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工业污染现状范文

工业污染现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9 10:39: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工业污染现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工业污染现状

篇1

关键词:污染源;企业;绿色招商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5-0038-03

1 引 言

近年来,黑龙江省宁安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数量变动频繁,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幅上升。新的工业污染日益加重,成为制约该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宁安市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了污染源普查工作,基本摸清2007年度全市污染状况。本文以工业污染源普查成果为依据,探讨该市工业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有利于正确判断环境形势,科学制定环境政策、环境规划和污染治理方案,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2 宁安市工业污染现状

根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界定的工业源普查规模和范围,宁安市符合普查要求的工业源194家,占全市污染物排放量的80%。普查范围覆盖全市所有符合普查要求的工业源。数据采用顺序为监测数据、产排污系数核算、物料衡算,数据真实可靠。本次普查结果基本上体现和代表了全市的工业污染现状。

2.1 全市企业分布18个小行业

该市无大型企业,中型企业7家,其中重点源是6家,一般源是1家;小型企业187家,其中重点源是72家,一般源115家。

全市工业企业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大行业,18个小行业,主要分布的行业制造业占优势,共计154家;热力供应位居第二,共35家。制造业中:以69家木材加工及木制品业、33家农副食品加工、15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位居前三位。全市工业源区域分布情况见表1(三陵乡无工业污染源未列入)。

2.2 工业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2.2.1 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宁安市锅炉总数130座,锅炉总额定出力355.46MW,窑炉总数40座,废气治理设施总数84套,无脱硫设施。废气治理设施的投资2 531.50万元,废气治理设施的运行费用706.24万元,废气治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2.1788×106m3/h,废气治理设施实际处理废气量385 649.50万m3。工业废气排放量563 995.39万m3,其中:燃烧过程排放量277 886.55万m3。废气中污染物排放量:烟尘排放量6 346.37t;二氧化硫排放量1 554.55t,其中: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量1 256.18t;氮氧化物排放量1 175.66t,其中: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量976.71t。工业粉尘排放量1 529.43t,氟化物排放量1413.24kg。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强度0.50kg/万元GDP,单位面积排放量是34.35kg/ Km2。工业综合能耗38 9339.83t,工业GDP能耗为0.72t标煤/万元GDP,以宁安市城区消耗最大,占全市的80%,全市能源消耗原煤位居第一位。

供热行业是33家,也是排放大气污染物主要的行业,城区是25家供热企业,东京城镇8家供热企业。用煤量是59530t,废气排放量是61839.16万m3,烟尘排放量是789.74t,二氧化硫是272.2t,氮氧化物175.01t,供热量达到729744GJ。

2.2.2 固体废物排放使用情况

宁安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是204129.2t,共有冶炼废渣、炉渣、粉煤灰、污泥和其他废物,以炉渣和粉煤灰为主,两者之和占总固体废物的56%,基本上全部综合利用于建筑行业或铺路等;其他废物85757.39t,占固体废物的42%,其中84356.89全部综合利用;污泥量为439.03t,其中320t综合利用,116.03吨进行处置。全市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量为202608.11t,综合利用率达到99%。

2.2.3 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宁安市136个企业用水,用水总量2835.73万吨,取水总量427.43万t(城区和渤海镇取水总量分别占总取水总量的62%、28%),其中:60个企业用城市自来水(地表水)8.38万吨(城区、东京城镇自来水取用量分别占74%、18%);78个企业用自备水(大部分是地下水)419.05万t(城区和渤海镇自备水用量分别占自备水总用量62%、29%)。其中23个企业有重复用水约2408.30万t,其它乡镇的取用水量很小。全市工业源自备水中只有倍丰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3000吨自备水为地表水,其他均为地下水。

工业排水主要是排入牡丹江,全市共有废水治理设施21套(18个企业),总投资4 321.1万元,运行费用441.36万元,耗电量316.2kW/h,废水处理设计处理能力64734t/d,年实际处理量为1 318.37万t。2007年GDP539 400万元,工业增加值147 120万元,工业源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强度为3.8kg/万元GDP,13.98kg/万元工业增加值,单位面积排放量为259.55kg/km2。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314.44万吨,排放量的百分比为宁安市城区64%、渤海镇21%、宁安镇9%、兰岗镇4%,重点排水企业主要分布在城区及渤海镇。

水污染物中相对排放量大的主要有化学需氧量2056.69t、占67%;生化需氧量809.34t、占27%;氨氮148.63t、占5%;石油类21.54t、占1%;挥发酚0.18t、接近0%;氰化物1t、接近0%。城区、渤海镇排放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位居前两位,主要排放化学需氧量的单位是镜泊湖糖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年排放量分别为1370.07t、166t。位于渤海镇的镜泊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排放化学需氧量205.59t。氨氮排放量大的企业倍丰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年排氨氮107t,镜泊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年排氨氮38.33t。

倍丰集团宁安化工有限公司、镜泊湖糖业有限公司、镜泊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丰酿酒有限公司、鑫鹏肉业有限责任公司5户排水企业的取水量之和为360.5万t,占工业源取水总量的84.34%;排水总量为260.07万t,占全市工业源排水总量的82.71%。该市水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业主要是氮肥制造、制糖、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酒精制造、畜禽屠宰业等。

3 宁安市的主要环境问题

(1)企业的布局和污染物的排放负荷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城区、渤海镇、东京城镇,经济相对繁荣的地区,排放污染源的负荷越大,污染越严重。

(2)该市有些企业生产工艺相对落后,排放的污染物量很大。应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及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力度,限制耗水耗能高的企业。

(3)区域工业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有个别企业或建在居民区,或建在居民区主导风向上风向,或临近居民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域。

(4)为搞活地方经济,大力招商引资,对招商项目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环境管理机构无法全面履行环保监管职能,导致进入该市的项目,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过于简单,污染问题随之出现。

(5)有些乡镇企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管理水平差,属于初级产品加工型和消耗自然资源型,竞争力相对较差,“三废”产生量相对较高。

4 防治对策及建议

4.1 调整产业结构

限制耗能高、耗水大、浪费资源的行业,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及生产线。例如关停天马水泥有限公司两条落后生产线,关停粘土烧砖的小企业等。

调整乡镇工业发展方面,严格控制污染严重项目的建设,根据资源条件,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引导乡镇企业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行业。在管理中应注意:产品结构要合理、选址要得当、坚决实行“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2 合理工业布局

把调整工业布局作为防治乡镇工业污染的重要对策。如划定铁西和范家工业园区,对工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科学制定城镇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努力使乡镇工业的发展与村镇建设结合在一起,工业布局与经济发展必须用战略眼光统筹规划,小城镇与小城镇之间要统一协调关系,对于环境隔离带很小的区域,要特别注意大气的交叉污染和水质叠加影响,在工业布局中要留有足够的环境隔离带和避开水域相邻区域的水源保护带。新建的乡镇工业项目选址。不但要考虑对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影响,而且要考虑周围相邻环境的环境。在城镇的上风向、水源上游、城镇居民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限制建设工业企业及有污染的乡镇工业群体。

4.3 针对性治理高污染企业

对氮肥制造、制糖、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酒精制造、畜禽屠宰业等水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和33家大气污染物排放相对较高供热企业,以及工业废气治理方面无脱硫设施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或零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4.4 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

结合乡镇工业调整,对于那些污染严重效益差又难于治理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措施,减少污染的数量;对于居民密集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内的有污染危害的企业,必须实行关、停、并、转、迁的措施;对于搬迁困难,而且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抓紧技术改造,实行停产限期治理或合并、转产等措施;对严重破坏农业生态的乡镇工业分别采取停产或限期治理等措施。

4.5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加强环境管理,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所辖企业的污染防治负责,把保护环境作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重要综合平衡因素。环境保护部门切实行使国家赋予的规划、监督、协调等职能。

应建立健全乡镇环境机构,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成立或配备兼职和专职的环保工作人员。

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制定和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建立环境法制体系,使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制轨道上开展。4.6 依靠科技进步减少废物排放

依靠科持进步是防治工业污染最积极、最根本的措施。必须明确环保科学技术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方向,提供适合市情的治理技术和科学管理依据。

努力提高监测工作水平,及时准确地报告环境状况,提高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使之适应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针对宁安市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开发和引进节约能源和资源,无废物排放或减少废物排放的清洁生产工艺、新技术、大力推广“三废”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使“三废”资源化、产业化、商业化,逐步实现废物排放量最少化。

4.7 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加强环境保护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的环境意识;抓好环境管理部门和乡镇工业管理部门领导和职工的环保教育工作;对乡镇企业专职和兼职环保工作人员的进行相关培训。大力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人人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

篇2

Abstract: It is inherently necessar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pollution,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or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dustrial pollut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air pollution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d also the quality of our life is severely affected. It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olluted industrial trait and controlledactuality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by us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he controlled situation of three regions――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s researched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vestment scale, capital sources, and investment structure. In the basis of the situation analysis,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the regions is figured out, and problem-effective countermeasure is finally proposed.

