提高,但仍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因此,高中地理教学较强的理论性和较高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使相当部分高中生不能很快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

4.课程设置在时间上的脱节

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教学安排,初中在一、二年级开设地理课,并在初中二年级学年结束时完成学业水平测试,学生在初中三年级不再学习地理。长达一年时间的学习中断,必然导致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的大量遗忘,从而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高中地理的知识基础。这是造成初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很好衔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二、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高中和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脱节现象,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制约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因此,高中教师必须采取对策,让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实现与初中地理的顺利衔接、平稳过渡。

1.关注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新课改中,虽然更加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在高中、初中地理教学衔接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摸清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特点,重视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多层次、全方位地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给高中生弥补初中地理知识与能力的缺陷。同时,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分析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定期进行总结和分类,及时解决问题,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

2.把握课标,研究教材

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增强生存能力,并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同时,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强调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由此可见,初中、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但由于考虑学生年龄特征的差异,高中地理课程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比初中明显要高。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本着课程理念的要求,认真研究和处理教材,全面挖掘高中教材中需要初中知识作为支撑的内容,在教学前先对初中知识进行强化复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观念。同时,要注重课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密切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地理对生产生活有用,使学生保持对地理学习兴趣的持续性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高中、初中地理衔接的难度,从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在智力和心理上都比初中生要成熟一些,因此,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1)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学习地球运动、地图知识、等高线、区域地图等内容时均有较大困难,学生对于这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形态、组合结构等理解不到位,掌握程度较差。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照顾学生的知识基础,强化对这些内容的补充教学;另一方面,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

(2)读图析图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涉及了大量的图像资料,但受知识和智力发展的限制,初中生对地理图像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较弱。高中地理教学应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各种地理图像观察和分析的训练,使之学会从地理图像的图形语言中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地理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与分析、描述与阐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提升图文转换能力。

(3)理解记忆能力

初中生学习地理,更多习惯于形象思维,对知识习惯于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由于高中教学目标要求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要求提高,既要重视基本知识的记忆,更要重视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引导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来记忆,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

4.改进教法,优化教学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方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做好与初中教学的衔接工作,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

(1)多元导入,引疑激趣

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往往来自感性认识,比如一些地理奇闻轶事、地区风土人情等就成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高中生的学习动力除了来自理性的认识外,也需要感性认识的不断激发和强化。为此,在高中课堂引入时,可以用图片、视频、热点话题、生产生活问题等创设情境,引发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以避免学生产生高中地理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错误认识,从而顺利适应高中教学。

(2)活动探究,激发思维

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活动教学,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多种媒体结合,加强教学直观性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高中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矛盾结合体,一方面保留了初中生习惯于形象思维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缺乏地理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形态、地理分布、动态过程等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这就要求教师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加深对抽象地理动态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对区域地图的掌握对相当一部分高中生来说,可谓是一件难事。为突破这一难点,一是教师应在课堂上对一些重点区域图边讲边画,并要求学生跟着仿绘;二是教师要经常使用教学挂图进行教学;三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区域地图,辅助教学。这样通过多种途径、长时期的教学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区域地图逐渐熟悉起来,为高中地理的学习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雷解民.试论“高一现象”的成因:初、高中衔接教育研究之一[J].教育科学论坛,2008(06).

[2]牟哲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初探[J].地理教育,2009(04).

篇8

关键词:初中生; 逆商; 心理承受力; 逆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12-004

最近,频繁发生的初中生自伤、自杀现象,使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笔者震惊而心痛,不由得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的初中生面对挫折和逆境,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逆境可以是灾难也可以是垫脚石,要想穿越灾难,避免失败,抵达花香满径的殿堂,就必须具有足够高的逆商水平。

“逆商”又称AQ,来自英文Adversity Quotient,全称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是美国著名学者、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承受压力的能力,或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亦可理解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1]它描述的是人们面对逆境的反应方式,也就是将不利局面转化为有利条件的能力。

一、当前初中生的逆商情况调查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南京和苏州两地区的初中学校学生为样本,在城市和城镇分别抽取4所学校在校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共980名,除去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被试893名。基本情况见表1:

(二)测试材料

测试材料是初中生逆商状况问卷调查。

本问卷总体上由积极反应和消极反应两个纬度组成,包括30个条目。消极反应是1―20道题组成,积极反应是21―30道题组成。30个条目函盖了初中生在面对逆境时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表现。问卷为自评量表,采用两级评分,是和否两项,由被测试者根据其个人情况选择一种作答。总分在0―12分之间说明逆商状况较差;13-20分之间说明逆商一般;21―30分之间说明逆商较高。[2]

需要看到的是,消极和积极本身的划分就是相对的,回避、幻想等一些消极应对挫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逆境带来的不良情绪。所以不同的应对方式在不同情况下和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

施测过程是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原则抽取被试,以班级为单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让学生自行填写后,答卷当场收回。数据由人工录入后采用计算机统一处理。

二、当前初中生逆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生的逆商水平总体还是不错的,大多数的初中生能够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在挫折来临的时候能够积极面对,虽然也有情绪上的波动,但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能较好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但是通过调查问卷也看出,当前初中生的逆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对逆境的认知不足

