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范文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09 10:39: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慢性病的防治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慢性病的防治措施

篇1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老年多发的常见病,其预后不良。本文主要从病因、日常生活、饮食调理、康复锻炼、家庭氧疗等几个方面叙述慢阻肺患者的防治措施,以促进康复和降低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防治

寒风起,天气逐渐转凉,又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发季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全球十大疾病“杀手”之一。有半数慢阻肺患者的生活质量已严重下降,且造成了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极大的经济负担。然而慢阻肺并没有受到大众的高度重视,许多患者对自己得了慢阻肺也茫然不知,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是气短或呼吸困难,随着疾病的发展,当肺功能严重受损时,患者在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活动时就会发生气促,甚至在静息状态下也会感到胸闷气急。患者在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后往往会发生慢阻肺的急性加重,表现为咳嗽、咳痰增加,胸闷、气促加剧,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慢阻肺早期可没有症状,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对于一些慢阻肺的高危人群,常规的肺功能检查非常必要。如何判断自己可能患上慢阻肺了呢?有以下五个问题,你三个回答“是”,就应该到医院去做肺功能检查:1、你抽烟吗?2、你年龄超过40岁了吗?3、你经常咳嗽吗?4、你经常有痰吗?5、与同龄人相比,你是否更容易气短?当然,超过40岁的长期吸烟的男性,即使没有症状也最好每年去医院检查一次肺功能,有利于早期诊断。

慢阻肺的病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为吸烟(包括被动吸烟),其他引发慢阻肺的危险因素还包括环境污染、职业性粉尘和有害化学物质的接触、气候骤变、衰老与遗传等。研究证明能提高慢阻肺患者生存率的干预措施之一就是戒烟,戒烟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阻止慢阻肺肺功能下降的措施。上呼吸道感染极易引起慢阻肺急性发作,一年四季中尤其是冬天和早春,要注意防止受凉,在雨雪霏霏或多雾的天气,不要外出,选择在室内活动。在冬春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尽量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去,减少感染机会。室内要保持一定温湿度,以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以进行流感、肺炎等疫苗的接种以及定期口服免疫增强剂对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有帮助的。若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尽快请医生治疗,迅速控制消除感染。另外在天气干燥秋冬季,年老体弱的慢阻肺病人气管内分泌物增多,因呼吸道湿化不足,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加重呼吸困难。所以要及时给予祛痰止咳药,鼓励病人有痰尽量咳出来,解除呼吸道阻塞。对于无力咳痰的老年病人,可采取坐位或俯卧位,医务人员或家属将手掌蜷曲呈覆碗状,自胸廓边缘向中间,胸下部向上中部有节奏地拍击,增加空气振动力量的同时,让患者自动咳嗽,或在患者用力咳嗽时用双手用力压迫下胸部或上腹部以增加膈肌的跳弹力量,促使痰咳出,以清除呼吸道阻塞物,保证老年患者进行正常呼吸。

愉快规律的日常生活很重要,慢阻肺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只是日积月累生活无度的结果。因此慢阻肺患者一定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戒烟酒,保证睡眠,千万不要干力所不及的劳动,有心慌气短者更应掌握好自己的活动量,以减轻心脏负、担保护好心肺功能。医护人员和家属要有爱心和耐心,针对患者具体病情,给予详细指导,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患者本人更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莫为鸡毛蒜皮之事去劳心费神,拥有乐观、开朗、豁达的心理状态,对于治疗也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营养物质摄入减少、消化吸收不良、能量需求增加和分解代谢增强等原因,常发生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所以患者们要合理调配好膳食,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及脂类、碳水化合物的平衡,还必须补充好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尤其是影响呼吸肌功能的电解质如磷、钾、镁等。摄入的营养比例为,碳水化合物50%,脂肪35%,蛋白质15%。如体重为65公斤的男性慢阻肺患者,每天可给予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米饭、面食等)282克,脂肪88克,蛋白质84克。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饮食调理在本病治疗、恢复和巩固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在病情较稳定时,给予鸡蛋、牛奶(以新鲜牛奶为主,少用炼奶及奶粉)、瘦肉、新鲜淡水鱼、豆类制品等。天冷时可选用羊肉、牛肉、狗肉等,但发作期最好暂时停用狗肉、羊肉等,宜用理气止咳化痰的食物,如莲子、百合、枇杷等。缓解期可用健脾补肾养肺之品,如胡桃肉、红枣、白木耳等。应少食糖类及含糖较高的食品,因其在代谢过程过易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增加肺部的排气负担,减少氧的有效利用。经济条件允许下可适当食用燕窝、蛤蚧、鲍鱼及剑花、草莓、白果等。还有张仲景在太阳病篇桂枝汤方后提到的生冷、粘滑、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饮食禁忌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均可列入忌食之列。对食欲不好,消化吸收差的病人,必要时可静脉输入脂肪乳、多种氨基酸等,有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康复。

坚持适度康复锻炼能起到增强体质、抵御呼吸道感染的作用。须知适度的户外运动有益无害,患者可根据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有氧活动,例如散步、小跑、太极拳、中老年健身操等,一定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逐渐增强运动耐力,运动后以自我感到舒适为度。患者还可以进行耐寒锻炼,先用冷毛巾擦头面部,逐渐扩展到四肢。对体质较好、耐受力强和呼吸功能Ⅲ级以下者,可全身大面积冷水擦浴,坚持到9、10月份后再恢复到面、颈部冷水摩擦,耐受力强者可坚持到冬季,水温在15℃-20℃,每次5-10分钟,可使身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增强耐寒能力,有效地改善气道营养,防止慢阻肺的发作。此外,呼吸锻炼亦很重要,有一种反自然式的呼吸锻炼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双目微闭,排除杂念,自然入静,意守丹田,吸气时要即刻提肛缩腹,在吸气过程中应慢、深、匀,以逐渐增加腹压,随着腹压增大腹腔内血管的阻力也随之增大,而同时胸腔内为负压,气道也处于相对扩张状态,可促使主动脉的血液向胸腔和头部流动,有利于支气管动静脉血液顺利通过气管平滑肌。呼气时再慢慢舒肛展腹,将气徐徐呼尽。可每晚睡前和清晨各做二次,每次30分钟,既能改善肺功能、增加肺活量,又有利于对大脑的血氧供应,促进大脑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简易的缩唇呼吸操是在深吸气后,嘴唇呈吹口哨状,缓慢呼气,也能增强肺功能。呼吸肌锻炼,重点是训练腹式呼吸,协调膈肌和腹肌在呼吸运动中的活动。