关键词: 京津冀;工业污染;现状;对策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industrial pollution;actuality;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1-0026-04

0 引言

京津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2014年4月24日,我国通过了新环保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跨区域环境污染需采用联合防治的协调机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区域工业化高速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加剧,污染状况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且污染严重性渐重不减。因此,以京津冀区域为对象,研究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及治理的现状与对策,对促进京津冀区域“环保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京津冀工业污染及治理的总体现状分析

1.1 京津冀工业污染现状及特征

京津冀工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同时也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1.1.1 京津冀经济总量增长与工业污染

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与其经济总量和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一定阶段,伴随京津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2006、2013年区域生产总值为23889.86亿元、62172.13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9605.1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3410.25亿元,对区域生产总值的贡献为40.21%,和37.65%。区域整体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和城镇化的发展期:河北许多城市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钢铁、建材行业密集,重化工业的特征明显[1];北京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重工业的转移迁出,工业发展对环境影响渐小,但总体环境污染现状压力大;天津的工业结构正在转型,但重化工业等高污染行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压力仍很大。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高消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模式,加上目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严重污染问题,加剧了现存的矛盾――大量的环境污染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工业污染,即工业污染是矛盾的重要来源。

1.1.2 京津冀工业污染特征

①污染程度深且复合。2012年9月国务院划定了13个大气污染重点防治区,其中京津冀区域为复合型污染严重区域。据统计,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粉尘的单位面积排放强度在2010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3.6倍[2];从表1看出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大,2012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到总排放量的91.2%,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到总排放量的68.4%,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2.6%。

②污染行业面广且叠加。区域内有很多高耗能工业行业,以情况显著的河北省为例(表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增加幅度最大,达到了77.8%,2012年的高耗能行业的综合能耗比2011年增长48.0%。工业污染防治成效不显著的时候,这种增长只会加剧污染的严重性。

③污染危害大。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所有风险因子中,空气污染在中国的死亡率和整体健康负担中均排名靠前,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避免的危害。

1.2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现状

京津冀把污染治理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开展多样有效的工业污染治理行动。污染治理主要是通过治理投资来实现,从治理投资和治理效果两方面分析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的治理现状。

1.2.1 治理投资总体现状

环保治理投资是指为了促进经济与环保协调发展,相关治理主体筹集用于支付防治污染、改善环境的资金。用总量、比重和弹性三个指标来分析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情况[3],京津冀整体治理投资量及全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量如表3。

由表3可知:

①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量变化趋近。京津冀区域与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量均呈现出先增后减又增态势。2006-2007年治理投资总量稳步上升,2009-2010年均下降,2011-2013年投资总量回热上升,2013年是2010年的2倍多。

②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与工业GDP比重关系变化趋近。京津冀区域与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GDP的比重均先下降后上升。2006-2010年持续下降,自2011年开始上升。

③京津冀区域和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弹性系数变化趋近。弹性系数反映了污染治理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敏感程度。京津冀及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弹性系数呈阶段性变化,且相差不大,详见图1。其中2013年的弹性系数最大,分别为11.54、12.85;小于1的系数普遍存在,表明治理投资并不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增长,治理投资的随意性普遍较大。

1.2.2 治理效果总体现状

工业污染治理效果可从工业生产总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废物处置量这四个方面来分析[4]。(表4)

京津冀工业生产总值在2006-2008年间递增,增速最低的是1.53%。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6-2009年递减,后递增,但增速都小于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2011年前工业废水排放量没有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但在后两年有所增加;工业废气治理效果不够好,排放量增减不稳定,有的增速远高出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工业废物处置量先递增至780万吨后出现了大幅降低的趋势,废物治理总体情况相比废气效果要好但仍需加强。

2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现状比较分析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比较从投资规模、资金来源、投资结构方面来分析。

2.1 投资规模比较分析

投资规模反映了污染治理投资与经济活动的关系程度。近年京津冀三地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规模情况如表5所示。

对比京津冀三地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规模,可看出:

①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量方面。北京自2006年投资量一直呈下降态势至2011年,从10.1亿元降为1.1亿元,后提高至2013年的4.3亿元;天津的投资总量维持在15亿元左右呈阶段性变化,2006-2009年一直升至18.0亿元,后降至2012年的12.6亿元,2013年又升至14.8亿元,总体变化比北京小;河北的投资总额大多年份都达到了20亿元以上,数额最多的是2013年的51.2亿元。

②京津冀三地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GDP的比重情况。

天津的防治投资比重一直下降,从0.65%降到0.22%;北京和河北都是先降后升,北京降到2011年的0.04%后升到2013年的0.12%,河北降到2010年的0.11%后升到0.39%。在转型发展新时期,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治理投资比重比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河北省低很多。

③从投资比重的弹性指标看出三地的投资弹性系数负值偏多,表明投资额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相应提高,反而还有降低的情况。三地的污染治理投资随意性大,“边发展,边防治”的思路体现得不够明显。

2.2资金来源比较分析

资金来源体现了各行为主体在投资机制中所承担的责任。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主要来自排污费补助、政府其他补助、企业自筹(银行借贷)和企业自筹(不含银行借贷)四种途径[5]。其资金来源结构如图2所示。

从资金来源看,京津冀三地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自筹,比重基本达到80%以上。银行贷款只占较小比重,大部分来自不含银行贷款,最高是2009年天津占其总资金来源的96.2%,体现出地区在工业污染治理问题上的基本原则――污染者承担,看出企业环保意识增强,积极承担防治责任。

从政府其他补助角度来看,北京的补助相对天津、河北二地较多,2006、2009年北京的政府其他补助占到20.1%、34.3%,2009年的北京占比是天津占比的10倍,是河北占比的13.7倍。

排污补助费在资金来源中占比最小。京津冀三地每年的排污补助费中北京属最少,2008-2010年占比均是0;占比较高的是河北,其2008年占比为4%,天津为0.2%。由此看出河北发展依赖工业,排污大,补助费多。

2.3 投资结构比较分析

投资结构是不同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污染治理总投资的比重,反映的是治理投资方向。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的治理投资是总污染投资的主要部分。治理投资结构如表6所示。

通过观察表6可知,京津冀地区用于工业废水、废气、固废“三废”的治理投资占较大比重。尤其是废气治理占用的资金最多,达到了50%以上且没有太大变化。2006-2013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呈先增后减再增变化,于2013年达最大值70.29亿元。虽总额在增减变化,但废水、废气治理投资占的比重变化不大,维持在均值22.1%、58.6% 左右。噪声和其他污染投资的比重相对“三废”较小,平均比重为0.37%和17.3%,因其对生产生活影响的广泛性比“三废”小。

3 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

京津冀区域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占工业GDP的比重持续变化,没有根据自身的污染严重性加大治理力度并制定出合理的投资计划,而是一种惯常的趋从国家整体状况。投资方式单一、渠道狭窄,社会公众没有承担其治理的责任,治理投资供给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产业结构上,天津、河北产业结构主要是以能耗高的工业为主,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所以整个京津冀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利于污染治理[6]。

3.2 区域间企业转移造成区域污染失控

京津冀作为工业污染治理的一个整体,北京在新时期内积极转型,将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转移到河北,加上其不具备技术和监管上的优势,导致河北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污染更加严重。伴随着污染治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所以河北加大治理投资来弥补缺口,但是这种区域圈内的工业企业转移并不能解决区域污染问题。

3.3 治理机制不合理导致治理效果不佳

政府及环境部门在污染治理研究的深度和力度不够。京津冀区域污染现状中治理投资增长率与工业GDP增长率比值普遍小于1,即没有达到与经济增长相协同的内生增长机制[7]。缺乏与治理相配套的监管机制,治污企业得不到专业的污染治理服务。从京津冀整体的治理情况来说,“三废”的排放还会增加,治理效果短期得不到改善,污染在近期不能得到又好又快的防治。

4 完善京津冀工业污染治理对策

4.1 加强机构协调,促进联防联治

京津冀污染治理需政府部门等机构联动,一起开展预防工作。建立环保机构并确定隶属的上下级,扩大其在环保范围内的管理权限。各机构注重加强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组织定期专业培训。不同地区的防治机构制定联防政策,对跨区域合作的机构建立办公地点,随时把握环保变化动向,高效审查其运作过程。