古人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人的生存世界一般分为自然界和社会两部分。自然界的天灾人祸、生老病死以及各种非人力所能控制的突发灾难等未知因素,使得人的行为无法顺利达到目的而容易造成挫折,陷入逆境。人不仅是自然人,同时也是社会人,社会飞速发展带来的竞争又无处不在,这一切都导致了人们受挫的比例在不断加大,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挫折。因而逆境具有普遍性。

但是就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49.72%的初中生认为自己遇到的逆境是自己意料之外的,也就是对逆境的普遍性认识不足,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会有24.41%的初中生表示遇到逆境的时候只知道惊慌、害怕,不会有其他作为;在与他人起冲突的时候,有30.24%的初中生归结于他人的原因,而不是从自身找症结;有28.67%的初中生为了自尊,不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遇到的困难,这其实也是由对挫折不正确的认知造成的,认为遇到挫折就是丢人,倾诉是弱者的行为。对挫折和逆境的认知直接影响初中生的情绪和行为。正确的认知才有可能带来相对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行为,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逆商水平。

(二)情绪体验极端

根据表3显示,38.07%的学生会因为一门不理想的功课而自卑,24.41%的学生在困难来临时的基本反应是惊慌失措,33.48%的学生会因为别人的嘲笑而深受打击,64.73%的学生会因为老师的批评而觉得尴尬,22.96%的学生觉得自己心仪的异性不喜欢自己是个非常沉重的打击,有32.70%的学生在与父母发生争执后有离家出走的念头或举动,甚至有19.15%的学生因为挫折考虑过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3]专家分析指出,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冲突、感情问题、与父母沟通不利等都可以导致中学生考虑以自杀来终结生命。而全国各地区的相关案例也层出不穷:

据《名城苏州》报道,2013年3月14日,苏州某重点中学一初二男生从学校五楼坠落,后送苏州九龙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原因众说纷纭,但是一个年轻、优秀的生命的结束却是不争的事实。[4]

《云南讯网》2012年6月11日报道了昆明某中学12岁少年小延在教室里,用红领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一残酷案例。[5]

《华西都市报》2012年6月21日又报道了四川13岁男孩小奎(化名)与同学发生矛盾、老师要求其请家长后负气喝下1升农药自杀的新闻。[6]

上述因负性情绪导致的悲剧都说明了初中生的心理还不完全成熟,情感体验丰富但不稳定,遇到挫折常常有极端情绪,容易带来危险行为。

(三)意志力薄弱

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克服困难是意志的最重要特征,人只有在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中,才显示出意志力。而当前的初中生,有的经不起逆境的考验,有的没有面对挫折的勇气,意志力薄弱,做事优柔寡断,自制力差。当生活不顺时,就悲观、失望,还常常采取退缩和逃避的方法。根据表3显示,22.28%的被调查学生表示自己在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时,有自暴自弃的想法;有28.56%的学生经常抱怨自己无能;更有人承受不了一点点挫折而选择自杀;有高达48.49%的学生表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幻想拥有小说里描写的超能力(如穿越、拥有高强武艺等)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有42.67%的学生常用睡觉或娱乐的方式逃避痛苦、消除烦恼。这些都说明有的初中生在遭遇逆境时,意志力薄弱,不敢面对现实,消极逃避和幻想,如果长期使用这样应对逆境的方式,就会形成习惯性的不良适应,使人不思进取,最终导致逆商水平较低,从而引发恶性循环。

(四)解决问题能力不强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个体调节环境中的各种压力,防止沮丧、抑郁、焦虑等情绪以及自杀意愿及行为的产生。[7]

根据表3显示,仅有49.94%的学生会制定一些克服困难的计划并按计划去做,只有59.35%的学生有两种以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有41.88%的学生不会考虑向有经验的亲友、师长求助,78.5%的学生表示拒绝向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14.78%的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不良。

有学者在选取北京、西安、武汉、广州等15所中学的研究发现,目前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在问题解决方面比较容易出现低估问题难度、夸大自身能力的现象。[8]由此可见目前初中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眼高手低的特点,一部分人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技巧,很多人面对挫折不懂得学会求助,众多的中学生自杀也是不懂得解决问题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初中学生进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更好、更积极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快地走出逆境。

三、影响初中生逆商水平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素质的欠缺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初中生逆商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还要从初中生自身来寻找。初中生自身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身心发展不平衡。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候的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他们渴望独立,要求尊重,但是社会阅历较浅,生活经验不足,对事物的判断容易偏颇。情感丰富且起伏较大,既不会辨证地分析问题,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遇到事情宁折勿弯,容易走极端。

2.学业压力过大。过多的学业和考试,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以及家长过高的期待,导致初中生压力过大。

3.个性特征的缺陷。一个人的性格影响他对逆境的应对方式,乐观、开朗的人,大多能正视逆境;相反悲观、内向的人,在困难面前容易低头。

(二)学校教育的弊端

1.评价机制单一。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目前初中生的升学方式依然是考试,这就使得目前学校教育依然把分数放在首位。升学率依然是评价一个学校的首要标准,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就成了一个学生的标签,因此容易忽视初中生情感世界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环境适应以及挫折应对等方面相对较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的初中课程设置依然是以考试学科为主,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占据课程表的主要位置,音乐、美术等调节身心的课程常置于最差的时间段,心理健康课可有可无,常由其他科老师兼任,甚至直接“异化”成考试课或说教课。有些学校即使有专职心理教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时较少而常常被安排兼任生物、劳技、地理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粗暴。虽然现在社会各界都在呼吁素质教育,更新教师理念,丰富教学手段。但是受传统教育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有部分教师依然无法很好地转变角色。在教学中遇到青春期的叛逆学生时,有时耐心不够,态度简单粗暴。个别教师甚至把体罚作为保障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恶化了师生关系,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

