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范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2 11:16: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方向

篇1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研究方向方法

土地资源管理就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在广义上来说,自1997年国家教育专业目录将原属于工学门类的土地利用与规划专业和属于经济学门类的土地管理专业合并调整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来,土地资源管理涵盖了土地科学研究的几乎全部问题。本文以广义理解的土地资源管理含义为准,探讨其研究方向和内容。

土地资源管理研究体系包括基础理论研究、管理应用研究和管理方法研究三方面。

1 基础理论综述

1.1 土地利用与资源环境安全研究

土地利用与资源环境安全是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研究的热点,主要开展了以下五方面研究:(1)土地利用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安全、食物安全;(2)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区域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空间格局;(4)土地资源生态利用模式与高效安全生产模式;(5)土地资源质量变化时空规律、形成机理与调控对策。

1.2 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上适当增大投入,使得单位土地收益达到最大化的利用方式。主要开展的研究有:(1)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利用理论,包括土地资源合理配置问题的研究、城市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等。(2)土地集约利用标准体系研究,包括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标准的设计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标准。(3)在研究尺度上,开展包括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研究。(4)基于技术、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和技术的融合和应用研究。

1.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目前,主要开展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研究,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土地利用分区及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研究;(2)土地利用系统的指标体系及其阈值研究;(3)典型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研究。

1.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引起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它是土地资源研究的一个重大领域。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四方面:(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数据库平台建设研究;(2)我国重点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机制与模拟研究;(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资源、生态安全研究;(4)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宏观土地利用决策研究。

2 管理应用研究

2.1 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中国的土地规划集中在土地的利用规划上,主要研究内容为:一是以政治经济为基础的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研究领域有三个:(1)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总体理论研究(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3)主体理论研究(耕地保护理论、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等)。二是基于过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用地规模预测的规划模型、规划方案编制、规划方案评价三个方面。三是在系统总结第二轮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土地资源利用规划修编研究工作。

2.2 土地结构调整与优化配置研究

土地结构调整与优化配置研究内容包括:(1)土地结构调整与优化配置的理论研究;(2)农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式研究;(3)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式研究。

2.3 土地整理研究

土地整理与土地规划密切相关,它既是土地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土地规划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土地整理理论研究包括土地整理意义、土地整理分类、土地整理模式等内容。

2.4 土地复垦研究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目前在土地复垦方面主要开展的研究包括:(1)对土地复垦的内涵进行合理的扩展,将“生态重建”的理念引入到土地复垦中来;(2)引入更加全面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土地复垦工作,比如地理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多个一级学科;(3)土地复垦研究的另一大进展体现在新技术的应用,包括空间技术、3S技术、数学分析和数学建模方法等。

2.5 房地产经济相关研究

房地产经济是与土地息息相关的课题,也是土地资源管理中一块比较重要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方向为:(1)对房地产市场现状的分析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等;(2)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有关政策进行分析,寻找合理的政策指导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3)对房地产预警系统的相关理论研究和预警评价指标研究等。

3 管理方法研究

3.1 信息化的管理方法研究

目前,计算机、数学模型和“3S”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研究包括:(1)计算机技术辅助制图研究;(2)高光谱遥感在土地质量监测和土地调查中的应用研究;(3)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立中的应用研究;(4)全球定位系统在地籍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3.2 法律化的管理方法研究

目前,土地立法研究方向包括:(1)借鉴国外土地法律制度和国内规范制度实践,完善土地法律体系,出台全面而有效的法律法规;(2)跟随时代的发展,分析政府调控经济的需要,对目前的土地法律进行修订,补充法规条例;(3)研究探讨制定合理的规范措施,使得土地资源的管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参考文献:

[1]叶艳妹,吴次芳.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J].中国土地科学,2002,(4).

[2]戴尔阜,吴绍洪.土地持续利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1).

篇2

关键词:阶段式;实践教学;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08-02

一、“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是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学期和学年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不同,设计适宜的实践教学内容,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各阶段的学习内容,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以学年为时间轴线,在各个阶段设计不同的内容。

1.第一阶段: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在第一学年的基础课学习中,主要是通过专业介绍、实习参观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为将来的专业学习铺垫方向。对于刚刚入校的学生而言,他们是从高中跨入到大学,在各个方面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同时学生也会对大学的一切充满着好奇,尤其是对他所学习的专业。而这个时期的学生对本专业了解甚微,因而这一阶段直接决定了学生是否会对本专业产生兴趣。详尽、具体的专业介绍可以弥补学生对专业陌生的缺憾。所以学校在学生入校之后就要着手安排校内外资深的专家、专业的教师,以讲座、座谈的形式,具体讲授一些本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近些年来的发展趋势、本专业学生的分配情况和各个学年工作的重点等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各个学期的培养目标、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其在入校时就可以根据专业介绍为自己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制定一个初步的学习计划和实施计划,激发了其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同时由于第一学年授课的重点是在公共课和普通基础课的教学上,很少接触到专业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会对本专业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懈怠,因此,浓厚的学术氛围,频繁的学术交流、科研讲座等,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保持其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

2.第二阶段: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基本动手操作能力。在第二学年的专业基础课学习中,将专业理论学习和课程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相关技术规范,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学生开始陆续接触到一些专业基础课,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适当地安排学生参观学习,如到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或是到相关土地管理单位进行参观,以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授课上,教师应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由于课堂教学是学生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味的依赖性,为了使教学过程产生师生互动双赢的效果,教师除了教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授课中,使多种方式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教(包括授课、课堂提问、布置作业、结业考核等)和学生主动的学(课堂内外的学习、提问等)来共同完成本阶段的学习。

3.第三阶段: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锻炼操作能力。学生进入第三、第四年的专业课学习后,应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适当增加和调整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设计巩固专业理论学习,结合实习基地和科研课题进行生产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习无论在强度上还是在难度上都是较大的,但它对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团体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阶段的学习应更加体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实践环节,根据各科的内容和特点,通过课程实习、课程论文写作、到相关实习基地参观、实习、参观历届学生优秀作品等方式,将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有机结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具备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4.第四阶段:综合运用知识进行毕业设计。在第四学年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按照“结合设计自主选题,提前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努力提高设计质量”的要求,由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岗位,面向实际来选题。教师要结合单位实际、结合岗位选题开展实践教学。这一阶段主要是检验本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应提前半年制定并给出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或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己申请毕业设计题目,选择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确定之后,学生可选择学校安排到实习基地、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或是由学生自己解决实习单位的方式来完成毕业设计。在学生毕业实习中,指导小组应和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难点,并在毕业答辩中制定统一的评判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实际能力。

特别强调的是,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现,必须有相应的程序保障和过程监控,因此,在“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需建立全过程监控体系,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安排、制定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实验实习课程考核,实习教师管理、实验设备管理等,对实践教学进行具体指导、检查、督促和把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还需对指导教师的资格、选题、设计、毕业答辩等方面严格把关,要求指导教师对选题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总体设计、论文撰写、毕业答辩等每一阶段都要认真审阅、指导和签署意见。

“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各阶段安排及内容如表1所示。

三、“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措施

1.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是贯穿大学四年教学的根本,它确定了本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进步安排等内容,因此科学合理,符合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培养计划,直接关系着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培养计划能否得以实施。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定要综合兄弟院校的经验得失,在充分考察了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之后,结合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制定符合实际的培养计划。

2.加强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建设,以方便学生快捷地获取知识。“阶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外学习的主动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性强,发展变化较快,丰富的图书资料和便捷的查阅方式无疑可以扩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弥补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不足。学校可以联合学院(系、教研室)成立并逐步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资料室,对图书馆和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开放时间要灵活,以便学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了解最新动态。

3.重视专业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性较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逐步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为实践提供条件。

4.编写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书,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为了使实习达到预期的目的,使整个实习过程有顺序、有步骤,就必须要组织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土地管理部门的相关业务人员共同制定相关的实习指导书,使学生明确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同时还需制定灵活的考核方式,适当的分配教学环节与实习环节占总成绩的比例,以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赵凯,夏显力.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43-46.

[2]曲晨晓,孟庆香.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8,(2):50-52.

[3]高凤杰,雷国平,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221-222.

[4]胡伟艳,蔡银莺,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9,(5):42-45.

[5]汪应宏,张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74-176.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就业

作者简介:周伟(1974-),男,甘肃会宁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曹银贵(1982-),男,湖南津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国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27-02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涉及管理学、资源环境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学科,[1]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更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2]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来自于社会需求,中国人多地少及现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社会、政府、专家学者对土地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从而呈现出全方位研究土地问题的态势。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外因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不无关系,1998年以来,土地资源管理赋予了更多的公共管理内涵。[3]面对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如何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培养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显得尤为重要。[4]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直以来都活跃在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整治、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第一线。[5]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接近尾声,同时全国大学生就业数量猛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竞争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无论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同样面临着竞争压力加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要强于本科生,尤其是具有工科背景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因为在研究生期间参与了科研及生产项目,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

一、研究背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授管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该专业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随着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六大研究方向:土地产权产籍管理、土地整治与生态恢复、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与管理、3S技术及应用和土地制度与政策,并且该专业在2010年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资格。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国土资源管理专门人才。

开展此次研究主要是从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分析2007~2011年各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检验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分析目前培养方案所培养研究生的竞争力。本研究第一有利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第二有利于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调整招生方案和培养方案;第三有利于指导硕士研究生成功就业。

二、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所利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我校就业中心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涵盖了2007~2011年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的就业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政治面貌、籍贯、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地、单位性质等。这些信息有利于全面了解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

三、就业情况分析

1.毕业生人数

从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规模来看,其数量相对比较稳定,2007~2011年间,基本上保持在20人左右。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7~2009年间,该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是在增加的,随后又有所减少。2004年地矿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28人,(卞正富,2008)从2007年的就业数据来看,2007年我校该专业硕士毕业生是19人,表明2004年我校该专业招生人数占地矿院校招生的大多数。另外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占学院硕士毕业生的比例来看,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73.08%降低到2011年的34.62%,一方面是由于该专业招生门槛高,很多考生报考该专业都没有成功,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优势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学院相关特色型专业的发展。