对于COPD的病人,有条件的可进行家庭氧疗。长期氧疗能纠正低氧血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慢阻肺患者的生存期,降低病死率。但并非所有的慢阻肺患者都需要长期氧疗,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并做相关检查。氧疗要特别的注意,是持续低流量,就是吸入氧的浓度不能高(28%--30%),持续的时间要长每天要进行15个小时以上,否则是达不到预期的疗效。要说明的是使用氧气不会成瘾,氧气不会爆炸,却会助燃。由于新的氧疗技术的产生和氧疗方法的不断改进,不仅提高了氧疗效果,也给患者的使用带来了极大方便,使长期氧疗的应用更加广泛。家庭氧疗也被认为是最能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

此外根据慢阻肺严重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对于轻度患者只需气促时临时用些平喘剂,对于中、重度患者可长期吸入一种或多种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如噻托溴铵、福莫特罗等。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中医辨证多属肺气血亏、肺脾气虚及肺肾两虚型。因此,采用的中医康复疗法大多为补肺、健脾、益肾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方法,临床常用玉屏散、四君子汤、黄芪健中汤、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等方药加以调治。日常药膳有黄芪山药羹、枸杞大枣小米粥、参粥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种病因复杂,不易治愈的老年慢性、常见病。日常生活中加强自我保健,提高机体素质,积极参加肺部康复讲座,了解慢阻肺相关知识,有助于病情好转和康复。同时慢阻肺作为慢性呼吸道疾病,定期的随访有助于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和防治。所以建议即便是稳定期的慢阻肺患者,也应定期到门诊做常规的肺功能检查,通过测定肺功能情况来评估气道阻塞程度。全科医生在社区医疗工作中,应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加强技术业务水平,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医讯,发挥社区医院的优势,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必要时上门随访和指导,帮助广大患者安然度过严冬。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症状;防治措施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同时经重吸收功能保留水分及其它有用物质,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肾实质肾功能损害后期的临床综合征,它以肾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是临床泌尿科常见病、多发病。一般病程较长,后期患者病死率高。临床上将慢性肾功能不全分为四期,即:肾功能代偿期、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期及尿毒症期。本文笔者就其常见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关于慢性肾衰竭原因,在临床中是多种多样的,结合本人多年的临床经验及查阅部分文献,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肾小球肾炎

免疫复合物引起各种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肾小球肾炎,最后引起肾功能衰竭。肾衰可以在几个月内出现,也可以迁延几年,直到血清尿素和肌酐上升,肾功能降至正常人的一半,症状才会出现。

1.2间质性肾炎

间质性肾炎占慢性肾衰发病率的第二位。肾小管萎缩、纤维化、瘢痕化导致肾小球血液供应减少和肾功能减退。

1.3高血压及糖尿病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南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目前呈上升趋势,如血糖控制不好,会加速肾脏病的进展,一般患糖尿病10年~15年即会影响到肾脏,所以控制血糖非常重要[1]。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会引起肾脏的损害,而且血压控制不好,会加速肾脏病的进展。

1.4多囊肾

多囊肾是一种先天性疾患。病理检查可见发育缺陷的充水小囊。压迫正常肾组织。病情可以长期隐蔽,直到40~50岁后出现肾脏增大,明显肾功能不全才诊断为多囊肾。

1.5下尿路梗阻

下尿路引流不畅,如前列腺良性肥大,或者某种解剖上的缺陷引起尿液返流,引起肾盂、肾盏扩张,称肾积水,压迫正常肾组织,引起肾功能衰竭。

1.6药物性肾损害

很多人由于头痛或全身不舒服等症状,会经常服用一些止痛药或中药,这些药的有些成分会对肾脏产生毒性作用。

2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症状

2.1水代谢障碍

水代谢障碍在慢性肾衰中非常常见,在疾病不同阶段又有所不同。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50%时,病人尿浓缩能力下降,表现为夜尿增加。当肾功能继续恶化呈现氮质血症时,产生渗透性利尿,尿量可多至2000ml/d以上,比重固定在1.010,称等张尿。晚期尿毒症时,肾小球滤过率极度下降,尿量日趋减少,血尿素氮明显上升,病人有烦渴多饮,严重水潴留,产生水肿。部分病人可发生急性左心衰竭。

2.2水电解质紊乱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发生钠、钾、镁、铁等代谢失常。钠代谢紊乱,极易发生稀释性低钠血症,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乏力,肌痉挛,抽搐,严重时昏迷。钾代谢紊乱,常见两种情况:酸中毒使细胞钾外逸,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下降,可出现高钾血症;由于长期利尿、腹泻、进食不足,可出现低钾血症,表现为心律失常、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精神萎靡等。

2.3循环系统症状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终末期可出现尿毒症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慢性肾衰常见而又严重的合并症,占慢性肾衰死亡原因的第2位。由于多种调节血压平衡的因素失调,病人可表现为高血压,严重者可发生高血压脑病。

2.4消化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症状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大多数患者在初期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尤以晨起最为明显。部分患者还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合并症。

2.5 呼吸系统症状

慢性肾衰病人于免疫功能降低,易受外界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肺炎、胸膜炎、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尿毒症肺是一种独特形式的肺部充血、水肿,病人不一定有全身体液容量过多,但却有特征性的心腔内压和肺楔压升高。X线的特征是肺门区呈中心性肺水肿,周围肺区正常,呈“蝴蝶状”分布。

2.6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常伴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具有明显的心理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疾病的恶化。其心理问题常见有:1、否认心理。患者否认疾病的存在,怀疑医生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或否认疾病的严重性,存在不同的侥幸心理。误认为医生总喜欢把病情说的重一些,回避要依赖长期治疗和危及生命情况的现实。2、焦虑心理。由于担心自己的未来,健康,经济负担及对该病的恐惧,大部分患者在确诊之后出现焦虑心理。3、依赖心理。;患者被确诊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后觉前途灰暗,生活消极,事情不愿做,喜欢依赖他人,平时小事也要别人帮助。4、抑郁心理与厌世绝望心理等[2]。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疾病的好转,而且造成患者丧失生活信心,家庭不和谐,部分患者甚至放弃治疗和结束生命。