4.2 加大立法保障,强化协同监管

为了协同管理必须落实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并实时监察执行情况。在实际调查和政府支持基础上,制定跨区域环境纠纷处理程序、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等。政府机构需严格监管企业环保标准如:污染排放标准、污染收费标准等。建立环境审计和终身追责制度,加大京津冀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制裁力度,不让制度空转、法律闲置。通过这些方法,有效促进企业实施环保措施。

4.3 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市场化

京津冀区域的环境管理方法可以模仿欧美国家,建立跨区域环保基金会,让落后地区参与基金活动[8],并对处理污染事件提供资金帮助。其次,环境经济市场化,吸纳社会资本,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地区资源共享,提高治理效率。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污染治理,政府应大力扶持,允许通过环保证券等方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多维合力。

4.4 发挥地区优势,调整产业结构

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求,京津冀的产业发展应力求低耗能、优质量,从而有助于促进环境改善。发挥北京科技优势,联合天津,带动河北,研发和推广使用治污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提升区域高技术制造业的份额。河北和天津的发展对工业的依赖较大,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和洁净度,注意煤炭燃烧过程的脱硫、脱硝和除尘。

4.5 积极提倡公众参与

加强社会监督,引入公众参与,构建全民行动格局。公众参与环保不能只是空谈的口号,而是有信息公开和参与制度保障的规范性实施措施。公众有咨询和参与决策的法定权利,可以直接向环保机构索取相关项目的数据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9]。通过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公众多元互动的环境治理参与主体,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增进公共利益,强化治理成效,提高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卢伟.京津冀合作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经营报,2013(24):20-22.

[2]戴红昆.河北省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效率研究[J].时代金融,2013,36:278-279.

[3]于小鹏,郭伟.我国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4(4):274-280.

[4]王鑫,昌敦虎.“十一五”环保投资及主要污染物削减效果分析[J].环境保护,2011,24:1-10.

[5]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2.

[6]宋晓梅,徐剑琦.对京津冀大气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J].中国统计,2014,5:27-28.

[7]吴舜泽,朱建华.我国环境保护投资与宏观经济指标关联的实证分析[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66-79.

[8]朱玲,万玉秋.论美国的跨区域大气环境监管对我国的借鉴[J].环境保护科学,2010,36(2):76-78.

篇3

【关键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现状与对策

【分类号】:TU992.3

0.引言

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我国经济在增长的同时也导致着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程度的不断加深。从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分析,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是最为严重的,虽然在我国防治工业污染控制力度的不断实施下,这一工业环境污染程度得到了控制,但是受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实施力度的不足,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依旧是当前制约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这一角度出发,加强对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提高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力度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1.工业企业加强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在我国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工业文明高消耗、高污染的特征形成了我国环境问题特有的严峻性。目前,工业企业环境污染不仅发生在工业区和城市之中,我国的很多农村城市也在蔓延。目前,我国的环境容量已经很小,此时,企业若依旧不顾一切的追求经济效益,必定导致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迅速的崩溃。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成为了人们逐步开始考虑的问题,绿色意识逐步的使人们不由自主的承担起了保护自我生存环境的责任。同时,受我国所实施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影响,工业企业降低包括排污费在内的额外费用,是工业企业提高效益的实现。从这些问题出发,工业企业加强环境污染控制的力度,是生态环境的要求;是适应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是企业追求合理经济效益的表现;是企业打破绿色壁垒,建立国外市场的有效途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1]。

2.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现状

2.1企业对环境污染管理认识的不足

工业企业在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实施上,企业领导对环境污染管理认识不足的现象非常严重,并存在着很多的思想误差,认为环境污染管理就是对生产经营的制约,环境污染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对环保行政部门的应付等。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领导不乏存在钻环保法和管理上的空子与漏洞,逃避企业在环境保护义务上的履行。同时,很多的事实也表明,工业企业领导重视环保的单位,在环境污染管理工作上的成效都是非常显著的,还促进着企业生产的发展,在获得环境效益的同时获取着一定的经济效益。

2.2环境保护资金支持不到位

工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导致着工业污染程度的加深,使污染治理工作的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上,虽然每年都有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所取得的治理成效和人们的期望依旧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一差距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和工业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整体功能不强等多方因素有关,其中,环保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资金使用分散是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从“污染者付费原则”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影响分析,工业企业是需要对自身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负责的,但是实际的情况却存在着很多的误差,工业企业继续超标排放污染物的情况依旧非常严重。

2.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在我国的工业企业体制上,初级加工企业占据着主导,以此导致大量资源消耗的产生。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西方国家相比较还不是很高,设备和管理水平都有限,这就导致着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依旧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阶段。在GDP能耗比率上,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依旧比较高。

2.4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不完善

环境保护法制的建设,首先需要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上实施,然后从环境政策法律法规上实施[2]。但是,从当前我国环境法的构建上来讲,我国环保制度的构建和实施都处于一种初级阶段,法律条文的原则性太高,并导致着可操作性的低下。虽然,我国的环保制度针对工业所需要履行的职责和禁止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是并没有给予法律责任上的具体明确,导致着环保执法力度的不足。

3.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对策

3.1建立完善的环保目标责任制

从市场经济的本质分析,其就是一种法制经济,并要求社会中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用法律加以控制、规范和引导,那么,从经验性立法向导向性立法的转变,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的加强,注重对目前不完善的环保制度进行完善,确定环保目标责任制是一项必要的措施[2]。在目前的市场经济进程中,环保体系中单项法的制定和实施;对环境保护基本法内容的具体化,在环保制度的执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国外环境标准体系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并加强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和舆论监督机制,实施目标责任制,可有效的防止工业企业环境污染的蔓延。

3.2推广优质新型能源

对工业企业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使所需能源和其他资源的输入最小化,不仅可以减少工业企业废物的排放,还能提高能源的重复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大力的研究和开发清洁能源,积极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将目前以原煤为主的污染性能源结构向天燃气、电力等优质清洁的能源结构转变,加强能源领域中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更好的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3]。在地下水和土地等不可再生资源上,秉着慎取慎用的原则,多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有优质的可再生能源,可在满足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同时,解决能源消耗对工业的企业环境的污染程度。

3.3构建绿色企业文化

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控制管理措施的实施中,工业企业绿色文化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工业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需要对经济发展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自觉的顺应全球性的绿色潮流,以自身行动带动全体员工在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上的加强。其次,建立、健全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必要规章制度,以条文的形式激励企业员工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最后,加强企业全员的环保培训,提高员工的基本素质,让每一位员工对企业发展和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确,以便日常工作中环保工作的融入。

3.4加强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

现代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对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力度,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业企业,经过技术的改造和创新,对我国的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可以最大化的改变我国工业当前传统产业比重过大的情况。同时,技术的创新,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企业的产品层次、资源利用率和技术含量,促进我国工业企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程度的加深。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背景下,工业企业迫切需要更高、更快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控制管理的加强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一环境背景的影响下,完善环保力度、推广优质新能源、构建绿色企业文化、加强技术的改造和创新,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业企业绿色节能生产中的水平,改善工业企业经济发展和环保效益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静.我国工业企业环境污染出现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群文天地.2011,(16):207.

篇4

源发形成主要是指原辅材料在运输、生产及贮存过程中的扩散、阀门管线的跑冒滴漏及企业内部污水处理设施表面挥发等原因造成的恶臭污染现象。工业园区内企业以注塑、喷涂及印刷类为主,所使用的原料涉及油漆、稀释剂、蚀刻液等。油漆及稀释剂主要含有苯、甲苯、二甲苯、丙烯酸树脂、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其他有机溶剂含有苯乙烯、全氯乙烯、三氯乙烯、乙烯乙二醇醚、氯代烃溶剂、溴代烃溶剂及丙酮等。这些原材料中的苯系物、烃、酯、醛、醇、酚等具有刺激性气味,在使用过程中挥发至大气造成恶臭污染。人们长时间处于此环境容易引起头晕、精神恍惚、困倦及呕吐、恶心等症状,会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污水表面散况主要是指有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恶臭污染主要发生在污水及污泥处理设施表面,恶臭污染物主要有H2S、NH3、硫醇类、胺类和有机酸类化合物[4]。曝气沉砂池和污泥浓缩池的恶臭浓度在夏秋季节时高而冬春季节低,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

2二次形成

二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原辅材料扩散至空气中后,与空气中的物质或恶臭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中间产物,这些中间产物也具有一定的恶臭性质。二次形成的方式有微生物分解、高温反应、厌氧发酵及光照等。