2.就业率情况

就业率是评估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业率分为一次性就业率和传统就业率。就业率是指某一时点已经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人数与毕业总人数的比。一次性就业率是指广义的就业率,其中已落实毕业去向主要包括签订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考研录取、出国申请成功。传统就业率是指狭义的就业率,其中已落实毕业去向主要包括签订三方协议、考研录取。这样,一次性就业率就要高于传统就业率。

就业数据显示,在2007~2011年间,截至每年的8月31日,土地资源管理硕士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都是100%,远远超过了全国硕士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在研究期内,该专业硕士毕业生传统就业的人数先增加后减少,如图2所示。而传统就业率(截至每年8月31日)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由2007年的78.95%增加到2011年的88.89%,增加了9.94%,而2009年的传统就业率略微有点下降,主要是由于当年较多毕业生想留在北京,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缩减了用人指标,并且北京户口指标也随之缩减。

篇4

关键词:土壤环境学;土地资源管理;教学内容改革

作者简介:赵中秋(1975-),女,河南周口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曹银贵(1982-),男,湖南常德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112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79-0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改革创新,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为目标,以“3S”技术与工程技术为手段,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理复垦、保护管理为研究核心,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测绘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管理、土地估价、土地规划、房地产经营开发等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1]该专业分别于2008 年、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依托学校地学、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强化了具有明显工程特色的“土地整理复垦与生态修复”、“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土地集约利用技术与工程”的学生能力的培养。[2] 2009 年,学校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启动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以此为契机,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突出实践教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立了“通识基础课 + 学科基础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主干课 + 实践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循序渐进式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基础课增加了土壤环境学、土地生态学、土壤地理学等环境科学、生态学背景的课程。

土壤环境学是一门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环境科学的兴起逐渐发展起来的,着重于研究土壤污染的发生与防治,包括污染物的形成、迁移转化规律、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方法等等,以及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等方面,是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3,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下简称“我校”)开设该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有的土壤环境学教材知识结构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不太适用,为使“土壤环境学”符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需求,必须对现有“土壤环境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土壤环境学”教学特点

1.内容多

现有“土壤环境学”内容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土壤基础知识、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第一部分包括土壤的形成、组成、结构、性质(物理、化学性质),是学习后面内容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没有土壤学背景的学生来说,这部分课时量需要较大;第二部分土壤污染包括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容量、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来源与分类、特点、土壤污染动力学过程(迁移转化规律)、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等内容;第三部分土壤污染的防治与修复包括土壤污染修复概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有机污染修复技术、放射性污染修复技术及其案例分析等内容。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教学内容非常多,而该课程安排学时量为32学时。

2.知识面窄

从上一节“土壤环境学”主要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整个内容体系除了前面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外,其他内容主要涉及土壤污染的发生、迁移转化、防治与修复等,也就是说土壤污染与修复是该课程的主题内容。从土壤环境学的环境科学发展背景来看这一知识结构体系是不难理解的,土壤环境学是随着环境科学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并作为环境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3,4]因此,目前大多数的土壤环境学教材主要是面向环境科学专业并以上述内容为主体知识结构。除了土壤学基础理论知识外,教学更侧重于讲授土壤污染的发生和防治,包括污染物的形成、迁移转化规律、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复方法等。[4]

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当前的“土壤环境学”教学内容显然知识面太窄。此外,随着环境科学向着重视生态环境研究方向发展的趋势,土壤环境学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与扩展,土壤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研究也同样受到重视,并获得重要进展,例如土壤环境退化研究,包括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以及土地的非农业侵占等。土壤环境学应成为融合土壤环境学基础理论,土壤污染与防治,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和管理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5]曲向荣[5]对土壤环境学内容体系试图做了些调整尝试,将土壤污染与修复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压缩,增加了一章关于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防治(包括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等)的内容。

3.实践性强

“试验实践”是“土壤环境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学生在掌握土壤环境学基础理论的同时,还必须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如土壤及其植物样品的野外采集及制样,土壤理化性质室内分析试验,土壤中常见污染物的调查、分析及污染评价,土壤修复技术操作观摩等。其教学不能仅仅是传授基础土壤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土壤环境学知识与方法来发现和解决治理土壤环境问题。因此,土壤环境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二、“土壤环境学”教学内容体系重构

“土壤环境学”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前主要的教材有陈怀满主编的《环境土壤学》,王红旗主编的《土壤环境学》(研究生用),张辉主编的《土壤环境学》,曲向荣主编的《土壤环境学》。这些教材均是针对环境科学专业而编写的本科或研究生使用教材,多是以土壤污染与防治为主题内容。虽然曲向荣主编的《土壤环境学》对教材内容体系试图做了些调整尝试,将土壤污染与修复的内容进行了适当压缩,增加了一章关于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防治(包括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等)内容,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酸化等诸多土壤环境问题仅仅是点到即止,篇幅较少。而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体系中土壤环境学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或退化机理及其调控与治理方法。为了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在土壤环境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需求以及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内容联系,对其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组织与优化。主要内容由土壤学基础理论知识、土壤环境退化与防治、土壤环境评价与管理三大部分组成,具体见图1。

1.土壤学基础理论知识

本部分包括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土壤的组成、性质,是学习后面章节的基础和前提。按照“系统结构组成决定系统性质,系统性质决定其功能发挥”的逻辑思路,该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后面章节的内容至关重要。而本专业学生先修课程里有关土壤学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很少,因此,在32个总学时中,分配1/4左右的学时数讲授该部分。其中“土壤的形成与发育”部分在土壤地理学中有详细介绍,为避免知识重复并节约课时将本部分内容删掉。土壤组成包括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热、空气,其中土壤矿物质、有机质与土壤性质及后面要讲的土壤退化过程有着紧密的联系,需作为重点来讲;土壤生物部分压缩,主要讲授与土壤性质关系密切的土壤微生物部分,并与土壤有机质合并为一章;土壤水、热、空气一章内容进行压缩和简化,保留与土壤退化过程关系较紧密的主要内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容重、孔隙度、质地等;化学性质:酸碱性质、胶体化学性质、氧化还原性质等)都与土壤退化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详细介绍。经过如此调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种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过程或退化原理及治理措施。

2.土壤环境退化与防治

这部分内容将重点扩充。主要讲授目前存在的主要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或机理及其治理方法。包括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沙化与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理、土壤盐渍化与治理、土壤酸化与治理,每部分设置一个案例。该部分打破了传统的土壤环境学只介绍“土壤污染”这一种土壤退化形式及其治理方法,把土壤污染内容压缩,补充了其他几种土壤退化形式,大大拓宽了知识面,更有利于土地综合整治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的需求。该部分是该课程主体教学内容,安排总学时的1/2左右进行讲授。

3.土壤环境评价与管理

本部分包括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环境质量预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生态风险评价以及土壤环境管理。土壤环境现状与预测评价依据评价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侧重土壤环境污染的土壤污染评价和侧重于土壤生态变化的土壤生态评价以及对土壤环境特性和外部条件、土壤污染和生态在内的系统全面的综合评价。[5]通过该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壤环境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了解和掌握土壤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与措施。

三、实践教学设计

土壤环境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土壤环境学授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土壤环境学实践教学环节,在总学时只有32个学时的情况下,本课程教学大纲设置了8个学时的实践教学学时。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学时,本文对实践教学部分进行了重新设计。土壤样品的野外采集与保存是大多数“土壤环境学”实践的必有环节,由于本课程授课对象学习的“土壤地理学”中安排了土样采集这一环节,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直接去掉了这一环节。在这有限的8个学时内,对土壤环境学的核心实践内容进行实习教学,土壤污染的调查、评价及修复,即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对土壤中常见污染物进行调查、污染评价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适的修复或治理对策,由学生自由选题,自行设计方案,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试验,通过试验掌握土壤中常见污染物的调查、评价方法,了解土壤污染物存在形态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及其原理,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

当前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功能减弱或丧失,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研究工作是解决土地退化问题,恢复土地各种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土壤退化是土地退化中最重要、最基础、具有生态连锁效应的退化现象,因此,土壤环境的治理与修复是土地整治的关键与前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土壤环境退化过程或机理及其防治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环境学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针对本科二年级学生而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任务是通过土壤学基础知识以及土壤环境问题的形成及防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与方法来发现和解决土壤环境问题,为土地综合整治与管理奠定专业技能基础,从而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付梅臣,袁春,周伟,等.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5,(2):26-29.

[2]周伟,袁春,付梅臣,等.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2):38-43.

[3]胡学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土壤学”课程教学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82-183.