3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措施

3.1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

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1、对已有的肾脏疾患或可能引发的原发病因,如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糖尿病、高血压等,进行早期普查和及时有效的治疗,以预防可能发生的慢性肾功能不全。2、防止慢性肾衰持续进展和突然加重,积极纠正脂质代谢紊乱、进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高血压,避免加剧因素,适寒温,避风寒。避免外感、感染同时注意合理饮食和休息,以有效阻止病情进展,促进病情恢复。3、对进入终末期肾功衰的患者积极治疗,以防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如高钾血症、心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等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3.2药物治疗

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同时辅助以药物治疗,特别是中药治疗。常用于肾功能衰竭的中药主要有以下几种。1、大黄,研究证实大黄可以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改善氮质血症,改善尿毒症症状,控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3]。2、黄芪,黄芪的化学成分以苷类、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为主;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免疫力而且具有保护肾脏及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的作用。3、丹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抗凝、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能够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的高凝状态和肾脏血液供应,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延缓肾功能衰竭[4]。

3.3心理干预

慢性肾功衰竭病人的心理状态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并且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关。因此在治疗策略上应从过去的社会、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转换。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还应该了解每个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存在社会心理因素,辅以相应的心理治疗,如心理暗示、心理疏导及认知疗法等,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使患者增强正确面对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董艳萍,寇巧迎.浅议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症状的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4(11):666-667.

[2] 吕纪明,高永香.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心理状态评估[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2(9):47.

篇3

一、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内人员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特别是青年、中年人,对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对慢性病认识不足,导致社区大部分人员对慢性病将会给人们未来健康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使得日常自我保健意识薄弱,社区人员自我保健意识不高,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开展难以实行。其次社区用于慢性病防治资金不足。目前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所需经费完全靠国家、政府,等上级部门拨款维持,而每年国家对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拨款不足,这部分资金被用于针对几种主要慢性病与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管理与干预,资金渠道的缺失,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举步维艰。同时社区对慢性病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完善,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但对系统使用及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也严重制约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2、人员配置不足严重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基层从事慢病管理的专业人员少,且兼职过多而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现状多为,“一人多职,一人多能”,多数工作人员兼顾老年人管理、负责居民建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慢病管理、死因监测工作等。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作人员最低每人负责0.2万人口监测管理工作,而有些地区每名工作人员最高负责3.8万人口的监测管理工 作。同时由于人员队伍不稳定,导致培训难度加到,经验丰富人员不足,总体专业技能素质不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这一问题则严重影响着对患者指导工作的准确性及实际工作中的实效性。

3、各级医疗机构在慢性病人管理上的双向转诊制度不完善,未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导致上下级医疗机构衔接、责任不明确,影响者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对策

1、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设置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栏,介绍慢性病的危害性,介绍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定期进行信息更新。对社区内固定居住人员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发放关于慢性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手册,重点介绍慢性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建立社区内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有效控制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开设咨询点,为患者解答慢性病如何防控,如何防治,定期举行慢性病相关知识讲座,提倡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2、建立完善的上下级医院转诊制度。建立健全完善的上下级定点医院转诊制度,建立专职机构,负责连接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同时规范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明确转诊条件,建立系统的转诊程序,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操作办法,做到可操性强,双向转诊。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小病社区防控,大病医院治疗,康复社区调养。

3、做好技能培训。首先应当做好公卫人员慢病管理流程及工作思路建立的培训。加强公卫人员及临床人员慢性病诊断、治疗、随访等基础工作的技能培训,加强健康体检相关基础技能的培训。应有上级条件较好且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对下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基础技能与随访管理技能的培训。

篇4

【摘要】本文从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慢性病的几个问题。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是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原则。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三级预防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的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疾病逐渐由过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转变为非生物性因素或生物因素较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华网北京2009年2月27日专电(记者吴晶晶、周婷玉)卫生部27日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这说明由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1 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

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一类病程较长、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被确认的疾病总称。慢性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状况,表现为正常生理的功能逐渐地、进行性地减退,需要治疗和护理。就我国而言,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主要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职业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2 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数目多,范围广,暴露方式形形,交织作用纵横交错,只有了解慢性病的病因,才能深入探讨致病机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上百种,甚至更多,但常见的有10多种,最主要危险因素有不合理的膳食、吸烟、体力活动不足、病原体感染、遗传和基因、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2.1 吸烟 吸烟至少可以引起20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喉癌、胰腺癌、慢性阻塞性疾病,甚至新生儿低体体重等。WHO统计,2000年全世界吸烟引起的死亡约490万人,占总死亡的8.8%。

2.2 饮酒 过度饮酒与很多癌症、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有关。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肝癌的死亡率增加50%,中度严重饮酒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酗酒还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2.3膳食因素和肥胖症 慢性病的发生与膳食方式及结构关系密切,与膳食有关的血脂水平,肥胖也有很大关系,与发病有关膳食因素主要有脂类维生素与纤维素等。如WHO 2002年估计高胆固醇每年引起约440万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9%。膳食中的微量元素、食盐、食物的加工与烹饪及进食方式等,也与慢性病的发生有关。

2.4缺少体力活动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等有关。

2.5 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研究发现有15%~20%癌症与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部的慢性感染引起胃溃疡,也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与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2.6遗传与基因 几乎所有慢性病的发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家族史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人类基因流行病学对慢性病的很多易感基因或相关基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2.7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多个危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对疾病发生的协同作用与方式十分重要。不仅能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而且能为正确制定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综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如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慢性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以一级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即“防病于未然”。一级预防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内容。健康促进是通过创造能够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使机体免于发病,降低发病率,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等。健康保护是对易感人群实行特殊保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如矿工采用湿式作业来减少尘肺的发生,控制吸烟来预防肺癌,接种乙肝疫苗宋预防乙型肝炎等。目前我国的一级预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3.2 二级预防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生、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大多数慢性病因不明,要完全做到一级预防是不可能的,由于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可行的。如黏膜白斑及皮肤慢性溃疡易发展成为皮肤癌,宫颈糜烂易发展为宫颈癌等发现并及时治疗各种癌前期病变,属于肿瘤的二级预防。产前检查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而早期做出诊断,进而终止妊娠,属于遗传病的二级预防。

篇5

【关键词】慢性病 流行现况 知信行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70-03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 KAP of Chronic Diseases Patients in Guangzhou Liurong Community