(三)家庭教育的失当

1.家庭氛围失和。家庭是爱的港湾,初中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充满爱和安全感的家庭氛围。问卷调查显示,家庭氛围差的初中生的逆商水平要明显低于家庭和睦的初中生。长期处于争吵和暴力中的初中生在没有合适的解决渠道的情况下容易走极端。

2.教育方法简单。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过度保护,有求必应,在生活上竭尽所能地满足,在学习上无限地高要求,这其实容易导致中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更易感受到压力,且没有解决困难的能力。有的家长教育观念落后,依然是传统的动辄打骂或放任自流,这样不健康的教育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初中生的挫折应对方式。

3.经济条件拮据。根据调查显示,有16.28%的来自农村的初中生处于逆商低分段,而城市学生只有10.21%的学生处于逆商低分段,这个数据颠覆了传统的认为农村学生更能承受压力的说法。当今社会迅速发展,越来越来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他们的子女或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或跟随父母颠沛流离。留守农村的初中生强烈的亲情渴望得不到满足,跟随父母到城市的初中生,因为拮据的经济状况使得他们在城市当中也饱受压力,和城市孩子巨大的差距更容易使得他们产生自卑、压抑等不良情绪,性格更为敏感,遇到问题容易错误归因,也容易失去对生活和未来的希望。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1.网络环境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一些事物的传统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但沉迷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依赖网络交友,热衷网络情感,观看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消磨初中生的意志,阻碍了初中生的健康成长。长期的单向交流脱离集体活动,更容易导致孤僻和冷漠等心理。

2.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尽管政府三令五申强调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但是目前还不足以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强大的网络来推动初中生逆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功利思想、享乐主义以及社会贫富分化带来的心理失衡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初中生。

四、初中生逆商培养的对策与思考

(一)做好自身心理建设

1.改变认知,疏导不良情绪。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个体对所遭遇的事情的看法和观念,而非来自事情本身。[9]认知影响情绪和行为,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关键,把认知这个关键点找准了,就能最大程度地改善和解决情绪和行为的困境。

因此,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当遭遇各种失败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绪失调,就应多检查一下自己的大脑,看是否存在一些不合理认知,只有将这些认知偏差纠正了,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才会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减轻,负性情绪才能得到纠正,才能更好地面对逆境。

2.合理归因,增强可控感。在学习生活中,初中生要学会积极归因。要把失败的稳定-不可控归因,转变为不稳定-可控性归因,例如把学业上的失败更多地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正确等,而不是运气不好,这样经常在失败时使用努力归因,增强成功的自信心并坚持努力学习。这样的归因带来的可控制感会驱散在逆境面前的无能为力的消极思想,从而带来相对积极的行为。

3.立足自身,树立远大理想。初中生如果具有远大理想和高雅情趣,那么在遇到逆境时,就不容易被暂时的困难所打败,在理想的激励下,用高雅的情趣来调节逆境中一系列不良情绪,会百折不挠地朝既定目标前进。

(二)创设宽松的家庭氛围

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事实证明,家庭环境对初中生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养成民主的教育方式。根据众多专家的研究,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最理想的。[10]因为这种教养方式在教育初中生时,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尊重爱护子女,这对于处于封闭性和开放性矛盾中的初中生而言,是打开他们心门的重要钥匙,这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初中生特有的青春期焦虑情绪,最终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2.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因为青春期独特的认知特点,初中生更佩服有行动力的家长,给初中生讲的大道理再多也比不上家长做出的示范。所以,家长在自己遇到挫折陷入逆境的时候应该做到沉着冷静、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勇于战胜困难,这才能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这有利于初中生形成正确的挫折观、能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战胜挫折的坚定信念。

3.保持理性、适度的期待。心理学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压力最能激发人积极有效的行为,学习效果最为理想,过大的压力不仅不能带来理想的学习效率,更有可能把初中生压垮。因此,家长要保持理性的头脑,不可提出过高而不切实际的要求,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恰当要求,让孩子保持中等程度的压力,这样既容易达到最好学习效果,也不会因为压力过大而自暴自弃。

(三)丰富学校教学的内涵

中学各课程除了传授本学科知识外,还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提高挫折承受力、进行逆商培养的内容。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之外,应充分挖掘本学科中与培养学生逆商相关的因素,在课堂内和课堂外随时随地进行逆商培养。

1.深入挖掘课程教学中的逆商培养功能。思想品德课应成为逆商培养的主要阵地;历史课、语文课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胸怀,从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鉴古识今,对于提高中学生的逆商也是有很强现实意义的。

2.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逆商培养中的作用。首先,要配备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其次,要激发学生在心理教育中主体作用。学校心理咨询室要向广大学生开放,鼓励学生有心理烦恼和困惑时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再次要建立初中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防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3.适时开展适度的逆境训练教育

所谓逆境训练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比较艰苦的条件,让学生在与困难和挫折做斗争的过程中经受磨练,受到教育,以提高他们战胜困难、应对挫折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体育课、社会实践课等资源有意识地进行逆境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逆商。

