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范文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1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81-0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严峻的就业形势等一系列问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些大学生无奈采取了极端的、令人心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的重要时期。许多青年学子们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学习、择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常感到迷惘、焦虑不安、自卑等。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时代不良的社会风气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以致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精神层面的淡漠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严峻的就业形势等,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陷入困惑与迷茫,这些状况如不及时调整,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学校环境的影响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学生人数的激增,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教师数量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教育教学及其管理要做到位比较困难,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也就不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另外与中学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远离父母,怀着理想与渴望,带着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他们除了日常生活要完全自理外,生活、学习都在一个复杂多样的众人环境里。大学课程复杂多变,且需要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产生很大的压力,从而直接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

第二,课外活动的变化。大学是学生的自我管理,班级事情多,社团活动多,人际交往多,学生除了要处理好自身的学习、生活外,还要担负起一定的社会工作,有的新生难以适应这样的生活,产生压力也就不足为奇。

3.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今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为了升学,父母往往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重视智力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放松了对孩子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致使孩子们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一旦进入社会,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多数都经受不了挫折,身心受到严峻的考验。另外,有的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容易形成诸多不健康心理。再者,家庭的经济状况和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也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4.自身的因素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但自身因素也不可忽视。

第一,自满、松懈心理。考取大学的新生,由于周围人的羡慕和夸奖,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有的同学认为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需要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新的奋斗目标不明确,竞争的气氛有所减弱,没有了高考时老师和家长的叮嘱,很容易产生松懈的心理。

第二,学习成绩问题。由于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给一些大学新生带来了不适应,很多学生会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优势已不存在,自己不再是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眼前是重新分化组合的局面,失落感油然而生。也有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不能掌握大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而导致考试成绩不合格,他们感觉自己无颜面对亲朋好友,从而情绪低落,产生厌学、自卑、自信心不足等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三,人际交往问题。很多学生从小一直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不懂得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关爱他人。进入大学后,面对全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全新的人际群体,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心里话没有可倾诉的对象,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对生活和学习产生困惑。如果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个别学生还会产生失控、自卑、孤独寂寞的不良情绪,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求心理安慰等,这些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第四,心理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思想、知识、价值观交流的重要场所。然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缺少真诚的心理沟通。当学生发生心理障碍时,把矛盾、困惑、愤怒等情绪积压在心里,一旦爆发,就会做出失去理智,甚至不可思议的举动。

第五,情绪波动问题。大学生能否正确对待情感问题,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不深,加上他们是独生子女,自身存在着任性、自私、缺乏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惯,极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有的出现焦虑不安和情绪波动;有的则易于感情用事,容易冲动,心情好的时候待人处事合情合理;心情差的时候,说话做事让人无法接受,甚至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又后悔不已。

二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每个人都会碰到不顺心的事,而不快乐的心理得到及时宣泄也非常重要。当痛苦、愤怒得到排解后,人才能更加接近理智。

1.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文化市场和社会媒体,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风气,利用法律、行政、道德的力量减弱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腐败现象造成的阴影。

2.学会自我调节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战胜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新技能,发展多方面的自身能力,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第二,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要保持健康的情绪,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适当地来一点阿Q精神,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同时,要认识到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生存本领,就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第三,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大学生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业余爱好,如读书、听音乐、练字画等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丰富大学生活,融于大学这个和谐集体中,养成健康有序的学习生活方式,学会控制情绪,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第四,学会尊重别人。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要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学会互相尊重,这种尊重体现在对同学的意见、生活习惯等各个细节中,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乐于与人分享,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分享,这样才能使人际关系更和谐。

3.学校重视

对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第一,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人员通过心理治疗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及时疏导心理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到出现问题才去重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积极的应对方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勇于面对心理问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的方法。还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能使同学们生活在一个健康和谐有朝气的集体环境中,陶冶他们的良好情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艺比赛、体育竞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发挥了特长,更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亲和力。

通过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掌握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可采取完善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策略来帮助贫困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

第三,作为高校窗口的图书馆也要配合学校创建阅读治疗阅览室,集中展示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文献,开办阅读疗法讲座,达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

第四,选拔高素质的辅导员,辅导员的品德、能力、兴趣、心态、情绪、情感、气质、心理健康状况等都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对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学校在选拔辅导员时,要任用有工作经验的、态度积极的、高素质的人员,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辅导员要表现出愉快乐观、积极进取、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民主平等、宽容大度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正确的动机、积极稳定的情绪、高尚的情感、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五,授课老师既要授课又要育人,各教学环节、各门课程宜互相配合,体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氛围,确保心理素质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应当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牢固树立生态学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如在理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耐心细致的品质,在掌握重点、难点问题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恒心、毅力和耐挫力等。