LI Jiehan CHEN Weijun

(Yuexiu district Liuro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in Guangzhou, Guangzhou 51018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c current situa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in Liurong Community and the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 of chronic diseases patient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es for establishing measurement for chronic diseases in community. Methods Multi-phase and systematic sampling survey was applied to randomly select a total of 2252 people in 800 households from august to October, 2009. People were interviewed with questionnaire about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 KAP of chronic diseases patients. Results The chronic diseases prevalence of community residents was 22.83%, of which chronic diseases prevalence had reached 52.01%. With the age increasing,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was on the rise. The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in the top five were : hypertension、diabetes、coronary heart disease、high cholesterol、stroke.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er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health than healthy people. They were high awareness of health knowledge, and were accessed to health care knowledge initiatively, and adhered to a healthy lifestyle more than non-chronic diseases people. Conclusion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chronic disease turned out bad. In addition to age, a major risk factor causing chronic disease was bad lifestyle. We can carry out health education activities through various ways for the resid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go health care needs and prevention skills, and to change bad lifestyle, so that to reduce chronic disease incidence.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s Current situation;KAP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增长与老龄化,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逐渐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的发生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为了解本社区慢性病的流行现况以及慢性病患者的知信行情况,探索适合本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为制定社区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于2009年8月至10月对六榕街社区开展社区卫生诊断调查工作,现将慢性病流行现况及相关情况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居民卫生调查以家庭为调查基本单位,按照《2009年广州市社区卫生诊断指导手册》要求,采用分阶段系统抽样的方法,在随机抽取的8个居委会中,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100户,最后共抽取800个居民户,总抽样比例为5.17%(800/15474);对抽中的样本家庭中实际居住的全部成员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统一使用2009年广州市社区卫生诊断的《社区居民卫生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公卫医师和社区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与家庭一般状况,疾病与行为危险因素状况,相关疾病情况等。

1.3 数据整理及统计学方法 调查资料由两组数据录入人员分别按调查表顺序进行录入,录入完成后对数据进行逻辑核查和异常数值的核查,确保进入统计分析的数据准确无误。数据录入软件应用Epidata 3.0。数据核对无误后,由Epidata 数据库输出为SPSS 数据库,使用SPSS 11.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根据资料的性质选择适合的统计指标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800户,调查居民2252人,其中男性1090人(48.4%),女性1162人(51.6%)。15岁以下少年儿童225人(10.0%),15~60岁(不含60岁)劳动人口1326人(58.9%),60岁及以上老年人701人(31.1%)。

2.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况

2.2.1 慢性病患病情况 结果显示,本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30.91%,标化患病率为22.83%。其中60岁及以上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已达69.19%(485/701),标化患病率为52.01%。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见表1),45岁以后上升幅度明显增加,各年龄组慢性病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x2=838.068,P<0.01)。

表1 六榕街社区不同年龄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

注:a.x2=838.068,P<0.01

2.2.2 慢性病病种分布情况 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19.6%),标化患病率为13.68%;糖尿病(6.1%),标化患病率为4.1%,其他居于前五位的慢性病病种依次为:冠心病(2.4%)、高血脂(1.8%)、脑卒中(1.6%)。

2.2.3 不同年龄组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率比较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脑卒中这五种主要慢性病的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P<0.01)。55岁以后上升幅度明显增加,其中以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为甚。见表2。

2.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知信行情况

2.3.1 基本健康知识与信念 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与非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听过卫生知识讲座的率均较低,分别为16.67%、8.84%,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374,P<0.01)。慢性病患者的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非慢性病患者,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的基本健康知识与健康信念项目慢性病患者与非慢性病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2 自我保健情况 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的血压知晓率、最近6个月测量过血压和血糖与经常主动地获取一些保健知识的率均高于非慢性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2.3.3 健康影响因素情况 结果显示,非慢性病患者的现在吸烟率与平时不参加运动的率均高于慢性病患者,而慢性病患者的戒烟率明显高于非慢性病患者的戒烟率,两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3 讨论

调查显示,六榕街社区居民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形势严峻,尤其是老年人,五成的老年人受慢性病困扰。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伴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加速,慢性病的患病将不容乐观。

居于前五位的慢性病病种依次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脑卒中。高血压患病率最高,为13.68%,低于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18.8%[1]。糖尿病患病率为4.1%,高于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2.6%[1]。高血压、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的意义重大,原发性高血压是目前人类健康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第二次卫生革命奋斗的目标,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最主要的卫生工作[2]。本调查还显示,45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升高,而冠心病、高血脂、脑卒中的患病率显著升高的年龄在55岁及以上。因此,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也有利于控制其他慢性病的发病。而针对慢性病的干预措施应至少提前至45岁以前开始。

虽然年龄是慢性病的一个无法逆转的高危因素,但超过50%的慢性病的发生与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有关[3]。结果显示,六榕街居民参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健康讲座的参与率较低,只有11.5%。慢性病患者的参与率高于非慢性病患者。结果提示,居民均不注重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健教活动,原因可能是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认识不深或者居民不太喜欢健康讲座这种健教方式。

慢性病的预防需要人们的主动参与,行为的改变必须依赖人们的自身约束。但是目前人们对健康责任的认识有误区,没有意识到通过自身行为去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即使对某些危险因素有一定的知晓率,尚未做到主动去控制或消除这些危险因素以增进健康[4]。本调查显示,慢性病患者在健康讲座的参与率、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方面比非慢性病患者高,且更关注自己的健康,知晓自己的血压情况,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主动去获取保健知识。在行为生活方式方面,慢性病患者显然比非慢性病患者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吸烟、戒烟、参加运动等。这可能由于非慢性病患者因未患病而不重视控制危险因素的缘故。

慢性病病程长,疾病负担重,目前流行现状不容乐观,此时正是慢性病控制的关键时刻,慢性病社区综合干预,不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行为,更是政府行为,让各个部门,如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大众媒体等共同合作[5],才能动员起广大居民,才能达到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的目的。目前,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是患病人群,目的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带病延年。我们的思路是,把健教对象从以患者为主,转变为以患者和家庭为疾病管理核心,广大社区居民的各种群体均作为健教对象。我们需扩大宣传,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采用生动活泼的健教方式,吸引居民参与,大力提倡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平衡膳食,将防治慢性病的健教活动融入居民生活中,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技能,自觉改变行为危险因素。目的是影响未患病人群,减少慢性病的患病率,减轻患者及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2] 王亚东,孔灵芝.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技术和策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40-42.