(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青少年不仅生活在家庭中、学校里,还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举足轻重。整个社会要做到:

1.净化环境,提高对逆商培养的重视程度。社会要营造有利于初中生逆商培养的文化氛围,新闻出版部门应出版健康有益的学生图书读物,帮助初中生开拓视野,学习逆境的应对方式;新闻媒体要承担起自己的舆论导向功能,减少低俗的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修正金钱至上、权利为先的价值观;一些公益场所要为初中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方便,如免费开放各级各类的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最后,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初中生如何恰当地使用互联网的指导,同时可以通过普及过滤软件把初中生浏览不良网络信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2.建立配套的教育评价机制。评价教育成果除了学生的文化成绩之外,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学生是否具有乐观而良好的性格、坚强的意志、能否正视挫折、摆脱逆境。[11]

总之,通过对南京、苏州两地的初中生逆商现状的调查分析,了解了初中生逆商现状,分析了逆商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初步掌握了两地区初中生逆商的总体状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高初中生逆商的相关对策,给初中生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关于如何对初中生进行逆商的培养,将是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保罗・斯托茨.AQ――逆境商数[M]庄安祺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16

[2]谢炳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26―427.

[3]刘芬.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J]北京科技报,2005(20):1-4

[4]名城苏州.2013年3月15日

[5]云南讯网.2012年6月10日

[6]华西都市报.2012年6月23日

[7]张智,李文芳.中学生日常烦恼与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641

[8]杨颖,邹泓,余益兵,许志星.中学生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7):35-37

[9]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21

篇9

【关键词】 初中生; 青春期; 性健康; 路径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 of adolescence sex knowledge path analysis

――Based on sexual health survey of grammatical knowledge in Sichuan thinking

WANG Yuxin, FENG Zhongyue

Sichu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Sichuan 610225, China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in adolescence physical and mental rapid changes of period.At this time they are easy to go astray them because of confused, fear, curious tosex.So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classroom teaching, education, and companion thematic activities approaches can effectively help junior high effective master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to form the correct sexual awareness and good sexual morality.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dolescence; Sexual health; Path

青春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青少年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高峰,是性别身份和性取向的展示期。青春期一般从10岁开始,而初中生一般处于11~15岁这个年龄阶段,当面对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各种“性”信息汹涌而来,他们还没有做好各种准备,很容易误入性错误的歧途。因此对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开展适时、适度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能优化其“性别化”过程,为其一生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基础。

1 初中生性健康知识教育的内涵及现状

1.1 性健康知识教育的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性健康是指具有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信念上、行为上和社会交往上健康的总和,它表达为积极健全的人格,丰富和成熟的人际交往,坦诚与坚贞的爱情和夫妻关系。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即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性生理健康。

针对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一些困惑,如月经、,因身体发育带来的种种性困惑或性焦虑,同伴间的性尝试、无聊感、情绪波动等问题,本文所提及的性健康主要是指青春期的青少年具有健康的体魄、积极向上的性心理、科学的性知识和良好性道德。

1.2 四川省初中生性健康知识的现状

2010年6月,四川省教科所义教室对四川省1992名初中生进行了关于性知识与性病、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对性知识和性病、艾滋病的了解比较少,总得分均分为19.67±7.52(满分39分)。对女性和男性第二性征包括那些现象,分别仅有14.5%的女生和20.3%的男生能够做出正确解答。关于性病艾滋病的知晓情况,有高达31.9%的学生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性病,25.4%的学生完全不知道性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对于初中生早恋的问题,有53.4%的学生觉得虽不赞成,但能够理解。对初中生的看法,有18.9%、3.6%、7.1%的学生分别表达了能理解、赞成、无所谓的态度。经调查发现有30.62%的学生表示交往过异性朋友,在恋爱过程中41.9%发生过拥抱,23.3%有过接吻,27.6%有过轻抚,3.5%发生过。

如此令人堪忧的现状值得我们教育者去反思,我们究竟该如何将这些对他们终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性健康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能够度过一个安全健康的青春期。

2 初中生性健康知识教育的路径探析

2.1 通过环境影响渗透性健康教育

环境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某个主体周围的情况和条件。本文的主体是指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环境则是指在他们周围的能对他们产生影响的各种外界事物,如校园文化、社会意识形态、成人的认识、行为和言语等。环境可以对处于其中的主体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因此可以通过环境影响对初中生进行性健康教育。

2.1.1 营造开放健康的校园环境 学生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度过的,甚至有些住校学生24小时都生活在校园里。因此营造开放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性健康教育,形成积极的性意识。所谓开放是指学校不能谈“性”色变,完全回避“性”问题,而应该坦诚的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壁报、咨询热线、青春信箱、咨询室、图书馆等途径大方的谈及性健康知识的话题。所谓健康是指宣传的内容要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关于早恋、过早引发的不良后果的案例时,学校要在批判的同时更多的进行正向引导,告知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例如在图书馆配置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图书、开设青春期信箱和咨询热线等,通过显性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摆脱性神秘、性龌龊的不良认识,以科学和人文的态度对待性健康教育[1]。同时学校隐性环境的影响也需要注意,如青春期信箱最好以网络匿名的形式开设,这样学生可以没有顾忌地说出自己的困惑;性健康教育图书可以包装一个精美的封皮,以消除学生借阅时怕别人看到而不好意思的心理,这样可以加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教育。