篇5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路径

作者简介:王兆林(1979-),男,山东沂南人,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助理研究员。(重庆 400067)张婷(1984-),女,重庆永川人,重庆永川中学校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学二级教师。(重庆 402160)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以重庆市为例”(项目编号:1302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38-03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依据我国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教育部于1998年对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修订并颁布,将原来的“土地管理”专业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合并更名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以公共管理大理论为核心,以规划、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紧密联系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因此该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综合研究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该学科体系复杂,同时该专业涉及众多学科的交叉,也给缺少具体土地管理工作经验及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本科生学习带来了不小难度。因而如何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成为该专业学生培养中一个非常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一、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内涵的理解

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与出发点,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高校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关教学有效性内涵,理论界对此有两种定义,余文森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1]孙亚玲认为“教学有效性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三者的有机整合”。[2]认真分析上述定义发现,余文森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脚点定在学生身上,这是必要和必需的。他强调关注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也是合适的,但他的观点也有一定片面性。因为课堂教学固然主要应关注学生,但是教师的进步和发展也是不可少的。基于此,本文认为土地资源管理有效性学习是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对教师、学生的发展以及对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者是有机统一,且都是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的,其外延还应包括该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外实践教学有效性以及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

二、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低效表现及原因分析

1.专业教材过于陈旧

我国在2000年前后组织国内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些著名的老专家,如王万茂、韩桐魁、叶公强等针对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编写了一套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如《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信息系统》等。有些教材首次出版的时间甚至比现在一些在校的本科生年龄还要大。尽管这些教材奠定了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基础,显然一些内容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如刘耀林主编的《土地信息系统》中演示的软件Arc/Info、ArcView等软件,早已被更为先进的Arcgis软件所替代。学生对于旧版软件学习兴趣不高,而对新版软件Arcgis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

2.专业课程设置较多且不成体系

有些高校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比如将“城市规划原理”、“土壤学”、“生态学”等课程亦纳入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尽管这些课程都是建立在土地资源科学基础上的,但是这是课程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有关专业问题有难度,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提不起兴趣;加之本来该专业课程设置较多,该专业绝大所数大四学生尽管学习了四年的专业知识,甚至不知道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具体内容。

3.专业实践教学缺乏

如前所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脱离实践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不但乏味而且难以理解。如在“土地信息系统”课程学习过程中,单纯讲授空间数据编辑以及数据库的理论,若不结合具体的上机实践操作,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由于有些高校该课程没有设置上机操作部分,使得老师讲授该课程感觉异常费力,学生学习也更加吃力。

4.专业研究性教学不强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教学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土地资源专业的课题研究与,将该领域最新的成果介绍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有关课题研究与专业论文撰写,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当然两者能够结合是最为理想的。实际上,该专业有些教师由于参与有关科研任务不多,对于教材理解有限,无法举出恰当的例子将先进的学科知识应用到理论教学领域,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很多本科生由于缺乏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无法通过课题实践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因而如何将学生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来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部分教师职业素养存在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到肯不肯教好;教师的教育观念关系到会不会教好;教师的专业技能教育方法影响着能不能教好。在利益驱动下,有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对教学不负责任,一心谋“第二职业”,而不把精力放在教学上,工作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能维持就不错了,哪谈得上提高教学有效性呢? 有的教师不注意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有的教学过程简单化,完全是我讲你听,等等。教学方法的简单化导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也会导致教学失去预期效果。

三、增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1.完善教学课程体系

高校教学方案的制订,应依据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与当前土地资源管理热点与难点问题息息相关的教学课程体系。在此前提下各高校可以依据自己的特色开设特色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也就是把课程体系中具有某种性质或担负类似功能几门课程的小集群划分为同一模块,具体遵照“课程体系课程模块主干课程”递进式分层。具体讲,首先依据各学校的实际,遴选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关学科中可开设的备选课程,并由此通过学科交叉、内容重组组织主干课程;其次为了协调课程体系内部结构,需要按照教学内容及功能的相似性归并成若干个课程模块。本文参照吴壮金、严志强等人的研究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资源模块、经济模块、管理模块、技术模块、应用模块、选修模块等六个模块,并在选修模块中,根据研究方向的差异又分为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不动产评估四个系列。[3]

2.更新与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传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及时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首先学校应积极组织和激励专家教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编著新教材,并按照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及时更新与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将自身或者学界最新研究成果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最后,要完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建立“一个中心,五个系统”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个中心”即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建立“五个系统”,即通过建立课堂教学子系统、教学实验子系统、专业实习子系统、毕业实习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对学生进行渐进的系列培训和锻炼。[4]

3.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不再是把预先设计好的流程让学生按部就班完成的过程,而是由教师提出一组相关课题,再由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制订流程或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甚至是共同学习者。因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可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调查,拓展并检验创新性思维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各院校依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点,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工程设计、文艺创作等专业素质为目标,按照“研究性”教学和“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双师制”师资建设、考核评估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体系。[5]详见图3。

4.改良实践教学资源

实践教学资源是教学与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此处的实践教学资源不仅包括教学的硬件设施还包括教学软件设施以及教师队伍等内容。当前很多院校缺少土地资源专业实践教学所需的基本教学资源,因而各院校有必要加大校内实验室投入,特别是软件资金投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时,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来择实验项目,使他们积极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再如,当前一些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习以封闭式学习为主,较少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与校外实践,学生对当前学科前沿问题根本搞不清楚。有鉴于此,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考察,如组织知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介绍本学科前沿动态,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目前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还可以组织学生去相关研究机构管理机构参观实习,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拓展他们的视野通过校外实践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水平。[6]最后针对教师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要在强化教师队伍管理的同时,努力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深造的机会,还要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定期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交流锻炼,并与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广泛交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6).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4.

[3]吴壮金,严志强,廖赤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师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1):24-25.

[4]王承武,马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5):68-69.

篇6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遥感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88-03

从1980年国家科委制订遥感科技发展规划以来,遥感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国家决策、土地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国防建设等各个领域,为人类认识国土、开发资源、监测环境、研究灾害以及分析全球变化提供了新的途径。近年来,全国从事遥感的企事业单位发展势头迅猛,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科研及工程应用类项目日益增多,各级测绘、土地、林业、农业、水利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对于遥感技术应用及二次开发等人才结构与人才素养的需求也在不断快速增长。目前遥感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备受用人单位青睐,2015年本科应届生的就业率达到91.74%。此外,全国有120多所高等院校的农学类、地理科学类、测绘类、土地资源管理类等专业均设置了与遥感相关的课程。随着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事业单位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技术与综合水平,也不断要求遥感技术人员需熟练掌握常用软件信息处理技术(如Erdas,Envi、PCI及Matlab等),同时具备应用和创新能力。因此迫切需要高校遥感课程向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方向改革,以便满足国家各个领域对于遥感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土地资源管理类遥感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遥感课程是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的基本理论与处理技术,熟练掌握图像解译与计算机分析的能力,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少与专业学科发展相融合、学生基础相适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教材。目前,各高校沿用的理论教材中,陈述彭、赵英时及孙家m主编的教材适合遥感专业,梅安新的遥感导论适合在非遥感专业中普及。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借助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在全球变化、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节约集约用地分析、土地整理与复垦、耕地保护、农村居民点演变、宅基地退出机制、新型城镇化、生态响应机制等科研领域取得了良好进展,但目前使用的教材在应用方面的介绍尚没有纳入近年来的相关热点与研究成果,沿用教材与本专业特色之间缺少衔接。

2.课程实践方式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遥感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并能够较快地培养起软件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由于学时所限,目前多数高校的遥感课程设置45学时,其中实践课程15学时左右;理论教学内容为实践教学内容的两倍,实践教学也以常规上机操作为主。遥感课程的实践环节应该同时包括上机操作和野外实地考察。通过一定课时的野外实践,学生们可以更清楚地明了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地物类别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遥感课程缺少与专业发展相结合的科研项目及实践案例的讲解与练习,使得学生大多停留在书本上理解知识点,即便学会了简单的上机操作,也难以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到真实案例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3.实验所用的遥感图像数据不够丰富,加大了实践教学中图像对比、融合及变化等分析的难度。部分高校购买了多种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并建立了影像数据库。然而仍有一些学校的地学类专业缺少实验科目所需要的遥感影像数据,大部分依旧采用地理空间数据云,USGS等网站的免费数据,这些免费遥感影像数据的精度达不到足够的标准,难以让学生充分认识不同影像数据的特点及用途,不利于学生对于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与方法的掌握。

综上所述,遥感图像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需结合具体案例,从课程结构、内容体系、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使课本知识与实操紧密结合。同时,还可以通过安排学生们适当学习相关的软件二次开发,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自主学习与实际应用能力。

二、遥感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

1.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类遥感教材建设,更新遥感图像处理与应用教学内容体系。结合当前社会对于遥感应用领域人才需求进一步更新教材,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开展基本原理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的讨论和研究,编写出版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教材。教材可从绪论、理论基础、应用技术及实际应用这四个部分编写。绪论部分,在对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系统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外的热点领域、方向、经验及成果展开叙述,并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学生掌握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趋势。理论基础包括遥感的物理基础(地物波谱原理;多光谱遥感、高光谱遥感、微波遥感数据的本质区别)以及平台概述与传感器原理的介绍,通过问题引导及应用举例的方式,使学生熟悉地物电磁波谱特性并了解成像原理。应用技术包括图像预处理(图像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增强及融合)、图像目视解译(目视解译原理与方法、认识图像识别特征、遥感像片判读)、图像的计算机解译(模式识别原理;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多种特征提取常用方法)及变化检测四大部分,实习设计部分包括ENVI/ERDAS软件在b感图像分类中的应用、遥感与GIS、RS集成应用等内容。编写教材时,应注重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适用范围等,强调掌握技术原理和方法及软件实现手段。最后再将目前国内外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实际案例放进遥感应用章节中。

2.实施多样化理论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基础知识教学时,教师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通过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课堂讨论等多样化理论教学方式的交叉使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并构建起一种师生良性互动的有效机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关注与指导。在理论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其自主创新学习的课堂氛围,提供生动而具体的材料,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强调学生间的互动,可以给学生小组一定的时间就某个有价值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有各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在积极与他人互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扮演活动指导者的角色,同时也是活动平等的参与者,为遇到难点的学生提供帮助与建议。教改应倡导一种“自主学习课堂”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下理想化的学生参与课程流程应是“在预习中提出疑问―在交流中自主探究―在教师讲解中反馈问题―在得出结论后重新消化知识”。在理论教学完成后,再对主要知识点进行串讲,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将来的解决土建,从而让整个教学体系趋于完整,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3.增加上机实践与野外实践环节,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实现理论与实际的对接。为了提高学生实操能力,实践课程的安排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在遥感课程课堂教学中,穿插一定课时的上机操作与野外实践课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涉及的原理和算法很多,因此上机实践环节需要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上机实验教学中的软件操作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并熟练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重要功能。需要与课题讲授的内容相穿插的实践操作部分包括:辐射校正与几何矫正、图像增强处理、目视解译、计算机分类以及图像变化检测。实验课通常使用Erdas或ENVI软件作为平台,并采用AVHRR、MODIS、TM、SPOT、QuickBird等多种分辨率的影像作为实验数据,对应不同的理论模块逐一进行各项实验内容的演示与操作,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内容,并及时收集学生们的实验结果,了解学生对于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并及时其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说明,为下一轮实验教学总结经验。实践表明,学生们参与上机操作的意愿较高,对于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向教师反馈,实验效果良好。这种理论知识和实验内容相互交叉、反馈式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们对于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操作水平。