2.1微生物分解

苏州工业园区内某小区附近有CNC机台加工的企业,在磨削时使用的油性切削液可以起到清洗和防锈的作用,并提高刀具耐用度和加工质量[5]。生产过程中由于喷射冲击、高温、磨削时产生大量油雾,其中的活性硫、氯、亚硝酸等成分会挥发出来,对环境空气造成一定影响,但是真正的恶臭问题还是切削油变质造成的。在切削过程会有油和杂物的混入,导致一些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异常繁殖,这些微生物以切削油中的脂肪、磷、硫、矿物油、腐蚀抑制剂及乳化剂等成分为营养源,使切削液分解、变酸、释放恶臭气体,甚至导致切削液失效。当细菌数超过105个/ml时,便会引起切削液腐败,同时产生令人不愉快的副产品———酸味。其中,最严重的味道是由一种叫硫化还原剂的细菌产生的,它们生长在氧含量低的不活泼切削液中,当细菌数量>106个/ml时,切削液就会变臭。切削液变质进程见图1。

2.2高温反应

由于国家对食品行业气味并未出台相关条例要求整治食品异味,因此对于食品厂排出的香味仅仅在简单收集后便直排入大气,长期处于浓度过高的食品香味环境中也会引起身体不适。烘烤食品产生的香味主要是原材料在高温下发生的化学反应,香味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吡嗪、蛋白质和核酸的水解产物。对于生产饼干的企业,在烘烤时,当温度升至300℃时,面粉及其他主要原料会产生呋喃衍生物、酮类和芳族烃类等香味物质。具体反应为原料中的氨基酸、肽、蛋白质等氨基化合物和还原糖类之间会发生羰氨反应,即美拉德反应。该反应是加热和焙烤食品特征香气的主要来源之一,美拉德反应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初级美拉德反应和高级美拉德反应[6]。初级美拉德反应包括羰基与氨基酸或蛋白质中的游离氨基进行缩合,再经环化形成相对应的N-取代的葡基胺,然后又经阿马多利(Amadori)分子重排转变成1-氨基-1-1脱氧-2-酮糖,该产物是极为重要的不挥发香味的前驱物。高级美拉德反应是初级反应后生成的中间产物经过二条反应线分别生成乙醛、丙酮醛、丁二酮、醋酸、醛类等风味成分,这两条路线生成的产物及以后发生的反应是相当复杂的,如醇醛缩合、醛-氨基聚合以及生成诸如吡嗪、吡啶、吡咯等氮杂环化合物。食品加热所具有的烤香、烘焙香大多与这类氮杂环化合物有关。食物香味物质的主要生成途径见图2。正常工况下,温度可以起到加速化学反应的作用,使恶臭物质释放速率增加。在食品加热及焙烤中,温度高,美拉德反应完全,释放的香味物质较多。另外,温度不同时所散发的恶臭物质种类也不同。比如,葡萄糖和缬氨酸在温度为100~150℃时是黑麦面包香,而温度升至180℃时却是沁鼻的巧克力香味。脯氨酸和等量葡萄糖混合物在100℃时产生谷样香,在180℃时产生烘烤香;苯丙氨酸和等量葡萄糖混合物在100℃时产生樱花香味,在180℃时产生堇菜花气味[7]。

2.3厌氧发酵

在苏州工业园区内,另一个恶臭投诉高发的区域是某啤酒厂附近。这些恶臭物质主要是酵母厌氧代谢的副产物,如高级醇、酸、醛、酯和酮的羰基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来自于啤酒发酵过程[8]。高级醇的形成过程为:氨基酸被转氨为α-酮酸,酮酸脱羧后失去1个碳原子成醛,醛还原为醇。这些高级醇类以异戊醇含量最高,约占高级醇含量的50%以上,其次为活性戊醇(2-甲基丁醇)、异丁醇和正丙醇等。乙酸乙醛是啤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醛类,由丙酮醛经过不可逆的脱羧而形成,是发酵的中间代谢产物,啤酒中所含的其他醛类也是相应高级醇类的正常前驱物质,含量不多,随着啤酒成熟含量逐步降低。麦汁本身含有一部分脂肪酸,但更多的脂肪酸来自酵母的糖代谢作用,乙酰辅酶A是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性中间产物,由此形成偶数脂肪酸,奇数脂肪酸则由丙基同系物衍生而来。啤酒中含有C1~C18的游离脂肪酸,其中主要成分是乙酸。乙酸是啤酒的正常发酵成分,由乙酰氧化而来。啤酒中主要的有机酸包括乳酸、琥珀酸、柠檬酸、苹果酸、异柠檬酸和有关的酮酸。啤酒中的硫化物部分来自原料,在麦芽制造和麦汁制备过程中可能会形成部分挥发性硫化物[9],但大多产生于发酵过程。主要挥发性硫化物为硫化氢,大部分硫化氢来自酵母对半胱氨酸、硫酸盐和亚硫酸盐的同化作用及酵母合成受抑制时的中间产物,部分二甲基硫来自于酵母的代谢产物。

2.4光照

当太阳能通过大气层时,被大气中的热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气体吸收。对流层波长大于290nm。大气污染物质中的SO2、O2、O3、氮氧化物等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它们在290nm波长紫外光照射下会产生各种自由基与活性物质,可以与大气中绝大多数恶臭物质或各种天然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构成对流层的大气化学。醛类、酮类等物质都能吸收一定波长光能后变成激发态。部分恶臭物质可以被分解为无毒无害的CO2、H2O及其他中间产物。因此光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恶臭污染现象。

3结语

篇5

关键词:燃气公司 安装业务 风险 控制 工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38-02

1引言

燃气行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城市基础设施行业,在城市能源供应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天然气企业大致经历了有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作为燃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城市管道燃气包括管道天然气与管道煤气,燃气行业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价格管控严及基础性等特点。目前,我国燃气公司利润主要包括工程安装及燃气销售,特别是安装业务是燃气企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利润来源,燃气管网基础设施投资的逐渐增加,从一定方面上客观要求燃气企业提高燃气安装业务过程中的管理水平。然而,燃气企业在依靠燃气垄断地位的环境下,安装业务风险通常被管理者忽视,从而影响企业长远发展。本研究正是基于此,探讨安装业务过程中如何有效识别风险,预防措施加以控制,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2燃气公司安装业务过程中风险识别与控制

2.1现场签证风险与安装业务专用材料风险识别及控制

2.1.1现场签证风险及控制

燃气工程具有施工作业点多、外来干扰频繁及工程质量要求较高的特征,这些特征使设计文件难以完整无缺描述工程内容,因此,借助现场签证就显得尤为必要,做好现场签证可以提高燃气工程建设透明度,控制工程投资于进度。然而,目前我国燃气公司安装业务中现场签证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增加了安装业务过程中的风险,具体来说,这些问题表现在:未建立现场签证管理制度、现场签证内容和实际不一致、重复签证普遍、签证不及时、签证内容缺乏量化的指标,很多内容未将以明晰化。其中现场签证内容和实际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很多工地代表缺乏现场签证价款意识,施工单位利用燃气工程的隐蔽性,多计工程量,利用补偿性质签证影响企业的经济损失。例如:在户外燃气管道安装过程中,利用便利,拆除相关安装设施所支出的费用。

对于现场签证中存在的风险,一方面需要构建完善的燃气工程现场签证管理制度,推行分级控制,限额签证,明确各级人员的控制权限;另一方面要实施年度综合单价,采取固定单价合同,避免重复签证的现象。譬如:在合同中约定风险计算方法与综合单价调整办法。此外,提高公司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与职业素养也非常有必要,施工人员的掌握签证方面的知识与程序有利于其做到签证及时与准确。

2.1.2燃气公司安装业务专用材料风险识别及控制

在燃气公司安装业务中需要用到很多譬如调压器、燃气表等专用设备与材料,专用材料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燃气建设投资。然而目前,我国燃气公司在专用材料收发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购进专用材料未办理出入库手续就直接核销,例如购进燃气管,没有办理入库与出库手续,就入账核销;未对专用材料出库与入库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譬如在入库时,只登记金额,未登记数量;专用材料入库手续不及时或者不全。例如:施工单位已办相关领用手续,而专用材料未被领走;仓库盘点未被重视,工作流于形式。因此,需要完善仓库管理制度,构建仓库一体化信息核算平台,实行专用材料出入库严格的管理制度及定期盘点制度。