2.1.2 营造轻松信任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每个孩子教育的启蒙地,也是他们感觉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因此温馨、轻松、信赖的家庭环境有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意识,养成良好的性道德。父母亲最能够看到和感受到孩子的身心变化,所以应该适时适度地对孩子进行性健康知识的渗透。父母亲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或是通过评论一些青春期性教育的案例,来让孩子消除困惑,向他们传达一种对性的正确认识。例如有个男孩子发现自己遗精后,总是觉得害羞又困惑,结果父亲发现后不经意间以一种玩笑口吻说“哦,小伙子,你还没有超过老爸哦,我13岁就第一次遗精了”。一句轻松的话让孩子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起来,不再为此烦恼。还有当看到关于早恋的评论时,家长可以针对某个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对“性”的态度,这样通过言他人之事来传达一种态度、一种观点,而且也不会尴尬。家庭中的长辈能够营造一种轻松的交流环境,不仅有利于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而且可以培养亲子间的信任,让孩子心里感觉安全温暖,遇到问题会愿意与父母交流。

2.1.3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社会对每个人的影响是必然的。尤其是现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而广,成人很难控制。社会上各种黄色图书、音像、网络、广播、电影已经在侵蚀学生们尚未发育完全的身心,而社会环境不是哪一个部门或是领导可以改变的,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具有责任意识,宣传弘扬一种健康向上的性文化,例如社区、医院、共青团、妇联等可以定期搞一些性健康知识普及、性病的预防、艾滋病的预防等宣传活动,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性健康。

2.2 通过课堂教学传授性健康知识

课堂教学途径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专门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课程;二是有相关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三是学科渗透。

2.2.1 专门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课程 “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国家之一,从1942年开始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性教育课程的内容是在小学传授妊娠与生育知识,中学讲授生理与身体机能知识,到大学则把重点放在恋爱、避孕与人际关系处理上。多年来,瑞典的性教育和咨询活动成效显著,在1991年~1996年的五年间,15~19 岁青年的艾滋病感染率下降了32.4% ,淋病和梅毒的感染也分别下降了65.8% 和55.9%。”[2]专门开设性健康知识教育课程可以科学地系统地实施教育内容,达成教育目标。同时可以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科学的性健康知识,避免了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不健康的性知识。开设专门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课程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授课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生物学、医学常识,因此教师的前期培训非常重要,一定要在教师具备了这些素养的前提下再开设课程,保证性健康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教学的方式应灵活多变,不能仅仅是讲授,还应根据内容增加一些活动、讨论、体验、阅读等教学手段;三是课下的观察很重要,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课下的行为,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2.2 有相关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 相对于前面提及的专门的性健康知识教育课程,校本课程是比较容易开发和开展的。例如四川省开发的《生活、生命与安全》地方课程,就专门针对初中生开设了青春期健康教育、青春期人际交往教育、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等内容,并且从生理到心理逐渐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性健康,形成良好的性道德和正确的性意识,可以很好的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消除困惑,获取科学系统的性健康知识。因此各地方或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时增加关于性健康知识教育的内容,以完善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课程建设。

2.1.3 学科渗透 如果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也没有开设包含性教育内容的校本课程,那么可以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性健康知识教育。例如可以在生物、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等学科教学中融入一些关于性健康的知识。如初中生物课程中涉及了人的起源与发展、人的生殖、青春期、计划生育、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内容,在讲解青春期时可以适当的加入青春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婚姻、性、责任的关系;在讲授人的生殖时可以适当适度的讲解一些关于避孕的常识等。再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涉及青春期、健康安全的生活、男生女生交往等内容,学科教师可以在教学男生女生时加入一些异往的原则、如何认识早恋、法律常识等内容,在教学健康安全的生活时可以加入一些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知识。因此各学科教师可以统筹安排、整体布局,各有侧重的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开展性健康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性意识,提高对不良性信息的识别和抵制能力, 学会自我保护, 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课堂教学是青少年接受性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的教育效果具有高效性、系统性、层次性、知识性和综合性。学生可通过各科课堂学习, 从科学的、人文的、社会的多重角度有机地接受性知识教育[1]。

2.3 通过专题活动消除性健康困惑

专题活动是指针对某一方面开展的活动,一般都有一定的主题,有专业的人员指导。通过专题活动可以更深入、细致、科学、全面的了解某些方面的知识。

2.3.1 专题讲座 可以邀请医院、疾病预防中心、心理教育等部门的专业人士开展专题讲座,如疾病预防中心的专家讲解传染病的预防,包括性病、艾滋病,从传染病的病理特征、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深入讲解;心理专家可以讲解异往问题,包括恋爱的真谛、责任感、自我保护、拒绝的方法、交往的原则等。专题讲座是针对某个问题开展的系统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性健康知识教育的深入开展。

2.3.2 主题活动 讲座更多的是给予学生视听觉刺激,这种刺激的持久性和强度不及活动体验。因此针对有些性健康内容可以通过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如生命的由来,可以开展珍爱生命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孕妇体验怀孕的艰辛,意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进而懂得珍爱生命。