4.家庭关爱

家长要更新观念,不要认为孩子上了大学自己就没事了。孩子虽进了大学,但心智还没有完全的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所以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鼓励孩子要合理地安排时间,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多参加课外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充实而愉快地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

三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素质教育工作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生存能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把握未来,不仅要做好思想品德、智能、技能、体魄的储备,更要做好战胜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周振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31):206

[2]武昊宇.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6):88~90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12-0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旨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走出心理阴影,顺利完成学业。

一、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抑郁、焦虑、偏执、精神分裂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家庭因素引起的心理问题。不少大学生由于家庭因素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例如在孤儿、单亲或是离异家庭生活的孩子,他们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另外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而引起自卑,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性格,其中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心理问题占有相当比重,有的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2、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大学里,学生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缺乏学习兴趣的例子并不少见。深入了解发现,这种现象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①在报考大学志愿时,对各专业情况不了解,因此盲目报考;②志愿服从调剂,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但又不得不读下去,因而感到很迷茫;③受各方面的影响,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因而缺乏学习热情;④对本专业学习的艰苦性估计不足,遇到困难就失去了信心。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3、适应能力差,不能较快地融入大学生活。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刚入学的新生当中,他们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同学感到很难适应,不能及时地融入到新的集体当中,从而产生情绪波动。这种心态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便会出现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学习压力大,不能较快地适应大学节奏。许多学生昔日可能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可是进入大学以后,发现大家都很优秀,个人感觉失去了往日的自豪感和优势,所以学习压力就会变大,这样始终使自己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间一长,可能会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5、交际能力差,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现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经济文化背景各异,生活习惯和行为养成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对比较困难。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从而导致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

6、就业压力大,不能准确的对自己进行定位。进入大学后,学生们对前途的憧憬转为现实。目前,就业竞争激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社会人才的需求,实际的工作情况,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等,都会引起他们各方面的思考和权衡,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7、情感问题也成为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情感问题是大学生活常见的问题之一,处理不好,就会产生压抑、抑郁等情绪。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案例表明,情感危机已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1、努力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一方面,进一步利用好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例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向大学生系统介绍和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一些基本心理调节方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利用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主页、心理热线、QQ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它的匿名性和无约束性能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发挥其时间具有灵活性、信息反馈迅速的优点,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2、全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首先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设置专项资金,培养和引进一支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此外还可以发动学生社团成立心理健康协会,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开展活动,在轻松愉悦氛围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大力开展阳光心灵活动。只有美丽的心灵 才能感受生命的美丽。只有拥有阳关心灵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阳光,学会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广泛开展阳光心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用爱与科学知识塑造健康美丽的心灵,让内心世界洒满爱和阳光。积极引导大学生多读好书,多听好歌,多与人交流,让大学生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灵,提高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多一点宽容,多一份感动,从而对生命充满信心和敬意。

4、加强恋爱教育,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或迟或早会对异性产生倾慕、爱恋之情,这是身心发展的必然所致,是无可厚非的。但如何处理好恋爱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否则就会陷入种种困惑,甚至无法自拔。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恋爱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理智地对待爱情和婚姻大事,正确地对待恋爱中的各种矛盾,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其次要教育学生摆正爱情与成才位置。使他们懂得珍惜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理智地处理好爱情与成才的关系,在有限的青春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李智慧,龙跃,齐立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9(5).

[2] 陈海波,韩天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J].人才培育,2010.

[3] 温永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一、问题提出

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有研究结果表明,大约10%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整体上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时受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影响,主观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自尊水平、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客观因素包括学业满意度、家庭因素等。我们拟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为其创造可以改变与调节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的环境。试探能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成都某高校有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2010级新生为被试,随机抽样,共抽取被试450名。前后测分别发放问卷450份,其中有效问卷420份。自变量为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体验式教学法,因变量为被试在牛津幸福感问卷上前后测所得的分数。

(二)研究工具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采用Argyle于2001年编制的牛津幸福感问卷修订版,该问卷由29个题项构成,该问卷既测量了幸福的情感因素,反映了喜悦、得意、满足等积极情绪,也测量了幸福的认知因素(即人们对各个生活领域的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其中α系数为0.89,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过程与数据处理