2.2安装费回款与工程核算风险识别及控制

2.2.1安装费回款风险识别及控制

安装费收入是燃气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没有完善的制度将很难确保安装收入及时回收。目前,我国燃气公司在安装费方面存在合同款项回收不清、安装费回收不及时、应收款项管理不够等风险。因此,首先要强化财务监督管理。譬如:定期核对业务部门财务信息,统计应收款项,制定回款统计表;其次,完善收款程序。例如:对于已经点火的项目要全额收回欠款;最后,要强化财务管理职能,建立核对机制。例如:制定催收计划,结合公司情况,强化与税务部门的合作。

2.2.2燃气工程核算风险识别及控制

通常情况下,燃气公司安装业务过程中采用的是预收工程款的方式,燃气公司确认安装费收入对当期损益影响较大,因此,工程利润的核算方法直接影响燃气公司经营盈亏的真实性。目前,燃气公司在工程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成本核算不配比,工程利润不真实。例如:对已经完工的工程项目,按照合同收入确定为工程收入;工程财务核算结转不及时,影响到财务信息报表分类表达;工程核算没有明确的标准,造成成本结转混乱。因此,针对工程核算方面的风险,需要完善工程管理工作。例如:完成工程合同、工程收款及工程预算,构建工程项目台账,依据配比原则确认按照工程成本,确保工程利润核算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2.3超资质施工与安装工程质量风险识别及控制

2.3.1超资质施工风险识别及控制

燃气安装工程一般来说,是由建筑活动范围内具有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来实施,只有资质核查合格后,才能从事资质等级允许范围内的建筑活动。目前,我国燃气工程安装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无资质或低资质施工单位实施现象普遍。譬如:很多低资质的施工单位挂靠高资质的施工单位,出现“一级中标,二级签合同,三级施工”现象;项目经理或者总监没有对应的执业资格,施工经验与组织能力难以满足安装建设任务要求,影响安装工程的质量及进度。因此,首先,要杜绝无资质或低资质施工单位承接燃气安装工程;其次,要做好承建商的资格预审与后审工作,建立定期综合表现考核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2.3.2燃气公司安装工程质量风险识别及控制

燃气安装工程作为企业的品牌,如果工程质量好,将会占据有利市场,为企业创造巨大的效益;相反,如果工程质量差,不仅影响企业的声誉,更会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从这个层面来说,燃气工程安装工程质量管理是燃气公司重要的管理内容。目前,我国燃气公司在安装工程质量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安装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缺乏系统性、安装工程质量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工程质量缺乏相应的奖惩考核制度。为了解决燃气公司安装工程质量存在的风险。首先,燃气施工方要明确质量工作目标,制定质量计划;其次,安装工程竣工后,一定要经过验收合格后才允许其点火供气,严格经过吹扫、强度试验及气密性试验等程序;最后,要强化质量工程过程管理,加强投资和进度管理,在工程过程中,设置必要的停止点。例如:安装上道工序不合格,将阻止其进入下一环节。

3结束语

总之,我国天然气企业大致经历了有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作为燃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城市管道燃气包括管道天然气与管道煤气,安装业务是燃气企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资金与利润来源。在燃气安装业务过程中涉及到的风险包括现场签证风险、安装业务专用材料风险、安装费回款风险、工程核算风险、超资质施工风险及安装工程质量风险。因此,对这些环节进行控制对降低安装业务过程风险显得尤为关键,具体来说,风险的控制包括制度的完善、人员素质的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施工单位资质的严格审查及工程质量的严格把关等。

参考文献:

[1] 孙建飞.燃气公司安装费风险控制探讨——以CDRQ公司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09.

[2] 范强.浅析燃气行业防范财务风险的问题[J].公用事业会计,2009(12).

篇6

摘 要:宁夏工业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十二五”期间,宁夏将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作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惑。文章对宁夏在工业危险废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宁夏工业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对策,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工业危险废物 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a)-0066-02

我国对危险废物管理实行名录制,未列入名录的需要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鉴定是否为危险废物,文章所指工业危险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废物,不包括医疗废物和社会源危险废物。而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药品、杀虫剂、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氧化汞电池等属于社会源危险废物,只要没有集中分类收集,均可以不按照危险废物管理。我国现行的危险废物管理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规主要有《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等。

2011年环保部下发《关于印发和的通知》,全国开始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工作。宁夏的危险废物管理工作也正式规范化。

1 工业危险废物管理现状

近年来,宁夏的危险废物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危险废物管理办法》,建立了危险废物管理计划、申报登记、转移联单、经营许可等制度;集中利用处置能力提升,《全国危险废物与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以来,建成了宁夏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及各地级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通过《规划》实施带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和市场化发展,截至目前,宁夏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近30家;危险废物管理能力有所提高,成立了省级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局,有专职管理人员。 2011年开始,每年对涉及危险废物企业进行规范化考核,达标率逐年提高。

2 工业危险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线条过于粗放,不利于新形势下的危险废物管理。比如某公司一个厂区内的车间A产生危险废物,车间B处置利用该危险废物,车间B处置车间A产生的危险废物,两车间渐渐发展为两家具有各自独立法人的分公司,需要不需要办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和转移手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没有明确说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是按危险废物类别划分的,各类别多以行业划分,有些行业未列入该名录而造成管理困惑。比如,特种钢丝绳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铅渣明显属于危险废物,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没有列入这种工艺产生的含铅废物,从而给后续的处置留下隐患。

2.2 危险废物监管方面的问题

2.2.1 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确定缺乏依据

截至目前,国家没有出台关于危险废物的行业环境监察指南,各行业产生的危险废物的数量又没有可参考的产污系数,早期大部门涉危险废物企业环境影响评价对危险废物的分析比较模糊,使环境监管部门对企业产生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确定困难。

2.2.2 危险废物和中间产品界定缺乏依据

有些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品出售给其他企业作为原辅料进行利用,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作为危险废物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置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还要支付一定的处置费用。到底危险废物和副产品如何界定,监管部门和企业很难达成一致。

2.2.3 监管机制不顺,硬件设施不全

目前宁夏固体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管理局为事业单位,没有执法权,更没有移动执法的硬件设备,但仍承担辖区内固体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监管职能。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常受到主体资格不明和监管手段单一的困扰。

2.2.4 监管机构断层,监管人员不足

发达的一些地区在县、乡一级可能有固体废物监管人员,而宁夏截至目前,除银川市在环境监察支队设立了固废大队外,其他地级市及以下都没有固体废物监管机构,监管人员也是临时调配兼职或向社会聘用,缺乏稳定性,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很难进行有效监管。

2.3 危险废物处置方面的问题

2.3.1 个别行业产生的危险废物无法找到处置单位

宁夏有一家特种钢丝绳制造企业,产生的铅渣是危险废物,以前全国各地的经营许可证没有详细的废物代码时,按照含铅废物转移处置。现全国各地的经营许可证都是具体到行业来源和废物代码,但《国危险废物名录》中未列入这种行业,所以这种铅渣无法确定具体的废物代码而难以找到相关处置企业,影响该企业的发展,也使危险废物管理部门陷入困境。

2.3.2 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有限

宁夏的危险废物经营企业数量少,经营规模小,处置的危险废物种类单一。现有的危险废物经营企业中,只有一家综合性处置企业,常因经营规模不足而只能接受本区域产生的部分危险废物。其余近一半是处置利用废矿物油的,远不能满足处置全区产生的危险废物的需要,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经常面临无处处置的困扰。

3 解决工业危险废物面临的问题对策及措施

3.1 修订相应法规,完善配套性文件

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增补《危险废物名录》,从国家层面明确涉危险废物项目的环评编制工作要求。

3.2 对产生危险废物的主要行业,出台行业危险废物监管指南,明确中间产品和危险废物

对产生危险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主要行业,国家层面应出台危险废物监管指南,并针对该行业产生的危险废物提出相应利用处置细则,同时明确哪些是中间产品,哪些作为危险废物管理。

3.3 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全区统筹规划,可以采取PPP、TOT等模式进行融资,建设综合性的或区内处于空白的危险废物处置利用项目,如废弃的易制毒化学品(公安等部门收缴或接受公众上交的)、废催化剂、废酸等危险废物处置利用项目。也可以鼓励并扶持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建设危险废物处置利用项目,办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同时制定有关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切实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

3.4 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建设,理顺监管机制

理顺承担固体废物管理部门的管理机制,明确职能定位。并在各地级市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机构,配备工作人员和相关设施,以适应固体废物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健全固体危险废物网络监管平台,逐步向电子网络监管、电子网络审批方向发展,以提高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1] 环境保护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Z].2008.