2.3.3 专题讨论 教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首先确定讨论的主题,然后选择相关案例,进而展开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引导性结论。如针对一些关于过早引发的危害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对“过早”进行思考,然后出示一些案例,如17岁的学生因把悄悄生下的孩子扔到窗外而获罪,19岁的女孩因堕胎不当丧生等,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分析后得出积极导向的结论,让学生从他人的经历中得到启示。

2.4 通过同伴教育拓展性健康

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同伴教育通常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同伴教育是一些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一种性教育方式。同龄人讲述自身经历和体会,易唤起身边同伴的心灵共鸣。在提高青少年对性病、艾滋病的认识, 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 在自我保护及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伴教育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把班级任意分成若干组,每组由一名同伴教育者担当组长,每组由同伴教育者做组内主题发言,介绍性相关知识。小组展开讨论,同伴教育者回答、澄清组内学生不明白的性知识;其次,小组报告,组间分享;最后,教师总结。

同伴教育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对学生要求很高,在进行同伴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同伴教育者进行系统深入的培训,使同伴教育者真正领悟所要传递的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背诵知识,能够随机应变,对同组同学的提问进行科学的解答。

3 结语

总之,在初中学生中进行性健康教育,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其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落实在认识与思考、咨询与调查、调整与适应、防止与预防、观点与态度几个方面。教育者必须以科学的态度,适时、适度、适量地开展初中学生的性健康教育,为初中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健康成长,走好青春之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培禾.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和方法[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8):982.

篇10

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积极有效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我觉得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思想品德课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放过任何课堂细节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通过学习而提升自身能力,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教育而得到解决。而各科教材中又蕴藏有不少适合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教学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辅导的教育情景。如:“数学”能教会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艺术”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体会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心理;“体育与健康”教会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具有协作和竞争意识;“历史与社会”使学生了解过去,激发学生爱国情感,锤炼良好的品格。初中“思想品德”理应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因为它以初中学生为主体,以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学会做负责任的公民,使中学生能够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在课堂中进行体验教学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课堂情景要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发扬平等、民主、自由的作风。当代中学生民主意识强,希望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平等的环境。如果这种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这些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愉快、满意、互助的积极态度,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记忆清晰、求知欲强烈、学习效率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人的个性才能得到积极的发展,并伴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评论同学的观点,要让学生感到他们有这种权利和责任,即使讲错了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和惩罚,而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的心理处于紧张状态,应在和谐的氛围下通过体验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情境模拟,让他们实话实说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彼此分享。

(三)教师要扮演“心理辅导员”角色,做好“导师”本色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时下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初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素质要求的需要。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有义务充当“心理辅导员”,熟练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以平等的身份亲近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做他们的知已与朋友,让学生打开心扉,倾吐心声,从而使学生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抒发和松弛。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对心理健康有偏差的学生决不能一味指责,甚至讽刺歧视,努力寻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倾听、多表扬、多肯定,结合思想品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学生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类型,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学中的疏导方法——激励法加以鼓励,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维护心理健康。加强学生心理研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既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追求,也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四)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下足功夫

篇11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原因;疏通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统一;适应能力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当然,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的时候,不能简单用一种标准来衡量,要全面具体综合地加以考量。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的,有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班主任只有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有的放矢,取得良好效果。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形成原因

初中阶段是由童年到青年的发展阶段,是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和行为过失的年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处于情绪浮动较大的青春发育期,学习的紧张困惑,生理的骤然变化等,都是诱发初中生心理疾患的因素。

1.学习的紧张和困惑带来的心理问题

一方面,学习兴趣和教学要求的矛盾冲突。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广泛又开始有专业化倾向。他们都有自己所偏爱的学科,但从升学的竞争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又必须学好规定的学科,这便和他们的学习兴趣或多或少发生冲突,降低了他们对某些学科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效果不是很好,成绩又对心理产生压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另一方面,学习方法和习惯上的迷惘困惑。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更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等。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很有进取心,但限于自己的能力水平,或是学习方法,或是缺乏辅导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学生只有失败的体验,没有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学习上时常感到困惑、苦恼,有压抑感,产生了自卑心理。

此外,相比于小学阶段,较多的学习科目,繁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学生带来了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失调。尤其对于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来说,学校、家长都希望他们能升入好的高中,对其在学习上强化培养,要求过高,致使不少人在学习上感到压力过大,精神上经常处于焦虑状态。

2.成长发育阶段本身带来的心理问题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初中生在这段时间里身心各个方面迅速成长起来。成长本身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喜悦,同时也可能带来诸多的烦恼。由于身体各个方面的急剧变化,特别是性生理的发育,性知识的好奇,对异性的向往,以及青春期的骚动都可能成为困扰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

三、初中生心理问题的疏通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对于初中生,人们仅仅只是意识到他们的特殊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他们度过人生的波动期。家庭应加深对他们的认识,投入更多的关注。

要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方法。当今不少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孩子在青春期的身心特点,但在方法上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尤其是目前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平时只注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在家里习惯宠爱他们,而一旦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并向习惯的家长权威挑战时,家长们的反应只能是不知所措。如何教育引导这一时期的孩子?我们建议家长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处理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1.尊重孩子,采取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

把孩子当作成人来对待,将言论权还给孩子,把部分选择权、决策权交给孩子。家庭中的一些重要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与决策。对孩子的优点和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在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多鼓励、少批评。

2.要转变固定的思维模式

尝试从当今时代的角度来理解孩子。对某些现象和观念家长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不一定为了让孩子服从而坚决反对。

3.要防止出现两个极端

一是过度纵容,一是一味压制。两者都不会有好的教育结果。教育自己的孩子方面,家长必须坚守基本的道德原则,以此来教育孩子掌握一定的度,防止偏离正确的人生轨迹。

4.要增强家长的自律意识

要求孩子的首先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力求兴趣高雅,文明礼貌,家庭和睦。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总之,作为班主任,我们除了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还需要用心去关爱我们的学生,去了解他们丰富而敏感的心灵。当然,更需要我们多学习一些科学的心理知识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更好地关注他们的心理,让我们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孙国萍.当家长放弃教育的时候.江苏教育研究,2011(06).