课程共16个学时,分为8周,每周2学时完成。课程内容包括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各个方面,比如构建健康人格(人格概念)、激发自身潜能(能力)、自我认知(气质、性格)、兴趣与动机、寻找自身价值观等。授课方式则更多地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将学生分为以10人为一组的小组,采用包括教师讲授、角色扮演、课堂讨论、课堂训练、实验设计、调查报告、作业完成、作品展示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授课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定期召开教研会议。所有被试在课程开始前与结束后分别接受测量。所获取数据使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将被试在接受课堂教学前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被试在主观幸福感测量的后测得分明显高于前测得分,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被试在主观幸福感上的测量后测得分明显高于前测得分,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在接受心理健康课程之后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得到了积极的改变。

四、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同时受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影响,主观因素包括人格特征、自尊水平、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客观因素包括学业满意度、家庭因素等。

1.授课内容对价值观等的讨论对被试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诸多研究表明,内部价值(自我接纳、自我成长、自我目标实现等)比外部价值(如财富、地位等)更有可能使人体验到幸福感。通过在课堂上对价值观等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学生明确自我目标,更好地认知与接纳自我。

2.体验式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写作,使他们具备了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在集体主义文化(如中国等)中,人们保持与周围人群关系的协调有助于使人们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3.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得到提升,同时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而这两者都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4.心理健康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能提供多种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的相关知识与渠道,使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和理解自身的消极情感,进而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降低消极情绪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的心理健康课程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如何能更好地在心理健康课堂上创造积极关注的环境,更加有针对性、明确地提升来访者的主观幸福感,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工作,本研究为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施俊琦,王垒,邓卫.中学生牛津幸福感问卷的信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

[2]徐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法制与社会,2007(7).

篇4

关键词:身体锻炼;大学女生;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95-05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coping styl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xercise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intermediary role, using research methods of natural experiments,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 the author has 207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for aerobics exercise intervention. Results: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h dimensions of anxiety, social attack,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has a direct effect. Coping styl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ommon intermediary effects are not significantly. The path model of Physical exercise through subjective well-being affecting mental health is relative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exercise is a positive coping style. Exercise duration can directly reduce mental health dimensions of anxiety,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he intensity of exercise can directly reduce the mental health dimensions of social attack,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exercise are produced the indirect effect through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Key words: exercise; female college student; coping styles; subjective well-being; mental health

1 引 言

影响大学女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涉及到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自尊、自我效能感[1-3]等主观因素和生活事件、家庭背景、社会支持[4-6]等客观因素。其中应对方式是一种缓解情绪紧张、维持心理平衡、调节行为表现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应激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是影响个体环境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7,8]。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整体评价与感受,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9],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10]。研究表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水平[11-13]、应对方式[14-16]和主观幸福感的某些维度[17-19]有积极作用。

但是,已有探讨身体锻炼、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之间关系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和单因素的分析,且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有待探索的方面:第一,缺乏身体锻炼改善心理健康心理机制的深入探讨。目前大量的调查结果仅可表明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尚无充分的证据说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涉及其之间的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的探讨更少,因此尚需严格控制混淆变量、科学严谨设计的实验研究确立因果关系。第二,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可靠性有待提高。目前国内以SCL-90作为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似乎占据了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主流地位,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用于医学临床的诊断性工具,是专门用于判别精神病人、神经症患者的[20]。然而大学生是充满活力、思维活跃的群体,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发展性的问题,而不是精神疾病,所以用这些测量工具来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十分不准确的。依据SCL-90所测量的心理健康,实际上是“心理不健康”的状况,它的致命缺陷是无法测量“心理健康”的程度,而对身体活动或身体锻炼能否使“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问题,是无法回答的。这也使得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受到质疑。第三,研究对象性别差异未引起重视。研究男女不同性别在心理上的差异及其性别差异造成的男女在不同领域所拥有的优势和弱点,一直都是心理学研究工作的关注点。如果能揭示不同性别之间的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并针对不同性别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建立在已有的研究结果和实践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身体锻炼可以直接影响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这两个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对象

抽取大学公共体育课一年级健美操选修班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小强度实验组35人、中等强度实验组37人和大强度实验组35人。

2.2 实验程序

被试在相同的时间、地点由同一教师指导。锻炼持续12周,每周2次,每次锻炼时间为45分钟(不包括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锻炼强度通过心率指标进行控制,每次锻炼选取4名学生佩戴Polar心率遥控仪。小强度锻炼干预心率控制在105-120次/min,中等强度锻炼干预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大强度锻炼干预心率控制在155次/min以上[21]。要求各组在其他时间不参加身体锻炼。