[3] 解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0):1712-1714.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自天津市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监测管理系统,调取2010 年河北区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监测数据。

1.2 方法 利用慢性非传染病发病监测管理系统,由各级医疗机构填写天津市非传染病发病新发病例报告卡,逐项审核,汇总输机。

1.3统计方法 利用Excel 2003进行率的计算,利用SPSS 16.0进行 χ2检验。检验水准 α=0.05。

2结果

2.1人口情况 2010 年全区平均人口为 632 606 人,其中男性为 318 839 人,女性为 313 767 人,性比值为1.02。60 岁以上老年人有 195 476 人,占总人口的30.90%,65 岁以上老年人有 128 784 人,占总人口的20.36%,目前已进入老龄化。

2.2 2010 年河北区 8 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情况由表1、表2可见,2010年河北区8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总发病数 15 760 例,发病率为 2 491.28/10 万;其中男性发病 9 485 例,发病率为 2 974.87/10 万;女性发病6 275例,发病率为 1 999.89/10 万。发病顺位依次为伤害、脑卒中、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精神疾病、肝硬化。顺位男女略有不同,男、女发病率前 3 位均为伤害、脑卒中、肿瘤。男性与女性相比,除肿瘤发病率男性略低于女性外,伤害、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精神疾病、肝硬化、糖尿病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尤其是伤害、冠心病、肝硬化发病率远远高于女性。

篇7

健康是金,预防是福。2009年4月,我国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有一个重要理念“无病为上”,强调疾病的预防、控制。这与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强调的“上医治未病”思想不谋而合。

“健康是为人的第一权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条件,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是重大的民生话题,也是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2009年12月,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河南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国华为我们解读了“无病为上”这一医改新理念。

记者:针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家出台了新医改方案。我们注意到,这次新医改把“无病为上”作为一个重要理念提出。那么,您认为这一理念出现在新医改中的意义何在?请谈谈您对“无病为上”理念的理解。

刘国华:健康在于防治。今天,我们提出的“无病为上”理念,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上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思想,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最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疾病预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投入的经费呈大量增长态势。这是新医改提出“无病为上”理念的社会背景。

新医改方案明确的“五项重点改革”、8500亿的总量投入中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疾病预防控制密不可分。另外,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都是贯彻“无病为上”理念的体现。

记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重大疾病防控机构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者、拟定者,在落实“无病为上”理念,在全面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保障人们的健康权方面有什么举措?

刘国华:在“无病为上”理念的落实上,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措施较多,如预防接种,能大幅度降低相关传染病发病率。仅从乙肝疫苗接种资料显示,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河南省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由11.1%下降到3.4%;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有一个较长的隐性发展期,在发生、发展期几乎没有症状,症状显现时就医,疾病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而且,这些疾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我们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宣传疾病防治知识,在试点地区进行行为干预等,取得了可喜成绩。

另外,疾病防控部门应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2009年7月,卫生部、财政部及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制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推动城乡和地区间公共卫生服务差距的缩小,疾病防控部门应尽可能发挥自身作用。

记者:据统计,慢性病治疗占用了我国大量的医疗资源,那么,在慢性病防治上,您对公众和政府有什么好的建议?今后,在常规体检中是否会增加对慢性病的筛查,或者会采取什么别的措施?

刘国华: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导疾病,这对疾病防控部门、政府及个人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疾病防控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抓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同时,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一是要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转变职能,真正体现其“六位一体”(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功能,发挥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具体实施作用;二是加强疾病监测,跟踪了解慢性病发病动态,指导公众预防控制;三是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

当然,各级政府也应强化对慢性病的防治投入、健全各部门协调机制等,这是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质量的基础。同时,各地应开展慢性病普查或筛查工作,在当前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进行全民或职工体检,做到慢性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重视健康体检,防病于未然,已经成为21世纪健康新理念。对于公众,应通过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心理健康等防止或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及时发现慢性病;及时治疗,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伤残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新医改中,启动了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都直接定位于城乡居民,其中有4项(健康档案、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与慢性病防治有关,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必将促进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记者:新医改方案强调疾病防控,就是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后将要承担更加重大的责任,面对新的形势,河南省疾控中心有哪些应对措施?当前,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什么?

刘国华:当前一个阶段,河南省疾控中心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抓好一个基础、突出三个重点”,即以免疫预防与规划全面实施为基础,突出社会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理,突出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以及突出推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考核,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围绕这一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防治措施,预防控制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国家赋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就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等。这就决定了各级疾控机构必须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是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切实贯彻落实新医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要求负有重要职责。

篇8

【关键词】 慢性病;患病率;弱势群体慢性病

1 资料及结果

近年来许多研究已证明重症精神疾病是高患病率、高慢性复发率、高疾病负担及高自杀死亡率的精神疾患,但过去常局限于精神病学范畴,习惯强调病人的精神症状。然而,相当一部分重症精神病人就诊的主诉并非情感或精神症状,而是躯体方面的症状,对这样的病人近半数以上将会被医师漏诊。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学者提出重症精神疾病诊断率较低,假设之一是躯体症状主诉高于精神障碍的主诉,为比较以精神障碍为主诉和以躯体不适为主诉的重症精神疾病病人的差异。现我市重症精神疾病人数1482例(住院1454例,门诊28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重症精神疾病发作诊断;住院病人经两个主治医师明确诊断,门诊病人经主治医师二次以上连续门诊明确诊断;排除器质性精神疾病和由躯体疾病导致的身体症状和情感障碍。由作者对不少例病人进行检查和会谈,每例病人会谈30-40分钟。深入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首诊主诉、躯体症状、求医方式、自身对疾病的认识、治疗药物的使用、诊断标签的接受性等。其间发现城乡患病结构的继续变化。重症精神疾病患者当中,循环系统疾病(如心胀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增加明显。但居民健康档案调查当中发现重症精神病人的慢性病率显示太低。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蓬勃发展,为了更好地指导社区卫生人员有针对性的开展卫生服务和生活干预,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延年益寿,提高人群生活质量,特进行此调查,以绘制社区人群慢性病疾病谱。对象与方法选择辖区我市15岁以上人为调查分析对象。目的分析我市2007-2011年慢性病流行状况及发病趋势,为制定适合本地的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2007-2011年慢性病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慢性病的流行趋势。结果2007-2010年慢性病年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293.91/10万,发病率居前5位的慢性病分别为脑卒中、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5种慢性病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冠心病、脑卒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2010年的慢性病发病率高于2007年。市区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慢性病报告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高血压患病率29.5%,糖尿病患病率6.1%,高血脂异常患病率67.9%。但调查中发现重症精神疾病人慢性病率显示太低,同普通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