野外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不同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及其差异,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土地资源学、地貌学、城市规划等相关课程的原理,培养学生野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对考察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区位、地形地貌等内容的综合考察流程与方法,满足现阶段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遥感课程、土壤地理学课程、地貌学课程等实践教学的需要教学与科研需要。

在制订野外实践教学计划时,要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上机实践与野外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将野外实践教学作为遥感图像处理课程中的有机部分予以统筹安排,制定相应的野外实践教学计划,编写野外实践教学大纲,切实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4.改进教学环境资源,加大软硬件的投资,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由于受到实验教学条件和师资等因素的限制,遥感专业旧有的传统教学模式与实践课已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学环境的更新建设将是教学改革的新重点,也会成为传统教学的有力补充。具体来看,教学环境的改革应主要集中在加大软硬件的投资建设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两个方面。软硬件条件的好坏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对于优化教学设施与环境,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兴趣及重视程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重视遥感图像处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配备大容量、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以及Erdas、ENVI、Arcgis、PCI等专业处理软件,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部分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少遥感精品课程,可以通过尽快组织精品课程申报与建设,整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的课件资料、教师队伍、遥感数据、科研成果、实际案例及硬件设施等各项资源,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推广发展网络学习,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对任何课程来说,师资队伍关系着教学改革成败以及教学效果的好坏。学校应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一线教师应达到研究方向紧跟学科前沿,授课方面不枯燥乏味,授课过程中能与学生积极互动,对实践课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快速解决等基本条件。学校还应努力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秉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思路,为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供更多的机会,以期拓展教师培训渠道,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持,提高本课程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流的教师团队。除此以外,可以继续加强教研教改的研究,通过教改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还应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并引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课题申报,使学生以小组团队方式共同研究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达到以项目促学习的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创新能力。

三、总结

遥感图像处理是当前国土资源、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技术之一。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遥感发展与应用带来了难得的黄金阶段,遥感业务所服务的对象也因此不断得到扩展。遥感课程作为时下最热门的学科之一,各大高校应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致力于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遥感专业技术创新与应用人才。高校遥感课程教学改革应立足于常年教学经验与科研成果,结合院校的专业特点,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进行探索。我们应对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的教学方式予以改进,通过课堂教学、上机操作与野外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交叉、及时反馈的方式指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采用教学传授与科学研究联合培养的模式,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的科研与实验项目,使学生能具备一定的程序开发素养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遥感课程的教学将不断予以调整与完善,丰富教学手段,适应遥感学科的发展,并能够基于当前社会与市场对遥感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达到标准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盛庆红.“卫星遥感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1):133-134.

[2]周旭.创新型遥感应用人才培养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05):141-144,168.

[3]周云,符思涛.遥感图像色彩增强处理方法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04):153-156.

[4]王B颖.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08):143.

[5]张毅.浅析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6,(06):109.

[6]梅安新,彭望f,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常庆瑞.遥感技术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孙德勇,徐永明,陈健.项目教学法在专业遥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11,9(6):148-149.

[9]潘竟虎,赵军.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8,(01):118-120.

[10]黄秋燕.教学型地方高校遥感课程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08,(05):74-76,92.

[11]邓磊,赵文吉,胡德勇.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教改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07):136-137.

篇7

关键词: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83

1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层国土资源所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基层土地资源管理所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部门,是土地管理的前沿阵地,在土地管理中首当其冲,可谓是国家整个国土资源系统的基石。国务院在土地资源体制改革中已经明确指出,将乡镇国土资源所实行的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列为改革的重点。但是地方相关部门落实不到位,诸多地方没有深刻领会到改革精神和重点,只是流于形式,并没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制定具体的基层国土资源所如何进行改革,导致可操作性较差。据调查,大部分基层国土资源所管理体制进展比较缓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仍然延续2001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时的双重管理体制。另外,一些地区经过体制改革后,精简了编制,但是在执行力量上已经被削弱。而且基层国土资源所局面打不开,其主要是围绕地方政府为中心工作,国土工作被视为次要工作。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国土部门的工作落实不到位,而且严重的损害了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形象,同时也影响了我国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发展。

1.2干部晋升渠道变得狭窄

在干部管理体制调增后,地方党委政府认为国土资源部门属于垂直管理单位,干部不在地方管理序列,在推荐以及选拨中,对国土部门已经符合选拨条件的干部也不予晋升或极少晋升。这就使得干部在当地提拔受到阻碍,在系统内部的职务受到限制,因此导致,干部的晋升路越走越窄,使得该部门的老同志的级别以及待遇问题无法解决。同样,一些年轻的干部由于晋升问题,心灰意冷,缺少了原有的工作热情,这非常不利于部门领导班子的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

2解决措施

2.1加强制度完善,规范管理

加强制度完善规范管理首先要加强国土资源部门的内部素质,树立国土资源部门的形象,树立自身地位,依法行使、文明服务、坚决执行国家政策、强化队伍建设,要坚决做好国土资源所的规范化管理。制定合理有效的公示制度,杜绝形式主义,坚持巡查制度,窗口申报制度,廉政制度建设,内部会审制度等。完善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档案以及农村宅基地审批档案等。如果地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电子政务、局域网联网,实现信息现代化。

2.2提高队伍素质建设

提高队伍素质建设是有效开展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一支高素质的优秀管理团队才能保证国土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最大的价值。所有的职工必须通过公开招考才可进入土地管理部门工作,而且必须在培训后才可上岗。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工作。加强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教育的保障,所以要定期采取专业培训,邀请有经验的培训老师进行培训,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另外,要鼓励员工学习,合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

2.3创立切实为人民服务的土地管理所

要积极开展创立为人民服务的土地管理所,切实为人民着想,在基层设立服务窗口,推行首问责任制,国土资源所管理权限内的一站式服务。以创立人民满意国土资源所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提高基层国土资源所干部职员的整体素质以及服务意识。

2.4完善管理体制

探索体制创新、适当集中、强化职能、优化配置的路子,对原有的基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整合人员及资产,按照区域,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方便群众的原则设置基层国土资源所。在每个乡镇派遣特派员,各村可采取聘用国家土地资源监察员和信息员。将土地资源的管理与监察落到实处,将有效的信息汇集上报,有利于国家土地的整理与规划,减少我国土地浪费,提高土地利用率。

2.5坚决执行反腐倡廉工作

加强土地部门的反腐倡廉首先是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在领导干部队伍中树立法律意识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远离腐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让其他思想占主导,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办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参考文献

[1]徐公立,张存功,刘保恩.我局是如何强化基层所建设的[J].河南国土资源,2006,(11).

[2]靖学青.区域国土资源评价的系统分析方法[J].自然资源学报,1997,(04).

[3]杨国强,统筹规划 精心组织 开创我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J],浙江国土资源,2002,(02).

[4]吴敏豪.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2).

[5]韩良.实践“三个代表”加快信息化建设 努力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方式与手段的创新[J].青海国土经略,2003,(04).

[6]孙华强,柳洲,何丽.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 保障土地生态环境健康发展[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

篇8

关键词:资源环境管理 领域 研究

引 言

资源环境管理是指针对目前的水土资源与环境状况,进行资源与环境质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及评价,掌握提高水分、养分、生物等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与方法,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及退化防治等宏观管理与决策。根据相关资料,可把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的具体研究主题分为:大气、地学、海洋、环境保护、环境学、可持续发展、能源、农业、生态、水资源、土地等方向。

1.国内外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方向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数据表明: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机构对地学、水资源和海洋这三个方向的研究相对比较稳定和活跃,其研究所的个数分别达到24、21、16;而对环境保护、生态和土地这三个方向的研究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环境保护、生态和土地这三个方向所涉及的面较为专一,已有专门的学科对其进行研究,所以在资源环境管理领域中较少提及;另一方面是由于环境保护、生态和土地理念提出的时间相对较晚,比较成熟的研究所还不多。

国内研究机构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能源和土地这四个方向,对于地学、农业、环境保护、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这五个方向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局面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在生态、环境、能源和土地方面的矛盾比较突出,相应的研究所比其他方面的研究所要多;另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间,国民对于收效快的研究的期望值较高,急于求成的心情比较强烈。

2.国内外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方向对比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机构在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对比可以看出,国外比较关注的是地学、水资源和海洋这三个方向;而国内跟国外的关注焦点是不同的,主要关注的是生态、环境、能源和土地这四个方向。何以地学、水资源和海洋在我国不被关注?这首先跟我家对相关方面的科研经费投入不同有关,另外跟文献计量研究的时间区间以及国内的研究相对滞后于国际的研究有关:国外在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主要是来自于管理实践经验及相关学科的启发,而我国通常是直接采用国外先进理论,再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来进行研究的,基本上属于跟踪、引进、消化、吸收性的研究。不过,自06年以来,受国家研究热点的影响和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国内研究机构对海洋和地学的研究力度正在加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批批成熟的、有影响力的研究机构。

综上所述,国内外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趋势包括以下几点:1)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将为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随着科学的发展及时代需求的变化,将会出现新旧研究领域的更替,我国相关研究机构需要及时跟踪最新研究东西,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3)尽管国内的研究热点大都来自国外,且落后于国外,但也有领先的领域;4)国家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当地政府要支持研究热点的实践活动,因为只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才能使得研究在实践中获取效益,尤其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5)我国在此领域的科学研究还处于借鉴应用的阶段,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从实践中总结出自成一体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3.我国未来的研究方向

根据对我国设置了相关专业大学的调查分析可知: 大部分学校将相关专业设置在资源与环境学院或者管理学院,其中资源与环境学院占大部分,直接开设资源环境管理的基本上没有。比如发展最成熟的土地资源管理,基本上没有哪个学校直接开设该专业,而是混迹于资源与环境学院或者管理学院,而且开设了相关专业学校的研究方向是以理工类为主。但随着对资源环境进行管理的重要性的深入人心,该领域的研究将朝着集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为一体,综合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的方向发展。

根据国家相关组织对资源环境管理项目资助情况分析可知:资助最多的是资源环境保护类,其次是资源开发利用类、可持续发展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对环境的保护,资源环境保护类、资源开发利用类、可持续发展类仍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根据近几年,我国在该领域的情况分析可知:与资源环境管理有关的文献中,关于资源开发利用类和可持续发展类的占半壁江山,紧随其后的是评估评价类、资源环境保护类,而关于资源型城市类和法律法规制度类的则相对较少,应引起重视,有待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

4.结束语

随着地球上可利用资源的日益紧张及低碳生活、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观念的深入人心,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对资源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我国在进行研究时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重视环境保护、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亦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王军主编.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09.