在相同的时间、地点采用团体心理测量。实验前测量被试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3项指标,在健美操运动干预6周和12周后分别采用相同量表再次测试被试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3项指标。

2.3 测量工具

2.3.1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该量表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郑日昌等教授编制[22]。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共有104个问题,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会退缩、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12个维度。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30-0.8552之间,各个分量表间相关系数在0.320-0.672之间。

2.3.2 大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该量表由我国学者刘凤娥编制[23]。采用李克特自评式5点量表记分,有64个问题,由问题解决、求助、转移、忍耐、逃避、幻想、抱怨、压抑、退缩等9个因素构成,其中将问题解决、求助和忍耐归为问题取向途径,抱怨和转移归为情绪取向途径,逃避、压抑、幻想和退缩归为回避途径。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872,各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343-0.610之间。

2.3.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

该量表由天津师范大学吉楠编写[24]。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共41个题目,由自我满意、家庭满意、消极情绪、积极情绪、精力、生活满意、社会和人际关系8个维度构成。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64。

2.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7.0对回收的相关心理量表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采用依次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对中介作用假设模型进行验证分析。统计显著性为P < 0. 05。

3 结果

3.1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我们呈现显著性的维度利用依次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检验大学女生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假设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强度影响心理健康及各维度,同时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强度也可以通过影响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来影响心理健康及各维度,则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是中介变量。根据温忠麟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25],本研究将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和强度作为自变量,锻炼持续时间编码用C表示,强度编码用Q1、Q2表示(均采用虚拟变量表示)。心理健康及各维度作为因变量,主观幸福感(M1)、应对方式的问题取向(M21)、情绪取向(M22)和回避(M23)作为中介变量,依次进行回归分析(这里不考虑自变量、中介变量的交互作用)。

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维度较多,为了便于表述,仅将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及各维度回归呈现显著性的列出。结果发现,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焦虑(Y1)、社会攻击(Y2)、性心理健康(Y3)等维度的三个回归方程存在显著性(PY1=0.046,PY2=0.017,PY3=0.001)。

3.1.1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温忠麟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焦虑的回归系数显著(t=-2.431)。但是由于依次检验中的第二步M21、M22、M23对C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第三步中M1对焦虑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必须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101,ZM22=-0.197,ZM23=-0.182,ZM1=0.04; 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回归系数不显著(tQ1=-0.276,tQ2=-1.519),检验终止。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强度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3.1.2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社会攻击的回归系数不显著(t=-0.670),终止检验。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影响社会攻击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回归系数显著(t=-2.607),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Q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第三步中M1对社会攻击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必须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043,ZM22=0.035,ZM23=-0.014,ZM1=0.0195; 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强度影响社会攻击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3.1.3 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显著(t=-3.150),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C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第三步中M1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必须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003,ZM22=0.079,ZM23=-0.185,ZM1=0.039;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影响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显著(t=2.478),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Q的回归系数不显著,第三步中M1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必须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015,ZM22=-0.092,ZM23=-0.028,ZM1=-0.129; 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在身体锻炼强度影响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3.2 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

3.2.1 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焦虑的回归系数显著(t=-2.431)。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C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 0504,ZM22=-0.1026,ZM23=-0.0354; 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焦虑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回归系数不显著(tQ1=-0.276,tQ2=-1.519),检验终止。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强度对焦虑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3.2.2 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影响社会攻击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社会攻击的回归系数不显著(t=-0.670),终止检验。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社会攻击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回归系数显著(t=-2.607),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Q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0433,ZM22=0.0349,ZM23=0.0141; 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强度对社会攻击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3.2.3 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影响性心理障碍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一步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显著(t=-3.150),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C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 0504,ZM22=0.1017,ZM23=0.0353;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性心理障碍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第一步身体锻炼强度对性心理障碍的回归系数显著(t=2.478),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对Q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进行Sobel检验,计算得ZM21=0.0149,ZM22=-0.0921,ZM23=-0.0278; 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强度对性心理障碍影响中不具中介作用。

3.3 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

3.3.1 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

主观幸福感影响焦虑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1。假设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会影响大学女生的焦虑程度,同时又可以通过影响她们的主观幸福感来影响其焦虑水平,那么主观幸福感就是中介变量。其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由于依次检验(指第一步中的C、第二步中的C、第三步中的M1的回归系数)都显著,表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三步中M1的回归系数也显著,表明是部分中介效应,主观幸福感影响焦虑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226×0.229/0.183=28.28%。