篇9

关键词:督导评估 慢性病 档案 规范化 作用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24-01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因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所以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社区是进行慢性病防治的平台,是健康促进的基本场所,因此加强社区慢性病档案管理对慢性病防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社区慢性病档案具有“动态活档”特性,要求责任人在档案产生之日起,每月进行记载。慢性病档案的真实与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档案利用效果,也就是慢性病病人的“受益”或“受损”。

1 慢性病档案的不规范表现

在社区的慢性病管理实际工作中,社区在慢性病防治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大量的基线调查、居民入户建档、随访管理等工作。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人、财、物支持不足等多方面的因素,慢性病防治工作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高血压等重点慢性病的规范管理不到位、规范管理率低、随访质量不能保证;血压、血糖的控制效果不理想、有效控制率低;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管理、个性化的健康指导,病人的管理依从性及自我管理等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还有较大的差距。健康档案中的“采集难、动态难、共享难”的问题出现在所难免,从我们对档案质量的随机抽查和电话访问患者所得的结果,最为突出的表现是较大部分慢性病档案的不真实性,具体表现为:①患者联系电话有误码或家庭住址不祥无法根据号码和地址联系随访沟通,患者不能接受治疗与指导,档案从建立起即为死档。②社区医生每三个月一次的随访记录数据大同小异,显现为“闭门造车”“一挥而就”假随访假管理一目了然。③通过电话访问核查,发现没有随访病人,但有详细随访记录(血糖、血压、电话访问、面访)。④通过电话访问核查血糖、血压异常,但记录正常。⑤接受电话访问的患者,并没有接受服务或者患者并不清楚该对其进行什么样的服务,仅在基线调查时登记,此类建档就失访。反应出医患关系不良或随访时对病患的健康教育力度不够。

2 造成原因

2.1 社区医护人员严重缺乏且队伍不稳定,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社区医生脚踏实地入户建档,定期随访,以鱼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目前建档管理高血压患者3128人,全年要进行12512人次随访管理和随访记录。按目前该社区4-5名医生的配备远远不够,很多人身兼数职,加上慢性病管理岗位待遇低,造成队伍不稳定,经常更换人员。

2.2 组织管理。社区对全年慢性病防治没有完整的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和详细安排。很多工作处于应付,流于形式。没有建立良好的质量控制体系。

2.3 考核评估问题。慢性病的考核评估工作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使社区医护人员感觉不到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社区慢病建档工作、随访工作没有真正意义的开展。

2.4 经费问题。社区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支持,而慢病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慢病工作支出大,造成工作被动。能不开展就不开展。

为了促进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并逐步实现社区重点非传染性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我中心启动了慢性病综合防治每月督导评估工作。

3 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督导评估

3.1 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对建立了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机构在管理列表中随机抽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档案各20份,从纸质档案中随机抽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档案各20份,检查档案管理质量,包括生活方式指导栏的核实,重点抽查档案内容记载的真实可靠性。

3.2 随机抽取档案记录中有电话的患者进行电话访谈,要求完成电话访谈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各20名,电话询问病人是否接受了社区医生的一年四次随访、现身体状况、生活方式改进情况、用药情况、高血压、糖尿病是否控制,对社区卫生服务是否满意等,通过患者的回答来判断慢性病档案的真实可靠程度。

为了不让督导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把慢性病考核工作落到实处,我中心加大了督导评估力度。通过督导评估所得分值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挂钩,与财政经费收入挂钩,从而促进社区慢性病管理积极性,对档案质量的考核更使社区医生的档案意识大大增强,提高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实践证明,档案督导评估在促进慢性病档案真实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要不定期对社区慢性病档案进行督导,同时社区内部也应建立内部考核机构,收入分配与社区医生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挂钩,建立激励机制,脚踏实地入户建档,定期随访,促进慢性病档案的规范管理,让慢性病患者的慢病档案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

参考文献

篇10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治网络。通过开展“三病”的筛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居民“三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二)具体目标

1.以乡镇为单位,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率分别≥8%、1.5%,社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压率≥95%;患者规范管理率均≥60%;服药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均≥30%;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95%、健康知识知晓率≥7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2‰,规范管理率≥60%,逐步降低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率。

2.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综合防治组织机构,对每位“三病”患者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干预治疗方案,实现档案动态信息化。

3.对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实行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免费配送治疗。

4.建立完善“三病”综合防治长效运转机制。

二、实施步骤

(一)调研访谈,摸清基数(3月1日至3月31日)

1.组织调研组走镇下村,深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群众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2.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数量及分布。

3.召开“三病”防治专家技术论证会,确定治疗方案及年经费数额。

(二)完善组织,制定方案(4月1日至4月27日)

1.县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防治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2.卫生部门建立专家指导组(邀请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参与)、质量控制组、宣传报道组、检查督导组等小组。

3.组建14支诊疗团队。每支诊疗团队由市级心脑血管临床专家、内分泌临床专家各1名,县级相应临床医生各1-2名组成,疾控人员、责任医生、联络员全程参与。同时,组建1-2支精神病临床专家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

4.组织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综合防治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工作职责。

(三)广泛动员,全员参与(4月28日至5月10日)

召开全县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建立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运转机制。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四)落实措施,精细管理(5月11日至10月)

1.采购配置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及血糖测量仪、试剂等物资。

2.建立县“三病”信息管理平台,分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扩大发现“三病”患者人群,对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诊疗团队进行复诊核查,开具个性化健康处方。

3.社区责任医生对现场复诊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对象根据新的分级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定期随访工作,并及时将每次随访信息录入管理系统。

4.专家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随访质量控制、患者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指导等。

5.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6.通过讲座、健康俱乐部、走村入户宣传等健康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非药物干预。

三、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三病”综合防治项目是惠及我县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今后几年的卫生重点工作,各单位务必提高认识,按照县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县公共卫生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正常有序开展。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预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县发改局: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规划纳入县“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向上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督促落实,确保乡镇卫生服务站建设适应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需要。

县公安局: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把加强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参与并协同实施应急医疗处置措施;会同民政局等部门做好流散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的处置工作。

县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将慢性病、精神病困难户纳入低保。研究制定精神疾病患者、特困慢性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组织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病人通过生产自救,改善生活质量。