[2]王惠主编. 资源与环境概论.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06.

篇9

【关键词】 高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相关行业与产业背景分析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土资源系统的摇篮,其所属专业国土资源调查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大国土,包括国土资源、地矿系统、测绘行业的基层一线单位,主要从事资源调查、国土资源勘察、土地测绘、土地管理等技术工作。同时也面向林业管理部门、工程勘察与设计、铁道勘察规划部门等,从事工程测量、土地管理与评估等工作。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高职专业的开设瞄准的是市场,市场常常需要行业和产业来支撑。如今市场经济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相关行业和产业有哪些?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土地调查、地理信息、土地数据管理和数字化城市等等,这些都是新兴的产业,这些产业正是当前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为了进一步掌握更加详实而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尤其是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完成后,自2010年起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土地更新调查和数据变更、土地数据入库,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国土资源调查人员。因此,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二、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岗位需求分析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涉及专业门类较多,专业知识也较复杂,因此就业面非常广。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规划局及下属二级事业单位,大多学生在土地规划咨询有限公司、地矿局下属地质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工程测绘与测绘公司、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土地估价公司等相关单位从事国土资源调查的规划设计、土地调查、地理信息等相关工作。近年来,本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先后与多家省内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工作。湖南省先后陆续开展了基本农田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调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农村居民宅基地测量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大量的国土资源调查的外业和内业工作者。

通过调查,国土资源调查行业及相关产业刚性需求较大,湖南工程学院所培养的从事基层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能适应市场需要,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及农村土地流转和管理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前景。[1]

三、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

近年来,国土行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涌现很多新的技术工作,从单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整理与开发,逐步走向土地调查、地籍测绘、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各种工作的开展紧紧围绕土地这一主题而进行。根据市场调研及专业背景分析和岗位需求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发展只有跟着市场走,才能走出一条灵活多样、适合市场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因此,我们结合学院“德技共举,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结合国土资源行业发展前沿,制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主线”、“双循环”、“三平台”、“四技能”、“五岗位”。

一主线:以土地调查与规划设计为主线。近年来,因“土地”所产生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如何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城市内部如何合理利用好每寸土地,更好地集约节约土地是我们土地工作者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掌握一手的土地数据,土地数据的获取以及如何规划和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成为重中之重,因此,本专业结合市场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了以土地调查与规划设计为主线。

双循环:理论与实训循环;学校与企业循环。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训学习循环交替;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循环交替。

三平台:人文素养平台;专业基础平台;专业核心平台。人文素养平台:注重课程的学习,提高和培养个人人文素质和个人修养,通过开设的两课教育及社交礼仪、应用文写作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对社会、环境、职业的责任。专业基础平台:通过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国土资源所需要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并能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谋得一席之地。专业核心平台:立足国土行业,突出教学特点,通过所设置的专业核心和拓展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知识,具备运用分析国土资源管理技术问题的基本技能,能利用专业知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

四技能: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通过对国土行业和企业的岗位能力的调研,本专业开设了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土地调查与评价技术、土地整理技术、土地信息系统、数字化地籍测量、房地产经营与评估等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核心能力[2]。

五岗位:土地调查员、土地管理员、地籍测绘员、土地规划与整理技术员、地图制图员。本专业是涉及学科较多的边缘交叉专业,就业面非常广。根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是服务于国土资源系统及行业,主要从事土地调查与管理、土地规划与整理、地籍测绘、地图制图等岗位。

四、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专业的开设往往都是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设立,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更是立足于市场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核心课程。因此,每年学校都组织专业老师开展市场调研,形成市场调研报告,并结合学生从生产单位带回来的《企业用人单位需求表》、《企业对人才调查表》等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措施的制定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和需要。从毕业生带回来的就业信息和市场调研来看,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人才刚性需求量大,立足于湖南省内的具体情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一是要有比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国土专业知识和测绘能力)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有比较强的识图、判图、绘图、数据处理的能力;三是要有比较好的与人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四是要有比较强的吃苦精神和自学能力。

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特别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院校训和“三光荣”精神的理念下,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实训过程中注重分析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图件的识别和数据处理上也要注重训练,使每个同学能独立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参加各种社会企业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建华,高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1.61-64.

[2] 李玲,冯新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0)70.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公共管理;大类培养;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96-02

2001年北京大学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并于正式实施“元培计划”。随后,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也先后实施了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制度,大类招生培养渐成趋势。近年来施行公共管理大类招生的高校也逐渐增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开始在2011级182名学生进行大类招生培养,于2012年10~12月进行了第一次大类分流,一志愿分流率为82.42%。三年来,学院多方论证、认真探索,先后形成了“一导转二分流三专引四实践”的培养路径,提出了“三课(课程、课堂、课业)”的培养要求,明晰了“三协调”(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三协同”(通识教育与专业培养、课堂内外教学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三者协同进行)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公共管理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现开设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4类专业,并设有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管理)方向。这5个方向各自成系,即设有行政管理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城市经济管理系和区域经济系。5个方向均归属于公共管理大类专业培养,目前逐渐形成了“一导转二分流三专引四实践”的培养路径,即:大一本导制、转专业,大二大类分流、大三专业引导、大四参与实践等时间序列人才培养流程。

一、一导转

一导转,即大一开始本导制、转专业。学院遵循大类培养重在培养的教育思路,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主要课程为数学、英语等基础课而尚不能接触专业课的现实情况,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同学们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方向性、全方位的深入指导,逐步形成重学习、求进步、努力进取、志存高远的良好学风教风,学院经问卷调查和长期酝酿,决定逐步推行本科生导师工作制。本导制是城市学院为架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而开展的一项工作。是学院针对同学们的学习发展需求而推出的重要举措,旨在充分发挥本导的作用,对同学们答疑解惑,进行个性化、方向性、全方位的发展引导,以利于学生尽早成材。学院本导制实行“1211计划”,要求本导对学生在专业学习、大学生活、科研发展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本导生每1月撰写并交给本导一份学习汇报,内容包括在学习、生活、科研、成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和下一步学习计划及安排。本导每2月撰写并上交所在系一份本导工作表。各系每学期召开1次本导工作总结会,并向学院教务办提交1份学期本导工作总结。学院每年召开1次本导工作总结大会,对优秀本导和学生进行表彰奖励。从实施效果来看,本导制有力推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也为转专业、大类分流等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2013年10月16日,为进一步督促本导工作,学院举行了本导工作学期交流会,各系代表教师和学生谈了自己参与本导制的体会和感受。本导对接后,根据学校安排,一般于每年3月开始转专业。所转对象为学年第一学期专业(方向)排名前30%(按第一学期教学计划规定修读的必修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所得平均学分绩点排名,名额遵循四舍五入原则)的新生。基本流程包括学院报送计划、公示具有转专业资格学生名单、学校教务处公布转专业计划、学生提出申请、公布报名情况、考核选拔、资格复核、手续办理等事项。

二、二分流

二分流,即在大二(第三学期)实施大类专业分流。根据大类招生计划,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自2011年秋季开始对本科学生进行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一年半时间内先按专业大类培养,第四学期开始进入相应专业继续学习。根据既定计划,学院在2012年秋季针对2011级全体同学进行了大类专业分流。自2012年10月12日《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暂行规定》起,到11月26日学院公布具体分流方案止,历时一个半月时间,平稳、顺利地把182名同学按照每班26人的规模专业分流为6个方向7个班级。其中150名同学被分流至第一志愿,一志愿分流比例达到82.42%。

1.成立领导小组,上线分流专栏。为确保按大类招生的182名本科生专业分流工作顺利进行,学院在2012年10月12日召开院务会,成立大类招生专业分流领导工作小组并挂网公示。同时,由学院主管副院长负责,拟定了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暂行规定,对大类分流的原则、依据、模式、程序、方法等事项进行了具体规定,明确了第一志愿优先、根据学分绩点成绩排序、学院综合统筹等分流方法和原则;挂出大类分流工作及时间安排表,详细明确了学院需完成工作任务清单如安排分流、网站建设、举行集中推介会等,也具体安排了各系需完成工作清单如上报计划、上传材料、参加推介会、分别推介等内容,并挂网公示。根据既定时间表,学院要求各系在10月24日前把专业介绍材料提交学院,学院负责在网站建立大类分流专栏,以便同学们查阅、交流、询问、比较,充分认知各专业(方向),为具体分流工作进行前期充分准备。2012年10月31日,由学院组织安排5系在博学楼阶五教室进行了大类分流专业集中推介会。推介会由教学副院长主持,行政管理学科带头人、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土地资源管理系教授、区域经济系系主任、教授、城市经济管理系教授等进行具体专业介绍。最后学院进行总结及后续工作安排。

2.公布学分绩点,进行专业分流。在充分进行前期专业介绍沟通的基础上,学院教务办公室老师组织核算了182名同学的平均学分绩点,各系也申报了分流计划。学院于11月9日正式挂网公布了同学们的平均学分绩点、各专业(方向)分流招生计划和志愿调报表。要求同学们根据绩点成绩和招生计划,在11月18日前填报分流志愿表,并上交学院教务办公室。根据182名同学的分流志愿表,由学院院长助理召集各系系主任开了前期摸底会和专业分流院务会。23日公示分流结果。总的来看,学院有序推进分流工作。所有工作严格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所有制度、程序、计划和时间安排及时挂网公开,所有工作严格按照分流的依据及条件进行。分流主要遵循第一志愿优先、择优录取、全院统筹调整、及时与同学沟通的工作方法。根据学院专业发展实际情况,由院班子讨论通过基本原则,各系负责人根据分流原则和计划共同协商、调整和确定班级规模,根据商定人数依照平均学分绩点进行排序并商调名额。名单确定后经学院院务会审定。由于工作较为细致扎实,分流工作实现了既考虑学生志愿方向又兼顾学院学科发展的有机平衡,整个工作过程平稳有序,同学们没有发生过激矛盾和突发事件,教师们受到了一定的鼓舞和影响,为今后的分流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三专引