篇7

[关键词] 生物燃料化工产业发展前景生物柴油产业燃料乙醇石油资源

一、前言

随着全球油价的不断飙升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开始重新考虑化石燃料的应用问题。化石燃料不可再生,而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CO、SO及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采用优化燃烧的方式,尽管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污染与资源消耗,但是人类终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因此,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其中,以乙醇、生物柴油为代表的生物燃料已经成为世界运输工具的替代燃料。

二、我国生物燃料化工产业发展的现状

在国际生物燃料产业化风潮的促进下,我国生物燃料产业近年发展很快,受粮食产量制约,我国近期不再扩大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为了扩大生物燃料来源,我国已自主开发了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称为甜高梁乙醇),并已在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新疆和天津等地开展了甜高梁的种植及燃料乙醇生产试点。另外,我国也在开展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的技术研究开发,现已在安徽丰原等企业形成年产600吨的试验生产能力。在2005年,由石元春院士主持的国家专项农林生物质工程开始启动.规划生物柴油在2010年的产量为200万吨/年,2020年的产量为1200万吨/年。据专家估算,我国的甜高梁、木薯、甘蔗等可满足年产300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的原料需要,麻疯树、黄连木等油料植物可满足年产上干万吨生物柴油的原料需要,废弃动植物油回收可年产约500万吨生物柴油。如果农林废弃物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或合成柴油的技术实现突破,生物燃料年产量可达到上亿吨。因此,从理论上讲,我国生物燃料的发展潜力很大。但由于我国生物燃料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三、我国生物燃料化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生物燃料的关键是原料的供应,但我国生物燃料的原料资源明显不足,成本较高。我国粮食资源严重不足。目前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燃料生产不具备再扩大规模的资源条件。影响生物柴油成本的最根本因素是原料。原料对生物柴油的生产的影响还有其需要大面积种植才行,虽然我国有大量的盐碱地、荒地等劣质土地可种植甜高粱,有大量荒山、荒坡可以种植麻疯树和黄连木等油料植物,但目前缺乏对这些土地利用的合理评价和科学规划。因此,生物燃料资源不落实是制约生物燃料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我国发展生物燃料的政策和市场环境还不完善。2000年以来,国家组织了燃料乙醇的试点生产和销售,建立了燃料乙醇的技术标准、生产基地、销售渠道、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体系,积累了生产和推广燃料乙醇的初步经验。但由于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发展潜力有限,为避免对粮食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国家对燃料乙醇的生产和销售采取了严格的管制。对于生物柴油的生产,国家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标准,更没有正常的销售渠道。

3.我国生物燃料技术产业化基础较为薄弱。虽然我国已实现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产业化生产,但以油料植物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的技术尚处于研究试验阶段,还需要经过工业性试验后才能开始大规模生产。对后备资源潜力大的纤维素生物质燃料乙醇和生物合成柴油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离工业化生产还有较大差距。

四、我国生物燃料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策

1.加强生物燃料相关的应用和导向性基础研究、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体系建设。虽然近年来生物燃料发展很快。但总体来看,生物燃料仍是发展中的新能源技术。加强生物燃料技术的研究开发是促进生物燃料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议安排资金支持生物燃料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包括生物资源品种选育、生产和加工工艺等,特别要加大对纤维素生物质制取液体燃料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建议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建立能源作物和油料植物的育种和种植技术服务体系,做好能源作物和油料树种的筛选、改良和种植技术改进工作,建立相应的良种繁育基地和树苗抚育基地,为能源作物和油料植物的大面积种植提供种、苗支撑和技术指导。

2.开展可利用土地资源调查评估和能源作物种植规划、建设可靠的原料供应渠道生物能源资源是发展生物燃料的前提条件。就目前来说,具有丰富且稳定的油脂资源,是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关键,仅靠零星的餐饮废油难以支撑行业发展。我国农林业生物质资源总量巨大。仅作物秸秆年产量就达7亿吨, 若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具有1亿吨生物柴油的潜力。如果能源植物(如柳枝稷、芒草等)种植和微生物油脂发酵形成集成产业链。一些可粗放种植的高糖植物,如甘薯、木薯和菊芋等,也将成为微生物油脂的优良原料。

3.切实解决生物柴油价格和原料供应问题,建设规模化非粮食生物燃料试点示范项目。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2004年,我国棉籽产量800万吨。推算应产棉籽油180万吨,而当年棉籽油的消费量只有88万吨,每年棉籽油的消费量仅为推算量的一半。这就为生物柴油提供了一条重要原料来源。由于棉籽油品质不如大豆油和菜籽油,作为食用油消费的比例不断下降,因此,将棉籽油作为生物柴油生产原料是合适的。

篇8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也可以从我国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看出来,例如在1993年的时候,作为我国的大型企业,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上市上市公告书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披露了对环境责任,但是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披露的内容和范围也开始扩大,开始涉及到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1998年的时候达到新的高度,详尽披露了企业应对环保风险以及控制环保风险的相关对策,到1999年的时候,直接用环保质量认证等相关资料,把企业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环保风险的对策披露得更加具体化。随着时间的推动,环境会计披露的相关信息在上市公司的年报中越来越常见,而且也变得越来越具体。显而易见,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之后,我国环境会计的披露报告中初步具备了环境会计信息所需披露的内容,但是由于我国的起步时间晚,其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披露的内容也相对较为简单,不是十分全面,不能过于满足现状,而是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重视,这样才有利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的?M一步发展。

以我国重污染企业中的上市公司为例,对这类公司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以及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这些公司的披露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2008年国家环保部颁布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把重污染行业划分成了14类;2年后又颁布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又把重污染行业分成了16类。本文的行业分类是以2013年274家公司为基础的,进行了综合的统计研究。

二、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

1、披露存在随意性

根据现有数据,只有不到样本总数的5%的公司采用了独立的环境报告,剩余的95%都是在年度报告、社会责任报告以及招股说明书中零散的体现了环境会计信息,即便是那些设有独立环境报告的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通常都零散的分布在几个相关的报告中,并没有把环境会计信息直接集中在一个表格中 ,甚至有些都没集中在一个章节。这种随意的披露加大了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了解难度。

从表1-3中不难看出,大部分的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表明大部分的企业在披露的内容上存在着不断减少的趋势,上一年披露的内容到下一年就没有了,这种披露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无法具备可参考性,无法连贯起来被相关使用者作为参考。

2、内容全面性不高

很多企业没有主动去披露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即便是已经披露的企业,也仅仅是对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披露,披露的内容不全面,相对而言较少,没有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去做。从整个行业上来看,整个行业的披露水平都属于偏低,很多项目上的披露情况都不是很好,有些甚至都不满40%。而且即使是披露出来的内容,大部分也都是一些之前发生的或者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例如环保的理念、环境荣誉方面,以及排污费用的缴纳等等,而一些比较敏感的信息,或者相对重要但对企业不利的信息却很少提及,例如在环境风险、绿化费用、资源费等方面。披露内容的方式也已文字描述为主,严重缺乏货币化的描述,披露出来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一些相对来说从其他渠道比较容易获得的环境会计信息,而像环境风险和污染这些相对敏感的方面,进行披露的企业实在是少之又少,这也就造成了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不全面的局面。

3、缺乏实用性

在环境会计的相关邻域中,类似于自然资源的很多项目,都无法直接用货币去体现。只有通过文字的描述方式去进行披露,很多的项目由于缺乏统一的非货币计量方法,造成了企业的信息过度定性化。还有一些的上市公司会有选择的进行披露,一般会去采用那些对企业比较有利的信息,但那些信息有时候根本没有经过专门的分析,甚至和企业的财务状况都联系不起来,直接使得很多的信息使用者无法把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作为有效依据。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需要,促进企业发展,很多的上市公司只能减少其他的利益相关者的考虑,这也就导致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过少,披露的信息缺乏相对的分析,过于笼统,导致信息使用者无法对此作出有效决策,极大地削减了环境会计信息的实用性。

篇9

关键词:内蒙古 工业污染 生态环境

1. 建立内蒙古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是通过研究区域的自然及经济社会特征,建立能够满足生态需求和社会需求,保证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内蒙古工业污染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建立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内蒙古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通过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的EKC曲线拟合,发现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工业三废并没有到达EKC曲线的顶点,也就是说,内蒙古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随着经济的增长,工业三废排放量的压力还会继续加大,环境污染依然会继续恶化。[1]其次,内蒙古的工业企业多为能耗型企业,企业管理水平不完善,技术含量不高,不仅污染了环境,还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建立内蒙古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定性及定量评价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而且通过对现状的介绍及未来的预测,能够了解该区域发展成效及未来的趋势,进而为内蒙古政府制定宏观指导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加强对工业企业污染的监控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转变。再次,工业为内蒙古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工业污染,因此,建立内蒙古特色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有利于工业企业了解当前内蒙古工业污染的状况,进而加强工业企业保护环境减少工业污染的社会责任意识,理解并支持国家及当地政府的环保政策,在生产的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2. 内蒙古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的理论设计