[2]姚亮.班主任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心理效应.初中教学研究,2011(08).

[3]丁美华.基于青春期学生心理教育案例的思考.初中教学研究,2011(08).

篇12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展开教材知识讲授的主要阵地,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效率(即在课堂学习中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学习方法以及收获感想等)。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习成为爱好,使地理成为学生最喜爱的科目,学生才能学好地理,学会地理。

一、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逐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阶段蔓延发展,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较之以往也显着提高,从这一方面来看,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抽象记忆,教师应该紧紧把握住学生思维活跃、积极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运用合作学习、参与学习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和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心理除了这些有益于学习的方面还有一些不好的难以控制的方面,例如,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不集中、课堂碎碎念、学生水平不均衡、课堂秩序杂乱,还有青春期叛逆心理等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使得初中地理教学具有难度,这就要求广大初中地理教师要有耐心、恒心、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做到不偏心、不烦心。

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合理利用教具教学,展现教学直观性

直观性原则是教育原则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利用教学用具,不仅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直观性原则,而且还给地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点提供了形象合理展示的平台。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具不仅可以将五湖四海以及祖国的旖旎风光通过视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程之前就对地理学科充满好奇,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还能在学习过程中将各种地形地貌罗列整齐,使课本知识更加直观形象,学习效率显着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新课程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地形和河流》时,多媒体教具在教学过程中占有中流砥柱的地位,新课伊始,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样也适用于这一学期从一个大洲的角度来分析研究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状况,通过展示东、西两个半球七大洲、四大洋的图片使学生说出名称和地理位置,做到对上学期学习内容的简单回顾。之后再点数一个洲——亚洲的范围图,由大及小,由远及近,循序渐进,使学生一步步被带入地理新课程的学习之中,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显着提高。

2.引入生活案例,展现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性

初中地理既介绍祖国的美好江山,地球的丰富物产,又在展现地球现状的同时发现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联系学生平时所看、所听、所思,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认识自己所居住环境的同时做到懂得爱护环境、知道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篇13

关键词:英语课堂 初中生德育 教学过程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111-02

1 引言

初中生处于人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所塑造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对其一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有知识而无道德,则无以得一生之福祉,而保社会之安宁,未得为无完全之物也。”中学德育所处的地位向我展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笔者是以大学本科阶段的学力对初中生道德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在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了诸多问题,如传统的德育体系、体制不完善,学校或家长过度强调学科学习重要性存在忽视道德教育重要性,传统德育手段落后,不适应新时期德育需要等。正是基于德育的这些现状,本人从英语课程教学为视角,从学校、家庭以及学生笔者三个方面,探讨提高初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2 转变学校德育新途径――提高初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学校德育一直是初中生德育的主战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取得一直是提高初中生德育的关键因素。而转变学校德育的新途径主要表现在三点。首先,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德育提供有利环境。充分利用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校园意识及校园文化活动等媒介为初中生德育提供学习途径。其次,转变英语教师传统说教的教育方式。英语不仅是门学科,更是一门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接受了由之带来的相关信息。英语教材中一定包含、渗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认真挖掘,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仔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提示的哲理,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思考,增长学生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和教育为己任,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针对不少学校在德育内容上普遍不重视实践、不重视身边德育案例;说教单一,讲授方法陈旧,呆板、不生动,学生参与性、主动性不高等特点,英语教师应站在德育的高度,确实提高课堂的德育水平,应该与时俱进,收集并讲授鲜活的案例等。在英语课堂教学方面,我们发现在中学英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对话就包含了这些思想内容。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挖掘,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这方面的教育。如: The Traffic Accident 让中学生目睹交通事故,主动救助,培养他们互助的品德。What A Good Girl!教育初中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培养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格。The Queue Jumper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知法、守法的人。笔者强烈建议,在英语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前要准备一到两个典型的道德案例,可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动学生来参与讨论,用提问对话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进行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断。如: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 face with this situation?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In that case we will not look on with folded arms.;Under the circumstances, I couldn't go away.第三是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中。初中生正处成长期,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少用命令式,多用启发式,少说教多实践,现在学生道理懂得不少,但实践不多,能说不能干,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要强调实践。