三专引,即在大三开始专业引导。根据大一本导制的基础,在全院同学学习完毕基础课、专业调整之后,学院统一安排在专业范围内进行二次本导分配,要求每一门学生对应一位教师,开始专业指导教育。专业引导主要强调对所学专业基本概念的思考、对现有解释的再思考――修正、在现有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创新,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结合学院城市经济和公共管理交叉学科的特点,突出强调发挥学院为在京部委等政府部门的服务优势,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研究城市发展与政府管理等课题,逐步培养学生“研以致用”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四、四实践

四实践,即要求学生在实际部门参与学习和工作实践。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5系各有对口政府部门,如行政管理系对应国家工商总局、北京市工商局,土地资源管理系对应国土资源部、北京市国土局、城市经济管理系对应北京市市容市政管委、城管局等,学院也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相继建立了30余个实习基地。因此,学院要求各系在大四时能够把同学们送到对口部门参加学习实践。例如,2013年6月28日北京市工商局丰台分局召开了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实习生欢迎会,分局副局长、学院副院长出席会议,会议由分局人教科科长主持,分局14个部门负责人和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2名学生参会。此次大学生实习活动,是丰台工商分局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合作共建“消费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简称“双基地”)活动的延续,旨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岗位,帮助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大学生的工作能力。22名大学生分别在分局人教科、办公室、登记科、市场科、食品科、消保科、信息中心等14个部门实习。

参考文献:

[1]毛润政,肖湘雄.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1,(4).

[2]何晓柯,王河江,陈国营.独立学院“胜任型”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现代物业,2012,(5).

[3]王丽梅,牟芳华.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践,黑龙江教育,2012,(7).

[4]陈华平.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能力-需要-结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广西教育,2012,(10).

篇11

关键词:土地资源;水土保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2-08-1

1 根据现状做到农林牧并重,综合经营,按合理的比例来使用土地资源

针对各乡(镇)的不同情况,应各有侧重。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进行落实并分别制定规划和采取措施。目前就镇赉县草原和荒地的情况看,已经基本没有可垦荒地。因此,要绝对禁止再开垦荒地。那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土地,要尽快地退耕还林、还牧,加强草原的管理。草原退化、草质低劣、产草量少是镇赉县草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要加强管理和建设已经极为重要。今后再靠其自然恩赐,搞不投入的产出,掠夺式经营,已经是不允许的了。在草原建设中要采取人工种草,促进草原更新,草原土壤耕作,草原灌溉、草原保护、草原土壤改良,防止过度放牧等措施。把退化的草原逐渐恢复起来,以促进牧业的大发展。

2 农业用地的有效利用

作为农业方面的用地主要是指种植业用地而言,随着农业现代化、商品化、专业化的发展,种植业要走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要把农田基本建设重点放在提高土壤生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这就必须克服广种薄收,掠夺经营思想。安排好作用布局,在调整种植结构时,要把种地养地结合起来,不断培肥地力当作一条主要原则,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多的或连续种植耗地作物,造成土地贫瘠化,所谓种养结合,除增施农家肥外,要把豆科作物安排在轮作之中,必要时还要搞草田轮作或间作,逐渐把所有耕地都培养成高产稳产农田,让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3 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镇赉县有些坡地、沙丘和风口地,受水蚀、风蚀为害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已经相当地大。在进行农田建设中,要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宜造林的造林,宜修工程的修工程,保持好土壤。今后再挖土修建或垫畜圈都要在固定地点,提出要求,严加控制,禁止乱挖乱采,破坏地表植被。

4 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4.1遵循自然规律

把顺应天时,利用自然条件中的优势和改造自然中的不利条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因此要本着搞好规划、统筹安排,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经济,提高效益,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用养结合的原则。搞好农林牧综合经营,全面发展。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我县的土地资源中可发挥宜农面积大,雨热同季的优势。搞好种植业生产;发挥草原面积大,饲料来源广的优势,大力发展牧业生产;发挥地多人少,风沙土易造林的优势,发展林业生产;发挥水面广阔的优势,发展渔业和芦苇及饲养鸭鹅生产。

4.2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据土壤的生产力高低,划分利用方式

土壤生产力即土地的生产能性,主要指生物生产能力。要从土壤能产什么、产多少等因素来衡量,诸如适宜种什么作物、产量多少;牧草地的植被种群结构,产草量;造林地适宜树种和产量等,并以其满足人类经济效益大小、需求程度为依据。

4.3 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索取与补给的关系

从土地利用现状来看,土地资源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有的已被开发利用,并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习惯性;有的尚未开发利用,仍属原始状态。在利用现状中有的是合理的;有的由于历史的变革,自然条件的改变。这就需从生态平衡、经济效益,特殊需要等情况出发来加以评价,不合理利用予以改变,在我县突出的是沙岗瘠薄地的利用不合理,在盲目开垦中,造成风沙流动,植被枯竭,生态失去平衡,要大力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要改变草原过度放牧、搂柴造成的退化等现象,要把土地利用的着眼点放在恢复生态平衡上,进行良性循环上,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索取与补给的关系,切忌再行掠夺式经营。

5 注意土地资源的保护

篇12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土地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273-01

0.引言

土地供需的矛盾一直是我国的一项重要问题。2007年,我国的耕地面积为17亿亩,根据2020年18亿亩的耕地要求,每年可以征战作为耕地用地的面积大约为200万亩,这还无法达到建设用地需求面积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土地的使用方面仍然存在土地低效率使用、生态环境恶意破坏以及土地资源欠缺等现象。对此,研究节约集约用地环境之下的土地管理机制对于我国土地应用发展有着显著的显示意义。

1.节约集约用地的土地管理机制现状

近些年,我国各个地方政府针对国家的政策发展需求,在推行土地资源的市场配比、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途径等方面有了初步的成就[1]。

1.1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更深层次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基本完善

随着国家政府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之后,各个地方政府对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2]。在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思路的抉择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土地资源的影响因素。与此同时,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也在不断建立。在国家的相关建设用地标准的基础上,许多地方等级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上提出了全新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构建了既有城镇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控制标准,还有涵盖工业建设项目在内的各种行业建设项目指标。

1.2 突出重点,提升节约集约用地工作质量

各个等级政府都将节约集约用地作为系统性的工作来对待,严格按照土地的使用整体规划以及年度土地使用计划进行整体性控制,在整体上,严格控制用地规模[3]。严格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将节约集约用地的显性方式真正落实到管理的实践当中,并且严格执行;推动省级、市级项目建设的控制标准,强化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微观层次的管理;推行工业用地制度的落实,提升土地资源的市场分配效果。例如,甘肃省自从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出台之后,在整个省范围内大规模实施了闲置土地清理工作,做到管理制度落实、清查摸底准确等工作要求。

1.3 节约集约用地获得了明显的收益

就目前的节约集约用地用地收益情况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严格按照建设用地计划指标[4]。例如,全国新增建设的用地计划指标在2007年时,已经投入使用25万公顷,占全国的计划65%。在经过国务院批准之后,减低新增建设用地总共5600公顷,降低占用的耕地约3600公顷。这一数据也显著说明用地制度的管理有明显的成就;2、合理应用闲置土地。按照国家闲置土地的处理策略,各个地方政府强化了对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以及清理及时性。例如,在山东省中,2012年以来,先后总共清理闲置土地1000余宗,面积达4000公顷。整个省连续三年盘活库存建设土地占据整个建设用地供应量的一半以上;3、招拍挂出让土地力度。经过招拍挂出让土地的政策全面实施,我国土地市场的动态监测显示,一年内以招拍挂的方式供应工业用地总共1.5万公顷,同比增长7倍左右,占工业用地供应的15%。

2.节约集约用地的土地管理机制创新对策

2.1 强化土地使用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各个等级政府应当实施最为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并将其纳入到各个等级政府的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编制以及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审批的项目之中,合理调和年度用地的计划调配模式,深切落实保障国家、省级市级重点项目的建设,并鼓励各个地方落实最为节约集约的用地制度[5]。及时完善各个等级土地的使用规划编制,将城乡建设的用地体系、增加的建设耕地规模以及人均城镇工业用地作为管理性的新指标,并合理制定农村居民用电以及工业用电的边界,从而构建一个土地节约集约使用的“反向约束机制”。

2.2 建立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制度以及节约集约用地考核体系

各个等级的政府应当将节约集约化的土地使用情况归纳用地普查评价体系当中,对各个建设用地的状况、强度以及综合承载能力进行全面性、详细的分析与调查。在我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根本上,以地籍调查为根本,掌握城乡建设用地的基础,并按照此基础,制定相应的区域挖潜盘活存量以及实施方案和计划,并实现相应的用地建设政策。合理规划用地的审批、城市规划以及用电供应等工作的关系,明确权力义务以及规章流程,从而实现相应的信息资源科学性共享与分配。与此同时,构建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体系,使考核评价结果归纳到政府的职能部分管理责任项目中,并将其作为建设用地粘度计划指标的分配以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审批依据。针对整个区域内的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进行单位性建设用地,对地方的GDP产出、固定资源投资规模以及新增建设用地消耗作为考核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并构建相应的末位限制新增规模以及暂停建设用地审批的相应规章制度,实现相应的奖惩激励惩罚制度。

3.总结

综上所述,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工作中,应当积极分析生态保护控制方式,提升土地的利用同时维护生态的保护质量。土地的利用必须坚持生态平衡原则以及整体性保护原则,着重体现土地开发利用是否对环境形成负面影响、环境资源以及生物生存环境是否受到保护等等,只有在这样的土地管理制度下,节约集约用地才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学明,石磊.国家节约集约用地约束下的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模式研究――以合肥为例[J].预测,2011,30(5):64-69.