县财政局:负责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财政投入机制,及时落实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县人劳社保局:研究制定加强慢性病、精神病防治技术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保持队伍稳定,扩大队伍规模;研究解决提高城镇参保人员的慢性病、重点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创造或提供就业条件和场所。

县卫生局: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提高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开展项目培训、指导;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公示及奖惩等制度。

县残联:维护精神残疾者的合法权益,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县慈善总会: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实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性精神残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三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重视、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三病”患者的筛选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健全并规范公共卫生专干和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加强对村社区的督导,强化组织、宣传和指导,定期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1.定期组织对各乡镇项目实施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控制,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工作质量。

篇11

[关键词] 高血压;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1(a)-131-01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严重地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1]。为了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水平,笔者于2000年7月~2003年12月对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患者972例,其中,男492例,女480例,年龄31~86岁。

1.2 方法

由接诊医生向高血压患者进行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并发放书面宣传材料,介绍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和发病诱因,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的病情演变和危险因素,促导患者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采取正确的就医行为,坚持按时服药、按时复查,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将原始资料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以备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

经过3年多的健康宣传教育,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和保健意识都有明显提高(P<0.01)。见表1。

2.2 高血压危险因素控制率比较

经过健康教育,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能够自觉控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咸食减少,吸烟减少,运动增加,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血压控制比较

经过健康教育后,患者逐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就医方式,使患者的血压由教育前的(153.40±8.48)/(94.21±6.73)mmHg下降为教育后的(132.06±10.34)/(82.58±4.63)mmHg,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P<0.01)。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原因尚不十分明了的慢性病,其并发症多且严重,而要短期内治愈该病几乎不可能[2]。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坚持终生服药,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减少减缓并发症的发生[3-4]。但是,有相当多的高血压患者因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长期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再加上工作忙、应酬多,烟酒不断、海吃海喝,大腹便便、体重增加,往往导致血压居高不下或忽低忽高,这是十分危险的。健康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医疗服务,通过细致耐心地向患者宣传相关的高血压防治知识,调动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使患者逐步克服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使高血压的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高血压的接诊工作中,积极进行健康宣传教育是必要的,应当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孙玉玺,谭玉明,赵吉,等.影响高血压患者治疗的因素及健康指导措施[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6):435-436.

[2]林运,左惠娟,冯春荣,等.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随访及血压控制情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2):122-125.

[3]侯玉英.陕西省居民高血压患者情况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4):306-308.

篇12

关键词:春季;猪病;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20

目前猪病类型复杂,新病的出现、多重感染、混合感染等诸多情况的存在给目前猪病的诊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笔者针对几种春季常见猪病的预防与治疗加以总结,期望对广大养殖场(户)有所帮助,提高经济效益。

1 猪腹泻病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临床症状,仔猪呕吐,腹泻,粪便颜色异常,呈黄绿或灰色。肥育猪或成年猪食欲减退,腹泻、消瘦,有时呕吐。哺乳母猪泌乳减少,很少发生死亡。

防治措施,采用检疫、消毒、配合使用疫苗进行预防。治疗原则主要是补充体液,防止脱水和继发感染,常用安维糖(安钠咖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或补液盐内服,使用氯霉素或磺胺脒等抗菌素对症治疗。

1.2 轮状病毒病

导致猪群发病的病原体为猪轮状病毒,感染群体为2月龄以内的仔猪,也是猪常见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仔猪厌食、呕吐、下痢。

防治措施,注意饲喂饲料的营养全面性及卫生环境管理,以增强猪群的抵抗力。还可以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达到预防的目的,常使用的疫苗有轮状毒油佐剂灭活苗或猪轮状病毒弱毒双价苗。治疗可内服葡萄糖盐水和复方葡萄糖溶液。

1.3 猪痢疾

又称猪血痢,致病原为猪痢疾螺旋体。发病群体多为架子猪,仔猪和成年猪很少发病。

临床症状,病猪排出混有多量黏液及血液的粪便,呈胶冻状。

防治措施,做好猪舍、环境的卫生与消毒,处理好粪便,病猪要及时淘汰。治疗可选用痢菌净、黄连素、痢特灵、杆菌肽、喹乙醇、四环素等药物治疗,如果出现抗药性,可以轮换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1.4 仔猪副伤寒

该病致病原为沙门氏杆菌,易感猪群日龄为2~4日龄,虽无明显季节性,但春季时尤其要注意对此病的防范。

临床症状,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病例初期便秘,后期腹泻,皮肤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初期腹部、耳下、四肢末端、嘴尖和尾尖等身体远端皮肤呈红色,后期变为青紫色。慢性病例便秘与下痢交替进行,粪便呈灰色、淡黄或暗绿色,皮肤有湿疹。

防治措施,除了加强饲养管理之外,在流行病区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及断奶仔猪使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治疗可以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

2 猪霉形体肺炎

猪霉形体肺炎的多发季节是初春,它是一种猪群常见的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有急性和慢性、隐性之分。

临床症状,急性型猪霉形体肺炎,易感猪群群体为仔猪、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体温升高或者不升高,急性型可以转化为慢性型。慢性型最显著的特征是反复明显干咳和频咳,在早晨喂饲和剧烈运动后咳嗽特别严重。隐性型病猪临床并无任何明显症状,有时出现轻微咳嗽,全身状况良好,生长发育几乎正常,只是在X射线下或剖检时可见到该病病灶。

防治措施,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疫苗类型主要为猪气喘病冻干兔化弱毒菌苗和猪气喘病168株弱毒菌苗,注入肺内60d以后即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治疗可使用猪喘平、盐酸土霉素、氢富马酸盐等。

3 猪流感

临床症状,感染猪群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咳嗽,喜卧不愿活动。防治措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应铺垫和勤换干草,定期用5%的烧碱对猪舍消毒。可以使用猪流感佐剂灭活苗对猪只进行免疫防治。该病无特殊药物,只能采用对症治疗的药物来减轻病情。可以使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和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对病重猪可合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另加病毒灵肌注。

4 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是1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乳后仔猪的肠毒血症,多感染断乳仔猪,尤以断奶后5~15d、生长快、膘情好的仔猪发病多,春季多发,致死率较高。

临床症状:感染猪群初期表现为神经症状,主要有兴奋、转圈、心跳增快、震颤、共济失调、叫声嘶哑,后期发生后肢麻痹。急性病例4~5h死亡,多数在1~2d内死亡。

防治措施:如因缺硒诱发水肿病,可用0.1%的亚硒酸钠,治疗可用安维糖(安钠咖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注射液。也可选用地塞米松磷酸钠、磺胺嘧啶及维生素c注射液大剂量注射,治疗时还应配合利尿、缓泻、排毒,用速尿针剂肌注。

参考文献

[1] 张成华.春季常见猪病的预防和治疗[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5(5).