2.1 内蒙古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篇10

一、工业经济增长及污染排放的差距

“九五”时期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8.98%、9.45%、9.24%和5.95%。在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上,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2000年与1995年相比,东部、中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分别上升1.41%和0.28%,而西部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下降1.68%。东部地区各项工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的份额低于所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份额,而中、西部地区各项工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的份额均高于所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份额,尤其是西部地区工业污染占全国工业污染的份额是所实现工业总产值份额的2倍以上。中、西部工业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但是工业污染却明显高于东部。西部不仅工业经济发展最慢,而且工业污染最严重。在环境污染程度上,东部低于中部,中部低于西部。进一步分析可看出,东部除工业废气外,其它污染的份额不仅没有随工业总产值份额的增加而上升,反而出现下降,说明东部地区工业污染治理的效果显著。中部地区除工业废气外,其它污染的份额随工业总产值份额的增加而增加;西部地区除工业粉尘、固体废弃物外,其它污染的份额在工业总产值份额减少的情况下反而增加。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西部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上研究表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不仅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污染治理效益也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在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上,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西部;在造成环境污染程度上,东部低于中部,中部低于西部;在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上,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东部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较早,产业集中程度高,内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强,具有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在市场培育、科技创新、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比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西部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变动与国民经济的重大战略布局和制度变迁密切相关。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内分工格局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是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天然气、有色金属、盐化工、造纸工业和化肥工业,大都是耗水耗能大户、污染密集型产业,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形成了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结构,加之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又低下,使得西部地区不仅工业经济发展缓慢,而且工业污染的状况比较严重。根据分析,“九五”时期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份额下降但污染总量占全国污染总量的份额上升,虽然西部地区的工业污染总量占全国工业污染总量的份额并不大,但单位工业总产值的污染强度是全国水平的二到三倍,是东部地区的三到五倍,是中部地区的二倍。反映出西部工业经济增长和污染治理效益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继续拉大。

篇11

1、污染现状

*县地处九河下梢,上游每年有大量的工业污水下泄,同时本县每年废污水排放总量在400吨以上,其中工业废污水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90%以上。由于大量排放工业废污水,地面水、地下水污染严重、河道断流、水体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水质由好变坏,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带来严重威胁和破坏。

据20*年度《*县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县废污水排放总量461.6万吨,其中工业废污水420.0万吨,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91.6%。全县总入境水量17003万m3,出境水16446万m3,入出水量差557m3,主要用于农田灌溉耗于蒸发、渗漏。其中仅滏东排放过境水量(主要为引黄济淀水量)5748m3为Ⅲ类水,其余11255万m3为劣V类。据滏阳河小范占监测显示,挥发酚的超标倍数为97.6,氨氮的超标倍数为41.0,化学需氧量的超标倍数为14.8。工业废污水在破坏地表水环境的同时,也对地下水质造成了很大影响,通过全县4眼监测井的分析评价结果看,街关镇前马庄站(离主要河渠较远)评价结果为中污染,其它监测井评价结果均为重污染。主要超标物质为总硬度,亚硝酸盐、氟化物、氯化物等。全县浅层地下水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为9.44,比上年增加2.16,污染仍呈逐年加重的趋势。

2、工业污染的危害

工业废污水对农业、畜牧业、渔业、水利工程等造成严重危害,使人民群众生存受到威胁。由于用污水灌溉,导致庄稼死苗、粮食减产,由于吃了用污染水灌溉生产的粮食,饮用了受污染的水,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近年来,人群中肠道病、皮肤病、肿瘤、癌症等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以前。

3、工业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建立污水处理厂。呼吁政府和社会,促使产污厂家要建立污水处理厂(设施),生产的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不达标不准排放,并做好水的重复利用。

②严格实行污水排放许可制度。凡向河道内排放污水的企业,应实行污水排放制度,对排污企业要收缴排污费,实行定期监测,废污水不达标的限期达标,到期不达标一律禁止向河道排放。

篇12

【关键词】工业废水,治理,投资,政府,企业

工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尤其是对大气和水环境的污染,是影响环境最严重的问题。而江苏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又离不开工业,这就造成了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找到合理的支点,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 江苏省工业废水治理现状

(一)江苏省工业废水排放现状

在环境污染中,工业废水污染是一重要污染源,对水环境安全又严重的威胁,以江苏省人均GDP和工业废水排放量数据为基础,分析江苏省在工业经济发展中人均收入和工业废水排放之间的关系,从另一面反应江苏省在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变迁情况。

根据江苏省2007-2011年期间各年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及人均GDP进行分析,江苏省2007-2011年工业废水排量/人均GDP的关系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江苏省近5年的工业废水/人均GDP在逐年下降,说明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没有增大工业废水的排量,用更少的资源消耗完成了更大的经济增长。

(二)工业废水的区域特征——以常州、无锡、苏州为例

江苏省不同城市间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其对江苏经济发展贡献度也不同。为了使不同市区之间的比较更科学合理,以万元以上产值的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为基础来比较。分析常州,无锡,苏州工业增长的区域贡献度和工业废水的区域贡献度,具体数据见表1。

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苏锡常三市工业产值贡献度最高的是苏州,其工业产值超过了常州和无锡两者之和,但工业废水贡献度最高的也是苏州。在三个市中,只有苏州的区域工业产值贡献度超过了工业废水贡献度,工业废水贡献度三年都远高于区域工业产值贡献度。常州的万元产值废水排放量远远高于苏州和无锡,说明常州的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比对苏州和无锡要大得多。苏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相对较好。

(三)污染治理投资与技术进步对工业废水排放的影响

减少污染,改善环境与技术进步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只有切切实实的靠技术进步,才能有效减少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而技术进步依赖污染治理投资的力度,江苏省2007-2011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污染治理投资情况见表2。

2007-2011年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江苏省GDP总额比重均值为0.12%,从实际的效果看,这个比例的工业治理投资还是不够的,工业废水治理投资是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一部分,2007-2010年工业废水治理投资占工业污染治理额中的比例平均为39.71%。

从表2中数据可知,随着GDP的增长,江苏工业污染治理的投资额在逐年减少,表明江苏省的工业污染问题有所减轻。2008年的工业污染治理投资额相较于上一年增加了一倍,使得2007年的废水排放量有较显著的减少,可见废水污染治理投资与废水排放之间有很大关系。

三、提高江苏废水治理投资的措施

工业废水污染治理中,企业和政府必须共同介入环境保护活动中。

(一)从政府角度来看

政府大体上有两种手段可使用,一是经济手段,二是政府管制。

1.经济手段。完善环境税收。环境税收是政府取得环境治理经费的重要方式,也是政府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还是政府理环境污染的首选方式。政府应该尽快完善环境税收制度。对于不利于废水污染降低、不利于环保和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税收条款予以剔除,建立一个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体制。当审查条件较完备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生产的不同产品进行差别税收,对生态坏境有严重破坏行为的企业进行管制。提高工业废水相关的污染税税率,同时对污染税的征税力度也要提高。污染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边际成本会在提高的污染税税率和大力度的污染税征收情况下降低,其通过污染环境得到的边际收益也会降低,当污染企业的边际收益低于边际成本时,便使得污染企业的成本既包括污染成本,又包括私人成本,使私人成本、污染成本之和等于社会成本。

2.政府管制。在工业废水污染治理中,政府除了可以运用环境经济手段,还可运用环境管制手段对水环境保护进行干预。环境管制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当然教育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手段。制定完善的污染权交易法律法规,使污染权立足于法律。要使产权的归属更明确,需要解决污染权交易的法律瓶颈。只有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之下,污染权的交易才有权威性和合法性,仅仅凭借市场导向这一办法是不够的。污染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造就了美国污染权交易的成功。相较于美国污染权交易的法律,我国排污权交易的法律相当滞后,虽然我国有一些区域性的污染权交易法规,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建立合理的法律法规,给污染权交易提供一个坚实的法律基础。

教育手段是环境保护的一种基础性手段,同时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当政府管制和市场机制都不能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就需要另一种解决办法,这就是非正式规则,即“意识形态”。就环境来说,是指环境观念、环境意识、环境习俗、环境道德等,而教育是形成这些道德和观念的重要因素。教育手段不似乎一种强硬的手段,只有配合其他手段的同时进行,才能弥补其缺乏执行强制力的缺点。教育手段在环境保护中有很强的辅助作用,且这种辅助作用是其它方法无法替代的。

环境管制是一种非常强硬的手段,这种手段在环境保护中对企业的威慑力是非常强的,但是却不能激励企业去主动治理污染。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环境管制手段不能成为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手段,只有和其他的治理的手段相结合才能发挥出管制手段的作用。

(二)从企业角度来看

作为保护环境和利用环境的社会主体,企业在环境破坏中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要确定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企业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环保工作状况和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方针来制定计划。通过合理的经济政策和激励机制或是有效的约束方法来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信息的不完全,使得了参与博弈的企业协调性不高。建立一种机制提高各方协商的便携性,可以大大增加企业间的协调性,信息交流便是这种机制建立的关键因素。增强环保意识,减少工业废水排量,减少环境污染,加大废水治理投资,这是企业污染治理中的共识。要达成这种共识,需要一个中间人加以协调,从政府和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来看,政府是最佳的协调人。政府了解各环保部门和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后,把各部门和企业的信息公开化,以此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网,公开一切污染治理及环境保护的信息,使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社会化,加强各方污水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共识。

【项目资助:201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面向“十二五”规划的常州市环保服务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吕耀芬,刘全喜.浅论环境与经济发展[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10,23(5):37-40.