[2]丁新务.土地管理要由“平方”向“立方”转变--对节约集约用地的探索与思考[J].资源导刊, 2014(7):14-16.

[3]吕晓,牛善栋,黄贤金,等.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国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演进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9):11-18.

[4]瞿理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湖南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对策探讨[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5):41-45.

[5]刘建伟,孙连彬,朱孝建.临沂市节约集约用地调查分析及对策[J].山东国土资源,2015(7):80-83.

篇13

关键词:大屯矿区;房地产资源;优化配置;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158-02

1 企业简介

江苏金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具有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国家二级),其前身为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房产处,简称(房产处),初建于1993年,1996年房产处与公用事业处、后勤处合并为生活服务公司,1999年由生活服务公司划分为房产分公司与物业管理分公司,2003年8月根据大屯公司主辅分离走向市场要求,正式在省工商局注册登记,改制组建为江苏金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许可经营项目有: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一般经营项目: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公路工程、桥梁工程、管道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建筑装修装饰工程施工等。

2 房地产业资源分类

房地产业资源可分为物质性有形资源和非物质性无形资源。其中物质性有形资源最重要的有两种:(1)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储备;(2)房地产开发资金。非物质性无形资源种类较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五种:(1)人才资源:具备从事开发全过程所必备的各种专业人员;(2)品牌资源:包括有企业品牌资源和项目品牌资源;(3)销售渠道资源;(4)基础结构资源: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哲学;(5)组织能力资源:即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能力。

3 大屯矿区房地产业在资源配置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大屯矿区房地产业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内部房产供销日渐紧张,大屯矿区房地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其他大型国有企业基地房地产业一样均面临五大难题:

3.1 矿区房地产开发得到政府优惠和扶持机会逐渐减少

国有房地产业长期习惯的廉价的“协议土地”、“划拨土地”已成为历史,闲置用地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开发企业取得“二手”、“三手”地的机会也将逐渐减少。房地产开发已由小规模、低质量、低水平的“自由开发”发展到适度规模、高质量、高水平的综合开发。综合开发对我们这样国有企业的矿区房地产公司的资金实力、技术实力、管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客观上对房地产开发形成了新的挑战。

3.2 矿区房地产业的经营和管理不完善

大屯矿区房地产业作为国有企业管辖下的房地产业,在生产经营与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两点问题:(1)生产经营的灵活性差;(2)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不完善。这两个缺点使我们矿区房地产业在无情而公正的市场经济中往往显得反应迟缓,慢人一步,从而导致失去良机,生产经营无法连续开展。

3.3 不重视品牌的创立和企业形象的确立

我们矿区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通过扎实的工作,为矿区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信誉,然而我们却忽视了房地产企业形象与品牌效应等“无形资产”的培养,产品没有系列化、商标化、标志性,不重视品牌和企业形象的确立。

3.4 矿区房地产开发融资能力不足

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目前矿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资金来源较为狭窄,主要是通过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商品房预售等手段筹集资金。反映在项目开发的运作中,自有资金的比重过低,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使得矿区房地产业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是大屯矿区房地产项目开发资金紧张,资金缺口大;另一方面,矿区部分资产呈现呆滞、凝固状态。因此,融资能力直接影响到了矿区房地产业的生存与发展。

3.5 矿区房地产业缺乏人才、技术和市场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大屯矿区房产合并重组,房地产资源也随之不断扩大,缺乏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1)由于人员编制较少,管理人员的素质及管理水平有限,房地产管理制度过时或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房地产资源管理的困难。(2)机构设置重叠,资源浪费严重。(3)材料供应、设计、物业等缺少参与市场竞争,导致供应的产品和服务不仅价格高而且质量低,造成矿区房地产开发成本增加,消弱了我们的市场竞争力。(4)矿区房地产业在资源共享、资源相互利用机制等方面不完善,出现了同种商品(或服务)采购价格不一样,对外关系协调重复花费公关费用的现象,造成不小的浪费。因此完善和加强房地产资源管理,优化配置房地产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房地产资源利用率,节约房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大屯矿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 针对上述问题,浅谈五点解决大屯矿区房地产资源配置的有效途措施

4.1 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合理规划、配置和优化土地资源

大屯矿区房地产开发在土地资源的获取上经历了:划拨用地——协议用地——有偿转让(拍卖、招标)的历史性阶段。过去那种廉价的“划拨”、“协议”用地将不复存在。因此,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合理规划、配置和优化土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4.2 改革房地产管理体制,建立高效合理的管理模式

根据大屯矿区实际情况出发在房地产资源配置上实行全矿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严重的浪费。从改革内部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提高房地产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根据房地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制定科学、合理和富有人性化的房地产管理办法。使房地产的管理规范化、系统化、人性化,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

4.3 拓展融资能力,合理进行项目开发,合理使用资金

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周转慢等特点。要解决房地产项目开发资金,首先,拓展融资能力,合理进行项目开发,合理使用开发资金。其次,在资金的运作上尽量不要过分依赖银行贷款,拓展筹资渠道,还可将积压的部分土地和空置房采取多种如出租或转让或联合开发等形式,使之变为资金优势,沉淀部分可流通资产。最后,还可以加强组织、技术、管理、经济等方面的措施建设,减少公司管理成本和项目管理成本,加快产品销售,使资金的筹集、调配、使用科学、

合理。

4.4 重视品牌的创立和企业形象的确立

房地产业品牌是房地产发展商向消费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写的特点、利益和服务,良好的品牌传达了质量的保证。由于房地产行为的特殊性,其品牌具有别于一般商品品牌的特殊含义。良好的企业声誉是塑造品牌表象的保证,一方面住宅商品具有深厚的区域特色,企业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项目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另一方面,住宅商品投资大、周期长,企业发展商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对其开发项目的判断,因此,企业形象是品牌的

核心。

4.5 完善和加强房地产资源管理,优化配置房地产资源,提高房地产资源利用率

大屯矿区房地产资源是大屯公司房地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大屯公司国有资产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善和加强房地产资源管理,优化配置房地产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房地产资源利用率,节约房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大屯矿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采取的措施有:(1)推行公用房地产资源“定额配置,超额有偿使用”和经营性房地产资源有偿使用的管理体制。(2)利用经济手段,对生产、经营、行政办公用房实行定额配置管理,定额使用的房地产免费使用,超额使用的房地产须缴纳房地产资源。(3)合理配置各部门房地产资源,提高房地产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进一步加强后勤、矿办产业及其他经营性房地产的规范管理,确保经营性房地产资源的保值、增值。(4)制定矿区战略发展规划,根据矿区的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合理安排矿区的分布格局,实现矿区资源共享,最大化地利用房地产资源。(5)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功能,增强市场调研能力和必要的技术优势。

5 结语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企业资源就是企业在“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所拥有的资源,这些都是企业完成组织使命和目标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和加速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矿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应实施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发展,在经营中遵循市场化操作规则,在竞争中求发展,实现企业平稳发展,建立健全投资成本控制体系,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以上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企业各种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特别是现阶段市场日益规范,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更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使企业有限的资源得以有效利用,为企业减少产品成本、提升产品价值,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优势作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桑荣,林梁桂.房地产经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张永岳,陈伯庚.新编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李正文.高校房地产资源的优化配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

篇14

【关键词】广州 流花商圈 服装商厦 挑战 方向

广州流花商圈,又名小北商圈,是广州人流量最大的商圈。流花商圈凭借着富有活力的市场机制,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成交额最高的服装批发贸易集散地、中国服装品牌的孵化地和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交流地,为越秀区赢得“中国服装商贸名城”的称号。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交会地址的迁离,告别展会经济,广州流花商圈面临新的挑战。因此,转型升级是广州服装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大势所趋。本文通过了解流花商圈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调查分析流花商圈具有代表性的18座服装商厦,研究其在新挑战下该如何持续发展,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对策。

一、广州流花服装商圈的发展概况

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各时期生产力水平的特点,流花服装市场不断发展创新,依次经历了形成、起步、发展及提升四个阶段。从2006年至今,流花专业市场处于高密度集聚、规模不断壮大及电子商务进驻流花专业市场的发展现状,进入了整合提升的调整阶段。其特征是“钱-物”面对面的市场交易量出现下降,服装电子商务等多种营销模式已悄然兴起。因为受到广州市市场格局调整的影响,流花专业市场现有的市场格局、功能也在逐步进行适应性调整,形成以服装产业链的高端领域主导,高端、中端、低端市场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发展格局。

二、广州流花服装商圈面临的新挑战

流花商圈面对一次次来自各方面的现实竞争者和潜在进入者的挑战,都能凭借着富有活力的市场机制力量,快速地作出反应,在集成创新中持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业态水平。如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商业模式的再次改变,流花服装商圈看似繁荣依旧,但是很多专业市场的老商户都表示由于工厂劳动力的内迁造成区位优势的丧失;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模式的出现;商圈规模的扩大导致店铺数量增长带来了竞争的加剧,从而导致经营越来越困难。面临着这些新的挑战,广州流花服装商圈不得不进行转型升级,探索新出路。

三、十八座服装商厦的对比分析

所选的十八座商厦中有白马服装市场、流花服装批发市场、天马大厦时装批发中心等约二十年历史的商厦,也有刚开业不久的广州世贸服装城、新大地服装城及壹马服装市场等,各有千秋,十分具有代表性。通过对比分析这十八座具有代表性商厦的经营业态、经营类型、空置情况及租金情况,有利于提炼出每一类型的服装批发市场存在的可借鉴之处,从而了解在新挑战下,广州流花商圈的发展方向。

(一)经营业态对比分析

经营业态是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营业形态。所以一个商场经营种类的构成与布局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商场的需求层次。本研究实地调研了流花商圈站前路、站南路周边的18个服装批发商场。调研发现:

第一,经营好的商场经营业态一般是服装综合体+餐饮+展贸写字楼。根据调查,18个服装商场中人流量较多,经营较好的商厦有白马服装批发市场、天马国际时装批发中心、红棉国际时装城、壹马服装市场、汇美国际和广州世贸服装城。这些商场一般是服装综合体,而且拥有展贸写字楼、餐饮和银行等。

第二,单一业态的商厦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随着市场需求的改变,广州流花商圈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从之前的单一业态为主渐渐转变成综合服装市场。因而批发销售人员为了方便会更加倾向于一栋商厦中有多种经营种类的商厦,这样可以在满足购物者多种需求的情况下提供拿货的方便。因此,现在依然是单一经营业态的商厦具有较大的市场压力,为了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他们会进行改造,比如广州康乐牛仔城。

第三,展贸写字楼和线上线下经营逐渐成为服装商厦的经营形态。随着室内服装市场的升级改造和互联网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服装市场在商厦上面几层都是以展贸写字楼的形式呈现,因为现在很多都是网上订货,然后直接发货的形式,展贸写字楼能更加符合此种需求。

(二)空置情况对比分析

1.具有交通区位优势的商厦空置率低。从下图可见,白马服装批发市场、汇美国际服装城、天马国际时装批发中心、红棉国际服装城、壹马服装市场都是直接分布客运站以及地铁站旁,交通通达性高,人流从站点出来就可以抵达这几栋商厦,甚至出站就是商厦的首层,自然这几栋商厦的经营就好。在调研中调研组就发现这几栋商厦的低层的零售商铺较多,人流也很大。

图1 各商厦目前空置状况(实地调研时间2014.6)

注:康乐牛仔服装城由于正在整体升级改造中,所以不列入空置率的统计分析中。

2.具有客户群体优势的商厦空置率低。调查显示,流花服装批发市场、步步高皮具广场、新星服装城、锦都服装大厦、金详大厦内衣批发市场、富骊国际服装城和广安大厦,尽管不是分布在站点旁,交通区位优势不是很明显,人流相对于上述商厦没有那么大,但是由于其开业时间早,商铺多是专做批发业的,批发的客户基本都是熟客,客户群稳定,自然商铺的空置率也低。

3.新商厦开业时间晚但潜力大。广州世贸服装城、新大地服装城、壹马服装市场的开业时间相对于其他商厦较晚,三者目前还在招商中,所以空置率相对于高些。但是这三座商厦的配套设置、功能规划更加合理,对于打造流花时尚品牌运营区这一规划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未来的潜力也更大。

(三)租金对比分析

调研发现,首先,商厦有整栋出租,且只租不售的。如白马服装批发市场和步步高皮具广场。白马在交通区位以及装修级别上都要比步步高好。通过现场询问招商人员得知,白马整栋租金为600元/平方米・月;步步高为400元/平方米・月。

其次,租售并举的商厦不同楼层的租金差异大,如金详大厦内衣批发市场和汇美国际服装城。汇美国际首层为5~6万元,而1楼的租金则2-3万元;不同楼层的租金差异大约在1.5~2倍之间。另调查发现汇美国际的交通区位比金详内衣要好,交通通达性高,人流量大;其次就是汇美国际的业态配置更加丰富合理,它有各色的批发以及零售,而且有配置餐饮,银行等,因而在租售价格上比金详内衣批发广场高。

最后,同一商厦同一楼层在不同的位置租金的差异大,如广州壹马服装批发市场:

表1 同一楼层不同铺位的租金差异

注:经过电话访问所得(调研时间2014.6)。

不同位置,不同面宽,不同开间进深,不同开面数等都会影响铺位租价的定价。

(四)各商厦运营管理分析对比

运营管理方面,提取消防措施、手扶电梯(观光梯)、升降电梯、安全电梯及保安管理这些要素来做简要对比。

消防措施方面,除了天富没有保安对讲系统,锦都没有禁止吸烟告示外,消防栓、灭火器、禁止吸烟告示、保安对讲系统是最基本的东西,每个商厦都有。与之区别开来的是,白马服、红棉国际、壹马、新大地、金详、汇美国际、广州世贸服装城这几个商厦都拥有自动喷淋系统,显示他们在消防方面更加用心。

手扶电梯(观光梯)方面,除明珠外贸服装城、广安大厦外,其他大厦均拥有手扶电梯,但是天富家居服内衣城仅第一层有,其他大厦一般到中间层。

升降电梯(货梯)和安全楼梯(消防楼梯)配置方面,白马拥有10个升降电梯、11个安全楼梯,长江国际拥有8个升降电梯、5个安全楼梯,红棉国际时装城拥有9个升降电梯、7个安全楼梯,壹马拥有12个升降电梯、7个安全楼梯,新大地拥有13个升降电梯、4个安全楼梯,广州世贸服装城拥有7个升降电梯、10个安全楼梯,他们给予了顾客更加便捷的消费体验和更加小的安全顾虑,其他商厦均是三三两两分布。

在保安管理方面,步步高、明珠外贸服装城及壹马的管理人员态度有待提高,楼栋巡查较少。综上所述,白马、红棉国际、壹马、新大地和广州世贸服装城在这一片区内在商厦的运营管理方面做得更加到位。

(五)整体经营状况分析

综合看来在早期开业的商城中白马服装批发市场、汇美国际、天马国际时装批发中心、红棉国际服装城经营得最好。主要优势有:

1.地理位置优越:直接分布在火车站、客运站以及地铁站旁,直达性好,汇集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人口,人流量大。

2.业态构成合理:以上商城都是服装综合体与展贸写字楼结合,并配有餐饮行业,一方面便于吸引人流,另一方面为入驻商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也为前来选购的消费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运营管理到位:以上商城消防措施完善,电梯配置合理,安保巡查严格,人性化、系统化的运营管理及服务给予顾客便捷的消费体验,减少了人流大带来的安全隐患。

新开业还在招商期的广州世贸服装城、新大地服装城、壹马服装市场经营状况也较为乐观,虽然暂时空置率相对较高,但其配套设置、功能规划合理,具有打造流花时尚品牌运营区的巨大潜力。流花服装批发市场、步步高皮具广场、新星服装城、锦都服装大厦、金详大厦内衣批发市场、富骊国际服装城、广安大厦经营状况较为一般,因其区位一般,部分商厦也在低层兼营零售来吸引人流。

相比之下,康乐牛仔城、长江国际服装城、明珠外贸服装城、天富家居内衣城空置率较高,在经营上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1.地理位置相对处于劣势:由于流花商圈不同服装商厦的布局改变,以上商城离广州火车站、地铁站、客运站距离相对于其他服装商厦来说是比较远的,无法集中人流。

2.原始客户流失:康乐牛仔城和长江国际服装城位于旧广交会展馆对面,随着广交会迁琶洲,失去了紧邻广交会的优势,其面向的人民北路的繁华程度下降了许多,商城的原始客户流失惨重,此处的服装批发业务也受到了影响。

3.未能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广交会迁至琶洲后,康乐牛仔城和长江国际服装城未能重新确立目标客户、改变经营策略,所以康乐牛仔城经营状况不佳,处于全面的升级改造中,而长江国际服装城也是遭到了铺主的撤租,四楼以上基本是全部空置。

4.竞争日益激烈:流花商圈服装商厦不断增加,商户们面对的竞争日趋激烈,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紧邻广州火车站的人民北路698号新开了越秀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友谊裤都,新型服装批发市场模式无疑给传统服装批发行业以重重一击。

四、广州流花服装商圈发展对策建议

(一)行业协会应该积极配合政府,加强公共空间的规划和管理

尽管90年代末,广州市政府通过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清退了绝大部分的占道经营,另外,市场管理方面也将整个商厦、商场内的业户作为一个整体行业进行管理,在批发行业内增加了一个专业管理机构,推动着流花市场不断升级改造。

但是现在火车站周边的流动摊贩还是很多,管理也很混乱,对整个流花商圈的市容市貌的影响不小。汽车尾气与流动食品的摊贩的污染,使得空气更加混浊;原本人流,车流密集的站前路,站南路更加拥挤,通行更加不顺畅,这些都将阻碍广州流花商圈的转型升级。积极配合政府的空间规划和管理工作,共同打造有序的商业环境,是流花商圈服装批发市场协会的必然选择。

(二)商厦经营者应及时调整并优化经营模式

社会商业模式变化,服装专业批发市场必然也要转变经营模式,建议各商厦结合自身的特点优化经营模式,摒弃单一旧市场模式,开辟集商务办公、形象展示、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多业态于一体的新市场模式。

(三)优化用户体验,加强运营管理

良好的用户体验是流花商圈服装专业批发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在规划设计时,应该注重细节,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如充足的消防措施,通畅的安全通道,便利的扶梯电梯,充裕的洗手间,方便的ATM取款机,干净卫生的餐饮等,给消费者惬意的购物体验,并保障相关设施设备的维护。

(四)利用网络,打造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现代物流的突飞猛进,电子商务正成为主流趋势,流花商圈的国际定位要求其紧跟时代的步伐,迈向电子商务。流花服装商圈专业批发市场要抓住电子商务的发展机遇,积极注册企业网站、开通电子商务功能。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借助物流、仓储,打造一个网上供货平台,与线下实体店有机契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着力打造有自己特色的线上线下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引导专业市场走线上线下融合,主动构造政府联网信息平台,是服装专业批发市场突围之路。

五、总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商业经营模式的再次改变,广州流花商圈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时俱进地迅速调整定位,确定经营发展战略才可能有新的发展。据此,流花商圈服装批发市场应当加强公共空间的规划和管理;及时调整并优化经营模式;优化用户体验,加强运营管理;实施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毅.新挑战下专业市场发展原因探析――以广州流花商圈为例[J].时代金融,2014(2):31-32

[2]黄宗凯.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模式广州专业市场国际化(应用)研究(硕士论文).广州市:广东财经大学,2014.

[3]潘丽,张海泉.网络经济下服装销售模式及主要问题分析.商业现代化,2007(2):107-108.

[4]广州市统计信息网.广州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信息网,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