篇13

最近几年年,我国积极调整疾病控制策略,将一直以临床问题看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作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加以控制。全国各示范点均通过社区诊断确定了本社区最主要的慢性病问题及其危险因素,并据此进行了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规则,展开健康教育与危险因素干预,开展了大量健康促进活动。

为了启动我市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探索适合我市的社区慢性病防治模式,市疾控中心根据卫生部及省疾控中心的要求精神,计划在200*逐步开展以家庭为中心,以居民健康促进为目标的社区卫生服务与慢性病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工作。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也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1991年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25%。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我市于1993年对**市城区抽样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广东省一类地区水平。为此,我市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切实加强高血压调查工作,从而为我市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目的

掌握我市高血压病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从而为进一步订综合防治措施和评价干预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三、内容

内容:调查人群的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和医疗服务,吸烟、饮酒、膳食、体育活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和健康意识等。

四、方法

调研方法:多阶段随机抽样、入户询问的方式,对调查对象均事先进行了宣传和组织,调查表格由市疾病控制中心统一发放。调查人员均事先集中培训,采用逐户面访、查体及实验室检查的方法进行调查,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电话调查等方式。

调查对象:血压测量采用经计量校正过的台式水银血压计,并且采用WHO的最新诊断标准:即以收缩压(SBP)≥18.6kPa及或舒张压(DBP)≥12kPa(或者近两周内服用降压药),确诊为高血压。慢性病的诊断以患者曾就诊医院的诊断及患者自述为主

质量控制:开展正式调查前必须进行预调查,评估调查方案,在调查中实行全面质量控制。

全人群健康教育:利用“世界无烟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全国高血压日”等,使用健康教育课、宣传巡回展、健康教育专栏、分发健康教育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持续的健康教育咨询活动。

五、调研工作进度和目标

200*年1月-200*年2月,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深入社区进行宣传发动和卫生教育工作;

200*年3-200*年5月,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完成15岁以上人群约2万人的高血压基线调查;

200*年6月-200*年8月,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和患者进行建档、随访和健康行为指导;

200*年8月-200*年10月,完成调查项目评价工作,包括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

六、调研工作要求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负责如下几项工作:

⑴全市高血压调查的技术指导;

⑵对各生理实测和生化实验数据进行核实;

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及反馈等工作。

七、经费预算

市疾控中心自筹一部分资金,同时申请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经费估算总额为15万元。

篇14

慢性病患者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必要性

社区慢性病多为中老年以及卧床患者,同时这类患者因为多数长期使用治疗慢性病的药物,以及慢性病本身、年龄等因素造成肝肾功能较差,对药物的解毒排泄功能降低,更易产生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对于慢性病患者合并感染应该及时控制,以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这就使得这类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较频繁,容易引起耐药性的产生,应用抗生素过程中,社区医生是直接影响的原因,有的社区医师不了解各类药物与抗生素之间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及间隔时间等方面不规范,也有部分社区医师对所使用的抗生素药理作用、适应证等掌握不全,凭经验使用抗生素,不重视病原学检查,甚至别医生受经济利益驱动,更加速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部分自认为“久病成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常常自行使用抗生素治疗一些“小病”。这些医生和患者双方的错误因素都是导致滥用抗生素的直接原因。合理使用抗生素就是让抗生素在发挥最大治疗效应的同时,尽可能将不良反应减少到最低。任何药物的作用都是具有两面甚至多面性的。抗生素也是如此,其一是防治疾病,保障健康;其二是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难以避免,对社会带来危害。目前,还不能达到研制的抗生素有益无害。因此,强化抗生素的使用权限过程,结果监管,使其应用利大于弊。目前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将于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老年慢性病患者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原则

慢性病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原则:①病毒性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②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盲目使用抗生素;③应用抗生素时,根据患者年龄及肝肾功能状况要严格注意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及预防和减少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同时要密切注意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以免因此而诱发二重感染;④尽量秉着低级、窄谱、单纯的用药原则;对重症细菌感染,医院感染或难治性感染,应力争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体外药敏试验,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选用敏感的抗生素;⑤按处方规定用药,切忌用用停停,这样非但不能有效杀灭体内致病菌,而且容易使残留的致病菌产生耐药性;⑥细菌性感染所致发热,经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主要症状消失后,要及时停用抗生素;⑦尽量减少因预防目的而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

确立最佳给药方案

慢性病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系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当的抗生素,采用适宜的剂量及疗程,以求达到杀灭病原微生物及控制感染。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各种不良后果的产生,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民间俗语说“是药三分毒”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意识到了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也可以“致病”。成功的抗生素治疗,不仅取决于对抗菌谱的了解,而且还取决于抗生素在感染部位应该能够达到的抑菌或杀菌浓度。为此必须了解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规律,从而建立最佳给药方案,掌握影响抗生素疗效的各种因素。部分临床医师对药物的有效选择、合理应用掌握不够完善,这就需要与临床药剂师紧密合作,临床药剂师帮助医师具体患者具体分析,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抗生素是取得抗感染疗效的关键。因此合理选用与合理用药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宣传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社区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宣传关于抗生素的使用范围以及毒、副作用,减少患者使用抗生素的误区,社区医师在宣传前进行系统的培训,针对社区不同人群进行相应的宣传工作。

抗生素主要起的是抗感染的作用,但前提是必须通过机体自身的免疫力才能发挥作用。慢性病患者是一特殊群体,慢性病本身及长期使用治疗慢性病的药物,改变了体内的微环境,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耐受性均差,日常生活中,除了自身治疗慢性病的药物其次就是抗生素使用的最为频繁,因此,抗生素带来的危害越来越需要重视,同时,要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普及医学科学知识,使人们树立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科学观念。慢性病患者合理应用抗生素应该成为社区临床工作的一大主题。

小球分泌约50%,二者合用,使血药浓度升高,而产生毒性。

综上所述,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明确其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减少各种不良反应,可使不良反应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刘婧娜,李红玉,苏海震.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2):100-101.