[2]Robert N.Stavins. Market Based Environment Policies[J].Resources for the Future,Discussion Paper 98-26.

[3]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4]陈柳钦,曾庆久.论我国环保产业的融资问题[J].节能与环保,2011,5(04).

[5]张坤民,孙荣庆.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09,(5).

[6]刘世晰.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模式选择[N].中国环境报,2011,5,8(3).

[7]谭立.中国环境投资增长规律与其模型研究[J].环境保护,2009,(8).

篇13

关键词:水 水污染 措施

水是生命的起源,远古时期最早的生命诞生在古老的海洋里,即使实现登陆,生命的存在仍然以水作为首要前提,即使在当今代表了最尖端科技的航天范畴,对外太空生命的探索,仍然以水作为第一判断前提。可以说:没有水,一切生命创造的精彩都将不复存在。当今世界,经济在高速成长,我们对水需求也在逐渐增大,然而我们却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水危机。全世界196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缺水,这其中又有2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可见我们面临的形势有多么严峻和紧急。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20亿的人口面临缺水,21世纪将是一个水比油更名贵的世纪,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

1、我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现今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使水质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有资料显示: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系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以上这些对我国可持续成长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我们的水资源正在遭受各种污染的侵袭,水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成长,首先要解决水污染疑难题目。

2、水污染及水污染的分类

2.1 水污染

水污染简单地说,是指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的污染。

2.2 水污染的分类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天然污染;另外一类是人为污染。现今后者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祸首。

依据污染杂质的不同水污染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化学性污染物又可分为:无机污染物、无机有毒物、有机有毒物、需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油类物质等;物理性污染又可分为:悬浮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热污染;生物污染主要指造成疾病的病原体对水体的污染。

从防治角度来说,可以将水污染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

3、水污染及其防治

3.1 工业生产对水的污染及其防治

(1)工业污染。工业污染是在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对水体和水质的污染。工业废水污染是水系污染最重要的污染源,其具备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容易净化、难处理等特性,是防治水污染的关键。

(2)工业污染物主要包括:汞、镉、铅等重金属和砷的化合物以及氰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除此之外,还有热污染。

(3)工业污染的防治:针对工业污染,加强管理及后期水处理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强法律对工业污水排放的监督,对不严格处理污水的企业应依法严肃处理。第二,加强在工业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建立足够的污水处理厂,以便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污水处理成本高是污水不合格排放的主要原因)。第三,处理后的工业污水只要指标合格,可用作城市道路清洁等,这对节约水资源至关重要。

3.2 农业生产对水的污染及其防治

(1)农业污生产对水的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化学农药、化肥污染等。其中化学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是最重的。

(2)农业生产中大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仅造成巨大的浪费,也会使大量有污染物的水被排放入水体。过量的使用农药其结果往往是害虫、益虫一起消灭,而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最后只好不断加大药量。有资料显示,真正作用与农业害虫的农药仅有10%~30%左右,进入大气、水体的部分约为20%~30%,残留在土壤中的约有50%~60%。所以,不合理的使用农药不但不能彻底解决农业病虫害问题,相反还会使许多原来危害不大或不难防治的虫害变得不易防治。这样就有可能使农药用量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将逐渐加重。

过量的使用化肥,造成了水的富营养化,而水的富营养化在淡水中会造成水华,在海水中会造成赤潮,危害水体生态平衡、妨碍经济成长。

(3)应对农业污染,应控制化学药品的使用量,采用环保的方法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加强技术人员的对农民使用化肥的田间指导,控制化肥的使用。

3.3 生活污水对水的污染及其防治

(1)生活污水是来自家庭、机关、商业和城市公用设施及城市径流的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99%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其中无机物质的盐类有氰化物、硫酸盐、磷酸盐、铵盐、亚硝酸盐、硝酸盐和一些重碳酸墁等;有机物质有纤维素、淀粉、糖类、脂肪、氨基酸和尿素等,还有各种洗涤剂和微量金属,后者如锌、铜、铬、锰、镍和铅等;生活污水中还含有大量的杂菌,主要为结肠菌群。

其它生活污水中氮和磷的含量比较高,主要来源于商业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和粪便、洗涤剂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污水的排放必定会逐渐增加。可以看出,生活污水的成分复杂,主要造成的危害是水体富营养化以及有机物污染物造成的水体缺氧等情况。

生活污水与我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干,因此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对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要节约用水,做到一水多用,如洗完衣服的水可以继续冲搪瓷马桶,淘米的水可以用来浇花。第二,选择环保的清洗剂,如使用无磷洗衣粉等。

篇14

【关键词】城市生态化 农村经济发展 新型城镇化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较以往来讲,有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格局初具规模,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业产值、农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但我国资源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指导下,不断向城市集聚,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的脱节,同时无节制地从农村索取资源也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城市化的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力未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即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的速度较缓,工业化水平低于城市化水平,意味着城市化发展并不完全是由农业发展、工业化升级推动的,而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靠政府行为拉动的,这就导致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水平。除了经济上的脱节,农村与城市不和谐地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影响,因此,本文意图探索一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实现我国城市――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工业集聚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现状

(一)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城市不断扩张,甚至挤占农业用地,土地功能分区不合理。市场力量推动了产业集聚的特大型城市出现,城市在空间上和功能上不断向外扩展,随着郊区用地、农业用地不断被挤占,城市产业分布、就业岗位等也由城市中心区向郊区扩张与发展,土地功能分区开始呈现不合理分布态势,土地利用稳定性差等问题日益突显。

能耗压力不断增大。我国能源的消费总量从1980年的58587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1年的348002万吨标准煤。第一产业的能耗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所占份额也比较小,为2%左右,工业能源消耗量占绝对大的比重,为71%左右。随着我国工业发展现正进入重化工时期,城市的能耗压力会进一步提高。

工业污染物减排压力巨大。我国工业能耗比重大,工业污染物的减排压力也很大。根据地级及以上城市统计资料,2011年,城市合计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17871万吨,比上一年减少36494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8772891吨,比上一年增加1840917万吨。表明我国在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工业废气排放压力增强的程度更为明显,工业污染物排放的环境治理问题应继续受到关注。

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从空气质量来看,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月报,2013年2、3、6、8月份的资料显示,6月份空气污染的城市数量有所降低,但8月份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城市比重又呈现了明显增加的态势。

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市的扩张挤占了农村土地,造成了土地利用稳定性差,能耗压力不断增大、工业污染物排放日益增多,资源环境不堪重负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急需解决。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规模化,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农业为核心,形成相关产业链。但目前中国的农业生产仍是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第二、三产业并未对农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行以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农村经济作为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却滞后于城市化的需求。

相关资源短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资源作为支撑,虽然近几年国家也提出诸如“三农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力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以及相关资源的缺乏,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在缓慢中前行。

(三)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也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上文综述了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隐患,因此如何开展新的经济模式去弥补空缺,实现我国城市与农村经济的有效融合,开拓一条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道路,仍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难题。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探索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低能耗、低污染排放、生态宜居,实现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改变以往粗放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推进城市的生态化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绩效的双赢。

(一)将城市与农村结合打造成“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由于城市工业污染排放负担与该城市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长、工业的密集程度存在密切的关系,而农村经济也未形成规模,因此需要将城市与农村结合打造成一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二)不断地拓展、完善农业经济产业链,反哺农村经济

单一的依靠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已经不太现实,追求创新,拓展、完善农业产业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对农民而言,要想进一步提高收入、扩大经营规模,就必须拓展我国农业生产的产业链深度,即打造“产、供、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