身体锻炼强度对焦虑的影响不显著,终止检验。

3.3.2 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检验

主观幸福感影响社会攻击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2。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社会攻击的影响不显著,所以终止检验。

假设身体锻炼的强度会影响大学女生的社会攻击,同时又可以通过影响她们的主观幸福感来影响其社会攻击,那么主观幸福感就是中介变量。表2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由于依次检验(指第一步中的Q2、第二步中的Q1、第三步中的M1的回归系数)都显著,表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三步中Q2的回归系数也显著,表明是部分中介效应,主观幸福感影响社会攻击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044×0.234/0.224=4.6%。

3.3.3 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性心理障碍的中介效应检验

主观幸福感影响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3。假设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会影响大学女生的性心理健康,同时又可以通过影响她们的主观幸福感来影响其性心理健康,那么主观幸福感就是中介变量。表3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由于依次检验(指第一步中的C、第二步中的C、第三步中的M1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表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三步中C的回归系数也是显著,表明是部分中介效应,主观幸福感影响性心理障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0.226×0.166/0.231=16.24%。

假设身体锻炼的强度会影响大学女生的性心理健康,同时又可以通过影响她们的主观幸福感来影响其性心理健康,那么主观幸福感就是中介变量。由于依次检验(指第一步中的Q1、第二步中的Q1、第三步中的M1的回归系数)都显著,表明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三步中Q1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表明是完全中介效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和锻炼强度对焦虑、性心理障碍、社会攻击影响的路径如下:

从图1可见,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可以直接降低大学女生心理健康的焦虑、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降低大学女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还可分别通过主观幸福感对大学女生心理健康的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产生间接作用。

研究结果验证了部分实验假设:身体锻炼可以直接改善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如降低焦虑、社会攻击和性心理障碍等,也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改善大学女生的心理健康。

4 讨 论

本研究发现,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总体不能起到预测作用,但是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对心理健康的焦虑和性心理障碍起到很好的预测作用,身体锻炼强度对心理健康的社会攻击和性心理障碍起到很好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持续坚持身体锻炼可以降低焦虑和性心理障碍,增加身体锻炼强度可以降低社会攻击行为和性心理障碍。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26],其主要原因可能有:第一,心理测量工具不同。以往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一般是以SCL-90作为测量工具,由于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且SCL-90量表实际上是测量 “心理不健康”状况。其二,本研究虽严格控制了实验额外变量,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没能进行更长时间的实验研究,所以还不能更具体的说明身体锻炼的长期心理效益。但也有研究表明,身体锻炼可以有效的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焦虑、敌对等维度[27,28]。虽然本研究结果没有显示身体锻炼能对心理健康总体有预测作用,但在不同维度上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所以,探讨身体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还需要持续更长时间的实验研究。

在身体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中,当把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两因素进行中介变量(指实验的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影响的中介,是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质性的、内在的原因。通俗地讲,就是自变量通过中介变量对因变量产生作用)检验时,发现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共同中介效应不显著,也就是说身体锻炼提高心理健康不是通过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两个变量共同作用实现的。可能身体锻炼只是通过其中一个变量来影响大学女生心理健康,所以本研究又尝试单个中介变量的分析。在进行应对方式的中介变量检验时发现,应对方式在身体锻炼影响大学女生心理健康中不具中介作用,但其同时提示:身体锻炼本身可能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因为体育锻炼不仅是以神经兴奋为特点的一项活动,而且体育活动能够增强自我效能、自尊等心理资源[29,30]。进行身体锻炼可以使个体变得放松,注意力得到转移或心境得以改善,为应对应激提供了一种情绪调节或生理对抗,因此,有理由推断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我国学者毕业的研究发现,[31]身体锻炼作为应对策略,有助于学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缓解应激对人体的损害。本结果也证实了Failth等人提出的“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的观点[32,33]。

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检验时发现,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影响大学女生心理健康中具有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还显示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有直接效应,而且身体锻炼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对其产生间接的效应。具体表现为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的焦虑、性心理障碍,也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焦虑、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的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也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

5 结 论

5.1 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

5.2 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可以直接或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降低焦虑、性心理障碍,进而改善大学女生心理健康。

5.3 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或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降低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进而改善大学女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江巧瑜.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适应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路径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0,27(1):25-26.

[2] 王小新.初中生自尊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744-746.

[3] 王洪礼.贵州省高师本科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675-677.

[4] 金政国,熊英环,方今女.汉族和朝鲜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82-1084.