3 加强家庭德育功能的发挥――提高初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基础

家庭德育并不是学校德育的补充,而是初中生德育实效性取得的关键因素。在家庭的道德教育中,首先,需要的是家庭道德教育观念的转变。许多学生家长都有只要把学生送到学校就什么都不管了的习惯。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初中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是离不开家庭德育的,而家庭德育中父母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传统道德养成。然而英语教师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英语成绩,而更多的要关注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笔者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某学校见习实践的过程中与部分学习散漫,思想相对较落后的学生沟通并且发现,他们的一些不良习惯如逃课打麻将,翻墙上网吧等等,多数是因为父母经常在家里邀请亲朋友好友打麻将或是家长长时间对孩子不闻不问而养成的。抽烟,喝酒等也是从父母身上模仿而来的。其次,家长要及时与学校相关德育工作者沟通,交流学生的近况,包括思想和学习方面。初中生德育实效性的取得离不开强有力的家庭德育的支撑,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手段与途径是提高初中生德育的基础。

4 完善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教育内容――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保障

真正的教育必须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德育的任务就是把社会的道德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学生品德形成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由小学到初中过渡的阶段,学生开始反感教师硬性约束,这也限制那也限制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这个时期的学生想与成人平起平坐,不愿意听别人的指责,愿意自己思考、自己分析。同学之间有拌嘴,发生争执,旁边同学“Sorry,I’m sorry。”也不时听到“Excuse me,may I borrow your book”“Sure.Here you are.”“Thank you very much.""Is this your eraser? It’s on the floor.”“Yes, It’s mine, thanks a lot.”这样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习英语结合起来,可以培养他们的文明行为。因此英语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进行自我约束,经过刻苦锻炼,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英语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提高初中生德育实效性的保障只能从学生本人身上挖掘,笔者在以往学生时代听老师上课和如今走上讲台的时候都发现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在德育方面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实践的结果。同时,充分利用课堂的优势,将问题交给学生选择。在教“The relay race”时,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1)Who fell and hurt his leg in the race? (2)What did he do after that? (3)If you were him, what would you do? 通过讨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一次勇于面对挫折,战胜困难、争取成功的哲理教育。在教“My Family” “Our School”时可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长辈、尊敬师长以及团结同学等,并让学生分分组组成家庭成员,互道尊敬话语,使德育渗透于课堂点滴。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中心任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工作,是有着广阔的前景的。初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会有满意的效果。我们要善于挖掘语言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就能走出一条独特的、广阔的英语教学之路。初中生的道德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家庭、社会、学校都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负有责任,因此,将三者结合起来是切实提高初中生德育实效性的有效策略,本文较为系统地以这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对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德育实效性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桂兰.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J].基础教育,2007.

[2]张玲.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J].科教文汇,2007.11:51.

[3]夏红艳.浅谈新形式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6.2.

[4]张香姬.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篇14

【关键词】合作;探究式;教学

初中物理是初中生认识自然,走近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总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合作探究式教学,就是希望以此指导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能从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中归纳出科学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

1.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的客观条件分析

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改变传统的由老师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不仅是重要的教学理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指导方针。在实施合作探究式教学时,应该综合考虑到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实验设置目的和学生认知特点,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合作探究式教学实践活动。

1.1 以往初中生的物理课程学习特点分析

要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实施合作探究式教学,绝对不能搞“一刀切”。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状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经过调查,以为初中生在物理课程学习中的主要薄弱环节在于缺乏发散思维,课堂讨论不热烈,实验中不习惯于团队合作,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和物理知识的应用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层面还是停留在对书本习题的解答上,习惯于死记硬背,不习惯举一反三。例如经过凸透镜成像知识学习之后,有部分学生习题做的很好,规律也记的很牢,却解释不清楚日常生活中的放大镜、望远镜、照相机、电影放映机等的工作原理,这样的结果对任课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遗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较多,要改变这种纸上谈兵的学习效果,必须要在教学活动中大力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

1.2 现今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要求分析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的构建要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注重实验合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有意识地提高其科学素养。和传统教材相比,现今的新教材大幅增加了合作探究式教学内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例如在电学章节学习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知识,熟悉家庭用电器的工作电压、工作电流,能够看懂接线板标明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意义所在,合作完成相关调查报告;也可以安排实践环节,在教师监督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电工操作,增强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将知识转变成能力,学以致用。

2.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活动实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控制,学生的主观性也难以发挥。教师首先要进行思想转变,要允许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担当主角,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平衡好教师的教学主导性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或者是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都应该积极鼓励,多做表扬,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保护和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1 理论课中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实践

物理学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学科,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可以有意识的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欣赏物理学科的“科学之美”。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多设置具有启发性的提问,指导学生对物理现象和规律进行假设和猜想,热烈展开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倡同学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对表现活跃的学生要给予好评,对表现不积极的学生要积极鼓励。例如在讲授能量的守恒和转换时,就可以用生活中的能源消耗为例,讲解光能、内能、机械能、核能、电能等的实际应用,还可以用神州七号载人飞船来进行实例分析。物理学中所研究的大部分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可以促进学生对其它知识点的学习。通过在理论课中实践和深化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

2.2 实验课中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实践

理想的实验课教学效果来自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在实验课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层面去思考问题,不能想当然的以自身的知识水平去理解实验操作,要保证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电磁铁磁性因素实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对猜想出来的影响磁性的因素,进行验证,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在简单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为保证学生在实验课有所收获,教师可以在旁边进行简要的提示和指导,同时也可以在实验成绩上对表现出众的同学适当倾斜。学生实验课的学习效果,不仅是从对实验仪器的认识,对实验步骤的操作,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等方面去考察,还应对实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水平,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能力,对实验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