[5] 阮碧辉.家庭背景特征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16-1117.

[6] 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 2004,27(5): 1175-1177

[7] Edwards JR, Cooper CL. Research in Stress, Coping and Heat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88,(18):15-20.

[8] Ebata AT, Moos RH. Coping and Adjustment in Distressed and Healthy Adolescents. Journal Appl[J]. Develop Psychol,1991,17:33-54.

[9] 方红丽.医学硕士研究生人格特征、应对方式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赵淑媛.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付奕.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120-122.

[12]斯图尔特·比德尔.心理学在锻炼及与健康相关的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2000,20(4):71-74

[13]叶景山.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95-596.

[14]崔冬雪.高师女大学生身体锻炼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抑郁倾向的相关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9(4):66-68.

[15]林德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92-94.

[16]成航宇.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防御方式比较[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1):112-113.

[17]Rayro, Gissal M L, Smith E L.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Morale of Older Adults [J].Physical Occupational Therapy Geriatrics,1982,2(2):53-62.

[18]Coleman M, Washington M A,Pice S. Physical Exercis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Well-being of Older Adult Woman[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5,(60):737-738.

[19]Gauvina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 Sport Behavior, 1989,12(2):107-114.

[20]王金道.SCL-90量表使用的现状及检测心理健康的异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51-52.

[21]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7th ed. New York: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6.

[22]郑日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102-108.

[23]刘凤娥.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24]吉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1):49-54.

[25]温忠麟,张雷.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26]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37,1638,1641.

[27]章巨焕.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757,758.

[28]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1):122-124.

[29]D.Shaw,T.Gorely & R.Corban. Sport & Exercise Psychlogy[M]. Bl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07.:192-198.

[30]McAuley E,Mihalko SL. Measuring exercise-related self-efficacy[M]. In: Duda J L. Advance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easurement.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98.317-390.

[31]毕业.运动处方锻炼对中考前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2):64-67.

篇5

【关键词】 医学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个体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主观幸福感存在民族、地区差异[1]。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由三个不同维度组成: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1]。为了解包头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包头医学院抽取临床、护理、检验、预防等专业的1~4年级在校大学生642人为测试对象;其中男生247人(38.5 %),女生395人(61.5 %);年龄(21.47±1.48)岁。

1.2 方法 采用自评问卷调查形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国际大学生心理调查(该量表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四个分量表,均为单维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调查者经培训后,采用统一问卷和指导语,组织学生填写后统一收回。共发放问卷718份,获得有效问卷642份,有效回收率为89.42 %。

1.3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与统计在SPSS10.0统计软件包上完成。

2 结果

2.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一般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医学院大学生具有中等偏上程度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以及较低的消极情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分布见表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随性别而不同,女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高于男生(P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随是否认可本专业的变化见表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随是否认可本专业而不同,喜欢本专业的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高于不喜欢本专业的学生(P

2.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大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成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均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相关关系显著(P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包头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情况比较好,其中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得分都是中上水平,消极情感得分较低。故医学大学生具有中等偏上程度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及较低水平的负性情感。

从医学院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分布可以看出,医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水平高于男性,消极情感水平低于男性。这源于男女在社会角色上的不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男性的期望值更大,故男性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也更大,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体验的幸福可能低于女性。这个结果与温翠红等[2]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而且,由于高校扩招,在读大学生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所读专业能否为自己谋取一份满意的职业已成为当前大学生首要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医学类院校。由于专业限制,就业面远不如其它专业,因此,专业的含金量越来越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重视。对本专业认可的学生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的水平高于对本专业不认可的学生,消极情感水平低于对本专业不认可的学生。同时,在就业与考试的压力下,学习成绩也成为大学生群体情感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学习成绩越好,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水平越高,消极情感水平越低。这与严标宾等[3]的研究结论“学业成绩对主观幸福感有重要作用”一致。

结果还表明,总体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成分都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说明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影响因素,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采取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或降低消极情感水平的方法。生活满意度代表了主观幸福感中的认知成分[1],所以在改善学生的生活物质质量的同时,也可改进他们的认知方式,使学生们主观感受到对现有条件的满足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很大作用的。相比之下,消极情感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要远大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4]。可以认为,消极情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不良情绪更易引发心理问题。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对心理健康的正向促进相比,消极情感更容易影响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学生的消极情感水平,减少消极情感体验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比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体验更有效。

由此可见,包头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对现有的生活比较满意,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卞小华,费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3(1):86-88.

[2] 温翠红,韩建茹,黄晓明,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